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范文
时间:2023-04-04 04:0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九年级化学上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 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 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quot;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非常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 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运动论的有关知识(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概念的建立及对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
对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参考:
一、 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中国学习联盟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7)投影:实物投影打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说明的真实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气、二氧化硫等物质都是由构成的。学生如果感兴趣课下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C60结构
8)多媒体展示、讨论
多媒体展示: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
讨论: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有没有变化;如何从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9)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0)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本身没有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时本身发生了变化,如:硫,氧在点燃条件下变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由二氧化硫构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是否具有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呢?(如:是否助燃)为什么?
11)思考、回答:因硫的化学性质由硫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保持,而二氧化硫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板书:
一. 概念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2)提问:概念中关键字词是什么?对这些关键字词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
13)讲解:(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概念中加上“化学”二字是因为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都是该物质大量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单个所能表现的。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
“最小”是指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
14)提出问题:很小,但事实证明了它的存在,那么具有哪些性质呢?
15)指导学生实验
a.继续观察氨扩散的实验现象,提示观察酚酞点颜色的变化,思考氨是否固定不变。
b.指导学生做品红扩散的实验,观察品红的颜色及水的颜色的变化,思考品红在水中是否静止不动。
c.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酒精和水(建议量取酒精和水的体积要稍大),观察混合后总体积与混合前二者体积和是否相等。思考之间是否有空隙,(可让学生回忆家庭小实验中大米与小米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16)学生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及苯的照片,讨论有哪些性质(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
17)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8)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阅读课本27页,总结性质。
板书:
二、性质
1、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2、是不断运动的
3、之间有间隔
19)演示实验:出示硫粉和铁粉并加以混合
提出问题:
a.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由几种物质组成(强调组成物质种类不同)
b.硫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如何把二者分开(目的在于说明二者混合后各自的性质保持不变)
板书: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根据事例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定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20)举例:学生根据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理解,举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例子
21) 思考:从角度如何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构成
合物:由不同种构成
22)讨论:为什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纯氧气中却能燃烧
23) 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24)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显示氧气固有的支持燃烧的性质。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因为空气中约占五分之四体积的氮气影响了氧气的性质,所以化学研究所用的物质必须是纯净物,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纯与不纯是相对的。
25)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
看了九年级上册化学分子教案的人还看:
1.9年级上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2.氧气化学教案及反思
3.初三上册化学《氧气的性质》期末检测试题
4.九年级化学氧气教学反思
5.九年级上册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练习试卷
篇2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 “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 “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在现代,我们梦想天更蓝、水更清,物质更丰富,生活更美好;我们渴望揭开生命的奥秘,改变人类的基因,使人类更聪明、更善良;梦想发明新药物,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梦想变废为宝,让废弃的塑料垃圾变成燃料,让汽车在天空翱翔;)
我也曾梦想有一件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冬暖夏凉,它可以随着光的强度改变颜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是救生圈……!
我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和看似奇异的梦想,正在通过化学家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化学正以其独特的方式, 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认真观察物质的变化,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之一。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应注重观察变化前的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
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边放课件边讲)
教师:化学在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现在由化学引起的污染,遍及全世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你知道由于应用化学不当、对化学常识的无知,而引起的污染吗?
学生:白色垃圾。
学生: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
学生:滚滚黑烟,污染空气。
学生:空中“死神”——酸雨。
学生:臭氧层空洞。
学生:光化学烟雾
阅读“绿色化学”。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欣赏空气家族成员的特异功能)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教师:化学,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没有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化学是人类力量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中种种灾难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成果;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
不学化学不知道,物质世界真奇妙、物质世界真精彩!
