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的职责范文
时间:2023-04-03 11:2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辅导员的职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于辅导员职责最高限度的确定,可以依照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辅导员承受性原则。辅导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职业是神圣的,但辅导员本身也是普通的人,而不是机器。我们有理由要求他们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与素质,但也应顾及他们的身心承受力。辅导员职责的最高限度的界定是在充分考虑辅导员在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基础上所能达到的最大承受程度。在最大承受范围内,辅导员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勇敢地承担责任,热情地面对挑战,保持健康的心态;而一旦超出最大的限度,辅导员就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身心疲惫,甚至导致患病。
第二,教育有效性原则。教育工作的目的明确而且比较追求效益。所谓“有效”,是指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之后,学生获得了进步或发展。辅导员承担责任的状况,直接影响教育效益是有效还是无效,是高效还是低效。一般地说,辅导员在掌握有效教育的策略和技术的基础上,在责任最大限度范围内,承担的责任越大,教育的效益就越大,反之越小;而超越最大限度范围,承担的责任越大,教育越得不到应有的效益,变为低效甚至无效。有利于教育有效性的提高,是界定辅导员职责最大限度的根本原则。
第三,教育合法性原则。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了辅导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辅导员责任如果无限增大,是不能够带来社会认同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合法性的作用。合法性就是社会对于责任的限制,没有社会的支持,责任再多也无济于事。辅导员最大限度的承担,必须尊重合法性原则,不能一味地追求责任的简单增大而随心所欲。
二、目前由于辅导员职责限度不明所带来的问题
1.辅导员受到多方领导,工作繁重
由于目前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最高限度未有明确规定,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对上面临多重领导,如团委、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学院领导及学院党委等。一方面,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同时向多个领导部门汇报工作;而另一方面,各个领导部门在制订工作计划时往往是依据本部门的性质和惯例,部门与部门之间缺少综合考量。这就不可避免地е赂ǖ荚泵媪俟ぷ髟推的现象。而且,由于各个部门均能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对工作的要求质量、截止日期也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所以,辅导员面对扎堆的工作往往无法进行有效协调。
辅导员对上受到多方领导,对下则需要承担各个模块的工作内容。除了辅导员本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学生资助、学生就业、学生党建、团总支建设、宿舍管理、学风建设及心理健康等模块的内容。在一些较大的学院,往往是一名辅导员对接一到两个模块。而在一些人数较少的学院,由于辅导员人数少,一名辅导员往往要对应四到五个模块。虽然单个模块的工作量并不大,但是累积在一起则会让辅导员感到疲劳。如果再遇到学生的突发事件,甚至会对辅导员自身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繁重的日常工作以及各个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使得辅导员很难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很难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辅导。
2.限制辅导员自我提升空间
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高校辅导员应当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但是目前因为对于辅导员职责的最高限度没有明确,辅导员几乎对各级领导部门的任务以及所有学生模块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对每项工作投入精力的必然结果就是精力的分散,无法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钻研和实践,更加难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从辅导员自身来说,为了晋升和评职称,他们需要努力做研究、写论文、做课题。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和研究。而辅导员作为一线的工作人员,从通知、召开会议,到党员发展、个别谈心、组织活动等,都需要亲力亲为、全身心投入。同时,辅导员工作又是“良心活”,真正对学生有助益的工作往往无法进行考核。辅导员往往面临两难选择: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在大量劳心劳力却工作成果不显著的日常工作上,还是牺牲日常工作的时间,将精力用在提高学历、研究课题等成效显著的事情上。
3.学生工作质量下降
责任心是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而根据目前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由于责任的无上限规定,使得辅导员的责任心无法凝聚。
面对烦琐的日常工作、多个领导部门的指挥和任务安排、有限的晋升渠道以及较低的社会地位,会使得辅导员自身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否定,部分辅导员会失去工作的热情。对于本职工作,他们消极应付,只希望工作中不要出现大的纰漏。而他们的主要精力则放在校外兼课和其他生财之道上,从其他方面去寻找成就感及工作的意义。而这些辅导员的行为又会对年轻的辅导员带来错误的示范,由个人的责任缺失扩大成为一个团队的责任缺失。其不仅会造成学生工作质量的下降,也会对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三、如何规范辅导员职责的最高限度
1.学校应依据承受性原则来确定辅导员工作内容,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
辅导员职业是神圣的,但辅导员本身也是普通的人,而不是纯粹的机器。我们有理由要求他们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与素质,但也应顾及他们的身心承受力。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领导面前是“办事员”,不论公事私事,只要领导要求都必须完成。在学生面前,辅导员有时成为学生的“保姆”“心理疏导员”“警卫员”“护士”。学生对辅导员产生了严重依赖,学校也将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学生出现突况,辅导员都会受到处分,并在评优考核中遭到一票否决。
然而从辅导员本身的核心责任来看,辅导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成为学生的“保姆”,而是成为指导者和辅助者,当学生出现疑难和困惑时,给他们指明方向。当学生们遇到困难,不知所措时,提供辅助手段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学校不应把学生的一切交给辅导员,而应当确立辅导员的“辅助”和“指导”角色。
2.各职能部门应依据有效性原则统筹安排任务
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也缺乏实际考量,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无形中也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学校对于大学学工系统的工作计划在时间和内容上要严格把关,避免内容重复和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同时,对于每个学期、每个学年各部门的活动应当列出时间清单,给辅导员提前准备的时间,不仅可以方便辅导员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同时也能提高活动的质量。
3.教育部门应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构建责任实现的动力机制
要确定辅导员责任的最高限度就必须先确定辅导员在高校所扮演的角色。辅导员不应当成为学生的“管家”与“保姆”。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同时也能减轻辅导员工作上的压力。当学生自主管理出现问题时,再由辅导员出面进行协调。
辅导员从其身份上来说,具有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然而辅导员和普通的行政管理岗、教师岗、科研岗都有较大差别。首先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课时量进行了限制,另外对辅导员上课的内容也做了限制,只能够上国防教育、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n程。即便是如此,大多数的辅导员还是处于无课可上的状态。同时,为了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辅导员不仅不能成为专业教师,也不能转到普通的行政岗位。辅导员明明具备双重身份却被定在了辅导员的位置上无法调动。
