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范文
时间:2023-03-18 09:3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西甲硅油;胶囊内镜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 powder plus different dose of simethicone in the Capsule endoscopy examination. Methods 80 health people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two boxes of 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 powder plus 300 mg of simethicone,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wo boxes of 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 powder plus 80 mg of simethicone, then observe the intestinal tract of cleanliness level and the presence of air bubbles, and observe if som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happened. Results Both groups of the efficiency rate of cleanliness level were 100%,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To observe The bubbles of the bowel,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was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And there was no apparent adverse reactions in two groups. Conclusion 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 powder plus simethicone was used in Capsule endoscopy examination could effectively clean the intestinal tract and obviously eliminate the bubbles of the bowel, and the cleanliness level was relevant to the dose of simethicone.
[Keywords] polyethylene glycol electrolyte powder; simethicone; Capsule endoscopy
胶囊内镜是小肠疾病最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由于胶囊内镜不具备传统胃肠镜的冲洗、抽吸功能,因此,良好的肠道准备在胶囊内镜检查中至关重要。如何提高胶囊内镜检查中肠道准备的质量,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还未取得一致标准。我们采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西甲硅油进行肠道准备,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自2008 年1 月至2011 年6 月到我院行胶囊内镜检查的健康体检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 盒、西甲硅油300 mg)和对照组(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 盒、西甲硅油80 mg)各40 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试剂及仪器
西甲硅油乳剂(柏西,艾普米森,柏林-化学股份公司);OMOM胶囊内镜(重庆金山科技);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恒康正清 江西恒康药业有限公司)。
1.3 实施方法
检查前1天进流质饮食,晚上7 时开始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配制方法:将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每1盒内的3 小袋药粉完全溶于1000 ml温开水中,即可服用。用量为2 盒,配制成2000 ml,首次口服500 ml,剩余的1500 ml在2 小时内服完),直至排出液清亮为止,然后禁食12 小时以上。
吞服智能胶囊前半小时口服西甲硅油:实验组300 mg、对照组80 mg。吞服智能胶囊后2 小时内禁食,2 小时后可饮少量清水,4 小时后可进食少许干粮,检查结束(约8 小时)后方可恢复正常饮食。
1.4 观察指标
由专职内镜医师进行阅片,阅片医师对分组情况并不知晓。阅片医师根据小肠肠道内的清洁程度、气泡量各分为3 个等级:
①清洁程度:优:肠道内清洁,无粪水,不影响视野;良:肠腔内有少量粪渣及粪水,但不影响视野;差:肠腔内粪渣及粪水较多,影响视野。优和良视为有效等级,差视为无效等级。
②气泡量:A级:无气泡或少量气泡,对粘膜观察基本无影响;B级:中量气泡,对粘膜观察有轻度影响;C级:大量气泡,对粘膜观察有较大影响。A级和B级视为有效等级,C级视为无效等级。 1.5 不良反应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所有体检者均顺利吞下智能胶囊,并在智能胶囊有效工作时间内顺利通过回盲瓣进入结肠,检查结果均未发现明显的小肠病变。
2.2 小肠肠道内的清洁程度
实验组肠道清洁程度优者32 例,良者8 例,无1 例为差,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优者29 例,良者11 例,无1 例为差,总有效率达1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小肠肠道内的气泡量
实验组:A级16 例、B级8 例、C级6 例;对照组:A级7 例、B级9 例、C级14 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
两组检查过程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消化道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内镜是消化道疾病的最重要检查手段,而小肠却是传统胃肠镜所不能达到的盲区,胶囊内镜是小肠疾病最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但由于其检查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控制,仅随着消化道的蠕动及自身重力前进,且不能进行实时冲洗和抽吸,肠道内的食物残渣、胆汁及气泡将直接影响到胶囊内镜拍摄到的图像清晰度,导致最终的诊断质量,因此,良好的肠道准备在胶囊内镜检查中至关重要。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也肯定了使用催泻剂肠道准备的作用以及西甲硅油能够提高胶囊内镜的诊断率、小肠图像质量的作用[1,2,3,],但对于具体方案尚未达成共识。
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属纯渗透型泻剂,内含聚乙二醇4000、无水硫酸钠、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纳。聚乙二醇4000 为其活性成分,是一种长链形高分子聚合物,口服后几乎不吸收、不分解,以氢键结合水分子,增加肠道体液成分,刺激肠蠕动,从而引起水样腹泻,达到清洁肠道目的。由于聚乙二醇4000 在消化道内不吸收和代谢,因此不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电解质的代谢,其中的无机盐成分与服用适量的水分,可保证肠道与体液之间的水、电解质交换平衡[4]。
西甲硅油主要成分为活化的硅油和二氧化硅,无生理活性,安全无毒,属于药理学和生理学惰性物质,口服给药后不被人体所吸收,经过胃肠道转运后又以原药排出,因此不良反应罕见。西甲硅油作为一种稳定的表面活性剂,即聚二甲基硅氧烷,可改变消化道中存在于食糜和黏液内气泡的表面张力,并使之分解而导致气泡破裂,释放出的气体可被肠壁吸收或通过肠蠕动而排出。临床上常用于缓解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食物、消化酶改变、菌群失调、胆汁分泌等影响吸收功能的各种因素综合所致)所导致肠道气体的变化,引起肠蠕动障碍进而导致的腹胀、腹痛等症状。另外,西甲硅油作为一种去泡剂,在传统胃肠镜检查中,西甲硅油明显的祛泡作用能够提高视野清晰度,有利于内窥镜医生的操作和发现病灶[5、6、7、8]。西甲硅油应用于胶囊内镜检查,能够提高图像清晰度,但对于使用剂量报道不一[2、3、9]。
本研究显示,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西甲硅油应用于胶囊内镜检查,能够有效清洁肠道、祛除肠道内的气泡,从而提高胶囊内镜检查图像的清晰度,其祛泡效果还与西甲硅油的使用剂量相关,且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 陈孝,张子奇,张钰,等.肠道准备对胶囊内镜图像质量及消化道通过情况的影响[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 24:35-37.
[2] Wei W ,Ge ZZ,Lu H,et al. Purgative bowel cleansing combined with simethicone improves capsule endoscopy imaging.Am J Gastroenterol,2008,103:77-82.
[3] Albert J,Gobel CM,Lesske J,et al.Simethicone for small bowel preparation for capsule endoscopy: a systematic, single-blinded, controlled study. Gastrointest Endosc,2004, 59:487-491.
[4]李丽君,申晓静.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和爽)在肠道准备中的应用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7,6(18):111-112.
[5] 朱炳良,凌峰,李佳. 西甲硅油在胃镜检查中的祛泡作用[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4):320-321.
[6] 吴云林,陈丽娜,王春兰,等. 西甲硅油在内镜胃体胃底观察中的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6,6(3): 300-302.
[7] 孙昕,邹瑞珍,王颖,等.西甲硅油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 (2):218-220.
