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李清照范文

时间:2023-03-17 19:4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蝶恋花李清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二、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三、竟无人解知心苦。——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四、不道愁人不喜听。——万俟咏《长相思·雨》

五、帘控钩,掩上珠楼,风雨替花愁。——乔吉《春闺怨·不系雕鞍门前柳》

六、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明月上高楼》

七、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八、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沈如筠《闺怨二首·其

九、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李白《树中草》

十、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

十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

十二、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十三、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李白《塞上曲》

十四、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十五、斜阳只与黄昏近。——赵令畤《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十六、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十七、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秦韬玉《贫女》

十八、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宋祁《落花》

十九、一片闲愁,想丹青难貌。——柳永《尾犯·夜雨滴空阶》

二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二十一、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二十二、不枉东风吹客泪。——欧阳修《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二十三、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重老过湖湘。——刘子翚《汴京纪事》

二十四、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沙际路送从叔象》

二十五、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高观国《卜算子·泛西湖坐间寅斋同赋》

二十六、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严仁《鹧鸪天·惜别》

二十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二十八、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李觏《秋晚悲怀》

二十九、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与恭《思母》

三十、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三十一、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三十二、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三十三、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三十四、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黄机《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三十五、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三十六、故园目断伤心切。——向子諲《秦楼月·芳菲歇》

三十七、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晏几道《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三十八、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三十九、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四十、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廖世美《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四十一、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四十二、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曹豳《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

四十三、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四十四、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四十五、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陆游《浣溪沙·和无咎韵》

四十六、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纳兰性德《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四十七、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高適《除夜作》

四十八、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

四十九、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元好问《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

五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五十一、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李清照《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五十二、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五十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周邦彦《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五十四、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五十五、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刘方平《春怨》

五十六、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五十七、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五十八、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五十九、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愁。——屈大均《潇湘神·零陵作》

六十、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六十一、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六十二、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六十三、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六十四、湘娥竹上泪痕浓。——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

六十五、一笛当楼,谢娘悬泪立风前。——史达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宫树》

六十六、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

六十七、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

六十八、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六十九、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七十、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

七十一、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张炎《清平乐·采芳人杳》

七十二、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七十三、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俞紫芝《咏草》

篇2

关键词: 李清照 词 艺术技巧

王国维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每一代之文学的确立必然有一代之典范。千百年来,留下了多少名家力作为后世所传诵。优秀的文学家更是灿若群星,不可胜数。但遗憾的是,在这众多青史留名的文学家中,女作家却是寥寥无几。而北宋末期登上词坛的李清照便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

《四库提要》说:“清照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可见李清照在词坛的重要地位。李清照在苏轼的豪放、柳永的世俗与周邦彦的格律之外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词风,创立了有名的“易安体”。在宋代词坛乃至整个中国古典文坛,李清照都当之无愧地是第一流的女作家。

李清照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她的作品自然多为抒情词。然而在一千多年的词坛上,抒情词已有不少篇目,可是为什么李清照的词却能够经久不衰呢?李清照的词有如此大的魅力,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李清照精湛的艺术手法征服了读者,也征服了时间。

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形成自己“卓然一家”(清・李调元,《雨村词话》)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归纳起来,在艺术技巧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通过典型、丰满的艺术形象展现真挚、强烈的情感

李清照有着丰富的情感经历,她把这些情感真实地反映到自己的词作中,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典型,同时又具有丰满的性格特征。李词将毫不矫揉造作的情感与似曾相识的艺术形象自然、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就刻画了一个因怀念结婚不久即因故离家远行的丈夫而内心愁苦的思妇形象,感情深沉热烈,格调自然人性,表达率性大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则刻画了一个生活悠闲自在,有些贪玩、有些任性的少女形象,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以及她闲适雅趣的浪漫情怀。而《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则刻画了一个独处深闺中触目伤春的愁女子形象。良辰美景无人与共,惟有独自剪弄花灯来排遣愁苦。气魄宏伟的豪放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更是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写自己漫游太空的梦境,刻画出一个追求理想、渴望光明与自由的艺术形象。《声声慢》中刻画了一个流离失所、老来无依、晚年寡居的孀妇形象。李清照将自己内心的爱与恨、悲与怨直言不讳地表达出来,她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也无不闪动着她的真性情。

二、在婉约的风格中展现开阔的意境

词分豪放与婉约两派。从作品风格来看,李清照词属于婉约一派。婉约词始于唐五代的“花间”和“南唐”两大艺术流派,到了宋代,柳永与周邦彦将这种词风发展并规范,李清照则将婉约词风推向。后世有评论云:“婉约以易安为宗。”(清・王士祯,《花草蒙拾》)清代沈谦还认为李词是“当行本色”。可见,作为词人,李清照将婉约发挥到了极致。同时,李词还在委婉含蓄的词风中创造出了开阔的意境。如《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借写景来抒发与丈夫离别后内心极度痛苦的思夫之情。从艺术上来看,全词委婉含蓄,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这种“不明说”词中主要有三处,而那新瘦新愁更是尽得“婉”字之妙了。另外,这首词写离愁从身边景、平常事写起,时间和空间也并不单一,而“欲说还休”又给人无限想象余地。无论是时空的广阔还是词中尚未说明的丰富内涵,都体现了这首词词境的开阔。

