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4 05:4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黄河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北街小学 五年级一班 文雪
大约二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小草和小花都轻轻地低下了头。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方流去。
突然,传来一阵巨响。啊!原来是两头大公象正在进行一次长跑比赛。这两头大公象的名字分别叫哈果和哈里,他俩是一对双胞胎,都很爱跑步,而且很喜欢比赛。看,他俩又开始了。
他们跑了好一阵子后,哈里跑到了终点——那条弯弯的小河边。这时哈果才跑到离起点8米的地方。
篇2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登黄鹤楼》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唐代·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4、《送康太守》唐代·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篇3
“黄鹤的故事”是流传在中国各地的民间传说。故事的大意是:很早以前的江南水乡,有一个豪爽乐观的艺人――老马,他常以美妙的竹笛声为人们娱乐、驱散他们的忧愁、带给他们以欢乐。一天,老马要远离乡亲,为了不使朋友们失去快乐,他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老马走了,黄鹤从墙上飞舞下来,高兴地为人们跳着舞……突然,丑陋愚蠢的官老爷闯进来了,用暴力抢走了黄鹤。从此,黄鹤不再起舞,人们失去了欢乐。过了若干时候,老马回来了,他那悠扬悦耳的笛声,使官老爷惊慌失措,黄鹤迎着笛声冲出了官府。从此,黄鹤又和勤劳的人们在一起,重新欢歌飞舞,共庆胜利。作者通过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结合中国民间传说,创作出一首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交响音乐作品。交响诗在整体构思上,旨在体现一种意境和表现音乐形象。《黄鹤的故事》中作者尽可能运用各种作曲技法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层层发展,表现故事冲突,最终成功塑造出老马、黄鹤、官老爷的人物音乐形象。
音乐形象是作曲家根据自身的经历、民族、意志等,对从生活中挑选出来的元素进行加工、组织、处理,并使之成为有生命、有思想的艺术品。对作品进行音乐形象分析是欣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通过分析交响诗《黄鹤的故事》主要角色的音乐形象,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研究这部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老马的音乐形象
老马是交响诗《黄鹤的故事》的主要人物,他是施咏康塑造的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所有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形象都一一体现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因此,研究老马角色音乐的乐句、乐段、曲式结构、音调的风格特色,力度、速度、调性、色彩等的变化,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老马的音乐形象。
作品采用单乐章奏鸣曲式,有三大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曲子开始是一个引子(1-35小节),引子的音乐形象鲜明,长笛、单簧管和大管以单长音、慢速吹出,弦乐组在下面用震音作陪衬,表现了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接着是双簧管吹出引子的旋律,旋律平稳,五声音阶的运用代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引子主要展现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劳动人民幸福和谐的生活。这为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同时也为引出了老马的角色做准备。
老马的音乐主题在曲子的主部(36-105小节)出现,速度相对于引子部分有所加快。主部展现了老马四个方面的音乐形象。
1、 中国农民的形象:主部一开始就采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笛,调式运用了中国的五声调式,旋律优美,生动地描绘出中国农民老马人物形象。
2 、乐观的形象:老马的主题音乐抒情、优美,旋律线条整体呈上升趋势,反应老马是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不仅懂吹笛,而且懂绘画。在茶余饭后经常给人们吹笛,用笛声驱散人们的烦恼,给人们带来欢乐。
3 、活神仙的形象:“黄鹤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神奇色彩的故事,老马为人们所画黄鹤,在老马远离故乡后魔法般地变活并从墙上飞了出来。施咏康选用钢片琴表现的是一种神奇魔幻的色彩,使得黄鹤活灵活现,同时也表现了一个“活神仙”老马的形象。
4 、英雄的形象:黄鹤被官老爷抓去后,不能自由为人们飞舞,人们也少了欢乐。再现部中老马的主题音乐再次响起,代表老马回来了,他完全不畏惧官老爷的势力,官老爷反倒被他的气势吓得直哆嗦,老马最终把把黄鹤从老爷府营救出来,表现了他的英雄形象。
二、黄鹤的音乐形象
黄鹤是这部交响诗的主角,施咏康用巧妙的音乐把黄鹤描绘得活灵活现。黄鹤的音乐在副部出现,副部是一个三部曲式,有两个主题,两个主题均是描绘及表现黄鹤的音乐形象。
第一个主题(114-129小节)描写黄鹤翩翩起舞为人们歌唱,速度加快,节奏也由原来的2/4拍变成欢快的6/8拍,轻巧动感,舞蹈性很强,形象地刻画出黄鹤的优美机灵的形象。这里继续运用中国五声音阶羽调式,似乎把黄鹤也描上了中国的色彩。黄鹤的旋律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其他乐器在旋律的反复时慢慢加入,表现了黄鹤越来越高兴地为人们欢歌起舞。
第二个主题(130-157小节)描写人们在黄鹤的带领下的欢闹场面。130小节四分附点音符的倚音加一个四分附点的休止代表黄鹤,下面大管、铃鼓和军鼓明显儿富有弹性的节奏代表群众,主题动机反复多次。6/8拍节奏活泼跳跃、场面热烈欢快。
随后是主题的变化再现(158-175小节),这个再现是第一第二主题的共同交织再现,乐队全奏把副部推向后以螺旋式下行,使欢舞的场面渐趋平静,乐曲进入呈示部结束部。
结束部(176-200小节)还是黄鹤的主题,运用副部的第一主题的动机变化而成,安静而平稳,主题主要由小提琴来反复演奏,单簧管、双簧管、长笛等管乐作衬托。接下来是旋律在不同乐器上奏出,像是黄鹤在不断变化自己优美的舞姿。呈示部在黄鹤轻柔的舞姿中慢慢结束。
再现部的主部中,中国笛奏出老马的主题后,黄鹤听到笛声振翅飞翔冲出了老爷官府,成功地回到了人们身边,这部分表现了黄鹤忠于老马,且聪明机灵的形象。之后出现了由小号和长号用特强的力度吹出的胜利的号角,这是自由翱翔于蓝天的黄鹤高唱的凯歌,也是人们祝贺黄鹤回来的胜利欢呼。
三、官老爷的音乐形象
官老爷的音乐在展开部出现,展开部是曲子的发展部分,通常是引用新的材料以丰富乐曲,从内容、调式调性上与主部形成鲜明对比。《黄鹤的故事》主部是老马和黄鹤比较光鲜的音乐形象,而在展开部就发生了大大地转折。展开部的引子一开始就是铜管组、打击乐组和弦乐组发出雷鸣般的吼叫,主部中欢快的6/8拍变成了2/4拍、力度由弱变成了特强、旋律也由优美变为极不和谐等等,用这些因素描写紧张、恐慌的气氛,也造就了蛮横跋扈的官老爷形象。
