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迅范文
时间:2023-04-03 12:5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走进鲁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2008年起,名著阅读成为江苏省文科生的高考加试内容,2009年开始计入总分,因此,名著阅读已成为文科生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课时紧、内容多的缘故,一般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然而,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的自主阅读兴趣,远远超过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主要原因是,鲁迅小说语义丰富,主题含蓄深刻,不易看懂。
笔者忖度,学生之所以有上述想法,是因为对鲁迅其人和创作小说的思想缘由不了解所致,而能反映鲁迅思想演变和创作动机的《(呐喊)自序》一文,无疑能够帮助学生消除对鲁迅及其小说的隔阂,然而,不知何故,苏教版并未收录此文,那么补上这一课便成了必然的选择。
【教学准备】
课前,交给学生两个任务:一是全书的阅读,即利用课前一至两周时间,粗读《呐喊》中的所有篇目,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性格:二是笔头作业,写出对鲁迅的认识和阅读过程中感到疑惑的地方,字数不限,形式不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要想真正理解鲁迅及其《呐喊》,就必须从其序文入手。因为序文往往交作的缘由和经过。先生一生很少谈及自己的创作,偶有所作,便弥足珍贵。因此,《(呐喊)自序》就是我们解读先生小说的一把弥足珍贵的钥匙。老师将同学们提的问题归纳为三个主要问题,这堂课我们就来共同讨论。
二、教学活动
问题一:鲁迅先生为何会走向文艺创作的道路?
师:记得一位文学前辈曾把小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的”,另一类是“回忆的”,这是很有道理的。有的研究者认为,“鲁迅小说创作常常是他心理活动和自身灵魂的直接投影”,或者说“鲁迅的小说将自己的内在世界外化得最诚实、最深刻、最丰富”,这些论断都可以从鲁迅说的“写梦”“回忆”里找到依据。请学生齐声朗读《(呐喊)自序》第一段,思考一下,文中的梦具体指的是什么?鲁迅年轻时代做了哪些梦?
生:“好梦”在该文中是一种比喻说法,是鲁迅年青时救国救民、追求真理的理想。因为在当时的理想未能实现,后来回忆起来,就如梦幻一般,所以称之为“梦”。从文中看,先生年轻的时候做过三个梦:第一个,离开故乡到南京求学。第二个,离开祖国到日本学医。第三个,弃医从文,用提倡文艺来启发人们的觉悟。
师:少年时代的鲁迅遭受过两次重大的人生打击。一是祖父周介孚因科场作弊案入狱,年少的鲁迅避难于乡下:二是父亲因生病被庸医所害,家道中落,感受侮蔑。请一位同学将相关文字读—下。
(生读,从“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到“……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从“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到“…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师:避难于乡下的经历,使先生有机会接触了农村社会和劳动农民,使他有了最初的反封建思想,这段生活经历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而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年仅12岁的鲁迅不得不在四年的时间里,几乎是每天出入当铺和药店,饱受歧视和侮蔑。这段经历深深地刺激了鲁迅的思想,使他“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并开始憎恨自己熟识的本阶级,从而萌发了强烈地反抗情绪,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这样鲁迅就到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洋务,做起了他的维新报国梦(实业救国),希望通过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报效国家。
师:科学救国,几乎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起点。以上是第一个梦产生的两个动因。那么第二梦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破灭的?
生:动因主要有三个:(1)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2)希望平时用医学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3)战时“便去当军医”,无论平时战时都可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生:破灭的原因,书上是这样说的:“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先生便有了这样的认识:“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于是先生决定弃医学文。
(师提议:齐读这两段话。)
师:是的。幻灯事件,使鲁迅深深地意识到中国人更缺乏的还不是强壮的体魄,而是健全的精神。于是,鲁迅转而深沉地思索着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他认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首推文艺”。终于在1906年春终止了仙台学医,回到东京从事文艺事业。在东京,他遇到了一生的挚友许寿裳。据他回忆说:“在日本东京,他们之间常常谈及三个关联的问题:(1)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2)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3)它的病根何在?甚至把它贴于床前,朝夕相看思考。”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关于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强烈地反映了他推动中国社会改革的要求,奏响他一生创作主题的主旋律。
师(小结):鲁迅的三个“梦”是连续性的,第一个梦是第二个梦产生的基础,并随第二个梦的破灭而破灭;第二个梦又是第三个梦产生的原因。而推动梦一个接着一个产生的原动力,就是贯穿于先生一生的忧国忧民、追求真理的精神。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鲁迅到日本仙台作的《自题小像》中得到进一步论证。
(请学生们饱含深情地齐声朗读这首诗。)
师:先生在诗中表达了对于祖国命运的深切关心与忧思,流露出他对于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下愚昧、不觉悟的愤慨和焦虑,抒发了心中的某种寂寞,同时他还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篇2
上月初,芒果台选秀节目《快乐男声》比赛间隙,一则台湾偶像男艺人汪东城代言的广告不断滚动播出:宽敞明亮的排练厅里,汪帅领着一群青春美女大跳热舞,同时不忘用眼神放电:“那几天,不自由,就像机器人。女人就要自由点!自由点七日无感卫生巾,薄到0.1,薄得好自由!”
