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范文

时间:2023-03-21 02:1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篇1

我的故乡没有高山,只能在天晴的时候,在远处隐约地看到村庄的轮廓;故乡也没有水,唯一一条流经村外的小河还叫干河,那弥漫在田间地头的雾霭与我记忆中的老屋屋后光秃秃的老树在落日的余晖中默默交流……

这一切我都非常熟悉,但也有风景。

久违的家乡的老屋,你现在还好吗?前些时候妈妈说老屋要卖了,话语中带着些许无奈。我的思绪一下仿佛回到了故乡,回到了老屋,记忆便这样在片片层层的遐思中弥散开来……

老屋是外公外婆的家,临街的瓦房,不算太宽敞。那一段日子永远镌刻在我生命的年轮里,会用一生的时光去慢慢品茗。

在外婆关爱的日子里,我茁壮成长。记得那时,我最喜欢和外婆一起到河边去。她在那里洗衣服,我就在一旁打水漂、捉蝌蚪。我和外婆一起去河滩上拣卵石,我们挽起裤腿,手拉手并肩走着,外婆用那女性特有的温柔呵护着我,让我成为那河滩上一个快乐的精灵;外婆一弯一直的动作,一会儿欣喜,一会儿严肃,那神态着实可掬……天晚了,我们在夕阳余晖中说笑着回家。那段记忆镀上了温暖和煦的色彩。

记忆的片段在脑中不断闪现,眼泪肆意地流淌。那年春季,在医院看到全身插满管子的外婆,我大声地呼喊,她只是闭着眼不说话,胸口在呼吸机的帮助下上下起伏着,她成了植物人。我哭喊着,告诉她我来了,我来看她了。泪眼蒙胧中,我看到外婆的眼角滴下泪水,我知道她感觉到了。可惜她连一句话也没留下。外婆在医院中度过了70岁的生日,我们捧着插满蜡烛的蛋糕,唱着生日歌,烛光摇曳中,多么希望外婆会看到我们。

每次过年上坟,回望那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青冢,我会记得外婆殷殷的教诲,她期望的眼神一如既往的慈爱。三年过去了,我还时常在梦里遇到她,梦想她做了一大桌子好吃的在门口等我们回家。梦醒了,才猛然觉得她已离开我好远,哽咽得难受。

今天,我又徘徊在那条小街的黄昏,久久不愿离去。透过老屋的飞檐,我抬头望了望暗下来的红色天空,那里正是岚霭弥漫。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你看,家乡的春天是绿色的:你看,天地万物生机勃勃,春姑娘洒下了蒙蒙汗水;笋子醒了,渐渐地也绿了起来;小草探出头来,告诉人们春天来了,自身也长高变绿了;那些树芽儿也被叫醒了,渐渐变成叶子,照样绿了……老屋虽易了主人,但永远发出一片绿色的春光!

点 评:

1.自然描写烘托气氛。开头加入了这一段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但为本文奠定了感伤而多情的氛围;习作者通过层层铺垫,为引出在“我”心里别具一格的老屋着上了神秘的色彩,“那弥漫在田间地头的雾霭与我记忆中的老屋屋后光秃秃的老树在落日的余晖中默默交流”,比兴手法和拟人化的手法的运用,使文字活泼可爱,多画面的展示,让老屋如有目前!

篇2

2、我认为我们的校园就是衣服被赋予生命里的画卷。站在亭子里向远处眺望:错落有致的石块在河边堆砌,潺潺的柳树从弯弯的小桥底下流过,偶尔有几条小鱼在水中悠然休息,实在是令人陶醉。

3、走出亭子,周围一片翠绿映入眼底,翠绿的小草,小树在努力的向上生长。微风拂来仿佛赋予了他们生命,一个个跳动着摇曳的舞姿,让人不得不驻足观赏。拜别了留恋的草坪,来到河边。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水面让人不由得想玩弄一下水流。手从水里划过,除了即将消长散的微波,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让人想起了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诗句,我喜欢水的意境,柔中带刚。

4、河边的自然不能多留,来到桥上,桥的洁白让人觉得身处一片无欲无求的纯洁世界,闭上眼。享受着大自然带给你的阳光,浑身都无比舒畅。这种感觉是不是和小说里说的那样,被人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感觉一样呢?

篇3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学的“游客”无疑是学生,当学生观看有着太多“相同”的课堂教学,会不会也有“见异思迁”的渴望?

为此,教师要改变自己在学生眼中的教学形象,就要努力改变自己惯常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创造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让学生总能在熟悉的老师身上找到一些新的风景。

例如在教学“直线的认识”时,一般教师都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直线的无限延长,而一位教师是这样教的:他从黑板一端开始画直线,一直画到另一端没有地方画了,就保持着画的姿势走出教室。学生当时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老师慢慢远离教室。这样足足持续了几分钟,教师才回到教室,开始讲解直线。

要让学生对熟悉的教师感到不熟悉,要让学生对熟悉的教法感到不熟悉,教师就应该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善于改变教学的细节,让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新感觉。教学的创新不只是局限在小细节,甚至可以拓展到大的环节,让整节课的教学方式有别于常规课的教学模式,或许能够给学生巨大的心灵震撼。

例如有位老师教学“倒数的认识”时,走进教室竟然不讲话,只在黑板上快速地写了一行字“乘积是1的两个数”,接着又写了一个算式“()×()=1”让学生填空,学生纷纷举例。教师在填空中的两个数下面连线写上“倒数”两字,接着在板书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文字后面补上“互为倒数”四个字。教师把学生列举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算式放在一起写成一列,然后在每个算式的两个分数上方打上“?”,学生明白教师想说的意思,那就是观察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征,发现“两个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颠倒”,于是教师在“倒数”一词的“倒”字下打圈。