曲子的展开部由三个中心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与官老爷相关,充分描绘出官老爷霸道、蛮横的形象。
中心部分Ⅰ:弦乐组密集的颤音和木管组反复的音型表现了在官老爷的势力下黄鹤的惊恐和不安。接着是长号奏出老马主题的变形、小号奏出黄鹤主题的变形以及木管高音区来自黄鹤主题材料的伴奏音型背景等等,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黄鹤、劳动人民与官老爷进行激烈搏斗的场景,这也是展开部的部分。最终官老爷以压倒大众之势,把黄鹤抢走了,音乐也逐渐消失。
中心部分Ⅱ的音乐短小,但是却非常形象地刻画出官老爷的尴尬的丑样。黄鹤虽然被官老爷抢到了,但是却怎么也不愿意为他唱歌跳舞,使得他非常难堪。
中心部分Ⅲ是描写在老爷府里,黄鹤失去自由的悲伤情绪。旋律缓慢抒情,由善于抒感的小提琴奏出。接着双簧管、大提琴等变化重复旋律,凸显了在官老爷的欺压下黄鹤凄楚和压抑的心情。
官老爷的音乐是交响诗的主要部分,通过展开部三个中心部分的音乐描绘,官老爷的形象凸显在我们眼前,这也是标题交响诗善于表现的手法。
四、结语
篇4
当时,只是关注经过河西走廊一带向中原传播输送的物质文化因素,如小麦、黄金、家马和马车等,对齐家玉器起源的外来影响因素估计不足。学界目前的看法是,齐家文化的前身马家窑文化并没有玉礼器生产的传统,应该是接受中原龙山文化的影响,才有齐家玉器的规模性生产和使用情况。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根据史前玉器下料切割的技术分析,认为片切割技术是从山东的大汶口文化起源,经过中原龙山文化和陕北的石峁文化,逐步传播到西北的齐家文化的。换言之,史前玉礼器文化及其加工技术是自东向西传播的。
与此相对,还存在一条反向的文化传播之路,即中原玉文化建构所需玉料资源自西向东的传播。考古发掘表明,中原地区缺少玉矿资源,中原地区以南的河南南阳地区虽有独山玉矿,远古时却很少为中原文明玉礼器生产所使用。从二里头和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大量玉器标本看,只有一两件玉器能够确认是用独山玉制作的。受到这种物质条件的限制,使得距今7000~5000年前中原地区影响力最广大的仰韶文化都不能像同时期或稍晚的中原以外文化——如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那样,发展出规模性的玉礼器生产传统。迄今见到的仰韶文化玉器大都属于玉制的工具或小件装饰品等。直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襄汾的陶寺文化、临汾下靳村和芮城坡头村的庙底沟二期文化,以玉璧、玉琮为代表的大件组合性玉礼器体系,方才第一次登场中原地区。随后又有更加成熟多样的玉礼器体系出现在中原腹地——距今370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玉器,使得50多公分长的大玉璋和60多公分长的大玉刀首次在中原的国家政权所在地登场,并通过二里头文化的承上启下作用,建构出夏、商、周三代一脉相承的玉礼器传统。
二里头玉器生产的玉料来源是怎样的?专门研究二里头玉器的学位论文《二里头文化玉器的考古学研究》认为:“二里头遗址附近并无玉矿,制作玉器的玉料需从远处输进。”但是,究竟从何处输进的问题却始终悬而未决。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山西襄汾陶寺文化玉器的材料来源,以及临汾下靳村墓地和芮城县坡头村墓地的玉器材料来源。有一点大致能够推测的:五六十公分以上的玉礼器制作需要耗费相当大体积的优质玉料,目前看来,惟有甘青地区出产此类玉料的可能性最大。1974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梯形四孔玉刀,长54厘米;2002年,青海喇家遗址出土齐家文化三孔大玉刀,虽已残缺,仍有33厘米长,推测全长达66厘米。这表明甘青地区出产的所谓“祁连玉”材料,真正具有供应大件玉礼器生产的充足条件。如果从鉴玉的感觉经验看,二里头和陶寺玉器(包括下靳和芮城的史前玉器)原料,从色泽和纹理特点上确实近似祁连玉。
陶寺遗址的发掘者之一、考古学者高炜分析指出:陶寺遗址墓地已发掘的1309座墓中,共发现有随葬玉石器的墓200多座,各类玉石器800多件。据中国地质科学院闻广教授做的矿物学鉴定,其中真玉(透闪石—阳起石系列软玉)有98件,占比不到1/10;半玉和假玉(似玉美石)439件,约占半数,包括大理石、蛇纹石、滑石、白云母,石英岩、绿松石等。从玉料来源看,环顾晋南地区及黄河中游地区,迄今未见出产软玉的报道。关中的蓝田玉是蛇纹大理石,南阳独山玉是黝帘石化的钙长石。陶寺用玉的产地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课题。中原玉礼器生产的原材料来源悬而未决,但是有关中原玉礼器形制的和攻玉技术的来龙去脉却有较为明确的文化传播论观点:来自山东大汶口文化和东南方的良渚文化,在玉礼器器形上影响到陕西关中的龙山文化以及甘肃齐家文化。高炜的判断是,在可判明的陶寺文化早期墓葬中有钺,但迄今未发现璧、琮。比较可靠的说法是:玉璧大量出现并用于随葬;琮的出现,是陶寺文化晚期(公元前2300年以后)的事,尚无明确证据能再提前。
考古发现还表明,逾往西,璧、琮的出现时间逾迟。华县梓里的两个碳14数据高精度校正年代分别是公元前2335~前2044年和公元前2011~前1794年,从而可知该遗址璧、琮的时代同陶寺晚期相当。临潼康家遗址出土的玉璧也大致同时。宝鸡石咀头东区M2出土的残璧,从共存的单把鬲、双耳或三耳陶罐看,应与陶寺文化最晚阶段的遗存或齐家文化的年代相当。神木石峁玉器的年代,如前所述,约在公元前2000年或更晚些。至于甘肃永靖秦魏家、武威皇娘娘台和青海柳湾齐家文化中钺和璧(以石璧为多)大致应属于公元前2000~前1600年间的遗存。黄河中上游地区玉器出现的时序,大致可标示出自东部沿海地区向西传播的轨迹。这一观点和考古学界认为齐家文化族属人口自东向西运动的观点,似乎有不谋而合之处。齐家文化先民的族属,一般认为和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先民一样,属于氐羌族群。
篇5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音乐文化;美
“艺术歌曲”一词源于西方,是声乐歌曲体裁的一种。最初源于欧洲德奥地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种声乐体裁传入我国,它以我国古诗词为本体,融入现代作曲技法与传统戏曲音乐、五声调式等音乐元素从而形成了艺术价值极高且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是语言艺术诗歌与表情艺术音乐的完美结合。
一、诗词韵律美
唐代历来有“大唐诗国”的美誉,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诗歌艺术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由盛唐“诗仙”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一首近体七言绝句诗。
此诗作于开元盛世公元728年春,此年的李白只过加冠之年,正值年轻之际(27岁),在武昌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广陵(今江苏扬州)时而作此诗。全诗言简意赅28字凝聚了大自然的风光美景与诗人的离别情愁,诗歌中蕴含了诗词美、音韵美、格律美、中和美、气韵美、意境美等,这些也是我国文化内涵的一种重要表现。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由作曲家刘文金根据李白同名诗改编而成,该曲整体曲调风格讲究简、空、灵,多方位体现了我国古典哲学思想与传统审美观念。
