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秋月照长城范文

时间:2023-03-25 22:0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高秋月照长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高秋月照长城

篇1

听,乐声响起,连绵起伏,柔刚并重。似高山流水,如溪水潺流,无不令人陶醉。琵琶偏偏今夜奏出了新的曲调,如诗那般幽静,极富有意境,让人沉醉在清幽旷远之中,想象这婀娜多姿的舞蹈又怎样呢?应该如琵琶曲那般富有诗情画意!此刻诗人的心情也许会随乐曲平静吗?不过乐曲多听也会乏味的,曲调此时听得人们心烦意乱.这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让诗人王昌龄又怕听,又爱听。哎,北方边患末消除,尚不能尽息甲兵,怎能不心烦呢?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如巨龙卧地,等待腾飞,秋月高照,似乎免不了秋日凄凉的感觉,免不了秋月妩媚冷落之情……景象壮观而又悲凉。此时此刻诗人是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对于现实的忧愁;还是……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早日能够平息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

诗人王昌龄遥望家乡,想家的心情一刻也末停止。他心潮澎湃挥笔写下千古流传的名诗《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泪别情。

篇2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 军人情怀 爱国精神

边塞诗源远流长,以军事斗争和征戍题材为主要内容,唐代边塞诗是军旅诗歌的集大成者,是盛唐气象的集中反映,既是文人之词,更是战士之歌,好诗佳作迭出,是唐诗中最重要最华彩的篇章。唐代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尤以盛唐成就最高。仅其数量就有近2000首,达到了历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其内容丰富深刻,体裁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唐代在经济上文化上繁荣发展的强盛国力奠定了边塞诗的基础,在政治上、思想上开放宽松的时代气氛造就了边塞诗的繁荣,一大批屡出塞外,久佐戎幕,渴望慷慨报国,建功立业,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勃发的文人与战士用壮怀激烈的诗句开辟了边塞诗的新篇章,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边塞诗派。盛唐是边塞诗派创作的鼎盛时期,尤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成就最大。

纵观唐代边塞诗,抛开美学风格,单就思想内容来看也是发前人所未发,写出了比前人更丰富多彩,更新鲜活泼、更开放广博的边塞生活。有写绮丽壮阔的边塞风光与边关人民生活状况的;有表现戍边将士沙场豪情,报国壮志的战斗生活的;有抒写思乡念亲的离愁别恨的;有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的;有控诉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诗人初到边塞,目光所及都是与京师和中原汉地完全不同的景象与风物,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往往运用粗犷的笔墨、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边关苍茫雄浑的绮丽风光,流露出热情和欣赏之情。高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是绝无仅有的以高度热情赞赏各族人民生活习尚的典型作品。诗中写生活在营州的少年郎,自幼崇尚牧猎骑射之风,养成了驭马驰骋的独特而令人羡慕的本领。正是这种特殊的生活习性,成就了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情、勇敢尚武的精神以及天真可爱的心灵。这一切都展示了诗人对典型的边塞生活情趣的喜爱和投入,对胡汉各族少年的欣赏和平等对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塞情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西北边地民风迥异源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八月飞雪,北风暴烈,草折雪舞,来势汹汹。风雪铺天盖地带来奇寒也带来奇景,漫天风雪在诗人眼中化成了万树梨花,颇有浪漫色彩。开头四句雄健奇特,反差极大,向我们展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着浓郁的边疆生活气息,十分独特鲜明。诗人紧紧抓住边地风猛雪早的特点,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瑰丽的塞外雪景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风比北风,用梨花比冰雪,想象瑰丽,比喻新奇,成为咏雪的千古名句。

边关的绮丽风光无法消除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也无法排解他们内心浓浓的愁思。长期的远离家乡而不能返归,边关征战渴望早日博取前途功名而未果,无论战士之歌还是文人之词中都弥漫着深沉而复杂的愁思。许多的边塞诗都在表现征戍者的艰苦生活和思家念归之情,这也是壮怀激烈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征人情怀。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捷》

唐代有中、西、东三个受降城。这里指灵州的西受降城。“回乐烽”是指当时回乐县的烽火台。“沙似雪”、“月如霜”反映出塞上的寂寞与清寒,是最容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景象和气氛。在这沙冷月寒、夜阑人静之时,远处传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与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实是异曲同工,也可以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相媲美。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

