修改病句练习题范文
时间:2023-03-18 18:3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修改病句练习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秋天到了,铺满了厚厚的落叶。
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笔直地伸向密林深处。
___________________
3.“六一”节的那天,他加入了少先队员。
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课铃响了,校园里马上顿时安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5.听完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宁静。
___________________
6.香山的秋天是令人向往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
7.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两年多前刚刚发生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
8.姐姐最爱看舞蹈和音乐。
___________________
9.老师有时经常教育我们爱惜粮食。
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每天早上去公园锻炼身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接到“三好学生”奖状,高兴极了。
_________________
13.小朋友都应该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_________________
14.晶晶从小养成了讲卫生。
___________
15.艰难的向高峰攀登。
_________
16.我们学校的诗歌朗诵比赛。
____________
17.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果子。
________________
18.我的老师布置的所有一切作业都做完了。
_________________
19.我把教室打扫的整整齐齐。
___________
20.我们要做到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______________
21.宽敞的草原一望无边。
__________
22.联欢会上,大家表演了一个个精彩的节目。
__________________
23.迎面走来了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奶奶。
________________
24.乌云和大雨一起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________________
25.天夜里吹来稻花香一阵。
___________
26.中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_____________
27.爸爸讲的许多雷锋动人的故事。
_____________
篇2
语言的修改有两个层次:一是“从零下到零”,修改有毛病的字、词、句子;二是“从零到零上”,把字、词、句子改得更有文采。
一、字和词的修改
字的修改主要是改错别字(包括标点符号),这个问题这里就不多讲了,但是这是修改作文必须要做的事情之一。
下面主要讲一讲怎样把词“从零改到零上”。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句子:
①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 老拴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拴;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②那人便焦急起来,说道:“怕什么?怎的不拿!” 老拴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拿过灯笼,一把拿下纸罩,包了馒头,交与老拴;一手拿过洋钱,数一数,转身走了。嘴里低声地说,“这老东西……”
①是鲁迅先生在《药》这篇小说里写的,②是把①里的一些动词换成了别的动词。你们看,鲁迅先生这段文字的生动、准确、形象是不是都给改没啦?反过来说,假如先有第②句,请鲁迅先生来修改,改成第①句,修改效果有多好呀!
我们就要这样地来修改作文里的词语。在修改中要特别注意:
1. 使用不同词语表达同一语义的问题。有的意思,使用不同的词语都能表达出来基本语义,但表达效果却有不同。大家都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过江南岸”“春风又到江南岸”这个例子吧,“绿”“到”“过”是不同的词语,表达效果一样吗?
2. 近义词语的使用问题。上面举的那个例子,两句话里不同的词都是近义词,但使用效果就不一样。下面是一位同学的《十字路口的老人》里面的一段话:
红灯亮了,那个(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骑车一下子冲了出去,老爷爷(帮助警察维持交通秩序的老人)喊他,他像没听见似的。老爷爷就冲过去拦阻他,但没有拦住。这时,前面正有一辆汽车快速通过,非常危险。老爷爷不顾自己也有危险,又大步冲向前,到底把那个人拦住了,看的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这段话里,有三个“冲”字,连续使用显得单调、不准确,应当修改。修改后是这样的:
红灯亮了,那个人骑车一下子窜了出去,老爷爷喊他,他像没听见似的。老爷爷就冲过去拦阻他,但没有拦住。这时,前面正有一辆汽车快速通过,非常危险。老爷爷不顾自己也有危险,又大步跨向前,到底把那个人拦住了,看的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三个“冲”字,一个改成“窜”,一个保留,一个改成“跨”,效果是不是好多了?
如果仅仅修改一个词效果还不够理想,就要考虑增词或者删词,比如这个例子里的“又大步跨向前”,如果把“大步”删掉,改成“一个箭步”,效果就更好了。
二、句子的修改
句子的修改,主要是修改病句,这是“从零下到零”的修改,还要努力使用一些修辞方法,这是“从零到零上”的修改。
1. 修改病句
初中同学应当会自己修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误用虚词、近义词、语序不当等病句,还应当会修改成分多余、不合理重复、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等病句。
我们看一看下面几个例句,体会一下病句的修改:
①那件往事又徘徊在我的脑海里。(“往事”和“徘徊”搭配不当。)
②当我和妈妈走上天桥时,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都非常激动。(“都非常激动”前缺少主语“我们”。)
③我已经知道人生的艰苦和挫折,成长的道路总会是坎坷不平的。(“挫折”应当换一个更合适的近义词,改为“坎坷”,再把“艰苦”改为“艰辛”,把后面的“坎坷”改成“崎岖”。
④这是一个综合的例句:
开始讲新课了,他把每一道题像一个故事似的,讲到扣人心弦时,还会手舞足蹈地舞蹈一番。每当出练习题时,他更是兴奋,总是和我们一起讨论,课堂气氛轻松而融洽。
这段文字中有成分残缺的地方,有搭配不当的地方,也有语义重复的地方(大家自己来找一找)。改成下面的样子,看怎么样?
开始讲新课了,他把每一道题都讲得像一个故事似的,吸引着同学。讲到扣人心弦的地方,还要手舞足蹈地比画一番。每当指导我们做练习题时,他更是兴奋,总是和我们一起讨论解题的思路。师生之间极为融洽,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病句能不能修改好,主要看你平时语文基础知识学得怎样。从这里大家可以体会到,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基础知识、阅读、作文是相辅相成的,一定不能脱离语文课来提高作文水平。
2.“矫枉不能过正”,或者说“过正不一定能矫枉”
篇3
【关键词】复习课;模式;讲练评结;互动
“says practices comments the knot” the review class classroom pattern construction and the practice
Wei Jiandong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language review class mostly chooses “says fills the type”, “the answer type”, “to splash the type”, “the free style” and so on classroom patterns. “speaks, practices, comments, the knot” four link review class classroom instruction pattern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interact the cooperation study, in the practice, the interaction, the collision can produce the education the wisdom, enhances the review the efficiency.
