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范文
时间:2023-03-31 19:0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黄河
黄河是一条流域总面积达79.5万平方公里,全长约为5464公里的中国第二大河流,世界十大长河之一,因中段流经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的大量泥沙也使得这条河流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2.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源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以洛阳为起点,经由甘肃、新疆、直到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古代商道,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还有连接中西方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长安至天山廊道这条路段还被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3.纳木错
纳木错是面积达1961平方千米,湖泊位于海拔4718米西藏自治区中部的中国第三大咸水湖,其中最深处超120米,蓄水量达768亿立方米,被西藏列入三大圣湖的行列,同时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
4.万里长城
中国万里长城是从周朝开始建造,并先后经历过数个朝代的延长修建的中国古代军事性工程、是以城墙为主体,结合了大量的城、障、亭、标防御体系的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分布在国内北京、田径、河北、内蒙古、辽宁在内的15个省份,全长211969.18千米。
5.吐鲁番盆地
吐鲁番盆地是位于新疆天山东部南坡的山间盆地,总面积达50140平方千米,其中最低处达-154.31米,剩余大部分地面海拔不超过500米,这片典型的地堑盆地是中国乃至世界地势最低且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还因此处有着充足的光照,使得产出的哈密瓜、葡萄等在全国文明。
6.莫高窟
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是位于河西走廊西段甘肃敦煌市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有735个洞窟、2415尊泥质彩塑和4.5万平方米的壁画,虽然其中部分地方已经被破坏,但经过数次修补,此处依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且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7.五大峰林
五大峰林是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福建、云南、江西等地的塔状喀斯特,在国内的桂林阳朔、武陵源、万峰林、罗平峰林和三清山并称为中国五大峰林,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为发达的地方。
8.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由70多座大小宫殿,9000余间房屋共同组成的,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的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这个木质古建筑还是利用榫卯结构进行打造,其中最为出名的主要有乾清宫、太和殿、坤宁宫、御花园等。
9.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相信大家平时没少听说过,中国的多条河流就发源于此,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且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昆仑山等都位于此处,这片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高原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有着世界屋脊、第三极的美称。
10.京杭大运河
篇2
关键词:建筑;地形;层高;地貌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在现代的建筑领域中,各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层出不穷,从而为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地形地貌对建筑的体型和层高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使建筑行业能够本文从我国地形地貌特征出发,对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个人看法,以供同行探讨。
一、我国地形地貌的主要特点
(一)我国地形地貌的特点。我国地域广阔,拥有多种地形地貌,包括盆地、平原、丘陵、山地以及高原等,我国土地划分为三大阶梯,自西向东成西高东低的趋势分布。第一阶梯主要以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为主,这里平均海拔较高,植被覆盖较少,部分地区常年都被冰川和积雪所覆盖,气候寒冷。所以,在第一阶梯中进行建筑开发,施工难度较大,工程造价也比较高,而且在这种地形中不太适宜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所以对第一阶梯很少进行开发。第二阶梯主要以高原、山区、盆地为主,这一区域内总体的海拔较高,但是第二阶梯的气候较干燥,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润,较适宜人类活动居住。第三阶梯主要以一些丘陵及平原为主,平均海拔较低,气候湿润温暖,非常适宜人类居住,在这一区域内的建筑综合性能较好。
(二)我国地形地貌的分布。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从宏观的角度看分为三大阶梯,地势西面比东面高,各个地区层层分布。首先是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其次是位于我国中部的一些高原和盆地;第三阶梯指的是海拔一般在五百米以下的东南部,其地理特征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又因为我国地形复杂,还存在类型较复杂的山区。
二、对我国主要建筑体型和建筑层高的研究
(一)我国主要的建筑体型
我国传统的建筑体型有亭子、轩、榭、四合院等,我国现在的建筑体型主要有竹楼、高楼、窑洞、平房等。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主要是气候温暖湿润,海拔低、植被多以森林为主,大江大河众多,所以是我国的人口主要的集中地区,在乡村的建筑多为两层的小楼,在乡镇的建筑多为中层的建筑,楼层一般在10层以下,在繁华的大都市,为了解决更多的人口对于房屋的需求,更多的是高层建筑;而在我国的四川盆地地区,气候湿润,海拔低,气温高,气候闷热,气压高,植被茂盛,常有蛇等动物出现,所以人们居住的大多是竹楼。
(二)对我国建筑层高的主要研究
1、居民建筑层高
在我国的居民建筑的层高有一定标准,一般的普通住宅层高为2.8米是最为理想的,而对于我国的西南现行居民的居住的建筑层高最多为3米;卧室、起居室的室内的净高要在2.4米及其以上,局部的净高不得低于2.1米,面积不能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三分之一;厨房、卫生间的室内净高不得低于2.2米,而在厨房卫生间内的排水横管下面于楼面、地面的距离也不得低于1.9米,但是不能影响门窗的正常开启。
2、商业建筑层高
对于商业建筑的层高的标准应在5米和6米之间,无论在层内是否有隔层,都是按照该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5倍计算建筑面积和容积率,在商业建筑的层高标准在6米和7.8米之间的,建筑面积和容积率的面积计算就是2倍;在当曾面积达到两千平方米以上的超大空间的商业建筑,例如商场,建筑的层高就可以根据其功能适当的提高。
3、工业建筑层高
对于工业用地而言,由于工业用地的面积较广,所以单层工业建筑的层高是不受任何的限制的,只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建设。而对于非单层的工业建筑而言,当首层的层高小于8米时,就按照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平衡;而层高大于8米时,就按照建筑面积的2倍计入容积率平衡。
三、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基本的需求了,建筑物既是技术成品也是艺术品。因此,建筑物的体型在当今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物不仅要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合理的设计和施工能够使建筑物成为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表,成为地标性建筑。建筑物的体型是指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结构,要将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这样才能将建筑物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发挥的恰当好处。
