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职务犯罪范文
时间:2023-04-12 01:4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职务犯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 涉外职务犯罪 预防 合作
近年来,涉外职务犯罪日益猖獗,其中主要表现为国内腐败分子通过在国外、境外进行洗钱活动,将大量贪污贿赂的资金外移,腐败分子纷纷外逃以及在对外贸易交往中与不发外商勾结,损公肥私,进行跨国或跨境职务犯罪等形式。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11年这十年间,人民检察院与公安机关、反腐败国际司法合作开展追逃行动中,共捕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21533人,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814多亿元(以上数据是笔者根据2002-201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每年的工作报告中公布的数据计算得出。其中2004年的追回直接经济损失的数据是根据2006年工作报告中“追缴赃款赃物和非法所得计74亿多元,比上年上升62.9%”计算得出45.4亿元。2003年、2006年以及2008年追回的直接经济损失因报告中没有公布,故笔者此处的814亿元不包括上述年限的数据在内)。这些被抓捕的潜逃的人大多是逃往香港、澳门或其他国家、地区的涉外职务犯罪的犯罪人。事实上,这类涉外职务犯罪人的总数和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已被抓捕归案的人数和追回的损失,尚未被司法机关掌握的涉外职务犯罪嫌疑人外逃、转移腐败资金等活动十分猖獗。
我国涉外职务犯罪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宏观层面上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和规范上的缺失,也有微观层面上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约束力的最终丧失。因此,科学地预防涉外职务犯罪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构筑科学的预防涉外职务犯罪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专门机关和有关部门预防的联动的工作机制
涉外职务犯罪是一种复杂的具有极高隐蔽性的犯罪,因此,对其进行预防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专业预防,也需要各单位、各行业的积极配合,建立起广泛的共同预防的防线。
第一,各机关应根据当前涉外职务犯罪的演变规律、分布区位,制定出本机关预防工作的重点和具体实施的预防计划。尤其是针对多发性涉外职务犯罪的机关或部门,专门机关可以有针对地制定出科学预防的具体建议书,供这些机关或部门参考。
第二,各有关机关或部门应结合本机关或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预防规章和制度,且将预防工作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去。专门机关尤其是检察院应该对各有关机关或部门的预防工作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促其认真履行预防工作,发现存在问题的,应责令其及时解决。
第三,专门机关可以结合近期涉外职务犯罪的情况,与有关部门或机关共同开展个案预防、专项预防和系统预防工作;并应将近期案发的涉外职务犯罪情况,包括犯罪动机、犯罪手段、实施行为等内容及时向有关机关或部门通报。
总之,建立起专门机关和有关部门之间的预防的联动的工作机制,应当在各自有着明确的分工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同时在资源上、信息上进行交换,彼此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相互补充,构筑起预防涉外职务犯罪的城墙。
(二)建立与境外专门机关的互动的工作机制
在预防涉外职务犯罪中,建立起我国与国外货境外专门机关之间的互惠的工作机制对开展工作有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其一,加强彼此之间预防涉外职务犯罪的工作经验交流。目前各国都在积极地探索防止职务犯罪的新举措,因此加强交流可以不断地吸收国外或境外成功的经验,并真正地把借鉴的国外境外的经验落到实处。了解和掌握别的地区或国家的新举措也可帮助我国根据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实际状况进一步明确我国预防的重点环节和工作的难点,调整相应的措施。
其二,建立我国与国外货境外预防涉外职务犯罪的有关监督、管理等互惠互利的工作机制。我国可以与经贸交往比较频繁、人口流动比较大的地区或国家建立起互惠性的便利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利于及时地了解本国职务人员的财务或动向等相关信息,并能及时开展监督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预防涉外职务犯罪的领导机构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
由于涉外职务犯罪涉及境外或国外,预防起来比一般的职务犯罪要复杂得多,因此,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目前,我国预防涉外职务犯罪尚未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党委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指导委员会(小组)、“联席会议”制度以及“定点联系”制度。
笔者以为,在我国的社会制度下,职务犯罪的预防领导组织形式应该在全国各地区设立类似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小组的常设机构,由地方党委的主要负责人担任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的组长,政法委书记、纪检书记、检察长为副组长,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其下设立办公室,与检察机关内部的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联合办公。这样的组织形式,使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预防拥有充分的组织保障。此外,领导机关还可以根据各地区涉外职务犯罪的情况,采取联席会议制度、联系点制度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涉外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二、加强涉外职务犯罪惩治的国际形式合作
加强国际形式合作,是惩治涉外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有效预防涉外职务犯罪总体规划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具体而言,加强涉外职务犯罪惩治的国际刑事合作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拓展国际惩治涉外职务犯罪形式合作的途径
根据国际上惩治腐败刑事合作的经验和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实践,反腐败的国际刑事合作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是缔结国际公约。为加强对国际性腐败犯罪的打击,2000年11月15日联合国大会第五十五届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在公约第8条腐败行为的形式定罪和第9条反腐败措施中对于腐败犯罪和国际刑事合作等问题作了较为具体规定。
二是缔结双边合约。从我国的实际上看,通过双边条约开展惩治腐败的国际合作是一种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已经和加拿大、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签署了引渡条约。
三是加入国际刑警组织。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刑警组织,成为该组织的成员国。国际刑警组织专门从事跨政府的活动,并享有跨政府机构的权力。近年来,国际刑警组织在惩治涉外腐败犯罪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是运用外交手段。在没有国际公约或没有缔结双边条约等途径进行刑事合作的情形下,我国通常由被请求方宣布将逃犯驱逐出境或将罪犯移送给第三国,并通过适当的安排,由被请求国或第三国交给被请求方处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国际刑事合作持一种比较冷淡的态度,导致目前同我国签订刑事司法协助的国家相对较少,特别是签订引渡条约的国家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通过法律渠道加强国际刑事合作的脚步”。因此,针对我国涉外职务犯罪日益猖獗的态势,我国应当转变观念,积极拓展国际刑事合作的途径,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二)丰富国际惩治涉外职务犯罪刑事合作的内容