平常上课,学生熟悉的是教师的有声教学,已经习惯了教师的滔滔不绝,甚至熟悉到能够猜测到教师接下去会说什么话。而上述例子中教师竟然一节课中不说话只写字,让学生感到奇怪和陌生,这样不说话的教学可谓别开生面,让学生刮目相看。

篇4

一、在熟知中发现无知,催生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当学生学习了某一知识点后,认为自己已经了解、掌握了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在继续学习中表现得马虎、浮躁.其实,学生对这部分数学概念仅仅是对知识表面现象的了解而已,谈不上熟练掌握.为此,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学生熟知的知识予以呈现,适时追问和反思,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自己想要探究的真知.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很多学生都觉得年、月、日的知识自己早就已经知道了,认为自己已经“熟知”了年、月、日的相关内容: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是大月份,每个月31天,4、6、9、11月是小月,每个月30天,2月份有28天,也有29天的,一年有365天,还有的366天.那么,这节课还用学吗?面对学生一脸的得意和对新课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

1.任何一年都只有12个月吗?有没有可能会发生一年只有11个月或有13个月的现象呢?

2.任何一年,1~12个月的天数都是固定不变的吗?你有什么好方法来探索吗?

3.为什么2月份有时28天,有时却是29天呢?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下子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无止境,发现自己在生活中对年、月、日相关知识的了解只是皮毛而已,在这熟知的背后原来隐藏着诸多的陌生,这些陌生正是自己的无知之处,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催生了学生想要继续探究的动力.

二、在无知中探求真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知识的建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无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从无知出发,逐渐地由现象深入本质,从中探寻到宏伟的知识,揭示熟知背后隐藏的数学本质特征,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

以加减法教学为例,这是小学数学最为基础的知识,对学生以后的数学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笔者将教学内容以习题的形式进行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无知,从而催生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求知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习题中步入探究的轨道中来.笔者选择了这样一道习题:甲、乙、丙三位客人同住一房间,房租为30元/天,甲、乙、丙每人拿出10元,共30元交给老板,正值店庆,房租从每天30元降价到25元,老板交由服务生退还客户5元钱.客人协商后同意给服务生2元钱为小费,剩下的3元分给甲、乙、丙,每人各得1元.这样三个人每人付出的钱为9元共27元,再加上服务生的2元,一共为29元.那么另外的一元钱在哪里?

初看题目时,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很奇怪,对另外的一元钱感到不知所措.为此,我引导学生从排除干扰信息入手重新思考.按照我的提示,学生发现,原来客户每人支出的9元中已经包含了给服务生的2元小费,因此,在计算这30元的组成时不能算上店小二的那2元钱,这正是本题的干扰信息所在.

通过这样的习题练习,一下子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无止境,发现在数量关系的计算方面自己仍有很多的无知之处,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思考.

三、在熟知中理性拓展,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工作中,才能体现知识的真正价值.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适度拓展,从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中去寻找突破,这不仅能体现数学的理性,也能由点到面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的内容时,在几次练习后,学生开始认为自己已经“熟知”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觉得这样的练习根本不存在困难,在细微之处开始表现出马虎的态度,甚至不屑一顾.为了帮助学生强化对小数乘法意义的认识,笔者以网上的一道求证题作为本课的拓展题:

求证:1元=1分.

解:1元=100分=10分×10分=1角×1角=0.1元×0.1元=0.01元=1分.

这样的解题过程貌似没有错,那么究竟是哪里出错了?引导学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找错.终于,有学生提出疑问:100分=10分×10分是不是应该改为100分=10分×10呢?另一位同学则补充道:“1米=10厘米×10;而不是1米=10厘米×10厘米.因此,100分=10分×10.”通过讨论学生们一致发现,求证过程中的计算过程并没有错,但是在计算过程中单位也应遵循运算规则.

篇5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学的“游客”是学生,当学生观看有着太多“相同”的课堂教学,会不会也有“见异思迁”的渴望呢?审视我们平常的小学数学教学,对于课题的导入大部分老师多半采用匆匆几句导入,甚至开门见山式揭题,以给学生较为明确的心理定向。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当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这份“准备”不仅是在情感和兴趣上的,如果“准备”中还蕴含所教内容的深层次联系,为后面的新课埋下伏笔,那就有了理性的意味。笔者认为,作为导入课题环节,教师要努力改变自己惯常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创造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让学生总能在熟悉的老师身上找到一些新的风景,切不可因为课堂时间不够而草草敷衍,应该在导入中萌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建立教学中既熟悉又陌生的距离,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谈话揭题:蛰伏深意,顺势而为

导入自然,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顺应教学发展的线索,不露痕迹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理解更加到位。王尚志教授曾经精辟地说:“好教师帮助学生会不露痕迹,学生还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引导自然,贵在顺势而为。即关照教学目标达成之势,顺应学生认识状态之势,揣摩学生思维发展之势,通过肯定的评价、委婉的否定、或明或暗的提示,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走向深入。自然的引导不是刻意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当时的状态下就“应该这样”。自然的教学状态是本真的教学状态,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境深远。下面以一导入片段说明: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东、南、西、北”

师:同学们好!老师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都非常可爱,请大家自我介绍一下。

师:能介绍一下你周围的人吗?学生回答。

师:哦,老师知道了。他说得非常清楚。如果他只说:旁边是谁,能行吗?

