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春范文

时间:2023-03-19 10:3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孔子游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背一首春天的诗歌。

2.说一说你眼中的春天。

3.美丽的春天谁不向往?伟大教育家孔子也热爱春天,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他就曾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春。让我们随着孔子一起走进那美丽的春天。

【设计意图】通过背一背、说一说,唤醒学生心中的春天。为下面对课文中“感受春天”的描写做好铺垫。

二、感受春天

1.(出示第2自然段)找一找这里的春天美在哪里?

2.这就是泗水河畔的春天,孔子看到的春天。现在我们坐在课堂里,不能身临其境,就让我们用朗读,插上想象的翅膀,同样能来到那迷人的泗水河畔。(生配乐朗读)

3.迷人的春天的确引人联想,这一段最后的省略号也给大家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请拿出笔来,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写。(出示句式:滚滚的春雷是她……;漫天的云朵是她……;绵绵的春雨是她……;………是她……。)

【设计意图】读一读,找一找,看一看(插图),配乐欣赏春天的图画,再到有感情地朗读,写一写春天的联想。在教师引领下,学生一层层深入,一步步走进春天。

三、走近孔子

1.在这美丽的春色中,孔子在沉思什么?

2.(出示孔子“议水”一段)这就是孔子眼中的水,他在议论水的什么?请用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孔子这番话感受。

3.小结: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领悟出水的品行,看出如此深刻的道理。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孔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读懂孔子的“沉思”和“议水”,领会“沉思”的内容,感受“议水”的深刻。教师要巧妙利用“选择”,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孔子“议水”的含义,达到走近孔子“睿智”的目标。

4.孔子仅仅在“议水”吗?他为什么要对水发表这样的宏论?(引导理解“议水”和“言志”的关系)

5.交流子路、颜回以及孔子“言志”中表现出由水悟出的做人道理。

【设计意图】领悟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是文本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应从内容入手。在感受了水的品行后,引导学生去领悟孔子“议水”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说的?去探究孔子为什么要“议水”?去发现“议水”和“言志”之间的关系。

6.孔子带着弟子来到泗水河畔游玩,他让这美丽的春景为课堂,眼前的泗水为教材,自己的感悟为内容,给弟子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在这“游玩、议水、言志”中,你看到了孔子和弟子之间怎样的师生情谊?(齐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回顾全文,从“游春”“议水”“言志”中感受孔子与弟子间浓浓的师生情谊。

四、放飞心灵

1.回顾全文,说一说你眼中的孔子。

2.总结: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他的许多话语流传至今,仍然启迪教育着我们。孔子,是一个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走近的人。

3.出示孔子名言,配乐齐读。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篇2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珍惜青春》。

这里的每个人都正是青春年华。我们的青春或是带着几分甜美;或是带着几分淡淡的苦涩;或是充满活力;或是有着几分难以言喻的艰辛。

在这充满各种情绪的岁月里,我们是在浑浑噩噩的浪费青春,还是用自己的行动填满这多彩的岁月。

青春不只是玩耍,同样也有学习。正是学习让我们的青春充实,正是知识让我们的青春多彩。如星星是点缀夜空的美景一般,知识也是点缀青春的美景。不要辜负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期望,用知识、用快乐、用欢笑,来把青春点缀。让我们为自己的青春奋斗。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花了三十年重整山河,却毁于一旦。《满江红》不是闲适之作,这是对青春白白流失的血与泪的控诉!

难道我们要像岳飞一样花了三十年才知道最后得来只是空吗?不,当然不。同学们,珍惜你们的青春吧,就趁你还拥有他的时候。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让我们张开雄健的翅膀,在名为青春的天空中自由的翱翔吧!

篇3

一、诗意课堂。源于和谐的师生关系

借助小学语文“现代与经典”之类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幸欣赏到不少名师的教学风采。走近名师,徜徉在大师们富含诗意、行云流水般的精彩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进发出的激情与智慧的火花常令我们拍案叫绝。而这一切,都基于师生之间建立起的平等和谐的关系。

