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4-08 22:0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亲情的文章

篇1

每个人都有很多朋友,也一定有属于他自己的友谊。但是,通常只有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患难见真情,只有真正的朋友会在你身处困境时帮助你。如果你在逆境中将友谊建立,那么请让它继续到永远。 也许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成为了好朋友,他们在一起会感到很幸福。但是,其他同学会认为他们相爱了。如果你是其中之一,你会怎么办?如果是我,我将不会在乎别人说什么,我只在乎她的感觉。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友谊是纯洁的,是不含任何杂质的。友谊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所以我会让我们的友谊继续下去。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你不能失去异性的朋友如果你不与异性同学交朋友,那么你就已经失去了一半朋友。所以你可以与你所有的同学交朋友,不要害羞。你同样也应该重视你已经建立的友谊,不要破坏它,除非你想伤害他。不过,请不要去尝试,如果你这么做你会失去太多的感情。 请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也许你现在并不在乎,但当你失去时你会发现它是多么的重要。

"Maybe you will forget those who shared pleasure with you, but you will remember those who tasted tears with you. " Kahlil Cirbran

Everyone has a lot of friends and he must have his own friendship as well. But usually only when you get into trouble, will you know what the true friendship is. The friend in need is the friend in deed. Only the real friends will help you when you are in trouble. If you establish your friendship when you are in trouble, make it go on forever.

Maybe a boy and a girl become good friends. They feel very happy when they are each other, but other students may think that they have fallen in love. If you were one of them, what would you do? If I were in that position, I would not care about what anyone else may say. I only care about her feeling. We should know that our friendship is pure without anything bad mixed. Friendship is very important for everyone, so I will let my friendship last forever.

篇2

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3―0093―01

群文阅读是一种以特定主题为依托,在同一时间内对多篇文章进行初读、略读、跳读的阅读方式,在培养学生感悟能力、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群文阅读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一种创新,有利于规避传统阅读方式带来的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弊端,成为当前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方式。

一、科学选择阅读文章,优化文章组合结构

在群文阅读中,文章的选择是开展群文阅读的基础。在选择文章时,应保持文章之间的联系,应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文章的主题可根据体裁、作者、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来确定。如,在学习《麻雀》一文时,如确定其主题为鸟类,则可选择《翠鸟》《灰雀》《燕子》等文章进行阅读,提高学生对于动物描写的认识;如确定其主题为亲情时,可选择《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怀》等文章,增强学生对于亲情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此外,还可将作者作为对象对文章进行组合,提高学生对该作者的认识程度;还可以记叙文、说明文、散文为主题,提高学生对该类型文章体裁的了解。另外,为扩宽学生的阅读范围,还可将文章的选择延伸到课外文章,从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选择好课内、课外的阅读文章后,需要对文章进行优化、重组,突出文章的阅读价值。可按照结构、层次组合文章,开展递进式、举一反三式及重复阅读法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二、指导正确阅读方法,奠定学生阅读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未掌握正确阅读的方法,因而阅读质量相对较差,再加上群文阅读篇目较多,学生认字能力有限,因而存在一定的阅读压力。所以,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如,在阅读《麻雀》《翠鸟》《灰雀》《燕子》《夜莺的歌声》等以鸟类为主题的群文时,首先对其进行初读,对于文中的生字、生词可采用上下文联系、猜想的方式大致了解其意思;其次,了解该文章描写的属于鸟类的特点;最后,分析麻雀、翠鸟、燕子等不同鸟类之间的不同,思考上述文章中的侧重点。如,《麻雀》虽以麻雀为题,但是侧重于描写动物之间的亲情,而《翠鸟》则侧重描写翠鸟的习性等,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还应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培养,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再逐渐缩短阅读时间,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三、问题贯穿群文阅读,提高群文阅读效果

在群文阅读中贯穿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炼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提高阅读速度方面,问题引导也具有较佳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提问。如,以亲情为主题的《麻雀》《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怀》等文章为例,教师可提出“动物之间的亲情与人之间的亲情有什么相似之处”、“动物也有亲情,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等问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会以解决该问题为出发点,从文章中找寻相应的答案,从而提高阅读质量。在完成阅读之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感想,鼓励学生对该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身的不同看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价值观的目的。

