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挈领的意思范文

时间:2023-03-21 01:0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纲挈领的意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纲挈领的意思

篇1

解释:赅,完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2、要言不烦。

解释:形容文章简明扼要。

3、不蔓不支。

解释: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4、提纲挈领

解释:纲,鱼网的总绳。挈:提起。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

5、简单明了。

篇2

学生也普遍反映英文书面表达难,到底难在哪里?为此笔者采用往届高考书面表达原题对所代95届两个高中班学生进行测试调查,评分标准、时间限制和高考类同。结合统计分析结果及学生评讲后的整体感受和部分外语程度中上的学生进行了个别面对面的交谈讨论,发现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主要困难有:

1、汉语谓语无字形变化,而英语谓语变化多、时态、语态、语气的语法概念和英语动词变化之间的关系,写作应用起来不明确不熟练,加之英汉在动词意义上有差别,用英语写作时就很容易出错。显然这是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生在谓语、动词学习应用中出现的负迁移。有必要反其道而行之,加强英语谓语动词变化的训练以矫枉过正。

2、英语的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各有特定的搭配,学生在写作时感到缺乏表达思想的语感。经常有汉英翻译词对字硬译的现象,加之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思维方面语言表达有相当的差异,也造成英语书面表达的一定困难。要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语感必须加强平时口头和笔头整句表达习惯的建立和听力理解。

3、从生理和心理方面看,高中学生已相对成熟,而他们所能用的英语语言在英语的书面表达上就是想说的话很多,意思也很好,使用的语言形式却词不达意,错误百出,为此要尽可能使学生接触大量和他们生理发展相适应的英语语言材料,以便于他们吸收丰富自己的英语知识。

4、书面表达单词拼写错误占了一定的比例,说明学生英语词汇的记忆准确熟练程度不够。有的学生反映说有的单词很熟练,不知怎么回事书面表达时就写错了,看来从记忆单词到笔头运用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吸收理解记忆反复运用的慢功夫。

以上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中的错误和困难,提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能途径和方向。

一、滴水穿石

高中英语课堂以课文教学为主,结合课文教学抓住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难点和关键――谓语动词语义比较语法形式变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写作的基本训练,是培养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具体做法是:①课文的词汇教学,不局限于照本宣章,而是结合英语的构词,同义反义比较,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词义的区别,加强学生对英语词形变化的理解,扩充他们的词汇量,鼓励他们口笔头造句,借此培养学生用完整句子表意的能力。②课文教学的过程读、写、听、说交替。一般听说在先,读写在后。针对写作训练的听、说、读、写要注意材料内容的语言形式和课文内容的语言形式要有适当的变化和整体的系统性,以课文内容的提问为例,教师提问用的词语结构和课文内容相关,但和课文语言所用词语要有适当的差异,使学生稍加思考能够理解,为学生同样意思多种英语近似表达形式添砖加瓦,积累材料,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掌握更多的英语语句表达方法。③指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长句短写,短句详写的口笔头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中常用动词句子的结构变化,单句和复句的异同关键所在。

二、蓄势待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生动说明了书面表达和广泛阅读的关系。世界著名的外语教学理论家美国人StephenKrashen在其1993年出版的教学理论力作《PowerofReading―Insingtfomtheresearch》中指出外语学习过程中①外语书读的多的人,其读写能力比读书量少的人强。②第二语言的阅读量和语言的习得之间有肯定的关系。研究表明,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是解决词汇问题和迅速提高第二语言的有效必由之路。读书和写作就好比输入和输出,没有足够的输入吸收是不可能有大量的输出的。

三、提纲挈领

英语书面表达的综合训练要提纲挈领是相对省时有效的方法。尤其高三毕业班时间紧,复习量大,更是如此。这里的“纲”指的是教学大纲和考试纲要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语法概念和书面表达各种不同文体及要求。这里的“领”是说书面表达训练过程要先口头训练,后笔头训练,贯穿始终。

