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绽放范文
时间:2023-03-31 10:0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桃花绽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煤炭利用;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甲醇
中图分类号:F416.21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根据化石能源的蕴藏量以及开采情况, 许多专家预计21世纪中叶,总的能源形势将从以石油为主逐步转化为以天然气为主, 进而发展为以煤炭为主。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煤化工产业,有利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未来我国煤化工发展的核心将是新型煤化工, 即煤制烯烃等新型煤基材料和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新型煤基清洁能源; 采用煤炭--发电--化工一体化方式建设大型产业化集群, 这将成为未来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1 煤制天然气
煤制天然气的能量转化效率高,能达到50%-52%[1],是最有效的煤炭利用方式,该技术最早由德国鲁奇公司和南非沙索公司的工程师在半工业化实验厂进行考察时提出。美国大平原煤气化厂在北达科他州大平原上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由煤气化经甲烷化合成高热值煤气的大型商业化工厂,生产出合成天然气15亿m3, 还生产化肥、苯酚、CO2和其他化学品。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煤气甲烷化增加热值的研究开发工作的进展较为迅速。目前国内有多个煤制天然气项目处于规划和在建过程中。2009年4月,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的20亿m3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奠基。2009年6月22日,中海油同煤集团40亿m3・a-1煤制天然气项目正式启动,2009年8月,新汶矿业集团新疆伊犁一期20亿m3・a-1煤制天然气及多联产项目将开工建设。2010年12月在新疆昌吉举行的“2010中国煤制天然气、煤层气(国际)高峰论坛“中提到,按照《新疆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功能布局总体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末,准东煤化工产业规模将达到1400万t・a-1油当量。
通过煤炭的清洁转化,生产工业和民用天然气,可以补充我国常规天然气产量的不足,对于缓解我国天然气资源短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煤制油
“煤制油”技术可解决能源结构多煤少油国家的石油供应相对不足的问题。二战期间,德国先后建成11套直接液化装置,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供了近三分之二的航空燃料和50%的汽车及装甲车用油。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15%左右。我国的“煤制油”项目将形成5000万t・a-1油品的生产能力。
2007年,兖矿的煤炼油工业示范装置申报国家审核,2010年3月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组织的技术鉴定,鉴定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采用兖矿研发的低温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技术,设计年产量为108万t・a-1油品。
2009年1月,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百万吨级直接液化煤制油示范装置试车成功,并在连续运转303小时后按计划停车。该项目将于7月进行第二次试车,进行为期1000小时的试运行,并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收集。
3煤制甲醇、烯烃
甲醇在化学、医药、轻工、纺织等行业有着广泛的用途。目前我国甲醇的生产能力为3.5万t・a-1,世界范围的甲醇产量已经超过320万t・a-1。
目前, 世界上新建甲醇装置的规模不断加大,大多数已经增长到60万t・a-1-80万t・a-1,最大的单系列甲醇装置已达180万t・a-1以上。我国自行开发的适合于低压合成甲醇的催化剂,10万t・a-1以下的生产装置已经国产化。
甲醇作为一种化工原料,可以生产其他下游产品。主要是在生产甲醇的基础上制取烃类。该项技术的代表工艺有国外的MTO工艺、MTP工艺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DMTO工艺。
到目前,我国已新建多套百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同时还见建成煤制甲醇,甲醇制烯烃等联产项目。2009年2月,神华包头180万t・a-1煤基甲醇制60万t・a-1烯烃项目被列入我国石化振兴规划。2009年5月8日,由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中煤能源集团、泰国新能源化工投资集团按照4:3:3股权比例合作建设的陕西靖边煤制烯烃项目签约。一期第一阶段建设180 万t・a-1甲醇、60万t・a-1 MTO、150万t・a-1重质渣油热裂解、60万t・a-1聚丙烯、60万t・a-1聚乙烯项目。2010年10月,神华宁煤集团煤基烯烃项目MTP装置进行投料试车,并成功产出纯度99.69%的丙烯制品。
4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 , IGCC)技术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燃煤电站效率低、污染大的问题,而且也克服了天然气供应不足和价格昂贵的问题。
到2005 年,世界上已经投入运行和正在建设的IGCC电站近30 座,其中美国占了一半左右,装机容量超过800万kw。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跟踪IGCC技术的发展,并且将其列入国家重点科技发展项目。2004年华能集团推出了“绿色煤电”发展计划,与7家发电、煤炭、投资公司共同成立绿色煤电公司。与此同时,兖矿集团决定“十二五”期间在疆投资500亿元发展煤电、煤化工等煤炭转化项目。“十二五”期间,兖矿集团将在甘泉堡工业园区、准东五彩湾园区、准东黄草湖园区分别建设煤化工和煤电产业项目,形成煤化、煤电一体化产业格局。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洁净煤技术,煤气化多联产技术将逐渐成为现代的主流洁净煤动力-化工联产技术,也将是未来能源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
5结语
在当前国际油价居高不下,我国原油资源短缺、煤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发展煤化工产业,对发挥煤炭资源优势,补充国内油、气资源不足和满足对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付国忠, 陈超. 我国天然气供需现状及煤制天然气工艺技术和经济性分析[J].中外能源. 2010, 15(6): 28-34.
[2]赵振本, 美国大平原煤气化厂[J].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1986 (2):51-55.
[3]徐京馨.甲醇前景和以煤炭为原料独立系统生产甲醇的有关设计问题[J]. 小氮肥设计技术. 2003,(1):1-5.
