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诗范文

时间:2023-04-10 00:2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范仲淹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Vicky 触动传媒有限公司客户主任饭局社交经验两年)

Vicky回忆起自己参加的第一个饭局,那是她上班的第一天,正月初八。刚好那天晚上有一个客户要见,老板就让她一起去了。在找到一个吃饭的地方之后,就在一起聊,她说有些事情还不太懂,充其量只是一个听客,只是尽量往他们的话题里去靠。最后结账,客户拿着发票,正要往钱包里装的时候,Vicky说了一句非常学生气的话,她对客户说:您为什么不刮一下,看看有没有中奖呢?客户听了有些吃惊,因为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在意这个,于是就把发票给了Vicky,说“你要感兴趣就刮着试试吧”,最后Vicky意外地中了20元钱,客户非常高兴,而且那时是正月初八,是非常吉利的事。于是第二天跟进这件事情的时候特别的顺利,很快签了一个大单。Vicky说当时她还非常单纯,现在不会说这么傻的话了。不过这个小插曲正标志着她进入中国饭局社交圈的开始,完成从一个小女孩到一位职业女性的蜕变。

《新周刊》:谈谈你最得意的一次饭局。

Vicky:不是一个,是一天,去年9月份,我和我们老总一天谈了4个业务,分别在吃饭和下午茶的时候。上午去港式茶餐厅喝的早茶,中午吃的饭,下午又去喝咖啡。那天几个约会都特别紧张,挨得特别紧,而且都在国贸这一带,时间地点都是我安排的。我记得很清楚港式茶餐厅约的是一个户外的广告公司,他是一香港人,中午一起吃饭的人是个外国人,他的名字和我的名字就差一个字母,所以很投缘。虽然三件事情都是不同的事情,但是每一件都谈得很开心。在饭局上一般不会把一件事情谈得很明白,但是大家确实在谈一些事情,大家都心领神会。

《新周刊》:饭局上吃东西重要吗?

Vicky:饭局就是一个平台,其实真的没有吃多少,每次都吃不了两口。因为一桌的人,都是客户,而且都是重量级的话,势必要对每个人都有一种尊敬,在吃东西的时候,你不能一个人在那吃吧,你要看到每个人盘子里有没有吃的,喝的酒什么时候该添了,尤其是一个女孩子在一个桌子上,不管是否是你做东,特别是作为一个在商界的女孩来说,我觉得得空就得钻才对,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你干等,机会是不会来的。饭局上不会说我们今天就定了,单就签下来了,这是不可能的,只是你们之间的了解更进了一步。

《新周刊》:谈一下你遇到的最糗的局。

Vicky:有一次,和老总去谈一个什么事,大家在一起聊天,都是广告界的人士,大家聊到关于卓越的事情,他们说的是卓越形象,是一个顾问公司。我当时想表现一下,就说“我知道卓越,现在大家都知道它呢”,然后大家都看着我,我们老总就说“是吗,都知道吗”,然后我就说卓越网怎么怎么牛什么的,大家最后都瞪着我。当时在座的都是老总级的人物,我作为业界的人连这个都不知道是很没面子的,我本来想借这个机会和他们拉近距离,最后却露馅了。现在不那样了,如果在饭局上别人提到一个我不知道的东西,我就会暗暗记下来,回来以后去查。

还有一次吃西餐的时候,你知道叉子是不能碰牙齿的,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人提醒我什么,我也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最后对方说了,她说“亲爱的,咱们能不把叉子和牙齿碰到一起吗?”,我当时就愣了,脸一下子就红了。

《新周刊》:谈一下饭局上讨厌的人和话。

Vicky:我觉得作为女孩子,最讨厌的是那种言谈很轻浮的人,比如“跟你这么漂亮的女孩吃饭”什么的,我就觉得很假,有的人可能真的在跟你开玩笑,因为很熟了,有的就不是。前两天,有两个客户过来谈事情,走的时候,我送他们出门,因为那天是我生日,在我帮他们按电梯的时候,他一下子把我搂过来,还说祝你生日快乐什么的,我当时就觉得特别讨厌。

还有一种就是说空话,针对某一件事情,我很认真地和你讨论,他呢就特别不认真,就说“没问题,肯定没问题”什么的,我还不能表现出来我的厌恶。

《新周刊》:你觉得女孩在饭局上是否有优势?

Vicky:肯定的,不过在饭局上,在谈业务的时候,女性常常被看作一个弱者。他们都有一个大男子主义的情结,所以在和他们接触的时候,我会把我变成小女人,让他觉得接触你很舒服。但是小女人一定要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商场上的男人大都喜欢聪明的小女人,很多事情要一点就透。如同商场上一样,所有的人都愿意和聪明的对手合作。

《新周刊》:你在饭局上够聪明吗?

Vicky:一般,主要看是面对什么样的人。有时候是需要装笨的,很矛盾,所以饭局是一门学问,我现在只算到了高中吧,还有很多人没有遇到,针对不同的人要不同地对待,有时不要表现得比客户还聪明,要表现出我愿意吃亏的样子。

《新周刊》:对刚毕业的要进入饭局的同学有什么忠告?

Vicky:放聪明,然后就是吃亏是福,不要把自己看得很大。每一次的饭局,都要从中学习到某一点问题,每一次与人接触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就是要真诚,不是说你发自内心的,要使对方感觉到你是真诚的。我不是那种坐下来和别人没有交流的那种人,不是只顾自己就OK了。我听他们说话里的每一个缝隙,我就要钻进去,和他们聊上两句,不是仅仅像个花瓶一样在那里坐着,我会尽量去和客户沟通,可能他会觉得年轻女孩,刚进入社会,还属于那种有点纯的感觉,但凡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很多年的人,可能觉得这种刚进入社会的女孩很不一样,他愿意跟你去聊很多东西,你哪些不懂,他会特别认真地给你分析,他不会觉得你特无知而不搭理你。

《新周刊》:在饭桌上你是如何自我介绍的?

Vicky:我一般端起酒杯,说我敬大家一杯,然后自我介绍一下。

《新周刊》:酒量怎么样?

