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苏轼范文
时间:2023-03-18 10:3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百家讲坛苏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百家讲坛》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学术;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作为非文学专业的公选课,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从实际授课效果来看,却并非尽如人意,处境非常尴尬。很多同学认为大学语文内容是千百年前就存在的文本资料,其中所涉及的人与事以及作者所使用的语言距离我们现在的生活都很遥远。学习这些对我们意义不大。他们觉得大学语文可有可无,学习兴趣日益低下,许多学生对其存在一些偏见,甚至把大学语文课堂作为专业和外语学习外的“休息”场所。
笔者为了配合学校项目化改革的需要,曾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对大学语文授课情况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共抽取300名我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的是自制调查问卷、随机调查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5份,有效率为91.7%。为使本次调查更具代表性,在学生抽样的选择上,力求覆盖我校开设大学语文的所有专业。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大学语文的地位、作用、最喜欢的授课方式及大学语文的建议与意见。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被调查学生68.8%认为大学语文的学习对专业学习无直接帮助;73%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所帮助、能力有所提高;在授课方式上,89.6%的同学不满足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授课方式,而是倾向于有自己更多参与的授课方式。
《百将讲坛》是央视十套于2001年开播的一档讲座式节目。栏目开播之初邀请了许多学术权威来进行课程的讲解,如杨振宁、叶嘉莹、周汝昌等,但节目收视率不甚理想。后经过新导演郭巧红大刀阔斧地改革后,重视文史类的节目讲解,特别是河南大学王立群老师讲授的《史记》、北师大康震老师讲授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及“唐宋家”相关系列,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与大学语文相关授课效果形成了强烈反差。分析《百家讲坛》成功原因,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百将讲坛》成功原因
1.首先,主讲人的讲演风格大众化,诙谐幽默
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文史哲类的学科是枯燥乏味的,学术研究更是抱着书本啃读,学术性极强,远离普通大众的生活需求。《百家讲坛》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贴近大众贴近生活,语言的大众化程度比较高。比如在易中天教授《品三国》的时候把刘备比作一名“民营企业家”,把诸葛亮比作是“职业经理人――CEO”,把公司运营的概念和理念融入文学讲演中,十分罕见,但是效果非常好,民众很快就对这一观点有了平民化的认识。主讲人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平易近人,拉近了观众与学术权威的距离,使得讲座取得的效果愈发明显,达到了知识的普及目的,也让民众对于学术神坛上的权威们有了较新的认识。
2.其次,讲座有目的性地选取讲座话题
在对《百家讲坛》开播以来做的调查发现,其中历史文学类题材的话题占45%左右,中外文学占了34%,其他占了22%。调查可以看出,《百家讲坛》栏目的篇幅多数都用在了历史文化和中外文学的讲座上,这里的原因是很明显的,因为历史文学类题材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观赏性和趣味性,适合作为讲座的内容进行讲演;而且在民众中具有极高的认知度,比如一些细说演义的历史故事,一些广为传颂的诗词歌赋和民间美德佳话等等,都为讲座题材的选取奠定了一些知识基础,使人们在听取讲座的同时可以联系到自己所了解的内容进行评论和探讨,具有极强的回味感觉,而且对于民众的知识构成要求也是不高,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结合电视媒体的现代化制作手段的应用,使观众愿意接触和乐于听取讲座,这就保证了节目的可持续性。
3.再次,学术“枯燥”与故事“生动有趣”之间的平衡
《百家讲坛》不是高深的学术讲座,也不是电视剧一类的泛娱乐化影视节目,它是通过较为平易近人的方式理解复杂的文学历史问题,以大众熟知的问题为讲座主线,并阐述了一般的学术观点和认识,使观众在嬉笑中了解学术发展的动态,并有兴趣进一步深入了解,可谓是引人入胜。融合了学术的权威性、知识性、严谨性,以及电视媒体的可视性、观赏性等特点,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正是有了这些专家学者以及节目组的努力,才有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
三、《百将讲坛》给大学语文改革的启示
1.首先,了解各专业职业能力,寻找大学语文与职业能力的“对接”
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节目制作方和推广单位对于市场的准确把握和熟知,对于观众的需求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提高授课效果,在大学语文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先要对各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各专业的职业能力,寻找大学语文与专业能力的对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对有个性和创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他们是真正被理解的。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应该是理论和技巧,而应该是以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对于文学理论的收集处理,随后是分析和论证的能力的培养教育,甚至是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要好过纯知识的灌输。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是知道老师教的东西,而不去怀疑、不去论证教师的“克隆”。