篇2
【关键词】变电站;特点;无人值班;自动化改造
1.引言
无人值班变电站是电网调度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无人值班变电站是电力工业随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新的运行方式,这种运行方式采用了先进技术,集中包括人工智能分析,工业自动化与通讯等多个学科的先进技术,是科学发展所直接导致的结果。对于传统变电站进行有步骤的无人值守改造工作势在必行,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它能更好地去适应现代工业对电能的质量要求。目前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对电能的指标要求比较高,如电压水平、纹波系数、频率、供电连续性等都要适应生产要求,加上工业自动化和相应的变电站在自动化方面的信息加工量大及信息反馈快等优点,要求在变电站中实现工业自动化;二是变电站的自动化是电力企业能够安全运行的必然要求,有统计数据表明电力行业中,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占一定的比重,因为人容易受到环境、疾病、情绪等因素影响,因此无人值班可以提高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二是从经济效益上来看,当无人值班的变电站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时,就能够实现减员增效。
2.常规变电所的不足
传统的变电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安全性与可靠性不能满足很多企业对用电质量的要求。因为传统变电站大多是采用的常规设备,其二次设备结构比较复杂,可靠性野不强,不具备故障的自诊断能力,只能在计划停电或者保护装置发生了拒动和误动的时候才能发现问题。二是供电的质量缺乏科学保证。传统的变电站大都没有调压手段,而且缺乏科学有效的电能质量考核方案,满足不了企业考核需求。三是占地面积较大,增加了征地资金。因为传统的变电站二次设备都是笨重而且体积庞大,器件的组屏数量多,所以控制室与继电保护室的占地面积很大,就满足不了企业扩规和发展要求。四是不能满足实时监控要求。一般变电站要做到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就必须及时掌握系统运行工况,以便采取一系列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手段,而传统变电站没有远方通讯的功能,也就缺乏自控的手段和措施,不利于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五是设备的可靠性差,维护工作量大。常规继电保护整定值只能在定期停电时校验,而且保护整定值的整定工作量大,所以无法实现远方参数及自动装置整定值的修改。基于以上种种不足之处,要求变电站进行自动化改造,以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求。近些年来,对电网的改造力度也在一步步增大,逐步向着综合自动化的趋势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主要优点在于:提高设备可靠性及系统的安全稳定性;提高配送电电压的合格率;提高综合运行管理水平、缩小占地面积、减小维护工作量。
3.改造具体方法
实现无人值班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可靠的继电保护装置,只有具备了可靠的保护,才能谈变电站的安全运行;二是有“四遥”功能,这也是远方监控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变电站的无人值班改造是在原有的变电站继电保护基础上,增加“四遥”设备来实现。通常采用的“四遥”设备有FJY-2型的分布式交流采样远动装置、操作继电器柜、遥控执行柜、变送器及微波通讯设备等。
3.1 一次设备主要改造及技术要求
对变电站的改造首先是实现一次设备的智能化。变电站中凡是直接用来接受和分配电能以及与改变电能的电压相关的设备,都称为一次设备或者主设备。由于它们大部分都承受着高电压,所以也大多属于高压电器或设备。主要包括主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刀闸、母线、互感器、电抗器、补偿电容器、避雷器以及进出变电所的输配电线路等。
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是所有智能变电站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些设备采用标准化的信息接口,能够把测控保护、状态监测、信息通信等多种技术融于一体,满足整个智能电网对电力流、业务流、信息流一体化的要求。智能化的一次设备首先通过先进的状态监测手段与可靠的自评价体系科学地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以识别故障征兆,根据分析和诊断结果给设备维护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依据,当发生故障时,对设备进行故障分析、定位和评估。智能组件是一次设备智能化的核心部分,所以对智能组件应有下列要求:①应能够自动连续地进行监测、数据处理和存储,且其投入和使用不改变和影响一次设备的正常运行;②应具有自检和报警功能,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与合理的监测灵敏度;③监测结果应当具有良好的可靠性、重复性及合理的准确度,并具有状态标定其监测灵敏度的功能。
3.2 二次设备改造内容及要求
变电站的二次设备主要包括测量仪表、信号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和远动装置等。对二次设备的改造主要是经过功能组合与优化设计,通过先进的一些计算机技术、现代化的电子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以及通信技术,使变电站主要设备与输配电线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监视测量与微机保护,同时实现与调度通信等方面的综合性自动化功能。实现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就是利用多台微型的计算机与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组成一个庞大的自动化系统,来代替常规测量装置、监测仪表、常规控制屏、中央信号处理系统及远动屏,通过微机保护来代替常规继电保护,并克服常规继电保护装置存在的不能和外界进行通信的缺陷。这是一个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多种高科技在变电站这一领域的综合应用,通过它就可以采集到较齐全的数据与信息,依靠计算机的高速运行计算能力于逻辑判断能力,更加方便地监视控制变电站的各种设备运行状态和操作。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都具有功能的综合化、结构与监控的微机化、操作与监视的屏幕化、运行与管理的智能化等特征。二次设备改造主要是对于控制回路进行改造,通过改造更能够满足无人值班的需要,改造要求基本如下:①断路器的控制回路进行改造之后,要简单可靠且没有迂回的接线,在回路断线或与控制电源失去联系时候能够起到远方报警的目的,并能够保留故障信号。②在保护回路上面需要设有熔断器的变电所在对回路直流保护消失之后能够进行远程报警。③重合闸装置也要能够实满足自动投运与退,当控制当地操作合闸后,重合闸得电源应当能自动投入,而重合闸放电回路能够自己断开。当控制当地操作跳闸后,能够退出重合闸的电源,而且重合闸的装置能够自动放电,并根据需要对于重合闸进行加速或者新一次的重合闸。④当低频减负荷的装置应能够实现自动闭锁重合闸。⑤需要将断路器信号灯与闪光功能对应,采用二级管作为信号灯具,同时加装遥控和就地跳、合闸的闭锁回路,并对中央信号装置的有关回路作相应改造。
3.3 变电站生产基建的基本要求
真正的无人变电站除了一、二次设备的自动智能化以外,同时变电站整体生产基建也要具备很高的自动化功能。对于现在的科学技术与基建单位的能力完全可以做到,变电站生产信号也一样做到信息传送到总站或者相关部门,譬如洪涝、火灾、不明人员闯入等等。其生产基建的基本要求如下:(1)站内电缆层和电缆沟内有水位监视器,并装有自动排水泵能够及时将倒灌雨水及时排出。(2)站内GIS室内装有SF6气体浓度监视器,并在气体浓度达到危险值时自动开启风机排风通气,随时将气体浓度传送总站并报警提示。(3)一二次设备及附属房间内装设防火报警系统与119火警联动,当发生火灾时及时报警扑救。高低压电缆沟内放设感温灭火器,在遇到电缆着火时能自动灭火。(4)站内装设电子防盗围栏及红外报警系统并在各角度装上监视探头,能够做到及时报警和远方监控巡视。五、变电站装设远方门禁系统,可设授权密码开门、授权磁卡开门、远方视屏呼叫开门等灵活安全的开门方式。
4.结论
变电站在采用综合自动化技术后能够实现无人值班的转变,而且占地面积比较小,系统的可靠性较高,当任何一部分设备出现故障时,都只会影响到局部,其可扩展性与灵活性都比较高。改造后变电站内的二次电缆也得到大大简化,不仅节约了投资,而且减少了维护量。尤其是近年来大规模的集成电路技术与通信技术等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给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自动化水平得以提高。目前,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技术正朝着网络化、多媒体化、综合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变电站的设计中采用综合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改造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永保才.浅论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J].云南电力技术,2007(04).
[2]申狄秋.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0).
