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5 19:3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夏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夏的诗句

篇1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_志南《绝句》

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____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王维《山居秋暝》

8、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____蒋捷《虞美人·听雨》

9、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0、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____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1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____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13、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____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14、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15、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____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16、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____杜牧《江南春》

17、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1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____范成大《喜晴》

1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20、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2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2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____赵师秀《约客 / 有约》

2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__杜甫《春夜喜雨》

篇2

关键词: 哲学 索福克勒斯 悲剧 《安提戈涅》

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Antigone)是西方文明中最重要的文化文本之一。它是“忒拜三部曲”(其他两部为《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中之一,讲述了忒拜城国王俄狄浦斯为拯救城邦自我放逐,并死于科罗诺斯之后,他的女儿安提戈涅因执意为哥哥波吕涅克斯收尸下葬而受到惩罚,自缢而死的故事。从情节发展的顺序上来说,应为《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和《安提戈涅》,而实际的写作顺序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并且在最开始创作时,这三部剧并没有归入同一系列中,而是后来研究者发现它们的情节共通处后,把它们从不同系列的剧作中抽取出来,相提并论。这也就造成了这三部作品中作者未加以说明的某些不连贯之处。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悲剧到达了西方戏剧的第一个巅峰,索福克勒斯可以视为三大悲剧作家中的成就最高者。他出生于公元前496年于雅典附近阿提卡的科罗诺斯,正值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几乎在索福克勒斯去世后的不久,生于公元前384年的亚里士多德便在西方的第一本文学批评著作《诗学》中将他的剧本《俄狄浦斯王》作为分析的典范。18世纪后,它被翻译到各种语言中去,研究者也越来越关注这一文本。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多次涉及剧本《俄狄浦斯王》和《菲罗克忒忒斯》,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影响了一大批的文学研究和创作实践。相较于《俄狄浦斯王》这一文本对西方文化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安提戈涅》似乎没有如此有名。但事实上,细细追究起来,西方对这一文本的研究也丝毫不为逊色。尤其是近年来,伴随女性主义思潮的涌起,该文本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安提戈涅》不仅被古典主义者一再重新阐释,也被诗人荷尔德林、西默斯・希尼,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格雷特・维尔,哲学家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心理分析学家雅各布・拉康和斯拉沃热・齐泽克,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者伊利格瑞和巴特勒所涉及。像《俄狄浦斯王》一样,诸多人文科学的研究者和理论家们都从这一部悲剧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养分。

本文将着重探讨在哲学领域中,西方自18世纪以来至20世纪,几位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是如何看待《安提戈涅》这一文本的。

一、黑格尔论“神律”与“人律”的冲突

黑格尔在他的著作《精神F象学》和《法哲学原理》中对《安提戈涅》的分析引起了之后在哲学领域的诸多讨论和研究。他认为,《安提戈涅》的悲剧源于“神律”(divine law)与“人律”(human law)的冲突,即安提戈涅在剧中一直强调的自己的行为动机――遵从神的指示和律法与克瑞昂凭借君力、按照个人意志行使的城邦律法之间的冲突,黑格尔进一步解释道:

因此,这是一本非常推崇家礼的著作,即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说明家礼主要是妇女的法律;它是感觉的主观的实体性的法律,即尚未完全达到现实的内部生活的法律;它是古代的神即冥国鬼神的法律,谁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出现的”;这种法律是同公共的国家的法律相对立的。这种对立是最高的伦理性的对立,从而也是最高的、悲剧性的对立;该剧本是用女性和男性把这种对立予以个别化。①

在这里,“两种最高的伦理性的对立”,意味着“神律”作为观念世界的行为准则和“人律”作为现实世界的行为准则产生对立,这两种行为准则是两个崇高的平行世界里的神圣法则,它们的存在都具有合理性,但本应保持互相敬畏的两个世界,因国王克瑞昂的一道命令而导致以“人律”来粗暴地压制“神律”,作为对波吕涅克斯的惩罚,他的尸体不能被掩埋,灵魂便不能安息。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触犯了“神律”,因此上天降下更重的惩罚在克瑞翁身上,使之年老时丧子丧偶,最终孤独终老,正如“合唱队”中所唱:

智慧是幸福的最主要的部分,

对神的虔敬一定不能违背,

傲慢者的出言狂妄,

必遭神的有力打击。

这种教训使人老来变得智慧。②

这种悲剧性冲突最后和解的方式:分别以安提戈涅的自缢而死和克瑞翁的家庭破裂为代价,这也暗合了黑格尔所认为的历史前进说中的“正―反―合”的发展规律。即先有一种绝对不可被的观念,再有一种与之绝对对立的观念,最后两种观念因某种原因被互相抵消瓦解,历史进入下一个阶段,并循环往复。在黑格尔看来,存在着一种“永恒正义”,它并非一种外在的评判力量,而是直接存在于冲突之否定中,它通过否定双方的片面性而揭示自身:“只在双方都同样地屈服了以后,绝对正义才获得完成,伦理实体才作为吞噬双方的否定势力,或者说,作为全能而公正的命运,显现出来。”③黑格尔的这一解释被后来的研究者逐渐延伸到了伦理学和法学的领域中,学者们集中关注一个问题,即当伦理与法律相冲突时,立法者该如何解决这一冲突。

二、尼采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说

黑格尔之后对古希腊悲剧作出详细分析、并且较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是尼采。黑格尔和尼采的哲学思考,对于他们之后的哲学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西方文明起源之一的古希腊悲剧和精神,并由此提出对当时德国文化和德国精神的看法与改造。尽管他书中涉及的悲剧主要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但是他的解读也可以作为阐发《安提戈涅》的参照。尼采认为,事实上,希腊人一直被西勒尼智慧所困扰。西勒尼指出,人生最美妙的东西是:不要生下来,不要存在,要成为虚无。次等美妙的事是:快快死亡。希腊人被灌输着这样的人生价值观念,认识和感受到了人生的恐怖和可怕。于是,为了继续存在,尼采认为,“他们不得不在这种恐怖面前设立了光辉灿烂的奥林匹斯诸神的梦之诞生”④,通过奥林匹斯诸神的艺术的中间世界不断去克服生之恐怖,用对个体和生存价值的肯定与赞美完成对西勒尼智慧的颠覆――梦之假象提供了他们获得精神救赎的可能性。但这种解脱只是暂时的掩盖与隐蔽,在人性的本源之处依然无法逃脱西勒尼智慧的审判。也就是说,只有个体化的消除与毁灭,才真正获得了西勒尼智慧。因此,在这一层面上,尼采将个体化状态视为一切苦难的根源,要求将其视为某种下流的东西,而将个体的破碎认为是通向希望之所在。所以可以发现,在面临关乎生命的选择时,安提戈涅和她的妹妹伊涅墨斯作出了不一样的决定。安提戈涅不畏惧死亡,甚至把死亡视为通往救赎之路。他们的父亲俄狄浦斯也早已做出残酷的预言:“谁还会娶你们呢?/啊,孩子们,没有人会的。/你们显然只有不结婚,不生育,枯萎而死了。”(《古希腊悲剧喜剧集》,第326页)安提戈涅用自己的生命应验了这一预言,使得悲剧的内在情感力量得以深化。在尼采看来,像安提戈涅所代表的古希腊精神中,个体的受苦和毁灭并非洪水猛兽,而是达到世界本质的必经过程。酒神精神力量使得个体突破自身的表象,与原有的痛苦和恐惧融为一体,成为此种情感力量本身,并沉浸于忘却自我的迷醉之中。安提戈涅对死亡的欲望与执着在之后以拉康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学派中有了更深入的探讨。

三、海德格尔关于“存在之思”