四、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将阅读延伸至课外

篇3

秋浓了,月圆了,又一个中秋要到了!本周日,农历的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处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它仅仅次于春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

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是中华瑰宝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特别珍视团圆,中秋节尤为甚。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同学们,一定能背诵出许多关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不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的共同信念吗。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最高,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中秋最美是感恩!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父母给予的培养……老师们,同学们,这个中秋,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度过!心怀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们的人,感恩一切帮助我们成长的人!心怀感恩,我们才懂得尊敬师长,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才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老师们,同学们,中秋最美,美不过一颗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过真心的祝福!

篇4

摘 要:儿童成长一直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经典母题,历年来也有很多大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一定的剖析和阐述。本文将通过对《杀手的眼泪》的解读,从小主人公帕洛的成长角度出发,探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包括亲情的不可缺席,友情的陪伴以及知识的获取等,从这个意义上进一步理解儿童成长的哲学。

关键词:《杀手的眼泪》;儿童成长;哲学

中图分类号:I10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杀手的眼泪》不同于一般的成长题材小说。在此之前,诸如《纳尼亚传奇》一类的儿童读物大多采用“遭遇挫折―克服困难”的简要模式来叙述儿童成长,重点突出儿童成长过程中一种战胜困苦与自我的精神升华。事实上,这样的叙述对于儿童成长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现实生活里,儿童从孩童变为成人的过程中需要的绝不仅仅是磨难。在这一点上,《杀手的眼泪》显然把儿童成长处理得更好,更复杂化,它不仅囊括了亲情,友情,还将为人处事的道理渗入在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中,将儿童的成长过程通过一个感人至深的孩子与杀手的故事呈现出来,引人深思。

一、亲情的失而复得

谈及亲情,很多人会本能地联想到父母。自然,孩童从父母那里获取生命与爱,获得最为重要的亲情。然而,“父母”与“亲情”并不是等同的,父母的健全并不意味着亲情环境的完整。《杀手的眼泪》就对此有所阐述:在遇到安吉尔之前,帕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情,“这个孩子的诞生完全是他们在床上‘例行公事’的结果,并不是因为什么爱或激情”,这也就注定了帕洛能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只能是“义务上的亲情”和“抚养的责任”。在这样亲情缺失的环境下,帕洛像一个野孩子一样“成天与蛇为伍,跟它们嬉戏”,他的成长明显地滞后了。对于他而言,父母或许只是一个给他生命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吉尔的刀下留情亦是给帕洛“生命”。而从亲情的角度出发,安吉尔给予帕洛的远远超越了他的生身父母。小说中有这样的情境描写:“下大雪的寒冷日子里,晚上安吉尔把帕洛搂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给他取暖”,在帕洛独自前往森林迷路的时候,是安吉尔四处奔跑找到他,“用牙咬住防风灯的提手,几乎毫不费力地抱起孩子,贴身裹在怀里,这是他身上最暖和的地方。”安吉尔送他小狐狸,因为帕洛对路易的喜欢而心生妒忌,他告诉帕洛他爱他,在救回企图自杀的帕洛之后“安吉尔把帕洛瘦小的身躯搂进了怀里,紧紧搂着”。他抚养帕洛,保护帕洛,给他父母应当给予给孩子的爱,甚至更多,这样的亲情对于帕洛来说弥足珍贵。如果说,安吉尔的付出仅仅是抚养和爱的话,我们可以把它归因为是他作为一个杀手也想要获得温情的自私,而不是亲情的付出;然而,当帕洛为里卡尔多的音乐和书籍着迷的时候,安吉尔选择了放手,让他留在老伐木工人身边更好的成长。这正是为人父母的心情。帕洛因为杀手安吉尔的出现而失去世界上唯一的双亲,却也因为安吉尔而收获真正的亲情。与其说是亲情的失而复得,不如理解为亲情的真正获取。在拥有了这份亲情之后,帕洛才得以按照正常的轨迹成长,才得以“超越封闭的自我,在真正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见,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真正的亲情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它并不是生命的馈赠,而是源于内心的一种有关爱的温情。这种温情不一定要由生身父母给予,但必须真挚和恒久。

