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7 05:1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经典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经典故事

篇1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古典舞蹈;意境清空;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古典舞在意境追求上有相通之处,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意境上表现出的清空性。二者经常体现出一种情高韵远,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清空”究其本质,就是在广阔的画面之中,有少许的事物存在。在少许的事物之中,又有非常广阔的意境。“清空”本就在中国词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体现了特定的审美理想,南宋张炎在《词源》之中,提出这一概念,并以此对姜夔之词做出了评价:“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此清空质实之说。”

张炎以姜夔和作比较,概括了姜夔词的特点。《扬州慢》这首词,可以说是姜夔的代表作品。作者以扬州为题,通过伤时感怀,以慢词的形式写作,使读者读之满怀愁肠,作者此词整体风格柔和,语言上化用前人自然平淡的词语,使得此词所造之情,给人以轻灵之感。昔日扬州城春风荡漾,满城尽是笙箫之歌,而今却产生巨变,作者看到了许多鲜明的景物和意象,在轻微的点染中写出了面对“空城”的隐痛。“池水乔木”且厌言兵,战争之后的破败在词中表现,作者的感情在看似平淡的语言之中迸发出看来,离散之悲跳出了字里行间。“清角吹寒”,寒在空城,“杜郎俊赏”,重到须惊,前人来此作何感想,“冷月无声”,清幽伤感,仿佛再感叹前朝旧事。“桥边开红药”寂寞无主,不知为谁盛开。这座繁华过尽的苍凉“空城”,“渐黄昏,清角吹寒”时分的“空城”,它的“黍离之悲”与词人的情感融合,道出了词中意象“都在空城”的深刻内涵,词中的清空意境在对于空城的描述之中表现出来,同时以清空意境展现词人心绪,表现出这首《扬州慢》独特的艺术特质。

此外在中国古代山水诗中,众多的山水诗在清空意境表现之外,有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诗人通过对描写山水的感受,将自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产生出一种独到的精神境界。在诗人笔下,自然并不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完全人格化的、带有情感的,人的情感体验也外化在山水之中。王维《终南别业》中,在自然中体悟到了生命,在生命感悟之中,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在对于生命的观照之中,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诗中尽写诗人的无心与自然,在描写自己晚年安家于终南山下,与乡村父老谈笑风生的情景之外,尤其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表现出自己的随意而行,一切随机和恬淡闲适的心态。在诗人看来,人生境界和生命过程中,在遇到困境之时,不防另辟蹊径,或许还有其他的道路,人们在处于困境之中时,心灵可以遨游自然、愉快的欣赏大自然,这体现出作者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在遇到困难之时,不防回头看看,那么你会发现你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诗人晚年寄身山林、运离尘世,精神境界进入到了自由无碍之境,他对人生的哲理的领悟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典舞的众多代表性作品均是境界清空之作,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与中国古典诗词有众多相融合之处。许多作品都运用了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托物言志”的方法,将人物形象和所咏之物紧密联系起来,反映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舞蹈《水墨孤鹤》之中,鹤形象的塑造就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整个舞蹈画面给人看来,仿佛一幅传统的水墨画,水墨画里以点点淡墨勾勒而成的一只孤鹤,鹤在水中行走,步伐轻盈而矫健,整个情景清空高雅,把鹤的挺拔与孤傲表现的淋漓尽致。鹤自古以来就有幸福、吉祥、长寿的象征,它性情高雅,体态美丽,古人多用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格的人。舞蹈演员在表演之中,对于“鹤”的形象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体验,舞者深入了解鹤的形态以及其所带有的气质特点,于苍凉的箫声和具有哲理性的弦音之间表现出鹤的娴雅和孤傲,感悟悠远、清空的意境。在具体的动作模仿之中,舞者运用上肢的肩、臂、肘、掌、指的各个关节的伸展来塑造鹤的形状,通过下肢的屈伸和单腿的独立支撑,配合上肢的手臂,似乎流露出鹤孤傲的心态。

舞者随着身体重心的变化,将单腿立、前踢腿,强有力的向上跳跃,创造出鹤直飞冲天的形象,表现出鹤的不凡气质。在音乐的层层递进之中,鹤在最后向舞台后方缓步踱去,徐徐展翅之时,音乐凸显出一丝华丽与炙烈,至此,孤鹤将内心情感最终释放,舞者以高速的旋转,肢体大幅度的调动,惊人的张力,甚至倒地滚动,仰面于天空,表现出一个孤高生命的心境。作品借助“鹤”的形象抒发出了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文人情怀,有一种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阐释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

在《水墨孤鹤》之中,舞者通过肢体来刻画其形,加以整个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水墨之美,舞蹈所表现出来的清雅和清空以及内含的文人精神深刻的表现出来,层层哲理展现其中,带给观者无尽的思考。中国古典舞通过各种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了个体与世间万物、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感悟,对哲理的参透,这些也都是中国古典舞在天人合一的意境上的审美表现。

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古典舞自古至今传承了几千年,它们同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从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古典舞的意境清空的审美融合中,我们也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它根植于内心,传承并发扬下去。

注释

①《词源注》,夏承焘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6页。

参考文献

[1]郁沅.《二十四诗品导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6.

[2]夏承焘.《词源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6.

篇2

关键词:古典诗词 翻译 意境

中图分类号: G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23-02

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对译,要准确完整传达原诗词的含义;同时更是文化的传递,译文应传达原文蕴含的思想内容,向读者展示原诗歌优美的意境。而中国古典诗词往往具有丰富的词藻,多变的句子,优美的韵律,有的甚至引经据典,涉猎广博。如何在译文中进行意境再造,尽量做到翻译对等,是本文重点探索的问题。

1 深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对译,也是文化的传递和再现。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需要对原文的创作背景乃至作者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都有较为深入地了解,才能够做到准确传达原文含义同时真实再现原文意境。

例1:唐代诗人寒山在一首自传诗中写到“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美国诗人、学者施耐德将其译为:“When men see Han Shan, they all say he is crazy and not much to look at―dressed in rags and hides” 寒山原诗通俗直白,施耐德译文极为简实,力求重现寒山不拘小节,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

寒山出身官宦人家,却因多次科举不中遁入空门。诗作在当时不被世人接受,直到现代才逐渐受到世人推崇。其诗作中常寄托着对世俗的不屑和对知音的渴求。在他的另一首诗中有突出体现:“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

例2:南唐后主李煜代表作《虞美人》中写到:“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经历国破,被俘,投降等一系列遭遇。了解他的生平,将这句词译为“On the balcony last night,again an east wind, the moon was so bright, I couldn't bear to look toward my old kingdom.”采用第一人称译法,使读者身临其境,深入感受词人创作时的悲痛情绪。

2 营造原诗音律美

诗歌意境再造体现在保留原诗形式上的美感。我国古诗翻译大家翁显良先生认为诗歌英译要保持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色。这本色在于意象以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只要能再现原文的意象,不一定模仿原文章法字法句法。

例1:翁显良先生所译初唐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译文:

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have been-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will be-I see them not

The world goes on, world without end

But here and now, alone I stand-in tears

译文中三次出现“I see them not”,巧妙运用repetition(重复)的修辞手法,营造出余音不绝的效果,增添音韵美,传递出苍凉、不平的心境。

再以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译《登幽州台歌》为例:

