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04-12 05:4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事故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篇1

——安全事故案例分析教育专题片

近年来,随着集团跨越式发展,集团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抓安全的先进理念,诸如:“三不四可”指导思想,“三基三抓一追究”理念,“五个到位”理念,“本质安全”理念,“安全执行力”理念等等,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加强质量标准化建设,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国有企业对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职工生命财产的高度负责。

******建立50多年来,对安全工作一直非常重视,曾连续取得11年无重大等级事故的好成绩,多次被评为集团公司和平顶山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但是也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故,这些事故种类多样,有施工现场发生的事故;有违章指挥、违章作业造成的事故;有心存侥幸、麻痹大意造成的事故等等。这些事故,不仅给企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也给职工本人和家庭带来了痛苦。事实反复证明,安全是企业最好的效益,安全是职工最大的福利。

案例之一

安装公司职工×××在经调工地发生眼部伤害事故

事故主要经过:×××,男,时年33岁,安装公司电焊工。2002年6月11日上午10点40分,安装公司管工三班在经调中心三楼北部东段安装消防管时,电焊工×××焊好焊口在敲焊渣时,结果焊渣飞起击伤右眼,造成眼部伤害事故。

事故性质认定:违章作业,本人负直接责任。

教训与启示:焊花飞溅,虽好看却容易烧伤人。安全防护工作不能有丝毫大意,不仅进行电焊操作时要重视防护,而且在收尾时也要注意。刚焊完时,焊渣余热温度仍然很高,在检查时,要加强防护,敲焊渣时,要轻一点,慢一点。许多事情都是快成功时出了事故,造成功亏一篑,本人吃苦头,工作受影响,效益受损失,甚为遗憾。它启示我们:安全工作一点都不能马虎,一定要善始善终。

案例之二

项目部职工×××在星峰水泥厂厂房发生高处坠落事故

事故主要经过:×××,女,时年30岁,钢筋工。2003年7月8日上午,×××等人在窑头厂房地坑东侧壁外绑扎钢筋,墙壁高度为4米,壁外架为双排架。11点20分左右,×××从工作架下来喝水,于11点30分返回工作面。此时,由于扎绑钢筋中腿用力过猛,使架子外闪,导致小横杆里头下落,架板滑移,致使×××脚踏空,坠落地面(高度3米),造成其头部、脚部软组织损伤。

事故性质认定:架子搭设不规范,个人安全意识差,属责任事故。

教训与启示:这起事故首先与架子搭设不规范有直接关系。架子是为施工作业提供保证和服务的,必须搭设规范、稳固,为安全生产提供基础保证,做不好这一点,就为安全工作埋下了隐患。其次作为个人来说,要增强自保互保意识,施工中要注意安全,注意观察,谨慎小心,搞好防范,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人员反映,及时排除隐患,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案例之三

构建公司职工×××在预制场发生机械伤害事故

事故主要经过:×××,男,砼工,时年39岁。2002年11月1日下午4点30分许,×××搅拌砼时,为观察砼的干湿情况,用左手掀搅拌机小盖未到位,盖又回来了,其又一次伸手去挡,左手腕随即被压住,左手无名指瞬间被搅拌机搅刀刮掉一节半,小指掸面一、二节肌肉被刮掉。

事故性质认定:本人安全意识差,违章操作造成。

教训与启示:与运转中的机械设备打交道,最忌讳的就是光着手伸来伸去,这起事故就是这样一起违章操作造成的事故。搅拌机轰轰运转,带有一定震动性,掀搅拌机盖进行观察一定要掀到位,不能马虎行事。机盖掀不到位又返回来,不能用手去挡,光着手去挡就容易出事。当然,这可能是一个下意识的习惯动作,但是这一习惯动作是错误的,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应该让机盖返回后再重新开始。另外,防护措施做的不好,安全意识不强,是造成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从中吸取教训。

案例之四

装饰公司职工×××在培新街1号楼施工中发生物体打击事故

事故主要经过:×××,男,时年39岁。2002年8月28日上午9点40分,×××等人在更换培新街1号楼破损玻璃时,将玻璃放在住户光滑的地板砖上,造成玻璃滑倒,破损玻璃割破其右脚脖,造成其大拇趾筋被割断。

事故性质认定:安全意识差,属违章作业。

篇2

1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合理而充足的护理人员配备,是保证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我院是二级优秀医院,临床护士的配置按护士:病床为0.4∶1的标准配置,这为做好科室护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2严格资格准入

在骨科护理工作中,我们严格执行医院护理部关于护士执业“一准三不准”的规定,即凡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须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且经注册考核合格者方可准许执业;凡当年毕业,未参加注册考试的新护士不准独立值班;凡未取得执业护士资格的护士不准聘用;凡进修护理人员或实习生不准独立从事治疗护理工作。依法执业,为做好骨科护理安全工作筑起了一道“防火墙”。

3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护士素质

3.1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

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可有效防范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德规范》《医院工作人员服务守则》《医院规章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还结合实际采取“正面引导、典型示范、反面案例警示”等方法对护士进行教育,让护士学有方向、赶有目标。通过学习教育活动,骨科护理人员人人受启发,个个受教育,大大增强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

3.2加强专业和技术培训

护士由于专业知识技能缺乏,观察病情不到位,采取措施不得当,常常导致医疗差错。因此,定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2]。近年来,科室按医院要求,及时制定并落实培训计划,积极营造学习氛围。科室每位护理人员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只是侧重点不同。高年资护士负责每月在科室进行1次业务或教学讲课、并向年青护士进行1次护理技术操作指导;相对低年资护士以采取谈学习体会、读书报告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学习;护士长负责培训护士使用新仪器、应用新技术,负责对科室培训计划落实情况检查、考核,以达到人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目的。

4加强制度管理,提供规范服务

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因此,我们在医院护理部制定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和各项护理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还结合科室实际,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抓贯彻落实上。特别是对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护理文件书写等核心制度的贯彻落实。护士长定期检查,经常提问和考核,全面了解护士掌握、执行情况,其结果与绩效挂钩,这些做法有效提高了护士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

5注重质量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5.1建立质控组织

科室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护理安全和质量控制小组,明确工作职责。按照骨科临床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月进行综合检查,每日抽查,并做好记录。每月对护理安全进行分析、鉴定,提出改进措施;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

5.2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根据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和护理工作要求,骨科质量控制小组将科室护理工作进行了量化细化,并制定了工作流程、划分班次、明确责任和奖惩办法。在此基础上,科室每年与每位护理人员签订了岗位责任状,使全科护理人员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工作有压力,形成了护理工作事事有人管、服务无缝隙、工作忙而不乱、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5.3重点管理

重点管理是指对重点时段、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特殊病人的管理。重点时段是指交接班时间、午班、夜班、休息日、节假日,这些时段人员少,护士易出错,病人易产生不满情绪;重点环节是术前、术后、危重、抢救等较繁忙、处置较多环节;重点人员是指危重病人、手术病人、病情有特殊变化病人,还有新护士、进修实习护士、常出差错护士;特殊病人是指转科和转院的病人、有医疗纠纷或有意见的病人、领导关照的病人、本院职工认识的病人等。实践证明,这些人员身上往往存在不安全因素。护士长要加强跟踪检查,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以保证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3]。

5.4注重急诊急救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急诊特别是重危、集体骨科创伤病人的救治效果,不仅直接折射出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专业素质和科室医护管理水平,还危及着这些病人的生命。因而,科室制定了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和各种救治应急预案,在科内反复组织学习。同时,在中青年护理人员中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程序、急救药品使用的培训,使其掌握急救技能,增强应急能力。另一方面实行急救药品急救仪器专人管理,保证完好处备用状态。

篇3

1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的日本,属于先进、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理念是在社会分工精细化、行业服务高标准化的背景下所产的一种管理理念。在精细化理念下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实施责任制管理,明确、细致地划分管理责任,各级管理者都要尽职尽责、精细到位,以最少的资源、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精细化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运营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先进化的必经之路,精细化管理使企业立于生存不败之地,获得市场空间的必备管理模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推广和加强精细化管。精细化管理是对企业传统管理模式的优化,发展与升级。因为只有通过精细化的疏导,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各项工作任务、职责权限等进行精细化划分、规划,才能实现权责的精细化归属,才能科学地分配工作任务,从而实现高质量的管理,提高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对于煤矿企业来说,煤矿安全事故问题一直是企业所面临的大问题,安全关系到整个煤矿的发展、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为了确保煤矿企业安全,则要加强精细化管理,将安全管理工作任务、职责等进行精细化的划分,将安全教育渗透到企业日常经营的每一个细节,并强化安全监管、加强安全监督,才能从整体上达到安全管理工作目标。

