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范文

时间:2023-03-18 06:5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唐诗鉴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唐诗鉴赏

篇1

关键词:唐诗;送别诗;时代精神;艺术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14-01

送别就是与朋友告别,送别诗就是给朋友送别时写给朋友并用以共勉的诗。唐人和朋友离别时喜欢作诗相赠酬,按照习惯惯例,送别诗一要叙友谊,二要叹离别,三要祝前途平安,但是不同的送别诗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具体地说,就是送别诗的感彩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感怀、不同的寄予和不同的风格。下面就从几首比较典型的唐人送别诗入手,探讨不同的风格与感彩。

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漫漫人生路,正是因为有了好友的鼓励和安慰,才使我们有勇气有信心去迎接各种挑战。同样是送别诗,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情愫主要表现在后两句。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李白仍向友人离去的方向眺望着,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初居安陆,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而另一首晚唐时期诗人杜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却写的是难分难舍的感伤离别情绪。本来是因多情才难分难舍,分别时当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因离别伤怀,满腔情绪一时无从表达,相对无言,彼此倒像无情似的,貌似无情,实含深情,正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二句进一步写离情别绪。在饯别的酒筵上,别人是欢声笑语,只有自己情绪黯然,更难强作欢笑,而分别在即,与对方相对枯坐,无限情意,无从说起,只有照明的蜡烛好像还有惜别之情而“垂泪到天明”。诗的后两句是借物抒情,而涉想奇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盛唐时期由于唐朝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所以表现在送别诗中,就普遍具有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而到了中晚唐,由于唐朝社会由盛转衰,所以这一时期的送别诗中不但失去了初盛唐时期的感彩,而且显出了低沉、悲伤的情调。

在唐代送别诗中,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内心深情真挚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的借助比喻、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1、直抒胸臆。好友分别、离情别绪、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唐人送别诗有很多事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2、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谊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景物在有情人的眼里会因人的情绪不同而变得不同。唐诗本就重情趣、重意趣,诗人在表现“情”和“意”的时候,往往要借助“景”或“境”,在送别诗中眼前的景物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这是唐代送别诗的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首联写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颈联中“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唐代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俯拾即是,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但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这首诗情在景中,写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竹林寺远,钟声触发思绪,归影勾起诗人的归意。但诗人形象隐于诗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但这两种情怀全融在意境之中,教人领会其中深意。

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唐人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豪放或含蓄,或旷达或深婉;抒情或直白或蕴藉,或借景或托物,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1]陶文鹏.唐诗鉴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0.1.

[2]沈松勤,胡可先,陶然等.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

篇2

早晨,在梦醒之后,走下楼,早已闻到从食堂飘来的阵阵饭菜香。打好饭,将头微微低下,便嗅到了米饭的清香,似乎是甜丝丝的,沁人心脾的。在细细品味莹白且紧紧粘在一起的饭团时,总是可以触到意想不到的清甜。早餐,相对来说是乏味至极的一餐,所以总是要在众多平常菜中添加一个重口味的辣椒菜,什么菜只要在通体红透的辣椒中搅拌一下,立马就会让人的味蕾活跃起来。挑上一小勺,放入口中,一下便刺激你的味蕾开始舞动,开始振奋。这种红彤彤脆生生的辣椒菜在品尝之后,一定让你胃口大开,使你在平淡无奇的早晨“辣”出活泼的一天。

中午,这时的饭菜是最特别的。它夹杂着青菜的香,鱿鱼的香,或是鸡丁的香,汤汤水水的香。学习了一个上午的我们,早已饥肠辘辘,恨不得立刻在饭桌上风卷残云。看那道辣椒炒鱿鱼,曾在油里爆炒过的辣椒,红艳艳的,混合着丝丝缕缕的鱿鱼独特的腥香,似乎更容易勾起人的食欲。还有那大葱,绿油油的,刚好与辣椒相配,白嫩嫩的鱿鱼就这么坦然镶嵌在“红肥绿瘦”之间。末了,大厨还不忘撒上一把孜然,完美出炉,芳香四溢。夹上一筷子,慢慢咀嚼,品味出菜中交织的成、辣、酸、甜,品味出做这道菜的师傅的心意,品味出来自大海和田园的清新风味,妙不可言。

