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范文

时间:2023-04-10 05:0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为了孩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但是生活中,却不时地因为家长“疏忽”的缘故,给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上期本刊报道了北京丰台,一位年青母亲用婴儿车推着两岁的女儿,与两个要在路边停车的男人发生了争执。两个男人执意让她让开,以便停下他们的汽车。母亲却认为他们不讲道理,不肯让开,争执中车上下来一名男子,不仅打了母亲,并且抱起了婴儿车摔到地上。两天后,孩子不治身亡。想必这个母亲会后悔吧?如果忍一忍,将孩子带离现场,悲剧也许就可以避免。

一个新生,可爱、传承着一个家族基因的小生命就这样离去了,父母、家人陷入了无限悲痛之中。

我们谁都不可能准确地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但理性能够让我们做到:在身边有小孩子时,一定不要与人发生冲突。

因为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大人往往会忽略了身边的小孩子。又因为小孩子是最弱小的,让他们很容易受到伤害,被惊吓、碰撞、劫为人质,甚至发生车祸。就是在熟悉的家庭里,父母也不要当着小孩子的面发生冲突,为他们留下粗鲁不堪的记忆。

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的经历。多年前,我骑着自行车送儿子上幼儿园,斜对面突然冲过一辆自行车,一下子把我的车子撞倒了,儿子摔到了地上。

“你怎么不看红灯撞人呢!”我本能地冲他说。

“他妈的,撞你?我还想打人呢!”这是一个粗壮、蛮横的中年男人,他不仅没有一点歉意,竟然边说边往上捋了下手表,一副要动手打人的架式。

我的心里满是无辜被人欺负的愤怒与痛苦。但我没有失去理智,不是一味地与他争吵,而是赶紧去看儿子的情况。

“没有摔着孩子就好。快走吧,这样的人,可别跟他计较。”周围有几个人帮我扶起了车子,抱上了儿子。绿灯也亮了,我载着儿子向前骑去。我想在这件事情上,我很幸运的是,当时只担心摔伤了儿子,没有再去跟他讲什么道理,加上周围又有好心人的劝解,才避免了事情的恶化。真要打起来,我哪是他的对手?那样,遭殃的是孩子啊!他会受到惊吓,甚至会挨打……

所以,当父母的身边有幼小的孩子时,一定不要与人发生冲突。要克制自己,尽可能地谦和与忍让。更重要的是要看护好自己的孩子,免得他们遭受交通、抢劫、坠物等伤害。

我还在一家饭馆里,看到过一位孕妇与另一位妇女为了一个座位争吵起来。两个人最后动了手,孕妇揪住了那位妇女的头发,那位妇女则用力地推搡孕妇。孕妇的肚子高高地挺着,大概有七八个月的样子。我赶紧过去跟她说:“这样容易伤到孩子的,你坐我那边吧。”孕妇这才松了手,真是可怕极了!

生物学研究发现,怀孕期间的雌性生物,大都是回避冲突、注意保护腹中胎儿的。人类的妇女在怀孕早期,脸上就会出现一片片灰褐色的蝴蝶斑,也是为了保护胎儿,使其避开异性或者一些危险的生物。

篇2

据了解,这5名孩子并非第一次离家。他们常常穿着单薄地在外结伴流浪;到了晚上就住在地下通道或者电视塔下。曾经在街头救助过他们的一名毕节市民回忆,孩子曾对他说,“宁愿流浪挨冷挨饿也不去民政局”,因为“那里没有自由,要定时上厕所,吃的住的都难受”。

这一惨痛的事件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也引发了关于流浪儿童救助机制的思考:如何及时发现正在流浪的孩子?如何让流浪儿童救助机制更有成效,避免孩子“二次流浪”?

谁来负责

依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及中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流浪儿童是指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下,脱离家庭或监护人的看护,流落到社会上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

201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机制应当是“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

但在现实操作中,这种工作机制牵涉的政府部门很多,涉及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真正落实起来,可能要近10个部门协同‘作战’。”张传文说,他是山东省泰安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主任、救助站站长。

部门责任分工不够明晰,一来降低效率,二来导致问责难。张传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在工作中常有战战兢兢之感——救助站的主要责任是接收流浪儿童,包括为其提供食宿、寻找家人、教育培训、身体恢复、送返回乡等。如果找到家人,由救助站负责护送回乡,并对家长进行教育和指导;如果找不到家人,由救助站负责转送社会福利机构。

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孩子回到家后再次离家出走。“如果出了问题,矛头又会指

向救助站。”张传文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这种机制的弊端在于各部门“谁都沾点边,谁都不负责,实际上没有办法客观解决问题”。

事实上,就在事发前半个月,毕节民政局也刚了《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施细则》,同样要求公安、民政、卫生、城管以及镇乡办事处等部门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

事发后,尽管这起事件被警方定性为“意外事故”,但仍有包括区教育局局长、区民政局局长、镇长、校长在内的8位相关负责人被免职。有网友认为这样处理打击面过广,并从侧面反映了流浪儿童问题问责不明。

民间组织的助力

“我想,如果贵州毕节那5个孩子在广州流浪的话,或许我们能在他们躲进垃圾箱之前找到他们,并给予帮助。” 广州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李森说。

从2004年开始,作为广州最大的民间青年志愿者组织,广州启智中心每周或者每两周都要组织约40名志愿者,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从晚8点到凌晨12点,在广州各大天桥、隧道、建筑工地等流浪人员聚集区进行志愿服务。

服务内容包括派发饮用水、食品、衣物,为流浪者理发,播放露天电影,与流浪者聊天儿等,以及告诉他们哪里有工作机会或免费的技能培训。

在原有的公安、城管、民政部门负责的基础上,民间组织的努力正在成为一支重要的补充力量,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更加全面细致和高效。

据媒体报道,从2012年8月开始,广州市海珠区政府每年拟拿出200万元,用以购买广州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其辖区内各个社区提供的专业社工服务。这种“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协同”完善社会建设的方式,越来越为地方政府所接纳。

云南省家馨社区流浪儿童救助中心,是一家专注于流浪儿童和困境儿童综合救助的民间机构。多年来,家馨中心一直在救助昆明街头的流浪孩子,并尝试探索流浪儿童救助的新模式。由于无权强制救助流浪儿童,家馨中心的工作人员只能带着志愿者直接上街寻找流浪儿童并与之交谈,取得他们的信任,劝导他们去救助中心;那里为孩子提供免费的吃、穿和医疗卫生等服务。待其状况稳定后,再将其送到儿童村接受救助。