诗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表明离别地点为长江边的黄鹤楼,所辞故人则是孟浩然。该句诗人简明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看似简短的七字中也带有诗人的一种心境。黄鹤楼也位于长江边,而此句诗人选择地点用黄鹤楼而不是长江边或者其他地名,显然黄鹤的意境美更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李白对好友孟浩然此行如驾鹤仙人般自在的羡慕之情,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简”“灵”,追求意境之美。
诗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离别地的景色和目的地。中国古代文人向来偏爱描绘自然之景,情景交融,是我国音乐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法与审美追求。在繁花似锦的暮春三月友人要顺流而下去扬州,在唐朝扬州是一个繁华的大城市,此时长江边春色如画,诗人看似写景,其实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行的羡慕之情,同时美景与自己心中的忧情对比,但忧而不伤,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和”的思想,强调心性感悟。
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描绘离别后的情景,送行后友人的帆船越来越远,最后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一个“孤”字点出诗人心情,诗人的不舍之情就如友人渐行渐远的船被越拉越远,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船”与“情”在慢慢流动,远近流动之间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气韵”美。
诗尾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继续写景抒情。友人的船走远后,诗人仍在江边,不舍离去,看着长江之水在天边处奔流而去。诗的末句本应该是情感抒发最为直接强烈的地方,而此处诗人并没有这样处理,而是以情驭景,用“长江天际”描绘出一幅广阔的远景画面,看似留有空白没有具体抒情,实则营造出了含蓄悠远的意境感。
在整首诗中,诗人没有直接的表达情感,而是将自然与情感结合,这体现了诗人李白“崇尚自然之美,强调真实情感和自然天成的意境,提倡清真”。1这也是我国文化内涵“写意”的特点。
总的来说,我国诗歌讲究格律音韵。在古代有四声:平、上、去、入,而在现在的普通话中没有入声,所以分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阴平与阳平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整首诗的平仄定格为:“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该诗为仄起入韵式,押平声韵,第一、二、四句的尾字都押韵在“U”上,分别是:楼、州、流。平仄是运用汉语的四声使语句抑扬顿挫,所以诗词本身也具有朗诵性和歌咏性。
二、曲调结构美
我国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在他中老年时期创作了古诗词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该声乐作品曲调韵味悠长,沉淀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且影响深远。
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旋律采用我国传统五声音阶调式,整首歌曲为D宫七声调式。歌曲奏吟诵性强,节奏型多样,运用了较多的连线与自由延长等,增强了乐句诗歌的吟诵感与律动感。并且每一个乐句都运用了前倚音或波音等装饰音,加强了韵味感,使得曲调富有传统民族音乐感。全曲字少音多,融入了戏曲中“一字多音”元素。
全曲速度变化多样,歌曲开头引子部分为自由渐快的散板,由连续不断的一长串前倚音引入,紧接着是紧密震音和琶音,如行云流水般一泻而出,然后由节奏较稀疏的四分音符放慢速度,最后自由延长。这些节奏型都极具有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特色,歌曲在引子部分就自然的营造了一种古韵优雅的氛围。
在散板形式的前奏后紧接着进入了乐曲第一句,此句节奏上延续引子的散板风格,起音为波音,节奏上继续运用前倚音、三连音,增强曲调的婉转与韵味,结束在A徵音上。值得一提的是“辞”字虽然只有一拍的时值,但作曲家在用音方面特别讲究,此处并没有延长音的时值,但音乐效果并没有减弱,反而增强,瞬间将听众情绪集中,为后面抒情段落的释放做铺垫。
第二个乐句节奏由散板转为速度适中的慢板,节拍为归整的4/4拍,音程之间跳度不大,在三度以内,最后结束在升F角音。在这一乐句中,有两处休止的地方,运用得恰到好处,增强乐句抑扬顿挫之感。
第三个乐句音高由低往高,音程跳度相比前面几句加大,“远”字运用一字多音,有突出强调作用,也表达了诗人的不舍之情。此句为下句的推向起了铺垫作用,最后结束在B羽音。
第四个乐句出现了整曲最高音G音,将歌曲推向整段的,也突出了诗人对友人此行的羡慕与不舍之情。最后一个“流”字拖了四拍的音高,然后结束在升F角音上。
最后一个乐句前面没有间奏,紧接第四乐句,此乐句重复上一句歌词,旋律节奏归整,此句结束音不同于前四句都是结束在中低音上,最后结束在主音D宫上。
接下来一段是重复上段诗词,速度上比前段较快,旋律上音较密,每一个乐句都结束在不同的音上,第一句落在B羽音,第二句落在D宫音,第三句落在升F角音,第四句落在的两个“流”字分别落在E商音与升F角音,最后结束句减弱,结束在主音D宫音上。乐句在调式的整体安排上错落有致,不单调,整体曲式结构归整。
全曲篇幅不长,但整个旋律总体来说是如诗一般富有意境,让人回味悠长,旋律与诗的结合恰当。
我国古诗词艺术随着时代沉淀至今,经过我国现代作曲家二度创作,更是锦上添花,再度完美诠释了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
【参考文献】
[1]李西林.唐代音乐文化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篇6
一、职业道德要求
RICS会员必须证明自己是一位拥有专业地位、符合社会期望、技术熟练的从业者,同时,要求会员必须理解执业所在国的法律及法律体制的一般原则。职业道德共包括12项:行事光明磊落、诚信执业、透明公开、勇于承担责任 、明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保持客观、尊重他人、注重形象、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遵纪守法、申明可能的利益冲突 、保守机密。
二、专业能力要求
会员级别共分为三级,专业能力要求共涵盖以下10项。申请者可根据本人专业水准和不同级别所要求达到的专业能力选项,申请不同的会员级别。
(一)会计原则与程序(M001)
这项能力涵盖会计基本原则及公司账目分析,以向客户提出合理的评估建议。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二)资产识别与评估(T086)
运用知识识别和评估一个或多个类型的资产并报告结果,以支持所提出的合理评估建议。资产类型包括企业交易、企业资产(包括股别/股权、期权、知识产权、研发、金融工具)、负债和其他证券、无形资产权利。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三)融资策划(T008)
这项能力要求掌握财产和其他有形、无形资产相关的税收激励/资本减免知识,申请者应注意在不同地理区域资本减免相关法规下可行的资本减免类型,并对实际工作中资本减免类型的选择问题有透彻的理解。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四)强制购买及补偿(T011)
这项能力强调理解并实际应用有关强制购买权的合适法律框架,包括企业价值评估在立法和索赔方面应如何估算。即使只服务于其中一方,申请者也需要站在购买方和所有权人两方的立场进行考虑。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五)企业财务(T018)
