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3-30 04:4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篇1

百年孤独》一书中,奥雷里亚诺第二是个欢快的胖子,他精力旺盛,经营彩票生意,喜欢请很多朋友一起喝酒,一边拉着手风琴,一边马不停蹄地醉。然而,他却依然反复地说着,人生短暂。热闹终归会沉寂,孤独如影相随,每个人都深受折磨,但临床表现却不同。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百年孤独读书笔记500字,请您阅读。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500字1孤独是个顽疾,当死亡成为我们路之终点的时候,孤独也就随之而来,这世间有多少吵闹,就会有多少孤独。无疑,孤独本身就是一道枯涩而不可理解的背影,但马尔克斯的笔却是含笑的。他没有徒劳地去化解苦难,而是裹了一层糖衣在外面,那几欲和神话接壤的想象力,让每个冰冷的字都长了一双翅膀,也曾让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飞的冲动。

《百年孤独》一书中,奥雷里亚诺第二是个欢快的胖子,他精力旺盛,经营彩票生意,喜欢请很多朋友一起喝酒,一边拉着手风琴,一边马不停蹄地醉。然而,他却依然反复地说着,人生短暂。热闹终归会沉寂,孤独如影相随,每个人都深受折磨,但临床表现却不同。

奥雷里亚诺上校的晚年,终日把自己关在梅尔基亚德斯的作坊里制作小金鱼,每打造出一尾,便将其投入冶炼的火焰中烧毁,如此反复,在那羞涩而凉薄的时光里等待死亡降临。阿玛兰妲则坐在糖浆般的阳光里,日复一日地编织寿衣,白天织,夜里拆。丽贝卡从童年开始就在兜里装满泥土,偷偷咀嚼,像蚯蚓一样恋着那更接近死亡的芳香,而父母的头骨却总在每个梦魇之中嘎嘎作响。还有思维像滑扣螺丝一般的老布恩迪亚,终日被绑在棕榈树上,风吹雨淋,他瞪大双眼,究竟在想什么?从来没人喜欢去享受孤独,为何我还渴望更多的人来喜欢此书?借用一下摇晃着存在主义旗帜的那些人理论,先将自己逼到绝望的天涯,再回过头来建立希望的天国,唯有这样,才更懂得珍惜生命。我们不需要悲剧,但应该有悲剧精神。即便是浮光掠影活一次,在这斑斓且喧嚣的世间,也该沉下来,挨着土地行走。

在时光里,所有活着的生命,都在踩着节奏行走,并非只有第五交响曲,才流淌命运的旋律,即便踽踽独行的人,也并非只有一进一出的呼吸与每分钟50—80的心跳。生命尚存,播撒不止,也许,下一秒就会春暖花开。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500字2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古都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成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如书中乌苏拉在非常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空荡荡的家吧,看看我们那些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儿女吧,咱们又像当初那样只剩你我两个了。”而霍基·阿卡迪奥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她这些话好象是在讲给一个死人听,对于乌苏拉来说,岂止只是剩两人,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奥,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他童年时代就一直折磨着他的恐惧突然消失了,在对人生的回顾中,他终于明白自己是很热爱过去最北他憎恨的人们,面对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怀恋,他似乎时有所觉悟了,或许那种一之折磨他的恐惧便是对孤独的恐惧,人的存在就是选择,就是选择他的独特生活行动的方式,一直以来他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驱散这种恐惧,但最终未能如愿。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于整个民族的团结。“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们的孤独并不是拥有真理的灵魂而具有的高洁峭拔,因不能与人分享智慧的快乐而孤独寂寞,而是由于与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竟可以将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在此,马尔克斯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一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事实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愚昧和落后为伍。这样的作品现在读来仍有它的意义,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一份自己的孤独,事实上,这种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最终如马贡多城一样灰飞烟灭,消失于无形。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500字3《百年孤独》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内容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书中融汇了南美洲的文化。他描写的是小镇马贡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直至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惊异的疯狂历史。

