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歇后语范文
时间:2023-03-15 07:5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用歇后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谐音双关类
1、一个墨斗弹出两样线——思(丝)路不对
2、一串钱九百九——不成调(吊)儿
3、一根麦秆打鼓——不想(响)
4、一跤跌在青云里——交好运(云)
5、二两棉花打絮——谈(弹)不上
6、十月的萝卜——动(冻)了心
7、七十岁配眼镜——老话(花)
8、下巴底下支小锅——吵(炒)嘴哩
9、下雨不打伞——临(淋)到头上了
10、下雨出太阳——假情(晴)
11、大公鸡闹嗓子——别提(啼)了
12、大麦去了皮——白人(仁)
13、大胡子——难题(剃)
14、丈八的灶台——高照(灶)
15、山林中烧火——就地取材(柴)
16、云彩上点灯——空挂名(明)
17、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18、木排下水——不成(沉)
19、嘴上涂石灰——白说(刷)
20、藕炒黄豆——钻空(孔)子
21、瓦匠的双手——多疑(泥)
22、月下提灯——虚挂名(明)
23、六七八九——没食(十)
24、六月里戴手套——保守(手)
25、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26、孔夫子的口袋——书呆(袋)子
27、石头蛋子腌咸菜——一言(盐)难尽(进)
28、打破砂锅——问(纹)到底
29、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的胆(掸)子
30、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31、皮匠不带锥子——真(针)行
32、对着窗户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3、老鼠跳到琴上——乱谈(弹)
34、老蜘蛛的肚子——净是私(丝)
35、竹林里栽柏树——亲(青)上加亲(青l
36、年初一吃酒酿——头一遭(糟)
37、灯草做拐杖——做不得主(拄)
38、寿星弹琵琶——老生常谈(弹)
39、肚子里撑船——内行(航)
40、冻豆腐——难办(拌)
41、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42、空棺材出丧——目(木)中无人
43、草把作灯——粗心(芯)
44、咸菜煮豆腐——不必多言(盐)
45、响鼓不用重锤——一点就明(鸣)
46、碗底的豆子——历历(粒粒)在目
47、旗杆上挂剪刀——高才(裁)
48、保温瓶的塞子——赌(堵)气
49、唐僧念经——一本正(真)经
50、高山上打锣——四方闻名(鸣)
51、老鹰捕食——见机(鸡)行事
比喻类
52、一个教师一路拳——各有各的打法
53、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54、一肚子加减乘除——心中有数
55、一盘象棋下两天——棋逢对手
56一粒老鼠粪——搞坏一锅汤
57、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58、二锅头的瓶子——嘴紧
59、二十一天孵不出小鸡——坏蛋
60、十月里的鸡冠花——老来红
61、十五个人聊天——七嘴八舌
62、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61、七个钱对半分——不三不四
63、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点子
64、八月的柿子——越老越红
65、八十岁学吹打——出息不大
66、九月里的甘蔗——甜到心
67、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68、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
69、三伏天喝凉茶——浑身痛快
70、三人两根须——稀少
71、三只脚的板凳——不稳
72、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
73、大松树作烧火柴——大材小用
74、大姑娘坐花轿——头一遭
75、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76、大门上的春联——一对红
77、大象屁股——推不动
78、下雨天打麦子——难收场
79、下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
80、下雪天过独木桥——提心吊胆
81、上天摘星星——异想天开
82、山西骡子学驴叫——南腔北调
83,山洞的老鼠——东张西望
84、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85、口里含冰糖——嘴甜
86、小偷进牧场——顺手牵羊
87、开了瓶的烧酒——好冲
88、无根的浮萍——成不了栋梁材
89、井底的蛤蟆——见识少()
90、太岁头上的土——动不得
91、公鸡尾巴——翘得高
篇2
1.钢丝穿豆腐——别提了
2.鞭炮两头点——想(响)到一块了
3.吃鱼不吐骨头——说话带刺
4.厨房里的灯——常常受气
5.八百年前立的杆——老光棍
6.擦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7.财神爷要饭——装穷
8.搭棚子卖绣花针——买卖不大,架子不小
9.打发闺女,娶儿媳——两头忙
10.抱黄连敲门——苦到家了
11.冰块掉进醋缸里——寒酸
12.带着存折进棺材——死要钱
13.刀砍大海水——难舍难分
14.到手的肥肉换骨头——心不甘
15.雕像匠不给神像扣头——知道老底
16.东扯葫芦西扯瓢——故意找茬儿
17.冬天的大葱——皮干叶烂心不死
18.冬天火炉夏天扇——用得上
19.兜里的钱,锅里的肉——跑不了
20.毒蛇钻进竹筒里——假装正直
21.赌徒的嘴巴——尽说到点子上
22.渡船过河——划得来
23.断柄锄头——没把握
24.儿媳妇大肚子——装孙子
25.饭桌上的抹布——尝尽了酸甜苦辣
26.粪堆上开花——臭美
27.赶庙的失孩子——活丢人
28.擀面杖作筷盆作杯——大吃大喝
29.刚出炉的铁——心地纯正
30.寡妇打孩子——舍不得
31.棺材铺的生意——赚死钱
32.寒山寺的大钟——搬不动
33.和尚挖墙洞——妙(庙)透了
34.候车室里的挂钟——群众(众人)观点
35.虎口拔牙——胆子不小
36.葫芦瓢捞饺子——滴水不漏
37.黄豆切细丝——功夫到家了
38.浑身贴膏药——毛病不少
39.急惊疯碰着个慢郎中——干着急
40.叫花子唱歌——假快活
41.井底下写文章——学问不浅
42.井里的吊桶——任人摆布
43.九月的甘蔗——甜到心
44.开水锅里洗澡——熟人
45.看见岳父不搭腔——有眼不识泰山
46.看天说话——眼光太高
47.考上秀才盼当官——欲无止境
48.瞌睡遇到枕头——求之不得
49.吃菠萝问酸甜——明知故问
50.口袋里装钉子——个个想出头
51.苦瓜树上结黄连——一个更比一个苦
52.拉屎啃鸡腿——亏他张得开口
53.老子偷瓜儿盗果,老子杀人儿放火——一辈更比一辈坏
54.雷声大雨点小——有名无实
55.梁山上的军师——无(吴)用
56.两个羊羔打架——对头
57.聋子看戏——饱眼福
58.马槽边上的苍蝇——混饭吃
59.满上跑的兔子不回家——野惯了
60.南来的燕,北来的风——挡不住
61.老大懒,老二勤——一不做,二不休
62.狼也跑了,羊也保了——两全其美
63.吃饱了溜大圈——撑的了()
64.长江里的石头——经过风浪
篇3
1评价方法
1.1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
后果评价需要考虑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后果评价的不确定性、人为确定风险分值的主观性等,必然使评价过程存在大量的模糊信息,且泄漏后果通常受多重外界因素的影响,实际情况较为复杂,难以用单一数值进行表征,模糊综合评价是解决该类问题的有效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关键在于确定各指标权重,而其通常由专家根据经验给出,难免带有主观性。层次分析法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确定决策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有关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在长输管道的应用,研究者更注重管道的风险因素分析[2-4],鲜少将此类方法应用于评估长输管道泄漏事故后果的研究中。先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子目标和各指标权重,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长输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后果形成量化的评价,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方法。