篇3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创新发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H-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机电一体化在讲科学、争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中飞快的发展,推动了机电自身的发展进步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是传统的机械行业与现在电子技术想结合,形成一种新的体系,是现代机械技术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机电一体化在很多高校中很受欢迎,学术种类繁多。根据我国国情,机电一体化需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才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就需要采用边引进、边消化,进而改进、创新的方针,利用我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引进、消化国外发展多年、比较成熟的技术进行来料加工、合资经营和独立经营,在较短时间内使一些产品达到国际水平。独立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做到引进利用、消化、改进、开发、创新,充实基础,积累经验,培养人才,积极稳妥地前进。
二、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的内容
1.技术设计的单元化
目前主要是从单元化技术来研发机电一体化技术。单元化是把系统分为几个单元模块,如工控机、运动控制卡、伺服电机及步进电机、CAN总线、电动机驱动器、回转单元等。在接口一致的前提下,将单元的设计完成后再结合,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以及互换性的优越性。
2.控制系统的树状网络化
控制系统的网络化是指把电子计算机作为节点,其它的运动控制卡、CAN卡等作为子节点,这样节点和子节点就形成了树桩的网络状态。在实现监控中,计算机把电机工作的情况和传感器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整合,实现了网络把每一个控制点联系起来,实现对机电的控制,实现机电一体化。对控制对象的选择上,也能伺服电机来实现高精度的工作要求。利用计算机对不同节点信息进行处理,再将其反馈到每一个控制对象上,利用这种方法来完成协同控制。
3.系统应用的长久化
在进行机电的操作中,对机电的控制对象的数目来增加控制卡的数目,只要在电气上作出改动即可,或者对其它设备的添加来实现系统功能的扩展。比如:为了使图像定位和图像智能的控制准确性,可以通过添加几个工业摄像头的方式来实现。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其迅速发展的趋势预示着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发展前景概述
1.进一步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用途的广泛化
不管在小方面还是大方面,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会更加的广泛,自动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机电一体化来实现,同时也是工业化、航天工业、各种国防工业技术的基础。纵观国外的机电一体化发展中,机电一体化发展较快的国家,带动了PLC工业控制的发展,应用更加的广泛。作为机电一体化的核心的程序控制器技术也不断的发展,带来了程序控制一体化的变革。PLC是工厂自动化控制的核心技术。但是,PLC的质量在不同品牌之间质量不一样,因为在把阶梯图的绘制转化成PLC的指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大
2.机电光一体化是必然要求
新世纪以来,随着半导体微电子技术、镭射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显示产业和生物科技的发展,使得机电一体化必然向机电光技术方向的发展。机构设计、精密制动器、人机界面、微处理器,程序或反馈控制、诊断信号的处理与错误、辨别图形、制程工程以及仿生人工智能是机电光技术的典型范围。机电光系统的类型可以根据光学、各种光学元件的互动程度及其组合特性分为三个类型。即光机整合的类型;内嵌光电或者光学装置的类型;在光学系统中嵌入机电装置。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具体方向
1.国际化方向的发展
全球经济的合作与发展,是机电一体化走向国际化的社会环境。由于计算机的发展,网络的便利性为发展科技、工业生产、科教文卫等都发生了巨变。地球村产生了地球经济,很多企业走出本土面向世界,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交流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机电技术创新发展的新产品能迅速走向全世界,畅销全球。
2.智能化方向的发展
21世纪的机电发展技术更加重视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是一个区别于传统机械技术的特征。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要求在以后的机电操作控制中,依赖于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信息学、混沌动力学等新的学科知识,模拟人类智能,实现机电一体化的优越性。智能化是发展趋势去很多地方受到应用,节约了更多的人工成本,实现以依靠科学进步提高工作效率的理想境界。
3.微型化的发展趋势
鉴于传统的机电一体化的庞大笨重,不易展开工作的缺点,电机一体化微型化起步发展于20世纪末。微型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机械的一体化优越性,还体现微电子系统的优越性。
纳米技术是机电微型化发展的技术方向。目前的为机电一体化应用中,在生物、通信、制造业、医疗等领域有很好的影响力。但是主要存在的发展瓶颈是机电设备的复杂性导致不能与当前微电子技术同等的发展力度,机电一体化微型化的技术落后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微机电技术一定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机电一体化整体的微型化水平。
4.模块化的方向发展
模块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因为模块化的工作量大、繁琐、生产的厂家多,对零件之间的紧密配合的程度要求较高。如果各个零部件之间的配合不好,就有可能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不能很好地实现,这就需要对机电一体化进行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就是将多个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子系统。多个子系统最后又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生成一个新的系统,产生不同的功能。
5.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环保问题是任何一个技术发展首先考虑的问题,改过了以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率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做法。绿色发展方向是主流方向,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技术发展趋势,也是人类创造科学文明必须遵守的准则。绿色产品能够使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环境造成最小的污染,绿色产品在制造、使用和销毁的过程中都能够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也不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健康。
五、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保障
单靠机电本身的发展是不科学的,应该得到多方面的保障。虽然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速度很快,竞争力也很强。仍有其它问题存在,要保证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发展的措施,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进行:要让政府的决策高层认识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性;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发展电力电子关键技术,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际并行;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机电产业要走进校园内部去寻找人才与合作;建立未来的研究对象。
六、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中会不断的完善,控制系统也会强大,作为一个机电工作人员必须对它有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发展的成果,也要发现各种问题,毕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时间不长,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现状,使得机电一体化能够在国家的发展当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海静.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2]苏林.浅谈机电一体化在喀拉通克铜镍矿的应用及发展对策[J].新疆有色金属,2008,31(3).