地形地貌对于建筑物体型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自人类懂得建筑房屋作为庇护场所开始,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建筑物的形状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建筑类型日益丰富,建筑规模也日趋扩大,建筑行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建筑的发展与地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一些地形地貌等要素对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的影响。面对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才是解决这一问题所采用的方针,应该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优势。例如,在我国陕西等地,人们利用当地丰富的黄土资源和黄土的特性,在这种地形的基础上,建成“窑洞”等建筑,这就是顺应地势,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资源的典型的例子,这样可以使建筑省工省料,经济实用,是建筑中的典范。
而在我国一些平原地区,虽然地形地貌环境没有高原和山地复杂,但也存在着不同的地域差异,例如,根据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西部的建筑一般较矮,而东部的建筑一般较高,这也是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西部地形地貌环境复杂,建设体型较复杂的建筑不易施工和维护,而我国东部由于大部分处于平原,地形地貌相对单一,对于这个区域的建筑就可以将实用性和文化性相结合,注重物质和精神建设的双重发展。
四、地形地貌对建筑层高的影响
(一)居民建筑层高
在我国的居民建筑的层高有一定标准,一般的普通住宅层高为2.8 米是最为理想的,而对于我国的西南现行居民的居住的建筑层高最多为3 米;卧室、起居室的室内的净高要在2.4 米及其以上,局部的净高不得低于2.1 米,面积不能大于室内使用面积的三分之一;厨房、卫生间的室内净高不得低于2.2 米,而在厨房卫生间内的排水横管下面于楼面、地面的距离也不得低于1.9 米,但是不能影响门窗的正常开启。
(二)商业建筑层高
对于商业建筑的层高的标准应在5 米和6 米之间,无论在层内是否有隔层,都是按照该层的水平投影面积的1.5 倍计算建筑面积和容积率,在商业建筑的层高标准在6 米和7.8 米之间的,建筑面积和容积率的面积计算就是2 倍;当层面面积达到两千平方米以上的超大空间的商业建筑,例如商场,建筑的层高就可以根据其功能适当的提高。
(三)工业建筑层高
对于工业用地而言,由于工业用地的面积较广,所以单层工业建筑的层高是不受任何的限制的,只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建设。而对于非单层的工业建筑而言,当首层的层高小于8 米时,就按照建筑面积计入容积率平衡;而层高大于8米时,就按照建筑面积的2 倍计入容积率平衡。
(四)我国地形地貌对建筑层高影响的探究
在现代的建筑工程建设中,建筑通常会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从而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建筑体型有所不同,比如,位于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地区,以往人们的住所大多是窑洞,这种窑洞沿着黄土建造,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采光,所以单层的高度比较高;而在平原地区,不管是民用或者商业的楼层建筑,大多都是按照前面叙述的标准来进行楼层的建设工作,由于该地区的气候适宜,为建筑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的南方地区地形以盆地为主,因此建筑物的层高通常情况下都比较高,而且建筑物的楼顶呈尖状,这主要是为了能够很好的保持室内通风和室内的环境干燥;而我国海拔较高的地区,由于气候严寒,为了保持室内温度,因此房屋大多为单层建筑,而且房顶平整。
五、结语
通过前面分析可以得出,建筑体型以及建筑的层高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时,虽然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建筑主体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及实用性,才能满足建筑物的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冰.我国建筑层高的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9年.
篇3
米的湖泊,还有众多的泉水喷涌而出,水量稳定,水质洁净。纵横迂回的溪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沼地把草滩切割成无数大上不等的"沙洲"和"小岛",因此野兽难以进入。是唯一栖息于高原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珍禽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1986年7月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9月由玉树藏族自治州筹建,暂编制7人。它是以鹤类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可供鹤类栖息繁殖的湿地约45平方公里。
隆宝湿地为青藏高原东部的川西高山峡谷向高原主体过渡地段上的隆宝滩盆地中部的苔草沼泽地。四周环山,呈“凹”字形,周围山峰高达5,270米。湿地水源来自许多涌泉和七条溪流。成片的湿草、沼泽地围绕着五个水深0.2米至0.3米的明水面,相互渗透构成保护区主体,其周围是些不规则的水坑和松软的草墩。除主河道水深外,蔓延成沼泽滩地的地区,水深一般保持地0.2~0.4米。草墩之间被水隔绝,水坑内鱼、蛙集在,水生生物、浮游生物丰富。湖底有很厚的淤泥层。
本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干燥寒冷,风大,日照长,辐射强烈。1月份均温-11.1℃极端最低气温-260℃;7月份均温9.3℃,极端最高气温27.0℃,年均气温-0.4℃;≥0℃,积温1027.4℃,年日照时数2300小时,年总辐射量152.8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高达730毫米,集中在6~9月,雨、热同期。植物生长期162天。
隆宝湖是在高原的崇山峻岭中形成的大大小小盆地和湖泊中的一个,地势呈南北走向的峡谷形状,滩地长30公里,宽1.5-4公里,四周被高山环抱,海拔4050-42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保护区之一。这里四季不明显,气候变化剧烈,冬季风大、干燥、气温低,6-8月雨水多而集中,比较湿润,全年日照时间约2300小时。湖滩地土壤肥沃,水草肥美,优势植物有水毛茛、毛茛、西伯利亚蓼等34种。主要植被类型为草甸和淡水沼泽,为水禽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黑颈鹤栖息繁殖的集中地区。每年4月,牧草刚刚返青,黑颈鹤从南方到达这里,生儿育女,避暑渡假,待到牧草枯黄的10月上旬,它们携儿带女飞往南部越冬。
保护区为黑颈鹤的主要栖息繁殖地之一,每年的3月到达,整个繁殖季节里有8~12对(1983年~1986年调查)。已发现鸟类32种,其中水禽近10种。其中种群数量较大的有斑头雁,分布在保护区中部的一块长500米,宽100米的土丘小岛上,有巢穴约2,000余窝。其它种类有赤麻鸭、白眼潜鸭、普通秋沙鸭、绿头鸭、鹊鸭、黑鹳、红脚鹬、凤头琵鹭、普通燕鸥、玉带海雕、秃鹫等,隶属5目6科。
沼泽地有丰富的鱼类和节肢动物。周围滩地兽类有雪豹、水懒、藏原羚、狼、喜马拉雅旱獭、黄鼬、香鼬、高原兔、高原鼠兔、黄羊、藏狐、田鼠等12种。 另外还有包括4种珍贵的高原蝶类在内的昆虫20种。
篇4
在此有两处古城遗址:一处是乡政府东面1 公里的一座小方城池,被水流冲洗过,城垣仅存1米,夯土干打垒建筑,建筑材料为黄沙土 、防潮层,拉筋建筑材料为胡杨树枝,每0.33 米为一叠层,周长约百米,城内散布着青灰色陶片,有白色的刻画点云纹和水波纹,城东有一城楼,南有城门。另一处古城遗址在乡政府东面10公里公路北侧,当地人称白土墩,估计是烽燧,1928年我国闻名的史地专家黄文弼先生在上述两处遗址上发掘出一些存贮粮食的陶罐,以为是西域都护府设立时期士卒在这里屯守的用物。黄文弼先生还在野云沟乡东北300米处发现了另一处较大的遗址,可惜现已辟为农田,他在所著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写道:“野云沟村南约半里,有一高阜,面为深沙堆集,上生芦苇,间有红陶片”。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设西域都护府, 名为乌垒城(前名轮台国)是当时汉朝治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央,当时西域都护由天子切身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中断,据《汉书》记载:西汉历任都护18人,其中立传可考的历史上闻名的有郑吉、郑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健、李崇、但钦等10人。当时轮台国事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统辖,相称于现在的首府,好像比其他绿洲城国和游牧行国的权力稍大。轮台王曾多次受天子亲召幸朝。汉朝另设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