在课堂上,教者那和善亲切的笑脸,师生间那轻松和谐的关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课堂上的于永正、蒋军晶,一个似乎是童心未泯的“老顽童”爷爷,一个好像是可以无话不谈的大哥哥,无不受学生欢迎。再如孙双金、薛法根,他们的课从容自若,恬淡平和。课堂上,他们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又是一个首席发言人,对学生的发言,有由衷的赞美,有精细的点拨……他们总能给学生带来如沐春风般的愉悦感受。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是的,有诗性的教师,是一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对话者。在这一方面,大教育家孔子无疑是个榜样。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孔子游春》中写到,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来到泗水河游春。在泗水河畔,孔子和弟子畅谈水之“真君子”的品性,随后孔子拨动琴弦,弟子们唱起歌来,习习春风中师生交流着各自的志向。言毕,在颜回的琴声中,孔子手舞之,足蹈之,师生同乐,游春尽兴而回。在其乐融融的游春中,师生走得更近了,为人之道也春风化雨般融入弟子的心中。“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真是春意盎然,诗意也盎然的一堂课。

古今教育名家的教育教学方式让我们深深感到:有诗性的老师,是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对话者;诗意课堂,必定以平等亲近而又典雅的师生关系为基础。

二、诗意课堂,引领正确的情感取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追求诗意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熏陶感染”中获得情感体验,感悟生命意义。所以,教师应该是个不断地在涵养自己诗意情怀的教者,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各种教育现象都会在他心中掀起喜怒哀乐的波澜,孕思考于胸中,遣激情于笔端,扬激情于课堂。”

诗意课堂,是“一种以浸润与体验为特征的教育,它让教育为一种自然的流露和呈现”。还是要提到《孔子游春》中孔子和弟子们在泗水河畔的“这堂课”。面对泗水河,孔子关于“由此看来,水是君子啊”的言论,是他沉思后的自言自语,然而“意味深长”,所以给弟子们以很大的震撼,这其中的“深奥的道理”他的弟子想来会逐步地自省参悟的。在弟子们交流各自的志向时,孔子对子路、颜回均报以赞许的目光,然而孔子似乎更肯定颜回,赏识他“不为自己表功”的谦逊低调的人生态度,所以就有了后来的颜回抚琴唱歌,孔子手舞足蹈。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观念、情感指向就在这样似无意又似有心的过程中自然无痕地流露和呈现出来。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精致大气的诗意语文课堂已为大家所熟知。教学中,王老师十分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不是在教师的讲解中让学生去体会,而是在学生自己品读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体会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升华自己的感受。诚如王崧舟老师自己所言:诗意语文,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这种契合,是包括学生、老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是用生命阐释生命的意义,建构富有独特个性的生命化理解,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

诗意课堂,并不是把语文课上成诗歌鉴赏课,也不是用单纯的诗歌写作作为知识的传授,当然更不是用无休止的做题来取代学生的情感体验。它应该是通过教师的诗意情怀,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情感取向。

三、诗意课堂,唤起真实的心灵感动

拥有诗心,富有诗情,这是语文诗意课堂所追寻的,而它源自师生在与文本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真实的心灵感动,它是返璞归真的,这样的课堂是真实的、唯美的。有诗性的老师,就能通过他艺术的引导,唤醒学生愉悦的审美感受,从而让学生对高尚的道德境界自然而然地产生向往之情。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过分追求看得见的价值,而忽视了自己的心灵,我们变得无暇去顾及自己的心灵,倾听自己的心灵,我们甚至忘了感动。然而,我们的孩子需要感动,需要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当我们的孩子学会了感动,学会了“用眼睛吃东西”,那么看到真,会去追求;看到善,会感动;看到美,想去欣赏,情感就丰满了,心灵就充实了,趣味就提高了,素养就全面了,人格就健全了,一个大写的“人”就形成了。这样的自我是充盈的、厚实的、有魅力的、有力量的。这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大力提倡的。

在南京举行的“现代与经典”小学语文观摩活动中,王崧舟老师执教人教版四年级课文《去年的树》,让上课的学生们、听课的教师们着实感动了一回。《去年的树》叙述了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带着淡淡伤感的友情,而小鸟的那份执著与忠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社会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情依然是最宝贵的。王崧舟老师引领学生一遍遍地与文本交流对话,与文本角色心灵碰撞,一遍遍地在交流中感动自己,感动学生。借助文本简洁的叙述语言、真挚的人物话语,辅以感人的画面场景、忧郁的音乐,使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友情得以充分演绎,不知不觉中,孩子们流泪了,听课教师哽咽了。在这里,教师释放着自己的情感,向学生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学生积极地接纳、呼应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师生都是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教师用自己的生命热情激发、唤醒学生的潜能,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从而使学生把学习要求转变为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