2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问题

2.1安全教育不到位

长期以来,煤矿企业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上,无论是日常经营运用还是管理都紧密围绕企业经济效益、经济收益等展开,淡化了安全因素对于整个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忽视了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缺少积极的安全管理工作意识,才导致安全教育工作无法切实、深入地开展。部分煤矿企业未能将安全教育、安全技术培训、安全管理等工作落到实处,而是象征性地对煤矿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安全思想教育,企业内部工作人员虽然能够认识到煤矿采掘中的风险,确不能从主观上积极防范风险,也无法在业务操作、技能运用等方面来确保安全,从而导致了煤矿事故的出现。

2.2岗位标准作业流程不规范

煤矿生产加工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其中涉及到多项程序,各个岗位都需要遵照特定的安全标准来执行任务,然而,实际的作业生产中缺少规范化的作业标准,未形成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从而使得岗位作业达不到规定的安全标准,无法达到合格的作业指标,安全事故频繁出现。煤炭生产与加工需要经历若干个流程,每一个程序中都难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与风险,都可能出现事故危机,煤炭企业正是因为缺少对作业流程的规范与监管,忽视了对作业人员操作、作业的规范化监督、监管,才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出现,酿成了复杂的事故危机,给煤矿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3安全监管不严格

安全、高效的煤矿生产经营需要强有力的安全监管机制,然而,目前来看煤矿企业安全监管工作仍未落实到位,安全监管不严格、安全监督不到位,安全检查松懈,安全管理流于形式等都为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松懈、懒散的机会。煤矿企业必须对自身的安全监管工作做出深入思考,分析自身在安全生产、安全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量的实例事故说明,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监督不严格是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一大主因,安全监管不到位所酿成的损失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济压力,也为煤矿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阻碍和困惑。

3精细化管理减少煤炭安全事故的实践探索

3.1创设精细化作业操作流程

为了从源头上控制煤矿安全事故,就要创设精细化的作业操作流程,也就是要针对煤矿采掘、生产、加工、运输整个过程,依照行业安全管理的相关规程与标准来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方式、规范化的作业流程,例如:目前,严格贯穿于煤矿行业的5E行业标准与6S精细化管理制度成为一大参照标准。其中,”5E”是指每人每天、每件事、每一个地点、每一项操作必须遵循规定的标准,达到任何一个工作流程、任何一个环节都有规可循、有纪可守。而且要遵照这些标准对全员进行全过程考核,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得出现错误和问题,对于考核不达标的员工则要给予警告或惩处。“6S”则指的是: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与安全。这六大项工作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中整理与整顿就是对工作场地、作业环境进行清理,整顿则是指对一切物品进行归类、规范摆放,达到物有所归,用时随手可得,以此来确保作业安全,提高作业效率。清扫与清洁则侧重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时刻保持一个整洁的环境,保持作业环境干净整洁,控制不良污染与破坏,煤矿作业相对恶劣,维持整洁的作业环境也能控制安全事故。素养与安全则是要强化员工的职业素养与安全教育,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安全规则。煤矿企业应该细化作业流程,例如:工作面检查,打眼,爆破、支煤墙柱、老唐洒水、机电维护等,再对单个流程制定统一的安全作业标准,形成高、中、低三个危险等级划分,再对工作人员进行全过程规范化考核。

3.2精细化的安全教育培训

精细化的安全教育培训则体现在对全体员工的全方位思想教育、安全技能培训方面,精细化的教育与培训绝非枯燥的安全理论灌输,而是要延伸到安全技能培训、安全事故实例教育等方面。现阶段,煤矿企业应该重视安全事故实例教育,也就是定期面向全体员工,使用发生事故的人员现身说法或实体案例视频等来教育广大员工,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洗礼,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意义,主动配合安全生产。同时,也要精细化安全培训,精细化培训贯穿于煤采的各个环节,从工作面检查到打眼,爆破再到清挖等都应该进行安全、精细化培训,掌握安全操作规范,从而确保操作安全。

3.3精细化的安全作业监管

安全监管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保证,必须形成精细化的安全作业监管,煤矿企业应该创建一套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安全监管组织机构,其中具体包括:班组长、安检员、部门领导、企业高管等,,形成一个层级递增、不断升级的管理人员层次,达到企业全员参与、全员管理的安全监管机制,班组长直接负责本小组范围内的安全管理,安检员则负责整个作业区域的安全巡视与检查,部门领导则针对本部门的工作进行安全监管,企业高管则负责从整体上制定、实施安全管理规范制度,达到一个层级递进的安全监管,确保煤矿生产安全。

3.4精细化的考核机制

精细化的安全管理需要精细化的考核提高保证,因为只有精细化的考核才能对已有的安全管理效果做出评价,也才能真正达到安全管理目标。要编制精细化的考核制度,例如:月考核、周考核等,而且要根据不同部门的具体工作任务来制定考核标准,通过考核来重点发现一些非法行为,对于不合格的非安全操作行为和人员要给予严惩,形成从班组到安检员到部门领导再到企业高管的全方位考核,而且考核要深入基层,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中,以精细化的考核来达到精细化的安全管理。

4结语

精细化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科学出路,只有加强精细化管理,才能减少煤炭安全事故,也才能达到安全管理的工作目标,控制煤矿安全生产故障,减少故障危机,提高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效率,确保煤炭企业的安全。

作者:杨智 单位:中国神华神东柳塔煤矿

参考文献:

[1]贾磊.精细化管理在现代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

[2]陈维益,周慧明,王思谱,张集.煤矿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经济管理新论,2011.

篇4

关键词:建筑安全事故;多米诺骨牌理论;安全风险预警

安全事故的出现会给建筑工程的开展造成较大的冲击,进而在其他诸多方面体现出影响。在实际工程中需要针对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明确这些事故产生的原因所在,并据此制定对应的风险管理办法,将其运用到以后的建筑工程,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打下安全基础。

1建筑工程的基本特点

(1)规模大。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已经成为各个地方展现经济实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手段,由于建筑工程的规模扩大,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所增加。(2)周期长。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建筑工程已经不是以往单一的一栋建筑,而是多栋建筑所组成的建筑群。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也会分为一期、二期、三期等分期进行,如此长的工程周期,就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了更多的机会[1]。(3)流动性。流动性主要是指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在目前各地的建筑工程中,转包分包的现象一直存在,尤其是较大的建筑工程,往往会有多个施工队伍参与其中。而各个施工队的施工人员都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其可能同时参与到几个建筑工程中,经常在不同的工地之间来回奔波,这就使施工人员无暇顾及安全问题,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进而发生安全事故。

2建筑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

2.1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产生原因的基础理论

(1)综合因素影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时候,往往会有多个因素参与其中综合起来产生作用。所以,在分析安全事故原因的时候,需要将导致安全事故的相关因素全部罗列出来,并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然后按照主次进行排序,如此就可以显而易见的得出造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了。在该理论下要控制安全事故,就需要对主要原因进行控制。(2)多米诺骨牌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时候是一个直接的必然要素导致的,而该必然要素又是其他相关要素所引发的。(3)人为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建筑工程中的材料、设备等都属于静物,不会自己出现安全事故,而在建筑工程中产生安全事故是因为施工人员在使用这些材料设备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操作,从而导致安全事故产生。因此,建筑工程中的安全事故都可以归结于参与建筑工程的各个人员[2]。

2.2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产生的常见原因

(1)安全管理不到位,建筑工程单位在安全管理上不够重视,投入不够,既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也缺乏详实的安全工作方案,导致在建筑工程中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2)建筑工程的参与者由于流动性较大,因此难以形成一支稳定的工程队伍。这就导致工程队伍的整体安全意识一直难以实现质的提升,各环节都存在安全意识低下的人员,成为安全事故发生的诱发原因。(3)建筑工程的周期长,多米诺骨牌效应更加明显,构成安全事故链的相关因素众多,各个因素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即使切断一个事故链,依然可能从其他事故链产生安全事故。不仅如此,由于规模大的特点,也使相关因素更多,其综合影响也就更加明显。(4)建筑工程中的参与要素较多,这就给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条件。众多的要素难以在监理工作中得到有效把控,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出现。

