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三生路范文

时间:2023-03-21 23:5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生石三生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幽幽的曲径旁,坐落一处山村,寥寥的几户人家,更突出一家屋子。小屋的烛光和着月光散出缕缕忧伤,心中更是为之一痛,照着她在漫漫的长夜中空对消逝的残烛,看着镜中的她,满面的愁容带着未梳的三千青丝,衬着她的素颜与紧蹙的眉头,愈显出她的单薄。自古的多情总被无情所误掉,正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终是形同陌路。却有人依旧为相思而牵肠挂肚,不愿放弃。尽管如此,但试问,这悠悠的岁月又有几番的寒暑可以度过呢?

三生路旁的三生石啊!记载了多少痴情心殇的故事,却每每都是三世的情缘归到了尘土中。可怜那单相思,千万莫要再相负啊,若有再见时,只期盼如初见时的美好,不负伊人生死两相隔。

如花的美眷谁人来顾呢?浮生如若无你,一切都只是虚度而已;似水的流年总是惹人心生嫉妒,但是人间有了你,却胜去无数美景。

今生的我还在阅读前世满带诀别的一纸书,流尽了泪,伤透了心。如今,我手握着传世的信物,而你此刻又身在何处呢?没有了你,一颗芳心为谁吐;见不到你,满腹的心事又向谁倾诉呢?

篇2

一位有心的下岗女工了解到这一情况,通过不断学习、摸索,最终掌握了科学的催乳技术,为她赢得月入万元的丰厚收入。

护理产妇下岗女工催乳见商机

35岁那年,张经梅下岗了,为了养家糊口,她只好去饭店打工。这时正好老板娘生孩子,需要护理,就看上了干净又勤快的张红梅。张红梅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可是,宝宝吃不上奶――老板娘的乳胀得红红的,却一点奶也出不来。男主人四处找人,看偏方、请大夫也花了不少钱就是不见效,张红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回想起自己当年生孩子的时候也没乳汁,做过接生的妈妈就用老式的方法按摩,来回的揉了三、四次,她的乳腺通开了,乳汁流了出来,母亲又给她熬了下奶的汤,她的乳汁就源源不断了。

于是,张红梅特意让母亲教会她这门技术,并试着给女主人进行按摩――用双掌由的四周轻轻向方向推动,就这样,不到一天的时间,她给女主人做了三次按摩,的肿胀越来越轻,也越来越柔软了,做到第三次的时候,洁白的乳汁像喷泉一样喷了出来,接着张红梅又给女主人也熬了催乳汤,看着小宝宝终于开心的吃上母乳,张红梅感到莫大的欣慰。

临走前,男主人多给了张红梅几百块钱。拿着这手里的几百块钱,张红梅敏锐的感觉到了商机。

经过调查她发现,现在提倡母乳喂养,但产妇产后不能出奶或是奶水稀少的比率占到了80%,现在又没有专门的催乳师,很多产妇饱受痛苦却求助无门。这个调查结果,让张红梅眼前一亮,她觉得是做事业的时候了。

喜得真传 无痛催乳月入万元

就这样,张红梅开始了催乳生涯,她走遍东三省,学习揉奶技术,又查看了大量的书籍,取其精髓, 2003年年末,她成了一名专业的催乳师。

一开始很多人都不接受,她就免费给人做,效果都很好,一些经她做催乳的产妇于是帮她介绍客源,她的名气越来越大.只是大家都觉得要是能减轻疼痛或是按摩次数少点就更好了,这也成了张红梅心里一个难题。

直到2004年。一位“贵人”从天而降,她就是张红梅姐姐的同事--黄秋波。她是“二战”后的“遗孤”,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

让张红梅兴奋不已的是,黄秋波告诉她,催乳术现在在日本非常吃香,她现在就在日本当“催乳师”。而与中国民间手法不同的是,日本催乳术是根据生理构造,运用科学的方法疏通乳腺,只需40分钟一次就可解决产妇的烦恼,在一般情况下,能做到“一劳永逸”。这不正是张红梅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技术吗?张红梅当时就跪地拜师学艺,在她的诚心面前,黄秋波最终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了她。

得到真传的张红梅提高了自己做一番事业的信心,她印制了精美的宣传单,宣传这种源自日本的催乳术,并在本市最大的一家妇产医院公开讲解,吸引了很多产妇观看。

一个叫小丹的产妇,产后因无乳而无法给宝宝喂奶。刚生完孩子时就有人让她去找张红梅,但她怕痛,现在孩子已经百天了,在看到张红梅这种新的催乳方法后,打算试一下。

张红梅让她放松心态,边陪着她聊天边做催乳。只见张红梅在她的双乳上抹了些按摩油,用双掌由四周轻轻向方向推抚,接着将凹陷的拉出来,再用大拇指和食指在乳晕四周轻轻挤压一翻,乳汁一瞬间喷涌而出。小丹兴奋地抱着张红梅跳了起来,她说没想到自己生产都三个月了还能出乳。

外面观看的产妇看到小丹的效果也都惊异于催乳师的神奇。张红梅给大家详细讲解了催乳的手法:“这种手法是通过按摩膻中、乳中、乳根等穴位,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使产妇下奶的目的。现在 一般是出奶难和出奶少的产妇才会找我们催乳师,其实严格说来,所有的产妇都需要。因为女性的乳腺在哺乳期间不可能全部通开,即使出奶量很大也是如此,所以通过按摩把乳腺通开以后,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现在国家提倡母乳喂养最少6个月,在6个月甚至一年内,只要奶水没有干涸这种手法都是有效果的。”