辅导员的身份有其特殊性,如果要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战斗力和积极性,就应该将辅导员岗位与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岗位等系列并列,单独设立辅导员岗位聘任规范,建立独立的晋升通道,形成多个等级、职业化的发展梯次,让辅导员潜心于专业工作,在岗位奉献、成才、发展。
4.提高辅导员待遇与话语权
这里强调的提高待遇并非是仅限于经济待遇。辅导员在高等学校中,不像普通老师那样能够站在三尺讲台上传授专业知识,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课题项目。一位刚入职的辅导员和一位刚入职的教师,他们的工资相差不多。但是由于教师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用于研究和学习,五到十年之后,教师往往能评上副高职称。而辅导员则难以进一步提高。这样造成的心理落差,对日常工作肯定会带来不利影响。要想稳定辅导员的队伍就必须让辅导员和高校教师一样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目前对辅导员的考评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评定。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之下,辅导员很难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也不利于上级领导部门掌握辅导员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所有的话语权都掌握在领导部门手中,使得他们对辅导员的地位和身份不够重视。而对学院和学校学工部门的考核又掌握在更高一级的学校管理层之中。这样导致的问题往往是学院和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忽视下级。
如果高校辅导员也能在学院以及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的考核中拥有发言权,辅导员的地位也会随之升高。辅导员也会从高校管理的实施者变为高校管理的参与者,对辅导员履行其职责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残疾大学 政治辅导员 职责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Political Counselor Job Responsibilities for Handicapped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
TANG Hui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 Political counselors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er to guide students in areas such as thinking, learning and life responsibilities, especially in the face of the kind of disability categories and more, there are deaf, blind, physically disabled, such as severe or mild disability and more case of students,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al different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 vary wide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pecial political counselor at the school brought a greater challenge. How will the work be done in an orderly management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while maintaining stability, the paper intends to political counselor to discuss college disability duties.
Key words Disability College; political counselor; duty
1 残疾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残疾大学生能够走进高校,走到今天,在学习和生活上是很独立很坚强的,要充分发挥残疾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做好残疾学生干部的选拔和残疾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残疾学生干部一方面能尽力配合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安排,另一方面密切联系学生,起到连接学生与老师、社会、以及同学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与辅导员之间直接的沟通渠道,鼓励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会干部、团干部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干部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创造能力。像元旦文艺演出的舞台制作、现场主持,文体比赛的宣传、部分活动统筹、组织、协调等都经过有效组织动员,宣传海报的制作等,全面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丰富校园文化,活跃新校区的气氛。
2 服务学生意识
政治辅导员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而服务。从开学报到的服务工作开始,让残疾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平时及时调查反馈学生思想问题;周末开展一些服务学生的活动讲座;生病陪护、疾病预防、防火讲座;以及放假回家帮助残疾学生买票等细节服务,让学生在校园感受到更多的爱与温暖。对于有残疾孩子的家庭来说,如果学校能把孩子培养得能读书识字、生活自理,已是件了不起的事。特殊教育学校不仅要培养残疾孩子自立能力,更注重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作为政治辅导员要树立起“为残疾孩子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让残疾孩子“残而有为,残而有位”。
3 校园活动
让残疾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辅导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地工作,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各类活动与讲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篮球友谊赛、羽毛球赛、趣味活动等,增强社会角色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 与正常大学生联谊
积极与周边团组织开展各类公益和联谊活动,在我校成立了志愿服务基地,丰富学生周末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其他同龄人温暖。让正常大学生正视他们的特殊困难和需求,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融进社会,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履行公民义务,享受公民权利。其次,残疾大学生正视自己残疾的现实,不讳言自己的困难,克服过分敏感、过于自尊和自卑的弱点,以平常心观察社会,平视他人;勇敢地走出封闭状态,迈向社会;要坦然地接受帮助,这也是结交朋友、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
篇3
[关键词] 高校 辅导员 激励
建立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以增强辅导员对岗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选择辅导员激励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必须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科学原理,合理借鉴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等激励理论。同时,必须把辅导员的激励放在整个学校的管理、改革和发展中综合考虑,与学校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科研管理及奖励制度的改革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持续的激励体系。
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必须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物质奖励的精神价值得以显示,使精神奖励得到物质的支撑。既要建立包括薪酬分配、医疗保健制度等物质奖励制度,不断改善工作条件、完善配套措施;也要重视精神激励,建立职务职级晋升制度、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等,以事业的成就激励人、以理解尊重的情感激励人、以发展的广大空间激励人。
3.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正激励是主动性激励,能使人保持高昂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负激励可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是正激励必不可少的补充。辅导员的知识层次和道德水准较高,自主意识较强,应以正激励为主。另一方面也必须适当利用惩罚这一负激励措施,对贻误工作、造成责任事故和不良影响的辅导员予以处罚并追究责任,真正做到奖功罚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形成人人争先进的良好局面。