【Key words】Review class; Pattern; Says practices comments the knot; Interaction
建构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益。因为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对语文教学过程本质的概括,它包括了教学的所有方面。进一层说,教学目标只有通过一定的模式才能完成,教学内容只能通过某种模式才能体现出来,教学方法只有在特定的模式中才能得到运用,课本只有放在一定的模式中才能发挥特有的作用,若不然它就只是一部书而不是教材。因此,我们可以说,把握了教学模式就把握了教学的整体,就把每一局部都纳入了全局之中。
1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选择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的研究有诸如“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以及“八步读书法”、“作文三级训练”等。著 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几乎都提出过自己的教学模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和训练为主线,自读、教读、作业和复读四式课型)和辽宁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定向、自 学、讨论、答疑、自测和自结)。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只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一种结构或程序,但上下左右联系起来看 ,则是社会巨网中的一个网眼。作为一种教学程序或策略,它有一定的法则和原理,操作时可以因时、因 地、因对象而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同一个建筑物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方案一样,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模式。面对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就存在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
模式是专门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决定了选择教学模式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不同,选取的模式就应有所区别。比如自学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课堂结构一般遵循“定向指导――学生自学――学生交流――师生小结”的程序;而练习课则是为了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它的课堂结构程序一般是:“提出练习任务――指导练习方法――学生完成练习――师生共同评析。”如果不考虑教学目标和内容而选择与之不相应的教学结构模式,肯定不会取得预期效果。此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这个“实际情况”主要是指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能力及相关的教学条件。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为广大教师选择和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同时我们应当看到,这众多的教学模式每一种都有它不同的适用对象、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这就要求我们选择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脱离实际去追新潮、赶时髦,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语文复习课是一种特殊的课型,需要我们根据其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课堂模式以达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传统的复习课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一些老师就身不由己地选择了一讲到底“满堂灌”的讲灌式课堂模式。有的把复习课视为练习课,把复习课的模式简单化为“一练到底――满堂练的答题式”模式。还有的教师采用一问到底的提灌式模式。此外还有“自由式”、“放羊式”等模式。教学模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自行设计的,对于更多的教师来说,主要还是对已有模式进行借鉴、参考创造性运用。
2 语文复习课课堂模式的建构――“讲练评结”四环节
我认为,重庆市以刘晓白老师为代表提出的“讲、练、评、结” 四环节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探究互动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在实践、互动、碰撞中更能生成教育的智慧,更能提高复习的效率,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
“讲、练、评、结”是四个互相衔接的教学环节,对每一环节的基本内容及要求是:
讲――精讲。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起始环节。要求从“目标、方法、要求”三方面着眼,首先结合大纲、考纲、教材讲明课的复习目标;接着介绍复习方法,解题思路;最后明确分层练习和反馈的要求。讲的过程也就是组织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不求面面俱到,重在针对性强,这一环节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练――学练结合。这是学生根据复习目标、学习要求,通过阅读教材,系统、归纳知识或通过针对性的解题练习,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环节。根据需要或阅读教材、整理、归类知识,或先读教材后作业,或先作业再结合教材归纳知识。练的要求不求一律,突出因材施教;分层达标,突出思维和方法训练。这一环节限时20-25分钟。限定时间,便于集中精力,提高速度,训练心理。力求获得知识、技能、习惯、心理、速度等多方面的同步训练效益。教师在这一学生自习阶段,要有针对性地巡回指导,了解、收集情况,为下一环节的展开收集反馈信息。
评――学习评价。这是一种充分体现“主导”、“主体”双方快速、高效多向交流,反馈矫正,查漏补缺的评价活动。这个环节中,教师把前一阶段活动中现场收集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就练习中存在的知识、方法、技能等各方面的问题,精要点评。重在抓知识系统的归纳,解题思路、方法的评折,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结――学习小结。引导学生,在评价后或课后自己完成本课得失书面小结。要有专门的小结本。小结内容宜简,可梳理成条款式,特别对常错的题要作记载。教师要加强这一环节的指导和督察,促使学生养成习惯。
3 “讲练评结”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3.1 主体、主导性原则。现代教育科学认为,教育是生产力,在教育生产力因素中,学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主体”。教师的教完全是为了学生的学,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不需教,是育人。“讲、练、评、结”四环节课堂模式,是“导”与“学”的优化组合,既有利于教师的“主导”精神发挥,更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调动和施展,从而体现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
3.2 目标控制原则。这种模式,对教学各环节的时间作了大体规定,从而对讲、学、练的内容、资料、方法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出了质与量的规定,有利于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增强针对性,从而保证了课堂效益的提高。
3.3 反馈矫正原则。其理论依据是信息论,控制论,是目标教学的精髓在复习课堂上的运用。