Vicky:平时没工作的时候一般不喝,如果客户非要我喝,我一般说“真的不能喝了”、“我最后一杯了”什么的,但是不能很生硬地拒绝别人,那样对方的脸会一下子沉下来的。(文/柯勇)

饭局新鲜人

(冯博 某广告公司职员大四学生)

冯博就读于北京物资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和其他大学毕业生一样早早找了个工作,虽然这个岗位和所学专业没什么关系,可是能找个差不多的就已经是运气了。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给他一张黄色的纸片,让他在十分钟之内做出一个广告创意,当时他想了半天没有思路,最后时刻他在纸上写了这么一行字:假如这是天空?最后面试官特别满意,说是所有面试作品中最有创意的一个。可是在我问到饭局的时候,他的话语显得很缓慢,有时候没有什么条理,他谈到第一天参加了两个饭局,可是我让他叙述一下饭局过程的时候,他给我的却只是一些只言片语,他说局上那个香港皮草商人很幽默,他说老总在引出话题时很有一套,显然表明在餐桌上他还没有培养出应有的自信,在博大精深的中国饭局文化里面,他还是个新手。

《新周刊》:谈谈你第一次参加的社会上的饭局。

冯博:那天参加了两个饭局,中午一个,晚上一个。都是我们一伙人跟客户吃,中午和香港的一个皮草商人一起吃。我们到了之后,等那个香港人,然后让他坐在上座,席间就是用闲谈来拉近关系。当时我们老板的一些说话技巧给我印象很深,比如在饭局上有时我觉得不知说什么好,毕竟和对方还不熟,但是我老板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有办法,比如恭维一下对方以让谈话继续进行,或者先和在座的手下说一说,比如说“某某在皮草行业是很厉害的”之类的话,然后听的人就会很谦虚地说“不是这样的,没有那么牛”,然后对话就可以继续进行,我觉得这些都是一些技巧上的东西。

《新周刊》:在饭局上你学到了什么?

冯博:我觉得吃饭的时候谈话不能中断,大家都在吃的时候你一声不发就不是饭局了。我开始的时候是尽量不说话,而且我和他们不是一个职位水平上的人,所以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当他们谈到我知道的事情,或是冲着我的话题,如关于大学毕业生呀,我就可以插上一句了。有一次他们谈到香港的小吃,我当时知道有关茶餐厅的事情,我就插了一句,但是后来我觉得我说的话有些多了,领导有些不高兴。

《新周刊》:你觉得在饭局中你欠缺什么?

冯博:审时度势,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以及社交上的一些行为准则。我在饭局上有时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有时在聊天的时候,你知道的比别人少,没有什么可聊的,就很尴尬。

《新周刊》:经过了几次这种饭局,你的饭局社交能力有没有什么改进?

冯博:有一点点改进,前提是你知道你上次在哪个地方做错了,你下次才不会那样做。

《新周刊》:假如你做东,你怎么表现的?

冯博:你是主人的话,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请什么人,把人带到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目的?可是我感觉我的思路有时会比较乱。

《新周刊》:你是怎么和客户接触的?

冯博:碰到真诚的人就真诚地对待,碰到那些有心眼的人不要犯傻。比如有的人,你送他一个纪念晶就很好了,有的人可能就是看重钱,这时你就要送钱了,重要的是投其所好。

《新周刊》:你觉得女孩在饭局上是否有优势?

冯博:我觉得跟男女没关系,主要跟你在人际关系里的角色有关。在吃饭的时候,是一个小的圈子,只要你的角色定了之后,大家的谈话就会按照那个进行了。

《新周刊》:谈谈进入饭局后发生的难受事情?

冯博:当我还在实习时,当时一个部门的副总就和我谈,说让我实习期之后就去他们部门上班;后来那个部门的负责人也找我谈话,好像是对我印象不好,说我英语太差,然后就跟我说他们部门的人选还没有最终定什么的。那个时候我就感觉我在公司里的位置很尴尬。他们都是我的上司,我无法左右他们的想法,我就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文/柯勇)

饭精

(老沈 国家公务员 28岁)

O型血的老沈是个喜欢热闹的人,所以在酒桌上搞怪是为了热闹,一般有他在的饭局不会出现冷场的情况。如果在酒桌上搞些鬼主意能让气氛活跃起来,他感觉就满足了自我需求,获得了不少荣誉感、成就感。

饭局对老沈更像是酒席,酒是必不可少的主角。他的整蛊高招之一就是往酒里乱搀东西。有次他们曾经捉弄一个朋友,事先在酒里面搀了芥末汁、橘子汁、雪糕、罐头汤,能想到的全兑进去了,这位朋友酒进喉咙马上知道不对。可是在他们朋友圈的规矩,头几杯是必须干的,不干将接受严厉的惩罚:一口气喝一瓶啤酒。所以这哥们强忍着啊,喝到一半开始骂,骂完继续忍着喝完。

另外如果谁迟到了或因故缺席,他们就会把盘子、筷子放他椅子上做祭祀状,上面贴上纸条:“某某某永垂不朽”。喝酒也有很多规矩,例如上了一条鱼,就有“头三尾四,脊梁五,肚皮六”的说法,意思是鱼头朝向谁,他就要五条件地喝三杯,依此类推。

虽然把别人整得很惨,他也有过被整的经历。一次,他一哥们携新谈的女朋友与大家见面,一向招呼场面的老沈自然不免与哥们的女朋友多碰几杯。在他们的规矩,男人一定要比女人喝得多,也就是这女孩喝半杯,他就要喝一杯。可是这次栽了,这女孩特别能喝,见多场面的老沈也有点招架不住了。更可气的是他旁边坐的兄弟,看他没酒就往里面添。酒桌上也许经常出现这种等你喝得迷离时,拼命往你杯里倒酒的人。结果那次老沈喝得胃出血。

“喝酒其实也是一种战场,我要是把你喝倒了,就有种莫名的虚荣感。”另外在他看来,这也是中国特色的酒文化。有时他们商量好要灌倒某个人,多是因为平时对他比较有意见,但提出来又有点伤感情,就采用喝酒的方式。“敬酒为什么是叫‘敬’而不是‘罚’呢?就是说明我看得起你才跟你喝。”友情在喝酒中占很大的因素,遇到好朋友一定要痛快地喝。如果不喝酒就好像感情表达不到位,而且他怕别人说他不实在,所以一般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但是和领导、客户一起喝酒,他就比较乖了,领导才是主角,叫干嘛就干嘛。

他认为这样的酒文化也是一种文化传承。这样喝酒的情况多集中在北方、西北地区,甚至包括四川、云南。四川、云南虽然在南方,但语言是属于北方语系的,酒文化自然也同步移植过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好酒都出自四川”。有时候酒文化用实际的东西很难解释清楚。

据老沈介绍,现在年轻人中划拳、行酒令的也不多,一般会有“两只小蜜蜂”或者杀人游戏之类的,大家一起乐乐,开心就好。(文/吴睿)

饭托儿

(洪启 民谣歌手 33岁)

记者采访的当天晚上,洪启又张罗了一桌热闹的饭局,老婆在家里已准备好了材料做大盘鸡,其中有位新疆来的玉商将是主角。

“我喜欢交朋友”,这是洪启成为“饭托儿”的主要理由。33岁的他说自己这样的年龄圈里很难再有知交,很多好朋友都是20多岁结识的。虽然洪启的音乐很内向,但他人很外向,喜欢聚众的性格使得他热衷于饭局。饭局也能开阔视野,以前洪启在新疆的时候,饭局上三教九流,什么职业的朋友都有,比如警察。他喜欢听不同职业的人讲述各自领域的相关知识,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新疆人洪启在北京很喜欢去一些少数民族饭馆,比如蒙古酒吧、玛吉亚米餐馆,因为里面一般都有歌舞表演。“维吾尔族和蒙古人喝酒不可能不唱歌的”,曾有次洪启约了一帮朋友去吃饭,其中除了三个汉族人,其他满族、回族、塔吉克族人都有,于是少数民族每个人吃完都唱歌、跳舞,三个汉族人只得傻傻地坐在那里,其中一位哥们回去第二天写了篇博客,题目叫《少数民族就是好》。

