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六范文

时间:2023-03-26 07:0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腊月二十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腊月二十六是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春节习俗之一。这一天要杀猪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

2、起源编辑: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故此称为“年肉”。腊月二十六的传统民俗是“炖猪肉”。

3、习俗编辑在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各地就有了“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的说法,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2、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3、腊月二十五炸豆腐。

4、腊月二十六炖肉。

5、腊月二十七杀公鸡。

6、腊月二十八发面。

7、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8、大年三十晚上守岁。

篇3

今天是农历腊月初二,还有一个月就要过年了。腊,在古代是一种祭礼,每年这个时候,人们都会用猎获的野兽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因为是祭祀之月,所以在我国的传统民俗中,腊月的讲究与禁忌也比较多。

- 01 -

九种习俗1、腊八腊月初八是腊八节,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腊八”是“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他们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传入中国之后,材料改为五谷杂粮,成为人们庆祝丰收的方式。

2、腊月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禀报这一家人的德行,让玉帝赏善罚恶。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准备好供品送灶神上天,其中最重要的是糖果,又甜又黏,让灶王上天之后嘴巴被黏住,说不了坏话。3、腊月二十四二十四,扫房子。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器具,拆洗被褥,洒扫庭院。“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因为“尘”与“陈”谐音,在腊月里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腊月扫尘,就是把家里一切的“穷运”、“晦气”都扫出去,以期盼来年运势更好。

4、腊月二十五腊月二十五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5、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在过去,人们生活艰苦,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猪肉。人们在这一天,开始杀自己养的猪,筹备过年的肉食。6、腊月二十七“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过年迎来送往,要招待很多亲戚朋友,所以除了猪肉之外,还有准备鱼肉、鸭肉。二十七也是年货节,大家准备好年货,吃穿用度,一应俱全,所以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7、腊月二十八二十八,把面发。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能蒸馒头的。所以二十八这一天要准备好接近半个月的主食。北京人一般慢一拍,在这天“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

8、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叫“小除夕”。一般是来往拜访,这叫别岁,亲戚邻里之间互相交换糕点,交流感情,人们还在户外焚香,叫“天香”,通常要三天。9、大年三十儿年三十儿。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时刻,各行各业停了交易。这一天所有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摆设天地供桌、辞岁、守岁、迎岁……这天的鞭炮不绝于耳,人们企盼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可以有更好的运气和福气。

- 02 -

五种禁忌1、家中有儿子,已婚闺女在家过年。腊月二十三之后,有儿子的家庭里,不许已婚的女儿回门,直到年初二、初三才可以。老辈子说法,这叫做“闺女不踏娘家尘草”,踏尘草能踩断娘家的根儿。是说女儿这时候回门,会断娘家香火。现如今独生子女社会,自然不存在这些老说法。但在旧社会,这是头等的忌讳。2、腊月搬家动土民间是没有腊月搬家的,因为腊月是祭祀月,有很多重要的日子。腊月讲求的是往家里各种进财。此时搬家,会以为不吉利,有腊月搬家穷一说。最关键的一点是,农村过年,腊月里的诸神,比如灶神腊月二十三辞灶上天述职,年三十再重回人间,还有老地老母(老祖宗)。你突然在腊月搬了家,他们回来找不到新家,会惹不开心。难免有脾气,那这一年就不会太顺。

3、年三十家里水缸不满儿时农村,还没有自来水,年三十傍晚,去井台边排队挑水的人特别多。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过年的彩头儿:有剩财剩饭,寓意日子过得富足,年年有余。年三十晚上煮饺子的水,都是提前挑水添满锅的,水桶里也满满的水,要很节约着洗脸刷牙等。若是不懂事浪费水,没等大年初一就得出去挑水吃,家里主事人心里肯定要郁闷了。4、不说过年话儿“大年三十死了驴,不好也得说好”。年三十煮饺子,煮碎了不能说碎了,破了,得乐呵呵地说:“挣了”。打破碗碟,要赶紧说“岁岁平安”。农村人认为,年根儿和年初,老地老母和诸位神仙鬼怪,全都在家,说什么都能一语成谶。所以必须多说好话,没准儿神仙祖宗一保佑,就实现了呢。