20世纪30年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在他的《形而上学导论》中提出了对《安提戈涅》中第一合唱歌的哲学阐释。值得注意的是,从黑格尔开始,德国哲学家均对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有着深入研究,他们往往借助某一文本来证明和推演自己的逻辑体系,并对时代思想产生深刻认知与影响。《形而上学导论》的第四章第三节中,海德格尔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解释《安提戈涅》的第一合唱歌(choral ode),第一合唱歌中主要赞颂了人的勇敢智慧,但同时提出警示:不可逾越神权和法律,若是有所违背,必将付出代价。短短的38行诗句中,海德格尔几乎逐句展开自己的哲学思考。他从最具深意的第一句入手“奇异的东西虽然多,但没有/一种能像人这样奇异”(《古希腊悲剧喜剧集》,第357页),首先他提出了两个概念:deinotaton和deinon,这二者均指存在的无限神秘。deinotaton意味着处于最神秘存在状态的事物,而deinon则是“起制胜作用的意义之下的可怕者,这个起制胜作用以同样的方式逼出惊慌失措的恐怖来,逼出真的畏来,就像逼出聚精会神而在内心搅动的默默的惊恐一样”⑤,它是一种原初的、客观的、无利害的、暴力的和一体的力量。它的本质特点是对主体的暴力反叛。接着,海德格尔认为,人既被这种deinon包含的力量所统治,同时他们本身作为暴力实施者也存在deinon这种力量。因此,人类是用暴力来对付暴力的生物,在这意义上,他们被视为最神秘的存在――deinotaton,而这也是人类本质的特征。神秘而无法捉摸意味着一种没有归属感,而人类就是暴露在这种无归属感之中。在海德格尔的观念中,“暴力”不是我们通常意义所认为的暴力行为,施行暴力类似于创造和确认自我的力量,从政治意义上来说,是在城邦(polis)中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由于本身使用了一套完整的概念术语,解读起来非常的晦涩,在对《安提戈涅》的阐释中,他更多地是从人本身存在的状态来解读,认为安提戈涅带有暴力性的违抗是人本身存在的一种无归属感的困境而造成的,即,她希望通过违抗来确认自我存在。

四、拉康及他人的欲望阐释论

心理分析学家雅各布・拉康在他的第七期研讨班报告《精神分析的伦理学》提到了安提戈涅伦理的维度。他的理论主要是在无意识的领域,而在这一领域人是由欲望的法则主导的。对于拉康而言,文本的冲突是在morality和ethics⑥之间的冲突。如果是有道德地行动(ethically),意味着不是遵从外在的国家或社会团体的法则,而是遵从个人的欲望。在这一意义上,安提戈涅是一个例外的人物:“她有着某种同时吸引着和困惑着我们的品质,威吓着我们;这个可怖的,自我的受害者打乱着我们的思路”⑦。拉康把安提戈涅的欲望的特殊品质解释为不是为他人的欲望,而是一种对死亡和自我毁灭的欲望。拉康认为:“安提戈涅把想要实现纯粹的死亡的欲望推演到极致。她成为了欲望的化身。”⑧安提戈涅把生与死之间的空间缩小,她认为生与死是一体的。安提戈涅的欲望来自她禁忌的母性,在这一层意义上,它不仅仅是自我毁灭的,还是一种带有犯罪意味的欲望。并不偶然地,他还将安提戈涅和萨德侯爵相比较:他们都试图想要遵循他们特有的欲望,这种欲望既让他们成为了外部法律的违反者,也成为了一位以纯粹欲望吸引我们的充满魅力的人物。

拉康的这种解释给予了其他心理分析学家以启示。例如后来的拉康式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将安提戈涅视为一个“极权主义的原型”人物,她拒绝任何理性的说服而是执着于自己的决定,并且齐泽克使用了拉康意义上的术语“真实的伦理道德”:这是一种既不关注善的的想象形式也不关注某种普遍责任的象征形式,而是关注他人的无条件的命令。对于齐泽克而言,一种拉康式的“真实的伦理道德”暗示着道德行为不是由普遍的法则形式所Q定的而是事实上打破规则:“道德行为是对合法范式的一种违背――与刑事犯罪不同,它重新定义了一种合法范式。”伦理行为不仅仅是遵从善――它产生了一种新的被认为是好的形式。在这一意义上,安提戈涅的违背城邦的姿态可以被视为是“真实的伦理道德”的具体化显现:通过坚持为弟弟下葬,她蔑视了对善的占有统治的定义。他们将安提戈涅视为是一个僭越者,但她超越一般所被普遍善的概念,并忽视了社会团体的象征性的律法。因此,在齐泽克的观念中,安提戈涅打破社会规范并按照个人伦理重新建立了新的秩序规范。

通过对《安提戈涅》这一文本的哲学思考,可以发现,除了黑格尔将女性视为“神律”的代表,而把男性视为“人律”的代表的观点为后来很多女性主义批评家所诟病。尼采、海德格尔、拉康及齐泽克的观点都试图赋予安提戈涅的行为以合理性与正面内涵,作为女性的抗争,自她的形象诞生以来,引发无数的解读阐释,可见这一人物的永恒魅力和索福克勒斯所代表的古希腊智慧的光辉与灿烂。

注释: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乞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82-183页。

②[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古希腊悲剧喜剧集》.张竹明,王焕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年,第414页。本文以下凡引用此作品,均引自这一译本,不另加注,仅在引文后注明。

③[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朱光潜译.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5页。

④[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2015年,第33页。

⑤[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译.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2007年,第150-151页。

⑥注:morality和ethic虽然基本的含义都是道德,但前者更偏重社会团体,后者更偏重个人。

⑦转引:S.E.Wilmer,Audrone Zukauskaite,Interrogating Antigone in Modern Philosophy and Critici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p2.

⑧同⑦.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乞泰,译.法哲学原理[M/OL].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古希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著.张竹明,王焕生,译.古希腊悲剧喜剧集[M/OL].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3][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精神现象学[M/OL].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德]尼采,著.孙周兴,译.悲剧的诞生[M/OL].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2015.

篇3

2、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芙蓉》清·郑板桥

3、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4、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

5、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采莲曲》隋·殷英童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7、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京兆府栽莲》

8、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浣溪沙》薛昭蕴

9、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采莲》南朝·梁·吴均

10、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阮郎归·初夏》

篇4

关键字:客家文化 地域文化景观 聚落景观客家围龙屋

Abstract: this paper with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 regional settlement landscape-meizhou hakkas enclose dragon room talking about, in which the settlement of hakka culture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settlement view is discussed, hakkas enclose dragon room this settlement landscape as meizhou regional culture landscape part of a system of its rich shows differ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pace and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 environment in the form of a characteristic regional settlement landscape.

Key word: hakka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landscape settlement landscape hakkas enclose dragon house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和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传统文化地域是承载我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与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空间[1],聚落景观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景观,它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叠加人类各种活动的一种人文环境的综合体。梅州市是全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享有“世界客都”之称,是客家文化重要的承载地。客家围龙屋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聚落景观。

一、世界客都梅州地理简介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境地理座标位于东经115°18'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总面积15899.62平方公里。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族。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天灾战祸等原因,多次引起中原汉人向南迁徙。南下汉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一支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

二、 客家文化地域聚落景观研究

2.1聚落(SETTLEMENT)

聚落通常是指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数是游动性的。聚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人类活动附加在地表最直接最醒目的景观就是聚落【2】。

2.2 聚落文化

聚落文化是在聚落形成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3】,聚落文化是在历史时期内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人地关系。不同的地域必然有不用的地域文化属性。

2.2地域文化景观(TERRITORY CULTURAL LANDSCAPE)

地域文化景观 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 它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 是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地域文化景观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而产生和发展, 其显著的特点是保存了大量的物质形态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传统习俗, 形成较为完整的传统文化景观体系, 主要体现在聚落景观、建筑景观和土地利用景观三大方面[4]。MARE ANTROP(2005)指出存在于地域的传统文化景观有助于维持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体系,使文化景观具有更好的识别性[5]。

2.3梅州客家聚落景观研究

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东方古堡。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2.3.1堂前天井

堂前天井是作为族人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如遇婚丧祭祖等。厢房间的侧院是起居室,是人们活动的场所。门前的禾坪是最活跃的公共空间。半月塘,是居民劳作,养殖的空间,还是建筑消防用水的来源,也是建筑风水的产物,半圆形后院是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

2.3.2围屋庭院

围屋庭院的中央均是一个长方形的下沉空间,下沉高度在20CM-30CM之间,称为池。池的边缘比檐口边处略大,檐口的雨水刚好流入池中,池有出水口,水流入半月塘。从建筑上讲这是有组织的地面排水,同时,客家风水认为水代表财,即财源不流外人田之意。后院比其它院的地面高出一米以上且为坡形,坡度在30%左右,面层粘铺卵石,客家人认为这是龙身,卵石犹如鳞片,俗称“花胎”。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

2.3.3围屋墙壁

是庭院的侧立面,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

三客家文化聚落景观的文化内涵

“区域文化必须以景象作为基础,每一个社区都有它的特具景象,一种和它的邻区稍稍不同的标记……”【6】客家文化展示的是客家远祖 为避战乱,一路逶迤而来,最后栖身于五岭以南的山区。他们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结合中原建筑形式与风格,并赋予其较强的防御功能,于是营造出一种风格独特的建筑群落―――梅州客家屋围。这种围龙屋也是一部客家文化的进化史。

3.1 客家围龙屋空间凝聚力

客家的围龙屋聚落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内聚力,再要表现在建筑的围合性,向心性和建筑性【7】。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3.2 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

中国聚落景观之美主要表现为一种“和谐之美”。因为中国人历来讲究“天人合一”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8】。客家围龙屋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9】。

3.3、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他们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四、总结

文化景观都是带有环境的烙印,对于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而言,它的形成与所在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自然环境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聚落的形态和类型。文化传统和社会风情是影响聚落景观形成的主要内容,也是构成传统聚落非物质景观的标志。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汉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称。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迁徒历史,被誉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在中国地域文化聚落景观占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很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云才,石忆邵, 陈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18-24

[2]约翰斯顿著 蔡云龙等翻译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3]赵星 贵州卡斯特地域文化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中国岩溶》2010 (12)458--460

[4]陆林, 凌善金,焦华富等. 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 地理科学,2004,(6): 660-665

[5]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 . 城市规划汇刊, 2002,(1): 1- 4.