走进化学、了解化学、学习化学、掌握化学,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为实现中国的“诺贝尔”梦,我们要努力学习化学……
作业:(1)总结身边的化学
(2) 记忆常见元素符号
看了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的人还看:
1.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2.初三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3.初三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试题及答案
4.物质的变化化学教案及反思
5.初三化学复习知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篇3
—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受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第二单元:“思想风采”。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第三单元:“少年生活”。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独创的)也是很重要的;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第四单元:“求知与读书”。这是全套教材中惟一的议论文单元,要重视。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议论文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等),在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
,阅读文章,形成具有个性的、自己的认识;注意读写结合,充分利用阅读的资源,指导学生的写作。第五单元:古代白话小说。应注意人物性格、情节。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一般通过丰富、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了中国小说的特点。注意与历史结合起来,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了解古人的生活,对古人要实事求是,理解不要偏颇,不要以现成的框架,求全责备;注意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第六单元:史传。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历史,可以进行跨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讨论、评论、写报告等形式,进行语文能力的实践;辩证地认识古代社会和人物,认识历史的发展,不搞教条主义;注重文言文的教学,积累词语,理解句式,重视诵读。课外古诗词背诵:共有10首,穿插在每周早读时间完成。名著导读:学期初即布置阅读任务,鼓励并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等,学期末进行交流。附录:《怎样读诗》《谈谈小说》《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四、教学目标(一)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6.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7.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9.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0.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10篇。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12.阅读三至四部名著。本册要求阅读《水浒》、《傅雷家书》及培根随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以补充。 (二)写作1.继续学习写记叙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学会写调查报告。2.本学期应完成大作文8次,其他练笔等不少于5000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三)口语交际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3.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4.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四)综合性学习1.能自主组织活动,在演讲、调查、讨论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就教材提出的问题,或提出学习的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先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3.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五、教学措施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要做好阶段性检测,严格按照中考标准出题阅卷,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自己要做好备课、上课以外,更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生动地获取知识科学
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阅读是考试的“半壁河山”,一方面在讲课时认真分析,多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书籍。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尝试采用全批、抽批、面批,学生互批等方法,快捷、及时反馈给学生,及时指导、评价、交流,激发写作动力。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9.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10.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1.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等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12.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13.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创新。让教学总结与反思不断循环,促进教学不断进步。
篇4
10.实验证明M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有CO2生成。仅根据此结果,对M的成分推测正确的是 A.M是一氧化碳 B.M是甲烷C.M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D.M中含有碳、氧两种元素11.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图),下列关于丙烷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丙烷分子由碳和氢分子组成 (改) B.丙烷由碳和氢气直接构成(改)C.丙烷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3:8D.丙烷相对分子质量为44 g(改)12.区分下列物质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A.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B.用水区分硝酸铵和食盐两种固体 C.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D.用稀硫酸区分黄铜(Cu、Zn)和黄金13.以下关于实验记录的内容中不属于现象描述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后,触摸集气瓶外壁感觉到较热 B.“铜绿”加热分解的产物是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 C.硫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14.在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 质 X Y Z Q反应前质量/g 8 2 20 5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0 8 13A.