篇2
我们注意到,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国外优秀教育题材电影在世界重大电影节上不断大放异彩,如《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黑板》《放牛班的春天》《心灵捕手》等,国内观众艳羡之余不免要回过头来观照国内同题材电影的生长状况。然而,当试图翻拣和盘点出几部中国近年来优秀教育题材影片时,我们不禁遭遇“乏善可陈” 的尴尬:虽然近年来国内上映不少刻画教育先进人物的主旋律影片,如《孟二冬》《破冰》《水凤凰》等,也出产了一些似乎清新可爱的描写学生为主角的影片,如《草房子》《寻找成龙》《男生贾里新传》《淘气包马小跳》等,但从这些新产影片中,我们既无法看到对严峻教育现实的深切关注和认真反思,也很难从中看到中国教育电影对教育题材的开拓和承前启后的发展轨迹。
事实上,我们的教育题材电影并非先天缺少对教育现状或问题的反思意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导演就开始关注国内乡村的教育事件和教师形象。陈凯歌1987年在阿城同名小说的基础上推出了影片《孩子王》,犀利而朴实地指出了时期基础教育的荒废;何群导演1994年在刘醒龙同名小说基础上推出的《凤凰琴》,直接而深刻地展现了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和民办教师的艰难处境;张艺谋1999年推出的《一个都不能少》和杨亚洲2002年推出的《美丽的大脚》都以充满温情的电影语言指向了乡村教育的落后现状。应该说,乡村教育的落后状况已经成为中国教育题材电影中一个固定的描绘对象和思考传统。在这些影片面世的年代,它们对于反映当时的教育问题、鼓动大众去关注农村教育、启发政府去解决教育资源的差距问题等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现实关怀的教育题材电影传统为何没有在近年来的影片中得到承继和发扬呢?我们当前的教育电影究竟面临着何种现实、遭遇到何种困境?与国外的优秀教育题材电影相比,中国同题材电影的发展该呼唤何种叙事诉求?在这里,笔者针对当前国产教育题材电影现实性质缺失的现状,着重将一组能够代表中国教育反思精神、反映一定教育现实的教育影片《孩子王》《凤凰琴》《美丽的大脚》与西方的一组优秀影片《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放牛班的春天》进行比较,试图寻找出中国未来的教育电影叙事中急需补上的内容。
无独有偶,在众多中外教育题材影片中,优秀教师最终的离开成为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共同剧情。《孩子王》中,老杆儿最终留下自己的字典,被领导赶回了生产队;《凤凰琴》中,张老师一次次想离开并最终民转公而离开学校;《美丽的大脚》中,张美丽最后的死去成了另一种离开的表达。而在国外的教育影片中,《死亡诗社》中的基廷教师和《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都是被校方解雇而离开,《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则是以凯瑟琳的主动离去作为影片的结尾。
这种共同的结局不免让人有些惊诧。影片中某个角色的缺席必然意味着电影内部结构中某种力量争夺的失衡。从电影情节结构来看,导演们不约而同地安排这种离开式的结局,有一种解释可以说明,那就是冲突是电影情节的推动力,而冲突后的结局将会带来巨大的艺术震撼效果。实际上确实如此,这些影片都是以结尾取胜,观影者正也是在这些教育者离开的时刻才强烈领悟到影片“卒彰显其志”的用心,从而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当然,同样是“离开”,中外影片中所呈现的电影场景和艺术力度是不同的。在《死亡诗社》中,当基廷老师被威尔顿学院院长驱逐离开时,音乐响起,学生们不顾院长的权威,一个个站上课桌对院长代表的传统教育表示抗议,对基廷老师表示尊敬和留恋,一种壮烈的悲剧氛围让影片极富张力。我们看到,行将离开的基廷老师脸上写满欣慰,如同一位胜利归航的船长。
应该说,这个离去的场景传达出了丰富的意义。教育者离开的时刻,昭示了受教育者觉醒的开始。这一貌似断裂式的电影场景使基廷之前所有的教育行为开花结果,让真正的教育意义在充满对抗性的瞬间完整生成。是的,就在这个瞬间,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思想颠覆了貌似强大的教育传统,一场无声的教育思想革命似乎就此拉开帷幕。我们不仅不以教育者的离开为遗憾,反而对此情景充满了感激,甚至因此对受教育者的未来充满了更美好的想象。
同样,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当马修老师被校长解聘而垂头丧气地走出校门,就在他回首一瞥时,他看到一条条从高墙窗户中伸出的学生的手臂向他表示无声的敬意和告别。马修宽慰地笑了,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看到孩子们对于自己教育理念的认同和接受。甚至在他坐上汽车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年龄最小的学生竟然乞求马修把自己带走。马修在犹豫之后,最终带走了这个孩子。这同样是个富有象征意味的结尾。尽管马修自认为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一个失败的学监,但他的教育却大获成功,被带走的孩子也成了新的教育种子和教育春天的象征。
《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凯瑟琳的离开同样被学生们恋恋不舍地追逐。在离去的汽车里,凯瑟琳的脸上洋溢着富于成就感的微笑。是的,她和基廷、马修一样,都是失败的教育英雄,成功的盗火者。
相比之下,国产的几部电影中教师的离开却显得落寞甚至凄凉得多。甚至让人觉得,他们的离开,失败有余,英雄不足。在《孩子王》中,老杆儿的离开虽然也缘于他的教书方法与校方领导发生分歧,虽然也给人们带来了对时期教育荒废的反思,但是他的离去终究让人感觉灰溜溜的,更多的是一种无所收获的迷茫。影片的最后,老杆儿站在山上茫然失措的表情恐怕是反映当时教育最好的脸谱。同样在《凤凰琴》中,我们看到张老师的离开只是给人一种过于乐观的展望,却没有从教育对象那里看到任何觉醒的迹象。至于像《美丽的大脚》这类以温情女性路线关注乡村教育落后现状的影片中,我们看到张美丽的去世虽然预示了夏雨的到来会带新的教育面貌,但总归只是试图通过一位教师的苦难生活来表征乡村教育的苦难现实,而缺少对教育问题的真正思考,同时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联意义也无从体现。
总的来说,在中外教育题材的影片中,我们都看到了“离开”这一共同剧情,但是这一共同剧情背后却蕴含着不同的主题结构和行为价值。在国外的几部优秀影片中,教育者的离开反而启动了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现代与传统教育之间对抗的冲突价值;而在国产的几部优秀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无奈而凄凉的离开,是缺少反思价值的离开。这种离开虽然被导演不自觉地安排了一个个聊以的“光明尾巴”。如《孩子王》中烧坝场景象征的春风吹又生的希望,《凤凰琴》中张老师下山时说的“瑞雪兆丰年”一语中的期待,《美丽的大脚》中夏雨跳下山坡象征着希望。但是这些终究让人无法信服地确认新的开始,甚至让人感觉预示着悲观的轮回,正如在《孩子王》中反复出现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式的回环修辞所暗示的那样。
中西教育题材电影中的同一结局之所以有着不同的含义,首先恐怕是因为影片各自的问题意识和对象不同。对于中国的教育题材影片来说,影片中所要反映的问题,是乡村教育资源的贫乏和教育方式的落后。无论在1980年代的《孩子王》还是在1990年代的《凤凰琴》中,作为“孩子王”的教育者眼里看到的是缺少课本、缺少老师等由贫困带来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甚至在21世纪初拍摄的影片《美丽的大脚》中,我们看到的仍然还是这些问题。我们说,《孩子王》中的缺课本,《凤凰琴》中的缺老师,《美丽的大脚》中的缺电脑这些情节归根到底就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就是教育硬件资源配置上的失衡。因此,在这些影片中,“孩子王”的角色更多地扮演着父母的角色,试图用自己的情感去弥补学生这些方面的不足,甚至为此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如《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
但是在国外几部影片中,我们却看到了另一个问题对象,那就是“何为好的教育”。这一问题的展开在《死亡诗社》(1989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中,出自传统而反叛传统的基廷老师的出现是“何为好的教育”这一问题的肇始。当基廷启发学生“抓住时光”“及时作为”时,学生们的心灵似乎领受到了春雨般的滋润。在后来的教学中,基廷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发展自己的个性,寻找生命的意义。正如基廷常说的:“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人少的那条。”学生在基廷的教育下,一个个变得富于灵性,充满激情,而且不少学生开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个性所在。但是,基廷勇于改革的教育理念在世俗和功利主义的传统教育势力面前显得势单力薄,最终以基廷被校长开除而结束。但是在基廷离开时,学生用站上课桌告别的形式为基廷反抗传统的教育行为叙写了一个总结式的寓言:思想的高度取决于对抗的姿态。
如果说国产的几部教育影片反映了中国落后的乡村教育现状,体现了对教育资源匮乏的探索,侧重的是物质方面的教育思考和关注,那么,《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放牛班的春天》等影片则是展现了是教育者对教育传统的思考,对教育思想的探索,更准确地说,是人本教育观与实利主义教育观的对抗。
中西教育电影在探索的主题上竟然存在如此泾渭分明的差异,不禁让人讶然。要知道,进行对比的这几部影片生产和上映的年代都是相差不多的,基本可以说是同时期的电影作品。(实际上,这几部影片已经算是较具反思特质的国产教育电影了,其他的诸如近年来一些主旋律人物影片和儿童商业影片则思想性更弱。)也许有人会认为,造成这种鲜明的差别,是因为中西方之间国家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确实如此,不同的教育发展水平面对的问题自会不同。但是我们对此不禁要自问,难道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真的就必须只能遵循“仓廪实而后知礼节”的逻辑么?难道就因为这些借口,我们的教育电影就可以只思考教育资源的匮乏而拒绝探索教育思想的革新么?难道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是同时发生、同时作用在教育流程之中么?
