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名句范文
时间:2023-03-14 21:0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牡丹亭名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牡丹亭》 爱情模式 才子佳人小说 影响
明代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是明清文人传奇的代表作,才子佳人的大团圆结尾与人鬼相恋的故事情节是《牡丹亭》爱情模式的一大亮点。作为明代爱情题材戏剧的代表作,《牡丹亭》对后世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一、《牡丹亭》的爱情模式
《牡丹亭》描写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会、后因情而死、死而复生的爱情故事。它套用了儒家传统的大团圆的创作套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柳梦梅的掘坟,杜丽娘的还魂,他们的爱情历经腐朽家长的阻挠、生死的离别、人鬼的交替,最终连皇被他们的至情所感动,他们以“奉旨成婚”的完满结局告终,这样的结局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也是传统戏曲的爱情结构模式。
自从干宝《搜神记》以来,民间就流传着各种各样人鬼间的际遇,各种小说中也时不时地出现这样的故事,人鬼相恋逐渐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小主题。而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因果轮回”说很是盛行,同时作者也将人物的某些想法在虚构的情节中加以描写,使得文学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文本中杜丽娘在读《关雎》后内心的欲求就开始“激荡”,在遇见了年轻、儒雅的男子之后,梦中的杜丽娘唤醒了自己内心的渴望。然而现实与虚幻是有着本质差距的,杜丽娘相思而病,到了《冥判》一,杜丽娘在阴间地府里大胆地吐露了自己的内心。之后二人鬼魂相恋,这一切都是在讲述人鬼之间的爱情纠葛。
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恋情是穿越了生死的至情,这种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故事情节其实是在现实与虚幻、人鬼相恋中表达一种内心诉求无法实现的矛盾与挣扎,这也是对社会压抑人性的一种讽刺。在《魂游》、《幽媾》、《冥誓》等几折戏中,作者对人鬼相恋进行了集中描写。“《回生》这出戏可谓是点睛与,正是这出戏,连接起了作品的前后两个部分――‘由梦到真’。”[1]这种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既有离奇虚幻的境界,又有现实主义的场景描写,在虚幻中又不失真实,“而‘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2]
二、《牡丹亭》对后世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
明末清初的各类小说中,才子佳人小说可谓是独树一帜。这个文学创作传统可以追溯至唐传奇、宋元话本以及元杂剧,更是明代“主情”思潮的体现。鲁迅曾概括:“《金瓶梅》、《玉娇梨》等既为世所艳称,学步者纷起,而一面又生异流,人物事状皆不同;惟书名尚多蹈袭。如《玉娇梨》、《平山冷燕》等皆是也,至所叙事,则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故当时或亦称为‘佳话’。”[3]192
中国古代的白话小说与戏曲是同步发展起来的,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就以戏曲《牡丹亭》为例,它对后世的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在形式上,对情节结构、人物安排上有一脉相承性
才子佳人小说以“才子”、“佳人”的相遇交际为线索,一般是以一见钟情、苦难折磨、大团圆为结构模式,这种模式化的创作影响了后代的才子佳人小说,“这种模式显然受到戏曲中‘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模式的影响。从《金瓶梅》开始,古代小说的网状叙事结构已经成熟,但才子佳人小说并没有沿袭已经成熟的网状模式来结构全篇,而是采用了戏曲中常见的流动的线状结构”。[4]《金云翘传》中金重与王翠翘在踏青时相见并钟情,之间又穿插卖身救父、二入青楼、从贼等情节,最后金重中进士得以团圆。《牡丹亭》与《金云翘传》在结构、人物安排上是有着共性的。
(二)至情论的延续是“纯情”与“痴情”
《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于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冥寞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谓之有情之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为了梦中之情,杜丽娘不惜一病而亡,一鬼魂之身,苦侯三年。”[2]这种生生死死的“至情”,其内涵是真实的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坚贞。而之后的才子佳人小说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了“情”的内涵。《红楼梦》中所渗透的“情”,不是《金瓶梅》中所表现裸的“”,而更多地类似于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至情”,是人本之内心。这种“至情”论是明清“主情”思潮的集中体现。
(三)喜剧意味深受古代戏曲的影响
关于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陈惠琴女士曾指出:“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用的是传奇的创作方法,它具有唐人传奇小说的某些特征,但更接近于明清传奇戏曲与西方传奇的艺术精神。”[5]明清传奇戏曲的喜剧风格体现在大团圆的结局上,戏曲大多以大团圆终结,就连《窦娥冤》、《赵氏孤儿》这些悲剧色彩浓郁的戏曲,也有一个较为光明的结尾。相反,唐传奇、明代拟话本中的很多作品都以凄美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喜剧效果也常常表现在机缘巧合之中,例如《牡丹亭》中柳梦梅掘墓还魂,最后奉旨成婚都是作者安排的巧合情节,而剧中拨乱小人也是借着巧合来实施阴谋的。
传说明清时期的俞二娘、金凤钿、冯小青、商小玲等多情女子都因《牡丹亭》感伤殉曲以死。曾有冯小青写道:“冷雨敲窗不忍听,挑灯夜读《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听到哀婉的曲调就知道是《牡丹亭》中的名句,足以见得《牡丹亭》对后世深远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杨柳.人鬼情未了――浅析《牡丹亭》中的爱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J].安徽文学,2010(06).