[6]李旭旦 LI XUDAN. HUMAN GEOGRAPHY. SHANGHAI: 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4.

[7]刘培林,刘春腊,邓运员,申秀英,胡最,李伯华.客家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地学视角的解析【J】.人文地理,2009(6):40-44

篇5

关键词:天命;人事;悲剧;颂诗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学界有拥刘反曹说、人才说、悲剧说、乱世英雄颂歌说、天命说等十五种观点。笔者则认为,《三国演义》既是一幕理想幻灭的人间悲剧,也是一曲意气扬厉的英雄颂诗,而这看似背道而驰的“悲”与“颂”正是在天命和人事的观照下集中展现的。

《三国演义》的悲剧性在于天命与人事的激烈矛盾的结果:人在操纵一切、不可逆转的天数面前的渺小、软弱。这一点在作品最后引用的古风中有着明显的流露:“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魏、蜀、吴三国其实都是失败者,相对弱小的蜀汉、孙吴固然破灭,强大的曹魏也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国演义》中最为深切感愤的悲剧在于诸葛亮北伐事业的失败。诸葛亮是小说中作者倾注了极大的笔力、寄托了深刻的思想情感与理想追求的人物形象,而北伐事业则代表着复兴汉室的正义努力。小说中的诸葛亮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也不是历史上蜀汉贤相的民间化、通俗化,他代表的是斡旋天地、补缀乾坤的人事之极致。如果说刘备关羽身上都存在着足以致其败亡的性格缺陷,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则近乎完人,在作者的理想上、在大众的心目中,这样的人物是应该而且必然能够完成自己的事业、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图大志的。然而现实却与之正相反对,他的事业固然有过多次的辉煌,甚至是接近成功的境地,然而最终还是失败的结局,这也就给六出祁山的故事情节打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一出祁山时,“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进展迅速,然而终因误用马谡、丢失街亭,不得不无功而返。小说第一百回“汉兵劫寨破曹真,武侯斗阵辱仲达”中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开始取得重大胜利,但是后主却听信谗言下诏班师,他再一次在遗憾中退兵。最富于戏剧性和象征意味的是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诸葛亮本已将司马懿诱入葫芦谷却突因“天降大雨,火不能着”而让这个最大的对手死里逃生,他只得慨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这里作者借孔明之口表达了对冥冥中主宰一切的天命的无奈心理。接下来“陨大星汉丞相归天”中秋风五丈原一节更是将这幕悲剧推向了。“姜维入帐,直至孔明榻前问安。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 “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

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敌矣!悠悠苍天,曷此其及!”作品在这里反复提到天命的观念不是偶然的,它突出了一个基本的叙事模式:“人事”(以诸葛亮为代表)向“天命”(汉室将亡的历史趋势)发起强烈的挑战最终遭到了毁灭(北伐事业的彻底失败、蜀汉集团的最终覆亡)。

然而《三国演义》又不是简单地宣扬天命观念、鼓吹安时处顺,它的确显示了人事与天命斗争的失败、人在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的脆弱,但整个作品给人带来的阅读享受却不是消沉失落,而恰恰是充满力量的。毛宗岗在对作品进行加工润色时将杨慎的《临江仙》移诸卷首,这其实是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这首词集中表达的是一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对历史及现实的空洞、虚无的感受,而罗贯中及其作品传达的是一种强烈用世之心、为政之志,是对历史、现实的深切关怀。在这个意义上,《三国演义》又是一部仁人志士的颂诗,因为作品真正指向的是人事对天命的反抗斗争,体现了人的力量与价值。小说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中记载刘备途遇崔州平的谈话,崔州平宣扬“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刘备则答称“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中面对谯周“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备明,未可图也”“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的反对意见时,诸葛亮坚称“天道变易不常,岂可拘执”,这已经是对天命的否定了。三国时代的英雄们不仅以言辞怀疑乃至否定天命,更以实际行动来张扬作为天命对立面出现的人事,他们一个个地竭尽全力与天命搏斗,构成了小说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篇章。正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陈述的那样:“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曹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背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段话虽然是诸葛亮个人的认识,却完全可以用以概括《三国演义》中一切仁人志士的精神信念。

《三国演义》在天命与人事的矛盾冲突中既悲悼了人的毁灭,又歌颂了人的反抗,不愧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历史小说。

篇6

2015年第3期(No.3,2015)图书馆界(Library World)周亮:语义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资源聚合模式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已经逐步向大数据时代迈进,信息资源也逐渐拥有多样异同的结构、纷繁芜杂的内容、丰富多变的形式以及庞大广布的储量,同时图书馆的资源也由传统的实体迈向数字化以及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因资源的数字化而面临了诸多的问题和挑战,首先不能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些数字资源,而且在数字资源的异构和分布方面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有效的形式出现,在服务形式上数字资源的利用仍是被动的,不能利用现有资源主动地满足用户的文献需求等等[1]。当前传统的图书馆提供的知识服务是针对纸质文献的藏阅,而以上矛盾促使知识服务向多元化、深层次以及开放性发展,由纸质文献藏阅向数字资源推送发展,由被动提供服务逐步地转为面向用户需求。这一过程的实现,其基础是聚合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通过分析、选择、标引和处理各种类型资源的内容特征,从学科、主题、分类和著作等维度出发,进行信息资源的融合、类聚和重组,在信息资源有序化的过程中进行知识关联的揭示,最终实现个性化知识推送服务,聚合信息资源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层次性、技术性,还对其可展示性的特点进行呈现[2]。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网络资源的语义化已经成为第二代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更是资源聚合与知识发现的内在根本。只有实现了网络资源的语义化,才可能透过资源的外在形式从多个维度对资源进行内涵式集聚与融合,进而实现基于资源聚合的知识发现与创新。基于此,本文开展了语义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资源聚合模式研究,以期能够促进当前数字图书馆资源聚合的发展。

1数字图书馆资源聚合研究现状分析

1.1 基于实体文献整理的聚合模式面临的问题

实体文献的整理在图书馆信息资源聚合中属于最低的层次,是传统的资源聚合模式,从聚合实现效果角度来看,其粒度较粗;从聚合的实现方式来看,通常基于文献编目以及元数据的实现。

基于文献编目的资源聚合主要是针对实体文献进行手工著录,在著录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规则,并对文献实体进行解释内容实质和描述外部特征,以满足用户对文献实体资源的需要,其意义在于不仅可以对文献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揭示,还可以在文献的检索中提供途径和方法,更可以为文献的管理提供支持和依据。在编目规则的制定以及图书分类方法上,程长源先生首次提出要进行新方法和新规则的制定,而著录规则的制订方案被审议通过,则为文献著录在新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传统的对实体文献的整理聚合不能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Greenberg等学者认为可以在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中进行语义网的应用,比如在文献编目和检索中运用语义网技术进行语义网的选择、表达以及服务,完成基于语义网的信息资源合理使用[3],但是目前来看,两者的融合力度还有待加强。

1.2 基于数据集成的聚合模式有待改进

基于数据集成的资源聚合就是对异构资源系统在逻辑上或者物理上把异质、异类的数据库进行有机集中,把表示方法和操作手段统一化,最终互联与共享多种异构数据资源。基于数据仓库的聚合方式用于实现多种数据源数据信息的多维集成。在英国,有关人员利用这种方式完成了建构数据集成系统的开发,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和数据的集成。在国内,毛燕梅等在信息资源中利用数据集成进行描述、整理和资源的控制;徐荣华等通过数据集成完成了数据的格式化存储,并多维分析数据最终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格式,实现了对信息资源的统一检索。虽然相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4]。