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一个专业老师那里看的。当时看着这个题目就觉得有种脱离现实的魔幻般的感觉,而我对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了解。在人文课上,老师也讲过这个小说。

小说描写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一代一代,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蒂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由盛转衰,又由衰转盛,一百年的历程,而这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这一切是因为怕近亲结婚担心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为邻居的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死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使得布恩蒂亚一家日夜不得安宁,终于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最初布恩蒂亚的人丁兴旺,但随着战争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运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蒂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了一个带尾巴的男婴,而这一切又刚刚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写下的密码,这破译着就是奥雷良诺·布恩蒂亚。充满着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巴的男婴是被蚂蚁拖入了蚁穴。随后,这件事消失。

这小说读起来总是给人一种虚幻飘渺不真切的感觉。但是故事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蒂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同时,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的落后写照,在此向对应,在拉丁美洲,内战连连。

往往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着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又多离奇,都是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500字4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都深深的改变了世界文坛。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尔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里亚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尔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尔孔多的乡村中。把布莱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里亚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500字5文章的作者读了三遍《百年孤独》,并对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着实让我敬佩,不由得让我想起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诚心,也够努力,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其实写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的兴衰。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不团结”在我的印象里有很多解释,从片面的角度说,它是自闭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弃的。其实在职场上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实际上我们往往是在本职工作上倾尽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实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这也说明越是浅显的道理,越是难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导我的这次阅读,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阅读,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可能有时,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它是在写自己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阅读的自己,这种感觉会拉着我们继续阅读;有时,当发现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阅读不乏是个好习惯,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能养成价值的判断力,那我们为何不取别人所长,来逐渐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500字6我想当家族里的其他人看着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孤独的站在那颗栗树之下,不由得悲从中来之时,他们也会这样安慰自己。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身陷悲剧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祖先,更是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

我试图去看透那个似乎与这个世界重叠的结界,和那群似乎与世人重叠的孤独患者。女人们大多无法敌过自己的感情而沦陷于无尽的孤独漩涡,男人们为女人和事业角逐终身,最终沉寂于落寞。百年的人与故事都似轮回般重复,却又个个精彩,篇篇动心。在那里:

吉普赛人带着飞毯和水晶球给马孔多带来混乱与惊喜。

梅尔基亚德斯如幽灵一般捣鼓着他的炼金术,脸上闪着向往的光芒。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站在那颗栗树下,仰望天空,喃喃着无人能懂的语言。

乌尔苏拉以她那比男人更宽阔的臂膀为子孙们提供庇护,终了此生。

庇拉尔·特尔内拉坐在那张吊床上,双眼无神,感知着扑克牌带给她先知的预言。

篇2

所谓“自主学习流水线”,就是通过建立并不断滚动“自主阅读”“自主写作”“自主评赏”三个学习环节,来有效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流程。一方面,它强调学生习练的“自主性”,旨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另一方面,它又强调这一个学习流程的“整体性”,旨在形成一个流畅而完整的“学习流水线”,并通过这个“流水线”内部环节的不断循环,来加大语言习练的强度,提高学生读写的能力。

以下是笔者对“自主学习流水线”的研究和实践。

一、“自主阅读”是“自主学习流水线”运转的基础

1.“自主阅读”的两个阶段

在笔者开设的阅读课里,“自主阅读”主要分“自由性阅读”和“专题性阅读”两个阶段。

在前期的“自由性阅读”中,笔者不推荐书目,让学生比较自由地选择课外文本,然后将其带到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师提供这一种自由的模式,目的是先让学生选择自己爱看的文章,以增加他们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当然,对于一些庸俗的读物,教师要明令禁止。

“自由性阅读”主要是针对高一上半学年的学生,阅读内容可以以杂志(如《读者》等)为主。

“自主阅读”的第二个阶段是“专题性阅读”,主要针对高一下半学年至高三上半学年的学生。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推荐文史哲类的经典书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加以阅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和爱好列出阅读书目以做调整和补充,这也是学生自主性的充分体现。