1.2指标体系
评价预测模型通常建立在一定的评价因素集上,该评价因素集构成了指标体系。由于各项具体指标的选取尚无通用标准可供参考,因此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非常困难。目前,对于长输天然气管道泄漏后果的评价,多是基于安全距离概念的定量化方法,根据不同泄漏模型的模拟结果,得出直观的后果损失面积,从而针对安全距离提出建议[5-9],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专用性。从后果评价的完整性来讲,仅基于后果损失面积评估长输天然气管道的危害性是不全面的,只有综合考虑直观的模拟数据和潜在的经济损失,才能全面衡量长输管道泄漏后果的影响。正确评估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合理的后果评价指标体系。对长输天然气管道泄漏后果进行评价,一般从安全、经济和环境等角度衡量。其中:安全后果以生命潜在损失为指标,经济后果以事故造成的各项费用损失为衡量标准,环境后果以对环境造成污染物的数量,或者为消除这些污染所花费的经费为指标[10]。为此,提出一种评估长输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严重度的方法(图1)。安全后果(B1)是事故发生后最受关注的问题,剧烈的冲击波和高值的热辐射往往能直接导致人员死亡(C1)或重伤(C2)。泄漏引发的燃烧、爆炸事故可造成区域内建筑物大面积燃烧、坍塌,严重时可能因多米诺效应引起更大范围的破坏,带来间接的人员伤亡(C3)。由于天然气持续大量泄漏,必将首先造成直接的财产损失(C4),并进一步对供输系统(C5)产生影响,造成供输延误甚至系统中断,产生后续连锁问题。因事故的严重程度不同,维修费用(C6)、维修时间(C7)以及名誉、社会影响(C8)均以经济损失(B2)的形式来体现。相对于石油等烃类物质的泄漏,天然气泄漏造成的环境后果(B3)较轻微。天然气作为污染物(C9)不易积聚、易于扩散,但是因泄漏引发的火灾、爆炸等事故则可能在短期内对生态系统(C10)产生破坏,如植被损毁、河道及水源污染等,为消除这些污染必然需要相应的治理费用(C11)。
1.3指标权重
应用层次分析法逐层确定各项指标权重。例如,相对于确定泄漏后果的总目标,比较各准则层的相对重要性,采用1~9标度法得到A-B判断矩阵(表1,其中:A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Wi为对应各指标的权重分配集)。同理,可以得到Bi-C(i=1,2,3)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所构造各判断矩阵的CR值均小于0.1,则各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用B层的排序数值对C层因素的单排序权值进行加权,可以得到C层相对于A层的总排序数值结果。至此,可以得到底层后果的全部因素对目标层的权重。
1.4模糊综合评价
针对具体事故,将长输天然气管道泄漏后果严重度等级分为5级,评判集为:V={I级,II级,III级,IV级,V级}={轻微的,临界的,较严重的,严重的,灾难的}。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后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如下:
(1)建立等级评价矩阵。任意固定一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判,联合所有单因素评判,得到单因素评判的隶属函数矩阵。其中隶属度需要提炼相关事故模拟后果数据并联合专家调查法共同确定,尽量减少因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构造长输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后果严重度的模糊综合评判矩阵:B1=w1R1式中:R1为单因素隶属函数矩阵。同理可得B2和B3。
(2)模糊综合评判。各个因素对评价集的影响程度通常是不同的,对所有因素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各因素的权重[11]。因此,长输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后果严重度的模糊综合评价集为:B=AR式中:R为目标隶属函数矩阵。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事故后果的严重度应以最大的权重值来确认事故后果等级。即:VK={VL∣VLmaxC}式中:VL为最大权重值;VK为事故后果的严重度。
2实例应用
长输天然气管道在设计、施工和维护中严格遵守各项规范,但其不可避免地会穿越活动性断裂分布密集区、黄土湿陷区及泥石流、滑坡等多发地域,有可能因破坏性地质灾害引发弯曲变形甚至断裂,从而发生天然气泄漏事故。为此,以地震灾害引发的长输天然气管道泄漏为例,应用上述方法对泄漏后果进行评价。
2.1案例概况
某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导致区域内一段长输天然气管道因地震造成的地层错动发生裂口泄漏,天然气喷出后短时间遇点火源点燃,形成喷射火。此段天然气管道采用管径为813mm、型号为L450MB的螺旋钢管敷设,长度约8km,输送气体首站出站压力为4.05MPa,末站的进站压力计算值为4.04MPa,输送气体的平均温度为23℃。假设管道后段约7.5km处断裂导致天然气泄漏,采用危险情况,假定管道的关闭阀门没有动作。取风速6m/s,大气稳定度为D(垂直方向气流湍动不明显,比较稳定)。选用PHAST软件对震后长输天然气管道泄漏后果进行模拟分析,利用分析模拟数据辅助评价过程的相关取值。
2.2主要模拟结果
震后长输天然气管道的泄漏模拟结果表明:泄漏形成的喷射火焰长度为223m,火焰抬升高度为119m,热辐射的最大影响距离为522m。在喷射火形成的前4s内,热辐射强度急剧上升,局部热辐射强度甚至达到400kW/m2(图2)。
2.3事故后果评价
2.3.1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采用1~9标度法得到判断矩阵A,以主因素为例,根据一位专家的意见,得到判断矩阵(表2),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可以接受。上述结果仅代表一个专家的权重集,综合各个专家对各层因素的权重集,即可得到CA的权重总排序结果(表3)。通过各指标的综合排序,可以确定天然气泄漏造成的喷射火事故对直接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有重大影响。
2.3.2隶属函数矩阵的确定
喷射火最严重的危害是火灾引起的建筑物坍塌和人员伤亡(表4)。喷射火事故产生的4.0kW/m2热辐射影响距离为522m,影响范围405285m2(图2a、图2b);其产生的12.5kW/m2热辐射的致死率6.53%,影响距离375m,影响范围138376m2,人接触10s可致1度烧伤,接触1min,1%烧伤;其产生的37.5kW/m2热辐射致死率为98.74%,影响距离为282m,影响范围45943m2,区域内操作设备全部损坏,人接触10s可致1%死亡,1min,100%死亡。由此可见,高热辐射值的辐射区域大,由于管段泄漏点距离集气末站约500m,因此高辐射势必危及集气末站。专家在取值时,全面考虑了热辐射可能会对集气末站周边的人、建筑物、生产设施造成严重损伤,形成财产损失甚至大量人员伤亡。因此,在专家权重集中,安全后果C1为“Ⅲ级/较严重”占较大值。通过对多位专家的评价表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得出隶属函数矩阵:泄漏发生时气体以极高速度喷射而出,在1s内达到1000kg/s以上,泄漏口上游区A在10s内泄漏质量达9000kg,16s内即对全线管道内的气体流动产生明显扰动;下游区B在10s内泄漏质量达5750kg,1s内即对下游管道内的气体流动产生比较明显的扰动(图2c、图2d)。大量、持续的天然气泄漏将直接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短期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专家凭借经验,根据模拟结果提供的参考数据,首先确定直接财产损失等经济后果的隶属度函数矩阵;再结合泄漏管段周边的具体环境,权衡喷射火事故造成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等,给出相应的模糊隶属度。经统计分析,在专家权重集中,经济后果C2为“Ⅲ级/较严重”占较大值,而环境后果C3为“Ⅰ级/轻微”占较大值。
