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平衡范文

时间:2023-03-30 06:1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力的平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力的平衡

篇1

一、学生碰到的主要困难

1.不会画受力分析图。

(1)重力不竖直而是斜向下,支持力不垂直接触面。

(2)多画力,常把压力画进去,施力和受力分不清。

2.不会作平行四边形合成或分解力,更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

(1)不理解为什么三力平衡条件下两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2)不会画平行四边形,大部分学生刚开始画出来的都不是平行的。

(3)即使少数能画出来也不知每边及对角线的含义。

3.不会根据直角三角形求力。

(1)不知何时用sinθ,何时用cosθ,何时用tanθ。

(2)带有根号和分号的运算老是出错,更谈不上过程中的简化运算。

二、初步突破这些困难,不能抱着一蹴而就的思想,要允许学生重复犯错,不要期望多讲、多练、多点耐心就能成功

要在之前的知识点和方法上做好准备,要把大部分难c分步解决,做到未雨绸缪,降低坡度。不要期望学生一开始就能学会或解决大部分题型,能学会两三种就足够了,其他的留到高三去解决。

一开始目标不明确,铺的面较宽,无形中分散了着力点,加深了学习难度,这是一个较大的失误。

1.受力分析图必须在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时就要过关,这是分解难度的关键一步,要特别注意下面几点:

a.任何力都可以平移,将作用点画在物体的中心,这一点和初中将作用点画在真实的位置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学生心里会疑惑,可现在无法向他们解释清楚,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跳跃”,也是高中物理难学的一个原因。但不管怎样,必须明确告诉学生,如果和初中那样画,那么当物体受到很多力时,你画的受力分析图会一塌糊涂。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不是斜向下,不是垂直斜面向下,是垂直水平面向下,不允许随意画。多画几种在斜面、在竖直面、在圆面上、绳上的情形,让学生上黑板画,让学生明白10N/kg=10m/s2,不要认为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都会。

2.合成这一部分要教会学生在F合=0的条件下怎样作平行四边形,怎样求力的合成。

3.某个力,可分步重复完成,最好让学生上黑板作图,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

4.在力的分解部分,让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求具体力并会判断力的动态变化。

第1个图为了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沿斜面向下拉的重力下滑分力作用,特意在上面加了一根绳子。要让学生学会怎样作平行四边形,明白两θ角为何相等,以及在已知斜边的情况下,怎样利用sinθ、cosθ来求两直角边。

还有下面三种情况的动态变化图都必须学会,前两个图都是一个力的方向变化,第三个图是两个力的方向同时变化,难度逐渐加深。这可以算是学习“共点力平衡”的一个预热,也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思想或方法。

篇2

关键词: 平衡 解直角三角形 图解 相似三角形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受力分析又是力学的基础,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对于不同类型的平衡问题,要采用合适的方法。面对平衡类问题的多变,很多学生常常无从下手。对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归纳和总结出处理共点力平衡问题的三种方法:解直角三角形;图解法;相似三角形法。三种方法几乎囊括了所有平衡类问题的解法,也是学生解平衡类问题的思考顺序。下面具体从这些方面进行阐述。

平衡类问题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单体问题和连接体问题,处理问题时遵循定状态(静止、匀速,缓慢等),定(研究)对象(连接体的话是整体还是隔离某一个物体),定受力,定方法的“四定”方针,方可化难为易,轻松解题。

一、解直角三角形

1.单个物体的平衡(三个力和三个以上力):在此类问题中,若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适用方法: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

例题1:(三个力的平衡)如图所示,能承受最大拉力为10N的细绳OA与竖直方向成45°角,能承受最大拉力为5N的细绳OB水平,细绳OC能承受足够大的拉力,为使OA、OB均不被拉断,OC下端所悬挂物体的最大重力是多少?

2.连接体问题:此类问题重点是确定好研究对象。在系统中的物体有相同的加速度(平衡类问题中一般相对静止)且所求问题不涉及内力时,多用整体法;而求解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则用隔离,解题时也往往涉及解直角三角形。

例题4:有一个直角支架AOB,AO水平放置,表面粗糙,OB竖直向下,表面光滑。AO上套有小环P,OB上套有小环Q,两环质量均为m,两环间由一根质量可忽略、不可伸长的细绳相连,并在某一位置平衡(如图所示)。现将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两环再次达到平衡,那么将移动后的平衡状态和原来的平衡状态比较,AO杆对P环的支持力F和细绳上的拉力T的变化情况是( )

A.N不变,T变大 B.N不变,T变小

C.N变大,T变大 D.N变大,T变小

解析:以两环组成的整体,分析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根据平衡条件得,N=2mg保持不变。再以Q环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设细绳与OB杆间夹角为α,由平衡条件得,细绳的拉力T=mg/cosα,P环向左移一小段距离时,α减小,cosα变大,T变小。故选B。

二、图解法解题

此类方法一般出现在动态平衡问题中,所谓动态平衡问题是指通过控制某些物理量,使物体经历缓慢连续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物体又始终处于一系列的平衡状态。题中往往含有以下字眼“缓慢”、“慢慢”、“渐渐”,这些字眼告诉我们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解决的总体思路仍然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平衡条件(即合外力为零)解决问题。动态平衡问题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由于变化过程多变,对学生的思想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动态平衡问题成为力学中较难突破的问题。这类问题如果有直角三角形,则可通过三角函数中角度的变化求解(类似于例题4),也有些题目并没有三角形可解,此时便要想到图解法。

题型特点:(1)物体受三个力。(2)三个力中一个力是恒力,一个力的方向不变,由于第三个力的方向变化,而使该力和方向不变的力的大小发生变化,但二者合力不变。

解题思路:(1)明确研究对象。(2)分析物体的受力。(3)用力的合成或力的分解作平行四边形(也可简化为矢量三角形)。(4)正确找出力的变化方向。(5)根据有向线段的长度变化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

例题5:如图所示,两根等长的绳子AB和BC吊一重物静止,两根绳子与水平方向夹角均为60°。现保持绳子AB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变,将绳子BC逐渐缓慢地变化到沿水平方向,在这一过程中,绳子BC的拉力变化情况是( )

