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范文

时间:2023-03-25 10:5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篇1

1、衣服:从比较简朴、单调的颜色到漂亮、多样的颜色,而且款式相比以前多了几倍;

2、食物:从多素少荤到荤素搭配和营养餐结合的搭配;

3、住:从简陋的土房板、房棚户区到居民楼和砖混结构;

4、行:从出门靠自行车到汽车、电动车、摩托车;

篇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消费选择、消费观念、消费功能以及消费地位等方面。以此为据,反思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方式,使消费形式走向便利、快速、高效,增强居民消费观念意识,推动居民消费方式合理、稳步地发展。

关键词 :改革开放;消费方式;变革;审视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居民的消费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生活显著提高,消费结构出现多元化,消费观念明显改善,消费理念得到丰富,没有理由不说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美国学者曾说过,短短的十年时间里,让千万人建立起新的通信方式,改变了社交词汇,以及通过发展新的商业化模式产生了新的休闲方式和娱乐文化。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一场消费革命。[1]本文从宏观方面审视改革开放后消费方式发生的变化及其特征,并结合我国居民目前的消费方式做出反思。

一、消费方式

消费的历史和人的历史同样悠久,凡是有人存在的地方,消费方式也随之而来,这是消费方式的一种产生模式。然而相对于不同年代的人们而言,人们往往限定于相对安全而稳定的消费方式,对于消费方式的研究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时代背景。

消费方式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下,消费者将自己的收入以生活支出的形式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的方式的总和。所谓消费方式就是人们将自己的可支配财产用于消费,它取决于人们的工资收入、家庭财富、预期效益,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和利率等因素。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消费结构,同样影响消费方式,特别是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民族的消费方式,对经济发展的速率,社会的文明程度,民族生活的进步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消费方式在“消费内容”和“如何消费”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消费内容”是针对消费对象,“如何消费”是针对消费形式。马克思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与他们的生产是密切相关的,而生产什么又与怎样生产是密切联系的。[2]消费即是生活中的枢纽,同样也包括“消费内容”和“如何消费”两个方面。改革开放后,居民的消费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消费革命”。

二、消费方式的变迁

1.消费选择性的增多

改革开放前,经济形态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居民消费的生活用品都是由国家按计划分配供应。商品资源短缺是当时面临的主要现状,以至于人们连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无法得到充分满足,更不可能有较多的消费方式,所以居民的消费领域被局限住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极大地改变了计划经济形成的消费品单一、匮乏、滞后的框架。人们不用再等待国家分发的消费品,逐渐适应了通过市场途径获取消费品。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逐步发展,消费品供应不断丰富,使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消费品流通开始允许多元化。

2.消费观念的转变

改革开放后消费观念的转变带给居民的变化是最为深刻的,总体来说基本上是前一辈人的消费观念尚未完全转型,后一辈人的消费观念却后来居上。这说明不仅消费水平有所差异,不同群体、不同时代的消费价值观、消费心理、消费理念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具体而言,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改革开放前,中国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期。国家实施“高生产、低消费”的思想,再加上企业数量和生产的能力都很有限,市场上商品总量和种类都较少,所以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也较小,但是消费者的需求却很大。在这样的环境下,消费者普遍持有节约型和实用型的消费观念,奉行“勤俭持家”“不能欠债生活”“东西坏了才能丢掉”等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具有抑制性的特征,产品质量的好坏成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经济实惠”“经久耐用”成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准则。

改革开放后,人们摒弃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观念,而相信“美是一种品位”“吃穿讲究风格”“房子票子是人生观的体现”等消费观念,更加关注消费品的个性功能、价值体现,而非实用性。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不是想着省钱,而是追求“独一份”。购物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也是满足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此时,“高兴”与“不高兴”成为消费者购物的新准则。消费品位逐步提高,并开始追求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善,讲究“吃讲营养,穿讲款式,玩讲新奇,用讲档次”的生活方式。