应该说,这种中西教育题材电影中人物结局趋同而影片主题迥异的现象是一个极好的思考节点。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中国的电影人对教育题材电影的特质和范围缺少更深入更开阔的探索,教育题材电影还远远没有成为一种特种类型片得到专业性探讨和拓展。目前,在我们可以见到的国产教育题材影片中,我们看到大多数具有反思气质的影片所挖掘的题材基本上涉及的是教育实践的外部现象,而且主要集中在乡村教育题材的范围。总的来说,中国教育题材的电影所呈现的要么是农村教育的资源短缺,要么是劳模式的优秀教师,要么是回忆童年反映学生成长的儿童故事,就是没有对教育的核心――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的题材挖掘。即使是在乡村教育题材的电影中对课堂教学行为有所反映,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浅尝辄止,如《孩子王》中虽然对语文教学中僵化的苏式教学方法有所反映,也有让学生联系真实生活来写作文的情节,但这些都因为教师本身缺乏专业性而呈现出一种“无意识”的教学方法,更多的只是佐证时期教育荒废的现实,根本谈不上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自觉探索。至于《美丽的大脚》中张美丽指出学生的造句出现错误时说:“你犯了一个错误,驴是不会高兴的。”“夏老师念啥,我们就念啥”等等都反映出教学的专业性相当滞后。我们知道,课堂的教学行为是课程、教育理念等重要教育内容完成的载体。如果一部教育题材电影缺少对这一载体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我们很难说这部电影走进了教育的内部,也很难在影片中显示某种教育理念。而对这方面的探索,单单依靠聚焦教育资源不平衡,着眼于乡村教育这一题材,是难以完成这个艺术和教育的双重探索任务的。
当国外教育题材电影中的“孩子王”借用诗歌(如《死亡诗社》)、音乐(如《放牛班的春天》、绘画(如《蒙娜丽莎的微笑》等方式来探讨学校课程和教学方式,并以此发起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对抗和革新时,中国国产教育题材电影却似乎在这方面无动于衷或无计可施。类似诗歌、音乐、绘画等所代表的“艺术”,其实只是一种适合在电影中最直接展现教育理念的教育手段而已,当然也可能是容易引起教育争鸣的一种方式,它之于教育改革和探索的“炸弹”效果,恐怕也是国外教育题材电影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一方式的原因。倘若国产教育题材影片立意于直指人心的教育关怀和对教育思想的实验性探索,就有必要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寻求新的叙事手段。
实际上,从当前的国家教育发展状况和政策规划来看,我国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问题正在得以逐步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也开始纳入政府的工作部署。新的教育背景和问题是,在中央政府“以人为本”的教育大理念下,缺少富有教育思想的教育者来落实这一教育理念并改革当前的教育实践。
篇3
【关键词】数字电影诞生发展
一、我国数字电影的情况
中国数字化电影还处于起步时期。中国数字化电影的发展有两大困难:经济问题,目前在中国发展数字电影还很难产生利润,数字化电影资金的投入非常大、设备折旧率高、工作员工的工资高等,中国数字化电影事业面临着如何创业、如何吸收外来资金“注入新鲜血液”,如何实现商业回报进行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等紧迫问题。人才问题,中国目前缺乏发展数字化电影的多层次人才,中国的艺术家太注重技术和艺术的分界线,缺少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人才,缺少像制作总监这样的高级人才,而且各个数字化电影企业之间缺乏战略性的合作。
二、数字电影的技术原理及制作方式
数字电影的整体技术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数字电影后期制作阶段的影像信号制作成数字电影母板。第二阶段是委托专门的数字技术服务公司对母版信号进行数字压缩、加密和打包,然后通过卫星或网络传送到当地的放映院,也可以直接将母版信号刻录成DVD只读光盘或录制到磁带等载体上,通过传统的特快专递等服务发送到当地影院。第三阶段是在当地各影院或地区数字信号控制中心对数据信号进行接收和存储,获取和发送放映授权以及解密密码等。第四阶段是通过数字放映实现数字信号的放映。
制作方式
它有三种制作方式:一是计算机生成;二是用高清晰数字摄像机拍摄;三是用胶片摄影机拍摄完成后,再数字化到电脑硬盘里。从这三种拍摄方式的效果看,目前用胶片摄影机拍摄的图像质量远远高于另外两种方式,因为胶片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还远不是目前数字电影所能够赶得上的。这与成像原理不同有关,卤化银软片基于自然感光成像,其颗粒的细腻程度远远大过CCD的人工设计光电学像素,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提高,高清晰数字摄像机的分辨率技术指标会逐渐接近甚至达到胶片摄影机的水平,但在色彩还原度上,高清数字摄像机仍旧无法达到胶片摄影机。
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最佳的院线级数字电影制作方式,仍旧是前期胶片拍摄,经过胶片洗印转数字信号进行后期编辑、处理后,再转为数字视频技术放映。因前期的素材拍摄的画质已经确定,后期转为数字放映,由数字技术将卤化银的色彩和细节进行精确定位,其放映效果远远超过胶片放映机,避免了胶片的闪烁、模糊等等缺点。现在电影院大片的“数字版”即为上述技术的成功实践。
另外,在光感宽容度上,数字摄影机仍旧很弱。同等条件下,胶片摄影机只需要打一盏灯甚至不需要打灯,但数字摄影机却需要两盏甚至更多的灯光来弥补CCD的感光问题,而在对比度上,数字技术的细节还原度则大大降低,当被摄物体的亮部和暗部对比较强之时,数字技术对细节的捕捉和“宽容性”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看数字拍摄的电影之时,会发现,当画面明暗对比较强之时,数字技术的电影,暗部的细节就会很少,甚至黑乎乎一片,但胶片电影却能呈现出非常微妙的细节和色彩对比。
该实验室的负责人最后的结论是:“在现今条件下,我们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数字技术全面取代胶片技术,仍旧没有充足的理由,我们看不到数字技术的决定性优势。”所以,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数字技术的前景,更加接近于电视艺术,而非电影。在数字技术出来三十年的今天,世界拍摄电影的主流仍然是胶片摄影机,大概能够说明问题。数字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和作品母带的保存效果,同等条件下,赛璐珞胶片对作品的保存,只能在50年之内,甚至30年。因为卤化银具有一定的挥发性,从时间上说,硬盘的数字技术,几乎是无损的。
三、发展校园数字电影的现实意义
充分发挥校园数字电影院教育的作用
第一,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引领学生自主健康成长,校园数字影院的开通,就如同餐桌上的调味剂,使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有张有弛,张弛有度。学生不仅欣赏到更多正版、高清的数字电影,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这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正在形成的中职生来说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活动深化教育效果,促进学校德育法制建设,为了深化数字电影教育效果,学校依据整体工作要求,设计了各种教育活动,如针对就业班的学生主要开展了以爱和责任为主题的活动,如“如何承担责任”大讨论;“假如我是……”未来畅想;“今年我十八,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向父母说说心里话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更多的体味到了来自于父母的爱、来自于社会的责任,在关爱中引领他们肩负责任,远离暴力。针对升学班学生开展了以励志和放飞自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开展了“榜样引领成长”演讲比赛、他(她)让我感动作文大赛、“我的快乐校园生活”DV大赛等,使他们在实践中丰富写作素材,提高自信心,增强道德体验,提高综合素质。
一部部题材多样的影视作品,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学习素材,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对于一些主题比较鲜明的影片,我们还会利用周五的时间在全体教职工中和党员电教站中进行播放。这些清新昂扬的电影人物形象,不仅影响着学生也深深打动着我们的教师,数字化电影由课外到课堂、由学生到教职工的巨大效应使我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如虎添翼,教育教学工作稳中有升。学校也成为平谷区法制教育示范校、党员电教播放站市级先进单位、首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
篇4
关键词:
生态动画片,是动画片中很小的一部分,它的创作既有动画片大范畴创作的规范和标准,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但是,艺术创作都是利用技术手段,用剧本作用于情感。所以,生态动画片的创作,从大的范围说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从小的范围内说,是针对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艺术化成动画表现形式,来启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生态动画片的创作包含了实用主义,科学幻想,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挖掘显而易见的表现方式。大到动画电影的创作,小到多媒体小短片的表达,总之,宽泛的剧作创作给生态动画片一个广阔的生长空间。
一, 人与自然创作模式
生态动画片,顾名思义,是以生态环保为题材的动画片,这就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由于人类与自然长此以往的关系,和当今现状以及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多数会产生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和谐状态,由此而产生从对立的关系。或以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为背景创作,或以当下继续解决的问题为创作源泉,总之,这样的对立关系,通常为生态动画片中所常见的。当矛盾由此产生之时,也是剧情开篇之时。一般的动画片也具有这样的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法。但生态动画片中的主人公设置,一般是人与自然,或人与自然某物。这样,容易使观者产生共情的心理,从而关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
虽然动画片创作类型众多,尤其是一些动画大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创作类型多种多样。但是具有教育意义和发人深省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动画片,还是艺术文化中值得推崇和发扬的,所以,生态动画片更多的倾向于结尾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这就是对立统一中的“统一”表达。
二, 生态动画片题材特点
动画片的故事题材广泛,涉及到具体故事剧本化,内容形象化之后,就更加简炼和生动。这是动画片广义上剧作创作的题材特点。生态动画创作也隶属于本领域,但是,它更专注于小事件大寓意,取材简单,内涵丰富,寓教于乐,修身养性。
动画剧本的类型与格式,是紧紧围绕主题,设定情节、角色,规划结构、故事改编,类型丰富多彩,但多数为科幻、动物、漫画、武侠、侦探、童真等;动画电影更加丰富,围绕亲情、友情、爱情展开,多触角蔓延,集中一个中心升华。核心概念朴实,但是展示的内容却生动和怪异。在故事情景的设置上,有一些关键点是必须注意的,也是区别动画片创作类型的关键:即情节点、情节线、叙事模式、叙事技巧、叙事艺术性。生态动画片的创作可以依据这些传统动画片的艺术样式,但以内容亲切,内涵深刻,表现清新为多数的艺术表达,这样更容易被广大观众从心理层面上接受。当然,也存在故事情节复杂,结构曲折,表现形式色彩和造型上夸张、对比强烈的生态动画片。这一类的动画片一般都从欲扬先抑,通过及其相反的展示,来突出和反转真正要宣传的内容。这也是一种表达手段,某种程度上讲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生态动画片的创作是与时俱进的,紧随时代步伐,创作以致用。所以它的题材更加的贴近百姓生活,于是从画面效果和表现形式上都通常采用大众容易接受的形式。在内容上,宜运用身边小事件,但是具有很强烈的教育意义和警醒的作用。取材简单明了,不宜复杂多变,不宜采用科幻、武侠等虚幻题材,就是身边信手拈来的平常小事。这样取材简单,又从身边而来,容易让人产生亲切感,也更加具有说服性,并且印象深刻。所以,生态动画片创作特点明显,容易把握,容易实施,寓教于乐效果好。
三, 实用主义创作风格
与众多喜欢引经据典的动画片比较,生态动画片,尤其是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电视生态动画片不太常见历史传统文化的宣传,更多的是时代感强烈,艺术创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动画作品。这样的创作模式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也符合生态动画片题材的选择,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表现性。因为动画片本身拥有想象、夸张等特质,也更好的把现实中无法直接表现的东西用隐喻的方法表现出来,这样叙事结合,相得益彰。因为具有了这样的实际意义,所以,在当下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的社会表达意义。小小动画,可以展现大大社会。
生态动画片的实用主义创作风格,更加开阔视野、把握趋势、融合传统与时代观念、弘扬环保精神,以诙谐形、原创性、学术性和国际性为创作宗旨。这样的动画作品已经不仅仅是为娱乐和文化所用,更加具有社会意义,实用性极强,责任性极强。在当下低碳生活、环保社会的大环境中,一直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由于生态动画片的创作属于类型动画片的创作,所以它的剧作创作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也是当今社会学要和艺术创作需要相结合而产生的结果。本文的粗浅分析,目的是试图让生态动画片这一新的动画类型剧作创作特点更加充分的显露,使此类动画片获得更有益的启迪。
参考文献:
[1]《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生态叙事》,《电影文学》2005年第4期.
篇5
论文关键词:英语原声电影 中专 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正确运用英语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功能,增强教学效果。
电影是以图像、声音、字幕等传播介质为特征的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电教媒体,已成为英语教学中的辅助手段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一、充分认识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1.英语原声电影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传统的中专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教具有粉笔、黑板、录音机等,形式单一而无趣。英语原声电影教学可以将图像、声音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耳目一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将知识展现,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吸收知识、掌握知识。
2.英语原声电影教学可以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
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将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词汇、语法等上面,更多地追求形式和准确率。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考试我能感觉出来答案,但是,我不敢说,不标准;更不能听,几乎都听不出来。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我们学习英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听课堂上老师的教授,而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发音,无论标准与否,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英语原声电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可以运用其中鲜活的语言,这样学起英语来更容易理解、吸收。
3.英语原声电影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英美的了解
学习语言,必须了解相应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了解到英美的社会发展历程、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等真实情况,尤其是价值观念的变化。可以说,原声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是了解中西文化差距的简单、快捷的途径。
4.英语原声电影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模仿力
电影,是一种艺术,来源于生活,升华于生活。通过电影学习,学生能融入其中,感受角色的心理,从中还可以获得艺术教育和美的熏陶。电影中经典的话语、唯美的场景在给学生们带来愉悦的同时,使学生们更加轻松地进入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情不自禁地去模仿剧中主人公,放弃做“哑巴”,大声地读出来。
二、利用英语原声电影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英语原声电影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但是,任何事物都其两面性,它也不例外,因此,在运用这一辅助教学手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恰当选择英语原声电影
原声电影要在选择主题上积极、健康、向上;内容可以涵盖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要难度适宜,且要符合语言训练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
2.要明白原声电影只是辅助教学方式
利用英语原声教学只是作为平时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作为主要方式,如果形成通过应用原声电影教学来看电影,甚至出现了打发一堂课的思想,而忽视了这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将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无法完成真正的教学目的。
3.掌握好播放时间,切勿让学生沉迷其中
一部英语原声电影的播放时间一般都在1~2个小时,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比较长。由于电影中的画面唯美,音乐动听,很多学生更加不愿意接受原来的教学模式。
总体说来,英语原声电影对于学生学习英语是一种受益的辅助手段。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准备,努力去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雪松.英语电影与英语教学[J].电影评介,2008(2).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名著电影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英语名著电影对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具体表现在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听说能力;充分展示文化差异、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三个方面。英语名著电影课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中提高人文素质,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学习英语文化。
关键词:
英语名著电影;大学英语教学;听说能力;文化差异;人文素质
在20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电影,作为一种传播最快、极富魅力的国际性艺术形式,是当代最富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影响世界的经典电影作品,尤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英美电影作品,深得我国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英语名著电影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英语。诚如董桥先生在其著作《学问存放在东京》所说,“学英文多跟外国人来往,多看西洋电影,多看电视上的英文台节目”。[1]英语名著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尤其是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其具体表现在提高听说能力、扩大词汇量;展示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文学欣赏能力等方面。
1扩大词汇量、提高听说能力
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等)和交际能力。英语名著电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习得语言知识的条件,它通过可视素材使学习者如同置身于英语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听说能力,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人民在真实的英语交际中语言的运用,。电影语言是接近生活,英语名著电影语言密集度高,电影中的对白贴近日常生活,是学生口语练习的最好示范。电影对白中的不少台词本身就可作为语法现象讲解的最佳例句,教师应在让学生熟悉影片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呈现率较高的典型疑难词句,以这些词句为依托重点讲解,既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影片内容,又可丰富语言知识。特别是结合影片台词讲解一词多义、双关语、歧义句、俗语,使学生学得活,记得牢,从而达到轻轻松松地扩大词汇量的目的。在英美电影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不但能够积累大量词汇和句式,学到的是活的语言。在电影《甜心先生》中,汤姆•克鲁斯饰演的体坛经理人突然被解雇后正愁没事干,一位相熟的人想聘请他,他一听电话就脱口而出:“Youbet”。这不是叫对方去赌钱,其实是“我当然会去”的意思。所以,当有人问你“Canyoudoit(你能干这件事吗?)”,如果你能,你就可以用非常地道的“Youbet”回答。又如:《泰坦尼克号》中,杰克说:“Rose,you’renopicnic....”,“nopicnic”原为口语“不是轻松的事”,但“you’renopicnic”此处应该理解为“你脾气不好”。几乎每一部经典英文电影都有其经典台词和会话范例,这些经典台词和会话范例被大家所使用和模仿。如:《乱世佳人》中的“Afterall,tomorrowisanotherday!”(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甜心先生》中的Youhadmeat“hello”(当你说"你好"的那一刻起就拥有我了)等。这些会话虽然简单,但在生活中却十分常见,通过这样鲜活的生活语言,大学生们适应真实的交流环境,从而有利于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简单又精彩的英美电影片断是提高听说能力的突破点所在。在开始时,师生应选择一些情节简单、语言清晰的影片,如《爱的故事》,《阿甘正传》和《幸福来敲门》等经典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2展示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3]要全面正解地理解由语法词汇表现出来的话语的意义,必须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知识,所以语言的学习应该和文化的学习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将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英语名著电影进行教学,突出了最新的“交际教学方法”。高品质的英美影片通过演员的表情和演技,调动了体态语言的作用,实现了“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使学生不但身临其境,而且还能“察言观色”,促进对语言的表层和内涵之间关系的细致体会。通过电影,学生可以深刻了解西方文化的诸多方面,小到日常生活习惯、风俗传统与社交礼仪,大到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等。[2]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学生潜意识将所看到的与中国文化积淀对比,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观看英语名著电影为学生提供了同时学习语言和文化的机会。电影中的交际环境比较接近真实的生活环境,文化信息量大,反映生活面广,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体现出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休闲、交流等社会活动。英美电影课丰富多样的视听材料所提供的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语境可以培养学生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激发通话动机,从而把目标语的语言学习与目标语的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掌握该语言的目的。学生在观赏英美影片时会看到影片中许多和中国不同的东西,对英汉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如:对于来自别人的称赞,在英美等国家,被赞美者一定会照单全收,大大方方地说上一句“Thankyou”,而并不会觉得不好意思。英美人无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上下级或上下辈之间,即便是为了小事都会习惯性地使用“Thankyou”。又如: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之间打招呼的方式与我国的习惯相差也很大,甚至有些称呼方式在中国人看来是有悖情理或是没有教养的行为。英语中不论称呼男人还是女人,一般都直呼其名。年轻人称老年人也只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等。在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例如很多美国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哪怕是德高望重的教授,都可以直呼其名。这种"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礼表现,在很多东方人眼中则认为是失礼的行为。了解这些英汉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在英美人打交道时,不会出现“文化休克”,导致交际中断。声情并茂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身临其境”,自始至终处于一个外国文化活动的环境之中,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学生可以通过接触各种文化、语体、副语言知识在真实环境中活用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这些语言知识,同时又巩固了语言知识。