西域都护府位于巴音郭楞西北部的轮台县。野云沟乡和策大雅乡结合部距库尔勒市113公里,距轮台县城58公里,东经85 °04',北纬42°00',海拔高度990米, 现已辟为巴音郭楞的一个旅游点,吸收中外游客之多。
都护一职初设於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监护西域诸城郭国。新朝末年至东汉初年废置。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班超平西域,遂以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四周,其址未详)。至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因西域乱而不复置都护。
篇5
关键词:山西省 农业自然资源 地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91-02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热资源等,区域内的水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区域最适于栽培的作物以及区域农业的基本耕作方式;区域内的地形、地貌等因素决定了区域土地资源构成状况,对该区域农业结构会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境内地形复杂高低相差悬殊,土地面积1562.7万公顷.其中平原为308.2万公顷,山地和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80.3%;全省均为大陆性气候,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半干旱区;地面水和地下水资源均很缺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倒数第二位。
一、山西省各地市土地资源差异
(一)地形概况
山西地形比较复杂,境内高低起伏异常显著,最高的五台山之台北(叶头峰)海拔达3058米,最低在垣曲县东南的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高低相差2800多米。总观全貌,两侧为高山隆起,中部为多字形断陷盆地。整个地形地貌可明显的分为三部分:东部山地、西部高原山地和中部裂陷盆地。其中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丘陵占40.3%,平原和盆地仅占19.7%。东部山地分布于省境的东部和东南部,以太行山脉为主,其间还有一系列山间小盆地,如广灵、灵丘、阳泉、长治、晋城等盆地;西部高原山地分布于本省的西部和西北部,以吕梁山脉为骨干,总体走向近南北向,吕梁山脉以西至黄河谷地之间为黄土高原,海拔在800~1400米之间,其北部多呈黄土丘陵,惟南部黄土塬地貌保留较好;中部裂陷盆地,几乎纵贯全省,盆地底面平坦,北高南低,自北向南依次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晋中)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
(二)农用土地资源比较
山西省和各地区人均耕地面积阳泉和晋城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市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面积主要分布于中部的五大盆地,以及山间河谷和若干山间盆地。主要农作物为小麦、谷子、玉米、高梁、水稻、马铃薯、大豆、棉花等。就山西省内具体分布情况而言,人均耕地面积由多到少依次为:朔州、大同、忻州、临汾、晋中、吕梁、长治、运城、太原、晋城、阳泉,其中朔州、大同、忻州、临汾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2.39亩;但从绝对数看,居全省耕地面积前四位的是忻州、运城、吕梁和临汾地区,这四个地区的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以上,说明这些地区具备良好的发展种植业最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人均年末果园面积的大小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果业发展的规模,运城、临汾、晋中和吕梁地区人均面积超过了全省人均水平(0.121亩/人)和全国平均水平(0.119亩/人),尤其是运城地区,其人均面积将近全国水平的三倍。(见表1)。
二、气候资源差异
山西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境内气候垂直变化和南北变化显著:恒山、内长城以南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型气候,以北属温带季风型大陆型气候;年平均气温由50C递增至150C;冬季(1月)平均气温由-120C递增至-20C;夏季(7月)平均气温从220C递增至270C;全年无霜期4~7个月。山西省各地区光热资源丰富(见表2),不会成为种植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三、水资源差异
山西省水资源缺乏,年平均降雨量330~600毫米,多集中于夏季,多阵雨,春季多干旱。境内主要有两大水系,黄河水系的河流主要有汾河、湫水河、朱家河、昕水河、三川河、沁水河、丹河;海河水系的河流主要有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汾河是省内最长的河流,发源于本省北部管涔山,流贯中部盆地,至西南注入黄河。全长716公里,全年流量变化很大,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流量相差百倍以上含沙量大,具黄土高原河流的一般特点。2007年,全省水资源总量103.3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304.66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4.38%,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32.46立方米.为全国亩均占有量的77.51%。
从山西省各地区的情况来看,晋城、忻州、长治、晋中和朔州地区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同、太原、朔州地区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53.27立方米、74.17立方米和80.22立方米,为山西省亩均水瓷源占有量最大地区的14.47%、20.14和21.79%,水资源极度短缺(见表3),这成为山西省各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灰色综合评估
采用2003-2007年的平均值,以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评估目标,进行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灰色综合评估。由表4可知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灰色综合评估的结果,朔州、晋城为好,太原、大同和运城为差,晋中、吕梁、阳泉、长治、临汾中等;结果与任晓丽对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评估的结果一致。
五、小结
基于上述研究,山西省农业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对于农业自然资源较差的地区应加强水造和环境治理。必须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强化土地国策意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加强农村建房管理;搞好规划,全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开发活动,尽可能恢复和增加农业用地。必须加强水利建设,全面推行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比如在平川区大力建设井灌区、河灌区和小型水库灌区,发展喷灌、滴灌、地下输水管道混凝土渠道灌溉;在丘陵山区则充分利用小泉小水、小高灌,梯级抽水灌溉。
[本文由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06045]
参考文献:
1.李艘中.中国农业区划学[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2.山西省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
3.杜善学,史清华.山西粮食增长发展及安全问题研究[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4.任晓丽.山西省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及可持续发展[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3):27.