2.其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兼容并包
《百家讲坛》通过各种观点的集合,把学术自由、百家争鸣之风重新带入了观众的视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关于秦可卿的相关论述曾引起较大的争议,甚至有专家和学者认为,他们是在对观众进行误导。但是作为普通观众来说,学术观点固然重要,如果是正确的观点可以有理有据地进行解释和论证,我们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一点上看,国人对于学术观点的包容之心是出乎意料的,而在现实中的大学语文课程中论资排辈,对于已经进入教材的观点不容许质疑和评论,拒绝思考,盖棺定论的方式生硬地阻挠学生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学生学术研究能力是一种无形的损害。古代文学学科中更有“资质”一说,阻碍新学说的发展和应用,思想上教条化十分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品的选择上,当代学生喜欢的网络小说如悬疑类、盗墓类小说,很少出现在大学语文的教材中。基于学生的现实情况,在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避免授课内容偏深、偏难,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分组学习、个别指导,利用分组学习中其他组员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激励大家在竞争中提高学习能力、协作能力,通过由易到难的课程内容设计,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快乐学习,提高授课效果。
总之,《百家讲坛》的成功,让更多的国人产生了对文史哲的研究兴趣和参与热情;从侧面印证了不是我们传统文化没有魅力,而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手段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百家讲坛》的成功中学习经验,准确定位,激发学生兴趣,使优秀的文学能够再次换发新的活力,切实提高大学语文授课效果,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荣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J].文学教育(上),2009(01).
[2]邓莹辉.论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S2).
[3]孔艳梅.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4]肖扬碚.古代文学教学的传统模式与现代错位[J].柳州师专学报, 2008(05).
[5]孙小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 2007(06).
[6]袁国兴.现代文学教学中的“认知”和“能力”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7(01).
篇2
易中天、王立群讲史,于丹、姚淦铭读经,在国内文史类图书市场上,“百家讲坛体”一时间大行其道,于是乎,上世纪80年代春潮涌动的“国学热”终于从所谓的“精英阶层”辐射到“普罗大众”。
但是,有关国学的写作,是否还应有另一种可能?既不像于丹那样浅尝辄止地读“经”,也不学易中天那样天马行空地讲“史”,而是融会文、史、哲,打通“大国学”,或许是另一条可以通幽的“曲径”。
《帝国的酒色》既非单纯地读经,也非刻意地说史,而是旨在说人,力图从司马相如、东方朔、李白、白居易、柳永、唐伯虎等一个又一个个体的遭际、境遇引申开来,并借以由小到大地演绎出政治风云和历史大势,从中想见古人的隽俊风流和幽古情怀。
当然,这是一群特殊的人,即所谓“士”者。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如孔子者,说到底都是“游士”的一种,与苏秦、张仪之流的纵横家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各自用于游说诸侯的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已,但历史随着秦、汉的国家一统,诸侯不再,“游士”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也必然遭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尴尬和下场。
如何从一个更为生活化的意象或元素――“酒”,去窥探一下“士”这个阶层的流变和心路历程?其实,春秋以降,百家争鸣般的文化繁荣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诸子百家永远是一个无法复制的辉煌。
尽管如此,但是纵横家般的“游士”风流,从未烟消云散,而是演化成读书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潜伏在司马相如、东方朔、扬雄、李白等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的心底,蛊惑着他们去实践一次没有结果的“完形冲动”。
魏晋之际,佛、道兴起,人文思潮稍微活跃,比如当时的“才性论”,有意、无意地调和儒家和其他学派的矛盾,以至于魏晋的名士们,既可以标榜道德,又可以浮华豪奢,既可以身居庙堂之高,也可以心处江湖之远。唐宋大家白居易、苏轼一脉相承的闲适人生,也是“魏晋风度”的一个变相发展。
其实,这些多声部的变奏,又源出自孔夫子和儒家经典对于绝对理性的拒斥,所以,儒家的实用理性,决定了既有立嫡以长,也有立嫡以贤,同样,既有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主义”,又有“有德者居之”的篡位理论。
孔夫子一方面自诩“宗周”,一方面又对武王“弑君”有所腹诽,所以,尧舜禅让,既是儒家敬仰的政治典范,也是王莽、曹丕、司马炎辈篡位的幌子。在这一切历史的偶然和必然里,也充溢着“士”的理想、激情、失落和辛酸,酒也就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佐料。
知识分子与社会政治的联姻总是显得有些吊诡,而酒色的渗透,又使得这一过程更加地迷离。正如《帝国的酒色》所标榜的“大历史下的酒徒政治,大文化中的嗜酒人生”,酒色,关乎性情,也与历史共生,从历史的角度看“酒色”,的确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和收获。
篇3
尊敬的郑书记、刘校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晚上好!