On the tower of You Zhou

Where are the great men of the past

And where are those of future years

The sky and earth forever last

Here and now I alone shed tears

译文采用ABAB韵,符合原诗乐感,读来韵律感强,琅琅上口。

例2:唐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英译为: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译文前两句分别以“sky”“lie”结尾,后两句分别以“hill”“still”结尾,押尾韵的修辞手法使译文读起来极有节奏感,最大程度保留原诗的音韵格律美感。不失为汉诗英译的佳作。

3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英译中国古典诗歌既要正确理解和准确传达原诗的含义,又要保持诗歌的格律、音韵美感,甚至要传递诗歌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文化思想,是翻译中较难完成的。此外,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型、语言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有时甚至存在翻译“不对等”“不可译”现象。因此,在翻译时灵活、准确运用翻译技巧,成为诗词翻译传情达意的有效方法。

例1:以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写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刘郎”指东汉时刘晨与阮肇同入天台山采药时遇到仙女,结成一段奇缘,而回家后就仙凡两隔,再也难以见面了。“蓬山”指海上仙山。原文借刘郎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难以见面的惆怅。然而译成英文时,很难在诗歌有限的文字中解释中国传统神话典故,因此译为“But far beyond my reach is the Enchanted Mountain,and you are on the other side, ten thousand peaks away.”译文略去“刘郎”的典故,直接以“you”来翻译,如同与心上人对话一般简明直接表达落寞和痛苦。

此翻译利用了翻译技巧中的减译法(又叫省译法),作用是略去一些无法翻译或难以交代清楚的内容,避免造成阅读障碍,使译文简练,易被目的语读者理解。

例2: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中写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为“Where can a wine 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amid apricot flowers.”考虑到便于英语读者理解诗歌含义,译文中使用了增译法,增译了“drown his sad hours” “a cot amid…”,帮助读者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在翻译时深入了解作者创造背景,译文营造原文音韵美,灵活适时使用增译法、省译法,甚至转译、意译等翻译技巧,有助于在译文中准确传达原文意境,帮助读者在理解原诗词内容同时感受优美的意境,力图做到翻译对等。

参考文献:

[1]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2]许渊冲.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1.

[3]冯琰.小议许渊冲唐诗翻译技巧[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

[4]汤菲菲.唐诗典故英译的审美再现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篇3

中国十大经典古装喜剧

1、《武林外传》

主演:闫妮、沙溢、姚晨、喻恩泰、倪虹洁

《武林外传》是于2006年播出的一部古装情景喜剧,也是十部经典国产情景喜剧之一,由闫妮、沙溢、姚晨、喻恩泰等人主演,这部电视剧几乎是家喻户晓,充满着各种经典的搞笑场面。

2、《神医喜来乐》

《神医喜来乐》是由李保田、沈傲君、杜雨露等人主演的一部古装传记类电视剧,该剧以乡下郎中喜来乐的故事为主线,来描绘清代末年社会上小人物的命运。

3、《宰相刘罗锅》

《宰相刘罗锅》是1996年播出的一部历史题材古装剧,由李保田、张国立、王刚、邓婕等人主演,主要讲述的是清朝乾隆年间刘墉与和珅在朝廷和民间在各种事情上斗智斗勇的故事。

4、《巡城御史鬼难缠》

《巡城御史鬼难缠》是播出于2004年的一部古装刑侦类喜剧,由李保田、傅艺伟、王领等人主演,主要讲述的是绕桂阑珊破解一件件重大案件的过程和故事。

5、《鹿鼎记》

《鹿鼎记》是根据金庸的长篇武侠改编的电视剧,有很多版本,很多人认为最经典的就是1998年陈小春和马浚伟主演的这个版本,至今没有哪一版可以超越。

6、《苗翠花》

《苗翠花》是1997年香港TVB出品的一部古装喜剧,主要由关咏荷、江华、陈少霞等人主演,讲述的是女主角苗翠花的种种经历和故事。

7、《铁齿铜牙纪晓岚》

《铁齿铜牙纪晓岚》是2009年播出的一部古装历史喜剧,由张国立、王刚、张铁林、袁立等人主演,主要讲述的是乾隆皇帝和忠臣纪晓岚以及奸臣和珅三人之间的故事。

8、《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欧阳震华、关咏荷、魏骏杰等人主演的一部古装爱情喜剧,于1997年在香港TVB播出,主要讲述的是唐朝刁蛮任性的公主升平和生性不羁的附马郭暧之间的故事。

9、《乌龙闯情关》

《乌龙闯情关》是由孙耀威、曹颖、柯受良、林心如等人主演的一部古装喜剧,这部剧情节新颖,十分诙谐幽默,深受观众喜爱。

10、《少年英雄方世玉》

篇4

关键词:日本园林;中国园林:园林比较:景观现代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6.6;TU-0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3-0051-02

1 引言

关于中日古典园林各个层面各种角度各大要素的比较,前人已有不少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从陈从周老先生“中国园林是从人工中见自然和日本园林是从自然中见人工”的著名论述,到刘庭风先生《中日古典园林比较》一书对中国和日本这一同宗同源的两大园林体系的详尽比较和剖析。其他还有一系列文章对此展开探讨,观点良多。

公认的是,日本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借鉴与发展无疑是比较成功的,对我们而言,比较工作研究到一定深度,进一步探讨“将来该怎么样”比单纯探讨“过去怎么样”有更加重要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故本文在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不再探讨中日园林的异同本身,而是希望在对中日古典园林的比较基础上,管窥日本园林对中国园林的成功借鉴与发展对当代中国景观现代化之路的启示。

2 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吸收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2.1 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功借鉴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的邻居。同宗同源的文化,使得二者在哲学渊源、审美情趣、社会观念、宗教影响等方面总体上有着很大的相关性。

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强大影响,直接辐射到园林这一艺术形式上,并突出地表现在两个阶段:公元6―8世纪,中国园林模式被带到日本;公元12到17世纪,日本与中国交流再度活跃,中国园林的意蕴对日本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但中日园林在造园环境、园林类型、造园历史、造园思想、造园手法、园林游览上均有较大的差异性。

世界公认的是,日本园林是出自中国园林体系,但是它又远远超出了机械模仿的范畴,其兼容并蓄不断创新的程度,令世界甚至包括作为祖师爷的中国都不得不佩服和吃惊,并一度在西方世界造成了以为日本园林是东方园林体系的源头的错觉。究竟是什么催生了日本园林在历史长河中的这棵奇葩?在面临历史困惑的中国景观,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2 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吸收的关键内容

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吸收,最关键的基本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观念。中国古典园林对日本园林最大也是最根本的是自然观。这对日本园林的艺术形式、风格特征、审美情趣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在比较研究中发现日本园林所有的特征都没有超出这一范畴,这是日本园林属于东方园林体系最根本的明证,也是日本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最重要的地方。

其次,形式。在自然观这一根本的影响下,日本移植了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骨架的园林体格,延续了蜿蜒自然的风格形式,继承了堆山、理水、置石等主要手段。这也是日本园林发胎于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现。

2.3 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与创新

日本园林绝不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简单模仿,而是精心地吸其精华,精心地融入自己的文化中。在上述全面吸收中不断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园林类型。

