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剪窗花范文

时间:2023-04-04 21:1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么剪窗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怎么剪窗花

篇1

先准备一张正方形的彩纸

接着,对角折三次,并摆放成的样子

然后,用铅笔画出线稿,先画出牛头的一半轮廓,接着在牛头里面画出“春”字的一半

再用剪刀把阴影部分剪掉

剪完后,再整理一下细节

篇2

这里先提示一下大家,因为窗花的剪法是比较随意的,还有,就是折叠的方法不一样,剪出来的窗花也不一样。一般,会有四角对称,八角对称,十二角对称等。为了基础讲述方便,我们以来示范。

选择一张纸,剪成正方形。然后对角对折。

对折后,再对折一次,如图。

翻过来,把一叶向中心棱对折一次,另一个叶,也如此。

开始在短边下剪。窗花多是以花的造型为主,但又有很大的自主性,所以,大家可以随性而剪。我们剪一个类花瓣。

再依次剪几个类花瓣。

短边剪了基本的造型,开始在长边剪。

好,长边的造型,也是自己来设计,随性而定,没有什么大的规定。两边剪完了后,就是上面的,上面的,一般用多花瓣来修饰。

剪完了,打开,看一下。这是一对白打开后。

这是二对白打开后。

好了,这是成品图。

篇3

小班手工剪纸教案:《苹果》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会使用剪刀,提高手指的灵活性。

2、通过实践掌握苹果的剪法,并会熟练运用对称方法剪对称苹果。

3、培养幼儿对剪纸艺术的喜爱之情。

活动过程:

1、趣味导入,观察特征。

欣赏儿歌《水果歌》

小朋友们在歌中听到了什么?

各种水果(苹果、橘子、西瓜…)

水果既好吃又有营养,小朋友一定有自己最喜爱的,谁能向大家介绍下它的外形特征?

3、欣赏范作,激发幼儿剪纸兴趣。

欣赏教师范作,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4、教师演示。

教师总结并演示剪苹果,从苹果的剪裁上引出对称剪法,加以强调。

5、幼儿动手实践,分组比赛。

教师在黑板贴上4个水果篮,分小组比赛哪篮的苹果又多又漂亮。

6、欣赏作品。

每组讨论后派代表分析优劣,谈谈喜欢那个篮,为什么。

7、结束

小朋友,你们看到这么多苹果,心里感觉怎么样?(高兴)那我们一起跟着音乐体验一下喜悦的心情吧!教师和幼儿随着音乐快乐互动结束。

小班手工剪纸教案:《窗花》

活动目标:

1、学习剪窗花技能,发展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

2、学习合作组画,感受疏密、高矮、前后排列对比的美。

活动准备:

多色蜡光纸和普通纸、剪刀、胶水、蜡笔、每组一张大白纸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桌面材料和工具,明确剪窗花的活动内容。

2、教师示范:

(1)把大方纸变成多层三角形。

(2)找准中心点,剪成花瓣形。

(3)用剪刀在三角两边剪出“小嘴”、“小洞”、“小缝”。

3、让幼儿取出白纸练习剪窗花。

4、幼儿自取蜡光纸剪花朵,提醒幼儿要拿紧中心点。

5、幼儿围在桌子自由走动粘帖纸花,然后用蜡笔或油画棒添画茎和叶。

6、展示幼儿作品,可引导幼儿互相评议,从中寻找疏密、上下、对称不对称等表现手法。

7、幼儿可根据需要修改作品,教师帮幼儿展示作品。

篇4

团纸窗花剪纸图案大全【1】

团纸窗花剪纸图案【2】

团纸窗花剪纸图案【3】

扩展阅读:

基本介绍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特色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由于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从对剪纸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它方面。

发展历史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民间剪纸手工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剪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公元前3世纪),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撤,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中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在1967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他们的发现为中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人们不会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中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篇5

“对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教学”轴对称”的知识。整节课,设计了五个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并且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对称美。

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动手剪剪,在剪一剪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点,对对称、对称图形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第二个活动,设计的是让学生“找一找”,在各种图形事物中找一找那些是对称图形,那些不是对称图形?在找的同时,感悟到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对称,到处都有对称的事物。

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对称轴,进一步理解对称及对称图形的特点,接着,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和五角星,让学生找对称轴,由于可找很多条对称轴,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物体有不同的对称轴,感觉到对称的奥妙.