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和大家进行交流。我是文学院一名普通的老师,前段时间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抓了个差,做了一个专题节目《隋唐考场风云》。虽然得到了一些赞许和掌声,但当我站在这里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什么都是浮云,这才是我真正的舞台。看着大家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脸庞,除了羡慕嫉妒恨之外,我这个郑大的老学生也只能给大家说几句心里话了。
首先,衷心祝贺同学们经过多年苦读成为郑州大学的一员,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这是我们生命中一次重要的跨越,也是我们今后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1996年的初秋,我也像大家一样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了郑州大学。当时对教授们的景仰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没想到自己也站在了高校的讲台上。我能行,大家就一定比我更行!
其次,向同学们汇报一下我对大学生活的感受。刚进大学的时候,学长告诉我,大学生活就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后扔笔记”,于是我也唱起了“笔记三部曲”,彻底放松了自己。直到我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恩师李维新先生,才结束了这种随大流的状态。李老师引用苏轼的诗为我开示,“百年三万日,老病常居半”,更何况大学生活只有短短四年呢?大学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极其短暂,经不起挥霍!你不把它当回事,它只会给你留下不堪回首的记忆。
后来读书,读到达摩对二祖慧可说的一番话,让我有所领悟。达摩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我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直乘,徒劳勤苦。”意思是说,要想取得大的成就,必须勤苦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有小德小智、轻心慢心之人渴望成功只能是痴人说梦。
梦是我们今天的一个主题词,国家有梦,学校有梦,我们人人都有梦。入学实现了我们的大学梦,但入学是为了更大的梦。大学为每个人提供了相同的成长环境,但你想怎样成长则是你的梦。梦是需要圆的,与其潇洒做梦,不如努力圆梦,今天只有努力圆梦,明天才能安心做梦。
圆梦既需要我们学好专业,更需要有开阔的胸襟和健康的心智。大学教育是开放式教育,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当发现周围人人皆是优点时,你就生活在了天堂之中;可是当你刻意放大别人的缺点时,你便生活在了地狱之中。在专业学习中,处理好课堂讲授和课外拓展的关系,如果课堂讲授是“大锅饭”的话,那么课外拓展就是“吃小灶”了。我的恩师陈飞先生告诉我,放眼学界,立足专业,注意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扬长避短,把别人的优点变成自己的长处,这是学习的智慧。
再次,聊聊对师生关系的理解。韩愈曾经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我个人觉得,一个好的老师除了需要自身扎实的学养之外,还离不开同学们的督促。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感谢同学们培养了我,是同学们指出了我的不足,让我在完善中成长。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我的学生都愿意叫我“祥哥”。如果每个同学都能如此与老师交往,我们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必将更加辉煌。
篇4
一、引经据典,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读书的重要性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思想认识很重要,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迎刃而解。在开展书香班级建设活动之初,我就注意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讲国家和市、区对开展此项活动大的政策环境,讲学校关于书香校园建设制定的相关意见和规划;引经据典,列举中外名人名言和相关事例,比如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现在世界上美、英、法、日、德、俄等许多国家设立全国性的读书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语言大师林语堂说“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等,使学生懂得开展书香班级建设活动能闻道悟道、怡情益德、养心润心、导行塑形,从而把读书看成是交良师益友、修高尚人格的途径。通过开展此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并在读书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享受生活,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充实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营造浓厚氛围,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熏陶
设计彰显班级个性的班牌、班训张贴在教室门口。班徽以古朴典雅的土黄色为底色,强调古色书香,脚踏实地,传承传统文化。班级每名学生头像紧密团结在本班we are young周围,彰显青春意气。四角现代建筑写意显出现代化之气象,提倡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班训是“书通二酉,识礼达理”。其中“书通二酉”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识礼达理”中第一个“达礼”之“礼”,是指礼节、礼仪、礼数、礼貌等等;第二个“达理”之“理”,是指道理、情理、原理、哲理、真理等等,意思是学生可以通过博览群书、怡情导行,完善自我,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班级学生每学期自主交流图书两次,充实更新图书角图书。图书委员负责统计、管理、监督,指导学生每月选己所爱〖JP2〗,换己所需。通过制作PPT展示部分精品书目,其中韩晔的《达芬奇密码》很是抢手,班内悬疑探究的热情被点燃,我也没能抵挡住诱惑,整个双休日手不释卷。宣传委员在教室的宣传栏、后展板布置师生作品,全力营造书香班级的实体环境,并撰文鼓励同龄人之间交流互通,课余讨论。学生全员全程参与现代诗歌朗诵会、名著读后感汇集、优秀手抄报交流等活动,教师推荐学生优秀习作发表在校文学社《韶华流韵》和国学社《国风细语》社刊上,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读书活动的热情。
三、与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自觉融入其中
篇5
提到语文,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文是一块很难啃的骨头。学生一写作,嘴里就念着: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就烦心。难道作文就真的那么难吗?事实并非如此。学习要靠积累,作文也要靠积累。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谈的就是积累,字、词、句要积累,写作材料更要积累。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才能写出佳作来。由此可见,写出佳作就需要积累,积累是写出好文章的必要条件。