A.增大 B.先减小,后增大

C.减小 D.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方法一:对力的处理(求合力)采用合成法,应用合力为零求解时采用图解法(画动态平行四边形法)。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由图可看出,F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为B。

三、相似三角形法

题型特点:往往涉及三个力,其中一个力为恒力,另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发生变化,则此时用相似三角形分析。相似三角形法是解平衡问题时常遇到的一种方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受力分析,寻找力三角形和结构三角形相似。

解题思路:正确作出力的三角形后,如能判定力的三角形与图形中已知长度的三角形(几何三角形)相似,则可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出三角形中力的比例关系,从而达到求未知量的目的。

例题6:半径为R的球形物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球心正上方有一光滑的小滑轮,滑轮到球面B的距离为h,轻绳的一端系一小球,靠放在半球上的A点,另一端绕过定滑轮后用力拉住,使小球静止,如图1所示,现缓慢地拉绳,在使小球由A到B的过程中,半球对小球的支持力N和绳对小球的拉力T的大小变化的情况是()

解析:如图2所示,对小球:受力平衡,由于缓慢地拉绳,因此小球运动缓慢视为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其中重力mg不变,支持力N,绳子的拉力T一直在改变,但是总形成封闭的动态三角形(图2中小阴影三角形)。由于在这个三角形中有四个变量:支持力N的大小和方向、绳子的拉力T的大小和方向,因此还要利用其他条件。实物(小球、绳、球面的球心)形成的三角形也是一个动态的封闭三角形(图2中大阴影三角形),并且始终与三力形成的封闭三角形相似,则有如下比例式:

平衡类题型有多般变化,只要能够熟练应用各种方法,依据“四定”方针,循序渐进,定能将平衡问题完美解答。

篇3

论文关键词:经济法利益冲突市场运行环境社会道德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社会状况在总体和谐的同时,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为使经济续顺利向前发展,实现更大程度上的社会和谐,国家有必要采取各种手段对利益冲突加以平衡和协调。而在这当中,经济法担负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

1经济法对利益冲突平衡与协调的两大前提

1.1以社会本位作为平衡与协调利益冲突的价值基础

市场机制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率的最有效手段。与此同时,在正常的市场机制调节下,各市场主体之间也能形成一种相对合理的利益格局。然而,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自由放任经济下市场机制本身极易遭到破坏,随之而来的利益格局也容易受到扭曲。而且市场机制自身的局限也会引发矛盾,产生新的冲突。面对市场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对冲突加以平衡与协调的难题,现代经济法产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依法调整市场经济中的利益关系。然而,当今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利益主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各类利益冲突中,既有国家权力与个体权利之间的冲突,也有社会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还有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要想平衡好方方面面的利益,经济法需要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如果经济法选择个体利益至上,这样做虽然会刺激个体对利益的追逐,提高经济效率,但却不利于冲突的解决,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此外,在法律层面上,这种做法还会使经济法难以独立于民商法,自身的独特价值难以显现。但是,如果经济法选择以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来协调利益关系,却容易造成国家权力对个体利益的侵害,进而影响了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同时,这还会使经济法很难摆脱行政法的案臼,难以成为真正独立的法律部门。在现实的需要面前,现代经济法最终选择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协调多种利益冲突。而经济法中所指的社会整体利益是与个人利益、团体利益和公共利益都相关的社会利益,是融个人利益、团体利益以及公共利益为一体的社会利益。在具体的调整过程中,经济法正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需求。对于个体的合法利益,经济法给予应有的尊重,只有在个体利益的实现有碍于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和社会整体效益的增加时,经济法才对个体权利的行使加以一定的限制。同样,对于国家利益,经济法的法律规范也仅仅是为了防止国家权力滥用,避免出现以国家利益之名弱化甚至虚化个体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现象。除了防止个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过度实现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冲击外,为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下的利益平衡,经济法还积极做出制度设计,主动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增长。正是在社会本位的价值基础上,经济法成为在法律体系中,能够从社会整体利益高度,对各类主体的意志、行为和利益进行平衡,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唯一法律部门。

1.2以对国家权力的平衡作为对利益冲突平衡与协调的重要前提

经济法是调整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现代民主政治国家及其政府为了修正市场缺陷、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而履行各种现代经济管理职能时与各种市场主体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正因为市场缺陷的客观存在,所以国家必须要对经济有所干预。然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当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与经济发展自身的方向一致时,经济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反之,政治权力就会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鉴于国家权力的特殊影响力,当政府与市场都置身于经济生活之中时,经济法在协调具体的利益冲突之前,首当其冲的就要平衡好政府的权力。具体而言,经济法需要做出以下努力:其一、经济法要界定好政府与市场在经济方面各自作用的领域,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只停留在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领域,即市场存在缺陷的领域,切不可借干预经济之机破坏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更不能用政府替代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其二、即便在政府依法享有管理经济权力的领域内,经济法仍然要从权力行使的方式、行使的程序、不当行使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多方面进行精心的制度设计,严格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保证其对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2经济法对利益冲突平衡与协调的具体途径

在上述两大前提下,经济法主要从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两方面着手,对利益冲突加以平衡与协调。

2.1营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2.1.1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源泉和生命基础。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中,经营者凭借优质的服务、低廉的价格、过硬的产品质量去争夺市场份额,获取利润。这样一来,企业与企业间形成正常的利益关系,消费者的利益有了实现的基础,长此以往,国家的竞争力增强,社会的整体利益必然增加。所以说,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本身就利于协调利益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但在残酷的竞争法则面前,由于盈利动机的驱使,破坏竞争机制的行为会大量涌现。在市场没有足够力量去维护好重要但又脆弱的竞争机制时,在无法直接引导经营者正当竞争的情况下,经济法通过禁止性规范明确告之市场主体,法律既反对破坏公平竞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反对破坏自由竞争的垄断行为。如此一来,经济法以反向禁止的方式来规制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偏离方向的经营者回到正常的竞争轨道上来,再通过市场良好的竞争环境本身去协调利益冲突。所以说,在经济运行的这一领域,经济法通过对市场主体权利义务的规范,以迂回的方式平衡与协调着利益冲突。