该广告刚一播出就在微博上引发热议:“毁三观”、“无节操”、“雷死人不偿命”、“真心想戳瞎双眼”“这是逆天的节奏啊”……吐槽大军蜂拥而至,汪东城更获封内陆首位“大姨夫”和新生代“妇女之友”等多项“荣誉称号”。虽被质疑“为赚钱节操碎一地”,大东本人依然十分淡定:“就是个正常的代言,没什么。”
同一时刻,该话题跃居微博综合热搜榜冠军位置,随后蔓延至QQ弹窗、百度热门关键词、搜狐等门户网站各类媒体,无论消费版还是娱乐版无一不是焦点所在。视频网站上大家也纷纷主动寻找这条广告,点击量可观。
美男计
“震惊”了的网友纠结之处在于,帅哥代言女性用品必然不了解产品效果,无法保障真实性,故感叹“厂商真疯狂”。
但百亚国际卫生巾品牌部部长肖锋告诉《广告主》,他们在众星云集里选则汪东城实则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他是自由点的品牌代言人,而不是产品代言人!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于购买产品,早已不是简单的产品本质的追求,而是品牌附加值的追求。自由点是一个有内涵和理念的品牌,而非仅仅卖产品。因此汪东城是自由点的品牌代言人,他展示的是自由点的品牌个性与关爱女性、追求自由的精神,而与产品无关。况且卫生巾的产品质量但凡消费者使用过后都会了解,女性‘那几天’要求很高,卫生巾好不好只能自己说了算。”
“目下只做产品赚不到钱,企业都在品牌上发力。”肖锋表示,自由点的市场推广也没有主打产品的功能特点,而是走情感交流的路线,“汪东城是我们能排查到的现有男明星资源里与品牌调性最符合的一位。”
《终极一班》、《绝对达令》、《原来是美男》等剧集的热播为汪东城赢得了响亮的名声,与他联袂有助于提升自由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他读书时学习美术,广告模特出道,后自学唱歌跳舞表演,堪称“跨界达人”,拥有很多不同的面貌,鬼马、深情、奔放、内敛……在业有“最百变艺人”的称号,这样的性格正是Slogen“零感百变自由点”的真实写照;二者在目标受众上也高度重合,汪东城的粉丝以小女生居多,这群90后、95后正是自由点想要吸引的主要消费者;而且汪东城来自台湾地区,思想开放,不会像内地明星那样有诸多忌讳。
不一样
坚持“冒天下之大不韪”请一位男性代言人,是因为自由点希望在激烈竞争中寻求突围。放眼整个行业,邀大牌女星助阵的做法不胜枚举:苏菲的Anglebaby、护舒宝的蔡依林、高洁丝的桂纶镁,即使自由点之前的代言人也是阿sa、范冰冰,消费者已经产生审美疲劳。
“我们要玩不一样的东西。”百亚国际从高层始贯彻这样的意识,唯有创新才可能有出路,做有意思的品牌才能吸引消费者互动进而接受产品。提出又否定了各种思路、方案之后,“万红丛中一点绿”的差异化代言人想法浮出水面。而自由点一向的行为准则都是“决定了就往前走,哪怕不成功也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于是这个“石破天惊”的策略很快得以执行。
一旦影响不好或超出控制怎么办?百亚国际同时为潜在的风险做足准备。广告投放的第一个星期就收到反馈,最初相当一部分人对男人代言卫生巾表示“刷下限”,“恶意炒作”,自由点随即通过微博等进行公关处理,试图将舆论向正面引导。
男星代言卫生巾在大陆虽属首次,但在其他地区却早有先例。罗志祥、贺军翔、林宥嘉等颇具人气的青春偶像都曾与台湾地区的卫生棉品牌进行商业合作,且宝岛民风开放,一线男明星也是面膜、唇彩、内衣等女性用品品牌争相追逐的“当红炸子鸡”。类似举动在香港、韩国各处也都屡见不鲜。
“我们将这些案例传播出去。”肖锋感到庆幸,“好在当今的国内市场比较开放,大家也能理解这种现象。况且我们不是一味地炒作,而是从品牌角度出发倡导整个社会在关爱女性方面刷新观念,开放地接纳一些新东西。”
多媒体
肖锋特别介绍了TVC的创意:女生经期的身、心总有不自由的束缚感,不能自如地动,像个机器人。因此广告开始用机械舞作为载体,形象地表现出目标消费者——学生在舞蹈室、图书馆和白领在办公室不自由地行动。当汪东城告诉大家要“嘿,自由点”后,超级薄的一片自由点卫生巾将为这些美丽的姑娘们解除后顾之忧,达到身心自由,让她们在舞台上自由舞动起来,将自己最光鲜的一面毫无顾虑地展现出来。其中,突出产品功效的是汪东城伸手在屏幕上划了一条线,这条线实为自由点“无感七日”卫生巾的横截面图,其产品超级薄到0.1cm,是行业之最。
百亚国际将这则广告进行了节奏分明的多媒体整合投放:前期的一两个月,志在聚焦,由湖南卫视打头阵,并且挑选重点栏目:《快乐大本营》是卫生巾品牌必争之地,中间时段的插播广告数量不多,但7度空间、护舒宝、苏菲、高洁丝接连不断,自由点当然也不会错失这一要塞;还有《快男》及之后的连续重播、暑期下午档《青春独播剧场》、周六下午重点栏目重播等。后面则将扩展到品牌重点区域的省级卫视。面向大众的传播之后,还有比较精准的网络广告,覆盖门户、视频网站等领域。
“但是相比线上投放,线下的公关和品牌推广活动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肖锋透露,自由点的落地活动几乎辐射重点区域内的所有城市,在卖场、校园、社区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迷你秀、现场变妆系列互动游戏,促销员cosplay成品牌形象的卡通娃娃,向围观人群介绍产品、合影拍照,点对点地与消费者进行深入互动。“惟其如此方能拉近彼此距离,让他们真切感受产品功效和品牌内涵。”
走出去
相比其他快消品,卫生棉尽管称不上大行业,但却比较成熟,品牌集中度高:以护舒宝、苏菲、高洁丝为首的跨国品牌牢牢占据前几名;国产品牌则以恒安一家独大;其他多是区域性品牌,门槛不高因而低端杂牌占主流,竞争激烈。
