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4 20:2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话传说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神话传说故事

篇1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起源于上古时代,2021年中秋节的神话传说故事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2021年中秋节的神话传说故事,请您阅读!

中秋的神话传说故事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的由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后,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传说唐太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元末朱元璋起兵时以月饼秘密传递“八月十五日杀鞑子(即蒙古)”讯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将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赏 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每逢中秋便摆出果品,赏月畅谈,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

此外,我国很多地方还有祭月、拜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向明月寄托对未来的希冀。

吃月饼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人们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赏 桂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广东地区将花灯挂于高处,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观 潮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中提到:“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烧 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猜灯谜

篇2

这本书是尚燕彬和张红梅着的,中华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一样绚丽多彩。

走进神话传说的世界,我们不难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与崇拜;对灾难和困苦的不屈争斗;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热爱;对纯真爱情的讴歌与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邪恶势力的憎恨等丰富细腻的感情。

走进神化传说的世界,我们还会认识许多可爱的人物:用生命创造世界的和女娲;为人民造福的伏羲氏、神农氏、大禹、羿;为理想奋斗不止的愚公、刑天、鲤鱼;为人民发展立下大功的燧人氏、仓颌、嫘祖、孔子……

这本书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出于对神话传说故事的热爱,于是我也尝试着写了神话故事《梦神》,我非常喜欢这篇神话故事,常把它拿来读。以后我要争取写出好多故事来,和朋友们一起读!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篇3

我们从小就知道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虽然版本不太一样,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和嫦娥,吴刚或者是玉兔相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中秋节6大经典传说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中秋节6大经典传说故事中秋节传说故事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节传说故事二: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6大经典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中秋节玉兔传说

中秋节传说故事三: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以下三大传说,则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型,与知名历史人物和史料记载紧密联系。让我们继续细品吧!

中秋节传说故事四: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6大经典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中秋节

中秋节传说故事五: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中秋节传说故事六: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中秋节起源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篇4

1、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2、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倭纳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他将中国神话介绍给西方读者这一事实,还在于他对中国神话所进行的理论归纳和探索。为了进一步了解倭纳对中国的神话研究,笔者首先对作为中国学家的倭纳作一介绍。

倭纳,全名为爱德华・西奥多・查默斯・倭纳,其英文名为Edward Theodore Chalmers Werner。1928年,他的《秋叶:自传》包括两部分内容:倭纳所写论文及其自传。在自传中,倭纳详细记述了自己从事中国学研究的原因和著述:

倭纳于1864年11月12日出生于新西兰一个英国基督教家庭。他自幼酷爱读书,中学毕业后,由于他对到英国政府在远东的工作职位产生兴趣,他以高分通过在伦敦举行的英国驻华公使馆领事官职务的考试,应聘成为公使馆翻译实习生。1884年6月4日,倭纳与另外三人历经周折到达北京。来华之后为了适应沟通的需要,倭纳一行开始学习中文。两年后由于他的出色的中文水平,留在英国驻华公使馆工作,1889年升任公使馆助理。而后升任驻华公使馆领事官,先后在广州、天津、澳门、杭州、琼州、北海、江门、九江、福州等地的英国驻华领事馆工作。1914年他从领事官的职位退休,居住在北京, 专注于他所感兴趣的中国学研究。

长期在华工作和生活使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他的自传里的记载,在北京时,他曾经骑着毛驴游览了北京及其许多周边地区,被中国古都的古朴和周围大自然的和谐所深深吸引。催生出他多部有关中国的著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目睹英国公使馆内部工作人员之间的明争暗斗,也无法容忍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诋毁和倾轧。经过认真思考,他决心远离纷争,在做好领事官工作之外,用业余时间从事两件事:户外锻炼和室内读书。每到一个城市,因为任职需要他都要为自己开辟出一个空间或腾出一个房间做书房,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中国古籍,从而为他的中国学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他的第一部有关中国神话的著作《中国的神话与传说》(Myths and Legends of China),1922年由George G. Harrap&Co.,Ltd.在伦敦出版。该书所参考的中国古籍为《历代神仙通鉴》(32卷)、《神仙列传》(8卷)、《封神演义》(8卷)、《搜神记》(10卷)。此外作者还参考了《四库全书》以及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的私人藏书。为了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神话和传说,倭纳在著作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中国社会学,内容包括中华民族的起源,各民族的南北迁徙,中国人外表特征,中国古代的婚姻,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概况;该书第二章的内容,体现了倭纳中国神话研究的重点章节,该章节题为“论中国神话”(On Chinese Mythology),从该章节的内容,倭纳提出关于中国神话的鸟瞰式的宏观研究的主要论点:

首先,倭纳为神话作如下定义:“神话是不科学的人对另外一个未知世界的一切神秘莫测的现象和行为所进行解释的学说。”对于相当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缺乏古希腊神话的偏见,倭纳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善于修史的国家;中国古书对中国历史的记载“严谨而精确”,而希腊神话的诞生依赖于丰富的想象,缺乏历史的真实。

在与希腊神话的比较之中,倭纳探讨了中国神话的起源和特征。他认为希腊神话的故事之所以作为欧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广为流传,不是由于神话本身,而是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争夺和冲突而被人们所关注。倭纳还从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特征说明了中国神话的特征。倭纳认为,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未被宗教所掌控的国家,中国人富于理智、勤奋、冷静而博学,中国的神话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神话的一部分。而中国神话不同于希腊神话,因为中国的古代历史给中国人留下数不尽的英雄、仙女,当然也有恶棍;这些形象在中国戏剧中均有有趣或辛辣的刻画,故无需通过神话的手段来宣传他们。此外,中国人善于给世间最普通的人和事赋予充满诗意的名字,即便是骁勇善战的英雄故事也未必要以神话的形式来吸引中国读者或是听众的注意力。

除此之外,倭纳还为中国的神话做了历史分期。他认为:中国神话在公元800年前数量稀少,到公元前第八世纪,具有占卜特点的神话开始出现,在老子生活的年代,即公元前604年,随着道家的出现,传说故事开始大量涌现,尽管老子专注于阐述道家思想而非传说的创作。老子之后的孔子和孟子都未给中国留下任何传说。但是在战国时期,即公元前500年至100年,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调动起人们的激情,进而促使大量神话故事诞生。倭纳认为左丘明开始创作传说故事,而列子是这个历史上最早写神话故事的作者之一;列子是首位写关于西王母故事的作者。中国的唐朝即公元618至公元907年,和平的环境带来文学艺术的复兴,然而该时期神话创作并未出现兴盛的局面。到了宋朝,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理性思维对中国神话的创作是个致命的打击,因此在宋朝之后,中国未出现新的神话作品。即便有一些神话作品出现,也只不过是黄昏落日。

最后,倭纳给中国神话和传说作出结论,他认为中国神话为数不多,而中国传说则大量出现;在元、明、清三朝中国鲜有神话出现,而出现了大量的传说,分析起来,主要是因为神话更具有普遍意义,而传说则更具地域特色,更具人性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下层阶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也更迷信;与上层阶层相比,他们更具丰富的想象力,因此他们也更加相信传说故事,尽管传说故事往往被上层阶层拒绝甚至嘲笑。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倭纳对中国神话的认识的局限性,也在这里显现出来,例如,他提出中国神话和印度神话同源。在他此后的《中国神话辞典》一书的序中,他提出,很难区别中国神话和印度神话;另外他还提到,占比例很小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神仙也被写入辞典,目的是为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神话故事相关的文化背景。由此可见,他在其《中国神话辞典》中将许多印度教神话词条编入辞典也就事出有因了;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对倭氏的评价是公正的、符合史实的。

李福清将倭纳的《中国神话辞典》收编入他所编著的《中国各民族神话研究外文论著目录》一书中(目录的第2页)。李福清在他的“外国研究中国各族神话概况”,即目录“代序”中,对倭纳的这部著作的缺憾之处直言不讳:“1932年Werner的一部大型新作《中国神话辞典》问世……该辞典可题为《中国民间信仰辞典》,而不是《中国神话辞典》。这部辞典不应列入本目录,但因为这本参考书在西方很普及,1961年及1977年在美国再版,而西文至今尚无其他优秀作品,所以还是列入目录中。”在这段文字中,读者除了了解到该辞典的缺憾之处,至少还可以获知两个事实:第一,尚无其他西方学者编著此类著作;第二,它在西方很普及,否则也不会在美国十几年间两次再版。另外据笔者所知,《中国神话和传说》一书由美国Dover Publications, Inc.于1994年在纽约出版,再次说明了倭纳的中国神话方面的著述被美国史学界的认同。

倭纳在他的《中国神话和传说》中,既有鸟瞰式的宏观研究,也有精细的微观介绍,尤其是在章节编排方面。全书共16章,自第3章至第16章,分别题目是和创世神话、中国诸神、星辰神话、雷电风雨神话、水之神话、火之神话、关于流行病、医学和驱邪的神话、慈悲女神、八仙、天门神卫士、诸神之战、猴变神的故事、狐狸的传说、其他传说。书中还有32幅各路神仙插图,是一部系统而全面、理论而实际地介绍中国神话的著述,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切入点。