反应后X的质量为6 g B.该反应类型一定是置换反应(改)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是1:3 D.Y、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115.下列四个图像分别表示四个化学兴趣小组活动中的数据及处理情况,其中正确的是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B.相同质量的铝片和锌粉分别放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C.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片D.一定量的石灰石加入到足量的稀盐酸中(不考虑水、氯化氢的挥发)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小题为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为1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给满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为0分。)16.下图分别是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其中正确的是 D
1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往试管中装入固体粉末状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再用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 B.配制l0%的硫酸溶液时,在100 mL量筒中加浓硫酸至10 mL,再加水至100 mL C.用胶头滴管吸取纯碱溶液时,在滴管伸入溶液前,要先捏紧胶头 D.过滤食盐水时,玻璃棒末端要靠在单层滤纸处18.当调整、改变有关反应物的相对用量时,下列反应的产物会发生改变的是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B.镁在氧气中燃烧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 19.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三种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时均不带结晶水(改)),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0℃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的是CB.将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溶液均变为不饱和C.将t2℃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溶液的质量分数均变小D.t2℃时,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形成溶液的质量为75g20.在托盘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各放一杯相同的稀硫酸,调节天平使之平衡。然后在左盘放入镁粉和碳粉的混合物,在右盘放入铁粉和碳粉的混合物,两边所加固体的总质量相等,反应结束后天平平衡。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左盘中碳粉的质量一定大于右盘 B.两个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定相同C.两个烧杯中金属可能都有剩余 D.两个烧杯中的硫酸一定已经完全反应九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题第Ⅱ卷 Ⅱ卷总分 积分人 核分人题号 三 四 五 得分 注意事项:1.第Ⅱ卷共4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在试卷中直接作答。答题时,请严格按照题中要求作答。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得分 阅卷人 三、(本题包括5小题,每空1分,共28分)21.(8分)元素符号、化学式等是化学用语。以下内容请你用最合适的化学用语填空:(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3)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 ;(4)调味品食盐的阳离子 _______ ;(5)铁锈的主要成分 ;(6)温度计中填充的液态金属__ ;(7)最常用的溶剂是_____ ;(8)“侏儒症”的患者应补充的元素是 。22.(6分)(1)根据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的性质,试在以下的用途中各选填一种对应气体的化学式:①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的化合物是 ;②可供家庭用的气体化石燃料的主要成分是 ;③加压降温后的固体,可用作致冷剂的是;④燃烧产物无污染、未来可作绿色燃料的是______________;(2)仔细观察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的组成,并联想它们的性质与用途,你就会发现某种气体在某一点上具有与其它三种气体不同之处,请你列举两例:① ;② 。23.(4分)写出除去下列物质中杂质的化学方程式(括号内为杂质),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1)铜粉(铁粉)();(2)氧化钙(碳酸钙)()。24.(3分)小小塑料袋,环保大问题。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1)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塑料难降解,塑料垃圾会造成“白色污染” B.禁止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能有效减少污染 C.回收利用各种废弃塑料制品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D. 将废弃塑料集中到野外焚烧可以减少污染(2)暑假中的某一天,小明和妈妈到某大型超市购物。发现超市提供的新塑料包装袋与以前的有所不同:①新塑料袋上印有塑料种类和回收标志;②新塑料袋更厚也更结实;③新塑料袋有偿提供。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变化,小刚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减少了塑料袋的废弃,减轻了“白色污染”:①便于分类回收;②不容易破损,可重复使用;③从节约开支的角度,促使人们少用塑料袋;你认为上述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用序号填空)。在生活中可用_来代替塑料包装袋盛装物品。25.(7分)M常为骨质疏松的患者需补充的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1)该原子有 ___________个电子层,X的值是 ________,M元素属于 ______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2)下列微粒示意图中属于离子的是 ________ (填序号,下同),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M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 ________ 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篇5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C)
A.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光电现象B.生命有机体的形成及功能
C.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D.矿产资源、地域分布和自然环境
2.(2016,广东)在化学实验室内外一般不会张贴的标志是(D)
3.(2016,娄底)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B)
A.聚沙成塔B.死灰复燃C.破釜沉舟D.滴水成冰
4.下列不符合近代化学观点的是(B)
A.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会破裂
C.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破裂
D.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5.(2016,河北)如图所示仪器中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C)