家馨的另一种救助方式是将流浪儿送到“类家庭”,一种集看护、疏导、教育于一体的“亲情化”的救助方式。一些孩子在充满爱心的家庭里逐渐找回了温暖。

家庭问题:流浪的源头

流浪儿童离家原因多样,包括家庭贫困、父母不和、家庭暴力、想出去见世面、被拐卖等,但家庭问题是最主要的根源。

家馨中心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的《转型期昆明市流浪儿童调研报告》显示,调查对象中,将近一半的流浪儿童是为了逃避家庭问题而选择离家出走。来自重组家庭的孩子占调查总数近三分之一,另有近三分之一源于单亲家庭。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监护及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孩子缺乏足够的监护、家长教育方式粗蛮、网吧等娱乐场所在农村的蔓延,都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复杂。上述报告中一个令人心痛的数据是,将近七成的孩子回家后又离家。他们中有31.7%是因为家人寻找,或被公安、机构遣送回家的,但44.8%的孩子为了逃避家庭问题再次出走。报告指出,当家庭问题依旧的时候,强行把儿童送回家庭的结果就是儿童的再次逃离家庭。

篇3

一、在接纳中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

(一)事无大小,尊重为先

当你的孩子不愿与他人分享玩具时,你是否会跟他说这是妈妈买的,玩具就应该给他人分享?当你的孩子前几天才报名了绘画班,而今天却跟你说不想学画画而想学钢琴时,你是否会批评他无定性还是会表扬他是个兴趣广泛的好孩子?不一样的对待方式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作为父母更多的是要懂得孩子的生心发展规律,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毕竟孩子再小,终究也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是个独立的个体,从懂事开始,便有了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的独立想法和意志,就跟成人一样,渴望被理解、被尊重。

(二)处变不惊,懂得接纳

如果孩子打破了调羹,你会皱眉说“怎么连个碗都不会拿”还是宽容地说“没事,碎碎平安,我知道你不是故意打碎的,但是下次要当心点好吗”?又或是在点餐时孩子说要吃披萨而你却说披萨不好吃,妈妈来帮你点个比披萨更好吃的吧?接纳,其实更多情况下是一种价值观,或许孩子还小,但是自他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的那一刻,已标志着以其自我为中心――“我”的发展,我们要做的只是允许孩子的不完美,允许孩子犯错,常常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接纳孩子的想法,表示理解与宽容。

二、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

(一)导放结合,支持幼儿的独立行为

首先,虽说活动中应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原则,且其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并不是随意的、只看不管的,只有在大人正确发挥主导作用的情况下,放任幼儿去体验、去亲历,才有益于孩子的发展。教育者要在爱孩子的同时更不忘严格要求,而非溺爱。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犹如一位掌舵者,在行进中需要一盏导航仪,指引他们在航海之路上不迷失、走正轨。

其次,幼儿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是真实感性的、是独立自主的、是能动创造的,这就需要与环境: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的接触,因此,主导的不是思想上的惟命是从,而是在环境的创设上下功夫。

最后,在没有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不妨放开我们的手,用尊重、接纳、信任孩子的眼光,让他们自己去试一试、尝一尝!

(二)因材施教,强化幼儿的独立行为

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对于不同孩子之间独立行为的巩固和强化也需因材施教。对于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孩子,大人需给他们创造更多探索周围世界的机会,让他们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继而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应对能力;而对于独立意识较薄弱的幼儿,不可急于求成,应相应降低标准,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捕捉进步的瞬间,运用“放大镜”来放大、夸赞进步的镜头。如对于穿脱衣裤而言,对于独立意识较强的孩子,往往争着要自己穿,但是往往由于小班幼儿手部小肌肉群发展的不成熟、动作的不协调、方法方式等的不恰当运用,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会在认可她的独立意识、赞许她的独立行为的同时,更会在事后运用谈话、拿洋娃娃演练等方式鼓励大家一起想想怎么样穿才更方便的办法,并在之后的午睡实践中加以适当的指导与巩固。而对于坐在小床上等着老师来帮忙的这些独立意识相对较弱的小朋友,作为老师的我先会用小儿歌、小游戏等方式激起孩子自主动手的兴趣,如运用自编儿歌“我的小手巧巧,自己把裤穿穿,小裤小裤像山洞,两列火车开出来”。再培养孩子如何穿得快、穿得棒。

三、在自我成长中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

(一)努力营造动手机会

大人们可通过幼儿能力范围以内的小事给幼儿创造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增强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且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提出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期望,使孩子能够尝一尝这“跳一跳也能摘到的果子”的味道。比如在平时起床后,鼓励孩子在家中自己叠被子,在孩子有了独立完成叠被子的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如何把被子叠好、叠整齐,培养孩子不仅做到独立自主,更要做好。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更需努力创造动手机会,把问题抛向孩子,鼓励幼儿自主洗手、刷牙、穿衣裤等,体会自己的小手本领大、收获自信。

(二)适时分享成长历程

家长不妨将宝宝自主、独立做事情的举动用相机拍摄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张贴在家中的墙上,与孩子一起分享这“光荣”的时刻,交流体会,为孩子的再独立树立信心和动力。

……

篇4

案例一:家里常有“战火”,我也是座火山

小军,男,17岁,因为打架闹事而被送进咨询室。从他记事开始,父母就不停地吵架。随便一点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吵得天翻地覆。妈妈永远是一副委屈气愤的模样,从眼前的事可以扯到她和爸爸恋爱的时候。爸爸最初会和妈妈说道理,说着说着就吵起来。后来爸爸就沉默,忍到不能忍时就离家而去,不管妈妈如何哭喊。说到这里小军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他说在父母争吵的时候,他们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他躲在房间的角落里很害怕。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理解爸妈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凶,他很害怕这一切的错都是由他引起的,他很害怕这个家就会散了。同时他也恨妈妈啰唆唠叨、恨爸爸无情无义。如此多的恐惧和愤怒积在心头,小军就变成一座随时会爆发的火山。每次发火后,小军又非常自责,他恨自己不能控制自己。

案例二:父母相敬如“冰”,女儿冷若冰霜

昙昙今年28岁,长得眉清目秀,说话的样子乖巧可爱。别人都很难理解,为什么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连个男朋友也没有。其实昙昙从大学开始谈过四次恋爱,只是最长的一段也才半年,还没来得及曝光就结束了。每次都是她发现对方存在让她无法接受的缺点,就疏远对方,让男友们一头雾水地“被分手”。一般来说,亲密关系出问题的人往往原生家庭成员的关系也会有问题,所以咨询师试着了解她和父母及父母之间的关系。昙昙说她父母从来不吵架,甚至她都没有见过爸妈对对方大声说话。如果有意见不合他们就都不再说了,各做各的事,当这件事没有发生过。而且她父母都很客气,“麻烦”“谢谢”“对不起”挂在嘴边,不像夫妻倒像同事。说到这儿,咨询师明白了昙昙为什么无法维持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谈恋爱是需要“谈”的,可她在和男友感情好时,她不知如何表达亲密,也不能接受和理解男友的亲密表达;在和男友有冲突时,她又不会处理,只会逃避、冷战。这样的互动方式下,关系自然不能长久。

案例分析

通过小军和昙昙的故事,我们看到不管父母是长期随意的争吵还是长期刻意的压抑,都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和影响。