生:不行,这样就分不清是谁了。

师:我们在介绍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谁在你的前面,你的后面是谁,谁在你的左面,你的右面是谁。这样别人才能明白。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东、南、西、北”。

学生首次接触表示方向的概念——东南西北,往往会很不习惯,表达会有一定困难,容易错位。为了突出强调“关系”,在课始的交流谈话中老师自然利用学生所在座位的关系,引导到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关系,在描述的时候注意说明“谁在谁的哪一面”。这样做,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催生他们学习方向的好奇心,又很好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方向”、“左右前后”这些关键词上,为后续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缩句揭题:梳理脉络,拾级而上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知识的获取,主要不是靠实物实验,而是通过思想上的实验,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任何一种知识的接受必然要经历一个自主内化和自主建构的过程。即必须通过自身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体验、感悟,才能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下面以一片段说明。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有关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文字题

师:暖暖的春风吹在我们脸上。

生:老师,这是什么题目呀?

师:你们会不会缩句?

生:会,春风吹在我们脸上。

师:下面在看一看这一道应用题,小军买了3本单价5元的笔记本和1只单价20元得书包一共要多少元?你会缩句吗?

生:这种句子怎么缩呀?

师:这句话里说的谁和谁一共要多少元?

生:笔记本和书包一用要多少元?

师:会列式吗?

生:会。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语文所贯用的“缩句”方法来找句子主干,帮助理解较复杂的文字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语文的教学思想,本身就具有一种新意,对于学生来说也感到非常的惊奇,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心理基础。其次,较复杂的文字题,对有些学生来说感到无从下手,构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而通过“缩句”很快就能找到句子的主干,也就是解决文字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化难为易,由易到会。因此语文是数学的基础,特别在解决一些较复杂的文字题、应用题的时候,也很有必要运用语文所学的知识,或者实践中的经验。这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做到活学活用。

三、游戏揭题:重返生活,洞悉细微

“生活世界”是“数学世界”的根基,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原理都可以在生活世界中找到原型。“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乐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途径。”(布鲁纳语)如果在课堂导入中创造性地将儿童平时经常玩的游戏作为学习材料,犹如向一池明亮清静的湖面投出一颗激情的石子,荡起儿童情感的波涛,从而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下面以《角的度量》片段说明。

教学内容:角的度量

师:孩子们,请看屏幕(出示第一个倾斜度较小的滑梯)玩过吗?

生:玩过。

师:地球人都玩过!(全班学生都笑了)(出示第2个倾斜度较大的滑梯)想玩哪个?

(大多数学生说第2个,教师出示第3个倾斜度很大的滑梯。第3个。可是,大多数同学马上笑着改变了主意——第2个)

师:有人笑了,笑什么?

生:第3个太斜了。

师:这个斜字用得很好。

生:第3个太陡了。

师:这3个滑梯的不同之处在哪儿啊?

生:三个滑梯有高有矮。

师:对,有高有矮。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胖有瘦。

师:哈哈…….是,有胖有瘦。你说呢,小伙子?

生:有宽有窄

师:还有宽有窄。你们说出的这些都有点像。不过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之处,那需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看得出来。

生:角度。

师:哎呀,厉害!是不是这样啊?(抽象出三个角)

生:是。

师:最主要的是它们的角度不同。(隐去两个角,留下第二个滑梯的角)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了,是不是?

生: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量角的大小)

篇6

放假了,我终于可以以散步的姿态走过这条弄堂了。

路两旁有高高的梧桐树,把小路上方的天空都遮蔽了起来。金色的阳光照在梧桐叶上,并跳跃着,那碧绿的叶片竟也反射出火红的光。

我身旁走过一对老人,一位老爷爷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位同样花甲的老奶奶。老爷爷的额上漾起几道皱纹,黝黑的脸庞显示出一种健康的肤色,正用长满老茧子的手缓缓地、小心翼翼地推着轮椅。老奶奶的脸上也是千沟万壑,但却显现出青春的活力,轻扬起的嘴角挂满了幸福。那位老奶奶轻轻侧过脸,老爷爷不知在她的耳边说了些什么,直逗得老奶奶咯咯笑。此时的夕阳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小路上投下一帘的幽梦。轮椅在地上缓缓行驶着,碾过那梧桐叶的影子,碾过那碎在地上的阳光,碾过那艰难的岁月,相信它将一直驶向前方,直至夕阳的尽头。那对老人渐渐地消失在了我的视野里。谁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呢?正是因为黄昏,夕阳才会变得如此绚烂与夺目。

迎面而来一个三口之家,爸爸牵着妈妈,妈妈牵着一位小女孩,小女孩的手里捧着几片青绿色的梧桐叶。小女孩拿着一片叶子,用叶尖轻轻触碰她妈妈的下巴,笑着喊道:“妈妈,你看,我回家要把这几片叶子喂蚕宝宝!”我暗暗在旁边笑女孩的无知,这是梧桐叶,可不是桑叶。小女孩的爸爸抚了抚她的刘海,说了声小傻瓜。女孩似乎有点儿生气了,嘟起了小嘴,但很快又像刚才一样笑了起来。小女孩那银铃般的笑声渐渐远了,更远了,就像那牵牛花的香气,淡了,更淡了。我忽然忆起小时候,我也像那个小女孩一样,和爸爸妈妈一起玩着闹着。可是长大后,真得很久很久,没有和他们一起外出散步了。

驻足许久,我才发现自己一直站在原地。是否,一个人成长得越快,便会回到原点?