三、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深远的意味

李词之所以在当时就被争相传诵且流传至今,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与她同时代的王灼称其“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李词的语言非常通俗,但思想却并不浅薄,蕴含深远而又并不难懂。她善于用人们耳熟能详的语言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义,善于锤炼语言却又不见刻意雕琢的痕迹,行文如流水,读来明白晓畅,优美隽永。如“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菩萨蛮》),表面是在写自然景物:春天已到,可依然是风寒看花难,但实际上却是在折射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后半句词就是李清照觉得家国和自己未来的春天都难以复见而发出的感慨,语浅而意深。再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都是这一类的名句,即使千百年后的今天,粗通文墨的人读起来,也毫无文字之隔。作者捕捉到了短暂的情感变化来写愁绪,让人回味无穷。

四、在精心又不显刻意的用字中展现和谐的音律美

古代的词是用来配乐演奏的,因此要与音乐完美结合,要好听。李清照掌握了语言与音律的特点,精心修辞又不显得刻意,使得创作出的作品极具音乐美。李词的音乐美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李清照善于使用叠字叠句,在李清照现存的作品中,使用叠字的就有四分之一。李清照的名篇《声声慢》篇首十四个叠字历来被人称道,十四个叠字体现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心细致入微。再如“人悄悄,月依依”(《诉衷情》)使用了叠字,在形象地表现出了人的忧愁的同时也赋予月亮人性化的色彩;而《添字采桑子》中“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则是叠句,渲染了思国怀乡的忧愁气氛。在叠字叠句中足见李清照使用语言的娴熟。另一方面是对仗。在词中使用对仗,显得工致,音律整齐,读来琅琅上口。如:“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南歌子》),“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摊破浣溪沙》)。

五、用多种新巧的手法来表现日常题材

李清照的词能够在众多的词家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在于她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善于推陈出新。同是写景状物抒情,李清照能够独辟蹊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写,写出新意,让人读过不忘。试举几种李清照常用的表现手法。

1.比喻。李清照善于借物喻人。如《声声慢》借黄花自比容颜憔悴;《一剪梅》用“花自飘零水自流”来喻指思愁无法排遣;《满庭芳》是借梅花来隐喻自己的身世与志向。

2.拟人。李清照还常常将物拟人,使物具有了灵性。如“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

3.对比。对比往往使要表现的景或情更加突出、明显,使喜更喜、悲更悲。李清照的名篇《永遇乐》就是在强烈的今昔对比中表现了作者深沉凝重的故国之思。

4.烘托。一切景语皆情语,李清照善于用自然景物来烘托自己的心情,其中有喜,如《小重山》用生机勃勃的春景来烘托轻松愉快的心情;也有悲,如《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用暮春之景来衬自己的思夫之情。

篇3

作为平时的爱好,我也蛮喜欢词的,并不仅仅是宋词,其他朝代的词人所作之词也毫不逊色,还别有一番风味呢!

先说宋词,都说其分为两派,即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以苏轼为代表,后者应以李清照为代表。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千骑卷平冈”“亲射虎,看孙郎”显现了太守踌躇满志,豪情满怀。“会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则表达了自己为国效命的坚强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再说《水调歌头》开篇便向青天发出一连串的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结句表达了作者无限深情而又无可奈何的期盼与祝愿。

说说李清照,《醉花阴》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蝶恋花》流露了她对失陷了的北方大地的无限眷恋;《声声慢》则表达了作者在孤独生活中的深深哀愁。

篇4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篇5

[宋]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赏析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有较强的闺阁之气。从词作的内容与风格上来看,这首词写于李清照婚后,夫妻小别,李清照独居时,表达了词人寂寞惆怅的心情。

词的上片以初春景物为背景,抒发了词人怀念亲人的寂寞心情。起首三句,绘景状物,烘托环境气氛。漫长的寒冬已过,春风送暖,冰封的大地开始解冻,万物正在复苏。柳树上长出了新芽,那又细又长的嫩叶,好似一双脉脉含情的眼睛;梅花迎风而开,那粉红色的花瓣,如同美人透红的香腮。“柳眼梅腮”用词新巧,词人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和感情,使其形象生动具体。“已觉春心动”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实亦是词人心情的流露。这三句用轻松欢快的笔调,为反衬后面词人的愁思和忧伤作铺垫。

词人游春、赏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词人面对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深闺,这与往日自己和丈夫赵明诚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赏析诗文的温馨气氛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内心的苦涩。紧接着词人用一个细节来进一步形容自己内心的苦涩: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腻的笔触,着重刻画了自己闺中寂寞的生活。“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枕损钗头凤。”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词人却足不出户,斜靠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没有出户观赏春景,是怕良辰美景触引伤感之情,也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一个“损”字,也暗示出了词人的慵懒、无精打采。这三句写的全是外在动作,但从中却可以感知词人内在的心理活动。