篇4
一、企业要立足河北的文化资源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品
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品。河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各地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优势传统文化。企业要把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势,打造河北省知名文化创意品牌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例如河北白洋淀、西柏坡地区可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正定可以大力发展商贸会展等等。此外,还要让创意文化产业化,创意文化产业化的关键在于突破“文化”束缚,把握市场需求,进行文化创意新产品的开发,促进科技、文化和产业的相互渗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二、高校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改革高职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和文化资源优势,确定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门类和方向,避免大而全,目前我省文化创意产业最为缺乏是不仅具备文化创意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管理、经济、心理等的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相比较其他产业,我国高校尚未建立与其相配套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68%以上从相近行业转型,远高于其他行业26.4%的平均水平。因此改革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要注意以下方面:
1.需要加强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打造富有创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既有文化战略意义也有现实经济意义。文化创意人才缺少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就不能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产品,这就要求我们开设的课程是复合的、民族的,使高校毕业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具有相对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2.重视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项新兴产业,它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创新素质,教师通过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始终把对学生的创意思维锻炼放在首要的位置,同时倡导实际项目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学习、成长,适应市场和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
篇5
关键词:森林文化;发展动力;发展方向
1 森林文化的发展动力
1.1 人类的需求为原动力
人类的物质需求是森林文化产生的基础,而人类精神层次的需求则能有效推动森林文化的发展。在人类的各种需求中,对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人类对物质的需求,而对情感、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则表现为精神层次的需求。而森林文化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中总会因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改变而产生相对应的变化,如早期人类对森林的需求往往建立在食物和工具的基础上,而当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人类对森林的需求也转移到了原料和材料方面,到后期森林又成为了工业原料的来源,直到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对森林的需求也转变为了更高层次的审美休闲等方面,可见人类需求的转变之间影响了森林文化的本质转变。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次生动力
自然环境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人类必须要协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随着人类的精神文明逐渐提高,在利用森林资源时,明显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也时常会感叹在自然中生命的脆弱,而为了寻求心灵的安定,各种带有的理论则应运而生。同时,也为了促使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并防止由于人类的过度活动而造成的环境的资源的破坏,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约束人类的行为。而当旧的文化已经不能协调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时,就需要整改当前所用的文化制度,推动新文化的产生。
1.3 科技水平为催化剂
科技水平是文化发展所形成的产物,并成为推动人类文化和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而在森林文化中,科技水平的提高不仅能有效提供人类的智力水平,还能有效加强人类对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保护、自然气候保护等多方面的认识,进而从深层思想方面改变人类在利用森林中所形成的错误态度。科技水平的进步也有效推动了媒体产业革新,多媒体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森林文化的宣传途径并提高了其传播的速度。然而,科技水平这把双刃剑在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高科技工具的发展来提高人类的劳动效率,同时也加速了对森林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2 我国森林文化的发展方向
2.1 城市森林为森林文化发展的主方向
一方面,城市森林作为生态文化的一种,与森林文化对物质资源的提供不同的是,其主要是通过改善生活环境空气、水资源等方面,而为人类提供更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城市森林与城市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主要表现为森林和城市中以及城市周边地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特征。
2.2 宗教森林文化的留存
森林是人类发展的起源地,一直以来森林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受森林中的树木是人类世界与另一个世界连通的通道这一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我国从古至今便有在庙宇、宗祠、墓地的周边栽种树木的风俗。这种充满的森林文化不仅有着人类祖先对投胎转世的希望,以此来弥补今世所有的遗憾,也富含了人类天性中对后人关爱,同时也能给予人类心灵的安慰来降低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宗教森林文化对人类的心灵和精神思想具有一定的宽慰效用,也正因如此,这种宗教性的森林文化会在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中得到长久的留存。
2.3 区域森林文化的逐渐消失
区域性的森林文化指的是,长期以来在森林居住的民族与森林之间有着相对密切的联系,并在日常的生存和生产中形成的一套与森林相关的道德准则,而这些民俗所具有的传统风俗和道德准则共同构成了区域的森林文化。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加紧密,因此,外来文化对森林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这些民族的思想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新的文化会慢慢取代区域性的森林文化,以致其逐渐消失。
3 结语
目前,我国的森林文化正处于从工业化方向往生态化方向过渡的阶段,具体表现为人类逐渐减少了对森林的物质需求,而转为了在旅游、休闲、健康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因而,针对森林文化的研究也应当逐渐往更加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而城市森林也将是森林文化在未来发展中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从云南省花卉生产情况、花卉生产布局、花卉流通体系和花卉生产企业等方面,阐述了云南省花卉产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概述了花卉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云南省花卉产业的优势,并对该省花卉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花卉产业;现状;发展对策;云南省
云南省是我国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市之一,素有“植物王国”和“花卉之乡”的美称。在全国约3万多种高等植物中,云南省就有1.7万种。该省具有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等不同气候类型的植物种类,观赏植物有2 100多种,其中花卉1 500种以上,许多是珍稀种类和特产植物。这不仅是世界上观赏植物宝贵的种质基因库,也是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资源保障[1]。云南省通过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实施“18”生物工程和“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等,已将昆明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兰花基地。
1云南花卉产业的现状
1.1花卉生产情况
据云南省统计年鉴资料,2007年云南省花卉种植面积达2.3万hm2,与2006年同比增长15%,总产值达84亿元,增长16.7%,花卉出口额8 500万美元,增长31%,鲜切花产量约50亿枝,增长22%。截至2007年底,全省有花卉企业1 039家,从业人员20余万人,花农10.2万余户,花农合作经济组织200余个。目前,云南鲜切花产销已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1,形成了全国闻名的斗南花卉批发市场和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两大产地型交易市场,其中“斗南花卉”已成为我国花卉类第1个驰名商标。
1.2花卉生产布局
经过19年的发展,云南花卉的产品布局已初步形成,且日趋合理。在地区布局上,初步形成了以西北部丽江、中甸为主的球根类花卉育种和切花生产基地,滇中地区以昆明、玉溪为主形成温带切花和热带兰花生产基地,南部地区的景洪、元江、河口等地形成了热带兰花、鲜切花和室内观叶植物生产基地。品种布局上,形成了以温带切花为主体,热带兰花、切花、观叶植物及寒带球根育种几大类别、多品种共同发展的格局,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日趋协调。
1.3流通体系
云南是全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鲜切花销量占全国市场的50%左右,其花卉80%销往全国90多个大中城市,10%出口到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云南花卉主要的流通方式有2种,一是中间贸易商从呈贡县斗南批发市场组货,发往消费地各代销点、当地的批发市场或零售商;二是企业直接把产品发给自己固定的客户。云南鲜切花交易主要集中在昆明地区,总产量的80%是在呈贡县斗南批发市场进行。该市场占地面积4.87 hm2,建有10 000 m2的交易大厅,现已有561户进场登记注册的客商,其中85家贸易批发商长期驻场,平均日交易200~300万枝切花,配花配材21 t左右,日均参与交易人数达5 000人,高峰期日交易量可达350~400万枝,配花配材28 t,交易人数7 000人以上。
1.4花卉企业
截至2007年底,云南省1 039家花卉企业中既有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也有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到目前为止,云南省共批准花卉外商投资企业89家。从企业的分工来看,有以荷兰范登博思种球公司、育种商荷兰莫尔海姆玫瑰贸易公司、英茂公司、农科院花卉中心为代表的种苗、种球生产企业,以日本的河野教大农业技术公司、英国太古公司、缤纷园艺、维生种苗、江川英茂为代表的切花生产企业,以庆成公司为代表的热带兰花生产企业,以格林温室、电子工业研究所为代表的大棚生产企业。企业间的生产分工日趋专业化,花卉生产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日益提高。
2云南花卉产业的优势
2.1自然条件优越