篇7

与羊城的擦肩而过,我甚至不能把它说成是一次美丽的邂逅,短短一小时的停驻只是此次旅途的一瞬,甚至没有让我感受到这个城市特有的风情。只有铁路两边生长的大片大片不同于北方的竹子让我充满了欣喜。那些从地面打着旋儿密密麻麻的生长到顶端的叶子,在阳光下的风中泛着点点白色的星华。湘妃竹在南方的土地上温养千年,散去了怨气,把黑色的斑点转化成了青翠的叶子,把竹的主干包裹的密密实实。是否娥皇和女英的故事会在千年后的南方土地上充满了屈原式的浪漫主义色彩,神秘而富于幻想?那沿途的风景告诉我的,是交织千年的关于南方的瑰奇与神秘。

东江的水昼夜不停的流动着,在每一个日升日落的时光里带着满江的金黄灿烂到了珠江的怀抱。滚滚不息的江水孕育了一条永不枯竭的生命线,不仅仅是江边的堤岸有茂盛的热带乔木和青青芳草装扮了每一寸土地,更是哺育了沿江成群的工业园区。在很多有繁星的晚上,我就静静的趴在宿舍前的栏杆上,看那些闪烁在过往轮船上的五彩光芒,陷入对这片天地的想象。也许在多年以后,我会老的记不起东江边上这个叫企石的小镇,甚至叫不出东江的名字,但是那些挥洒汗水的白天和每一个平静却又张狂的夜晚却是怎么也不会在记忆里烂掉。那段在厂子里张扬着青春的时光会成为记忆深处的绝响。

是否前世的五百次回眸真能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所以在只身来到莞城后才有那么多偶然的相遇。那个说着家乡话的同乡老板,那些和我来自同一个城市边缘的公司员工,甚至那两个做临时工的广西女孩儿也是和我一样的在读大学生。所以,我可以在说着家乡话吃着熟悉的家乡饭菜的时候和他们没心没肺的交流,一起笑着度过那段繁忙却又充满生气的短暂时光。那个说过“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两广人说普通话”的叫做隆芸的广西女孩儿,用她家乡遍地的芒果深深吸引了我。我向往着,在以后的岁月里能去到那里,在当地人过芒果节的时候吃那些免费的各色水果。还有农婷莲,和芸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广西女孩儿,一个勇敢的曾经在自己的宿舍杀死过老鼠的可爱女孩儿,用她的活力感染着厂里的每一个人。那条从厂房到食堂的道路,在每一次下班的时候都不会寂寞,我们总是用发泄不完的精力为她穿上热闹的外衣,那翻飞在空中的拖鞋足以证明这些。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我庆幸遇到了这一群人,有兄弟,也有姐妹。

厂里的日子,毕竟是苦的,可也有张狂的时候。有青春的地方就有飞舞的激情。第一次进厂,好奇心总是占了上风,就看每件事物都觉得新奇。记得才进厂子的那段时间,我就每天重复的推着别人眼中单调笨重的小车,在那50米长的生产线旁和小车一起走过了早已无法算清的分分秒秒,却也觉得充满了趣味儿。那些被我戏称作“手扶拖拉机”的小车是我初到厂子时最重要的记忆。后来,我成了厂子里最机动的力量,哪里需要我,哪里就是我战斗的地方。那些核心技术以外的活成了我在厂子里不断体验的来源,新奇并快乐着。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奥运情节,所以伦敦奥运会的那段日子成了我最疯狂的时光。在很多个晚上,我就躺在床上看手机屏幕上的文字直播,在凌晨两三点时闭上艰涩的双眼,带着一天的疲惫进入梦乡。记得中国男篮对阵澳大利亚的那场比赛,我压抑不住内心的渴望去向主管请假,成了我厂史上的记录。而那一晚,也是我感情起伏最大的一晚。我在陌生的小店里疯狂的宣泄着,为每一颗进球欢呼,又为每一次失误暗恼叹息,又哭又笑的成了别人眼中的神经病。这就是我的青春,在每一个值得疯狂的时候挥洒激情,却从不后悔。

在每一个有风的下午,我就站在窗边静静的看着窗外。离窗最近的是三个小池塘,淡绿色的液体在阳光下反射着玛瑙似的光泽,而微风吹拂下的波纹则成了绿宝石表面的星华,高贵而神秘。那些游动的鱼儿,我有时在想,他们是否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生灵,可以在如梦似幻的世界里尽情展现身姿。池塘边上围着一群壮硕的芭蕉,青翠的叶子在细微的风中招摇着,悠闲而舒适。从窗口望去,池塘远方是一条弧形的公路,青黑的泥青路像一条流动着的纱帐,护着里面宁静的村庄。村子依偎着青黛色的丘陵,于是目光中的风景被阻断在了这片时空里。有好几个晚餐后的黄昏,我看到落日的余辉洒满了整个空间,于是这水,这山,这房屋,连带着穿过这片空间的电线都氤氲在了橘黄的色彩里,安静祥和。我用手机记录下这些时刻,在以后怀念的日子里慢慢品味。还有蔚蓝天空中划过的飞机,从一朵云里钻入到另一朵云里,最后带着白云的影子消失在了天际,像一条会飞的鱼。原来,飞鸟与鱼的距离就是整片天空的距离,可以看到,却不可触摸。当思念的时候,飞机可以坠落,飞鸟可以摔落,所以,飞鸟和鱼注定了浪漫和凄迷。我在闲着的时候,收获了这一窗的风景,还有因着风景而来的幻想,平静又安详。