父母长期争吵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自卑。孩子(特别是三岁以下)面对问题往往用内归因模式。比如,被老师批评了,他们不会认为是老师标准过高或有误解,会觉得是自己没能力;如果父母争吵,他们会觉得是自己不好惹爸爸妈妈生气、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长期如此,孩子就会越来越自卑。

内化负向互动模式。孩子最初的人际交往模式往往就是从父母之间及父母和他的互动中学习到的。在有争吵的家庭,当夫妻意见不一致时,他们会相互指责埋怨,认为是对方的问题导致无法沟通。长期的耳濡目染,孩子面对和同学的冲突,他也会以语言或行为攻击的方式来应对。

向攻击者认同。在父母争吵的时候,孩子内心往往是害怕无助的。越小的孩子越无力承受这种恐惧。这时他会发展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就是去模仿吵得最凶打得最厉害的一方。他们会对身边的同伴恃强凌弱,或是在感觉到要被欺负之前主动欺负别人,这样让他觉得自己也和父母一样有力量,以此来减缓自己作为受害者的恐惧、焦虑和无助,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向攻击者认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

父母长期压抑情感、回避冲突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害怕冲突。在一个长期回避冲突的家庭,孩子无法学习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和别人协商、如何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当观点不一来临时,孩子会像父母一样更多地表现出冷漠、退缩、离弃,或试图击败对方,以此来缓解内心对冲突的恐惧。

情感淡漠。人的情绪有如钟摆,每个人对爱与恨、快乐和愤怒体会的程度是成正比的。试想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常地表达生气和担心,也就很难恰当地表达快乐和安心。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的情绪不够丰富,在与别人交往时也表现出情感相对淡漠。

无法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一个不敢和别人有争执的人,在本质上对关系是不信任的。在他心里会觉得只有通过讨好对方、回避冲突才能维持感情,一旦发生争执就会使关系出现裂痕。有了这样的担心和害怕,他很难以最真实的一面和人相处,这样建立的关系就不够真实,难以维持长久。

不伤感情的吵架法

亲密关系的维持是需要互动的。正向的互动方式会增进感情,如关心、拥抱、欣赏等,负向的互动方式会影响感情,如忽视、控制、恶语相向等。吵架作为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是中性的,如果争吵中,双方能放下防卫、通过争吵增加了解、不断地进行负责的沟通就是正向的,夫妻会越吵越爱;如果争吵中,双方对彼此不信任、充满敌意和伤害就是负向的,夫妻会越吵越恨。所以,有孩子在场,父母并非不可以吵架,关键是如何吵。

以下四种争吵的方式被称为吵架中的“四大杀手”,会给夫妻关系和孩子的情感带来极大的伤害。

杀手一:指责

不断责怪对方、对对方的人格进行攻击。相对来说,女性比男性更爱指责对方。

杀手二:反击

无论一方用什么方式表达出他的不满或期望,另一方都不接受,甚至会反过来指出对方的不对。反击有时候表现为翻旧账。

杀手三:蔑视

一方因为学历、道德标准、社会地位、或是经济收入等优势而贬低对方,给人一种高高在上,对方不如自己的感觉。

杀手四:冷漠

这是逃避的方式,以一种貌似不在意、无所谓的态度让另一方更加恼怒。男性比女性更常使用这种方式。

父母要使争吵变得不伤感情、积极有意义,除了要避免上面提到的“四大杀手”外,还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伤及无辜(指责对方的亲友等)

2.了解对方的心理感受

研究发现,争吵的事端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所以了解对方争吵中的“心里话”就很重要。一般来说,引起争吵往往是“被在乎、被照顾、被欣赏”这三种心理需要之一没有被满足。

3.回应对方的心理需求

仅仅对引起争吵的事端进行解释,只能缓解当前的情绪,不能增进感情。只有对未被满足的期望进行回应,才能触及对方的内心。比如,当妻子抱怨“我为家付出这么多,你从来都不在乎”时,丈夫可以回应“你的付出我都看在眼里,真的很感谢你为我和这个家做了这么多,之前总觉得不用说出来,这让你难受了,真是抱歉”。

4.说出自己的期望与感受

任何一份关系都是相互的,在充分理解对方的基础上,也需要告诉对方自己的期望和感受。像刚刚的例子,丈夫还可以这样对妻子说:“谢谢你为家为我付出这么多,我也希望以后在你需要我的时候让我知道,有时候我会疏忽,但我是真的很在乎你。不然事后你怪我的时候,我也觉得很委屈。”

吵架后安抚孩子的情绪

不伤感情的吵架法是需要父母共同努力去学习的。有时候父母一冲动又会使用原来有伤害性的沟通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事后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以减少争吵对他的影响呢?

1.主动向孩子解释争吵的原因

不必详细交代争吵的缘由,更不能借此向孩子说另一方的坏话,重点是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争吵是父母之间的事,不是他的错。

2.了解孩子的感受

在父母争吵时,孩子的感受往往是很复杂的,有害怕、担心、生气、紧张、伤心、无助等。父母在事后要尝试了解孩子的感受,并帮助他给情绪贴上标签。如果孩子感觉到在父母的争吵中受到很大的伤害,父母要真诚地道歉。

3.解释争吵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

篇5

范林

2005年2月中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等6个大城市的近2500名8岁-13岁的中小学生生活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66.6%的小学生、77.1%的中学生睡眠不达标!小学生每天能够睡足10小时及以上的为33.4%,初中生中每天能够睡足9小时及以上的只有22.9%。

46%的初中生睡眠时间低于8个小时。

小学生睡眠不足问题也相当严重:24%的1—3年级小学生、33%的4—6年级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9个小时。

相关链接:

为了体力与脑力的恢复以及促进儿童身心的生长发育必须保证睡眠时间。正常人的睡眠时间应随年龄需要加以区别,新生儿至少一天要睡眠20小时,婴儿需要14~15小时,学前儿童需要12小时,小学生10小时,中学生9小时,大学生与成人一样需要8小时,老年人因新陈代谢减慢,平均需要6~7小时。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保证:小学生10小时,中学生9小时。

调查显示,中学生睡眠时间普遍不足,远低于国家有关标准。在校时间长、家庭作业多、课外加班忙是影响他们睡眠的三大因素。

一、课业负担是晚睡的主因

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调查显示,有52%的城市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扣除课间休息时间,不得超过7小时”;56%的城市初中生在校时间,超过了国家的9小时标准。

学习不断面对课堂上的较大容量,好不容易“熬”回到家,尚要做大量的家庭作业,阅读各类辅导书籍。

“你睡得晚的时候,一般是由于什么原因”?81%的学生回答是由于学习,答案诸如 “学习”、“复习功课”、“背书”、“作业太多,升学压力大”、“做题,复习、预习……”等。

放学回家了,孩子们也决不会轻松。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都有近一半的学生,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国家标准,其中22%的初三学生每天要写作业4小时以上。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父母安排的、自己制订的学习任务,他们不得不挤占睡眠时间。