总之,在新课改视觉下,四环节教学模式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有可操作的教学步骤,有高效率的课堂节奏,是一种对师生都有高要求的不断发展的能有效提高复习效益的教学模式,值得悉心探索。
4 “讲练评结”复习课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
在高三专题复习“语言连贯的解题技巧”中,我采用“讲练评结”四环节复习课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即精讲考点考题。首先,跟学生讲明,“语言表达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共同的话题)、句序(合理的句序)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与呼应)三个方面,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接着结合历年考题讲语言的连贯四个方面的要求:话题或陈述对象应始终如一、要有合理的顺序、上下句之间语意要衔接或表意要相互呼应、上下句之间句式结构要相对应。最后跟学生提出复习的方法和要求。在这一环节,虽然以老师讲为主,但并不包办,而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听课情绪,适当应用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以保证下一环节顺利进行。
练,即精练习题。教师在备课时,事先精选典型练习题,学生当堂训练,教师巡回指导,收集学生做题信息,以备下一步的讲评。
评,即采用统计方式,有针对性地评讲习题。
结,即总结重难点知识,学生的薄弱点,易错点。首先,学生通过对例题的感知和思考,自己总结出三个解题技巧。再让学生运用技巧解答练习题,然后通过分组统计的方式,展示每题每组的错误率。接下来有针对性的评讲习题,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对此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将知识点掌握得既牢固又熟练。该堂课既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又注重信息的反馈和对学生的评价。全节课学生都在活动,人人动脑、动口、动手,教师一直在鼓励与指导。
篇4
【关键词】核心素养;训练点;引路人;语文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已经走过了华丽花哨的时代,浮华落尽,回归平实。如今,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那么,通过语文教学将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是核心素养指导下语文课堂回归本位的首要任务。
一、寻找训练点,培养学生能力
如何将扎实的语文知识根植于学生的头脑?如何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觉得,基于学情,寻找具有坐标意义的训练点,非常重要。每一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抓一两个训练点,让训练点成为本堂课的亮点,也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支点。例如,《钉子的故事》这篇课文,重在叙述,叙事性强,文本通过一个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所以,读懂课文内容非常重要。如何读懂课文?关键是要了解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这篇课文安排在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课程标准对中段教学有学会归纳段意和主要内容的要求。因此,学习归纳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是本堂课中具有坐标意义的训练点。在教学时,我教给学生用“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这样的方法来归纳段落大意。第一段段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由此抛出方法,后面的段落放手交给学生完成,或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将这一训练点贯穿课堂始终,最后再将各段段意合并,连成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这一训练点的练习,在以后的阅读中,凡是遇到像这样叙事性强的文本,都可以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的方法来归纳段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总结的能力就练成了。又如,在西师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课《面对夜莺感到羞愧》的课后练习题中,出现了“默读课文”的要求。默读是读的能力的一种。课程标准对低中高段学生的默读能力都有明确的要求,对低段的要求是学会默读。所以,学习默读,就是本课具有坐标意义的训练点。我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教学生默读。比如出示课题时,要求学生静静地看,先出示“羞愧”,讲解意思,再出示“感到羞愧”,最后出示“面对夜莺感到羞愧”,文字越来越多,学生在心里读,对默读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完成课后题时,课件设计也是这样,依次出示“面对夜莺感到羞愧”、“面对夜莺感到难为情”、“面对夜莺感到不好意思”这三个句子,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明白了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而且无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默读能力。
找训练点,要基于学情。课程标准低中高段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不同,教师要抓的训练点也不同。同一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和个体差异不同,教师抓的训练点也不同。总之,我们找的训练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合学生练习。
找训练点,要基于文体特色。不同文体的文本,语言特点不同,训练点也不同。诗歌类文本语言优美,朗朗上口,适合朗读训练;童话、叙事类文本,叙述性较强,适合归纳段落大意、复述课文内容的训练;写景类文本,词汇丰富,语言优美,适合让学生积累词句或仿写片段。
找训练点,要从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抓起。文本中的语言现象,标点符号的用法,句子转换,修改病句,都可以成为课堂的训练点。这些都是语文学科中最基础最实在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掌握了它们,才能谈及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找训练点,还要服务于生活实际。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服务于生活的。在“综合性学习”这个版块中,有很多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看景区游览图,看楼层分布图等等,这些训练点,指向生活,实用价值高。
二、教师做学生的引路人,放手让学生去学
当然,找到训练点,不代表这堂课就成功了,还要下功夫落实训练点。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该收则收,该放则放,做课堂的设计者,做学生的引路人。