企业财务专门研究企业在商业世界中利用何种渠道及分析方法来做决策及做何种决策。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六)企业复苏及破产(T020)
此项能力涉及当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时为有关各方提供合理的评估建议。这可能需要与固定抵押接管人或破产顾问或周转专家及债权人等方合作。提供的评估建议涵盖多种资产,包括商业资产、无形资产、研发、负债,以及交易相关的房地产和经营场所。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七)购买与出售(T073)
这项能力涉及企业的购买和出售、企业组成部分和其他有形及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股票、衍生工具及期权。涉及范围包括所有设押资产与无抵押资产。
申请者应该考虑到所有市场、替代用途与标准。处置涵盖所有方式,包括私人协议、招标和公开拍卖方式。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八)企业价值与无形资产评估(T087)
这项能力涉及准备并提出符合相应评估标准的、经过适当研究的评估建议,使客户能在企业价值和无形资产方面做出明智的决策。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九)评估报告与研究(T088)
这项能力涉及准备正式的评估报告,使之满足使用需求并能结合背景提出合理、明确的评估评论和分析。各级别可能涉及的知识、技能及经验:
(十)税收(T089)
篇7
一、《黄河渔娘》的创作背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五百千米的蜿蜒身躯,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象征,更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赋予了黄河流传不尽的故事和传说,更让生活在黄河岸上的黄河渔娘形象更为美丽动人――“黄河渔娘”是对生活在黄河岸上渔家姑娘的统称。
为了生计,渔娘不惧生活的艰辛,整日在黄河岸边劳碌。自古就有许多赞美和歌颂黄河渔娘的诗词,从那些诗词中人们可以看到,古代黄河渔娘的生活同样也是艰辛的,但正是这种艰辛的日子,让黄河渔娘养成了刚强坚毅的性格,《黄河渔娘》的作词者抓住了这一深入人心的亮点,歌曲中每个词语的运用和表达都对黄河渔娘的生活诠释得淋漓尽致,层层深入,成就了这首经典的歌曲,让黄河渔娘这一质朴、倔强、善良、美丽的形象清晰跃入人们眼前。
二、歌曲解析
(一)词义、思想情感
《黄河渔娘》的歌词亲切而贴近生活,歌词所表达出来的感情细腻而感动人心,写出黄河渔娘对黄河以及那片土地最深沉的爱。在作曲方面,《黄河渔娘》将河南音乐的风格完美地融合进来,音乐旋律优美、形象鲜明、音域宽广、音调跌宕起伏,是一首气势磅礴、演唱难度较高的声乐作品,也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优秀声乐作品之一。
在《黄河渔娘》的歌词中,对黄河渔娘的赞美之情深沉而辽远,就像是对那波澜壮阔的母亲河一样,那是一种血脉相连的爱,爱得深邃,爱到骨子里。
(二)曲式结构分析
曲式结构是音乐表现的一种逻辑格式, 通过曲式结构可以表现音乐、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让音乐内容更加规律有序。优秀的歌曲内容总是珠联玉映、相辅相成。
三、创作特点分析
《黄河渔娘》的音乐旋律中融入了许多河南戏曲的因素,每个音调和歌曲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河南梆子的地域气息,在以下两方面尤为明显:
(一)曲调激情昂扬,情感饱满而豪爽
这是因为河南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造成的,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又在母亲河黄河的水畔,受地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河南人的性格十分豪爽,这一点在《黄河渔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歌曲音域广阔
所有地方梆子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音域宽阔,这和当地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十分相关。因为这些地方几乎都是高原或者平原,这造就了其宽广的音域,在歌曲实际演唱的过程中,将真假声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音域越发广阔、辽远。在《黄河渔娘》中,从最低音小字一组的|c到最高音小字二组的b,音域宽度足足有14度,这对歌曲的演唱者来说是十分高难度的考验。
(三)歌曲跌宕起伏
歌曲中起伏大的跳度很多,有许多有棱有角的地方,这同样是河南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
四、演唱分析及技术处理
《黄河渔娘》是一首歌颂生活在黄河岸边上以打鱼为生的渔娘的深情歌曲,这首歌曲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情感跌宕起伏的地方,强弱交替的音乐处理方式,将歌曲大气磅礴、波澜壮阔而又细腻感人的风格完美地体现出来。
《黄河渔娘》的音域为b-b2,是非常典型的民族女高音作品,因此在演唱《黄河渔娘》的时候,气息的运用非常重要。
演唱者要将身影十分平稳地放在上、下两个支点上,在管状的共鸣腔内通畅连贯地咬字吐字。
《黄河渔娘》比较难处理的地方是如何更好地处理细腻的强弱。
因此,想要将《黄河渔娘》进行完美的演绎,首先要对《黄河渔娘》这首作品的内涵有充足的了解,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才能完美地将这首作品的魅力展现出来。
《黄河渔娘》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不知道哪一天你生在这大河上,是听得桨儿拍浪,叫你一声黄河渔娘。”这段将《黄河渔娘》的生存环境跃入眼帘,使听众在听到这段歌词的时候能在脑海勾勒出黄河渔娘的美丽女性形象。因此,在演唱这首歌之前,演唱者要根据这首歌先创作一个故事,设立一个故事场景和情节,然后根据故事准确地确定自己演绎的角度。
《黄河渔娘》所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个英俊、健美的年轻人,听到“桨儿拍浪”的声音闻声望去,看见了一位正在划船的美丽渔娘,顿时心生爱意,从此便开始了对渔娘长久的暗恋,但暮来朝去,寒来暑往,年轻人始终没有勇敢地说出对渔娘的爱恋,因此这首歌曲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对情绪的把控,在开始演唱之前,应该先积蓄力量,保证唱第一句的时候,可以将积蓄的力量转换成一种爆发力来进行演唱。在咬字方面,要尽量通俗,所以在第一小节中“不知道”这三个字演唱的时候,演唱者需要充分地将自己的感情展现出来,一定要把字给咬住,“不”字的字音,要用硬起来激起,另外,在“道”字演唱时,要掌控好对“道”字音调的保持,同时要注意好将这种音调演唱时间上和情绪上的把控。只有这样,开头的一句才能开得好。另外,“不知道”的“不”字,在咬字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力道,“道”字的演唱要将腔体充足地张开,演唱的时候要用高调来演唱;作曲家将“哪一天”的“天”字标记了自由延音的标记,因此这三个字在演唱时的情绪必须比“不知道”的情绪更加饱满;“你生在这”这半句,演唱者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因为这半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让上一句的情绪平稳回落,又要为后半句的“大河上”做感情继续,以让“大河上”有足够的爆发力。