篇3

选修课程里小说八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分别从不同侧面指导学生初步解读外国小说。本着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的原则,以《素芭》为例,谈谈教学的一点收获,以期大方之家指正。

《素芭》是印度著名文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泰戈尔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共分六个部分。对如此长的作品以什么为切入点才能长文短教?怎样整理、裁剪、引导?著名演员潘长江说:“浓缩的都是精华。”找出精华部分才能提纲挈领。 这篇小说描写的是印度一位哑巴姑娘素芭凄惨的命运。找到一条核心线索才能牵动全部作品。反复诵读后出现对于这位不会说话的姑娘,作者把更多的笔黑倾注到她的那双大眼睛的描写上。因此,核心线索就是大眼睛。透过素芭的大眼睛去探寻她的内心世界,感受她凄美的心灵。

文章篇幅长,必须让学生充分预习,反复诵读全文。为了使阅读目标明确,更有时效,于是给出一份表格,让学生把六部分内容以素芭为中心,讨论整理出故事情节。同时,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泰戈尔的生平及创作。课前确定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学生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运用多媒体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多媒体课首先出现的是一位姑娘的眼睛的特写,而且是眼角不断流泪的动态画面,然后引出标题,先发制人将学生引入忧伤的氛围:泰戈尔《飞鸟集》的中英文朗诵将学生引入诗意化语言的意境,那么优美的诗化语言,讲述的是一个怎样忧伤的故事呢?根据提供的表格,学生能有条理地复述出故事,并且做到重点突出,师生合作共同整理出故事情节的表格。接着导引出教学主体部分:在这样一个美丽如画的世外桃源,素芭是一位怎样的姑娘?为了指向性更明确更具体,继续导引: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用权威理论导引学生真奔中心的途径:透过眼睛探索素芭的心灵世界。按课文顺序学生积极寻找,争先恐后朗读有关眼睛描写的诗意语言,感受语言之美并与素芭的心灵交流,品读素芭的内心情感。笔者对学生的品读情不自禁感慨总结:素芭,一个美丽聪慧的姑娘,一双清澈明净、会说话的眼睛,却因为自身的缺陷,这双大眼睛里只有孤独和眼泪。多媒体上定格的是不断流泪的美丽大眼睛,更加强了忧伤的氛围。

继续深入素芭的心灵,笔者进一步引导:这是素芭眼中的世界,那外界眼中的素芭又是怎样的呢?因为有前面故事情节表格内容的提示,学生能据此内容找出外界对待素芭的态度,也自发地品味素芭的内心,总结出:自然里的素芭是快乐的,动物身旁的素芭是温暖的,但村人眼中的素芭是冷漠的,唯一的玩伴也是村里惟一游手好闲的少年帕勒达,帕对素芭是漠不关心的,即使是父母对待素芭也是少有亲情而更多的是欺骗和交易,决定素芭命运的“考官”最终也“听不到她永恒沉默的心灵里那无法言说的哭泣”而抛弃了她。大自然动物比人类更能读懂素芭的语言,它们能给予素芭温暖而人类乃至亲人带给她的却是无尽的鄙视与无情的冷漠,这种强烈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深深植入学生心中,学生发自肺腑感慨:素芭的心里都是孤独和痛。而多媒体呈现的不断流泪的大眼睛的画面紧紧揪住了学生的心,他们痛素芭所痛,伤素芭所伤,已完全沉浸在凄美忧伤的氛围里。

篇4

在历年的英语高考中,很多学生书面表达得分率总是偏低。学生也普遍反映英文书面表达难。通过调查研究,我发现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主要困难有:(1)汉语谓语无字形变化,而英语谓语变化多、时态、语态、语气的语法概念和英语动词变化之间的关系,写作应用起来不明确、不熟练,加之英汉在动词意义上有差别,用英语写作时就很容易出错;(2)英语的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各有特定的搭配,学生在写作时感到缺乏表达思想的语感,经常有汉英翻译词对字硬译的现象,加之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思维方面语言表达有相当的差异,也造成英语书面表达的一定困难;(3)从生理和心理方面看,高中学生已相对成熟,而他们所能用的英语语言在英语的书面表达上就是想说的话很多,意思也很好,使用的语言形式却词不达意,错误百出;(4)书面表达单词拼写错误占了一定的比例,说明学生英语词汇的记忆准确熟练程度不够。有的学生反映说有的单词很熟练,不知怎么回事书面表达时就写错了。