惩治涉外职务犯罪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要通过具体的内容才能实现。目前,国际反腐败形势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引渡。引渡是现代刑事司法过程中惩治逃往其他主权国家的犯罪者的行之有效的手段。目前,我国与泰国、白俄罗斯、俄罗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签订了引渡条约,此外我国还参加了载有印度条款的国际条约。但我国在实践中往往把引渡作为借以实现“国际礼让”的手段,而并不真正将其作为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部分以及在国际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法律合作形式。
其二,刑事诉讼移管。在我国与其他国家缔结的刑事司法协助条约中,已出现刑事诉讼移管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耳其共和国关于民事、商事和刑事司法协助的协定》第39条规定表明,对于我国公民在土耳其境内所犯的罪行,只要土方提出移管刑事诉讼的请求,并符合移管的条件,我国就有义务对有关犯罪事实管辖。可见,我国是承认刑事诉讼移管这一司法协助形式的。
其三,采取刑事侦查措施和移交赃款赃物。当前,在我国与蒙古、波兰、古巴等国的司法协助条约中,代为调查取证的内容包括询问当事人、犯罪嫌疑人、被害人、鉴定人,进行鉴定、司法勘验以及其他与调查取证有关的诉讼行为;在我国与土耳其、罗马尼亚等国的司法协助条约中还规定了用搜查方式进行的调查取证。在移交赃款赃物方面,我国与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司法协助条约中规定,缔结一方根据缔约另一方的请求,将在其境内发现的、罪犯在缔结另一方境内犯罪时获得的赃款、赃物移交给缔约另一方。
其四,送达刑事诉讼文书。代为送达刑事诉讼文书是国际社会开展司法合作与协助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在我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司法协助条约中,都有送达刑事诉讼文书的内容。
其五,安排证人出庭作证。安排证人出庭作证,以协助相当国的刑事审判,已为多个国际刑事司法协议确认。《美国刑事司法互助公约》第17条尽管和证人作证制度没有直接联系,但也隐含着被请求国有责任将请求国的官方文件告知公众和有关当事人,任何已出现在被请求国的证人都应被传唤出庭作证或提供文书、记录或证据。而《欧洲形势互助公约》则对证人出国出庭作证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目前,我国与加拿大缔结的《刑事司法协助条约》也对此作了规定。
其六,被判刑人移管。将被判刑人移管既能维护主权国家的司法管辖权和刑事判决的权威,又有利于罪犯出狱后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目前,我国与乌克兰曾经在这一方面进行过成功合作。
总之,为了有效地惩治涉外职务犯罪,我国可以根据涉外职务犯罪在不同国家的犯罪率的大小,与不同国家确定刑事司法协助的内容,对于部分涉外职务犯罪率高的国家或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签订条约,丰富形式合作的内容,有利于共同打击犯罪。
(三)消除惩治涉外职务犯罪刑事司法合作的障碍
消除国外或境外各种妨碍我国涉外职务犯罪的惩治因素,保障刑事司法合作的顺利进行,是及时、有力惩治涉外职务犯罪的一项急迫的工作。这些不利因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我所不能的,如国外的时局动荡等;一种是我所能的。就后者而言,我国可以修改一下几方面的立法消除这种障碍:
篇2
一、规范预防机构和队伍建设。一是在检察机关内部要建立健全检察机关内部预防职务犯罪领导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领导体制。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制,要选配政治素质好、政治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预防队伍,明确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责任制。二是在整个预防职务犯罪的系统工程中,由党委牵头,实现网络预防。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预防工作的整体效能。各级检察机关要主动争取党委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视,通过党委牵头组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网络非常必要。可以通过向党委提出当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意见,建议党委成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导(领导)小组,并由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处(科)负责处理指导(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工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联系沟通和协调,进行信息交流,推广预防经验,走系统预防、部门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的道路,共同推进预防工作的深入。
二、规范个案预防。个案预防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切入点,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有效方式。要克服就案办案,开展个案预防,坚持在办案过程中做好“六个一”,开展个案预防,是检察机关利用职能优势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方式。这“六个一”即是每查办一起职务犯罪案件:一是责成犯罪嫌疑人写一份触及灵魂的悔过书,这悔过书对犯罪嫌疑人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教育,别人看了便受了一次深动的警示教育;二是到发案单位召开一次座谈会,分析发生职务犯罪的原因,商量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三是通过办案,发现发案单位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提出一项口头或书面的检察建议;四是根据所办案件的实际情况,对案发单位的有关人员上一堂“看得见、摸得着”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课;五是根据案发单位暴露出来的问题,督促案发单位制定一项整改措施;六是在案件办结以后,为落实检察建议、整改措施等对案发单位进行一次回访,进一步落实案发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三、规范专项预防。从近几年查办的职务犯罪来看,虽然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受体制性、社会性矛盾制约,许多领域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犯罪屡禁不止,特别是入世后,许多企业将进行机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侵吞国家资产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可能上升。因此,我们要在权、钱、人三个环节,认真研究在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管理漏洞和监控盲区,注意发现因监督失效、管理失控、用人失察导致职务犯罪发生、蔓延的问题,准确把握诱发职务犯罪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探索具有遏制性、控制性、预警性的途径和方法。预防工作要以资金的控制为方向,以用人的监督为基点,加强对职务犯罪趋势的超前评估与科学预测,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要积极介人重大投资项目、重大建筑项目工程等开展同步预防。与有关投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建立“创优质工程,当优秀干部”的“双优”制度,加强对重大项目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职务犯罪同步监督。对资金使用、物资采购、质量验收进行全程监督,对管人、管钱、管物、管合同、管木材销售等重点岗位开展专项预防。
四、规范制度预防。一要规范各行业、各系统、各单位的预防制度建设。检察机关要在各行业、各系统、各单位,开展预防活动,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交叉的社会化预防网络,必须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各种制度的建立,加强制度的配套建设,使各项工作趋于规范化。要在调研的基础上,使信息管理、检察建议管理、预防项目管理、工作目标综合评价管理等制度尽快完善。尤其要建立预版权所有防职务犯罪信息资料管理制度,加强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检察机关部门之间和与网络单位之间对职务犯罪案件信息和预防信息的通报反馈、广泛收集和利用,实现信息共享。为研究林区预防职务犯罪规律、特点提供相关的资料,为党委研究部署预防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二要规范预防立法工作。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无锡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等地方性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项法规的出台,标志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已经迈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同时也为检察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法律依据。这种由检察机关提请,人大常委会制定预防职务犯罪专项法规,实行依法预防的工作方式,可以提高预防工作的层次,拓展预防工作的领域,值得推广应用。