倭纳的《中国神话辞典》是他在继《中国神话和传说》之后,倾10年之力,于1932年由Kelly&Walsh, Limited 出版社在上海出版。全书626页,在辞典正文前面同样标注英文单词做发音例词的中文声母和韵母的发音,辞典中词条按英文26个字母顺序排列,为方便读者阅读,除按威妥玛注音法标注拼音之外,还在每一个词条标注了中文。他的《中国神话辞典》是在《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基础上,以神仙人物为纲,以西方人为主要读者而编写的。由于倭纳本人对中国神话文化遗产的独到理解,使之在中国神话研究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

倭纳在其《中国神话辞典》序中坦陈自己对中国神话的理解:你若想理解一个陌生的民族,首先要研究他们所崇拜的各路神仙。掌握这些知识(中国神话方面的知识,笔者注),对于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及其戏剧,是必要的;也能提升你对生活在这样一个奇妙国家的兴趣,方便你和这里的人之间的沟通。

尽管倭纳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将近50年,但他毕竟是站在中国文化旁观者的立场上来研究中国神话的,其中不免有疏忽与遗漏。回顾自20世纪发轫期开始的中国神话研究,中国学者应该从倭纳这位西方学者的研究中学些什么呢?袁珂先生将倭纳的研究与中国学者的研究相比之后,指出倭纳的中国神话研究的独特贡献和过人之处:“现在我国有些学者,却只看见中国神话的‘源’,只去研究《山海经》等几部书,而没有看见中国神话的‘流’,不承认后世的许多书籍中也有中国神话,又是一偏。要知须得‘源’、‘流’兼顾,才能认识中国神话之全。”这里袁珂所指的中国神话之流实际包括:一、历史人物的神话;二、仙话中的神话;三、中国化的佛经人物神话;四、民间流传的神话;五、后世产生的带有地方志色彩的神话;六、神话小说。无论是在倭纳的《中国神话与传说》中,还是在其《中国神话辞典》中,读者均能读到袁珂所述中国神话之“流”所涵盖的内容。比之袁珂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倭氏的《中国神话辞典》的确收录词条的范围较广,尽管在大范围的收录中包含不少印度神话的词条,但是倭纳在中国神话研究方面所作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不失为对我国学界的有益补充。评

篇6

夏日里的一天,烈日当空。我急冲冲地去学校上学,走得我满头大汗。

到了半路,突然,天上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不一会儿,那黄豆般大小的雨点从天而降。我立刻逃进一个亭子里,想:我是去学校还是回家拿雨伞呢?要是去学校,放学了,妈妈还要帮我送雨伞。妈妈每天都很忙,不要让她这么忙吧!正是夏天,在雨中跑也别有一番风味。我经过再三考虑便向家飞奔而去。

在路上,雨水立刻就把我的衣服打湿了,但我还是坚持向家里跑,汗水和雨水和在一起,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

回到家里,我发现老天好像故意和我做对似的,骤然间天晴了,再一看,天边还出现了条五彩斑斓的彩虹:红橙黄绿蓝紫,看上去简直是美丽极了!

我望着这条美丽的彩虹,眼前一亮,突然想到了七仙女和董永的神话传说故事。心想:天上这么和谐,我们人间难道不可以这样吗?

篇7

《山海经》、《穆天子传》是我国最早的古籍之一,成书于公元前先秦。我国的大部分的神话和传说故事都记载在这两部书里,后者还杂有某些历史性的故事。

《山海经》

富于神话传说的一部古地理书。旧说为夏禹时所作,不可信。大约出于周秦间人的记载。全书共十八篇,是后来又有了增删羼改的本子。其字数共约有三万一千左右。全书记载了约一百以外的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以及这些邦国、山水的地理关系,风土民俗和重要物产。它还记载了百来个历史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活动或世系。它所记载的地域很广,是一部研究我国古代以及中亚、东亚各族人民上古时代生活斗争与各族关系的重要著作,同时书中所杂有的许多奇禽异兽,神鬼灵怪,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的片段。

《山海经》包括《五臧山经》、《南山经》、《北山经》、《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还有《海内经》、《海外南经》、《海内东经》、《大荒东经》、《大荒北经》、《大荒西经》。这些“分经”有若干篇,各篇每节中都依照山水、神人、金王、草木、禽鸟、兽畜、虫鱼等排列的次序分别作各不相同的记载,有就详细列入,没有就不列入。既条理分明又扼要简洁。