3建筑安全事故风险管理办法

3.1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

目前对于建筑工程工程安全事故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完善的相关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可以实现构建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建筑工程的安全潜在风险,及时对其解决。(1)基于综合因素影响理论,可以构建动态可视化的安全模型,这需要利用到BIM信息模型技术,依据建筑工程的相关资料数据,构建初步的安全模型。然后根据工程的实际进展,录入实际的工程数据,由此推演安全模型的未来变化,提前发现容易出现安全风险的节点,对其进行事先控制。(2)基于多米诺骨牌理论,可以采取切断事故链的方式,构建安全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在建筑工程中,导致同一安全事故的事故链并非只有一条,所以要阻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对多条事故链都实现有效阻断。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不同的事故链中,具有一些重合的节点,这些节点就是防范安全风险的关键,合理控制这些节点,就可以实现多条事故链的同时切断。

3.2加强建筑安全管理的调节控制

(1)依据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就应该针对建筑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责任归属的划分,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时相互推诿。(2)利用经济杠杆对安全事故进行调节,通过经济利益加强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分包班组三方之间的关系协调,使其达成利益协同。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都应该强制性办理保险,投保率也需依照市场行情确定。同时,将安全保费的缴纳情况和企业的信誉、业绩实现关联,强化经济调控作用。如此,就可以迫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对安全问题加强重视[3]。

3.3巩固建筑安全风险防控的基础

(1)对建筑工程的所有参与者进行安全教育,使其认识到安全事故的形成过程和具体原因,从自身出发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展开工作,避免造成安全风险。(2)制定安全量化指标,对建筑工程各环节的安全程度展开精细量化,以此衡量安全风险的程度等级,从而提早针对性地做好防范处置。(3)完善风险应对机制,即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提前制定好解决措施,确保在出现安全事故时可以在第一时间响应,快速解决问题,避免其扩大化形成,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4)通过承包、保险、担保转嫁风险。由于建筑行业市场存在一定不透明的情况,使得部分风险难以避免。因此,可以通过承包、保险或是担保的形式,将这部分发生概率较大的风险转嫁其他建设单位、保险公司或是担保公司,由此避免对本单位造成影响。

3.4完善安全量化考核标准

除去以上措施之外,还需要通过量化的安全考核指标,对工程风险进行评价和管理,做好安全风险的防控。比如,可以根据企业以往的安全记录,制定一套安全量化指标,对事故伤害率、时间损失率、劳工索赔率等详细界定,为安全问题的处置提供可靠依据。4结束语综上所述,建筑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较多,也有一些相关的理论对其进行阐述说明。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结合实际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提前制定相应的处置对策,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将安全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沙军 单位:江苏标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桑毅红.建筑安全事故分析及风险管理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8):69.

篇5

【关键词】 股权激励; 激励对象; 业绩考核; 行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4-0022-05

一、引言

在股权激励中,只有公司经营业绩满足设定的业绩考核目标,公司才会对拟激励对象实施承诺的股权激励方案,因此,业绩考核是股权激励方案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设置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才能实现理想的激励效果。青岛海尔实施的股票期权激励方案以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作为业绩考核指标,作为是否能行使股票期权的主要行权条件。为更有效调动高层管理者、核心业务技术骨干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授予激励对象的股票期权数量该如何在激励对象之间进行分配?该如何设定激励股份的禁售期及可行权数量,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效果,将激励对象与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此外,设置这样的财务考核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全面,是否会带来巨大的负效应,致使激励对象为了达到目标业绩而牺牲公司的长远利益?本文以青岛海尔上市公司连续实施的三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为例,对其实施动因、内容、效果等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得到相应的启示。

二、青岛海尔实行股权激励的动因及实施方案

(一)青岛海尔实施股权激励的动因分析

青岛海尔主要从事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白色家电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是我国家电行业的领头企业。近几年来,由于白电行业的不正当竞争恶剧不断上演、原材料成本上涨、能源匮乏等使得其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而且青岛海尔主要生产的家电产品包括空调、冰箱和冰柜等,其2%~3%的利润率与西门子等跨国巨头7%的利润率差距较大。面对着如此大的行业竞争压力,青岛海尔必定努力改善自我竞争力,因此连续推出三期股权激励方案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考虑:第一,较市场平均水平,管理层薪资偏低,激励不足,管理层激励问题一直困扰着青岛海尔。第二,青岛海尔与其大股东所控制的各个公司之间往来密切,存在较多的关联交易,易造成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忽视。因此为解决这些突出矛盾,青岛海尔必须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尽量缓解管理层与企业的利益冲突,在这样的情况下股权激励计划应运而生。第三,2006年酝酿实施的股权激励方案被夭折,致使公司三名元老级管理高层于2008年集体辞职,主要是因利益分配问题出现严重分歧所致,所以公司推出的股权激励方案需更加完善。

(二)青岛海尔股权激励方案的主要内容

1.股权激励对象范围不断扩大,核心骨干越受重视

(1)2009年9月30日,青岛海尔推出更完善的《首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决定授予48位公司员工 1 743万份的股票期权,激励对象主要为公司董事、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业务(技术)人员,所涉及股份占其股本总额的1.302%,行权价是10.88元/股,行权期分成四期,授权日定于2009年10月28日,各激励对象所获期权数如表1所示。

(2)2011年1月31日,青岛海尔继续推出《第二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决定授予83位公司员工1 080万份的股票期权,激励对象主要为核心技术(业务)人员等核心骨干和董事,所授予股份占其股本总额的0.807%,行权价格是22.31元/股,行权期分成三期,授权日定于2011年2月9日,各激励对象所获期权数如表2所示。

(3)2012年6月27日,青岛海尔推出《第三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决定授予222位激励对象2 600万份的股票期权,这次的激励对象全部是核心业务(技术)人员等核心骨干,占其股本总额的0.97%,行权价格是11.36元/股,行权期分成两期,授权日即当天,各激励对象所获期权数如表3所示。

2.严格限制股票期权的禁售期及可行权数量

为真正起到激励作用,鼓励激励对象不断为改善公司经营而不断努力,三期激励计划都对股票期权的可行权数量及行权有效期进行了严格限制,如表4所示。

此外,还规定了禁售期。所谓禁售期是指对激励对象行权后所获股票售出进行限制的时间段。三期激励计划都对禁售作出以下规定:激励对象若是企业董事和高层经营者,在为公司服务期间内,每年售出的公司股票数不得高于其所拥有总股票数的四分之一;离职后的半年期间里,不允许售出其所获得的股票。如果在买入后的六个月内,将其获得的股票卖出,或又在卖出后的六个月内买入,因此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归属于公司,公司将会全权收回其所获的经济收益。

3.以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作为业绩考核指标

三期股权激励方案都规定,行权日所在的会计年度中,以达到公司财务业绩考核目标作为激励对象当年度的行权条件之一。财务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包括: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与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两者孰低者作为确定净资产收益率与净利润指标计算数据,而且净利润是指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第一期激励方案业绩行权条件为:四个行权期的上一年度加权平均ROE不低于10%,且以2008年经审计净利润为固定基数,公司2009年至2012年经审计净利润较2008年度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或超过18%;第二期激励方案业绩行权条件为:三个行权期的上一年度加权平均ROE不低于10%,且以2010年经审计净利润数为固定基数,2011年至2013年经审计的净利润较2010年度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或超过18%;第三期激励方案业绩行权条件为:两个行权期的上一年度加权平均ROE不低于10%,且以2011年度经审计净利润为固定基数,经审计的2012年净利润较2011年度增长率达到或超过12%,经审计的2013年净利润较2011年度增长率达到或超过28.8%①。据此推算,三期股权激励方案于2012年、2013年需实现的净利润数如表5所示。