篇4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同样的语言材料,不同的人会构建出迥异的言语气象。内在思想的或深邃或浅白,或开阔或幽闭,最终决定了言语境界的高下优劣。因此,凭借语言文字适时地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训练,应该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专业视域的重镇之一。

在教学《孔子游春》中“孔子论水”一部分时,教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首先通过以“读”代讲的方法,引领学生体悟出孔子话语中深长的意味。随后反弹琵琶,出示一段“水是真小人”的论述,引发学生进行思辨。课堂实践中,教者欣喜地看到:短暂的错愕后,学生思想的火花点燃了,表达的欲望激活了。围绕“水是真君子,还是真小人”这一话题,师生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言语交锋。通过交流和碰撞,孔子善施教化的形象印在了学生的心中,他们不仅悟出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样深刻的哲理,也体会到了“借物喻理”这一写法的妙处,由阅读向写作迁移的桥梁也悄然形成。

总评:

《孔子游春》中“孔子论水”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既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又能学到作者的表达方法,让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史记冬老师作了颇有创意的尝试。

史老师始终以“读”作为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学表达、学方法,读中有思、读中有听、读中有议,教师则在过渡衔接处穿针引线。在学生思路阻塞时疏导,教给方法,揭示规律,让学生在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同时,了解孔子借物喻人、托物说理的特点,逐渐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了解孔子的良苦用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许多“理”都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课堂上,学生完成了从事实到道理,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

特别可贵的是,史老师在课中渗透了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练习,找个性也找共性,讲差异也讲相似,说正面也说反面。从小让学生接触这些朴素的辩证法,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都是很有益处的。

篇5

【关键词】言语思维 言语智慧

窥见:言语的表达意义

片段一:今天下午我和院子里的小朋友一起吹气球玩,小气球像一个梨子,中等气球像一个小西瓜,大气球有两个小西瓜那么大。

片段二:啊!地上有好多五彩缤纷的气球,这些气球都充满了气。有细细长长的,有粗粗大大的,有圆圆胖胖的……有的做成了皇冠,有的做成了花朵,还有的做成了小狗。

片段三:小时候,每次走过巷口的拐弯处,总忍不住回头看看那在空中摇曳的气球,想象着它会脱离人们手心,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飞向空中,那是多么快乐。但转眼间又会愣住,因为我知道,这气球定是哪个顽皮鬼一不小心放上了天,想必,此刻正一把鼻涕一把泪吧!于是,呆呆地、呆呆地望着气球远去,若隐若现,飘忽不定,逐渐消逝在天地那边。

同一种事物,不同的表述背后潜藏着不一样的言语思维表征和言语智慧呈现。一年级孩子(片段一)心中,气球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拥有着生活中某种一致事物的表象;三年级孩子(片段二)笔下,气球开始被赋予了一些外形特质,拥有了一些感官上的体验;六年级孩子(片段三)言语中,气球身上多了些事物本身之外的意象,与情感、想象融合形成了类似心灵感悟的特征。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言语思维的表征也愈加明显,对语言的复述、提取、辨析、想象、欣赏、批判、移植、创生等能力不断提升,其言语的生成土壤由简单的言语积累走向愈加灵动的思维过程。

如果说言语思维体现的是人对语言的正当、有序、正常的认识过程,言语智慧则是一个人对语言美的、艺术的表达呈现,它反映出人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言语内容的智慧性,即内容中有精辟的见解、洞见、哲理;一是言语表达本身机警、妙趣、含蓄、幽默等,即言语形式包括遣词造句的艺术。

探究:共读课中的培植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是其触摸语言文字,进行言语建构的重要场所,如何在落实学生言语体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关注其言语思维和言语智慧的培植?