最后两句,描摹情态,极为生动传神:“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无好梦”,词人自觉现实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忧愁。“犹”字写活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情态。这两句写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不经意,如叙生活琐事,实是几经苦炼,没有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无法写就的。

篇6

关键词:李易安词 春天主题 类型 模式 艺术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伤春”与“悲秋”一样是一个重要且源远流长的表现主题。《淮南子・缪称训》说:“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高诱注曰:“春,女感阳则思。秋,士见阴而悲。”《诗・豳风・七月》毛传:“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郑玄笺云:“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是其物化,所以悲也。”这种“女子伤春”“男士悲秋”的传统自古而然。而对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前人也有阐述,《管子・形势解》云:“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论情景关系时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万象之际,沉吟视昕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春秋相代,物色大变,故心有感兴,评论可谓精到。

“女子伤春”有其特别的心理因素。伤春,意味着一种自惜自怜和缠绵幽怨,带有明显的女性情怀特征。《诗经》中就以“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周南・桃夭》)“何彼裱矣?华如桃李。”(《召南・何彼矣》)的意象作为春与女子的共同表征,且与青春、爱情勾通。春天,代表着希望和青春美好,于是有“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的吟唱;也反衬着朱颜的寂寞与青春难以久驻的感伤,于是有了“哀众芳之芜秽”“恐美人之迟暮”的喟叹。

关于“女子伤春”。可分两类。一种是“男子作闺音”的伤春,另一种是女性作者的伤春。相对与前一种而言,女性作者的伤春体现出更多的本色,而作为女性文学的代表。李易安的词作在这方面也堪为圭臬。

李易安笔下不仅仅有伤春,其春天主题体现出更大的包容性、立体性。李白《愁阳春赋》云:“试登高而望远,痛切骨而伤心;春心荡兮如波,春愁乱兮如雪;兼万情之悲欢,兹一感于芳节。”其“万情之悲欢,兹一感于芳节”正可作为李易安这种情感丰富性的诗意表述。在李易安的诗意世界中有“绿肥红瘦”的浅吟低唱,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孤寂难排,也有“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的悲怆哀叹……

一、春天主题之类型

(一)类型一“人比黄花瘦”――深闺独处之寂寞与相思

古人对人生如梦、韶华易逝多有感慨,而春天是最容易引发这种情怀的季节。美的难于久驻让众多的文人看到了人生的无奈惆怅,对此写出了许多精警之旬,如唐人雍陶《过南邻花园》“春风堪喜还堪恨,才见开花又落花。”宋人王安石《胡茄十八拍》“春风似旧花仍笑,人生岂得长年少。”晏几道《与郑侠绝句》“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等等。

正因为韶华易逝。古人尤其是女子对于离别倍感惆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春天万物生长,生机盎然,女子却独守空房,怎能不会感慨?易安词《点绛唇・闺思》道: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全词描写一个独处深闺的女子百无聊赖的情态。面前是即将过去的春天,花儿在雨中悄然落尽,而自己唯有寂寞相伴,倚楼而望,满目青草,遮断游子归来之路。“柔肠一寸愁千缕”“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只寥寥几笔就将一个女子的寂寞与相思的情态刻画的入木三分。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情深意笃,却不得不长久离别。“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冯延巳《鹊踏枝》)春天是个容易让人生情的季节,感悟伤怀,触处相思。李清照的词“春归秣陵树,人客远安城。”(《临江仙》)“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诉衷情》)字里行间皆可感其相思盼望之切。李清照将自己在春天的寂寞与对丈夫的相思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诉说出来,让读之者不能不为之感动。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韶华不为少年留”(秦观《江城子》),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青春也是,这份难以解脱的惆怅,终是让女词人“人比黄花瘦”了。

(二)类型二“物是人非事事休”――身世之悲与时代哀感

杜甫在《春望》中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道尽悲凉;李清照身历南北宋交替,晚年独身飘零,其遭逢乱离,命途多舛不输少陵。其中有关春天的许多词作也反映了易安在乱世的身世之苦和对时代的伤感。

在惜春、怜春的背后亦是对自我的怜惜,对时代不幸的叹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同。”面对着春天的美景更加触动了词人万千情绪,其词《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是古人一个大节。在太平的日子里,这天是春天来临之时人与自然相与兴会,亲朋好友相聚娱乐和祭祀的美好节日。但此时,词人却是经历着国破家亡,也就可以理解为何“永夜恹恹欢意少”了;“长安”是家国的象征,如今背井离乡的词人也只能去“空梦”了。花光月影相照,今年春色依旧美好,却只能强颜欢笑,借酒浇愁;在词尾显露了词人真正的心迹:“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是惜春,更是对自我的怜惜。