3.消费功能和消费地位的多元化

消费功能是指人们在日常消费时所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消费地位是指消费在人、社会以及自然三者关系中所处的位置。[3]消费功能和消费地位是社会形式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了消费的社会化内涵,是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前,人们奉行“政治上高标准、生活上低标准”的宗旨,如果在日常消费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倾向,就会受到政治上的打压,因而人们的消费活动过于单调、呆板,在某种程度上普遍重视消费品的实用价值。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起来,个人的消费领域得到开放,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安排自己的消费方式,使消费的功能和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消费功能方面,消费不仅仅是生产的附属者和服务者,更肩负起了凸显个性、表达价值和发展内心的功能。消费生活由生存消费型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过去,温饱问题为首要,人们的生活方式既单调又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改革开放后,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买着舒心”、“用着放心”成了人们消费的新追求。参与性的消费也成为一种新时尚,多元化的消费取向逐步彰显着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匹配,丰富自己内心生活,重视家庭环境和生活质量,从追求物质消费过渡到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这也正是多元化消费的根本原因。

三、审视与反思

居民消费方式随着改革开放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同样也有着值得审视与反思的方面。

首先,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理念。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消费水平的直接决定因素,如果居民的工资不能稳定地快速增长,那么其消费水平就会缺少支撑方式。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工资制度是必要的,它能保证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稳固,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其次,要从根本上促进消费结构优化更新,建立新型购物模式,使居民的消费形式更加便利、快速、高效。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每个人追求他自己的、预期的目的,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以网购为代表的新型购物方式的出现,加速了我国居民消费形式转变的步伐。因此,要大力建立新型购物模式,全新开创现代化购物渠道,全力打造多元化购物环节,让居民放心、舒心、省心地消费。

最后,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推动居民消费方式合理、稳步地发展。改革开放后居民的消费观念的变化最为突出,盲目追求时尚,前卫型、炫富型、拜金型和攀比型消费不断滋生。从浮躁消费转变为理性消费尤为重要,消费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的同时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消费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类全面自由地发展。也就是说,消费只有在对人类存在与发展的作用中才能真正实现其本质属性。马克思曾指出,当我们作为人进行生产时,在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与另一个人。[5]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消费是人的本质存在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加强对居民消费观念的合理引导,通过传播合理的消费理念帮助广大民众体会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以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让传统文化和现念更好地融合,从而推进我国居民消费方式健康、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慧思,卢汉龙.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4]马克思.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2,183,184.

篇3

改革开放后的祖国

中国,是全中国人的骄傲,然而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祖国变得焕然一新,将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示在我们的面前,让祖国变得更加辉煌。一次我去了上海,发现因为改革开放上海变了,祖国更变了。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我和妈妈匆匆吃完早饭,我们母女俩便踏上了征途。一路上,我不时朝车窗外探望,只见以前还是一片荒野的地方,现在都由高楼大厦代替,金茂大厦巨人般矗立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世界第三的东方明珠更像一根顶天立地的柱子,耸立在海天之间;宽阔笔直的中央大道宛如一根巨大的彩带,将陆家嘴和中央公园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不远处我还看到了南浦,杨浦两座大桥,宛如两条巨龙在天河上游玩。车到了北蔡,以前的茅房不见了,一幢幢漂亮的高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马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央公园,我们买好票,刚走进公园,立刻有一股清香直扑我鼻,接着,一大片绿色呈现在我眼前,那起伏的草坪上,许多游人正在放风筝,我越看心里越痒,便央求妈妈也给我买个风筝,妈妈爽快得为我挑了个蝴蝶形风筝,结果我们的风筝飞得好高好高,我看着那自由自在高飞的风筝,真想坐在那风筝上把中央公园,浦东以及整个上海看遍,那才叫过瘾呢!玩好风筝,我们又往前走,只见湖边游人如织,有的在钓鱼,有的在戏水,有的在草坪上野餐,谈笑风生,多像一幅美丽的写生画呀!突然我们被一个巨大的喷水池挡住了去路,那些手臂一样粗的管子喷出的水柱一定有四米高,我暗自猜想着。不知走了多少路,终于到了尽头。听说,现在开放的只是公园的三分之一而已。

华灯初上的时候,我们才依依不舍得离开中央公园。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上海的变化太大了,祖国的变化太大了,因为改革开放祖国变得更加美丽更加辉煌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相信祖国将来会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神奇。

