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王之涣范文
时间:2023-03-16 04:0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登鹳雀楼王之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222-01
王之涣的诗名在盛唐曾响彻一时,惜如今风流散佚,仅有6首诗存世。由于史料不足,人们对王之涣的了解也甚少,而其诗亦受到一些争议。就连众人耳熟能详的《登鹳雀楼》,细析之,亦疑点重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描述的时间为何时?“白日”与“黄河”的意象有何深意?登高乃为何?下文将试图寻找答案。
一、对于白日落日的理解
对于“白日依山尽”之“白日”的理解,通行的解释为“落日”。如在广东高校中通用的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对此诗的解释为:
“落日衔山,情意绵绵;黄河入海,气势磅礴。”①
然而,“白日”应当解释为“落日”吗?王之涣所描写的,是黄昏之景吗?从字面上理解,“白日”即为白天的太阳,与黄昏之景的落日相去甚远。李贺《相和歌辞・日出行》:“白日下昆仑,发光如舒丝”。可见,在“白日”表示“太阳”的语境下,多指日昼时的太阳。另外,“白日”也可引申为白天或时间,如李颀的《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白日”与“黄昏”是明显的相对而列;又如李白的《寄远・其四》:“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在《登鹳雀楼》中,如若将“白日”解释为白天或时间,不论从对仗或是意义来考察,均有牵强之处。但是,比对和联系“白日”在古诗文中常见的两种意义,《登鹳雀楼》的“白日”作为意象,亦有与“时间”相交甚密的蕴含。
首先,“白日”并非“落日”,诗中描述的时间亦非黄昏,乃为白昼,彼时太阳还高悬于天穹。那么,又一个问题引申而出:既然是中天的太阳,又为何依山而尽呢?于自然规律,岂不矛盾?我们可以继续做出分析:
“白日依山尽”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想象。另一首由畅当所作的无言绝句《登鹳雀楼》写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从下联看,鹳雀楼的四面除一面依山外,其余应为“平野”。而这一面山又处于什么方位呢?《唐诗选注》对鹳雀楼的注释为:
“东南面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看黄河。”②
由此可知“白日”不可能向东南依山而尽。我们不妨想象,诗人登览远眺,彼时日正中天,而旁边就是中条山。这样的景色带给诗人对时间流逝的进一步想象:时间不会凝固,艳阳也会落下。下一句“黄河入海流”也采用了相似的手法。鹳雀楼地处山西永济县,乃于内陆之中,王之涣绝不可能看见黄河奔流入海的画面。因而他俯瞰鹳雀楼下滚滚东流的黄河,想象奔腾的河水汇入大海。
其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捕捉了时空的流动变换,乃是诗人对宇宙生命的体察。日光再盛亦有消尽时,黄河奔腾亦有入海处。王之涣登高而望,此时此刻的风景依旧是风景,然而时间将会不止步地流逝,河流也有入海之时,宇宙生命总是在流动变换。过了一段时间,太阳会不会依旧照耀鹳雀楼?换了一个地方,黄河是否已经入海而无处寻?这样的想象予以王之涣心灵的冲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短短十字,就捕获了时空之中流动的诗意,旷远深沉。
二、登高何为
有关王之涣生平的史料甚少,这位盛唐时期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的诗人,在新旧《唐书》中均无传,唐宋文献材料记载其事迹者亦极少。在元代辛文房所撰的《唐才子传》中也只有寥寥230字的记载,如此描述王之涣:
“少有侠气”,“中折节工文,十年名誉自振。耻困场屋,遂交谒名公。”可见,王之涣在求取功名之路上并不顺遂。清末出土有唐靳能所作墓志,名为《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较为精确详细地记载了王之涣的生平,当中有一段王之涣辞官的描述:“会有诬人交构,公因拂衣去官,遂优游青山,灭裂黄绶。”王之涣在从官之时曾遭人诬陷,因而辞官远去,悠游山水。此后更是“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淡圭爵,酷嗜闲放。”③
上文“拂衣而去”四字微妙地表现出王之涣的性格,率性,豁达。这样一个人,在登上鹳雀楼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和很多唐朝诗人一样,王之涣也热爱登高。登高作为一个时代的传统,有着深厚的内涵。它寄放了文人骚客的才情与远志,更是一个舞台,是诗人们喷发深宏情绪的出口。早在春秋战国,荀子就提出:“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可见登高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向上、奋进的象征意义。又如杜甫《望岳》,借登高以表达豪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王之涣的登高,则更接近于体察宇宙天地的路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已成为鹳雀楼的不朽绝唱。对诗人而言,登楼并非只为踏在更高的高度。登楼的终极目的,乃是穷尽千里目。攀爬更高境界,才可发觉白日有时尽,河流终入海。由此才可体察到宇宙生命运转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体察到身为渺小人类的无奈和悲哀。而要穿越这层形而上的消极迷雾,亦离不开登高,穷尽千里目,穷尽万千世界。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细读之可查一丝对时间流逝的隐藏的悲哀,然而诗人椽头稍转,不断追寻的积极的人生意味又倾泻而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诗人在领悟了天地宇宙之运转之后,对人生的自觉地省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体现出探究与追寻精神,更是人类面对浩瀚时空时不懈前行的闪光之处。