本书的神怪色彩很浓。每记一地一神,都附加祠神用物的说明,所以鲁迅认为它是“古之巫书”。但有不少神话传说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定的科学文化遗产。其中的神话传说反映了我国上古劳动人民和自然界的斗争和社会斗争。例如“精卫填海”(《北山经》)、“夸父逐日”(《大荒北经》)及“大禹治水”(《大荒北经》)、“鲧窃息壤以堙洪水”(《海内经》)之类的便是向自然作斗争的有名神话。又如“獾头国”、“长臂国”、“羽民国”、“奇肱国”等神话,更是上古劳动人民根据现实、加以幻想而创造出来的神话。又如黄帝与蚩尤作战,这是《大荒北经》中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北方两大部族之间的战争;刑天操干戚以舞,这是《海外西经》中的神话,则代表了人民的反抗行动和对上古的最高统治者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而且这些神话是我国文学的土壤和母胎。从它们里面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生活愿望、劳动创造以及英勇的战斗精神:从它们里面还可以了解神话是文学的先导: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对于后世作品的理解,远者如屈原、宋玉等的《楚辞》,近者如鲁迅的《理水》等作品。

《穆天子传》

历史小说,作者不详。晋代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在今河南省汲县境内,从战国魏襄王墓中发掘出来的先秦古书(汲冢书)。本书是其中之一。

《穆天子传》共六卷,前五卷记述周穆王西征的故事。本书又称《周穆王游行记》或《周王传》。周穆王爱好游历,驾着八匹骏马(后文简称“八骏”)到处远游,乐而忘返。途中曾与西王母宴饮唱和。后卷记述周穆王的宠妃盛姬死于游历途中,以及把她运回厚葬的情况。又称做《盛姬录》。书中有考八骏(八骏马)和西王母的故事,为古代神话。《穆天子传》是根据历史与神话传说,并加以夸张虚构写成的历史小说。写作年代当不晚于战国时期。本书全文不过八千五百余字,而所载内容却非常丰富,优美动人。

这部书写作以人物为中心,布局已经略具后世章回小说的雏型。开卷写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驾着八骏,造父为他驾驶,伯天为他作先导,他长驱万里,北绝流沙,西达昆仑,游历了名山绝境。在瑶池上会见了西王母,互相作诗赠答,极尽了宾主之乐事。西王母在本书中已经由《山海经》中的“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蓬散着头发,佩戴各种首饰)的怪神形象,一变而为相当文雅又有礼貌的女人。用鲁迅的话说:“其状已颇近人王”。

周穆王与西王母会面时,正是甲子吉日。穆王献上白圭玄璧,丝织品一百段。西王母很礼貌而乐意地接受了。第二天,穆王又同西王母在瑶池上宴饮。西王母为穆天子唱歌谣:“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意思是,我们彼此天南地北,千山万水将我们隔开。祝福您长寿,还能再相会。穆天子回答:“我回到东土,好好治理国家,使万民得到平和、幸福。三年之后,我将再在昆仑山的郊野里见到您。”然后,穆天子登上太阳沉落的崦嵫山,并把他与西王母会见的事刻记在山石之上,还种下了槐树在旁边,在古的上方书写横额:西王母之山。

后来又经过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加工塑造,把西王母的形象演变成为一位美丽的神女,甚至还创造出一对神仙眷属,又有东王公来同西王母作配成偶了。

穆王的西行,到处受到人们欢迎,并且他把黄牛、丝织品送给西方各民族,把西方各民族的特产如孳木华之实、嘉禾等带回来。穆王所见到殊方异域的种种珍禽怪兽、奇花异草,在书中都一一加以记载。

八骏在《穆天子传》中是作为西行的惟一的交通工具来体现的。在历代的诗文里,对它有不少的歌颂,从南朝宋齐以下就把它作为图绘的对象,因而八骏成为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象征。二千多年来,八骏和西王母永远被人们称道不衰,说明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魅力。

篇8

 

关键词:苗族服饰 巫术 艺术 

 

苗族妇女服饰是中国乃至世界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沈从文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赞誉苗族妇女服饰为“中国服装史上的活标本”,其绚丽多彩、丰富多样为其他民族所罕见。湘西苗族是苗族的一个分支,俗称“红苗”。杜甫曾留下过“五溪衣服共云天”的赞美诗句。乾隆《湖南通志》卷十、道光《凤凰厅志》、嘉庆严如煌《苗防备览·苗疆风俗考》都记载“红苗”为“男者裹头椎髻”,“以红布包腰”,女者“以锦为裙,而青红道间”。 