5、年三十扫地,往外扔垃圾农村老人说,年三十开始,家里的尘土都是财宝。那是老祖宗带回来的运气,或者是诸位神仙的赐福。此刻扫地,就是把财气扫出门。垃圾自然也是财,也不能扔,直到初二晚上祭了财神,夜里送了神以后,初三早上才能扫地,把垃圾清理了。

今日已入腊月门,

传统习俗又重温。

篇4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篇5

随着寒假的开始,也寓意着快要过年了。春节,大家并不陌生,这是我国每年都要庆贺的大事。再说春节习俗,有人说,不就是吃饺子、放鞭炮吗?其实不然,我国各地人民的春节习俗都是不一样的。想要了解?我会一一介绍给大家。

我国异地的春节习俗:

河南: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祭灶

在河南,春节的祭灶仪式尤为重要。这主要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只有一个儿子,两人非常疼爱他,可没办法,家中贫困,只能让儿子上煤矿去挖煤。有一次,老汉去探望儿子,在路上遇见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交谈中得知,光脚片是阎王派来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乞求不要收回他的儿子,光脚片应允,让他别告诉别人。此事过了三年之后,在腊月二十二晚,老汉将此事讲给自己的老伴,谁知被灶神听去禀告了玉帝,玉帝随之收回老汉的儿子,惩戒了光脚片。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

“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得越晚越好。

湖南:

丰盛的年夜

饭大家都知道有俗语称,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这样玩弄文字的目的在于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饮食习惯。湘菜爱放辣椒,辣椒可说是湘文化的精神图腾,制法也是多种多样,辣字当头,也兼顾色、香、味,让食客吃罢汗流浃背,唇齿留辣,回味良久啊!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却都是普通之物,如老姜炒子鸡,湘潭剁椒鱼头、毛式红烧肉等,均是经济实惠之物,价格与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广受大众食客追捧.

拜六神

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拜祖

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拜茶

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

广州:

年三十

行花街 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是老广州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年三十晚上的年饭是越晚吃越好。

年初一

拜神 凌晨祭祖拜神,杀鸡。起床焚香,放炮仗。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希望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就可以大鱼大肉了。

年初二

开年 一大早,家中妇女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现代人更是喜欢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吃得越早越好。这天,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广东流行女儿携家带口回娘家。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年初三

穷鬼日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一些广州人会选择足不出户。这天如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

年初四

神落天 接财神回家。如果旧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

北方过年,有一个影响极为广泛的俗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大致道出了北方农村过年的安排。

黑龙江农村与这略有区别: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道有(对联),三十走油,初一磕头。其中,贴道有是贴对联的意思,黑龙江农村,按老规矩,水井上贴的对联一般是“道有”,两字为竖着写,道字最后一笑“捺”同时作为有字的“横”,意思是水连续不断,什么时候都有。三十走油,是用油炸面制的干果之类,现在做的已经不多了。

黑龙江农村过年,一般始于腊月二十三,过了正月十五,年算过完了。

1.腊月二十三,要放一挂鞭炮,吃饺子。灶王爷和财神要升天,即将旧的灶王爷像和财神像烧了,有的人家会摆些供品,堵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们“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腊月二十四,扫房,打扫卫生。

3.腊月二十六、七,要杀猪杀鸡。不急着吃的肉,外面便是天然冰箱,直接送库房冻起来。

4.腊月二十八,发面,蒸包子馒头和豆包,一部分作为贡品,供奉祭祀祖先用的。另一部分则为了吃,过年了,女人们也不会天天做饭,也要歇歇,也要过年。吃饭时,就取来热热就可以。现在这样做的也不多了,面食买着很方便。

5.腊月二十九,写对联,贴春联。不仅人住的房屋贴,连鸡窝猪圈羊圈牛圈都贴,印象中,牛圈经常贴的一幅对联便是“牛似南山猛虎,马赛北海蛟龙”,鸡窝贴“金鸡满架”,猪圈贴“肥猪满圈”或“大猪年年有,小猪月月增”。除了春联,还贴窗花剪纸、挂帖和年画。