二、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构建的方式
1.薪酬激励。辅导员的劳动报酬一般只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社会强制利等保健性薪酬,无法有效地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1)按照“以岗定薪、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逐步实施以岗位为中心、以绩效为导向的“基本薪酬+绩效薪酬”的岗位薪酬制度。辅导员的基本薪酬要与专任教师有适当的差距,与机关一般行政人员基本持平或略高于行政人员。绩效薪酬更具有激励作用,必须根据辅导员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组织建设、学生事务管理、维护校园稳定及创新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综合确定。此外,薪酬体系构建过程应公平公开,以消除辅导员心理上的疑虑和不公平感。(2)在薪酬构成上适当增加激励性因素。保健性薪酬往往被视为是应得的,难以起到激励作用。因此,高校对辅导员取得的优异工作成效给予精神奖励的同时,应恰当地辅以有吸引力的奖金、物质奖励等激励性因素。(3)合理的薪酬体系可以吸引优秀的、更为胜任的人进入一个组织,然而并非所有这类薪酬体系都能带来员工能力的提高。[1]因此,择优聘用,并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应该成为构建薪酬激励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2.情感激励。情感激励是精神激励中保证组织成员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最主要激励方式。要求高校管理者用“心”去关怀人,用“心”去体贴人,用“心”去理解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1)丰富辅导员参与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健全民主管理与监督制度。应畅通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鼓励辅导员就学校的发展进行讨论,充分肯定那些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辅导员。(2)尊重辅导员的人格和个性,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干群关系。要在生活上关心,在人格上尊重,在情感上共鸣,不断加强相互间感情的联络与沟通。(3)充分利用广播、墙报、宣传橱窗等载体,及时对辅导员的成绩和贡献进行宣传,营造一种学先进赶先进的工作氛围,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真正实现“感情留人”。
3.目标激励。目标激励通过把以工作为中心与以人为中心结合、把人的需要与组织目标挂钩,调动人的积极性去实现组织目标。要求高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工作总目标,并分解到相关部门乃至每个辅导员身上,使目标和责任相联系,实现学校发展与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双赢局面。(1)目标要与辅导员的需要息息相关。要求高校管理者在有关目标的制订、执行过程中多听取一线辅导员的意见,鼓励其参与目标的制订。(2)目标必须是力所能及的。强化理论认为,当人们因采取某种行为而受到奖励时,他们最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目标实现了,辅导员的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自信心也随之增强。若目标难度过大,即使能满足需要,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3)加强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和支持。高校管理者可以用各种监控和指导策略唤起辅导员对目标的责任感,使他们自愿地把目标视为对自我的挑战,进一步坚定实现目标的信心。
4.发展激励。发展激励是通过统筹规划职业发展,引导员工为之奋斗,以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激励方式。要求高校依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引导辅导员把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1)完善进修培训制度。经常性地组织岗位培训和骨干研修,组织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资格培训,创造条件支持辅导员提高学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其具有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基础。(2)鼓励科研,提高学术水平。专项设立一定比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鼓励辅导员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及时介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发展,推广学生事务管理实践的新经验。(3)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推选既有政策水平又有管理能力的优秀辅导员到学校管理岗位任职,继续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与选拔的重要来源。对于不愿和不能继续担任辅导员工作的,进行合理分流,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篇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因法院错判导致债权利息损失扩大保证人应否承担责任问题的批复》已于2000年7月2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26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8月12日起施行。
二年八月八日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川高法〔1999〕72号《关于因法院错判导致资金利息扩大的部分损失保证人应否承担责任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篇5
关键词:辅导员 队伍建设 存在的问题 对策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和知心朋友。他们工作在大学生教育的第一线,与学生朝夕相处,他们的政治素质、认知能力、管理水平、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等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高校要提高管理规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真正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离不开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目前,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很难优质完成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因此,分析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建设一支优秀辅导员队伍的对策已显得非常重要。
一、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对辅导员能力的要求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职责就是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坚定信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个性心理,提高精神境界;随时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维护校园安全和稳定;利用好相关资助政策积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指导好党支部和班委建设工作,利用骨干的力量组织开展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已从原来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到了日常的事务性管理工作、服务性的指导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等,工作内容更丰富,任务更艰巨,对辅导员的能力要求也更高。