二、睡眠与智力发展紧密相关

国外一所权威研究机构多年的跟踪研究表明:孩子的睡眠与他们的智力发展紧密相关。那些每晚睡眠少于8小时的孩子,有61%学习跟不上。39%成绩平平;而每晚睡眠在10小时左右的孩子,只有13%学习落后,76%初级中等,11%成绩优良。

医学专家强调,睡眠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关。(1)睡眠不足将引起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下降。(2)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下,出现一些不适,如头晕、头痛、心慌等,发生各种慢性生理疾病。(3)睡眠不足的青少年,易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焦虑、急躁、不好动、兴趣不广泛等表现。

心理上的反常表现反过来也会影响睡眠,导致入睡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睡眠不足给学生造成的影响是明显的,不利于学生的生长发育,不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侵占学生的睡眠时间,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进行不计效率的掠夺性开采。

10多岁本来是活泼、朝气的年龄,但由于睡眠不足,相当一部分孩子显得缺少灵气。

学生、家长和教师——几许无奈几许忧。

教师也有压力,这种压力有来自家长的期望,来自学校的重任,及学校老师间的竞争。

三、向课堂要质量和效率

教师应改革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追求时效,精讲精练,以多练习量来应对考试的“题海战术”应该彻底抛弃。

“学生怎么学得快,学得有效,老师就应该怎么教。”此外,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不惟追求量,而是掌握好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从而减轻学业的负担。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学生没有强健的体魄,素质教育岂不是一句空话?将来拿什么东西去与别人竞争?如何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又如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呢?我们的教育理念不是以人为本,不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吗?

四、从我做起

初中学生有5个中考科目,周一至周四,若每科作业(读、背、写、复习、预习)限30分钟,学生便需做(坐)2.5小时;周末每科作业限1小时,学生要做(坐)5小时;每科作业若限1.5小时,学生要做(坐)8小时!

有人说:中国孩子是“坐”大的。

他们缺少运动,缺少复习、预习课本等的自主时间,更缺少睡眠!

过多的作业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还是学校……?

学生不是机器,他们是未成年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

教师的职责不是为了学生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吗?

切勿不惜以学生的身体为代价!

篇6

这是该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这个系统中,记录着学生的各种数据,教师能轻松掌握学生的知识点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课后作业时间也有效减少。“借用农业术语,我们就是变漫灌为滴灌。漫灌就是不合理的作业,繁琐、重复;滴灌就是有针对性地教学。”校长陈立华说,“滴灌是针对根的灌溉,有效、节约。对学生来说,小学也是人生的根,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

学校经过长期的教学和研讨,提出了“构建幸福教育的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实现“四个转变”:课程设置关注人的发展,由知识向能力转变;课时长度立足实际需要,由平均向按需转变;课程目标突出能力培养,由单值对应向多元对应转变;课堂教学强调因材施教,由漫灌向滴灌转变。

该校精心设计了“作业监控记录表”,这是学校对课业负担进行“日记录、周监控、月评估”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份四年级某班3月份的表上,列明了每天语数外三科的作业类型,有预习、摘抄、简算等内容,都是基础作业,全部完成时间控制在二三十分钟。班主任是“监控”班级作业情况的统筹者,某科的作业稍多,别的科目就要减少,控制总时长。

“减量不等于减质,我们减的是重复性的内容,有兴趣、有余力的孩子还可以自行拓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学校副校长张琪说。“四年级有七八个孩子特别爱写作,在班级空间里贴出自己创作的小说,‘粉丝’还不少。”说起这些,语文老师刘立红显得很高兴。

篇7

“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之后,很多妈妈或自己或被说服着把“二宝”纳入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二宝的到来,代表着我们要放弃什么,又意味着我们能得到什么?作为资深的二宝妈妈,崔老师也许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答案……

“妈妈不在,姐姐在!”

某个周末,我有事外出,照看姐妹俩的任务就落到了老公的身上。当我回家的时候,老公正忙着做饭,姐妹俩坐在一起,姐姐正在给妹妹讲故事,妹妹用眼角瞟了我一眼,并没有表现出见到妈妈的惊喜和兴奋,姐姐呢,更是专注地给妹妹讲故事,全然没有对妈妈回来有什么表现……

作为妈妈,我自然希望姐妹俩相亲相爱,可眼前明明是姐妹俩相亲相爱的场景,我心里却有隐隐的失落。

儿童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指出,独生子女缺乏恨的经验。当小弟弟或小妹妹出生时,孩子从感到嫉妒、痛恨到逐渐接受弟弟或妹妹的存在,最终会产生互相爱怜、彼此忠诚的感情,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们感到了由恨到爱的转变和整合。而没有同胞竞争的独生子女则没有这种机会来学习表达恨意和愤怒,也不能体会到细腻的歉疚感。

我一直非常关注格格作为姐姐的“丧失”之痛,在妹妹2岁之前,姐妹俩的争吵频率似乎一直很难下降。正当我纠结这样的争吵什么时候是个头时,姐妹俩的和谐场景开始出现:

镜头一:

我和老公带孩子们外出游玩。午饭后,1岁半的妹妹开始午睡,于是,我抱着妹妹到车上休息。而5岁半的姐姐因为玩得过于兴奋,嘴巴不停地在说话,还不停地问我问题。

我对姐姐说:“妹妹在睡觉,请你小声点。”

尽管我不停地示意姐姐安静,但由于姐姐还沉浸在之前的状态中,很难停下来。终于,妹妹被吵醒了,“哇”地大哭起来。

我轻拍妹妹,轻轻地说:“哦,宝贝,对不起,我们把你吵醒了,让妈妈来抱着你,请你继续睡吧!”

但是,那天的妹妹不知怎么了,虽然还迷迷糊糊的,却带有强烈的攻击性,她挥舞着小手来打我。

看到妹妹这样不停地“打”妈妈,姐姐终于按捺不住了,说:“妹妹,你打我吧,是姐姐把你吵醒的!”姐姐边说边抓起妹妹的小手轻轻打自己的脸。

说来也真奇怪,妹妹竟然安静下来了,不一会儿,又睡着了。

我惊奇地看着姐姐。姐姐不好意思地对我说:“妈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姐姐是真实地在表达自己的歉意,而不是外在力量强迫她这么做。

镜头二:

一天,2岁的妹妹和6岁的姐姐躲在餐桌底下玩游戏,两人窃窃私语,似乎在密谋什么事情。这时,我随口问道:“你俩在说什么呀?”姐姐立刻就对妹妹说:“不要告诉妈妈!”妹妹坚定地重复:“不告诉妈妈!”

镜头三:

2岁的妹妹总是不肯自己走路,要我抱。而我却不愿意总抱她,于是,妹妹转向姐姐:“姐姐,抱抱我!”