云南的气候多样性可以满足各类花卉的生产需要;许多地区四季温暖,可周年生产各种花卉;高原地区紫外光充足,有利于花卉品质提高[2]。云南素有“世界花园”之称,尤以杜鹃、山茶、报春、龙胆、木兰、百合、兰花等7大名花著称于世[3]。云南与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4国接壤或临近,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地理条件;40余条国内外航线的开通,为花卉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输条件。
2.2社会服务业已具备
云南自古有栽花养花的传统,为花卉生产发展奠定了种植技术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专业花农队伍已经形成并不断壮大;花卉科研、教学与培训也有良好的发展态势;昆明周边的大型花卉生产基地已经建立,已有以鲜切花为主的多种花卉规模生产,销售渠道已经打开,基本销售网点已经形成。国际花卉生产布局的变化,更是给云南花卉的发展带来契机。
2.3生产销售已成规模
1994年以来云南省鲜切花产量一直居全国之首。2006年鲜切花生产面积6 319 hm2,产量43亿多支,占全国的1/2以上,花卉总产值73亿元。2007年花卉面积逾2.3万hm2,总产值84亿元,其中鲜切花产量50亿枝。云南花卉不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占有较大份额,所产花卉的80%销往全国90多个城市,而且还有10%左右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4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省市相比,云南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丰富,花卉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3云南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
3.1科研及人材培养明显滞后
科技投入和储备不足,科技力量薄弱,劳动者素质偏低,导致云南花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4个不相称,即丰富的花卉资源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种不相称、优越的气候生产条件与高品质花比重低的现象不相称、发展规模及发展速度与现有的科技支撑体系不相称、产业发展迅速与经营管理滞后不相称。
3.2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还没有一个适合现代花卉产业的流通体系,企业和花农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花卉质量较差,无法更好地参与花卉国际市场竞争。
3.3品种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品种的种植盲目性较大,没有以市场为导向,造成花卉市场供大于求,花农亏本。
3.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整
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不够健全,花卉协会的参与、指导、促进作用不明显。技术、信贷、信息等专门服务不到位,尤其是信贷服务明显滞后,贷款抵押难以解决,行业担保机制不健全,导致发展花卉贷款难度大,农民起动资金缺乏、龙头大户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4云南花卉产业发展方向
4.1强化认识,坚定发展
要深化发展花卉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责任,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第一,要提高认识。花卉产业是增收产业、富民产业,通过农民致富,进而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从而为财税增收做出贡献。第二,要坚定信心。充分发挥示范户的示范带动、宣传导向作用,给农户算好种植经济账,坚定农户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水平,努力把花卉产业培育成继烤烟之后的又一个农业支柱产业。第三,要强化责任。进一步加强对发展花卉产业专项工作的领导,建议成立省花卉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省花卉办公室,为产业发展提供更为专业、全面的议事协调服务。林业、农业、农办等涉农单位,要切实担当起花卉发展的部门职责,全面做好引导、指导、组织、动员、协调、服务等系列工作,落实政策、研究对策、科学决策,共同推动花卉产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4.2完善规划,引导发展
制定完善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将有效规范与加快产业发展。要完善产业总体规划,把花卉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完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专门力量对花卉产业发展进行专题研讨,适时聘请有资质的咨询单位进行论证。在规划过程中,要注意围绕“中国花卉大省”的打造[4],高起点、富有前瞻性地编制好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要注意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对接,以花卉观光园、休闲农庄、农家乐为方向,做好花卉休闲观光项目规划,尽快纳入全省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局。要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在产业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云南省的地域特点及花卉企业发展情况,围绕“花卉百万亩”的“十一五”发展目标和建设“十大基地”要求,制定更加详细、具体的建设方案,确定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措施,以具体方案推动花卉产业的加快发展。要切实抓好规划实施,落实好花卉发展的目标任务,把规划中的任务指标细化分解到每一个年度、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个部门、县的具体责任人,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明确,确保规划的有效顺利实施。
4.3招商引资,集聚发展
花卉产业投资大、风险高、收益大,单纯依靠当地资本、农户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产业的快发展、大突破,必须通过招商引资、借力发展。要全员招商,调动各方积极性,抓住机遇,拓宽引进资金的渠道,加大花卉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以商招商”、“二次招商”、“以情招商”,力争在产业招商规模上实现大的突破。要以平台招商,利用好台湾农民创业园这个平台,围绕“一个协会、一个中心、十大基地”产业发展格局,发挥“五缘”优势,推进“六求”工作,突破滇台农业合作,积极引入台湾资金及成熟技术管理经验、发展模式,带动云南省花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提质增效,实现跨越式发展。要针对性招商,立足产业长远发展,争取引进经济实力强、产业经营经验丰富的国内外投资商,引进发展一批能够促进耕地合理流转,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基地型项目,通过基地钢架大棚等基础设施的先导投入,投资兴建一批产业化、现代化程度高的花卉基地,带动当地农民参与发展、共同发展。要实行重点招商,到荷兰、以色列等花卉主产国举办专场招商活动,力争引进花卉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品种。
4.4建好龙头,辐射发展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能够有效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带动农户积极参与发展。要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培育英茂公司、农科院花卉中心、通海种子公司、江川英茂、庆成公司、格林温室、电子工业研究所等现有龙头企业,创造各种可能和条件,采取各种可能的服务方式,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扩大种植基地,拓展经营领域,延伸产业链条,特别要通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增加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确保企业留得下、做得大、走得远。要培育种植大户,让花卉产业扎根云南并发展壮大,就一定要优先发展一批“本土化”的种植大户。要鼓励支持一批发展意识强、敢拼敢闯的农户,从资金、信息、技术上重点扶持、重点培养,并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积极推动他们与当地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一帮一”、“一对一”,加快努力形成一批成长型的“本土”种植大户。要辐射农户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市场和技术优势,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科研、协会”六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全面推广“三包二统一赊”的扶持措施,建立和巩固企业与农民散户的利益机制,降低农户种植风险、保障种植效益,辐射带动农户共同发展。
4.5健全机制,服务发展
加快花卉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产业服务至关重要。要强化政策扶持,针对目前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制定完善鼓励发展系统化优惠政策,并把政策细化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省里每年对花卉产业扶持投入逐年增加、稳中有升,形成稳定政策资金投入机制。要继续实行对建设花卉种植温室、钢架、木竹大棚补助,以及对外资发展花卉租用土地租金补助等各项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抓好政策兑现。要发挥协会功能,进一步健全完善省花卉协会,进一步扩大团体会员、个人会员队伍,吸引本省企业与农户入会,进一步提高行业协会的覆盖面。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协会的服务、代表、自律、协调、管理等职能和桥梁、纽带的作用,针对花卉产业发展遇到的难点和热点、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拓展协会服务职能,提供科技信息、资料,推荐花卉种植新技术,介绍典型经验,定期花卉生产进度、供求信息,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强化科技服务。要加大研发力度,积极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加快农科院花卉中心公司名优花卉优质种苗繁育及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新品种、良种、脱毒种苗技术开发力度,强化野生物种资源的驯化,努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要规范生产技术,制定完善产业地方生产标准,借鉴烟叶生产技术推广的经验做法,编制技术小册子广泛分发,指导广大农户推广应用,促进花卉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现代化发展;要培育人才队伍,强化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花卉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积极培养各地专业骨干,壮大技术队伍,尽快形成一批花卉“土专家”。要改进信贷服务,加紧研究组建省花卉贷款担保公司,通过省、市、县财政先期借款、龙头大户集资、广大农户参与的形式,筹募、建立担保基金,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信贷担保;要发挥县林权担保公司作用,对在山地种植花卉的给予办理林业产权证书,以通过林权担保实现贷款。要建立政府贷款贴息制度,通过一项一议政策,对规模大、辐射带动面广的项目,政府给予一定额度、一定年限的贴息补助,以鼓励大项目、好项目的实施。
4.6培育市场,带动发展
市场是决定花卉产业发展的最终因素,必须把花卉市场拓展、培育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要健全销售网络,进一步培育和发展花卉流通服务组织,鼓励农户、种植大户积极与龙头企业的市场营销对接,实现价格联盟、市场共享。当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要着手策划建设市、县花卉交易市场,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网点,在销售区建立配送中心,形成网络化销售窗口,逐步完善销售网络,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要加强营销队伍培育,支持和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参与花卉产品流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专业营销队伍。建立一支面向千家万户的专业花卉经纪人队伍,实行产销分离,活跃农村花卉交易市场,改变龙头企业是唯一销售途径的局面。要大力拓展市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宣传云南花卉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打响“云南”品牌。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建好出口种植基地,进一步拓展花卉销售市场。
5参考文献
[1] 李向东.云南花卉种植前景广阔[J].云南农业,2005(8):17.