作为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要能胜任当前的辅导员工作,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一个优秀的辅导员应该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较强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具备解读、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具有相应的认知能力和工作能力(如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分析思维、沟通表达、统筹协调、时间管理、收集和处理信息、集体建设、宣传动员、危机处理、就业指导、理论研究等能力)。要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二、 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辅导员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与付出不平衡,工作压力大,晋升困难,很多辅导员都不同程度的有职业倦怠。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缺乏科学、系统的队伍规划。首先是辅导员队伍的结构不容乐观:入口不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没经过专业的、系统的训练,缺乏相关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技能和经验;知识储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对解答学生的疑惑不能站在理论的高度进行深入分析;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整体偏年轻,经验不足,流动性大。其次缺乏相应的辅导员培训机构,有培训也是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意义不大;再有就是考核评估机制不健全,重结果,轻过程,不透明,不能真正把对辅导员的工作评估与评聘、评奖挂钩,有种吃大锅饭的感觉,使得付出与收获失衡,严重打击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晋升空间太窄,职称困难,感觉到在辅导员岗位上前途渺茫,满足不了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是整个辅导员队伍在高校处于一种劣势地位。社会认可度不高,约有80%的辅导员认为“不受人尊敬,工作在最底层,谁都可以使唤”[1],在工作对象面前的信任度不高;工作职责范围不明确,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近年来,学生事务性工作不仅没有因改革而减少,反而不断增加,辅导员的工作面越来越广,工作量越来越大[2]。常感身心疲惫,甚至产生职业倦怠;待遇低、职称难评。
三是辅导员队伍自身的素质不高。一些辅导员政治素养不高,理论性不强,进入辅导员队伍的动机不纯,从思想上很难起到表率作用。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与所从事的工作差距大,辅导员应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知识结构,宽基础的理论知识是辅导员知识的根基[3]。
三、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要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就必须加大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找出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是建立严格的辅导员准入制度,制定相应的辅导员职业标准,使辅导员职业专业化。通过严格的人才选聘制度,保证了辅导员的入口质量;通过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使只有拥有相关的知识和专业背景的人员才有资格入选,让人明白辅导员不是人人都能担任的,从而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声望。
二是为辅导员的自我成长提供机会。成立专门的辅导员培训学校和开设相应的辅导员专业课程,让年轻的辅导员能够通过培训而迅速成长起来;还可选派优秀的辅导员到高一级学校进行深造;让辅导员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为辅导员向专家型方向发展提供条件;设立独立的辅导员职务晋升机制,拓宽辅导员的晋升空间。通过这些措施,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看到希望,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工作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稳定辅导员队伍。
三是明确其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严格考评,增加激励措施。对每位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对他们的角色进行明确定位,保证辅导员有更多的精力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有时间来继续学习和提升业务。加大考评力度,对辅导员的绩效考核做到公平、公正、透明,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不但要考评结果,更要考评过程,把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工资待遇和评聘、晋级挂钩,实现优劳多得,打破平均。
总之,通过完善相应的辅导员管理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为辅导员提供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优秀的辅导员脱颖而出,确保整个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优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文静.上海市民办高校青年辅导员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文教材料(上旬刊).2009
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对策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要让学生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品德素养和未来发展的人。在新形势下,大量辅导员因缺乏职位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单纯靠经验办事,难以胜任辅导员这一职位。曾有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一般较强,但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
(二)辅导员队伍不稳
辅导员队伍不稳主要表现为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一方面,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缺乏认同感。当前高校重学术和科研、轻学生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与任课教师相比,辅导员地位比较低,尤其是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工作价值的不受重视使得许多辅导员缺乏认同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辅导员的发展空间较小,待遇较低。辅导员在发展上不如教师和真正的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相比,教师有更多时间搞学术,可以为评定职称奠定条件。与行政管理人员相比,一般的辅导员在发展到了正科级待遇就无路可走了。此外,辅导员形式的多样也是导致高校辅导员流动性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辅导员职责过于泛化
目前,中国许多高校对辅导员职责分工不细,过于泛化。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工作都是辅导员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班级管理、身心健康教育等各方面。另外,辅导员作为上传下达的中间分子,不仅接受学校学工系统、教务系统和后勤系统的领导,还受院系的领导。这种隶属部门的繁多和管理事务的复杂,导致了高校辅导员职责的泛化和其角色定位的模糊。
(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存在制度困境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以下制度困境。首先,在选聘制度方面,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要进行专业的笔试和面试。但是,通过关系进入学校的辅导员大有人在,而且合同制的存在也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其次,在培训制度方面,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在没有经过长期培训甚至是没有经过培训的情况下就直接上岗了。再次,在激励制度方面,部分高校奖励一些优秀的辅导员进行转岗。但是,转岗的本身就间接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地位较低。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地位极为重要。大学生属于知识分子,知识面较广并且已经有了对事物的判断和鉴别能力。要想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辅导员还需要加强理论修养,不仅要了解党政方针和国家的政策,也要熟悉学校的相关制度。这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和一些专业技能,如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思想教育引导能力及组织表达能力等。
(二)培养辅导员对其工作的认同感
第一,应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威望和地位,这有利于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高校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把真正热爱学生工作且优秀的人才吸收到这个队伍中,从而让辅导员用自身的优异成绩赢得他人的尊重。第二,完善辅导员的待遇。一方面,学校应在政治上给予那些优秀的辅导员以奖励,从专职辅导员中选拔党政干部;另一方面,在同等条件下,评定职称和优秀时要给予优秀辅导员以照顾。