我最喜欢这边的夜晚,那些十点钟以后的夜晚。在劳累过后,冲一个凉水澡,怎一个爽字了得!穿上球衣,在夜风中走向厂子外面的露天餐馆,吃一碗炒粉,喝一瓶冰啤,听老板讲诉不知道多少年前发生在荆州的故事。有很多个夜晚,我被曼子和小强邀到他们家吃夜宵,看他们在自己小小的爱巢里手忙脚乱的煮鱼、炖鸡。在这样的夜晚,我和小强把酒话天涯,那些不断堆放在墙角的酒瓶见证了这一份友谊。我在凌晨一两点的时候回到宿舍,略显昏暗的巷子成了老鼠的天下,我不会寂寞。还有周天的晚上,这是每周唯一的一次假期,我在金江东海岸的球场上发泄着自己的快乐,用四个多钟头的奔跑跳跃告诉自己生命中那颗永不沉寂的心。就是这样的夜晚,有凉风,有星辰,有最美的活力,让我流连。

是否流星的坠落注定了伤逝的结果,我不知道。只是那个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流星的夜晚不会被遗忘,还有那个向我诉说心事的女孩。芸说,她想展翅飞翔,在自己的道路上走的自由,即使头破血流。只是,家族早已给她安排好了道路,也许大学以后就会永远的留在那个叫做百色的地方。我不知道这个为着自由两次偷偷离家的女孩儿最终能否走上自己向往的道路,只是在这个夜空中感到一阵悲哀。自由和前途,这个纠结千年的话题,有多少人在它的面前黯然神伤。就像我们常常看到的,有些人不想走早已被安排好的道路,而有的人却因为无路可走而徘徊挣扎。这就是现实,很悲哀。夜风中的沉默,很清醒。东江上闪烁的光芒,还有天空划过的流星,在这个夜晚格外显眼。

篇8

最初叫我感受到这种传统魅力的是程派名剧《锁麟囊》。原来只是断断续续的听了其中的一些唱段,喜欢程派的唱腔特点,有韵味,在幽咽婉转中,品味那种若断若续的情调和韵味。偶然的机会,看完了张火丁演出的全本《锁麟囊》,从选奁受囊,春秋亭相赠锁麟囊,薛湘灵落魄莱州,到赵守贞三次让座薛湘灵,表面平静,心底已是波澜起伏了,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从剧情设置,主题意蕴,唱腔变化,舞台呈现上,再加上张火丁沉静大气内敛含蓄的演绎,一切如此完美,不被她虏获也难。或许,这就是传统戏曲的魅力。自从《锁麟囊》上世纪四十年代首演以来,一直备受人们追捧。尽管其中也有不同的版本,程砚秋贴演以来,被众多程派传人演唱,成为程派的经典代表剧目。锁麟囊花香永驻。

从感喟唏嘘中走出来,对照我们当下的戏曲创作,《锁麟囊》是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的。

一个简单故事,立意深远,传递的是“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人间善良情愫。薛湘灵和赵守贞,一个富而骄娇,一个贫而卑悲,却同样善良淳朴;一个慷慨赠囊,不留姓名,不思回报,认定“寡母饭信,非为报也”;一个衔恩俯躬,铭刻于心,耿耿思恩,把受赠锁麟囊供奉,施舍帮助他人,把这种大爱传递。就这样两个人串起了这个温暖煦美的故事。薛湘灵和赵守贞都经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大富大贵和贫寒交迫交织,在这种生活的变化中,他们没有被财富所冲昏头脑,富而傲,更没有为生活的窘迫所桎梏,贫而寒。两个人心底的善良淳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散发着迷人的芳香。薛湘灵从开始的富而骄娇,到春秋亭赠囊时,当得知赵守贞的遭遇时,“听薛良一语来相告,满腹骄种顿雪消。人情冷暖凭天造,谁能移动他半分毫。我正富足她正少,她为饥寒我为娇。分我一枝珊瑚宝,安她半世凤凰巢”。一副天生悲天悯人的古道热肠。遭遇洪水成为卢府的下人薛妈后,在这样人生大起大落的变故中,湘灵没有怨怼,这是尤为难得的。她开始自我反省:“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又谁知祸福事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到如今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教我收余恨、免、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振作精神,早悟兰因。”有多少人能够在挫折和苦难面前检点自我,不归罪于旁人,不怨怼上天,而将一切归咎于自身,改过自新。不因为不测之虞而幽怨,不以生活的风云激变而自甘落寞,大开大阖之间,薛湘灵领悟到穿越富贵贫困的道理,此后的人生有了更坚实的底蕴――好生活不完全由富贵凭持,得乎心态。赵守贞在接受了薛湘灵的赠囊后,由贫寒而富贵,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改变,而是接过薛湘灵传递的爱的种子,传播下去。她把受赠的锁麟囊供奉起来,时刻不忘帮助他人。大灾之年,粥棚施舍,接济穷困之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薛湘灵善良朴素人性的延宕。倘若说,不拘囿于因果报应好人必有好报的传统宿命理念,能够体现人与人之间人性之美,真与善的基本美德殊为不易,薛湘灵反思人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更如黄钟大吕,这也是在传统戏曲剧目中鲜见的。