由于历史原因,苗族不断迁徙,分布较广,妇女服饰明显表现出地域的差异,区别较大,同时,也因年龄、场合而有所不同,但总的形制有共同的特征: 上衣多为绣满花纹的窄袖、大领、左右衽或大领对襟短衫,下身穿长短不一的百褶裙; 图案花纹不尽一致,但母题内容和制作方法大体相同; 多刺绣、挑花、织锦、蜡染、银饰等装饰。衣裙的颜色主要是红、黑、白、黄、蓝五种,基本保持其先民“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见《后汉书·南蛮传》)的传统。用料多为棉、麻、毛织物。头饰多种多样,发型虽有所不同,但保留的古风颇多。湘西苗族妇女服饰的形制又有不同的特点,她们上穿圆领大襟短衣,下着宽脚裤,衣之环肩、襟边、袖口及裤脚边缘镶绣花边装饰,包头帕。 

苗族妇女服饰之灿烂作为一种表象,人们有目共睹,但其深层的文化精神特征却少有人去探究。其实,苗族妇女服饰是作为一种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而存在的,服饰的内容和形式服从其生活和情感。服饰的形制,尤其是在装饰图案中,沉积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而这种精神层面中最主要的特征是原始的巫术精神,它造就了苗族妇女服饰有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独特的品貌和神韵。

 

一、巫术精神的含义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巫术曾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幼稚的童年形态。在古代,如采集、狩猎、耕稼、生死、婚育、治病以及政治、经济等,无一不与巫术紧密相关。万物有灵,正是原始巫术的思想。水中的鱼鳖、陆上的鸟兽,乃至路边的古树和家中的用具,都可以成精作怪,人身上的服饰也具有不可言说的巫术作用。如虎头帽、虎头鞋、五毒肚兜等,与巫术有着明显的关系,在人们的心目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巫术灵验效用。 

“老葛根当作饭,崖藤叶作衣衫。”《苗族古歌·溯河西迁》的这句叙唱表明,在原始社会时期,苗族先民和人类的祖先一样宅居深山野林,过着十分落后的采集生活。加之“三苗”蚩尤部落,逐鹿战败,退隐江淮乃至五溪地区,无力再问鼎中原。这样,古代苗族先民在无力与自然和社会的压迫相争时,只能在非现实的领域里驰骋自己丰富的智慧和无羁的想象力,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神鬼及精灵,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寻找精神寄托。大至日月星辰、天地祖先,小到飞禽走兽、花草虫鱼,都会因想象而变为神仙或妖精,让人感到巫术的核心——灵魂不死的神秘力量。但是,以“无字”为文化特征的苗族,为了在生活和情感中体现鬼神的力量,祈求鬼神的庇护,于是以图案、章纹、佩饰、服装以及舞蹈等作为巫术精神的凭依,使之具象化。因此,苗族巫术精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某些与鬼神有关的象征事物如符号、行为等; 另一方面也是指这类事物所赖以生存的心理基础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价值观念,即精神特性。因而使巫术精神具有无穷的隐喻性、暗示性、超乎常规想象的神秘性等特征。 

 

二、巫术精神的起源 

 

巫术作为湘西苗族妇女服饰的精神象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 图腾崇拜 

图腾即是自己所钟爱的精灵。“枫木·蝴蝶”是苗族最为崇拜的图腾。湘西苗人称枫木为“妈妈树”,它和蝴蝶一起成为生殖、繁衍的象征。在苗族服饰中,“枫木·蝴蝶”纹样所表现出来的多是一派浓厚的生殖氛围。“那横截面的枫树心内,不是绣着象征阴阳交媾的太极图,就是绣着小人胚胎或者绣着多子的石榴。”传说枫木是由苗族祖先蚩尤枷锁衍化而成,附有蚩尤灵气。树心化作蝴蝶娘娘,生养下12个彩蛋,这些蛋又变出日月星辰、人类和各种动物及鬼神。因此,服饰上的枫木图案具有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综合特征,是“人化的自然”,有着浓烈的巫术色彩。 

2. 鬼神信仰 

湘西苗族信仰的鬼神众多,古有“36堂神,72堂鬼”之说。这些鬼神是与死亡、阴魂、族源、生存相关联的,是一种和苗族成员真实生活融为一体的象征符号,具体表现为一些超度、祈祷及禁忌等行为,而且同现实世界的实用需求有关。另一方面,由于苗族文化的“无字”特征,无法用文字语言来表达这种生活情感,所以其服饰中的鬼神符号,充当了意识形态方面的角色。这些鬼神符号是一切事物的灵魂,一草一木,甚至一个蜘蛛,都是精灵,具有超人的意念力量。通过刺绣、蜡染、银饰造型图案,小鬼小神遍布在人的衣服上,监察人的言行,从而体现了巫术的意志。 