2.“专题性阅读”的推荐书目

以下是笔者向学生推荐的部分书目。

高一下:林语堂《坡传》、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泰戈尔《飞鸟集》、鲁迅《朝花夕拾》、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沈从文《边城》、钱钟书《围城》、巴金《家》、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周国平《妞妞》等。

高二:鲁迅《呐喊》《彷徨》、罗贯中《三国演义》、周国平《周国平散文》、张晓风《张晓风散文》、《雷雨》、余华《活着》、路遥《平凡的世界》、傅雷《傅雷家书》、罗曼・罗兰《巨人三传》、房龙《宽容》等。

高三上: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奥赛罗》、坡《东坡志林》、庄子《庄子》、曹雪芹《红楼梦》、王开岭《精神自治》、张远山《告别五千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等。

比较厚的书,如《红楼梦》,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进行一至两个月左右的阅读,读书笔记可以分章节来完成。

3.文本的准备

要阅读,就要有阅读的文本。笔者是通过如下做法来准备文本的。

在“自由性阅读”阶段,提前让学生准备好杂志或书籍。杂志由学生自己购买,也可以提前到阅览室借阅或是在两个班级之间交换阅读。

在“专题性阅读”阶段,笔者采取以下策略:

①在高一下半学年,笔者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借阅推荐的书籍或者自己去书店购买,让学生发挥主动性自己去解决。

②从高二开始,文理科分班后班级已经固定下来,笔者便要求学生购买高二、高三的推荐书籍,数目至少在一本以上。笔者规定,学生买的这一本书要在班级里借阅流通,所有权归购买的学生,阅读权归班级每个同学,相当于建立了一个临时的班级图书馆。

“自主阅读”是“自主学习流水线”最为基础的环节。教师要组织好阅读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要积极推动“自主阅读”向“自主写作”过渡。

二、“自主写作”是“自主学习流水线”的关键环节

1.“自主写作”的两种主要成果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1)“心得式读书笔记”和教师的指导

所谓“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想以及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

以下是笔者认为学生在写“心得式读书笔记”时容易产生的一些不良倾向。

①复述文章。学生之所以会停留在复述文章的阶段,主要是没有将阅读文本对自己的触动追问下去,缺少对文本内容的提炼、分析、联想和新的解读。

②消遣娱乐。学生在阅读时会有消遣娱乐的倾向,这种倾向带入到写作中,就会出现以搞笑好玩为目的写作。

③偏激狭隘。有的学生在写“心得式读书笔记”时思维会显得比较狭隘和偏激,缺少辩证的眼光和正确的价值观。

要避免学生犯以上这些毛病,教师就要进行引导和规范,使学生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来。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第一,要“依文解道”,读懂文本。在这一步,学生要依据原文所提供的语言文字,仔细阅读分析,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材料和主旨,为深入解读和评析做好准备工作。第二,要“依道悟文”,鉴赏评析。这一步,要力求能深入体味文本从形式到内容的精妙所在,对文章的布局、材料、立意、表达都能够了然于心。第三,要“捕获感触”,凝聚观点。要让学生紧紧抓住感触最深的一点,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到的看法。观点尽量不落窠臼,也不无病。

总之,要写好“心得式读书笔记”,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何提炼观点、如何聚焦观点,如何论证观点的方法,将学生由“随意点评式读书笔记”引向“专题研究型读书笔记”上来。

(2)“共鸣式抒情散文”和教师的指导

所谓“共鸣式抒情散文”是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和思想的共鸣后,写自己生活中相同的际遇,以此来抒发真情,表达某种哲思的一类文章。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文章时要强调两点:

第一,要找到共鸣点,即文章呈现的最能震撼自己心灵的元素,然后把它捕捉到笔下。

第二,要表达“生命之真情”和“生活之真谛”。教师要告诉学生,如能表达出生命的某种真情、生活的某种真谛,便找到了“共鸣式抒情散文”的灵魂所在。从意象到真情,再从真情到哲思,这便是“共鸣式抒情散文”写好、写活的关键。