6.在化学发展,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D)
A.道尔顿B.阿伏加德罗C.拉瓦锡D.门捷列夫
7.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B)
A.提出假设B.设计实验C.观察现象D.作出结论
8.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继续燃烧,而在呼出的气体瓶内熄灭。由此说明(B)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B.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小
C.呼吸过程中消耗了空气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9.(2016,福州)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C)
A.铜丝作导线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天然气作燃料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10.(2016,自贡)实验结束后,下图中仪器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C)
11.(2016,荆门)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C)
12.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A)
A.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D.向老师请教
13.(2017,模拟)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C)
A.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应伸入试管中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2
C.集气瓶可以用作反应容器
D.试管、烧杯、蒸发皿等仪器可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
14.正确量取18mL水,应选用的仪器是(B)
①5mL量筒②20mL量筒③50mL量筒④胶头滴管
A.①④B.②④C.③④D.④
15.某人用托盘天平称量5.1g食盐时(1g以下用游码),称后发现砝码放在了左盘,食盐放在了右盘。所称食盐的实际质量为(D)
A.5.3gB.5.1gC.5.0gD.4.9g
16.小刚在量取液体时,开始俯视读数为15mL,倒出一定量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5mL,则该同学倒出的液体的体积(B)
A.大于10mLB.小于10mLC.等于10mLD.无法确定
17.将“跳跳糖”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军同学提出了以下研究气体成分的设想,其中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的是(A)
A.收集气体并观察B.咨询生产厂家工程师
C.送食品检验部门检测D.查阅“跳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
18.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列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D)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化学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19.用试管加热固体时,有时因操作不正确而出现试管炸裂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B)
A.加热前试管外壁干燥B.加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
C.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了D.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了
20.某学生测定下列数据合理的是(C)
A.用100mL量筒量取7.5mL液体B.用温度计测得体温为37.52℃
C.用托盘天平称得某食盐样品的质量为15.6gD.用烧杯量取200.0mL盐酸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21.将下列各仪器名称前的字母序号填在与其用途相对应的题目后面。
(1)用来夹试管的工具是__A__。(2)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__E__。
(3)常作为反应用的玻璃容器是__C__。(4)用于洗涤仪器内壁的工具是__F__。
(5)用于夹持燃烧镁条的工具是__G__。
(6)检验物质可燃性,进行固体燃烧实验的仪器是__D__。
(7)用于加热浓缩溶液、析出晶体的瓷器是__B__。
(8)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用品是__H__。
22.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量取8mL水,应选用__10__mL的量筒。
(2)加热烧杯里的液体时,应在烧杯的下方垫放__石棉网__。
(3)将玻璃管插入橡皮管内时,先将玻璃管的一端__用水湿润__然后稍稍用力转动插入。
23.正确选择实验仪器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面是实验室中常见的仪器,请用所提供仪器的序号进行填空。
(1)常用于保存液体药品的是__⑤__;用作反应容器且能够直接加热的是__①__;需要垫上石棉网才能加热的仪器是__②__。
(2)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来配制氯化钠溶液所需的玻璃仪器有__②③⑩__。
24.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后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是__无色或易挥发或易溶于水(写出一条即可)__;化学性质是__可燃性__;酒精的用途是__作燃料__。
(2)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__引起火灾__;
(3)实验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是__用湿抹布盖灭__。
25.在题后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__弄破试管底__。
(2)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置:__腐蚀橡胶帽__。
(3)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向着手心:__腐蚀标签__。
(4)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__污染原瓶试剂__。
(5)使用量筒时,俯视读数:__使读数偏大__。
三、简答题(共10分)
26.(4分)现有三瓶气体分别为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请用简单的方法来鉴别它们。
__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三个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则该瓶盛的是氧气;木条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盛的是二氧化碳;木条火焰过一会熄灭则该瓶盛的是空气__。
27.(6分)观察身边一些生活现象,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1)饼干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变软:__空气中有水蒸气__。
(2)从冰箱中取出啤酒瓶放在桌子上,过一会儿会看到啤酒瓶外壁出现“水珠”:__冰箱中取出的啤酒瓶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__。
四、实验探究题(共25分)
28.(10分)科学探究是奇妙的过程,请你参与下面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在一个门窗紧闭且刚上完课的教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教室外操场上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什么不同?