第四个活动,在学生了解了对称及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跟着图片一起欣赏各种对称物体、图形。把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对称及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进行抽象、概括后,又回到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生活中的对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数学,同时,进行了美的熏陶。

第五个活动,是对学生学习的课外延伸,让学生设计一个对称图形,打扮我们的教室,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整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开发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能力较差,也就是说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因此,对于对称的概念及特点,我是从直观的,而且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所发现的,也顺应了现代教学观念,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出来,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小学生所学的数学都是生活中数学的抽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采用以生活为源,给学生创造条件。学生学习的材料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剪的窗花是用于装饰环境的;欣赏的内容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体现了一种观念,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目标:

1、通过剪一剪的实际操作,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主要特点。

2、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能正确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到对称轴。

3、通过剪、画\说找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空间想象能力。

4、通过对实物及相关图片的欣赏,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对称美。

课前准备:每生准备二张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猜图形。

1、出示一组轴对称的图形,请同学猜一猜,完整的是什么?

2、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3、揭示答案。看你猜得对不对,谜底马上揭晓。

4、看这些图,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了解轴对称图形的一般特点,对称轴的两边完全一样。

理解对称轴及对称图形的含义。

5、假如要判断一张纸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你怎么判断?

二、找一找,画一画。

1、请你归归类。

小组讨论:哪些是哪些不是,为什么?

2、小组反馈交流。

三、欣赏。

1、你能带着今天学的知识来欣赏吗?

2、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四、找生活中的对称。

1、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称的图形、物体,你能说一说吗?

2、马老师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你能帮马老师解释一下吗?课件出示倒影的图片。

五、剪一剪。

1、想设计一些对称图形吗?来打扮我们的教室。

想一想,打算怎么剪?

篇6

1. 对比发现,言语智慧。本文中有一句话值得细细推敲:“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细细读读,结合上下文用心想想:这句话怎么写出姥姥剪纸神了?

生:姥姥剪纸,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什么像什么……真的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生:这句话不是姥姥自己夸赞自己的,而是借乡亲们的嘴夸赞的,这样的侧面烘托更能写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让人心服口服。

生:我发现,这句夸赞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话,虽然很短,但是列举的两组动物都很有代表性。一组是猫和虎对比;一组是公鸡和母鸡对比。我想,作者这么对比着写,也是为了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出神入化,因为,两个这么相像的动物,姥姥都能剪出各自的特点来,真的是太神奇了!

(借由学生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笔者趁机出示了一句话进行对比:“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像母鸡,剪只公鸡像公鸡。”)

师:自己读读,你能发现些什么?

生:我发现课文中的句子前半段是剪什么像什么?后半段是剪什么能什么!而您改的这个句子,全都是剪什么像什么。

生:我觉得您改的句子没有原文中的好,全部都是剪什么像什么,觉得句子太直白了,不生动。

师: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就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姥姥剪纸的逼真和栩栩如生。如果说“像”字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形似,那么,“能”字则写出了神似,这样写,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形神兼备”。我们读文章时,就应该像这样细细地品读语言。

2. 披文入境,言语画面。同学们在对比中发现,在读中感悟,思维日渐活跃,言语表达欲望不断提升。我适时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盘腿坐在炕上,鼻梁上架着老花镜,专心致志地剪着窗花,背景的窗框上也满是精妙绝伦的窗花……一段悠扬的轻音乐中。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姥姥身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姥姥?能动笔写写吗?(生练写)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祥的姥姥,她正盘腿坐在炕头,就着炕边的煤油灯,专心致志地剪着“喜鹊登枝”的窗花……

生:姥姥她剪得那么专注、那么投入,连老花镜快滑下来了,都没有察觉到……半晌,她用手背推了一下老花镜,手上的活计也没停下。只见她手指灵巧地上下翻飞,剪刀在她手下仿佛被施了魔法,不一会,一幅“牛驮小羊”就剪好了……