篇3
关键词 看守所 职务犯罪 预防
中图分类号:D916.3 文献标识码:A
看守所是一个封闭的监管场所,是羁押依法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拘留以及留所服刑的国家行政机关。监管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以下,或者余刑在一年以下,不便送往劳动改造场所执行的罪犯,以及少数因为特殊需要刑期超过一年的长刑犯留所服刑。看守所民警职务犯罪的成因不外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原因是一些民警放松了思想政治学习,受当前市场经济中贪图享受、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靠山吃山等错误想法。客观上讲,看守所在办理接见、物品管理、疾病检查治疗、办理取保候审、留所服刑、服刑考核、减刑假释程序上存在制度上的漏洞,造成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看守所职务犯罪对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刑事诉讼活动的公正性,破环了法律执行的严肃性,动摇了国家司法的权威。看守所职务犯罪,除了要从严惩处看守所职务犯罪之外,更要把预防职务犯罪作为看守所检察工作的重心和重点。
首先,要加大看守所检察工作的对外宣传力度,深化看守所“阳光检务”活动。除了通过网络宣传看守所检察的职责外,更重要的是要采取与在押人员和家属的联系和书面告知等措施,让每个在押人员及其家属了解监所检察业务,了解在押人员的权利,让在押人员的合法权利在受到侵害时知道如何自我保护和寻求保护;同时积极参与看守所正在广泛开展的对社会开放活动的机会,向社会各界宣传介绍看守所检察工作,让更多的人更加广泛地了解看守所检察的职责;聘请一批有社会正义感的人士担任社会监督员,形成社会监督的网络,让看守所民警的执法活动置身于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把看守所民警的职务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监管民警队伍素质。例如运用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对民警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教育,教育监管民警用法律和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政治素质。经常组织学习有关监管法律法规,通过培训、考核、实地检查工作等方法,经常性地检验看守所民警的监管执法能力。
第三,加强与看守所工作的联系,深入到看守所各个工作环节,从中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让监管民警感到检察和监督的严格和缜密,遏制其犯罪的冲动,减少犯罪的发生。特别要加强对身患疾病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情况的掌握,通过对看守所医务室在押人员健康登记资料的查阅,了解和掌握身患严重疾病人员的情况,并直接接触身患重病的在押人员,对其是否适宜在看守所羁押做到情况明了,心中有数,让为其弄虚作假的监管人员打消以身试法和收受贿赂的念头。
第四,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检察意见,把职务犯罪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看守所驻所检察室,要通过对身患疾病的犯罪嫌疑人情况的掌握,对留所服刑罪犯的留所、减刑、假释等情况的参与和了解,对发现不符合规定的现象及时提出检察建议,并严格督办到位,让企图通过行贿获得取保候审和保外就医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愿望无法实现,让不认真改造的罪犯无法获得减刑或假释的机会,促使他们对接受其贿赂的民警产生抱怨,他们就不会继续行贿,并可能举报受贿民警,为查办看守所职务犯罪提供线索。看守所民警也会因为没有收受贿赂的可能和迫于严格检察的威力,而打消可能收受贿赂的念头。对已经发生的受贿行为,可警醒违法者,或主动交代问题,或自行退回赃款赃物。
第五,加强与看守所纪检监察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由于看守所和驻所检察室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在看守所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的情况下,看守所监所检察部门与看守所有关预防职务犯罪的制度有“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现象。因此,检察院看守所检察室要主动地与看守所配合,针对容易发生职务犯罪的岗位和环节,制定出规范可行的制度,加强民警之间的互相监督、制约,对民警岗位轮换、在押人员接见、送物,律师接见作出一些硬性的原则规定,最大限度地避免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六,驻所检察室要加强法律监督工作,经常对管教民警开展警示教育。要在看守所的配合下,定期开展法制讲座,经常对民警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法律教育,增强民警反腐防腐的能力,要大力实行检务公开,不定期地向监管民警和服刑人员宣传检察机关的职责范围、监督的内容、查处职务犯罪的立案标准等。对发现的监管执法中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要及时依法查处;驻所检察室在驻所检察中,要做到监督到位而不缺位、不越位,善于并敢于监督。
第七,强化对职务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以打击促预防。预防监管场所职务犯罪的发生,要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障,监督是关键。辩证地看,打击是一种最有效的预防,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预防监管场所职务犯罪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法律监督武器,通过打击,使一些犯罪分子畏惧,构筑法律威慑防线。
预防看守所职务犯罪,必要可行的措施和制度的建设十分重要,但再好的措施和制度需要人去执行。看守所驻所检察室的检察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定的原则立场,严格地按照规定开展检察业务,不留情面地及时提出检察意见,对已经发生的职务犯罪行为严格依法侦查办理,对触犯法律的违法犯罪的看守所民警依法提起公诉,这样才能对看守所职务犯罪起到真正的预防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人民检察院)
参考文献:
篇4
综合上面的犯罪原因,不难看出,职务犯罪是一种涉及方方面面的综合病症,预防工作要考虑到诸多环节,人的思想教育,法制的不断完善,监督力度的强化,体制改革的深化。
(一)提高思想觉悟,定位准确,不想犯罪
思想决定行为,犯了罪的思想一开始就想犯罪吗,是受社会腐败影响,思想上走向了错误的道路,导致做出错误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因此,思想上应不断加强学习,三省吾身是关键。一是正确的报酬观系抵制职务回报心理。通过学习公务员相关规定,合理合法地理解工作的工资关系,理性地判断好处费和辛苦费的合法性。二是众多的警示教育抵制侥幸心理。不怕露丑,用典型的系统内部犯罪事例,来剖析职务犯罪的危害性、严重性,尤其是用大量高智商犯罪案例来成功打破“自认为隐蔽的天知地知的侥幸心理。三是正确的生活态度抵制不良攀比心理。教育职工培养科学阳光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定位心理的建立就能做到”常在河边走,永远不湿鞋。”
(二)强化监督管理,定职准确,不敢犯罪
在财政工作的运行中,加强监督构建强有力的监督体系,使监督者有法可监,长效监督,被监督者有规可守,不敢犯罪。
一是强化内部监督。严肃财经纪律,认真贯彻《监督条例》、《预算法》等法规,建立高效廉洁的机关运作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公开办事机制,通过分权制约,程序控制措施,权力运作和资金运用中的随意性,保证财政工作的合理,合法。
二是强化社会监督。长期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监督队伍,明确他们监督权力,监督职责,及时让监督员知政、知情,为监督队伍创造监督条件,让社会监督真正发挥在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最容易引发犯罪行为的问题中,起到预防职务犯罪的作用。
三是强化群众监督。完善民主集中制,规范议事规则,干部提拔作用机制。增加决策透明度,让权力受监督约束,把权力关在群众监督的笼子里,创造民主的财政行政管理环境。
(三)加强体制管理,定向准确不能犯罪
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着力构建“配置科学、结构合理、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业务运行机制,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
一是继续深化预算改革。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以改革的办法解决产生腐败现象的深层次问题,加大源头治本的力度。