这首小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开头一句,节奏明快,声情并茂,写在一个秋夜,军中有人用琵琶等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奏起了新鲜曲调,跳起了新颖舞蹈。“总是关山旧别情”中的“关山”,是指《关山月》的曲调。这句诗紧承上句,意思是说这充满异国情调的曲调仍然离不开旧的内容,暗点出了将士们于丝竹幽咽之中油然产生了对故乡的思念。“撩乱边愁听不尽”一句,是说越是起劲地弹唱起舞,越是引起久戍思归的苦情,扰得他们心烦意乱。这里的“听不尽”意味深长,既有将士们对哀愁的曲调“奏不完”而产生的怨叹,也含有他们对家乡山水和边关风物的眷恋、赞美,表示“听不够”的意思。“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诗,以景结情,借长城月夜苍凉的景色来衬托乐曲的离别之思。将士们徘徊四望,高高秋月挂在空中,蜿蜒逶迤的长城绵延起伏,心中愁懑无穷无尽,苍莽悲凉。通过写听乐曲、看歌舞,抒发了戍边将士深沉而复杂的愁思。

边关的生活不仅仅是艰辛漫长的,更有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唐代诗人们往往敢于直面残酷的战争,直面边塞现实,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兵车行》和《三吏三别》一样均是杜诗名篇,杜甫以巨大的悲悯情怀和哀痛的笔调抨击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的政策,战争的悲惨恐怖,连年用兵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也反映出唐代社会敢于批判的时代精神。

边塞诗人还用自己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边关将士生活悬殊、苦乐不均的现实。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高适50岁前坎坷,50岁后显贵,是唐代诗人中唯一被封候的,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主将,他的边塞诗除了反映塞外风光,征人思妇的内容外,突出特色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防问题,以政论的笔调抒写自己复杂深沉的感慨。《燕歌行》是一首长诗,也是高适的代表作,笔力雄厚,感情真挚,诗中有殷切的期待,有无穷的感慨,有对唐将有力的讽刺,有对士兵深切的同情。意境深远,含蓄有力。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成为唐代边塞诗中的现实主义杰作,这样的诗在盛唐边塞诗中独树一帜,少有可比。

最能表现出唐代边塞诗特色的是诗人们一方面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充分展示,同时又凸显出奔赴沙场,克服困难,保家卫国的志向和勇气,以及战胜苦寒、孤寂、死亡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又有乐观豪迈的阳刚之美,还有胸怀政治理想,热衷科举功名,追求边塞建功的时代风尚。诗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最积极的存在,使这些诗句具有了永不泯灭的魅力,是唐代边塞诗的时代赞歌,是边塞诗的主流和精华,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后代不屈不挠奋战的英雄诗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湖上阴云弥漫,祁连山上终年积雪,黄沙荒漠中矗立着一座孤城,拱卫着军事要塞玉门关。戍边将士在孤寂、艰苦的边地生活中承担着国家重任,以强烈的责任感坚守着孤城。战事频繁而激烈,尽管在漫漫黄沙中以至于连铠甲都几乎磨穿,身经百战,以命相搏,他们犹自豪气冲天,发誓不灭匈奴誓不还家,将士们的忠勇爱国之情喷薄而出,豪迈动人,乐观向上。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欢乐的宴会,酣畅地豪饮,奔放的情怀,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的男人气概,令人难以忘怀,令人不能不端杯满饮。诗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使人透过诗句看到了将士们豪放旷达的胸怀,看到了一群立于漫漫黄沙旷野之上的浴血奋战的天地英雄群像。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将书生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催化为燎原之势。投射出初唐在崇尚立功边塞的时代大气候中许多文人向往边塞生活的人生取向,委婉地表白了自己怀才不遇投身边关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示了丰富的内容,有力地凸显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篇3

大家早上好!

我是三班张景润的妈妈。

很荣幸有机会作为大新小学家长委员会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在这乍暖还寒日子里,我们告别了假期的宁静,迎来了新的学期。回顾过去,我们倍感欣慰;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

春天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启程了。带着希望,憧憬,热情,我们在吴希福校长以及全体教职员工的信任与支持下,以及家委会陈彩艳会长和全体家长义工的努力下不辞劳苦地坚守岗位,并以饱满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种寂寞与哀愁决非常人所能体会得到。我想要说的是,在每一位学生家长的心灵深处,也有一道必须时刻守卫着的长城。那就是我们孩子们的安全成长。

一直以来,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以敬业的工作精神。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敬爱的老师们,有了你们对孩子们的精心培育,给予孩子们的无私与奉献。我们的校园环境才更进一步优化了,校园变得更美了;随着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校园课堂改革的正式建成,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启动了。大新小学在和我们一起成长。这是学校师生同心协力、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成果。在此,再一次代表全体家长向所有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说声: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啦!