这是作者记忆深处姥姥的样子。续写:“假如你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你渐渐长大了,远离家乡……当面对着日渐衰老,却天天翘首期盼你归来的姥姥时,当你忆起童年那段美好时光时,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整篇课文两次习作指导、画面想象,不仅让学生对作者铺情含蕴、谋篇布局的构段形式有所领悟,也不断披文入境,积淀情感……达到文字与篇章的完美融合。

【反思】语言具有提升思维品质的效度。语言达到一定效度就成为“表达力”,语言表达达到的效度,形成的美度,致人心灵的感受度、震撼度,综合起来就是语言表达的功力。

1. 咬文嚼字,言语智慧探究化。语文教师应该紧扣“言语智慧”,挖掘文本的言语价值,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本课“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的载体。姥姥手中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会牵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弦。第一课时,我从“神”字入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探究文章是如何淳朴真切地还原姥姥人物形象的。一句句夸赞的话,家家户户窗户上都贴着姥姥的剪纸,乡亲们任谁开口,姥姥都有求必应……广结善缘的姥姥形象,在咬文嚼字的言语探究中跃然纸上,为后好了铺垫。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明白“写什么”的基础上,探究“怎么写”,理解作者如何谋篇布局――围绕主题,甄选合适的材料,来达到情感表达的效果。带领学生从整体感知到咬文嚼字,从遣词造句再到布局谋篇走一个来回。

2. 阅读感悟,言语训练开放化。教师需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很多教师对于“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解读只是为了表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其实,在不断地诵读中不难发现,这句话还从侧面烘托出乡亲们对姥姥的爱和赞美,且语言淳朴而极富节奏韵味,读着琅琅上口。两个相似动物的对比描述,长、短句的韵律节奏,形神兼备的写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来。

读中思、思中悟、悟中写,正是学生通过开放化言语实践,来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体验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时那种“物我相融”的心境。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以期他们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和表达方式,促进阅读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篇7

由于材料易得、形象美观、普及面广等原因,剪纸技艺一诞生,便融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无论剪纸的内在涵义,还是外在的艺术,都和民间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映着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着人们对生命和生活的渴望和期待,更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

蔚县剪纸始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蔚县剪纸一直都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流派,它和我国其他民间剪纸大多用剪刀剪制的方法不同,剪纸艺人而是用小巧锐利的雕刀手工雕刻,用宣纸做材料,再以酒精与品色配制出各种颜色,经手工点染而成。其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是全国惟一的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镂空留实、留面取线,相互搭配、线面结合的点彩剪纸,正所谓是“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经这样描述蔚县剪纸:“那种巧妙而洗练的阴刻,那种斑驳又华美的色彩,那些栩栩如生的人情物态,究竟出自谁人的刀剪与彩笔?究竟是怎样的一块神奇的土地能够产生如此灵透的文化土产?”

蔚县的剪纸作品出自若干不知名的农民艺术家之手,在当地俗称“窗花”,从名称上可以想象把它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阳光的照射,玲珑剔透,五彩缤纷,怎么看都会有欢快的情趣。比如说老鼠偷油的小剪纸,贴到厨房的玻璃窗上,在做菜的时候,饥饿的时候,倦惫的时候,都可以看到那个轻巧的小老鼠偷偷通过长尾巴偷大油篓的油,小小剪纸给严肃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也许是因为商业,或者是缘于外来文化,传统的蔚县剪纸也有了些改变。有创新也有一些投合商业的东西存在,他们根据自己剪纸的特点,创造出类似木刻效果的图来。

篇8

贴掉钱是冲屋里还是冲外面

贴掉钱是冲屋里还是冲外面当下并没准确的答案,主要看地方,像小编老家哪边就是冲外面的。由于图案清晰绚丽,花纹细腻精美,又因图案多为古钱状,故古人才将其称“挂钱”。挂钱,其形状如小幡。新春佳节,北方乡村的人们喜欢并且都很自然地在自家的门楣上贴上一排色彩缤纷的“挂钱”,作为新年点缀,借以邀引财源。挂钱在乡村最是盛行,除门檐、房檐下,也有把它贴在财神洞、仓库、鸡舍、 猪舍和井台上的。