《最大的麦穗》和《孔子游春》两课分属于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七两单元。《最大的麦穗》为哲理性文章,其基本特征是先说故事再谈哲理,叙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而弟子们挑挑拣拣,最终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在一生中必须实实在在去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要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孔子游春》生动地展现了孔子情境式、生态式的教学方法,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学过程,反映了孔子既具有思想家的深刻和广博,又具有教育家的艺术和智慧。

两篇文章看似迥异,实则互相联系。首先,它们都源于人类发展最重要的源泉――智慧;其次,两篇文章的主要人物――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奠基人,思想相互碰撞,构建了文化的场域;再仔细探究,文本语言背后皆有着一定的言语思维及智慧表达。由此思考,可以“智慧”为核心,建立共读纽带,从人物的智慧到文本智慧再到学生言语的智慧。在哲学和儒学的交流碰撞中带领学生从发现走向表达进而迸发思想和主张,在此过程中,实现言语思维的开发和言语智慧的提升。

1.从感知到内核:在比较思维中发现言语的智慧与深度

比较,是揭示语言本质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语言的比较,能提升学生对言语内容理解的敏感度。

根据两篇文章的共性,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始了课堂上的智慧探究:

(1)组内分享,组内交流两篇文章中能体现出智慧的语句。

(2)小组合作,每篇文章各确定一处最能体现出智慧的语句向全班同学做介绍。

第一步的活动是学生对言语的自我感悟的分享,在此基础上,以“确定一处最能体现出智慧的语句”这样聚焦的形式促使其对自我的感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碰撞,在语言的交流和表达中一步步走向文本语言智慧的内核深处。

文本语言表达内容和方式的迥异,其背后一定隐藏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在比较揣摩后,明悟了对文本语言的写法以及表达效果。同时对文章整体布局的感悟也将变得更加敏锐。从选择的结果来看,各小组均关注了两篇文章中核心的智慧语句,在“确定最能体现智慧的语句”碰撞和交流中,经历了从言语的感悟到言语的探究。

2.从内容到形式:在形象思维中发展言语的表达与创造

言语的智慧流露在文本内容之中,又隐藏在语言表达形式背后。

《孔子游春》中孔子论水的话暗含玄机――“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在@段话中,孔子临水沉思,借水喻人。但是,仅是这般了解的话,智慧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而言语的智慧要重视语言独特的表达中蕴藏的形象性和逻辑性。

针对这一段的学习,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过程:

调整语句1(删除“它好像……”):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调整语句2(删除“水……”):它好像有德行。它好像有情义。它好像有志向。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在两次调整中,学生鲜明地发现孔子论水的这段话不仅内容有智慧,说法也很巧妙,他都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真切感受到孔子思想的深度和语言具体而直观的形象表达形式。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将这样的体验应用到自身的言语实践之中,现了更好的表达与创造。

3.从碎片到整体:在关联思维中揣摩言语的逻辑与艺术

文本语言的体验是课堂中言语发展的第一步,对于小学高年段的学生而言,探究语言背后的文本更有其实在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游春》结尾句“春意更浓了”语言虽简单,其背后隐藏着作者行文的逻辑和艺术的表现,关联全文,春意包含了多层含义。在这样的联系阅读、整体思考后,学生发现文中先有春景之美的环境描写;再有孔子论水的细节描绘,自然之景与哲思感悟融为一体;最后在孔子和弟子们其乐融融的志向之谈中,景、思、人交相融合,春意浓浓。借助这一发现,迁移阅读《最大的麦穗》,思考发现文章结构语言中潜藏的关联,体验事理型散文独特的行文逻辑。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本表达的内在层次和逻辑,需要用好联系上下文这种宝贵的言语思维,会拥有更多的言语智慧和言语艺术的体验。

4.从文本到文化:在审视思维中实现言语的价值与主张

语文的背后是文化。在语文学习中,学的是语言文字,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感、情趣,影响我们对世界、对整个人生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最终指向定位于初探哲学和儒学的价值和主张。

回视两篇文本,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机会的话,孔子和苏格拉底,你们想做谁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学生表示,想做苏格拉底的学生,知道苏格拉底通常不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拥有自己的智慧,感觉做苏格拉底的学生很自由;有的学生想做孔子的学生,认为孔子寓教于乐,教导弟子们逐渐完善自己,做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成为真君子。

表达中,不知不觉有了关于哲学和儒学的小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带领其观望两位智者――古希腊哲学奠基人苏格拉底、东方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人生经历和思想主张上有意思的碰撞,激发课后继续研究,去审视自己的认识和主张。

关注:生成智慧的三个空间

在上述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学习是“文本言语―内部言语―外部言语”的体验,历经了“言语―思维―言语”的往复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厘清适切的言语思维迸发空间,便成了实现言语智慧生成的不可或缺的任务与义务。