2.1,2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市场机制能够最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以各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作为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所以容易造成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短期,最终导致宏观经济不平衡,经济运行中的利益冲突增加。为此,政府需要进行宏观调控,将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加以协调,统一到追求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轨道上来。在调控的过程中,为不破坏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经济法必须保证政府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即政府不能通过权利义务法律规范直接规定市场主体的行为,而只能依法借助各种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先调节市场运行的外部环境,然后再引导市场主体根据环境的变化,为自身利益考虑自觉调整各自的经济行为。由此,经济法通过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为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平衡提供了可能。

此外,经济法在考虑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对利益冲突的影响时,还应特别注意代际间利益的平衡问题。为此,我们应时刻注意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宏观调控法立法与执法的全过程,以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满足当代人利益需要的同时,又不致于对后代人利益的实现构成威胁。

2.2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道德

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与民商法所强调的形式上的公正有所不同,经济法所追求的是一种实质上的公正。为达此目的,经济法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篇4

亦如戴平均的油画创作,艺术的法则落实到艺术家个体创作之中则会出现更为多样化地表达和差异性地反映。戴平均作为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其对艺术观念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在当下早已变得更加自主。对于戴平均而言,美的原则的呈现和写实语汇的观念化是他之所以选择写实油画的初衷。他认为,美仍然是当代社会所推崇的共有价值,美的理想也是当代社会去除浮躁焦虑的一剂良药,而写实油画在戴平均自己的创作之中,也不再是对自然物象的刻意描摹,不再是对人间世相的浮光掠影,而是从艺术发展史的本身入手,去寻找写实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生长空间。

戴平均最初的创作,主要坚持的是写实语言的纯粹性。画家力图从历史本源上去观察写实传统,即便当时的戴平均并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西方的美术名作,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此的孜孜不倦。戴平均意识到造型在写实油画中的重要性,而成功的造型能力同样需要足够多的耐心和坚持方能达到。他认为有关造型的训练更像是某种人生修炼,是伴随着一生的事业,也是画家放稳心态后的生活方式。这一时期的戴平均,除了关注造型之外,同样关注的是色彩。在色彩上,在一开始戴平均就有意识地去突破西方古典主义有关色彩的禁锢,他更强调色彩在画面中的多样化表现,并以平衡而协调的理念去加以控制。

2008年以来的戴平均,在创作中形成了两个短暂的变化阶段。以2008年的《远方的回忆》和2009年的《野百合》为代表,是戴平均创作发展变化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画家,开始脱离开过去对于西方古典传统的追索兴趣,试图通过对中国文化情感的回归进而找寻到自我创作的新方向。人物造型的中国化显得十分明确,戴平均不仅突出了中国女性的形象之美,同时这些形象也包括了人物的形体、相貌、服装、衣饰。作品中的细节表述同样也是细腻生动的,戴平均在坚持引入光影以展现在空间、色彩上的油画语言的魅力之外,开始强化对衣纹的描写兴趣。对衣纹的表现,虽然在西方古典艺术传统中早有经典范例,然而戴平均所要传达的是东方化的兴味。在具体的创作中,画家将衣纹提升为画面中的重要内容,而衣纹在空间和光影中的穿插转折,既复杂多变又诗意含蓄。

篇5

一、对电离平衡概念的理解

教材[1]上这样描述电离平衡的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度和离子重新结合生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1.应把握好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外延有三层:大外延:电离平衡属于化学平衡;中外延:电离平衡指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小外延:电离平衡指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一种化学平衡(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平衡,是已溶的离子和未溶的固相间建立的动态平衡,它是一类沉淀和溶解的多相电离平衡。但本章未涉及沉淀溶解平衡)。内涵应包括三个要素:①在一定条件下(温度和浓度);②电解质(中学指弱电解质);③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2.对前概念“化学平衡”的认识。包括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的特征、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强等)。

3.与“化学平衡”概念的比较。电离平衡仅指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发生电离而形成的一种平衡,概念外延变小了,影响因素小了,如:不必考虑压强的影响(因没有气体参加)。

4.注意电离过程自身特点:①电离都是吸热过程,升温均能促进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②弱电解质的电离均是一种分子电离成几种离子。对稀的弱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当再加水稀释时,各离子浓度降低,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平衡就向减弱这种变化的方向移动,即稀释时促进了电离。

5.具体教学时,利用好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如教材中第55至56页上的四幅图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6.用具体电离平衡体系来理解电离平衡概念。而最重要的电离平衡体系应该是水的电离平衡体系。水分子能促进电解质的电离,电解质电离出来的离子,又常会影响水的电离平衡。我们应该认识到这对矛盾的存在。纯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影响水的电离平衡因素应有:①温度。升温,促进水的电离(因水电离也是吸热过程);②浓度。在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中,增H+或OH-,均会抑制水的电离(这是“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的知识),而在水中加入NH4Cl、Na2CO3等盐,由于弱离子会结合H+或OH-,从而促进水的电离(此为“盐类的水解”知识)。由此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有理由充分认识到《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盐类的水解》也是“电离平衡”概念的深化和提高。

二、理解酸碱对水的电离的抑制

常温时,0.1mol/L HCl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浓度是多少呢?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老师传授的“套路”,先求出OH-的浓度,再利用水电离出的H+浓度和OH-的浓度相等求出结果,但是“个中意味”并一定“领悟”。此处实际上是H+浓度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问题。详细计算如下:

三、盐的水解促进水的电离

对“盐的水解”知识的理解,关键要抓住其本质:盐电离出的弱碱阳离子、弱酸阴离子结合水中OH-或H+,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了。例如pH=10的Na2CO3溶液, 水电离出的OH-浓度是10ˉ4 mol/L,比10ˉ7 mol/L大得多。盐的水溶液中离子种类多,但溶液中依然存在一些浓度的恒等关系:物料守恒式(质量恒等式)、电荷守恒式、质子守恒式。此问题教材中没有例题说明,但有习题要求,应属理解下的应用。学生总觉得“雾里看花”。这时教师应详尽分析,化抽象为具体,加强理解。如1L 0.1mol/LNaHCO3溶液的质量恒等式,不考虑电离水解,n(Na+)=0.1 mol, n(HCOˉ3)=0.1 mol。 HCOˉ3既电离又水解,根据离子方程式知,电离减少1mol HCOˉ3即生成1mol CO32ˉ ;水解减少1mol HCOˉ3,又生成1mol H2CO3 ,从而得出:n (HCOˉ3)(原有) = n( HCOˉ3 )(未水解、电离)+ n( HCOˉ3)(已电离)+ n HCOˉ3(已水解)=n(HCOˉ3)+n(CO32ˉ)+n(H2CO3)=0.1 mol,进而得出 c(Na+) =c(HCOˉ3)+ c(CO32ˉ)+c(H2CO3) 。