2002年诞生的自由点在这场角逐中最锋利的武器是品牌优势。名字首先取得妙——现代社会,面对工作、家庭各种场合,女性普遍压力山大。当竞品们都在防漏、保护、安全等理性的基础诉求上做文章时,标榜“来了跟没来一样,释放身体心灵”的“自由点”更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是品牌个性鲜明。90到95后那群年轻时尚的女性,外向、张扬、肆意、自我,她们不在乎外界的眼光,高端大气又怎样,只要有个性就OK。正如她们喜爱的动画人物小丸子说的:“我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我最大的原则就是看心情。”而自由点表达的也是“想干嘛就干嘛,想怎么变就怎么变”。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师 文学殿堂 学习兴趣 课堂艺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48
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对典范的名篇佳作记忆成诵,而且应形成自己钻研教材的真功夫,能常教常新,能给学生以艺术熏陶与美的享受,真正成为学生求知与做人的良师益友。
在教W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我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我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我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我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我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强调学生自己读和写”。“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能力,去搞好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力。明确了语文实践能力重要,于是,我在备课和教学中,力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多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内容。例:《浅水洼里的小鱼》,讲了许多小鱼被困在海边浅水洼里,太阳一晒,浅水洼被晒干,鱼就会。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让每个学生边读边用动作表演,使其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再接着分小组,一人读书,其余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动作,根据课文语句意思,互相纠正动作;最后,推出代表上台表演,全班评价是否正确表演出了课文内容。于是让学生思考小男孩语言、行动表现了他什么?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实践多,兴趣高,人人参与都有所得,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教师经常地把这些琐碎的小事作为写作的素材,学生的思维才能扩散出去。例如,二年级的高老师发现讲桌上放着许多没人要的铅笔,就“讲桌上的铅笔”进行了一次说写训练。他指着这些铅笔对学生说:“这些铅笔怎么跑到这儿来了?他们是不是很喜欢我呀?”话这么一说,学生们都笑了,创作的灵感也随之而来了。其中一名学生写得挺有意思。诗中写到“我的铅笔迷路了/我好着急呀/铅笔,铅笔,你在哪/忽然/我看到了他/正在墙角边哭/我急忙把他/送回了家”。这样的作文还有许多,像《进货》、《带你走进卡的世界》、《老师视线之外》等等都是学生关注身边小事的杰作。
有什么样的教师,才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师永远在课堂中处于领导的地位。让鲁迅走进课堂,让孩子走近鲁迅。打开《少年闰土》,让孩子走近鲁迅的故乡,去认识他童年的伙伴;推开百草园的篱笆,让孩子走进鲁迅的童年,去触摸百草园那氤氲的神话;翻开周晔的记忆,让孩子走进鲁迅的亲人,去认识那幽默风趣的伯父;沿着臧克家的思绪,让孩子走进鲁迅的朋友,去体验那绵绵不尽的追念……读《亲近鲁迅》,唯有一个纯粹的初中语文教师,才可能真正与孩子们一同前行,引领孩子们学习到需要的语文。因为浮躁,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感觉语文的魂似乎越来越飘移远去,已经不知道如何教语文。真能像作者那样去教书的人不多了,就因为他在努力做一位纯粹的语文教师,才有他对初中语文教育的坚守。
篇4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很好地填补了这一阅读空白。它让学生有机会走近名人、了解名人、学习名人,可以一举多得,即读传记,写随笔,积素材,立大志。
一、读传记
传记有三个基本特点:纪实性、文学性、史料性。学生读传记时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如果进一步创设氛围,他们更易进入阅读的情境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激发兴趣。如《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一文的提示,我们可以带感情地读:“同学们在课上已经学过不少诗圣杜甫的诗。当我们欣赏那些千古传诵的诗作时,一定也很想知道这位伟大的诗人当年是怎样生活、怎样写作的。这篇《杜甫传》也许能满足大家这个愿望,把我们带入久远的唐代。这篇传记展现的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就如同一首苦难而又壮美的诗。”这段阅读提示使学生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作品,有兴趣地品味《杜甫传》。我们还可以引用名言创设情境。如学习传记《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一文,我们就用对鲁迅的评价导入:“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生活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学生自然就走进萧红的作品,去了解生活中的鲁迅,带着兴趣阅读《鲁迅传》。