注释:
①喻朝刚.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M].辽宁:辽宁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85.
篇2
意思是: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着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着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3、《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2、“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篇5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译文:
篇6
1、《望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参,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2、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进学解》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乾象》
5、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 修身》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劝学》
7、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 曹 植《赠白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耿列传》
篇8
摘要: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一门艺术,一种美。诗歌翻译,是创造美的艺术,除了语言转换外,更注重传递原诗的意境和韵味。本文将以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译诗之“三美”标准以及辜正坤先生的诗歌鉴赏原则来评析许渊冲先生所译之《登鹳雀楼》一诗,看译诗是如何准确地再现原诗的内容与形式,生动地传达原诗的韵味与意境的。
关键词:三美;诗歌翻译
一、
译事难,译诗更难。因为诗是文学最优美的表现形式,不仅具备一般的文学体裁特征,还兼备神韵和意境等特点。除了语言的转换外,译诗更重要的是传递原作的神韵与意境。中国传统诗歌历来讲求格律,重押韵,讲平仄,求对仗,用典故,字里行间以含蓄为美,以意境为上,忌直白。虽然传统英语诗歌也讲究格律,押韵,节奏,用典等,但终因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汉语格律诗英译尤为困难。一部分翻译家尝试着用散文诗译中国传统诗歌,但在传达原诗神韵与意境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少了诗味。因此许多翻译家主张“以诗译诗,尤其要以格律诗译格律诗”。在这些知难而进的中国翻译家中,有一位就是有“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之说的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理论家、实践家许渊冲先生。他的“诗体译诗”被著名学者钱钟书称为“戴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跳得灵活自如,令人惊奇”。许渊冲教授在《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本的序言中,首次提出诗词翻译的“三美”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本文将运用“三美”理论来评析许渊冲先生所译的《登鹳雀楼》一诗。
二、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不朽之作。该诗为五言绝句,雄奇豪迈、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前两句写景,景中含情,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赞美;后两句抒情,情中见理,表现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以及无限进取与探索精神。短短二十字,有景,有情,有理。以下是《登鹳雀楼》原诗及许渊冲先生译文。
登鹳雀楼On the Stork Tower
王之涣 Wang Zhihuan
白日依山尽,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