这一段想要表达的是作词者对人命由天定,自己难以改变,更无法选择自己出生在什么样家庭的无奈。
大河的“大”字要使用甩音技巧来进行演唱处理,要唱出黄河的波澜壮阔和气势如虹。而后面的“河上”演唱要像黄河滚滚浪涛一样顺势而下,落地有声;“是听得桨儿拍浪”力度转为中强mf。在演唱这段的时候,演唱者的感情必须用到位,因为《黄河渔娘》年轻男子就是跟着拍浪的声音见到渔娘,并对渔娘一见钟情,因此这段可以说是他对渔娘感情的开始。
第二部分:“就这样日复一日,你把早和晚织进渔网,让那渔灯挑着胭脂梦在波光里梳妆。哎,黄河渔娘。”这段四分附点节奏的运用和mp起音,让情绪逐渐平稳。因为生存,渔娘每天辛苦劳作,可每个渔娘心中仍有个“胭脂梦”和“红颜心”。歌词将渔娘辛劳、美的东方女性形象塑造了出来,因此这段情绪要活跃一些,要用一种喜悦的深情将渔娘即使辛苦劳动也不放弃拥有美好精神世界的感觉表达出来。
第三部分旋律富于动感,音乐力度变化由mp-f-mf-mp到结束最高音的ff把全曲推向。这对演唱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演唱者的气息一直保持宽阔而自然流畅的状态。以上几个乐句是不断上升的音调,循序渐进,并不是一直进行高音。只有做好前一句的收音,才能起好下一句的激起音,才能高质量地将这首歌演绎出来。
五、结语
篇8
贺绿汀写于1934年的《牧童短笛》,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曲。乐曲完全用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写成。曲中运用了中国笛子曲中的“加花变奏”方法,以及加入了欢快的民间舞曲。
一、根据汉族民歌及创作歌曲改编的钢琴曲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它一般是口头流传,受到地理、历史、审美、风俗等多方面的影响。根据汉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多以这类民歌为素材,将单声旋律改编为多声织体,利用音区、音型、和声的不同变化来达成新的音响效果,使民间旋律产生了新的色彩,其发展手法多以装饰变奏为主。如汪立三的《兰花花》。《兰花花》原是陕北民歌,叙述一个农村的姑娘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钢琴曲以民歌为主题,不仅表现出兰花花的美丽,还容纳了惊慌,悲痛,反抗等等情绪。在比较短小的结构内,形成了叙事性,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对比,乐曲的主题音调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广板。音乐的主题能够立刻把听众带到陕北高原,那么辽远,那么迷人,也会想到兰花花是那么纯朴,美丽,故事就从此这儿开始了。乐曲用变奏手法展开,通过织体的改变,和声的力量,节奏的推动,讲述了那令人激动的故事。结尾深沉而又有遥远的感觉,仿佛暗示这是过去的故事。王建中的《绣金匾》、《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也是根据汉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都达到相对高的艺术成就。
根据创作歌曲改编的有《黄河》,此曲时段承宗、储望华等人根据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根据冼星海1939年完成的《黄河》大合唱改变而成。首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以磅礴气势展开黄河上船夫与波浪搏斗的情景。粗狂的划船声,狂号的浪涛风声,在钢琴连串的琶音与乐队的呼应下,到达乐曲的第一个。然后,引入钢琴的华彩乐段,经过短暂的喘息,在钢琴强劲的跑句带引下,全曲又再返回乐曲开始时的紧张搏斗场面。第二乐章《黄河颂》以《黄河》大合唱中的同名独唱曲的旋律作基础发展,描绘出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美景。乐曲逐渐加以展开,层次与力度逐渐加强,终于形成歌颂,以强有力的和弦终结全曲。第三乐章《黄河愤》,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中间插入《黄河怨》的材料。全曲结构宏大,情绪变化多而富有深度。钢琴在与乐队呼应交织下,从愤恨的滑落,在带有无奈伤痛的和弦中结束。终章《保卫黄河》以铜管乐奏出短促庄严的引子,带出钢琴的华彩乐段。由钢琴奏出《保卫黄河》的主题曲调。进入时,庄严雄浑的曲调营造出一个恢宏气势的胜利,终结全曲。这部作品从思想感情的深度,乐曲的规模和乐器性能的发挥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此外还有崔世光的《松花江上》,储望华的《红星闪闪放光彩》、《南海小哨兵》,周广仁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
二、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钢琴曲
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的《春江花月夜》(黎海英);夕阳箫鼓》是中国古曲,最初由琵琶演奏,后至民国时期改编成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黎英海的这首改编曲保持了原作的风格韵味,在增强转调的基础上对原曲结构有所删减。它吸收中国民乐支声复调的织体写法,着力模仿琵琶与古筝的音色,体现出中国文人音乐的审美况味,乐曲以柔宛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当那暮鼓送走夕阳,萧音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驾起轻舟,在平静的春江上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根据古琴曲《梅花三弄》改编的同名钢琴曲(王建中);根据二胡改编的同名钢琴曲《二泉映月》(储望华)等。超级秘书网
运用中国传统乐曲的大量滑音、装饰音、特殊技巧和音律表现民族色彩。这些作品在追求民族风格和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手法丰富,标志中国钢琴曲创作达到新的水平。
三、采用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创作的钢琴曲
这类作品的音乐主题往往源自于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民间音乐,音调与节奏很有特点——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及旋律线条的平稳进行与大跳的结合等。
如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维吾尔族);桑桐的《内蒙古民族主题小曲七首》(蒙古族)权吉洗的《长短的组合》(朝鲜族)等。这些都表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能歌善舞、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与淳朴热情。民族化是作曲家永远的追求,任何一个伟大的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必然是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广沃土壤之中。
综上所述,钢琴音乐欲在中国有更广阔的发展,在世界乐坛占有地位,民族化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甘肃风情 地方特色 黄河文化