二、友情的重要性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友情同样有它的必要性。友谊的建立并不需要太多的共同基础。在书中,路易和帕洛来自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帕洛生活在大自然中,几乎是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的指甲里全是泥,两只招风耳像是被狂风撕扯成的一样,皮肤又干又黄,满口盐块一样的白牙”;路易则在城市里生长,他有着帕洛远远及不上的阅历。但是他们却在见面不久后就成为了好朋友,他们的相遇使得帕洛体会到友情的宽博广大,他由此开始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会读书写字,他收获了亲情所不能给予的同伴的爱与关怀。路易是帕洛从自我封闭的世界里走出来的第一步,是他引导着帕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不是把自己围困在荒无人烟的原野之中,他的出现使得帕洛的童年有了不一样的色彩,使帕洛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性的解放。然而,正如同现实中所刻画的一样,路易的友情也有其局限性,它远不如亲情那样持久和牢固。对于帕洛这样的孩子来说,拥有如父母般的安吉尔和博学的朋友路易便已经足够;但对于路易这样的成年人来说,他所需要的还有爱情。所以当德丽娅出现的时候,他和帕洛的友情便彻底瓦解。朋友的背叛给帕洛带来伤害,“小手里的钞票在瑟瑟发抖,如同风中的柳叶”,但这样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在现实世界中,友情也很难像童话故事书里所描绘的那样“从一而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友情的陪伴,也需要友情的暂时缺席。一个成长过程中的孩子,只有在经历了友情的得与失之后,他才能真正获得独立的人格。

三、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体会

亲情和友情,对于一个孩童的成长来说,只能提供物质上的优沃和情感上的满足,而精神上的成长同样不可缺席。帕洛因为自己的存活和父母的死亡而开始感悟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只有死去才能享受安宁;活着的,只能咬紧牙关忍受。”因为狐狸的背叛;他开始看到世界并不那么美好的一面,因为友情的离开,他知道了什么是被伤害;因为里卡尔多的无辜丧生,他突然领悟到现实的不公;因为安吉尔的入狱和死亡,他也懂得了法律的严酷与残忍。与此同时,因为德丽娅的油画,他懂得了什么是美;因为老伐木工人的音乐和书籍,他开始有了对知识的渴望;因为银行工作人员的糖果,他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从这样的一个层面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现实生活也给帕洛铺就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他在这条道路上行走,无时无刻不在遭受着伤害,同时也享受着温暖与柔情,在体悟着自己的生命,在思考,在成长。而这,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成分。很多人都认为儿童成长是一个经历的过程,经历困苦,经历挫折,经历磨难,而这些经历并不等同于经验。一个孩子,只有在遭受这一切时不断地自我反思,总结,收获精神上的关于生命的体会,关于人生的感悟,懂得做人的道理,才能把这些经历消化为以后为人处世的经验,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

总的来说,《杀手的眼泪》或许在题材的选择上并没有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杀手父亲毕竟与我们相去甚远,但从故事情节和语言的处理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巧妙与成功。它让我们从某种程度上了解到,只有真正的亲情才能给孩童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友情虽然不必相伴永恒却是在某一个阶段必不可少,而关于生命人生的感悟,道理的获取则是孩童成长起来不得不踩上去的一块踏板。儿童成长自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的用三言两语就可以探讨清楚的话题,它有它的宽度与广度。但当我们从《杀手的眼泪》一书出发去审视这一切,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儿童成长的哲学,一些谈不上真理的真理。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编号:201129)。指导老师:首作帝

参考文献:

篇5

一、友情经不起平淡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友情经不起平淡,是因为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感觉。细心点你会发现有很多的鸡汤文章中会这样提到关于友情:"不需要平时多联系,送节日祝福,但需要时会为对方付出",但是不时常联系的友情真的可以长久维持吗?在这个信息膨胀,快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时常在变化,难道你真的觉得不联系但突兀的向对方提出要求不会觉得尴尬吗?偶然谈心起来,你的担忧在她看来矫揉造作,她的生活你一无所知,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鸣,怎么相处?所以,友情虽坚不可摧,但记得时常联系,因为友情经不起平淡。