(三)青岛海尔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效果

在青岛海尔公布三期激励计划后,带动了公司业绩的大幅增长,特别是在2009年,公司顺利实施了首期股权激励方案,极大地鼓舞了公司员工的热情。在会计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达到446亿元,与未实施激励计划的2008年相比,提高46.9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49亿元,同比提高49.64%;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6.26亿元,同比提高251.12%;毛利率为26.43%,同比提高3.3%,公司取得的以上经营业绩全部为青岛海尔的历史最好。在全球陷入金融危机、经济不景气的局面下,青岛海尔能取得上述骄人业绩实属辉煌。虽然2011年青岛海尔业绩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但公司所取得的经营成果也远远超过三期股权激励计划中各个行权期所要求的业绩指标,公司2009年至2012年经营业绩情况如表6 所示。

三、基于青岛海尔股权激励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青岛海尔连续重磅实施三期股权激励方案,有利于建立以公司、股东和员工三者利益相一致为基础的长期高效的激励机制,加快公司业绩的持续健康提高,而且激励计划的各项议案获得股东们的高票通过也反映了资本市场对激励计划的积极肯定。据世界权威机构欧睿国际调查统计,2012年度,海尔酒柜、冷柜、洗衣机和冰箱四种产品的零售量继续占据世界第一地位。公司在股东回报、成长性、公司治理、创新发展等方面,其显著的成就广泛取得了资本市场的肯定。因此青岛海尔推行股权激励成功之处及出现的不足都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一)不断扩大股权激励对象范围

连续推出三期股权激励方案,展现了青岛海尔股东们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不仅改变了对管理层激励不足的现状,将进一步调动起管理层的积极性,而且扩大了激励对象的范围,核心技术(业务)人员在公司价值创造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越受重视。不同于前两期激励方案,第三期方案的数量达到222人,全都为公司及子公司的核心技术(业务)人员,完全没有企业高管人员,显示出公司逐步认识到技术业务骨干在企业经营中的核心作用,更有力地促使公司员工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也有利于挽留和吸引公司发展所需的不可或缺性人才。同时在整个激励对象范围中,不存在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或实质性控制人,也没有其配偶及直系近亲属,所有激励对象都没有同时参加两个或两个以上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而且对每一位激励对象因股票期权所总共获得的股票总数进行限制,不得高过公司股票总数的1%,极大地拓展了激励对象范围,确保了股权激励方案的公正性,这对于面临白热化竞争的家电行业尤为重要。

(二)为激励股份设置合理的禁售期及可行权数量

三期股权激励方案都规定激励对象若是公司董事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其工作期间内,每年售出的公司股票数不得高于其所拥有总股票数的四分之一;离开公司后的半年期间里,不允许售出其所获得的股票。如果在买入后的六个月内,将其获得的股票卖出,或又在卖出后的六个月内买入,因此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归属于公司,公司将会全权收回其所获的经济收益。同时对股票期权的可行权数量及行权期进行了限制,这样的做法不但能有效防止管理高层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优先掌握公司内部消息而对股票进行套现活动,维护公司股价的稳定性,同时自然而然就将激励对象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更好地捆绑在一起,使激励对象的行为与公司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实现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业绩考核指标过于简单化,行权条件相对宽松

青岛海尔的三期股权激励方案的行权条件和目前实行股权激励的大多数企业一样,主要以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来考核激励对象。如第三期方案中,在对前一年度ROE方面,与前两期相似,要求不得低于10%,但在净利润增长率方面却放低了要求,以2011年净利润数为基础,2012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只需大于等于12%,而2013年的年复合增速达到13.5%即可。但是企业的综合业绩有时并不能完全通过这两个指标来说明,因为它们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发展能力、成长能力、创造价值能力和其他的一些非财务指标(如客户满意度、技术创新度等)。仅以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作为业绩考核标准,也容易导致管理层提供虚假信息使考核标准比较容易实现或者操纵财务报表,进行财务舞弊。过度强调企业的业绩增长也容易导致管理层形成业绩导向,致使管理层倾向于短期行为,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

回顾青岛海尔2009年至2012年的经营状况,可知行权所要求的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每年几乎可以轻松达到(如表7、表8所示),管理层只需按照目前的情况正常经营即可达到目标,而不需要过分的努力。若2012年公司经营净利润达到30.13亿水平,第三期计划便达到行权条件,而2012年实现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就已是32.69亿元,完全可以行权。由此可见,其设定的财务指标都略为保守,行权条件不可谓不宽松,激励作用有所降低。

四、基于青岛海尔实施股权激励的案例启示

(一)积极扩大股权激励对象范围

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目的就是让激励对象持股,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委托成本,同时兼顾公司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更有力地加快公司发展。目前大多数激励对象都只限于董监高,事实上,董事经理等核心管理人员与核心技术业务人员在企业营运期间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来说真正的核心人员是企业的技术业务骨干,管理层再英明完美的决策也需要有人去执行。因此,应该积极扩大激励对象的范围,激励对象应包括整个企业的管理层及技术业务人员,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激励和稳定公司的优秀人才,更广泛地实现股东、公司和激励对象利益的一致。正如青岛海尔推出的三期股权激励方案尤其是第三期方案,激励的222位人员全都为公司及子公司核心技术业务人员。同时激励范围又不宜过大,过大则会导致成本过高,失去激励的意义,具体的尺度把握应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及规模而定。

(二)设置合理的股份禁售期及可行权数量

在规定的禁售期限内与可行权股份数量限制下,激励对象无法随意对所得到的股权进行买卖交易,设置合理的股份锁定期限及可行权数量的同时自然而然就将激励者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更好地捆绑在一起,使激励对象的行为与公司长远发展利益保持一致,充分发挥股权激励的作用。以青岛海尔为例,规定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内,每年转让的公司股票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公司总股份的25%;在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公司股票股份,约束期越长,利益捆绑的时间就越长,这样越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而同行业之前实施过股权激励方案的珠海格力电器公司,每次授予激励对象的股票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解禁了,显然激励的作用大打折扣。

(三)采用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和行权条件

一个科学完整的绩效考评体系必定能够有效地衡量激励对象的工作努力程度,但不同的激励对象和模式也应采取不同的考核指标,按照实际情况来定。上市公司在对激励对象进行考核时,不能仅仅通过单一的财务指标来评判管理层的努力程度,还应综合企业的成长能力、发展能力、创造价值的能力等来进行评定。在考察过程中,相应财务指标不要仅仅局限于惯用的几种,可以纳入经济增加值(EVA)等相关指标。相对于传统财务指标,经济增加值指标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它能够有效减少会计的扭曲,还原业绩的实质,相当程度上避免企业的短视行为,减少财务操纵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应选择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在内的综合指标。同时针对考核指标,应结合公司近几年的经营发展状况,尽可能准确预测行业未来及公司发展态势,设置合理的激励股份行权条件,鼓励激励对象不断为改善公司经营而加倍努力,避免股权激励沦为激励对象的“福利工具”。

五、结论

综上所述,青岛海尔上市公司连续实施的三期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努力扩大激励对象范围,更加重视公司骨干力量的作用,设置合理的股份禁售期和可行权数量,将激励对象利益与公司的利益有效结合起来,解决了对公司关键性管理人员激励不足的矛盾。而且对公司近几年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助于激发公司经营管理层为不断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而努力,实现公司经营业绩的持续快速增长。略显不足的是,业绩考核指标过于简单化,行权条件有些宽松,所要求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几乎每年可以轻松达标。总的说来,这三期股权激励计划有助于实现公司、股东和员工利益相一致,避免管理层的短期行为,为青岛海尔的持续快速发展增添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秋霞.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会计之友,2013(5).

[2] 王秋霞,陈晓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经济绩效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09(11).

[3] 秦锂,朱焱.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分析[J].财会通讯,2009(18).

[4] 张安伶,张颖.浅谈上市公司高管股票期权激励存在问题及成因[J].中国商界,2010(2).

[5] 陈刚,冉莲莲,陈菲,李秋.伊利引发的股票期权问题及优化探讨[J].会计之友,2010(10).