近年来,围绕“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的主题,涌现出一大批展现中华文化题材的影视剧。其中多数作品是表现黄河文化的,例如,《黄河浪》、《黄河那道湾》、《大河颂》、《母亲是条河》以及《老柿子树》等等。这些作品全方位、立体地颂扬了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黄河。黄河孕育了无数的生命,黄河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黄河当之无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摇篮。
2008年年初,在央视八套电视剧频道播出的由斯琴高娃和陈逸恒主演的《老柿子树》,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老柿子树》这部仅有二十八集的电视连续剧,以甘肃陇南山区一户李姓人家的家庭变迁为主线,以和为背景,展开一系列的故事情节。该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甘肃地区的黄土风情和质朴民情。剧中那条泥乎乎的“老黄河”,背负着岁月的沧桑,迈着沉稳的步伐,把观众带入了广阔无垠的陇原大地。
一、地广人稀的黄土高原
甘肃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78.2%。这些地方土壤贫瘠,干旱少雨,因而粮食产量很低。当地的老百姓都希望得到一块肥沃的土壤,都希望有一个好收成,可以填饱肚子,不用挨饿。因此才有了《老柿子树》中,陈家营和大柳村村民在丰粮滩展开的三年一次的械斗场景。对于械斗所造
成的损失与危害,村民们都心知肚明,但是他们不能破了先人立下的规矩,不能让后辈儿孙没有饭吃,因此不惜流血牺牲也要争夺丰粮滩这块“风水宝地”。在剧中,随着镜头的伸缩推移,把一组组尘土飞扬,高低起伏的黄土高原的画面锁定在观众的视线中。看罢这些画面心中不禁感叹: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才成长了一代又一代,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黄河儿女。
甘肃大部分地区都干旱少雨,然而黄河流经甘肃给当地的老百姓解决了缺水的问题。在黄河沿岸修建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水车,水车可以说是甘肃一道别致的风景线。生活在黄河沿岸的百姓们,他们用水车来提取黄河水,源源不断的黄河水装满了家家户户的水缸,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滋养了田里的庄稼。《老柿子树》第一集中就把镜头聚集在一座高大宏伟的水车上。马龙和外甥铁蛋乘坐羊皮筏子在河面上缓缓地行驶,远远就看到岸边水车模糊的轮廓。随着羊皮筏子渐渐地向岸边靠拢,马龙和铁蛋走上岸,镜头拉近,把一幅水车全景图呈现在观众眼前。水车伫立在黄河边“吱吱呀呀”地唱,它唱出了黄河两岸百姓们的心声,唱出了百姓们对这条“母亲河”由衷的赞美和无尽的感激。
二、雍容大气的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是曾流行在兰州一带,在西北地区颇有影响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民间俗称“鼓子”。杜亚雄先生在《“兰州鼓子”简析》一文中提到:“兰州鼓子”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不操乐器坐着清唱,亦无形体表演。大部分唱段只唱无叙说,个别唱段加有宾白,则说唱相间。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扬琴、二胡、琵琶、月琴、箫、笛为辅。打击乐器使用地方特有的小月鼓,并为乐队的领头,“鼓子”也因此而得名。
鼓子有10个大调,70多个曲牌,音乐十分丰富。鼓子的内容也是形形、包罗万象,《俞伯牙会友》、《林冲夜奔》、《别后伤心》、《拷红》、《独占花魁》、《刘胡兰》、《》、《打虎上山》。这些鼓子有的高亢,有的低回,有的清雅,有的浓艳,颇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老柿子树》中,当年苏家班翻天红的一曲《三月三》,可谓是家喻户晓,红遍三乡五里。只要是苏家班搭台唱戏,台下的观众肯定是里三层外三层,把整个戏台围得水泄不通。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喜欢听翻天红的《三月三》,那种场面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
人们常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为什么看戏的人能够达到这种如痴如醉的境界?我想不仅在于戏曲优美的曲调令人回味无穷,关键在于人们能够在这些或喜或悲的戏文中看透人生,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老柿子树》中,李家的二叔李文常说:“这戏如人生,戏文中的道理你咋就不明白哩?”的确,人生如戏,从粉墨登场到退场谢幕,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故事。一出戏,就是人生故事的一个个小碎片,把这些碎片揉合在一起,表现的就是完整的人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哀怨情仇……
三、精美绝伦的刻葫芦
刻葫芦,是兰州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是甘肃特种工艺中的一枝奇葩,又称雕葫芦。它是在兰州特产的小如鸡蛋、大似、皮质细腻、色泽黄白、外形椭圆的葫芦上雕刻的工艺品。
刻葫芦多取材于传统戏剧、古典文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山水花草虫鸟、名胜古迹以及民族风情。刻工精细绝妙,注重刻意摹神,艺术感染力强,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在表现形式上,有的一人一物或一场景,采用特写的手法,有的则用连环的方式,人物形象众多,画面连贯。精美的刻葫芦捧在手上,反复欣赏,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老柿子树》中,马龙在兰州城经营着一家别具规模的刻葫芦店。有一位外国的学者很喜欢《兰亭序》,于是马龙便安排工匠精心制作了一个上面刻有《兰亭序》的葫芦送给了这位外国学者。由此可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刻葫芦虽小,但是它承载着古老的中华文明,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它搭起了一座中外互通的桥梁,让更多的中华文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全世界对中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同时也把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优秀的文化引进中国。一枚小小的葫芦见证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友好与和平。
四、质朴深邃的黄河文化
“傻傻的黄河,你从哪里来。泥泥的黄河,你到哪里去。你傻乎乎的来,你泥乎乎的去,你抽了我的筋,你扒了我的皮。黄河,我是你的黄土爷爷。”这首荡气回肠的电视剧主题曲使我们每个人都在心底发出了深深地叩问: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将要去何处?地球上的人类就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一样,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但我们的最终归宿在哪里?短短的几句歌词,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短短的几句歌词,展现了这条负载沉重的“老黄河”的悠久与古老;短短的几句歌词,引发了人们对黄河文化,全方位、多侧面、深层次地思考。