2.3.3模糊综合评判
确定管道泄漏后果的11个风险因素在5个风险级别上的隶属度,即模糊关系矩阵Ri。根据文献[12],采用M(?,)算子,既突出主要因素,又兼顾其他因素,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判集Bi=WiRi如下:用模糊语言表达震后长输天然气管道泄漏后果为:泄漏事故后果={0.111/I级,0.174/II级,0.434/III级,0.224/IV级,0.057/V级}。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VK={VL∣VLmaxC}=0.434。根据文献[12]关于最大隶属度原则的讨论,本例所得最大隶属度原则有效性的评判因子α=0.653,结论比较有效。故泄漏事故后果为III级,即震后长输天然气管道泄漏后果较严重。
3结论
(1)综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长输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后果的评价方法,将定性和定量信息有机结合,全面考虑后果评价中的各项因素,定量计算各指标对管道泄漏后果的影响程度,对评估事故后果的严重度和确保管道的安全运行,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篇4
关键词 歇后语;隐喻;认知语境;语境;制约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87-01
一、引言
歇后语是汉语里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歇后语的研究主要围绕修辞、翻译、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随着近年来语用认知的发展,也有不少学者从概念整合理论或隐喻角度来分析歇后语的生成和理解。但很少有人从认知语境角度来分析歇后语,所以本文拟从认知语境角度试析隐喻歇后语的理解。
二、歇后语的构成和分类
歇后语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温端政,2002,7)。根据“歇后语”的名称,很多人想当然把它理解为可以歇去后一部分的意思,笔者倒认为或许是歇一会儿,再说后半截的意思。其实除了常用的、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些外,通常两部分都要说出,否者将出现表意不清。
本文是从认知语境角度对隐喻歇后语的动态理解过程进行阐释。
“歇后语后一部分所表达的基本意义有‘本义’和‘别义’(也叫转义)之分。”(温端政,2002,9)“直接型”指只有本义而无别义的歇后语,如:
(1)挨揍打呼噜――假装不知道。你说你不在乎,现在你不在乎,将来呢?(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还说》)1这类歇后语,意思基本上无需再作解释, “假装不知道”,意思都再明白不过了。
“语义双关”指后一部分既有本义又有别义,而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才是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如:
(2)没有这东西,你就什么也别指望办成。修房不给你批地基……想到外面找工作,更是墙上挂竹帘――没门儿。(崔巍《爱与恨》)
例(2)中“门”原指门户,这里引申指门径。在真正的交际过程中,我们只能听音,只能根据语境以及已有知识通过逻辑推理等途径来判断意思。
三、隐喻的意义和类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隐喻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在语言学、语言哲学上如此,在很多其他领域亦然。在历史上,隐喻主要是在修辞范围内研究的。随着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被普遍认为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想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寅,2007,406)。隐喻可以使人们在不同事体之间建立联系,加深对事体的理解,隐喻的运用就以认知主体和语境为基础,以此喻彼,引彼喻此;其理解过程主要是在矛盾中找到统一,化异为同,同中得义,这里的“同”是指本体与喻体之间的、适应语境的相似性。
四、认知语境及其对隐喻歇后语理解的制约
近年来,“语境”成为一个流行的话题,流行的说法是,我们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能理解一句话(陈嘉映,2003,339)。随着其研究和发展,80年代中后期又提出了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由语用因素结构产生的,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式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语言的交际过程就是这种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认知主体综合利用认知环境中逻辑信息、语言信息和百科信息生成相关的语境假设,从一个假定推出另一个假定,直到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显映了相同的事实和判断,并实现沟通。
隐喻的识解过程是一种寻找最佳关联的在线推理过程,其具体表现形式为认知主体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建立相应的心智空间,从而得到足够的认知效果,完成隐喻的识解(张慧芳,2010,48-49)。所以认知主体要综合利用认知环境中的逻辑信息、语言信息和百科信息生成相关的语境假设,在矛盾中找到统一。
五、结语
我们使用的语词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创造无限,这或许就是语言无穷的魅力之一吧。歇后语这一中国民族的语言智慧结晶,无不体现了人类思维丰富的创造能力,更体现了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隐喻在生活中到处可见,但是认知主体如何拨开“本义”这层面纱,获得正确的理解,还需要借助认知语境,在动态中做出推理、假设等,寻求两个概念域的相通处,通过最佳关联,以求获得正确的识解。认知语言学强调认知的无意识性,心智的体验性和思维的隐喻性,在歇后语这一特殊的表达结构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总是借助一些生活中能感知到的具体的事件或物体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无不是对其哲学观的一种印证。
参考文献:
【1】陈嘉映. (2003). 语言哲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温端政. (2002). 中国歇后语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3】王寅. (2007).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张慧芳. (2010). 认知语境下的隐喻动态识解[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2), 47-49.