[2] 高芸.《牡丹亭》新探――魔幻现实主义的古典乐篇[J].名作欣赏.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A]//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高雅芳.《牡丹亭》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J].运城学院学报,2010(01).
篇2
【关键词】湖南省;植物园;牡丹园;概念性规划
湖南牡丹药用及栽培历史已有1000多年,但在园林应用方面甚少,仅有长沙王陵公园牡丹园专类园,但这种园林应用形式既不能充分体现牡丹与环境相互衬托、相得益彰的观赏效果,也缺乏意境的再创造,不能充分发挥牡丹的立体景观观赏效果。因此本设计将运用传统造园手法,把景园空间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以丰厚的牡丹文化为题材,创作出一座富有湖南特色的牡丹园,以期丰富牡丹在湖南园林中的应用。
一、园区现状
湖南植物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占地120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0%,现园内引种驯化、迁地保存了植物208科900属3200多种4000多个品种。园内现已建成樱花园、木兰园、荫生植物珍稀植物园、杜鹃园、竹园、茶花园、桂花园、彩叶植物园等10个植物专类园,并正在筹建药用植物园、世界名花名树园等专类园。是湖南省重要的科研阵地、科普教育基地和森林旅游的理想场所。牡丹园规划区拟位于樱花湖以北100米一长方形地,面积约为1600。因其区域先期规划不足,空间缺乏组景;植物景观单一,停滞于园圃状况,不能满足四季游园要求,夏、秋、冬三季游人几无;亟待在现有基础上提高、升华。
二、设计理念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它不仅花香浓郁、姿态优美,而且还着丰富的牡丹文化。因此本设计力求将牡丹文化的概念融入其中,用极度概括的方式在有限的场地内展现牡丹的风貌。方案以“魅力湘牡丹”为设计理念,结合场地现状用现代造园即解读和演绎相结合的手法提炼地域性的文化和特征,诠释湖南牡丹的多彩印象。
三、方案阐述
(一)总体结构布局
牡丹园园址三面临游赏道路,一面接樱花园,设计中充分尊重现状来归纳结构、合理布局。整个园区的布局结构以现状牡丹为基础展开,结合游赏和造景的需要将牡丹文化概念纳入其中。为打破地势平坦空旷单调的气氛,在牡丹园的周边,沿环路一侧密植乔木,以遮挡人们视线,将牡丹园围合成整体空间,并作地形整理在园中挖湖堆山,堆置成中间较高四周低的地形,将中间小山种植牡丹作为园中主景。园内土丘、假山、水体、建筑小品进行合理布局,将有限的面积分隔成几个形状不同、景色各异的视觉空间,但又相互沟通,为牡丹生长创造了一个背风向阳的适宜生境。
(二)交通游线组织
交通体系的组织主要满足全园游赏和空间变换的需求,分为环湖道和上山道两种形式。一方面,在湖四周均种植观赏牡丹和药用牡丹即主要的景观观赏面,用环湖道来组织游线和贯穿不同主题的场地,并结合大面积的水景和趣味的空间创造出竖向上变化丰富的景观体验形式;另一方面,山体制高处的杨山牡丹作为主景的展示场所也融合了人们的参与,因此上山道的设计不仅丰富了空间形式,更让人与环境有了充分的交流。
(三)景区规划设计
根据园区规划结构,将全园划分三个主要景区:观赏牡丹区、药用观赏牡丹区、古牡丹文化区:
1.A区―B区 观赏牡丹区“湘女情”。此景观位于牡丹园主入口处,由观赏牡丹组成。牡丹园主入口正对樱花园西侧,入口采用借景、造景手法,将假山、其他配置植物与牡丹有机地结合起来。入口前放置一座假山,旁边配置几尊巨石,其上镌刻着古今有关牡丹的诗、词、赋、名句。使游人欣赏书法之际,领会我国牡丹发展的渊源及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入口西侧和南侧重重迭迭种植了“湘西粉”、“潭州红”、“紫绣球”、“跳马紫”等牡丹品种,含羞垂首,醉态娇媚,间隙种植紫薇、栀子、山茶、合欢、雪松等衬托那层层种植的牡丹,以弥补牡丹花期短、景观单调的缺憾,同时又增添了四季色彩。