篇6

关键词:桥梁施工 安全管理 施工事故

桥梁工程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运作的,施工桥梁受施工材料、施工条件、时间、温度、湿度等多种外界因素影响。施工中桥梁易出现体系转换、桥梁结构稳定性、应力张拉等问题,工程施工的安全施工时有发生,施工风险不容忽视。

1 桥梁施工的风险分析

1.1 风险分析整体框架

风险是指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与期望结果的差异性。不同领域的风险表述也各不相同,但风险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风险造成的损失具有不确定性。桥梁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诸多安全因素,一旦爆发安全事故,后果将非常严重。桥梁的施工风险分析是指对桥梁在施工阶段的不确定性因素识别,对风险事故发生概率与损失大小进行估计,并进一步制定风险决策与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桥梁施工的风险分析包括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估、人因可靠性分析、风险的决策与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桥梁施工的风险分析首先要对桥梁项目进行风险识别。通过识别风险,为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提供有效依据。风险识别时,首先要寻找桥梁项目在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分析这些风险的不利后果,计算这些风险的出现概率,并对风险进行相应的分类。风险的识别阶段是桥梁施工的管理者有效地识别风险的一个定性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找出是施工风险的成因,识别出关键的风险,从而了解风险的性质。风险识别包括收集数据资料、分析因素不确定性、风险事件的排序、编制风险识别的书面报告等内容。

1.2 桥梁的施工风险特点

桥梁在施工阶段的风险贯彻于整个项目的施工、管理阶段。该阶段中风险一旦发生,管理者将丧失对整个项目的整体控制能力,项目极有可能出现工期延迟、项目成本攀升、施工计划变更、整体效益受损等问题。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如下几个侧面:(1)桥梁结构复杂程度:复杂的桥梁结构,分析内力繁琐且易出错,加大风险的评估难度。(2)桥梁结构本身特性:桥梁悬于空中,跨度越大,其截面越易被破坏,风险也就越大。(3)施工人员技术层次:技术的成熟度越高,桥梁项目的施工风险就越低。(4)施工环境:桥梁施工周边的气候条件、河流分布、地理地貌等因素影响着施工风险。

1.3 桥梁施工阶段的风险事故

桥梁施工中的风险(见表1)主要来源于泥石流、海啸、滑坡、暴风雪等自然风险,以及设计错误、施工操作不当、施工管理问题等人为风险。按照风险事故的表现分类,可将风险事故分为桥梁结构质量问题导致的缺陷、桥梁施工过程的临时性项目导致的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其他事故等。

2 桥梁的施工安全管理

2.1 安全管理概述

所谓安全管理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实现安全的生产而组织和使用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物质资源的过程。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一项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强调法制化建设与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桥梁施工的安全管理是为了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降低施工的事故率,实现本质的安全。

2.2 桥梁的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对于桥梁施工的安全管理,业主与承包商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是监管、引导、规范的作用。业主在施工中应自觉规范投资行为,理性谨慎决策,可通过如下措施来完善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合理选择安全的工程项目承包商;要求设计中考虑施工安全;资助现场的安全奖励方案;聘请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通过合同来约束项目各参与方的安全责任。目前我国业主方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仍不够全面,政府等监管方对业主的安全监管可通过业主责任保证担保制度来落实。安全思想要贯彻于整个工程项目,选择安全合适的承包商就是控制成本的关键。建立政府业主的信用、信誉公开化制度,可增加公众对政府业主的监督力度,工程承包商在选择业主时,如其信用不太好,也可进行合理地双向选择。

篇7

关键词 信息安全事故;安全管理;事故致因理论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1-0055-04

一、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全面加快,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促进业务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各种信息安全事故却频繁发生。据普华永道2010年度全球信息安全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网络事故、数据事故及系统事故是中国企业常见的三大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率分别为51%、45%和40%,而相同事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生率则为25%、27%与23%。

大量文献和事实表明,信息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安全事故的高发性。信息具有易传播、易扩散、易毁损的特点,信息资产比传统的实物资产更加脆弱,而其运作的风险、收益和机会却比实物资产大得多。企业对信息系统不断增强的依赖性也增大了重要信息受到严重侵扰和破坏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常导致企业资产受损或业务中断。

目前,对于信息安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技术层面,从早期的加密技术、数据备份、防病毒到近期网络环境下的防火墙、入侵检测、身份认证等,而从管理方面和流程优化方面研究的较少。Ross Anderson(2001)认为,信息安全的经济管理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比技术研究更为重要。傅毓敏(2010)认为,中国企业对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和流程的重视不足是导致相关安全事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系统分析企业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以管理因素研究为核心,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通过控制事故致因因素预防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生产领域的事故致因理论应用到信息安全事故分析中,系统分析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形成机理,将信息安全事故致因因素分为四部分,即环境因素、人员因素、技术因素和设备因素,分析各因素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影响,构建信息安全事故致因因素鱼刺图,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二、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从管理角度对信息安全事故的研究

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息安全事故原因进行了研究。Van Niekerk(2010)认为企业信息安全文化氛围是减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的关键;Knapp(2009)等先后对信息安全政策和信息安全事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Herath(2009)通过问卷调研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惩罚力度、压力和员工的效果认知会对其安全行为产生影响;Albrechtsen(2010)发现员工参与、集体反思和群体作用可以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并改善其安全行为;Stanton(2005)研究发现终端用户的安全行为会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产生影响;Ashenden(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息安全管理人员、高层管理者和终端用户之间存在信息鸿沟,双方在理解上的差异会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了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此外,Vroom(2004)、Flowerday(2005)等学者也先后对此进行了研究。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信息安全的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层面,涉及管理层面的研究较少。沈昌祥、张焕国、冯登国(2007)系统地阐述了信息安全理论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官巍、胡若(2007)从社会环境、商业、组织和个人的角度分析了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问题;刘福来(2010)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国外学者大多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一个或几个因素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影响,但是缺乏对信息安全事故的系统分析。国内的研究多用于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分析则鲜有研究。

(二)事故致因理论

在信息安全事故分析方法的选择上,本文选择了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的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分析导致事故发生原因因素的科学理论。它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处置等基本因素如何起作用而形成事故并造成损失的理论。

在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中,海因里希(W.H.Heinrich)的事故因果连锁论最具代表性,它最先提出了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伤亡事故发生的两个直接因素。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的基础上,博德(F.Bird)等又进一步提出了把安全管理作为背后深层次的间接事故致因因素的现代安全科学观点,认为任何安全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都可以归结为管理的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过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征兆和管理失误的反映。

本文依据博德(F.Bird)的现代安全科学观点,提出如图1所示的信息安全事故模型。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作用在能量物质/载体上的结果,而企业的管理因素是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作用的直接因素。

三、信息安全事故分析

通过对各类型信息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的分析,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致因因素大体可分为两类,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其中,物的因素可进一步分为环境因素、技术因素、设备因素等。根据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可以得出,企业文化的缺失、安全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等环境因素是造成事故的深层原因。因此,本文将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可控致因因素整理归纳后分为四类,即环境因素、人员因素、技术因素和设备因素,并构建了信息安全事故鱼刺图(见图2)。

(一)环境因素分析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很多企业由于急需开展业务,往往出现“先业务,后安全”的现象,安全管理严重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企业业务的符合性直接决定了信息系统的设计、运行、试用和管理是否超出法律规定和合同规定的安全要求的约束范围。另外,很多企业安装了一定的安全设备,但缺乏统一的安全体系规划和安全防范机制,企业安全责任不明确,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由于缺乏业务连续性计划和事故处理机制,发生信息安全事故之后,企业的业务往往会出现中断,此时,信息管理人员又变成“救火员”恢复业务,最终信息安全建设变成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亡羊补牢式的行为。此外,企业惩戒措施和审计机制的缺乏也是导致信息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或重复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信息安全管理的外部环境中,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是第三方服务机构或个人。企业选择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就意味着将企业的部分信息转移至第三方。企业与第三方的外包合约不完善、第三方的服务质量不高以及对第三方数据访问权限的不明确易导致企业关键数据的泄露,容易引发外部攻击。

(二)人员因素分析

人员是信息安全管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不同类别的人员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影响不尽相同。(1)管理人员。高层管理者是企业资源投入的决策者,也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高层对信息安全的支持和重视不够是导致企业信息安全文化欠缺和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淡漠的关键因素。中层管理者作为衔接企业高层和基层的桥梁,其对上级决策的执行力度直接决定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的效果。(2)技术人员。在企业中,技术人员可以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营和维护。但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信息技术人才和安全监察、审计人员。由于受人员及技术的限制,往往一个管理员既要负责系统的配置,又要负责系统的安全管理,安全设置和安全监督都是“一肩挑”。这种情况使得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一旦管理员的权限失控,极易导致重要信息泄露。(3)基层人员。目前,我国企业的基层员工普遍缺乏信息安全的教育、培训,对信息安全意识淡漠,每天都在以不安全的方式处理着企业的大量重要信息,如随意使用移动设备、上网不限制等,这些不安全的行为都对企业的信息系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三)技术因素分析