词人抒发此种怀抱,更多的是在晚春。春之将尽更让人伤心,《红楼梦》有词曰:“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残春就意味着美好时光的流逝不返,其名篇《凤凰台上忆吹箫》曰: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钧。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此词委婉含蓄,看似平淡,却是波澜横生,开篇是一派狼藉景象:香尽炉冷,被不整,头未梳,装饰任其闲置,一切无心打理。原因为何?一句“多少事、欲说还休”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人在今年变得更加消瘦,不是因为饮酒也不是因为悲秋,是因为武陵的那场春愁吧。与此可以互证而读就是那首《武陵春・春晚》。

(三)类型三“一面风情深有韵’,_一自然与闲淡的韵致

当然在李清照笔下不是只有伤春、惜春这么沉重的主题。她曾有过美好的少女生活和幸福的生活,而作为一位有极高修养的文人,她也有着开阔旷达的心胸和不同常人的见识。

《减字木兰花》与《如梦令》是两首极有特色的作品: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 比并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词似脱胎花间,但洗尽娇艳,呈现在我们目前的是一个可爱的健康的女郎形象,没有浓妆艳抹,没有忸怩做作之态;后一首则刻画出一位有些慵懒的词人,而在慵懒背后是高于常人的睿智。

二、两种模式

(一)“春一愁”

伤春是春天主题的重要组成,而“愁”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秦观《千秋岁》:“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真山民《春感》:“春光兀自好,我却为春愁”,此类诗句不一而足。

在这种情况下,“春”基本就是“愁”的孪生姐妹。李清照词《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风。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春心动”即为愁心动也,“山枕斜欹,枕损钗头风。”写的就是愁态,“无好梦”就是这份“浓愁”的结果。其词《念奴娇・春情》下片:“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武陵春-春晚》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及前面提到的《凤凰台上忆吹箫》等篇,都是这种方式的链接。

(二)“春――花”

日本学者青山宏认为。“落花+伤春”的时间意识是宋词的基调。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词体本身婉转缠绵的特征就决定它与“春天”和“花”有着不解之缘。花是女子的最好代表,花的命运与女子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花在明年可再春,而人却不能。

李清照对梅花尤为偏爱,《孤雁儿》曰:“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满庭霜》云:“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诉衷情》亦云:“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菩萨蛮》云: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这是早春时候词人的思乡之作。她终日愁绪萦怀,借酒解愁,梅花在鬓上残败,也无心理会。花残虽是一景象,却象征着好景不在,空留无奈。

另外,词人对海棠也有感发,《好事近》曰:“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三、成熟艺术

(一)女性意识的显现与女性形象的自我塑造

李易安的词作摆脱“男子作闺音”的局限。以一个当事人的身份诉说亲身的体会和感受,真正达到了“本色”的标准。在她的笔下记录的是自我的喜悦或是感伤,无论喜、忧都是自然的、可感的,她抒发的是自我的感受,塑造的是自我的形象。《浣溪沙》曰: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避寒无。

全词的笔调柔极细极,端的是标准的“女性文学”风味。“髻子伤春懒更梳”,词中的女主角因为伤春而不愿梳理打扮,一副慵懒之态活现而出;“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是典型的女子所居之处,由一位女子写出就显得真实细腻可感。女子亲自描写身处环境、刻画自己所恩所想,让词体所要求的“本色”主角不再缺失。

(二)浓厚的悲彩

“悲哀,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以悲为美是中国的文学传统,刘鄂《老残游记・自序》云:“《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李清照身遇家破国亡,对自身和时代也有着自己的悲叹,无论是写深闺独处之寂寞与相思,还是直接书写身世之悲与时代哀感都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在她笔下的愁苦是如此不可解脱,以致梦中也难有轻松。

(三)情与景的融合无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李清照的词作真正达到情景交融、融合无间的完美境界。《浣溪沙》曰: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全词只“倚楼无语理瑶琴”一语涉及作者身影,其余几句,一句一景:小院春色、重帘静垂、暮掩远山、细风吹雨、梨花摇曳,周遭环境的不解人情与词人的百无聊赖正好契合。

(四)艺术手法的成熟应用

李清照的词作现存的虽然不多,但每首都堪称精品,能有如此高的成就与她善于运用各种手法是分不开的。首先,她很善于描写,或心理描写,或环境描写;或细节刻画,或侧面烘托,她都能充分的调动多种感官,从各个角度契人,将描写之物写的生动形象,从而把自己的感情抒写得曲折缠绵。《凤凰台上忆吹箫》有句为“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这就是一位佳人倚楼而望的图画,但图画纵然能画的出佳人,却如何画的出楼前的“新愁”?词人充分发挥了语言的想象空间,从而让词作也包蕴深厚而缠绵婉转。

其次,李词对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亦极为娴熟,诸如起兴、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叠字等等,在其笔下非常自然而不见锤炼的痕迹,达到了“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艺概・词概》)的圆熟程度。前人评说《武陵春・春晚》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选》)就是成功运用修辞的结果,其中名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愁写得似乎有了重量。与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也堪称精绝,前人在这方面论述备至,兹不赘语。