洪启喜欢热闹的饭局,大笑、唱歌,很张扬的玩法,酒是催化剂。在新疆的风俗中,如果客人到主人家没有在草原上吐,那就是主人没有尽到地主之谊。

去年洪启参加了不少北京文化圈的饭局,最多的时候天天都有。这样的饭局与他以前在新疆的不相同:第一,AA制让洪启有些不习惯;第二,喝酒方面感觉不如他们西北人豪

爽。北京的文化人喜欢喝黄酒,这在洪启看来和药酒一样,是老年人在家里慢慢喝的。其次,即使是啤酒也是一小口一小口的,“这边我倒满一杯,特别热情地哗一口干了,那边对方抿了一口就放下了”,心里很不习惯。因此这些也使洪启比较难融入这个文化圈中,“交朋友开始速度很快,但到一定阶段就停住了”。但是去年2月正逢洪启的新专辑问世,正需要推广的时候,饭局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文化圈的确有些能人,经他们传播出去有较大的影响。“文化饭局谈不上快乐,但有一些收获,对事业上也有些帮助。”文化饭局上曾有“常委”一称呼,指经常参加饭局的人,有段时间,洪启也在饭局“常委”之列。饭局里面的“阶级斗争”关系很复杂,因为其中涉及到利益关系,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功利的圈子,肯定会有不少人想在这个桌子上达到什么目的。

洪启对这样的饭局有一些不适应,“但它不粗俗,不像我们乱唱歌,对女孩子胡说八道”。因而对他来说这也不见得就是种公关手段,一味只与朋友聚会的纵乐并不现实,有时是需要人来说说话的。因此少喝酒、多说话的饭局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对这种方式感到枯燥时,会非常怀念少数民族的热闹聚会。(文/吴睿)

反局者

(于澜,辽宁省某国企高层干部,49岁,O型血,金牛座,性格豪爽,朋友众多)

说起饭局,他的第一反应是皱眉头:“不喜欢,真的不喜欢。”又声明:“我说不喜欢的这个饭局不包括和一些私交很不错的好朋友一起吃饭。”从最早接触饭局到现在已经有20年,大约10年前,他开始意图逃离这个生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不愿意总是喝那么多酒,还是和一些生意伙伴啊,或者不太熟悉的人,没意思。”在民风剽悍的东北(罗永浩语),拼酒是饭局的主要形式,10个人的饭局,解决3箱啤酒4瓶白酒一般是不成问题的,无酒不成席,在东北,无论谈生意叙旧交流意见,好像不喝下成吨的酒就显得不够诚恳;加上东北人好交朋友的传统,一桌饭局的构成经常是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不花上几分钟介绍的话,一顿饭吃下来都不知道刚才和自己称兄道弟的是谁。有时候吃饭的目的也被单纯地简化成为了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直接转变成朋友,说起来已经像绕口令一样的人际关系被投放到现实中更是令人身心俱疲。在这种情况下,饭局和吃饭这种行为本身的关系已经不大,本来是与生理需要息息相关的事情,变成了纯粹的社交需要,既折磨肠胃又折磨心灵。“外面的饭不好吃。”他简单地评价,在他看来,没有哪一家豪华酒店的饭菜比母亲做的红烧鱼味道更好。

篇2

【关键词】受众研究 戴维・莫利 民族志研究

一、莫利的研究渊源、研究视角及其研究路径

戴维・莫利是英国伦敦大学史密斯学院传播学首席教授,他早年接受了严格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训练,具备经验主义微观分析的基础,社会学成为他的受众研究的切入点。20世纪80年代,莫利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师从霍尔教授,深受伯明翰学派所倡导的阶级、种族、性别、民族、国家等宏观视角的浸,开始关注文化产品的政治意义和意识形态结构,还有比电视更广阔的大众文化领域消费过程的复杂和矛盾的本质。90年代以后,莫利及时吸纳新兴理论,加入了家庭研究、人类学和地理学,与费斯克一起致力于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以更全面的视野为信息时代的媒介研究延展新的空间。

在有机糅合多种学科背景的基础之上,莫利重新构筑了受众概念,开创性地将传统受众研究范式引向民族志受众研究,挑战美国主流传播研究实证主义传统范式,实现了传统受众研究视角的转型。《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是莫利20多年来从事电视受众研究的一个总结。它“接合”实证主义与批判理论、经验主义的受众研究模式与霍尔编码/解码模式,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等,运用霍尔模式对《全国新闻》的节目进行受众分析,又创造性地结合人类学民族志研究方法来验证霍尔模式的科学性,同时将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比如阶级、性别等)引入到传统受众研究。这种研究视角也被当时的学术界誉为“新型受众研究”。但是,传统的媒介研究和文化研究对此进行了猛烈的“夹击”和批评。莫利在书中自我解嘲式地说:“我的研究由于坚持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传播和文化,我的文化研究观念是非常特殊的,是“边缘”和“非主流”的研究。”①

二、 从《全国新闻》看莫利的电视受众研究

(一)研究新范式的开创――既非“规范性”又非“诠释性”

麦奎尔认为,不同研究路径之间的本质区别,根源于研究者立场的不同,即面对传媒工业一方和大众受众一方时,究竟更靠近谁。②主流传播研究被一种“钟摆效应”主导了很长时间,一端是以讯息为出发点的研究――从对讯息的内容分析到传播效果分析;另一端是以受众为出发点的研究――主要关注社会特征、社会环境以及随之以来的社会需要。迄今为止,前者(讯息/效果)主要采用的是行为主义取向的“规范性”研究,即受众的行为如何反映讯息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后面加入了认知因素,但是仍然属于行为主义取向;后者(受众)基本上是结构――功能主义取向的“诠释性”研究,研究焦点在于不同受众的社会特征,反映受众接受讯息不同程度的“开放性”。近来,受众研究学者提出要与结构――功能范式分道扬镳,试图从社会意义角度对传播进行研究,而不是社会功能或行为效果角度。

这三种主流传统都似乎在永无止境地寻找所谓的“讯息的‘终极’意义或‘真实’意义”③,但是莫利不同,他试图运用符号学和社会学分析,更加关注能够产生意义的传播的基本条件。他希望对“规范性”和“诠释性”范式进行批判,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提出一种既非“规范性”又非“诠释性”全新范式――对讯息的符号学分析和对受众的社会学分析。这一取向将受众研究的注意力转到了对讯息的显性和隐形符码的研究上来,并且将传统的“文本化分析”转到了“受众的接受分析”。也正是在这一理论框架之下,莫利将符号学和语言学里的“话语”概念纳入进来,重新解释了讯息的解码过程,并重新构筑了受众的概念。接下来,我们分别从讯息和受众两个方面来看莫利的研究结论。