信息安全技术是企业防范信息安全事故的基本因素,也是我国企业在信息安全管理中投入较多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导致信息安全事故技术方面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1)软件因素,包括软件设计缺陷或存在技术漏洞、杀毒软件不及时更新以及突发的软件故障等。(2)信息系统设计因素,包括信息系统设计时没有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业务流程描述错误或遗漏、前期测试不充分、数据访问权限设置不清晰、关键数据没有备份、信息资产安全等级不明确以及信息资产没有保护措施等因素。这些不安全的技术因素导致了信息安全漏洞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目前互联网普及的开放网络环境中,这些漏洞无疑会给外部攻击者留下可乘之机,导致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设备因素分析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设备主要包括中心机房、服务器、网络设备、线路等方面,这些是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基础。由于设备因素引起的信息安全事故包括硬件自身故障、保障设施故障、人为破坏事故、其他设备设施故障等四种,其致因因素可以归纳为三类:(1)物理安全方面,包括物理安全边界不明确、非授权的物理访问、设备或存储介质缺乏安全措施、设施设备的非授权使用或移动、硬件失效等。(2)保障设施方面,包括供电或空调中断、电气故障、电缆损坏等。(3)外界不可抗力,包括水灾、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战争等外界不可抗力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会造成设施设备硬件的损坏,导致存储于设备上的数据受到干扰和破坏,容易引发企业业务的中断。

四、防范措施

针对上述造成信息安全事故的因素分析,可以从人员培训、制度完善以及硬件改进三个方面进行防范。具体而言:

(一)建立有效的“人力防火墙”,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

信息安全是企业每个员工都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建立“人力防火墙”能真正调动企业实现长治久安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安全宣传工作,增强所有员工对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增强管理人员对信息安全的重视,营造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技能;通过法律法规、安全政策、访问权限与惩戒措施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最终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企业文化氛围,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

(二)完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减少由于环境、技术因素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依据企业信息安全需求、业务流程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在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上建立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和防范体系。建立并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的信息管理提供来自策略、设计以及运行等各个层面和阶段的安全保障,有效减少由于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引起的信息安全事故。建立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性计划,强化重要信息数据备份,在信息安全事故发生时能确保业务持续开展,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建立集中化的管理控制机制,将数据安全控制进行集中化管理,建立一个具有全局性的网络管理平台,以确保安全防范策略能够由上至下全面贯彻执行,减少数据安全风险;以“适度防范”为原则,选择合适的安全技术与产品,制定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在考虑成本和投资回报的基础上满足企业业务安全的需求。

篇8

作者简介:郑小晴(1962-),男,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项目管理研究,(E-mail)。

摘要: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安全事故管理评价方法,不仅不需要事先设定评价指标权重,而且能够对投入冗余及产出不足进行定量分析。运用DEA模型对重庆直辖以来建筑业安全事故绩效进行评价分析,得出:重庆建筑业安全事故输入冗余量中事故发生起数的冗余度不高而死亡人数的冗余度相对较高,由此判断重庆建筑安全事故管理绩效有待提高。通过研究给出了建筑安全事故管理绩效一种定量评价方法,为评价建筑业安全事故绩效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DEA;建筑业;安全事故管理绩效;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0604一、研究现状

自重庆1997年直辖市以来,重庆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2011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 011.13亿元,其中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 320.19亿元,建筑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16%。建筑业作为重庆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重庆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建筑业和其他行业相比,事故率居高而且事故产生后果严重,是除矿山业之外的第二高风险行业,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与其他产业相比,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如何提高安全事故绩效管理尤为重要。文章取重庆市直辖以来建筑业相关数据运用DEA模型对建筑安全事故管理绩效进行分析。

在安全事故管理中,中国对地区安全事故管理绩效的评价主要采用多指标控制体系[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制定了分省区的控制指标: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死亡率、10万人死亡率、工矿企业死亡人数、工矿企业lO万人死亡率、煤矿企业死亡人数、煤矿企业百万吨死亡率[2]。笔者认为对于建筑业安全管理有效性的评价不仅需要宏观的定性评价,更需要科学的定量评价,定量分析能合理地量化安全投入、产出及功能分析等安全评价因素,进行该领域的有效性分析。但由于建筑安全投入和产出因素在货币量化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利用建筑业安全管理投入产出分析来评价建筑安全管理有效性具有不可跨越的障碍。目前使用比较多的建筑安全事故管理绩效评价方法有《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其中《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受评价者主观偏好的影响大,无法得出有效的评价,模糊评价法虽然将专家的感性认识进行了量化处理,但计算复杂且对指标权重向量的确定主观性较强。针对建筑业安全事故管理绩效多输入-多输出情况下的综合评价方法,运用DEA模型能发挥不受评价者主观偏好和无需事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绝对优势。从国内目前相关研究文献看,只有少量文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建筑业安全事故有效性进行评价,而且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基本以固定年份(一年)为主,不能及时反映建筑业在发展中安全事故管理绩效整体变化状况。文章采用DEA模型对重庆市1998-2010年直辖以来的这13年建筑业安全事故管理进行有效性评价,以期为重庆建筑业安全事故管理者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DEI,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由A.Charnes、W.Cooper等[3]提出,该方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 的输入或者输入不变,借助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将各个决策单元投影到DEA的生产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其相对有效性。该模型可分为输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两类。输入导向型是指在输出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输入以提高效率,输出导向型是指在各输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输出的效率评价。对于建筑业安全事故管理绩效而言,减少事故发生起数和事故死亡人数是安全事故管理绩效的明确目标,因此,文章研究将采用输入导向型的BCC模型。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郑小晴,等基于DEA的重庆建筑安全事故管理绩效分析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每个决策单元有相同m 种类型输入和s种类型输出,分别用输入变量Xj和输出变量Yj表示。Xij(i=1,2,...,m)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i个的输出变量,Yrj(r=1,2,...,s)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r个的输出变量。设评价的决策单元为DMUj0,则基于输入导向型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的CCR模型表示如下:

minθ-ε(∑mj=1s_+∑rj=1s+)=vdε

s.t.

∑nj=1xjλj+s-=θx0

∑nj=1yjλj-s+=y0

λj≥0

s+≥0,s-≥0 (1)

式(1)中,θ为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值,松弛变量s+,剩余变量s-。

CCR模型是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对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进行分析计算相对效率值,这并不符合规模报酬可变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式(1)中,加入凸性约束条件(∑ni=1λj=1,λj≥0) 则可转变为BCC模型。将CCR模型中的技术效率(TE, TechnicalEfficiency)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和规模效率(SE, ScaleEfficiency),并有TE=PTE×SE,这样能更加准确的反映决策单元的经营管理水平。其中,技术效率是指实现投入一定下输出最大或者输出一定下输入最小的能力;规模效率表示与规模有效点相比规模经济性的发挥程度;纯技术效率指的是剔除规模因素的效率[4]。基于输入导向的BCC模型的经济含义是在保持产出y0不变的前提下,将输入x0的各个分量按同一比例θ(θ≤1)减少,如果θ

因此,DEA有效性有如下定义:当θ=1,且s+=s-=0,则决策单元j0为DEA有效,决策单元的生产活动同时为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当θ=1且s+≠0或s-≠0,则决策单元j0为弱DEA有效,决策单元的生产活动非同时为技术效率最佳和规模最佳;当θ

三、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输入输出指标的选取

建筑业安全生产是建筑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由于安全投入和产出因素货币量化存在一定的困难,利用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投入产出分析评价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有时具有不可逾越的障碍[6]。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通报中4个生产安全控制指标作为原始输入数据,即全部安全事故起数、全部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起数、较大及以上事故死亡人数。鉴于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起数和较大及以上事故死亡人数在统计年鉴中无法获得,文章取建筑业安全生产过程中每年事故发生起数和事故死亡人数作为输入指标。重庆市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亡人数1998-2010年情况如图1。而在选择输出指标时,考虑到建筑业增加值和房屋建筑竣工面积是衡量一个地区建筑业发展规模的重要指标,建筑业规模和房屋竣工面积越大,安全生产管理所涉及的范围越大,发生建筑安全事故的风险和概率越大。因此,将重庆市建筑业增加值和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作为输出指标。