首先,课堂上突出训练点,简化教学程序。在教学中,依据训练点的需要安排教学程序。不一定课课都依照学字词、初读课文、理解精读、感悟写法的程序进行。学习的内容不同,教学程序也自然有别。找准文本语言训练的“点”。初步分析文本、确立目标后,教师还应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从文本自身的语言规律入手寻找语言训练的点。在教学“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此类“对子”时,教师就可以引а生自己运用生活中的知识创造“对子”。学习《猴王出世》这类语言精练的文言文时,也可以尝试着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大胆写作。从知识体系或文章的体裁入手寻找语言训练的点。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荷花》一文时,欣赏过叶老描写荷花姿态的细腻笔法后,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形态各异的荷花,运用排比句的形式描写自己看到的景色。从导学系统(单元导语、泡泡语、语文园地、课后练习题)入手寻找语言训练的点。教材每个单元前面都有一段“单元导语”,既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总述,也是对教学方向的指引。泡泡语、课后练习题、语文园地等都是我们找准语言训练点的引路人。这一环节也充分显示了单元备课及全册备课的重要性,给语文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更多的要求。如果教师能做到将单元、全册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那么课堂上的语言训练也会事半功倍。
其次,教给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地、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思考,也可以按自己的认识去体会文章、提出问题,完全可以各抒己见。不要害怕学生说错,只要学生真正参与了学习,错的可以纠正,暂时不能统一的也可求大同存小异。这样,学生常常会为自己的一个新见解而感到兴奋不已,老师也会感到其乐无穷。
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感形象语感情感语感意蕴语感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感和语感教学已引起语文教育界的普遍重视,许多专家和教师撰写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语感作了深入探讨。关于语感的概念和性质,现在说法已趋于统一:“语感是人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的一种心理现象。”[1]语感培养,也就是训练学生这种对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别重视对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际的语言交际和应用中,不可能依照词语含义和语法规则逐一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而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语感。不少语文教育家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做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语感的形成,固然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后天训练的结果,它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后,才能形成。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感一般包括由低到高的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三种类型。
(1)形象语感。文学作品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形象性,形象语感是指在阅读中,要求学生能准确体会到语言绘声绘色、摹形状物的功能,读后能够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创造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出各类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使他们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背影》一文重点描绘了父亲步履蹒跚地为儿子买橘子的感人动作,体现了真挚的父子之爱。我们通过作者这些形象性语言的描绘,仿佛真正看到了一位栩栩如生的慈父形象。
(2)情感语感。情感语感是指在阅读中,透过文章的语言文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文章的思想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语言文字无一不是作者感情的外化。阅读的任务就是通过这些语言文字,触摸到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这是形象语感的发展。《我的老师》的作者回忆了儿时同蔡老师在一起的几件平凡小事,写得真切感人,生动贴切地表现了一个纯真的孩子对老师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之情。语感强的人读了此文后,无不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3)意蕴语感。意蕴语感是更高层次的语言鉴别能力,指能够品味出课文所蕴含的丰富含义。精练的语言文字常常带有蕴藉含蓄的特点,就是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蕴含在描绘的事物之中,往往带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例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中有一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运用形象的比喻暗示男女的爱情,“晴”与“情”谐音双关,曲折地表现出一对青年男女含蓄的感情。许多作品语言含蓄,言约意丰,语感强的人不但能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而且还能够将作品的意蕴作新的开拓和补充,使阅读达到更高的境界。
语感包括的范围很广,“诸如重音、停顿、语气、语调、语势、节奏、韵律、语序、句式、语体、意蕴、色彩、情味、风格、分寸、趋向直至各种语病,都是语感的对象”[2],大体可归为“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两大类,“语感是长期的语言实践、反复的语言操作的产物。[2]”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1)加强朗读练习,训练语感。在培养语感的过程中,朗读的作用很重要。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而朗读、揣摩是直接感知课文、培养语感的基本形式。朗读训练的基本程序是:①正确朗读,即要求读音准确,运用普通话,不添字落字,不错字断句;②流利朗读,即要求熟练流畅,速度、节奏适中,读音响亮;③理解朗读,即要求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准确地表达出课文的内容;④有表情地朗读,即要求对课文有深刻体会,用富有感情的语调、鲜明的节奏,进行有表情的朗读,并且有一定程度的感染力。教师还可以运用齐读、吟读、分角色朗读、演读等朗读辅助形式进行语感训练,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2)运用背诵练习,增强语感。每册语文教材中,都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和语段需要进行背诵,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背诵这些课文,久而久之,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此外,多背诵一些优秀的古代诗词曲名篇,可以体会到古代名篇中的语言美与音韵美。背诵的一般程序是:①初步理解,即通读课文,解决字、词、句中的难点,初步把握课文内容;②反复诵读,抓住课文重点,运用多种记忆方法,反复诵读,加深理解;③强化记忆,最后强化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印象,并不断复习,达到永久不忘。学生背诵的课文多了,可以积累不少词语、美句、名篇,在运用时可随时提取,信口拈来,不但对语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多听别人范读,练习语感。训练学生语感,还要注意范读的示范作用。对每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师要认真进行范读或放课文朗诵录音,让学生仔细品味,注意模仿。