从总体上看,日本园林发展出了不同于中国文人型的武僧型;不同于中国造园思想天型、儒型、仁型的人型、佛型、智型;造园手法上不同于中国建筑型、轴线型的置石型、向心型;园林游览上不同于中国游居型的静悟型。

从历史纵向看,日本相继出现了寝殿造园林、净土园林、茶庭露地、枯山水、书院造园林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园林类型。这是日本在对中国古典园林全面吸收后根据本国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方面。尤其是枯山水,堪称日本园林发展与创新的巅峰。

2.4 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主要特征分析

日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借鉴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

其一,在初期对繁盛的中国古典园林全盘吸收。主要体现在大和、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即中国魏晋南北朝到盛唐时期。日本民族在面对当时中国的强大文化表现出一贯的谦逊和虚心态度,从一开始通过遣唐使日本全面吸收中国唐风文化,园林要素吸取比较齐全,基本上是一个拿来主义的过程。也就无需经历像中国自我成长一样经历漫长的过程。

其二,全盘吸收后自身的提炼与发展。随着中国内乱和影响力的减弱,日本废除遣唐使,开始了长达千年闭关的结合本国文化和舶来文化的自我修练和异化阶段。先后经历了平安时代池泉园的和化期;镰仓、南北朝、室町时代的佛教化时期:桃山时代的茶道化时期:江户时代的佛法、茶道、儒意综合期。对异域文明的提炼与创新,是日本对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重要特征。

3 日本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对中国景观现代化的启示

3.1 日本对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特殊条件

考察日本园林的发展历史,其为何在长达千年漫漫的自我演化过程中,开出了一朵朵独具特色的奇葩?而中国土生土长的古典园林体系在中国反而没有孕育出这么风格多样的类型,其原因是什么?现初析其原因如下:

其一,客观方面: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自始自终是在自己的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的山型环境、文人社会、强大的君权、统一的政权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封闭的封建时代客观上失去了与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机会,并且在自己周边环境中强势的中华文明占有绝对优势,从而因受到巨大冲击而产生变异和演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而作为岛国的日本在国土面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方面都与中国有着极大不同。海岛特征、国家长期分裂等多方因素影响,使从中国舶去的园林文化及形式必然会因某种程度上的的水土不服而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自然,作为舶来品的园林风格与形式在作为“填补空白”的某段历史时期后必然会朝着适应当时当地的形式发展。

所以,客观上古代中国并不具备像日本一样有引起园林风格和类型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

其二,主观方面: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崇古”心理和“天朝”心态,坚定地维护既有秩序,排斥外来文化。一次次集体人为地扼杀了园林发展在根本角度上的创新机会,所有的发展变化都是在既有体系、观念下对造园技巧的小修小补,从而不可避免地必然伴随道路的越来越狭窄,园林形式的越来越僵化。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自宋以来,造园艺术水平不断下降的原因。

日本在历史上一直拥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但在历史上从文化发达程度来讲和中国相比一直有很大差距,但具有“向强者学习”优点的日本民族在与中国的长期交流中,不断地受到舶来文化与本民族特性的碰撞。在巨大差距面

前其选择了谦逊的吸收态度,但一旦发展到了某个程度就开始进行自我的升华。

3.2 中国对西方现代景观借鉴的特殊情况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解体,曾经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实用载体和艺术形式慢慢凋零,西方现代景观如潮水般涌人。专业人士在不断呼唤着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景观的降生,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实事求是地讲,总体上目前我们没能像当年日本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一样在全盘引进中创造出自己的独特的景观风格与形式。

那么究竟能不能产生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景观’在回答该问题之前可以做出以下两个回答:首先,中国不可能回到古典园林时代。这是事实,也是必然,这是时代的步伐使然。其次,中国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现代景观。这在个别情况下有例外,但总体上却是必然,这是中华文明作为绝对独特而悠久的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的。舍此二者,那么,中国将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现代景观。

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像日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借鉴与发展一样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进而实现现代化?这又有以下几点情况:

第一,园林底蕴:

日本园林早期是从无到有,从中国整体移植。而中国有着与西方古典园林体系交相辉映的独树一帜的园林体系。其艺术高度丝毫不弱于西方,园林是文化和艺术的体现,这就决定了不可能如日本学习中国一般“抽刀断水”,整体移植。

第二,历史背景:

日本在全面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精华后,在长达千年的闭关锁国中,进行了结合本国实际条件的独立的自我演化,从而孕育出自己的园林形式与风格。而现代中国将是在长期开放中与西方现代景观进行交流,甚至直接引进西方景观设计师和事务所进来直接参与中国环境建设,其力度之大与开放程度之广前所未有。这将从根本上切断中国进行封闭式独立演化出珊全新的只属于中国园林类型的道路。

第三,吸收态度:

日本园林吸收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养是伴随遣唐使的出访主动吸取过去的,是主动的,精心的,高水平的。中国国门打开后,官员、专业人士、普通民众都可以带回西方现代景观的信息并产生自己理解的影响。中国吸取西方现代景观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被动的,仓促的,良莠不齐的,即糟粕与精华并取。这在现代景观中的大广场、大草坪、城市化妆运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被动吸取和无暇创造的情况下,走出像日本一样的道路将会十分困难。

第四,现实条件: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与风格,其特征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中国当前经济、社会都处于快速发展和急速转型时期,社会的意识并未根本成型,故而园林景观的发展势必受到相应的影响。这种急剧的变化,是历史上的日本不曾有的。短期内,速度仍然重于质量,实践仍然重于思考,对西方的短时借鉴很难形成自己的独有特色。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景观既不可能回到古典时代,也不能照搬西方现代景观,同时在不得不进行的景观现代化过程中还不具备当年日本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并形成自己特色的条件。但是,日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倾心借鉴与创新态度,对中国依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

3.3 日本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对中国景观现代化方向的启示

落后总要向先进靠齐。日本在面对唐宋时期繁荣昌盛的中国古典园林时,如其他文化一样,并没有采取盲目的封闭排斥态度,而是极为谦逊地认真引进、研究、消化。

与时俱进是不可避免的,景观的现代化方向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现代化的方向中,又有被全球化浪潮同化成为地球村风格的一员和在全球化浪潮中独竖民族旗帜两种可能性。前者意味着景观现代化即景观国际化,与照搬无异:后者意味着现代化必须建立在民族基础之上,避免被国际化。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呢?

日本在学习中国的过程中选择了后者,虽然那时候并没有国际化,但当时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正如今日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一样。日本在引进早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后明智地选择了创新,在同属于东方文明体系中尚能创造出独特的日本园林并大放异彩,何况有着悠久而独特园林传统并与西方园林体系风格迥异的中国呢?

所以我们的选择显然必须是后者。那么,策略是什么呢?