篇5
含有猪的成语一
1) 猪朋x友:比喻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坏朋友。
2) 猪突豨勇:豨:野猪。指拼命向前冲,不怕死的人(含贬义)。
3) 人怕出名猪怕壮:人怕出了名招致麻烦,就象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杀一样。
4) 泥猪疥狗: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
5) 泥猪癞狗: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同“泥猪疥狗”。
6) 泥猪瓦狗:比喻卑贱或粗鄙的人。同“泥猪疥狗”。
7) 狗猪不食其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8) 牧猪奴戏:对赌博的鄙称。
9) 一龙一猪:一是龙,一是猪。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10) 指猪骂狗:犹指桑骂槐。亦作“指鸡骂狗”。
11) 猪卑狗险:比喻卑鄙阴险的人。
含有猪的成语二
【猪狗不如】比喻下等。
【猪突豨勇】比喻冲突锐利勇猛。
【猪朋x友】比喻损友。
【豚蹄穰田】比喻以小牺牲而希望得到大报酬。
【豕突狼奔】比喻急遽奔跑的景象。通常用以形容两军对阵,败军奔逃流窜的情状。
【杀猪教子】 比喻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从小培养孩子诚实的品德。
【猪朋狗x】 形容只能玩乐、不能共患难的朋友。
【猪羊变色】 比喻扭转并彻底改变局面。
【猪狗不如】 骂人连牲畜都不如的话。
【猪突豨勇】 比喻冲突锐利勇猛 。
【辽东之猪】 表示少见多怪,或因见识浅薄而羞惭。
【马店买猪】 (歇后语)没那事。比喻无中生有的事。
【扮猪吃老虎】 比喻用心机耍诈。【一龙一猪】 比喻人的贤与不肖,相去悬殊。
【泥猪瓦狗】 比喻无用之物。
【指猪骂狗】 拐弯抹角的骂人。
【牧猪奴戏】 赌博或奕棋。
【肥猪拱门】 比喻送上门来的利益。
【庙里的猪头】 (歇后语)已经有主。引申喻有理由、有道理。
【猪八戒上阵】 (歇后语)倒打一钯。 比喻不承认自己的过失,反而倒咬别人一口。
【猪八戒戴花】 (歇后语):(1)自觉美。 (2) 越是丑人越作怪。
【猪八戒照镜子】 (歇后语):(1)里外不是人。(2) 当面给他难看。
【猪八戒坐飞机】 (歇后语)丑上了天。
【猪八戒吃人参果】 (歇后语)全不知滋味。
【人怕出名猪怕肥】 (谚语)人出了名,往往招来各种麻烦;猪长肥了,将很快被屠宰。
篇6
关键词:日积月累;好词佳句;零落成泥;香如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用陆游《卜算子・咏梅》来形容“日积月累”在新教材中的地位和功效,我想是最恰当不过了。她以“零落成泥”的方式洒落在各个《学习园地》中,内容囊括诗词名句、对联、格言警句、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类型。(注:“日积月累”和“好词佳句”为了叙述方便有时相互通用)
下面我将对“日积月累”在新教材中的地位及应对措施,尤其是有效应用的方法策略,分四个步骤进行详细阐述。寄希望于抛砖引玉,引起同行关注、研究!
一、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新教参的“教材编排”里略微提到过;“日积月累”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累“好词佳句”。具体怎样指导没有说明。在新教参《语文园地》的教学建议中,这样指出:“‘好词佳句’的教学应穿插在口语和习作的教学之中并为之服务。”所以,这种不重视的结果,导致“好词佳句”的学习似乎只能迫于无奈而圆圈吞枣。难怪“日积月累”只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落得个孤芳自赏的尴尬境地!
其实不然,愈是处在尴尬之境,愈要慎重待之!愈要使学生学得有兴趣!
处方一:高度精炼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好词佳句”的“词”“句”在新教参上并没有作出详细的意思解释、说明,所以,我是否可以理解为“这些内容并不全是要求小学生必须通过意思翻译而弄懂的”?譬如:古诗词、古名句和一些格言警句等。语文教学应遵循新课程下“重积累、应用、感悟、整体把握”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时就有必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词句的整体角度去把握、感知。那么,在教学时,导入语的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必须具有一定的高度,而且要尽量做到简洁、精炼!
首先,高度决定视角。
导入语的高度,能够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去俯视这类知识,有一个整体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领会力和感悟能力。例如:第一次积累“词”这种文体,因为这不是以往课本中出现的一个个的词语,而是一种文体,为了使学生对“词”有更深的认识和感悟,教师就必须站在“词”这一类知识的高度设计导入语,以一些“词”的文学常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蒙教育。可这样导入:
“我国悠久而灿烂的文明海洋,催生了唐诗、宋词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唐有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的诗篇永垂千古:宋有著名的词人辛弃疾、苏轼、李清照等,他们所写的词与唐诗一样流芳千古,为后人传诵至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这个‘词’不是平常所说的一个一个的词,而是一种和唐诗一样的文学体裁!”