【猜想与假设】小华认为:刚下课的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应该比室外操场上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查阅资料】当空气中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影响。
【实验探究】
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第一步:__用排水法收集教室内和操场上气体__;
第二步:__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教室内的空气和操场上的空气的集气瓶中__。__教室内的空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操场上的空气瓶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____教室内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操场上的空气中高__
【拓展应用】根据实验探究结果,你认为我们在教室里学习时应注意:__教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__。
29.(15分)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下列各项中,__①③⑥⑦⑨⑩__(填序号)是需要燃烧才能观察到的现象。
①自顶端起约1cm以内的烛体是温的、柔软且易塑型;②原料是半透明、微臭、无味白色固体;③蜡烛顶端、烛心底部周围有无色液体,呈凹状;④一白色烛心贯穿中轴,并延长至蜡烛顶1cm;⑤形状为圆柱形,顶部为圆锥形尖出;⑥烛心周围和烛焰上端呈明亮的黄色;⑦吹熄后,能看见烛心周围有白烟上升,并慢慢消失;⑧质软,可用指甲刮出痕迹;⑨若风吹至蜡烛一边,另一边凹形顶端的蜡烛将熔成液体并沿烛体落下;⑩受空气流的影响,火焰会闪动,且生出黑烟。
(2)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__浮在水面__。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小__。
篇6
一、选择题
1.将二氧化硫与氧气进行等质量混合,则混合气体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A.1∶1B.1∶2C.1∶3D.1∶4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3.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入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HCl、Na2SO4、KClB.K2SO4、HCl、Ba(OH)2
C.NaCl、BaCO3、KNO3D.CuSO4、KOH、NaCl
4.将铁片分别投入下列溶液中,溶液质量会减少的是()
A.稀盐酸B.硫酸锌溶液C.硫酸铜溶液D.硫酸溶液
5.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混合后,最终不一定有沉淀生成的是()
A.Ba(OH)2、H2SO4、HClB.CuCl2、NaOH、HCl
C.BaCl2、Na2CO3、HNO3D.AgNO3、H2SO4、HCl
6.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涉及的操作有:①称量,②溶解,③计算,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A.②①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7.为验证铁、铜、铝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的一组物质是()
A.FeSO4溶液、Cu、AlCl3溶液B.CuSO4溶液、Fe、AlCl3溶液
C.CuSO4溶液、Fe、AlD.AlCl3溶液、Fe、Cu
8.机动车尾气排放出的氮的氧化物,是城市空气污染源之一。其中有一种含氮约为46.7%,它是()
A.N2OB.NO2C.NOD.N2O5
9.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无法鉴别的是()
A.NaOHHClCuSO4MgSO4B.Na2CO3K2SO4BaCl2HCl
C.KNO3HClCaCl2NaOHD.NH4NO3H2SO4NaOHMgCl2
10.在一定温度下,向足量的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1.06g无水碳酸钠,搅拌静置后,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是()
A.等于1.06gB.等于2.86gC.大于2.86gD.大于1.06g,小于2.86g
11.CaCO3和KHCO3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52%B.12%C.24%D.48%
12.经测定Na2SO4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
温度/℃406080100
溶解度/g48.845.343.742.5
下图是表示随温度变化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曲线,其中能表示随温度变化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化曲线的是()
13.下列方框中,符合2H2意义的示意图是()
14.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5g,加水稀释至250g后取出10g,则此10g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0.2%B.0.5%C.1%D.2%
15.下列各组微粒中,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
A.Cl和Cl-B.CO2和CO
C.H和HeD
16.必须使用指示剂才可以证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的一组物质是()
A.H2SO4+NaOHB.H2SO4+Ba(OH)2C.HCl+Fe(OH)3D.HCl+Na2CO3
17.某元素R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2O3,该化合物中,R与O的质量比为9∶8,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56B.24C.27D.13
18.下列金属中,活动性的是()
A.FeB.NaC.AlD.Ag
19.某种黑色粉末在不同条件下分别与氧气反应,生成甲、乙两种气体,此粉末是
A.氧化铜B.木炭粉C.二氧化锰D.四氧化三铁
20.3克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是()
A.12克B.8克C.5克D.10克
二、推断题
21.氯化钡溶液常用来检验硫酸,两者之间发生如下化学反应:BaCl2+H2SO4="BaSO4"+2HCl。某同学将80g氯化钡溶液与20g稀硫酸混合,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称得稀盐酸的质量为76.7g,求氯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三、实验题
22.某同学取一块表面完全锈蚀的生铁片进行了以下探究:
(1)实验:
(2)表达:步骤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拓展:取2枚未生锈的铁钉,一枚部分浸入蒸馏水、另一枚部分浸入盐水,生锈较快的是______________。
23.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化学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仪器是_________(填字母),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某同学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始终未看到小木条熄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写出一条);
(3)实验室用以上提供的仪器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24.实验是化学灵魂,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
(1)《燃烧的条件》实验中,分别取适量木屑和煤粉(同样大小),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如图甲所示,加热铜片的中部,观察到的现象是;该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乙、丙分别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夹持仪器略),两种发生装置比较(填编号)更好,原因是。
四、计算题
25.某炼铁厂购进含Fe2O380%的赤铁矿3000t,用这些铁矿石炼铁,能炼出含铁96%的生铁多少吨?