从这以后,张红梅成了产妇眼中的救星,她催乳的神奇效果尽人皆知,找张红梅做催乳的产妇也络绎不绝,张红梅的生意排的满满的,一个月下来收入竟有一万多元。

成立公司 催乳技术遍地开花

朋友见催乳这么赚钱,都要求学习催乳技术,一些陌生人也想出钱学习。张红梅又发现了一个商机。

就这样,在2006年年末,由张红梅的外甥赵先生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催乳公司――康馨催乳公司,面向全国招收学员。

“康馨催乳公司”的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学校大规模的培训,而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既让学员亲自面对产妇学到过硬的技术,又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做生意的方法。公司还向学员提供宣传单样本及其他相关资料。很多从前没做过生意的学员在学习之后回到当地都有了相当的收益,一些优秀的学员都像张红梅老师一样成了月入万元的金牌催乳师。

篇3

关键词 三生教育 实现路径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Path to Achieve College "Sansei Education"

SONG Yang, LI Yan

(Instit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Abstract Ultimate concern of "Sansei Education" - Lives Education, survival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college, "Sansei education" path to achieve the perspective put forward by the current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Sansei education" the main channel, attention to stimulate latent func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social field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to achieve "Sansei education" value target.

Key words sansei education; path; college

时值社会剧烈转型时期,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普遍性的社会焦虑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身上以“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茫然”等形式透显出来,因此,探索以生命为终极关怀的“三生教育”――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现路径,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1 高校应充分发挥三生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所有的生命都无法重复或替代的,教会学生尊重和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依托。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和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就失去了最本质的内容,所以,构建正确的生命观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1.1 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认识的自觉、认同和感悟,对个体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缺乏生命意识,就认识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不会去热爱和珍惜生命,也就不会理解生命的超越本性。①生命的存在,无疑是一切意义的前提。然而大学生中不乏因为感情受挫、成绩不好等事情选择自杀来解决问题的,甚至仅仅因为一些小事怀恨在心进而伤害甚至杀死其他的同学或老师,比如去年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等,都反映出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从而在生活中无法正确指导个人行为。

1.2 学校教育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并不少,其中很多学生自杀的原因就是由于心理压力或心理问题解决不及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在一味追求学业成绩的教育制度下,大学生的心理以及道德状况往往被忽略了。②这是因为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不受重视,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隐患,进而在当前竞争型社会中不断显现出来。因此,高校应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多渠道地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为学生建立生成性的心理档案,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能,跟踪学生心理状况,并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现代健康观念的宣传教育。

1.3 学校教育也应重视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者最主要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成长的教育环境,所以教师应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个体的心理及现实需求,帮助学生解决个体化需要,创设具有生命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生命成长的历程,以求达到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其生命的价值不仅是取得好的成绩和存在于物质世界当中,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去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方式来努力实现个人生命的价值。

1.4 通过开设生存、挫折、逆境、死亡教育等课程强化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课程主要指关于如何在各种险情下进行自救或救人的知识,也就是教学生如何保存生命;挫折和逆境教育则需要创造一定的逆境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了解痛苦和苦难是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深刻体会到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的生活中才会有乐趣,从而更加享受生活,珍惜和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死亡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不以冲动的情绪面对死亡,而能运用理智的心态处理,以哲学的角度来思考生死的问题,即以理性与超越的思维来认识与面对死亡的问题,进而审视自己的生命,以超越生死与有限性,创造出个体生存的智慧,才能积极地面对生命与死亡的课题。③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人的生命具有无限发展的潜力,总是在不断生成新的生命,并一直产生意义,而这些意义使生命成为一种独特的、不确定的过程,使人的发展永远富于创造性和超越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所以注重生命发展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并在自我不断地学习、发展与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 高校应重视激发家庭教育的潜隐

家庭作为个人的首属群体,对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深远而直接的影响。我国目前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是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应从以下两点发挥家庭环境对生活教育的重要作用:

(1)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桥梁作用,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中国历来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古代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大学生身心的成长和发展,单靠高校的宏观教育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家庭教育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家庭氛围之中,对于孕育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建立定期与家长沟通制度,支持家长充分利用电话、微信等便捷的网络方式,经常、主动地与学校和子女联系,利用寒暑假子女回家的机会,适时地进行生活上的教育,强化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深入开展。

(2)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家庭教育的意识。学校应培养学生尊重、孝敬父母的优秀品德,并要求学生主动向家长介绍学校情况,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获取家长的指导和帮助。这样既可以密切学生和家庭的关系,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又便于家长及时发现子女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地进行督促和引导。④与此同时,子女的言行也可以帮助父母根据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当前社会形势下子女的心理特点来调整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实现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终身、相互、持续的教育过程。

通过以上两点表明,在家庭中家长的角色不仅仅是给予子女生命和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还承担着引导和教育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责任。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把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桥梁作用。这样才会促进家长们意识到为子女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宁静、愉快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才能为学生照亮未来追求幸福生活之路。

3 高校应积极推进社会场域的教育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点,他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密切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学校与社会密切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在社会中的主体实践性,是“知与行”结合的有效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发展的主体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强化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认清自我,缩小“理想中的自我”和“现实中的自我”的差距,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自己。当前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只是急于找到一份工作,而对于职业生涯的发展、自我价值的认知、职业定位等一无所知,导致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的出现,使大学生的生存、生活受到威胁。因此,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上成功与不足,进行自我剖析,才能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才能在以后步入社会的生活中找准自已的位置,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较好地完成角色的转变,从而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实现强化其社会化生存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存在方式等目标,避免因就业环节中出现的种种压力、困难、挫折而产生的不平衡心态、偏执的想法以及过激的行为。⑤

(2)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社会互动,学习与各种群体和谐相处,扮演好各种社会角色,了解并遵守社会通行的价值体系与规范,明确规定未来的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锻炼意志品质,逐步实现社会化。增强个体的生存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感、道德判断力、社会适应性等内在修养,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存在方式以及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

(3)对学生而言,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是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广泛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实践,促使大学生更加了解社会的现状,是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过程,是自身的个性与社会性、稳定性和发展性、全面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的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锤炼品格、了解社会,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1JK0036)

注释

① 周德新等.浅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J].武陵学刊,2009.3.