1.3 基于知识集成的聚合模式需要完善

在知识集成领域,对信息资源的聚合主要是语义聚合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内容,通过知识关联的挖掘,多维度揭示文献资源中的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还能把蕴含的隐形知识也发掘出来,最终达到知识的融合和推送。黄如花等在数字图书馆中利用了语义网技术和知识地图,实现了数字图书馆的可视化知识组织;张振海等解决了知识获取、重用和共享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运行环境;York Sure和Rudi Studer等通过通用模型的建立解决了分布式异构知识库的互操作问题,并提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使语义网和数字图书馆有效融合,把多知识库的统一视图提供给用户[5]。但是目前这两者的融合技术还有待完善,而且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下手对聚合模式进行改善。

2语义网技术对数字图书馆资源聚合的促进作用

在语义网对数字图书馆资源聚合的实现中,其三大关键技术分别为XML、RDF以及Ontology技术。其中作为语法层的XML能提供资源内容和结构的表示;作为数据层的RDF能描述和处理元数据,在Web上提供交互信息;作为语义层的Ontology可以把概念的定义精确化。

2.1 语义网XML技术增强图书馆资源的深度聚合

在语义网关键技术中,XML语法功能相当强大,用户使用XML可以自行进行标记或字段集合的定义,这些标记或字段集合能把数字图书馆中的特殊信息方便地表达出来。在网页的编写中,HTML不仅不能进行信息与元信息的区分,而且不支持信息嵌套结构,XML技术则克服了这一缺陷,大大增强了全文搜索功能,使得检索结果更准确,使文献查准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2.2 语义网RDF技术促进图书馆数据集成

在数字图书馆中,RDF技术主要在网络导航中发挥作用,RDF的应用使数字图书馆搜索引擎功能更佳。作为语义网关键技术的RDF技术,主要用于描述内容与内容的关系,便于知识共享与交换的实现,可以描述逻辑形式独立的文档为Web页面集,而且在Web网页中,可以进行知识产权的说明。在管理、维护和使用数字图书馆时,RDF技术的以上功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数字图书馆的数据集成。

2.3 语义网Ontology技术促进图书馆知识重用

在传统的图书馆中,信息检索的实现主要基于简单的关键词检索进行研究,缺乏语义级或知识的支撑,而且通常在数字图书馆中,网络资源有其分散性,导致信息服务的效率不能得到有效提高。从数字图书馆用户的需求角度来看,数字图书馆的系统在信息的识别和处理中,最好能灵活地应用,以便进行知识的挖掘,通过用户信息有效地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服务。本体技术即语义网中Ontology技术的引入,可以使语义得到共享和重用,可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交流和共享,使数字图书馆中的知识重用方面得到有效促进。

3语义网环境下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聚合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3.1 领域本体集成技术

在整个检索系统中,领域本体是基础,作用于多个模块,在整个体系结构中贯穿始终,提供参考和依据以实现各模块的功能,是整个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在数字图书馆资源聚合中构建领域本体时,根据构建需求,引入了螺旋模型的思想,即在迭代过程中不断对本体进行完善,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采用周期性的方法进行若干次的迭代,其迭代路径是沿螺线进行的,这种模型还适用于需求不明确的开况,在需求变更时能更灵活地应对。在进行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领域本体的构建时,遵循以下流程[6]:首先进行需求分析,然后展开本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体的编写,即本体的构建;在建立初步的领域本体之后,还要验证与评价本体,不过截至目前,评价方法和测试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最后是对已构建的本体不断完善,以适应实际应用。

3.2 大数据挖掘与集成技术

随着馆藏信息资源的激增,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给数字图书馆的资源聚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体现在对图书馆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寻找其背后隐性知识方面。在数字图书馆中,对馆藏资源的聚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理论与技术优势,采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完成知识模型的构建,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聚合,提高知识发现服务能力,达到提高知识服务能力的目的。

3.3 语义知识与信息资源转换技术

在语义网环境下,首先通过高速的互联网把不同分布位置的计算资源进行集合,组成充分共享的提供高性能计算能力的资源,这个过程称为网格化。网格和语义网的融合,能使语义知识的语义更高,计算能力更强。语义网格架构与数字图书馆相比,其分布式环境与信息环境是一致的,在承认环境无序的前提下,数字图书馆寻找的解决方案是跨语义的,而在Web环境中,语义网格还要再进行中间环境的构建,使信息体在符合环境的同时还要具有语义互操作功能。数字图书馆和语义网格的共同目标是形式化地描述信息,把信息中的语义信息通过机器进行认识,实现语义和信息资源的相互转换。

4语义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资源聚合模式的构建

4.1 基于关联数据的深度聚合模式研究

关联数据技术与传统的信息聚合技术相比较,其聚合方法更为灵活易实现,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只需要关心信息本身即可;从图书馆的角度来说,通过数据的关联进行本馆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资源范围得到扩展,用户服务得以改进,图书馆价值得到提升。图1给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深度聚合模式,该模式共分三层,其中数据层包括两大部分,分别为本地数据源以及外部的各种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转换成连接到数据网络中的关联数据;在聚合层中,首先图书馆进行关联数据网络的访问,在访问时遵循统一的规范,然后对关联数据和本馆资源进行本体映射之后进行实体识别,在实体识别时是自动或半自动的,最终形成集成数据;在应用层,图书馆主要是在聚合信息的基础上对原有应用进行拓展,在聚合层中生成的集成数据,实现了数据融合与检索,为用户提供新的资源,另外,还在学术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参与进去。

4.2 基于主题模型的深度聚合模式研究

在语义网环境下,基于主题模型的深度聚合模式目前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图形图像,二是文本知识处理。在文献资源生成过程的模拟中利用了主题模型,词项在共现信息中有很多主题集合,从中进行语义相关的主题集合的抽取,并进行参数估计,进行文本挖掘。通过主题模型转化成新的主题,并在低维空间中进行表达。在主题模型中,多采用LDA模型,这是一种生成模型,在隐含变量里该模型能进行生成文本过程的描述,又被称为层次概率模型,其模型图如图2所示。

4.3 基于信息整合的深度聚合模式研究

在异构、异质资源中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技术进行物理或逻辑上的互联互通,在多种资源中实现一站式的搜索就是数据整合,但是数据整合通常没有揭示和组织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户在信息环境下,既希望能实现一站式搜索,又想在获取关联资源时能做到一步到位,这就需要有效地组织和整合信息的实体关系。这种基于信息的资源整合,其方式主要基于信息门户。基于语义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集成模型如图3所示[7],该模型共分为五层,其中数据源层中要进行元数据标准的制定;信息描述与组织层中主要使用了RDF技术;在语义整合层中运用了语义规则进行本体一致性检测以及语义推理的实现;最后经过整合的信息提供给用户交互层,为用户提供服务。图3基于信息集成的深度聚合模式

篇7

关键词:大数据 公共管理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数据已经成为每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重要的生产因素。这种生产要素正在不断驱动着社会管理发生变革。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深刻的影响到了公共管理领域,需要公共管理部门不断的进行反思和探索,如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提升自身的治理绩效,探索新的治理模式。

一、大数据时代的含义和特征

(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在封建的社会,大多采用人工进行“数据”的传递,烽火台、驿站都是传递信息的平台。接下来到电话的产生,人们首次实现了声音的实时传递,最终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数据”的定义,也标志着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信息的时代。到如今,各种电子平台、电子技术等的发展和传播,社会开始进入到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将文字信息、图片、视频等整合在一起的一个时代。

大数据(big date)的概念最初由《自然》国际期刊于2008年提出,并开始被广为传播,2011年麦肯锡咨询公司研究报告重点发表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在全球各个行业、领域都掀起了一片热潮。

(二)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大数据是一场信息化的革命。它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来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大数据时代具有三个特征。

数据量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相当于1 000个T),在每天的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大数据,微信的信息传输、网页的浏览痕迹、政府的数据收集等等。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

数据类型繁多。当下的数据已经不再是以往的单纯数字,而是包含了各种网络数据,微博、QQ等网络平台的兴起、地理位置导航的推广,都在不断的扩大“大数据”的数据库,但同时也对多种类型的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价值密度低。信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信息量的扩大,也意味着“坏”的信息也逐渐增多,给人们辨别能力带来了挑战,也对计算机如何更快速、更高效的完成信息筛选,提选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提出了要求,这也是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二、大数据时代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数据不够丰富和开放