以上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中的错误和困难,提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能途径和方向。

1. 循序渐进 英语书面的表达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必须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一点一滴抓起,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最后解决英语书面表达的难题。

高中英语课堂以课文教学为主,结合课文教学抓住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难点和关键——谓语动词语义比较语法形式变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写作的基本训练,是培养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具体做法是:①课文的词汇教学,不局限于照本宣章,而是结合英语的构词,同义反义比较,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词义的区别,加强学生对英语词形变化的理解,扩充他们的词汇量,鼓励他们口笔头造句,借此培养学生用完整句子表意的能力。②课文教学的过程读、写、听、说交替。一般听说在先,读写在后。针对写作训练的听、说、读、写要注意材料内容的语言形式和课文内容的语言形式要有适当的变化和整体的系统性,以课文内容的提问为例,教师提问用的词语结构和课文内容相关,但和课文语言所用词语要有适当的差异,使学生稍加思考能够理解,为学生同样意思多种英语近似表达形式添砖加瓦,积累材料,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掌握更多的英语语句表达方法。③指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长句短写,短句详写的口笔头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中常用动词句子的结构变化,单句和复句的异同关键所在。④有时结合课文,有时另外补充材料,采用各种形式指导学生改写、缩写或连词完成短文或填词完成短文。

然而,英语课文教学中所进行的以上写作训练指导并不解决英语书面表达的全部,这一过程主要抓住英语动词和单复句的变化,少而精地进行英语书面表达的基础训练,为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书面表达能力还需要广泛的多而杂的英文阅读。

2. 蓄势待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生动说明了书面表达和广泛阅读的关系。研究表明,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是解决词汇问题和迅速提高第二语言的有效必由之路。读书和写作就好比输入和输出,没有足够的输入吸收是不可能有大量的输出的。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各科作业负担沉重,英语阅读必须考虑内容、难易适当,时间上尽可能不给他们加重额外负担。阅读材料要尽量内容广泛,语言生动,体裁多样,文章长短适宜。时间安排平时利用早自习限时完成,以每分钟50到100个单词计算阅读量,高三年级每周用两节课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自己自由阅读英文杂志和报刊,老师个别指导解答问题,一般经过两学期到三学期的坚持阅读,学生们就会感到英语常用词的基本词义和情景有很大提高。动词的结构和变换也比较熟悉和习惯了,实际上学生已在不知不觉充满乐趣地完成了英语词汇的巩固强化这个艰巨任务,为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积累了必需的词语、句式和背景方面的材料。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时是否积极主动,满怀热情,对于语言材料的理解和吸收影响极大,若是抱着完成老师作业的态度读书,就可能出现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前面看过,后面忘光的现象。因此,仅仅为学生选择适宜有趣的读物和安排一定的时间还不够,教师要想法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外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外语的自信心,形成良好正确阅读外文材料的习惯,基本的做法是经常让学生个别地在自己的同学面前理解,成功地完成有适当难度的英语阅读问题,老师及时给以鼓励。

篇5

嗯,这什么词儿啊?

好奇之下一问才知,“搞日”一词原来是个典故,在北京编辑界颇为流行。可能近来穿越流行,仓颉经常在北京的大街上游荡,三天两头创造出“BT”、“雷”之类新词,让词典追着改都来不及。大环境如此,作为文化人的一员,编辑们自然也不甘人后,这“搞日”一词,竟然是报纸上出了错字的意思。

这个词兴起来没多久。原来,某大报前些天发了篇历史评论,编辑一个疏忽,竟把“抗日”排成了“搞日”,一直到报纸上市了才发现。老总看见“搞日救亡运动”,抱着脑袋在屋里转圈,心说,我们当年确实抗过他们一回,可是我们并没搞他们啊!