② 戴曦.高校生命教育实证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个案[J].南京师范大学,2005.9.

③ 卢屏等.青少年生命教育探析[J].社科纵横,2007.1.

篇4

[关键词]高校;公寓文化;三生教育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高速发展,90后一代大学生正面临来自学习、经济、就业、社交等方方面面的压力,“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茫然”等问题不断暴露,大学校园中的自杀、校园暴力、吸毒等现象频频发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能完全有效地遏制这些悲剧的发生,因此,在高校学生最重要的场所学生公寓中推进“三生教育”,应该成为高校研究的重大课题。无论是生命、生存,还是生活,都需要人的亲身体验和亲身实践,将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与公寓管理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应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教育,应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提供路径。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这一概念最早于2008年,由云南省高校工委提出。生命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尊重与珍惜生命,教育他们认识生命的自然规律,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同时,要尊重与珍爱他人的生命。受教育者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培养对他人、社会的爱心,在人格上得到全面升华,感悟生命的意义。生存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存适应能力与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在生存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会判断与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形成较强的劳动能力,能够解决生存问题。生活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了解生活常识,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的美好,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在生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学生用正当的方式追求个人、家庭、集体与国家的幸福生活,认识生活的真谛。“三生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的哲学,它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通过启发大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帮助他们解决人生困惑与茫然,维护他们所寄托的社会理想与价值观念,寻求人生的终极目标。它包含的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生存教育”是关键,而“生活教育”是方向与目标,缺一不可。

二、“三生教育”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实现路径

三生教育,其内容包含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要素,技术、文化素质、基本技能及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在公寓内开展“三生教育”活动,要与公寓日常服务相结合,与公寓文化活动相互联系、补充和促进,更要与公寓管理相结合,对学生的生命个体、基本生存能力、生活技能充分了解和尊重,让他们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找到成长的空间。公寓内的教育手段多样和教育资源丰富,利用公寓阵地可以使理论教育和生活体验实现完美结合,优质的公寓文化环境、高品质的公寓文化活动以及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年学生起到“三生教育”作用。公寓的文化环境从地面延伸到墙壁乃至整个公寓空间,在公寓的大厅、走廊布置“美丽的生命”图片,悬挂体现生命哲理、生命感悟的漫画作品,张贴保护生命的安全制度和温馨提示,帮助广大学生认识自然生命,了解生命常识,从而认识自己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为将外化于形的生命内化于心,公寓还需要开设生命教育主题讲座系统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公寓举办“衣橱整理大赛”,培养学生生活物品的归纳能力,“身边的洗衣巧手”,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必备技能,“公寓生活达人秀”,分享公寓生活小窍门,“寝室装扮大赛”,锻炼生存空间的管理能力。利用公寓社区的生活环境创设具体的素质拓展活动和营造具象的社会生存项目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起到生存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和技巧。公寓创设生命自救讲座、突发事件自救演练、“关爱心灵,大写人生”、驻楼心理驿站等系列活动来吸引个人和寝室参与到其中,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公寓增设主题卧谈会“寝室你我他,温暖才是家”、“寝室论天地,学子添才气”等活动去引导学生要为别人想一想,为父母想一想,为学校想一想,希望通过讨论改善个人意识,扭转学生中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愿望为目的、以个人利益为主体的思想,建立群体观念,接纳文明习惯,学会生存适应,热爱大学生活。优质的公寓文化氛围营造和多元化的公寓文化活动举办,让三生教育从理论延伸到现实,真正融入大学生的生活,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培养大学生具备过硬的生存能力和意志品质,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技巧,热爱大学生活。

三、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三生教育”实践反思

综上所述,“三生教育”的内容需要环境的熏陶与群体的感染,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实施,学生公寓的功能和特点正好可以满足“三生教育”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将“三生教育”与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提供现实的路径。高校要营造适应“三生教育”的公寓文化环境。首先在公寓管理工作中要突出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从只强调管理为主转变到“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辩证互动的观念上来,以教育为基础、以管理为手段、以服务为保障,三者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其次是营造公寓文化氛围时要把着眼点放在“生、时、新”上。生,就是从生活事务做起;时,就是要结合学生当下的情况及时开展;新,就是形式要有创意,不要老生常谈,让人一听就生厌。公寓文化活动的创设应以生为本、面向未来,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于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精神。只有通过开展学生愿意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有特色的公寓文化活动,才能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促进大学生自我实现、回归成人和成才。

参考文献

[1]周家荣.“三生教育”的实践形式与特色[J].教育探索,2010(7):97-99.

[2]李梦,赵双生,曹友雷.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构建“三生教育”环境[J].中国校外教育,2014(5):62.

[3]董艳.小议寝室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功能[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77-80.

[4]毛永强,王晓芳.新时期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5):88-90.