(二)莫利研究的“双重焦点”――从文本到受众

莫利认为,影响文本意义的产生有两个关键性因素:一是文本自身的符号内容,二是受众自身拥有的“文化符码”。两者的互动才能产生“意义”。莫利早期对英国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全国新闻》的研究中,运用了符号学和社会学来分析这两个制约因素。目的在于了解“受众不同的亚文化结构、不同团体和阶级的文化符码和素养是怎样为不同部分的受众构建信息解码的”。④因此,莫利分析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分析一个特定媒介(电视)中的一个特定模式或者类型(杂志或者时事)中的一个特定节目(《全国新闻》)来探求受众如何认识和理解媒介所展现的世界。

1、讯息的编码/解码

“诠释性”范式认为讯息是“多义”的,一条讯息总能任意地得到诠释,但是莫利认为,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我们必须考虑到,‘清晰’和‘有效’永远是广电从业者的职业追求,他们希望进行有效的传播,注定要提供具有‘方向’和‘封闭’结构的讯息,使之成为若干可能解读中的‘倾向性或主控性解读’”。⑥因此,研究时必须通过节目的显性内容看清这背后隐藏的假设是什么,而这些假设中,必然有对受众的假设。因此,讯息不会孤立的对受众产生影响,了解文本的意义,必须考虑文本在特定条件下所接触的“交叉话语”。

因此,莫利集中考察了节目的语言表述和结构编排,包括各个话题是如何被连接的,背景和解释框架是如何通过影像和语言进行展开的,专家和主持人的评论是如何插入的,主持人的开场白和采访是如何监控和操作的等等。在这里,莫利关注的是,《全国新闻》的节目内容通过哪些传播技巧和策略使受众觉得这个节目“话题一目了然”,并在这个显性讯息之下传播了一套关于社会价值观念和基本态度的隐蔽讯息。

然而,这种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分析视角,势必造成对文本讯息的过度关注,而忽视了受众解读的“积极性”。因此,莫利不仅考虑了讯息的解码/编码过程的符号学研究传统,还进而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重新的构筑了受众概念。

2、重构受众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讯息的发送和接受总是存在符号分离的可能,我们不仅要了解在广电从业者编码时所规划的倾向性解读范围,而且要了解在这一范围内受众进行解码的程度,也就是,受众解码的策略和能力范围是什么。至此,莫利对受众的概念进行了重新构筑。

在《全国新闻》的受众分析中,莫利纳入了弗兰克・帕金的社会学理论,即我们可以预期同一个社会中不同阶级成员具有不同的“意义系统”(即,主流价值系统、次级价值系统和极端价值系统)或者意识形态构架。莫利在继承帕金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霍尔的受众模式并进行相应改造,即受众对讯息的解码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主控式”解码、“协商式”解码和“抵抗式”解码。⑥这里,莫利没有像霍尔一样完全关注受众的宏观的阶级属性,而是更深入地分析了社会因素通过哪些具体机制与话语相连,并影响了受众对意义的解码。实际上,就是阶级位置不会像独来独往的骑兵一样横冲直闯,它只有在结合符号和话语时,才对解码过程发挥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莫利超越了帕金和霍尔。

(三)研究方法――民族志方法在受众研究中的首创性运用

一般认为,“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肇始于20世纪初文化人类学对异民族文化的考察,马林诺夫斯基所创造的“参与观察法”是这一方法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民族志指的是“研究者深入到某一特定群体,长期观察研究之后,从这一群体的文化内部,来说明文化的意义和行为”。⑦格尔茨认为民族志描述有个特点“一是群体性,二是社会性的诠释,三是微观的,四是所涉及的解释在于将这种‘所说过的’从即将逝去的时间中解救出来,并以可供阅读的术语固定下来。⑧

民族志研究为莫利的电视受众研究搭建了研究策略上的框架和视野,并一以贯之地延续到后来的《家庭电视》研究当中,从而深刻影响了莫利甚至整个传播学界的受众研究取向。这一贡献可谓高屋建瓴。长久以来,受众研究主要运用的一直是定量的经验性研究。一种计量表安放在每家每户的电视机上,运用“形象识别”系统来识别,谁,在什么时间,在哪一台电视前面收看什么节目,这就是收视率调查。这种量化研究局限在于把受众当成数字来看待,所有的受众在观看电视时的意义差别被抹杀了。然而,实际情况是,受众的收视行为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莫利对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引入,突出了电视观众收看电视时的“收视语境”,从而引导着人们对此前深信不疑的“收视率”效果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怀疑。莫利的民族志研究方法成为了与传统经验学派量化研究相对抗的范式,这为传播学研究流派成果的相互交融和碰撞提供了一条新路径。民族志研究目前在西方的传播学界非常流行。美国1997年出版的《信息社会的传播媒介》一书中,将“民族志研究”与内容分析法、实验研究法等并列作为传播学中基本的三大研究方法。

三、莫利受众研究的局限与修正

1、符号学上的“模糊性”

莫利认为,大多数的日常传播行为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这影响了研究者的评价能力,他们很难评价“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发生”。“模糊性”恰好是追求“清晰”和“客观”的实证主义的大敌。对于讲究“自然”的民族志研究者来说,“模糊”是日常生活互动进行时的必然,传播行为的编码/解码模糊不清和“倾向性解读意义”含蓄不明的情况在所难免。

2、语言形式和意识形态意义多样性的忽略

对于“说话方式”问题,莫利准备考察的是语言形式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多样性问题。实际操作中,研究重点却滑向了对特定信息的孤立因素的反应,比如,对《全国新闻》的话语核心《每日电视》的研究中,需要考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对待。

3、社会学因素的残缺不齐

虽然在研究设计时,考虑了年龄、性别、种族、阶级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也对阶级影响做了系统观察,但是种族、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却依然没有作为一个结构性因素进行考察。用拉德威的话说就是,《全国新闻》受众研究过分关注“阶级”这一变量,而且对“阶级”这一概念的构建也过于简单。莫利自己也认为,对于探究结构性因素和文化实践之间关系的复杂类型上,《全国新闻》只是触及了一点皮毛而已。

4、莫利对《全国新闻》研究方法局限的修正

由于是首次采用民族志方法,莫利对晚间新闻节目《全国新闻》进行研究时,这一方法并未得到充分运用,还存在许多漏洞和局限。莫利在后来的“家庭电视”等研究中进行了一一修正。在如今的文化研究之中,性别问题、同性恋问题、种族问题、移民问题、身份问题等均成为了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①泰码・里贝斯,艾利胡・卡茨 著,刘自雄 译:《意义的输出――的跨文化解读》,华夏出版社,2003:22

②④戴维・莫利 著,史安斌 主译:《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94

③丹尼斯・麦奎尔 著,刘燕南 等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6:25

⑤蔡骐、谢莹,《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新闻大学》,2004(2),第29页

⑥尼克・ 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2003:134

⑦克利福德・格尔兹 著,韩莉 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35

⑧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4

篇3

高考试卷中文言文的翻译试题从2002年起,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这就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加大了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考查力度。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转移了,有的词感彩变化了,有的名称说法改变了。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文: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文: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