3.4 日本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对中国景观现代化策略的启示

这可以从当年日本与今日中国所处的相似处境来寻找答案。

首先,当年日本园林相对中国园林基本是以无对有,今日中国园林与西方现代景观基本是以弱对强。二者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日本对强势文化采取了宽容态度。具体体现在对儒学、禅宗等的态度,并将之融入到自己的园林血液中。中国对待今日西方景观的态度也应如此。对西方大加倡行的生态观念、人文关怀、公共性等现代观念大胆地引进来。这是景观思想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此,周维权先生有精辟的论述:“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历史表明,在新旧文化碰撞的急剧变革的时候,如果不打破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传统会成为包袱,适足以强化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接受现代园林的洗礼乃是必由之路,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除旧布新,而这‘新’不仅是技术和材料的新、形式的新,重要的还在于园林观、造园思想的全面更新。”引进西方现代景观的优秀理念,正是打破旧有观念的契机。

其次,在开放学习的背后,必须要有对其进行民族化的意识。日本作为一个面积很小的岛国,在园林发展历史上长期学习中国,但慢慢发展独立并占有了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正是其根据本国条件不断创新发展而不固守成规的结果。其在园林风格、造园技法等方面的创新与总结,都可以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再次,从学习与创新的主体来看。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过程中关键性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遣唐使和中国输送到日本的交流人才的高水平;另一方面,日本造园主的高水平。现在中国景观行业的交流中,人员众多,认识水平很难统一。故中国在向西方现代景观的学习过程中,保持专业人员和业主的高水平是提升和创造具有中国自己特色景观的重要条件。

篇5

1 蒙古国经济贸易发展及铁路建设概况

1.1 蒙古国经济贸易发展概况

蒙古国地处欧亚大陆中部的蒙古高原。受自然条件和民族构成等因素的影响,采矿业和畜牧业是蒙古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对外贸易方面,蒙古国的出口商品主要为矿产品、纺织品和畜牧产品等,而其民经济部门所需的机器设备、工业原料、有色金属和消费品等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1.2 蒙古国铁路建设概况

铁路运输是蒙古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蒙古国现有铁路线总长度为2 500 km,其中运营铁路总长1 816 km;路网密度为16 km/万km2,仅为我国东北地区铁路路网密度的1/8。作为蒙古国铁路主干线的中央铁路从扎门乌德经乌兰巴托到苏赫巴托,贯穿蒙古国南北,分别连接我国的京包铁路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承担蒙古国90%以上的铁路运量。此外,受苏联影响,蒙古国铁路大部分采用1 520 mm轨距,与我国铁路采用的国际标准轨距不同;因此,蒙古国货物通过铁路运抵我国二连浩特口岸后,必须经过换装才能在我国境内继续运输,导致运输环节增加,运输成本上升。以煤炭运输为例,仅因铁路轨距不同所增加的运输成本就达2~4美元/t。[1]为此,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议会)于2014年通过决议,将在与我国邻近的2条铁路线上采用与我国铁路相同的标准轨距。此举不失为务实之举。

2 蒙古国货物经我国过境运输涉及的主要问题

2.1 中蒙铁路运输通道

随着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三国政治关系的缓和及经贸关系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蒙两国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相关机构经过多年的研究论证,最终规划以下路线作为中蒙铁路运输通道(见图1)。

图1 中蒙铁路运输通道

(1)乌兰巴托D二连浩特D天津 该路线是开辟最早且最重要的中蒙铁路运输通道,其运输路径为:蒙古国货物经该国中央铁路运抵我国二连浩特口岸后,经我国集二D京包D京津线运抵天津港。该路线存在以下弊端:首先,二连浩特口岸作为中蒙两国之间唯一的铁路口岸,近年来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其次,二连浩特D天津段是我国西北地区往来北京的必经路线和我国“北煤南运”的主要路线,目前已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使得天津港对蒙古国货物的转运能力受到制约。

(2)乔巴山D珠恩嘎达布其D巴新线D赤大白线D锦州 锦州港位于我国辽宁省西部,是与蒙古国东部地区直线距离最近的港口。从运距上看,蒙古国东部地区的矿产资源经我国锦州港转运比绕道二连浩特口岸经天津港转运缩短近1 000 km。该路线是规划中的中蒙铁路运输通道中建设进度最快的路线。目前,该路线的我国境内部分即将全部竣工,珠恩嘎达布其至乔巴山段也已列入蒙古国“新铁路计划”。

(3)乔巴山D阿尔山D长春D珲春 珲春口岸位于我国吉林省东南部,地处图们江下游,是中国、朝鲜、俄罗斯三国交界地带的一座县级市。珲春不直接沿海,但可通过长度仅15 km的俄朝界河直达日本海。目前,该路线的我国境内部分阿尔山D珲春段铁路早已投入使用,而蒙古国境内部分的乔巴山D阿尔山段铁路(即“两山”铁路)则是已规划20多年仍迟迟不见动作的“烂尾”项目。“两山”铁路建设已成为助推珲春实现借港出海及开辟中蒙铁路运输新通道的关键因素。

2.2 法律适用

过境运输涉及2个或2个以上国家的法律规定。由于各国的国情和政策存在差异,导致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也有所不同,使得过境货物运输中的法律适用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目前国际通行做法是通过双边协定、多边协定和国际公约等明确法律适用问题。

2.2.1 《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

1951年,苏联、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8个国家签订《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以下简称《国际货协》),以规范成员国间的跨境铁路运输行为。该协定经多次修订和补充,现在依然是成员国间有效的法律文件,具有国际条约的法律效力。《国际货协》现有12个成员国,我国和蒙古国均是其成员国。《国际货协》对国际铁路联运合同的缔结、履行、变更、责任、诉讼管辖和赔偿请求等均作出详细规定,但对货物通关和检验检疫的规定较为笼统,其原因是:《国际货协》的性质是国际民商事法律协定,其主要着眼于国际铁路联运合同的履行过程;对于海关通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具有国家意义的行政行为,《国际货协》采取尊重各成员国国内法的态度。

2.2.2 《关于蒙古国通过中国领土出入海洋和过境运输的协定》

根据中蒙两国签订的《关于蒙古国通过中国领土出入海洋和过境运输的协定》,蒙古国可经由我国天津新港出入海洋,并且可依照《国际货协》和国际惯例使用我国其他港口。由此可见,《关于蒙古国通过中国领土出入海洋和过境运输的协定》系为天津港量身定制,在该协定的适用范围扩大之前,其对天津港以外的其他港口和运输路线的意义不大。

2.2.3 我国国内法

我国现行有关国际货物联运的法律法规有《海关法》《海关对过境货物监管办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海商法》《合同法》《铁路法》和《港口货物作业规则》等。上述法律法规在蒙古国货物经我国过境运输中亦发挥着重要的规制作用。

2.2.4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

我国和蒙古国均为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成员国,WTO规则在中蒙两国贸易领域具有强行法的效力。根据《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5条的规定,对来自或前往WTO成员国领土的过境运输,作为过境国的其他成员国有义务确保其按照最便于国际过境的路线通过本国领土自由过境,并且在费用、条例和手续等方面给予其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此外,根据WTO专家组对“哥伦比亚进口港案”的裁决,过境国所承担的最惠国义务延伸至过境运输的最终目的地国。然而,我国《海关对过境货物监管办法》第13条第1款规定,过境货物应当按照我国运输主管部门或海关指定的路线运输。此规定明显悖于《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5条所确立的过境自由原则。根据国际法准则及法律效力位阶原则,我国《海关对过境货物监管办法》第13条的法律效力有待商榷。