2.做好经典“读书笔记”的推荐工作

如果仅有教师的指导,效果并不会太好。这时,就需要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看一些经典的读书笔记或是点评。笔者给学生开了部分参考书目,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图绣像三国演义》(毛宗岗评),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胭脂斋重评石头记》(胭脂斋评)等。

三、“自主评赏”是“自主学习流水线”中“评价”和“鉴赏”的环节

笔者认为,作文的评价鉴赏不一定要教师包干到底,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成为评价鉴赏的主体。

1.教师要做好学生互评作文的指导和组织工作

(1)根据作文评分细则和新课标,具体给出评改的参考标准

在这一步,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确定评改的参考标准。

以下是笔者给学生批改提供的一个参考标准。

①字数足。“自主写作”要达到的字数是800字左右。

②文面净。潦草、字迹不工整,都要在批改的时候指出来。

③中心明。文章贵在中心明确,切忌多个论点出现。学生批改阅读时要注意文章的“神”是否贯穿始终,情感是否凝聚不散。

④立意深。看立意是否深刻,能否给人以启迪,对论点的论证是否透彻全面,让人信服。

⑤语言美。看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形象。学生在批改时要用波浪线画出优美的或发人深思的句子。

⑥材料博。能否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由古及今,从中到外,打破时空,旁征博引。

⑦思路清。看文章的叙述是否有条不紊,论证是否清晰有力,结构是否完整严密,富有层次感。

⑧感情真。是否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⑨观点新。是否有创意、有个性,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观点、材料是否都有独到之处。

应该说,以上九条,只是给学生一个批改的方向和支点,学生在具体操作时不需要面面俱到,全部都参考到。

(2)作文互批的具体操作流程

①学生批改。笔者要求学生按照批改的参考标准进行批改,写好评语,评定星级,写上批改人的姓名。星级作文的标准,笔者将其凝练成六点:字数足文面净;立意深中心明;语言美有文采;材料博论据丰;思路清层次顺;有个性感情真。

根据这六点来评星级,其中六星为最高级别,要选出来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对于评语,笔者要求学生不是简单地评价文章的好坏,而是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阐发,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对文章中的某一点有所鉴赏。

②教师检查记录。在批改小组全部改完作文后,由小组长收齐交给教师。教师阅读了解写作的情况和批改的情况,然后登记学生得到的星级,选出优秀的作文,并且给批改者进行打分(比如:优秀的五分,良好的四分,一般的三分)。

③奖励措施。作文实行积分制,目的是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比如3星作文得2分,4星作文得4分,5星作文得6分,6星作文得8分。这些分数可以按一定比例折录进总评成绩。

2.教师要提供“交流”和“反思”的平台

在学生批改完作文后,教师应该提供一节课左右的时间让师生共同鉴赏佳作,交流思想。因为课堂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就能共同提高,构建高质量的课堂。

具体可进行如下操作。

①反思己作:针对评语,给自己的文章进行重新设计,写出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案(以结构提纲为主)。

②欣赏佳作:教师将优秀的作文打印分发给学生欣赏。欣赏完毕后,教师要大家思考诸如以下的问题:“如果你来批改会给出什么样的评语?你觉得这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这篇文章还有没有提升的空间?”

③自由发言:学生谈自己对作文的理解和鉴赏。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做到“敢说、会说、能说”,在评析中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④教师总结:教师要多肯定学生思维的独特或深刻之处,多突出那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见解和理论,多挖掘优秀作品中最具有价值的闪光点。

篇3

对于这一年的学习,我无限热爱和留恋,我甚至希望驻校不是一年,而是三年,五年,甚或十年。不是我贪心,是因为在首师大每一个读书的日子都是那么明亮而饱满,我像一棵绿萝,拼命吸取水分和营养,然后不断从身体里长出身体,从绿叶里长出绿叶。这一年的学习帮我打开了视野和思路,学习也使我对自己的诗歌写作变得更加自信和坚持。无疑,这要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安心学习的机会,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学校系统地安排了诗歌研讨、讲座、对话、访谈、诗歌朗诵和给学生上诗歌课等形式,建立了诗人与学院、评论家、国内外研究者的立体联系和深层互动。学校对服务诗歌的公益心和扶植诗人的赤子心,以及细致琐碎的工作中闪烁的诗歌良知和纯粹品质,让我感动。这些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事,都与诗歌有关,又超出了诗歌本身。因为这一年的学习,我对诗歌的感恩和敬畏与日俱增。