俗话说: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上吃得少。辛辣油腻之物在前两餐已经吃过了,晚餐便最好不要再重复了,得来点新花样。据此理,清淡之物非晚餐时不现身。瞧,那道紫菜蛋汤,汤上泛着星星点点的油脂,黑黑的紫菜和黄黄的蛋丝缠绕交织着,这是哪位画家的抽象画?真够让人浮想联翩。喝上一口汤,清爽的汤汁顺着咽,流入肚中,这时畅快地大舒一口气,亦是美的享受啊!再吃上一口润泽的紫菜,似乎有点嚼头,软软的,像棉花糖般软乎。意犹未尽,端起碗喝光光,吃进心里是一种温暖。

篇3

一 用教师的爱去引导学生

师爱是每位教师自始至终无私奉献给学生的爱,师爱又是一种高尚的、伟大的爱,是教师专业精神和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更是教师围绕培养目标,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之上,去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是师生活动上的“向导”,为人处世的“引路人”。教师的爱在对待每一位学生上要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理解和帮助,尊重信任和鼓励,用伟大神圣的爱把他们送向理想的彼岸。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遵循这一原则,除了上好课外,还要学会组织管理好学生。经常到学生中间去,与他们促膝谈心,定期家访,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及特长和爱好,做到发展其特长、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学习更加努力、学业有成。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以表扬代替讽刺;以鼓励代替挖苦;以督促代替抱怨;以关心代替冷漠;以爱心代替歧视。留心观察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老师要不断的引导,激励学生们积极向上。有时学生为了取悦老师,得到老师的关爱,可以去做老师喜欢的事情,甚至去学习最不感兴趣的科目。如班上一位学生上课无所事事,心不在焉,课堂上给老师画画,把老师的相貌、动作画得惟妙惟肖。随后,他把该画贴在前面同学的后背上,立刻引起后面的同学们哄堂大笑。笔者随后拿起他的画说:“恩,画得很像我,也很美,很有艺术细胞的,谢谢你!如果要在课余或画画课上进行最好了,坚持下去,肯定有不错的未来。他脸红了,立刻端正了自己的坐姿,精神百倍地读起了英语。”

二 让课堂上的“坏事”变“好事”

恶作剧是调皮学生在课堂上的“专利”,课堂上有时会把老师弄得措手不及,若处理不当,会让事态演变得更糟糕。如有一次课上,突然有一个女生连哭带喊地跑出了教室,脸色煞白,她的动作让所有人吃惊,笔者跟上问:“孩子,怎么啦?”她害怕地说:“桌子里有个很软的东西在爬动,吓坏了。”我带着她急忙返回了教室,并到她的座位上看,桌子里有一个东西在动,是个蟾蜍。当时我也很紧张地看着它,可是为了教育和帮助学生,我还是壮着胆子、鼓足勇气把它取了出来,并用一个小盆把它放好。这时,其他学生们都有点傻傻地看着,满脸的问号,“女老师还敢干拿这个?”我从学生们的眼睛中看到了那个搞恶作剧的同学,但并没有指责批评,而是利用了这个机会向同学们介绍蟾蜍的一些情况:蟾蜍外表很吓人也很恶心,但它浑身可是宝,蟾蜍又叫蟾宝、月魄,是一种能治疗恶性肿瘤等疑难杂症的天然妙药,蟾衣内含有大量的蟾蜍毒素,能以毒攻毒,具有解毒止痛、疏肝理气、祛湿散肿的功能,特别能抵制癌细胞扩散,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治疗各种癌症、肿瘤乙肝、肝硬化、肝腹水、白血病等数十种疾病有显著疗效。同学们听完给予热烈的掌声,课后那个调皮的男生主动道歉。若一些偶发事件的出现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要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是很困难的,这时可从中挖掘一些积极的因素,因势利导,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篇4

孙梅庭1981年出生在上海,3岁学习钢琴,6岁获得上海市儿童钢琴比赛第一名,被誉为“神童”。1991年,10岁的孙梅庭以全额奖学金被美国的曼尼斯音乐学院破格录取,20岁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20岁的他进入朱莉亚音乐学院,在钢琴演奏家麦克唐纳门下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孙梅庭因演奏肖邦练习曲Op.10,被美国《乡村之声》评为“年度音乐家”。2004年,他获得美国肖邦钢琴比赛第一名,同时获得协奏曲和波罗奈兹特别奖。钢琴家傅聪先生对孙梅庭的演奏称赞有加,“他的演奏令我激动不已,听他弹琴让我想起匈牙利已故钢琴大师席夫”。孙梅庭从2003年9月起,在意大利科莫的钢琴大师班学习,师从当今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巴什克莱夫、傅聪等人,并游学于欧洲的多个城市。