2.C区 古牡丹观赏区“古韵雅”。经观赏牡丹区沿环湖道向东走,便是平缓开阔的水域空间。在这里,建筑、小山环抱水庭。此区位于牡丹园正中心,全园的最高点,也是牡丹园主景,由古牡丹杨山牡丹和牡丹亭组成。随上山道上山,道路两边种植日本晚樱,与杨山牡丹相互辉映。站在山顶牡丹亭中,全园美景尽收眼中,碧波湖水中广植荷花,夏秋时节,荷花竞相开放,清香扑鼻。风雨廊与水虹桥将小山与湖北岸相连接,趣味无穷。
3.D区―E区 药用牡丹观赏区“凤丹媚”。经“古韵雅”再向东走或穿过风雨廊,不远处便是“凤丹媚”。此景区处于牡丹园边缘景观,采用高大的乔木种植,既能把牡丹园与外景相隔离,又给牡丹提供良好的避荫条件。再种植紫薇、红继木、黄金间碧玉竹等等灌木和玉簪、萱草等地被植物,从观赏性方面考虑创造优美的生态景观,形成丰富的竖向景观和四季景观。
(四)植物配置
由于牡丹园的规划指导思想是牡丹文化与湖南牡丹观赏相融合,所以以湖南乡土树种为主,根据景点艺术空间构思的需要,在以牡丹造景为主的基础上,精细地配置乔、灌木及草坪、花卉,以期与硬质景观取得一种动态平衡。
牡丹花期很短,在配植其他植物同时应注意花期的不尽相同和季相变化。配置树种时选用了常绿树和色叶树,主要有雪松、香樟、红继木、红枫、紫叶李等,同时还在林间树下成片栽玉簪、萱草等地被植物。通过这些植物对整个园子进行了平面、垂直和水面绿化,营造出疏朗清新、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意见和建议
从古至今,牡丹以其花大、色繁、味香、姿美一直都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观赏植物。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意识和审美情趣也在发生改变,对园林的观赏要求也不断提高。牡丹在湖南园林中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湖南属于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因此在湖南栽植牡丹时,尽可能的栽植在最适合它生长的地方,同时也应考虑适合与其配植的其他植物的生长,达到生长稳定,景观持久,使牡丹的观赏特性更好的表现出来。(2)牡丹与其他园林植物的配植不仅要讲究平面构图的优美,也要在立体层面布置上形成鲜明的多层次的空间序列。例如,牡丹与乔木、灌木混交、与花色和叶色不同的树种混交,不仅丰富了景观的层次感,而且使得各种生物符合和谐、稳定、的生态要求。长沙首个本土牡丹品种专类园的建成,不仅填补了湖南没有牡丹专类园的历史,亦有效保护了本土牡丹品种资源。(3)牡丹花期很短,在配植其他植物同时应注意花期的不尽相同和季相变化。如春花秋实、叶色花香等等既要有乔木又有灌木,有花木类也有果木类,同时也要考虑到时令衔接和色彩的协调。这样,才能起到众星捧月的效果,使整个景观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气象万千、绚丽多彩的动人景观。(4)牡丹的根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观赏完叶、花后,其植物也达到了成熟阶段,其根皮可作为中药资源加以利用,这样大量节省了资源。我们可将观赏植物与药用植物在园林中相结合,通过互补互利的作用,为城市园林建设和药材生产服务,对发展经济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全园概况[EB/OL].http:///html/about/aboutus/.