首先,生活的积累。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深入生活中,投身大自然的怀抱,让学生在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素材。比如妈妈经常提醒你:“热了就把外套脱了!”“做作业要专心!”“把头抬高!”其中包含了多少关心和爱护啊!再比如开个家庭联欢会或者来做个小游戏,家人的表现一定各不相同;最近,家里面谁最开心?谁做的家务事最多?你仔细观察了吗?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那么,家里的乐事、趣事、烦心事,事事可入文。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那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神情的祝福,雨中送伞的情景,深夜相伴的灯光,都会成为令人感动可写的内容。关注生活,还可以积累生活中许多鲜活的语言。如谚语、俗语、歇后语、寓言、民间故事。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作文心田,就一定会让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
其次,课本的积累。学生语文课本的文章是经过许多知名专家深思熟虑,反复筛选检验的名家精品。那些文质兼美的名篇将我们带进了神奇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画卷。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内涵,巧妙构思,精美语言为学生积累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在课本里有抒写认识感情的精彩篇章,有文情并茂的写景名篇,有引人深思的哲理文章,有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在课本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体会到人间的亲情伟大,了解到不平凡的探险之旅,走进广袤的人文世界,从而得到语文的滋养和审美的陶冶。课文中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文句,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名言警句以及说理抒情写景名段名篇,要求学生去背诵,能做到烂熟于心,出口成章。中考高考的佳作很多材料就是来自课本。比如:2000年广东一考生作文《答案》这样写:“如果有人问'春天是怎样的?'。有人会说'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像这样运用课本材料的例子举不胜举,也更好地说明;丰富的课本积累能让学生作文锦上添花。
再次,阅读的积累。这里提到的阅读是指课外书籍的阅读,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内容有限,学生就有必要阅读课外书籍,来获取更多更好的积累。尤其是阅览名著,可博采众人之长,让学生得到丰富的积累,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语文素养。同时,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以及当代美文,应采取正确的方法,既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又不至于在书海中迷失方向。学生在书海中遨游,可以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的乐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书,读好书,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为写作夯实了基础,学生在写作中就会文思如泉涌,大放光彩。
最后,传媒的积累。当前学生接触最多的传媒应该就是电视。由于看电视,学生的独立性、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进一步加强,电视中有很多节目令学生大开眼界。他们通过电视的广阔视野,从电视荧屏上学到的底细不亚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电视是孩子们的第二家庭,第二课堂,为他们打开了一个精彩的世界,也给他们汲取营养,积累材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电视中一些优秀的电视栏目,如“探索发现”、“焦点访谈”、“百家讲坛”、“艺术人生”等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关注周边的五味生活,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质。在观看电视过程中,可以积累和品位自己喜欢的节目导语、歌词、流行广告等。把他们运用到写作中去,就别有一番滋味,又多了一道美味佳肴。学生生活的范围较狭窄,教师就要鼓励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亲身感受体验生活,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发现、理解、感悟积累下了,把观察所得变为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所读的,所看的化为自己的东西,写作就会左右逢源,言之有物,文章就更能光彩照人。
篇6
关键词:信息化 语文教学 传统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信息技术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和减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法。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信息化介入和传统教学的关系,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即与时俱进又避免进入误区。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可以解决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之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有很多地方是受局限的。在信息化教学介入之前,传统教学的局限是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介入传统教学的局限逐渐被弥补,使语文教学更加完善。
1.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我们教学必须要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这种直观再现,就要通过信息化方式介入传统教学将抽象与形象、理论与实际、理性与感性以一种情境展示出来,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利用信息化再现课文所描绘的场景,创设教学情境。有些时候,传统教学不能给予学生非常直观的场景,学生又没有经历过哪些场景,所以只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是难以描绘出语言所要表达的效果,继而学生不能很快的进去情境之中,也就不能能好的理解这篇文章。如果应用多媒体网络课件书本教材变成为由声音、文本、图象、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情境。例如,曹操的《观沧海》中“水河澹澹,山岛竦峙。”这一场景是我们生活在平原一带的学生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场面,很难展开想象,联想这一场景,感受这种心情。所要我们教学要通过信息化介入,给学生展现“大海”“山岛”“洪波”这些景象的图片、影像,帮助学生进入这个情景,才能更好的展开联想,从而更好理解诗文。信息化介入教学中,可以更好的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也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2.直观生动展现,营造学生课堂氛围
