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我爱这土地范文

时间:2023-03-28 03:5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仿写我爱这土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仿写我爱这土地

篇1

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

这遨游太空的神七宇宙飞船,

这万世瞩目的北京“鸟巢”,

和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辉煌历史……

——然后我展开双翅,

在蓝天金阳下自由飞翔.

篇2

新课程改革以来,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的诗歌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的效果,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快乐教学。

快乐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快乐引进课堂,有意识地创造快乐的情境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知识、进行思维和理解课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都说明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不但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记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有利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快乐教学的关键有三个要素。

第一,教师是快乐的。教师要有一个快乐的心态。教师就像一个火炬,用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希望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教师激情的带动下,学生也就进入快乐的状态。

第二,学生是快乐的。学生必须是激情高涨的,只有学生保持快乐的状态,他们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课堂是快乐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情感交流过程,情感具有动力和催化作用。在愉快情绪的作用下,人的心智活动会更敏捷,更卓有成效。

在诗歌教学中实施快乐学习,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要有快乐的教态。

苏联教育家别利钦科说过:“跨进教室门就要记住,您是一堂课缔造者,要是心理状态不佳,不相信自己的创造能力,就会使一堂课黯然失色,没有生气。”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情绪情感伴随着人的全部活动。良好的情绪、情感和心境给人以活力,有利于提高活动效能。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保持精神饱满的心态,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觉。让学生在上课时保持一种轻松自由的心态,这样有助于学生消除学习的紧张心态和焦虑心理。教师是课堂的催化剂,是学习的快乐砝码,课堂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心态,教师要有良好的调控心态,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诗歌教学的课堂。 转贴于

第二,教师要有富有诗意的诵读指导能力。

对于诗歌学习来说,诵读是必不可少的。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师必须有扎实的诵读基本功,才能对诗歌作品很好的感悟,体会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进而更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内涵。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诵读指导,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学生诵读基本功的练习,教师是可以针对学生诵读现状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练习。可以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提高诵读水平。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朗读,可以两个人一组,一同学读,另个一同学听,然后交换,互相指出不足并改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以巡回指导,还可以四人一组进行诵读比赛,教师和其他组同学做评委。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提高了诵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三,教师要有很强的现场调控能力。

篇3

一、内容的生活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能力、个性、思维等各方面的独特性,特别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达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以学生生活为语文作业的切入口,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就要有意识地扩展学生的生活化的活动时空,进行语文生活化的作业设计,将教学过程中需要内化的知识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

如执教《隆中对》,布置作业以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为话题,运用“吾之有……,犹如鱼之有水也”造句,来表达一个中心;执教《我爱这土地》后,运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爱得深沉”来表达对某人或某物的特别情感。意在仿写文中的经典语段,使语言运用生活化,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种生活化的作业学生都乐意做,在轻松的有趣的作业过程中,学生自然地体验到了生活,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学生的情操和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陶冶和提升。

二、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因此学习就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我们可以从作业的形式上入手,尽可能地以多样性和新颖性吸引学生。可以布置续编或改写故事的作业。在学完课文以后,为了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强化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顺着作者的思路把课文续写下去。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内心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如学完《故乡》一文,让学生续写课文,想象20年后侄儿与水生第二次见面的情景。学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让学生改写课文,假如遇到百万富翁的于勒,想象见面的情景。可以布置演课本剧的作业。如《范进中举》一文,布置学生编演课本剧,效果非常好。可以布置办手抄报。办小报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好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大舞台。如学习《热爱生命》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名人故事、图片资料等,办成小报,举办一次“热爱生命”的小报展览。既延伸了课文训练目标,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三、对象的层次化——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按新课改的要求,今天的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行为习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设计和布置作业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分层作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如古诗文预习作业的布置,基础较薄弱的以“积累型作业”为主,主要有朗读、抄读、诵读、背诵等。抄读要讲究方法,应以“句”为单位,看一句抄一句。较长的句子,要尝试着按逻辑顿歇来分割。要把抄读变成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工作,例如从课文中分类抄录精彩片段、格言、警句,累积成册,以供习作时参考。这些看得见的效益,可以提高抄读的兴趣。而对于基础比较好的,除了“积累型作业”外,还要布置“评价型作业”,评价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读写能力。评价能力本身也有不同的层次。对文章中一个有特色的词或句子的认识,是一种评价;就课文里精彩的片段、有特色的词句谈点体会,也是一种评价,等等。学生能写这样的文字,标志着他们的读写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如教《陈涉世家》,布置“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评价陈涉是怎样一个人,他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等。此外,还有“迁移性作业”,学习了《渔家傲·秋思》后,知道了学习古诗词的三个步骤:一、知作者,解诗题;二、抓字眼,明诗意;三、想意境,悟诗情。课后可以让学生按此法自学类似的古诗词《破阵子·为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这是学法方面的迁移,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如现代文预习作业布置,取消传统的课堂内字词教学,让学生根据个人基础,借助字典、词典扫清“拦路虎”,为课文正音正字。取消传统的“字词抄写”作业,改为“自默”形式,归入到预习作业中去。当然,在初期,教师可在各环节上予以一定的指导。学生自默后,教师根据课文中词语特点,与个别学生有商定后从中选择补充5个易读错或写错的词语,让学生听写。批改后,教师可针对完成的质量差异在鼓励基础上引导学生一步步提高、完善。

这种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新三个目标,给他们搭建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平台。避免了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了”的现象。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觉得要求过高而产生挫败心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得更加深广;让多数学习中等的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喜好选择最适合他的作业,这样,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得到锻炼与提高。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分层次设计作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

总之,教师要树立起全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以内容的生活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以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对象的层次化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这样,我们的学生定能爱上作业,爱上语文,满怀兴趣地把语文学好、用好,从而实现新课程的终极目标——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思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