新的学年里,我们依然充满了激情,我们必定做到更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们的进步和为了孩子们的明天!大新小学既有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的老师,还有家长义工们的辅助,我们的孩子们将会更好地融入到这良好的学习平台中,不断地进步。看!这里就是我们孩子们的家园!绿色的校园是那么的吸引人,明亮的教室,五彩缤纷的花坛,整齐干净的操场,似乎都在向我们招手。用无声的语言拥抱着在座每一位学生、家长、老师。这是孩子们的学校,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家园。家委会将一如既往地协助学校,为我们的孩子们尽可能的做得多一点,再多一点……。再多一些!

篇4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感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就必须熟悉掌握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由于表现手法比较繁杂多样,故而针对出现频率最高的写景诗,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写景诗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景色描写的手法、修辞手法和情景关系三个方面。

首先介绍景色描写的手法,常见的有远近俯仰相结合、视听嗅触相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手法。

虚实相生也叫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衬实、景随情迁、情随景生等。“实”就是眼前的景物,“虚”就是想象的景物。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第三句诗是“梅花落”的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笛声化作满地落花。景象虚实相生,视听相通,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配,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使思乡之情感而不伤。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均是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其次是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用典、双关等。对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不再赘述,这里重点解释一下“互文”、“用典”和“比兴”。

互文指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为了达到文字简洁、含蓄凝练的要求,让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例如《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杜甫《江上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

用典又叫用事,也可理解为借古讽今,多是作者将具有警策作用的神话传说、古人古事、名言警句等运用到自己的诗歌中,推陈出新,表达对世事、世人的看法。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旧瓶装新酒”,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则化用了唐朝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的句子。

比兴,最早在《诗经》中运用较为普遍。“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比喻、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起兴、兴喻。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比兴兼用的手法,用风雨中飘摇的黄叶树比喻孤灯下凄凉的白头人,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作者先写“黄叶树”以引出下文的“白头人”,是为“兴”。

最后是情景关系,也就是与写景抒情有关的表现情感的手法。一般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反衬,以景结情,移情于物,烘托、渲染等手法。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侧面描写即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却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渲染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某一方面的形象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例如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全诗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篇5

原型批评(又称神话批评)理论认为,自原始时代以来,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经验长期积累,“沉淀”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在他们的记忆中潜藏着人类“最深、最古老和最普遍的思想”,这就是集体无意识,也是人类所继承下来并使现代人与原始祖先相联系的“种族记忆”。原型批评的奠基者、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原始意象”的概念:“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无数次重复的悲欢的残余,而且总体上始终循着同样的路径发展。它犹如心理上的一道深掘的河床,生命之流在其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荣格文集》,第15卷)

中华文明关于月亮的神话,关于广寒宫、嫦娥的传说,经常引发我们“月圆人不圆”的惋叹,“明月”这一意象已经具有了“集体无意识”特征,成为中国文学的“原始意象”,充满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情韵和“种族记忆”。

真正优秀的诗歌必然在艺术意象中体现出中华先民的典型情感体验和生活精神原型。中国诗人对“明月”情有独钟,“明月”给诗人以空灵清幽的情思,“明月”给诗歌以博大幽远的意境。那么,“明月”这一“原始意象”又包含了怎样的“种族记忆”呢?

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明月”意象超越了诗人的“时间意识”。

松浦友久曾说:“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其感情的核心,正是通过对时间的推移,作出敏感的反应而产生出来的。”“中国文明在‘诗歌’与‘历史’方面具有特别卓越的传统已成定论,而结合这两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认为正在于这敏感的时间意识之中。”(松浦友久《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中国诗歌原理》)

也就是说,中国文明对于时间意识的特别敏感在诗歌中有特出的表现,对于时间意识的敏感也是中国诗歌的感情的核心。“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这是屈原的敏感。

诗人对时间意识的敏感,常常外化在“明月”这一典型意象中,因为在中国诗人看来,纤尘不染的明明月色是有生命的,因而月光通过生命意识又与诗人的“时间意识”相连结了。所谓“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

诗人由明月想到先人,由先人回首现实,“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计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白居易《上阳人》),把时隔千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与现实,眼前景物与心中情事,在时间上浑然一体。

在无情的时间之流中,人生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一旦过了某个临界点,便开始青春消逝,年华老去。“拜新月,新月不胜情;庭前风露清,月临人自老,人望月长生。……回看众女拜新月,忆却红闺年少时。”(吉中孚妻张夫人《拜新月》)

坡也在咏唱:“此身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诗人对青春年岁敏感就是这样特别。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易老,明月永恒,“明月”意象超越了中国诗人的“时间意识”。