2.3 海关监管和通关及检验检疫

2.3.1 海关监管和通关

2.3.1.1 流程

我国《海关法》第36条规定:过境货物运输工具的负责人应当向进境地海关如实申报过境货物的相关情况,并在海关监管下进境;如有必要,海关可对过境货物实施查验。在实际业务中,通常由过境运输经营人负责填具并在过境运输全程保管货运单据和海关通关核准单据,供进出境地海关查验,并在海关监管下完成过境运输。

2.3.1.2 弊端

海关是过境货物运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通关效率对过境货物运输效率有着重大影响。就我国现行的通关模式而言,通关程序较为烦琐,通关效率较低。据测评,我国海关的通P效率在参与测评的4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3位,蒙古国排名第46位。[2]我国现行海关通关流程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单证审核程序烦琐,相关部门之间配合不密切。

(2)电子口岸的平台作用未能充分显现。电子口岸是由海关总署会同国务院其他口岸管理部门共同建立的口岸信息平台。按照最初的设计,电子口岸以集中各部门电子底账信息的数据库为基础,实现进出口业务相关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的充分共享和交换;但目前各口岸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化标准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信息系统相互独立,数据格式自成一体,数据资源共享和“单一窗口”的设想尚未实现。

2.3.2 检验检疫

2.3.2.1 流程

对于法定检验检疫货物,目前我国进出口检验检疫流程大致包括报检、检疫查验、样品检测、放行或卫生除害或退运等环节;而对于非法定检验检疫货物,仅对其运输工具等实施检疫卫生处理。具体而言,我国现行检验检疫流程如下:(1)企业申报;(2)检验检疫机构审查;(3)货主、货代报送船货信息和状况;(4)检务部门分拨查验任务;(5)查验部门查验货物和运输工具(如有必要,经采样后送检验中心检验);(6)检验检疫机构计收费用;(7)查验后处理。

2.3.2.2 弊端

(1)过分注重任务和职能,忽视流程的完整性。业务流程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以某种方式执行的具有内在规律的一系列行为。业务流程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逻辑相互衔接,而非大量工作片段的简单堆砌。然而,我国现行检验检疫流程往往以职能为基础,以任务为导向。这就造成检验检疫各环节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程度不高,甚至出现相互争抢、推诿或提防的情况,导致内部交易成本上升,检验检疫效率下降。

(2)检验检疫公务人员受行政文化束缚,导致工作流程僵化。我国检验检疫部门长期采用中央垂直管理模式,导致检验检疫公务人员权力思维根深蒂固,官本位的等级观念较强,形成官僚制的管理范式,不重视相关部门间的配合及工作效率的提高。传统的官僚制管理范式虽然能够确保管理流程和制度的稳定性,但以牺牲流程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为代价,导致检验检疫流程僵化。此外,由于检验检疫工作对专业要求较高,查验过程往往仅由少数人甚至1人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查验人员固守权力游戏规则,也会增加执法风险。

(3)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检验检疫领域应用的出入境检验检疫综合业务计算机管理系统(以下简称CIQ2000系统)仍然沿袭传统的人工业务流程,与“大通关”和贸易便利化的要求相去甚远,主要表现在:首先,CIQ2000系统未与集中审单系统和电子监管系统实现有效融合,也未与进境货物快速验放系统、船舶申报系统、检验检疫专家指导系统等实现整合,导致各系统成为信息孤岛;其次,CIQ2000系统未与港航企业和进出口企业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再次,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本身尚不完善,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纸质单据传递和交换相关信息。

2.3.3 小结

海关和检验检疫是过境运输的两大重要环节,对过境运输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大影响。目前,我国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存在内部缺乏沟通协作、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共性问题,其中有的问题已超出部门范畴,需要从更高的层面通过统筹规划来解决。例如,为提高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的信息化水平,需要在平衡各相关部门利益的同时,动用社会公共资源建立覆盖所有口岸管理部门及港航企业、进出口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总之,贸易便利化目标的实现任重而道远。

3 曹妃甸港承接蒙古国货物过境运输业务的条件分析

3.1 优势

(1)自然条件 曹妃甸港位于渤海湾顶端,濒临渤海湾深水主航道,最深处水深,且终年不冻不淤,自古以来就是海运必经之路。在曹妃甸港与原有海岸线之间,是由古滦河长年冲积形成的大面积浅滩,平均水深不足。“面对大海有深槽,背靠大陆有浅滩”的地理优势为曹妃甸港的开发和建设及其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先天条件。[3]

(2)国家政策 自2003年曹妃甸港开始开发建设以来,国家给予曹妃甸港大量的政策扶持。从获批成为河北省首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到获批接卸巴西淡水河谷40万 t矿砂船,曹妃甸港逐渐从荒无人烟的海外岛屿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钢材、矿石和能源货物的中转站和接卸港。

(3)经济腹地 曹妃甸港依托我国重要的钢铁产地唐山市,其经济腹地覆盖华北、西北等广大地区,对矿产资源和工业品的消化能力较强。

(4)自身发展 经过10多年的积累,曹妃甸港已逐渐形成科学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制度,其散货和件杂货的作业效率在全国港口中位居前列,并提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大港和北方钢材下水母港的宏伟目标。

3.2 劣势

首先,由于曹妃甸港开发建设较晚,其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内部管理体制还不成熟;其次,曹妃甸港临港产业欠发达,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再次,曹妃甸港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客户认可程度有待提高;最后,曹妃甸港码头业主单位林立,在价格体系和生产调度等方面难以协调一致。

3.3 战略机遇

(1)“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整体布局,曹妃甸港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条件以及钢材、矿石、能源集疏运大港的地位,在打造中蒙运输通道的规划中占据了有利形势。

(2)蒙冀铁路开通 蒙冀铁路西起鄂尔多斯,东至曹妃甸港,全长约1 000 km。蒙冀铁路的开通使曹妃甸港跨入海铁联运新时代,进而打通曹妃甸港至蒙古国的运输通道,为蒙古国货物经曹妃甸港过境运输提供基础条件。

(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2014年2月26日,在听取京津翼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此战略的实施必将促进京津地区大量的企业、资金、人才、技术流入欠发达的河北省,从而惠及包括曹妃甸港在内的京津产业承接地。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沿海开发,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政策向河北省曹妃甸港、黄骅港等沿海港口延伸,切实提高产业和交通设施的协同聚集能力。

3.4 竞争和挑战

曹妃甸港所处的渤海湾内有三大港口群。就承接蒙古国货物过境运输业务而言,仅曹妃甸港周边的直接竞争者就有秦皇岛港、京唐港、天津港等。

3.4.1 秦皇u港

秦皇岛港自1898年开埠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已形成完善的硬件设施体系和能源货物运输的规模优势,是我国著名的能源输出港和“北煤南运”的主枢纽港。与秦皇岛港相连的大秦线作为煤炭运输专线,使秦皇岛港的辐射范围覆盖我国中西部地区。在过境运输业务方面,早在2013年,在中国外运秦皇岛公司和海关的联合谋划和助推下,秦皇岛港就已获准开展过境货物海铁联运业务。