篇5

一、贵州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2013年,贵州省年末常住人口3502.2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24.89万人,乡村人口2177.3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7.83%,比2000年的23.86%提高了13.97个百分点。但与全国和西部城镇化水平相比,差距还较大。

2013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为8006.79亿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29.05亿元、3247.7亿元、3734.0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9∶40.5∶46.6。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集中力量发展了酒、烟、茶、药和食品等特色轻工业,推进了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资源深加工产业一体化,加快培育了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了军民融合产业。以旅游为特色的服务业得到加快发展,旅游业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

省域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切实加强了中心城市骨干路网和重点城镇化地区城际主干道建设,以贵阳为中心、放射形交通构架初步形成,交通干线建设对贵州城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截止2012年底,贵州省有6个地级市,7个县级市,729个镇。全省城镇人口的层级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头聚集”特征。

2012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城市规划――《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年)》。贵州省颁布实施了全国首部关于绿色小城镇建设和评价的地方标准――《贵州省绿色小城镇建设评价标准》。

二、贵州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支撑能力仍然较弱,吸纳就业能力不足

传统产业仍占较高比重。2013年,能矿产业增加值1141.43亿元,占了工业增加值的42.5%,同时以粗加工为主,产业链较短,综合利用程度低,受国内外资源市场变化影响,资源品生产的传统优势正在下降。而制造业中的化工、冶金、有色、建材等吸纳就业能力相对不高,劳动密集型的农特轻产业中,只有白酒产业有显著发展,其他产业规模增长相对较小,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规模较小,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不到10%。传统服务业占比高,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吸纳就业的空间十分有限,难以吸引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

(二)建设用地利用粗放低效,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2012年,贵州省建成区面积586.1平方公里,与2005年的371.9平方公里相比,年均增速6.7%,高出同期全国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贵州省可供开发利用的坝区主要分布在黔中地区,约占全省可开发利用坝区面积的72%;同时,耕地亦集中在坝地和沟谷地带,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人口增长,近年来人均水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存在工程性缺水严重,且水利工程建设成本高。工业能源消费量大,废水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二氧化硫等废气排放量较大,全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中心城市带动功能不强,城镇规模普遍较小

贵阳作为贵州省唯一的特大城市,虽然首位度高,但经济实力仍然较弱。2012年,贵阳市人均GDP刚刚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省会城市中排倒数第三位,目前仍处于要素集聚阶段,对周边区域乃至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弱。同时,由于周边中小城镇发展不足,导致核心城市功能“大而全”,“城市病”显现,既影响了自身发展功能的优化,也没有形成与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的共生格局。遵义、六盘水、安顺、铜仁等中心城市主要承担了更多的行政职能,城市产业多以采矿、冶金、建材、机械等重工业为主,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滞后,城镇建设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全省还有30个县没有通高速公路,许多镇的交通条件较差,不同程度地存在道路等级低、路况差等问题。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城市轻轨、快速交通等大运量交通仍很缺乏,市民出行交通方式选择机会较少。绝大多数城镇建设起点低,城镇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文化、医疗等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规划管理跟不上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轻环境保护、重形象轻功能的现象。

三、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以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为支撑,走融合型城镇化道路

推动工业和服务业扩量提质,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进一步壮大产业发展实力,扩量与提质并举。要促进支柱产业集群化发展,积极发展白酒、卷烟、茶叶、特色食品、民族医药、制糖等特色轻工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能源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原材料加工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强化山地特色农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

优化产业和城镇建设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按照分阶段、差别化、多层次的思路推动产城融合。提高老城区产业层次,加快城市功能置换,提高产城融合质量。提升新区实体经济支撑,增强吸纳人口能力,增强多功能城市综合体建设与多业态互动经营,逐步引入城市社区化管理理念,促进新城区与老城区协调发展。提高产业园区产业聚集能力,促进区城互补融合,强化产业、生活与服务三元融合。

启动绿色智能引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促发展。瞄准绿色城镇化发展催生的节能环保产业、城市轨道交通、城市智能化网络、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新需求,加强对产业进行再培育和再定位,积极推动资源型产业的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型产业精深加工水平,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广节约型生产方式,不断推进传统工业经济系统绿色化,同时也要积极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绿色智能产品,有效对接新型城镇化催生的新需求。

加快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步伐,形成新型城镇化的物质保障、就业支撑和劳动力进城推力。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山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发展满足就地城镇基本生活需要的菜篮子产品。积极发展贵州优特农产品展示、农产品网上采购等新兴农业形态,培育有利于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各种类型农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就业支撑。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结构调整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化解城镇化的用工缺口,延长贵州省劳动力价格竞争优势。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化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强化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积极推进“八朵云”工程建设,实施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交通、平安城市、云计算服务中心和社会保障“一卡通”项目,支持贵阳和贵安新区率先推行升级智慧城市综合试点和专项建设示范。

(二)大城市与特色中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多途径城镇化发展道路

重点发展以大城市为依托的都市圈。以贵阳中心城市为省域发展主核,以贵安新区建设为先导和突破口,重点发展贵阳―安顺、遵义都市圈,积极培育黔中城市群。全面提升核心城市集聚、辐射能级,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产业关联程度,推进都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城市功能分工优化、要素有序流动,建设成为支撑贵州省城镇化的核心载体。

协调发展各类中小城镇。在两大核心都市圈的基础上,兼顾发展其他地州区域性中心城市、条件较好的小城市、县城和一批特色小城镇。积极发展和培育六盘水、毕节、兴义、都匀、凯里、铜仁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提高这些城市的承载功能和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转移、改善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服务“三农”等方面的作用,培育一批有潜力的中小城市,突出发展县域中心城镇,有选择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发展各具特色的功能城市。改变传统发展方式引导下,所有城市都围绕发展工业追求城市增长的做法,充分发挥不同城镇具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独特优势,走出一条与传统工业化、城镇化不同的多途径城镇化道路。坚持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发展一批交通节点型、旅游休闲型、加工制造型、资源开发型、商贸流通型等小城镇。积极围绕特大城市发展需要,突出发展以生活业为主要功能的休闲型、创意型文化旅游城市,生产业为主要功能的商务型、商贸型、物流型城市等等。

推进不同规模城镇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强化大中城市的金融商务、商贸物流、科技研发、旅游文化、信息中介、健康服务等功能,发展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生产生活型服务业;合理引导中小城市发展与其资源环境力相适应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与大城市功能互补的小城镇和沟通城市与广大农村地区的服务型小城镇。