这两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文: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文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被保留。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也”“……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意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使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文: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文: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文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在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得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篇4

关键词:语料库 实证翻译研究方法 翻译研究

一、引言

语料库(Corpus)和语料库语言学已经是学者们耳熟能详的学术名词,它们已被广泛应用于语料库,被广泛运用于二语习得、语言教学、对比语言学、词典编辑、句法学和语义学等各方面。一些研究者更是利用语料库探究文学和翻译等各个方面。它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视野,为外语教学及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哲学思维模式(Mona Baker 1993)。 相对而言,语料库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开始得较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一批翻译研究者率先用于翻译研究。代表人物包括Mona Baker,Dorothy Kenny等。因此语料库翻译研究可称为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模式,旨在“揭开翻译文本作为沟通活动媒介的本质”。(刘康龙,穆雷.2006)作为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一个小分支,它已在纯翻译研究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二、 实证研究法

(一) 实证性研究法的定义

实证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信息来支持、某种假设或者推出新假设的研究方法。它在各项社会科学中均得到广泛应用并使研究者受益匪浅,翻译研究者们也无数次地以此种方法得出了一定成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将语料库运用到翻译研究中,语料库是指存放在计算机里的大量原始语料文本或经过加工后带有语言学信息标注的文本。它是一个庞大的语言素材的集合体,主要用于观察、分析和研究目标语的各种特征。(唐洁仪,何安平2004)因此,以语料库为基础所做的翻译研究是不折不扣的一种实证性研究法。

(二) 实证研究法的基本特征

实证研究法具备一些特征,首先是具体性及一般性(particular and general),如所有其它科学一样,实验研究法注重通过研究具体的现象,并对其进行概括和提炼,形成一般性的认识;其次是描述性及解释性(describing and explaining)所有科学都注重描述事物,相对而言,解释事物更为复杂。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说明,比如,我们可以解释事物中的“为什么”,可以解释其中的“怎么样”。只要我们联系一定的规律,就能对具体事物的不同方面作出相对应的解释;第三是预见性(Predicting),预测存在于各种自然科学中,人们通过起因或前提推断出结果。可能存在的预测可分为deterministic(确定性)和probabilistic(或然性)两种。翻译研究中的预测并不是完全确定的,而只是“可能的”。在做翻译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律来推测翻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译者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同一条规律不能用来对所有情况或者所有的人做出同样的预测。

(三) 实证研究法的主要种类

实证研究法也分很多种类,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1)案例分析法。本方法主要集中于研究真实情境下的一些语言信息,应用范围比较有限;2)语料分析法。本方法利用已经具备了长足发展的语料库,对大量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根据研究者目的的不同,得出各种结论;3)其它具体的方法还有多种,如常被人们应用的调查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档案分析法等等。

三、 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一) 国外语料库翻译研究发展及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电脑、因特网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语料库相继被建立起来。韩礼德(1993:24)曾指出:“语料库语言学将数据收集与理论论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引刘康龙,穆雷.2006)。”因为早期翻译并没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因此语料库与翻译的结合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以至于翻译学科长期处于语言学科的从属地位,总之各种原因导致以语料库为基础的翻译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正式开始发展起来。

据大多数研究者认同,英国译学界名人Mona Baker是第一个倡导把语料库应用于探究翻译现象的学者。Mona Baker(1993:243)预言,原语文本和翻译文本语料库的使用,随着语料库方法论的完善,必将让翻译研究者揭开“翻译文本作为沟通活动媒介的本质”。

1995年以Baker为首的曼彻斯特大学科技学院翻译研究中心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比语料库――翻译英语语料库TEC(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umist.ac.uk/atis。Baker认为可用于翻译研究的语料库可分三类:平行语料库,多语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目前在国际上来说,为较多人熟知的语料库有:挪威语平行语料库,加拿大议会会议英法平行语料库等。它们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是人们能更客观、更科学地考察翻译的性质以及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制约因素(肖维青,2007)。

(二) 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发展及现状

目前在国内来看,结合语料库和翻译进行研究的机构主要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及清华大学智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它们分别建立和开发了通用汉英平行语料库和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

随着实证翻译研究不断深入人心,语料库作为其中主要的一种研究方法也受到翻译研究者的重视。

四、 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

到目前为止,语料库翻译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包括对翻译普遍性、翻译规范及译者风格等相关方面的研究。

(一) 语料库用于对翻译普遍性的研究

翻译普遍性是指译文(非原文)的典型特征。Baker等人提出利用可比语料库来研究翻译里的这些特征,并证实了翻译普遍性的如下假设:简略化(Simplification):指译者无意识地简化语言或信息,或两者皆有;明晰化(Explication):指译者在翻译中趋向把内容讲得更加明了,包括使用最简单方式或者增加背景知识的做法;规范化或保守化(Normalization or Conservatism):指译文趋向于符合目的语中最常见的模式或做法,以致夸张译文的做法;平整化(Leveling out):指译文趋向中间化,而不是向边缘发展。(Baker,1996:176-7)(转引自刘康龙,穆雷.2006),语料库翻译研究将过去直觉的、模糊的形式变得清晰而具体,将以前零星的研究变成连贯性的研究。(罗选民等,2005)

(二)语料库用于对翻译规范的研究

翻译规范,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翻译会出现一些带规律性的特征。比如,在Baker分析当代非文学英语作品翻译时发现,于法语、阿拉伯语比起来,日语对外来翻译词汇的容忍度要高出许多。所以人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翻译行为的规范也会大大不同。

(三) 语料库用于对译者风格的研究

众所周知,不同的译者在翻译行为中会夹杂或多或少的主观因素。要证实某一种表达方式或语言行为方式是因为译者个人的偏好而重复出现,还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就要通过建立包含大量翻译资料的语料库来进行统计和证明,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具有说服力。通过对不同译者的翻译作品进行以相关语料库为基础的研究,研究者可以对其翻译风格得出一定的结论。笔者对于利用语料库进行译者风格方面的研究很有兴趣,到目前为止,翻译理论派别众多,争议纷纭,其中关于译者角色的分歧颇多,而事实上,译者也已经逐渐走向幕前,起到越来越大的主导作用,对于同样的文本,不同的译者可能对它作出风格及内容迥异的翻译,这充分说明译者主观性对翻译活动的重大影响,而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可以使对译者风格的研究更加具体化,比如,同一部著作《红楼梦》,国内翻译大家杨宪益和英国翻译家霍克斯便有不同理解,又因为各人翻译的目的及理念不同,从而对该著作做出了不同的翻译。利用语料库,研究者可以将不同译者的译文作出具体而平行的比较,从而对译者风格作出更加全面的阐释。

五、 结语

语料库翻译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翻译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语料库的发展及更新仍然饱含蓬勃生机,二者的结合正处于一个向前发展的阶段,它在翻译研究的范围内取得了突破和创新,给了后人很大的余地去研究和发展。另一方面,它也有自身的缺陷,比如它采取的方法可能过于实证主义,或者过于自下而上,因此在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的过程中,要警惕不必要的量化研究,避免陷入误区。

参考文献:

[1]秦洪武,王克非.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语言分析――以“so…that”的汉语对应结构为例[J].现代外语,2004(1).