注意引导学生平时多听广播,多看电视播音,多听优秀的朗诵录音,在听读中仔细体会语气、语调、语音和节奏,并自己尝试朗诵练习,以及时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提高朗读的技巧,最终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4)进行重点练习,培养语感。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练习题,引导学生切实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丰富性。这些练习可以融合在阅读习题中,也可以单独进行。主要练习形式有:①词语练习:包括解释词语、替换词语、填写恰当的词语、辨析词义等练习,让学生仔细体会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学会运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文义和感情。②句子练习:包括用词造句、情境造句、修改病句、比较句子含义表达、调整句序等练习,主要练习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运用和句子的最佳表意形式。③评改文章练习:评析整篇课文,分析其艺术特色,尤其是语言运用的特点,真正领会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的语言美;进行作文修改练习,调整篇章结构,锤炼文字技巧,从而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5)体验生活感受,强化语感。语感的培养只靠朗读、背诵和做练习,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运用生活经验感受。叶圣陶先生曾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3]深切的语感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作基础。一般说来,知识越渊博,生活经验越丰富,人的语感也就越强。著名作家赵树理、孙犁等人,虽然没有进入高等学府进行语言文字深造,但他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因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语言风格,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人人都生活在一个充满语言、文字的环境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经常总结来自大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经验,丰富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借以强化和提高自己的语感能力。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 科学评改 方法 探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科学地评改作文又是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环节。在此,暂不论教学生怎样写作文,单就作文评改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此应求得抛砖引玉之效。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由老师“精批细改”、“全批全改”。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一定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地认真批改的实际要求,我在最近几年来做了一些试验,进行了大胆探索与研究。即是把作文评改的权力交予学生,让其自觉地评改作文。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老师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群体信息交流的作文教学评改环境,为优化作文教学的整体系统服务。其具体做法如下:
1.设法激发学生对作文批改的兴趣和欲望
认真选取学生作文中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文章,把文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成练习题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让其细细研读,并逐一找出文章中的毛病加以修改,或者发现其闪光点就予以彰扬。对疑难问题,教师巧妙地作适当点拨指导。这样就为学生改什么、怎么改提供了示范作用,让学生有例可仿,感到有趣、直观、易懂、好学、可行。
2.设立文章评改专栏,诊治“疑难杂症”
教师浏览全部作文后,选择具有典型性或共性的作文详批细评,然后张贴于作文专栏,供学生仿效、研讨。让学生都成为作文评改的“良医”、“巧匠”。
3. 让学生分组评改,这是评改作文的关键环节
此法可以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将学生的作文随便分发下去,让其自然结合成几个组。具体做法是:一个学生念,其余组员听。念者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就把错别字、病句划出来,在层次不清的地方作上记号;听者在听的时候就把对文章的看法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对其作文各抒己见,辩其优劣,并综合小组全体人员的意见,,达到共识,定出“眉批”和“总批”。最后由各组推荐出各种等次典型文章,交由老师比较和借鉴。二是教师先将其作文归为一组进行评改。这种分类越细越好,具体评改方法与前一种基本相同。此种方法的好处是有的放矢,既便于挖掘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的写作潜力,使他们容易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打消作文不可攀的悲观念头,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又利于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尤其便于大家集中精力解决同一类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此法较为理想,便于施行,效果极佳。
4. 由学生互改到学生能够自改,这是作文评改教学的最终目的
篇7
关键词:
“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不可轻视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教学,语文更不例外。现在到外面听课,都有一个共同现象,课堂教学要么是充足的“互动”,深挖文章的隐藏意,折射意,剖析语句的内涵和深刻,要么语文老师将自己变成一位熟练的电脑操作工和高级裁缝,却很少听到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如果我们再细心观察一下坐在身旁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的动笔片段中,会有很多的错别字,如果我们再细心听一下,就会发现学生的发言缺少逻辑,甚至不少的发言还存在明显的语病现象。这些现象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一个警钟、一个质疑,我们是拔苗助长,缘木求鱼,还是随波逐流,心存浮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是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字的形音义我们要去学习、鉴别、理解和记忆,这个流程我们不但不能忽视,而且还要足够的重视起来,写出来认一认、辨一辨、读一读、记一记。病句的类型和修改我们不应该淡忘,我们要经常在课堂教学中“捕捉”病句,在课外阅读和作文批改中发现病句,带着学生一起加以分析和修改,这对我们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我在最近的一次试卷命题中就出过两道病句修改题,考察下来的结果非常糟糕,我还在四年级期末试卷中出过一道关于“激烈”和“热烈”的造句题,同样如此,批下来的得分率也非常低。还有其他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真心地研究一下,你真的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匮乏得很,这给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确实带来很大困难,很多的思考。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的前提,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我们仰慕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水平,但我们更加钦佩的是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字一句析义的渊博。