二是细化配套规范机制。把制度同业务环节!配套,用制度规范环节用制度规范程序,约束干部行为。建立财政业务重要岗位轮换制度,加强重点环节,重点人员、重要岗位的管理。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立足于教育防范,致力于制度落实,为加快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工作制度
1、建立职务犯罪预防办公室,实行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负全面责任,班子成员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责任制;
2、建立完善系统内部职务犯罪预防制度,健全防范机制,强化监督职能。把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定期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分析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加强与上级纪检监察部门联系;及时上报工作信息和工作总结;利用各种形式,认真抓好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法制宣传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3、强化监督机制,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增强纪律观念、要把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列为年度述职的一项内容,接受民主评议;党员干部要模范遵守《党的监督条例》和《党的纪律处分条例》的相关规定,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4、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对重点工程项目、电力物资采购、大额资金使用、人动等重大问题严格实行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主要领导在做出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时,要提交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分管领导对职权范围内的重大问题,事前要向主要领导和班子及时沟通,事后及时汇报情况,并对处理结果负责;
5、加强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实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双签制,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方共同签订工程廉政条款,在工程投资预算、工程招投标、材料采购、资金拨付使用、质量监督等主要环节上,严格执行行业法规,进行公开透明监督;
6、加强对电力物资材料采购的监督管理,凡签订定货合同的同时,必须同时签订廉政条款,并报上级纪检部门审查备案。
7、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建立健全基层供电所财务收支、电费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收费依据和标准,坚持“一支笔”审批;
8、加强电网建设改造工程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省公司及分公司制定的从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招标采购、施工、监理监督、竣工验收,到资金流向、预算、决算方面的详细的有关制度和办法。实行农网资金单独立账,专人管理,在各级审计部门的监督下封闭运行,坚决杜绝电网改造领域职务犯罪现象的发生。
篇6
目前来看,看守所职务犯罪主要涉及贪污贿赂类的所有罪名以及渎职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的部分罪名。具体包括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单位行贿罪、巨额财产、私分国有资产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徇私枉法罪、私访在押人员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非法拘禁罪和虐待被监管人罪等。这其中,受贿罪、玩忽职守罪和体罚虐待被监管人罪、私放在押人员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和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等犯罪案件一直是监所检察部门查办的重点和难点。
二、看守所职务犯罪的主要发生环节
因为犯罪发生场所的封闭性、隐秘性、可控性,看守所职务犯罪具有明显的个体和环节特点,尤以环节特点较为突出。就全国目前侦破的该类案件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讯工具使用环节
在看守所只有三种人能直接与在押人员接触:一是履行职责的人员,主要是管教民警、驻所检察人员、承担告知和送达法律文书职责的办案人员:二是律师等被委托人员,经过合法程序依法与在押人员会见,为在押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和辩护:三是经批准可以会见的在押人员或留所服刑人员的家属。资料显示,该环节特别容易发生滥用职权案。这类案件多表现为,对一些原在社会上有地位或有经济实力的在押人员给予特殊的照顾,提供通讯工具,传递信息,帮助制造有关假象,使在押人员得以减轻处罚。如山东省某市看守所工作人员宁某某等人滥用职权案。该案中,宁某某多次将自己的手机提供给在押人员张某使用,让其与外部联系,属明显滥用职权。
(二)违禁物品流入环节
目前,在押人员的其他个人物品均不能带进看守所监室,香烟、酒类、手机等违禁品更是严禁流入。一些在押人员的家属或朋友拉拢腐蚀管教人员,给他们钱物,请他们吃喝,然后让管教人员帮他们将香烟和手机带进看守所交给在押人员。违禁物品的流入极易发生玩忽职守案。
(三)履行监管职责环节
该环节犯罪主要表现为:看守民警在具体工作中制度不落实,教育、管理不到位,不能有效掌控所内动态,以致酿成在押人员脱逃、自杀、行凶等各种事故。有的对于被释放、出所人员不严格检查,造成同监室在押人员利用被释放、出所人员捎信串供,逃避法律惩罚等等。
(四)对在押人员奖惩环节
主要表现为:在押人员在押期间,监管民警有的利用职务之便,采取各种非法手段体罚和虐待被监管人员:有的在执行职务期间玩忽职守致使被监管人非正常死亡:有的监管场所出现牢头狱霸,利用在押人员代替管理:有的违反监管规定,违规组织劳动致使各种非正常事故发生:有的以照顾名义向在押人员及其家属索要财物等等。对留所服刑罪犯的考核中,个别民警凭个人意志办事,有的以接受好处多少论积分,有的按关系来打分,这就会滋生腐败。看守民警违反监管法规,对被监管人员随意殴打、体罚,甚至采用冻、饿等不人道手段对在押人员进行身心摧残、侮辱,造成严重后果等,以致发生体罚虐待被监管人员案件。
(五)留所服刑罪犯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环节
看守所作为刑罚执行机关之一,对留所服刑罪犯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具有层报权和决定权,而且这种权力处于封闭状态,外人很难了解其运行情况。留所服刑罪犯及其家属也希望通过看守所工作人员违法获取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特殊照顾等不正当利益,从而拉拢、腐蚀看守所民警。少数看守民警利用职务便利,有的为了减刑而假报有立功表现,有的为了暂予监外执行而伪造虚假病情伤情鉴定等。在行使管理权的过程中索贿受贿、弄虚作假造成人犯逃避惩罚就构成了徇私舞弊的违法犯罪。
三、看守所职务犯罪的侦查与预防
结合看守所职务犯罪的主要罪名和主要发生环节,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看守所职务犯罪的侦查与预防。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办案意识,拓展线索来源新渠道
线索是案件的来源,必须牢固树立查办案件就是最好的监督的思想,将案件线索摸排与加强监管场所执法监督相结合,努力拓宽线索来源的渠道。一是完善重点人员约谈制度。将不服判决、情绪波动较大,减刑幅度较大、多次减刑,呈报暂予监外执行和留所服刑等六类服刑人员作为重点约谈对象,密切关注并掌握与其有关的各种情况信息,注意他们背后可能涉及的职务犯罪线索。二是建立重大事件调查监督机制。对监管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深入现场,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未经调查不简单、轻易认同有关部门的结论,深挖重大事件背后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三是实施在押人员离所回访制度。针对服刑人员顾虑较多、取证困难的情况,对收集的职务犯罪线索进行建档备案,采取重点人员离所一年内进行回访调查的方式,收集外围证据,二次评估线索,适时立案侦查。
(二)针对案件初查难的情况,强化协作意识,形成联动配合的新模式
监所检察任务重、人员少,仅依靠单打独斗难以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为此,应当采取领导靠前指挥办案,统一调配各方力量,建立两横两纵、联动配合的新模式。横向上,对内树立全院协同作战的一盘棋思想,加强监所检察部门与刑检、反贪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共享线索、人力资源,实施联合作战,监所检察部门冲锋在前,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对外该院加强与监管场所纪检部门的联系交流,前移关口,就举报案件受理、线索信息双向交流等问题与纪检监察部门达成共识。纵向上,一方面要坚持上下联动,适时汇报案情和工作方案,积极争取上级院业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联络,与其他派驻监管场所检察室协同作战。
(三)针对个案突破难的情况,强化证据意识,提升办案水平