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明月”意象超越了诗人的“空间意识”。

“明月”意象不仅超越了诗人的“时间意识”,也替中国诗人超越了“空间意识”。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路长”(薛涛《送友人》),“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谢庄《月赋・歌》),千里相隔,关山难越,但明月把朋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托芳菲明月之福,才能“万里归心”。

“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明月凸现了雄浑阔大的诗意;“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明月点缀出苍茫悲凉的风情。

作为“原始意象”,明月赋予边塞诗壮阔浩渺、辽远丰满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励向上的情感魅力,并把地理空间转化成了中华民族艺术上的心灵空间。连流行歌曲也唱着“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祈盼着能常“回家看看!”难怪外国人要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人眷恋自己的家园,甚至不认为别处可以发现更好的东西。”(埃尔韦・圣・德《中国的诗歌艺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跨越空间的隔绝。让戍边的征夫、闺中的思妇千里与共、对月相守。“明月”这一“原始意象”不仅替中国诗人超越了“空间意识”,也为中国文学创造了空间上的诗意美。

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明月”意象寄托了怀乡别远的无尽愁思。

刘勰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文心雕龙・物色》)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月叹夜、触景伤情。对朗朗夜月,抒怀乡别远之愁思,正所谓“可怜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肠断绝”(权德舆《秋闺月》)。“明月”意象是怀远相思的最佳载体。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行宫见月伤心色,夜月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美好的月色在诗人眼中却充满了忧怨凄凉的意味,真是“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辛弃疾《木兰花慢》)。

明月载不动如许的幽怨:“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七哀诗》),“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箱《菩萨蛮》),思妇望月怀人之苦可见一斑;“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自君之出矣》),因相思而“为伊消得人憔悴”;“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真可谓满腹幽怨托明月;“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沈如筠《闺怨》),“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李冶《明月夜留别》),表现了倾诉无人,惟有望月兴叹的隐恨;“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是对明月不解风情的幽怨。月若有情月亦老,满眼清辉愁万端。

明月传递着太多的乡愁:“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月解团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朱敦儒《临江仙》),“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蔡仲《苍梧谣》)。历代边塞诗、乡愁诗与“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折柳曲中看边关,明月殷勤寄相思。

梁启超也说:“同一月夜也,……劳人思妇,对景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诗人笔下之“月”,便是悲欢离合之“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明月”作为怀乡别远的“原始意象”,高高升起在历代诗人的心灵上,意趣含蕴,空灵婉转,涵咏了不朽的诗歌艺术生命,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溅起了无数美丽的浪花。

四.“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意象承载了生命哲理的诗意感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月缺了,有再圆的时候,但生命随月光的流逝而一去不回。“明月”意象蕴含了古人对生命岁月的伤感和思考。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往事如梦,月明依旧,徒唤奈何?杜牧也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润州二首(其一)》)无论是南朝士人的旷达,还是东晋名宿的风流,都只是历史舞台上的“匆匆过客”。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短歌行》)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难免发出如此感叹。“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便是刘禹锡对千古兴亡的豁达情怀,旧时明月旧时城,惟留诗人长太息。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人生哲理,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叹。揭示出人生宇宙变与不变的哲理,明月变中有不变,它宵来晓没,盈亏循环,是变,但明月自古如此,“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又是不变。月之不变对“古人今人若流水”之变,诗人“通古今而观之”(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抒发了对人生短暂之惋惜,对自然永恒之感悟,对“忧患意识”之超越。“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便是“超越”未果后的直面人生。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无语,流水无情,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奈中,诗人们只有浩然长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千古业绩,诗人们的聪明才智满腹经纶都在月光朗照里慢慢地消融。“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是对历史读懂后的超脱;“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是对生命感悟后的旷达。

“明月”意象为诗人拓展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引起了诗人对生命哲理的追思,把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辽远深邃的原始意识呈现在我们面前。

篇6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这是2012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笔者据此为2013年高考冲刺提供点思路。

一、重温考纲考点。从模糊走向明确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仍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就考点而言,仍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内容,把握诗歌情感。鉴赏形象,包括鉴赏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写景诗中所写的景物以及咏物诗中所咏之物等;鉴赏语言,主要是品味精彩的词句,包括赏析脍炙人口的名句、咀嚼生动传神的字词;鉴赏表达技巧,主要是分析其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情况比较稳定。选材多为唐宋诗词,律诗、绝句、小令、中调,形式多样;题型为主观题与客观题兼有;题量为2~3题,分值稳定在8~10分。因此,我们可以从近三年的高考真题研究人手,寻找规律,指导复习。

二、温习古诗常识,从零散走向整合

中学阶段,同学们已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掌握的知识庞杂。因此,通过梳理、整合诗歌知识十分必要。