图11998-2010年重庆市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

利用DEA中的BCC模型,将重庆直辖以来的13个年度按时间序列进行相对效率计算,将每一年份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MU)进行评价,该样本容量(13)大于输入和输出指标之积的2倍(2×2×2=8),可以认为该DEA评价结果具有合理的区分度。

(二)数据来源

结合输入输出指标的选取,研究数据范围为重庆直辖后1998—2010的数据。输入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和中国建筑业年鉴,输出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局网站上公布的统计年鉴中建筑业部分。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求解

利用DEAP2.1软件,运用输入导向型的BCC模型,得到重庆市1998—2010年历年建筑业安全事故管理的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规模效率(SE)和输入冗余量(s-)、输出不足量(s+),计算结果如表1。表1重庆市1998-2010年建筑业安全事故管理绩效相对有效性结果年份θ(TE)PTESE规模报酬输入冗余量s-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产出不足量s+建筑业增加值竣工面积19980.0860.2000.428irs02.4003 716 5915 454.9819990.1050.2930.359irs00.8105 628 8135 317.1820000.1620.4360.372irs01.3595 554 6585 208.2820010.2620.5000.524irs105 291 5203 950.6220020.2480.4360.568irs01.3595 146 7293 580.9420030.2600.4360.596irs05.2825 212 6143 352.3820040.3460.5560.623irs1.88904 979 9793 124.3520050.3660.5880.622irs1.82404 783 6913 136.8220060.4190.6540.640irs00.2694 553 9672 982.7320070.4910.7080.694irs01.2504 160 9392 541.3520080.5590.7140.782irs0.14301 649 7891 806.7020090.90110000.901irs011 439 679818.842010100010001000—0000注:irs表示规模报酬递增,—表示规模报酬不变。建筑业增加值单位:万元,竣工面积单位:万平方米。(二)评价结果分析

(1)根据计算建筑安全事故管理绩效θ值的大小绘制θ柱形图,如图2。在13年θ值相对比较中,2010年的建筑安全事故管理综合技术效率θ=1且s+=s-=0,达到DEA相对有效状态,2009年θ值达到了0.901,可见重庆直辖以来建筑安全事故管理绩效提高速度明显,在2010年达到峰值;但历年建筑业安全事故管理绩效θ的平均值只有0.4,数值较低,说明重庆市历年的建筑业安全事故绩效整体数值不高;纯技术效率(PTE)均值为0.579,规模效率(SE)均值为0.624,数值较高,说明在不断改进建筑安全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安全状况有所改善。另外,历年规模报酬状态处于递增,说明建筑业规模在不断变大的重庆市建筑业安全事故管理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存在上升空间,即重庆市的整体安全事故管理绩效水平改善潜力大。

图2重庆市1998-2010年建筑安全事故管理绩效水平

(2)对于非DEA有效的年份,先分析输入冗余量(s-):其事故起数发生的冗余度不高,在13年份仅有4个年份(2001年、2004年、2005年和2008年)存在冗余度,分别是1、1.889、1.82、0.143,表明重庆市建筑业事故发生起数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在建筑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方面,12个非DEA有效的年份中,有8个年份存在冗余量,冗余度相对较高且冗余值比较大的年份有 1998年、2000年、2002年、2003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2.4、1.359、1.359、5.282和1.25,这表明重庆市建筑业事故死亡人数相对偏高,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建筑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分析产出不足量(s+),除2010年处于DEA有效单元,不存在产出不足,其他年份建筑业增加值和房屋竣工面积都存在一定的产出不足。表明这些年份建筑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未能最大限度提高输出,降低建筑业安全事故风险和概率。

五、结论

建筑业安全事故绩效评价问题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系统。笔者尝试利用输入导向型的BCC模型给出了评价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安全事故管理绩效定量评价方法,为评价建筑业安全事故绩效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对重庆市1998—2010年建筑业安全事故管理绩效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重庆市历年的建筑业安全事故管理绩效水平提高速度较快;(2)事故发生起数的冗余度不高而死亡人数的冗余度相对较高,说明重庆建筑安全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的安全管理压力依然很大;(3)通过不同年份的相对比较可以给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和激励、惩罚措施。考虑到衡量建筑业安全事故绩效的某些指标并未全部引入分析体系中,所以对分析的结果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学秋,等.安全工程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2]魏玖长,赵定涛. 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MIEM’2006)会议论文集[C].马鞍山,2006:109-112.

[3]Charnes.A,W.Cooper,Rhodes.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429-444.

[4]蒋萍,王勇.全口径中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69-81.

[5]马立杰.DEA理论及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6]王运波.基于数据包络法的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有效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4-6.

On the safety accident management performance in Chongqing based on DEA

ZHENG Xiaoqing, CHENG Wenping, WU Meicun

(School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Real Estat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P. R. China)

篇9

关键词:电力安全事故;预防;应急

作者简介:刘俊才(1984-),男,山西忻州人,内蒙古薛家湾供电局生产技术处,工程师。(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0300)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110-02

2011年9月1日,《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及调查处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电力安全事故处置和调查的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电力安全生产工作进入了依法治理的新阶段,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电力安全监管工作进入了依法监管的新时期。为了防止和减少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及对社会有严重影响事故的发生,建立紧急情况下快速有效的事故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理机制,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随着该条例的出台,各大电力公司都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内部电网主架构的分析,将防范大面积停电作为安全工作的首要责任,把防范事故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从而来预防因电网结构薄弱而引起的重大事故。

一、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解读

国务院599号令《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是继2007年493号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之后出台的对电力企业安全监督管理及事故调查与处置的另一个重要法律文件。两个令涵盖了电力人身、设备、电网事故调查的全过程,《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使事故的调查处置权责更清晰,对事故等级划分、事故报告、应急处置、调查处理及法律责任做了明确规定,对电力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做出了重大调整。更加突出了事故调查过程中电力监管部门的调查权、处罚权,更加强调了事故发生后电网企业在防止事故扩大方面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应急处置能力及报告事故的及时性,这是《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和原事故调查规程本质上的区别。

二、电力事故划分及赔偿标准

按照《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一章第三条将电力事故进行如下划分。即根据电力安全事故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或者影响电力(热力)正常供应的程度,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并且在第五章第二十九条给出了处罚标准。电力企业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由电力监管机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发生一般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

发生较大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

发生重大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其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三、地区电网网架结构稳定性分析

1.地区电网结构总体布局

准格尔旗境内有500kV变电站1座,即宁格尔500kV变电站(2×750MVA);500kV线路6条,总长度为219.41km。准格尔电网通过宁格尔500kV变电站至永圣域500kV变电站线路实现与内蒙电网联网。220kV变电站5座,即薛家湾变电站、大路变电站、杨四海变电站、长胜变电站及川掌变电站,总容量1920MVA;220kV输电线路23条,线路总长度332.07km。

2.电网N-1准则分析

N-1准则,判定电力系统安全性的一种准则,又称单一故障安全准则。按照这一准则,电力系统的N个元件中的任一独立元件(发电机、输电线路、变压器等)发生故障而被切除后,应不造成因其他线路过负荷跳闸而导致用户停电;不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不出现电压崩溃等事故。当这一准则不能满足时,则要考虑采用增加发电机或输电线路等措施。根据电网供电安全N-1准则。即:变电站中失去任何一回进线或一台降压变压器时,不损失负荷;高压配电网中一条架空线路,或一条电缆,或变电站中一台降压变压器发生故障停运时,在正常情况下,不损失负荷;在计划停运的条件下又发生故障停运时,允许部分停电,但应在规定时间内恢复供电;该次电力安全事故令,主要针对大面积甩负荷,所以在这里主要通过分析高压电网的网架结构来分析其稳定性。