26.钛(Ti)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可通过如下反应制得:TiCl4+2MgTi+2MgCl2,若要制得96g钛,计算至少需要镁的质量。
五、填空题
27.已知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铝原子核内有________个质子,原子核外有________个电子层。
28.某种硫的氧化物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则该氧化物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
29.____________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_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0.化学是研究物质、、以及的科学。
31.填写分离下列各混合物所用的主要操作方法。
(1)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泥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硫酸锌溶液中得到固体硫酸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描述下列实验现象:
①镁带在空气里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铁丝在氧气里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氢气还原氧化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
1、C2、C3、A4、C5、BC6、A7、B8.C9、C10、C11.D12、C13、D14、A15、A16、A17、C18、B19、B20、C
二、推断题
21、26%
三、实验题
22、(1)①玻片上有水雾②黄③点燃铁(或Fe)④炭(或碳,或C)
(2)Fe+2HCl=FeCl2+H2Fe2O3+6HCl=2FeCl3+3H2O(顺序可颠倒)
(3)部分浸入盐水的铁钉
23、(1)锥形瓶;长颈漏斗;(2)ABCE;CaCO3+2HCl==CaCl2+H2O+CO2;装置漏气(反应物不足、长颈漏斗的下端没伸入液面以下等)(3)2H2O22H2O+O2
24、(1)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合理即可)
(2)乙乙装置能得到稳定的气流(合理即可)
四、计算题
25、1750t
26、96g
五、填空题
27、133
28、+6
29:分子原子
30、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31、(1)过滤(2)蒸发
32、①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烟,燃烧后有白色灰烬;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2、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征。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5、能举例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结合成新的分子。
学情分析
学生在自然及物理学科中已经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及热胀冷缩等知识,在化学前两个单元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等。学生对简单的物质变化和性质有了判别能力,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分子、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肉眼看不到,非常抽象,学生因缺乏微观想象力而感到难以理解。
重点难点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景引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教师先在手上涂一点风油精(或清凉油),在教室内走一圈。
听到学生小声议论:老师擦了风油精。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闻到的。
师:我们为什么能闻到风油精的气味呢?
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用肉眼看不见,用手摸不着,但这些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活动2【活动】观察:分子、原子图片
观察课本49页图3-2、图3-3,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硅原子图片,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
活动3【活动】阅读体会
资料一: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kg。
资料二:1滴水中约有1670000000000000000000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学生体会】分子质量很小,体积也很小。
活动4【活动】学生实验:品红扩散
分别向盛有等量热水和冷水的两个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1】烧杯中的品红逐渐扩散,水变红,说明微观粒子(如分子)有什么特征?
【问题2】热水中的品红扩散更快,又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微观粒子(如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活动5【活动】探究实验:分子运动现象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出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现象。
【问题1】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说明了什么?
【问题2】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这个实验为分子的哪个基本特征提供了证据?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
活动6【活动】趣味实验
【演示实验】水和酒精混合:取一个酸式滴定管,向其中注入约半管的水,再缓缓注入无水酒精至接近注满,用记号笔或橡皮筋标记。用手指堵住管口,上下颠倒几次。观察现象。
【问题1】这个实验说明分子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实验】用注射器压缩等体积的水和空气。
【问题2】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分子间有间隔,不同状态的物质,分子间间隔不同。
活动7【练习】当堂演练
1、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的质量很小
2、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大的原因是(
)
A.水分子运动加快了
B.水分子间隔变大了
C.水分子体积增大了
D.水分子数目增多了
3、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
B.宏观上看静置状态的物质,从微上看则是永恒运动的
C.分子虽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D.夏天雨过天晴,路面上的水渍很快变干,这时水变成了其他物质
活动8【活动】归纳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物质是由
构成的。
2、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有:
①
;
②
;
③
。
篇8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
5
】页/【
1614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九年级下册物理
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一、
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以及本班学生掌握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本学期为期几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对语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但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陪同孩子观看空中课堂,这就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三、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是在上学期所学电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相关知识。如,家庭电路,以及核能等。这些知识是上学期电学知识的延续。再通过本学期知识的学习学生才会对电学和能量相关知识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这些知识既是基础,又是桥梁,作用非常重要。另外,本学期教材中渗透的某些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很有指导意义。