如果《锁麟囊》是一朵常开不败的鲜花,这深情讴歌人性善良的主题意蕴则如屡屡暗香,沁人肝肺。

花香悠远,形色亦斑斓。剧作的唱腔、唱词,以及演员的表演身段等使得花香更加沉郁芳香。剧中对比手段的运用无处不在,薛湘灵和赵守贞在富贵和贫穷之间的转化形成强烈的对比,由富转贫,由穷到富,在这个过程中描摹出的是人性的本真,在精心营造的戏剧情境中,是薛湘灵和赵守贞生命深处真善美的流露。加之有那些势利小人的鲜活对比,更显得薛湘灵和赵守贞的高贵。如,赵守贞出嫁时,打锣的知道出嫁的是个穷人家,连锣都懒得敲,在得知赵守贞获赠锁麟囊后,立马换做了另外一副嘴脸;再如卢府的那个叫碧玉的老妈子,见不得薛湘灵从一个下人突变为府上的贵客,满脸的傲慢与不屑,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薛湘灵却安之若素,沉静内敛,三次让椅,天上人间,凡此种种。在对比中,剧作主题意蕴更加深刻厚重。

程派的唱腔好听,那种若断若续,气断神连的韵味,迷倒了众多观众,特别是程派名剧《锁麟囊》,特别是那段二六板的唱腔“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且不说唱出了春秋亭内外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单是闭上眼睛,什么都不去想,细细的品味唱腔,已经感受得到温润大气,细致妥帖,于是抚掌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当初翁偶红先生把剧本交给程砚秋先生后,程砚秋看后建议:“几段唱词,您也再费点笔墨,多写些长短句,我也好因字行腔。”剧本改好后,程砚秋午后到什刹海、后海、积水潭等无人之地,移宫换羽,酌字换词。唱腔清雅灵秀,唱词更是字字珠玑。如“泪自弹,声续断,似杜鹃,啼别院,巴峡哀猿,动人心弦,好不惨然”,不用度曲,仅仅这几句话,从口中读出来,节奏、意境、韵味,都已经有了。“耳边厢,风雨断,雨声喧,雷声乱,声乐阑珊,人声呐喊,都道是大雨倾天”,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参差错落,意短情长,醇厚优雅,饱含情致。一个是剧坛轮老手翁偶红,运斤成风,索句寻章,一个是菊坛名宿程砚秋,征歌度曲,厘定曲谱,二人的完美结合才成就了锁麟囊中这奢华的唱腔,这华美的唱段。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喜其律,于是闻达益远。

无缘亲眼看到程砚秋的表演,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但程派弟子接过衣钵,将其发扬光大,叫世人大饱耳福眼福。看《锁麟囊》,最喜欢张火丁的表演,无论唱腔,身段做派,温文尔雅,高贵迷人。出阁前富贵小姐的,春秋亭上善良纯洁的本性展露,一个圆场,一个搓步,举手投足之间都是戏,特别是结尾时薛湘灵的“正反卧鱼儿”,风淡云红,把薛湘灵的心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此时无声胜有声。

篇9

关键词:歌曲教学;可教点;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全国著名音乐特级教师刘德昌老师,其貌不扬,但上起课来简约灵动、轻松活泼、潇洒自如,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音乐,富有美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崇拜有致。我很喜欢他在音乐教学中那独特的切入点,那简约、朴实而又不失韵味的语言,那富有乐感的节奏,那举重若轻控制场面的艺术,令我倍感钦佩。反观我们的音乐课堂,唱歌教学是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作为音乐教师,如何抓好音乐本体,把握好歌曲教学的切入点,紧紧抓住歌曲的可教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

一、对歌曲可教点的理解

(一)什么是歌曲的可教点

可教点指的是课堂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学目的或对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作用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是能将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统摄于一体的结构点,可教点既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突破口,又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聚焦点,更是学生探求新知的着眼点,是情感共鸣掀起的兴奋点。

(二)哪些是歌曲的可教点

根据内容的不同,每首歌曲的可教点也有它的倾向性。比如,低年级的歌曲,在声音、情绪、模仿、节奏等方面可以挖掘可教之处。中年级的歌曲,在低年级的基础上,可以着眼于曲式结构、表情记号、音乐节拍等方面。高年级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可以从创造性思维、音乐素养等方面入手。但这些方面既要保持它的“固定性”特点,又要有它的“随意性”特点。

二、怎样抓歌曲可教点

(一)找准对话点、聚焦点

老师备课时必须吃透教材,对歌曲的理解难有深度和广度。而不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点点到位。要体现新课标,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认为:

1.与教材对话,寻找歌眼

歌眼是一首歌的亮点,因此,要因教材而异,因教师而异,看起来似乎无方法可以参照,然而,却有原则与规律可循。

2.与学生对话,设歌眼

(1)从学生喜欢的活动中设歌眼

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与学生喜欢的活动相结合,通过活动、游戏中设歌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完成学习。

(2)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安歌眼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安歌眼能大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容易被营造的氛围吸引到教学中来。俗话说“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从身边的事物现象出发,发现并解决问题。

3.与自己对话,升华歌眼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教材―教师”这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不仅要与学生对话,与教材对话,更应该与教师自己对话。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教师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利用自身的资源,才能赋予“课眼”以个性,即创设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二)抓住音乐要素,挖掘歌曲审美内涵

1.处理歌曲

如,在上一年级《法国号》时,运用图形谱对歌曲进行处理,提示把断连的感觉、力度的变化、旋律的起伏、呼吸等都表现到位,学生唱得很投入。

(四句按pp-p-mp-mf的力度变化进行演唱。)

2.创造性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是教师备课中分析教学内容的直接参照物。现行教材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内容丰富多彩。但教材是死的,而现实情况总是发展变化的,新的教学发展观中提出音乐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创新。我们的音乐教师作为一个鲜活的具有独立思维的“人”,应当将律动表演、器乐伴奏、多声部合唱等形式加入课堂中,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实施注意

(一)适时

可教点的出现不能过早也不宜太迟。过早会给学生带来困难或者流于形式,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和目的,要做到恰到好处。