(三)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当前形势下,要想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我们应对辅导员工作职责进行界定和细化,并采取相关措施使辅导员工作避免繁琐。一方面,我们应协调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辅导员工作定为四个部分:思想政治辅导、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而为了更好地实现辅导员的职责界定,我们可进一步细化其职责,可分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学习辅导员和住宿辅导员等。而这种精细的分工对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次提出了要求。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化水平
首先,应完善对辅导员的选聘制度。可以建立辅导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而保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其次,建立起辅导员培训制度。这既包括在职培训,也包括职前培训。入职前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使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整体性认识。入职后的定期培训目的则在于加强其理论水平,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建立相关激励机制,这主要包括职称的评定和行政职务的晋升,通过这两方面来激励高校辅导员。
参考文献:
[1]高玖伟.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的职业能力开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篇7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提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76-02
一、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现状
辅导员岗位在高校已设立10余年,教育主管部门向来重视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而实际上,高校辅导员目前在高校中仍处在一个地位稍显尴尬的定位——他们既不被认为是教师,也不是教学管理者,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另类”群体。不仅仅辅导员自身,甚至连高校乃至社会对辅导员的职业角色都存在着许多困惑。
首先,辅导员对自己工作职责的困惑。任何一个职业都应该有自己明确的工作职责,辅导员这个职业也不例外。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规定》对辅导员的职业角色进行了全面清晰的定位。从《规定》看,辅导员最主要的工作职责为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学生的日常管理。可笔者从事过多年的辅导员工作,发现各高校安排给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远远大于教育部《规定》中的定位,尤其是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大量事务,事无巨细全由辅导员承担。这些工作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党建、学费追缴,还有学工处、教务处、保卫处及所属系部随时安排协助的大量工作;有部分辅导员还要同时承担系部分团委及学生会的管理工作;由于评职称时需要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工作量,需要评职称的辅导员因此还要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每天面对着多名学生的具体问题,再加上如此繁杂的日常工作,辅导员实际上能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很少,绝大部分时间都奔走于学生宿舍、教室及办公室之间,每天起早贪黑。如此高强度且庞杂的工作往往让高校辅导员无法明确自身的定位。
其次,高校对辅导员评价标准上的困惑。自从设立高校辅导员这个岗位以来,高校对辅导员的评价标准一直都不统一,各高校常常会更改对辅导员的评价标准,让辅导员无所适从。这同样应归结于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在实际操作上不够明确。也就是说辅导员实际承担太繁杂的工作,许多工作根本无法量化,也很难进行评价,而且与教育部《规定》中的规定明显不一致,所以各高校难以制定出一套能完全体现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及价值,与教育部的《规定》相一致,而又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目前许多高校采用通过辅导员所负责管理的班级班风、学风的情况来评价辅导员的工作,这会导致一些做了大量工作的辅导员,由于某一个班班风、学风不好,做的大量工作得不到认可。长此以往,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最后,社会对辅导员职业角色认识上的困惑。高校辅导员是近十几年来才在各高校设立的新职业,以前管理学生工作的教师一般为班主任,所以现在社会上还有不少人根本不了解辅导员这个岗位在高校中的角色。部分从事过辅导员工作的教师想到社会上重新就业时,会遇到许多障碍,许多企事业单位不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也不认可辅导员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影响辅导员个人的进一步发展。即使是教育主管部门,虽然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及工作职责定位得很明确,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给辅导员留下了许多困惑。比如辅导员的职称评定问题,由于辅导员这个职业并没有相关的学科依托,所以在评副教授、教授这样的职称时只能挂靠在思政系列之下,但事实上,大部分的辅导员都不是思政专业毕业的,和真正的思政类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一起竞争,处于明显的劣势。这使得许多辅导员既没有科研的动力,也对个人的进一步发展缺乏信心。
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现状可以看出,社会及高校对辅导员的职业角色认识上的不全面影响了辅导员这个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及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在高校不断扩招及学生群体的各种思想问题日趋复杂的形势下,如何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让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工作,从工作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到工作有发展空间,从而爱岗敬业,变得非常重要。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必要性
(一)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基础。据调查,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最接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仅占全国辅导员总数的30%左右。众多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从事着同一个行业的工作,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就变得非常重要。只有他们认同了这个行业,认同了这个行业的价值,认同了这个行业给他们的人生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们才会安心于这个行业,想方设法做好工作,辅导员这个行业也才能更加稳定。但目前高校尚没有单独设立辅导员专业,任何专业毕业的人员只要通过招聘高校的考核,均可以成为辅导员。
(二)是辅导员提高职业素质的基础。由于目前的辅导员队伍来自不同的专业,在上岗前大部分都缺乏专业的培训,而上岗后却要马上进入角色,面对大学生管理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一位辅导员都需要在岗位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而这一切的基础要归结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如果没有对这个行业的职业认同感,辅导员就不会安心于这个行业的工作,甚至会一边工作一边想着“跳槽”,根本无法认真对待工作及提高自己,无法改善工作方法,也就无法提高职业素质。
(三)是辅导员队伍走向专业化的前提。辅导员工作看起来专业性不强,似乎什么专业背景的人都可以从事这个工作,但事实上,辅导员恰恰是一个“多面手”,不仅需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更需要有组织管理的能力、与学生及家长沟通协调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在公众场合演讲的能力、就业指导的能力等。要把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培养成一支具有以上各种能力的专业化队伍,需要辅导员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才有可能实现。当辅导员具有了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后,他们才会寻找一切机会围绕辅导员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素质去参加培训、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辅导员队伍由此也才能成为一支较为专业化的队伍。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途径