二、写随笔
读书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写随笔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随笔也是检查阅读效果的重要手段。只有读完读懂传记,才能有感悟,有心得,笔下才能有东西可写。如读完《杜甫传》,写“为什么杜甫诗歌被称为‘诗史’?”学生首先要阅读完《杜甫传》,然后搜集整理以前学过的杜诗,最后才可动笔,写出自己对杜诗的理解和感悟。
三、积素材
写作可以展现学生的才情美。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每一只快乐的小鸟都应该有一对灵动的翅膀。它立于青春的枝头,啼唱多彩的生活。写作正是生命的律动,是心灵的放飞,是诗意生活的张扬,是横溢才情的展示。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奇缺成了突出问题,积累素材尤其显得重要。走进名人传记,与名人对话,可以让战国的风云,春秋的血泪,魏晋的风流,盛唐的传奇在最美的相遇中碰出生命的火花;可以乘李白的轻舟,骑贾岛的毛驴,牵杜甫的病马,去品刘伶的缸酒,观苏轼的明月,赏陶潜的;感受鲁迅如寒冬里的炭火般的友情,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茫茫黑夜里踢鬼的豪情。在中读,在随笔中写,在积累本中积累,如此以往,何患写作没有素材?
四、立大志
苏轼在总结北宋画家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时强调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意就是作文的立意。孔子曰:“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作文立意要深刻,要高远,人就要有远大的志向。年少时远离家乡写给父亲的一首诗,就显示了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正因为远大理想的鼓舞,他博览古今,语出惊人,以他诗人的气魄,指点江山,令历史为之改写,让世界为之震惊。相信,名人有无穷的感召力,会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在这些伟人的影响下,他们定会志存高远。
篇5
一、找一个切入点,发现学生阅读盲区
鲁迅的小说去情节化,学生难以把握文章脉络;语言或深奥难懂,或深刻寓于平淡的描述中,学生难以品析;背景隐蔽含蓄,教师没有提供背景知识,学生很难理解主题。而提供了背景,学生又会穿凿附会。因此,如果教师只按常规的要求预习鲁迅文章,学生可能只是做形式上的预习,不能深入到文本中。这时,语文老师要立足于每篇文章的特点,找一个切入点,发现学生真实的阅读状态。
对于《孔乙己》,我这样设计:先是情境导入,让学生说说一看到“诸葛亮”、“林黛玉”这两个词他们脑海会出现什么样的人物画面,在交流中学生明确人物的图画形象与人物性格息息相关。然后,我想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阅读《孔乙己》,画出心目中孔乙己的画像,并且给画起名,说明理由(不能画画的就用文字表述)。预习任务一布置,学生一片哗然,上语文课画人物画,前所未有,闻所未闻,学生兴趣高涨,欣然地打开课本,急不可待地走向孔乙己。
学生陆续完成了任务:有的寥寥几笔,形神毕备;有的“画”不达意,画外加了不少注解;有的在历尽几稿后,干脆弃“画”从“笔”,细细地描述她心目中的孔乙己的形象。在新鲜的形式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出来了:孔乙己是好吃懒做、满口之乎者也、偷东西、肮脏的形象,应该说这是学生正确的“知”;学生对孔乙己的形象是简单的否定、嘲笑、不喜欢,这是学生没有深入阅读的真实状态,是阅读的“未知”;而像“穿着夹袄的‘乞丐’、‘乞丐王’”、“孔乙己两手泥巴,艰难地爬进咸亨酒店”等这样的误读,暴露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漫不经心、浮光掠影,阅读习惯急需改正。
二、搭一个平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了解了学生的真实阅读,那么教师要以文本前后为序,针对学生阅读中的不足和误解,一段一段地详细评说吗?诚然,鲁迅的文章字字是珠玑,句句有深意,要细细解读也不为过。但是,这样很容易陷入枝枝节节的肢解中,很容易让学生审美疲劳。我所面对是基础薄弱的农村中学,更不能这样。学生四十八人,四十八份阅读结果,我选取有代表性和内在逻辑关联的六份,搭建一个平台,带动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和思考。展台依序展示,同学讨论:
[材料1]没有图画,只有文字:“孔乙己右手端着一碗酒,步履蹒跚,慢悠悠走着。蓬乱的头发,皱纹稀疏夹杂着一丝伤痕,一大把胡须随风飘荡,粗布破衣缝上了好几道线,一旁走,一旁念唠着,满口文言,一副书呆子气。”
同学们马上用文本中的原句来反驳“走在街上喝酒”、“破衣缝上了好几道线”的表述。老师问大家:“孔乙己衣着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什么人穿长衫?相反,短衣帮又怎样喝酒?咸亨酒店的掌柜对这两类人的态度是怎样?分别从文中找出关键词来解说。”学生发现:从第二、三段的内容看,一“坐”一“站”、一“里”一“外”、一“侍候”一“羼水”,长衫客和短衣帮两类截然不同,难怪,这懒惰的孔乙己舍不得脱下身上富有标志性的长衫。