1.寻找情境空间,置言语智慧以生发的情感体验

文本言语成为思维的生成沃土,转化为内在思维,言语理解随之产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思维继续向言语转化,在表达中生成外部言语。但语文的作用,若是光教会学生将一抹月看作一层纱,将一汪泉想成一面镜,有了思维的训练与发展,缺少情境的触摸与情感的体验,终将是不完整的。

情境的还原,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以情为根,将淡化了的态度、情感重新梳拢在语文的天地中,将学生的爱好、兴趣放置于先;以境为叶,通过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创设,拉近语言与现实的距离,使死板的语言汇入鲜活的生活场景。

2.连接生活空间,放言语智慧以鲜活的心灵畅想

文本,是言语思维与言语智慧生发的沃土,但若只是停留在文本之中,反复吞吐一个字的妙用,一个词的精准,或是一句话的意义,再浓厚醇美的体验,也会荡然无存。只有将学生的生活积累与情感经验都纳入到教学空间的考量中去,言语智慧才会如一汪汩汩的活泉,充斥着生动鲜活的意味儿。

让学生在真实可触的生活中触摸语文、运用语文,为他们的语文素养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样,言语智慧才能肆意芬芳,绵远流长!

3.构建文化空间,还言语智慧以丰厚的人文背景

语文的源头,是文化的大舞台,经过漫长的历史冲刷,化作一个个汉字,一声声曲调。千万个字铺就千万种意,本身就是一场奇妙的找寻之旅,让人迷醉。这样的大背景,对于正处萌芽般想要急切探索外面世界的孩子来说,更是丰盈智慧的无垠旷野。

文本、语言、思想的背后,是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文化,当言语思维与文化相联,思维的触角便由“小我”延伸至更为广阔的空间,言语智慧便拥有了丰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底蕴。?筻

【参考文献】

[1]杨华.从原始言语到内部言语[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1).

[2]高丽英.基于文本,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J].小学教学研究,2014(2).

[3]杨树亚.言语思维,不该忘却的学科追求[J].语文教学通讯,2013(1).

篇6

一、品味词句,在想象中感悟文本的真情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动听、最富有表现力和想象力的文字。语文教学借助形象的语言、充满想象力的文字,使缥缈无边的想象有了凭借,也正因为想象的魅力,使学生的思维超越了时空,想象出更多、更远、更神秘莫测的意境美,从而体味到作者表达的情愫。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解读文本,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去发现,去挖掘,在脑海里再现文本所描绘的生动情景,感悟知识的灵性,让学生在融情想象中,真切感悟文本表达的情感。

如《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泗水河边美丽的春景,抒发了对春天大自然深沉的热爱和赞美,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作者把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春风比作伟大母亲宽广的胸怀、飘逸的长发、明亮的眸子、甜蜜的絮语。因此,教学时,我抓住“春风”“桃红柳绿”两个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春天的色彩、画面、音韵,领略泗水河畔那盎然春意,体会春天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甜蜜的絮”语一词,以自身的体验和想象来体会母亲的“甜蜜的絮语”,抒发对母亲的情怀,引导学生渐次深入至文本深处去品评体悟,在涵咏咀嚼中感悟大自然与母亲的相似点,想象、感悟文中“伟大的母亲”的拟人手法的妙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使学生对伟大的大自然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二、揣摩标点,在想象中感悟文本的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只重视文本的教学,而看轻了标点符号。其实,标点符号除了具有语法功用、语义功用外,还能起到延伸文字内涵,拓展想象空间的艺术效果。因此,利用标点这一细小资源深入研究,引领学生对标点仔细琢磨推敲,发掘标点符号的亮点与深意,能诱发和促动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扩展及延伸,让学生在体会、感受、欣赏文本因标点带来的韵味的过程中,激起阅读的深层体验。

1.问号

《莫泊桑拜师》一文第七自然段中,一连用了9个问号,目的是想让莫泊桑明白什么呢?问题背后的蕴意是什么呢?这正是这篇文章的“空白”之处。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好这些“空白”,每一问句后都引导学生想象:听着福楼拜的问题,莫泊桑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这样,给予学生想象的时空,让学生在“补白”过程中,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对话,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从而深刻领会福楼拜的循循善诱之情。

2.省略号

《孔子游春》第八自然段中,作者在孔子讲完水的四个品性后,用了一个省略号。教学时,我适时巧设补白训练:“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认为水还有哪些特性呢?”“水洁净了他人,污秽了自己,它好像很无私”;“点滴之水汇聚江河,奔腾不息,它好像胸怀很宽广”;“滴水能穿石,它好像很有毅力”……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泗水河畔,随着孔子一道走进了生活,走进了自然,也要做一做水一样的真君子。这样,扩展了对省略号中所包含的“真君子”的意思的理解,水的品性就如汩汩甘泉流进了学生的心田。