参考文献:

[1]刘安等著,高诱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06

[2]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94

[3]房玄龄注,刘绩增注,管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78

[4]刘勰著,黄霖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49-150

[5]张玉璞,“我正悲秋,汝又伤春矣!”――宋词主题研究之一,齐鲁学刊,2002,(5):64

篇7

关键词 李清照 忧愁 哀愁 悲愁 悲情人生

在人们的想象中,李清照会度过幸福的一生,她笔下的词也将会是一派风花雪月,良辰美景。然而综观其词作,绝大部分却是抒发愁情的作品,其中直接提到愁字的就有14处之多。愁情无疑是李词抒写的主要内核,是她的主导情绪。这不得不让人心生困惑:本应是快乐无忧的人生,为何处处充满了愁情?为何在常人能够体味的愁情背后还隐藏着更深的人生悲凉?本拙作将李词中隐在深处的愁称之为“愁中愁”,并通过对这种特殊愁情的分析来揭示李清照独特的情感历程。

一、闺房闲愁中的忧愁

李清照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李清照的生母为宰相王珪的长女,早逝。吏部尚书王拱辰的孙女是李清照的继母。李清照在一个学识渊博、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她的少女时代充满着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她的词作表现出了对生活极大的热情,抒发了少女无忧无虑的欢乐情怀。她曾经在“沉醉不知归路”的情况下,仍然是“争渡、争渡”,结果“惊起一滩鸥鹭”。也曾经有着“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羞涩,更有着“眼波才动被人猜“的顽皮。

作为花季女子,李清照也抒发了青春少女常有的那种无可名状的惆怅,表现了闺房少女对时光的敏感,其中寄托着淡淡的闲愁。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采用两问两答的形式,极为鲜明地表现闺房主人在“海棠依旧”的情况下所体察出来的“应是绿肥红瘦”的愁绪,“试问卷帘人”则直接表现了女词人对海棠花的殷忧之情、惴惴之心。词人意念之中“应是绿肥红瘦”,更鲜明地映射出词人心中对风雨无情、百花怎能永驻的伤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春花易凋、青春易逝的无限凄婉。这类作品还有《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词中借春归燕回、生命复苏,衬托了闺中少女寂寞惆怅的情怀。

这种惆怅伤春的闲愁,可以说是大多数青春少女常有的心理活动,只是常人难用传神的笔触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李清照这个时期的词不仅细腻地传达了这种青春少女常有的淡淡闲愁,而且还表达出了少女闲愁背后对未来命运的隐隐担忧。如她写的两首《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依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清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遗犀还解辟寒无。

两首词表面上和《如梦令》一样都是伤春之作,伤春不同于惜春,惜春是惋惜春天的消逝。伤春,则是由于春天的到来而伤感,在春光明媚的日子本应该是心情舒畅,不料词人却躲在帘幕重重的深闺之中,“依楼无语理瑶琴”默默无语,落落寡欢,内心是何等的孤独和凄凉。

二、相思离愁中的怨愁

李清照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的李清照成了赵明诚的知音和合作者,被人誉为“神仙眷侣”。然而也许是“天意从来高难问”,婚后一年,李清照的父亲因党争的牵连,被罢官离京,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回到京城。李清照不得不因为党争之祸而暂时离开京城,离开赵明诚。再加上赵明诚爱好金石之学,常常需要外出寻访和考订碑刻,赵李夫妇时有分别,虽然有时只是短暂的离别,但对于李清照这样感情丰富细腻的才女来说,刻骨的相思之情实在是无法排遣。于是,词人将这无法排遣的“离情别意”诉诸笔端,写下了表现“相思之愁”的佳作,如下面这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此词写于大观二年(1108)重阳节赵明诚与妹夫李擢游仰天山,留下李清照独居青州。面对良辰佳节,无人相伴,把酒赏菊,寂寞和孤独难以排遣,随写词以抒怀。词的上阙,主要是写作者独处的寂寞。

关于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生活,人们有很多美好的想象,从赵明诚的题像诗:“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及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可以看出他们恩爱、和睦的一面,所以其词中的愁,不能否认有离愁的成份,但仔细考察一下李清照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他们之间也和普通人一样是有矛盾的,如《金石录后序》李清照记赵明诚临死前的情况说:“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就无意中流露了赵是蓄有姬妾的,虽然没有确切的史料去证实这件事情,但以常理推之,当时赵明诚正处于长期隐居开始出仕之时,姬妾这件事是有着极大可能的。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李清照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心胸再大度,也不能不担心自己的爱情被夺移。对爱情的追求和外部环境所形成的重压,使她有莫名的焦虑和担忧。“多少事,欲说还休”。许许多多说不清道不明,却无时不在威胁着她真爱的各种因素,都在她心中翻腾。所以她的离愁词中蕴含着太多的伤感与无奈、哀愁与眼泪。“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在思念丈夫的离愁里,我们读到了弦外之音,体会到隐藏在深层那种难言的哀怨。还有在中国传统社会,像李清照这样极具才情的女性,却只能蜷伏在狭小的空间里,命运只能随着丈夫的宦海升迁、爱情变化而浮沉。才情被压抑的郁闷、无力把握命运的悲哀、和被动等待的焦虑、这一切,使她的内心深处比别的女性更细腻深婉、更凄恻也更诚挚。良好的家庭教养使她才情卓绝,勤奋好强又使她欲与须眉一争高下。但她的天地终究只能在家中。与丈夫的离别,不仅拨动了相思的心弦,也激起了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但这又注定与己无关,心中的哀怨愁绪便愈加浓重。