传统语文教学缺少直观性、生动性,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信息化背景下,我们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弥补这个不足之处。信息化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清晰,声像结合,动感强等优势,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人如身临其境,学得轻松愉快,理解更加深入透彻。信息化介入教学,使课堂气氛显得既紧张又活跃,学生眼界得到有效开阔,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维与创新能力。例如,在叶圣陶《苏州园林》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利用信息化这一武器,就可以实现学生对讲解事物的逐一观察,我们可以利用图片、影像来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讲解对象的了解,便于学生对对象的认知和理解。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加直观生动,能调动学生课堂氛围。
3.补充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在语文教学中,信息化介入语文教学,充分显示出了它的优势,这种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信息化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储存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等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在信息化时代,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绝对不能满足学生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利用信息化资源来来拓宽学生视野。例如,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对“闲人”的理解,往往我们认为这篇文章中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但是至少通过诗文理解,就有些生硬,甚至有些学生根无法理解,只是记得教师所说的。我们就可以给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中的康震将苏轼,对苏轼其人及其人生经历有个大概的了解之后,使得学生更容易的理解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利用信息化介入补充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能帮助教师更好的教学。
4.信息资源开放,培养学生自主创新
传统教学资源的获取是单一的,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就从单一化变得多元化了。学生信息充足,又有强烈的求知和创新的欲望,就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传统教学的优势不能被信息化教学覆盖
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逐渐完善,但不是用信息化来代替传统教学,而是辅助传统教学,这就需要我们要正确的处理好语文教学与信息化的应用的关系。我们要知道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可以应用信息化教学,是否要运用信息化教学,要看传统教学方式是否有缺陷,这种缺陷是否能通过信息化技术来弥补,如果信息化应该能弥补并辅助传统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那么就要运用,相反不能达到这一效果就不要运用。
在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信息化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主宰教学。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恰当地使用信息化技术是锦上添花;若过分地强调信息化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会导致教学平庸、单调,并且会造成学生思维僵化,以致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包括直观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想象能力等思维品质造成限制。我们要发挥传统教法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互补,合理地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扬长避短,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丰富饱满。
总之,信息化背景下,语文教学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发展的方向来看,信息化介入传统教学,整合教学资源,使语文教学朝着良性循环发展是必然。在这种必然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师也要驻足思考,不要盲目认为信息化介入传统课堂就是方便、省力,就是多元传播,就是丰富课堂资源。信息化介入传统课堂,必须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适时、适量、适时机。任课教师一定深入思考,巧妙整合课堂资源。
篇7
但是在平日的教学当中,听到的总是学生在学习古文时抱怨古文难,读不懂,所以对古文的兴趣越来越少,兴趣少了就更减少了古文学习的时间,学习时间减少了成绩自然就上不去,这样一来二去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语文成绩也就很难了。其实归根到底,对古文的学习兴趣上不去的话,成绩就没办法提高。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提高他们的古文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一步,迈好了这一步,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提高古文成绩的难关也就能轻松攻下了。
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呢?通过平日的教学与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古文使用环境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高中,甚至有的从小学就送过去了,不是因为国外的教学水平比国内高多少,而是国外有孩子学习外语的环境。语言环境是学习语言的土壤,是最好的媒介。原本古文并不是汉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但是日常的生活中古文实际应用的机会很少,所以在学生的心中,古文也就成了另一门特殊的“外语”。想要让学生真正地从心里接受古文,能够主动地学习古文,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使用它的环境。
如何为学生制造古文的使用环境呢?