吊钱怎么贴才正确

吊钱多贴在窗户外面,贴在门楣、房檐上面。吊钱也叫挂钱,传统的吊钱是贴在窗户或门上,一边贴一个。现在什么规格的门窗都有,吊钱也有各种不同的大小,有人要贴上很多个。应该注意的是,不论贴多少,都要取双数,为的是节日里讨个吉利。窗花也同样要成双成对地贴,切忌取单。

过年贴挂钱选什么颜色

篇9

【关键词】言语形式 本色语文 实践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73-03

一、语文教学现状

教改多年来,众多教育主张、教学流派纷呈,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在作为一线教师,常常处于琐碎而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对于各种新主张,感觉还没有完全领会和接受,更新的主张就又开始流行。

看起来小学语文教学好像是百花齐放的局面,可是总觉得热闹之中,隐含着浮躁。这样的课堂供我们学习的同时,也留下了形式、套路的影子,语文公开课也有了“演戏”的味道。2011年,国家在新课标中对语文的性质首次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新课标,传达了这样的信息:首先,语文课就是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其次,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业内人士也认识到以前语文课堂和语文的性质相背离之处,因此倡导积极语用、回归本色语文课堂。

二、回归本色语文

什么叫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又怎样实践本色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可以分解为: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二者交融,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有机统一。如果不突出语文学科“运用”的特殊重要性,就无法突出语文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

王尚文教授在《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说,抓住了言语形式这个语文教学内容的“纲”, 才能真正对上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号”,就有可能将语感教学、语言知识教学和思想情感教育熔于一炉。

所谓言语形式,指言语活动的方式,或者说,是语言与语境相结合的方式。简单地说,言语形式是怎么说,怎么写。要想在语文教学中不偏离语文本色,就要训练怎么说,怎么写。也就是说训练语言表达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所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关注言语表达形式,践行本色语文课堂。

三、实践言语表达形式的策略

阅读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关注言语表达形式的过程,学会运用这样的言语表达形式,就是理解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但是在教学中怎样正确处理,才能行之有效?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我认真学习新课标,再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经过反复思考、琢磨、实践,我以苏教版课文为例,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多诵读积累,促自主感悟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贯做法,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只要是多诵几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也有人说书读不熟乃语文学习之大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更是尽人皆知。古代人上学,叫“读书”,四书五经,尽数熟背于心,所以古人作诗写文章文思如泉,才留下来这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可见诵读积累的重要性。

人脑,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电脑,你没有输入,就想输出,甚至创造,那就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像书法大家,一开始也都是由临摹开始的。只有持续输入,在此基础上自主感悟、融会贯通,才能不断输出,才能有所创新。就像小孩子学说话,刚开始没见就哪个家长给婴孩分析、启发、诱导,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等到模仿到一定程度,小孩子就会自主表达了,这就是积累的结果,然后才能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诵读积累,也是言语实践的内容之一。

1.优美句段诵读,感悟积累

阅读就是吸收。而小学生阅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因此,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也应该是小学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

比如,教学12册《夹竹桃》第四段: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教学中,我先采用齐读的方式,然后让学生反复自由诵读,思考这段话,美在哪里,学生很快悟出:从“又开出一朵,又长出嘟噜,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句中,感受到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花开不败。还感受到夹竹桃花期长,没有任何一个季节的花能与之相比,它的韧性也就自然体会出来了。不需要老师繁琐的分析讲解,无需老师的启发诱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自己悟出了夹竹桃的品质。有了这样的感悟,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工整的排比句很快就背诵下来了。

朗读背诵训练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朗读背诵,把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整合了起来,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不但积累了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而且积累了这些优美词句所在的优美语境,储备了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