(1)500kV电网结构问题导致的检修方式下N-1故障运行风险点(4处)。

一是永圣域500kV一条母线停电,另一条母线故障跳闸,可能引起宁格尔地区薛家湾、杨四海、长胜店、大路、川掌、清水河六座 220kV变电站全停,最大损失负荷约1000MW。薛家湾有可能达到重大事故标准。

二是永宁一回停电,永宁另一回跳闸,可能引起宁格尔地区薛家湾、杨四海、长胜、大路、川掌、清水河六座220kV变电站全停,最大损失负荷约1000MW。薛家湾有可能达到重大事故标准。

三是宁格尔一台主变停电,另一台主变跳闸或另一台主变所在220kV母线故障跳闸,可能引起宁格尔地区薛家湾、杨四海、长胜店、大路、川掌、清水河六座220kV变电站全停,最大损失负荷约1000MW。薛家湾有可能达到重大事故标准。

四是宁格尔500kV一条母线停电,另一条母线故障跳闸,可能引起宁格尔地区薛家湾、杨四海、长胜店、大路、川掌、清水河六座 220kV变电站全停,最大损失负荷约1000MW。薛家湾有可能达到重大事故标准。

(2)500kV系统供热电厂全停导致的运行风险点(1处)。

国华准格尔电厂:准宁一回停电,准宁另一回再跳闸,国华准格尔电厂有可能两台供热机组全停,有可能达到较大事故标准。

(3)220kV电网结构(母线)问题导致的检修方式下N-1故障运行风险点(1处)。

宁格变220kV#1、#2母之一停电,另一条母线故障跳闸,宁薛#1 线严重过载,有可能引起薛家湾、杨四海、长胜店、大路、川掌、清水河六座220kV变电站全停,最大损失负荷约1000MW。薛家湾有可能达到重大事故标准。

四、电网电力事故预防措施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电力生产中更是重中之重。该安全条例出台后,电网事故直接关系电网企业的盈利。通过上述分析,确定了电网运行的风险点。所以要预防电力事故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加强电网构架,二是提高运行人员的运行水平。

1.电网结构层方案

针对地区电网及设备结构的特点,特别是局部区域连续供电要求,灵活地应用N-1准则来确保电网安全。

篇10

关键词: 电网安全;高压输电线路;故障排查;防范措施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ower system in the investigation data shows, with the number of high-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 faults, the actual case picture as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causes of failure. Also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network security; high-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s; fault analysis; preven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目前我国不断的加强电网建设与改革,特别是在高压电线路的铺设已经越来越广泛,面积不断的扩大,这样虽然保证了社会的用电;普及面积得到保证,但是同时也给电网的维护工作带了极大的挑战,部分线路还是缺少日常的维护,造成了时间性的破损以及自然灾害的事故。

1 高压输电线路的特点

高压线路是电网线路中最为复杂的的线路结构,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结构复杂,参数较高

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具有高度很高的杆塔,较长的绝缘子串,较多的绝缘子片数和较大的吨位。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参数较高,因此,高压输电的效率也相对较高。高压线路具有较高的额定电压,也使其周围存在着较高的电场强度。

1.2 铺线面积广,地理环境复杂

一般的高压线路线路比较长而且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也比较复杂,对于运行可靠性的要求比较高。因为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输送容量比较大,并且其在电网中的地位也比较重要,所以其安全性、可靠性的运行就对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

高压输电线路的故障原因

根据本局的高压线路运行管理的故障的相关统计,显示的故障率如下:自然外力为50%,人为外力为25%,设备故障为25%,雷击95%,其他的为5%,从以上结果分析得出,人为外力和设备自身问题是输电线路故障的另外两大部分 ,占据整条线路故障的 25%,人为破坏类型也比较多 ,如架空线路下施工机械操作部当导致架空线导线碰线、断线 ,架空导线因缠绕异物(如风筝、气球、孔明灯、小动物等)导致输电线路发生交叉短路或接地等故障。由于输电线路运行环境的恶劣性 ,常常导致电瓷元件发生污闪、变压器过电压、避雷器击穿、各类附件变形损害等故障。(如图1图2)

图1 雷击现象

图2鸟害现象

高压输电线路的故障分类

自然外力

树(竹) 线放电: 属于典型的人员责任原因。多发生在每年的 6- 8 月份, 即高温、树木生长旺盛期。线对竹子放电则多发生在每年的 3- 6 月份, 即发竹笋时期。风偏: 绝大部分为大风造成跳线摆动对耐张瓷瓶或塔身放电。边线对树木的放电归类在树线放电类。

人为外力

社会的发展,土地的大量开发建筑,严重着影响着高压线路的安全,从中可以看出,线路遭外力破坏呈上升趋势, 发生机率较随机。主要为翻斗车或吊机碰触导线、拉线被盗造成倒杆等。此外, 配电线路遭受城镇居民从楼上丢垃圾造成跳闸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春节、元宵、清明、冬至等民俗节日及秋冬干燥季节。部分地区焚烧秸秆或烧荒也曾引起线路跳闸。

3.3设备故障

鸟害: 多发生在春夏之交和夏季鸟类孵卵季节。大多为鸟窝和鸟粪造成, 极少数为大型鸟类造成的单项接地。污闪: 多发生在秋冬和初春季节, 在大雾、毛毛雨天气情况下发生。

3.4雷击

一般占跳闸总数的 50%左右, 多发生在每年的 4- 9 月份。

3.5 其他因素

大风吹起的异物短路、设备老化、不明原因的跳闸等, 很少发生, 难以查找到故障点。另外还有洪水造成的倒杆、导线对水面放电、大风造成的倒杆等, 均很少发生, 发生则会造成严重损害。

高压线路故障排查

本人结合自己长期的运行经验 ,将故障后的快速查找措施总结如下 :

4.1 雷击故障

发生故障后, 首先查找雷电定位系统, 注意查询的跳闸时间要准确。其次根据调度给出的保护或录波测距计算出杆号, 故障点基本上在这个计算杆号的前后5基杆塔的范围内。要根据地面巡视难以发现绝缘子的缺陷, 在接地连接良好的情况下, 一般不会在地面部分留下

痕迹, 所以必须登杆检查才能发现故障点。

4.2 树线放电故障

地面巡视辅以登杆检查。地面巡视难以准确判断树线距离时要适当登杆, 到达能够看清的高度即可。查找故障点时, 注意多问沿线居民,因为高温的中午( 无雷雨) 如果发生树线放电, 一定伴随着巨大的响声, 这个响声可以让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现场会有树木被电弧烧黑, 树皮爆裂, 导线上留下白色印记, 严重的会断股。故障电流不大的情况下, 树梢烧黄, 导线上没有印记。

5快速排查故障点

对于发生故障的线路运行工段 ,故障不能通过装备自动解除时 ,首先应向上级报告线路故障的初步情况 ,并立即组织相应的检修维护人员进行线路检修 ,并按各自的特长统筹分配人员。运行人员首先向查巡人员交待故障可能发生的区段和故障类型 ,并实时通过通信装置告知查巡人员故障特性变化特性 ,便于查巡人员及时的找到故障点 ,并采取有效措施。

查巡小组间应在查巡过程中进行相互的数据交换分享 ,并通过对巡查结果的汇总分析 ,对初步判断的故障点和类型进行核定和修正。对于一次巡查不能切除故障时 ,应扩大巡查范围 ,并对故障数据和故障特性进行重新分析判断 ,必要时还需采取现场试验等提高排查故障速率的措施。

6 故障防范措施

5.1 加强线路巡视工作

一般的来说,线路的巡视是有几种分类的,根据笔者的经验作出了几点归纳;①定期的巡视方式:其目的是对线路沿线情况及各部件运行状况进行经常性的掌握,期间可根据线路的实际运行情况对线路的巡视周期进行适当的延长或缩短。②特殊的巡视方式:是在气候发生剧烈变化(河水泛滥、地震等)线路发生超载或其它特殊情况时,某段、全线或某些部件开展巡视,以及时发现部件变形损坏和线路异常现象。③夜间的巡视方式:是为对绝缘子污秽的放电和导线连接器的发热情况进行检查。④故障的巡视方式:是以故障的存在为巡视的条件,在于对线路故障接地跳闸发生原因的查明,找出故障点所在并明确故障情况。并做好现场记录,从而有效地杜绝了漏查巡视项目、漏记缺陷及漏错记杆号等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