(一)设立辅导员专业。近几年普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在不断地扩大,各高校所需的辅导员人数也在增加,辅导员队伍变得日益庞大,加之大学生源的素质由于扩招不可避免地下滑,急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在高等院校开设辅导员专业,培养出一批具有辅导员所需能力素质的专业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此外,由于长期缺乏专业依托,辅导员的个人发展受到了限制,许多辅导员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常常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不知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如果能设立辅导员专业,辅导员队伍从此有了依托,他们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将会迈出一大步,同时会对他们的前途更有信心,更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二)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为辅导员工作制定出更为科学的评价标准。由于辅导员在各高校的教师队伍中还算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而他们又承担着相当庞杂的工作,各高校在对辅导员的评价标准上相当不统一。大多数院校以辅导员所带班级的学风、班风情况作为评价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依据的做法显然是不全面的,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包括辅导员所承担的一些别的工作,比如就业方面的、教学方面的、组织活动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方面的、科研方面的。只有辅导员所承担的工作在评价体系中都得到体现,才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才能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三)在科研立项方面给予辅导员一定的政策倾斜。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是相当薄弱的,除了辅导员工作繁忙,没有更多的时间搞科研外,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辅导员很难独立申报课题。目前省级以上的课题主持人一般都要求有副高以上职称,可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大部分辅导员为本科或以下的学历层次,职称基本上为初级,即使是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大多数也只具有中级的职称,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辅导员少之又少。辅导员如果要从事辅导员工作方面的专业研究,想单独申报并获得一个课题是很难的,这影响了辅导员科研的积极性。目前的辅导员连论文写作的积极性都很低,一般都是在评中级职称前匆忙发表一两篇论文。如果教育相关部门能在课题申报时给予辅导员一定的政策倾斜,比如多鼓励具有中级或者初级职称的辅导员参与课题申报,根据申报材料评估他们的研究能力,适量批准部分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中级职称的辅导员主持课题研究,不仅有利于锻炼青年辅导员的科研能力,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让他们不至于感到在高校教师队伍中被边缘化。
(四)引导辅导员尽快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目前,大量的“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而“80后”、“90后”多数为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炼,刚刚进入辅导员队伍时往往会出于好奇而保持一段时间的热情,可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辅导员庞杂琐碎的日常工作常会让他们陷入迷茫,进而思考这是不是一个值得坚持下去的职业。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各高校应及时引导辅导员冷静思考,尽快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工作中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为自己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辅导员提升自己的职业认同感。
篇8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1-0180-03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干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保证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所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辅导员是学生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后接触最直接、最频繁的老师的代表,是学生在学校成长最直接的引导者,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直接维护者,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是学校校风学风建设的直接实施者。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发展较快,高职学生逐年增多,这就为辅导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天空,随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增多,辅导员的作用与不足也显现出来。可以说,高等学校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工作,但目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辅导员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在我们所调查的8所高职高专院校共207名辅导员中,85%为专职辅导员,这意味着专职辅导员作为高校中一支朝气蓬勃的力量出现在校园,随即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是辅导员这个新兴群体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机遇,从我们的调查中得知,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点是:年轻化(83.7%辅导员年龄在30岁以下)、工作年限短(95%辅导员工作年限在五年以下)、专业多样化(文史哲理等专业多样化)、高学历(94.7%辅导员为本科以上学历)等,这样的一个群体,给高校注入了青春与活力,但同样也因为这个群体发展的不稳定性,辅导员工作的短期性特点十分明显,辅导员的平均职业寿命较其他行业都短。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发展比本科院校晚得多,如何借鉴、引用各类本科院校的成功经验于高职高专院校中,形成适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一股稳定的、高素质的力量,这是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困扰
(一)职业定位不准确。高校里有两大群体,教师及行政人员。这两大类群体分工明确。教师负责学生的教学、学术科研工作,主要在分布在各系部,走教师系列职称;行政人员负责学生管理、后勤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主要分布在各行政处室,走行政系列职称。而辅导员在高校这个特殊环境里却没有被定位为教师或行政人员,处与“第三类人”的地位,他们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学生、服务学生,有的辅导员还兼职上课,却极少有高职院校把他们明确地纳入哪一个系列,这给辅导员带来很大的职业困扰,找不着自己的定位,定位不准确,自然谈不上长远发展。笔者在调查中得知,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很少上课,不上课,就没有条件评教师系列职称,辅导员除了管理学生的工作之外,还得从事较多系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但让人遗憾的是,很多高职院校以辅导员非行政人员为由,拒绝辅导员进行行政系列职称评定。这些现状都深深困扰着我们的辅导员,找不着辅导员这个职业的定位,导致辅导员均把辅导员这个职业当成一个翘板,三年或者五年后转行做其他岗位的工作,完全脱离辅导员工作岗位。