我国的公共部门、政府部门缺乏“大数据”意识,同时缺乏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在国内,现在依旧有很多的工作人员不会使用计算机、一些落后的的确甚至还没有普及数字化办公,在数据收集的源头上就存在着很大的欠缺,使得数据不够丰富。同时,由于我国的政府与企业、行业问的信息共享系统的不完善,使得信息共享也难以实现,造成了“信息孤岛”的局面。

(二)管理理念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

国内不少的政府官员处理事情依旧靠直觉和经验,缺乏数据管理的理念。这几年,我国层出不穷。其中一些事件的造成就是由于政府缺乏数据管理能力,没有做出合理的决策,错过了最佳处理时间点。

(三)数据存在失真的现象

现在普遍的绩效考核制度下,不少单位、政府工作人员如果想要评优、评先进、晋升就必须要有过硬的政绩,如GDP的增长额、财政收入的完成等等。为了使数据达到理想化的要求,往往出现造假、虚假的非真实数据。

(四)数据存在安全隐患

互联网、网络的发展也使得私密信息不断被泄露,个人的隐私、国家的机密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2017年5月水滴直播平台事件的爆发就充分显露出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安全的漏洞,四处不在的摄像头,甚至私人家里的摄像头,这些被我们视为保证安全的措施却成为威胁我们安全的隐患。

三、大数据时代我国公共管理的改革思路

(一)培养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国务院于2015年份的《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要不断加强政府的现代化治理能力。政府实际上拥有最多数据资源,掌握了80%以上的数据,要充分利用公共各部门的大数据优势,进行整合,提高真实度,并进行分析整理。用数据来传递实情,避免直觉和经验主义的误判,学会用数据来决策。

(二)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确保数据利用最大化

国务院明确提出201 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可以有效的推广简政放权,使百姓办事更为简单、便捷,现在国内也在不断完善大数据共享机制,如社保的全国联网、身份证等证件的异地办理都是大数据共享的一个体现。

(三)健全数据安全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管理决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38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正确的决策是企业公共竞争优势的源泉,一项良好的决策能帮助企业产生更优的组织绩效,其效果积累也会为企业造就更强的竞争优势。伴随云计算、移动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兴起,数据模式的高度复杂化和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标志着全球已进入网络化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最重要的决策依据和基础,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更高效、更及时的管理决策,从而尽快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和契机,转变企业以往僵硬的商业模式。当前我国对大数据方面的研究多基于或限定于技术层面,鲜有从管理学角度、大数据角度来分析企业管理决策的研究。管理决策和大数据应如何定义?大数据是如何发挥影响企业管理决策效应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尚需要系统研究。

1 大数据的定义

维基百科对大数据所作出的定义是:难以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常规软件工具来对其内容进行采集、管理、处理等工作的数据集合。此外,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就笔者而言,以上均是基于大数据特征方面来对其进行定义的。国内很多学者也对大数据的定义作出了探索。以李国杰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们将大数据定义为:不能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传统软硬件工具和IT技术对其进行获取、管理等的数据集合。而以冯芷艳为代表的学者们则认为大数据与大规模数据以及海量数据的概念相似,但相异之处是大数据在数据复杂性、产生速度等方面远超现有的技能处理能力,且产生了巨大的产业创新契机。而以刘玉枫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超过现有主流软件和工具的承载能力,通过合理时间内采集、管理、整理等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更为积极的一种资讯。

作为一种基础性资源,大数据的商业价值绝不是只来自于数据本身,其更多源于企业采集、存储、使用大数据的能力。如果对学者们的观念进行整理归纳可以发现,这些基于大数据特征的定义多数强调大数据规模巨大到现有技术手段的处理能力难以承载。而那些基于其价值的定义也更多是对其价值实现的关注。当然,目前也有学者认为大数据的价值并不局限在数据本身,其只有上升到能力高度,其价值才能充分挖掘出来。

2 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决策产生的影响

决策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决策过程可分为情报收集、计划选定等阶段。企业的管理决策应涵盖战略决策以及在战略决策过程中的各项具体决策,此类决策注重对组织未来和组织环境的预测,也注重组织内部资源配置和协调的实现。作为一项高度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管理行为,决策面对着信息收集、筛选、模糊性及各类冲突。大数据技术的逐渐成熟、数据的飞跃式碰撞,这些都对当前企业的管理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这方面的影响既涵盖了决策主体和思维模式,也涵盖了决策文化和组织模式等方面。

2.1 大数据对管理决策主体方面的影响

一项有效的决策需具备相应的决策程序、文化、组织等,但究其核心还是决策的制定者,即决策主体。企业决策主体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企业高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的职位权限能让其在重大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二是基层员工或一般管理者。对一般管理者和基层员工来说,他们创造的产品、服务和价值等更贴近社会大众的需求,这为其正确决策提供了便利。在此过程中,普通员工可以主动引导用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等环节中去,并依据用户的反馈,对产品、服务等加以改进,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可见,普通员工也是企业获取决策信息的重要来源。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不同产业间的界限性越发模糊,而社会化决策也应用而生。在大数据背景下决策主体发生了转变,从决策权归属来看,一些表现出色的员工开始参与决策,决策主体并不再局限于管理层;从企业决策信息来源分析,因信息技术快速爆炸和普及,普通民众也可以成为大数据时代中的主角,均能通过数据利用参与或作出决策,这也意味着决策主体开始呈现多元化,正从企业精英向普通民众扩展,决策者之间的特征也越发复杂化。

2.2 大数据对管理决策权配置方面的影响

大数据除影响决策主体外,也对企业管理决策权的配置方面产生着影响。笔者认为决策权配置主要包涵3个层面:①组织之间的决策权配置;②组织和外部环境间的决策权配置;③组织内部人员和部门、团队之间的决策权配置。此外,决策权配置分权程度也决定企业的决策权配置模式究竟是集中式还是分散式。集中式决策权主要指在组织系统中,决策权被较高程度地予以集中,其意味着企业较高、甚至最高的管理层掌握着企业组织的大多数决策。而分散式决策主要指决策权在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让各部门的管理者具备一定程度的自。

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所能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决策组织也开始扁平化发展。信息技术能让中低层管理者基于全局视野制定更好的决策,以金字塔型为标志的传统组织结构逐渐被具备企业管理网络化等特征的扁平式组织结构所取代。企业决策权的配置也应遵循此变化,分散式决策注定要成为大数据背景下主流决策模式,普通员工也将拥有决策权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决策需更多人参与其中,因此,扁平化组织结构模式的优势更为明显。

2.3 大数据对管理决策思维方面的影响

作为决策中的重要构成因素,决策主体思维的不同表现也决定在制定决策时,所依据的信息、方式等必然不同,且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也会予以表现。决策思维分为理性和感性,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要尽量系统、全面、准确地收集信息,并通过数学方法来对其进行建模分析,从而挖掘出背后关系。传统管理决策模式对管理者经验和直觉判断非常依赖,而新的管理决策模式将会改变此种现象,即由“依靠直觉进行的决策思维模式”,向“依靠数据进行的理性决策模式”转变。

2.4 大数据对管理决策文化方面的影响

在不同文化作用下,企业管理决策的选择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决策主体在目标确定、方案设计和决策完成的过程中,其文化价值观均在这些方面发挥着作用。传统管理决策多数取决于管理者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评估,主观性显著,企业更多关注管理者的思维情感,且管理者制定决策的决策文化也充斥着各种潜在的决策风险和事务。大数据时代来临后,也为规避这些风险和失误提供了契机。日渐成熟的分析技术及爆炸式的数据增长,都为企业更精准的预判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企业数据资源的获取渠道越丰富,决策者作出正确决策的概率性就越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要提升预判准确性须确立通过真实数据来确定企业决策的文化机制。有学者指出,管理者应注重相关关系,而非对因果关系分外关注,意思是企业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现有数据来发挥最大价值上,而不是只关注企业管理者脑中思考什么。

3 大数据和企业管理决策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既为企业带来了大量商业机遇和契机,也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管理数据和大数据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此,笔者对影响大数据和管理决策关系因素予以充分关注,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展开分析,对大数据中的数据政策、行业结构、政府支持、技术发展及人才配置等进行探究。