[材料2]孔乙己画像配标题“晚清全体百姓的缩影”。
同学们马上大叫:“不是‘全体’,‘百姓’是指短衣帮,没有‘长衫客’。”我问:“既然孔乙己不能代表全体,那他到底是‘短衣帮’的缩影,还是‘长衫客’的缩影?”学生很快找到第四段的关键词“唯一”,孔乙己既不是短衣帮,也不是长衫客,他是一个边缘人物,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物。或者说,孔乙己经济上已是短衣帮的地位,甚至更差,但思想上孔乙己不接受,留恋象征上层人物的长衫外衣。
[材料3]孔乙己画像配标题“满口文味的邋遢孔乙己”。
同学们认为这概括出了孔乙己的特点。但有人疑议:“满口文化味”肯定了孔乙己有文化、有学问,是褒义的,不合作者态度。正如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一张口“子曾经曰过”,招来的是佟掌柜、白展堂、李大嘴们的喝斥声,太迂腐了。孔乙己张口闭口“之乎者也”,也是迂腐的表现。我请同学们找出孔乙己所有的文言话语,请他们注意是这些掉书袋的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说的意图是什么,效果怎样。在语境里,在思考中,学生明白:这些掉书袋的话不仅是炫耀学问、坚守读书人的身份,而且也是摆脱被嘲笑的窘境、维护可怜自尊的武器。
[材料4]第四幅是“嗜酒成性的孔乙己”:两棵大树和咸亨酒店构成画面的主体,树枝摇曳,落叶纷飞,一派凄凉。在画的最下端的孔乙己从蒲团上趟身到咸亨酒店门槛外,叫道:“温碗酒。”
小画者的解释是:“‘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这明显是情景交融,暗示孔乙己悲惨的命运,因而树和落叶占了画面一半篇幅。而孔乙己的腿被打折了,还要在秋风中,用沾满泥土的手一直撑到酒店门口,就是为了喝一口酒,这个人爱喝酒到了一种狂热的地步,连命都可以不顾!同学们纷纷认同,真是一幅好吃懒做的活生生的画面!
[材料5]孔乙己画像配标题“乞丐”。
把孔乙己等同于乞丐,不只一个同学的想法,这类同学读书浮光掠影,囫囵吞枣,急急下笔,只抓住了孔乙己出场时又脏又破的衣服和离场时挂蒲团用手走路的样子与大街乞丐上相似的外形,就这样不假思索地画了下来。我只问:“孔乙己可能不可能当乞丐?”“不可能,他太要面子了!”同学们异口同声。“那么,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会不会去当乞丐?”“也是不可能的!”我追问:“完全丧失谋生能力的孔乙己既然不去乞讨,那么等待他命运的只可能是什么?”“死!”我仍然不依不挠:“证据!我要的是证据!你从书上哪儿信息可以得到这种结论?”学生又在文字中穿梭,亮出了证据:1.书上第五段“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2.而第十二段掌柜“到了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到中秋”不停地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后天掌柜“到了中秋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3.第十二段“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第十三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4.第十三段“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学生找的信息来看,学生已经言之有理。
[材料6]孔乙己画像配标题“失望的孔乙己”,文字说明:“孔乙己在与小孩谈论文学,而小孩却不理会他,转身离去,孔乙己感到失望。孔乙己热爱文学,细心教导他人。”
课上到这时,画者不满意她最初的解读:“首先,‘小孩’这个词用得不准确,应该说是‘小伙计’;其次不是‘热爱文学’,而是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四种‘茴’字。”我赞许她,询问她:“从‘孔乙己见我不热心,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这句话中,你猜猜孔乙己是怎样想‘我’的?小伙计又是怎样想的?从对话中你感受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明白了:“孔乙己惋惜的是我不爱学识字,认为我是一个贪玩的、不爱学习的小孩子。而小伙计心里瞧不起孔乙己,不屑与孔乙己交往。我觉得孔乙己是个善良的人。”我又引导学生:“课文中还有哪里表现孔乙己的善良?”学生从孔乙己自己也难得一吃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子吃中感受到孔乙己性格真挚、善良、热情的一面,甚至觉得如果孔乙己有钱的话,他是会做慈善事业的,与那高高在上、残暴的丁举人不同,与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掌柜不同。
这时,我才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扉页彩图部分,丰子恺和程十发笔下的孔乙己更多的是强调孔乙己的身份特殊和好吃懒做,但是课本25页的插图,更愿意把温情和善的孔乙己分茴香豆的画面和读者分享,记住孔乙己的另一面。我问:“孔乙己的本性是善的、好的,那么,为什么孔乙己却去偷?要知道,偷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不能触及的道德底线;而且孔乙己身材高大,写一手好字,他具备谋生的能力,为什么孔乙己却要偷呢?”