篇4

80年初,端州街道狭窄,没有街灯,晚上人们只能沉浸在黑暗中;城里没有高大的建筑,一般都是矮小的瓦房,家里没什么电器,有收音机就已经了不起了,若是有黑白电视机,那就更“奢华”了。一到晚上,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前就会聚满了人……

斗转星移,时间的列车已经驶进了21世纪。古老而年轻的端州就像秋蝉蜕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看!一条条宽敞的街道清爽干净,一座座新楼正浴风拔节。醒目的广告牌、绚丽的霓虹灯混合着流行音乐,尽情展现着现代风采。街道相互交错,形成“十”字,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这里都是万头攒动、热闹非凡。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一个个幽静安逸的小区绿草如茵、假山流水、锦麟游弋。真美!真舒适!人们在小区里有的谈天说地,有的下棋娱乐,好一派宁静和谐的家园!

最值得肇庆人骄傲的莫过于牌坊广场了。早上,当第一缕阳光照亮牌坊广场是人们就来到这里晨跑、做早操。夜幕降临,牌坊广场就更热闹了。人们来到这里光看音乐喷泉。你看!喷泉喷水时伴随着一首首激昂的歌曲,当中的大水柱犹如几条小蛟龙汇聚成一条扶摇直上的飞龙,甚是壮观!

不仅如此,改革开放后,我们原本简陋矮小的校园已近“改头换面”。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阔的操场,操场四周种着绿油油的树。一阵微风拂过,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像一只只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美丽极了!在树木的掩映下,教学楼显得高大、漂亮。每间教室都窗明几净,优美的琴声、婉转的歌声在校园里回响,使人神清气爽!我们的学校多美啊!

肇庆市是美丽的,它不仅有千年的历史文化,而且浑身散发着现代气息,以划时代的步拔、崭新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交通的飞速发展为肇庆的经济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西南大动脉”就贯穿其中(广州——昆明),宏伟的西江大桥把西北两岸连为一体。高速公路、国道纵横交错,连接八方。交通是何等发达!

在这信息化的时代,通信科技更是一日千里。人们不仅有移动电话,还有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这些产品为人们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全新型生活,以前打一个电话要等半天的情形已一去不复返。今天的端州已今非昔比,在经济、文化、教育、交通、通信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都是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几代端州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历史文化名城、优秀的旅游城市、南国旅游体闲之都——肇庆是我们的骄傲!

篇5

我的家乡是山清水秀的钟山。五六年没回家乡了,今年春节,我回到了离开已久的家乡。一下车,映入我眼前的景象使我大吃一惊,假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古老矮低的平房,破烂不堪;如今,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宽敞明亮的楼房了。过去坑坑洼洼的土路,凹凸不平,如今也变成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了;荒凉的土地,杂草丛生,现在望过去,早已是一片绿油油的蔬菜基地……过去的农村,完全是经济的落后,人们生活的贫穷。如今,一转眼,人们的生活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经济也是蓬勃发展。

听奶奶说:改革开放前,他们过着贫穷的生活,除了种地再也没有其他的收入。那时候姑姑和爸爸哪有像我们现在这么幸福,一回家就要帮助大人们干活。那时候,人们都说,哪一天能到大城市里去看一看该多好。他们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怀抱。四面怀山,早晚面对的都是山和树。

家乡的老房子里挂着两张照片,他们是这三十年来农村变化的全过程。

看看那张老旧的照片,那是爷爷在改革开放前照的,那时还是黑白照片。画面上是一个农民正挥着锄头,除田野上的杂草。望过去,整片田野都是野草,长得茂盛,却不见植物。近处,几头牛正聚集在一起吃草,那时人们只能依靠牛来耕田。远处,隐隐约约的看见一排排简陋低矮的土房,从这张老照片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是过着怎样的生活。奶奶说,那时的他们每天吃的是咸菜配稀饭,当时哪能吃上肉,除了春节有那们一点点;用的是粗糙又笨重的农具,那是完全是靠体力来养活一家人,在烈日炎炎下,天天都要下田劳动,就这样,他们背朝天,面朝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着。