这样的导语会使学生跳出学一个一个词的小圈子,其思维的角度一下子站在了和唐诗一样伟大的文学体裁中,进而进入了文学历史的长河,随即有了一种居高临下之感,也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意识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由原来狭隘的背诵积累上升到一种与唐诗一样可以去感悟和领会的境界。但是,也能知道“词”和唐诗是有区别的,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分辨出哪是唐诗哪是宋词,有了一种类的区别和比较,并且从老师的高度视角的导入中,获得一种学习伟大文学体裁的历史文化使命感和荣耀感,兴趣自然而生!
其次,精炼来自模仿。
经典始于模仿,贵于创新!“好词佳句”本身具备的精炼程度已经是极致了,因此,平常教学中老师的一些琐碎口头禅,引导语的冗长繁琐,与“好词佳句”的精炼一鲜明对比,显然暗淡失色。试想,这样的导入语,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不可忽视。而且,导入语的设计要求,在课标中就有明确要求,尽量做到“简洁有力、方向明确”。仍以学“词”为例:
卜算子・咏梅(五上)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风雨春归,飞雪春到。花枝冰崖俏,只为把春报。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她”指的是谁?
生:梅花。
师:是的,刚才老师把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改编而成这首小诗,你们想不想学?
生;想!(响亮的回答)
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老师精炼的导入语中得到激发,在学习中,甚至也学着自己改编诗词。
二、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新教材按主题分组编排。每组教学内容分有“导语导学、精略读课文、学习园地”三块组合而成。如果“导语导学”是一日之晨,“精略读课文”是精彩纷呈的白天,那么“学习园地”该是一个单元知识点的黄昏了,而“日积月累”又是学习园地中的一部分,故,好比是黄昏中的一点光,也只有“黄昏独自愁”了!但是,考试中“日积月累”所占的比分与之所处于教材中的“黄昏地位”却极不相符。纵观每次考试,其所占比分在5-10分左右,这是一个很大的比重!
其所处的“黄昏地位”导致其简单教学,从而与考试之间存在矛盾,岂不是“更着风和雨?”学生以背诵、默写方式而学习以应付考试,根本谈不上延伸、拓展。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相去甚远,也失去了这些精美语言的人文性作用。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处方二:立足课内基础,放眼课外延伸
《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载体,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与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发散性的教学,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日积月累”中进行歇后语的教学,这一原则显得尤其重要!
1.立足课内,搜集资料,延伸课外(三下园地八为例)
八仙过海一各显灵通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韩信点兵一一多多益善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鸣)在外
师:同学们,这些歇后语中的人物你知道多少?感兴趣吗?
生1:我知道猪八戒
生2:我认识诸葛亮
生3:我还知道林黛玉
师:看来同学们课外知识知道得真多!你还能搜集到哪些人物有关的歇后语?做到以下四个要求,生活中常用的、生动有趣的、自己能弄懂的、脍炙人口的。课堂上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成果。
2.课外延伸,整理加工,回到课内
知识犹如海洋,有时也会迷失方向,而教材的安排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导航标,千万不可犯本末倒置的错误,毕竟学生的精力和认知有限,把课内的知识掌握熟练了,才能在课外知识的海洋游得更远!所以,在课外延伸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一个导航 的作用。经过加工整理后的课外知识,几天后:
生: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猪八戒西天取经――三心二意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这次作业完成得非常漂亮!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灵通”,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真可谓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啊!
事实证明,这种立足课内,课外拓展的学习真是受益匪浅,学生兴趣盎然地搜集到更多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歇后语,同时在搜集过程中,对这些歇后语出自的作品也颇感兴趣!这真是意外收获!
三、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好词佳句”中的古诗词或诗词名句均出自于唐诗、宋词、元曲,具有诗韵之美。而格言警句具有励志之美、对联的对仗之美。浓缩即精华,高度提炼的格言警句和对仗工整的对联方寸之间尽显文字风流。至于其它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或是出自典故,或是来自古代劳动人们生活经验的提炼,或是民间口头文化的传承等等,均具特色之美。
在“精读课文”的群芳吐艳,“略读课文”的姹紫嫣红,及口语交际、习作训练的落英缤纷中,“好词佳句”显得那样从容淡定,无意去争,她以其独特的语言精华之美散发出梅花般的幽香,却“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从而奠定“日积月累”在新教材中的的特殊地位――幽香地位。
处方三:形式丰富多样,生动有趣背诵
传统的机械记忆是种非常枯燥乏味的方法,显然不符合“日积月累”特有的语言精华所散发的幽香之美。如果我们能丰富背诵的形式。学生“好词佳句”的积累活动将焕发生机和活力。
1.经验交流背诵。适合较难背的部分,如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日积月累”要求学生积累以下成语:
同仇敌忾 临危不惧 勇往直前 前仆后继 力挽狂澜 中流砥柱 大义凛然 豪情壮志 不屈不挠 披荆斩棘 奋发向上励精图治 众志成城 舍生取义 任重道远 再接再厉
这16个成语互不关联,要学生一下子记住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看看谁的方法最好,让记得快的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再记忆,效率一下子提高了许多。
例如:有位同学针对以上词语进行分类,杀敌作战一类,立志图强一类;还有一位同学把每个词套用一个人物,如励精图治想到诸葛亮,豪情壮志联想到项羽,舍生取义夏明翰等等。
(记忆方法有了对比,也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就不觉得枯燥无味了。)
2.激励促进背诵。有些内容不太难,如歇后语,都是一些平时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如五下园地四: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粱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于是我着重提高他们的记忆速度,采用激励法,尝试着让背得快的学生站起来大声背。背得又快又好的即可在软黑板上自己的照片处贴上“记忆大王”“记忆之星”等称号。
(有了这种称号的激励,小学生背诵的劲头一个比一个高!)
3.联想顺序背诵。适合有顺序的事物,如五上语文园地三:
四时之风
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裙裾微动摇,花气时相送。
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小立池塘侧,荷香隔岸闻。
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
冬风似虎狂,书斋皆掩窗。整日呼呼响,鸟雀尽潜藏。
(学生抓住“春夏秋冬”顺序,联想到这四个季节的风各具什么特点,背诵起来自然轻松有趣!)