黄河入海流。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欲穷千里目,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更上一层楼。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原诗之义象美。义象美是指“诗歌字词句或整首诗的意蕴、义理作用于大脑而产生的美感。”(辜正坤)原诗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慢慢消失在视野的尽头。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转向,流归大海。这两句诗把上下、远近、东西景物全都容进诗笔之下,画面宽广,意境深远,组成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图画,创造了一种意境之美。后两句寓情于景,揭示出“观景,需登高才能望远;而人生也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看得全”的哲理。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译诗之意美。意美是译出“原诗的意境和诗味之美。”(郭著章)许渊冲先生的译诗完美再现了原诗所创造的意境美。用“ the sun, the mountain, the river and the sea”勾勒了一幅美丽画卷,而 “beyond”和 “seawards”这两个词则直接点明了诗中几个意象的空间位置关系,把“几个画面并置而产生相互对立但又相互补充的张力审美效果。”(辜正坤)这样,便在审美主体的脑中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译诗后两句以 “a grander sight”译“千里目”,“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译“更上一层楼”准确传达出了原诗的哲理。“千里目”和“一层楼”实为写虚,是在头两句实景的基础上作者尽想象之能事,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许渊冲先生在深刻理解了原诗意义的基础上采用了模糊翻译法,这种翻译却更准确的传达了原诗的意境与韵味。
原诗之音象美。音象美是指诗歌的听觉形象,诗歌的音乐性,包括诗歌的节奏和韵式。汉语一个字一个音节,元音音节出现在辅音之后,再加上汉字的四个音调,便可奏出变化跳跃的音乐。由于汉字单音节的特点,诗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安排诗歌的节奏。例如,一首五言诗即五个音节,两字为一顿,一行为三顿,结合汉字的平、上、去、入四声的巧妙运用,会给整首诗带来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登鹳雀楼》为五言绝句,每行五个音节,可划分为三顿,即:白日-依山-尽0-/ 黄河-入海-流0-/ 欲穷-千里-目0-/ 更上- 一层-楼0-/ 而该诗的格律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二者结合,构成了原诗的节奏美,使原诗读起来铿锵有力。汉诗的押韵能增添音乐感,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汉诗可押头韵或尾韵。《登鹳雀楼》押尾韵,韵式为x a x a 押/ou/韵和/iu/韵。该韵为阳性音,读音嘹亮、浑厚,双唇发音时开口度比较大,使人感到一种强有力的声音在耳畔回荡,能营造出一种宏伟壮观的景象。
译诗之音美。音美是指“译文可以借助译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郭著章)英语诗以多音节为其音美的基础。多音节词有轻重音节之分,因此英语诗歌往往具有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英诗讲究音步,两个音节的轻重音节为抑扬格,重轻音节为扬抑格,运用恰当能产生如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在押韵方面,英诗也可押头韵或尾韵。许渊冲先生认为,“在诗歌翻译中,诗歌所装载的信息总量是由语义和文体组成,而语义不过是低层次的信息,而文体(形式)比如音韵、节奏等才是高层次的信息,如果仅仅再现低层次的信息-语义,产生的译文就不再是诗,而变成散文了。”译诗为抑扬格四音步,韵式为aabb,一二句“glows”与“flows”元音相押,三四句“sight”与“height”元音与结尾辅音相押,读起来嘹亮悦耳,琅琅上口。另外,第三行与第四行还运用了头韵。头韵是利用词语音韵的修辞格。它是英语古体诗韵律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所产生的音韵效果可“增添文字的音乐感,便于朗读、记忆。有时它还有强化语势或使语句听起来诙谐、俏皮等作用”。(卢炳群)第三行中的“grander”与第四行中的“greater”构成了头韵,有效地增添了全诗的音乐感。
原诗之视象美。视象可分为内视象与外视象。内视象是“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审美主体的呈象能力而显示为主体想象世界中看得见的具体物象”;外视象是“诗歌本身的外部形式如诗行排列、特殊的字、词书写形式等物象”。(辜正坤)为了实现诗歌的语意视象美即内视象美,原诗采用了以下几种修辞手法:首先是对比手法。对比,是指“通过并立含义相反或不同的字、词、短语甚至句子来比较、展示事物间的差异。”(卢炳群)因此,对比的主要特点是明快、强烈。原诗的对比有以下几个方面:A.色彩对比:白日、青山、黄河,五光十色,绚烂缤纷,给人营造了一种强烈的色彩视觉之美。B. 动静缓急对比:白日慢慢移动,一个“依”字,体现出其势之缓;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一个“入”字,将其奔泻千里之势托出。景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身临其境,心情激荡。C、虚实对比:在一二句写实景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想象,借景抒情,揭示人生真理。“白日”“高山”“黄河”描写的是实景,“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纵横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其所望之高,所想之远,虚实结合,寓意早已跃然纸上。其次是衬托手法:从形象上看,太阳之高,山之高,黄河之长,相互映衬;而前两句所描写白日、高山以及奔流不息的黄河,营造了一种高远开阔的境界,为下文说理作了铺垫,使作者自然而然就道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通过对比和衬托手法,读者极易展开想象,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具体而清晰的壮丽画面。从诗歌的语形视象美即外视象美来看,原诗为五言绝句,对仗工整。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壮观雄伟,“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欲穷”与“更上”相对,“千里”与“一层”两个数词相对,“目”与“楼”两个名词相对。这就构成了原诗形式上的完美。