5.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6.2008年山西统计年鉴
篇6
关键词: 青藏高原;藏族;分布地特征;游牧方式
中图分类号: G 75;G 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500(2011)03-0001-05
1 藏族的分布地特征
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和喀喇昆仑山脉,与克什米尔地区、阿富汗和独联体的中亚诸国接壤;向东到达横断山脉,连接邻国缅甸和我国的云南高原,并且濒临亚热带湿润的“四川盆地”;北缘通过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以4 000~5 000 m的高差与亚洲干旱荒漠区的塔里木及河西走廊相连;南端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毗邻印度及喜马拉雅山地国家尼泊尔和不丹。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位于我国境内,东西长约2 700 km,南北宽达1 400 km,面积约250万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强。它包括了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四川和云南的一部分。它的自然特征与众不同,是地球上的一个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
青藏高原地处地球最高点,它是全球海拔最高的自然地域单元,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由于其地势高耸、气候寒冷而被称之为“地球第三极”。这里巍巍高山直入蓝天,绵绵白云环绕雪峰。它是南亚、东南亚众水发源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高原以它广阔无私胸怀哺育了中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至今当代,它仍然对中华民族乃至南亚、东南亚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1]。
2 藏区的草原特点
青藏高原草地面积约占全国草地资源的30%。达1.20亿 hm2。可利用面积为1.06亿 hm2,其中,0.57亿hm2,青海0.38亿 hm2,川西北0.73亿 hm2,甘南0.73亿 hm2,占全国北方草原区33亿hm2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8.2%。草原分为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荒漠草原、高寒灌丛等[1]。在各类草地类型中,以高寒草原与草甸草地面积为最大。两者占青藏高原草地面积的82%,是高原草地的主体,因气候、地形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草原呈现东湿西干由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带性更替。由于高原的持续隆起与气候干旱寒冷,青藏高原只有在高原东南部与东北部边缘地带分布有小面积的森林。
高原多山,山体相对高差较大,山地上部与下部,阴坡与阳坡气温悬殊,因而植被也呈差异性。山地上部与阴坡以高寒草甸为主,山地下部的阳坡和河谷宽隙地以草原为主,山地下部阴坡则分布灌丛类。因此,顺应气候、山地和植被差异而进行季节植被划分,进行季节轮牧游牧便是畜牧生产必须遵循的规律。
草原区地域辽阔、地势高峻,海拔都在3 500 m以上。气候属纯大陆性气候,“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是这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古有“五月解冻,八月草黄”之说。由于地势高、日照长,太阳幅射强,牧草生长良好,草质佳,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且耐牧,适宜于各类牲畜发展的天然牧场。
高寒草原多分布于海拔4 000 m以上,土壤为高山草原土,土层较薄而疏松,富含石砾砂壤,含水量很少,地表草皮层贫瘠。高寒草原为青藏高原上的主要草地类型,广泛分布于羌塘高原、青海高原、昆仑山内部山地及祁连山高山地带。高寒草原是长期受干旱、寒冷气候的影响而发育成的草地类型。它以多年生密丛禾草、根茎苔草及小半灌木垫状植物为建群层片,具有牧草低矮、层次结构简单、牧草生长期短、生物量低的特点。
高原草甸类型复杂多样,由低温耐寒的多年生地面芽和地下芽草本植物为优势所形成的植物群落。其草群结构简单,层次不分明,牧草低矮高度18~20 cm。呈丛生、莲状或垫状,植株小,叶型窄,生长期短的特性。6月底开始萌生,7月初至8月底生长非常迅速,一片浅绿色,7月各类草长齐,8月下旬百花败谢,9月中旬杂草枯黄,秋风刮过,风力达7~8级,但嵩草由于叶粗根深,仍紧紧扎根于草地而未表土层。
高寒沼泽化草甸是由耐寒湿中生多年生地面芽与地下芽植物或混生草本植物的草甸植被类型。一般分布于湖滨、山间盆地、河流两岸的低阶地、山麓潜水溢出带(泉水处)、高山分水岭的鞍部、高山冰雪带下缘。