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物理学习需要的潜在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这就需要创造问题情境,特别是要注意每个课开始的课题引入。教师要善于利用演示实验或简炼的具有强烈启发性的语言,在上课的开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要求
(一)
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
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
要特别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好物理的自信心,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挥究过程,获得科学的方法。
(五)
激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优化创新能力,让物理教学充满新的活力;营选创新环境,培养创新品质;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创新灵感。
(六)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作用。物理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等特点,要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实践的技能技巧。
(七)
提高自身素质。深化教研教改,提高教研水平,做到表达准确,板书简洁,操作规范,教法创新,使自己的备课、教课、说课、操作、写作等水平不断提高,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五、
开学安排
(一)
对“空中课堂” 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顾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还未掌握的知识达到掌握的状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二)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三)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和认真写字的习惯。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空中课堂”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
对后进生进行专门辅导,布置单独的作业,让他们在小进步、小转变中体味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尽快成长起来。
(五)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六)
篇9
关键词:地区实际 农村中学 实验教学
现阶段,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水平整体比大城市还有相当一段差距,经济比较落后。当今的农村中学并不能像城市中学一样完全实现多媒体教学。学校里没有合格的化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很多化学仪器也已经老化。这些都给我们农村中学上好化学实验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如何结合地区实际,探索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化学实验教学之路。
一、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兴趣不但能激发人的求知欲,引发人的好奇心,使人们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且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因此,我首先演示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并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例如,上绪言第一节化学课时,我先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欢迎你一起探索化学”字样,然后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让学生先将碱溶液盛放在喷雾器瓶内,然后喷向白纸,果然变“魔术”了。鲜艳红色的“欢迎你一起探索化学”字样出来了。学生个个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哇!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觉得很奇怪,这真是魔术吗?我说:“不是。这就是化学,是其中的一种化学变化,还有很多有趣的化学实验等着我们一起参与,一起分享。”我顺便提问:“有谁看过或听过神婆驱鬼?”很多学生说没有。“那让我来告诉你们,神婆是怎样驱鬼的。她用木刀在纸上刺死鬼,结果纸上真的流血(即她将浸过无色酚酞试液的纸装模作样的用浸过NaOH溶液的木刀切)。你们想想神婆驱鬼跟刚才我演示的实验原理一样吗?没错,是一样的。所以这些魔术或驱鬼都是骗人的。我们要相信科学,实事求是。”通过选择典型的教材探究活动给学生造成悬念,让学生充满兴趣,进入神奇的化学世界。
二、挖掘生活中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农村的天然物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我利用好这一天然资源,将相关的天然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因有的化学变化在实验室很难做,但在农村却随处可见,随处可取。因此,我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学生去搜集有效的实验资源,以弥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不足。如讲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时,时间刚好入冬,农民们已经把稻谷收好了。我带领学生先去农村参观沼气池。学生了解后就知道农村建立沼气池,既能节约能源,也能减少环境污染,并知道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不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参观、讨论、交流,有些学生回去后会建议家里建立一个沼气池。
参观完沼气池后,我又带领他们到水沟、池沼里收集沼气,让学生真正实验,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体验实验、分析结果。实验前我先组织学生认识实验目的、探究过程、注意事项等。然后让学生拿来自带的工具开始自己动手收集沼气。我发现有几位已预习怎样收集沼气的同学设计的实验还不错,他们把塑料漏斗插在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瓶口,然后用棍子在水沟、池沼里搅拌。当有气泡冒出时,他们用排水法收集沼气。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带塑料漏斗,所以收集时间就较慢。此时,我就因势利导:“你们看邹海祥等几位同学早已收集好了,他们真有创新能力。”有个别学生实验失败了,我告诉他们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获得成功,我们要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正确面对实验中的困难。实验结束后把收集到的甲烷带回学校,并完成实验报告与实验反思。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参与实验,个个情绪饱满,兴趣浓厚,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三、挖掘学校现有设备,做好典型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触类旁通
典型的演示实验,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实验少,典型的演示实验显得特别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新课程标准,九年级化学就实验内容来说可归为以下几种类型:常用仪器及实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取;有关性质实验;有关概念阐明实验。而每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都有规律可循。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很多学生实验因仪器不齐等原因而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因而我上课时是这样处理好演示实验的。