看守所职务犯罪案件的主体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和规避罪责的抗辩能力,按照立得准、诉得出、判得下的要求,要进一步强化证据意识,系统分析、理性初查,按照先找证据后找人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加强外围证据收集,力争在立案前取得一定数量的犯罪证据。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侦查技能培训。侦查人员应当认真制作讯问提纲,明确讯问任务和重点,充分利用已掌握的证据,力争在第一次讯问时让犯罪嫌疑人交代问题。通过让犯罪嫌疑人自书供词、询问完证人后让其亲笔书写事情经过等方式固定证据。立足办案实践,应注重强化实用型的岗位练兵和培训。及时组织监所干警参与反贪反渎部门的业务培训,通过对讯问实战的监控录像进行观摩点评,到庭旁听、有效提升侦查人员的庭审意识和证据意识。
(四)针对监管薄弱环节,强化规范意识,形成惩防并举的新格局
打击是为了更好的预防。在严肃查处看守所职务犯罪案件的同时,应当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要求,认真开展预防警示教育活动。一是坚持随案开展个案预防。要按照侦防一体化的工作要求,及时分析案件背后的制度隐患,协助涉案单位堵塞漏洞,整改提高,延伸执法办案的社会效果。二是扎实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定期开设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通报民警执法执纪苗头倾向性问题,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讲堂,组织监管民警旁听庭审,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进一步促使监管民警公正文明廉洁执法。三是认真做好执法培训工作。分析找准职务犯罪的易发点和监管盲区,对刑罚、劳教变更执行,暂予监外执行、所外就医以及减刑、假释等过程进行动态监督,认真开展针对性的执法培训,真正使民警行为有标尺,执法有依据。
篇7
关键词:电力系统职务犯罪预防控制
一、引言
职务犯罪是一种犯罪形式,主要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民团体工作的相关人员,通过自身掌握的职权,进行贿赂、滥用职权、贪污、侵犯公民权利、徇私舞弊、侵犯公民人身安全、玩忽职守等,严重破坏了国家相关公务活动的规章制度。按照刑法的规定,职务犯罪属于刑事处罚的犯罪形式。具体来讲,主要有《刑法》规定的“渎职罪”、“贪污贿赂罪”、“滥用职权”、侵犯人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等方面的犯罪现象。
二、职务犯罪的特征
电力系统中,利用个人掌握的职权进行犯罪的情况有很多,根据近年来的有关案件内容可以发现,电力系统职务犯罪主要有三个特征。
1.手段具有潜伏性、隐蔽性、持续性。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化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健全。同时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大力打击犯罪行为。职务犯罪的手段随着国家的重视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更加隐蔽性。比如说部分单位通过“集体研究”为内容,乱发奖金的行为。还有的会私设小金库,为自己获取资金的途径,做外账,贪污、受贿、挪用等。更甚者由借之名行挪用之实。一些进行收受贿赂的案件中可以发现,幕后交易的方式较多,隐蔽性强,且具有较强的潜伏性。部分人员借节假日走亲戚为由,受贿等,都属于职务犯罪的一部分。
2.年龄朝多层次蔓延。过去一段时间,所查处的职务犯罪人员一般在年龄上偏大,很少有年轻人。于是便有“59岁现象”的说法。很多年龄较大的人员,对体制内的规则、制度有更全面的了解,通过职务犯罪时的手段更加高明,因此,一般认为职务范围的年龄段都偏年长。但是近年来,又有了“39岁现象”的说法,很多年龄不足25岁的人员也开始利用职务的便利,收受贿赂,并且这种现象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愈加浮躁,再加上这部分人的收入比较低,在社会风气下,形成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犯罪人员职务多样化。职务犯罪人员在前些年主要是领导或者中层干部上,他们利用职务优势,和职权的重要程度,做出犯罪的行为。而近些年,职务犯罪的人员除了领导和中层干部之外,还有很多基层管理人员上,还有一般工作人员在职务上没有过多的职权,也会出现犯罪的情况。另外,这些人员犯罪的金额一般情况都比较大,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公平,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由于基层管理人员较多,犯罪过程较隐蔽,所以产生的影响较广泛。
三、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
1.三观错位导致腐败权力观。腐败的出现正是权利异化、滥用的表现,利用职务的权限,做出以权谋私的行为,严重影响国家、社会的进步。具体来讲主要是权利私有化、权利专制化。私有化是指职权成了个人谋取利益的手段,使用职权给个人带来金钱上的资源以及其他好处。权利私有的情况会造成权钱交易的现象,部分人员还会通过权利的私有进行斂财,这都是对职权不能正确认识造成的。另外权利的专制化使得权利实行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监督,缺乏监督的权利很容易走向腐败。所以权利的产生还要有监督方式的进行,避免形成权利专制化的现象。正是权利私有化、专制化才造成涉案人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错乱,腐败出现。
2.部分领导干部抗腐败能力不够。职务犯罪出现的原因中还有领导干部素质不够造成的。有的人品质较好,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廉洁奉公,公正执法,为人民的利益奋斗终生。而有的人很容易在社会大环境中,分不清十分,最终走上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道路,这也是形成职务犯罪的最主要原因。
3.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我国近年来对法律法规有了更加严格的审查,行政、经济等方面的法律出现很多,但是依然有很多不足。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员会钻法律的空子,滥用职权,滋生腐败。所以法律多不是一定会好,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健全法律法规才有可能进一步扼制腐败的发生。
4.利益诱惑过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金钱观有了新的改变。一些人为了获取更多的金钱,实现自身的利益,就会做出非法的事情。再加上社会上利益诱惑太多,保持不好立场就有可能走向深渊。
四、新形势下电力系统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
1.依法治理。新形势下,预防职务犯罪需要加强立法,不断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和电力系统相关规定。首先权利合理配置,法制化运行,加强廉政制度建设,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其次需要跟对电力系统中存在的职务犯罪行为强化立法,针对腐败治理和职务犯罪情况,明确反腐任务和职务犯罪之后的法律后果。对人员的职责、工作程序给予完整论述。对明确诚挚相关的职能部门或防治腐败的机构,要明确法律地位、权限和工作程序。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人们从思想层面,减少错误思维的设定,有利于更好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去的很多年里,“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指导下,人们过高的看重经济的作用。不管什么条件下,都想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忽视思想政治内容的学习,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人们逐渐开始通过物质刺激的方式替代政治思想教育。这种思想条件下,一部分人员通过低层次的文化内容得到人们的认可,教育看成形式化的内容,轻视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很多人的思想在金钱观念的感染下,逐渐发生变化,违法违纪等现象,甚至职务犯罪等相继涌现。因此,之所以产生职务腐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部分干部受拜金思想的侵蚀,不能及时抵制腐败思想,自身的三观受到不良侵蚀,最终职业信念发生动摇,通过自身职务便利,寻找法律法规漏洞,做一些腐败活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下,在个人心理上发挥作用。摒弃腐败观念的影响,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