[2]何安平.谈语料库语言学应用的新发展.外国语,2001.2.

[3]刘康龙,穆雷.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中国翻译,2006.1.

[4]柯飞.双语库:翻译研究新途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

[5]秦洪武、王克非.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语言分析――以“so…that”的汉语对应结构为例[J].现代外语,2004(1).

[6]王建新.语料库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

[7]杨建玫.《警察与赞美诗》的语料库检索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

篇5

回顾改革和开放的30年,我认为中国“法与发展”运动的经验已经证实了关于社会行为的囚徒困境论的意义。也就是说,利害攸关的个人分别独立判断和采取利益最大化的合理行为,并不能导致对各方或者整体都是利益最大化的合理选择。要跳出这样的困境,必须加强当事人之间的横向沟通和协调。但是,当利害攸关者人数太多时,沟通和协调都将变得非常困难,当事人的谈判成本也不断增大,仅规定个人权利并促进维权的交涉未必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环境权就有可能因为谈判成本而变得形同虚设。因此,在谈判成本太大的场合,不得不通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恰恰是片面强调个人的自主谈判以及具体的互惠性合约学说的一个重大盲点。

不得不指出,彻底的市场化,或者按照市场原理主义的标准进行全面的结构改造,并不一定能在所有方面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时甚至还会付出牺牲平等和正义的惨重代价。如果没有体现这些超越性价值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市场机制本身就会遭到扭曲,更何谈由市场代替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因此,如果法学理论也奉行市场至上、自由至上的主张,势必滑落到法律无用的陷阱里不能自拔。法学理论的立足点应该是围绕个人权利和平等自由的公共性。说得更明确些,仅凭市场化本身不足以有效地推动发展,还是必须重视法制问题。

把权利、程序以及正义理解为公共物品,就意味着这些规范构成物不能通过非正式的讨价还价随意进行私下处理,相反,个人有充分的根据向政府提出诉求,而政府则有义务为之提供制度化的保障。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迫使特殊的个体利益向普遍的整体公共利益让步,避免某个或者某些利益集团的跋扈。

公共物品的观点意识到市场本身的局限性,所以不回避对国家性权力和社会性权力的承认。但这决不是像很多人误解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理论时批评的那样――只注重社会系统而轻视作为主体的个人及其行为自由。这样的指责是不能接受的。实际上,只有在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前提下,才能追求税务和财政的制度合理化、分配正义以及国家机关的公平立场;只有在适当确立公共性制度条件、防止政府向个人转嫁责任之后才能更切实地保障个人自由。显然,在这里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系统与主体、法律秩序与个人自由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相应的机制设计。

篇6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示范方法

前言:

提升中小学教育的美术教学质量,是提升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研究示范方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特点,并对相关示范方法进行完整的分析,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一、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应用示范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中小学学生更好的掌握美术学习的重点

在中小学实施常规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美术领域的基础知识通过直观展示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1]。因此,教师模式和方法的频繁转换的保证美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学需要将美术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绘画过程中的具体技巧进行融合,使美术教学可以通过示范教学的模式进行很好的教学设计,并保证全部的教学活动能够适应美术教育的具体设计理念,并提升对教学意图的实现水平。教学活动推进的过程中,示范性教育可以使抽象的美术理论变得更加巨化,避免由于中小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美术学理论而产生厌学情绪。美术教学的推进还能够使教学活动在程序上变得更加科学,以便学生可以在现有的学习模式中加强对美术基础知识的理解[2]。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不同于高等美术专业领域的教育。因此,使用示范教学进行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重点因素的设计和实施,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重点突出情况,以便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能够保证学生熟练的掌握教学重点,避免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基础知识的繁杂造成美术教学质量不够理想。

(二)提升中小学生对绘画技能的掌握水平

中小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是保证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提升中小学生美术学习基础功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美术教育对创新因素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在中小学美术教育领域进行学生个性化塑造是美术教学的关键性内容[3]。因此,保证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更加高水平的个性施展空间,是提升中小学生美术学习质量,保证中小学生掌握基础性学习功底的关键。此外,示范教学的开展还能使中小学生通过模仿的形式进行美术学习的开展,使中小学生可以避免由于理解力水平不高造成难以掌握基础性美术学习能力,使中小学生能够在尚不具备足够理解能力的情况下将心中的创意进行完整的表达,保证中小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绘画功底。

二、中小学美术示范教学的具体执行方法

(一)直接由教师进行示范

首先教师需要采用较为简单的程序执行美术示范教学,使学生可以按照较为直观的方式了解正确的美术绘画技艺。此外,教师要使用传统的绘画技巧进行展示,不能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示范程序的简化,使学生可以在程序当中了解到正确的绘画程序特征,提升示范教学的执行水平[4]。在执行具体的美术教学示范过程中,教师需要保证示范教学能够涵盖美术教学的全部过程,使中小学生可以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正确的美术绘画技巧,增强对新型示范教学方法的认同度。教师要保证在实施示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到示范教学的活动当中,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美术学习技巧的掌握,保证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示范过程中提升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理解深度,并从根本上提升对示范教学的认可程度。例如,教师在进行国画示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墨水的研磨到毛笔的舒展进行全过程的示范,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绘画作品的染色程序和毛笔的转折技巧进行处理,使国画作品可以很好的进行色彩因素的正确配置,并保证色彩因素能够适应绘画技法的运行需要。教师还要在处理绘画材料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示范,保证染料的制备状态程度不会影响到绘画示范质量[5]。教师还要时刻关注示范教学进行过程中的学生心理状态,切实保证示范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在兴趣因素的驱使下更好的进行美术学习的探索。

(二)应用媒体资源实施示范程序设计

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虽然并不涉及到众多的深奥的理论知识,但是,很多美术知识如果缺乏理论因素的协助,很难保证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将多媒体技术正确的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学领域,可以使教学活动的推进获得较强的科技层面的支持。在具体的多媒体资源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的关注。保证多媒体技术进行的示范教学可以同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相同的效果。由于多媒体教学形式并不是由教师进行亲自示范,教师必须保证以独立操作的方式完成对多媒体教学的补充,使多媒体技术的局限性可以得到有效的破解,确保中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教师还要加强对多媒体示范教学的重要元素的分析,使多媒体教学可以保证具备较强的直观优势,并保证课件的制作可以使示范过程变得更加形象,确保多媒体示范教学的实际价值得到实现。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同美术课程的兴趣因素进行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兴趣因素的保证之下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应用对比式示范方法