把握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基础与突破口。例题第2题考查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刻画。她孤独寂寞,满腹哀怨,是一位思念远方心上人的女性形象。鉴赏形象更多需要考查意象。意象是诗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物象。古诗意象所表达的内涵比较稳定,它们或抒高尚品格、壮志情怀,或吟征战苦乐、盛衰兴亡,或诉送别思念、思乡怀人,或抒闲适恬淡、豁达坦然。记住各类意象的内涵,便掌握了解读诗歌情感的密匙。例题中的“月”、“风”、“花”等均为表示思念、青春和美好的意象,词人反其意,极写其无情,与“千万恨”、“心里事”的多情相照,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悲戚与哀伤。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炼。鉴赏语言要联系其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对炼字、关键句、语言特色(风格)等进行领会与把握。例题中的“恨”字意思丰富:既是行人远“在天涯”,思而不归化为恨,极言思之深;又见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的无情,侧面写思念之深之切。可见用字之质朴与自然。

鉴赏常用表达技巧是重要的考点。从抒情方式看,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即事抒情、托物言志、以古言今等。从表现手法看,有象征、对比、反衬、虚实动静、烘托衬托等。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借代、用典等。例题第3题要求鉴赏结句实即考查手法,问得含蓄。“摇曳碧云斜”,是说碧云在空中飘泊无定,如人心神不宁;碧云西“斜”,如人之心情消沉,写尽思妇的牵挂与企盼。这是象征手法。又以景结词,情景交融,蕴味悠长。

三、熟悉解题技巧,从感性走向理性

经过几轮复习,同学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方法。要提高答题正确率,还得在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再作理性思考,寻找出更好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1.学会知人论世。知人就是掌握作家的生平和作品风格,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风貌和文化背景。作品的内容、情感及风格均因时代不同、作家遭遇不同而不同。盛唐时的李白,盛极而衰时的杜甫,晚唐的杜牧,他们的作品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同为豪放派,苏轼的豪放与辛弃疾的豪放也截然不同。例一词作者温庭筠是唐代作家,他才思敏捷,诗词兼工。词作多写女子闺情,风格裱艳精巧,清新明快,被称为花间鼻祖。了解这一点,有助于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对正确解读词旨十分必要。

2.学会分类鉴赏。根据题材不同,古代诗歌可分为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咏史诗、闺怨诗、边塞诗、羁旅诗等。我们要弄清诗歌类型与诗歌题材、手法及风格之间的对应关系。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寄情山水,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送别诗的依依不舍、安慰劝勉。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闺怨诗的孤寂愁苦、思远怀人,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羁旅诗的怀才不遇、落魄思乡等,这能帮助我们提高鉴赏的准确度。

3.掌握常用术语。古典诗歌常用术语很多,如评价主旨有意境深远、言近旨远、言简意丰等,鉴赏人物形象有忧国忧民、历经磨难、胸怀宽广、舍身保国、寂寞愁苦、孤傲高洁、寄情山水、壮志难酬、慷慨愤世、重情重义、纯朴善良等;表达思想感情有孤独惆怅、寂寞伤感、恬淡闲适、忧国忧民、悲怆激愤、相思怀旧、别恨离愁等;风格方面如曹操的苍凉雄健、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温庭筠的绮丽香艳、苏轼的豪放旷达,韩愈的奇特磅礴等,不一而足。掌握术语能帮助我们准确答题。

四、适当训练真题。从规范走向娴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1.解题须五看

一看标题,揣摩其中的诸多信息。可从中推断诗歌的主旨,弄清意象及情感,初步判断诗歌类型及手法。例题中,“初见”二字为“题眼”,暗含“惊喜”、“期待”之情,以激发阅读兴趣。二看作者,推测其作品的内容与风格。例题中,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思想深受苏轼的影响,由此可推测他的命运及作品风格。三看注释。试题一旦给了注释,往往十分重要。它们或暗示背景,或解说重点字词、典故。例题的注解交待了诗人的身份及处境,对诗句的理解、主旨的把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四看名句。我们可能对诗词比较陌生,如熟悉其中一两句,便可成为我们深入鉴赏的凭借。五看题干。题干的设置是围绕考点展开的,往往有很强的指向性。例题虽只有两道题,但涉及的考点却不少。第1题考查评价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第2题则考查诗作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从分析题干人手,能准确把握鉴赏重点,提高答题准确率。

2.答题要规范

分析题型,弄清问题的常式与变式。比如分析意象意境题常提出“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之类的问题,也有“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变式。炼字题型常以“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作提问,也有“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等变式。