3.强化舆论监督。众所周知,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就容易形成腐败。职务犯罪就是腐败的一方面,利用权力的便捷,滥用职权,把权力作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手段。出现这种情况,必须采取法律监督的方式进行扼制,避免出现权力的滥用现象以及异化现象。保证国家工作人员在新形势下能够正确的行使权力,为国家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我国目前有很多种监督形式,实际上却没有发挥相应的效果。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情况成了主要内容。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形成专制的情况,也导致工作人员逐步走向违法犯罪。因此,建立健全法律监督制度尤为重要。对于科学监督,有效控制,扼制腐败等有重要作用。对于电力企业来讲,纪委是有法定的监督作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系统内部职务犯罪的特点和种类进行分析,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对于特殊部门采取特殊途径预防,尽可能的避免职务犯罪的出现。
4.推行业务公开制度。正确行使,控制各种职务犯罪现象滋生与蔓延。权利运行中如果缺乏公开、透明,也是容易滋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务内容不公开,决策不民主的情况下,一些人员就可以通过便利暗箱操作,进行全权交易、权权交易等危害电力企业利益的事情。因此,要推行业务公开制度,通过,民主方式,强化员工在选举、监督、决策等环节发挥的作用,保证权力的正确实施,扼制职务犯罪现象。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通过“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方式,综合运用法律、政治、教育等多方面手段,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8
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专项行动,着力排查和解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涉农资金领域存在的风险和隐患,解决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健全完善制度,强化资金监管,促进资金规范管理、有序运行,保障涉农资金安全,推动国家惠农利民政策落实。
二、工作重点
本方案所指涉农资金,主要是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使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资金。
(一)工作内容。重点围绕各有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使用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老农保资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等,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二)工作对象。各涉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股室、经办机构、乡镇(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以及村(居)民委员会协办员、保费代征和待遇社会化发放机构、参保和待遇享受人员等。
(三)工作环节。主要包括各项基金、资金的筹集、拨付、存储、管理、使用、发放等。
三、成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涉农资金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
县人社局成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涉农资金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人社局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主任张安全等人组成,统一组织协调本次自查工作。具体人员名单如下:
四、工作步骤
专项行动实行属地管理、上下联动、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的原则。时间从2013年6月开始,至2014年5月底结束,为期一年。
本次专项行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宣传阶段(2013年7月—8月)
1、制定县人社系统涉农资金预防职务犯罪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2、利用宣传栏、宣传车、县人社局门户网站等媒介宣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法规,提高群众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法规的知晓率。
3、结合贯彻落实《社会保险工作人员纪律规定》,在县人社系统内组织开展警示教育和法制宣传活动。
4、开设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听取群众诉求和意见,受理违法违规问题的举报投诉。
(二)自查自纠阶段(2013年7月—2014年1月)
各有关股室和经办机构对本部门2010-2012年度管理使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资金开展自查自纠。自查自纠的主要内容是:
1、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执行是否到位。
2、各级财政应承担的补助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个人缴费是否及时、足额上解,是否存在截留、侵占资金以及大额资金滞留体外等违法违规问题。
3、基金、资金是否专款专用,单独记账,单独核算,收支、结余、存储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存在违规投资运营情况等。
4、基金、资金支付项目和支付标准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虚列支出、转移资金、欺诈冒领等违法违规问题。
对于本次自查自纠以及2011-2013年省厅专项检查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要逐一填写情况统计表(见附表2),每月10日前报基金监督股。
2014年1月5日前,各有关股室、经办机构向基金监督股报送自查自纠书面总结。
(三)监督检查阶段(2014年2月—4月)
督查的主要项目包括自查自纠情况、基金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开展情况等。
2014年2月前,做好迎接市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专项行动情况检查准备。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4年5月)
各有关股室和经办机构认真梳理自查、抽查和重点督查情况,针对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和制度流程漏洞,认真分析原因,找出薄弱环节,制定有效措施,健全完善制度,全面落实整改。
于2014年4月20日前,将在专项行动期间新出台的涉及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资金管理方面的的制度、政策,按要求逐项填写建章立制情况统计表(见附件3)报基金监督股,并向基金监督股报送书面专项行动总结。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股室、经办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重要工作要亲自部署,重要问题要亲自过问,重要环节要亲自协调。相关负责人要亲自组织、亲自参加,确保行动扎实有效开展。
篇9
一、严把财务人员的准入关口
会计、出纳人员的选用,是非常重要的,选用得当,对一个单位的经营管理起促进作用。反之,会给一个单位带来严重损害甚至使其破产倒闭。目前,一些国家机关、国有大公司、国有大型企业,已经实行会计委派制,而大部分国有公司和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仍沿用传统的选拔任用制,而出纳人员则未实行委派。一些单位的会计、出纳人员甚至没有会计证等,不具备上岗资格,但因为她以前从事会计、出纳工作而长期从事会计、出纳工作,这就造成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公司等单位的会计出纳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标准不一,为会计、出纳人员的职务犯罪埋下了隐患。因此,对会计、出纳人员无论是委派还是本单位选拔任用,都要严格标准问题,不但要具有相应的专业任职资格,而且应该把会计、出纳人员的选拔任用与干部的提拨相提并论,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条件选拔任用,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把预防关口前移到“入口”,防患于未然。
二、树立管理者的榜样作用
(一)廉洁自律方面: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管理者的不廉洁必然会对被管理者的会计、出纳人员产生心里反差,一旦心律失衡,便会出现你贪我也贪,不贪白不贪的心理,遇有机会小试成功后,会由最初的心悸,变为心安理得,“再接再厉”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大肆侵吞国有、公共财产。再则,管理者如有腐败行为,一般都会被会计、出纳人员所掌握,于是领导在会计、出纳人员面前就会腰干不硬,说不出“硬话”,对会计、出纳人员的错误行为只能是睁只眼闭一只眼,以求得相安无事,即便是会计、出纳的贪婪超过自己也不会制止更不敢告发,避免鱼死网破,结果是将国家财产、公共财产置于无可奈何的放任状况。因此管理者必须先管好自己,以榜样作用去影响别人也才能管好别人。