文本阅读的返朴归真真正落实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便是很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如果说基础知识是躯干,那阅读便是流动的血液,蓬勃出充满激情的活力。我曾记得有这么一句话: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宽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的确富有哲理。我想我们通过阅读,我们学会思考,学会自我提升;通过阅读,我们明辨是非,识别美丑,感悟人生,陶冶自己的情操;通过阅读,我们让语文充满深度和广度,让语文激起生活的层层浪花,真正体现语文这门学科的价值。重视阅读,语文之需。但同时我认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张扬学生个性和文本教学归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外面去听课,许多课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否与文本一致,只要与众不同,就给予表扬,结果让学生以为只要绞尽脑汁想出不同的答案就会得到教师的表扬。记得多年前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上,教师上的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的回答里竟然有小女孩很幸福的说法,这完全违背了文本,且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不能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只要及时引导:小女孩在大雪天还光着头赤着脚身,上只穿了一件破衣服,披着条旧围巾,在街上卖火柴,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问: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呢?稍一点拨,学生就知道小女孩非常可怜,这样可怜的小女孩,需要我们伸出友谊之手去帮助她。尊重学生的阅读自由,张扬他们的个性,是我们应该鼓励的,但这鼓励不能脱离歪析文本的意思。学校一位新教师在上《狐狸和乌鸦》一文,请同学们谈谈对狐狸的看法。一名学生说:“狐狸太狡猾了。”教师微笑着予以了肯定。另一名同学说:“狐狸很聪明,它想尽办法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教师大为赞赏,说:“你很会动脑筋,理解非常独特,很好!”说完,该老师还带领全班同学以有节奏的掌声给予鼓励。看起来教师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但这种个性的回答,我不赞成,因为这已脱离了文本。本文中狐狸用自己的花言巧语的欺骗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致使乌鸦上当受骗,切身利益受到损害,难道这种害人利己的行为也是聪明吗?同样我在无锡参加华东地区课堂大赛时上《月光启蒙》这课时,讨论母亲搂着我唱动听的歌谣,很多同学说母亲爱我,我让学生联系实际,闭上眼睛,放母亲的歌谣,让学生想像此时正在母亲的怀抱,学生立刻感受到了温暖、快乐与无比的幸福,这样的阅读,孩子真正是领悟了。有同学还即兴吟出了小诗:母爱是什么,母爱就是那一首首动听的歌谣,母爱就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母爱就是那柔柔的月光。我们在重视阅读教时,正确处理张扬学生个性和文本归位的关系,让文本阅读归位,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课堂提问的智慧运用必不可少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认为,智慧是“就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1912年,美国一些研究者认为智慧是一种能力,主要是:抽象思考能力;适应环境能力;适应生命新情境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获取教训的能力。亚里士多德和美国研究者给智慧解释的核心都是能力。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能力的生成。课堂预设性的提问是为了课堂教学、文本解读、学生学习而服务,但这远远不够,我觉得提问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学生能力的生成性。通过训练,让学生能生成学习语文、解决语文的能力。我们现在的语文提问好像还停留在教什么,严格说,这样的提问是浅层次的,我们更多的应该考虑学生能获得些什么,有些什么收获。因此我觉得应该更多的还是设计一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问题,并通过对话来解读文本、深化文本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我在教《爱之链》时,设计了一道题目“文中写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他是怎么修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大都是:体会到了乔依很认真的修车,只顾帮助老妇人。我觉得这个回答只是停留在表层上,并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学生并没有生成什么,于是我又追问:“难道乔依只想到修车吗?”学生再读文章,在读悟中真正体会乔依对老妇人的关爱。果然,在作业中,学生的回答就到位了,我们作业追求的就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同样,《第一次抱母亲》中我问“我抱起母亲,才发现母亲那么轻,我很难受,为什么?”,很多学生也只是浅层次的回答: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当我把问题改为“我抱起了母亲,为什么母亲的眼中溢满泪水? ”,学生生成出“母亲对子女深沉的爱,才能让儿子感到难受与愧疚”的内容,进而理解母爱。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堂提问设计方面一定多设计一些能够生成学生阅读能力的题目,能生成学习智慧的题目,从而达到真正的收获。
平等对话的真诚交流有利沟通
每个学生都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独特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如何才能走进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亲近他们,给他们留下永久的记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会对话。这是一个新课标下的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意识和态度。学会对话,我们才会被我们的学生记得,而记得的原因可能就是与学生的一次真诚的交流,可能就是对某个问题一个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因此就成了一个有声音的语文老师。我们反对假对话的形式和做法,应该让对话成为每一天教学工作的需要。学生今天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学习上遇到了什么障碍、生活上有了什么疙瘩……,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关注和对话的内容。我比较喜欢在作业中与学生对话,这样可以避免一些直接对话的尴尬。我希望我的学生在“学会反思”中学会倾吐。在学生的日记中无意间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要是一个人总是自信不起来该怎么办呢?”原来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外地生的日记,在接触的这一段时间中,我清晰的记得,她从来上课不回答问题,课下也不见她与其他同学一起游戏。从其他学生中了解到,她是从来不和同学门玩的,也不和同学说话,甚至有学生认为她连笑也不会!而且她的成绩也非常的不好。思索再三,我在她日记后面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给你一项特殊的作业,,请你把你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总结出来,写成一张小纸条,明天早上交给我,好吗?”