经讨论,学生明白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的毒害,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乙己不屑与短衣帮为伍,宁愿去偷,也不做苦力活。他的好吃懒做是个人命运悲剧的表面原因,他的思想上的封建科举毒瘤是悲剧的深层原因。
至此,通过六份材料,引导学生把一个片面的、歪解的、零碎的孔乙己还原成文本里的全面的、特殊的、普遍意义的孔乙己,这个形象的音容笑貌已经镌刻在学生脑海里。
由孔乙己的画像引导学生读文本,他们饶有兴味,在文字与图像中穿梭,不断地在老师和同学所营造的学习环境中修改着原有的心理图式,修正着心目中的孔乙己的形象。学习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老八股“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这些方法不再是例行公式,而是有血有肉、有哭有笑,孔乙己已经走进学生脑海,学生已经走进《孔乙己》。
三、寻一个契机,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当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完整鲜明的孔乙己时,我问:“如果你写孔乙己,你会怎么写?”经过交流,学生发现本文写作角度很特殊,鲁迅不是让主人公的言行举止正面出现,而是透过一个小伙计的眼光,围绕孔乙己,各种各样的人物出场,各种各样的人物对孔乙己态度各不相同,这个的叙述角度有什么用意?学生思考着,我从另一个角度问学生:“如果你是咸亨酒店的一个顾客,看到被打折腿的孔乙己,你会像掌柜一样明知故问,戮孔乙己的心灵伤疤吗?你会像其他的顾客一样悠闲地喝酒,开心地大笑吗?”学生说不会,批评这些人很没同情心。
这时,我才引入文章写作背景,联系《藤野先生》中看电影事件的影响,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学生“知人论世”,恍然大悟:原来鲁迅意图是对看客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写出了“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这时小说的主题学生已经明确,我让学生翻回到扉页的丰子恺画的彩图,让学生明确:丰子恺以画家的敏锐,勾勒的图画是图文并茂的,从衣着和社会地位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鲜明的特殊性。如果你是鲁迅,会怎么修改这幅画,从而表现鲁迅的写作意图?许多学生认为标题应该为:“分茴香豆的孔乙己”,画面上应该把狗删除,添上吃茴香豆的小孩,孔乙己手罩住碟子,摇头晃脑地说“多乎哉?不多也。”是啊,学生能明白了鲁迅对孔乙己的“哀其不幸,怒其不憎”的态度,而画面上占更多的应该是掌柜、长衫客、短衣帮、小伙计、小孩等各种各样人对孔乙己围观的表情,有嘲笑、有附和地笑、有天真地笑……正是笑,这种以喜剧形式的画面更能看到社会悲剧的根源。而这种对社会苦人的凉薄,现在社会就销声匿迹了吗?