如今,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了。改革开放后钟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贫穷的农村已经慢慢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今天的钟山早已不是晴天时的尘土飞扬,雨天的时候泥泞的土路就如烂泥塘一样的情景了。一栋栋的楼房如雨后的春笋不断从各个角落冒出来,一家家工厂也拔地而起。

紧挨着那张老旧的照片便是色彩绚丽的彩照了,这是爷爷今年刚照的。这张彩照里,是一眼望过去绿油油的田地,这边是今年刚建的绿色蔬菜基地,远处,是一栋栋房屋。如今,不光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份工作,人们的脸上总是绽放着幸福的笑容。奶奶告诉我:’这几年,托党改革开放好政策,农民的日子是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篇6

人物:一男记者

一对老年夫妇

场景 :木制沙发

大叔大妈上。

大叔:人老心不老,跟着时代跑,正在下着棋,记者把我找,说是要采访我,我一听要上电视,激动是三天三夜没睡觉,兴奋的时刻终于来到,原来曝光的感觉如此美妙。

大妈:你别兴奋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比较低调,不像你到处大喊大叫,曝光的感觉虽然美妙,但出名以后更要防止各种骚扰,所以,老头子,咱要低调,低调。

记者:大家好,今天我的任务是去采访一对老年夫妇,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中山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记者:大叔大妈,你们这么早,让你们久等了。

大叔:没有,刚刚等你30分钟,

大妈:错,应该是29分钟57秒。

记者:实在对不住两位,现在可以开始了吗?

大叔:万事俱备,差点风了!

记者:那好,我们开始啊!大叔大妈你们好,我是电视台的记者,请问你们在中山生活多少年了!

大妈:35年了!

记者:大妈记忆真好,为什么对这个时间记的这么清楚呢?

大妈:这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事了!我们找对象,家里都不愿意,我们就决定私奔嘛!我在家偷了一辆自行车,他就带着我跑啊!告诉我自行车正以每小时35公里的速度狂奔,我就对这35有印象了!

记者:那怎么不坐火车呢?或者别的交通工具呢!

大叔:别和我提火车啊!记得有一次啊!我带着怀孕的她从北京回广州!到石家庄她就早产了,车到广州,孩子都会喊爸爸了!

记者:这么夸张啊!火车有这么慢吗?

大妈:他做错车了!整跑偏了,在云南生活三年才回的中山,那孩子可不是会叫爸爸了怎么的!

记者:哦?原来还有这样的小插曲,现在从北京回广州,几个小时就到了。那你们二老抚养孩子也很辛苦吧!

大妈:何止是辛苦啊!是千辛万苦啊!

大叔:一切都在无言中,像雾像雨又像风。(自我陶醉状)

记者:大叔大妈你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呢!

.................

大妈:别提那张相片了,那时候照张相不容易,得走四十多里地,那天他取相片回来就晚上了,路过坟地,看见谁的遗像掉下来了就给人家贴上了,过了几天,我儿子告诉说,说他爸相片在别人墓碑上贴着呢!

大叔:我听说这事去了三回,才看出来人家墓碑贴着的的确是我。发现以后连忙将我珍藏好几天的老娘们相片给换回来。

.........................

大叔:人家赵本山临结束的时候还说两句呢!能不能也让咱们说两句啊!

大妈:就是啊!为了你这个采访,我是熬红了眼睛,累坏了肩膀,哑口无言不是我的性格,给我机会,改革开放后的老太太不同凡响。

记者:那好吧!你们二老说吧!

大叔:我们也做了两首诗。

记者:你们也会作诗?

大妈:你是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我先来。(从兜里掏出稿纸)

改革开放沐春风,中山正在发展中,衣食住行翻天变,楼台一层又一层。

记者:好(鼓掌,大叔也跟着鼓掌)

大叔:(也掏出稿纸)终于轮到我了。

......................