荒漠草地指由旱生的、叶退化的小乔木、灌木和骆驼藜所构成的稀疏植被。广泛分布于阿里北部、西北部的羌塘高原、青海柴达木盆地等地。其植物分布稀疏,覆盖度极小,生物生产量低,生态系统简单、脆弱。荒漠植被维持着荒漠区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的全部过程,又是防止风蚀和流沙的重要因素。荒漠植物由小乔木、灌木、半灌木,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在寒冷多风的冬春寒季,这些植物匍匐于荒漠大地上,使荒漠有了生机[2,3]。
高寒灌木丛是由耐寒的中生或旱生灌木为建群层片所形成的植物群落,广泛分布于高寒各地及森林线以上的高山带。
草原区人口稀少是藏族的主要牧业区。牦牛约1 300万头,是藏族地区的主要牲畜。公黄牛和母牦牛杂交所生的公偏牛是主要牲畜,母偏牛是良好的乳牛。羊有藏绵羊和藏山羊,藏绵羊占多数,约4 000万只。有些山区道路难走,只能用绵羊运输,每只可负重10~15 kg。
地势较低的河谷区,海拔为2 000~3 000 m。气候温和,年均温度10 ℃,年降水量500~800 mm。如境内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各支流河谷(包括拉萨、日喀则、江孜、山南、林芝等市和专区)和昌都地区南部的河川峡谷,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中部和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地,属于这一气候类型,是藏族主要的农业区和自来人口集中、文化发达的地区。更有一些海拔在2 000 m以下的河谷低地,如的门隅、洛渝地区,气候终年和煦,无霜雪,作物1年可获至3熟。
在河谷区和草原区之间,还交错夹杂着许多面积大小不等的半农半牧区。藏族农业区的粮食作物以青稞为主,大麦、小麦、豌豆、油菜籽的产量也很多。部分河谷低地还产玉米和水稻。在喜马拉雅山中段海拔450 m号称“世界第一高城”的帕里,试种青稞、马铃薯等作物成功,并且获得了丰收。在,蔬菜的品种原来很少,1959年后已陆续从内地引进很多菜种。
雅鲁藏布江中下流一带的山南、工布、波密、门隅、洛渝等地,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甘南藏族自治州白龙江等河川流域的林区,青海省的海北、玉树,果洛3个藏族自治州的林区;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的森林面积,占四川省森林总面积的2/3以上,森里藏族自治县的林区,更占到全县总面积的90%。
植物种类整个青藏高原差异很大,在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区,高等植物种类达5 000种以上,是世界上高山植物最丰富的地带;但在高原腹地广阔地域,在大陆性寒旱化的高原气候控制下,植物种类急剧减少。在与新疆交界处的阿克赛县和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则大面积土地[2]。
3 藏区畜牧活动的特点
藏族人民主要以农牧业为生。培育出了牦牛、藏马、藏羊、藏山羊、藏猪和藏獒等藏系家畜。高寒草原+藏系家畜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寒草原畜牧业区域。
3.1 游牧方式
古人称游牧为“逐水草而居”,实际上“逐”是循自然规律所动,按自然变化而行的行为。是一种较典型的既饲养家畜又保护草原的方式。
高原动物的习性、行为与活动方式,常常影响着高原人。藏族牧民的游牧方式按季节在不同区域迁徙,这与野生动物的迁移方式有一致之处。人们从中预测天气变化、草地状况。例如:当鼢鼠从滩地、河谷地迁徙到山阴坡时,人们认为天气可能要干旱;河谷地带人们从春季候鸟飞来的迟早预测当年天气变化[4]。每年5月底到6月初,青藏高原海拔3 000 m以上草原地区进入暖季,气温在5 ℃以上,高寒山地草甸类、沼泽草甸类、灌丛草甸类草地青草已长出长齐,早晚气候凉爽,又无蚊蝇滋扰。牧民们此时进入高寒草地,喜凉怕热的高寒地带牲畜适宜这种气候,又能充分利用高山草原牧草资源。而冬季所居的大面积草地已完全无畜,使这里的牧草能不受干扰地充分生长。
夏季高寒草地,各种植物利用短暂的夏季迅速生长,牧民放牧早出晚归,让牲畜充分利用生长极快的牧草,早晚放牧于高山沼泽草地或灌丛草地,中午天热时放牧于高山山顶上,或湖畔河边泉水处。此时大量的野生岩羊、黄羊与家畜遥遥相伴,甚至混群,情景非常优美迷人,这个季节是牛羊的季节,牧民们不会去干扰。
8月底9月初,高寒草地天气变冷,气温降至5 ℃以下,此时牧草籽已熟,正是抓秋膘的时期,于是牧民又驱畜进入秋季草地。在利用了这段地区牧草资源后,10月下旬进入冬季草地,这里是海拔较低的平地或山沟,避风向阳,气候温和,牧草多系旱生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返青迟,枯黄晚,性柔软。经过一个暖季的保护,已高为20~30 cm,足够家畜在漫长的冬季食用,这时放牧一般晚出早归,当太阳照得暖洋洋时才驱牛羊缓缓出圈,晚上太阳落山前即回畜圈。同时放牧先要选择草地:“先放远处,后放近处;先吃阴坡,后吃阳坡;先放平川,后放山洼”。牧民们总结出了利用不同草地,不同季节与气候放牧的经验,比如“夏季放山蚊蝇少,秋季放坡草籽饱,冬季放弯风雪小”。“冬不吃夏草,夏不吃冬草”―要充分保护不同季节的草原。“晴天无风放河滩,天冷风大放山弯”;“春天牲畜像病人,牧民是医生,夏天好像上战场,牧民是追兵,冬季牲畜像婴儿,牧民是母亲”。这是放牧的经验。