6岁的姐姐自己都还是个孩子,但她却停下来,抱了抱妹妹,然后对她说:“姐姐抱不动,妈妈累了,妹妹拉着姐姐的手一起走好吗?”妹妹顺从地依偎在姐姐的身边,手拉手向前走。

镜头四:

妹妹2岁2个月,我有事出差,姐妹俩白天都在我办的汇乐园里。我回来后,老师和我说了一件她观察到的事情。

有一次,妹妹想妈妈了,就哭,正在一边玩的姐姐立刻过去抱住妹妹说:“妹妹别哭,妈妈不在,姐姐在!”然后,妹妹就真的不哭了。

老师说:“你不在的时候,姐姐真的会像妈妈一样去照顾妹妹。”

“妈妈不在,姐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其实埋藏着负责、担当、照顾、支持等正向的力量,但作为成人的我们却经常只看到他们争吵、竞争、欺负等负向的行为。

手足之情,是我们中国人对兄弟姐妹之间亲密关系的一种比喻。手足由同一个身躯伸出,靠着同一心脏压缩出的血液而生存,他们彼此扶手,荣辱与共。用“手足”来比喻同胞亲情,其实也是表明手足之间的亲密相处、互帮互助。

在我们的生命中,可能获得的朋友相当的多,但不会有任何朋友能完全等同于手足。朋友可以绝交,从此便不再是朋友;夫妻可以离婚,从此就不再是夫妻。但手足即使绝交,身上依然流淌着相似的血液。

在多子女家庭中,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兄弟姐妹就成为他们的合作者和同谋者,既是学习的榜样,也是引以为戒的例子。手足虽然互相训斥,但也互相保护,虽然互相激励,但也互相让对方痛苦。

伟大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在她的自传《黑莓的冬天》中这样写道:

“在成长的过程中,姐妹们表现出了激烈的争斗;在成为年轻的母亲后,她们拿子女来互相攀比,这无疑是争斗的延续。但是,当孩子们渐渐长大,姐妹们反而比以前亲密了许多。到了晚年,她们又常常是彼此精挑细选的、最令人开心的伙伴。”

玛格丽特・米德还分享了她童年记忆中非常有价值的珍贵画面:

“只有我和露易丝能回忆出库尔奇是指什么,它是一只欢蹦乱跳的长毛狗,还总是耷拉着耳朵;记得后院长着一棵漂亮的苹果树;记得母亲开车载我们去海滩的路上唱过《两只织布鸟》;记得父亲在卧室的地毯上打高尔夫球;记得一位名叫凯瑟琳的保姆,在晚间祈祷时教我和妹妹说:‘愿上帝保佑我的父母、所有亲戚、朋友和宾・克罗斯比。’”

我曾看到许多二宝家庭,因为怕两个孩子互相影响,于是让两个孩子分开。一个养在爷爷奶奶家,一个养在自己家;一个奶奶养,一个外婆养。在分开的情况下,两个孩子的冲突是减少了,但是,隔阂也增加了。成年后的两个孩子,也许就失去了童年的共同记忆。

篇8

数字备忘

婚检率 2003 2004

广东 52% 2.9%

广西 51.7% 1.55%

有一些孩子,一生下来就生活在疾病与痛苦之中,他们面色苍白、体虚力弱、骨瘦如柴;他们腹部隆起、骨骼发育不健全;他们需要按时输血以维持生命,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否则死神随时都会光顾,而他们,就是地中海贫血的重症患儿。

他们本来也应该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花一样的面容,但是因为父母都带有轻型地中海贫血的遗传基因,而轻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多无症状,更不自知,如果不进行婚前检查或产前筛查,根本无法预先防范,于是,25%的患病机会就成为这些孩子100%的痛苦人生。

曾是同林鸟,狠心丈夫抛妻弃儿

8年前,一对夫妻生下了一个患有重型地中海贫血的儿子,那以后,深深的愧疚便烙在了母亲的心上,但是她还庆幸自己有个疼她和儿子的老公,家里的经济条件还算富裕。正当她满怀信心救治惟一的儿子时,丈夫却带着家里所有的存款悄然“消失”了,留下了几十万元的欠款和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孩子。

这对夫妻就是丁霞和吴大志,他们是1994年经过自由恋爱而结婚的。婚后,两个人一起做小买卖,共同奋斗了几年之后,家庭条件好了起来。1997年,盼望已久的儿子降生了。看着襁褓中漂亮的宝宝,夫妻俩高兴得做梦都会笑。可是,宝宝8个月大的时候,丁霞突然发现他反应很不正常,他在晚上经常会吐奶、哭闹、精神不好,刚开始,一家人也没太注意,以为是小毛病。可没几天,孩子就开始发烧、腹泻。这下可把夫妻俩吓坏了,他们忙抱孩子到县医院检查。医生仔细检查后,对夫妻俩说:“你们的孩子患的可能是地中海贫血症,我建议你们还是到广州市妇婴医院检查一下,那里的检测技术比较先进。”从没听说过“地中海贫血症”的丁霞和吴大志根本就不知道这个病的可怕,听了医生的话,就连忙赶到广州市妇婴医院做了详细的检查。

检查结果证实了孩子得的确实是“重型地中海贫血”。而且,夫妻俩都是轻型地中海贫血。医生告诉他们,得这个病的孩子只能靠每个月定时输血维持生命,但一般活不过3岁时。听到这个噩耗,夫妻俩一下子就垮了,抱在一起号啕大哭!看着鲜红的血浆注入到儿子细嫩的体内,丁霞那颗做母亲的心都被搅碎了。但是她擦干了眼泪,告诉自己:孩子是我生出来的,我要为他负责,我绝对不能让他死!让她感到欣慰的是,丈夫在她最痛苦的时候一直支持着她,他往返于医院、家、生意之间,再苦再累却没有说过一句。他坚定地告诉丁霞:“你就放心地陪着儿子吧,我是你们坚强的后盾。”有了这个后盾,丁霞的心踏实多了,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2000年,眼看儿子就要过3岁生日了,丁霞准备给孩子过一个难忘的生日。这天一早,吴大志像往常一样,去店里忙生意。可是,丁霞陪着儿子等了他一晚上,也没有见到人影。更可怕的是,自那以后,吴大志好像人间蒸发一样,彻底从丁霞的世界里消失了。刚开始,丁霞以为丈夫被人绑架,可是当她找到吴大志最后出现的那个茶楼打听时,服务员却告诉她,吴大志是和两个人一起离开的,并不像绑架。就在这个时候,丁霞发现家里所有的存折都不见了,她忙赶到银行去查,原来存折里的存款在吴大志失踪的那一天全被提走了。

丁霞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怎么也想不通,那个对她体贴有加、从没抱怨过儿子的病、买回水果总是挑两个最大的给她和儿子的丈夫怎么会突然扔下她和儿子不管了呢?而且竟然还狠心拿走了全部的积蓄!那是儿子的救命钱啊!丁霞紧紧地把儿子搂在怀里,哭得嗓子都哑了。祸不单行,就在她被丈夫的绝情伤害得体无完肤的时候,债主们闻讯都赶来讨债了。最后,那些债主一起把丁霞告上了法庭,法院把丁霞的房子、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拍卖了,还了几十万的欠款。走出那个自己苦心经营的家,丁霞两手空空地带着孩子搬到了临时租的房子里。

这一连串的事情发生得太快了,让她来不及细想,更没时间继续悲伤,对她来说,最重要的是儿子下一次输血的钱怎么办?这时,母亲张美英闻讯赶来了。看着心力交瘁的女儿,张妈妈心疼得大哭起来。从那时起,张妈妈就充当了“爸爸”的角色,帮助女儿照顾可怜的外孙。有的朋友劝丁霞一定要把吴大志找出来,把家产要回来,孩子就有救了。可她知道有太多的人这样“走”掉了,有时间还不如去赚钱给孩子治病,哪儿还有心情找那个无情无义的人啊!