这简直……

结果当班的编辑扣了50块钱,“搞日”的典故,也就在圈里传开了,谁的版面出了错字,就是谁今天“搞日”了一回。

若不知内里究竟,看了这个词,真是不知从何说起啊。

实际上,据老编辑讲,排错字这种事儿在所难免,“搞日”这类错误也不胜枚举。而且仿佛冥冥之中自有神灵,一旦出错,常常错得十分可怕。

根据大家说法,中国的报刊编辑制度一向是严格的,各级领导对此也十分重视,比如总理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看《人民日报》的清样,性情温厚的据说确实抓出过不少问题来,并不是摆摆样子的。

但是,也有人比较宽容。

比如。他是旧文人出身,虽然做了北京市副市长,依然保留着一点儿喜爱潇洒自如的风格。这怎么形容呢?诸葛亮算是旧文人的偶像了,人家怎么说诸葛亮的?“读书不求甚解”,“观其大略”。

这种注重大的走向,忽略细节的性格,可算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色。它有提纲挈领、主次分明的好处,也有不够细致,轻视数字的坏处,难以用好坏形容,只能说是一种特点吧。

就有点儿这种风格。

所以,在手下,偶尔报纸上出个错字什么的,也未必会受到严格批评。这对于畏惧文字狱的朋友们来说,实在是件难得的好事。

不过,据说温文尔雅的也曾经有一次对校对出错发过火,这事情虽然怪异,却没法怪吴先生。

那是北京一家大报,一天刊登新闻,里面写到――“北京市副市长吴哈”如何如何。

这报纸给看见,感到十分新鲜,北京市副市长是我啊,什么时候冒出个本家兄弟吴哈来?

于是一个电话打到报社。检查结果,原来是排字错误,加上校对不认真,让错字蒙混过关。报社赶紧向市长道歉,深表遗憾,请组织批评。

发火了?

那就不是了。很客气,不就是弄错了个名字吗?他没怎么当回事儿。

不过的秘书和报社联系,还是认为报社应该做个更正说明。

报社这边赶紧应承。

第二天,拿过报纸一看,上面有更正消息呢。哦,报社行动够快的啊。

吴先生拿起来细看,只见上边写着――“本报昨日x××一文中‘北京市副市长吴哈’应改为‘北京市副市长吴哈哈’,特此更正……”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17-01

1. 紧扣诗眼,提纲挈领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它是一首诗的主旨所在,属画龙点睛之笔。只要抓住了诗眼,鉴赏古诗时就能提纲挈领,准确理解诗义。一首诗因诗眼使人更觉灵动与透彻,透过诗眼可以洞悉诗人的内心,可以把握诗歌的精髓。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绿”字,经过诗人多次的捻须苦思,改动十多次,终究凝聚成全诗的“眼睛”,这一个“绿”字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万物复苏,千里江岸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又在这无限生机中隐约表达出诗人奉诏回京的别样滋味。“绿”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外显,凸显了该诗的神韵,使这首诗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

2. 创设情境,让学生看一看。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作为教师,要借助这些媒体向学生传递教育内容,可以使声、形、色融为一体,为课堂教学创造立体化环境,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宽信息传递的渠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古诗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再现诗文画面、感受诗的意境、感悟诗情,都有着莫大的帮助,从而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之意境。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文未出,声画先行,学生眼前展现的是一幅诗人站在黄河边观赏山川美景的中国水墨画,耳边回响的是古琴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渔樵问答》。此时,学生仿佛就置身于诗人当时的情景之中,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当时诗人在想些什么,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接着的学诗明理打好基础。