第二天,果然在我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张纸条,只写着“热爱劳动守纪律”,看完这几个字,我的新底里泛起一种酸楚的感觉:可怜的孩子,你活得好沉重呀!在一阵长时间的思索之后,我重新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一份“优点录”,除了她自己总结的以外,我还添了这么几条,“善良、温柔、乐于助人、坦诚、虚心、渴望成才、言行一致、细致、、有爱心”等十几条。并且在其他同学中,经过一番了解后我写下了认为最重要的一条:“还有一双非常美丽的大眼睛”。
在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日记中,我特意先拿了她的日记看了起来。“老师,我真的有那么好吗?”她提出了她的疑惑。我肯定了她,她终于在我面前缅甸的笑了。类似这样的对话,有很多,在对话中明白了爱心、责任、乐观……德兰修女常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教育就是如此,语文更应如此。
一个语文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考试用的语文知识,但却要给学生留下长久的记忆和品位,就离不开对话。
拓展延伸的语文课堂最为理想
篇8
第一、转变观念,对学龄儿童要刮目相看。要清醒地看到,当今学龄儿童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已掌握近4000词汇,能熟悉使用基本句型,是过去任何时候的同龄者无法相比的。尤其可贵的是,他们对学习新事物有强烈的动机与需求,并有着惊人的领悟能力和吸收能力,他们完全能够适应,也迫切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主要矛盾,循序渐进地进行大容量、高难度、快节奏的自主学习。科学地进行“跳一跳才够得到”的学习活动才最适合他们求知好学的心理品质。
第二、要真正深刻理解,在教育教学领域里,必须科研兴教。重要的是把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文字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实实在在地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并使之生根、开花、结果。
第三、深刻变革现行的识字教学方法。遵照祖先用以形表义方法创造汉字的思路来教学汉字,汉字极富联想的独特优势就定能得到充分发挥(世界上现行的其它文字都没有这种优势),汉字的难教难学就会转化成易教易学,学生爱学,小语教育教学中这只最大的拦路虎就能被消除。
有了以上三条,再废除某些容易造成误导的考试,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出人意料地大大提高,发生质的飞跃,课内解决问题,课外作业少,在第二学年末就让学生获得了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小语教育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观,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本方案由九个部分组成,这九个部分优化组合、密不可分、互相补充、协同作用,发挥出极强的整体效应。以下扼要说明,侧重实际操作,不展开论述。
(一)文字处理
“形义识字法”仿东汉许慎“解字必依据字形,就字形以说音义”之法,又解放思想,不拘泥于六书的解释和造字的本义,依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用他们观察事物的眼光和他们习惯的言语,将汉字这种智慧符号作一番新的“说文解字”,使很多汉字中已经支离破碎的形义音重新生动有趣地联系起来,这样绝大多数汉字都成了一幅幅有理、有意、有情、有趣的图画,识字成了有理解性的活动,儿童学得活,记得牢,必然大大加快识字速度,提高识字质量,为提早顺利进行大量读写铺平了道路。
具体处理方式有有三种:(1)有些汉字的解说符合或大体符合汉字源流,儿童又易理解,就照古说,如“日、水”,但这类字很少。(2)另外,大量的汉字形义音的联系已经演变得面目全非,就将这些字做一番新的“说文解字”(3)极少数字就编顺口溜将其互不关联的形音义在合拍押韵的语句中自然有趣地联系起来,如“赢”字,顺口溜为“亡口月贝凡,下棋赢一盘”。
汉字教学的步骤,以“冷”字为例:先正楷板书“冷”,教“冷”在课文中的字义、读音,接着教笔画笔顺,让学生书写两遍,书空一遍,教师只组一词、造一句,也只让一位学生组一词、造一句。然后对学生说,为帮助记忆,把“冷”字变形成这样,左边两点代表冰,屋里的人冷得都卷缩起来了。不要求学生画,但不制止。这就教完了一个生字。经这样处理的常用汉字已有3000个,可按所用教材的课文顺序编排成《文字处理参考书》,任何教材均可。
对于形义识字法的新“说文解字”,一些人会认为“牵强附会”、“不合正统源流”,实际上这才是真正适合儿童需要的。儿童入学启蒙见到这样处理的汉字是一些富有情趣的图画,有生动活泼的释义,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符号,这样汉字被统一起来的形义音就会在儿童心理上被毫无障碍地认同和接受,并很快地在思维中建立起牢固的联系。所以这种教学法经常是在欢声笑语中进行的,识记率极高。学生亲身感受到汉字易懂、易学、易记、易用,由此对语文学习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同时,要强调指出的是:形义识字法对汉字形象的解说,能带来许多极具开拓和创新意识的思维活动,几乎每认一字都对儿童的联想力、想象力(这两者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图形感知能力、空间感知能力进行一次确有成效的培养、锻炼和提高。这种方法不仅适应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还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主管创造性思维的右脑的发展特别有益,并能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孩子在这些方面得到的收获远远大于识字本身,这样识字就成了教育过程,不是为识字而识字。与之相比,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儿童在这些方面是得不到这么多益处的。
汉字看起来结构纷繁复杂,其实是繁中有简、杂中有序。汉字笔划只有八种,绝大多数汉字仅仅由150个部件分别组合而成,其中一百多个就是最常用的独体字。单字中熟悉的部分越多,识字难度就越小。应用这种识字法,学了100多个基础汉字之后,学生就比较熟悉汉字了。因此这种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字形精细辨认、确认和重现的能力,大大加快从熟字到生字辨认能力的迁移速度,这样不单错别字大为减少,而且教学汉字的难度在开学两三周后就能明显下降,之后下降幅度越来越大,一个月后,教学就很顺利,非常轻松了。
(二)充分运用循环记忆法
循环记忆法,可促进学生对生字的短时记忆及时有效地转化成长期记忆。做法是:在教学每课课文中的生字时,在学了第二个生字后,就从第一个到第二个认读、书空一遍,学了第三个后,又从第一个到第三个认读、书空一遍。总之,每学完一个生字,都要将当堂课所有学过的生字从头到尾认读和书空一遍。第二天和第三天要再各复习一遍。
(三)课文教学主要以略读的形式进行
略读就是从整体上对文章内容有概略的了解,其他的暂时不管。文章读得越多,整体语境越丰富、越深厚,活学活用的词汇和句型越多,遇到不能言传之处,多数也能意会。此外,因为要做课文后面的练习,阅读时注意力就必须高度集中,认真、仔细,读中有思、思中有读、读思结合,所以学生学有所得,印象深刻,避免了粗枝大叶、一扫而过、读后模糊的弊端。以略读的形式进行课文教学就能集中精力和时间,抓住主要矛盾,在短短两学年的课时内高效率地教学完第一册至第十二册小语课本,培养起学生的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这比传统教法至少提前了三年时间。
第一、二学年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式是:快速识字─大量略读并作课文后面的练习─适当写作(包括口头造句、口头作文),这是粗线条式的,不在枝节上精雕细刻。
使用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从第一册中汉字部分开始教学,教师配用一本按教材顺序编写的《文字处理参考书》。