6.腊月三十,早晨要放鞭炮,下午要吃饺子,接神,迎接祖先回来,有家谱的人家,会将家谱贴上,没有家谱的人家,会用红纸写一张“三代宗戚”,贴在墙上,摆上供品供奉。同时,也迎接灶王爷和财神回来。有一些人会印许多财神像到各家送,这是送财,各家是不能不要,而且还要赏些钱的。

年夜饭一般要有猪蹄和鸡爪,意味挠钱靶子,来年多多捞钱。年夜饭不能吃虾和东北人经常吃的酸菜,虾与瞎谐音,酸是变质了的意思,不吉利。年夜饭最好有鸡有鱼,象征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连年有余。晚上守岁。一晚上的垃圾不能往外扔,似乎除夕夜扔垃圾是要倒钱,不吉利。午夜钟声响起,要给祖先家谱和家中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

了解了这么多省份的春节习俗,原来各地的春节习俗是不同的。接着,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到92%,剩下的8%都是少数名族。想不想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是怎样的?让我一一介绍给大家。

壮族:

壮族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土话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话叫包口瓬。壮族春节习俗中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气氛:扫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食品。晚间,村前寨后传来阵阵清脆的敲饼声,喷喷油香弥漫着壮村小巷。

除夕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堂,吃“压年饭”,迎新春。按壮族春节习俗“压年饭”饭菜要煮多,吃够吃剩,这是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来年有余的意思。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阉鸡,鱼,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开始。做生意的人兴在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为柴与“财”谐音,期盼新年财源滚滚来。

藏族:

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傣族: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在傣族春节习俗中,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族春节习俗: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

回族:

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饺子,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热腾腾的饺子,打开预先做好的腊八醋,一家人团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孩子们却对桌上摆的各种零食更感兴趣,果壳可以随便扔满一地。

春节这天,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云天,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女孩子抹着红脸蛋,眉间点个小红点儿,头上扎着红发结,穿来跑去,好不热闹,大人们喜上眉梢,互相道喜,祝福新年。初一中午年饭丰盛无比,但晚上要吃面条或是合子,象征新的一年和顺、团圆、美满。

彝族:

彝族过年地板上要铺一层草。选割岩子上的草,那里的草是纯洁的草、干净的草,羊嘴没有沾过的草;是兽蹄没有踏过的草;是丰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荣,铺青叠翠,绿草茸茸如绿毡铺地,象征子孙的荣华富贵。彝族过年前除催喂肥猪、酿好酒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准备——“堆柴垛”。就是在房前屋后堆一垛又高又整齐的柴垛,过年前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砍柴来完成这项准备。寨子里家家户户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显示勤劳、康乐。

朝鲜族:

春节早晨起来,首先洗簌干净,然后换上事先准备好的新衣服,祭祀祖先,也就是祭奠供奉在祭祖房的四代祖先牌位。祭奠结束后,需进行新年第一次行礼,即所谓“拜年”。在家人拜年时,接收拜年的长辈需要给小辈一些压岁钱;拜年时,公公婆婆除了给新过门的儿媳妇压岁钱,还会送一些诸如化妆品、头绳等小礼品。家人百年后有祭祖的饮食做为早餐。然后,小辈们又出门给亲戚或邻居的长辈们拜年。春节的年饭一般为年糕汤、打糕、米糕、松饼等。从春节那天起,各种民俗游戏会陆续展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跳板、放风筝等游戏。

篇6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压岁钱/祭祖/送财神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篇7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开封过年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篇8

此时,我突然怀念起那已经有些模糊的关于过年的甜蜜与快乐。不自觉地,在精心挑选酒店预定年夜饭的同时,静静地寻觅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过年的味道。

那时我家在农村。过年,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就是快乐的同义词。孩子们过春节没有太多的奢望,能吃到平时没有的花生、瓜子和糖果,能放鞭炮,能有新衣服穿,那就是童年的我所能理解的最大幸福和快乐。