困顿中,丁霞借了钱重新做起了批发小食品的生意,一天天累死累活就为了给孩子治病。而张妈妈则担起了照顾孩子的重任,因为经济上的拮据,他们一个月只能维持一次输血。每到月底,祖孙俩就要从县城赶到市里。因为丁霞不想让外人知道儿子得了这个病,怕孩子受到歧视,所以,每次张妈妈拎着祖孙俩一天的食物和衣物被邻居看到时,她都会告诉人家,自己是带外孙到市里玩,看着别人羡慕的眼光,张妈妈却像吃了黄连,偷偷地把眼角的泪水抹掉。输血顺利的话两个多钟头就能结束,如果中间出现了滚针、血流不畅等问题,时间就长了,最长一次竟花了13个小时。输血时,张妈妈一步也不敢走开,有时输完血天色已晚,他们不得不留在医院里过夜,张妈妈就在走廊的长椅上凑合一夜,第二天再带着外孙赶回县城。

别人是供房子,而我供的却是随时都会倒塌的“房子”

一晃儿,丁霞的儿子浩浩8岁了,他一直在广州市妇婴医院输血。几年来,医学不断地进步,重型地中海贫血症可以通过干细胞移植手术达到根治的效果。最初,干细胞移植只能通过同胞的脐带血移植,当丁霞弄明白,必须要她和丈夫再生一个完全健康的孩子,用这个孩子的脐带血移植给浩浩时,丁霞刚刚燃起的希望又破灭了。

每天,她想的就是怎么赚钱,怎么治孩子的病,早已把吴大志忘到脑后。但如今,当她知道救孩子的惟一希望还是在吴大志的身上时,她崩溃了,这么多年的辛苦仍败给了那个绝情的男人,一如5年前他的出走,这次,他再一次毁灭了儿子生的希望。后来,干细胞移植发展到无血缘关系的外周血移植,在医生的帮助下,浩浩和捐献者进行了几次配型,但都没成功。2005年3月,当记者到广州市妇婴医院采访时,遇到了来院输血的丁霞母子和张妈妈。这一次,还是张妈妈陪着浩浩来输血,而丁霞是来医院进行配型检查的。医生告诉她,只要血型符合,母亲也可以移植干细胞给孩子。

浩浩的眼睛大大的,是个很好看的小男孩,没有一丝地贫患儿的外貌特征。陪在一旁的张妈妈告诉记者,浩浩的学习成绩很好,是少先队员,还是三好学生。浩浩唱歌很好听,写得一手好字,画画也很好,在他们租住的房子墙壁上贴满了浩浩的“大作”。张妈妈还悄悄地告诉记者,浩浩在学校很受小女生的喜爱,好多女生都会送他礼物。病床上的浩浩听到这里,原来一直面无表情的脸一下子红了,露出了一个孩子本该拥有的灿烂笑容。

满面风霜的张妈妈一提起女儿,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小霞太不容易了!我和她爸都没有工资,所有的生活费和医药费都要靠她一个人凑。她一个女人太苦了,当妈的不帮她,谁能帮她啊?小霞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心里总惦记着浩浩的病。现在她挣的钱都花在了浩浩身上,一个月两三千块,真不知道孩子再大一点该怎么办!”

记者见到丁霞的时候,她刚刚抽完血,等待最后的配型结果。当记者表示希望能和她谈谈浩浩的病情时,丁霞有些戒备的心理,再三叮嘱记者不要登出浩浩的真实姓名,也不要拍照,她希望能给浩浩一个平静的生活环境。

她告诉记者,每一次到医院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作为一个母亲,她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延续儿子的生命,去珍惜与儿子共度的每一天。她把所有的痛苦一个人扛,没有向任何人哭诉,也不求别人的怜悯,只想让孩子平平静静地过日子,“连自己的父亲都不帮他,还能靠外面的人帮多少呢?”只有自己帮自己。她内心中最感激的,就是医院里所有的医护人员,这么多年来,是医护人员充满信心的笑容给了她坚强的力量,让她能一步步地走到今天。

然而,一个女人到底能承担多少的痛苦呢?有的朋友说丁霞现在所做的都是“无用功”,是白养儿子。还有人说:“你太傻了,他爸都不要他了,你还要他干吗?”听了这话,丁霞心都凉了,她最困难的时候,没向朋友要过一分钱,求过一次帮忙,她不想拖累朋友,但是却一直无法得到朋友的理解和支持。真是针扎不到自己就不知道疼啊,他们不明白浩浩就是她的命根子!她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他死?无论她再苦再累,只要看到每次浩浩输完血脸色变得红润了,她就什么苦都不觉得了。“别人都是每个月交钱供房子,我是供一座随时会倒塌的房子,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儿。我不想跟人家说,说了也帮不上忙,说出来还要把自己的伤口剥开,疼啊!”

一提到儿子,丁霞的泪水就止不住地流。几年来,每次输血都是自己的母亲陪浩浩,自己从来不去。不是她不想去,而是一看到针扎在儿子身上,她的心就哆嗦,然后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可她还得挣钱给孩子输血,她绝不允许自己倒下。而浩浩也带给她太多的快乐:成摞的奖状,老师连声的称赞,她以自己拥有这个好儿子而骄傲。浩浩越乖,她的心就越疼,她做梦都想,要是浩浩能恢复健康该多好啊,她什么都不求了!如果用自己的命来换儿子的健康,她会毫不犹豫地豁出这条命来!可是她的命救不了儿子,自己只能绝望地等待,一天天地数日子,每晚都会从睡梦中惊醒。她不敢想象失去儿子的日子,一想人都空了。对于移植手术,丁霞越来越觉得希望渺茫,丈夫仍杳无音讯,儿子的年龄也渐渐大了。

当记者问她,结婚前是否参加了婚检时,她说婚检是做了,但没有专门做地中海贫血症的检测,因为她当时根本不知道有这个病。最后悔的是产前检查也没有做,结果给儿子带来了这么大的灾难,她一直深深地自责。她跟浩浩说:“做我儿子那么辛苦,不要做我的儿子了。”浩浩却说:“我喜欢做你的儿子,只是为什么我要有这个病?”看着孩子无辜的表情,丁霞没法回答她。多少次,浩浩哭着说:“妈妈,我不想得病!”丁霞听了都要疯了。去年丁霞生日的时候,浩浩闭着眼睛虔诚地许愿:“让妈妈以后都不哭。”以前丁霞一哭,儿子就跟着哭,从那天起丁霞再也不敢在他面前哭了。“我要给儿子一个安安静静的环境,哪怕他最后还是要离开我……我也无怨无悔。”