4.多种竞赛背诵。如诗歌名句背诵,同桌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生竞赛法……可以是整首诗句背诵的比赛,也可以是上下句对接的比赛。这些平常用到的方法虽然不够新颖,但是很实用,不一一举例。
形式多样的背诵方法,激发了学生兴趣,使背诵成了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学习活动,而不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学的自然轻松,效果也显而易见!
四、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优美的诗句、精炼的词汇浓缩而成的语言精华,像一朵朵散发着幽香的腊梅,“零落成泥”地洒落在新教材各个“学习园地中”,本身散发出的气味使得人不禁的寻芳而来。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已经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至乐此不疲、孜孜不倦地去主动学习、探索。但是,要让学生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仅仅学会了还远远不够,最好的检验方法就是实践应用!只有这样,“好词佳句”这株腊梅“零落成泥”的功效才能“香如故”!
处方四:良性循环发展,促进积累应用
“好词佳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其积累和应用也在同时进行。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熟练地应用反过来激励学生更加乐意的积累。
回到新教参《语文园地》的教学建议:“‘好词佳句’的教学应穿插在口语和习作的教学之中并为之服务。”
1.“好词佳句”在口语交际中的应用
学生若能够把积累到的一些诗句、歇后语、成语等脱口而出,变成自己的语言,原本简单的语言立刻就会变得,生动起来。试想,一个出口成章的,能够在口语交际练习中侃侃而谈,娓娓道来学生,哪个不羡慕?而且,学生在这样的讲话中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自觉积累“好词佳句”的激情和动力!达到积累与应用在口语学习中的良性循环,同时也达到好词佳句学习与口语交际学习的良性共进。(篇幅有限,此处不作举例)
2.“好词佳句”在习作训练中的应用
当积累歇后语的热情和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在一次习作训练时,我刻意地进行引导:
师:“同学们,大家掌握了这么多的歇后语,老师为你们高兴,我们积累的这些歇后语都很有意思,可是仅仅会背会填写,或者说话时能用上一两个,那还不够有意思,如果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把他们用上,那才有意思呢!你的话语就幽默了,文章的语言也会一下子变生动形象,老师改作文写评语就不会‘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了。要不要试一试?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
我话刚落音,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连续几个歇后语一下激活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有一位学生这样描写语文朗读课:“在语文课上,张老师教我们诗歌《枫桥夜泊》的欣赏和朗读。当老师想找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由于听课的老师太多,大家都显得有些紧张而不敢举手,真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眼看就要冷场了,看着张老师略显焦急的神情,我怕老师难堪,就勇敢的举起手来。我鼓足勇气,大声而有感情地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朗读完毕,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心里美滋滋的。心里想:我在这么多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了我的朗读水平和勇气,终于‘黄鼠狼掀门帘――露了一小手’了。”
真没想到,平时作文不怎么样的李明星这个小片段如此精彩,我从心里感到高兴。真希望这样的学生就像“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好词佳句”在生活中的应用
语文学习来自生活,回归生活。“好词佳句”的积累除了应用于学习,我还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常常尝试应用。这样的积累与应用训练,不仅扩大了学生积累的知识范围,开阔了视野,同时也把很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的形式转化成了一种灵活多变,使学生思维活跃易于创新的练习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积累与应用的良性循环,更加促使学生热爱“好词佳句”的积累和学习!
“日积月累”这株梅花,独自开放在驿站外的断桥边(单元末的学习园地),鲜有人欣赏、问津,况且还要兼受“教学和考试”矛盾的风雨,但是,其独特的芳香,吸引着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喜爱。她以“零落成泥”的形式散落课文各处,碾成尘泥,如果老师能精心开发和培育,这株梅花何愁不“香如故”呢?我们的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培育下,就像这株腊梅一样绽放出幽香!
参考文献:
[1]雷玲主编,《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9-1月第一版
[2]邱文伟主编,《唐诗宋词三百首》,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2009年7月第一版
篇7
1、“一拳打在棉花上”:拳头打在对方的肚皮上,肚皮软绵绵的好像棉花一样,无处着力。形容对方的功夫很好,能够以矛克刚,你用再大的力也枉然,根本伤不了他。
2、歇后语:一拳打在棉花上——有劲使不上 武侠小说里常用“一拳打在棉花上”来描写武功高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1、我爱汉字
它是一款适合学龄前儿童识记汉字的应用,覆盖入学前和小学一年级所需和常用汉字,内容包括图片识字、拼音、汉字组词、写字等多种形式,满足各个年龄段孩子的识字需求。
2、汉语大辞典
它是目前收录最多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成语大全软件。可查成语51398条、汉字20973个、词语384925条、诗词93535首、英汉词汇58万条、歇后语16648条、灯谜40790条、对联5399幅、妙言警句13752条、俗语1929条、谚语1200条、古文词语近1000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蛙》方言翻译 双语能力
一、引言
方言是相对于普通话的一种语言变体。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具有反映说话人的地域、职业、阶层和文化的特点。莫言长篇小说《蛙》出版于2009年,该作品以生活在高密东北乡的普通农村人的生活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其中方言的使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蛙》的英译本Frog,译者是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自90年代初,葛浩文便开始莫言作品的翻译,本文就以葛浩文所译《蛙》作为研究对象,探析方言的翻译技巧。
二、方言的翻译方法
国内学者对于方言的翻译,主要倾向使用两种翻译策略:直译和对译。直译可以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并且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而对译则能最大程度贴合原文意思,增加译文可读性。同时,意译也是一种常用的方言翻译方法。
直译: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Don’t hit a man in the face in a fight and don’t expose his shortcomings during a reprimand.
分析: 这是方言中的俗语,而译文采取了直译法,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意思,语义通顺。
狗咬泰山――无处下嘴。
The dog that wants to bite Mount Tai, but doesn’t know where to start.
分析:大部分歇后语都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或意译的方法,还有一些歇后语因语言的特殊性而不可译。该译文是采用了直译法,简单直接地表达了原文意思。
对译:
我气不打一处来,话像机关枪开火,嘟嘟嘟嘟。
I was furious, and the words came out like machine-gun fire- pow pow pow pow.