3. 编成故事,让学生说一说。

由于古诗的语言要求凝练,它就不能像散文那样细细地表述,古诗中会有跳脱的空白。因为这一点,也就给古诗以无限的张力,给读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想象力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我们应该利用诗歌的优越条件来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早发白帝城》一诗,诗人是如何" 还" 的?DD三峡旖旎风光使诗人陶醉其中?豪饮斗酒,诗兴大发,赋诗百篇?"人逢喜事精神爽",与艄公对话?如此等等空白,都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上古诗文本所开垦的原野,把想象的结果编成故事说一说,充分体会诗人李白的喜悦之情。

4. 体会思想情感

体会古诗感情,是真正读懂古诗的标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春望》,其表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式与今就很不相同。小学生年纪小,体会感情尤为困难。怎样引导学生克服体会古诗思想感情的心理障碍呢?(1)适当介绍诗人写作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当地的情况。如教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南宋陆游的《示儿》、清人龚自珍的《杂诗》,就应该介绍诗作的时代背景,那么,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就减少了难度。(2)以情激情,促进学生情感迁移,使学生和诗人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和亲人的感情,想象如果自己和亲人分处异地时,将如何思亲,遇到过年过节一人独处,心里又会有什么滋味,再体会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就不难了。(3)披文入情,从诗的内容探求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作蕴含的哲理。如《塞下曲》,可抓住诗作内容――李广夜里误石为虎,射石没矢的情节,进行分析,体会诗人对李广将军勇武的赞叹之情。(4)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品味。要教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思考诗作内容,在头脑中画画,反复吟味,体会思想感情。

5. 拓展延伸,巩固学习效果

篇7

关键词:阅读 词汇 理解 积累

对学生而言,听说读写是中学生英语学习必须掌握的四项技能。在当前英语考试模式下,读和听的能力得到重视,却忽视了说和写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写作。但是从近几年高考情况来看,书面表达已成为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固定题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写作训练。下面我就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存在的一些困难,谈几点可能的途径和方向。

一、滴水穿石,在日常学习中渗透书面表达的目标。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英语书面的表达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周两月之功,必须从平时的课堂教学一点一滴抓起,持之以恒,滴水穿石,才有可能解决英语书面表达的难题。中学生词汇量较小,语法知识掌握就很少,让他们一下子写出整篇完整文章有一定难度。因而,对英语写作训练应从基础抓起,从词汇,词组到句子,再到篇章的逐步训练。

高中英语课堂以课文教学为主,结合课文教学抓住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难点和关键―谓语动词语义比较、语法形式变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写作基本训练,是培养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具体做法是:1.课文的词汇教学,不局限于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英语的构词,同义反义比较,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词义的区别,加强学生对英语词形变化的理解,扩充他们的词汇量,鼓励他们口笔头造句,借此培养学生用完整句子表意的能力。例如:高中必修五第一单元中出现reject一词,含义是“拒绝”。它的同义词为refuse和 decline,但它们又有区别:reject只可接名词作宾语,主语只能是人。它表示拒绝不适当、不满足、或厌恶的东西,如赠物、求婚、正义、忠告、计划、建议等或扔掉认为无价值的东西;refuse可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主语可指人或物。它一般指拒绝要求申请、请愿、引诱、忠告、帮助等;decline指委婉地拒绝,如辞谢、申请、提案、要求、争论等。

Eg:

(1).The horse refused the brook.

马不肯跳过小溪。

(2).The farmers rejected fruit that was overripe.

农民们扔掉了过熟的水果。

(3)I invited her to join us, but she declined.我邀请他加入我们的行列,但是她婉言谢绝了。

2.课文教学过程的读、写、听、说交替。一般听说在先,读写在后。针对写作训练的听、说、读、写要注意材料内容的语言形式和课文内容的语言形式要有适当的变化和整体的系统性,以课文内容的提问为例,教师提问用的词语结构和课文内容相关,但和课文语言所用词语要有适当的差异,使学生稍加思考能够理解,为学生同样意思多种英语近似表达形式添砖加瓦,积累材料,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掌握更多的英语语句表达方法。例如:要求学生用不同句型表达同一句意“我买这本词典花了十块钱”――

I spent ten yuan on the dictionary.