三、文末补白,在想象中放飞学生的思绪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结尾总是意犹未尽,给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给师生提供了极大的思考与填补的空间,留下了深思遐想的余地。因此,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放飞思维的翅膀,运用创造性想象的方法来补充文末“空白”,深入地参与作品意义的重构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使创造性思维得到训练。

如《爱之链》一文的结尾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一个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以《乔依醒来……》为题,续编故事。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挥了潜能,而且有效地拓展了文本。学生用心去触摸作者、文本、主人公的灵魂,感受主人公的美好心灵,从而不仅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在想象中又赋予了文本新的意义、新的价值和新的内涵。

篇7

或许是想孔子想得多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这样,我梦见自己来到了一所学堂,隐约中看到了那几个苍劲挺拔的大字“孔子学堂”,这几个字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强烈地吸引着我。到了,到了!我一阵狂喜。只听见朗朗的诵读声不绝于耳,一位白发苍髯的老者正站在讲台前,他就是令我肃然起敬的孔夫子。只见他身穿长袍,头系纶巾,脚上着布履,面上带着笑容,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我忐忑不安地走进教室,孔夫子的弟子们齐声吟诵: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让我着实感动。我突然想起孔子最重“礼”这个字,连忙向他拜了一拜,他也向我回了个礼,并示意我坐下。

我带着心中的疑问兴冲冲地跑到了孔子的身边就问:“孔老夫子,您听过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吗?”孔夫子先是一愣,随即又满面笑容地说:“哦,有人评论我儒家的著作我很高兴,可以发扬光大嘛!”接着,他又对我说:“你有什么问题就问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要我懂的,我一定会回答你的。”

“孔老夫子,您的知识为什么这么渊博?””我不假思索地问。孔子捋了捋胡须,笑着说:“温故而知新嘛。只要你常复习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那么你就能对它有一个新体会。学海无涯,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来的。只有积累的知识多了,你所拥有的知识才会丰富。”听了孔子的解释,我连连拍手叫好。

“我们不聊学习了,我们聊君子,好吗?您觉得怎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孔子想了想,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要有宽广的胸襟,为人处事不要斤斤计较。”我恍然大悟:“哦,原来君子是要具备这样的品质的。我也要学习这些优秀品质,将来也要成为一名君子。”

这时,下课铃声响了,颜回、子路等几个孔夫子最得意的门生在竹林里歇息。我问孔子:“孔老夫子,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我接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我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您说得可真叫我迷惑,既然他们比您还要好,为什么还要您来教他们呢?”孔夫子亲切地告诉我:“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我这两个学生各有优点,也都有缺点,所以还要不断地学习啊……”我听了深深地点了点头,这也是孔子对我这个新学生的教诲啊。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

就要离开孔子学堂了,我满怀敬意地望着孔夫子,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

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弹指一挥,我们的老祖宗――孔子的思想却永立东方,走向世界!

“火线亲友团”

老师(曹珊):能够和孔子对话,当面探讨问题,这该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小作者以穿越时空之笔,描写了梦中到“孔子学堂”做客的所见所闻。文章构思精巧,以孔子名言贯穿全文,如潺潺清泉,涤荡人的心灵。读了全文,一位循循善诱、学识渊博的大师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

篇8

关键词:学讲课堂;情感;想象;音乐

自徐州市实施“学讲方式”以来,“学讲方式”已深入每个教师心中,我在实施“学讲方式”的过程中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

一、在情感的感染下表露真情

课堂情感对开展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了它,学生会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进入乐学状态。学习《月光启蒙》时,我在拓展延伸部分出示了《月光启蒙》的原文最后一段话及母亲患病时的照片,并伴着音乐声情并茂地娓娓读来。听着我深情的朗读,看着母亲坐在轮椅上那痴痴的照片,听课教师和学生眼中闪着晶莹的泪

花!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感情得到了升华,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学生写话时感情渗入其中,文章注入真情,必定感人至深。