分析:嘟嘟嘟嘟是形容机关枪开火时发出子弹的声音,译文 pow 是英文中表示射击、爆炸声等的拟声词,译者使用对译法,十分形象贴切。
你这个臭娘们儿,你们都是生不出孩子的“二尾子”,你们自己不会生,所以才不让别人生。
You stinking hermaphrodites can’t have kids of your own, so you won’t let other people have theirs.
分析:“二尾子”是北方方言,指两性人。Hermaphrodites是两性体,雌雄同体者,来自希腊神话,此处使用对译法,译文与原文意思相符。
意译:
她那样一个小人儿,一步只能挪两,何况还拖着个大肚子,她能跑多远?
Little thing like that, with short steps and a big belly, how far could she have gone?
分析:“”是量词,指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原文“一步只能挪两”表示步伐很小,译文中的short steps 使用意译,意思传达准确。
大家都说,在娘肚子里时,王肝把营养霸光了,所以王胆长得小。
Everyone said she was so small because her brother had sucked up all the nutrition in their mother’s womb.
分析:“霸”指靠蛮力无理地占有,本句中指哥哥吸收了母亲体内大部分营养,所以同胞妹妹出生时瘦小,译文sucked up all the nutrition 是较为贴切的译法。
根据黄忠廉教授(2012)的研究,方言的翻译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方言的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即方言至俗计胀话再到译语的转换过程),还涉及文化到文化的交流。因此,正确理解原语方言的意思及其文化内涵是关键。从语言转换层面来看,译语越接近标准语,译文的可读性就越小(余静,2015)。若是译者能将原文中方言的特点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即实现原语方言到译语方言的转换,那么翻译效果就达到最佳了。可是在方言翻译过程中,真正达到等值或者完全忠实的标准十分困难,译者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根据原语的风格和读者的需求选择更加恰当的翻译方式。而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方言翻译是对译者双语能力的极大考验。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是指译者在翻译这项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所特有的、对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差异性的敏感度,以及阐释文化差异、调节化冲突的能力(仲伟合,2006)。
三、《蛙》中方言的特点及其翻译评析
《蛙》中方言总体可以分为两类:方言词汇和方言俗语。方言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拟声词,而俗语包含谚语和歇后语。
(一)名词方言
啊,快去叫你姑姑!
Man-my sister’s name-go fetch your aunt, and hurry!
分析:是对年轻女孩的昵称,有闺女、姑娘的意思,如例句“母亲说:那个有三十多岁了吧?”在这里并不是人名,因此译文是错误的,与原文意思不符。
(二)动词方言
疯骡起初还尥蹶子,但一会儿工夫便浑身颤抖,前腿跪在地上,脑袋低垂,嘴巴啃着泥土,撅着屁股承揍。
The mule reacted by kicking out, but then began to quake as its forelegs buckled and its head hit the ground, mouth in the dirt, rump raised ready for another hit.
分析:“尥蹶子”是指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也用于形容牲口不听使唤。译文kicking out采用直译,比较贴切。
(三)形容词
王仁美有点二杆子,把她逼急了,我真怕她出事……
Renmei has a stubborn streak, and if she’s pushed too far, I’m afraid she might do something stupid . . .
分析:二杆子是指人的脾气莽撞、火爆。Stubborn streak 是个性倔强的意思,与原文意思并不一样,因此译文不是完全贴合原文本。
(四)拟声词
我们班三十五个学生,除了几个女生不在,其余都在。我们每人攥着一块煤,咯咯嘣嘣地啃,咯咯嚓嚓地嚼。
All thirty-five students in our class, except for a few absent girls, picked up chunks of coal and started chewing, crunching away.
分析:该句中的拟声词是用来表达学生们吃煤时发出的啃咬硬物的清脆声音,crunch有嘎吱嘎吱地咬嚼的意思,表达较为贴切。
(五)方言俗语
沾亲三分向。
Close enough to be considered family.
分析: “沾亲三分向” 意思是只要是亲戚(哪怕沾亲带故)都要偏向三分。表示为人处世偏袒和袒护自己人。译文采取意译法,意思委婉晦涩,没有表达出原文中偏护的意思。
对于不同类别的方言,葛浩文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就名词和动词方言来说,多用意译法,可以很好地解释说明原文方言的意思;对于方言中的拟声词,则选择性地使用了意译和对译法,相比较来说对译更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也便于译文读者理解。而对于方言中的大部分俗语,译者使用意译和直译法,而歇后语主要采取直译。当然,译文有一些翻译出现偏差、译不到位的情况,这也体现了方言翻译的困难性。
四、结论
方言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难点,因为在语言转换和翻译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方言的特质和功能的弱化。莫言的作品使用方言较多,因此翻g起来很有难度。方言作为语言的变体,本身就比标准语言难懂一些,再加上方言所具有文化蕴涵的特点,因此,想要让方言翻译达到较好的效果,对原语和译语具有良好的掌握程度是基础。双语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中尽可能准确完整地翻译出原文,真正做到全面传递原文信息。
【参考文献】
[1]莫言.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Goldblatt, Howard. Frog [M].Penguin Group Press, 2014.
[3]黄忠廉.方言翻译转换机制 [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2,4(2):144-147.