四、中和滴定也是电离平衡知识的深化

肯定有很多同学认为中和滴定与电离平衡无关。若如此认识,的确是没有体味到其中“暗含的意味”。请看下列分析:① pH=4的0.1 mol/LCH3COOH溶液20ml能否中和0.1 mol/L的NaOH溶液20ml?能!虽然CH3COOH溶液中c(H+)=1×10ˉ4mol/L,当OH-中和了溶液中已电离的H+后,CH3COOH电离平衡被破坏,再电离出新的H+,最终恰好中和。②指示剂的选择,与电离平衡有关。强酸滴定强碱及强碱滴定强酸,选甲基橙或酚酞均可,而强酸确定弱碱,强碱滴定弱酸,指示剂的选择就不是容易理解的了。我们必须明白“中和”并不一定呈中性,呈中性不一定是中和的终点,中和是指酸碱恰好反应生成正盐,而正盐有的水解,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这就是课本上为什么把“中和滴定”放在盐类水解后的原因)。现以已知浓度的NaOH滴定未知浓度的醋酸为例来说明指示剂的选择。假若我们用甲基橙做指示剂,当NaOH滴定至pH=4.4时即变色了,而此时因CH3COONa 的水解显碱性,CH3COOH电离呈酸性,现溶液在pH=4.4变色,说明还有较多的CH3COOH 未被中和,可见甲基橙不能做指示剂,而用酚酞作指示剂在pH=8变色,正好是CH3COOH和NaOH 恰好反应时,此时滴定终点的判断就准确。故强碱滴定弱酸要用酚酞作指示剂,强酸滴定弱碱要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因此,电解质溶液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挖掘出它隐含的意味来:即认识到整个电离平衡模块是通过“水的电离平衡”这根暗线串联起来的,再然后做到“外在与内在异质同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选修加必修)(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55~57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55:195

篇6

关建词:不平衡报价法、作用、实例分析、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不平衡报价法的定义及现状

不平衡报价法是相对通常的平衡报价(正常报价)而言的,是在工程项目的投标总价确定后,根据招标文件的付款条件,合理地调整投标文件中子项目的报价,在不抬高总价以免影响中标(商务得分)的前提下,实施项目时能够尽早、更多地结算工程款,并能够赢得更多利润的一种投标报价方法。这种方法在工程项目中运用得比较普遍,是一种投标策略;对于工程项目,应根据工程项目不同特点及施工条件等来考虑采用不平衡报价法。不平衡报价法的前提是工程量清单报价,它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已经运用了多年,现在已经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它强调量价分离,即工程量和单价分开,投标时承包商报的是单价而不是总价,总价等于单价乘以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估算量,仅仅用于招标),最终结算量以实际发生量为准。而这个总价是理念上的东西,或者说只是评标委员会在比较各家标价的高低时提供了一个总的大致参考值,实际上承包商拿回的总收入等于在履约过程中通过验收的工程量与相应单价的乘积。

二、不平衡报价法的作用及意义

作为承包商,工程开工以后,除预付款外,做每件事情都要争取提前拿钱,由于工程款项的结算一般都是按照工程施工的进度进行的,不平衡报价法把工程量清单中先做的工作内容的单价调高,后干的活单价调低。这样由于先收回了资金或工程款,有利于施工流动资金的周转,提高了财务应变能力,还有适量的利息收入,如果一直保持收入比支出多,当出现对方违约或不可控制因素时,主动权就掌握在承包商手中,使承包商在工程发生争议时处于有利地位,缩小投资风验。在投标过程中承包商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标书中的工程量是否合理或是否存在缺陷,承包商的报价水平尤其重要,要认真分析,把标书中工程量比实际工程量少的项目单价定得稍高一些,把标书中工程量比实际工程量要多的项目单价定得稍低一些。

由于不平衡报价法没有考虑到实际施工中经常会出现的工程变更问题和投标竞争环境的影响,所以在使用时必须掌握好尺度,否则会弄巧成拙。总之,不平衡报价是建立在对业主招标书内具体条款的分析之上的一种合理价目配置,投标人应以自己的估价为基础。结合自身在投标竞争环境中的地位和自己对预期利润的期望值来合理确定自己的报价,以免引起业主或评标委员会的反感,致使事与愿违。

不平衡报价就是在招投标中.施工企业首先确定最终投标总报价。然后在总报价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其中部分项目的报价,以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是什么原因导致施工企业可以运用不平衡报价法呢?简言之,是各施工企业之间的差异。在投标报价时,各施工企业一般都是依据现行的概(预)算定额及取费标准编制标书,并对其进行调整。由于调整幅度的不同(多数情况是调低),造成各施工企业对同一个项目的报价各异:各施工企业不相同的施工组织设计决定了所采用的施工方法、施工机械设备、材料、人工数量等的不同,有时报价会相差很大;各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导致了工程成本存在差异,水平高的可以降低工程成本。并加快工程进度,使业主能尽早发挥经济效益,这样的施工企业往往中标率也较高;由于编标时间短、招标文件所提供的内容一般较粗略.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时往往凭借施工经验和编标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各个施工企业的投标报价就会有差异:工程建设的周期、市场的供求变化等因素会影响人工、材料、机械等价格的变化。因此,在报价时应充分考虑这部分因素。