离开医院后,记者的眼前时时浮现丁霞一家以及很多地贫患儿和家属的样子: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睛中藏着莫名的忧虑,也许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病情的严重性;而家长们在孩子面前都是轻松谈笑,想让孩子感觉不到自己的特殊,但是一转脸,他们都要咬紧牙关才能止住涌出的泪水……

对“地贫”,我们知道多少

“为什么没早一点取消?”这是两年前记者听说要取消强制婚检这个消息时,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我是一个生活在大城市里的知识女性、大学本科学历,有中等的收入,但是当初结婚的时候,也还是想着怎么能逃避这道关口,最后实在没辙才去婚检的。而放眼周围,托关系走后门不去婚检的,大有人在。

不想去婚检的原因,虽然每个人都各有不同,但不外乎嫌麻烦、不好意思,或者害怕暴露隐私……殊不知艾滋病和名目繁多的性病,以及上千种遗传病、传染病中的任何一种都能让新婚夫妇的幸福大打折扣,甚至改变两个人后半生的命运。如果结婚之前,能够真正了解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我们还能那么勇敢地对婚检说“不”吗?

也许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不愿去婚检在很大程度上与费用有关,但在大中城市,婚检率的骤降绝对不是因为经济问题。有很多报道都在拿数字说话,称2003年10月《婚姻登记条例》出台取消强制婚检后,各地的婚检率直线下降了多少个百分点,但记者认为,这并不能说明“强制婚检”有多必要,暴露的其实是之前被强制婚检所掩盖的、人们对于婚育知识的严重匮乏。

取消强制婚检,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也给予了老百姓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当事人必须要确实具有对自己的选择后果承担责任的思想准备和行为能力。

都说无知者无畏,其实建立在无知基础上的无畏,是一种非常可悲的精神状态。

重型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因为患者身体无法制造足够的红血球来支持生长及正常的活动。最早是在意大利、希腊和其他地中海区域的民族及其移民的后裔中发现的,因此而得名。后来发现除地中海地区之外,其他临接海洋的地区也是此病的高发区,所以又叫“海洋性贫血”。

20世纪40年代,我国第一例地中海贫血在广东被发现。广西、广东、海南、云南是这种病的高发区,福建、四川、贵州、湖北、湖南等地也较为常见。广西医科大学75岁高龄的龙桂芳教授对8个民族10万人普查后发现,广西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高达20%,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地贫基因携带者。

而这也已经是20多年前的数据了,龙教授在采访中说,近三四年来,她每年对全国各地送来的“疑似地中海贫血”血液标本进行化验,无论是收到的标本还是被确诊的人数都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英国王室中流传出来的血友病能够让沙皇王朝衰败,足见遗传性疾病的毁灭性危害。地中海贫血也是这样一个可怕的幽灵。虽然重型患者会严重贫血,肝脾肿大,生长发育缓慢,往往幼年夭折或孕育六七个月时死胎;但轻型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他们只是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婚配以后有25%的机会产生重型和50%的机会生下轻型地贫婴儿。因此这个幽灵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它像半颗隐形炸弹,悄悄地藏于人体之内,一旦遇到另一半,就会马上被引爆。

轻型的地贫患者不需要治疗,而重型地贫患儿,治疗起来则非常麻烦。常规治疗是定期输血以维持生命,但长期的输血,又会引起过量的铁沉淀,所以他们还得做去铁治疗。一般的去铁治疗方法是,用“皮下注射泵”在肚皮上注射,每天要持续8~12小时,不少患儿因为去铁过程太痛苦而无法坚持。

为了减轻去铁过程的痛苦,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国内率先引进了一种名为“去铁酮”的新型口服药。使用口服方式去铁,可以省下1/3的费用。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输血量增大,去铁药剂量的增多,如果按正规的要求治疗,其费用是非常高的。一般情况下,1-3岁的孩子一个月最少要20支去铁药物,一支76元,加上输血,要两千多;4-7岁的孩子要三四千元。孩子年龄越大,需要的费用也就越多。

这么高的费用,使很多患者的家庭倾家荡产,所以民间把地贫患儿叫做“吸血鬼”。许多孩子都难以维持正常治疗,至于一些农村的患儿,只能一直等到奄奄一息了,家里再卖一只鸡或一头猪,来给他输一点血。由于高昂的费用,有的孩子一旦被确诊为重型地贫后,家长就再也不带孩子来治疗了,而放弃治疗,等待的只有死亡,这样的孩子太多了。众所周知,现在国内的临床用血非常紧张,而这些重型地贫孩子每个月都必须获得输血。这么多的血从哪儿来?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现在“O”型血和“AB”型血比较紧缺,医院便发动互助献血活动,要求患儿的家长必须献血,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有血输。

在广州采访时我们见到一个3岁大的小女孩,个子比同龄孩子矮得多,脸黄黄的像秋天的萎菊,鼻梁扁扁的,两眼之间的距离很宽,已经开始有了地贫孩子的典型相貌特征。这个孩子已经3个月没有输血了,血色素很低很低。孩子的父母跑了很多家医院都说没有“O”型血,而父母又因为体重不够90斤,不符合献血的标准。于是,这对父母到街上的献血车旁求好心人帮帮忙,付给他们钱。可是那些人都怀疑地躲开了。如今,这对瘦弱的夫妻只能这样天天领着孩子往医院跑,盼望着哪一天能交好运。而这个生命被攥在死神手里的孩子,就那样茫然地睁着眼睛看着父母跑来跑去,那种眼神真让人心疼。

而能够坚持做彻底去铁治疗的患儿,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黄绍良教授估计,在中国还不到1/5,“地贫患儿大多数到10岁左右就会因肝硬化等病死去。”因此,国内重型地贫患儿的寿命要比国外患儿短很多,国外最好的能活到40岁,国内的能活到十几岁已经很少见了。

目前能够根治地中海贫血的方法就是移植,包括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同胞骨髓移植以及同胞脐带血移植。虽然国际、国内对移植治疗地中海贫血还存在分歧,但根据广州妇幼保健医院成功实施的16例移植手术来看,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但是移植需要的费用很高,从20万到30万不等,这笔可观的费用把很多家庭都挡在了希望的门外。同时,由于国内捐献骨髓人数太少,骨髓库资源也十分有限,即使出得起钱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幸运地找到合适的配型,毕竟同胞的配型成功几率也只有25%。现在,有太多的孩子等着200cc血救命,更有太多的孩子等着相同的骨髓救命。如今的骨髓捐献技术已经很发达了,外周采血即可确定是否配型,如果配型相同,只要像献血一样抽取200cc的血液即可挽救一个幼小的生命。捐献者可以到当地的血液中心咨询相关事宜。

除了婚检,还有什么能挡住地贫的洪流

可以说,对于地中海贫血这种疾病,在医学上对其认识得已经很清楚了。虽然治疗起来比较麻烦,但凭现有技术手段却是完全可以控制和避免的。塞浦路斯以前也是地中海贫血的高发国,但是从1975年开始执行世界卫生组织的预防计划,到1983年就已经实现了重型地贫患儿零出生率,而且这项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广东和广西这两个高发地区,也都在2000年前后开始在婚检地加入地贫基因检验项目。当时婚检是强制程序,城市的婚检率已经达到了99%,但因为农村婚检率极低且基数比较大,其平均婚检率在50%到70%左右,所以当时仍然有重型地贫患儿出生。现在国家把婚检政策由强制改为自愿,参加婚检的夫妻已经少得可怜。这道形同虚设的堤坝,还能挡得住地中海贫血这道来势凶猛的洪流吗?