古老神圣的黄河养育了华夏大地的各族儿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盛与衰败,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黄河磅礴的气势,雄浑的身躯,象征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黄河泥沙俱下,把脏了她身子的东西也一并裹挟着向下游流去,体现了古老中华文明中包含的那种陈旧和愚昧的负面因素。
“娘是儿子的天”,“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剧中的“娘”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心中只认“老理”:“宁吞十口气,不伤一回人”,“和为贵,忍为先”, “吃亏是福”,概括起来就是宽容大度。黄河总是藏污纳垢,含沙吞泥,黄河边的儿女深受它的感染,为人处事方面能够敞开胸襟,包容一切。
剧中四个儿子的身上凝结着不同的象征意义。金娃,虽然傻,但是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勤劳、质朴、憨厚的影子,从不花言巧语,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同时也象征着黄河坚强不屈,执着顽固的精神,认准了的事情就一门心思干到底。金娃喜欢上了白翠翠,但是金娃不敢在娘的面前说“疯话”,只好每天去黄河边大声呼喊白翠翠的名字,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金娃的这种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自己心里想的就应该大胆去做,不要掩饰自己,抑制自己。火娃身上体现出一种深刻的传统信仰,“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娘说不孝”,这种孝道是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正是他这份恪尽职守的孝心,断送了自己的性命。火娃回到家中,娘用柿子酒把他灌醉,并且打断了他的腿,火娃最终被恶人残杀。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在动荡时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之间矛盾重重,传统文化受到了现实的冲击。木娃在战场上打击日寇浴血奋战,水娃奋不顾身的参加革命,都是社会现实的这是写照。
篇10
山崖陡峭,城墙残破,
那里有座神秘的三角城
从兰州出发,沿高速公路,过白银后,在靖远朋友指点下,我们在吴家川出口下了高速公路。这里是通往靖远县城的路口,然而我们没有去靖远县城,而是向北拐上了另外一条路,车子直奔三滩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三滩乡地处黄河西岸边,有丰富的灌溉水源,是靖远县比较富庶的乡镇。
三滩距离靖远县城20多公里,为黄河边的一处狭长如弓的滩地,分布着三滩和糜滩两个乡。听到“三滩”这个名字,许多朋友的第一反应大概是由三个黄河滩涂所构成的吧。其实不然,三滩原名是三角城滩,后来人们为了方便,称为三滩。
我们要去的三角城就在三滩乡的中一村西边的山梁上。汽车从三滩乡人民政府的门前驶过,穿中一村,沿着乡村便道,往山梁而去。在村子里看,那是座大约50米高的山,山崖很陡峭,山顶上有一段段残破的墙体。朋友们说,那就是三角城的遗迹了。
这个充满着未知之谜的古城,究竟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呢?
城墙中,神秘的卵石,究竟有何秘密
上山的路虽然有些窄,但却畅通无阻,汽车很顺当地爬上了坡顶。这时,我们才发现,从山下看上去是个山梁,实际到山顶,却是个坪地,当地人把这个地方称为二龙台。
坪台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苹果树。起初,路只有一条,我们在如同迷宫一般的苹果树林中,绕来绕去,走了几分钟后,出现了一个三岔路,三滩乡的朋友毫不犹豫地让我们左拐,果然走了不远,一堵城墙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三角城的一角了。
下车后,我们就被淡淡的苹果香所笼罩,停车的地方是古城一处类似角楼的地方。看得出来,这段城墙很厚。第一感觉,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古城。
没有想到,最先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却是神秘的卵石层。跟着朋友,沿着城墙边的小路,慢慢往前探。这是一条通往黄河边的小路,走不远,就看到城墙中上部大约2米高的位置上,平平整整地出现了一层卵石,石头大小相差不多,约有两个拳头大小,两三块叠压在一起,显露出来卵石层,大约有2米L,而在卵石之上,则依旧是一层层的夯土层,直到城墙的顶部。
为何在城墙中间,忽然出现一层卵石呢?这又不是黄河边的地层,会有古代河流湖泊的沉积;而且即便是湖泊沉积,也不会只有大小相差不多的石头。显然,这些石头是经过人工挑选的。一般来说,城墙上的石头,往往是守城将士们所用的石,但守军所用的石往往是成堆出现,而不是一层铺在城墙上,这样会给守军造成往来的不便,降低防守的效率。
走过卵石层的城墙,我们又看到城墙凹进去一块,竟然看到了用来加固墙体木料的遗迹。往前走,城墙逐渐在降低,很快就看到了黄河。文物调查数据显示:“三角城古城堡,位于中一村西的山梁上,北面是阎家门古渡,南面是大面积的耕地,东面则是黄河。古城遗址周长990米,西城墙长400米,西南角自南延伸出13米,尽头有角墩。北墙长210米,西北角筑有瓮城。东南面城墙沿崖头自然形势而筑,长达380米。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显然,这些简单的资料,并不能说清楚古城的来龙去脉。
在城墙的尽头,则又是一个角墩类的建筑,而在角墩的边上,则是一个比较大的豁口,沿着一个陡坡,可直接走到城墙外一处比较低的苹果地里。从这个豁口的形状判断,似乎是城门的遗址了。
城门处并不是城墙最靠近黄河的地方。我们又绕过一段弧形的悬崖,向更靠近黄河的地方走去。路先宽后窄,最窄处一边是苹果园边的田埂,一边是断崖。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终于到了离黄河最近的山嘴上了。站在这里,我们才能大概看清这里的地形。这是黄河边的突出山崖,而坪地就顺着山嘴向黄河岸边展开,呈现出扇形状。古城堡,也自然依照着坪地的形状建造成为扇形。实际上,就是一个三角形的城堡。或许,这就是三角城之名的来历。
不过,古城的神奇,不仅仅局限于此。朋友说,在古城紧挨着黄河的山崖上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那是我们离开三滩时看到的。从古城原路返回到村里。我们沿村中一个岔路口,直奔黄河边一条新修的滨河路。走不远,就看到了突出的山石,它是块高20多米,看上去很陡峭且单薄的巨大岩石。之所以说它是岩石,是因为在我们的眼中,它其实就是黄河边一块巨大且突出的石头,从侧面看它像一个巨大石龟。龟的后背上是一级级的石头台阶。或许是当年古城堡的守军,开凿了这些窄窄的石头台阶,便于盘查过往行人,或许是某些商旅开凿,以便往来两岸。
看完这处石头台阶后,我们对古城所在位置有个大体了解。这里是黄河岸边的台地,台地高约50米,以前黄河的水量是现在的五六倍之多,汹涌奔腾的黄河水,之所以没有冲毁这处台地,正是得力于突出在河水中的巨大岩石。尤其是,这里居高临下,将黄河上下游的10里以内的情形,看得清清楚楚,易守难攻,居高望远,诚乃军事要地。而石台阶和古城堡则又表明,这处古城是专门为控制附近阎家门古渡口而修建的。
高居黄河岸边的古城,虎踞龙盘,如一头雄狮般,环顾四周,占尽一方地理优势。城墙中隐藏着的石,却又平铺在城墙半腰中,而黄河岸边人们开凿出一级级的台阶……所有这些留下了一个个谜团,究竟是什么人修建了这座古城,当年曾发生过什么故事?