二、在文本空白处自由倾吐

每个学生都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我们只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就能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学讲课堂上,我利用文本空白指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发展他们的语言!在指导学习《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时,课文中描述道:“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我疑惑地说:“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学生兴趣盎然地说:“这一自然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秀丽景色。”“那么请发挥你的想象说说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美丽景象,这些景象使你想到了母亲的什么?”孩子们思考了一会,说道:“散落的花瓣是她裙摆的装饰。”……听了他们充满童趣的描述,我再次体会到做小学教师的幸福。

三、在与伙伴的思维碰撞中快乐成长

由于每个学生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性格特点等,造成他们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时自然也会有着不同的见解。课堂上,有些教师只是做个样子倾听学生的发言,然后借学生之口引出自己或教参给出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要是这样,语文课堂真的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狐狸和乌鸦》时的片段。我问:“同学们,你觉得这只狐狸怎样?”学生用稚嫩的声音答道:“狐狸实在是太狡猾了,我可不喜欢它。”这时,我发现有个小朋友犹豫不决,小手举起又放下,我走到他跟前,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你有什么话就大胆地说出来。”他磨磨蹭蹭地站起来,用很小的声音说:“我觉着……觉着狐狸很聪明。因为狐狸总在想办法如何骗乌鸦嘴里的肉。”听了他的话,我未加评价,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是非观来判断。学生有的说:“狐狸虽然很聪明,但是他用欺骗的手段得到想要的东西是不正确的,我们不能像狡猾的狐狸那样,我们应该做个诚实的孩子,而不是满嘴花言巧语。”……听了每个小组的汇报,我适当做出了评价,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表扬了那个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作为热爱语文教学的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和与伙伴的思维碰撞中获得成长,得到发展。

四、在乐曲的调动下感受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所选的恰当、贴切的音乐成为整个课堂的有力助手,有了音乐的课堂,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另一种状态。在学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花心思选择合适的机会播放音乐、课件,或让学生歌唱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曲子,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能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如,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理解“水为什么是真君子”这一教学难点时,我选择跟教材的光盘,让学生观看、感悟,学生听着精选的音乐欣赏水的各种情态变化,进而理解水纯净、坚持不懈、不怕艰险等优秀品质,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其实,翻开苏教版的语文课本,能结合音乐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文章内涵的课文每册书都有。但有的教师因为学校硬件条件有限或嫌麻烦等诸多因素,把这一环节搁置了,这不得不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种损失。

篇9

一、减“无效学习”之负,增“一课一得”之效

现代教学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掌握不仅是保持知识,而是要经过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达到简约与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为了防止知识的混淆和有用观念的遗忘,在教学中应采取的策略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纵向上由上而下不断分化,在横向上综合贯通。即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一课一得的方法进行有效教学。也就是说,在一节语文课里,讲一个知识点,把它讲深讲透,让每个学生(至少极大部分学生)都能了解、掌握,学生一节课一节课积累知识,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能学到很多知识。

我在教学“第十册练习5的新词”内容时是这么做的。我打破了课本的固有内容,并没有“循规蹈矩”逐词教学,而是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课本呈现的新词中比较生僻、难以理解的内容,比如“经济房、期房、运作、追星族”等词,又据此结合生活实际加以了延伸和拓展,补充积累如“胶囊公寓、月光族、啃老族”等词,使学生对于新词的积累、认识从课内走向课外;重点学习交流之后,再以“课本上呈现的新词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吗?”一问回顾文本,解决余下新词中不理解的内容。这样一来,我们就努力做到了学生懂的不教,不懂的教,重要的精细教,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减“单调学习”之负,增“乐学趣学”之效

新课标强调:必须改变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获得充分获得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语文课堂最令人担忧的现象是沉闷单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付精神去做事体。”所以,语文教学首先要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稳定的兴趣更是持久的学习动力,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土壤。

例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三袋麦子》这一课时,课上完后,我就留时间让学生演课本剧,憨厚可爱、厨艺精湛的小猪;善于计划、有安排的小牛;聪明能干的小猴以及和蔼可亲的土地爷爷四个角色都在学生精彩纷呈的表演中栩栩如生,班级气氛活跃,所有学生都沉浸课本剧的演绎中,真是其乐融融!