3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文学作品和人文素养的关系密不可分,文学作品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文学的熏陶滋润是手段,素养是提升是结果。[4]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是震撼人类心灵的教科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和人文主题思想。[5]自电影诞生以来,电影和文学就有了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电影的普及化和大众性一定程度上使文学作品为更多的普通人所接受。通过电影的再诠释,传统的经典文本重新为人们所重视和欣赏。一部成功的电影甚至会促使文学原著的畅销,使之成为文化热点当越来越多的文学名著被改变为电影之后,人们的欣赏渠道得到了拓展,对文学作品有了更直观地理解和认识,可以说电影对文学的普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名著电影改自于英美文学史上的名篇巨作,这些根据英语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对英美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流传功不可没。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就被改编为电影上演。安妮•海瑟薇主演的《成为简•奥斯丁》是专为纪念奥斯丁而拍摄,该电影一上映就引起了轰动,掀起了新一轮大学生们阅读奥斯丁作品的,学生们对小说中所描述的十八世纪时的英国社会习俗有了比较感性的了解。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密歇尔所写的《飘》(又名《乱世佳人》)自从1936年诞生之日起,对于读者就具有挡不住的魔力。[6]如此吸引人的原版小说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将近四个小时的电影,却成功地再现了小说的故事风貌。英俊潇洒的男演员、漂亮迷人的女演员、精湛高超的演技、恢宏壮观的场面、不同凡响的色彩效果……,一切都让学生回味无穷。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学生对这部小说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美国内战那段历史也有了比较直观的感受。而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非常关注现实和社会问题,其著作成为英国电影创作的丰富题材,如《雾都孤儿》和《荒凉山庄》等再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英语名著电影能够较完全展现出英美文化的特征和风貌,使学生在观影的同时对英美文化有更深的了解。通过对英语电影的学习与鉴赏,学生们既提高了英语综合能力,又锻炼了文学欣赏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语言技能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感。
4结语
英语名著电影为学生提供了声情并茂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个外国文化活动的环境之中,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学生可以通过接触英美文化、多种语体、副语言知识在真实环境中活用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这些语言知识,同时又巩固了语言知识。英语名著电影课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中提高人文素质,在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学习英语文化。
参考文献:
[1]董桥.
[2]张树艳.大学英语课程设计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9):100.
[3]张友平.读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2003(3):41.
[4]李忠霞.高校英美文学系列课程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联性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0):178.
[5]覃春华.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的调查与研究[J].语文学刊,2014(4):106.
[6]蒋红萍.(飘》的魅力[A].蒋坚松,蒋洪新,三湘译论[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316.
篇7
不知不觉,在天河区城管局已经实习了十二天,从当初的紧张失措到现在的完全适应,时间就在弹指之间过去了。因为是后补进人事局的,后来又被调到城管局,开始的时候觉得有很多未知数。实习的地方远离了大多数人实习的区政府,在那里实习的大学生又只有我一个来自华农,一开始不太适应,但是渐渐地又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无穷。
每天的工作都不繁重,应该说是比较轻松吧。我至今做过的工作无非都是排档案,盖页码,打资料,制表格,核实数据,复印传真文件等等,都是些文秘的工作,但是从这些工作当中我当然也学到很多东西了,例如我学习到复印机传真机的用法,我超越了自己的最快打字速度,他们用word或者excel遇到问题也会问我。其实我也想干多点事,多帮帮他们,不过可能自己资历不够,他们也不会把太复杂的事情交给我做。不过也没关系啦,现在才大一嘛,慢慢磨练就行了。
实习以后,更加能体验到上班族的生活了。作息规律比其他在家度暑假的同学要来得规律,早睡早起,准时吃饭,但是挤公交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幸好上班的地方离学校比较近,不用当太久罐头里的沙丁鱼。有时会在想象自己未来会不会每天就是过这样的生活,感叹一下,但是生活还要继续。
城管局比起区政府可能地方不大,但是我觉得在那里工作是比较舒适的,那里的人也十分友善,他们经常称我小姑娘,在工作上会比较耐心地回答我的疑难,有好吃的也经常请我吃,有一些倒茶水搬东西的活儿也不会叫我做,但是我觉得这样就实在太客气了一点了。我总觉得未来毕业后出社会工作可能就没有人对我这么客气了,我也想多打杂适应一下,不过现在就先享受作为实习生的优待吧。现在和同局的三个华工的师兄师姐都混得很熟了,和他们交流学到很多东西,也深刻体验到华农与华工的实习氛围有着天渊之别,我有点自豪。
篇8
关键词:英文电影;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优化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后称《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以及学习策略。根据《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其别强调了听说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仍采用所谓规范教材,沿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这样类似标准化的课堂上教师反复机械化进行的教学流程为:放音---讲解---重复放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必须会导致听力课堂的教与学都索然无味,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难以提高、听说教学的课程目标难以达成。英文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绝佳的听说素材,对其有效地加以利用能够有效突破现有教学的局限,提高听说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1 英文电影对于优化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传统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都是围绕特定的教材展开,这些教材虽然符合了教学目标,却往往缺乏趣味性和真实性。而英文电影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直观形象的视听冲击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将其引入大学英语听说课堂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延伸既有教材,寓教于乐。学生并非进行纯粹娱乐性的观看,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影视素材展开一系列学习活动,从而获取多层次的立体感知、理解和运用,这样学生可以在兴趣盎然中达到教学任务要求,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听说技能,增强现实会话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是围绕应试主线,因而学生积累的英语词汇大都停留在考试层面,而非贴近生活的地道用语,这无疑会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语言交际的困难。把原版英文电影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突破教学局限。相对大多数英语听力教材,英文电影创造了类似真实的语言环境,其中的对白表达、语速语调都贴近现实生活。选择恰当的英文电影为增强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提升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丰富、生动而形象的视听素材。电影中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的台词成为绝佳的真实而地道的听音资料,也成为口语模仿的素材。
3、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只有充分了解掌握了英语国家的文化才能真正的学好英语。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其中包含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文电影可以形象、生动而真实展示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差异,弥补文化知识的缺失。英文电影为学习者直观体会英美文化的打开了一扇窗,学生通过观影可以感知并思考中西文化差异,把英语学习提升到文化层面,进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 利用英语电影优化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实践―以《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1、筛选适宜的影视素材
教师在课前必须筛选适宜的英文电影作品,通常需要从语言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考虑。从内容上来看,影片主题应该积极向上、有一定寓意,反映主流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学习需求。从语言方面来看,教师应该依据《教学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听力水平选择影片,注意其中的发音和语速。按照《教学要求》,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按照层次划分为一般、较高、更高,其中一般层次要求语速较慢,每分钟一百三十到一百五十词,要求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而较高要求的语速则提升至每分钟一百五十到一百八十词,并且还增加抓住相关细节的要求。因此在影片的选择上低年级和高年级各有不同。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该选取语速较慢、语言浅显、情节简单的电影,《飞屋环球历险记》、《功夫熊猫》等动画片都不失为上佳选择。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有听力基础和词汇积累均有稍高要求的影片,并且把英美文化导入纳入考虑,可以选择《当幸福来敲门》、《乱世佳人》和《阿甘正传》等经典欧美电影。
2、合理的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英语电影来优化教学。因此,学生观影并非脱离教学的纯粹娱乐放松,而是通过观影展开学习以立体化感知和理解作品,获取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运用相关听说技能。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教师可在观影前布置学生通过搜索了解相关电影背景、故事梗概、获奖情况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提前推测剧情结局,这样活动均可调动其观赏和学习热情。教师还可把影片中的高频词汇和常用俚语摘录出来进行点拨讲解以减少听力障碍。观影过程中,影片大量的经典对白既可以成为模口语仿练习的素材,还寄寓了人生哲理。例如,Chris Gardner说的一句精彩话语:如果你有梦想,就要捍卫它(You got a dream,you gotta protect it.)。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让学生挑选出自己最有兴趣的精彩片段,记录经典对白或者把剧中最有哲理性的语句,在观影后分组进行配音模仿或者情节再现。通过合理地设计出一系列延展性的教学活动不仅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影片的印象、感受西方文化,更能训练学生的听力和口语。
3、恰当地开展观影后教学扩展
当学生观赏完影片后,教学活动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师需要检查评价观影时的学习任务,并且继续开展观影后的后续教学活动,包括故事复述、情节模仿、文化比较、分组辩论、精听训练等等。影片观赏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围绕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展开学习活动,观影后进一步巩固深化。例如,《当幸福来敲门》体现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现实版的美国梦。教师可以就影片所反映的主题进行讨论,也可就某一个评析点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或写观后感。教师还应总结梳理影片中的习惯表达、常用词汇以及社会文化差距等相关知识,比如可以介绍影片所反映出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或基督教文化。此外,影片的某些片段还可以作为精听材料让学生反复听音,可以将部分对白设计为听力材料,训练学生速记和准备捕捉关键词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Longman,1985.