[2] 邓旭先,贾红霞.牡丹在园林中的应用[J].中国农技推广,2004(S).
篇3
创设昆曲兴趣班
学校地处苏州古城中心闹市,坐落在平江河畔,有着100多年的历史。20年前的一次偶遇,让昆曲与笔者所在学校结下了深厚的缘分。现在的学校,昆曲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块招牌,每一个师生无不知晓昆曲。在校园内,昆曲艺术处处存在。从最初的红领巾昆曲研究院到现在的小兰花昆曲艺术团,一批批的小昆班演员从这里出来,走进社区,走进央视,走进上海世博会的舞台。
为了能够增强队员对昆曲这门古老艺术的喜爱,学校成立了小昆班。小昆班由市关工委的专业昆曲老师到队员中进行一对一授课,老师从身段、唱腔、眼神、手法进行手把手教学。小昆班的学员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等,他们每周有固定的时间进行学习、排练。专业老师在教授高年级老队员动作的时候,小队员们只是在一旁看着学习。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并不采取过多的指导,而是用一种在“玩中学”的模式。在平时的时间,如下午的综合实践课中,会有高年级与低年级孩子的一对一辅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对低年级孩子传授基本知识,这样既能够帮助低年级孩子更好地掌握基本训练,还能提高高年级学生自己的昆曲水平,也让他们得到能力的锻炼。在平时的校园中,也能经常看到他们练习的身影。2004年,在平江区教育文体局的关心下,该校还成立了“小兰花昆剧团”,有了上级部门的关心与支持,学校小昆班成员越来越多,昆曲已经渐渐成了学校的一张名片。
将昆曲艺术融入课堂
学校的昆曲教育不仅仅在一个小昆班的建设,在其它很多方面也充分渗透,如创编昆曲的校本教材。在音乐课上,结合每学期教材内容中戏曲这个单元,把昆曲渗透在其中。比如说给队员听上一小段小昆班演员唱过的昆曲,给队员们说说这段唱词的含义。如果有队员正好是昆曲班的话,那么还能请他们来段现场的表演。曾经有队员向笔者提出,这个昆曲的“水磨腔”太慢了,不太适合现代的音乐感。为此,音乐老师在安排欣赏的过程中,特地采用了现代版的昆曲。如青春版《牡丹亭》中的《游园》,这样的现代昆曲没有改变其中的唱词,但是能够用现代音乐的手法来重新演绎古老的艺术,耳目一新的现代版音乐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昆曲艺术。
普及昆曲艺术的意识
小昆班在全体队员中有了很广泛、深入的影响力。为了能够扩大昆曲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的队员能够了解它、喜爱它,在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环节中增设了特色章——“京昆章”。“京昆章”根据不同年级段队员的特点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低年级段(一年级、二年级),主要是能够区别昆曲与其它剧种,简单欣赏昆曲的小故事、小片段;中年级段(三年级、四年级),可以了解昆曲与其它剧种的不同,知道昆曲的发源地、名家、名段等基本常识,能够欣赏一两段昆曲名段;高年级段(五年级、六年级),可以很明确地区分昆曲与其它剧种的不同,知道昆曲的基本知识,欣赏几段昆曲名段,并能哼唱出一两句昆曲的旋律。队员们通过雏鹰争章的活动,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昆曲艺术的熏陶,循序渐进,让每个毕业的少先队员都能对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产生浓厚兴趣。
近几年,学校昆曲艺术越来越得到各界的认可,经常和“伊顿国际”外国语学校进行联欢,给金发碧眼的外国孩子表演昆曲,教她们最简单的唱腔、走步,深受外国孩子的喜欢。传统节日来临时,如重阳节、中秋节等,学校小演员会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向社会传播昆曲艺术。学校不仅连续参加苏州市少儿艺术节,而且还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再度亮相,这项荣誉是其它学校所没有的。学校的小演员剧照还登上了《家庭百事通》封面,接受媒体专访、报道。学校的昆曲教育秉承这样一种理念:让队员能够以在“玩中学”的形式了解和熟悉昆曲。每年都会有学校的小昆班主力演员毕业,但是学校都是用一种以老带新的教育模式,让不断毕业的队员会有一批批的小演员补上。所以,学校一直有三四个传统保留节目,并且力求在保留节目上不断创新。