(二)工作职责不明确。在我们的调查中,所有的被调查院校均制定了辅导员工作职责,而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工作职责只是一个空壳,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职责不明确。高职院校设立辅导员比本科院校晚,以往在高职院校多以班主任来管理各班学生,一个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类似于中学班主任管理的模式,在近几年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的情况下,根据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规定下,各高职院校开始设立辅导员,转变学生管理的模式,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沿用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管理的模式来管理学生,而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并不明确,大家都没有一个参考标准去管理学生,容易导致两者管理学生有冲突或者脱节的地方。第二,辅导员与所在系部行政办公室工作职责不明确。在笔者调查的高职院校中,大多辅导员在从事本职工作以外,还得从事大量系部行政办公室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大家也习惯了辅导员参与到行政事务中,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管理学生、教务、后勤的行政部门也习惯把工作直接交由辅导员去处理,实际上,这些事务分散了辅导员大量的精力,使辅导员不能专职做好学生工作,形成辅导员工作与系部行政工作不明确的局面。第三,众所周知,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个工作从理论上、从实践上都需要辅导员花大量的脑力劳动去完成,而我们看到的是辅导员整日奔波于学生管理、教务、后勤等行政部门,除了检查协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还得参加学生的所有校园文化活动,辅导员没有时间去思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连续、系统的工作,应该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学生主管部门来统筹安排,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的特点来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而高职院校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手给辅导员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没有检查、没有评比,再加上这个工作不能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辅导员错误地认为这个工作做与不做一个样,这大大削弱了辅导员的工作意义。
(三)未形成健全的考核机制。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参差不齐。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新兴行业,对辅导员的管理考核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在招聘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并没有把辅导员考核机制的步伐跟上,没有科学的、完善的制度约束、管理辅导员,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年龄偏低、工作年限短的特点,且辅导员都是各个专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相关经验不足,这就导致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辅导员责任心强,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工作,而有的辅导员责任心不够、懒惰,不愿意投身于辅导员事业,在没有制度约束的前提下,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没区别。辅导员之间没有竞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事业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养方向
要想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必须解决好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问题。
(一)规划辅导员的发展路线。在高职院校,辅导员要评职称,可以走两条路,一条是行政行列,一条是教师行列。在学院的相关规定年限下,辅导
员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的忧心来自于认为从事辅导员的工作难评职称,得不到肯定,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而学院不能一刀切,把辅导员规划到行政或者教师行列中,让每位辅导员都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无论辅导员选择哪种路线,学校都应该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干部选拔的后备力量。
1.行政路线。如果辅导员在工作规划中认为自己较适合走行政路线,则可以选择这条路线。行政路线主要是: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前提下,适当兼职系部办公室、分团委的职务,做些学生入党入团、学生干部管理、系部日常工作等,如果在辅导员的精力和能力许可的情况下,辅导员还可以兼任学院学生处、学院团委等部分职务,从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为辅导员行政工作打开道路。辅导员工作适当年限后,可以提出申请评定行政系列职称,这将大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2.教师路线。如果辅导员在自己工作规划中认为自己较适合走教师路线,则可以选择这条路线。这类的辅导员除了辅导员本职工作外,将投身到教学事业上,兼职上课。辅导员上课在各高职院校都是颇具争议性的事情,在笔者的调查走访中发现,辅导员上课受争议主要是辅导员上专业课,课时太多,导致辅导员本职工作没有做到位。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对适合从事辅导员教师系列的同志,学院应该给予关怀,鼓励辅导员上课,但是笔者不提倡辅导员上专业课,有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毕业专业与所在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相类似,因此兼职上较多专业课程,但辅导员的身份不是专业教师,辅导员的主要任务还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而非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辅导员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势与政策、就业辅导等课程,既满足了辅导员走教师系列的要求,又很好的区分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身份。在辅导员兼职教学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提出申请教师系列职称的评定,同样会大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但无论辅导员选择哪种路线,学校都应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干部选拔的后备力量。
篇9
本文以贵州省高校辅导员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访谈调查与问卷调查,在大量调查统计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对策。
一、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工资待遇偏低,学习进修机会少
通过对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访谈调查,专职辅导员以年轻人为准,辅导员几乎每天都要坐班,很难获取除工资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且经常加班,而学校或学院又没有给予相应的津贴。很少有辅导员能够外出参加相关专业培训活动,学习提升的机会较少,高校对辅导员的重视不够。
(二)工作环境不理想,工作积极性不够
通过对在职高校辅导员的访谈调查得知,很多辅导员缺乏职业情感,将辅导员工作视为过渡性工作,离职行为倾向突出。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机会较少,且工作琐碎,社多涉及学生的工作都被推倒辅导员身上,导致辅导员整天都在忙于应付,与其他教师相比,辅导员受尊重程度较低。
(三)职业认可度不高,缺乏成就感
在本次对辅导员职业认可度调研中,反应最多的则是辅导员职业是任何一项与学生有关的工作好像都可以交给辅导员完成,学校各部门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向辅导员分派工作任务,多重管理、多重考核,使辅导员整人忙于事务性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辅导员难以找到职业成就感,淡化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及价值。由于辅导员本身所处地位,而有时候辅导员辛勤的付出又得不到领导们的认可。
(四)工作职责不明,角色不清
根据教育部令第24号文件规定,辅导员主要职责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错位和不到位现象严重。辅导员工作比较琐碎,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更倾向于是学生的管理员,领导经常把辅导员看待成行政管理人员。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激励机制,完善薪酬体系
辅导员工作具有要求高、压力大的特点,高校应从各方面关心辅导员,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辅导员几乎都要坐班,甚至周末、晚上都在处理学生的事情,由于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高校应当调整校内奖酬金分配办法,给予辅导员必要的加班津贴,使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相应职别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持平;另一方面,高校应尽可能提供一些外出学习交流和培训的机会,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从事的事业之中,提高他们的岗位认同感。