3.1 数据政策

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其也成为新型商业模式和经济投入的基础因素。伴随着数据规模扩展及数据价值被日益注重,大数据时代数据趋于跨组织便捷化和数字化,因此,在宏观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政策是影响管理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此种数据决策一般包涵数据安全和责任、知识产权、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数据本身存在可复制、可反复利用、泄密性高等特性,企业因此在为作决策而收集数据时经常要面对知识产权、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为制定正确决策,获取充分数据,企业必须攻克数据获取障碍的难题。

3.2 行业结构

麦肯锡研究报告指出,大数据价值获取难度很多时候会取决于行业结构和行业差异性。基于数据存储角度,行业总体的大数据增长趋势都很明显,各个行业在数据存储量上存在差异,产生和存储的类型也各有不同。企业的数据强度高,进行决策时则更为有利。

3.3 政府支持

大数据不仅能为企业发挥卓越功效,在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为此,大数据也被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政府扮演着政策制定者的重要角色。大数据可从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建立、数据安全保护和信息机制共享的建设等方面为管理决策提供帮助。

3.4 技术发展

相当比例的数据价值不是直接呈现给使用者的,其需要使用者对其进行创新性释放分析。大数据技术是作为基础对大数据和管理决策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容量大和速率较快的大数据工具也是大数据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决策来说,大数据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企业应保持其技术和技能方面的不断创新,从而有效应对数据洪流暴涨对其产生的新挑战。

3.5 人才配置

随着数据越来越廉价,数据处理和提取能力的价值便越发凸显,而这期间,数据科学家和其他相关的信息专业处理人员地位尤为重要。数据分析和挖掘方面的人才匮乏,会严重制约企业数据分析挖掘能力的提升,也必然会对企业管理决策的质量和速率产生影响。为此,人才方面也是大数据影响管理决策的因素之一。

4 结 语

大数据引发了企业管理决策多方面的变化,也为管理决策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思考方向。此外,大数据支持下的科学管理决策对企业商业模式和服务等的创新都极有裨益,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提高决策速率和决策准确性,企业的效益才能实现长久、良性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图书馆;导视系统;设计原则;设计方法;智能导视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func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signage system of the library space under the open pattern,this paper proposed that the signage system should not only have the guidance and prompt functions,but also have the service guide,collection discover,cultural rendering functio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unctions,it put forward the design principles,design step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lligent guiding system.

〔Key words〕signage system;design principles;design methods;smart signage

最近十几年,可谓图书馆空间变革时期。新馆建设持续升温,从馆舍面积到空间功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受空间再造、空间转型理念的影响,IC空间、LC空间、研修间、一站式、全开放等一系列代表空间功能的新名词频出。传统图书馆空间中条块分明的格局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功能模糊的大开放空间。功能区域的过渡从硬分隔变成为软分隔,且空间功能趋于多样化。空间的转型和功能创新,提升了图书馆综合服务的水平,但边界并不分明的大空间也给读者识别区域带来困惑。对于不熟悉空间布局的读者,走进诺大空间,基本分不清东西南北,搞不清各个区域的功能。例如有的图书馆,一个层面的面积就有几千米甚至上万米,全部开放,读者从一个功能区到达另外一个功能区,如果不熟悉环境,会绕很多弯路,浪费读者时间,降低读者满意度。因此,新图书馆空间中的导视系统较之传统图书馆更为重要。

导视系统有信号、标志、说明、指示、预示等多种含义,虽然是一种识别符号,但它更注重人的心理和生理感受,以及设计对象的整体性营造,让人产生一种由衷的亲切感,且容易接受与识别。导视系统是结合环境与人之间关系的信息界面系统,是一种揭示信息的媒介,是空间功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导视不是简单的标牌设计,而是集建筑风格、交通节点、信息功能、服务指南于一体的信息系统。图书馆的导视系统既要起到路线引导、服务指南、功能说明、区域指示、馆藏揭示等功能,还要营造浓厚的文化风格、塑造文化形象、渲染文化氛围等功能。

1图书馆导视系统现状

目前,我国新建图书馆大部分已经将导视系统纳入到整体规划中,从形式设计、气氛渲染、意境营造中突出图书馆的文化氛围[2]。但是,也有许多图书馆只是设置了简单的标志和标牌,缺少系统的标识引导,也有些导视系统过分追求美观,使用不规范的标识,突出视觉效果,降低了导视系统本身的功能[3]。现今图书馆导视系统的发展既注重功能,又注重形状、色彩和材质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心理感受,设计理念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4]。由此看出,国内图书馆对于导视系统的功能逐渐重视,但因经验不足,还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设计规范。国外图书馆导视系统设计有一套比较规范的流程,比如目标确定、读者调研、产品设计、读者反馈,最后再产生成品。他们会花费很多的精力调研读者的心理感受和接受程度,产品设计出来后,再组织读者、馆员对其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论,再进行制作[5]。国内图书馆导视系统的设计过程,缺少读者调研,造成了一些导视系统虽然完整,但读者看后依旧不能了解馆内的资源与服务分布,降低了导视系统的信息传达功能。

导视系统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导视的功能。Barclay通过读者调查得出导视牌安装位置的随意性将降低导视系统的效率,甚至造成无效的信息传达[6]。可见,导视系统不能仅是设计师头脑中的创意,更重要的是读者的感受和接受程度。导视系统的文字、符号、位置等各种因素,都影响着读者获取信息的效果。国内图书馆的导视系统由于缺乏读者调研,就显得不接地气。因此,出现了某些导视系统逻辑表达不强、色彩过于艳丽、形状千奇百怪、材质趋于惟美等现象。

总体看,最近几年国内新建图书馆的导视系统花费了很多心思和经费,但还是存在一些缺憾,特别是在文字表述、表现方式、图形格式、逻辑层次等方面缺乏统一性、标准性和科学性,此外,由于图书馆处于转型时期,很多新鲜的名词和功能不统一,不标准,也导致了导视系统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传统图书馆馆舍空间中,各功能区域的名称比较规范,如图书阅览室、书库、期刊阅览室、自修室、样本库、电子阅览室等,描述清晰,读者看后易于理解。新建的图书馆空间,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研修间、学习空间、信息共享空间、研讨间、学科空间等功能区,许多图书馆都是根据个人的理解,自定义名称。于是就出现了同样一个功能区域,在不同的图书馆会有不同的命名。比如供读者学习讨论的空间,有的图书馆叫研修间,有的图书馆叫讨论间,还有的图书馆叫拓展学习区等等。功能区域的名称是读者寻找馆藏与服务的向导,不标准的名称会给读者带来困惑。

图标不标准

图标一般是具有明确含义的图形,让人看后就理解它的含义。标识牌上,一般都会有很多图标来表达文字内容,如厕所、茶水间、咖啡厅、会议室等等。图标的作用不仅仅是表示文字的含义,还兼具点缀空间色彩的功能。所以,导视系统里会用到很多图标。但使用图标要遵从统一标准,不能依据个性设计图案。例如厕所的图标,标准化的图形谁都认识,但是有的图书馆却将其设计成其他图形,让人难以理解。图书馆是公共场所,读者群体大众化,不规范的图标,除了让读者费解,起不到引导作用,还给咨询工作增添麻烦。 13机构名称不统一

目前图书馆的发展属于动态变化阶段,业务工作百花齐放,部门名称也各具特色。传统图书馆的部门划分相对规范,基本是流通部、期刊部、采编部、咨询部等。现在图书馆中出现了许多依据工作特色命名的新机构名称,图书馆人还容易明白,读者就比较困惑,搞不清哪里是干什么的部门,寻找起来就比较麻烦。

14安装位置随意

导视牌的安放位置,会因设计者的思路,各有不同。虽然这样会带来一些特色,但是对于读者来说,特别是对于陌生读者,到了图书馆,需要根据导视系统寻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如果位置统一,形成约定俗成的概念,大家都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特别是一些标志性的地方,如进门大厅、楼道口、转弯处、电梯旁等,都是读者容易迷茫的地方。导视牌放置的位置要根据读者的行为习惯进行调研,研究他们会在什么地方需要导视。如同路标,在距离十字路口几米远的地方有指示,就能让人及时有效地获取到指引的信息。导视牌也要这样,在读者每次需要变换的区域交接处,都要有明确的指引。否则就失去引导的真正价值。

15英文翻译不规范

随着图书馆的开放程度增强,导视系统中的英文翻译必不可少。但是,有些图书馆不按照正规标准的英文翻译,而是根据中国人的习惯和理解翻译,出现一些不准确的翻译名词。

图书馆导视系统不同于公共场所的指示牌,它既要揭示图书馆的馆藏布局、空间功能、服务内容,还要体现图书馆的文化灵魂。让读者走进图书馆,清晰、简单、明了地知道他需要的服务在哪里,同时还要传递温馨、肃静的学习环境。导视系统是一种以“视觉语言”传递读者服务信息的系统,因此,导视系统既要遵循规范、统一、标准的要求,又要体现各馆特色。