[2] 王雪松. 论英语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作用[J].电影文学,2008,(2).
[3]黄燕.多模态环境下的英语听说影视教学应用研究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1).
[4] 李世令,刘亚非.浅谈英美原版电影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7,(3).
[5] 教育部高教司.大W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论文摘要:工读学校一向以纪律主导,纪律主导下的学校往往导致学校文化氛围的缺失,基于工读学校的特殊性,纪律必须先行,是生存条件与发展保障。纪律主导一向是工读学校的传统,但学校毕竟是学校,育人是终极目标,文化必然要成为主导,为此,纪律主导向文化主导转变是工读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尝试构建工读学校的校园文化,通过“一个首要,二大仪式,三大举措,四大文化”建设,力争把工读学校的形象做美、品味做高,使之成为引领“问题学生”走进文明的和谐校园。
工读学校是专门招收有违法、轻微犯罪行为和品行偏常的未成年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和挽救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招收13-18岁的未成年人。按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如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进入工读学校就读。
工读学校一向以纪律主导,纪律主导下的学校往往导致学校文化氛围的缺失,纪律是制度化的、规范化、外显于行为、注重训练性,是低层次的需要,是应该贯穿于工读教育的整个过程。而文化则是非制度化的、非强制性的、内化为行为,注重濡染性,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当工读学校纪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时,为了“问题孩子”长远的发展和他们的一生奠基应该是所有工读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工读学校,没有纪律的文化发展是危险的,就像没有堤坝的河水是非常危险的一样,但纪律归根到底还是为文化育人服务的。在保障所有人的纪律的基础上,纪律主导向文化主导转变应该是工读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更需要有充满文化情境的校园环境的正面熏陶和浸湿、需要有优秀教师的特殊关爱与守护、需要优质学校文化情境的濡染和滋养。
文化是个复杂的概念,就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收集的文化的概念就达310多种。因此,对待学校文化的概念还是“人者见仁,智见见智”。笔者认为的学校文化应该是学校中大部分人在组织中表现出的做事态度和处世态度,是经过内化后的行为的体现,不是说的文化,而是做的文化,是人们在行为中体现出的文化,只有行为中体现的文化才是真实可靠的。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现实中工读学校是一块相对比较贫瘠的土地,但这里依然需要有一份在贫瘠的土地上仰望星空的情怀,为了丰富工读学校文化内涵,提高工读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工读学校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特对工读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构建。
一、一个首要:营造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
营造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应该是充满绿化、美化、人文化、书香味和信息化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每一个空间、每一处角落、每一颗草和每一朵花,用激情去点缀他们、用诗意去装饰他们、用童心去布置他们,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并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它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 为此,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富有教育意义,让学校成为“问题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家园。这应该是每一个追寻教育理想的工读老师和校长应该思考的问题。
下面以校园电子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濡染为例。校园广播可以播放乐海听音、每日天气、童话精选、放飞祝福、自救有道、健康宝典、公民教育等内容。“乐海听音”则是为每日播放经典音乐,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与熏陶;“每日天气”即天气预报,并对学生着衣、自我保护等给与适当的建议;“童话精选”主要挑选童话中的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名篇,让“问题孩子”耳边萦绕着、弥漫着童话的声音。“自救有道”向学生讲授安全与自救知识,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健康宝典”主要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以贴近“问题学生”生活知识为主。“公民教育”则包括公德、公益、公共事务参与、公民人格完善等,可以播报德育常规、公益知识、礼仪、世界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而学校电子屏幕也可以不定时文化节日(节日的由来、节日的历史及节日的庆贺方式等)、今日历史(历史上的今天),标兵(活动标兵、劳动标兵、学习标兵、军训标兵)生日祝福(教职工与学生)等。
文化的本质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濡染、熏陶或陶冶,来启迪智慧,涵育德性,提升人格。这些资讯与“问题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亦熨烫人心,可以让我们的“问题学生”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真情和被尊重的感受,而校园也因此被氤氲着一股清幽厚重的文化气息。
二、二大仪式:营造工读教育圣洁的宗教情怀
1、静坐与鞠躬仪式
对于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来说,大多具有好强、好动、好冲动的个性特质,他们心情复杂,时常被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情绪困扰不安,容易为小事而大动干戈,兵戎相见。静坐仪式可以让他们在某一时间段保持静坐状态,凝神聚气,使得心情平静、心平气和,从而暂时摆脱尘世间各种纷繁复杂的念头与欲望的困扰,进入一种恬淡的境界,也让他们从中学会冷静、学会忏悔,从而达到养生、静心、静性之功效。而鞠躬表达的则是一种卑己尊人的情怀,可以为“问题学生”养成基于平等和尊重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提供最根本的情感支撑。是一种以行为训练为主的养成教育,鞠躬同时也创设一个认同的日常文化情境,让“问题学生”置身其间,就可以产生耳濡目染的道德影响,促进其常规的内化和行为的养成,
2、世界和平祈祷仪式
每天我们的世界都会发生很多的灾难,应该让我们的“问题学生”了解这些灾难和灾难所带来的痛苦。世界和平祈祷仪式就是让我们的“问题学生”以世界公民的身份为本国和异国的不幸默哀、祈祷。祈祷世界和平,人类幸福。在低沉的安魂曲中,“问题学生”门整齐的排列在操场上,静默肃立,他们紧闭双眼,鞠起双手,放在胸口,默默祈祷。黄色的寄托的是无尽的哀思,摇曳的蜡烛传递着无限的悲悯。
通过祈祷仪式可以起到忏悔、静性、对比、感化、重塑的作用,能够让“问题学生”意识到“过去的我”,并主动把“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进行对比,达到自我感化、重塑新我之功效。并且其圣洁的宗教情怀本身就是对“问题少年”复杂的内心情感的一种治疗,置身之中“问题学生”内心的温暖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对问题学生的精神重塑具有很好的功效。
三大举措:打造工读学校高贵的大学气质
1、讲普通话,用文明语
工读学生使用方言讲粗话,脏话,开口就出,非常流利,但是我们发现使用普通话爆粗口就比较困难。坚持普通话,有助于降低“问题学生”使用不文明语言的机率。再次,“讲普通话,用文明”也是时代对当代青少年的要求,问题学生大多处于少年期,早日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与沟通,对孩子将来融入现代社会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2、第二课堂:系列主题讲座
工读学校有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力争把第二课堂做大、做强、品位做高。如举办名校研究生义务系列讲座,可以聘请高校中儿童文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律、
社会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研究生或者老师给我们的“问题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知识普及性义务系列讲座,还可以请回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我与母校”的故事、家长的诉述故事等教育讲座。坚持下去,第二课堂系列主题讲座,就会形成工读学校的一种文化传统,开拓了“问题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工读学校的大学气质,也为学校常规教学注入一种新的元素。与此同时,讲座人员他们的榜样示范对我们的“问题学生”本身也具有一种耳濡目染的作用,这种教育是一种活生生的真教育。
3、品牌特色:经典电影欣赏
好的影片就如一颗幸福的种子,一旦扎根于孩子的内心深处,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影响,工读学校可以选择特定的时间段,组织所有班级统一观看经典影片赏析,可以是一周一次,立志把“经典电影赏析”做成工读学校的一个品牌特色,对所有“问题学生”和教师进行文化濡染。好的影片能够触动孩子内心复杂的情感和敏感的神经,让他们在“欢笑”和“眼泪”中接受一点一滴的教育与感化,为此,电影主题的选择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可以选择“当幸福在敲门”和“小孩不笨”等励志电影和亲子电影、此外还应该考虑影片观看的后续性,如可以通过写日记、写观后感或者教师的讲解等形式来深化对影片的思考,来强化影片的观看效果。
四、四大文化:创设富有文化情境的工读校园
1、班级文化:文化情境下道德熏陶
正如约瑟夫?弗莱彻(josephfletcher)说:“哪里有了境遇所提出的问题,哪里就有真正的伦理学” 。构建班级主题文化就是根据文化情境来利用、优化和整合各种文本的、自然的、生活的、信息的、经验的教育资源,使得有限的教育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空间,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学生道德的濡染、浸润、启迪、诱导、整合、弥散、激励道德凝聚功能。
在环境布置板块,可以通过主题情境(如亲情节,游戏节,童话节)来布置班级环境和学校廊道等;在活动板块以综合课程整合为目的,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板块,将语文、科学、思想品德、地理等学科进行综合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案例分析时,要渗透和倡导建构主义情景认知论,探索和尝试文化情景教学模式,促进工读教师的专业成长。
班级主题文化应在确保学科文化情境课程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并整合课程资源,围绕人文、艺术、体育、健康等文化主题,以德育为主导、以学科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从教学到教育、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及至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性教育周、文化节活动。
2、节日文化:文化情境下的道德濡染