二、亲情

篇6

【关 键 词】 阅读;韩军《背影》教学

【作者简介】 翟晓周,中学高级教师,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教研组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28-0036-03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如何读?读出什么才是最恰当的?在各阶段教学中解读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合适的?从阅读学的不同理论看:大约有三种阅读理论作为支撑: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作者中心论支撑下的阅读强调挖掘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文本中心论支撑下的阅读则强调抛开作者摒弃读者的个体差异挖掘出文本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读者中心论支撑下的阅读强调读者的二度创造的个性化解读。

“作者中心论”的阅读:唯有作家对自己作品的阅读才是单纯的真正意义上的“作者中心论”的阅读,只有作者自己的解读才是完全符合作者的本意。而其余人的阅读则永远不可能,就算加上写作背景,也只能是接近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何况作者想要表达的和他在表达的语言中表达出来的还是有差别。我们读到的或者可能正是他要表达的,这种情况极少,无论如何不吻合是常态,吻合是偶然,正常情况下我们只是读出了他想要表达出来的其中一大部分。

“文本中心论”的阅读:文本在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时候虽然是固定的,但是它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却很复杂。尽管它的值可能是一定的,但是我们却永远无法完全准确抵达――只能是最接近文本表达出了的意思。因此我们只能尽力抵达众多读者以“文本中心论”为理论支撑的阅读结果的共性――他必须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哈利・波特。

“读者中心论”的阅读:每一个读者的阅读能力、心理认知、人生阅历不同,面对文本,读者的二度创造就充满了精彩的个性――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不同。从这个理论出发来看阅读,我们不能随便说谁的解读错了,只要是哈姆雷特,读者让他穿什么衣服骑什么马都应许可和赞同。

一般来说,基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在文本中表达到位了来讨论,文本表达出来的一定远远大于作者想要表达的。诗人流沙河讲:“形象大于思维。”这也给读者中心论的阅读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条件。鉴于上述三种阅读的优劣,我们应该以文本中心论为基础,尽力靠近作者本意,张扬读者个体的创造性。

对于阅读结果的判定,只能看谁最接近作者本意、最接近文本表达出了的意思。但前者谁知道呢?而后者和读者的自身密切相关。所以一般来说我们读出的只要是“哈姆雷特”就够了。但是我们往往强调不能是哈利・波特只能是“哈姆雷特”――共性的认知,却忽视了是“一千个不同的”――个性差异。

有人拿现代文阅读题(文学作品)文本的作者做不好题目来说事儿。我想说的是,基于上述三种解读理论支撑下的不同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命题者以文本中心论甚至结合着读者中心论作为阅读的理论支撑来阅读来并以此来命题,他们抛开了作者,而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远远大于了作者想要表现的,而命题者制定的评分标准――他们的阅读结果――则往往与作者想要表达的距离较大,而作者是只关注也是唯一能够准确关注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那个人,自然这个时候文本的作者做不好题目。

有人说:阅读有深有浅,不合度也是过度和不够吧。那么请问:度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定?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必须统一,否则关于阅读的过度与不够的对话与批评都是自说自话。

比如韩军老师执教的《背影》,批评者认为是拔高的过度解读,远离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亲情而不是生命意识。可是韩军老师解读的结果是亲情与生命意识的交织。谁对谁错?还是标准不一。仍然以这个为例,我从一个小的角度来解读一下:

《背影》中为什么朱自清要抓背影来写而不是抓面对面的父亲的正面或者正面的某个部位来写?有人说这是艺术上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父亲正面的空间,固然不错。但设想,写正面不能留白吗?只写眼睛,留白面部其余。所以除了艺术上的留白,还有正面与背影给人的感受不同。正面是迎面而立,是相聚之感;背影是背面而视,是远去之象。所以背影也正是逐渐远去的方向和感受――衰老的父亲背影的远去,下次见面会怎么样,还能有多少次见面和相聚?既有亲情又有生命意识。所以笔者认为在亲情的基础上,更有生命意识的表达。没有亲情的生命的背影和没有生命的亲情背影一样不妥。因为亲情,所以才会更加关注父亲,而关注背影就指向生命意识。所以《背影》,亲情是必然的理解之一,生命意识也是其一,二者杂糅一起,或许更接近本真。