问什么答什么,对应答题。例题第1题,对应问题,可作如下回答:初见嵩山,心情惊喜而又亲切。主要运用铺垫手法:诗人奔走劳顿,全凭青山开阔情怀,所以未见嵩山,诗人已有一种期待;运用迂回笔法,先写落日及风雨,再写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讲究步骤,周全答题。比如分析技巧题型的答案,常常先准确回答运用何种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种手法,然后说明此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效果。例题第2题,按步骤可以作如下回答:运用拟人、以动写静的手法(步骤一);以“清瘦”形容山峰,以“出”字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步骤二);表现了诗人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步骤三)。

【巩固操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篇7

关键词:音乐;艺术;同构关系

中国音乐是有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境界的。音乐上的许多问题,倘若不提到美学高度来分析理解,就只能停留为一种形式。毕竟美是主观的和相对的,是因人而异的,这就是各种艺术形式之间往往能相互联系,相互感染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文学,诗歌,历史,美术等的综合体。它所映现的又何尝不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物质和精神力量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

任何艺术都是在主观和客观相互关系之间建立起来的,徐复观先生在《中国画与诗的融合》一文中说:“绘画不仅仅是‘再现自然’,但终究以‘再现自然’为其基调,所以它常常是偏向于客观的一面。画因为是以客观自然为基调,所以决定画的即能是‘见’。达·芬奇便以为画与雕刻是‘以见为知’;而画家心是能见的人。诗则是表达感情,所谓‘诗以言志’以言志为基调,所以常常是偏向于主观的一面”。钟嵘《诗品》一开始便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诗人必定是“善感”的人,可以说,画是“见的艺术”;而诗则是“感的艺术”,那么音乐作品为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艺术,正和诗、画一样,在那线条、旋律、乐句中,所包含着的非语言、非概念、非思辨所能传达,说明、代替、穷尽的某种情感的、观念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意味,同样也是那样朦胧而丰富,宽广而不确定。到后来谈到“因为中国文人能有意识地在诗中发现出画的题材,并由此再进一步的用作诗的方法来画,从而提高了画的意境,使之得以在精神上进一步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用画来说明诗的‘远’的意境,则是诗与画的相互启发,循环无端了”。其事在我看来中国艺术中岂止诗与画能做到“互相启发,循环无端”。书法与诗画;书法与篆刻;音乐与书法;音乐与诗画。扩而大之,华夏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生生不息,而得以流传呢?中国人欣赏美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我们的文学,戏剧,书法,绘画等等都是重感情的抒发,突出一个“情”字。同样音乐艺术如果脱离了感情的话,就很难谈了。中国人以感情悟物,进而达到人格化,中国人看东西,欣赏艺术往往带有自己的感情,要加入人的因素,所谓“芳草有情,斜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追求的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欲说还休,温柔含蓄的永恒韵味。

在中国古代,音乐是各门艺术中最被重视,并且获得高度发展的一门艺术,甚至可以说是各门艺术的中心和源泉。从音乐在先秦社会中受到的高度重视,我们可以看出音乐这种着重于情感的表现而非完全模拟性再现。而事物叙述的艺术,恰好相当纯粹地显示了艺术所具有的审美特征,以及它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性功能,从宏观上看用音乐去分析美与艺术,高度重视音乐性的美,这对中国古代美学和各门类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直观表现的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具有的音律美与节奏美。

这种诗歌中的音乐性的美在唐代达到无可比拟的高峰。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的音乐和音乐形式。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先秦时代礼仪性的庆典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之声,个人情感的心音。

绝句和七古乐府所在盛唐最称横唱,其道理恐怕也在他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琵琶(音乐)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新声,音乐是它的的形式;绝句,七言是它的内容;或者反过来说,绝句,七言是形式,音乐,抒情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如同你越是深入的研究艺术作品的结构,就越是清楚的发现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的相似之处,而这种结构,包括着从低级生物的生命结构到人类情感和人类本性这样一些复杂的生命结构,(情感和人性正是那些最高级的艺术所传达的意义)而正是由于这两种结构之间的相似性,才使得一幅画,一支歌或一首诗与一件普通的事物区别开来——使它们看上去更像是一种生命的形式,而不是用机械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使它的表现意义看上去像是直接根植在艺术品之中。而音乐的某种所谓的线条,也许就是人所创造出来的形象的抽象。

我常想为什么我们在聆听中国音乐的时候,会产生雪花映松柏,松柏傲飞雪的意境;或会觉得砍樵声声,高山流水,天涯知己如若就在眼前;或能感受夕阳西下,夜色朦胧,微波荡漾,渔人晚归的自然景色而似身临其境。而这都是中国音乐所赋予我们的情感体验和我们血脉相连的亲身体会。