一进腊月,围着温暖的火炉,渐渐的,春节的味道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浓厚起来。家家户户忙碌着准备年货,妈妈总是倾尽全力把食物准备得尽可能多,偶尔,还能像变戏法一样,拿出令我们惊喜的,没有被我们发现的阿里巴巴的宝藏,那感觉就像天堂在一米远处。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其实,腊八粥特别简单,就是高粱米加上红枣熬的,但我们却能喝得特别香。喝完腊八粥,就盼着过年了。渐渐增加的幸福、快乐的感觉每一天都伴我进入梦乡……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家家要蒸“年糕”,“年糕”好像是黏高粱磨成粉做的,里面有一层层的红枣,吃起来特别黏,特别甜。关于这个习俗流传着一种说法: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要去玉帝那汇报各家各户这一年内做了什么善事又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送点甜食给他吃,甜甜他的嘴,他就会拣好听的说,所以这个节日从古至今就这么传了下来。

腊月二十六,是杀鸡、宰猪,炖大肉的日子。到了晚上,大街小巷到处飘散着肉香。一些馋嘴的孩子早已禁不住诱惑,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地将未熟透的肉块放到嘴里,结果被烫得乍舌咧嘴的,样子很好笑。

腊月二十八,母亲开始发面蒸馒头,还在馒头上点红点,馒头会蒸得足够多,一锅又一锅,满满地装在一口大缸里,放到院子里冻上,直到吃出正月十五。至今还想念母亲蒸的馒头,可以揭出一层层的,带着麦子的香味。

“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春联,是过春节时必不可少的东西。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无论贫富都要在门口贴上春联,以示喜庆。红红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贴在斑驳的墙上,一副简单的对联,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一切就续,到了年三十,一家人大都聚在一起,原本宽敞的房间就显小了,浓浓的温情和深深的爱意驱走严冬的寒意。亲情在这个时候最能体现了。平常难得聚在一起的人,谈谈一年的感受,聊聊生活的酸甜苦辣,就是有多少苦闷也能在此刻融化。而我则可以充分体会生活的完美无缺了――在此时犯的任何过错,父母都不再深究,他们还会尽可能地满足我的要求,仅此一点,春节简直就是我童话般的美好时光!这天晚上,我们的新衣服被母亲全部拿出来摆在床头,那凉爽、新浆的衣服贴在皮肤上的感觉简直妙不可言!我往往等不到第二天,便已经把它们全副武装到身上,毫不掩饰自己亢奋的神情并迫不及待地去伙伴们中间炫耀了。

到了晚上十一点半,妈妈开始煮饺子。床上铺起了新床单,花生、瓜子、糖果摆上了桌,很快,每样都被分成份,糖果都是按数分的,妈妈和爸爸的那一堆总是最小的。我便忙不迭地收拾着自己的那一份甜美的东西。父亲领着弟弟到外面放鞭炮接财神了。这时家家也都出来放鞭炮接财神,鞭炮声响成一片,整个小村子沸腾了。那浓浓的火药味弥漫在空气里,与家家厨房里飘出来的肉味一样令人兴奋和舒畅。在那时的我看来,没有比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更让人感到悦耳和惬意的了。

火光映着笑脸,灿烂而多彩。大年三十,它是我心目中永远的团圆之夜、富贵之夜、幸福之夜。我知道,那一刻,妈妈和爸爸的微笑一定是灿烂的。一家人都沉浸在由清贫变为富有的快乐之中。虽然,那种富有很短暂,很微薄。但我们至少在过年的时候有一次满足,过年那几天的拥有和富足能忘记一年的贫穷。

这是一个无人入眠之夜。凌晨,窗外还黑漆漆的,妈妈已经准备好了竹篮子,里面装满点心匣子(多是桃酥、蛋糕之类)。在震耳的鞭炮声里,匆忙吃一碗热腾腾的水饺我就跟着大人出门拜年了。拜年是孩子们最乐意做的事情,我们花团锦簇般地在邻里亲戚之间穿梭,随着长辈们相互间的恭贺,我的口袋也塞满了糖果花生。拜年仪式完成后,便是我们疯玩儿的时间了。春节的玩儿法绝非平时可比:没有人催我们回去睡觉,我们尽可以玩儿到很晚;没有人叫我们回家吃饭,父母知道我们的肚子饿不着。