编剧:陈涛

篇7

(一)经济转型的分类

经济转型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划分方法:

1、按转型的状态划分:分为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

体制转型。指从高度集中的计划再分配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体制转型的目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制度创新。

结构转型。是指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结构转型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在转型过程中改变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和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因此,结构转型又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构调整等。

另外,有的学者把经济转型的状态分为四类:经济体制转型、发展战略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转型等。我们认为,无论怎么划分,经济转型都不外乎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两种类型。

2、按转型的速度划分:分为激进式转型和渐进式转型。

激进式转型。指实施激进而全面的改革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尽可能多的改革。大多数学者把俄罗斯和东欧“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称为激进式转型。激进式转型注重的是改革的终极目标。

渐进式转型。指通过部分的和分阶段的改革,在尽可能不引起社会震荡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实现改革的目标。多数学者把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改革称为渐进式转型。渐进式转型注重的是改革过程。

(二)经济转型的概念

在探讨经济转型之前,应分析“转型”一词的词义。“转型”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最初应用在数学、医学和语言学领域,后来才延伸到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布哈林在研究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曾首先使用了“经济转型”的概念。

在研究文献中,对经济转型的表述及研究的侧重点均有不同,中文文献往往以“改革、转型、渐进和转化”来描述。

就经济转型的概念而言,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经济转型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经济转型的问题。即使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其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也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着现存经济制度向更合理、更完善经济制度转型的过程,也存在着从某种经济结构向另一种经济结构过渡的过程。

(三)经济转型的特点

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统一。在谈到经济转型时,我们往往把某个时期经济在体制和结构的变化称为经济转型。因此在制定转型计划时往往会以时间多长、经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来衡量是否完成经济转型。其实,这只是阶段性的经济转型。但是从长期经济发展实践来看,经济本身时时刻刻都在追逐着质和量的提高,这种质和量的缓慢变化本身就是经济转型。习惯上我们把某个时期经济发生的较大变化称之为经济转型,即段性经济转型。

渐进性和激进性的交叉。经济转型往往表现为时而激进,时而渐进,在某些领域激进,在别的领域渐进。

结构转型和体制转型的同步。经济体制的变化必然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需要经济体制的创新。

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互动。在经济转型中,政府和企业是推进经济转型的两种不同的力量。企业是推进经济转型的基本动力,而实现经济转型又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两者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变化的条件。只有两种力量结合,双方互动,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转型。

区域性和国际化的结合。经济转型通常是区域性经济发展措施,而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又不得不考虑国际经济发展潮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经济转型必须紧跟当前科技发展步伐,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动向。

(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转型

1、转型的四个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延续和发展。因此,要研究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必须先研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阶段性过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一开始并不是朝着市场经济发展,通常采用“先试验后推广”和“不断调整目标”等做法。总体上讲经济转型是渐进的,但在某个阶段也有激进的性质。

中国从计划

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和国际化。其一,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渐进式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以放开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为核心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初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同时也使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二,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将国营企业推向了市场,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展开竞争。其三,经济民营化改革强调了产权的重要性,允许了经济更大程度上的经济自由,各种所有制的竞争,使非国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四,经济国际化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能够面对世界新经济的挑战,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来。

2、当前全国经济转型概况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飞速地迈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竞争和较量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将出现一种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体制相结合的经济转型模式。这种经济转型模式不仅是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还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前,全国许多地区提出了经济转型的构想,并且许多地区还制订了经济转型规划。其它地区虽然没有提出经济转型的问题,但是实质上也在做着经济转型的工作。整体上看,全国经济转型可分为北方的经济转型和南方的经济转型,并且南北双方的经济转型有着明显区别。北方的经济转型以东北三省为代表,南方的经济转型以粤、浙、闽等省为代表。北方是我国的能源基地,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来的能源开采利用,许多地区能源开采业进入了萎缩期,由于资源的逐渐枯竭,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东北以阜新市、辽源市、伊春市、大庆市为代表的四个国务院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减少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国重型制造业基地,但是制造业整体水平落后。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北方工业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发展替代产业、接续产业,其次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北方经济转型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技术进步为辅的经济转型。南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地带”,尽管如此,南方经济与世界发达经济还存在着生产技术、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推进产业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竞争。

3、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纵观当前全国的经济转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当前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因此,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发展态势与经济转型