三、不平衡报价法的原则及应用

由于建筑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有经验的承包商可能比业主更清楚工程量实际会发生的数量,当发现有缺项、漏项或两者之间有较大差别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就会采用不平衡报价法。应用不平衡报价法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单价在合理范围内可提高的子项目有:能够早日结算的项目,如开办费、营地设施、土方、基础工程等;通过现场勘察或设计不合理、清单项目错误,预计今后实际工程量大于清单工程量的项目;支付条件良好的政府项目或银行项目。(二)单价在合理范围内可以降低的子项目有:后期的工程项目,如粉刷、外墙装饰、电气、零散清理和附属工程等;预计今后实际工程量小于清单工程量的项目。(三)图纸不明确或有错误,估计今后会有修改的;或工程内容说明不清楚,价格可降低。待澄清后可再要求提高价格。(四)计日工资和零星施工机械台班小时单价报价时,可稍高于工程单价中的相应单价。因为这些单价不包括在投标价格中,发生时按实计算,利润增加。(五)无工程量而只报单价的项目。如土木工程中挖湿土或岩石等备用单价,单价宜高些。这样不影响投标总价,而一旦项目实施就可多得利润。(六)暂定工程或暂定数额的报价。这类项目要具体分析,如果估计今后肯定要做的工程。价格可定得高一些,反之价格可低一些。(七)如项目业主要求投标报价一次报定不予调整时,则宜适度抬高标价,因为其中风险难以预料。

不平衡报价法主要是指在同一工程项目中,在总价不变的情况下,对分部分项报价作适当调整,以争取最多的盈利,具体做法如下:(一)能够早收到钱款的项目,如开办费、土方、基础等,其单价可定得高-些,以有利于资金周转。后期的工程项目单价,如粉刷、油漆、电气等,可适当降低。如下例:

(二)估计今后会增加工程量的项目,单价可提高些;反之,估计工程量将会减少的项目单价可降低些。(三)图纸不明确或有错误,估计今后会有修改的;或工程内容说明不清楚,价格可降低,待今后索赔时提高价格。(四)计日工资和零星施工机械台班小时单价作价,可稍高于工程单价中的相应单价。因为这些单价不包括在投标价格中,发生时按实计算,可多得利。(五)无工程量而只报单价的项目,如土木工程中挖湿土或岩石等备用单价,单价宜高些。这样,既不影响投标总价,以后发生此种施工项目时也可多得利。(六)暂定工程或暂定数额的估价,如果估计今后会发生的工程,价格可定得高一些,反之价格可低一些。

四、实例分析

某施工用水工程是投标工程,其合同约定承包方式为综合单价包干,项目措施费合价包干。其中投标文件中DN219*8综合单价为2750.5元/米,DN820*10综合单价为1650.4元/米。问题DN219*8合同数量只有5米,由于设计变更送审结算数量为1150米,增加了1145米,施工单位送审按DN219*8原投标综合单价2750.5元/米计算,该项送审造价约为316万元。经对其综合单价进行分析,施工单位投标时采用了不平衡报价,实施时通过设计变更对其工程量进行调整以求获得利润的最大化。

调整原则依据合同专用条款第八款的工程变更第31.1.(6)约定:若因设计出现较大变更,使新增项目工程的造价累计超过合同价款15%以上,业主有权对新增工程项目另行组织招标。招标文件设置本款的原意是为了防止投标时产生不合理单价造成工程造价的失控。如果业主另专项竟价,可以产生一个的合理单价。基于这样的意图,按投标单价计算的管道价值达到合同总价款15%(对应的DN219*8管长是358米)后的管道价格必须给予调整。

经与建设单位讨论后的处理意见:

(一)合同数量110%(即5.5米)的管道长度按合同单价执行;

(二)5.5米到358米的结算数量,其结算单价按工程变更第31.1.(3)约定:各项目工程数量增加10%以上的,其增加项目的单价在工程量清单的单价下浮10%计算;

(三)结算工程量超过358米的结算单价按合同约定新增单价原则处理。

以上例子为笔者在工程结算审核中所遇到实例,其审核方法仅供大家参考,在实际工程审核中,合同双方应依照合同相关条款的约定,友好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履约时数量少的工作单价较低赔了一点;履约时数量多的项目单价较高利润丰厚,但整个项目最终赚钱增加了,这是不平衡报价法的主要原则之一。当然,这里面有风险,要看承包商的判断和决策准确与否,要看承包商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和判断准确与否。即使判断准确,业主也可通过发变更令减少或增加施工时的工程数量,甚至变更设计。这就需要经验和技巧。承包商必须根据不同设计单位和业主的习惯和喜好,以及当地的建筑文化风格等具体情况作出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后形成决策,还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交涉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公共关系的运用非常重要,它对工程量的确认至关重要。

五.使用不平衡报价法应注意的事项

在投标中不应盲目追求最低价中标,因为评标决标时不单只看标价,而且低标价减少了企业盈利,所以投标时必须全面分析工程条件、对手情况和自身能力,报出合理的标价。以上方法自己会用,别人也会用,所以要想略胜一筹,必须领会三方面精神。

5.1 知彼知己,把握情势。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广泛全面的收集投标信息,对投标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和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各种渠道,广泛全面地收集市场动态、招标人情况、建筑材料行情、工程背景和条件、竞争对手情况等各种与投标密切相关的信息,并对各种投标信息进行深入调查,综合分析,去伪存真,准确把握情势,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5.2 以长制短,以优胜劣。人总是有长处和短处,即使一个优秀的企业也是如此。建设工程承包商也有自己的短处。因此在投标竞争中,必须学会和掌握以长制短,以优胜劣。竞争中的优势就是物美价廉,具体主要包括:①在劳动力方面,技术水平高,劳动态度好,工效高,价格便宜;②在施工机具方面,性能先进,轻便可靠,价格低廉;③在器材方面,质量好,价格便宜;④在运输方面,距离近,交通便利,运费低廉;⑤在施工方案方面,先进合理,切实可行,通用规范,经济效果好;⑥在管理方面,机制运转灵活,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⑦在协作方面,互相尊重,友好相处,遇事协商,态度端正,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缠不休。

5.3 随机应变,争取主动。建筑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包商要对自己的实力、信誉、技术、管理、质量水平等各个方面作出正确的估价,过高过低估价自己,都不利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要面对复杂的形势,要准备多种方案和措施,善于随机应变,掌握主动权,真正做投标活动的主人。