(三)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走生态型城镇化道路

管控城镇增长边界,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设集约城市,以精明增长的思维进行生态管制和土地利用,划定“城市增长边界”,阻止城市无序蔓延,对城市开发规模和节奏进行弹性管制。引导城市与城市之间按照轴向带状扩展模式扩展,避免圈层式空间扩展模式,引导产业和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采用“极核―串珠模式”,尽量避免“连绵模式”。规划各城市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相互穿插,依托河流、大型工程、交通道路沿线以及城市内部街道构建以楔形、带形、片状为主要形态的生态空间。

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推动大中城市人口适度集聚。将城镇化发展置于全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中,综合考虑区域的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关系,按照区域环境承载力确定城镇化的发展规模、速度及其布局,有效防止大中城市人口过度集聚产生的“大城市病”。坚持保证生活空间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并举,完善人口重点集聚区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人居环境。

充分采用城镇集中安置模式,推动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搬迁。在省级层面,积极推动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向生态承载力较好的大中城市集聚。在市县层面,坚持以城镇集中安置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补充,依托各地产业园区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选择县城、重点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有条件的乡村旅游开发区,通过城镇化发展吸引和安置目前仍然勉强生活在高寒地带、边远山区、江河源头等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群,让其下山、进城、进镇,彻底改变其生存环境和谋生方式,从根本上杜绝其对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用城镇化推动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城镇布局形态与地形地貌特点相适应,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

采取“大集中、小分散”建设模式,降低城市建设和运营成本。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投入到地形条件好、开发成本低的贵安新区、贵阳市区、遵义市区等核心区域和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对于地处地形条件差、开发成本高的乡镇,积极通过撤乡并镇工作,逐步引导这些乡镇人口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转移。依托现状城镇的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条件,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节约能源、节约投资和降低工程建设成本等方面降低山地城镇建设和运营成本。

针对不同空间尺度,采取适宜开发模式。优先构建都市圈网络化发展,突出发展贵阳都市圈。在其他大中城市内部,引导城镇组团发展,形成有机疏散成组成团的地域形态,各组团间以河流、山岭、冲沟、农田等自然物间隔,有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连。小城镇根据高台地形、坡坝地形、谷盆地形、组合地形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团块状布局结构、带状布局结构、放射状布局结构、组团布局结构等形态的城镇。

提高城市土地开发密度,建设紧凑型城市。在城市建设上从大型街区模式转向小地块模式,鼓励较小地块的开发和混合用途开发,增加城市路网密度,改善地块间的连通性。将高密度的开发活动集中在主要交通线路的沿线,并通过填入式开发使城市更紧凑,避免出现开发断层区和城市的蔓延式扩张,激励提高现有建成区密度,减少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采用公交导向发展模式,允许适度提高某些公交走廊的开发密度。

(五)城镇建设与地理历史文化相结合,走多元型城镇化道路

推动自然山水文化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依托各地特有的自然禀赋,着力保持山脉、河流、植被等自然系统。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土地,引导城镇、村庄、工业向适建山地发展,充分利用水面、山丘、农田、林地、草地,进行生态景观分隔,打造生态廊道和城市景观带,使城镇风貌、景观形态、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富有贵州特色的山水城镇、田园城镇、山地城镇发展新模式。

推动历史文化与城镇建设相结合。重视和保护已形成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构建“区域+线路+斑块”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格局。传承与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与建筑特色,加强对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和历史价值的城镇和村庄的特色保护和景观塑造,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依托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资源禀赋发展特色旅游,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改善当地居民生活。

推动民族文化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利用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注重保护、挖掘和吸取地方民族传统村落布局、建筑风格的优点,开展少数民族城镇、村寨特色建设,展现民族村落和民居独有的审美价值,彰显和创造人与自然、城镇与环境的和谐之美。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对部分民族民族聚居形态、文化遗产、风俗习惯等进行抢救性保护。

(六)本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相协调,走人本型城镇化道路

充分尊重不同群体意愿,分类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以举家外出农业转移人口为主,在城市有固定住所和工作、基本融入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优先解决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相关公共服务待遇问题。对于以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为主,常年在城市打工,但有一定流动性、在城里有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的农业转移人口,重点改善其公共服务水平。对于未来10年将逐步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年以上的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重点鼓励其返乡创业和再就业,引导其在家乡城市(城镇)落户定居,就近就地实现市民化。鼓励和引导部分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原居住地一定空间半径内从事二、三产业,因地制宜推进就近就地城镇化。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兼顾保障农村留守人口权益。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发挥大中城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城乡规划、要素市场建设、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完善城镇体系,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功能互补、一体互动的城镇体系。大力提高本土农民素质,大胆探索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加大对乡镇、中心村规划的指导和投入力度,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农村的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构建明晰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体系。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途径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和,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愿望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评价”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又与社会一般群图的法律意识有所差别。就其主体而言,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受教育程度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和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1.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我国实行普法式教育,部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有关自身权益保护和他人权益维护的知识武装了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依法办事能力提高。但由于诸多因

素影响,大学生整体法律认识水平还不是很高,遇到法律问题仍然信服于权威,权大于法观念仍普遍存在。大学生虽具备基本法律常识,但是遇事仍然缺乏法律头脑,法律应用性不高。具体来讲,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法律知识欠缺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基础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来说,一个人掌握的法律知识多则他的法律意识就强,反之,法律意识就弱。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课程中有开设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却没有得到过重视,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还是比较欠缺

的,就算学习了法律基础知识,也远不够全面和细致。有些大学生虽然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但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烧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的案例就是明证。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