I spent ten yuan in buying the dictionary.

I paid ten yuan for the dictionary.

I bought the dictionary for ten yuan.

The dictionary cost me ten yuan.

3.指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长句短写,短句详写的口笔头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中常用动词句子的结构变化,单句和复句的异同关键所在。使用频率高,结构变化较多的英语常用动词如Consider、think、believe之类的动词要经常反复采用不同形式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常用动词句子结构和词义区别,逐步树立用英语造句达意的信心和习惯。

4.在复习课文阶段,有时结合课文,有时另外补充材料,采用各种形式指导学生改写、缩写或连词完成短文或填词完成短文。这一过程主要抓住英语动词和单复句的变化,少而精地进行英语书面表达的基础训练,并不解决英语书面表达的全部,为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书面表达能力还需要广泛的多而杂的英文阅读。

二、蓄势待发,通过课外阅读来促进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生动说明了书面表达和广泛阅读的关系。美国一位著名外语教学理论家曾指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1.读外语书多的人,其写作能力比读书量小的人强;2.第二语言的阅读量和语言的习得有肯定的关系。研究表明,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是解决词汇问题和迅速提高第二语言能力的有效必由之路。阅读好比输入,写作好比输出,没有足够的输入吸收是不可能有大量的输出的。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各科作业负担沉重,英语阅读必须考虑内容、难易适当,时间上尽可能不给他们加重额外负担。仅仅为学生选择适宜有趣的读物和安排一定的时间还不够,教师要想法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外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外语的自信心,形成良好正确阅读外文材料的习惯。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使他们能达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境界,带领学生徜徉书海,体会阅读的情趣,体验阅读所带来的成功的激情。

三、提纲挈领,分类写作,目的明确。

英语书面表达的综合训练要提纲挈领是相对省时有效的方法。尤其高三毕业班时间紧,复习量大,更是如此。这里的“纲”指的是教学大纲和考试纲要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语法概念和书面表达各种不同文体及要求。这里的“领”是说书面表达训练过程要先口头训练,后笔头训练,贯穿始终。

篇8

近几年来,江西省中考听力的分值是25分,占全套试卷分值的20%。但从听力测试的结果来看,得分率明显偏低。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考试的成绩呢?

一、题型特点

2011年江西省中考英语听力题由A、B、C三部分组成。A部分为简短对话理解,对话一般在男女两个角色之间展开。这部分的题目主要是考查地点、天气、内容、对话双方的关系、交通方式、事件的原因、时间等内容;B部分为篇章对话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听材料细节的理解。听力材料内容涉及爱好、问路、饮食、运动、娱乐等方面;C部分是听一段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用适当的词或词语完成表格中的5个填空。

二、听力训练的误区

1.听不懂,反复听

如果某个语言材料听了几遍还听不懂,就说明该材料对同学来说太难了,或学生不了解听力材料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降低标准,选择较容易的材料来进行听力训练。同时,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多了解一些语言背景知识。

2.先看录音原文,再听录音

因为听力训练是考查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而不是阅读能力。一般情况下,学生不要阅读录音原文;其次,听力材料比阅读材料容易,听录音前读录音原文会大大降低听力训练的效果。

3.边读边听

这种做法不利于听力技能的提高。因为,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阅读上了,从而影响了听力的效果。

4.听不懂的部分不放弃

有的同学认为只有听懂了每个单词才叫听懂材料,于是总是和听不懂的内容较劲,导致许多其他重要的信息被忽视了,从而影响了对语言材料的整体理解。

三、应试策略

听力理解是一种由多项能力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它包括辨音能力,确定背景、预测信息范围的能力,认定各信息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以及同时存贮和加工多条信息的能力等交织而成的综合能力。决定听力能力高低的关键在于能否尽快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在联系,抓住重点。因此,在听力测试中,我们应注意听前、听中和听后这三个阶段的应试策略。