我的驻校得从 2013年9月12号这一天说起。初到北京,我和几位老师去看望牛汉先生,他用抖动的手为我在《绵绵土》这本书上签上他的名字,这可能是他最后的签名,无比的珍贵。牛汉先生当时说话已经有些含糊,他示意我坐在他身边。坐下去的时候,我发觉他真的很高大,需仰视才见。在后来一年的学习中,我常常感觉牛汉先生就坐在我的旁边,温暖如灯。

这一年在吴思敬老师的指导下,我系统地学习了一些诗歌理论方面的知识,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吴思敬老师认为,我的诗歌,存在语言上的拥挤和情感场面上过于铺排的问题,因而减弱了诗歌表现的力量。吴老师建议我在多阅读中国古典诗歌的同时,也要阅读国外一些优秀的翻译诗歌,从内容和思想上吸取这些文学作品的精华。因此我在首师大图书馆系统地阅读了一些这些方面的书籍,并且详细地做了五本厚厚的笔记。首师大图书馆找不到的书,我就去国家图书馆找。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平均有七到十天的时间待在图书馆里看书。除了看一些诗歌方面的书籍,我还系统地看了一些小说,比如村上春树的一系列小说,毕飞宇的一系列小说,余华的一系列小说,莫言的一系列小说,杜拉斯的一系列小说。我尝试用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来写诗歌――文字的形象的十分之一露出水面,而情感和思想的十分之九隐藏在水下面。

在这一年学习结束的时候,我整理了一下读书笔记,我总共读了 54本书,可能还要多些,有些可能没有被记录。这其中不包括对杂志的阅读。有些我认为重要的书,比如对我某方面的学习有意义的书,我会重点地做笔记,对作者的写作方式,写作特点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作品进行自己观点的评述。通过这样一种阅读,来从中吸取营养。在这些书中,对我产生影响比较大的是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兰波诗集》和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命运交叉的城堡》等。莫言的小说,对我的诗歌写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莫言有很强的想象力,那种嗅觉,味觉,听觉的打通,还有词语搭配的出人意料,都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他用一种非常轻的方式去写一种重的生活,他用一种欢乐的方式去写痛苦,我把他作品中的这些东西,他的魔幻意识,甚至他小说中的暴力美学,他所呈现出的语言的狂欢,吸收到我的诗歌中,在我的诗歌中进行转换,成为我诗歌写作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学习中对我影响大的另一个作家是巴勒斯坦诗人达维奇,他是一位伊斯兰诗人。新疆也同样是伊斯兰的领地,跟他的国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从小在一种伊斯兰的氛围里成长,我熟悉他们的风俗,礼教,熟悉他们的主麻日,清真寺。所以我的诗歌创作,很受达维奇的启发,在他诗歌风格和创作主题的影响下我写了《悲伤是这儿的,也是我的》《寄往故乡的邮包》《在伤口上建立一个故乡》《黑走马》等一系列与故乡有关的诗歌。这些诗歌与我以往的诗歌相比,在风格上和思想上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往我只在意自己的声音,而不去关注群体的声音,更没有想到要去替一个群体发出声音。在写作风格上,我也减少了情感的铺排,加强了思想性和语言的力量。