2010年恰逢肖邦诞辰200周年,孙梅庭为了纪念肖邦,精心策划了首个肖邦独奏音乐作品全集系列音乐会,并通过连续八场高难度的演奏表演,充分给听众展示波兰作曲家肖邦的各种音乐体裁的作品内涵和“诗情画意”的情境。

此次音乐会演奏的曲目包括:《g小调第一叙事曲》、《四首玛祖卡舞曲》、《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升F大调第二即兴曲》、《三首圆舞曲》、《升c小调第三谐谑曲》、《降A大调第一即兴曲》、《b小调第三奏鸣曲》。可以说是基本囊括了肖邦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让观众耳目一新地听到了他演绎的肖邦作品。

上半场以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为开场曲,从他双手第一个触键音开始,就把观众带入了作曲家深思般的情绪之中,引子部分处理得很有深度内涵,其中略带夸张地渐慢把那种沉重而深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中间部分的各个段落的导入,情绪的积累到爆发、收束,指尖的控制都极为精准细腻,乐曲的速度、强弱的把握也非常准确。在表达原作情感的同时,二度创作的尺度大胆而严谨,体现他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触键细腻而且富有浪漫诗人的气息,歌唱性的旋律能够很好地把握律动,与笔者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于它与波兰的民间艺术文化、民间舞曲、波兰的生活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在于它体现了“本民族的灵魂”。孙梅庭演奏的四首玛祖卡舞曲,体现了快乐热情和有强烈重音的音乐,带有典型舞蹈节奏的动感,指尖强弱的处理如同舞蹈场面的切换,声音时远时近,似乎把观众带入了激情洋溢的舞蹈场面。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孙梅庭对速度和节奏的控制和把握很到位,经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表现出了“谐谑”这个词的真正意义。在慢板快板交替时,弹出了那种神秘和淘气的性格,他对音乐的处理柔和中带着刚强,弹出了音响饱满的效果,对踏板的处理尤为细腻。

接下来是《升F大调第二即兴曲》作品36,这首作品是肖邦创作成熟时期写作的,与舒伯特的即兴曲有相同之处,又有独到之处。它包含了叙事曲和夜曲的特点,由三部曲式构成,孙梅庭把生动活泼的首尾两段和抒情如歌的中段处理得巧妙,衔接得天衣无缝,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主部主题再现的时候,弹出完全不同的理解与控制,使得此曲的内涵得到充分的展示。

肖邦《三首圆舞曲》作品34,它是肖邦最优秀的技巧性音乐会圆舞曲。在孙梅庭的演绎下,体现了“灿烂华丽”的手指技术和多样的织体变化对比。第一首A大调华丽圆舞曲,弹奏的速度比原速略快一筹,带有热情、欢愉的情绪;接着第二首a小调圆舞曲,弹得也很精彩,左手的伴奏部分富有弹性的节奏与右手悠长的旋律对比之下更显突出;第三首F大调圆舞曲,主题是一种圆舞曲形式的钢琴练习曲,他一开始“节拍的对位”就使观众听得入神,右手的旋律华彩是二拍子,左手典型圆舞曲的和弦伴奏是三拍子,这种不同拍子的交错在他的手下显得那样轻松,体现出了钢琴家严谨的逻辑性构思,掀起了上半场的。

下半场以《升c小调第三谐谑曲》开场,在孙梅庭的指尖下,展现出了三幅音画主题,线条更为宽广、更富有独立性和对比性。在他响亮有力的威风凛凛的音色中,笔者感到了贝多芬式的雄壮气魄,似乎把管弦乐队的音色呈现在听众面前。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演奏得截然不同,他把听众引进了完全不同的意境中,指尖奏出的和弦与“水晶”般清澈晶莹的经过句相互交替,极富于色彩性。在圣咏的余音和民歌的风格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安谧的诗意,体会到演奏家内心的歌唱,他的演奏深度地挖掘出作品内在的美感。