有时,我们往往容易受到一文一主题的思维影响,尤其习惯于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读写――强调中心突出主题鲜明的单一主题论,这也养成了很多人的阅读思维惰性,有人一开始读出了或者只是读出了亲情,就跟着附和,广而告之,人尽皆然,谬也。而现在我们不思考自己阅读的浅陋――打晃眼就给结论,反而去指责深阅读者阅读的过度,就更是荒谬了。

中语会副理事长何立新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文学作品解读、阅读教学,每个人心中自有自己的主张,学术探索没有绝对的真理和谬误。现阶段语文教师不是‘解读过度’,而是无自己的解读。‘解读缺失’是语文教师的通病,先得补补‘气血’,然后再才谈得上‘疏通经脉’。”中学教学各个学段的阅读该教给学生什么?引导学生解读到什么程度合适?结论当然还是应该从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这一点出发思考而得出。明白了给学生什么,或者做了自己的选择,答案就清楚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表述:“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一、学生的人生阅历与心理认知水平的问题

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实在太浅,生活单一,而且由于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多数不太懂得感恩和爱,多以自我为中心,于亲情淡漠或者表浅。以《背影》为例,学生对父母的付出感到的是理所当然,就很难理解文中的父亲买几个橘子就可以感动得朱自清流泪的。从这个角度看,或许解读为亲情,学生反而是看似懂了实则未能真正懂得,当然这也是应该强调学生对文本表达的亲情的感受和认知。与此同时学生之于生命意识,就反而更容易感受,当然对生命的珍惜却远远不够者也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意识,珍爱生命。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特点的表述,可以看出,如果在讲《背影》的课上,既体会到亲情,又能意识到生命的载负与意义,是应该被引起重视的。 对于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或者层次,我们缺乏科学的数据,更多时候是以主观臆测为依据。我们揣度的只是一个大概,连距平均值都相差很远,更不要说地区和个体差异。这个暂且不说,我们看一看这个现实: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显示:自杀是我国15-34岁人群的头号杀手。因此,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一大原因。在中国大陆的一项关于中学生自行报告抑郁和自杀意念比例及严重程度的调查显示,有33.3%的中学生受严重的压抑症状所苦,16%的承认有自杀意念。可见,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意愿呈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说法,告诉我们语文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相连。结合上述现实,我们完全没有理由批判将《背影》的“哈姆雷特”解读为亲情加生命意识是一种过度解读和拔高。换言之,教师不能坐在屋子里想学生的实际是怎么样的,必须走进学生,做调查了解。这一点相信整个中小学一线的教师更有发言权。

二、我们该给学生什么

是仅仅把我们所知的遗产给他还是同时还教给他创造的办法?我们是要将学生教育成整齐划一的产品还是个性张扬的创新型人才?当然我们选择何种阅读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取决于教师自己的教育观,看他要培养怎样的人才――是将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作品的研究者,还是有个性能创新阅读的阅读者。

篇7

【关键词】新的语文教学视角 阅读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2-01

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浪潮中,彰显出它独特的视角。学生是整个教育的主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不免为自己的阅读教学进行留白,认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吸收和扩充知识,转变观念,关注学生在阅读中人格、思维方式的生成,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读书用书,不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思想。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

在新视角下,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和观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也使得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困惑。一是教师讲多少的困惑。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课文分析,忽视了学生自我品味和欣赏语言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不讲又不行,学生已经依赖于老师讲授,不愿意主动学习,讲多少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困惑;二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后拓展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困惑。我们知道很多教师以自我接受能力为基点,把设计的相关课堂问题充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不但没有调动学生学习阅读材料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审美欣赏的能力,如何把课前课后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调整教学手段的困惑之一。三是阅读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所带来的困惑。新视觉下,依然存在部分教师把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到底语文阅读这一块学到了什么?仅仅凭借学期末考的语文成绩来衡量,这就削弱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后所获取知识的优势,评价方式偏重考试,用一分定高低,显露出评价方式的单一和绝对化,没有形成动态评价体系。