图书馆导视系统设计原则

导视系统属于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信息传递包含3个主要环节:一是传达人要把信息翻译成接受人能懂的语言或图像;二是接受人要把信息转化为自己能理解的解释;三是接受人对信息的反应,再反馈给传达人。图书馆导视系统设计原则,也要遵循信息传递的3个环节:首先要明确导视系统的目标;其次要设计实现目标的途径及方法;最后要构建读者接受信息后的反馈渠道,然后才能设计整体的导视系统。

遵从视觉合理原则

导视系统是通过导视牌作为载体,表达出整个系统的功能。导视牌的材质、形状、大小、色彩是直接影响读者是否接受信息的重要因素。因此,导视牌要充分考虑人的视觉感受,即图形、符号、色彩及字体的醒目和清晰要适合读者群体的接受程度。比如导视牌过大或者过小,位置过高或者过低,颜色过于艳丽或者灰暗,都会让读者感觉不舒服。因此,导视牌的制作要综合考虑材质、形状、体量、色彩,使之匹配在一起,融入整个环境,不仅点缀空间,还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彰显系统的功能。

遵从规范、标准、统一性原则

设计导视系统要依据信息传递原理,首先要将需要引导的信息通过简单的文字、图形、符号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读懂。为此,导视系统中的符号、图形、文字要遵从国际规范和标准,使用让大众共识的文字、图形和符号,做到让不识字的读者也能够理解导视系统的内容。符号的作用在于简单、直观,能够以最快的方式指引读者。图形是在特定思想意识支配下的某一个或多个视觉元素组合,表达某种意义的形式。图形在视觉印象上要优于文字的效果,能够提高视觉注意力,提升信息传播的效果。文字是直观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它是对符号、图形起到说明和描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导视系统中要利用标准、规范、统一的符号、图形和文字,才能做到简洁、准确地传递信息服务的功能。

艺术性与功能性相统一原则

导视系统的艺术性是指导视牌的形状、比例、材质、体量、颜色等要放在整体建筑的环境中来设计,风格与整体环境相融合,突显出导视系统的作用和美观。功能性指使读者进入图书馆后通过导视系统,能够便捷地到达想去的地方。二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导视系统的功能。有些图书馆的导视系统过于注重外表的艺术效果,利用非常特殊的形状和色彩吸引读者的眼球,但由于缺少对于功能实现的深度思考,致使导视功能降低,信息传达效果不佳。

4动态发展原则

导视系统是完整的信息传递系统,需要随着业务工作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传递错误的信息。但是,目前图书馆的导视系统大多是静态的,做好后,没有更改的余地。如空间功能变动后,导视系统不改变,就会传递错误的信息。可是改变的代价较高,需要更改每一层级的导视。因此,随着图书馆空间功能动态变化的发展趋势,静态的导视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设计导视系统要考虑到动态发展的功能。

5逻辑关系合理原则

逻辑关系是指不同导视牌之间的关系、图形与文字的关系、符号与功能的关系等等,即任何导视功能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不能随意组合。合理的逻辑关系能够将读者从进入大门开始,一步步引导他寻找到他需要的服务或资源。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仅了解图书馆的空间结构、业务组成,更要理解读者寻找位置时的心理需要和行为习惯。大多数图书馆设计导视系统时,容易忽视逻辑关系。运用合理的逻辑关系,才能够让陌生的读者进入到图书馆中,看明白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准确线路。

3导视系统的设计

导视系统设计步骤

1空间结构分析

空间结构分析包括馆舍结构、资源布局、服务分布、设备区域、部门布局、功能区分布等。馆舍结构主要分析在已有的馆舍结构中读者行走路线与各类功能区域的关系,特别是一些楼梯口、电梯口、功能交叉区域等,哪些地方需要设置什么类别的提示、引导、提醒标识。资源布局主要分析全馆中各类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读者群体对于哪些资源的需求。服务分布、设备区域等各类功能区域,都要清晰地分析它们的位置及读者使用的路线图。

2读者调研

读者调研主要是对不同读者群体之于导视功能的认可度、接受度及其兴趣点的调查分析。如读者对于图像与文字接受程度的分析,读者对于指向符号的理解程度,读者对于馆藏布局线路的识别程度,色彩对于读者的心理影响等等。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读者对于导视功能的期望,使导视系统设计更易于读者接受。

3文化品牌思考

图书馆的标识是塑造形象的重要部分,旨在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高效的学习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图书馆空间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视系统的文化元素要切合整体的文化内涵,彰显务实的文化传承、学术精神和探索精神。因此,设计导视系统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文化品牌融入到设计元素中,才能达到文化渲染的目标。

导视牌的设计

导视系统由导视牌及其他辅助指示牌组成,导视牌分为总导视牌、二级导视牌、三级导视牌、提醒牌、指示牌、说明牌等。一级导视展示整个图书馆的分布框架,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整个馆的空间构造及功能分布。二级导视要起到揭示空间资源和服务布局的功能,展示读者需要的服务内容。三级导视牌具备说明功能,能够告诉读者怎样操作、怎样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资源、服务与设备。提醒牌起到提示、警示、说明作用。其他辅助牌指图书架标、地标、宣传牌等各类为读者提供说明的牌子。

导视牌设计思路

导视牌设计时,要从整体风格、导视牌形状、文化渲染、指引路线、摆放位置等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同层级的导视牌,要具备统一的风格。尺寸大小、材质要与风格匹配。

导视牌的形状

导视牌形状的设计要与图书馆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图书馆的宗旨、办馆理念匹配,显示出图书馆的文化引领和渲染作用。大学图书馆一般都是将学校文化融入到导视牌中,突显出书香校园的学习环境。公共图书馆是将当地的文化或特色灌输到导视牌中,以达到对读者的文化熏陶。

4色彩搭配

总导视牌的色彩最好包揽其他所有导视牌的颜色。配色时,要根据配色规律,整体风格可以选择180度范围的颜色。但是,每个小牌子上,色差不要超过90度,否则会让读者感到刺眼。图书馆的任何一块导视牌,虽然体积小,但却可以刺激读者的眼睛,所以选择颜色时,一定要注意色彩搭配,不能令人眼花缭乱。依据心理学的规律,人对公共空间色彩的接受与空间大小有关系,因此,在安静学习区域、个人学习间、讨论间等小区域,慎用令读者浮躁的色彩。特殊地方,可以选择对比度大的色彩。

5安装位置

导视牌的安装位置也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明明有导视牌,读者还是会咨询方位去向的问题,追其原因,就是看不到导视牌。导视牌是否能够吸引人的眼球,安装位置至关重要。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对于某个物体的关注度,是在有需求的时候。因此,总导视牌一般都放在正门进门后明显的位置,既不阻碍读者行走路线,又要在摆在读者行走路线能够看得到的地方。既不能抢去图书馆大厅的整体风景,还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级导视牌的主要功能是标识方向,因此,要在不同区域功能的交叉位置,如楼梯口、转弯处、功能区域衔接处。三级导视牌主要是定位区域和提示功能,引导读者使用某项服务和设备,就需要在接近功能区且读者行走路线的地方布置,布置方式可以多样化,如立式、卧式、悬挂式、立面镶嵌、立面半挑、移动立牌等。提醒牌安放是在读者近距离能够接触到的,比如提醒读者不要有某些行为或危险提示“请勿吸烟”、“当心地滑”、“关闭手机”等标牌,一般都在读者可能发生这类行为的地方。

6智能导视系统的利用

新的技术在图书馆空间中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电子设备,如自助检索、自助借还、自助复印、电子读报机、电子书借阅机、一体机、大屏幕等等,这些设备虽然都有其固定的功能,但是,它们并非每时每刻都有读者在利用。它们空闲期间,可以作为智能导视系统的设备。智能导视系统不同于实体的导视系统,它的表现手法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用动画、视频、PPT等各类。内容更灵活,比如可以用动画的方式将读者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的路线图模拟出来。比如可以检索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怎么走,等等。也可以做成APP,读者下载到手机上,想查找哪个地方,都可以类似百度地图般找到。智能导视系统不仅方便,还具备动态可变性,解决实体空间导视系统中不可更改的弊端。如图书馆某个功能区域发生变更,实体导视系统必须各类、各级导视牌一起变动,难度和造价都非常大。但是,智能导视系统就可以方便地更改。同时,智能导视功能还能起到引导读者服务的功能,比如读者想打印文件,不知道距离他最近的打印机在哪里,比如读者想选取有电源的座位等等,智能导视系统中,都可以快速地告知读者这些信息,但实体空间导视系统就无法满足。

随着图书馆工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服务不断涌现,空间格局也逐渐从一成不变到随着读者行为习惯不断变化,静态的导视系统很难适应图书馆空间的发展,因此,动态智能导视系统是图书馆空间导视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导视系统[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sJBh OPfoadPSl2dks2FxCDXvPjqZ-9id5CzHkWr3lJ-nSk9YD7SYubX7vLM 8ZqN7epo3FxxzhuYcIf8zVlli,2016-07-01.