(二)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都要重视辅导员的发展,为了他们营造一个受人重视的工作氛围,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高校的全体教职工都是育人队伍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应做好自身本质工作,担负起育人重任,遇到学生工作不要互相推诿;高校应当构建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加强内部沟通,做到互相理解,构建一个团结互助的团队。
(三)提高职业认可度,明晰工作职责,优化评价考核体系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角色定位;反思
如果说高校教师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那么高校辅导员则是学生发展的指引者。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人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提出的“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前辅导员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首先是思想政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其次是日常工作的管理者,还应该是全方位的服务者和正确方向的指导者。本文试从独立学院的视角分析辅导员角色定位中的问题及其转变。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角色定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较短,办学体制还不够完善,学生生源存在其特殊性。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高校办学,虽有共通之处,但是由于发展的定位和重心侧重的不同,对独立学院角色定位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独立学院的各项管理工作尚处于摸索完善阶段,学生相对于母体高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别,这些都给独立学院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总体上看,独立学院辅导员受到各方面的影响, 在角色定位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思想政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体制不健全,教育角色凸显不够
目前独立学院的办学机制尚不健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较为模糊,教育角色凸显不够。首先,由于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学院任何职能部门都可以指挥、调动辅导员去完成日常事务性的工作,辅导员往往成为学校有命令的忠实执行者,学生工作的万根线都系于辅导员这一根针。工作繁忙而琐碎, 往往是“什么事都可干,什么事都要干”。繁杂的事务性工作限制了辅导员工作的灵活性,削弱了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职角色。
2、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工作职责不明,事务管理角色偏重
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定位不准,导致工作职责不明,事务管理角色偏重。主要表现为:第一,辅导员应该既是育人教师又是心灵导师,双重角色要求辅导员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各项学习、生活、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相辅相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学院辅导员角色往往定位不准,常常疲于应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而疏于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第二,在岗位职责上,辅导员应该围绕独立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清楚主次,但在现实日常工作中,往往未能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头,通常情况下,但凡跟学生相关的事务性工作都要参与或单独完成,导致工作没有重点,没有主次。
3、全方位的服务者—职业认同感不强,服务角色倦怠情绪高
对比普通高校,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工作职业化程度不够,更多的是单凭热情工作, 有的则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 而不是一份职业。职业认同感不强,导致辅导员工作起来容易流于表面,具体表现为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对工作冷漠、厌倦, 对工作缺乏进取心, 在工作中消极应付,作为全方位的服务者,倦怠情绪高,很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角色转变的思考
如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逐渐提高,教学环境愈加复杂局面,因此对新形势下辅导员的角色进行重新认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立学院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更多地运用“引导”的方式,成为大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努力承担好以下几种角色:
1、完善教育体制,当好学生思想教育的指导者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辅导员管理制度,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各学生工作相关部门之间应该划清责任与义务,通过规范要求和合理沟通提高工作效能,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辅导员事业成就感,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指导者。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建立一系列符合独立学院实情的培训管理体系,帮助辅导员明确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辅导,理清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相对系统的进修、培训, 有效提升辅导员在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职业学等各个领域的理论素养和运用能力,当好学生思想教育的指导者。
2、明确工作职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
新形势下,学生期待辅导员拥有更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作为辅导员,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客观合理性的反思自己的角色, 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有充分发挥学生成长成才引导者角色的作用,才能真正使辅导员工作获得实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不能简单粗暴的将辅导员定位为“保姆”,而是应该结合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期待,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了和职业指导能力,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这既是学生对于辅导员的期待,也是新形势下社会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具体要求。
3、加强职业认同,成为全方位的服务者
作为辅导员,应摆正职业定位, 树立全方位为学生服务的角色观, 增强自身职业认同感, 促使自身职业化成长与发展。独立学院的学生个性鲜明,在教育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育人为本,科学发展,服务学生这条主线,积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自身的服务育人,尤其是要在关心学生、帮助人中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唱主角、当主体,由“他们要我们做”转变为“他们自己亲自做”,以人为本,做好大学生全方位的服务者。
独立学院想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调动和整合各方力量,辅因此,明确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并根据自身特点完成角色转变,才能确保工作实效,同时也是推进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走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克斌,梁锦霞.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05(11)
[2]张志刚,周漩,张婷婷,莫丽梅.独立学院学生辅导员现状调查与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