三、减“机械重复”之负,增“亲身体验”之效

主体参与是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是越俎代庖,重师者传授,轻学者参与,致使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大量浪费,学习动机受挫。兰・达本教授认为:教学可以看成是提供特定的情境来培养儿童的一种措施。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那么学生就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模式,显得枯燥乏味,费时多效果差。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课,课文讲的是小红马和小骆驼的一次对话,小红马只看外表,嫌弃小骆驼的大脚掌、驼峰和两层睫毛。小骆驼很伤心,回家向妈妈诉苦,妈妈独具匠心,带小骆驼到沙漠走一趟,通过实践让小骆驼知道了自己的睫毛、驼峰和脚掌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发出“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感叹。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问学生:“沙漠旅行结束后,小骆驼又来到河边照镜子,再次遇见了小红马,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对话呢?”学生给出的答案并不一致,但是他们都能朝着夸骆驼身上的三件宝的方向去回答。对于孩子们的不同回答,我不作正误的判断,言之有理即可。正是因为如此,孩子们在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获得了自我的体验。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减“思想说教”之负,增“价值引领”之效

篇10

一、不能取代传统板书

随着多媒体的应用,传统教学媒体黑板在悄然退出现代语文课堂。在声情并茂的媒体声画中,重点知识随画面的切换稍纵即逝,甚至课题也在屏幕上一闪而过,这样的课堂失魂落魄。望着光秃秃的黑板,令人堪忧。

板书是课堂厚重的积淀,它呈现了教学行走的轨迹,它见证了课堂由厚变薄的过程。精湛的板书是知识的凝练和浓缩,是重难点的辐射源。三年前特级教师薛发根执教《爱如茉莉》,他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依然保留了传统板书的风格,让听课教师觉得温馨而深刻: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出示生动的茉莉图,欣赏后薛老师让学生说一说想到了关于茉莉的哪些词语。随着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接着请学生看画面用上板书的词语说说心中的茉莉。在媒体轻音乐中随着学生的表述再次板书:有一种爱(板书:平平淡淡)但(板书:真真切切),像茉莉一样(板书课题:爱如茉莉)……就这样静静地书写着,时间在流淌,但不觉慢,屏息凝视中每个字词在头脑中打下烙印,记忆有了延续,屏息凝视中对知识有了顿悟和理解。薛老师用他的教学行为告诉我们用好多媒体与写好板书并不矛盾,在教学功能上各有长处,我们不能顾此失彼。

二、不能取代语文课本

近几年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语文课本大有被取代的趋势。整篇课文被肢解得七零八落,文字星星点点地投到了’电子屏幕上。语言缺少了来路和去路,品读起来甚是肤浅和乏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会使学习越来越狭隘。

课本中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整体,都有悄然流淌的文脉,顺着文脉读开去,就会发现文章前呼后应,文气畅通,浑然一体。在学习的时候就要带着整体观细细地读来。例如《孔子游春》论水与论志两部分看似不关联,但整体读来就不难发现都是围绕“真君子”的探讨。如此看来课文切不可被肢解,要利用课本整体读文。在整体剖析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聚焦的,重点研读的,可以用媒体出示。例如:同样是《孔子游春》,教师在整体研读的基础上,重点出示了孔子论水的章节:“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并且在文字旁出示不同形态水的视频。学习时通过媒体在文字上圈圈点点,理解透彻,记忆深刻。学完后把这一章节又放回课本,放回整体进行学习。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用好课本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把握重点与突破难点的关系……

三、不能取代个性想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语言带给我们想象的魅力。因为想象,作者笔下的人与景,景与情就变得丰厚,耐人寻味了。但教学中老师们喜欢自己先勾画好“哈姆雷特”给学生,常常看到这样的教学情景:书读一遍后,教师饶有兴致地问:庐山的云雾美不美?生齐呼“美!”紧接着教师就用多媒体出示画面:这就是缠绕半山的云雾,你看多像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学生个性想象被扼杀,语言文字描述的丰富性不复存在。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想象可以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恰恰是语文学习最可贵之处。我们要让媒体的直观出示滞后于语言文字的感受和想象,即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品读先想象开来,再恰当地使用媒体丰富想象。如教学古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一句时,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想象:抓住一个“偷”字,引导想象开来:从“偷”字我们读出了小孩的可爱,这是怎样的“偷”呢,想象神态,动作……学生充分想象表达后,教师出示动人的画面,此时画面不单纯是静止的一幅画了,它在学生的眼中已变得内容、情感厚重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不能取代深入解读

语言是抽象的文字组合,需要学生作为主体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读出形象,读出意义,但多媒体使用不当时就会越俎代庖,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解读,造成理解的浅尝辄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