1.2 法制观念不强

法制观念同样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法律知识是法制观念的基础,并对后者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比较欠缺,法律基础知识薄弱,他们的法制观念不强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法律观点。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分不清,因此造成一些人已经触犯刑法却还以为自己只是简单的违法,从而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上述刘海洋案就是例证;第二,把握不住权利和义务的界限,往往过分地强调权利,而忽视了行使权利的同时不得侵犯国家、集体、社会和他人权益的义务;第三,体会不到法律的作用,有一部分学生只知道法律是用来制裁犯罪的,而没有体会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保障作用;第四,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懂得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或者不相信法律的作用,从而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手段,“以牙还牙”讨回公道。2003 年,浙江大学学生周一超在公务员录用过程中因身体携带乙肝病毒被拒之门外后,对工作人员实施报复,造成一死一伤,结果被依法判处死刑。愤怒的周一超在法庭上当庭撕毁判决书,但是,判决书并不因为撕毁而失效。我们国家的行政诉讼制度已经确立并在不断完善,拿起法律的武器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一年发生在安徽芜湖的张先著诉芜湖人事局一案,则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运用法律武器成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行政诉讼第一案,给我们很多启示与思考。

1.3 法制环境降低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在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承认,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虽然我国已经树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念,将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很好的贯彻实施,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法律意识。但是目前我国法制状况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在很多地方,权大于法、钱大于法的现象仍较多存在。这些地方,法律最终被弃置不用,权威的力量胜过法律,法律没有真正成为权力运作的最终依据,由权力滥用而滋生的腐败现象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者纪律性较差,自毁法律形象,法律效益低下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大降低了法律的尊严,削弱了法律应有的权威,对于这些现象的存在大学生较为敏感和怀疑,这从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动摇了其法律信仰。就比如前段时间引起社会反响很大的“我爸是李刚事件”,肇事者李启铭就是河北的一名大学生,他醉酒驾驶致使一死一伤后,不但没有半点悔过和害怕的迹象,反而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刚,有本事你们告去!”还有最近中南大学一名学生马某无证驾驶肇事后逃逸,被警方控制后口出狂言,声称要拿一百万摆平。本来他们都是大学生,理应比普通人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但是他们并没有,仿佛他们心中没有“法律”这两个字,认同的只有:权和钱能征服一切。

2. 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2.1 传统文化和社会法制环境影响深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之,中国开始踏上了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漫漫征途。由于我国封建遗留较多,人治思想严重,成为我国法制进程的巨大障碍。尽管近年普法教育不断进行,公民民主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但是社会公众对待“权力制约”、“权利维护”的信念的缺失,社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知法犯法,执法者违法现象依然存在,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目无法纪,以权代法,徇私枉法,使法律的权威受到挑战等等。加之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处于成长阶段,自身辨别能力的有待提高等因素影响,使一部分大学生被社会法制环境表面现象和暂时现象所蒙蔽,低估了法律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把金钱、关系、背景看得很重,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

2.2 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

高校对待法律课程的设置欠缺系统、长远及有效规划,达不到应有目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对非法律专业学生仅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法律基础》课程。法律基础所占课程比重相对较少,课时仅占一学期。由于法律的博大精深,法律知识应用范围广泛,老师很难在仅有的几十个学时中将法律知识为学生做出详细和深刻的讲解。学生们则认为法律基础要么以非专业学科出现,要么以选修课形式出现,造成学生对法律课的重视不够,学生上课不积极主动,期末时为应付考试过关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使他们在学完此课程之后只是机械的记住了一定的法律条文,根本不知道遇到相关问题如何应用法律去解决。造成学生对法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法律课程的设置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2.3 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17-23岁的青年,正处于生理、心理渐趋成熟的时期。他们与成年人不同,有自己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较强自负心和自尊心交织存在。能够升入大学的学生大部分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一直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接受着来自社会给予他们的殊荣,使他们一直自认为是天之骄子,高人一等。这种过分的自负让他们认为自己在任何事上都不能比别人逊色,强烈的自负滋生了强烈的自尊。同时由于他们从未走出校园这一单纯的环境,社会经验较少,经不起外界对他们负面刺激。过强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心理素质十分脆弱,处理问题方式过激,较少计较后果,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探析

3.1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只有对法律的充分信仰,人们才会将法律内化并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将规范化的法律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法律的表现形式虽只是字面条文,但是它却反映社会人文关怀,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正是这一点使之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因此,对大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时,应注重引导大学生用现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否充分满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让大学生真正领悟法律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法律的情感和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对心灵的契合,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3.2 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重视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使许多心理脆弱的大学生摆脱心理的困惑,降低因为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改变而带来的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及时的排除大学生因学习、生活和就业所带来的压力,以此来减少大学生对法律的抵触,抑制不良情绪的释放,最大限度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抗打击能力,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

3.3 健全社会法治环境

一方面要保障法律运行机制的合法化,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实现依法治国。营造公平的法治社会环境,使期望法治,关心法制建设的大学生对社会法治充满希望。另一方面要利用社会舆论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运用媒体和网络的力量,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3.4 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高校是大学生生活的小社会,应给在校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法制氛围。所以高校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办事,依法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健全校规校纪,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奖助学金评定、学生干部的任用和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同时要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多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例如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校旁听法庭审判、学生自行组织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监狱、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充分接触法律事务,了解法律运行,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3.5 提高法治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要求不断完善法律教师队伍和知识结构,从事法制教育的老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提倡教师授课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师能正真成为学生法律启蒙的良师益友。其次要注重加深大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和现代法律意识的提高。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上要充分考虑非法律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必不可少,但枯燥的法学理论应尽量结合实际应用为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吸收。同时选取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部门法作为讲解的重点,结合具体案例讲授并辅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理解部门法的立法用意。(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参考文献

[1] 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9.