首先,要把握好上课时间,学习古文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使用古文进行交流,包括提问和回答问题,都可以通过浅显的古文来完成。可以每周选一节课来只进行古文对话,也可以每天选一个固定的时间来进行,就像设置“英语角”一样,也设置一个“古文角”,说得多了自然学的也多了,当听到别人可以用古文轻松地交流的时候,学生自然也会努力加入其中。
另外,课下的时间也是学习和巩固古文的重要时间。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一段古文,利用课下时间理解背诵,然后到课上来与大家分享。也可以在布置现代文的作文的同时也布置一个古文的作文,让同学们互相点评,既提高了自己古文写作水平,也能够了解更多的古文知识。
二、丰富古文学习方法
语文的学习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不同的古文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方法选对了,学生自然就能够对古文产生学习兴趣了。
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我们可以通过吟咏来寻找诗韵,体会意境和情感,以达到学习的目的。比如,我们在学白的《将进酒》这首劝酒诗时,就可以通过不断地朗读吟咏来引起学生学习的情趣。诗的开篇就是两组排比长句,气势弘大,迎面而来。紧接着,作者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是坐着的情感并没有一直“悲”下去,而是由“悲”转“欢”,高举酒杯高声欢唱,诗歌的旋律加快,诗人狂放的情感也愈加深切了,我们仿佛能听到诗人席上频频的劝酒之声。随后,诗人诗兴大发,引吭高歌,只是这以后,诗人的情感由狂放转为愤懑,最后终于发出“同销万古愁”的豪言壮语。在诵读的同时,同学们全身的血液也能随着李白的情感而涌动,诵读就是学,学的就是诵读。课堂上,同学们读得很热闹,一边诵读一边讨论诗人的情感,似乎这堂课就是一场朗诵比赛,每个同学都很认真,学习的效果也很显著。
对于像《荆轲刺秦王》这种故事性很强的古文,学生更喜欢边演边学习的方式。学生本身对这个故事就有些了解,所以在预习的时候,学生可以结合注释自己完成。在课上学生可以用课本剧的形式把故事表演出来,这个过程老师只是做个别指导就可以了。学生对这种表演很感兴趣,所以排练的过程和道具的准备学生都能独立地完成,而且课上的表演也十分精彩。表演过后,学生对故事的脉络、冲突以及人物的形象个性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与分析,学习目标在表演的过程中很轻松地就完成了。
三、挖掘古文历史背景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在古文教学中,挖掘与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之一。这个背景知识不仅包括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还包括经常用到的古代官吏制度、名号称谓等历史和文化知识。背景知识蕴含的知识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广,它能够辅助学生进行知识积累,让学生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更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这一点真是应了“文史不分家”的道理,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能正确地评古才能更好地论今。
挖掘古文的历史背景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那么如何带领学生挖掘呢?我认为,除了学生本身拥有的知识储备之外,还可以通过电教媒体提供的影视声像画面、网络资料收集、图书资料查询等手段来获得相关的知识。
篇8
关键词:语文;兴趣;引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175-01
去年年底,我调入中卫职业技术学校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原来在强调基础教学任务的学校,虽说也了解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来之后还是让我有些不能适应。接着原任课教师的进度进行教学工作,正好是古代诗文内容,学生就问我说,他们是学水暖电器安装的,是学汽车修理的,是学钢铁冶炼的,是学化工工艺的,工作中跟这些内容一点关系也没有,学这些东西没有作用,语文能认识些字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学这么多内容。从学生本身来讲,有些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对现代汉语知识都没有搞清楚,对这“三怕”之一古文根本就没有兴趣,根本就搞不懂。回到办公室和老师们交流我把学生的话重复说了,有许多老师也是这样的观点。一开始我也觉得他们说的有些道理,但做为一个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人来说,若按这样的想法去做,自己实在感到不是滋味。因而我尽快调整教学思路,重新定立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措施,从语文观阵出发,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活动走上正常轨道。现就中职语文教学中一些体会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让教材变薄,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突出了它的实用性,当然也有许多传统篇目,确有很大难度。中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中连最基本的知识都难以掌握,因而教学中就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舍弃学生难以学习掌握的内容,从浅从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来接受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中采取学生确立学习内容,由课代表在上课前两天告诉学生选定的内容,根据学生要求备课上课,教学中根据学生意愿舍弃一些篇目,尽量浅入浅出,学生对语文言课堂不再排斥,大多数学生能在老师带领下学习,他们觉得语文学习不再是什么难事了。这正是我要的结果,因而中职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能真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老师可以做出大胆的取舍,比仿说先生的《雷雨》(节选),是戏剧单元传统的名篇,然而学生对这样的戏剧没有兴趣,上课讲这些,学生必定是昏昏欲睡。古文学习中的文言实词、虚词意义用法,词类活用、句式等知识也可不讲,只要求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便罢,能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基本常识就可以了,学习中能在思想认识、习惯养成上起到教化作用,也可以说就达到了中职古文教学的目的。
二、让教材变厚,拓宽学生视野
中职语文教材不管是基础模块还是专业模块所选篇目都有许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章,教学中就是要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下功夫。讲孔子,可以讲他名字的来历,可以讲他周游列国的历程;讲老子,可以讲《道德经》,讲“紫气东来”;讲李白,可以讲“力士脱靴”,讲他的狂傲不羁;讲苏轼,除了他的“大江东去”,可讲他妹妹――苏小妹的故事。课本中出现的人物、历史,“正传”大家都知道的多,就不感兴趣,但“野史”就知之甚少定会吸引他们。“百家讲坛”为何受到大家欢迎,就是除了讲大家知道的,最主要是讲大家知之甚少的东西。做为中职语文老师,就是要立足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教学中相关的信息,扩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见识。
三、充分利用教材,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引导学生
篇9
【关键词】 高考 历史常识题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24-01
一、高考文综卷中历史文化常识题举例
从2007 年开始,高考文综卷中开始出现对历史文化常识的考查试题。
例如(2007年全国卷12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清康熙帝
(2008年全国卷12题)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阴” 的方位是( ).