参考文献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

篇7

因为氯化铵溶液显酸性,水解大于电离,而氯化铵水解会产生氢离子,把氨水电离出来的羟基结合,促使氨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则氨水的电离程度将增大。

氨水又称阿摩尼亚水。是氨气的水溶液,无色透明且具有刺激性气味。氨气易溶于水、乙醇。易挥发,具有部分碱的通性,氨水由氨气通入水中制得。氨气有毒,对眼、鼻、皮肤有刺激性和腐蚀性,能使人窒息,主要用作化肥。氨水中仅有一小部分氨分子与水反应形成铵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即一水合铵,是仅存在于氨水中的弱碱。氨水凝固点与氨水浓度有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如何调节新老员工之间的平衡便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突出课题。要搞好新老员工平衡,一是新老员工定位的平衡,二是新老员工薪酬的平衡,三是新老员工间用人的平衡。凡忽略这三个平衡者,轻者使员工队伍矛盾重重,使新老人员难以配合共事,重则使员工大量流失,伤及企业根本。笔者就从多年的管理实践经验分析一下如何处理这些平衡问题。

一、 尊老爱新,防止定位间的不平衡

在企业中,新进员工往往由于对公司环境和资源地图不熟悉,要迅速发挥作用比较难。在工作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仍然是老员工。然而有些老板却经常厚此薄彼,总是对老员工吹毛求疵(经常对现有员工不满意才招人),而对新员工却垂爱有加,言听计从。这种情况下老员工心里难免犯酸,便不会心甘情愿地对新员工进行支持和配合。对于新员工来讲,因为对公司情况还不熟悉,不了解公司资源地图,短期内还难有作为;但由于受到老板重视,又急于表现,就容易把原公司的做法生搬硬套了过来,这样往往会水土不服,引起老员工的反感。对于老员工来讲,看到新人对情况不了解,却经常指手划脚,自然产生抵触情绪,于是工作上明里不配合,暗里使绊子,反过来又加重了新员工顺利适应环境的难度。所以要想使新来人员尽快适应新环境、新岗位,首先必须处理好分工上的问题。

要做好分工,需要做到三点:

1.对新员工定好位。新人来公司,千万不能犯急性病,期望他是药王医圣,能够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他只是你聘请回来的未经检验的干部(或员工),不管你打算未来如何重用他,都要把他看作新人,设置合理的试用期,进行必要的锻炼和培养。同时,要对其要有一个合理的期望,不能期望太高(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为其明确试用期内应该达成的目标,也使新进员工对自己的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及合理预期,太高,容易发飘,引起老员工的反感。定位低了也不行,容易让新员工感觉受到轻视,无足轻重,无人搭理,工作无所适从,同样也会延长适应期,不便于新进人员积极性的发挥,甚至造成在试用期内的再次流失,现在许多企业感觉到招不到合适的人,其实在许多情况下是招来的人没有经过恰当的‘检验’便轻易流失了。因此,必须通过对新员工准确定位,合理设置恰当目标,让新员工参与到具体工作中,才能获得老员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使得新员工顺利度过适应期,沉淀下来并成公司的中坚力量。

2.搞好传帮带。任何一个新人进入公司,没有老同志的帮助,是很难以最快速度适应公司环境的,尤其是在一些具有“外来和尚好念经”文化的公司,老同志经常会被感觉到受轻视,这也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失去信心,对新来人员盲目崇拜;要么蔑视新员工,工作不配合、不支持。无论哪种情况,新员工都难以很快适应工作,难以在公司真正扎下根。所以老板的态度经常间接决定老员工对新员工的态度,如果老板“喜新厌旧”,老员工肯定不服气,也不会真心实意帮助和指导新人。爱他就要培养他、锻炼他,对于新人,不管对其有多高期望,也要给他予合理适应期,适应期不单单是试用,更多地是培养,通过机制安排老人对新人进行传帮带,使其熟悉企业的资源地图,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工作方式等,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保障老人愿意带新人的机制,就是要老板不单爱护新人,更要尊重老人,肯定他们的价值,补偿他们的付出,倡导新员工谦虚谨慎、尊重老人。日本一些企业在新员工入职时会搞一个新员工给老员工擦鞋的仪式,大概就有这样的意思。受到老板重视和新员工尊重的老员工才会立足公司大局,真心实意帮助新员工,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新员工对角色的适应。

3.做好宣传教育。企业要不断发展壮大,就需要人员补充。从公司整体利益讲,公司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利益是一致的,谁都希望自己所在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就企业中的个体而言,则经常存在竞争关系。员工之间没有竞争,会缺乏活力如死水一滩,但竞争太激烈则不利于沟通和配合,所以员工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但合作是主导。企业一定要通过培训和文化宣导,把这种理念让员工知晓、理解,并实践----企业发展是大局,培养新人是大局,老员工必须承担培养新人的责任和义务!唯其如此,企业中优秀的文化,优秀的管理理念,独特的经验和技能才能代代相传,不断升华,不断发挥光大。如果爱新带新形成文化,老人对新人自然会尽心尽责,耐心辅导。

二、 分步调整,消除新老员工薪酬间的不平衡

相对于定位的平衡,新老员工之间的薪酬不平衡问题往往更为突出。招聘人员往往参照的是外部公平,即要符合岗位的市场价。而对于公司内部老员工,往往更关注内部公平而忽略外部公平。当新员工进来后,就会出现新老员工间同工不同筹的问题。在大型国企的总部,一般情况下,老员工要比新员工的收入高出一大截;而在民营企业内,情况则恰恰相反,新员工薪酬往往要比老员工高出许多,干同样的活,老员工要比新员工熟练的多,短期内也是公司绩效的主要贡献者,如果老员工薪酬还不如新员工,轻则工作积极性会受到打击,消极怠工,不愿帮助、配合支持新员工工作。重则会觉得公司不重视老人,没有发展空间而负气离开(谨记:流失有经验的老员工是公司莫大的损失)。新员工因得不到老员工的配合与支持,也难有好的绩效表现,最终还是无所适从,尴尬离开。所以,对于薪酬的不平衡若等闲视之,就会出现上述两个不满意的结果。