篇9

快要过年了,大街小巷热闹非凡,千家万户都忙碌了起来,我们家也不例外。

腊月二十五,爸爸妈妈都放假了,我们家来了个“全家大扫除”。爸爸负责客厅和卧室的卫生,妈妈负责厨房和卫生间的卫生,我负责阳台的卫生。别以为我的任务轻,我还有个重要的职责是给爸爸妈妈当助手,保证随叫随到。我跑到阳台,发现地上、墙上布满了灰,桌子上还有些橡皮屑。哈哈,这个难不倒我,我拿起吸尘器,开到最强档,仔细地吸起来。先是桌子上,再来地面,最难的是墙壁,我得踩着凳子,仰着头,举着吸尘器的把手,不一会儿,我就感到了膀子酸了。坚持就是胜利!终于我把每个角落都吸了个遍。光吸还不行,够得着的地方还得用抹布擦一擦。于是我又擦出了很多脏,那真是“不擦不知道,一擦吓一跳”啊!

毛巾脏了就不说了,桶里的水也是乌黑乌黑的呢!看着我打扫一新的阳台,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然后我去帮助爸爸拿衣架,晾衣服,铺床垫,整理书橱......又帮妈妈递毛巾,搬沙发,运东西......我们一直忙到晚上七点才收工,我们累得筋疲力尽,但是看着焕然一新的家,心里乐滋滋的。

篇10

菲说她不喜欢过年就是因为讨厌漫天的爆竹声,很吵。我说不会啊,蛮好的。

后来MONKEY看了这句话邪笑着说Cissy你当时明明什么话都没有说耶,我看啊,你应该改名字叫Silence才对。

Monkey,你在笑?

因为我一直在等待一个不是总沉默的Cissy,一个会说“不会啊,蛮好的”的Cissy。

Monkey的声音从很远的地方游离过来,把窗外的爆竹声碾的支离破碎。

寒假学校补了二十天的课,整二十天。中午在教室偷玩班里的电脑,上创网看见那么多人都在,只是我一个也不认识。我在Monkey的blog里留言说你快来创网吧,不然我又要到卡夫卡那升级去了。

然后我继续在创网上溜达,偶尔撞见一个人跟我说话已经可以使我吃惊不小了,但我又总会想那人应该对谁都一样热情吧,于是依然自己到处溜达,继续碰见一个好像对谁都很热情的人。

听见爆竹声从很远的地方游离过来,把我的思绪碾的支离破碎。

腊月廿六

腊月二十六是寒假的第一天,阿姣在我们的笔记本上写:假期终于在我老死之前到来了。

放假第一天下午,我把15本课本30本资料和一沓试卷整整齐齐的摆在我面前的写字台上,无比悲壮的对自己说,这就是我在寒假所要做到的,在这十天里所要做到的。

然而十天后我将会写下这样一段话:寒假就这样在无所事事无所事事中过去了,好像我是在昨天从学校把一堆的书背回家,晚上做了一个很长的梦,第二天醒来继续把那一堆的书背回学校。

腊月三十除夕

去年除夕,我们一家人一起熬夜,那时很奇怪的想起一句话,“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今年除夕,我们仍旧一起熬夜,而我却想到,“生离死别都是别人的热闹,我有我自己的孤寂”。

窗外的爆竹声比墙上的挂钟还要准时,而我只能站在时间与时间的断裂处,无助的接受一切。

正月初一新年

寒假补课的时候睿馨对我说小学同学在寒假会有个PARTY,正月初一。在哪里都有谁?…其实我不是很感兴趣的,所以到底没有问。我说,啊,这样啊。

可能现在才明白一直在怀念的过去是一件件事而非一个个人。而对于很多人每一秒钟我们都在分道扬镳,像在赤道上同时向南和北走的人,越来越远,最终相隔着整个地球。

可即使是比较要好的朋友,在初二以后也无可避免的背对背站在赤道上,和睿馨就是这样,两个班之间只隔一堵墙,却只有偶尔才会遇到,那个PARTYD的消息也许是两年来她对我说的唯一一句话吧。

初三的时候子琪转学过来和我一班,若大的一个班里终于有了一个小学和我同班的朋友。有天放学和子琪一起回家,我便问她是不是有个小学同学的PARTY,她说可能取消了吧,毕竟只是小学的同学,无所谓啦。

想想真是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