2.特色言语诵读,感悟拓展

特色言语,是指有着特殊表现力的语言,它有别于一般的平铺直叙。有各类修辞、谚语、俗语、民间口语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这样的手法运用,往往能使表达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在文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像谚语、俗语、民间口语等,这样的语言大都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凝练、简洁,包含丰富的民间智慧,富有表现力,课堂上反复诵读,能够促进自读自悟,延伸拓展。

比如:在《姥姥的剪纸》一文教学中,表现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是勤练习的结果:“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我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当学生领悟了表达的意思后,我接着让他们思考用什么谚语、俗语、或者成语来赞美姥姥的“熟能生巧”。学生脱口而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在诵读中积累文中的特色言语,延伸拓展课外的民间俗语、谚语。学生是在积累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言语的同时,也在练习着如何运用。积累和应用就在不经意间完成了,言语应用的能力也在同步提高,并且烙上了“中国印”。

(二)多驰神静思,促言意共生

言,即文本自身的魅力;意 ,即文本情感、思想的合称。教师要和学生一同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深处,实现言与意的转换,进而让言与意融合共生。那么,语文课堂如何让言意共生,绽放魅力呢?

1.重点处静思,言意双赢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句,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想像挖掘词句的形象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中,深入理解内容,深切感受情感,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再生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静思的时间,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思考琢磨,动笔批注,然后再讨论。

例如:在执教第7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我先指导学生朗读理解,接着提问:李时珍吃的是“一点苦”吗?然后,我创设情景,让他们闭上眼睛静静思考想象李时珍每天在野外考察药性药效,从衣、食、住、行方面看,都吃了哪些苦,想好简单写下来。

这样的课堂练笔,使本来相对简单的、凝固的“一点苦”,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赋予了词语强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这样的小练笔,丰富了学生对李时珍这一历史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对他为“万民造福”的精神意志,使学生进入了意象的世界。伴随这个词语的深刻体验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成为富有生命活力的生命元素。可见,抓住一个词、一句话进行课堂练笔,“言”和“意”也就得到了双赢,在学生的言语实践中,实践着本色语文课堂。

2.移情处静思,言意兼得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作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在文本中,移情是作者常用的手法,因为作者要通过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让小学生一下子读懂这些,有点难度。

仍以《姥姥的剪纸》这篇文章为例,文中典型的运用了移情手法。在文章结尾一段中,“窗花”和“田野”是理解的难点,作者想窗花干嘛,想田野干嘛,根本没有必要想。因此在这里,窗花不是窗花,我认为是指广结善缘的姥姥;田野也不是田野,而是四季在田野里辛勤劳作的姥姥。这里是一种移情的修辞手法,同时我也觉得这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两种意象。窗花,我们由窗花可以想到很多,不仅仅是广结善缘,同时还有姥姥的心灵手巧的形象。

在这段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是:“什么情景有声有色自然而然地再现于我的心境和梦境?”问题牵动学生全面回顾课文,并且是对全文的再思考,因此要给学生充分思考、消化、整合的时间。 学生会发现剪纸贯穿全文,从头到尾,没有一处文字离开过剪纸。姥姥的剪纸是这篇课文的一条明线。剪纸就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代表姥姥的一个意象,寄托着姥姥对我的爱、我对姥姥那深深的怀念。

学生思考后,不但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手法,而且在头脑中整合了整个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再用言语表述出来,这是一种高级的言语实践活动。

3.留白处静思,言意共生

含蓄美是一种美:山水画讲究留白,书法重视飞白,音乐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精彩的文章也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去细品,去深思。留白会激起创造的欲望,会成为读者再创造的内在动力,披文入情,填补空白,也是随文练笔的重头戏。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课文的空白点及未定点,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静思默想,发挥想象,进行个性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形象。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有这样一句话:背过脸去……我认为这是一个“留白”,我抓住这个留白,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想一想,为什么要背过脸去?并要求静静思考,批注。学生有的说不忍心亲眼看到大黑骡子被杀,有的说他和大黑骡子的情感特别深,特别浓,看了会增加心中的痛苦。我追问:背过脸去,会是一张怎样的脸?然后再让他们思考,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并写下来。同学们有的说身经百战,意志刚强,但这一次泪流满面,还发出了轻微的抽泣声,有的说紧紧地皱着眉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很快就顺着脸颊滚落下来,还有的说一向坚强的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与难舍,泪水夺眶而出,他害怕战士们见到他脸上的泪水,又连忙偷偷地用手擦去。