[2] 钟文化.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及法制教育改革浅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8,(1)

篇7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湿地 生态补偿 路径

黄河三角洲(以下简称黄三角)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上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最为年轻、保存最为完整、生态系统极具特色的滨海三角洲。黄三角保护区每年有大量的迁徙鸟类在这里越冬栖息和繁殖,素有“物种基因库”的美誉。由于湿地生态系统尚处于演变发展的初级阶段,土壤盐渍化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含量较少,光照时间长,水分极易蒸发,水资源短缺严重,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很难恢复。

黄三角湿地生态环境现状

湿地退化显著,面积萎缩严重。黄河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导致淡水供应能力降低,造陆功能衰弱,湿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面积萎缩。从20世纪末以来,黄三角陆地区域的湿地面积在不断地加速萎缩,淡水湿地盐渍化现象越来越快,使得盐沼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到21世纪初,三角洲陆地区域的湿地面积总量已经锐减到2万6千平方公里,淡水湿地的不断盐渍化也使得许多水生植被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长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生长面积大规模萎缩,目前仅剩4800平方公里。与此同时,淡水湿地面积减少了近1万平方公里。

湿地盐碱化趋势加重。据相关主管部门考察统计,淡水湿地面积每年退化为盐碱地面积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从1985的493平方公里到2004年的631平方公里,这19年间平均每年退化的面积要比上一年净增7.2平方公里。盐碱化湿地面积不断加大,已成为黄三角最具典型性、同时亦是恢复治理难度最大的湿地类型,并有不断恶化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因湿地植被退化而显著降低。黄三角原有草地面积1850平方公里,具有发展自然草地畜牧业的理想条件。但近年来草地面积已经减少15%以上,而且草场的生产力也大幅下降,有近70%的草地生产力低于10年前的水平,这些草地都退化为3~5级不等的草场,直接后果就是产草质量和数量的双降,载羊量显著减少,造成此恶果的主要源头则是开发滩涂、建设水库、养殖水产以及大面积的草地被改造为粮田。此外,不加限制的开采也导致甘草、草麻黄、蔓荆等植物数量锐减。灌丛面积也因20世纪中叶以来的毁林开垦而减少了75%。由于人为地过度捕猎和攫取,黄三角湿地水禽种群数量锐减,鲈鱼、银鱼等特产踪迹难觅。

完善黄三角湿地生态补偿路径的必要性

完善湿地生态补偿路径是历史机遇的迫切要求。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黄三角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经济发展将进入新阶段。通过对规划中高效经济的内涵和功能定位的解读可以发现,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与开发的前提必须是生态保护下的可持续发展,而湿地又是黄三角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同时又是相对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目前已出现的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草地等植被退化等问题表明,生态环境问题不解决,必将阻碍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而完善黄三角湿地生态补偿路径有助于提高湿地生态补偿的绩效并为最终实现黄三角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完善湿地补偿路径已成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湿地生态补偿路径是弥补当前补偿不到位的客观需要。其原因如下:

一是黄三角湿地生态补偿的相关立法和政策缺失。以油田开发为例,黄三角生态脆弱,却承载着中国第二大油田的生产开采压力。截至2012年1月1日,胜利油田取得探矿权勘探面积达19.4 万平方千米,油、气资源总量分别为145亿吨、24738.6亿立方米。油田开采给黄三角湿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环,胜利油田对黄三角进行过治理与补偿,但终归是企业的自觉行为,缺少法律制度上的约束和相对稳定的政策指导,很难得到治理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满足,许多补偿实践难以贯彻实施。黄三角的发展本身极具以生态文明为治国方略的时代特征,而所有与之配套的绿色生产、节能低碳、生态环保等方面政策尚未出台或未能落实,仅依靠地方财政的支持难以保护和建设当地的生态。

二是黄三角湿地资源的权属界定不清,在湿地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和体制不顺等问题。黄三角自然保护区的归口管理单位是国家林业局,但同时还受到多家行政机关在其职权管辖下的业务分管,例如,东营市林业局、环保局、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黄河河口管理局分别负责林木管理及协调、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保护区事务安排、黄河河段管理。此外,其他行政部门如水利局、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等参与管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被多头行政管理划分破坏,造成整体补偿措施难以贯彻执行。

三是黄三角湿地生态补偿的资金渠道少,资金不足。目前黄三角湿地生态补偿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地方政府的投入,国家投入相对不足,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捐赠很少,这些都不能满足湿地生态保护所需的投入。

四是生态补偿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补偿效果不明显。生态补偿标准是研究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决定了生态补偿的效果和可行性。目前对湿地生态的补偿标准有很多观点和计算办法,这使得补偿效果不明显。

篇8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东安联社注重活动实效,立足本县实际,“三个结合”扎实推进活动开展。

(一)将教育实践活动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东安联社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全社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通过上门走访、召开职工大会、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等方式深入了解广大职工和客户对当前对农信社在金融产品、服务质量、干部作风、工作效能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7月份以来,面对旱灾侵袭,东安联社共组织100余人(次)下乡镇调研抗旱资金需求问题,筹措抗旱贷款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发放支农和抗旱贷款1126笔,金额3200万元,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赞赏。

(二)将教育实践活动与清收不良贷款相结合。当前,产权改革是东安联社的重要工作,而不良贷款清收又是重中之重。为确保农商行早日组建成功,该社下死命令要求9月份必须完成清收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社一是加大督办力度,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利用9月份一个月的时间全部下基层网点督办清收工作,所有职工主动放弃休假,全力投入到清收不良贷款第一线,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强力推进清收工作;二是出台不良贷款清收方案,将清收攻坚活动计划分解到社、到岗、到人,任务完成情况实行“每日一通报”,发动全员灵活运用多种清收方法进行清收;三是制定改革工作推进日程表,明确各事项督办领导、承办部室和人员,并明确各具体事项完成时间,要求严格按照计划表落实到位。