牧民跟着羊群转,畜群随着水草走,人畜都循一年四季天气变化而游牧。这种恒定的路线,不变的轨道,牧民无法突破,他守护和驾驭着畜群,同时又被自然所支配。他们世世代代承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成为自然规律被动的执行者、维护者。所以他们的畜牧生活几乎无太大的变化。由于游牧民族需要在不同季节为畜群在荒凉草原上寻觅生活资料,他自己的生活与行为必须准确地按气候与植物生长周期表行动[4]。
3.2 放牧家畜数量的控制
现代经济学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财富,即实现经济效益最佳化。利润是人们经济活动的最大动力。但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畜牧业中,有一种与现代经济学模式不完全一致的方式,这便是对高原生态环境加以融合的畜牧方式。这种畜牧方式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3.2.1“放生”类型 有些藏族牧民将自己家养的部分牛羊看成“放生”的。牲畜从生到老死一直在看护、照料,不宰杀,也不出售,牧民在放牧过程中每年获取的牛羊毛、牛乳等产品供自己消费。亦可将牛毛、羊毛及自然死亡的皮革及乳制品驮到农业区换取青稞炒面等日用品。有的牧民只放生自己畜群的1/10,有的放生1/3。也有人是象征性地放生一两只(头)。“羊要放生、狼也可怜”在藏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和现象[5]。
3.2.2 淘汰瘦弱体保护整体的类型 藏族牧民每年冬初挑出一批老、弱、病、残的牛羊及时出售或宰杀。藏族牧民认为这类牛羊在冬初不及时淘汰,那么笠年春季牧草干枯,气候恶劣的情况,就会冻饿死亡。从保护其他牲畜,保护草地出发,这种牺牲小量保存大量的策略,是让大部分牲畜正常生长、草地受到保护的适宜策略。多半藏族牧民采取这种方法[5]。
3.2.3 维持最低需求类型 藏族牧民饲养家畜数量仅维持在满足其生存的基本需求之内,不靠养畜来推动经济增长和积累更多财富[5]。
3.3 畜种结构的控制
藏族牧民的主要饲养动物是牦牛、藏羊、藏马,少量饲养藏山羊及藏狗。在牧区人们很少饲养猪,因为养猪势必破坏草原。绵羊与牦牛的比例是1∶1~3∶1。大部分为1.5∶1.0。这样的比例有生态学、生活需要和文化学的根据[5]。这种选择,乃是对高寒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因而,藏族牧民可看成是“牦牛背上的人”。
3.3.1 经济效益 藏绵羊生长繁殖快、食草量较少,羊毛产量比牛毛多,而牦牛繁殖少、生长慢、食草量大,牛毛产量很少。故从经济上看养牛效益较低,而大量饲养绵羊是最有利可图的。
3.3.2 生活需要和文化角度 牦牛是唯一产绒的牛种,人称万能畜种。它是保证藏族牧民维护自给自足生活的主要来源。牧民的衣食住行全部来源于牦牛。用牛绒、牛犊皮制衣;牛皮制鞋、制舟(一种藏区独有的牛皮船);食物中主要成分肉、乳、酪、酥油来自牦牛;部分生活生产工具如绳、皮袋等来源于牦牛;住所―帐篷原料为牦牛粗毛;牛粪是牧民的主要燃料。同时,牦牛又是草原主要交通工具,牧民靠牦牛驮运搬家,人称“高原之舟”。
从文化角度看,在藏族民间牦牛尤其是白牦牛是以神的形象出现的,人们对牦牛保持着崇拜的信念。家有牦牛,给牧民精神生活带来丰富的内容。
3.3.3 地理学 是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选择。牦牛耐寒冷,善爬高山,能食高寒草地,比绵羊更适应高海拔的高寒环境。因此,海拔越高,牦牛比例越高。海拔越低,绵羊比例就高。
3.3.4 生态平衡的意义 一定的生物种类与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维系一个生态系统平衡。牦牛生活于高寒地带,可以利用夏季牧场最高最冷地方的牧草,亦可利用绵羊不能利用的湿生植被,同时采食牧草的高度较低。所以牦牛与绵羊的资源生态位置相同,从而使一个地区的牧草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另外,牦牛可到一般绵羊到不了的地区去采食,刺激这里的牧草生长,它们的粪便可以为该地方的植被提供养料。同时,牦牛对高原寒冻、雪灾、大风等具有更强的抵御能力,夜间,羊圈拴缚牦牛可防狼为害羊群。藏族牧民们认为,大量的牦牛与绵羊共同生存,绵羊生长似更容易、更健壮。而单独的绵羊群则成活率低。因而,藏族牧民可看成是“牦牛背上的人”。
参考文献:
[1] 洛桑•灵智多杰. 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概论[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1.
[2] 周兴民. 青海植被[M]. 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20.
[3] 郑度. 中国的青藏高原[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80.
[4] 南文渊. 藏族传统文化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20-30.
[5] 南文渊.藏族传统文化生态概说[C]//马子富. 西部开发与多民族文化.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31-192.