对比式示范是示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科学的选择不同的美术作品实施对比处理,并通过各类美术作品的优劣对比进行对比示范模式的构建,使对比示范方法的价值能够得到完整的体现。教师可以将绘画教学中的典型错误通过对比示范的方式进行展现,使示范教学能够有效的将中小学美术教学领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展示,使中小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绘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处理,保证对比示范法的价值可以得到有效的延展。

结论:

示范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广泛使用于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各个领域,深入的分析示范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情况,并对中小学教学领域应用示范教学方法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强中小学美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管慧勇.我国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设计教学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饶丹.中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段阳.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物性反演 重磁异常 视密度 视磁化强度 火成岩

[中图分类号] F416.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270-1

0引言

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提高,重磁勘探已从区域勘探转向区带和目标勘探。目前,含油气盆地的火成岩勘探研究备受关注,应用高精度的重磁资料,综合各种地球物理资料构件地球物理模型进行反演,能够较好地反映深部火成岩的空间分布特征。

1工区地质特征

(1)构造背景:整体构造格局渤海湾盆地海域、陆域相同,呈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东部郯庐断裂带及其两侧呈现北东成带、雁行排列的凸-凹相间分布的构造格局。

(2)地层特征:华北地层区的总体特点是:深部存在古太古界―元古宇变质基底,之上广泛分布着海相古生界,厚度巨大,夹有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中生界和新生界为陆相沉积。

(3)石油地质特征:研究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中整体处于华北地台辽东湾断陷盆地范围,其东部延伸到辽东半岛内,构造上多称其为辽东隆起。

渤海海域周围相邻的沉积坳陷整于华北地台型基底之上,均属于太古界构成深部基底,各相邻坳陷的古生界沉积也与其相似,但由于受后期多次构造运动改造的影响,局部地区古生界已剥蚀始尽,但在一些地段是否还存在有古生界源生油气藏也是值得注意的,其次是古生界次生油气藏,在任丘油田、胜利油田及大港油田都见过古生界潜山油气藏。

2工区物性特征

2.1磁性特征

辽东半岛自太古宙到新生代皆有火山活动,但除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外,其它时代岩浆岩分布不十分广泛。前中生代的火山岩多已遭受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中新生代火山岩可分为燕山旋回火山岩和喜马拉雅旋回火山岩;火山碎屑熔岩类主要有安山质火山碎屑熔岩、粗安质角砾熔岩、英安质角砾熔岩等;此外还有火山碎屑岩及凝灰岩等。喜马拉雅旋回火山岩主体为基性火山岩,主要为碱性橄榄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

2.2地层密度特征

通过胜顺油田六口井的地层深度及密度测井资料确定的主要密度界面分别为:明化镇组底(T0)、馆陶上段底(T1)、东营组底(T2)、中生界顶(Tg),其密度差分别为0.11 g/cm3,0.10 g/cm3,0.18 g/cm3左右。

3重磁3D物性参数反演解释及效果

3.1重磁3D物性参数反演

3.1.1磁测数据预处理

磁力异常呈块分布,异常高值区和异常低值区基本相间分布。在三维工区西南部,存在一近似圆状磁力异常高值区,且异常分布范围和幅值都很大,基本占据了一半工区,幅值达360nT;在其北东侧,存在一个异常低值带,沿西南向分布,幅值达-90nT,变化相对平缓。区内东南侧也存在一对异常高和异常低成对出现,范围和幅值比前一对都小得多,幅值为40nT左右。工区内局部异常范围大,幅值高,可能是磁性基底的反映,因此将磁化极异常减去上延5KM的化极磁异常后的磁异常作为地层中岩体引起的磁异常场。

3.1.2重力数据预处理

工区内的重力异常较平缓,整体呈带状分布。应用地震资料确定的中生界以上地层的顶面深度和该工区钻井资料确定的地层密度资料,使用重力“剥皮法”,从布格重力异常中减掉各个密度界面产生的重力场,得到火成岩和区域构造引起的叠加重力异常场,对叠加场选用5KM半径进行趋势分析消除掉区域场,其剩余场就是火成岩体所引起的重力异常,将其作为视密度反演数据。

3.1.3网格剖分

将地下空间剖分为规则的矩形六面体,使用黄金分割反演算法求取每个矩形六面体的视密度和视磁化强度。

3.1.4反演参数

相关系数as=0.0001,密度反演经过23次迭代,拟合均方根误差(RMS)为±5%时完成迭代;磁性反演经过28次迭代,拟合均方根误差(RMS)为±4%时完成迭代,反演结果如图1。

3.23D物性反演解释及效果

重力3D物性反演可以较好的反映出地表及地下隐伏高密度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磁性3D反演可以较好地反映出磁性源体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在反演结果图中可以看到明显的高异常特征,结合工区的物性特征,可以认为局部密度高异常和局部磁性高异常较好的反映了火成岩体的分布。

4结论

(1)地球物理反演的目标函数的确定、反演算法的选择及相关约束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直接关系到反演结果的精度,因此选择合适的目标函数、算法及反演参数是关键。

(2)胜顺油田的实践表明,应用重磁3D物性反演技术,可以较好地得到地下空间火成岩岩体的空间分布,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人文学科领域里兴起的一个热门领域,但是由于形成时间不长,其成果还寥寥无几,但后殖民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批判角度引起了中外翻译研究者的强烈兴趣。后殖民翻译研究是后殖民理论的一种应用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则是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翻译实践的过程,认为不同的文化间存在着权利差异,关注隐藏在译本背后的文化间的权力斗争。本文主要介绍一下后殖民翻译研究的理论内容和在西方世界的发展,进而探讨其在中国的发展,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国翻译界的影响和启示。

1、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谈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首先要解释两个与之相关的术语:“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理论”,后殖民主义是一个历史主义范畴的词汇。罗宾逊对后殖民主义的定义:“后殖民主义”(Posteolonialism)是起源于殖民主义经历及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一种文化状况或文化研究状况;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间的差异性,而对在绝对净化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采取简单化的解决方法表示怀疑。(罗宾逊,1997:121)

与“后殖民主义”相比较,“后殖民理论”可能会更加具体。“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发源于40、50和60年代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得益于后来学术界文化研究的反羁权运动。作为一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成话语,它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问题在后殖民语境中的新面目。可以说,后殖民理论关心的是文化地位的差异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王东风,2003:3)

后殖民主义延伸发展到翻译领域就形成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早在古罗马时期,翻译就被看作是帝国占领和统治的工具,罗马统治者发现与希腊臣民交流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翻译,为了维护其统治,在对待希腊原文的态度上,也以胜利者自居,采取任意宰割原文的策略。15世纪末期,有人明确把翻译与帝国或语言与帝国相联系,提出语言是帝国的工具,与帝国共兴衰的观点。现代翻译领域的后殖民研究始于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在后殖民研究语境下,翻译所起的作用有三种:(1)殖民化的途径;(2)文化不平等的避雷针;(3)解殖民化的工具(Robinson,1997:60)。它把翻译研究和政治历史联系在了一起,深入探讨各个民族和国家因语言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应采取相对应的翻译策略。