(二)适量

一首歌可教点非常多,如果随心所欲,点点到位,必将导致课堂的拥挤,因此一节课最好安排一到两个可教点。

(三)适度

可教点设计一定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

(四)适用

“适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可教点一定要适合所执教课题使用,同时也要适合听课的学生使用。

总之,歌唱有效教学是一个“新”的老问题。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我们不断提升素质,潜心钻研,紧紧抓住歌曲的可教点实施歌唱教学。抓住歌曲的可教点,就是抓住音乐本体,抓住歌曲的可教点,就是优化课堂教学。让我们一起,为真正实施有效歌唱教学,实现高效音乐课堂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篇10

故乡,是一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诚如他在文章引用的那样:没有童年就没有人生,没有故乡就没有文学。对故乡的眷恋有多深,对故乡的感情尺度就有多长。

有我之境 心灵最深处的记忆是童年,那是扎根于青涩年华的纯情之恋——乡土之恋,赤子之情,也是生长在月亮之上的童年,充满幻想和盼望。他的一组散文《难忘的牧童时光》、《想起童年唱儿歌》、《想念插秧时节》,无不深深沉湎于这种令人陶醉快乐与幸福的童趣之中。他这样写道:

“一处远山,一口池塘,一个牧童,一根竹笛,一头水牛,一抹夕阳,这一幅绝美的图画,承载了千古以来多少文人雅士对世外桃源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这悠扬的笛声穿过历史的星空,带给我们多少对故乡田园的回忆与眷恋……”

是的,这些来自于淳朴的田园之歌,都是在阡陌之上的脚印、日月、星辰、庭院、茅舍组合起来的,我们并不陌生,可以这么说故乡是生长在阡陌之上的、有着铜版一样的木刻之美。还有农时、节令、庄稼,草木,他了如指掌,不假思索,信手拈来。那些涌动在心底的诗意,灌溉了自己的笔墨,生机无限。

“每每忆起插秧的时节,总能把岁月发酵的心思高挂枝头,让我乘着微风的翅膀,静心地在月下聆听花开的声音。记得每年的清明过后,一朵朵栀子花含苞待放,一对对春燕在雨中衔泥,一群群布谷尽展歌喉,一阵阵蛙鸣,让整个春天的原野充满乐章。”

《想念插秧时节》以轻扬的笔触写出了意味,情景交融恰恰是它的独到之处。

来自对生活的感悟与生活记忆的苏醒,留下了当家塘的鲜活图景:与之相伴的童年,母亲在捣衣砧上的月色背影,蛙声,荷花,这些不用回忆也会想起的情景,充满了暖与亮的色彩。那些童年的亲近与偎依,那种血脉相连的土地,就在《当家塘,我永远的身体胎记》,涵盖了来自于乡土的情感,留下了一辈子的烙印。通过一咏三叹,赋予了当家塘全新的感觉视点……

我害怕迟早感悟不到当家塘

池水涌浪的心跳

更害怕我的心灵远离了土地与母亲

丰实而充满浓郁田园生活气息的诗歌,总是第一时间站在诗人的笔尖,轻盈起舞,水墨散花。有谁能惊蛰般的苏醒童年,有谁能霜洁般的守望故乡,又有谁能七彩般的吟唱田园牧歌?在这里,我们都能找到,因为《梦的背面是故乡》。一堆《故乡的草垛》,就足以让我们的青春年少格外的饱满起来,怀念似水年华,留在草垛里的天真浪漫,成为今生的记忆断章。

故乡的草垛

是麦稻用躯体堆积起来的——

起伏山峦

故乡的草垛

是陌生的路人能够读懂的——

村庄界碑

春夏秋冬,季节依旧,而我们的心灵在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放牧中,“这年华青涩逝去,明白了时间”。乡土没有城市的勾栏瓦市,没有繁华,只有简朴,但是充满大自然的清新、生活的气息,花木虫鱼,庄稼,村落,季风,都是,永远都是心中不落的窗外风景,它们留在年轻的记忆里沉淀后,木炭一样的温暖而亮丽,火光晶莹,一下子灿烂起来。正如,《这个夏天,还在匆匆赶路》里所写的……

小草早就踮起了柔柔脚尖

企盼天宇边的第一束光缕

青蛙曾多次哼起流行的小曲

时而又被雨水浇湿了全身

栀子也张开了惺忪的眼眸

每一个花苞都憧憬着绽放的惊喜

对故乡的守望与渴望,就是对乡情的深情回眸。故乡背面的是一块摩崖石刻,上面是用父亲,母亲,乡亲的血脉之情镌写的故乡情怀,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细节真实与诗意追求,它涵盖了一世的乡土风情。

故乡永远是一幅怀旧的底片

将我搁浅的时光与梦想深藏

故乡永远是一阕唯美的宋词

勾起我日思夜想的满畈稻香

无我之境 故乡是安放心灵的城堡,故乡之情是我们心灵之上的情怀。这里有游子之行吟,离家的况味,那是飘起在炊烟之上的乡愁。一如泰戈尔在《吉檀迦利》说:忧愁在我心中沉寂平静,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城市有我们的向往与憧憬,也有太多的喧嚣与浮躁,很多时候让我们“水土不服”,睡梦里留下的依然是安放心灵的故乡。正如,《乡愁,是光阴缝补不了的伤口》:

也许,对于喧嚣的都市

我永远是一只迁徙的候鸟

时而择木而栖,时而又振翅远行

飞翔的翅膀载不动城里的

风花雪月

我常常靠在夜的脊背

如同城市街头的一盏路灯

彻夜失眠

童年、故乡、经历、愿望甚至梦境,都会成为一种艺术感受力,引燃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这一切来自于大自然的文字,触景生情,印证了中国古人的文学方式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讲究的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精神的。这样的传统使他的诗文始终对自然有一种对应的本能,将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我们看到古往今来不乏故乡的文学创作,充满了生命力。杜甫、李白,陶渊明,明清小品,民国随笔,现代寻根文学,鲁迅的《故乡》,贾平凹的《商州》,都是繁衍文学故乡的一条大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笔墨情怀,正所谓此去心安是吾乡。《最浓是乡情》:

屈指数来,从故乡那片大山走出到都市定居已有好多年了。繁华的都市光怪陆离,五彩缤纷,自己虽浑身浸透在现代文明之中,呼吸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鲜空气,然而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把潮湿的思乡心情拿到都市的晴空下翻晒,不由自主地思念故乡的山水、人物,品味那一段段在艰辛的环境里,通过奋斗获得满足后的惊喜的感觉。

诗人笔下的文学故乡,已经不是童年记忆里的那个原生态故乡,而是站一个审美的角度深情回望。远比童年的那个真实故乡更有内涵。故乡是一个厚重的文学符号,是诗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精神家园。文人有什么样的故乡情结,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故乡。《季节感怀》中流露的的思乡情结,《常忆家乡红薯香》的怀乡情愫,无不勾起我们的深切记忆。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刘国安先生的笔下,看到了山脉,河塘,草垛,牛娃子,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而由此境界得到了升华:笔下所写的并非仅仅是自己的故乡,而是一个远比家乡更为厚重的生命印记。

诗人汪国真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在我们的童年时代里我们之所以感悟不到故乡的风景,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一旦走过与跨越,而在回望的过程中,渗透了时光与人生、社会、时代,渐渐的反刍咀嚼出来的风景就是美好,那是一个纯净的心灵港湾。

超我之境 故乡对于一个诗人、作家来说极为重要,而重视故乡便会构成他的地域特色。走进他的诗歌,我并没有感觉到通常想象中贯有的那种富丽或是喧闹,反倒是一派热忱与质朴。这也是拨动心弦的地方。《又见樱花开》:

又见樱花开

我朝花夕拾

透过一路掩映的红墙碧瓦

追寻校园时代的青葱往事

阅尽大地的无限春光

找回已逝的如梦年华……

作者一直坚持要把正在消失的故乡在文字里留存下来,让后来的人们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如此生活过,从而在脑海里刻下这个时代的痕迹。这里有回忆、记录和思索,在他的故乡里有着人文精神的反映。《当家塘》、《观音阁》等就是用这样的手法表现的。

文学故乡是没有地域界限的,神州大地都是自己的故乡。因此,在艺术的通感和移情中,我们无论行走,始终走不出《故乡的山水》,因为:

故乡的绿水是——

慈母的一根背带

背起我的童年

背着我的梦想

故乡的青山是——

父亲的一根扁担

一头挑起日月星辰

一头挑起雨雪风霜

近年来,刘国安先生在多家文学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他以一种审视与审美的态度、视角,不断地超越和提升自己的文学内涵与层次,心灵得到了深化与升华。

他的诗文,自然、真实、通感,以飞跃的姿态跨越,已经渐渐的从原生态故乡向文学故乡延伸。我开始注意到他的有些诗文如同一扇通向心灵的大门,有某种不加雕饰的质感,沉实而涵香,一点也不张扬繁复,但却让你难以忽视它们内在的品质。他在《怀念乡戏》中十分逼真地写道:

乡戏是在这种热热乎乎闹闹哄哄的气氛中唱下去。其实,极少有谁能安安心心地把一出戏从头看到尾。庄稼人就是被这种亲亲热热的乡情乡风所陶醉吸引。

这样的句子随时可见,无雕饰,不做作,如《怀念插秧时节》:

到了春天,满田满畈种的都是紫云英,又名草籽(红花草),在春光里争奇斗艳,这是一种很好的绿肥,翻耕以后在田里灌进水,“烂”它个几天,然后将田耙平,用耖把土耖细,再用木门或木板把田“墁”的更平整,这样插秧时效率会更高。

这些描写中的故乡较多地采用原生态的式样,朴素而明朗,不锋芒毕露又难以掩饰内蕴的活力。他的散文《难忘的牧童时光》,被多家报刊刊用转发,就是这样的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流露出纯天然的清新之气。

我们还看到作者笔下的诗歌、散文就像两支单椅构成了一个小品,就像一款书画。他的诗文《大自然,放飞心灵的梦土》、《油菜花儿今又开》、《梦里水乡——梁子湖》,给人一种视觉。这些在视觉上不会有任何特别吸引你的地方,反倒衬托出流畅其间的一种自然随意,开朗大方的生活氛围。

刘国安先生的诗文渐渐地进入从倾向性到非主流、非虚构创作上的相对自觉状态。文章合为时而著,与时代合拍,也要产生美感的诗情画意。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诗人还有一个最大的转变就是从经济工作到文学艺术的转变,其间的笔墨渐渐深入和融化到了意念的创作状态。

我们不得不说文学的故乡,心灵的守望,在这里得到了美的再现与延伸。 《梦的背面是故乡》:

故乡——

我永远的灵魂印章

跨越千山与万水

我始终走不出的是

父亲那幽深眼窝的慈祥

故乡——

我永远的生命襁褓

走遍天涯与海角

我耳边回荡的始终是

母亲那亲切呼唤乳名的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