篇8

虽然吴小茹先生把“卷帘人”释为“正在卷帘的丈夫”,但所给的理由并不充分,存在着语焉不详之嫌,应置此不究。倒是陈祖美等学者把“卷帘人”解作侍女,更为妥贴,认为李清照作为贵家新妇,恐怕难得无拘无束地饮酒、睡懒觉,即使丈夫百般娇惯她,还有公婆和两位妯娌相督呢。“卷帘人”解作侍女的观点,颇可以通过对“骤”字的辨析来寻找支持。

《说文解字》释“骤:马疾步也。从马,聚声。”“骤”的本义是“马疾步也”,那么“昨夜雨疏风骤”的“骤”就是指疾、快呢?鲍善淳教授在《读古文入门》一书中说:

“骤”,古今都有急速的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则主要作‘“骤然”、“突然”讲,而在古代汉语中,主要用来表示“屡次”。如“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吕氏春秋・适威》)“骤战骤胜”即“屡战屡胜”。“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楚辞・九歌・湘夫人》)”“骤得”即多次得到。“骤”作“屡次”讲,是古文的常用义。段玉裁也说:“今之‘骤’为暴疾之词,古则为屡然之词。凡《左传》、《国语》言‘骤’者,皆与‘屡’同义。”

不仅“《左传》、《国语》言‘骤’者,皆与‘屡’同义”,而且《史记》中“骤”也有屡次之意:“昔吾骤谏王,王不从。”(《史记・周本纪》)另外,“骤”一般不描绘风之狂烈,而是多描述雨之急猛,如“骤雨不终日”(《老子》)、“暴风骤雨”,“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李清照《转调满庭芳》)由此可知,“昨夜雨疏风骤”中的“骤”释为“多次”较妥。“昨夜风疏雨骤”即指描绘了一幅漫长春夜,细雨淅淅,和风时起的夜雨景象。这样解释不仅符合山东春天自然的天气情况,还与此词的恬静、淡愁的意境相谐和。

词人与侍女问答,一方问得是那样小心、急切,一方答得是这样平静、淡漠。在这里侍女平静淡漠的回答,显得所答内容真实无奇:海棠花依旧盛开,并未被风雨摧损。面对主人的询问,作为“卷帘人”的侍女一定出户张望,得到屋外的自然景象而作出真实的回答,此亦说明昨夜没有雨狂风烈的天气。

李清照《好事近》“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点出了海棠花开不在晚春时节,天气远距夏季。生活在江北的人应有这样的常识,春天的雨下不大,更不会狂风彻夜不息。北宋诗人陈与义诗《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诗写二月的海棠独立细雨,任细雨侵袭其胭脂色。南宋词人蒋捷词《虞美人》:“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鞔ΑBザ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蒋词写出海棠花开之时,春寒料峭,微雨丝丝。这两首词皆言海棠花开花落,都在微风细雨中,并没有狂风暴雨之景象。更何况李清照词还写到“海棠依旧”呢?

如果把“骤”解为“狂、疾”,那么“昨夜风疏雨骤”的自然情境就和卷帘侍女的“却道海棠仍旧”在逻辑上存在矛盾。有不少学者认为“昨夜雨疏风骤”是针对词末的“应是绿肥红瘦”而言的,所以把“骤”释为疾、狂、猛等意。这就犯了提耳升高的错误。作者所说的“绿肥戏瘦”是对侍女“海棠依旧”的怀疑,并说出了自己想像的景象。如果追问一下,本是“海棠依旧”,为何李清照硬说成“应是绿肥红瘦”呢?实际上,作者这种不合逻辑的怀疑,在艺术上正体现出了其内在的合逻辑性。孙绍振说:“不论是根据辩证法,还是根据现象学,都不应该把对象和艺术形象的一致性作为方法的出发点。相反,应该从艺术形象中,把文本内在的矛盾分析出来。”“昨夜雨疏风骤”是实写细雨小风,“海棠依旧”亦是实写,这样才能突出“应是绿肥红瘦”的虚笔在文中的点睛作用,才能构成了经典文本所应具有的焦点矛盾之属性,耐人寻味。如果昨夜雨大风狂,今晨自然是绿肥红瘦,这种客观的自然现象,没有什么值得分析的文学艺术价值。只有昨夜雨细而小风数起,作者却认为今晨是“绿肥红瘦”才能把矛盾呈现出来,才能赋予文本丰富的包蕴性。