篇6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为人类作出太大贡献。从古时的四书五经,到现今的科幻小说,无一不让人们获益匪浅。
从前,我每天等待上课,再等待下课,一直这样等待着生活的每一份“作业”。不知在某年某月,我拿起了一本书,翻开了它,翻开了我丰富的生活。书中讲述了太多有趣的东西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但我非常明确地感受到:书带给我进一步的思想,我又向前迈了一大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翻开的乐趣也越来越多了。那悲哀的,那喜悦的,通通牵动着我的思绪,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告诉我有个伟人叫鲁迅;让我知道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若是不看书,恐怕这世界上将会有千千万万个枯燥的人吧!那他们将面临一个模糊的人生,只知日起夜睡,辜负了上天给予的一颗需要充实的头脑。
我也就在这书的熏陶中变得成熟了、稳重了。想想以前那愚笨的我,不去对未来抱希望,不去对孔雀开屏而欢乐,不去为了看见过昙花一现而感到幸运。书,让我对不务正业的人感到悲哀;书,让我为热锅上的蚂蚁感到焦急;书,让我对过街的老鼠表示深切的同情;书,更让我不再麻木,知道回报亲人的爱,对美好的未来有个灿烂的憧憬。走进秦王的战乱,我看见秦王收复六国的豪迈;走到,我看见无数的战士为祖国捐躯;走进鲁迅的“百草园”,我看见会吃人的女蛇……
我无法学名人用多伟大的词语来赞美书的好处,但我从内心发出声音:读书真好。
篇7
这是一个晴朗的星期六,我和妈妈去鲁迅公园。
一走进公园,我就看见许多玩的,我一下子就很兴奋,可妈妈告诉我先带我去认识一个人。我问妈妈:“是谁啊?”妈妈听了哈哈大笑:“到了鲁迅公园,当然是去认识鲁迅啊。”于是,我们就沿着标记去找鲁迅纪念馆。一路上,鲁迅公园里可真热闹: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跳舞、有的吹口琴、还有的甚至拿着粉笔在路上练书法……看得我真是眼花缭乱。可妈妈一直在催我快点快点,我真是有点舍不得。
终于到了一幢白房子前,妈妈说这就是鲁迅纪念馆。我心想这么大的房子呀!进入房子参观时,我们还要被检查我们带的东西,妈妈说这是因为这座房子里珍藏着有关鲁迅的许多物品,是十分珍贵的。我看到这些认真的保安阿姨们,都不敢大声说话了,整个大厅都是十分安静。我和妈妈来到二楼,妈妈边看边给我讲解,我越看越佩服鲁迅先生,他原来是这么了不起的人啊,怪不得人们要建这么一幢大房子来纪念他。参观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日本友人给死去的鲁迅做的石膏面膜,上面有他的二十根胡须和几根眉毛。我看着感到很奇怪,为什么那个日本人要这么做呢?妈妈说大概是朋友们舍不得鲁迅的离开,想要留住他的身影,我觉得妈妈说的很有道理。
这个星期六的下午,我认识了鲁迅,看到和学到了不少知识。妈妈问我有没有收获?我说当然有啦。
上海市周浦镇小学二年级 李露颜
篇8
“啦啦啦,啦啦啦,我们手拉手,走走,走走走,一起去春游”,唱着自编的儿歌,我们这群雏鸟,开始了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春游。
一路上,我们又是蹦又是跳的,好似刚刚获得自由,回归大自然的小鸟,叽叽喳喳的讨论着,眼前“新奇”的一切。碧绿的柳树、古老的枯藤、鲜红的花朵……看着看着,我不经吟起了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鲁迅故居。在老师的组织下,大家有序的排好队,踏进了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祖宅所在地。还没进门,我就为之张大了嘴,迎面的是很大的一面墙,墙上是鲁迅先生的画像,正拿着烟斗,深情凝望着一旁的江南水乡绍兴,那种神情,可谓是栩栩如深。
走进大门后,穿过走道,是两排长廊,中央便是赫赫有名的“德寿堂”,最中间挂着一幅仙鹤图。然后,穿过旁边的小门,七弯八拐的,我们来到了百草园,说是百草园,其实也没百种草,都是一些常见的植物,但在以前,却是被鲁迅视为“乐园”呢!
在导游在带领和讲述下,我们又绕来绕去,逛了很多有趣的地方,充实了知识。只是,大家都没想到,鲁迅祖上基业那么丰厚,有那么大的宅子,听导游说:“在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具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后来,我在陈列的资料上看到:鲁迅13岁的时候,祖父科场案事发,家道由此中落,由小康附入贫困,他几乎每天从母亲手里接过首饰,跑到恒济当铺把它递到比他高出一倍的柜台上,在侮蔑里接了钱,又到同样高的柜台给久病的父亲去买药。鲁迅在家庭的衰落中看透了世态的卑俗。
不由赞叹,都说“穷不过三,富不过三”,今日想想,确实是有这个道理呢!