有人曾问当地的乡亲。他们说,以前平整土地的时候,古城内曾出土各色铜钱,据说远的可以追溯到汉代的五铢钱,还有崇宁、政和、宣和这些宋代年号钱。而古城边上人们还见过有明代古墓。所有迹象表明,这不仅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还是一个有神秘故事的地方。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城堡!
西夏人,曾经据守此地,
同宋、金对峙
关于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人们众说纷纭。各种说法,不仅没有揭开三角城的起源谜底,相反却增加了这座古城堡的神秘感,给它扑朔迷离的身影上,增加了更为神奇的色彩。或许是年代久远的关系,即便是当地研究地方志的人士,也只能在史志中找到有关这座城的只言片语。
就三角城的来龙去脉,我们找到了长期研究靖远地方历史文化的杜树泽先生,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相关资料,并对三角城出现和定位提出自己的见解。
依据杜树泽先生提供的资料,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三角城被写入当地地方史料的时间相对较晚。比较早的记述是清康熙的《重纂靖远卫志》,其中的古迹篇中说:“三角城,在北二十里河北山上,古河西羌人所居,掘地每有铜钱,亦有用瓷罐、铜器盛贮者。”
从这一点上说,三角城的出现很早了,至少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靖远黄河以西的地方,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走廊的匈奴之后,黄河以西的河西走廊地区才正式设立各种行政机构,纳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范围之内。汉王朝不仅在河西走廊地区设立郡县的管理体系,而且也将原先秦朝在北地郡、陇西郡范围内的,黄河沿岸各个重要的渡口进行了管理体系上的强化,有的升格为县,有的则扩建防御设施。在今天积石山大河家古渡,设立了河关县;在今天兰州西固的青石津古渡口附近设立金城县,等等。
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秦代,这些古渡口就已经非常兴盛了,是谁最早开通了这些古渡口?已经说不清了。早在七八千年前,丝绸之路就已经有商队相互往来,那时黄河沿岸的渡口或已经出现了。在战国时期,先是月氏人占据了河西走廊东段,后来匈奴击败月氏人。在秦王朝之后,匈奴不仅继续同汉王朝对峙,还一度攻入萧关(今宁夏固原附近),烧毁了泾川县城边的回中宫。此时,这座黄河以西的古城堡和附近的阎家门古渡口,也就为匈奴所占据。而在月氏人之前,黄河以西地区生活着大量的游牧民族,他们来源复杂,部落众多,只能笼统地称之为氐羌。
似乎可以这样说,秦人设置北地郡后,这些古渡口就为秦人和黄河对岸的游牧部族所用,而忙着东进,一统天下的秦人,他们西部疆域止步于黄河一线,而真正跨越黄河,更加向西开拓的汉王朝,才收编了这些古渡口。
那条清康熙年间的记载,还特别提到,古城中发现了大量的铜钱,不仅数量不少,而且存钱的器物也不一般。这至少说明,这里曾经是一个人口众多,非常富庶的地方。正如我们前文所说的,这里地势低平,人们引来黄河水,开发自流灌溉,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盛产水稻和优质苹果的地方,尤其是水稻,它是三滩的特色农作物,规模极盛时曾达到万亩以上。
在大规模的电力提灌设备出现之前,人们改变一方水土的能力有限,只能遵从大自然的法则行事。所以,从远古时期的氐羌到明清时期,虽然时光跨越了数千年之久,但人们选择地形地貌,利用山川河流的方式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尤其是一些河边台地上聚落遗址,其所处的地理优势,史前时期的先民们看到了,后来人也看到了。从西羌、汉、唐乃至西夏、金、明都在利用这座古城堡,因而也有人说这座古城建于夏金时期。
明代,人们在靖远一带设立了靖虏卫、修筑了长城防御游牧部落的骚扰。黄河边水源充足的河滩地就成为开荒屯田的首选。明正统二年(1437年)都指挥房贵,率领人们在古代会州的旧城址上,修建了靖虏卫城,大批驻军随之进入,为解决驻军的给养,房贵动员人们开垦黄河边的河滩地。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监牧同知吕恒又组织人在三滩一带开荒。王之升撰《监督吕公开田碑记》有云:“见河北三角城一带,平旷堪垦,且引水有渠,灌田有畦,说者谓即汉屯田故迹。”可见,当时这里已经有大批农田的遗迹,此后这里的农业进一步发展,“内可以生养士旅,外可以制奴羌彝”。
民国时期,今三角城渡口附近,原为阎家门黄河古渡旧址所在,乃靖远重要民渡之一,是通往一条山的重要渡口。会师后,红五军就是从这里渡过黄河的。
有古渡口,肯定要修建守护渡口的城堡。三角城和阎家门黄河古渡口,组成一整套防御体系守护着古渡口。那么,为何要把城堡建成三角形呢?
难道是西羌部落,
修建了三角形城堡?
三角形的古城并不稀奇,西北各地有不少的大体呈三角形的城堡,如榆中县三角城、金昌三角城,而在靖远县还有一个叫磨沟三角城。我们知道,大部分的古城堡都是四四方方的。为何会有三角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