3. 神话传说 

在湘西苗族服饰图案中,由神话传说故事演绎而来的形态不胜枚举。以神话化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用线条语言、色彩效果宣扬族源、迁徙、战争及部落生活的图案有“骏马飞渡”、“江河波涛”、“山川”、“城池”等。以巫术化的神话故事表达现实人间情感和意愿的图案有“女巫驭狮”、“蝴蝶妈妈”、“姜央变月亮”、“人头蝴蝶”、“人头龙”等。这些作品把巫术意味和现实精神融入其中,表现出浓郁的传统色彩。巫术化的人物传说故事,则带有鲜明的世俗格调,如“龙船节”、“桥神”、“寨神”等图案。这些巫术神话故事图案,一方面表现了苗家人生活中巫术精神无处不在,另一方面表达了苗族社会的平等社会关系,是苗族生息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复写本。 

三、湘西苗族妇女服饰的巫术精神特征 

 

从巫术精神的起源中可以看出,湘西苗族妇女服饰是苗家世俗化的巫术礼仪。没有巫术,苗家妇女服饰不会如此丰富多彩。一方面苗族妇女服饰体系中,绝大部分造型、图案完全可视为不同形式的巫术礼仪; 另一方面,则可看作鬼神观念的符号载体,即沟通鬼神的主要媒介。因此,苗族妇女服饰具有如下巫术特征:

篇9

关键词: 希腊神话 罗马神话 英语影响 英语文化

以揭示了人的精神结构而享誉于世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的部分和无意识的部分。意识部分小而不重要,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而广阔有力的无意识部分则包含着隐藏的种种力量,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力。”他的得意门生荣格继承了他的学说,并对无意识的构成内容作了全新的修改。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荣格提出了无意识有两个层次,即“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其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

因而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希腊罗马神话对现代西方语言文化的影响无疑是深刻而又深远的。但是,通常大部分人会认为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只在神祇名称方面有些简单区别,如希腊神话中的宙斯Zeus在罗马神话中是朱庇特Jupiter。所以在谈到对现代语言文化的影响时,总会将两者综合并等同起来考虑,但事实上,同宗不同源的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具有相当大的差异,而也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两者在对现代英语文化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一、希腊神话与罗马神话的差异

希腊文明比罗马早了大约1000年,希腊文化是在古老文化的废墟上出现的,创造这一文化的希腊人是迈锡尼文明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的征服使希腊文明传播到远在希腊人生活的传统中心以外的居民中,其中就包括罗马人。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就此认定罗马人全盘照抄了希腊文明,事实上罗马神话的基础很大部分来源于古罗马人有关于神话的,它们在功能上是不同的。罗马有远比希腊发展更为完善的系统化的宗教仪式,神职人员机构以及供神庙宇。所以,罗马神话,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神祇和他们的故事,更多的是涉及神与神,神与人之间复杂的连锁相互关系。因此与希腊神话中浓墨重彩的描述不同,罗马神话侧重于脉络清晰又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

而希腊神话实际上是古希腊人关于神祇和英雄,关于宗教仪式起源和作用的一系列故事。希腊神话力图解释世界的本源,并细致描绘神祇及其他神话人物:英雄在世界上的探险和生活。

由于起源、基础的关注点不同,在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中,对于身份相同的神祇,其权利界定和内涵引申也是不尽相同的。以希腊神话中的万神之王Zeus(宙斯)为例。在罗马神话中与之地位等同的是Jupiter(朱庇特)。但与宙斯不同是,朱庇特不仅仅是光与天空之神和众神的王,还是罗马城邦和法律的保护者。在罗马,朱庇特被尊为“Iuppiter Optimus Maximus”(all-good,all-powerful)全善全能的,朱庇特的神庙不仅仅是朝圣之所,更是罗马的政治军事中心。简而言之,在罗马神话中,朱庇特是统治整个罗马世界的神祇。而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却是个风流享乐的神祇,宙斯的军事权利授权与雅典娜和战神,政治上,在平息即使是神祇内部矛盾中也是力不从心的,比如他无法裁定金苹果的归属,而将其推给凡人,竟而引发特洛伊战争。