《降A大调第一即兴曲》作品29,比上半场的第二首即兴曲更加强烈一些,在快速度的演奏中,他也很好地体现了指尖的颗粒型,流畅性,没有一个刮键和错音。这段轻盈优美、充满生活乐趣的音乐,配以他诙谐而幽默的肢体语言,听众很容易感受到肖邦主题中那种优美的浪漫气息。

孙梅庭用肖邦的《b小调第三奏鸣曲》作压轴曲,作品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的主题主要由四小节材料构成。他演奏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均匀,手指间跨越流畅,注重每个和弦的独立性,低音声部旋律线条的突出及踏板的使用都十分考究。第二乐章中他将歌唱性的旋律弹奏得非常感人,空灵的琴声飘荡在远方,引起人无尽的遐想。第三乐章的慢板弹奏得感人肺腑,把肖邦孤寂而忧伤的情感很好地诠释出来。这段旋律弹奏得如此之美,让人感动。第四乐章与第一乐章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质华丽富有热情,孙梅庭的演奏集技术性、艺术性、抒情性于一身,大气磅礴与细腻温柔的风格相融合,就这样演出在观众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台下掌声不断。

篇5

一、赏识教育让英语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1.赏识教育能给教学带来无限的活力。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教师首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正如朱慕菊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文中所说:“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所有进步;(3)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自我超越”。”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学生的一言一行,通过赏识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这种教育方法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能重塑学生的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2.赏识能构建一个向上的课堂氛围。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英语教师应充分运用赏识教育来丰富自己的英语课堂,利用赏识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3.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肯定和鼓励。对学生每一次良好的表现或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给学生鼓励、期待、微笑和赞扬的笑脸,使学生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让学生的潜能得到自然地流露。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教授托德•威特克尔在《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一书中谈到赞美的无穷力量:“成功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发现别人正确的行为,知道如何赞美他们,让他们继续做正确的事情”。曾经我班上有两个成绩相对不理想的学生,开学的第一节英语课,我正领着全班同学读新单词,突然发现靠教室后门坐的那两个学生竟然在课桌里下象棋,当时,我心里本想狠狠地批评他们一顿,但我很快冷静下来继续带读完单词,然后马上要求全班同学抽读单词。他们听后非常紧张,连忙扔掉象棋,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课堂上。我先叫几个发音较好的同学先读,然后,再叫他们来读,听过前面几位同学的示范他们也能读得很流利,他们读完后我马上称赞道:Good!Youarecleverboys!并竖起大拇指,他们不好意思地笑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们在英语课上做和课堂无关的事情。所以,一旦在课堂上发现学生不专心的时候,教师先不要急于去批评学生,应该在短时间内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去制止他们并激励他们。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赞美,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变得生机勃勃,学生才会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地对待学习中出现的差错,有效地激发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4.赏识性语言能建构起学生的认知欲望。皮格马利翁效应及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肯定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进步、成绩的提高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教师富有“赏识性”的评价语言,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情感。学生的个性不同,接受知识的程度也会有差异,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体现出“因人施教”的精神和教学的包容性,让全体学生都能在民主、平等、宽松、激励的心理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特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期待与鼓励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使用鼓励性、赏识性的语言评价引导学生会使他们产生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所以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采取丰富多样的赏识性评价语言。例如,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可以用赞许的口吻说Right/Goodidea/Great/Wonderful/Excellent.让学生在教师赞许的目光中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犹豫不决、难以作答时,可以用激励的口吻说Don’tbeafraid/Bebrave/Openyourmouth.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用一种诚恳的口吻说Itdoesn’tmatter/Thankyou/Iamsureyouarerightnexttime.让他们不要因此而泄气。如此几个简单的单词或句子,往往在教师不经意的流露中就能够改变学生的听课情况。“积极激励法”体现的是在精神上、心理上给予奖励,帮助学生树立完成目标和要求的信心,激励其进取心,使其转化成自身的内在动力,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了这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就会产生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励自己为达到目的努力学习。

二、理性反思,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

篇6

关键词: 简约教学 物理课堂 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 教学机智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物理作为先行学科,很多先进的理念得到发展。而今课堂教学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多途径的认知活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都充分体现着人本主义的思想意识。教材内容删繁就简,贴近生活,文字大幅减少,文题活动和情景为内容的图片增多。然而,在欣喜的同时我们总有一丝痛处,我们的学生学着还是有点累,我们的老师教得还是不轻松,我们的课堂还是缺乏实效性,有些活动似乎还在围绕内容兜圈子,减负工作也还没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追求实效,易于师生共同参与,变难为易,变繁为简的课堂教学成为众多教师追求的目标。追求充满实效的、充满后劲的、易于师生参与操作的简约课堂教学成为众多教师的实践目标。