广州市妇婴医院儿科主任孙新不无担忧地说:“取消强制婚检刚刚一年多,怀孕需要时间,孩子生下来到发病也有一段时间,最早的6个月,晚一点的还有两岁多发病。因此现在暂时从临床上还看不出问题,但是一两年后,人们就会发现,重型地贫的患儿会急速增加。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它直接影响着我国人口的素质。只有充分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都能自觉地重视婚检,至少怀孕时做好产检,这种情况才能够避免。”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儿科教授方建培认为:“取消强制婚检,不太符合我国国情,因为人们的侥幸心理太强,没有自觉意识;而且思想上不重视,觉得麻烦,还有很多人认为婚检会侵犯个人隐私,自己的事不愿意让别人干涉,其实这都是因为不知道具体危害,不知道得了病后会这么惨。”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潘春惠副院长告诉记者,在她所见到的地中海贫血患者中,大部分是因为出现其他病状到医院就诊时,才被查出来的,很少有病人主动要求进行地中海贫血的筛查。广州市妇幼保健医院负责婚检的马宏民主任也提到:“在取消强制婚检以后,主动来婚检的人群中,其学历都普遍比较高。以前强制婚检时,大学本科的不到30%,而现在达到70%。

因此,要想有效提高婚检率,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优生优育知识、让人们自觉意识到婚检的重要性,才是根本途径。当然婚检不是最终目的,提前规避婚姻中的健康风险,有效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才是最重要的。亡羊补牢,犹为未晚,针对地中海贫血项遗传性疾病,面对婚检防线失守的严峻现实,我们当前最紧迫的就是要更牢固地建立起产前筛查这道防线。

产前诊断也是预防地中海贫血发生的重要手段。如果你没有婚检,那么只要在怀孕56天至65天到医院做产前诊断,就可以知道胎儿有无地中海贫血,若胎儿显重型或中间型地中海贫血,就可以马上采取措施,从而避免一场家庭悲剧的发生。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婚检这道防线,光靠产检,技术要求高、费用也较高。对于个人,流产经历带给身与心的痛,恐怕对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都是一场噩梦。既然风雨终归要来,我们为什么不能提前买一把伞,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主动,来为我们的生命保留一份从容呢?

小贴士

篇9

2、自己带孩子,其中的心酸,只有自己能体会,就算你就在我身边,你也不会懂!

3、果然怀孕生孩子带孩子这过程中有很多心酸和委屈,只能夜深人静时拿出来流流泪,其他时候强颜欢笑到底。

4、一个人带孩子最怕的就是半夜发烧,各种心酸只有自己知道。

篇10

也许你曾感受过母亲对儿子的那种牵挂;也许,你曾感受过妻子对丈夫的那种依恋;也许,你曾感受过孩子对父亲的那种期盼!那么,当你凭借强健的体魄登杆爬塔,越岭翻山时;当你施展娴熟的技巧接表挂线时;当你奋战在电业的前沿而骄傲地宣称是光明的使者时,你的头脑是否绷紧了安全这根弦?原创:

安全,这两个普通的字眼,在我的心中曾是那样平凡,但是当一场悲剧在我身边猝然发生,我的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我不忍心说出这位主人公的名字。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供电职工,平日里他工作一直很出色。但在一次登杆撤线的作业中,他忽略了一个不该忽略的细小环节——没有打临时拉线。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次小小的忽略却造成了他终身的遗憾。就在他剪断最后一根导线准备下杆的时候,他感受到电杆在剧烈的摇晃。接着,电杆倒下了,他也倒下了……当他再次看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已是三天之后,躺在医院病床上的他早已是遍体鳞伤。

出事的当天,他年迈的老母亲听到儿子不幸的消息,急火攻心,当即晕倒在地上;正在上班的妻子接到电话以后惊叫了一声,继而发疯似的向医院奔去;才满两岁的孩子,晚上见不到父亲回家,哭喊着找爸爸,然而他的妈妈却不忍心把孩子带到他那惨不忍睹的父亲的床前。她怕呀,怕在孩子的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可怕的印迹。就这样,一个充满幸福和欢乐家庭,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

在护理他的那些日子里,我亲眼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给儿子喂饭时那颤抖的双手,年轻的妻子给丈夫擦背时那双浸满泪水的眼睛;天真烂漫的孩子注视父亲时惊恐得不知所措的神情……看到此情些景,还有谁的内心不是为之一颤?还有谁会若无旁视的面对眼前的一切?

这起事故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训。然而,就是这个晴天霹雳的震撼,却仍有人在神经麻木,视安全于不顾,酿成了一起更加悲惨的事故。他是一位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在一个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的夜晚,他在没有做任何绝缘防护的情况下,匆忙奔赴出事现场。一万伏高压线因高温熔断掉在了地上,就在这一瞬间,他被强大的电流击倒在十米开外的地上……来不及与朝夕相伴的同事说上一句话,来不及面对妻子实现那曾经许下的诺言,来不及亲手接过襁褓中的婴儿看一眼,就匆匆走完了他二十四个短暂的春秋。

是什么导致这些悲剧的事情发生?我说:“是盲目,是疏忽,是对安全观念的淡漠,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

也许,有的同志会说:“我不惧怕死亡。”但我要奉劝你,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也许,有的同志会说:“我不惧怕伤残。”但我要奉劝你,不要作毫无价值的冒险。

也许,有的同志对别人的悲剧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违章蛮干。但我要大声的提醒你:“危险就在你面前,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

朋友们,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每个人都仅有一次,自酿的苦酒自己可以喝下,自己的痛苦自己可以承担,然而留给母亲的悲哀,妻子的伤痛,孩子的阴影,却是任何人也无法抹掉的。

作为一名电业工人,我们都懂得这样的道理:违章作业是最可耻的表现,忘记安全,危险就潜藏在身边,遵章守纪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那么,我们为什么有章不循?有规不守?是因为你工作多年,对各项操作轻车熟路就可以把《规程》放在一边?

朋友们,你可知道?那本薄薄的《安全规程》浸透着多少血泪,多少悔恨,多少辛酸?原创:它积累着多年的宝贵经验,它已成了我们工作中的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