除了在图书馆看书,我也坚持去各大院校听课,我听过北大张颐武教授的课,中戏陈小玲老师的话剧表演课,中戏英国教师罗斯老师的表演课,还有首师大几位老师的课。每一堂课,我都课前查找资料,课上做笔记,课后写体会与感想。在我所听过的这些课中,戏剧表演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国外,很多诗人同时也是剧作家,比如克洛代尔,更著名的一个人物是众所周知的莎士比亚。戏剧强调的是表达和沟通,可能这也是我的诗歌写作所应该强调的。很多时候我只管写诗,而不去考虑和读者之间的沟通,这样就形成了隔阂和距离。学习了这些课程之后,我开始考虑怎样和读诗者进行沟通的问题。在此期间,我还看了三十多场话剧、歌剧、音乐剧、儿童剧、昆曲等演出,我把这些看过的剧做了一个整理和记录,其中对我影响深刻的有人艺的话剧《大将军寇流兰》,北大百年讲堂的德国话剧《朱莉小姐》,国家大剧院的歌剧《游吟诗人》,孟京辉的话剧我也系统地看了一些,写了一些小文章,进行了比较和学习。我觉得自己更钟情异域文化带来的碰撞和思维的延伸。也许很多诗人会从译诗或其他诗人那里得到滋养,但对我而言,小说和话剧好像是更富饶的宝藏,而小说、话剧与诗歌间的神秘联动,一直是我探索的问题。我一直认为,任何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通过这些广泛的阅读和学习,能够打开我的视野,拓宽我写作诗歌的道路,可以让我走得更远,也可以让我和读者走得更近。比如在我这一年学习接近结束的时候,我写的一首诗歌《两只老虎》,就采用了戏剧表现的手法,这里是《两只老虎》中的一小段:

两只老虎,只是在固定的空间来回走动

像两个穿着条纹睡衣的人

因失眠而苦恼,默数着催眠的绵羊

一只两只三只,一千只雪白的羊

都从肿胀的眼皮底下飘过

让它们去新疆的大草原,内蒙的大草原

世界的大草原

两只老虎心怀慈悲

从没有生出吃了这些羊的念头

在这里我把两只老虎当两个主要角色来进行描写,它们穿着条纹的睡衣,眼皮肿胀,在固定的空间,在一个被灯光打亮的小小舞台上来回走动。它们心怀广阔的理想,却被现实所困。我不知道把戏剧的场景,人物,情节虚构等表现形式放到诗歌写作中是好还是不好,我只是在学习中进行吸收和探索。

在参加诗歌活动方面,学校也为我做了大量丰富而有意义的安排。从去年九月,我来到首师大,就参加了一系列的诗歌活动, 2013年10月我给学生做了《一首诗的诞生》的诗歌讲座,与学生们进行了近距离的交流和互动。同年 10月,参加了法国诗人穆沙的诗歌讲座,以及在北师大的国际诗歌朗诵会。 2013年11月参加了《诗刊》组织的雁荡山采风活动,浙江文成华文青年诗人奖颁奖活动,浙江省作协一对一作品评论活动及温州行采风活动。 2013年12月参加了北方工业大学诗歌朗诵评奖活动。参加了《小说月报》举办的蒋一谈读书会活动。并多次与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生,鲁迅文学院公安班学生在一起互相探讨和学习。