译诗之形美。形美是“在诗句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尽量做到形似。”(郭著章)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除了传达原诗内容之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因此,其译作形式工整,韵律自然,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形美。原诗为绝句,共四行;译诗在建行上与原诗相同,也为四行。原诗为五言三顿,译诗的诗行长度与原诗相仿,为8个音节,抑扬格四音步。原诗采用对仗形式,偶句押韵,行文工整流畅,译文则采用对偶形式,两两相对,韵式为aabb。译文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方位词对方位词(sun-yellow river,glows-flows,beyond -seawards,grander- greater, sight- height),及其工整协调。另外,译诗中的sun(red)-mountain(green),river(yellow)-sea(blue)也从视角上构成了色彩对比之美;而moutain-river一静一动,形成了强烈的动静缓急对比之美;grander sight-greater height形成头韵,加上押相同的尾韵,使人充分地感受到译诗的形式之美和音韵之美,具有说服、激励、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的作用。
三、
诗歌,作为文学最高表现形式,是一门艺术,一种美;诗歌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和美的再现过程;而诗歌赏析,是审美主体根据某种审美鉴赏标准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许渊冲先生针对诗歌翻译所提出的 “三美”原则现在已经成为译诗优劣的鉴赏标准。理想的译诗,“第一,应当自己也是诗;第二,应传原诗的情绪;第三,应传原诗的内容;第四,应取原诗的形式。”(成仿吾)许渊冲先生坚持以诗译诗,按照“意美”、“音美”、“形美”标准英译中国传统诗歌,其所译《登鹳雀楼》一诗不仅在内容与形式上准确地再现了原诗,而且生动地传达了原诗所创造的意境和诗韵,让读者切身地感受到诗歌的独特魅力与美。
参考文献:
[1]成仿吾.论译诗[A].翻译研究论文集[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2]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写下《滕王阁诗序》,诗与序均文采飞扬,“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叫人激赏叹服。
山西永济的鹳雀楼。唐朝诗人王之涣写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此哲理足以启人心智。
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唐朝诗人崔颢写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传说李白登此楼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南宋评论大家严羽论唐人七律,以此诗为第一。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脍炙人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别,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湖南的岳阳楼。唐朝诗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写得景象壮观,气势宏大。杜甫《登岳阳楼》诗道:“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登楼览胜之际。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表达了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先,为国分愁、为民谋福的崇高思想。一“先”一“后”对比鲜明,发人深省。
篇10
诗仙李白的《将进酒》中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看出黄河水的雄伟磅礴气势。
可这与我所见的贵德黄河水截然不同。
贵德的黄河水,并不像电视中那样浑浊,它清澈见底。虽无那般雄伟气势,但也不缺乏神韵。绿如翠玉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金光,在微风的吹拂下,泛着微微涟漪,如正在翩翩起舞的姑娘的裙边一样。真是美不胜收。在配上远处的高山森林后,好一幅美丽的画卷。
自古描写黄河的诗句很多,如李白的《将进酒》、《赠裴十四》;王之涣的《凉州词》、《登鹳雀楼》;王维的《使至塞上》等流传千古的美文佳句。黄河的美。成了 古代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
黄河究竟为何如此清澈优雅呢?
黄河是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的水汇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一条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这儿发源,她哺育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