[2] 李少球.花卉情趣[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150.
篇7
关键词:未来;城市规划;工作方向;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越来越多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地区, 具有城市生活的特点和活动。未来城市是否能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应对环境的挑战和获取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城市人口众多,需要很高的资源投入―――水资源、燃料、土地、人类及企业所需要的物资和原材料,才能保证一定的经济增加以满足社会需求,如就业需求、生活水平提高需求等。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主要偏重经济建设, 而相对忽略了社会发展,导致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不相协调, 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也严重地制约了国家、地区竞争力的提升。经济发展、GDP 的增加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 更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指标,综合管理、效率、社会友好、环境友好才有助于社会稳定地、可持续地发展。二十一世纪是资源紧缺的世纪,我国能源消费也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城市必将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挑战。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国内外的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对各种环境认识的不断增加和人们对生活中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是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规划的过程,是保证城市发展中能够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实现城市良好有序发展的前提关键,更是协调城市发展中与自然环境影响的主要措施和关键环节,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1.概述
在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挑战,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困难和问题都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变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加快,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城市规划问题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关的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定城市发展道路和城市的性质极其规模是当前发展中的主要探讨热点。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按照城市发展中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来确定发展中的城市策划方式,进而合理的利用当前的城市土地,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更是当前城市发展中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经过多年城市发展的经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其建设规划措施和管理手段的完善与否决定着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方式和解决手段,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解决方法和解决措施。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宜城市规划为主要的基础和依据进行开发和建设的,城市的合理发展,要确定适合当前实际情况的预测手段和规划措施,明确城市发展的性质和规模,更要以当前城市的发展方向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3.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
4.1 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4.2 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4.3 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5.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发展中各种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和恶化,严重的制约了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影响着人们身体的健康,使得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排水管网; 市政排水; 管网设计; 管网优化
目前我国的城镇基础建设发展很快,排水给水系统在迅速建立、排水给水管网在迅速延伸。因此,在城镇新区的建立、城镇道路的修建、旧城区的改扩建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到排水给水管网的科学规划设计问题。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进行排水给水规划,根据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排水给水体系,坚持排水给水管网与污水厂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小区污水的处理、污水管网的维护与管理。
一、市政排水管网现状
1、规划设计问题
排水管网规划的制定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它与城市其他单项工程建设要密切配合,如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建筑界限、道路规划、地下其他设施规划等,要从全局观点出发合理解决,使其构成有机整体。同时,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是动态的,在排水体制、排水量标准、排水主干管的定线工作完成以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局部调整,以利于工程的具体实施。另外,排水管网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它建设完成后使用期限有时长达四五十年以上。因此,城市排水管网规划设计应比城市总体规划年限更长些,排水量的计算应从多方面预测并要留有发展余地。
2、排水体制问题
排水体制关乎整个排水设计,当前的大部分排水体制均需改制。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混合制也是城市中常有的系统 ,是具有合流制的城市需要扩建排水系统时出现的。在大城市中,因各区域的自然条件以及修建情况相差较大,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在各区域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 如南方很多城区便是这样 的混合制系统。南方很多城区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交错。原有旧城区及各镇区 ,居民生活污水及工矿生产废水大部分均直接排人附近河涌;所以在排水体制的选择上因地制宜地采用了不同的体制。
二、市政排水管网优化设计
1、dijkstra算法改进优化设计。给水排水管网的优化设计实际上就是寻找一个以污水厂为根节点的最小费用生成树,dijkstra算法是构造最小生成树的有效方法。考虑到在给水排水管网优化过程中,生成树的权值随管段的流量、埋深和长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变权值dijkstra算法。现有管网平面布局优化常采用有向图的方法,即在优化前指定网络中各边的方向(水流的方向),而管网中水流的方向在初始情况下是不确定的,生成树生长的方向可能代表了水流的反方向,因此采用无向图进行优化更符合管网最初水流方向不确定的情况。鉴于以上原因,基于无向图的变权值dijkstra算法(改进dijkstra算法)进行给水排水管网优化分析。改进dijkstra算法考虑了最小生成树生长过程中权值的变化,在多约束条件下也可以得出最优解。
2、管线的平面优化布置
排水管网的布置原则是既要使工程量最小,又要使水流畅通、节省能量。正确的定线是合理经济的设计管网的先决条件。定线的基本原则是:干管支管的设计尽量采用直线布局,不要拐弯;定线应尽量利用地势,使污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污水厂;设计时应尽量减少管道埋深;在管道的中途尽量减少提升泵站的设置。在早期的研究中,设计方法为假定每一段管径相同,以挖方费用为优选依据,选择一初始布置方案,然后通过算法逐步进行调整。 后来又引入了排水线的概念,将排水区域内与最终出水口节点相距同样可行管数的节点用一根排水线连接起来。这样把问题转化为最短路问题,可用动态规划法求解。 但此方法把寻优的范围被限制 ,使人们在设计过程中很容易把最优方案排除。三种权值是各管段地面坡度的倒数;各管段的管长;各管段在满足最小覆土条件下,按最小坡度设计时的挖方量。
3、已定平面布置下的管道系统优化设计