篇9
鲁迅是日见人少了。我们的课本,将鲁迅作品一撤再撤,鲁迅虽没远去,却有渐渐消形的迹象——鲁迅终究没消形,甚或在书本里影像幢幢,可是,离开书头,到田间地头,到城市街头,到地铁里头,甚至到大学校园墙头,你见过鲁迅吗?这些年来,也算去过了好些城市,自诩文化之都者,不知凡几,却是真没见过鲁迅。而在香港,在万头攒动的地铁里,却看到了鲁迅先生侧影。旁边是为这产品代言的刘嘉玲、为那商家当形象大使的张柏芝以及其他武打明星、歌舞明星甚或半裸艳星,我说不出这是什么异景,我只是感觉:鲁迅存在,便是有意兴的。
此行来港,既非米买放心奶粉,也不是来瞻仰明星少奶奶,主旨是来送小女读书的。坐地铁紧赶慢赶,赶到香港中文大学,让我瞳孔放光,这所世界名校,建在一座大山上,几乎占了整个大山,环境尤其漂亮,山叠叠,树青青,坐其校内免费中巴,跃上葱茏四百旋,一旋或是一处文化圣地,在这里华丽转身,转身皆华丽,不宜爽心乎?行至山顶,山的那一面是大海,依山傍海之地,有一处学术殿堂,嗯,看上去爽,想起来更爽。
中大真大,找了半天,都没找到小女就读之处,阳光厉害,晒得脑壳痛,踏破铁鞋,终于找到了,也是怪异,这栋大楼没有保安,不验身份,整个中大,我都没看到保安守大门、守小门,让我横冲直撞,撞进文化与宗教中心,学生尚没开学,楼内十分安静,由我乱转。谁想,在这学府重镇里,让我在香港再次撞见了鲁迅,鲁迅以版画的方式出现在一位教授办公室的门上,神形坚毅而悲悯,直面我,直面这个世界——地铁上的鲁迅是一个侧影,此处却是正面像:“……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鲁迅。”
在香港的地铁里,撞见了鲁迅,己让我惊奇,鲁迅没关在泛黄的课本里,而行走于最为现代化的公共场所,实是文学的胜利。只是我觉得,鲁迅以那句“也就成了路”的名言高居地铁上,未免有点流俗,这一句话,那是既可以作“公益广告语”,大概如励志作者口吻的吧?更可以当“公司广告语”,或已降格为当代那些小人物成功学的鼓劲话吧?而鲁迅再次出现在这个一流学府里,更让我惊讶复惊讶,这不是藏之名山了么?这更是文明的胜景了。实在来说,当今精英与俗众多半是唱反调的:俗众间流行,精英必然反之,不反俗众,何以叫精英?这差不多是当代精英的逻辑了——自诩精英者,谁不将骂鲁反鲁当时尚?你还崇鲁啊?呔。呵呵,有多时了,我是破帽遮颜过鲁门的。
在香港尤其在香港中文大学,撞见鲁迅,我心底忽有气升腾,那是什么气?那是我可以喜欢鲁迅的底气。
这里是有思想底气的鲁迅,不是地铁里疑似降格为俗气的鲁迅。“……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鲁迅”,这句话不孤零,恰如刘禹锡那句“何陋之有”一样,不孤零。这句话是摘自鲁迅《且介亭杂文》白序的,前句是:“为未来的文化设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因为……”
因为什么?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
篇10
一、“导”重在激发兴趣、选定内容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倡导自主、快乐地阅读。在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激发兴趣更是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的关键。
1.营造读书氛围,感受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学校广播站、图书馆、宣传橱窗、教室图书角、有关名人读书格言的环境布置等,使整个校园处处洋溢浓浓的书香,使学生时时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影响他们去亲近书籍、崇尚读书、追求知识,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感悟人生。
2.课内外相结合,调动阅读的主动性
新教材是根据各个专题编排的,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教师可采用课前收集资料―课内交流讨论―课后开展活动的模式。例如,学习“走近鲁迅”这组课文时,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名言,阅读有关鲁迅的文章等。学习完本课后,教师可以开展“背诵鲁迅名言”,办一期纪念鲁迅的手抄报或黑板报等活动,使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知识学得积极、扎实,课外阅读开展得主动、有效。
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选择读物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给学生自由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到自身认识、辨别能力的影响,对选择适合的读物存在着盲目性。阅读时容易囫囵吞枣、不懂得消化吸收,甚至实行“拿来主义”全盘接受而缺乏辨别能力。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扶”重在养成习惯、教给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
1.坚持每学期制订行之有效的读书计划
计划要切合实际、要目的明确、要细致深入,最好是“定时、定量、定书”,一旦确定了就要严格执行。我校这种寄宿制学校对此计划可操作性更强,如周日、周五的接送时间可安排学生自由选择读物,以轻松愉悦为目的;周二、周四的午练可统一安排经典著作,以集体交流、讨论的形式进行;晚修时间,低年级可安排半个小时阅读图画类的书籍,高年级可安排半个小时阅读短篇小说、散文类作品;至于活动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去图书馆看书。
2.坚持每学期班级组织一次读书专题活动
如“古诗文诵读”“曹文轩美文赏析”“走进鲁迅”“王者之战(大话三国)”等,读书专题的选定可配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也可根据教材的读书内容而定,使集体阅读与个人阅读相结合,使教师的指导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坚持每人一本读书笔记
笔记内容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如“好词佳句”“内容简介”“读后感悟”等环节;更应该丰富多彩、富于个性,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新颖的内容。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在书上标注。但教师必须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只要指导有方,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名著,从中汲取知识营养,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放”重在开放方式、延伸时空
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教师就应该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给足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的阅读方式也要开放一些,对阅读量的要求也需要宽容,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
数量有所增减、内容适当调整。我们可以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但切不可一味地服务于课内阅读,当成是一种对课内阅读资料的收集活动。否则,学生的阅读面会逐渐变得狭隘,培养起来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失殆尽。
教师的组织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因为课外阅读是一项持久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校的时间相对于在家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家庭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最自由、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否利用好这一资源是学生顺利开展课外阅读的关键。因此,教师应主动和家长沟通,努力达成共识,形成一致的读书理念,营造亲子阅读氛围。让家长切实地体验到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的快乐,分享他们读书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