篇10
(西安广播电视台,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使全民关注体育的热情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专业化、多变化、具有鲜明特点的体育用语,集中出现在各种形式的体育新闻中,广泛被体育记者们所运用。而在各种类型的体育新闻中,专业性﹑多变性的词汇层出不穷,了解并掌握它们的特点,对于把握最新国际体育方向和了解最新体育赛事都有着很实用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体育新闻;体育新闻编译;体育新闻用语;语言特色;用语多变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7-0134-03
作为新闻大家族中的特殊一员,体育新闻除具有一般新闻所有的共性外,本身还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总括起来说,体育新闻用语除大量使用自己的专业术语(Professional terms)外,还将其他领域的专业语言、通俗性的社会语言,广泛借鉴引用到体育新闻报道中来。从而使体育新闻具有词语多变(Changeful words ),语言通俗(Popular anguage),标题创意(Originality titles),表达时尚(Stylish expressions)等新闻语言特点。总体来说就是:用语生动性﹑口语流行性﹑风格娱乐性。
一、用语生动性
体育本身是集游戏性﹑表演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竞技活动。体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新闻轻松娱乐、活泼俏皮的报道形式。而在这种报道形式下,语言生动活泼﹑亦庄亦谐,专业性、娱乐性语言并举,是体育新闻用语惯常采用的手法。
(一)通俗用语、雅俗共赏
汉语是拥有俗语、歇后语最多的语言之一。那么在体育新闻中,用一些耳熟能详的俗语﹑惯用语、歇后语来激发老百姓的共鸣,往往是体育新闻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例如:用 “老马识途”来形容一位成绩卓越却仍然奋战体坛的老将。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来形容竞技双方达成默契、操控比赛。用“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来形容竞技一方突然改变战术战法,把握主动。用“坐冷板凳”来形容重要选手因故不能参加比赛。此外、“单刀直入”、“吃不了兜着走”、“定心丸”、“死马当活马医”等等,不一而足。大量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的运用,对于体育新闻报道寻找独特的报道角度、确立个性化的诉说方式,贴近普通百姓的欣赏习惯,都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二)亦庄亦谐、相得益彰
体育新闻中,专业术语与其他领域术语或惯常用语的“混搭”,甚至一些半白半文交杂的表述方式,往往在报道中新颖独特、先声夺人。如题为“弧圈扩大朋友圈”的新闻、 “弧圈”是乒乓球术语,朋友圈则为惯用语。文章围绕一个“圈”字做文章,将本不关联的两个范畴巧妙牵引,使之发生关联。颇有轻松诙谐、信手拈来之妙趣。再如“王皓轻取佩尔森进决赛”、“刘翔劲敌以个人名义复出”等,“轻取”、“劲敌”都是古汉语的文法,但恰当引用甚至稍带夸张的借用,充分表达了情绪,激发了媒体受众的好奇心。在体育新闻标题上,或者在新闻报道十分口语化的报道中,间或掺入少许文言或正式的书面语,可使体育新闻标题和内容相映成趣。
(三)用词灵活、避免单调
就像一则笑话中所说: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中国队赢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赢的还是中国队。那美国队什么时候才能赢呢?其实在体育新闻用语中,“故意”对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采用多种说法,这些不同的指称看似违背了新闻语言的真实原则,实则大大丰富了体育新闻的表现力,避免了语言新闻的枯燥﹑贫乏﹑干瘪,使读者感到异彩纷呈﹑目不暇接。如前所述的“大胜”、“打败”,完全相反的字面表达的却是同一个含义。再如战争结局词语引入,“人仰马翻”、“临阵脱逃”、“溃不成军”、“全军覆没”等,虽然用词的分量和程度稍有差别,但都阐述了对失利的竞技结果的感受和体会;而对夺冠者语义同义替换的多种说法,“夺得桂冠”“登上宝座”“称雄”“问鼎”“加冕”“卫冕”“夺金”“捧杯”“拔旗易帜”“夺标”“拔头筹”等等,则充分利用了喜闻乐见的传统中国语汇魅力,来吸引媒体受众。
此外,利用汉语音形义上的灵活变化,一字多义﹑一词多义,双关妙语、别解运用等手法,也能使体育新闻报道夺人耳目、妙趣横生。例如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王义夫射击的照片解说词是“义夫当关,万敌难开。”第一句妙用谐音,第二句又将原话“万夫莫开”改为“万敌难开”。幽默的解说与照片形象浑然一体,既形象又生动。再如《星条旗决战太极旗》、《“麦”不过五秒考验》,都是运用双关、别解等手法,对美国队、韩国队的交锋,职业篮球运动员麦迪的竞技状态下降,做出了诙谐而又直观的陈述。
(四)“战争语言”、夺人心魄
对抗性的事件总能引起公众的瞩目,如战争,对抗性最激烈。报道战争的新闻也随之拥有众多的读者,虽然体育与战争的对抗性截然不同,但两者在对抗上是共同的。在和平的环境中,体育的对抗性能激发人们爱国﹑激奋向上的情感和对勇敢﹑强悍的共鸣。这正是体育和体育新闻的魅力所在。优秀的体育新闻报道将竞技体育两军对垒的场景绘声绘色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弘扬对抗性的主旋律,展示运动员的顽强拼搏﹑不断奋进的精神风貌。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 “破釜沉舟”,“运筹帷幄”“背水一战”等“战争语言”不时出现,成为体育新闻报道最值得瞩目的一个语言特点。
1.“战争语言”是一种修辞手法
在体育报道中使用“战争语言”,是一种修辞手法,是借“战争语言”比喻体育比赛的激烈残酷,以此烘托气氛,增强文字的感染力。媒体用“战争语言”进行赛事报道,形象而生动,充满激情,更容易吸引读者。赛场如战场、参赛如对阵,在体育报道中经常使用“战争语言”,是竞技体育新闻特点使然。
2.“战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
在常规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对于报道中经常使用“战争语言”,媒体与受众往往在表达和接受过程中,自然而然达成了某种“共识”。例如说某某队“破釜沉舟”,受众很容易就能明白此条新闻要表达的真正涵义——某某队已入绝境,必须横下一条心孤注一掷才有胜算。
3.“战争语言”描述赛事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竞技体育虽不同于战争,但其残酷性人所共知,“和平、友谊与团结”并不是体育运动的惟一宗旨,竞技体育也不仅仅是“一种高水平的游戏”。过去我们总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殊不知,如果没有激烈的竞争、残酷的胜败,团结和友谊也就无从谈起。有人将竞技体育形容成“和平年代的战争”、“没有硝烟的战争”,说明体育比赛和战争确实有很多相通之处,用“战争语言”来描述体育赛事,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4.“战争语言”的文学化表达
从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在词汇﹑句式等方面形成自身语言的独特审美特征。常用军事术语和描写战争的词语,如“避实击虚”“攻其不备”“全场紧逼”“中路突破”“连下三城”“龙虎争斗”等,这样更能突出气氛,增强体育新闻的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