(三)将教育实践活动与改善金融服务相结合。将服务不优、竞争力不强作为全辖面临的重要问题,引导全体员工端正服务态度,积极改善软硬件配置,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在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积极利用远程监控系统和预警系统适时对各地柜面服务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发现存在各类问题进行汇总和改进,督促工作人员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今年以来,该社新发放福祥卡19518张,累计发卡量突破13万张,达到132518张;新布放ATM自动取款机4台,总量达到15台,乡镇覆盖率达到88.8996;新安装商用POS机6台,累计达到53台;新发展助农取款服务POS机13台,累计达到112台。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趋同化模式;办学质量;创新

独立学院的创办时间不长,但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和模式改革的重要创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缓解高等教育等教育供需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独立学院以其“民、独、优”的新模式、新机制和特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独树一帜,占有了特殊的地位。独立学院必须走有别于传统高校办学的道路,不然的话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本文就如何提高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出一些看法。

一、趋同化办学模式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弊端

当前,在毕业生人才市场上,存在一种不正常的选聘人才现象,就是“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竞争力经常表现在学校层次和类型的竞争力上”。用人单位先选聘一本院校的毕业生,再选聘二本院校的,最后才选聘三本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选聘市场不是选人才,而是在选学校。

产生这种奇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办学指导思想的趋同化。各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多是“高级应用人才”,具有相同的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相同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环节,甚至学时分配都是相同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校每年培养成千上万相同“规格”的同类人才,用人单位当然要去选一二本的学生。

这种趋同化办学模式既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不能满足人才成长的多样化需求。独立学院要想办成一所受社会欢迎的本科院校,必须走出趋同化办学模式,闯出一条新路。

二、走出一条培养新型本科生的道路

如果大学生分四批录取的方式不改变,那么由于一二本院校占有软硬件的资源优势、国家资金保障优势和生源优势,而独立院校仍采取与他们趋同的办学模式,用自己的弱势比别人的优势,肯定是不行的。反之,如果能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活动能力强的优势,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一二本院校的办学新路,一定能找出属于独立学院的生存空间,提高三本的竞争力。

基于以上认识,独立学院应开创出一条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可以发挥独立学院的办学优势,顺应生源特长,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本科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新型本科生,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新型本科生(三本生)的特点是:理论基础知识优于高职生,达到本科(一二本)的要求,使学生就职有门。

三、关于新培养模式的思考

1.新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一是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增强职业技能,努力实现“专业人才”和“职业人才”的无缝对接。

2.推荐一种模式:“611”式的三阶段模式

(1)理论学习阶段(前6学期):采用成熟的被普遍认可的本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保证学生达到本科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但应在此基础上深化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采用通俗易懂的教材,教学内容要删繁就简,精讲多练,减少课程门数,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教学形象化、直观化和趣味化,让学生把基本知识真正学到手。

(2)职业培训阶段(第7学期):英国利物浦大学中国籍副校长提出“人们已习惯了学生毕业之后要经过工作实践、培训和工作积累才能逐步适应和胜任工作”,但大学为什么不能直接培养“职业人才”呢?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人才”,社会需要的是“职业人才”,两者是脱节的。我国有一位独立学院的院长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他说他的学院可实现学校和职业之间的无缝对接。要想实现教育与就业无缝对接,我认为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有需要,即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行业和区域经济内是需要的人才;二是质量有保证,人才规格类型、知识结构能力能满足社会需要;三是职业能力具有竞争力,即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就能上岗。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掌握社会行业、区域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是达到第一条要求的基本条件;制定先进、合理,且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并认真实施培养方案,即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证;按岗位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培训是当前独立学院进行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哪所学校在这一教学改革中取得成绩,哪所学校就会在人才竞争上取得优势。

(3)综合提高阶段(第8学期):主要教学任务是开设选修课和进行毕业设计。本阶段可以大量开设选修课,如提高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类,或人文科学类……学生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将会结合自己的不足、未来就业或兴趣爱好等,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选修课,这必将提高选修课的效果。对毕业设计要适当减少时间,降低理论性要求,保证学生在一具体实践问题上得到专业的综合性训练。理工科学生要加强施工和工程设计类题目,减少或取消论文类题目;经济类要结合企业运作中的实际课题进行总结提高;文科语言学类应避免大而全的题目,减少或取消论文类的题目。无论哪个学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越具体、越结合实际,学生就越会得到越大的锻炼,收获也会越多。

以上独立学院发展的创新之路,希望能对三本学院的发展有指导意义。改革之路是艰苦创业之路,一切为学生服务,一切为学生着想,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竞争能力,这是独立学院的出发点。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独立学院一定能开创出有别于传统高校办学的道路,切实为学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启迪.以评估为契机促独立学院提高办学质量-在评估中心召开的制定独立学院教育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5(7).

篇10

据父亲惠飞介绍1999年因工作调动,他举家由东北迁入南京,当时惠若琪成为南京赤壁路小学二年级的插班生,不过接触排球却是一次偶然机会。当时赤壁路小学在接受体育两个“条例”检查,惠若琪和其他孩子一起到操场做广播操,高出同班同学一头的个子吸引住了到校检查的老师。看着小若琪,有多年培养排球运动员经验的29中老,一下子认定她有打排球运动天赋。

惠若琪得天独厚的运动基因,来自于父亲惠飞身高达到1米98,母亲也超过1米7,就这样进入了29中组织的小队员排球培训班集中训练。据父亲惠飞透露,“其实惠若琪小时候并不爱运动,连女孩子常做的跳绳、跳皮筋等游戏都从不问津。父母一合计孩子像‘羊’一样温顺怯弱可不行,要设法让她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就选择了排球。没想到,她真的爱上了打排球。”

在惠若琪小学升至初中时,29中的校长和负责排球队的老师多次上门家访,校长破例将她安排在实验班。惠若琪初中三年,都是李淑英老师任班主任,同时还是她的英语老师,直言“这个孩子,真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惠若琪经常被选拔参加国内外赛事,有时一去半个多月,包括平时训练占用的时间,她用在文化课上的时间,只有同学的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