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个传统的节日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传承了很多文化、历史与传说,工读学校可以利用节日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举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让儿童沉浸于经过优化的节日文化情境之中,其具有接通历史、感受民俗、体验生存、回归传统、宣泄情感、凝聚精神、寄托幽思等丰富的道德濡染效用”例如,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国先人、中秋阖家团圆、清明节祭奠追思、重阳登高敬老、元旦节迎新汇演;三八妇女节忆母亲、五一节劳动技能展示、六一节童声献母亲、七一节颂党歌咏比赛、八一节革命影片联播、教师节老师我想对您说、国庆节理想前途教育等等这些传统节日,使得学生在集体聚会和庄严活动中增加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加强了特定节日文化对学生的道德濡染。
3、阅读文化:文化情境下的道德积淀
朱永新教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读史可以明智,研哲可以晓理,品文可以传道,吟诗可以怡情,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我发现我们的“问题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看文学作品的,为此,发动班级的集体力量,共建工读班级的“图书角”,为问题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文化氛围,不仅能够激发读书兴趣,还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读书意识,让他们在书香班级中接受书香的点滴濡染。
4、教师文化:文化情境下的道德研究
工读学校常常以班级为基本管理单位,通过班主任老师来选择值班老师,各班级执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班级间缺乏沟通,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与良性竞争,长期下去,各班级犹如“一方诸侯”,从而容易故步自封而导致职业倦怠,逐渐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为此,工读学校应该改变这样一种单一的管理模式,多渠道的创设良好的教师文化氛围,开展文化情境下的道德研究,培养文化型教师,激发工读教师个体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样才会真正激发工读教师主动的去自我实现。
文化人心中最大的快慰莫过于有一个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机缘与舞台,学校可以举行“相约星期二”等教师文化沙龙,让工读教师参与到文化交流、经验体会、反思个案、教育心得、教育小故事等的交流中来,鼓励教师多阅读,多参加各级论文大赛,多积极。其次,可以让教师参与工读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深入研究“问题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以主题、专题的形式编写适合“问题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如编写《工读学生文化读本》《工读学生亲情读本》《工读学生交友读本》《工读学生励志故事读本》《工读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读本》《浪子回头金不换——工读学生特别报道》《工读学生文明礼仪读本》《工读学生法律法规知识普及读本》等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内容贴近工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为问题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要符合工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上措施只为建构有品位、有内涵、有文化情境的工读校园文化,这是一种努力尝试,一种理想追寻,而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大家的一份苦心经营。目的只为让我们的“问题孩子”能够置身于充满文化和宗教般情怀的学校氛围里,接受濡染、接受熏陶、接受改造。再加上工读集体的信念、人与人之间温暖与真情、以及对明日之希望,我相信他们生活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应该会快乐的,应该是乐于主动去重塑新我的。总之,构建工读学校的校园文化,就是要把工读学校的形象做美,品味做高,使之成为引领“问题学生”走进文明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鞠青著:《中国工读教报育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秦超著:《工读学生教育转化的探索》,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3]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演讲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篇10
电影在高等学校管理学科教学中具有史料、案例、多模态学习情境构建、第一信号供给等教育功能,对解决高校管理学科教学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有辅助作用。论文还对电影辅助教学应用策略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电影;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管理学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66-04
0引言
早在1860年杜蒙就指出“电影这项发明可使一切知识的传授, 如自然科学、工业、机械、美术和技术、军事战略等等, 获得一个迅速、普遍而有效的工具”[1]。电影问世后,虽然其科研目的逐渐被娱乐功能挤占、取代,但在教育家的眼里,它一直未曾失去教育的意义[2]。电影具有重要的教学功能,能够补充学科文本,充当启发性的角色[3],此外,电影教学法增进了学生的参与,并使学生更深入地进入学科问题的探讨[4]。在浩瀚的电影资料库中,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料素材,电影作为教辅工具,在语言、艺术等人文教育领域的应用较为普遍,但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育功能与教辅作用却一直未得到重视。在当前高等教育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学生认知习惯多元化的形势下,有必要对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辅作用与应用进行探索研究,挖掘并发挥电影应有的教育作用。
1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中的教育功能
1.1电影具有史料作用
电影具有史料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影特别是记录片保存了大量的事件、人物、风俗民情、科学发明等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影像;二是每一部电影本身都有时代的烙印,电影记录、描摹、反映时代,不论是故事片还是记录片,不论是写实还是科幻,都有彼时彼地的痕迹,因此电影具有时代的特征,具有历史资料的功能。管理学科作为发展中的科学,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讲授,都有大量的学者、理论、时代背景、社会特征需要回顾,以反映学科的脉络与发展。电影为这种历史回顾的形象表达提供了可能。比如:在讲授“工具人”时,《摩登时代》这部电影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描述,如果加以挖掘,还可以在“流水线”、“动作研究”等概念对学生加以引导阐述;《超级工厂》这部记录片,介绍美国UPS公司自动化、机械化的包裹分拣系统,具有美国企业追求效率的时代特征,学生观看后,马上就能理解企业为什么、如何追求工作效率;如果学生对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感兴趣,进而想对理论创立者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生平有所了解,教师就可以推荐《美丽心灵》这部电影。
1.2电影具有案例功能
国外学者对电影的案例功能挖掘得比较早,1991年美国迪尔教授在商业道德教学中把纪录片《华尔街》作为案例进行教学,并发表了相应的电影教学成果论文。电影的案例功能主要由故事片提供。广义地说,每一部故事片都由一个或若干个案例组成,这是由故事片的艺术形式决定的。对有着良好叙事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故事性具有吸引力,因而容易激发人们的兴趣。《唐山大地震》的开头,便有一个关于理性或感性决策的案例藏匿其中,徐帆扮演的母亲做出了一个“救弟弟”的决策,电影对这一决策情境的模拟几可乱真。领导理论中提到“领导的本质是下属义无反顾的追随”,《斯巴达克斯》这部电影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形象表达。美国电影《门口的野蛮人》几乎将课堂上诸如“垃圾债券”、“恶意收购”、“内部人控制”等重要概念全部涵盖在内,简直就是一部《公司金融》的“活教材”[5]。这样的案例情境逼真、形象清晰,加上视听效果震撼人心,学生容易接受理解。
1.3电影构建了一个多模态学习情境
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互动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式完成,每一种感觉代表一种模态。正常的感知与互动是通过多种模态交织综合完成的[6-8]。在学生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缺乏的情况下,要还原文本中以单一模态表现的多模态情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文本作者也时常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它既要求作者有管理学科的知识背景,又要兼有文学大师的语言能力。因此,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文本阅读经常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缺点。要使学生学以致用,避免“纸上来纸上去”,多模态认知显得更为重要。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高达65%[9]。电影运用色彩、声音等技术语言去描摹人物、讲述故事、记录社会,这种多模态的直观表达令学生们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对研究对象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容易把握。
1.4电影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第一信号
巴甫洛夫将一切信号分为两大类:第一信号为现实的具体信号,是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第二信号是现实的抽象信号,即语言、文字。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但又反过来影响和支配了第一信号系统,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是这两个信号系统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10]。绝大多数管理学科在揭示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同时,强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就要求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第一信号,否则理论的建立就是无本之木,对实践的指导也是无源之水。电影为学生管理概念、理论的形成与投射提供了有别于文本形式的来源与对象,电影具有逼真性与可感性,电影案例具有形象性、故事性与情感内涵,除了可以弥补学生的情感、管理经验不足,更主要的是容易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并产生移情或代入,这种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联结,便是意义建构,是桑代克强调的“学习者的最佳途径”[11]。虽然电影提供的第一信号和学生的实习、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相比,信号强度与逼真性都有一定程度的衰减与失真,但是,它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世界电影库提供了海量电影,通过教师或学生的选择与剪裁,事实上相当于提供了海量的信号。