对于薪酬的不平衡,解决起来会麻烦一些,往往无法一躇而就。如果公司薪酬水平与市场薪酬水平大致差不多,问题会简单一些,在公司业务增长和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一步到位,通过一次薪酬调整弥合与市场薪酬之间的差距,消除因内部与外部薪酬、新人与老人薪酬不平衡产生的矛盾。如果内部薪酬水平与市场薪酬水平相差太多,处理起来就困难得多,如果参照外部薪酬提高内部薪酬水平,则公司短期内人工成本会大幅攀升,同时也不符合激励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不做调整,薪酬不平衡将会加剧,最终陷公司于危境,影响公司绩效和持久竞争力。

对于新老员工间薪酬的不平衡,解决方法也大致分三步:

第一步,通过薪酬结构再设计和岗位名称的区别,建立起新老员工间的有效隔离墙,使得新老员工间不容易进行直接比较,岗位不同,身份不同,薪酬差别矛盾也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但这往往是暂时的,员工都不傻。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宣传,要告诉老员工:新员工是公司的未来希望,是为公司长远发展所做的人才储备,为了吸引足够的,合适的新员工,公司付出额外成本是必须的,而且这也是暂时的不平衡,公司已经着手解决。让老员工理解公司境,合理看待这种不公,期待公司尽快解决。

第二步,建立分阶段的薪酬调整计划,逐渐弥合与市场薪酬间的差距。一般情况下,一个公司不可能长时间的与外部市场的薪酬水平保持不平衡,否则便无法吸引人才和留住骨干。若企业公务已经进入衰退期任由该业务板块自然收缩,公司薪酬向市场薪酬看齐是必须要走的路,人力资源必须编制一个薪酬调整计划,根据与市场薪酬水平之间的差距及市场薪酬的自然增长率,结合公司效益增长情况,通过两三年的调薪计划,使公司整体薪酬水平追上市场薪酬水平。

三、 老新结合,重视新老员工发展的不平衡

有些民营企业中,老板往往喜欢用新招来的人员,对于有限的高级岗位,往往喜欢给予外来和尚,总以为旧不如新。其实,若非新人经验丰富,能力超强,通过杀伐决断的手腕迅速站稳脚跟,高高在上是非常危险的。新人犹如墙头之草,头重脚轻根底浅,若无超强人际能力,得不到老人支持,常常会在错纵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郁闷,在迷宫一样的资源地图中不知所措。无人配合,没有资源,任你高高在上也难有作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新人不能顺利适应公司环境,要么羞愧离开要么被更新的新人替代,新员工又被老员工化,于是就形成管理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却感觉一茬不如一茬,而且管理干部的更频繁更换往往伴随着管理思路的频繁变化,这也将给员工队伍造成很大冲击,造成队伍不稳,人心涣散。

篇9

这种变化和我们所需完成任务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譬如,没有做过咨询顾问,他不可能担任咨询项目经理,在承担管理职责的同时,他通常同时仍是咨询顾问。在很多领域,没有专业经验的人成为管理者难以想象,管理者也同时必须承担许多作为专业工作者的职责。有些领域,管理者和专业工作者甚至根本无法区分。以电影导演为例,他不能只拍电影,只承担专业职责,而不去管诸如组建团队如挑选演员等管理职责,反之也不行。

这种困境即便是专事管理教育的商学院也不能例外。一流商学院的院长必须是杰出的学者,在担任院长时他通常也必须继续他的学术生涯,但他的院长角色又要求必须承担非常多的管理职责,他要负责商学院的商业运作,这会占用他的时间、精力。最关键的是,管理者和专业工作者的行为方式有着天然的冲突。

我们可能不是咨询顾问,不是电影导演,不是商学院院长,但我们却都可能处于管理者和专业工作者的冲突之中,只要你曾遇到这样的两难选择:这事是我做,还是让别人做?是投入更多时间在自己做事上,还是协调别人做事上?我们可以这样大而化之地区分,自己做事,就是专业工作者;协调别人做事,就是管理者。对现在的大部分人来说,必须两者兼备。

许多新管理者曾被教导这样的“管理真谛”:你的成功将不再依赖于专业技能和专门知识,而是你协调他人(包括部属)工作的能力。对于一下子就被提拔到公司最高管理层的新管理者,这或许有效。但对于绝大部分新管理者、老管理者,成功的关键将在于处理好作为管理者和专业工作者两者角色的不断切换与平衡。在大部分领域,如果丧失了专业工作者的技能,就失去了管理能力,这是因为,如果不会导演,根本不能拍出影片来。

正在发生的变化

一般来说,随着管理者职位的上升,他的工作内容中专业比重会越来越少,管理比重会越来越多。强调管理者应尽量摆脱陷入具体事务的陷阱,有着历史背景和它的价值。在管理最早出现的工厂,管理者和生产者是完全分离的。工人是生产者,他们至多成为工头,却不可能被提升为真正的经理。管理者来自另外的地方,现在有些大型公司还保留着招聘“管理培训生”的传统做法。

管理者不应陷在具体专业工作中,是因为管理者绩效的衡量标准是他所领导的团队的整体绩效。如果他只做“独行侠”的专业工作者,他无法提升团队的绩效。管理和专业也有着天然的冲突。最常被提起的是,事情是自己做还是安排别人做?由专业工作者转变而来的管理者的误区是,别人做得不够好,做得不够快,因而自己做。这样的损失是,丧失了培养新人的机会,下次他们还得自己动手。

但是,现在的许多高层管理者却也必须花非常多的时间做专业工作,譬如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投资银行的研究主管等等。他们通常是专业工作最杰出的员工,如果不能利用他们的能力,这是公司的损失。而且,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一些行业中,他们因专业而知名,如开创中国调查业的袁岳,他们作为专业工作者持续的工作成果是公司的根本。

实际上,我们对他们是否还从事具体的专业工作非常感兴趣,这种兴趣部分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知道自己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想看看他们是如何应对的。已故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就不止一次被人问道,他还写不写广告文案?在接受《广告时代》访谈谈到这个问题时,他的回答充满困惑,“我想我的主要工作是使其他人写出好的广告来。……我给自己的头衔不是‘董事长’,而是‘文案作者’。我喜欢自称为文案作者,也期望仍是……”