这样,矛盾提示了,作者深层的情意也就有所透露了。首先,如果词人在饮酒时就知道昨夜雨大风狂,一定会想到花事将了。第二天醒来,她必不会明知故问卷帘人花事如何。其次,“应是”写出了词人对屋外景象的不清楚,更是对细雨和风之后花事的猜测。再次,李清照“浓睡不消残酒”,“浓睡”表明酒喝得多,喝得醉了,以至于第二天还有残酒在身,神志朦胧。试想,如果昨夜雨大风狂,孤独而敏感的新婚词人会喝到沉醉吗?会浓睡得下去吗?但是,作者为何面对卷帘人“海棠依旧”的回答,竟反驳说“应是绿肥红瘦”呢?这是从艺术矛盾的角度表达出作者内在情感的合逻辑性,体现出诗词的无理之趣。此词作于新婚后的宋崇宁元年(1102),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正在太学任职,公务繁忙,住在官署,与李清照聚少离多,独守空房的作者才感到寂寞愁伤。作者饮酒,当由此种离愁别伤所引起。新婚燕尔,词人应该是“香脸半开娇旖旎”,与丈夫“共赏金尊沉绿蚁”,结果却“刘郎只解误桃花,惆怅今年春又尽”;词人应该是“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结果却“一面风情深有,半笺娇恨寄幽怀”;词人应该是“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结果却“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暮春花谢,年华流逝,词人内心自然充满淡淡的哀愁,浅浅的伤感,“却道绿肥红瘦”正抒发了多愁善感的作者新婚后独守空楼对年华易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感叹。

孙绍振教授在《文学文本解读学》的“绪论”中说:“对于文学来说,文本生成以后,其生成机制、其艺术奥秘蜕化为隐性的、潜在的密码。从隐秘的生成过程中去探寻艺术的奥秘,是进入有效解读之门。”通过对李清照运用“骤”字来描绘“风”之景象的思辩,我们才能走进《如梦令》这一文本特殊的、唯一的、不可重复的艺术世界,才能感受此词超越自然之真实,体悟诗情之美。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1.

篇9

2、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3、听风听雨过清明。——《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4、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5、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6、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温庭筠《清明日》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9、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10、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1、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孟浩然《清明即事》

12、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沈佺期《寒食》

13、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14、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5、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扫花游·西湖寒食》

16、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7、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8、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19、绿柳朱轮走钿车。——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20、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21、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22、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23、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24、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25、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26、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27、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28、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29、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王安石《壬辰寒食》

30、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31、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32、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33、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34、淡荡春光寒食天。——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35、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云表《寒食诗》

36、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37、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38、涌金门外小瀛洲。——仲殊《诉衷情·寒食》

39、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40、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杨万里《寒食上冢》

41、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沈佺期《寒食》

42、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43、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清明日》

44、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45、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46、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47、梦回山枕隐花钿。——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48、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49、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50、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51、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52、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

53、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54、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55、啼红正恨清明雨。——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56、困人天气近清明。——苏轼《浣溪沙·春情》

5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58、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59、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60、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61、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62、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63、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64、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65、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繁华。——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66、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67、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

68、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闾门即事》

69、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70、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71、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72、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73、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74、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75、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76、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77、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78、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79、茂才当时选,公子生人秀。——崔元翰《清明节郭侍御偶与李侍御、。》

80、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81、行云去后遥山暝。——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82、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王安石《壬辰寒食》

83、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王安石《壬辰寒食》

84、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85、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86、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87、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88、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89、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90、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91、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夜深》

92、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93、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94、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95、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孟浩然《清明即事》

96、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孟浩然《清明即事》

97、西园日日扫林亭。——《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98、笋柱秋千游女并。——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99、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100、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01、直到城头总是花。——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02、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10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104、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105、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06、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107、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108、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109、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10、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111、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杨万里《寒食上冢》

112、玉炉沈水袅残烟。——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13、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14、上巳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蒋春霖《浪淘沙·云气压虚栏》

115、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116、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117、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118、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119、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20、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121、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122、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23、梨花榆火催寒食。——周邦彦《兰陵王·柳》

124、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25、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26、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卢挚《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127、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128、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129、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130、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131、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篇10