排水管道优化设计主要是指:对于某一设计管段,当设计流量确定后, 在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管径和坡度的多种组合中, 取得管材费用与敷设费用的平衡。 在排水管线平面布置已定情况下, 对于管段管径, 埋深的优化设计, 国内外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1)线性规划法和非线性规划法
a线性规划法,是针对排水管网设计计算中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的非线性,分别用其一级泰勒公式展开式代替, 用线性规划的解作为问题的近似解, 反复迭代,使迭代序列逼近非线性规划的最优解。缺点是把管径当作连续变量来处理,存在计算管径与市售管径不一致的矛盾,且前期准备工作量大,以后发展的整数规划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线性规划的缺点,但是其整型变量比较多,难以求解。
b非线性规划法适应了计算模型中目标函数和变量的非线性特征, 可以优化选择管道的直径和埋深,但极大限制了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形式。
(2)动态规划法
动态规划法是目前国内外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基本思想是把排水管道设计看作一个多阶段的过程,
通过对设计过程进行阶段划分来对管道进行优化设计。 其应用主要分为两方面:
a以节点埋深为状态变量 ,通过坡度决策进行全方位搜索。其优点是直接采用标准管径,结果与初始管径无关,且能控制计算深度,但要求状态点之间的埋深间隔很小,使存储量和时间间隔大为增加。
b以管径为状态变量,通过流速和充满度决策。由于可使用的标准管径数目有限,因此在计算速度和存储量上都有很大优势。以后又发展出了可行管径法。 此法使优化计算精度得以提高,并显著减少了计算工作量和计算机存储量。
(3)直接优化法
直接优化法是直接对各种方案或可调参数的选择设计计算和比较来得到最优解,具有直观和容易验证的优点。 主要方法有:
a电子表格法是一种启发式的费用估算方法,允许用户寻找最小费用设计,能得出比动态规划法要好的结果而且更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
b两相优化法是设计流量确定后,在满足约束条件的前提下,选取最经济流速和最大充满度进而得到最优管径和最小坡度, 最大限度地降低管道埋深.直接优化法的算法与人工算法基本相同,但受设计人员的能力所限 ,所得结果不尽相同,所以所求结果不一定是最优解。
(4)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进化算法一个分支,是模拟生物学中的自然遗传变异机制而提出的随机优化算法。遗传算法在解决中小型管道系统优化设计问题时可以求得最优设计方案。但解决大型管道系统问题时,只能求得趋近于最优解的设计方案 ,在排水管道系统优化设计中,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以设计规范为基本要求,同时使费用达到最小。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排水管网系统不断进行完善,城市旧有的市政管网系统也需不断改造。在排水管网的设计中,应根据已知设计参数和条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管网的设计。这是排水管网设计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邝键. 改造排水管网 提高截污效果[J]. 环境. 2003(03)
[2] 郑维水. 浅谈如何提高市政排水管网效能[J]. 福建建筑. 2007(08)
篇9
【关键词】化学需氧量;测定方法;改进;研究进展
一、标准方法的改进
COD的测定中,对于标准方法的改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除方法的改进
标准的COD测定方法往往耗时较长,其主要原因在于消解回流过程中耗时为2h左右,因此,为了尽量缩短消解回流的时间,一些科研工作者通过不断努力,提出了新的消除方法,比如密封消解法、微波消解法、超声消解法以及开管消解法等。本文主要介绍一下微波消解法与开管消解法。
1、微波消解法
微波消解法的发展源自微波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消解体系、计算结果与标准回流法相同,但其在加热过程中采用的是高能电磁波。微波消解法的特点是:在高频微波的驱使下,反应液的分子往往会产生强烈的高速摩擦。若使用微波消解法的时候辅之密封消解法,则能使消解管内的压力陡增,从而在高温高温之下完成消解,这样能大幅度降低时间,一般只需要五分钟左右就能完成。微波消解法的使用,使得消解时间缩短,同时也减少了试剂的用量,还能减少一些金属盐的二次污染。
2、开管消解法
开管消解法是将水样放入敞开的试管内进行加热消解,其体系与标准回流法一样,大约耗时十二分钟,但能同时消解十几个甚至更多的水样。此法主要适用于大批量的样品测定,并且在测量的时候消耗的试剂用量仅为标准法的20%。此外,开管消解法还能有效规避密封消解法中的高温高压,使得测量更加安全。
(二)氧化剂的选择
在COD的国际标准测量法中,使用的氧化剂为K2Cr2O7。这种氧化剂能够氧化被测水体里的大部分有机物,但是对于一些芳香族的有机物却不具备强氧化功能,比如吡啶,则不能被氧化;此外,对于挥发性强的物质如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无法与氧化剂结合,因此也不易被氧化。基于此,一些科研人员提出了用硫酸高铈替代K2Cr2O7作为COD测定的氧化剂。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硫酸高铈对于拥有大量芳烃的印钞废水有着高效的氧化效果。
(三)酸体系的研究
在酸体系的研究上,主要有两种方法:1)用H2SO4—H3PO4—Ag2SO4体系代替H2SO4—Ag2SO4体系;2)提高测定中的反应体系的酸度以便增强K2Cr2O7的氧化功能。这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缩短测定中的反应时间,但是都无法将氯离子的干扰消除,因此依然需要硫酸汞、大量的浓酸以及昂贵的银盐作为辅助。
(四)替代催化剂的研究
在标准法中,用于测定COD的最常用的催化剂是Ag2SO4,这种催化剂的使用历史长达四十多年,但它价格昂贵且消解时间长,从而导致了分析费用十分高。为此,大量的科研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替代物,从而实现催化剂的物美价廉且效能齐全。从这些年使用催化剂的经验来看,已经被使用过的替代催化剂不下数十种,比如NiSO4、CuSO4、MnSO4、NiSO4等,这些催化剂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为COD测定方法的完善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化学需氧量测定方法进展探析
近几年,随着相关科研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在COD测定方法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一)相关系数法
此法的原理是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将水样的TOC或电导率测出,然后根据其与COD之间的关系来评估水样的COD,以此实现缩短测定时间并快速监测水样的目的。此法虽然缩短分析测定时间,减少了工作量,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可它自身计算公式的使用有局限,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换句话说,对于同类废水,由于生产的具体过程与设备等方面的不同,其测定结果也不同。此外,即使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了相应的关系式,也无法满足COD测定中水处理过程的调控要求。
(二)连续流动分析法
此法在某种程度上与标准回流法的反应体系一样,主要区别在于此法使用的水样与试剂是连续不断进入测定系统中,且每段溶液都被均匀的空气泡分隔开,并在150度的恒温下加热溶液,最后进入检测系统,测定水样与标准系列在420nm波长时的透光率,从而计算水样的COD。此法有着分析速度快、精密度高、频度高等优点,并且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连续测定。
(三)原子吸收法
此法的原理为在酸性介质中,将K2Cr2O7中的还原产物Cr3+或过量的Cr6+用萃取剂萃取出来后,利用原子吸收法测定水相中的Cr3+或有机相中的Cr6+,继而求出COD值。当前,使用在原子吸收法中的萃取剂主要有三正辛胺、磷酸三丁酯。利用原子吸收法自身的高灵敏度确实能很好的测定COD值,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有机萃取剂,这样便会增加有机污染,同时也无形延长了测定时间,因此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四)电化学法
此法的原理在于利用电极同溶液界面发生电化学反应,从而分析介质的化学成分。此法是建立在电子技术与电化学结合的基础之上,因此有着很大的优势,比如快速、准确、操作简便、试剂使用量少及无二次污染等。虽然电化学法优点多多,看似能广泛运用在COD测定中,但经过了一定的实践后发现此法使用的电极受到了使用寿命与再现性的制约。从目前来看,已经产生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电化学法,比如电位分析法、安培滴定法、电解氧化法以及库仑分析法等,其中我国推荐的测定方法为库仑分析法。
三、结语
总之,近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在COD标准测定方法的改进和新方法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对COD测定方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能集快捷、准确、低耗、简便且无二次污染于一身的COD测定方法。因此,“理想”还没实现,诸人还需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焦岩,王静,许丽敏等.化学需氧量测定方法改进及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纵横,2010,(11):16.