略读教学的具体步骤(学生自学为主):(1)课文中的生字都用形义识字法进行教学,再用循环记忆法进行强化记忆,每天平均教学十个以上汉字。(2)一认识生字,就由学生自己一边朗读课文(不用唱读),一边在《小学生词语手册》(按课文顺序编排的)中查生词,接着又读课文后面的问答题。最初学生识字不多,由教师领着查手册和读题,并掌握好时间。(3)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绝大多数不讲解,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问答题。(4)学生根据课文回答问题,互相补充、纠正,难题才由教师协助解答。(5)学生朗读一遍课文,绝大多数课文不要求背诵和抄写,不把属于只须了解的内容当成记忆的材料。(6)在课外做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课内学生互相交换集体订正,教师抽查。(7)全班学生各自用普通话把课文内容复述给自己听。结束。这种略读虽然快速、量大,却是逐册逐课,由浅入深,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进行的,儿童完全能够适应、并且十分乐于接受。
这种略读能在第一、二学年内就使儿童的潜在智能不断受到刺激,由此被调动起来,发展放大,即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天天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和提高,学生一直都处于积极进取、乐学勤学的竞技状态之中。每天儿童都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成长、并不断呈现出更高层次的心理发展水平。相比之下,少慢差费的小语传统教学对儿童智能的压抑与埋没甚至于摧残的状况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该教法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始终都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置于战略地位的高度来对待,变教为导、为学。认真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把要他学变为他要学。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尽量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鉴于满堂灌输式教学在不少地方根深蒂固,积重难返,现大体规定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每节课内,教师前后讲话(组织教学、范读文章、解答疑难、提示重点、表扬鼓励等等)的时间限制在几分钟内。初期识字,教师讲话的时间可以略多一些,其余时间里,在教师精心安排、耐心指导、热情鼓励下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必须分别或综合采用下面的形式:形义识字、朗读、默读、观察、思考、查字词典、查资料、讨论、口头作文、口头问答、写作、复述、演讲、表演、习字、做练习、改作业、做实验、做游戏、背诵名言佳句、欣赏艺术作品等等。这就避免了因教师的包办代替而钝化学生思维、弱化学生能力的恶果,切实保证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在一切活动中坚持激励上进,表扬为主,万不可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这种教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也能渐渐地会学了。学生的“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难”的独立人格意识和创造性才能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科学的培养、锻炼和提高。
(五)教学进度
课堂教学必须快节奏,如一上课,学生向老师问好,就不能拖声喊成“老─师─好─”,要用正常的语速。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学期学1-3册,第二学期学4-6册,第三学期学7-8册,第四学期学9-12册。
第一、二学年在国家规定的课时内教学第一册至第十二册,生字约2800个,能听写80%,并略读完由这2800个汉字以不同的出现频度组合而成的这十二册书中的全部文章,含练习,实际阅读量45万字左右,这还不算学生自主进行的课外阅读量。以上安排可作适当调整。
常用汉字在文章中的覆盖率极高,只需认识约2000个,现代中文普通的书报中97%的内容就可读懂,一般文章中99.5%以上的汉字就能认识。所以成人脱文盲的标准也只要求认识1500个汉字。(汉字的常用识字量比英文、俄文的少得多。)学生到第二学年认识2800个汉字是很适合的,负担不重,又足够使用。这种教学法使学龄儿童在一二年级的课内就获得惊人的识字量和阅读量,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学会阅读,养成初步的独立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而这一切又共同促使八岁左右的儿童知识增加、品德提高、能力增强、智力发展,其成效之显著是传统教法望尘莫及的。儿童早期获得的这些宝贵成果不仅为下一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将对他们一生素质的提高和前程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促进作用。
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亲身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锻炼出来的。所以,第三学年只用1/3的课时回头分析性、综合性地精读四、五、六册,精当地补上一些必需的汉语知识、文学常识。课堂上教师提供资料和问题,学生自己阅读找答案,教师口头提问抽查。另外2/3课时用来增加阅读量和写作训练。第四学年用1/4课时对七、八两册作必要的补充,3/4课时用于扩大阅读范围和增加写作训练,并做1-10册的配套练习,争取做到12册。第五、六学年的安排跟第四学年一样。以上安排可根据当时情况作适当调整。课外阅读内容要广泛,活动的开展依具体情况而定,以确保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为原则。
(六)作业及批改
作练习、改作业是学生继续自主学习的好机会和权利,教师应指导和协助,绝不能越俎代庖。(1)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在课外作,学生互相交换后集体订正,教师抽查。(2)教材中的基础训练(每册中有九个左右)在课外完成,课内互相交换,集体订正,教师抽查。(3)学生写的句子、短文、放胆文等,教师用二步批改法改部分,即用符号(事先告诉学生)指出文中错处,由学生自己改正,然后教师复查。(4)每年都保留部分作业,留到下一学年末来改,每次改后,教师抽部分复查,并评讲指导。组织学生互相交换改正,能改正多少算多少,切勿求全责备,务必保护好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七)考试
到第三学年末才参加普通班三年级的统考。前五个学期单独出题考试,题型:作文50%,阅读理解50%。
(八)增加名言佳句的学习
名言佳句是语言精华、智慧结晶,言简意赅、易于成诵,学生一旦融会贯通,定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故需增加这方面的学习。增加数如下:第一学年增加20-30句,第二学年增加30-40句,第三学年增加40-60句,第四学年增加50-70句,第五、六学年各增60-80句。每节语文课开头和结尾各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用普通话互相或各自背诵名言谚语几句和做口头作文。
(九)每周学习1-2个汉语拼音符号
汉语拼音在第一学年上期第十一周才开始教学,每周学1-2个符号,在一年内学会用拼音查字词典和正音就行了。这样既不影响汉字识字和阅读的教学进度,又轻松地学会了汉语拼音,况且在妙趣横生的汉字识字教学的气氛中,教学拼音符号的枯燥乏味可以降到最低程度。注音识字实际上多了个环节(为了这个环节,一开学接连六、七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思维价值很低的注音符号和拼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儿童初入学时高昂的学习热情因此被大大降低了),转了个弯子,增加了识字心理过程的复杂性,加重了教与学的负担。注音识字是在课内外大量拼读文章中汉字头上的注音符号,从中才逐渐熟悉不断重复出现的汉字。这种方式,比之以形表义的那种生动活泼、充满智慧的识字方式,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此外,课内外要有以下手工制作活动:橡皮泥捏物,废纸盒制作,绳线结套法,细金属线卷折玩具,折纸,手势成影等。这些活动用以增加手与脑的训练,且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