1.听前

(1)稳定情绪,集中精力

听力能力的考查也是对考生心理素质的检测。过于紧张、焦急的情绪容易使学生产生恐惧的心理,不利于他们在考试中的发挥,听力反应的速度、把握信息的准确度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听之前,学生首先要稳定情绪、集中精神,做一些放松活动。如数数、深呼吸、闭目片刻、整理试卷等,以便轻松、愉快、主动地进入答题状态。

(2)预读题目,预测内容

利用试卷分发后到正式播放试听材料之间的时间,及时、迅速地预读题目,根据题干中的语言信息,预测对话或短文的语境、大意、人物身份等可能涉及到的内容,从重复词语入手,预测听的内容。这样,听录音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听中

(1)捕捉信息,速记要点

听录音材料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在整体内容的理解上,重在听懂每句话的意思和内涵,特别要倾听与所设置的问题相关的信息,把重点放在听关键词上,一边听一边把要点以及关键词记下来。前面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可暂时放一放,集中精力抓住后面的信息。听短文独白时,注意文章的首句和首段,因为首句和首段常常是对短文内容的概括,如主要内容、作者的观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由等。

听录音时,记录是十分必要的。要迅速捕捉文中所涉及的人物(who)、事件(what)、时间(when,what time)、地点(where)、原因(why)、方式(how)、程度(how long、how soon、how often、 how much)、数字(how many、how much)、选择(which)等信息。注意笔记要提纲挈领,从而帮助自己推测问题和答题。

(2)抓住问题,整合信息

问题是解答考题的关键所在。抓住问题,把捕捉到的有关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对自己有把握的试题快速作答;对无把握的试题也要在所听信息的基础上排除错误选项,果断处理。一定要克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毛病,使整个答题过程更加顺畅。

3.听后

听录音时,既要不断输入、理解、存贮信息,又要不中断听的过程;既要集中精力听,又要用心记,紧扣话题,把握说话者的思路,捕捉信号词,连贯记忆主要信息。

篇9

【关键词】课内“授渔” 课外“得鱼”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双基”依然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中考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比较重视,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学生对常见的字容易写错,经常出现的词不理解含义,这在平时的考试与作文中就表现明显,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就应该在这方面“夯实”基础,做好“功课”。

二、语言运用能力

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修辞。在中考试题中,常见的修辞有这样几类:排比、比喻、反复、拟人、对比等。对此,要让学生明确每种修辞的基本概念,进而知道运用它能够在表情达意上所起到的具体作用就可以了,因为,修辞的基本功能在句子中是雷同的,只要针对具体的文章内容做灵活说明与处理就行。这样,做起题目来就会成竹在胸了。

比喻: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某方面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需要注意的是,本体与喻体必须有相似点,比喻要贴切。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如《七根火柴》中“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反复:其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需要强调的感情,升华文章的主题。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拟人:就是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如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中“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的淤泥里走动”。就赋予了荷花以人的生命动感。

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作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表现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与见解。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的对比:“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的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今昔对比可谓泾渭分明啊。

2、仿写。可能是受高考的影响,仿写题近年来不断出现在中考试卷上,并且所占的分值不少。由于是“新”的题型,特别是它的写作有别于造句、扩写等题目,如果对相关知识与方法不不甚了了,就无法应对。其实,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课文里也是大量存在可资借鉴的实例的。

3、表现手法。以下几种常常出现:

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特点。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以白杨树象征“战士”。

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写作者寄情于物,将纷繁复杂的人生感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予以体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正所谓“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如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通过记述荷花艰辛的生命历程,表达出对生命顽强、坚韧不屈的歌颂与礼赞。

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事件、时间预先作出暗示,在后面作出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让读者感到巧妙有趣。如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

三、提取文中有效信息与思辨能力

包括概括段意、文意,判断、选择与写话等。这是有一定难度与区分度的检测题。

概括段意。要抓住段中的中心句,包括提纲挈领句、承上启下句、总结上文句等。一般来说,概括段意的方法大致有这样几种:直接摘取段中原话――多数出现在该段第一句或末尾一句,少数在段落中间;有的是需要将整段意思用自己的话进行重新“浓缩”与“整合”;有的可以将段中的话与自己的语言相结合。