A. 山之南、水之北 B. 山之南、水之南
C. 山之北、水之北 D. 山之北、水之南
(2009年全国卷12题)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己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于( ).
A. 旗号 B. 邑号 C. 爵号 D. 官名
(2010年全国卷12题)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两晋应为( ).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2011年全国卷12题)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
A. 经部 B. 史部 C. 子部 D. 集部
(2012年全国卷12题)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 .
A. 工作器具 B. 工作内容 C. 工作职责 D. 工作性质
这些有关历史文化常识的试题,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不显眼,往往分散于某些细微的文字叙述中,有时还渗透在其它学科知识中,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和应试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它是源于历史教科书的,还是有据可查的。
二、应对历史文化常识题策略
(一)细读教科书,挖掘相关历史文化常识知识
教科书是一切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本本”,是各类试题最直接的内容依据。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就是细读教科书,研读史料,从中获取信息,并论证和运用。所以,要坚持“论从史出”, 引导学生善于从“教材或课本”中学习历史,善于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史料和其它途径收集的材料。现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而编写的,有时注重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而简化了过程,有时则是只言片语而微言大义,有时却又写得含而不露、似曾相识。因此,要细心研读教材,把握其中的相关历史文化常识知识,比如年龄称谓(垂髫、总角、豆蔻、束发、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此外,还有十二生肖、古代纪时、天文地理、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等。
(二)广泛涉猎,拓宽知识面
历史文化常识是一个浩瀚的知识体系,包罗万象,涵盖文学、哲学思想、历史考古、中外节日、风俗礼仪、美术工艺、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称谓、天文历法、名胜古迹等各个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需要平时的不断积累。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多读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书籍,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文学和法学等与历史相关的人文科学,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中国民俗文化大观、世界之最大全等,注重中华文化的学习与积累。其次,利用当前发达的网络媒体,开阔视野。当前我们比较喜欢的电视剧、百家讲坛、探索发现等栏目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常识,
尤其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电视剧精品,如对四大名著的改编,这有助于增长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此外,还可利用博物馆、展览馆、公园、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和各种教育基地等场所来拓宽吸取历史文化素养的渠道。
(三)结合教学实际,适当编制类似题目,加强训练
为了增强学生对高考历史文化常识题的适应性,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我们应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的适当编制类似题目,并加强训练和进行评析。
比如:
1.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对下面从小到大年龄称谓顺序进行排列: .
①束发②而立③垂髫④总角⑤期颐⑥弱冠⑦耄耋⑧不惑⑨花甲⑩豆蔻
2. 在中国古代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独尊。其中属于对皇帝尊称的是 .
①天子②孤③圣上④殿下⑤陛下⑥圣驾
3. 在人与人交往中,礼貌称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等书面语,下面属于对他人母亲雅称的: .
A. 椿萱 B. 萱堂 C. 泰山、泰水 D. 巾帼
4. 在中国古代,名、字与号是有区别的: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下列属于称“号”的是: .