一、何为“简约”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第一部教育论著《学记》中即有涉及“约而达,微而减”“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的论述,从中可以看出“由繁到简,由博到约”的教育思想,其自古就是教育的至理。大文学家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表明了这一观点,这里的“约取”,不单指少取,更主要是指慎取、精取,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唯真是取”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其实,真正对课堂负责的教师都知道,在我们深入备课的时候,脑子里想着如何突破难点,运用何种解题思路,采用什么方式导学解决重点,课堂上如何用最简练的语言,简明的活动,去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通通这些,无形之中就是在实施着简约教学,只是不那么深刻罢了,其实“简约”早已就成为我们的一种思想。

二、如何实现简约教学

(一)建立简约的教学模式

建立“设置情境、设疑、探究协作、巩固、互测自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先进教育科学理论和魏书生改革思想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物理的学科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教师运用导语、复习铺垫、演示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

第二步: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提出1―2个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感知所学的新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感知内容过程中自己抓关键。

比如课堂实录《压力和压强》,先用PPT出示“茫茫雪原上,一位滑雪运动员踩着滑雪板迎面而来”,另一位中学生则深深地陷在雪地里。“为什么两人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从而引入课题。然后根据此情景让学生应用老师提供的器材(细沙、带钉的压强小桌、木腿的压强小桌)设计一个实验模拟刚才的情形。

第三步:合作探究。先在小组范围内探究讨论,优等生帮助后进生,实行“兵教兵”。然后选出1―2个关键性问题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培养他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支持、配合、反思,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的能力(此过程不宜过长)。

第四步:运用多媒体课件或实验巩固刚才对问题的认识。还是刚才的课例,我们运用flas演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再让学生运用身边的器材(铅笔、图钉、高跟鞋、平跟鞋等)设计实验,验证上述问题。

第五步:学生按要求阅读课本,或动手操作,或尝试答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老师则重点督查“学困生”,了解“学情”,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这样设计课堂教学,既可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又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将物理与社会、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简约教学强调过程的简化,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而且活动环节注意层次性,每个环节活动要深入、充实,不流于形式。

(二)采用简约的教学手段

问题教学法是目前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问题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问,学生答,可以是其中的一个方式;也可以学生问,教师答;但更主要的主导方式,应该是学生问,学生答,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学会倾听和诱导,让学生主导课堂,取得的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教材集结着编者的智慧,我们要充分利用文本教材去落实双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该怎么教,教材的排序已经非常清晰,非常有层次性。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很多灵活多变的题型会出现在课堂练习册,教本只是我们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的落实和巩固,还是要靠大量的练习。讲解练习的老师就会发现,课本或练习册都有判断题和改正题,类似这样的题型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

(三)教师要具有简约的教学机智

顾明远先生将教师分为四种“浅入浅出型教师”“浅入深出型教师”“深入深出型教师”“深入浅出型教师”。而我们为之追求的“深入浅出型”,不正是课改所追求的复杂中的简单吗?简单才是内功的体现,简单才会真实地呈现,简单才会艺术地表现,简单才会有用地实现,简单才是教育的真谛。

“我们的课堂要想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从而实现有效的物理教学,就要走向――“简约教学”。

简约教学的提出正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又与时展同步,它尊重教育规律,强调自然朴素,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实现简约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策略是提出“三不讲”,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了解);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还学习的主动权于学生);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正是“三不讲”使课堂教学活动得到优化,把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活动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取得一定成效,实现“少教多学”的目标。

三、实施简约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物理教学的简约并不简单,主要表现在:

(一)简约是一种规律,是一种回归沉淀。正符合“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剔除其事物的非本质属性”的物理教学规律。教师要学会取舍、筛选和提炼,学会有选择地放弃,而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上,沉淀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二)“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简约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思考方法。物理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结论、思想与方法的传递。用最简单的方式,简练的语言,简明的活动,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的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思想与方法的诉求,追求多样化中最优化,追求表达陈述方式的简明化,都是物理学习思想与方法的延伸。