这使我们不得不想这些凝冻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审美趣味,艺术风格为什么仍然与今天人们的感受、爱好相吻合?为什么会使我们有那么多亲切感呢?是不是积淀体现在这些作品中的情感理性结构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之间存留着某种相呼应的同构关系和影响。人类的心理结构是否正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产物呢?也许正是它蕴藏了艺术作品的永恒性的秘密。也许应该倒过来,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了也提供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心理结构创造艺术的永恒,永恒的艺术也创造、体现人类流传下来的社会性的共同心理结构。然而,它们既不是永恒不变,也不是转瞬即失,不可捉摸。它不会是神秘的集体原型,也不应是“超我”(superego)或“本我”(id)。心理结构是浓缩了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时代灵魂的心理学。而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吧。

篇8

讲话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讲话稿是人们在特定场合发表讲话的文稿;狭义的讲话稿即一般所说的领导讲话稿,是各级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发表带有宣传、指示、总结性质讲话的文稿。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升班仪式家长代表讲话稿范文,给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升班仪式家长代表讲话稿范文1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以及在场所有的小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成县珠心算学员---的妈妈,首先感谢老师给我这个难得的机会,让我在此与大家分享孩子学习珠心算的一些情况,我感到十分荣幸。

---学习珠心算两年时间,现在学习第三本,在这期间他对珠心算一直兴趣十足,也取得了良好效果。起初,我还有些担心,怕孩子学了珠心算,在学习数学时不能按老师传授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将两种方法混淆起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的数学成绩稳步上升,其它成绩也不错。---贪玩好动、缺乏耐力,自学了珠心算后,注意力集中了,静下来的时间长了,也喜欢看书了,变化挺大。每当有人考他珠心算,他都乐于回答,也很开心。看到珠心算给他带来的快乐与自信,作为母亲,我十分高兴。

孩子的进步都归功于珠心算老师们辛勤的教导和科学的方法,我听了几堂它们的讲课,课堂妙趣横生,让孩子们在轻松好玩的状态下学习,这也是孩子喜欢珠心算的原因之一。借此机会,我衷心感谢成县神墨珠心算培训班各位老师,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珠心算学习!也希望珠心算教育能让更多的孩子受益!最后预祝本次比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升班仪式家长代表讲话稿范文2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以及在场所有的小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成县珠心算学员---的妈妈,首先感谢老师给我这个难得的机会,让我在此与大家分享孩子学习珠心算的一些情况,我感到十分荣幸。

---学习珠心算两年时间,现在学习第三本,在这期间他对珠心算一直兴趣十足,也取得了良好效果。起初,我还有些担心,怕孩子学了珠心算,在学习数学时不能按老师传授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将两种方法混淆起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的数学成绩稳步上升,其它成绩也不错。---贪玩好动、缺乏耐力,自学了珠心算后,注意力集中了,静下来的时间长了,也喜欢看书了,变化挺大。每当有人考他珠心算,他都乐于回答,也很开心。看到珠心算给他带来的快乐与自信,作为母亲,我十分高兴。

孩子的进步都归功于珠心算老师们辛勤的教导和科学的方法,我听了几堂它们的讲课,课堂妙趣横生,让孩子们在轻松好玩的状态下学习,这也是孩子喜欢珠心算的原因之一。

升班仪式家长代表讲话稿范文3尊敬的园长、老师们,可爱的小朋友们:上午好!

我是一位小朋友的妈妈(爸爸)。因为孩子学龄差一个月,今年没能上小学,才有了今天我们的相聚。我想这是我们的缘分!很高兴,再次参加芬芳幼儿园隆重的开学典礼,看到大家光灿灿的笑脸,水灵灵的大眼睛,我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很多。我更加荣幸,能作为家长代表在这里和大家谈谈心。

我的孩子叫张卓识,他已在芬芳幼儿园上了3年半,可以说我们全家和芬芳结下了深厚情谊。作为孩子的妈妈(爸爸),对芬芳更有发言权!芬芳幼儿园的园长、老师们将知识和爱心化作雨露甘泉,哺bu育孩子们健康快乐茁壮成长,感动着感动了在这里的每一届每一位孩子家长,许多动人场景感人故事,历历在目。在此,我道声:谢谢了!