可见希腊神话中的神祇相较罗马神话中更为“人化”。在罗马神话中神被剔除了希腊神话所赋予的人类情感,作用被放大。像希腊神话中整天只会惹是生非的战神(Ares)在罗马神话中只保留了骁勇果敢的神性,成为罗马人尊崇的战神(Mars),而只会争风吃醋的天后Hera(赫拉)在罗马神话中俨然是慈爱的女性保护神(Juno)。

二、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的影响

1.语言文字

(1)科学术语命名

英语中的12个月份都源自于罗马,除了取自罗马皇帝的姓名的月份之外,另外与罗马神话有关的有5个,包括:

1月:在罗马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雅努斯(Januas)的守护神,生有先后两副脸,一副回顾过去,一副眺望未来。英语January,便是由这位守护神的拉丁文名字January演变而来的。

2月:传说每年2月初,罗马人民都要杀牲饮酒,欢庆菲勃卢姆节。这是罗马的传统节日。英语2月(February),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即菲勃卢姆节演变而来的。

3月:原是罗马旧历法的1月,新年的开始。凯撒大帝改革历法后,原来的1月变成3月,但罗马人仍然把3月看做是一年的开始。另外,按照传统习惯,3月是每年出征远战的季节。为了纪念战神玛尔斯Mars,人们便把他的名字作为3月的月名。

5月: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玛雅,专门司管春天和生命。5月事春天的伊始,因此罗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us命名5月。

6月:罗马神话中的朱诺,是司管生育和保护妇女的神。古罗马对她十分崇敬,便把6月奉献给她,以她的名字——拉丁文Juno来命名6月。至今西方女子仍有要在6月结婚的传统,她们认为这样能够得到天后的庇佑,而她们就被称为是bride of June(六月新娘)。

我们可以看到,为一月份命名的Janus和五月份的Maius都是罗马神话里面独有的神祇,而罗马神话中战神Mars和众神之王的妻子Juno也因比希腊神话中Ares和Hera内涵得到扩展,身份更受推崇而享有了命名权。而命名都是与神祇姓名和固有神性有直接关系的,因此月份的由来是与罗马神话直接相关的。

然而尽管12个月份全部源于罗马,但是四季的划分来源于希腊神话:希腊神话中的谷物女神德墨忒尔(Demeter),她因为爱女被冥王劫掠到地下十分忧伤,从此不问谷物的生长,使大地一片荒芜。最后,神王不得不出面干涉,说服冥王每年让妻子回“娘家”六个月。这样女儿回家的半年,德墨特尔心情愉快,大地回春披上绿装,然后果实成熟、谷物丰收。另外半年女儿到冥王所居的地下陪伴丈夫,德墨特尔思念爱女常常忧伤,于是秋叶飘零,大地飞雪。

(2)与此情形相似的是神话对天文学的影响

英语中9大行星的命名全部来自于罗马神话:Mercury(水星):Mercury是罗马神话中“商业之神”和“旅行之神”的名字。Venus(金星):Venus是希腊的“爱与美之神”。下一个就是“战争之神”,也是火星的英文名字(Mars)。木星的名字Jupiter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神宙斯的罗马名字,他是所有神的统治者。土星(Saturn),在罗马神话中Saturn是“农业之神”。天王星(Uranus):Uranus在罗马神话中是“天堂之神”或者“天空之神”。海王星(Neptune):Neptune是“海洋之神”,他控制着世界上所有的海洋。Pluto(冥王星):Pluto是在罗马神话中是“地底世界之神”。除此之外,太阳系的小行星也均以罗马神话中的神祇命名:比如:谷神星(Ceres),即希腊神话中的Demeter;灶神星(Vesta);婚神星(Juno)。

然而我们也看到虽然行星和小行星的命名都源自罗马神话,但是12星座的传说和守护神都源自希腊神话。12星座山羊座(Capricorn),水瓶座(Aquarius),双鱼座(Pisces),牡羊座(Aries),金牛座(Taurus),双子座(Gemini),巨蟹座(Cancer),狮子座(Leo),处女座(Virgo),天秤座(Libra),天蝎座(Scorpio),射手座(Sagittarius),背后都有其特定的与之相关的希腊神话传说故事。比如牧神潘恩是众神传信天使——汉密斯的儿子,他的相貌异常奇特,有着山羊角、蹄及胡子,他是个非常优秀的音乐家。由于潘恩能演出美妙的音乐带给众神欢乐,因此他常受被邀请到宴会中助兴。有一次,他应邀参加并为众神们吹奏时,大怪物提风突然出现并大肆捣乱。提风横冲直撞闯入宴会,众神纷纷逃避。潘恩在慌忙中也化作鱼跳入尼罗河中,因为太过紧张的关系,只有下半身变成鱼尾,而上半身仍旧还是山羊的模样,这就成了半鱼半羊的山羊座(Capricorn)。