Rangeland nomadic culture of the Tibetan (Ⅱ)
-The culture of rangeland and production
WANG Xi,SHI Shang-li,ZHANG De-gang
(College of Pratacultural Science,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Ecosystem,Ministry of Education/Sino-U.S.Centers for Grazingland Ecosystem Sustainability, Lanzhou 730070,China)
篇7
初中地理知识拓展探究
初中地理今年由会考又转为中考,这就要求考生了解重大事实热点,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笔者试图通过多年积累的素材帮助学生从一个侧面分析,探讨生活中的时政热点和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1、西部大开发:(1)早在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旧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但侧重点在于边疆和偏远地区的荒地开发,矿山开发。在人员安排上,主要是政府有组织地动员部队,城镇知识青年,企业技术人员去献身边疆。(2)当前西部大开发的意义:①政治意义:巩固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②经济意义:缩小东西部越来越大的经济差距,使地区经济平衡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3)西部的优势:土地广阔、能源、金属矿产、草场旅游等资源丰富。(4)西部的劣势:荒漠面积大,绝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生态脆弱,教育落后,人才匮乏,观念落后。目前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资金和人才。(5)西部的范围:包括:陕、甘、宁、青、新、藏、川、渝、滇、贵、蒙、桂12个省(市、自治区)及湖南的湘西和湖北的恩施两个地区。 2、黄河下游近年断流的原因:①黄河流域降水少、流量小。②中上游大量引水灌溉,大水漫灌,水 资源浪费严重。③黄河流域缺乏统一的水资源管理,在水管理上各自为政。④流经的地区大部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旺盛。⑤下游严重渗漏。⑥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①2000年8月19日、由同志亲自题写碑名的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②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③当之无愧的“中华水塔”: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黄河总水量的49%来源于青海省,发源于玉树州曲麻县的各式各雅雪山;澜沧江总水量的15%来源于青海省,发源于玉树州杂多县海拔5541米的宗木查雪山,长江总水量的25%来源于青海省,长江发源于6621米的各拉丹冬山。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是当之无愧的。④不可多得物种基因库: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江河源区和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资源丰富,物种繁多。⑤生态环境亟待保护:三江源地区超载放牧,掠夺性利用草场,滥采乱挖黄金、冬虫夏草,盗猎野生动物,使大面积草场退化,畜牧业水平降低,植被破坏,牧草减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防灾抗灾能力低下。保护三江源就是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资源和物种基因库,保护人类珍贵的遗产和生存环境。这是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所在。 4、对玉米秸杆的处理:大部分农民,在田中烧掉,这样既污染环境,又会破坏土壤结构。①秸杆还田:秸杆作为生物资源,有机质和微生物元素含量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稳定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增产。②秸杆养殖:发展秸杆养殖是缓解粮食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并形成“过腹还田,改良土壤、农牧结合”的良性循环。③秸杆气化:利用秸杆通过建立沼气池,来制取沼气,可用来做燃料,残渣还田,又可做肥料。 5、水土流失: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总面积和速度居世界之首。①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土质疏松。人为原因:滥砍乱伐,过度放牧,植被破坏。突然暴雨就造成水土流失。②你认为怎样治理水土流失:a 统一规划综合治理,b 因地制宜,增加地面覆盖度,如:植树种草。c 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6、淡水危机:⑴原因:①淡水分布不平衡;②随着人口增长和工农业发展,对淡水的需求越来越大;③浪费淡水;④淡水污染。⑵解决途径:①跨流域调水;②修建水库;③节约用水;④防止和治理水污染;⑤扩大淡水来源,如海水淡化等。 7、“十五”计划中的四大标志性工程:①青藏铁路:指从青海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693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45千米1979年建成通车。“十五”期间将建成从格尔木到拉萨段1118千米的铁路,现已开工。建成后,青藏铁路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a青藏铁路北段穿过柴达木盆地,南段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b 目的:这个工程的重要目的是开发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c 青藏铁路修建中的三大技术难题:多年冻土、缺氧和球保问题。②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有东、西、中三条调水规划方案,目前东线方案已基本确定,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段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大致与其平行的河道作为主线。通过13级抽水台阶提水64米到东平湖,再采用遂道虹吸方式穿越黄河进入天津北大港水库。主要解决黄淮地区、山东、冀东及天津的缺水问题。工程分三期实施,第一、二期工程2010年完工,2030年全部建成。中线从长江支流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加高水位到北京大坎,沿京广线以西的伏牛山、太行山引水到北京玉渊潭,主要解决京、津、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全长1240多千米,工程分两期,至2010年完成第一期。西线方案正在加紧规划,设想从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调水,主要解决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的缺水问题。③西电东送:我国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电资源占全部的72%,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的39%。西电东送就是把西北、西南丰富的能源化为电能,通过大容量、长距离、超高压输电线路,向东部沿海地区送电的工程。包括北、中、南三大通道。北通道是把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坑口 火电和黄河上游水电向华北和山东输送。中通道是把三峡的水电和金沙江的水电向华北和东北输送。南通道是把西南水电和滇、黔两省的坑口火电向广东输送。④西气东输:西气东输是把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送往能源短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程。其方案为由新疆轮南出发,经甘肃武威、宁夏干塘、陕西靖边、山西长治、河南郑州、安徽淮南、江苏南京等七省市到上海,全长4200多千米,2003年建成投产。为提供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规划的管线将新疆气区与陕甘宁气区相连接。 8、气候变暖:2001年4月,美国公开拒绝《京都