[2]钱红.从图书馆格局变化看图书馆的导向系统[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102-103.

[3]孙蕊洁.高校图书馆导视系统的设计特点与探析[J].参花(下),2013-09-15.

[4]孟子娟.软性材料麻布在图书馆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可行性应用[J].包装世界,2013,(3):92-93.

篇10

关键词:科学数据;数据素养;数据管理;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15097

Abstract After a brief definition of scientific data and data literacy,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library’s scientific data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analyzed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in the perspective of user’s dat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in the en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scientific data; data literacy; data management; library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均与“数据”密不分离,一方面,社会因数据而产生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范式,使我们不得不去适应并力争在新的范式环境下有所创新和发展,如2007 年,JimGrey在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计算机科学和远程通讯委员会( NRC- CSTB) 的演讲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数据密集型计算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第四范式”概念[1],并将其作为与实验科学、理论推演、计算机仿真三种科研范式平行的科学研究[2]。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不但需注重所从事实验、分析的最终结果产生,还需注重在最终结果产生过程中数据的积累、应用和二次、乃至多次开发,这也隐性的要求科研工作者不但需具备在所从事科研领域的仪器、工具应用能力,还需具备基于数据处理平台的数据存储、辩识、分析和挖掘能力,具备传统的基本信息素养已经不适应数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数据素养应运而生并受到社会的重视;另一方面,图书馆不但通过其专业的信息与数据处理,如分类、分析、借阅、组织与呈现等行为,使其馆藏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并使其地位总是被人们和社会所接受与认可,同时,图书馆也总是能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文化传承、文明传播与社会教育的功能,使其用户通过享受图书馆的资源推送等服务而提高了资源获取与利用、信息搜索与分析等技能。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也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并通过为读者用户提供科学数据保存、分析与挖掘等数据监管服务而实现了从信息到数据的业务对象转换,使图书馆继续成为社会的信息中心机构。那么,在现实中,这些数据管理服务是否被大多数用户所接受,是否在实践过程中考虑到了用户的数据素养,如何在未来将普遍开展的数据服务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等等问题,都是已有的学术研究所不涉及的,这也就是本文的立论与创新之处。

1 科学数据与数据素养概述

1.1 科学数据

科学数据是产生于实验等科研过程中、蕴含有用价值的数据总称。最早的科学数据定义是1958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OECD关于公共资助科学数据获取的原则和方针”[3]中认为“科学数据作为科学研究基本来源的事实记录(数值、文本记录、图像和声音),被科学团体所共同接受的对研究结果有用的数据。但不包括实验室笔记、初步分析、科学论文的草稿、未来的研究计划、同行评论以及个人和同行的交流,以及实物(例如实验样本、细菌和测试的动物)等”[4]。之后,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均都提到了科学数据的价值与本质:反映客观世界、含有科学价值。笔者认为:科学数据就是指收集了科研结果产生或科学发展过程的多形态数据集或材料,而这种数据集或材料的存在形态可能是多样化的。

1.2 数据素养

目前,因信息素养难以满足数据社会环境下的数据处理需求素养,业界提出的旨在补充信息素养内涵在数据社会所缺失的数据素养如元素养、媒介素养、数字素养、信息通信技术素养、视觉素养一样都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概念,但业界特别是信息管理科学界及教育界还是针对数据社会的数据行为主体所需的数据技能与知识要求,在数据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最新版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等文件中有所体现。根据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AASL)制定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ILSHE)及美国高校开设的数据监护课程体系,笔者认为:数据素养就是数据行为主体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伦理的基础上,能对所面对的数据进行辩证、科学、正确的认识、操作和管理,进而使数据为我所用,以挖掘其蕴含巨大价值的能力。

2 国内外图书馆界的科学数据管理实践与研究

2.1 图书馆界的科学数据管理实践进展

尽管自2011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对所资助的科研项目所产生的数据提出管理计划以后,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便积极的参与到了对科学数据的管理实践活动之中。据基础研究出版公司(Primary Research Group)在2013年7月的一项科学数据管理调查报告中发现,美国约有72.22%的高校图书馆提供科学数据管理服务[5]。从实践的发展规模和图书馆类型来看,高校图书馆是主流,据笔者通过网站浏览和文献查阅发现,截止到2015年6月20日,美国US News&World Report排名前20名的大学图书馆都提供基本的科学数据管理计划制定、科学数据管理工具下载、科学数据评估等服务,这说明经过两年时间的发展,美国的著名高校图书馆基本都认识到了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并提供越来越多的相关服务。此外,通过相关文献[6]可以发现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一些高校图书馆也加入到了科学数据的管理实践之中。国内图书馆中则主要有北京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和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等为数不多的图书馆,服务主要是通过向用户提供相关讲座、科学数据检索、科学数据咨询等内容,国外图书馆主要提供的服务定制、数据保存等还没有在国内图书馆中开展。

2.2 图书馆界的科学数据管理研究进展

国内图情界对科学数据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国外关于数字化科研和科学数据共享等相关研究的引介以及近年来逐渐展开的科学数据服务研究。如李娟[7]、陈传夫[8]、王巧玲[9]、杨鹤林[10]、张晓林[11]等人对美国、英国及相关组织,如CODATA、OECD的科学数据共享政策、保障体系、实践进展、发现与关联、利用与再利用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彭洁[12]、黄筱瑾[13]、魏东原[14]、刘细文[15]、李晓辉[16]、杨文[17]等从科技信息机构科学数据研究与服务的可行性、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的实现保障、科学数据的生命周期及服务、图书馆科学数据的管理与服务模式、科学数据与科学文献的关联、整合及聚合等方面研究了科学数据的服务。

国外图情界的科学数据管理研究则主要从科学数据管理概念、科学数据作为信息管理对象的分析以及科学数据管理活动中的一些非技术因素等角度进行。如:Elizabeth Yakel[18]对NSF等机构关于科学数据管理报告的解读与分析;Andrew Trdoar[19]对科学数据不同研究阶段领域的划分、JaneGreenberg[20]对科学元数据如何满足即时共享数据以及长期保存数据的双重需求分析、GailSteinhart[21]和Love[22]对科学数据管理障碍等非技术因素梳理。

3 用户数据素养教育与图书馆科学数据管理

大数据时代的用户数据素养,不但与用户的个人因素息息相关,如文化教育程度、从事职业因素等,也与用户在享受图书馆的服务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相关,如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是否具有对用户的数据操作技能培养元素、是否为用户提供诸如数据保存和数据获取的讲座与培训等。国外高校图书馆界的科学数据管理实践和国内部分图书馆的有益探索,不但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我国图书馆界的科学数据管理差距,也为我国未来图书馆的数据管理之路提供了借鉴模板。

3.1 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数据管理进展来看,数据素养教育视角下的科学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对科学数据管理与用户数据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与理解。虽然欧美的图书馆等均在用户服务中有所体现,但更多的图书馆并没有真正立足于用户的需求与教育视角,而是根据科学数据的生命周期等内在规律与图书馆服务需求等去设计所提供的服务。这一点在国内体现的也更为充分,如在2013年东南大学图书馆孟祥保、李爱国[23]进行了相关的数据管理与数据素养研究后的快两年时间里再未有相关新成果出现,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对该问题的认识在这段时间里没有出现积极的变化;差距的另一方面则主要体现在科学数据管理缺乏相应的数据素养教育元素设计。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设计,一些欧美高校所招收的数据工程等专业学生也没有固定统一的课程体系[24],以致影响到高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数据管理也没有统一的用户培训课程体系,进而影响到了用户的数据素养教育。

3.2 发展的途径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数据素养教育视角下的图书馆科学数据管理需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