加入了WTO后,中国的一些优势行业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机电等由于不再受到最惠国、反倾销之类的威胁,因而得到迅猛发展。这些优势行业在迅速占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在发展壮大中占领了世界生产技术的制高点。以服装为例,2005年中国服装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限的情况下,许多产品的外贸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实现了翻番。中国服装业在向世界市场的迈进中,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达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欧盟和美国的服装生产界感到震惊。因此,在部分地区的经济转型中,有的地区(如阜新市新邱区)把服装行业作为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外贸出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的全国经济转型中,我国的优势行业将是一些地区的最佳选择。

(五)当今世界经济转型的潮流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

(六)经济转型与传统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世界各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但是除了一些资源型产业因资源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外,传统产业并不会因经济转型而成为终结者,相反传统产业会在经济转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市场和管理支撑,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在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孕育发展期后新兴产业才可能成为某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因而,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才是经济转型的最快和最佳选择。在经济转型中,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来带动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的流动,从而推进市场资源进行整合,最终促成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有效方法。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持续性指的是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以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经济本身应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经济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具有“匀加速”或“加加速”前进的能力,将来不会出现因“加速度”急剧下降而产生经济衰退现象。其二是经济具有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能力。即经济发展虽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但要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虽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但要同社会进步相协调,不能以损害社会、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经济。所谓的和谐经济就是经济结构要合理,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经济发展要与国家政策和谐、与社会发展协调、与环境承载能力适应等。

篇8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学习的主旋律。对一堂课的评价也从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互助精神的养成,团队意识的形成;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教师教学机智的展现,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等。而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根据不同课文内容展开激烈的讨论,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发扬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彰显学生个性、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的有效途径。讨论还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一、运用讨论,激活课堂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科学设计40分钟,合理调剂听说读写,以消除学生疲劳厌倦之心理。在阅读教学中穿插讨论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竭力思索,畅所欲言,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昨天,这儿一座村庄》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改革开放后的深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枯燥而又深远的道理,活跃课堂气氛,教这首诗之后,我针对本市特点,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改革开放后,我们市有了哪些变化?”学生便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嘉陵二桥横跨江岸。”“我爸做生意,买了一部3G手机。”“我家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还可以放VCD呢。”“我家刚刚搬进了四室两厅的新住房,既宽敞又明亮,不像以前的平房又潮湿又阴冷”……整个教室顿时热闹了,打破了串讲串问的沉闷气氛。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主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在充分的讨论中,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因为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人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所以才有了深圳的变化。

二、运用讨论,活跃思维

常言道“理越辩越明”,充分的讨论,自主的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才能,我在教学中常常运用讨论这一方式,让学生主动质疑,或老师提问,共同讨论。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如教学《倔强的小》时,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马是吃草的动物,草地全是草,怎么课文中还说马是一匹瘦马?”初听这问题很简单,细一想这个问题又和过草地的困难紧密相连。于是我便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分四人一组讨论。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过草地时大批人马已把能吃的草吃光了。”有的说:“草地到处是泥潭,有草的地方马不一定可以过去吃。”……讨论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更加了解过草地时的艰难,深刻体会了小拒绝帮助的原因。

三、运用讨论,彰显个性

篇9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平凡的人,却有着自强不息的生活信念!是的,我大概用了三天把《平凡的世界》看完了。我只是模糊的记得我曾经看过,但又觉得似乎没看过!

是的,我今天重读这本书,不再是像儿时读趣味故事那般,而是以现在的我,现在的生活阅历,现在稍能多点的社会学视角来读!既被小说震撼,又却在心里有其他的看法!

路遥的这本书,我看完后觉得他就是一本经典的社会学田野调查!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农村社会历史变迁,完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图景!我甚至强烈的认为路遥的这本书比梁鸿的《中国在梁庄》都更具三农研究的水平!改革开放后农民的心里变化,民间信仰,农民的行动逻辑,村庄政治运行逻辑,宗族的影响,文化娱乐的需求,经济的强烈要求,甚至县乡运行治理的特点,写的是那么的清楚,专业!作者完整的反映了农村的文化心理,这种自在的乡土文化心理,影响着千千万万个在乡土的人或者从乡土里来的人,他们最重要的是面子,树活皮,人活脸。而这种面子也可以说是自尊!他们即是很穷,但也心高气傲。要出人头地,让别人仰视自己,让别人羡慕嫉妒自己,这样才能达到自我的效能感,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当然也不缺乏忠厚老实的农民,但也脱离不了这个乡土文化心理的尘网。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来自乡土的文化人或者读书人的书生意气的理想的完美的爱情,他们不顾尘网束缚,寻找自己的灵魂伴侣,门第观念踩在脚下,这些来自乡土的青年总是那么理想的,恰给他们安排个大人物的女儿,来和乡村青年的恋爱,打破尘网,再次宣告人人生而平等!我想这会鼓舞多少后生,使他们的自尊不再收到伤害,让他们相信人是平等的,出身不重要!