篇10
【关键词】设备检修;状态检修;综合性检修;寿命预测;可靠性分析;经济效益
0 引言
设备管理是伴随着工业化生产而发展起来的,设备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之一。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之一,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产设备无论从企业资产的占有率上,还是从管理工作的内容上,以及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体现上,它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十分重要的位置。管好用好生产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的保证,为赢得和占领市场,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为企业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产品,设备管理是保证。
1 优化检修内涵及开展方式
1.1 优化检修各项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状态检修、检修管理策略分析和设备动态管理是优化检修的不同侧面。虽然人们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但并不表明这三者是优化检修的三个阶段,或某个方面必须以另一方面为基础。实际上它们相互之间有联系,可以互为依托,也可以并行开展,或独立开展某一方面。
检修策略分析是我厂现有检修工作的重新调整,各个专业人员依据分析原则讨论调整检修计划,形成规范的文档,更好地指导状态检修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不开展检修策略分析,纯粹的计划检修也可以实施设备过程管理,但是通过优化检修可以推动这项工作,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策略分析是从设备角度入手,从另一个角度看,各个设备推荐计划的综合就是各级检修项目的重新调整,包括大修项目的分解和工期缩短。
状态检修的设备诊断主要依靠数据的积累,没有作过检修策略分析也可以先期开展状态监测,比如送、吸风机、给水泵等重要设备,无需策略分析也知道需要状态监测,监测数据的纵向积累对于设备状态判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状态检修在判断设备的状态时,是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不仅包括测试仪器数据,也需要设备的运行参数、故障历史记录等,判断后作出决定,若加上维修的反馈,这就是设备管理的概念,反馈情况可以为以后的设备评估提供参考。
检修策略分析、状态监测、状态评估、设备规范化管理都是优化检修的组成部分,相互有联系,但也可以分别进行,最终整合在统一的设备管理平台之上。
1.2 优化检修的重要内容——状态检修
状态检修是优化检修的重要部分,主要依赖于测量技术、诊断技术和人员经验,针对设备的具体状态作出判断,更新维修计划。但状态检修并不是优化检修的全部,优化检修范围可以更广泛,是针对设备的检修策略加以调整,按照设备重要性程度制定不同的检修计划,并把此计划结果融入到设备维修的日常管理。
状态检修最初的提出是为了减少某些费用较高的定期检修和预防灾难性的非计划停机。它汇集了仪器监测诊断数据、运行参数、性能测试数据、设备历史数据和设计数据等,综合判断设备的状态,决定其检修计划。
判断设备的状态后,需要结合机组现有的检修计划安排。一般的报警状况需要加强检测频率,注意发展趋势,安排在适当的检修计划内解体检查;当发现设备的重大故障隐患,可能影响设备本身的安全性或造成环境、人员伤害的,马上停机检修;若可能导致机组跳机但对安全性影响不是很大的,加强仪器检测频率、运行监视,若很快有停机检修计划的,则安排在计划之内,若没有则向电网调度通报情况,申请在合适时机停机检修。
对于特定的设备,经过策略分析制定的初始检修计划,根据设备状态动态更新其定期检修计划,即使原来安排的定期检修期限还没到,但已经发现设备存在故障隐患,、就要结合机组的停机计划或调度安排,在某次停机检修中增加此项设备的检修任务。
2 优化检修的流程——设备动态管理
传统的设备检修管理是经验型的,存在着“轻先期策划、无过程控制、缺效果评价和责任跟踪”等弊病,无论是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还是材料成本控制,全靠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缺少规范、科学、可靠的管理模式和有效的监督控制手段。面对检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厂依据规范化的文档实施全过程控制,包括定额消耗标准的成本控制、检修成本的去向分析、质量跟踪的评价体系、健全的绩效管理保障体系,改变只注重结果,忽略过程的现状,实现对电厂设备维修的规范化、集约化管理。
优化检修的长期目标是和设备过程管理相结合,将设备全过程管理的理念体现在电厂检修的各个环节中,记录设备的故障发生情况,跟踪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反馈工作结果,分析故障原因,集成设备的运行参数,设计参数等相关数据,实现检修流程的闭环反馈,检修计划的动态更新。
3 开展优化检修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可靠性与成本
提高可靠性与降低成本是相互矛盾的,对一个特定的设备,无法做到既提高可靠性又降低成本。优化检修并不是一定要提高所有设备的可靠性,而是在保证设备实现其功能的前提下,依据尽可能地降低成本的原则,按照设备等级来确定设备不同程度的可靠性。如不重要的设备,或有备用的设备,原来频繁检修,经过策略调整后变更为延长检修周期或用到坏,与原来相比,实际上降低了可靠性,但节省了成本。
另外,从系统或机组的范围综合统计,优化检修有可能做到提高系统总体可靠性,同时降低成本。成本分析并不需要复杂的数学模型或理论基础,从国外的实际案例来看,就是统计工作中的人力、物力和相关影响事件(如设备停役或在役导致机组发电量的增减)的价值,其计量基础就是货币。有些项目的货币价值可以直接得到,有些不能直接得到的就需要估计,此估计值也无需复杂的理论,就是以前同类事件的统计平均值,这里又说明了数据积累的重要性。
3.2 设备故障诊断的复杂性与状态监测的长期性
状态检修综合了各种测量技术,需要配有专门的软件分析测量结果,软件中一般会有一定程度的故障自动诊断功能,辅助分析人员判断。此项功能利用的规则都是己知的、比较成熟的理论。但是由于设备的运行环境不同,故障判断的复杂性,现场实际数据与理论存在较大差异,有时通过数据分析后还是不能准确地判断设备的状态,这也是通常认为状态检修难以开展之处。
事实上,完全的故障自动诊断、或称为专家系统是十分困难的,它只是起到辅助参考的作用,开展状态监测更重要的是长期趋势数据的积累、专业分析人员对设备的了解、诊断经验的积累。故障诊断就是依靠一个个的具体案例积累经验,纯粹的理论分析是难以达到要求的。比如在本来的定期检修安排中某设备在此次检修中需要解体,但状态监测结果显示此设备基本正常,此时到底需不需要解体?回答是需要的,因为定期检修中的任务安排是经过策略分析后制定的,包含了以前的检修经验,这次解体后如果设备确实没有什么问题,那么就验证了设备监测的准确性,并可以根据此次检修结果调整检修周期,检修策略分析的过程本来就是不断地动态更新的。另外一种情况是设备监测发现了故障,但解体后发现实际故障与判断有出入,这是判断失误的情况,但不能就此否定状态监测的作用。
4 结束语
总之,设备管理水平是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生产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设备管理又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证。良好的设备管理,也就消除了大多数事故隐患,杜绝了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设备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益的基础,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也是紧紧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的,设备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