2电影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几个普遍问题
2.1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习惯于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学生缺乏生活、社会管理经验以及对管理实践的感性认识。尤其是本科生与应届研究生,生活轨迹基本上是从家庭到校园,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也基本上是从书本到课堂,可以说在高校管理学科色彩斑斓、纷繁复杂的新天地中,他们单纯的像张白纸。再加上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带有应试教育铸就的思维模式,习惯于死记硬背,这种能力上的“比较优势”令他们在大学课程学习中依然习惯于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学生们似乎学得很快,但是,这种建立在机械记忆上的对概念、理论的“掌握”十分脆弱,一旦要把它们迁移[12]到新的、现实的情境中去,学生便会无所适从,显示出较弱的理论应用能力与情境适应性。学生们这种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的弊病,本质上在于缺乏概念、理论与生活情境、切身感受的密切联系。而管理学科的教学,有时是高度依赖情境感知的,比如,对“机械化大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这句话的理解,如果没有对“机械化大生产”的感性认识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学生在现实或在电影看过流水线,对“机械化大生产”和“劳动效率”这两个概念的联结就会相对容易、牢固,从而对原理的学习就越透彻。按照贾德的概括化迁移理论,学生对新情境的适应性越强,迁移就越好。电影为建立这种关联与迁移提供了可能,大量电影有适用各种理论的情境可供提炼,从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2.2学科基础性、观念性、实践性目的淡化
高校管理学科具有基础性、观念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但要打下理论基础,而且还要形成自己的管理观念,能够运用管理理论、模型、工具去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指导自己的行为。换言之,学生学到知识只完成教学目标的三分之一,学生能学以致用并养成自己的管理素养才算是完成全面的教学目标。电影可以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辅助作用。首先,它比文本、语言更容易促进学生概念、理论的形成。其次,电影的现实模拟使学生形成的概念、理论更容易与现实发生关联。再之,电影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传导链条。在没有运用电影等教辅手段前,学生的知识传导链条是:教师、教材的语言文本知识(输入)学生的语言文本知识(转化)学生的语言文本知识运用(输出);引入电影等教辅手段后,学生的知识传导链条有可能是:电影的现实模拟情境(输入)教师、教材的语言文本知识(输入)学生的多模态知识(转化)学生的多模态知识运用(输出)学生对现实管理情境的敏锐感知与知识运用(输出)。如果这一延展的链条得以实现,那么学科的基础性、观念性、实践性就会全面得到强调,不至于偏废,学生的能力也得到升华。
2.3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为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需要讲解的内容较多,教师为赶课时经常以课堂讲授为主,授课过程与方法相对单调。这
种紧凑的、满堂灌式的授课方法似乎能体现教师的责任心,但是也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与满意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教育工作者经常说:兴
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建构主义教学观。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是来源于老师的灌输,也不是大脑对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是基于学生主动选
择、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学习活动的首位[13,14]。以上观点对教师的启示是要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屈服”,放下身段“迁就”学生。电影的引入,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一方面,电影这种多模态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电影的故事性与娱乐性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更主要的是,电影案例的形象性消除了学生对管理
情境的陌生感,因而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时更容易得心应手,成就感更强、兴趣更大。学生一旦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观影过程中运用管理理论去分析剧中人物故事、或用剧中人物故事来验证管理理论,就已迈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大步,管理学科基础性、观念性、实践性也就开始彰显。
2.4文本案例相对缺乏与单调
大部分管理学科引进教材中的文本案例都较为丰富,但都是国外情境,由于情境与文化的高度民族化与本土化特点,学生缺乏对这些案例背景或情境的深刻认识与了解,分析起来难免隔靴搔痒。本土教材书中案例较少,即使是本土案例,由于学生缺乏对管理情境的感性认识,对案例的认识也容易模糊、难以准确把握。此外,文本案例在模态上较为单一,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不易全面准确掌握案例中的综合信息,并且,文本案例在表现纷繁复杂的管理情境时亦有其局限,这也构成文本案例的单调性。电影案例可以克服以上缺点,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14],是一个具有良好补充作用的管理案例宝库。
3电影在高校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精选电影资料及其教学片断
发挥电影的教育功能要求教师首先具备“形象表达”的意愿,即要有对某一管理概念与理论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欲望,其次是要有大量的观影经验、形成自己关于学科的“影视库”,再之要有把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情景的技巧。海量的电影提供了海量的案例,关键是如何选择与剪裁。对电影资料的精选存在一些困难,一是要在海量的电影中找到与课程知识点对应的片段无异于大海捞针;二是难以取舍,需要教师反复观看,多番权衡比较,比如,《集结号》与《风声》都可以用作“管理沟通”的教辅资料,前者对“无反馈”单向沟通方式的危害表现得回肠荡气,但是,后者关于沟通的信息量更全面、丰富,更适合用于教学;三是剪裁困难,一般而言,一部电影适合播放的片断是有限的,为控制播放时间需要对其进行剪裁,但是如果过于追求效率,只选择最为关键的内容,可能会忽视前因后果、背景交代,学生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的片断。可见,精选过程既要有教师视角,也要有学生视角。
3.2充分准备教案与相关资料
如果没有重视这一环节,高校管理学科课堂就可能沦为电影欣赏课。为此,(1)教师要设计好教案,根据各章节的教学目标来搜寻电影资料,精选到能使教学“
事半功倍”的影视片断,宁缺勿滥;(2)对电影资料在每次教学应用中的定位要清晰,根据电影的史料功能、案例功能来准备教案,包括背景资料、延伸知识、课堂讨论问题设计以及引导技巧等。电影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热情,学生一般沿两条线索进行探索,一是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延伸知识,二是与电影内容相关的发散性问题。教师如果没有充分的知识储备与课前准备,就不能与学生有效对话、引导学生,既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浪费了电影资料。
3.3学生的作业与任务
对具有史料功能的电影资料,一般可要求学生谈谈观后感想、鼓励学生进行影视内容与课本内容的对应联结、要求学生举例把影视内容、课本内容延伸到现实情境中去。对具备案例功能的电影资料,除了像文本案例一样布置作业与任务外,还可以提一两个延伸或发散的问题,和电影资料的延伸性和发散性相对应,往往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有很大兴趣,呈交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时有真知灼见,反映出他们的真实思考。
3.4基于观影过程的教学互动
有的教师喜欢一边观看一边介绍、提问、讨论,这种方式对史料功能的电影资料较为适用,对案例功能的电影资料则值得商榷。大部分在课堂上使用的电影资料,本身就经过剪裁,显得相对碎片化,如果教师在观看过程中经常打断插入讲解,不但加剧电影资料的碎片化,而且不利于学生的移情与代入,不利于学生对情境的感性与理性把握。而移情、代入、多模态情境正是电影引入课堂的主要目的。比较合适的方法是教师暂时充当背景资料提供者的角色,在各个片断的连接间隙进行必要的解释与补充说明。
参考文献
[1] 章伟民.电影教学与教学电影(上)[J].外语电化教学,1979,(12):24-26.
[2] 章伟民.电影教学与教学电影(下)[J].外语电化教学,1980,(1):21-22.
[3] Paisley L.Theses on Cinema as Philosophy[J].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2006,(1):15-16.
[4] Ellen M.Making the Most of a Good Story:Effective Use of Film as a Teaching Resource for Ethics[J].Teaching Theology and Religion,2003,(2):93-94.
[5] 郑彦.多媒体案例在高职教学的应用――以财经电影《门口的野蛮人》为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5):60-62.
[6]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1):60-93.
[7]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
[8] 易祯.多模态下的文化体验教学――以英文电影教学为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2):90-93.
[9] 徐平.利用电影教学提高西部地区中学生化学素养[J].电影评介,2008,(7):71-72.
[10] 张绍英.论人的两种信号系统的社会本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7,(4):77-96.
[11] 何莉.试论心理电影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3):134-135.
[12] 王新如.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 课程・教材・教法,1997,(9):15-20.
[13] 关军,张嘉威,李艳红.基于建构主义与SD 的“管理学原理”教学设计模式[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7):141-143.
[14] 吴月齐.大众娱乐电影在大学德育中的实践探索[J].当代电影,2013,(4):180-182.
Role of film in management discipline education and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university
YANG Dong-jin
(School of Management,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3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