3.4.2 京唐港

京唐港距曹妃甸港仅,两者的腹地范围、货种结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等基本相同,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竞争关系。京唐港内的滦港铁路总长,对外与国铁干线京山线、京秦线接轨,较早就实现了海铁联运。早在2011年,通过内销渠道进入京唐港的蒙古国煤炭就已达到200万t,超过自澳大利亚进口的焦煤,成为京唐港进口煤炭的第一大来源。2015年6月,京唐港经石家庄海关和海关总署批准正式开展过境转关业务,在承接蒙古国货物过境运输业务方面较早进入实践阶段。

3.4.3 天津港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港,其铁路运输优势显著。早在2002年,天津港至二连浩特的国际过境“五定”班列就已开通。作为现阶段我国承接蒙古国货物过境运输的指定港口,天津新港享受中蒙两国签订的《关于蒙古国通过中国领土出入海洋和过境运输的协定》所规定的特殊优惠政策。此外,天津港在港口影响力、航线密集度、信息咨询、法律服务、通关效率等方面也具有较大优势。

4 曹妃甸港打造蒙古国过境货物运输中转基地的战略构想

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曹妃甸港作为我国渤海湾大宗物资集疏运大港,应当立足地区实际,着眼于蒙古国大宗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过境运输业务,从以下方面入手,打造蒙古国过境货物运输中转基地。

4.1 搭建并完善港口信息平台

曹妃甸港的核心企业曹妃甸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开始开发电子生产系统。目前该系统仍有待完善,可快速见效的改进措施包括:(1)采用与海关总署H2000通关管理信息系统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CIQ2000系统相匹配的数据采集和录入格式,为今后与各联检单位的电子信息系统顺利对接打下基础;(2)努力推进与海事局、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电子信息系统的对接,力争实现与口岸监管部门间的数据传递无纸化、高效化;(3)大力推广应用电子数据交换、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提高一线生产作业数据上报效率及货物和船舶信息传递效率。

4.2 谋划建设内陆无水港

蒙冀铁路开通后,曹妃甸港迎来海铁联运新时代。综合曹妃甸港及其腹地经济和基础设施发展情况,笔者认为,曹妃甸港应按照“一港多区域”的模式,在我国西北地区和蒙古国境内谋划设立内陆无水港。

4.3 开发新货种和新航线

为承接蒙古国货物过境运输业务,曹妃甸港需要在现有航线布局的基础上,谋划开辟和增加中日韩等航线,以满足蒙古国进口货物运输需求。此外,可以在曹妃甸港腹地谋划组织蒙古国所需的工业原料、工矿产品、建筑材料、粮食等大宗散杂货作为蒙古国过境运输业务的回程货,从而在蒙古国与曹妃甸港之间实现钟摆式运输。

4.4 开展集装箱海铁联运

为配合承接蒙古国货物过境运输业务,实现蒙古国与曹妃甸港之间的钟摆式运输,曹妃甸港可以在现有航线布局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开辟集装箱外贸航线,并按照集装箱海铁联运标准,提高集装箱码头的生产作业质量和生产组织能力,为开展集装箱海铁联运提供有力保障。

4.5 建设矿产、能源货物交易平台

从宏观角度来看,过境运输仅是国际贸易过程中实现货物跨境流动的环节,是为国际贸易服务的。换句话说,只有繁荣的国际贸易,才能带来繁忙的国际运输。笔者认为,曹妃甸港要成为蒙古国货物经我国过境运输的中转基地,应考虑在其现有大宗散货吞吐量和经济腹地散货交易的基础上搭建针对蒙古国能源和矿产资源的交易平台,从而通过促进贸易发展,使曹妃甸港成为蒙古国矿石、煤炭等货物贸易合同的签订地和履行地,进而吸引蒙古国大宗货物经曹妃甸港下水出口。

5 结束语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以及蒙冀铁路的开通,曹妃甸港在承接蒙古国货物过境运输方面的业务需求及地理和资源优势逐渐显现,具备成为蒙古国出海口的基本条件;但以其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曹妃甸港若要成为未来蒙古国8个出海口之一,还须在诸多方面加以改善。在可预见的将来,曹妃甸港经过内外兼修及自我提升,必将成为蒙古国货物经我国过境运输的重要中转基地。

参考文献:

[1] 史玮. 降低煤炭运输成本 蒙古国将建标轨铁路连接中国[EB/OL]. (2014-10-27)[2016-11-20]. http://world.cankaoxiaoxi. com/2014/1027/541923.shtml.

[2] 徐建飞. 新疆陆路口岸通关便利化建设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12:22.

篇6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典故;技巧

近年来,经济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外国事物。最明显体现在英语方面,国家英语人才标准更倾向于实用。英语翻译特别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是实用英语具体体现,需要对英语的深刻理解,其翻译具有一定难度。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是重难点,原因有二:一是语言差异,英语作为外来语言有其自身特点,作为非英语国家人士有时对英语典故理解有误差,造成翻译文化偏差;二是英语典故来源广泛,需要丰富的语言经验与阅历,否则就会造成不理解导致翻译失败或是直接翻译错误。

一、英语文学作品典故来源

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发源地及文化发展基础。希腊文明古国中许多神话故事承载着民主思想,传递着那个时期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活气息、精神面貌,关系其整个文化命脉。欣赏古希腊神话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到其诙谐幽默与悲壮凄凉之处,同时感受其特有生活气息、社会文化。古希腊神话是英语文学典故重要来源。宗教在西方国家占有重要地位,是其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迁,宗教文化成为艺术创作重要源泉,尤其是基督教的《圣经》,其典故逐渐被引用到文化艺术中。欧洲文艺复兴使整个欧洲思想得到解放,同时涌现出大批经典文学作品,深入人心,得到大众广泛认可,许多典故被引入文学作品中。寓言故事也是英语文学作品典故主要来源。寓言故事简短精悍,寓意深刻,传递不一样人生感悟及社会生存道理,起到意外文学效果。尤其是欧洲《伊索寓言》被引用次数最多,《农夫与蛇》经典语句“Nurseaviperinone’sbosom”(把蛇放在怀里)被英语文学作品广泛引用。除此之外,历史故事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翻译时需了解其实在意义推敲表达含义。

二、英语文学典故翻译考虑因素

(一)文化背景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轨迹,因为处于不同地理环境,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形成不一样的民族文化、、风土热情,这就是影响异国相互沟通理解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非英语语系国家和英语语系国家更是如此,这就是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英国是英语的起源,历史上英国曾大量扩充殖民地,间接对英语文化起到了传播作用,也正因为这样为今后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奠定基础。那么在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翻译时就需要考虑其来源国家文化背景,才能够找到最贴近中国语言对其进行艺术与生活融合的完美翻译。

(二)英汉典故对应情况

俗话说人有国界而文化无国界,文化作为国家无形资产,除了国家对其赋予的某种职能以外,在某种意义上讲,它的确没有国家民族限制。因为人们体验的是其中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是不会因为不同语言阻隔就被破坏的,所以说外国经历过的文化变革,有时在本国一样能够找到相同影子,这对于我们理解所翻译文学作品中的典故非常有利,促使翻译过程中更快理解其中的含义与意境,达到更深层次理解与完美翻译。

(三)文章整体性

英语文学尤其自身的写作特点,一般都具有画龙点睛之笔,不是在文章最前面,就是在最后面,如果掌握好整个文章的纹路命脉,就能把握文章整体大意,对文章翻译非常有利。翻译人员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学作品中典故所在位置,进而推断出其大致含义,结合文章意境,完美结合灵活翻译,尽量还原文章最想表达之意。