(二)严格管理方面: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格科学的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标志和客观需要。财务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管理手段,其自身有科学内涵。作为管理者应当熟知财务管理的一般规律和管理知识。并结合本单位特点制定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管理、监督方法、措施,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尽量避免管理上的疏漏,监督的不力、责任追究的虚设等,构建严密的监管体系,营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会计、出纳之间自觉执行“游戏”规则的良好心理素质,打造“贪”不到的铜墙铁壁。
三、严肃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对财务工作的审计,除了单位内部的审计部门外,国家机关、国有大型企业还要接受各级审计机关的专门审计。不管是单位内部的审计还是国家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都是对财务人员工作内容的阶段性监督,应当是有效的监督方式。实践中一些经过审计的单位仍挖出了蛀虫。这说明审计走了过场,原因有三:一是,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属一个单位或同属一个平级单位,审计人员打不开情面,或受到干扰,甚至来自上级的干扰,其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必打“折扣”。二是,审计人员往往处于被动位置,就事论事,你提供什么资料,我就审计什么资料,而对单位及其会计、出纳人员隐匿的资料无从发现或者根本不去发现。特别是对财务人员使用的收据,不主动去收集,其内容自然躲过审计,帐面不会发现问题。三是,审计方法不科学,一些经济活动频繁的单位,如商场、医院,每天都发生大量的现金收入,这些单位为强化监督对每天的现金收入有专人进行稽核,即每日审计,由于稽核人员对计算机(电脑)数据真实性的依赖,往往被计算机欺骗,出现审计结果不真实。针对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审计法》有关规定,对审计人员的行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强化财务人员的监督职能
财务工作中会计、出纳人员相互监督,《会计法》已有明确的规定,从监督的效果上看它是最具体、日常化,易操作的监督,只要财务人员正确履行《会计法》规定的义务,认真落实本单位制定的科学的财务制度,即可最有效地防止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而实践中会计、出纳人员之间要么因为长期共事相互信任,放弃监督,要么因为一方与单位主要领导关系特殊,不敢监督,要么因为相互之间都握有“把柄”不能监督。如某报社出纳挪用公款案,犯罪嫌疑人在长达3年多的时间内挪用公款50余万元,而会计人员不知晓,原因就是会计不审核开户银行兑帐单,更不将兑帐单装入凭证,银行帐户上的余额只是虚假的数字而已。97刑法实施后,公司企业人员、罪,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状态,结果是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案件得不到打击。99年刑法修正案将刑法168条修改为公司、企业人员、罪,为办理财务人员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以此为据,一方面司法机关在查办贪污、挪用公款案件的同时应加大对财务人员犯罪的打击力度,通过特殊预防手段,强化财务人员的相互监督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方式,对财务人员进行方面的宣传教育,强化其不履行特定监督责任就有可能触犯刑法,承担法律后果意识。“强迫”财务人员履行监督职责。
五、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是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随着财务工作内容的变化,财务管理制度也必须适时进行修改,以适应变化后的财务工作的管理需要。否则漏洞一出,国有资产必遭劫难。实践中大量存在与此相反的情况,一是单位主要领导或分管财务的领导对财务工作不熟悉,在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时“先天不足”存有漏洞。二是财务工作内容已发生产化而制度依然照旧,出现制度上的不适应。如某单位出纳利用该单位引进微机进行财务操作和管理后,财务及其管理人员对微机操作软件不熟悉,还未发现软件缺陷的漏洞,在微机上做“手脚”短短5个月贪污公款20余万元。因此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构筑防范职务犯罪的重要屏障。
六、铲除腐败温床“小金库”
“小金库”的存在一方面使一部分国有资金失去国家财政的宏观监控,出现大量违规支出破坏国家财政金融秩序,同时也为违法犯罪提供温床。因其用途都是见不得人的“灰色”、“黑色”支出,很难想象这种见不得人的支出会对管理它的财务人员产生良好的自律意识。如某国企出纳员在保管“小金库”过程中,帮助单位主要领导在“小金库”处理各种走不进“大帐”的支出,握有领导的“短处”,在自己的要求得不到领导满足后,卷起“小金库”6万余元扬长而去。又如某省级金融机构下属房开公司的财务部会计与公司老总有“特殊”关系,在保管公司50余万“小金库”过程中,先是将50多万元的定期储蓄利息大胆的送给丈夫做生意,进而又应丈夫的要求将50多万元定期存单用于向银行抵押贷款,投入商海,结果全军覆没。再如,某血站出纳员在保管业务回扣的“小金库”时,单位领导对其经常性的教育是不能对任何人透露“小金库”的秘密,既然“小金库”是秘密的就是自己用也无人知晓,因此“小金库”成了该出纳的钱袋想用就用,想用多少就用多少。当其发现已用10多万元而无法填补时,则一走了之,9年后才被抓获。上述案例表明“小金库”的存在一害国家二害小家,有关职能部门应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将“小金库”的危害结果告知财务人员,使其远离“小金库”。
篇10
一、财政系统职务犯罪风险点
据统计,2007-2013年北京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财政系统工作人员贪污渎职案件共15件15人。在罪名分布上,居首,约占总案件的50%,其中索贿的3件3人;渎职罪相对较少,共2件2人。在性别分布上,男性11人,女性4人。在职务和级别分布上,科级和处级干部占总人数的73%。在单位分布上,区财政局涉案干部最多,财政部其次。
1.财政系统工作人员利用负责审批各项财政支出、财政拨款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从中收受贿赂。如财政部企业司综合处原处长陈柱兵受贿案。2001年至2011年间,陈柱兵利用负责多项国家专项资金审批的职务便利,独自或伙同他人为多家企业申请物联网专项资金、独立矿山专项资金、国家奶粉临时存储补贴专项资金、国家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专项资金等提供帮助,并收受企业给予的好处费共计人民币2000余万元。又如,财政部金融司政府贷款二处原处长邢某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2000年至2005年间,邢某在任职期间,利用其主管审批国内企业申请外国政府贷款的职务便利,为香港某公司、北京某投资咨询公司国内企业申请使用外国政府贷款并为其相关项目的审批提供便利,共11次收受两家公司给予的美金9.3万元,人民币3万元。此外,经司法机关查证,另有美元18万余元、人民币15万余元,没有证据证明其合法来源。与此同时,北京某投资咨询公司总经理韩某为了顺利申请到外国政府贷款,除了向处长邢某行贿外,一并向贷款二处原副处长王某行贿。
2.财政系统工作人员利用掌握行政管理权为企业经营谋取利益,从中收取贿赂。如财政部商贸金融司原副司长、国债金融司原副司长徐放鸣受贿案。徐放鸣利用管理银行固定资产和设备购置的职务便利,在农发行租赁汽车、购置办公楼等活动中推荐自己的关系公司,为该公司谋取近千万元的经济利益,事后收受好处费人民币20万元,美元10.8万元。最终,徐放鸣因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全部财产。又如财政部国库司支付中心原副主任张某受贿案。2007年至2010年,张某利用职务便利,在国库券印刷过程中,收受某印刷厂商贿赂600万元;在国债承销业务中帮助他人获取不当利益,并从中收受巨额贿赂。
3.财政系统工作人员利用管理各项政府税收收入、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职务便利,贪污、挪用公款。如北京市昌平区财政局国库科财政专户原会计杨立强贪污、挪用公款案。2007年至2008年间,杨立强利用负责专款支付以及银行票据交换工作的职务便利,采取在预算拨款凭证、转账支票等转款凭证上加盖昌平区财政局国库专用章和人名章的手段,挪用本单位的公款210万元。2008年至2009年间,杨立强还利用职务便利,采取上述手段,窃取其负责管理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约4900万元。该案成为目前北京披露的贪污社保金数额最大的案件。杨立强贪污挪用的约5100万元全部用于赌博。2011年,45岁的杨立强被北京市一中院以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判处死刑。
4. 财政机关下属国有企业高管私自成立公司,利用职务之便,以签订虚假的业务合同等方式转移公款,侵吞、骗取国有资产。如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信息二处原副处长、北京兴财信息技术开发公司原总经理喻红忠贪污受贿案。2008年12月,喻红忠利用职务便利,以支付软件合作开发分成款的名义,使用虚报应付款的手段,将97万元人民币汇至长沙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同月,喻红忠让四川兴财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某与长沙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签一份虚假合同,后将97万公款转汇至四川兴财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2009年4月,喻红忠要求李某将其中的50万元汇入自己投资经营的北京某餐饮管理公司。喻红忠以签订虚假合同贪污公款的事实不止一次。最终,法院以贪污罪和判处喻红忠有期徒刑16年。