(三)简约应成为一种物理教与学的方式。物理知识本身是朴素崇简的,那决定其教与学的方式也应是简约的。

(四)简约应成为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将会使教师和学生在彼此承认和信任中,以一种最为自然轻松的状态开展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将是安全的,学习者也将是有尊严的,学习状态将是持续的。

简约并不简单,还表现在,这样的教学会呈现出一种丰富,表现为一种深刻。学生是有差异的,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也是个性而不同的,但这种差异正好促进了思维的交流,使他们成为了彼此的高人,有效的教学就是以尊重差异为前提的。在教学中,群体互动、生生交流情境的创设会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自信、自觉、自主,他们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将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他们会在他人的成功中获得经验,在他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会更丰富。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设计更多的开放性问题、挑战性目标和创造性活动,强调深度的课堂,即深度体验、深度碰撞、深度思考,努力创造和谐、发展、敏思、创造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差异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得到属于自己的成功。

简约教学追求一种理想的课堂,它将是自然、朴素而充满激情的;它将是真实、生动而关注差异的;它将是深刻、灵动而追求创造的;它将是简单、智慧而提升生命的;它将由知者间的交流走向智者间的对话。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健康教育 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自然成为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下面谈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思想单纯,活泼好动,自理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加之他们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受到双亲家庭的溺爱,在幼年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对以后的成长相当不利。心理素质脆弱,必须对他们进行心里素质的培养,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等教育,使他们逐步成长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克服个人主义,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养成学习、生活及日常活动的好习惯,为此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改革实践中对德育内容的拓宽,是对德育对象的深刻了解,同时也是时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教育。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种标准:一是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并能进行正常的判断和推理;二是要有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与周围人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了解自我,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为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含:智能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智力发展规律,挖掘智力潜能,优化智力结构,培养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把自身融于集体之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适应环境的改变和所遇的各种困难。 如何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要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以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试想:一位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你接触?又怎会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呢?小学生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以长辈的身份开导学生。教师的身份应是多重的,教师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第三,要挖掘教材榜样,培养健康人格。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如教材中《万里长城》、《赵州桥》等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让学生为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而骄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篇8

一、激发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生动的问题情境或是有趣的活动情境 , 都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的实践活动环节,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第三单元《走进花果山》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贴近小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图文声并茂,勾画出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环境: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那都知道孙悟空吧,孙悟空徒弟们在花果山上玩的不亦乐乎,通过看图同学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样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环节,以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参与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突出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实践活动课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实践活动应该更多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例如,我在教学第一册的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自主探究:想一想我们周围那些地方有数,在哪些情况下用到数字?学生通过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每时每刻都能用到数,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能把学生带入现实社会之中,产生亲切感,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见数学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本节课,我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而我只是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将活动过程中的认识加以提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更深刻的体验。数学实践活动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既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积极性很高,达到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新理念。

三、提倡生活性,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练习课时,一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他们喜欢动物、喜欢游戏。整节课,我以 “动物乐园”为情境主线,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小鸭图”,它其中就蕴涵有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信息,揭示了可以选择不同的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以寻求多个解答的方法和答案,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发展创新的意识。

四、重视综合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更注重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实践活动课中渗透其它学科的知识,或用其它学科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用综合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找规律》时我是这样做的: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对于“规律”一词很难理解,理论的解释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途劳无功的。但生活中却处处存在的规律,学生也在时时接触着规律,于是我把生活中简单的规律现象抽象出来,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让学生来玩一玩规律,这样学生在玩规律的同时,就在认识着规律,理解着规律的特点。从而体会着规律给生活带来的美。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这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数学知识。低段儿童对枯燥无味的讲解很难理解,甚至不感兴趣,但一听到“游戏”、“活动”这类词时,马上打起精神,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所以课前我就以游戏的形式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知识领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来认识“什么是规律”。本来复杂的理论解释,用游戏的形式来表现,一下子显得浅显易懂,学生也在喜欢地玩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规律”。接下来的学习,通过生动活泼的课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处感官,环节清楚,层次分明,有张有驰,学生一直处于“玩中有学,学中有乐”的状态中。当学生认识了规律,并积极探索规律的时候,让他们摆一摆的规律,玩一玩规律;当他们在学中感到累时,让他们舞一舞规律,感悟规律的多种形式。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愉快地学习状态中。

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只涉及数学的一招一式,可能涉及其他知识与能力,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独立自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9