三、典故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

直译法顾名思义就是直接翻译,不需变通但也不是直白翻译,也要讲究润色,不能身影死板,那样就会失去文学意味。注意遵循文学作品本身风格及保持文学作品原创性。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让读者直观了解与感受文学作品中典故内涵,体验原汁原味英语文学。

(二)意译法

意译法意思是以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基础,以一种与我国文化较为接近的手法对其进行翻译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原因是直译法会破坏典故意境而这个英语文学作品典故又找不到合适的与之对应的中国典故,只能在保持意境不变前提下翻译。

(三)套译法

套译法就是将中国传统典故运用到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翻译中,因为如果执意,就会破坏其中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感情。如“Birdofafeatureflockstogether”这句话直接翻译就是鸟类在一起聚集功能,这样看了之后完全没有文学感觉,很直观的感觉就是翻译错了,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考虑与之相近的中国文学故事,用中国老百姓容易接受理解的语言翻译,更为形象生动。

(四)增译法

增译法就是在充分理解文学作品典故含义基础上,加入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品读思想,在直译基础上添加相关文学修饰,促进读者正确理解典故所要表达情感,更能使读者感受深层次的民族文化气息。

四、短语典故翻译举例

在英语文学作品典故中几个词语可能就隐含一个小故事,如果不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根本翻译不出究竟是什么意思,翻译会严重受阻。以上已经详细阐述了英语作品中典故翻译方法,下面举个例子详细体验一下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翻译技巧。以“handwritingonthewall”、“meetoneawaterloo”为例,“meetoneawaterloo”这个词直译成中文就是“遇上某人的滑铁卢”,但就字面意思根本不能理解这说的是什么,这时就要考虑是否涉及到否个典故,事实上该典故源自拿破仑,作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的命运与战争息息相关,他的成功在于战争,而他的失败同样由战争决定,比利时布鲁塞尔滑铁卢是拿破仑一生政治生涯的最后一站,在这个小镇上,多国联军混战中以失败告终,最后沦落被放逐,这几个词就关系到这样一个故事。因此在翻译时应翻译为“大败北或惨败”。“handwritingonthewall”典故出自《圣经》,故事说的是在古巴比伦国王伯撒沙王位登基大典宴会上,突然空中出现一只手并在墙上写下MENE,TEKEL,PERES三个大字,预言家说其意思是国家将忘,国王将死。不久之后,寓言实现了,巴比伦真的灭亡了。这个典故所表达的不好事情即将发生,在翻译时需将其翻译成成语“不祥之兆”。这样翻译更符合我国读者阅读习惯,从而加深读者对相关文学作品的理解。

结束语

我们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典故时需注意把握:一,把握典故寓意,避免望文生义;二,保持英语典故翻译原滋原味,不将本国民族特色专有名词用来翻译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词汇;三,符合大众口味,不论如何翻译都必须保证翻译作品有市场价值,这就要求英语文学作品典故翻译过程中保持大众化与口语化,不要让读书者看不懂究竟什么意思。不被读者接受的文学作品也就失去了文化传播意味。总之,翻译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典故翻译的可读性问题,翻译者在对要翻译文学作品典故充分查资料了解之后,确定自己弄明白其原著所要表达的意境之后再结合中国语言特点进行翻译,运用汉语将典故中所要表达的寓意与道理还原出来。英语文学中典故翻译要达到“信、达、雅”,其中“信”比较容易做到。要想做到“达”和’雅”必须丰富各方面知识与素养,否则翻译无法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冰琴.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11):155-157.

篇7

关键词:典故;英文作品;研究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235-01

1 引言

在英文写作实践中,典故的应用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寥寥几笔,就将一切深意蕴含其中了。同其他任何先进和科学的语言一样,完美的现代英语表达体系也得益于历史中各种典故的滋养。从英语人物典故的三大来源来看:力大无穷的Hereules、冷酷无情的Shyloek、智慧超人的Solomon等等,都已经将人物形象生动的描述到了英语作品之中,成为家喻户晓的人名。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戏剧和钦定《圣经》,这三种文学现象构造了英语经典典故的王国,这也说明了英语典故一定程度上是多发源于文学领域的,这一历史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直到20世纪,人们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领域的新发展,大大的改变了人们现有的生活方式,社会变革、政局动荡和战争风云让陈旧的思想意识受到冲击,人们开始慢慢接受新的事物,但所有新事物、新现象,以及产生的新思想、新经验,都要利用语言来表达和传播,于是,在这种社会情况下,一批继往开来的作家活跃起来,同时,由于这些作家反映现实的作品与人们的生活吻合、矢而久之,作家在作品中惯用或创造的表现形式、作品中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乃至作家本人的名字,都会被人们学习和引用。

2 典故文化与翻译

典故就是将诗歌中的古代故事和有历史的词语加以再次利用。从大体上看,英语典故主要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和《伊索寓言》等,它们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不断吸收欧洲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因此,在体现语言文化差异方面更优于其他作品,当中的语言更据由典型性和代表性。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第一次将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他指出,语言是文化的形式,英语和汉语是两门语言,文字类型和系统都不同,组织方式和表达习惯也迥异。所以,翻译典故还要注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迥异,文化缺省是指译者在与对方读者交流时,由于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而对译文文化背景的省略翻译。典故与其他语言现象相比有独特的一面,就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

2.1 译例分析

2.1.1 直译

所谓直译法,就是在根据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使用错误联想的情况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典故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不使用翻译语言来代替。这种方法有利于加强中国读者和观众对原始语言的了解和知晓,可以不断丰富其汉语的表达方式,能使东西方文化能更好的交融。典故成语是文化的重点组成部分,也是将一个名族的多彩现象表达出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力量不断进步,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了,文化领域呈现出融汇通合的趋势。有的典故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流传了,有的优秀典故还发展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宝库中,几乎家喻户晓。对于那些中国广大读者早已耳熟能详的外国典故,为了保证其的原滋原味,我们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直译出来,不需要加入解释性的词语。

例如:Everyone in the family bullied her and made her todothe housework.She was indeed a Cinderella.

译文:她们家的人都欺负她,强迫她做家务。她确实是个“灰姑娘”。

虽然“灰姑娘”是欧洲童话故事里的人物,但在中国,却是无人不知灰姑娘的故事,也将“灰姑娘”作为表示现在被压迫的女孩的名词。因此把“Cinderella”直译出来,不需要再加解释,这不但能增加读者的理解能力,还会激发读者的想象。直接翻译还保留了原著的味道,又能引起读者正确的联想。关键是,读者能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仔细品味这个名词的意义。

2.1.2 直译和增译相结合

增译也叫上下文增译,是在译文中明示出原语读者视为当然而译语读者不知道的意义。增译的过程其实是从外到内的,将原文表层结构还原成深层结构的过程,就是把原文省略掉的部分在加进来,将它的另外一层深意表示出来。

例如:The study had a Spartan look.