协议书》,《京都协议书》是发达国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义务协议书。目的是从“人文因素”方面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近年来气候持续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环景恶化。美国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世界的1/4,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此次按要求只要削减其排放量的7%,而美国公然拒绝,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抨击。__________________
篇8
天津
东方白鹳
这种大型水鸟的嘴粗壮坚硬,长着纯白色的羽毛、鲜红色的腿,脚甚长,体态十分优美。它们常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性宁静而机警,休息时多为单足站立。由于人类的狩猎和生存环境被污染,东方白鹤仅在俄罗斯与中国的少数地区进行繁殖,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天津的北大港自然保护区,每年都有大量东方白鹤迁徒路过。
天津
月季
人类栽培月季的历史非常悠久,天津素有“月季之乡”的美称,月季也是天津的市花。它的花期较长,4~10月都能开花,因此也被称为“月月红”。月季还是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颁奖花束的主花材。
藏羚
藏羚,别名藏羚羊,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之一,为中国特有种,仅生存于青藏高原,是雪域高原的精灵。从被盗猎者围捕的血泪经历,到当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关于藏羚羊的故事实在不胜枚举。由于得到良好保护,藏羚羊的教目近年已在回升。
香港
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是香港居民的最爱,喜欢生活在亚热带、热带河口,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部沿海,珠江口是目前我国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密集的海域。在香港,它们常在大屿山水域出没。1997年,中华白海豚成为的吉祥物。幼年的中华白海豚身体呈铅灰色,随着年龄渐长,它们的身体逐渐呈白色。
雪灵芝
雪灵芝被誉为“藏族人民的仙草”,盛开于寒冬时节,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绿色开花植物之一。青藏高原独有的高寒、缺氧、强烈紫外线照射和高度无污染的生态环境,赋予了雪灵芝坚忍不拔、顽强不息的精神。
新疆
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体形酷似家马,不过头部更大、耳短圆、颈鬃短且直立;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准葛尔盆地一带,由于人类的捕猎行为,野生种群已经灭绝,最后一次发现它的踪迹是在1957年。目前还有约1000头普氏野马被人工养殖。新疆已经成功放归普氏野马到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
新疆
雪莲花
被称为“冰山奇葩”的雪莲花,因生长在接近雪线的高山地带并彤似莲花而得名。雪莲中又以新疆天山雪莲花最为有名,它在维吾尔族人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雪莲种子发芽率低,繁殖困难,生长缓慢,加之人类过皮采挖,目前处于濒危境地。
香港
洋紫荆
洋紫荆被香港人称为紫荆花,1880年于香港岛被首次发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区徽、区旗及硬币设计的核心图案。洋紫荆是种大花乔木,花冠紫红色,五瓣,花期持久。
云南
绿孔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吉祥、高贵的象征,这一虚拟图腾的原型就是孔雀。中国仅产有一种孔雀,即出自云南中南部的绿孔雀。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常把它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生活。
云南
大树杜鹃
大树杜鹃是世界上最高大的杜鹃花,这种珍贵树种仅分布在云南局部地区海拔2100~24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每年1~3月,大树杜鹃会开出直径达20多厘米的花团。迄今为止,人们所发现的最大的大树杜鹃,树高28米,胸围10米,树龄500年,花开最盛时总共有4万多朵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杜鹃花王。
浙江
黑嘴端凤头燕鸥
黑嘴瑞凤共燕鸡是人类观鸟史上的传奇,它又名中华凤头燕鸥,为鸥科鸟类中最稀少的一种,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种之一。自1863年被命名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对它们的观察记录一共只有6次,田此专家认定其已经灭绝。直到2000年,观鸟者才重新发现它们的踪迹。固其稀少神秘,黑嘴端凤头燕鸥被专家学者称为“神话之鸟”。
浙江
篇9
相对于南极、北极,青藏高原有地球第三极之称,它的珠穆朗玛峰也是除了南极、北极以外最大的冰川汇集区。但纵观地质发展史,它的隆起是很晚的。
地球表面最古老的地层在35亿年前即已驻足,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界,而令人翘首瞩目的青藏高原,它的年龄还只有四千多万岁。
喜马拉雅特有植物黄花木
科学家们在对珠穆朗玛峰的考察中发现,构成这座呈现金字塔状的巨峰,是由被河流搬运到海洋里沉淀起来的泥沙,经过巨大压力和高温而形成的片岩和片麻岩。在这些岩石中,可以发现被称为“菊石”的动物化石,它们是鱿鱼和墨鱼的祖先;还可发现远古鱼类和贝的遗体。这些古生物化石,是在白垩纪时代以后,珠峰由海洋上升为陆地的见证,科学家们确认,珠峰是距今五亿多年前的海相地层。 这就说明了,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的喜马拉雅地区,曾经有过一段十分漫长的海洋史,那时,青藏高原东南部还是一片,这块海域被称为新特提斯,现今的地中海就是它残留的海疆。
喜马拉雅的隆起
大约在两亿年前,地球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发生破裂,分成几个板块向不同方向飘移,当时的印度次大陆还与冈瓦纳大陆连在一起,到了一亿五千万年前,印度板块从冈瓦纳大陆断离出来,在宽阔的海洋中一边旋转着身子,一边向东北方向以每年12厘米的速度移动,到四千万年前,一头撞在欧亚主大陆的边缘上,并顺着海沟下沉,钻入大陆以下的地幔中。在这种力量的冲击下,喜马拉雅山脉从海底隆起。
珠峰北坡的树
专家们认为,大约从始新世中期到上新世中晚期,青藏高原形成了海拔约1000米的台地,那时,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也只有3000米左右,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北上,优越的亚热带环境使这块地方林木葱茏,流水滔滔,引来了恒河流域的三趾马和古象,它们从千里之外到此定居。公元1987年在青海省共和盆地出土了一具黄河剑象化石,这具化石基本上包括了同一个体上的骨骼种类,是国内罕见的古象完整标本。经鉴定,这具古象化石是生活在第四纪更新世的象类之一。由此而说明,在地质历史最后一个纪的早期,即约在二百万年前,青藏高原存在着象类演化的历史。
最年轻的摩天岭
从地质年代最新的一个代,也就是从上新世末期到第四纪初,青藏高原出现了分阶段的强烈隆起,在约三百万年内升高了3500至4000米,珠穆朗玛峰更是以浮出云海、直吻苍天的势头,年复一年地不断拔高,终于夺得世界冠军,成为地球上最年轻最峻峭的摩天岭。在这个时期,西起地中海,东到堪察加半岛、日本及我国台湾省,这些地区的地层相继发生褶皱和断裂,这个地壳运动被称为喜马拉雅运动,由这个运动所形成的褶皱带,称为喜马拉雅褶皱带。直到今天,它的活动仍很强烈,是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地质学家们认为,地球内部有三个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地球最外一圈的固体层,厚度差别很大,最薄处在大洋中,不到5公里,而在青藏高原,最厚的地壳可达70公里。
珠峰绒布河谷唯一常绿植物香柏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对珠穆朗玛峰进行过多次测量,但由于测量的质量不同,没有统一的数据,关于珠峰的高度,一直存在着争议。公元2005年10月9日,经我国国务院批准并授权国家测绘局宣布了珠穆朗玛峰迄今为止最精确的高程数据是8844.43米。经测量,在珠峰的最上面是积雪层,厚度大约是1米;其下是冰层,厚度约1.5米;再下面是冰和碎石的混合层,厚度约为1米,这三层合起来是3.5米。专家们还在会上宣布,这种以岩石面高程作为珠峰的高程是比较稳定的。一个刻着珠峰高度的纪念碑,已矗立在珠峰登山大本营。
珠峰的相关效应
篇10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 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主权方面 政治意义可想而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第四,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捍卫国家的领土权,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我国第二大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