篇4
先说这“久”。
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中央电视台来南昌录了一期《东方时空》节目,节目内景,用的是一幕墙书法――那是写满自陶渊明而下,差不多两千年来江西前贤的名字。江西学术,其道也长,其任也久。
如何诠释这个“久”字?可略举两点:钟鸣鼎食,江西学人以家族为依托而“窝出”。清代有一联:“数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该联或传形容道光师傅许乃普学士,流传甚广。而笔者以为,用它来形容江右望族,则更恰如其分。仅北宋神宗年间,江西“清江三孔、临川三王,南丰三曾”在当时就流为美谈。不唯如此,江右学人父兄相继,子孙接替者比比皆是。“南丰三曾”之曾布(曾巩弟,王安石变法之助手)曾有“三世文章称大手,一门兄弟独良眉”的诗句,虽自誉,却是实情――自其祖曾致尧被荐为翰林,到第三代曾巩曾布曾肇,一门“三曾”均获此资格。徽宗继位,曾布为参知政事(宰相),而为皇帝起草诏命的学士,就是他兄弟曾肇。接下来的故事是:曾布与蔡京不和被黜,一时间甚严,凡入元党籍者及家人,流徙后不得入京。而曾布之子曾纡(号空青),偶涉都下,因歌词出色,徽宗皇帝竟自犯禁律,将其引入大内。他得意地指着曾纡对侍女们笑道:看见没?我带来了,他就是你们热爱的空青词人!
山谷道人黄庭坚以诗鸣,穷极变化,世与东坡并称“苏黄”。而其荣誉对黄氏后人的影响,则达数百年之久。翁方纲乾隆年为四库馆臣,家中来了声名藉甚的青年诗人黄景仁。翁写道:仲则(黄景仁字)为文节公(黄庭坚)后裔,每来吾斋,拜文节公像,辄凝目沉思久之。予亦不著一语,欲与之相观于深处,而孰知其饥寒驱迫,无晷刻发箧陈书之隙,而其精气已长往矣。长往往何?如黄仲则之“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等为人传诵的名句,翁方纲上文给出了靠谱的说明。
南宋金溪三陆(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以象山陆九渊最为知名,也是江西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其父亲生有六子,素无田产,蔬畦不盈十亩。但却聚食逾千指,合灶达二百年,一门翕然。
说江西学术之“久”,我们还可以庄子所言的“美成在久”来解释。“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太华岑。”(陆象山诗句)江西学人的成就,无论是曾巩文章之精严,黄庭坚书法之雄浑,还是汤显祖戏文之典雅,山人绘事之简略,皆艰难曲折,老而有成。而那种万众瞩目、一蹴而就的天才际遇,除了极个别的,比如北宋晏殊,似与江西人无缘。
其次说这“大”。
一般而言,如果真有广为人知,并可指称的地域学术,它必然大,且可以化育后人。
江右学人最惊人的话语,莫过金溪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当然,没有后一句,可指其近禅;而有后一句则为象山之发明,见其大。黄宗羲、全祖望的《宋元学案》在“述象山学案”中说:“陆象山之学,先立乎其大者,本乎孟子。”然而,如果将目光前后移转,如陶渊明以诗立名,自适旷达之情感,成为中国士人永久的精神家园;欧阳修、曾巩继韩愈之后,立一代文章之典则,天下从之;王安石以所学为政事,史称“王氏新学”,他一面行法,一面著书立学,王安石著《三经新义》一书,开科取士,影响两宋达四十年之久,江右学风被于天下。即便到了异族称皇的大元帝国,崇仁布衣吴澄与其弟子虞集,先后入国子监与翰林院,为数十年的国师。《元史》举吴澄弱冠之年的话说: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圣继之……近古之统,周子其源,程、张其亨,朱子其利也,孰为其贞?未之有也。然则,可以终无所归哉!叹息吴澄以斯文自任如此。然元朝的学术,因吴澄师生,几可说就是江西的学术,而吴澄本人也被追谥为“文正”,实现了年轻时的自期,不亦“正”而且“大”乎!至于陆象山学术在浙东甬上的传播,王阳明光大其后,思想史家将两人并称“陆王”,而阳明学术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又岂可以言语尽之?