二、新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一)案例精彩回放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都是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不能不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心灵共鸣。新视角下,笔者准备这样进行本课的教学:

1.课前预习,全面获得本课的相关信息

在学生预习本课时,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本课,应该关注本单元专题“亲情”进行预习。可以理解本文所出现的新词、读好课文、积累词语、了解作者、提出相关的问题等等,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记录在“预习本”上,做好语文课文中的问题批注,为新授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中新授,教师精讲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对学生收集的资料和预习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共享,然后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小组交流,筛选不理解的问题,在全班让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交流,最后提炼一个问题,即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给了“我”,“我”把木雕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全班同学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讨论,如同学间讨论、查资料来解决问题,问题可以形成为小练笔、小演讲等等,把每位学生的想法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要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和敢于提问的勇气,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总结,羚羊木雕有价,情义却无价。只知道珍惜有价的木雕,不知道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重财轻义,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针对所提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再多读相关的文章,进一步体会亲情。

3.课后阅读,扩大阅读量

课后布置作业,美美地诵读课文,并且积累本课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让学生养成勤积累的好习惯,并且能够读一本关于亲情的文章或者小故事,记忆一句感人的亲情语句等等,进行课后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更多的阅读资料,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二)新视角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1.彰显于课外阅读中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拓宽范围,扩充阅读空间,让阅读教学生活化。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外阅读量,其语文实践性活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语文阅读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课外阅读与课内优秀文章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自己的视野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彰显于欣赏美文佳作

语文课本上的优秀文章,其语文文字之优美真是堪称“一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讲,把剩余的四分之三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品味语言文字,深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意境,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要有目的去读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彰显于多写多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写作。阅读教学后,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多写多练,把平时看过的书籍和杂志等上面的相关句子或者优美的语言进行摘录和积累。把自己的读后感分享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为你的体会和感悟喝彩。

三、结束语

新课改、新视角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并能激发学生思维方式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勤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许敏.语文新课程理念与魏书生语文教育教学改革[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山东省沂源县中庄中学 焦玉安.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化[N].学知报,2010年.

篇8

目 送(节选)

龙应台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品读

初读这篇散文,很容易让人沉浸于朱自清先生《背影》中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同以人间亲情为切入点,龙应台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血浓于水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本质,生命起点与终点的深刻思索与终极关怀。文中的龙应台,是作为母亲,也是作为女儿,长长牵引的目光,连接着生命的起点到终点的整个过程,渐行渐远的背影,蕴积着渐远渐浓的至深亲情。这篇散文既有龙应到的敏锐,也有她文字特有的深情,字里行间流溢着与生命素面相对的真诚与理解。文章采取写实的手法,选取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景片段,作者于其中做最深刻的思索,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别有境界。

素材小卡

经典语录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龙应台《目送》

我的人生里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去揣测别人对我的看法与评价;该做的事太多了。

――龙应台《野火集》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龙应台《目送》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

――龙应台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龙应台《目送》

想想看,你用什么东西量时间?一只漏沙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

――龙应台《时间》

他的坐着,其实是奔波,他的热闹,其实是孤独。

――龙应台

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试图掩盖粉饰才是没有信心的表现。

――龙应台《野火集》

斜坡上的杂花野草,谁说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

――龙应台《目送》

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龙应台《目送》

华章溢彩

散 步

龙应台

回到屏东,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蒙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说:“妈,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品读

文章用温情而又悲伤的笔触,描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琐事。文章以陪母亲散步为行文思路,在细碎而生活化的语言之间,能够充分感受到龙应台与母亲之间的深情,以及她自己对母亲老去的一种淡淡的无奈与感伤。纵观全文,虽然写的事情很细碎,但是,却由一件件小事拼出了母女之间的深情。对于龙应台来说,苍老的母亲既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幸福的是她有那么多的儿女记挂着她,惦记着她。不幸的是,此生此刻的老去却是无法勉强,时间能停留下的。母亲仿佛回到过去而产生的动作,说明了就算在早已糊涂的母亲的心里,母爱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条件反射,不管她是否还记得,可身体却总能记住那份爱,更显出了那份令人唏嘘的深情。