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事

六师附小五(一)班王丰仪

课堂,严?的,安静的,快乐的,有趣的……在这么多的形容词中还有一个,课堂是“安宁”的。现在,我就来讲述一个不太“安宁的课堂。

早晨,草地上花朵绽放灿烂的笑脸。温暖的阳光照进教室,洒在同学们的课窗上,一片金黄。大家正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课。

忽然,“嗡嗡”的声音在窗口响起。“呀,一只大黄蜂!”一个同学叫道。听到他的叫喊声,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朝窗口望去。“真的是一只黄峰!”“不会蛰人吧?”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讲台前,老师见到这只大黄蜂扰乱了课堂纪律,便试图转移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同学们,这只大黄蜂是听见我们朗朗的读书声才飞进来的。这说明我们的课上的很好呀!继续上课。”大家稍稍静了点儿,可大黄蜂却开始撒野了。

只听“嗡??”的一声,它就从窗口飞到了中间同学的上空。突然,它径直俯冲下来,差点和我来个亲蜜接触,把我吓得魂飞魄散。转眼间又从我身边飞到了老师那儿。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大家的尖叫声也随之此起彼伏。老师见状,立即叫同学“撤离”教室,孤身一人与大黄蜂在教室里“单打独斗”。老师在教室里时攻,时退,时进,大黄蜂躲躲闪闪,窜上窜下,掘着性子不飞出去。我在心里暗暗地为老师捏了把汗,心想,被大黄蜂蛰到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终于,黄蜂被老师赶出了教室,飞到了一棵树上。就在同学们准备进教室继续上课时,下课铃响了。大家便在走廊里开心地玩起了游戏。老师呢,一边抹着额头上冒出的汗珠,一边走出了教室。

篇10

一、妙用电教,再现意境美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逐渐进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活水。电教设备的使用,让抽象的语言文字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对于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产生直观的感受,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例如教学《蜀道难》这篇课文时,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学生们就感觉到这篇课文中描绘的意境难以深入体会,究其原因和作者的语言表述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学生们对于蜀道没有直观的经验,这就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充分利用了电教设备的优势,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直接的体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下搜集到了很多关于蜀道的相关资料,然后将这些资料制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上进行观看。在多媒体上,同学们看见了青泥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以及古木参天等景象,对于蜀道的雄奇艰险有了直观的体会,同时大家还听见了瀑布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巨响以及子规的悲凄啼鸣,让我们再次深刻感受蜀道之险。这样,在电教设备的帮助下,学生们走进了文本创设的情境中去,感受到了诗与境的交融之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为了消除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畏难情绪,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采用了电教设备的辅助手段,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将文本中描绘的意境进行再现,不仅让学生享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的深度阅读。

二、鉴赏名句,咀嚼语言美

鉴赏诗歌之美,还可以从诗歌中的经典名句入手。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诗歌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很多名句都是流传悠久的佳句,一直以来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在鉴赏诗歌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抓住这样的经典名句进行解读,感受作品中的语言美,实现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例如在教学《登高》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咀嚼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鉴赏文本的意境。在这首古诗中,被大家传诵至今的佳句就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教师就从这句古诗入手引导学生深度咀嚼:“同学们,‘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今天我们就一起仔细品味一下这个句子,请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文本中说的‘落木’?长江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文本中提到的几个修饰性词语,例如萧萧、滚滚、无边、不尽,又给我们怎样的想象画面?”这样的几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起来,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形成了这样的看法:在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以及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这不仅是在写景,更是在抒情,几个修饰性词语的使用让阔大的意境真实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想到了落木O@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之情。这样在鉴赏名句的过程中,学生们充分联想,在探究过程中对于诗歌中的语言美有了深刻的体会。所以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名句,从而实现对文本语言之美的深入体验。

三、引导想象,体验情感美

鉴赏诗歌离不开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只有学生能够借助想象的力量对诗歌进行创造性理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情感,同时在鉴赏诗歌情感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阅读,实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雨霖铃》是柳永的经典之作,在这首词中作者向我们展现了非常凄美的意境以及浓重的离愁别绪。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当时的意境,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的学习过程为例进行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体会一下这两句诗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想象到这样的画面:秋日的清晨,凉风吹来,头顶一弦残月,旁边杨柳依依,让人不禁想起别离时刻,顿生愁绪,才知借酒浇愁愁更愁,正是“不着一情字却处处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