1.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典型实验。例如,讲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O2”时,实验室制取O2有三种方法:1.双氧水与MnO2;2.加热KClO3和MnO2;3.加热KMnO4。我是这样处理演示实验的。先让三个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一种方法(包括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操作步骤,检验方法),然后每个组派两个同学上来演示(每组轮流演示),实验过程中有些同学的操作不规范或错误,下面的同学很认真,早已发现了,个个争着发言指出他们操作的错误,课堂气氛很活跃。有创新的、操作规范的我及时表扬他们,学生对实验现象深刻。实验后我和学生一起归纳反思,提出注意事项,使实验目的更清晰,效果更优化。学生应而能触类旁通。例如,我提出实验室制NH3的方法:加热NH4Cl固体和熟石灰。让学生回去设计实验室制NH3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检验方法,注意事项等。把所学的知识拓展到中考的考点。学生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去选择用哪套发生装置,根据NH3的性质去选择用哪种方法收集,根据NH3溶于水显碱性去选择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通过学生演示实验可以起到示范、启发作用,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规范操作的作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及时发现学生操作的不足。
2.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演示。例如,讲到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CO2的化学性质”时,我分发给每个学生一支吸管和少量的澄清石灰水(用小烧杯装),让每位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结果我发现他们都对着澄清石灰水吹气,都看到了好像“牛奶”一样的现象。我说这不是“牛奶”,这是CO2的性质。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过自设的学生演示实验,既提高了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从快乐中得到知识。
四、挖掘家庭器材,做好家庭实验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通过家庭实验,自主实验,使学生养成探究实验的欲望,乐于实验,使化学实验延伸到课外,伴随学习生活。
例如,讲到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时,我让学生回家自做一个简易净水器,器材在家里寻找。我发现很多学生做得不错,他们找来矿泉水瓶、吸管、木炭、棉花、纱布、石英沙、鹅卵石等器材,做了个简易净水器安装在自家水龙头上使用,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又如,讲到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3“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时,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的锄头、犁等农具不用之后是怎样存放的?学生回来后回答:悬挂在房屋外壁的半空中。再启发学生探究存放农具的最好防范措施,从而达到全面认识金属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使化学实验教学贴近农村生活,使农村中学生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原理,获得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远蓉.化学教学艺术论[M].西南师大出版社,1996.8(3):1-3.
[2] 蔡勤霞.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M].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6(2):30-32.
[3] 刘上贤.中学化学实验大全[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2(2):108-180.
[4] 胡美玲.九年级化学实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3-58.
[5] 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12-35.
[6] 武永新.初中化学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6(2):258-265.
[7] 王美文.化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2):68-99.
篇10
一、手与浓硫酸相接触,应如何处理
此问题源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下册第53页底部.教材中指出: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关于这个问题,曾困扰笔者许久.此方法在初高中衔接时出现问题.高中教师认为,这涉及浓硫酸量的多少的问题,若浓硫酸的量多,则应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洗,若浓硫酸的量少,直接先用大量水冲洗.为什么会存在两种答案?笔者认为,初中教材中用到了“沾”这个词体现浓硫酸的量少.因此人教版教材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并未存在瑕疵,初中教材由于针对的是初中学生,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教材中的“沾”和“大量水”两个词对于浓硫酸接触到皮肤和衣物上的处理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向.严格而言,浓硫酸接触到皮肤用大量的水冲洗,温度不会超过40℃,也不会把皮肤烫伤,所以教材呈现了正确无误的简单处理方式.教材一定会注意科学性和后续知识的连接性的,挖掘教材的一字一句,能在众多疑难杂症中找到相应对策.
二、分清实验步骤与操作步骤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现,“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在操作步骤中的顺序问题一直困惑众多教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上册第45页中涉及的实验步骤为先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完成制取氧气的后续步骤.然而,某些中考题呈现的步骤却忽略了装置气密性检查这一环节,直接制取氧气.笔者深究认为,应理清实验步骤与操作步骤的区别,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属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应属于实验步骤,但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就应只呈现实际制取氧气时所完成的动手操作流程.因此,教材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过错.
同理,待理清上述问题后,就能对其他众多问题进行解惑.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下册第47页中关于“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中利用固体氯化钠配制溶液,提到的实验步骤有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四个步骤,而“计算”只算作实验步骤,不能称为操作步骤;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16页“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师应注意:容量瓶的检漏与计算仅属于实验步骤,不能称为操作步骤.这是实验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三、CO2的检验
CO2的检验,源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下册第118页的“练习与应用”第1题,初中教参对此题的解答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CO2.教学教参对该气体的解答并没有错误,因为初中阶段不要求掌握碳酸氢钙的生成.因此,教师只需要在高中衔接时,对CO2的检验的方法进行拓展延伸,即:将生成的无色无味(排除SO2的干扰)的气体通入足量的(因为足量二氧化碳会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会生成碳酸氢钙)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CO2.
四、读懂教材,过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