我看到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悟出当时的心情,就引导他们体会作者写法,就问:如果把这些内容写出来不是更具体吗,作者为什么不写呢?这次同学们反映更快,有的说,如果都写出来,我们就无法再去想象了,有的说,如果都写出来,读者就没有想象的空间了,还有的说,这样写,能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看到同学们领悟如此之快,就赶快点拨写法:是啊,作者故意这样写,是要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想象出属于自己独特体验的那份痛苦,对于内心世界的把握会更加深刻。这就是作者有意的留白呀!

总之,表达总是理解思考后的表达,要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在理解、感悟、想象、体验的基础上以言传言,在表达倾诉中获得情思、诗思、意味、意蕴的精神生长。

(三)多欣赏习得,促语用发展

课文中内容优美、结构合理的语句、段落,都是学生积累的最好素材。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欣赏这样优美的句段与众不同的言语表现形式,发现作者表达的秘密。不过,只欣赏还是不够的,因为小学语文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实践性”,突出的就是言语实践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运用,因此,在有适当的内容和适当的机会时,发现了作者表达的秘密,模仿是最好的途径。

1.修辞手法习得

修辞是最具有表现力,修辞的运用,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有的还能增强语势,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安塞腰鼓》一课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我先让他们大声诵读,接着欣赏讨论这段话写得好不好,有什么特别的表达形式?好在哪里?学生马上就说出是用了一连串的排比、比喻、夸张。用这些修辞的好处是语句短促,节奏感强烈,激情飞扬!每一个比喻都掷地有声,每一个句子表达的情感都令人兴奋不已。

在欣赏了作者的表达方式后,然后再让他们反复齐读。这样的修辞及表达形式,特别适合写激情的场面。于是我让当堂学生的模仿练笔:足球联赛期间,我班对二班比赛印象,学生果然是一学就会,他们不但背诵了作者的描写,自己也仿出了不少高品质的语句:暴雨一样,是短促的停留;狂风一样,是席卷的疯狂;战争一样,是激烈的争夺;风沙一样,是弥漫的紧张;烟花一样,美好的瞬间。

2.特色语段习得

有特色的段落,也是文章中的精华,这样的语段,往往给文章增色添彩,极富表现力。

《姥姥的剪纸》中,有一段乡亲们的夸赞:“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我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过后,问他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们纷纷表示发现了,但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确实一下子想不起来。我让他们再齐读,就有学生说有点像口语,我马上肯定他说得对,就是口语,只不过是民间口语中一种固定用法,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却有着不可低估的表现力。我出示:“剪个娃娃――剪个小伙――剪只鸟儿――剪条鱼儿――……”让学生填空。出示:“美术老师神了――”让学生仿写。

在每个文本中,都有类似的可以学习、借鉴、模仿的语段,只要老师用心钻研教材,恰当的利用文本材料,在欣赏之余,大胆的进行言语实践,学生的写作应用水平就会逐渐提高,语文课就会逐渐高效,就会逐渐回归本色。

四、思考和困惑

具体的言语形式是无限复杂微妙的,其中蕴含着无比丰富生动的语言知识,学习“怎么说”的言语形式可以直接掌握许多最切实用的具体感性的语言知识,同时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和运用的无穷奥妙。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言语形式如此神秘,要想掌握,并且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就更不容易了。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没有那么多时间专门去做学术研究,只能在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从实践的角度来尝试,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在尝试言语形式的教学中,我收获着,喜悦着;但是也失败着,也困惑着。在有限的40分钟内,要关注言语形式,就必须分析欣赏、诵读积累、拓展延伸,“言”“意”转换……,总之,那么多的内容,要扎扎实实地训练实践,一堂课往往只能完成一半的教学任务,远远达不到名师们的课堂效率。到底怎样有机地组合,选择教学目标和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会继续探索、思考和学习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琳《基于语文核心价值的文本解读》 2012年7月14日 鼓楼区教师培新 讲座