除了学习和交流,在首师大学习的这一年,我还做了诗歌年选的工作,参与了整理编选驻校诗人十年诗选的工作。为了做好年选,我在 2013年9月到 11月集中阅读了当年大量的刊物和杂志,从《诗刊》《星星》《诗选刊》到民间的各种小刊物,总计有七十多种。其中的诗歌,我都进行了认真地阅读。以往阅读诗歌,我是以读者的角度去阅读,而做年选,则要把自己放在高一点的角度,我要从一首诗歌的语言,内容,结构,深度等方面去考虑,而不是单从自己的喜好。阅读过程很辛苦,但读到一首好诗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读到华万里《夜归人》的时候,眼睛一亮,所有的劳累都消失了,只剩下阅读带来的喜悦和感动。做编选工作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通过对这一年全国诗歌写作状况的了解,引起我对自己写作的一些思考,我把自己的诗歌写作放于其中,去比较,去归纳,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我以前只是埋头自己的写作,埋头自己的阅读,而我的诗歌写作,太局限于自己身边的生活或者蒙蔽于词语的囚笼,无法触及世界。年选工作,是对我诗歌写作极其有力的打开,它让我在审读别人诗歌的同时也看见了自己,对于编选驻校诗人十年诗选的工作,则让我从前九位驻校诗人那里学习到了许多优秀的,闪闪发光的东西,包括他们驻校期间的学习方法,他们写作的思考等,对我的学习都是一种帮助和参考。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从首师大老师身上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每一位老师都对我倾注了心血和汗水,吴老师经常对我提出一些学习上的建议,包括我在诗歌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我今后诗歌写作的方法、方向。吴老师认为,独特的故乡这一题材,是别人所没有的体会,我可以朝此方向进行系统的写作。吴老师的建议对我字字千金。首师大的另一位老师孙晓娅,则给了我另一个方面的引导,从做诗到做人,她都希望我能真诚和宽容。和赵敏俐老师的交流虽然不多,也曾想去听赵老师的课,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终于遗憾地没有能实现,但他的诗歌却给了我崭新的启示,在他的诗歌朴素、低调,看似没有任何技巧,但却包含着很大的技巧,这些正是我需要努力学习,努力去达到而未曾达到的。

林莽老师在我的书评中说:在杨方的许多作品中 ,我们看到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吸收,对其他艺术门类和西方现代诗歌的借鉴与融会。正是这些,让她的诗歌有了诗歌艺术情感的深度,语言的根底和文化的价值。也正是因为这些,我们看到,她的诗歌近些年在不断地变化与上升。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与首师大这一年完整的学习分不开。首师大老师和学生们给予我的,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我一生都值得珍惜和珍藏的东西,走出首师大的校门之后,也许我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这一年的学习,不仅是提高,也是锻炼和修正,甚至是对我写作思想的一次大改变,从狭隘到宽阔,从浅表到深层,从零碎到完整。这些变化正是驻校赋予我的。在要离开的时刻,我多想说,我还没有在学校待够,我还想继续留在首师大,首师大将是我一生的,美好的回忆。

篇4

一外国文学是一门理论课,在传统教学中不太重视实践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般是文学史、文学思潮、作家作品三者并重,而且是以史为线,作家作品是作为文学史发展和文学思潮的案例代表讲授的,这样的教学思路目前在国内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仍被普遍采用。但笔者作为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以史为线的教学思路越来越难以适应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史为线的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是用文学作品来验证文学史,这样的教学思路有时候会导致为抽象的文学观念及特殊的文学现象而寻找文本例证,其结果是把鲜活、生动、具体的文学作品变成思潮、概念的传声筒,让能够“生出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和它相切合”[1]的美的艺术变成僵化理念的代表。地方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设置的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任务,对于外国文学课程而言,就是需要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运用所学文学理论客观理性地分析文学现象、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高校中文专业通常不仅会开设文学史课程,也会同时开设文学理论课程,通常文学理论基础是文学史的先修课程,但二者容易出现脱节的现象,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学生没有阅读的积累,不少文学理论教师也试图在课堂中多引入一些经典作品的分析,但学生在没有阅读或了解原著的基础上,仅靠听故事介绍或片段浏览是没有办法正确理解文学经典的,所以往往感觉很陌生很茫然。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传授是潜移默化式的,一方面教师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适当给学生介绍一些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也要尽可能自觉使用中外文学理论进行文学的批评与分析,尽量避免一味感性描述的弊端,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文学鉴赏思路与方法范例,以供学生学习并进一步在此思路的指导下进行文学欣赏的探索,不断提升文学阅读与鉴赏的能力。西方近现代的文学理论,如西方的实证主义、精神分析学、神话原型批评、形式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等理论与方法,都可以运用到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外国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既成的,但研究本身却是开放的,研究的理论和研究的视角也都是开放的,美学的、心理的、文化的、地域的、比较的都可以是我们观照的视角,在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开放的文学研究思路与方法传达给学生。例如在讲《简爱》时运用女权主义批评视角,对《红字》进行伦理学的解读,分析《老人与海》时兼顾其中的生态美学,讲授DH劳伦斯时突出精神分析,介绍俄苏文学时指出其“为人生”的艺术功用观,评价现代主义文学时关注阐释学理论等。同时,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尤其需要比较的视野与方法,笔者在讲荷马史诗时,和学生一起探讨了文学的追寻主题;讲中世纪意大利的大诗人但丁时,与我国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进行了比较;讲《哈姆雷特》时,研究了中西文学中的复仇母题;讲《安娜卡列尼娜》时,联系了中外文学中美狄亚、简爱、繁漪等具有叛逆思想的女性形象;讲到《百年孤独》时,探讨了西方文学中的家族叙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方法的掌握、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师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对各种文学现象的研究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和方法,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初步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学生掌握了研究方法,在面对不同文学作品时就能进行个性化的分析与鉴赏。