2.日常用语

在对于语言文字的直接影响中,也延续了这种差异:罗马神话中的神祇姓名及神性直接影响文字语言,而希腊神话传说故事间接影响文字语言。

如:罗马人用天后Juno的拉丁别名Moneta命名钱币,Moneta进入法语称为monie,再进入英语成为money。用月神Anemis的拉丁别名Luna引申形容词lunar,指月亮的,阴历的。

但希腊神话中narcissus和tantalize进入英语后的意思皆基于其背后的神话故事:Narcissus是个美男子的名字。他是那样英俊,使每一个见到他的姑娘都深深地爱上他,然而没有一位姑娘可以引起他的兴趣。一天,Narcissus走到湖边,看见自己水里的倒影,他给自己的倒影迷住了,低着头痴痴地望着,不肯离去,终于死在湖边。因此后来英语中用narcissus意味“自恋”,同时这个词也是传说中Narcissus死后变换而成的水仙花的英文名字。

Tantalize这个字的典故出自希腊神话。坦塔罗斯Tantalus是吕底亚的国王,天神宙斯与凡人所生之子。他受到众神眷顾,得以分享神的食物,可是他后来触犯了天条。故事有几个版本,一说他分发神的食物给凡人,一说他泄漏天机,还有一种说法是他杀了自己的儿子蒸给众神吃,以考验神是否无所不知。共同的特点是他被罚站在水中,口渴要弯腰喝水时水就退回去。头顶上有树枝,结满鲜美的果子,但一伸手去摘时,就有风吹来,使他永远都拿不到。因此tantalize一字就代表“强烈又无法实现的诱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希腊神话中神祇是基于人类的品质——比如爱、荣耀、尊严和憎恨来创造的,而神祇的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象征。诗人、艺术家,以及所有为创作献身的人受到希腊人的高度推崇,所以希腊神话对现代英语文化的影响多集中在人文科学领域,并注重引申意及象征性。而重视秩序和规则并推崇英雄的罗马神话传统使罗马神话对现代英语文化的影响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多为直接以神祇的名称命名以示推崇与尊重。

参考文献:

[1]E.M Bernes,Myths and Legend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M].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2011.

[2]H.A Guerber,Myths Greece and Rome[M].Kessinger Publishing,LLC,2010.

篇10

我认为,阅读是学生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生动、活泼、自主地发展阅读能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一个从萌芽到形成的发展过程。一般儿童的课外阅读都是从连环画和大量图画的低幼读物开始的,据调查,有72%的儿童在学龄前或一年级看第一本连环画,至于看第一本的时间,25%的学生认为始于二年级,36%的学生认为始于三年级,两者总计,有61%的学生自认为看第一本文学书的时间在二、三年级。台湾省的一项研究对儿童阅读兴趣作了更具体的区分:4―6岁是神话传说期,儿童对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空想世界所出现的生命与生物的神话传说发生兴趣;6―8岁是寓言故事期,儿童对人类生活的法则寓于传说故事中的语言发生兴趣;8―10岁是童话故事期,儿童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经过想象构成的故事发生兴趣;10―13岁是传说及传纪故事期,儿童对人类谋求生存,征服及开发自然的紧张冒险故事或传纪故事发生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低年级儿童普遍喜欢童话故事,充分的早期阅读对儿童想象力的启迪、审美情趣的陶冶以及是非、善恶等道德观念的形成都是很有价值的。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有:能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领学生经历自主阅读的过程。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同课文所提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大阅读量,并提出拓展性阅读的量化要求。然而,细观我们的校园,我们看到在学生中间,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并不喜欢课外阅读。对于课外时间,他们更喜欢玩耍、游戏。而一些喜欢看书的同学,有目的有很盲目,收效甚低。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上好指导课,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结合实际,要求教师在阅读指导课上,向学生讲明课外阅读的好处、要求、方法,还可以介绍如何摘抄、写读后感。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如何提高课外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2]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可以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让学生乐于读书,也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还可以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3]加强阅读交流,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之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给他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枯萎,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感到阅读有用、有意义,才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想读。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我们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每期组织读书交流会等,让学生谈谈自己采用的阅读方法,讲讲阅读到的生动故事,说说阅读的所获等等。

[4]组织竞赛评比,不断增强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