李清照《词论》标举“词别是一家”的提法,是针对苏轼“词自是一家”而提出的。她认为苏轼“诗词同源”“以诗为词”的提法混淆了诗词的界限,其实苏轼也不是像她所认为的根本不懂音律,相反,他重视词的音乐性,但并不恪守音律,当乐曲音律的严格要求与歌词文意的表达需要二者冲突时,他往往更偏重词的文学属性而不愿受音律的严格束缚,结果使词摆脱附庸于音乐的从属地位而向诗回归。他的这种努力遭到诸多的批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东坡尝以所作从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云:‘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陈师道《后山诗话》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词论》更指斥苏轼“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李清照非常重视词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的有效统一,她强调词与音乐的血脉联系,指出词与诗的不同之处就是要辨明五声(平、上、去、入,追逐乐曲的宫、商、角、徵、羽,以使字的声调与乐的腔调相吻合)﹑五音(按声母的发音部位而区分的唇音、齿音、喉音、舌音和鼻音;清浊轻重,则是指发声时由声母送气与否、带音与否等原因造成的字声阴阳之差异。清、轻字阴声;浊、重字阳声)﹑六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根据乐曲所属的不同宫调配词牌,灵活变通地掌握五声,审音用字,方能使歌词与乐曲音律唇吻相一致)等。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牌“虞美人”(宫调)讲究平仄韵递换,感情起伏低徊;“蝶恋花”适宜于表达低佪掩抑、哽咽幽怨的感情;“雨霖铃”尽显哀戚悲怨;“声声慢”正好与所要抒发的悲伤、痛苦、抑郁之情是再适合不过。声和音竭尽全力配合着律的形式的腾挪跳跃或迂曲徐衍。

以下分析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注:可平可仄为中)

往事知多少。 中仄平平仄(韵)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雕栏玉砌应犹在,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只是朱颜改。 中仄平平仄(韵)

问君能有几多愁?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虞美人》的句法排列与韵位分析:该词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第一句为七言句,平起仄韵。第二句为五言句,仄起仄韵。第三句亦为七言句,换平韵平起平收。第四句九字协平韵。仄韵平韵互换,感情起伏跌宕,并以两处结句平韵收束,凄咽低沉,渐入时空转换的大悲戚之中,将读者拉入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哀戚情境之中。不难发现,八个句子都是奇数字句,全奇形式完全破坏了“奇偶相生”的原则,努力地想在九字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呜咽凝滞中得到总的爆发和倾泻,从而造成拖沓缓慢、声泪俱下、泣血沾襟之感。难怪人称这首词是“血泪之词”。

晏殊的《蝶恋花》为减轻句句押韵、仄韵到底的抗怒音节,在八个奇数句中串起四个四字偶句,与《虞美人》不一样,上下两阙中上四下五的句式使情感相对冲淡平稳,不至于承受不住,从而使整首词略显阴柔、含蓄而不是尽情宣泄。《雨霖铃》则不同,它是典型的慢词,慢词者歌声延长,唱得迟缓,不必像小令那样急性子,慢词可以慢慢来,以赋为词,可以尽可能地放慢叙述、描写和抒情的速度,缓缓铺陈别前、别时和别后的种种情形,三个时间段能拼合在一起从而构成自始至终无穷无尽的时间,使我们看到,在这样一个时间里始终受着感情的折磨的主人公形象。一、三、四、五、六、七、八字句则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正是如此,前人才说“词之为体,要妙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看来,词的确是最适宜于抒情的文学样式。

《声声慢》亦称《胜胜慢》《凤示凰》《寒松叹》《人在楼上》,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上片十句,押四平韵,四十九字;下片九句,押四平韵,四十八字,共九十七字,属仄韵体(一般押入声韵)。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用《胜胜慢》为名,看来当时晁补之的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还要来得更缠绵娓丽些。蒋捷一首慢词《胜胜慢·秋声》俱用“声”字入韵写尽十种声音,因此,该词牌又称《声声慢》。李清照不用平声韵而以仄声入韵:

寻寻觅觅, 平平仄仄(韵)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韵)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满地黄花堆积, 仄仄平平平仄(韵)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韵)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韵)

一般说来,上、去声韵部低吟密咏,而入声韵可以尽情发泄。李清照颇得入声字“咽字诀”,采用欲吞还吐的吞咽式句式,真是“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以“萎而不振”的“支思”部和“齐微”部仄声音韵来构成繁音促节,如:“戚”“息”“积”“滴”等字,极富压抑感。吴熊和先生指出:“(《声声慢》)用(低沉的)齿音、(开口较小的)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如“寻”“清”“凄”“惨”“戚”等)。舌音十六字。全词九十七字,这两声字却多至五十七字。尤其到了末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个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恍惚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再者,多平声的拗句“声情低抑”,而多仄声的拗句则“音节拗怒”。此种紧促心情,正是凭借醒目的仄声拗句来传达,诸如:“凄凄惨惨戚戚”(平平仄仄仄仄)、“三杯两盏淡酒”(平平仄仄仄仄)、“雁过也”(仄仄仄)、“如今有谁堪摘”(平平仄平平仄)、“点点滴滴”(仄仄仄仄)、“这次第”(仄仄仄),音节响亮向上、突兀、激烈而成气候,正是亡国、失家、丧夫又要倍受煎熬的心声。

《雨霖铃》也不乏此种仄韵拗句:“骤雨初歇”(仄仄平仄)、“念去去”(仄仄仄)、“便纵有”(仄仄仄)。而转折跌宕之处用激厉劲远、发越响亮的去声领字格也是此词的一大特色,如“对”“竟”“念”“便”“更”等音调激起,傲峭硬拔,作为长调慢词转筋换骨的关键枢纽之所在,极大地加强了词人离愁别绪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