在有的领域,专业工作者承担管理职责通常是“临时性的”,在或长或短的任期之后,他们通常要继续专业生涯,如上文提到的商学院院长,以及医院、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等等。以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为例,如果他们不能继续回到学术生涯,首先对于学者自身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其次是学术事业受损,他们本可能做出新的成就,他们之前都是优秀的学者;最后,从管理角度看,组织可能将不得不制造大量闲职来安置他们,或者形成他们长期占住管理职位的情况。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建议实行院长“轮换制”,在位时院长必须全力以赴抓学院建设和发展,被轮换下来后可享受“学术假”,专心做学问。

依赖于专才的组织

我们经常提及包括电影业、咨询公司、科研机构等的例子,这是因为,虽然在战略、营销、财务等方面这些机构仍需要向传统公司借鉴,但在组织中人的工作方式、组织的构成、如何平衡专业和管理等方面,它们更像我们正开始遇到的一些情况,更有借鉴意义。和它们类似,未来的组织是由“专业工作者”组成的,组织的辉煌成就大多得自“专才”,而非管理教育培养出来的“通才”。专才、通才的说法借自大卫·奥格威,在他看来,广告公司里专才是从事媒体方面、市场调查方面、文案撰稿的人,而客户主管则是通才。

高等教育机构的价值取决于教授们提供的教育,而非行政管理提供的服务;医院的价值取决于医生的诊治,而非后勤服务……他们的领导者,必定源自“专才”,因为没有专业知识和经验,不了解专业需求,没有专业声望,无法领导这些机构。之后的问题才是,他们如何管理?

管理者将不得不平衡管理与专业。这是每个人的困境,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却必须在两者之间平衡。如果信奉管理者不需要从事专业工作,他将慢慢不了解部属是如何完成工作的,他将变得“无关”(irrelevant)。如果他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专业工作,而忽视改善团队的绩效,提升部属的能力,那么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按照彼得原理的说法,他已经最终被提升到了不胜任的层次。

篇10

我曾两次去新加坡交流学习,参加过第七届、第八届校长圆桌研讨会,通过学习,了解到一些新加坡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

新加坡经济发展经历了劳动密集型阶段、资本密集型阶段和技术密集型阶段,目前正处于知识密集型阶段,经济发展模式由工业化向信息化、人力资本化方向转型。由此带动了新加坡教育目标的变化,从生存为主导,到效益为主导,再到如今的能力为主导,紧扣国家发展与时代脉动。人力资本的开发,人才的培养,也指向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以价值观为核心,平衡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新加坡教育的一大亮点。

一、学术课程和非学术课程的平衡

新加坡的学校普遍重视学生的语言和数理基本学术课程,学生读写算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在国际学生评估(PISA)中,新加坡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基础教育质量优势凸显。除学术课程外,新加坡学校也非常重视非学术课程和课程辅助活动的发展,并将此视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时代缩短了国家与地区间的时空距离,融合与发展、矛盾与冲突并存,为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新加坡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国际视野,保持民族特色,以此促进世界的多元发展。学校坚持推行国民教育文化课程,课程融合了语文、社会科学、艺体等学科,学校希望通过了解本国各民族文化及他国文化,增强学生的国民意识,从而明确作为公民应有的责任,以此推进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加坡学校特别重视艺体课程建设,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各个年级开设体育、美术和音乐等课程。同时,学校将课程辅助活动纳为课时的一部分,学生参与率达到100%,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和交际能力,并从中培养健康的价值观。

二、差异教学中课程设置的平衡

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新加坡的学校施行了分流政策,以确保学生获得适合自己能力的发展机会。学校根据三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进行分班,以期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除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外,也着力发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够得到”的强化提升课程,以及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设置相应的辅助课程。如有些学校为英语能力强的学生开设浅显的英语文学欣赏课程,为母语能力强的学生开设高级母语课程,为一、二年级英文和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学习援助课程等。

差异教学的思想也被很多学校引入到每个课堂,这些学校十分重视班级差异教学。在同一个班,开展分层教学,有计划地实施快捷课程和导入课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展示出自己的特长。

三、“少教 ”与“多学”的平衡

“少教多学”是新加坡学校的指导性策略,旨在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使他们从学习中获得生活能力,从而终身受益。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在学校教学部门指导下,谨慎地改革各科教材,删减课程,目的在于腾出时间与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式、探究式学习和户外学习的机会。

为达到这一平衡,教师广泛采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应用所学知识或概念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们也往往运用“合作学习”策略,这项策略使教师能够灵活教学,通过有趣味、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多方位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这一教学方式以“活动”为核心,同时融入了思考、反思、合作学习及信息技术。

为鼓励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学习,学校开设了走出课堂、学校的“学习之旅”,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融合从不同学科中得来的知识,完成跨学科专题作业,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在跨学科专题作业的实践中,学生通过“做中学”、同侪学习等手段,提高了合作意识,变得更加善于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能力结构实现了从知识型向综合型的转变。

四、形成性评估与终极性评估方式的平衡

在新加坡小学教育检讨与改进委员会的引领下,学校注重平衡传统终极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采用全面性评估模式,旨在为学生本人和家长提供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评估反馈。

目前,新加坡小学采用了全面性评价的方式来进行学业评估。其中包括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学习性评价。学校面向未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全人教育,着力培养学生能够适应21世纪时展的新技能和学习态度。

全面性评价在一、二年级推进时,改变了原有的考试分数评价模式,带来的变化最为显著。学校低年级基本采用形成性评估模式,包括:少量的单元测试、操作性测试、整合性专题作业和执行任务等。通过“家长——学生——教师面谈”等方式,让学生给家长或教师介绍自己的“成长档案”,并分享其中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进步的历程。

三到六年级则采用传统的纸笔测试,再结合操作性测试和整合性专题作业来评估学生表现。在整合性专题作业中,以评量表取代分数评估学生创新、交流、合作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借助评量表和评估清单了解自己的学习优势和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全面性评价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我评估、同侪评估和反思活动,学生能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对学习进行反思,监督自己的学习进程,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全面性评价的实行明显改变了教师对测试的观念,促使教师提升专业能力,探索与新的评价相适应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