5.财政系统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如前述杨立强能够顺利的贪污、挪用公款,与昌平区财政局相关人员渎职犯罪密不可分。该局国库科长及国库支付中心主任王四新,长期忽视财政资金支付的安全,将全部财政拨款印章由一人代为保管;在组织财政资金拨付过程中,未安排人员负责稽核工作;违反财经纪律,安排本部门工作人员杨立强同时承担会计和出纳工作;并擅自决定暂不对设立在中国工商银行昌平支行城关分理处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专户进行清户处理,致使杨立强利用上述管理漏洞挪用资金,给国家造成巨额损失。又如北京市平谷区财政局工作人员肖某涉嫌罪。肖某作为专职负责平谷区农发项目的工作人员,在明知某项目工程没有完工的情况下,组织竣工验收并支付工程款。肖某的上述行为造成357万余元的国有财产损失。
二、诱发财政系统职务犯罪之制度因素
美国的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就是一种博弈规则,它确定了参与人如何交易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并最终在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下,对新规则产生有效的需求。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一个选择理论框架,即每个人都是在限制条件下或约束条件下使其收益最大化的,在不同的制度下,人的行为选择不同,某一领域发生系统性腐败,一定是特定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因此,必须从制度上分析导致财政系统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并研究如何从制度上加以完善、改进,从而达到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
1.缺乏约束财政管理权力的机制
当前,很多资源配置还没有完全交给市场,政府在市场资源配置中依然具有决定性的主导权。具体到财政领域,导致其腐败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约束财政管理权力的机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正确处理政府在财政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目前在财政权力行使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官员个人权力太大而且往往缺乏制约;地方政府还不是独立的财政,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中央等等。这样使得财政体制中的集权现象较为明显。财政上的集权,就为违法违规的财政行为,尤其是的腐败行为创造了条件。
2.缺少约束的自由裁量权制度
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不管是任何人,只要他享有过量的自由裁量权,都必将导致人治而非法治。财政系统的工作人员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方面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例如在陈柱兵伙同李某、方某为自治区内的矿山企业申报国家冶金独立矿山专项扶持资金,从中收受巨额好处费这起犯罪案件中,我们发现,《冶金独立矿山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作为冶金独立矿山专项扶持资金审批的依据,该资金文件对如何确定获补企业的办法语焉不详。其中,对资金使用范围的规定相当宽泛,对企业提交的资金申请报告,也只要求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无需体现项目具体方案。当审批依据不详时,资金管理者的自由裁量权就被放大,由资金审批引发的腐败则随之出现。
3.缺乏真正的财政透明制度
据《2013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显示,2013年31个省份的财政透明度整体状况有明显提高,但是一些项目完全没有公开,地方“三公”经费公开的真实性有待考察。正是财政信息公开不全面、不彻底为某些财政系统工作人员暗箱操作提供了运作空间。以财政专项资金为例,专项资金属于规定用途的转移支付,但多数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行都缺乏公示环节,公众只能通过零星的媒体报道知晓获得资金的企业名单,具体到资金的使用状况便无迹可寻。在查办陈柱兵受贿案中,侦查人员发现,涉案的大型央企对专项资金的相关信息都不知道如何得悉,小企业更是不知情。陈柱兵正是利用了这种信息不对称才私下联系关系企业,通过帮助其申领专项资金收受巨额好处。正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缺乏公开透明导致信息不对称,一些财政管理者借机谋取私利。
4.缺乏有效的财政监督机制
在监督方面,财政系统最大的问题是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外部监督无力。以专项资金审批流程为例,企业需要向所在地财政部门提出资金申请,报送相关材料;地方财政部门对企业申报材料逐级审核后,由省级财政部门向财政部提出资金申请;财政部根据职责分工,先后需要三个处室审核、领导会签,此外还引入了专家评审。看似健全的层级审批制度仍出现钱权交易,原因在于审批流程流于形式,缺少实质审查,使得层级审批的监督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审批结果受制于部分领导个人的意志。此外,从外部监督来看,当前人大对财政监督尚未居于实质的主导地位。在财政收支公开力度不足的前提下,社会监督就更加无力。
三、预防财政系统职务犯罪之制度建设
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出从制度上、根源上预防腐败。党的“十”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预防财政系统职务犯罪也要从制度入手。
1.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财政管理权
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改革思路: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市场,培育市场,科学有效地对市场进行管理和监督。按照这一思路,遏制财败应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划分收支范围、合理确定分配方式和分配比例,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在财政管理方面的权力和责任,坚持责任与权力挂钩,权责一致,权责对等,避免财政系统工作人员滥权、越权、失权。此外,应取消和下放不必要的财政审批项目,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督。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困难重重,但却是从根本上抑制财败的良方。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约束财政自由裁量权
为了避免财政管理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财政系统应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按照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等原则,制定适度的自由裁量权操作细则规范财政自由裁量行为,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例如,对待专项资金审批,应严格审批制度,明示专项资金管理程序,切实做到规范操作。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做到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户储存;资金拨付一律转账,杜绝现金支付,不得擅自调项、缩项、扩项;不得擅自拆借、挪用、扣押,以确保项目资金按照批准的使用计划和批复内容使用,实现预期的使用效益。此外,应完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和行政赔偿制度,通过健全相对人的权利救济途径约束财政自由裁量权。
3.健全财政公开配套制度,提升财政透明度
提升财政透明度首先要加强预算公开。政府的每一项职能活动都离不开收支,如果能将政府的每一项收支都纳入预算,同时,附上与之相对应的政府活动理由和信息,并向社会公开,那么,只要监控政府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就能监管政府行为和公共权力的运用。简言之,就是通过规制政府取财用财的行为来防治腐败,让阳光成为最有力的防腐剂。其次要加强财政法制建设,通过法律法规提高财政信息的透明度,保障公众获得公共信息的权力,遏制贪污、浪费财政资金的行为。最后要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通讯技术,推进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高公共财政活动的效率和透明度。
4.加强内外监督,健全财政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