概括文意。这是对全文主旨意思的概括,要求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感知。所谓整体阅读,是通过阅读,能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语料。概括文意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分析文章题目(有的题目就是中心所在)、小标题与开头、结尾;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再进行归纳与整合等。同时,对不同文体还有所区别。

篇10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全文是围绕课文的哪一句话来写的?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生1:我觉得是文章第二小节的第1句“赵州桥非常雄伟”。

生2:我觉得是文章第三小节的第1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请说说理由。

生1:文章第二小节的第1句写到“赵州桥非常雄伟”,而下面的文章就是在写桥的雄伟,所以说这一句可以概括全文的内容,就是中心句。

生2:不对,这篇课文除了写桥的雄伟,还写了桥的美观,有两方面,而美观这一方面是“赵州桥非常雄伟”没有提到的。

生3:我同意生1的意见,课文写赵州桥的美观事实上也在写桥的雄伟。

……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这很好。究竟哪一句是中心句呢?我们先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在深入理解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意思后,再来思考回答这个问题吧。接下来,我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3两个小节,想一想,赵州桥是怎样的?

(学生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赵州桥是怎样的呢?

生1:我从桥的长和宽中感觉到了桥的雄伟。

生2:从这么长的桥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感觉到了桥的雄伟。

生3:我从既……又……感受到这种设计使桥更为坚固。

生4:我从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知道了桥的美观。

师:同学们,桥这么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好吗?

(接着学生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

师:同学们,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生:是一座雄伟的桥。

生:是一座坚固的桥。

生:是一座美观的桥。

板书:坚固美观

师:现在请你们速读课文,想一想中心句是哪一句?

生(齐声):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是的,这一句就是全文的中心句,前半句是对上一小节赵州桥坚固的总结,后半句就要写赵州桥的美观了,如何美观呢?就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有的……还有……所有……”其实这句话不仅是这段的中心句,而且还是上段和这段之间的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文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眉目显得更加清楚。以后如果我们寻找文章的中心句就应该特别注意这种过渡式的语句。

教学评析

一、舍宾突主提纲挈领

中心句最能体现文章的主要意思,也就是文章的灵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抓住中心句进行教学,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挖掘课文中的中心句来组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第五册《赵州桥》这篇说明性的文章,如果按照一般的上法,自上而下一节一节地感知课文的话,就缺乏整体感,上出来的课零碎、琐屑。该教师大胆地采用了找出中心句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读课文,寻找可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不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的脉络、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而且在研读中让学生感悟到字里行间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二、避实就虚欲擒故纵

当老师抛出问题后,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且一时之间讨论变成了争论,学生各执一词,也说服不了谁。其实课文2.3这两小节各自抓住了赵州桥的特点,共同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写,而全文的中心句应该是第2句,既写了赵州桥的雄伟,又写赵州桥的美观。由于是三年级上学年学生,他们刚接触到段的教学,有些学生思维还没有拓展,阅读能力也不是很强,一时理解不了课文内容,因此不通过深入研读和体会,有一部分学生是无法领悟到的。在此情形下,老师没有让学生继续与这个问题正面交锋,而是很巧妙地把“哪一句才是文章的中心句”这个问题暂时放置一边,转而要求学生研读课文,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说一说哪一句才是中心句。不但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而且让学生读出了语文的真味。

三、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由于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已经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因此当老师再次提出“中心句是哪一句”的问题时,他们几乎是不假思索便答出了“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而在此基础上教师趁势不但做了小结,而且作了点拨,真可谓画龙点睛,不但把这堂课点活了,而且把学生的思维也点活了。

综观《赵州桥》的这个教学片段,以寻找中心句为上课的切入口、执教的主线索,不但在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确保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的反复阅读中,培养了学生自我感知语言的能力,真可谓“实效凸显,贵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