素材小卡

关于亲情的美句

心灰意冷时,亲情是那给人以希望的梅花,看到它,一睹破万难;心烦意乱时,亲情是那释愁的一杯烈酒,喝下它,一醉解千愁;心满意足时,亲情是那催人奋进的号角,听见它,一声震百里。这就是亲情,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她都将永远陪伴着你。

亲情是雨后的那滴甘露,滋润了原本贫瘠的土壤;亲情是破晓的那声鸡啼,唤醒了原本沉睡的大地;亲情是大海上的那叶小舟,拯救了挣扎在其中的人们;亲情是漆黑港口的那盏孤灯,希望着那返航的人们;亲情是阳关古道上的那个驿站,亲切着那浪迹的游子。亲情如良药,可以治愈你受伤的伤口;亲情如美酒,愈久愈香醇;亲情如影子,无论贫富,无论贵贱,总是无怨无悔地伴你一生。

亲情,就像一滴春日里的甘露,总能在悲怆的岁月里,鲜活怀旧者那风干的记忆;亲情就像一片夏日里的绿荫,总能在炎炎烈日中,撑起迷茫者的蓝天;亲情,就像一缕秋日里的阳光,总能在萧瑟的风雨中,温暖失落者的心田;亲情就像一场冬日里的白雪,总能在污浊的旅途中,涤尽跋涉者的征尘。它就是这样,没有杂质,没有距离,更没有虚伪,仅仅是相通的血脉间彼此默默地相互关怀。

亲情,无处不在。亲情是温暖的,它让我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得到温暖如春;亲情是湿润的,它让我的岁月即使蒙上了风尘,依然清澈澄净;亲情是伟大的,它激励我学习、奋进。它在马路上,在家里,在人间的处处关爱中……

亲情,是一把斜背着的吉他,越到情深处,越能拨动你的心弦;亲情,是一挂藤萝,不管你身在何方,它总是紧紧牵着你的手;亲情,是一串挂在颈间的钥匙,打开的是一扇扇忧郁的门窗。亲情,就在眉眼顾盼间,浅浅的微笑里,就在我那一首抒情的小曲中。

综述

篇9

——《引你走出冬天的文化》

适用主题:坚定信念、心怀希望。

2、世事纷扰,我唯愿寻觅心底的宁静;红尘匆匆,我唯愿驻足心底的安然。静静地过自己的生活,挥手作别世间纷纷扰扰,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殇,岁月无恙。

——《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适用主题:处世态度、忘却世俗的纷扰。

3、当我们的太阳缓缓升起 ,他们的夜幕却已然降临;当我们站在社会的风口浪尖之上,他们却挽起衣袖,归隐山中;当我们的冬天来临,他们却如梅花傲然开放。

——《逆行之路》

适用主题:英雄、担当。

4、北岛在《波兰来客》中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悲壮的诗人因青春的逝去而心殇。

——《一点青春气,千里快》

适用主题:把握青春时光。

5、昨日之时,你教长莺飞,细雨朦胧。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带您去看花海》

适用主题:亲情、师生情。

6、鲲为鱼,化而为鸟则为鹏,鹏有翼,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树为木,修其精华方为果,果无翼,亦可借双翅膀游远方。

——《修炼翅 膀游远方》

篇10

1、宁大夫是《爱的妇产科》里面的人物。

2、《爱的妇产科》,是朱丹、杨祐宁、孙坚、魏千翔、王笛等主演的医疗悬疑剧。该剧以社会医生与患者之间涉及孕产话题、医患关系为背景,讲述了一系列关于亲情、友情及爱情的故事。

3、电视剧叫《爱的妇产科》,杨祐宁饰演杨俊波,仁雅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一位留美归来的高材生,不仅长相英俊,而且医术精湛。他是个工作时一丝不苟,生活中桃花朵朵开的型男医师。他喜欢叶紫,为了得到曾受过感情创伤的叶紫的心而处处小心,悉心呵护。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