2、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在当今文化不断发展,文化的相互竞争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要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应该建立一座跨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桥梁。它既不是西方中心权力的话语,也不是东方的自言自语,而应该是建立在东西方真正平等基础上的科学的、客观性、理论性的对话。在喧嚣的争论和辩解中,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做好自己的翻译,译出越来越多的作品;坚守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忠实,在最大程度上隐形于原作和译作之外;而不是越过译者的职责,先入为主的替译语读者做出价值和审美上的判断。在翻译界,先是有严复的“信、达、雅”,后有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强调的都是做翻译的基本原则,一定要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译出优秀的作品。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在巴西、印度、加拿大等前殖民地国家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然而事实上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并非完全符合我国的基本情况,虽然在历史上,我们有过半殖民半封建的屈辱史,但是我们的文化却没有被真正的殖民过。在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任何文化在对外交往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难道这种影响就可以被称为是“被殖民化”了吗?正如王宁所指出的,必须分清“殖民化”与“现代化”两个概念,“中国的文化和文学语言的现状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王宁,2002:67)我国的翻译学者应充分意识到与英语世界交往的“不平等”现象,希望加大力度进行中译英,以这种方式反抗英语霸权,努力摆脱这种“被殖民”的状况。但是,事实上,恐怕具备这种翻译能力的学者还很少,我们必须承认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香港学者孔慧怡就说过中国文学要走出去,需从“提高英语语言文化能力”和“在英语文化中寻找立足点”两方面着手。(孔慧怡,1999:108)从理论上说,中国人可以从事中译英,但如何评价我们现有的中译英文本,却要依据译入语,即英语的规范,能否向拉美等国家运用小写的englishes与主流的正统英语对抗一样,用在无知状态下创造出的不符合规范的Sino-English或China English来对抗国际通用的英语规则以争取中文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化上的地位呢?(胡?香,2005:56)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无论怎么宣传我们的中文标准,也要英语世界的人们接受才行,否则只能是自欺欺人。而且,也绝对不能从主观意念出发,凭空想当然。所以,中译英以中文为依归的评价标准是不现实的。正像前面所写道的例子,将第一人称单数译成第一人称复数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篇9

物理知识不应该简单的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因此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摸清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状况,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把握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及相应的认知特征,从而才能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顺利”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心理上乐学、愿学,才能积极主动的发展。

书本知识的学校本身是一种经验积累从感性到理性,它是间接的学习,而不是直接的。要知道它,以及人类,它也应该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基本过程。 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感知过程往往不能高度重视认知是不可能的。如在讲授《光的反射》时,多数教师先是在黑板上画出“法线”,然后通过教师演示入射光线射向平面镜,平面镜将入射光线反射出去,这样很容易得出光的反射所遵循的规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节省出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单从知识强化角度来说效果可能不错,但这种灌输的教学方式是W生在学习中最不愿意接受的,因为它不是学生自己主动想要获取的知识,没有参与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找到了一种关于法线教学的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反馈效果较好。

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固定一张A4纸,将激光笔与分光器组合固定于A4纸上。激光的红色路径清晰的呈现在A4纸上,此时教师将平面镜垂直于A4纸所在平面放置于红色激光束下,反射光线清晰可见。当改变平面镜朝向时,反射光线也随之改变。

接着PPT展示刚才学生看到的激光反射现象光路,教师介绍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入射点O与反射面,光线的方向性,并强调一条入射光线只有唯一的一条反射光线。

教师提示学生认真观察激光反射现象光路,猜想一下光反射时有可能遵循着哪些规律。学生的最直接猜想就是“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和反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相等,即∠1=∠2”。

这时候教师提出:根据数学知识我们知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和反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实际上有2个,一个锐角一个钝角。那么怎么样能够准确描述清楚到底是哪两个角相等的问题呢?还有,如果反射面不是平的,而是曲面又会是怎么样呢?

为了方便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所在的平面内做一条垂直于反射面的辅助线(虚线),称之为法线。由于垂直于平面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所以法线是唯一的。我们把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称为入射角i,把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称为反射角r。如果∠1=∠2,那么必有∠i=∠r,而现在的入射角i和反射角r就是2个指向明确的角了。

验证完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后,教师即可引导学生认识到法线的本质:法线不仅仅帮助我们指明了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它还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

篇10

在厉先生的记忆里,提到年夜饭,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唯一能想到的便是春饼宴。年三十只吃春饼宴,这可是厉家铁打不变的老传统,可以追溯到厉先生的祖父厉顺庆那一辈,甚至更早。“听我祖父说,在清朝的时候,年夜饭吃春饼宴是很多大家族必选的菜式。当时有很多有实力的老字号会在年前出售购买券。等到年三十,饭庄会把一道道菜放在提盒中送到家中,所以春饼宴那个时候也叫提盒宴。”

不过厉先生小时候可从来没吃过外卖的春饼宴,关键原因是春饼宴自民国之后就很少有饭庄会做了。而一般的老百姓更是很少懂得这一吃法。好在,厉先生的父亲厉善麟老先生传承了老辈人的手艺。春饼宴光听名字很容易会与我们二月二打春时吃的春饼相混淆,实际上两者虽有相似,但前者却更加精细。

吃春饼宴自然少不了弄春卷皮。厉先生说,他从很小的时候就会和大人们一起摊春卷皮,面要先和好醒一宿,然后第二天用铲子铲揭下来大家一起动手。制作春饼宴席里的配菜更是一项繁复的工作。“即便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父亲也会保证年夜饭的质量。甚至会提前一个月买回来二三十只鸭子,以备自己填鸭而用。”等到接近年关时,春饼宴所需的熏鸭、锅烧鸭、烤鸭、酱鸭、熏肉、酱肉、白肉、炉肉、熏鸡、酱鸡、清蒸小肚、腊肠等十多道荤菜早就准备好了,分别放在院里的几口大缸里。待到年三十上午,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烹掐菜、野鸡丝炒酸菜、肉丝炒菠菜、肉丝炒蒜黄、野鸡丝炒韭菜、摊鸡蛋、炒咸食、鸡丝炒粉丝等几大盘子炒菜连同早已备下的荤菜,齐刷刷地布满整个餐桌,一年中最重要也是最丰盛的团圆宴席便拉开了帷幕。

当然这吃春饼宴也是有讲究的,必须荤素、色彩在掌心的薄饼中搭配齐了,最好是桌上的所有菜式都被有条不紊地裹好,入口时才有嚼头。而且据说谁裹的越多,并且吃的时候不外漏,来年就会有好彩头。

春饼宴之炉肉原料:五花肉500克调料:老虎酱(甜面酱混合香油蒜泥而成)、芥末酱、花椒、大料、葱姜、桂皮、糖、盐、料酒等制作:1 将五花肉成块放入沸水中,加老虎酱、花椒、大料、葱姜、桂皮、糖、盐、料酒等,一起煮1小时左右;2 将铁钳插入煮好的五花肉块上半部,再用铁钩勾起;3 将五花肉置于烤箱或烤炉内烤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