[2]徐长军《关注言语形式 坚守语文本位》[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年 第5期

[3]王尚文《语言・言语・言语形式――试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N]《浙江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4]唐建新《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上海 特级接教师李春华 [博客] 2012、3转

[5]陆华山 讲座《言语实践:走向语用的本体语境》2012年7月14日 鼓楼区教师培新

[6]连鸿霞《浅析追求课堂言语实践的有效性》《成才之路》2010年28期

[7]拇指教育《言意共生,追寻语文课堂的本味》

[8]魏星《语文:为言语生成而教》[J]江苏教育2011・1

篇10

8月9号,我回家了,很开心,万千思绪汇成一句话:回家真好!按照学校的要求,第二天,我便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早早结束候好安心的看奥运会比赛.没有去外地考察,我只想把我的家乡介绍给更多的游客认识了解.一个小小的偏远县城却有着惊人的民族文化,老地方--安塞县文化文物馆.说是老地方是因为我大一暑期实践也干了这个,但感触却另是一般滋味!

经面试,我参加了安塞县文化文物馆民间美术陈列的志愿讲解工作.展厅共分为六大区域;民间珍贵出土文物,安塞民间绘画,安塞民间剪纸,安塞腰鼓摄影展,安塞民歌发展与成就,陕北窑洞及刺绣布艺.到达文化文物馆走近前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总书记在陕北过大年与陕北老百姓的合影,看了真是舒服,我们如此偏远的地方竟能亲身体验到总书记的关怀,参观着们不约而同的走向那张照片,每当这个时候,我都特想提提嗓子多说两句总书记来安塞的事,告诉游客们,他们选择了安塞算是选对了.步入展厅首先踏入的是民间珍贵出土文物展,大家先看看这帖子上对于安塞人文地理的介绍吧.详细就不说了,安塞是安定边塞的意思,据说在宋朝的时候这里是羌族人和汉族人生活的交界处,根据出土的文物看,这里以前有游牧民族生活的足迹,所以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便别具一番韵味.来安塞的人,无疑最大的目的之一就是亲自瞻仰一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间艺术大师们的"毕加索之作",奇特的构思,大胆的夸张,欢快的意境,生动的神态,是一些专业画家连想都不感想的,它把生活美和理想美结合起来,把爱与恨,苦与乐,真与善,美与丑,甚至是意念中的东西大胆的表现出来,其中也包括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等.

其中有幅代表作名叫<牛头>,是艺术大师薛玉芹老太太画的,艺术大师是国家赋予她们的荣誉称号,她不识字,没文化,与她一样的有高金爱,曹佃祥,李秀芳等,她们大都出过国.其作品均获过大奖,有的还被国外博物馆收藏.自古以来,牛是老百姓的大功臣,农民靠它来春天耕种.作者或许想让我们记住它们的功绩吧!

除了众多农民画作品,安塞剪纸也是参观者观赏的一大亮点,安塞剪纸俗称窗花,是民间靠口授心传的民间艺术.剪窗花的大多是妇女,安塞民歌<迎亲歌>中有一句:"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看谁家的女子是否聪明灵巧,总是要与剪花连在一起.所以,不少目不识丁的老婆婆,中年妇女成为剪纸能手,十二位民间剪纸能手被授予"民间美术大师称号",曹佃祥,白凤兰,高金爱,胡凤莲等四位民间剪纸能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远赴十多个国家献艺.常振芳剪的<龙与凤>使人能联想到五千年前的人类在龙飞凤舞的年代。白凤兰剪的《牛耕图》和《猴吃烟》,专家们认为是我国古代作为“物候历法”和生命象征的鹿图腾崇拜在安塞的遗址。高如兰剪的《抓髻娃娃》是别处早已失传的商代民俗文化,是研究我国北方民族文化与民俗的重要史料。中青年剪纸艺术家们也毫不示弱,她们秉承先辈,敢于创新,创作了许多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绘画剪纸作品,还有不少与奥运有关的作品。做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