译文(1):这间书房有一种简朴的景象。

这种译文虽然用释义的方法解释了典故,并明示了在文章中的含义,但却失去了应有的名族内涵。“Spartan”是古希腊的一个重要城市,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十分关键的地位。“Spartan”可理解为“期巴达人,斯巴达式的”,斯巴达人在希波战争中勇敢抵御了波斯人的入侵,在伯罗奔尼撒之战中战胜了雅典王朝,斯巴达人是勤劳吃苦、勇敢的象征。在这个基础上,应翻译为:

译文(2):这间书房有斯巴达式的简朴。

译文(2):保持了原语的“洋”味,具有强烈的异国情调,同时较好地弥补了主义的丢失。

3 英语文学作品与圣经和神话典故

3.1 英语文学作品与圣经典故

西方作家大多都受到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是,这种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但这种影响却是十分积极的。例如:一些作家直接把圣经和神话故事当作写作材料,有的把圣经和神话故事的寓意加入到作品中,以起到警示和鞭策的作用。早期的英国文学与圣经和神话传说都有较深的渊源,因此,英语诗歌中也有大量典故的存在,读者掌握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歌作品。如威廉布•莱克的《羔羊》中的第二节:

Little Lamb,who made thee

Dost thou know who made thee?

Little Lamb,I'll tell thee,

Little Lamb,I'll tell thee:

He is called by thy name,

For he calls himself a Lamb.

He is meek and he is mild;

He became a little child.

I a child and thou a lamb.

We are called by his name.

Little Lamb,God bless thee!

Little Lamb,God bless thee!

诗的第一节是由一个小孩问一头羔羊,“是谁创造了它”,第二节做出了回答,“他也叫羔羊”。里面的“他”,不是其他人,而是耶稣,在《新约》中,耶稣称自己为羔羊,如《启示录》5:“曾被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加入读者对圣经有一定的了解,就能很快速的理解这首诗歌。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多次引用《圣经》典故和思想。《威尼斯商人》是将世界上的仁慈、宽恕和博爱精神集中一体的杰作,剧中的安东尼奥是基督徒的,他的一言一行都蕴含了基督精神。当他舍己为人,借钱给朋友,帮助朋友还债时,表达出耶稣的一种博爱、仁慈情怀,在法庭上,他坚持正义,甘愿受罚,默默承受将要到来的苦难,将耶稣的奉献精神完美的呈现了出来。显然,莎士比亚是以基督徒为模型塑造了安东尼奥这一形象。

4 结语

英文作品的翻译最终目的,是要将读者带进这个作品的世界,理解该作品所表达的深意。王斌说“:把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各立于一根钢轨上,相互看得见,却永远摸不着。”问题就在于译者对作品的判读和读者对作品的判断之间的差异,在不影响译者理解文章的情况下,将原著中的真实含义表达出来,避免文化缺省失真,让读者更够更好的理解整个作品,明白当中的典故所要表达真意,以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英文作品的典故应用中,《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它们也奠定了西方文学的基础。英语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典故,可以看出,《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对于西方文学的巨大影响。在理解英文作品时,只有对《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有大致的了解,才能明白作者应用这个典故的真正意思。读者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的有关知识,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甚至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孙雪娥,何树勋,廉洁.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J].商洛学院学报,2009,(5).

[2]李弗.不能不知的外国典故[J].幸福(悦读),2009,(4).

篇8

含义: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出自《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电视剧《不肯去观音》。

《不肯去观音》是中国首部观音题材的故事电影,源自佛教典籍中的经典故事,由张鑫执导,李纯、中泉英雄、中野良子、斯琴高娃、聂远联袂主演的一部剧情片。

影片以公元842年至864年间日本僧人赴大唐求请观音的一段历史传说为线索,讲述了普陀山如何成为观音道场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既可以规范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学习礼貌和礼仪,从小做一个知书达理,有教养,孝敬父母,讲道德的孩子,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怀。因此,在幼儿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幼儿园;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32-01

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时代的客观要求,是当今社会培养民族精神,开展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然而当今社会,上至成年、下至幼儿,传统文化在人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淡漠,这种现象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祖国下一代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所以,在幼儿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那幼儿园该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结合我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谈几点建议:

一、幼儿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应该包括:传统经典范文、古典诗词、书法、绘画、传统技艺、传统工艺、民间传统节庆、风俗、礼仪、始祖的祭典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在选材上,我们要结合孩子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可适宜性等方面进行考虑,制定好各年龄班的发展目标,选好教学内容。如:小班选材就以简单的儿歌、古诗词、传统节日、典故故事、童谣为主要内容,让幼儿在有趣的故事中初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内容,在节日活动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中班就加入三字经、古诗、节日的由来等内容;大班就以《论语》、成语故事、民间传统节庆、风俗、礼仪、经典典故、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让孩子们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等等。

2、制定开展方案、落实教学任务

为了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制定了一套开展活动的实施方案,让大家明确自己开展活动的内容和职责,并按计划、按时开展活动,确保活动确定好的效果。

3、做好评价和反思、共享成功收获

教育评价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更多的是教师专业水平的反馈,所以,幼儿园要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提高教育质量,教学的评价和教师的反思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而幼儿园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做好评价工作,让教师们在评价中吸取别人优秀的经验,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分析别人成功的喜悦,激发自我学习的积极性,是开展教学研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多种形式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1、在环境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幼儿园的环境是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它通过幼儿的感官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环境中去,可以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知识,使幼儿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可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能与之亲近的传统文化环境氛围。如:在走廊、楼梯转角和专门的活动区角的墙上张贴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三字经、智慧树上挂满百家姓、走廊挂上幼儿动手制作的花灯、川剧脸谱、剪纸等民俗手工艺术作品。另外还可以创设多种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区角,如:“农家院”、“戏曲服饰表演”、“传统小吃坊”,张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画、节日的布置等,让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走进幼儿园,让幼儿在传统节日气氛的烘托中,亲身感受各类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体验参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乐趣。

2、在语言和艺术活动中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比较多是经典的故事、民谣、古诗词、民间歌舞等内容,涉及的范畴多与语言和艺术教学领域为主,所以,为了更有效地落实教学内容,保证开展工作的质量,在课程安排上,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在语言和艺术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扩展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孩子们交流和艺术表现中感受我国文化的广博和精深,激发爱国、爱家的情感。

3、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上,主题教学模式更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地,有计划性和方向性地完成教学的效果,如:开展《畅游北京》的主题活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北京是我国首都、北京有许多历史文物、有许多经典故事、手工艺术品、特色小吃等,通过历史典故和民间特色、学习京剧、民族乐器表演等,开展启蒙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民族传统戏曲、乐器演奏等传统文化精髓,萌发审美情趣,促进美育情感,为培养健康人格做学前准备、提高幼儿人文艺术修养。

4、在一日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应注重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时时处处都能感受、触摸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活化。如:晨间律动时加入传统文化“打莲湘”;课间活动时,玩“摸瞎子”、“扔沙包”、“跳格子”等游戏;午饭后,播放琅琅上口的民间童谣让幼儿欣赏;午睡起床后,播放婉转流利的民间音乐供幼儿倾听等等。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挖掘身边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教育幼儿,就能净化幼儿的心灵、陶冶幼儿性情、提高幼儿素质。

中国的振兴和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幼儿教育抓起,主要我们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努力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用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使幼儿的心灵受到精神文明的滋养和净化,成为爱祖国、爱民族、崇尚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l] 蒋 换.如何在幼儿教育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新疆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