二外国文学是一门理论课

但是必要的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有益处的。对名篇的欣赏、名著的阅读分享,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实践环节,对于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当下人文学科研究越来越细化,既有文学史的广度认识,又有文化认同的深度理解,文学研究与批评越来越立足于审美阐释与人格塑造;同时文学是人生,文学也是哲学,高校的文学课程对于学生而言也是精神成长课,所以文学课的学习不应只有课堂教学这一个维度,还应该辅以多样化的文学实践活动。文学课程的实践活动可以包括学生在文本阅读基础上的对文本理解的个性化表达,这种表达可以通过课堂的讨论,也可以通过课外学术活动的尝试,比如撰写阅读心得。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让地方高校的本科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是不现实的,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最终导致的就是学生通过下载、复制、粘贴来应付作业,所以笔者认为不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家,将个人朴素鲜活的阅读感悟表达出来即可,形式不一定是学术论文,随笔杂感都可以,字数也并非要有一定规模,有个人的见解、想法就行。当然在学生热衷于“读图”而不是读大部头的文学名著的背景下,让学生自觉预习或者读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笔者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采取的办法是激励和强制结合的手段。对于阅读量,在课程讲授之初对学生提出一学期读两本外国文学名著的要求,围绕阅读的这两部作品,学生还将完成系列必修的学习任务:一是课堂讨论。在课程讲授中,授课对象会被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有指定的组长负责,承担一部作品的讨论任务,在讲授到该部作品时该小组成员将是课堂讨论的主要参与者。二是作业。作业的形式改变以往命题问答的形式,以不限字数的读书笔记形式来进行。学生写作业的过程就是总结自己听课感受和课后阅读时的思考和想法的过程。第三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形式多样,比如课堂回答问题。学生遇到自己阅读过的作品时,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性自然会大大提高,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也会有更大的价值和内涵;平时成绩也可以通过学生自愿参与的佳作分享环节来获得。学生在阅读到好的外国文学作品并有激动、感悟、问题时,可以申请占用课堂十分钟向大家推荐好书并和同学分享阅读感受。第四是课程考查。笔者的外国文学作业近几年一直采取基于阅读基础上的自主选题的办法,学生选择课程授课内容范围内的一部作品,提出五个问题,选择一个问题做一个文献综述,并就这一问题写一个小论文。适度的阅读量,相应的奖励机制,课堂参与激发的学习热情,阅读分享带来的专业认同感与价值感,使基于阅读之上的作品分析得以顺利有效地进行。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都是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行为,文学鉴赏如果没有阅读的体验、感悟,仅凭教师对故事的描述去了解,最终获得的认识必定是片面的、僵化的。当然,学生的参与将会对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学生参与并不意味着教师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课堂永远是一个双主体的环境,教师永远不能放弃对课堂的掌控与驾驭,不能撇开引导学生的责任。当下学生尽管阅读量有限,但是思想活跃,感受能力和问题意识都很强,学生组织参与的课堂讨论以及阅读分享,教师决不能游离其外,教师必须主动参与并承担评价总结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丰富的阅读量,要有更扎实的批评基础,对文学作品和现象要有自己的独特认识,同时也要及时了解当下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与成果,当然还要有更加娴熟的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析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