新学期开始了,作为家长,我有一番心里话,想在这里送给卓识,也送给芬芳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尤其是新入园的的“小弟弟”、“小妹妹”们。

首先,希望你们在上课时能渐渐学会能更静静地、定定地坐好,更认真专心地听老师上课。还要学会多想问题,敢于多问老师“为什么”。我最羡慕大家的——你们的记忆力都是非常棒的,你们都是非常聪明的。珍惜现在,趁着这个好时机,希望你们多看、多听、多背,……这些好习惯如果你们能养成了,我相信,你们不仅都能成为幼儿园里的好榜样;今后,也能成为小学里的好学生!

再者,希望你们能好好记住:我长大了!长大了,就应该学会更加友好地和别人一起生活、学习,做事情时多为别人想想,多点主动帮助别人,文明有礼地对待他人。多一份感恩的心,多一份关爱的心。希望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是“开心果”,在家里也是“开心果”,把无穷无尽的欢乐带给你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芬芳幼儿园有很好的老师,有丰富的活动,有优美的环境,我相信不论是大班、中班还是小班,小朋友们都会像卓识那样非常喜欢“芬芳”这个“家”的!

衷心祝愿每一位小朋友都成长为—— 健康、快乐、聪明、活泼的“阳光孩子”!

衷心祝愿每一位老师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衷心祝愿芬芳幼儿园幼蒸蒸日上,越办越出色!

升班仪式家长代表讲话稿范文4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三(3)班张景润的妈妈。

很荣幸有机会作为大新小学家长委员会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在这乍暖还寒日子里,我们告别了假期的宁静,迎来了新的学期。回顾过去,我们倍感欣慰;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

春天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启程了。带着希望,憧憬,热情,我们在吴希福校长以及全体教职员工的信任与支持下,以及家委会陈彩艳会长和全体家长义工的努力下不辞劳苦地坚守岗位,并以饱满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种寂寞与哀愁决非常人所能体会得到。我想要说的是,在每一位学生家长的心灵深处,也有一道必须时刻守卫着的长城。那就是我们孩子们的安全成长。

一直以来,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以敬业的工作精神。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敬爱的老师们,有了你们对孩子们的精心培育,给予孩子们的无私与奉献。我们的校园环境才更进一步优化了,校园变得更美了;随着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校园课堂改革的正式建成,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启动了。大新小学在和我们一起成长。这是学校师生同心协力、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成果。在此,再一次代表全体家长向所有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说声: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啦!

新的学年里,我们依然充满了激情,我们必定做到更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们的进步和为了孩子们的明天!大新小学既有学识渊博。认真负责的老师,还有家长义工们的辅助,我们的孩子们将会更好地融入到这良好的学习的平台中,不断地进步。看!这里就是我们孩子们的家园!绿色的校园是那么的吸引人,明亮的教室,五彩缤纷的花坛,整齐干净的操场,似乎都在向我们招手。用无声的语言拥抱着在座每一位学生、家长、老师。这是孩子们的学校,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家园。家委会将一如既往地协助学校,为我们的孩子们尽可能的做得多一点,再多一点……。再多一些!

最后,祝所有的老师、家长和孩子们身体健康!学业进步!合家幸福!让我们共同思考、共同倾听、共同进步、共同关注我们的孩子。谢谢大家!

升班仪式家长代表讲话稿范文5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初三一班郑秀鑫的家长,今天,能以家长的身份,参加我们新兴中学的开学典礼,这,还是我人生经历的第一次,为此,我感到十分的荣幸,同时,也激动不已。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孕育着新的希望和憧憬。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新兴中学的希望,你们的身上,倾注了老师太多的心血,汇集了家长太多的目光,社会、学校、家长对你们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你们不要辜负所有人沉甸甸的希望,争分夺秒,刻苦学习,奋勇拼搏,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三的同学们,中考已向你们走来,再过整整四个月,你们就要走向人生转折的战场,万米赛跑,已经到了最后冲刺的时刻,九年的寒窗苦读,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所有的艰辛,所有的汗水,所有的付出,都将在火红的6月去收获。能否收获硕果,能否改变命运,能否创造奇迹,从现在开始的120天,将是你们成败的关键.直面中考,这样一个挑战的时刻,试问,“人生能有几回搏?”只有拼搏、拼搏、再拼搏,才能对得起那些关心、鼓励你们的老师、家长,才能对得起你们自己!

同学们,岁月,是不能倒转的唱片,抬起的脚跨出去,便意味着不能收回。我深信,你们是能,勇斗风雨的海燕,你们是能,搏击长空的雄鹰!当中考结束,回首这120天时,你们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也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孩子们,请相信我们家长吧,我们一定会做好你们的“后勤部长”,生活上关心你们,学习上支持你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别忘了,在你们的身边,有我们,有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让我们一同携手, ,向理想的彼岸前行.去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