“为学先立乎其大,不废改过迁善”、“严于律己,事必亲躬”、“践行重于问学”等,中国士人烂熟于心的警语笺言,无不是江西学人用来润身课徒之具。南宋浙东人黄震,在言及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时有一段话:涪翁(黄庭坚)之说,能垂芳百世者,实以天性之忠孝。吾儒之论说,读其书,而不于其本心之正大,不可泯灭求之,岂惟不足知涪翁,亦恐自误。黄特检出“本心正大”一语,发人深省。
接下来说这“刚”字。
江西学术不重权威,就其品性而言,可以“刚”字来形容。特点为元生自足,不傍人樊篱,真所谓“人人握龙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例朱子二语:其一,“江西士风,好为奇论,耻与人同”。其二,“大率江西人,都是硬执他的横说,如王介甫、陆子静”。朱熹并举“王陆”,可见是一种风气。当然,朱子此语,因学见与陆相异,含微意,我们难与之计较。而在陆象山本人那边看来却是:今人略有些气焰者,多只是附物,元非自立也。陆象山甚至宣称:即便陆某不识一个字,你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坡在黄庭坚岳父处初见其诗作便赞:“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又说:“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刚介独立,不与人同,非真正汉子,其孰能与于此!
江西学术“性刚”之论,还有一注脚,即江右学人各自爱重,却并不抱团。明人茅坤首印《唐宋家文集》,“唐宋八家”之名固焉,而他批王安石文说:“荆公为人多气岸不妄交,所交者皆天下名贤。”欧阳修为晏殊门生,同朝为官,脚步却未尝到其檐下。后来欧阳修文名满天下,修书问师座起居。晏殊看了,仅以数字相酬,连其家人都觉得简慢。福建子吕惠卿才性坚狠,为王安石一手提拔(后也登相位)。但在王安石罢相后,吕欲陷师座不义,为神宗皇帝所警觉作罢。事过之后,吕过金陵,欲拜望老师而有所申说。然荆公拒绝,并言有所异同为国家,与公无私怨也。这应是典型江西人身上才会发生的事。曾巩与王安石声气相投数十年,当神宗问及曾巩王安石为人,曾直答曰:吝于改过。
可以说江西人不仅师友,甚至父子兄弟,皆各学其学,术其术,未尝少借于人也。诚然,江右学人的这种品性,不利于江右学术的被采用、传播以及门派之壮大,但笔者以为,对于江西人砥砺学风,维持学术生态的多样性,却有莫大的好处。
最后,江西学术就其面貌而言,还有一“尖”字可言。然则笔者之所谓“尖”是“尖新”的“尖”―――容易辨认,一望而知之。苏轼有一则评论黄庭坚诗文的笔记,最为形象。他说:鲁直(黄庭坚)诗文如蝤蛑江瑶柱,格韵高绝,盘尽废;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苏轼说黄诗极美味,然警告沾溉既深,不免移人魂魄,反忘记自己所学。
说到“尖新”,笔者可另举江西当代画家黄秋园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美术界清算了极“左”思潮,然而中国国画界,却一度陷于“失语”的状态,人们在问:该如何画下去?碰巧,这时江西画家黄秋园遗作展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开幕,一时称空谷足音。人们似乎重新看到了希望。而以银行职员终其身的黄先生,画作地道传统。界画不必说了,就连元明后绝迹的骷髅皴法,在他的笔下都获得了生机。然而,黄先生决不守旧,他也画革命圣地井冈山,至于黄宾虹的小笔头写意,李可染的大块晕染,凡时人巧妙,黄画中都能找到,且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