我想很多来自乡土的青年,来到大城市,在种种不适应下,自尊降低后看到那个和他一样的少平,少安。他们会觉得他们只要积极的生活下去回和少平,少安一样,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甚至臆想自己也遇到某个大人物的子女,自己就不用那么辛苦了(不包括大多数人)!少平,少安代表了千千万万个来自乡土或者底层的青年,他们在奔向美好生活奋斗着,虽然充满艰辛与挫折,到他们还是自强不息的生活着!他们的文化心理也是今天千千万万个从农村来的青年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状况反映着他们的真实感受,这不是在写小说,简直就是再描述今天同样来自农村青年的生活信念!同样的文化心理,同样的处境,鼓舞了同样处在这一阶段的人!我敢说只要乡村没有消失,这种文化心理也就无法消失,只要乡村的青年在奋斗!那么这本小说还会持久的影响这些来自底层的青年!

改革开放35年后的今天显然很少见到书中的爱情故事的活案例,除过庄稼汉的夫妻们!他们就是在平凡的劳动和生活中把爱情和亲情融炼在一起坚硬无比!他们吵吵闹闹白头到老!现在身处都市里的人儿呢?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平凡的,但这平凡人生中的故事是那么的有趣,充满了意义!光宗耀祖,青史留名,名满天下,都是他人赋予我们的意义,赋予我们的生命价值,证明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感使得我们觉得很有价值!我们甚至累死累活的也要获得那些名利!不断的工作只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什么。为什么不像少平,少安,金波,润生那样,在这平凡的生活中,自强不息的活着,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仔细的品味百味的人生,自强不息的生活在这平凡的世界中,世事总是变化的!

篇10

1978年12月18日,当在北京召开时,各地的莘莘学子正在备战来年的高考。9个月后,他们中只有4%的幸运儿走进了大学校园,成为名副其实中国改革开放后首届大学生,这就是79级。

79级大学生,虽然和77级、78级并称为“新三届”,但却与师兄师姐们不同,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他们是1 977年后承前启后的一代,他们完成了大学生年龄结构的新老交替。更多应届毕业生的加入使79级整体年轻化,此后,大学里少长成集的奇特现象被终结,大学进入了真正的“大学生”时代。

年龄结构的改变,使79级大学生具有自己的气质和禀赋。

他们不激进但却有担当。因为有担当,他们紧随77级、78级的先锋步伐,承继了师兄师姐“铁肩担道义”的如虹理想和社会责任;因为不激进,他们往往不会充当振臂一呼的先锋。所以,他们少了一份夭折的痛楚,多了一些收获的欣慰。

他们不守旧而更务实。因为他们大多没有复杂的社会阅历,整体上缺少因袭的历史包袱和忧患意识,所以他们少了一份迷惘,多了一些执著。不仅表象上更有青春的朝气与活力,而且也有相对明确的目标感和务实精神。

他们更开放也更包容。由于生活经验缺乏,知识结构欠缺,他们少了一份成见,多了一些宽容。他们思想活跃,崇尚新思潮,追逐多元化,具有开放的思维和包容的目光。

1979到2009,随着改革开放的步履,不激进有担当,不守旧更务实,更开放更包容的79级大学生也走过了30年风雨里程。他们的步伐契合着改革的节奏,他们的气质折射出一个正在变革中的国家的某种特质。

他们见证着改革,参与着改革,推动着改革。他们在与改革的互动中成长,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中坚力量。

武汉大学中文系79级只是这一届学生中的一个缩影。

30年前,恰同学少年,他们风华正茂,心怀“振兴中华“的理想,崇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务实精神。

如今,30载已过,大家再见面――恰同学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