A. 李太白 B. 杜子美 C. 苏轼 D. 青莲居士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影视资源; 运用;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37-01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电影、电视纳入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而对于小说、传记类文学作品的教学,《课标》直接把"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当作一种教学手段[1]。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影视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但是,如果对影视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不科学,也很容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负面效果。如何有效利用影视资源,充分发挥它对语文教学的丰富、充实和拓展作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辨别良莠,莫把糟粕当精华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影视资源的汇集与传播,通过互联网,语文教师可以很轻易地获得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但是有些老师在选择影视资源时,过分关注资源对学生的吸引程度,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选取的素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我们应该注意到,丰富的影视资源并非个个都是精品。以电影作品为例,近年来,在商业化模式运做下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批"无厘头"、"恶搞"、"戏说"的作品充斥影视界,这些作品假"自由"、"新锐"之名,歪曲历史,嘲讽真善美,甚至传播低级庸俗的生活趣味,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易产生消极影响,如果教师对其不加以甄别,随意引入课堂,将极大弱化语文教学的德育、美育功能。如:
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一《奇妙的对联》教学时,一位教师先选取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太师府唐伯虎与"对穿肠"比试对联的片段让学生看,看完电影后,教师将影片中的对联展示出来,并逐联讲解,分析对联的结构及内容特点。由于该电影的喜剧效果,课堂上笑声阵阵,学生情绪高涨,老师还误以为课堂教学效果满意。
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来说,这位老师的选材是成功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影片中部分对联的内容,这段影片的选取就难以恭维了,如影片中的第一副对联是"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尤且三心两意一等下流"。古人作对,讲究格调意境俱佳,而此段影片中的对联格调低下、情趣庸俗、对仗不整,将这样的对联引入课堂,当作鉴赏对象,实在有违语文美育的原则。实际上适用于对联教学的影视资源并非仅此一部,如央视春晚的新春对联、电视剧《联林珍奇》,都是以对联为内容的优秀影视素材,借用这些资源,一样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有人说"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美的使者",面对眼花缭乱的影视资源,我们要自觉提高自身欣赏水平,不能让一时的假象蒙蔽了双眼。
2使用有度,莫把影视当"正餐"
不错,影视资源在教育教学上有其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价值[2],但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本身不具备教育的主动性,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环境加以整合利用,才能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片面夸大影视资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过分依赖,在针对某些题材(如景物诗、写景散文)的教学时甚至"无影不成课",如:
某老师在上人教版第三单元《杜甫诗三首》时,花费大量时间搜集了与诗歌相关的电影电视短片,在其后的教学过程中,每堂课,该老师都会播放一段影片:讲解《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时,播放一段有关三峡的风景片;讲解《咏怀古迹(其三)》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时,播放有关内蒙"青冢"的记录片;讲解《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展示一组长江的动态图画。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难点是让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意境,毋庸置疑,影视资源有机融合了音乐、绘画、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能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该老师的做法确实方便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美。但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语言的含蓄、蕴藉,好诗追求弦外音、象外象、味外味、境外境。梅尧臣认为好诗"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3]。成功的诗歌教学是使用诗意的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领悟诗歌字里行间中所蕴涵的意境美。上例中老师的做法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因为过度频繁的"视觉轰炸"、"听觉轰炸"让学生产生疲惫心理,更重要的是,频繁地观赏影片,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迫使他们机械被动地接受已有的、固化的景观,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
正如青菜之于米饭、辣酱之于面条,影视资源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也只是一道开胃的"菜",无法充当"正餐",因此,无论是使用影视资源还是其他多媒体资源,教师都要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度,思考导入资源的最佳时机和最合适的量,尽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果。
3分清主次,莫让资源唱主角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独霸话语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所授知识的容器。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进步,"师道尊严"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成为常规教学手段,教师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模糊。在一些多媒体技术成熟、信息设备完善的学校,有些教师没有明确影视资源的辅助地位,甚至不自觉地成为了"陪看"、"陪听"。如:
最近几年,以"教育"、"学术"为包装的影视作品大行其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央视的《百家讲坛》,该栏目先后推出《于丹读〈论语〉》、《易中天读〈三国演义〉》、《王立群读〈史记〉》、《刘心武揭密〈红楼梦〉》、《康震评苏轼》等一系列节目。由于这些节目的内容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联系比较紧密,所以被很多老师使用,有些老师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直接给学生播放时长36分钟的《康震评苏轼》第四集《潇洒东坡》,自己再略加总结,就结束了课程,而有些老师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肖像描写时,就播放时长38分钟《刘心武揭密〈红楼梦〉之林黛玉眉眼之迷》,然后再去探讨文本。
于丹、康震等教授的学术水平固然高,但是,要注意的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毕竟是我们,个体的差异性是影片无法解决的。而且,课堂教学需要互动和交流,文本中的知识需要教师通过发散、质疑、反馈等多种手段才能传授给学生,而影视中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模式化的,知识传播途径是单向性的。所以,影视中的教授无法取代教师,影视资源不能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之所以出现上述老师把整节课的时间都交给电影电视的情况,是因为这些老师"把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看成是一对此消彼长的敌对矛盾,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发挥不够"[4]。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教师更要做好教学的组织者,不能把传授知识、释难答疑的工作一股脑地交给电脑、荧幕。
总之,影视资源的合理使用取决于教师对资源的正确态度,对待影视资源,既不能视为洪水猛兽,拒之千里,也不能奉为神明,盲目崇拜。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和教育技术,科学地选用课程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EB/OL].[2011-02-11]
[2]李振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J].教学与管理.20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