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原名范文

时间:2023-03-16 10:1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柳永原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已接近尾声,本以为学生解题水平达到了一个较高层次,但昨天作业中的一道题却让我内心纠结,本来以为“扫盲”的题,却出现了很高的错误率.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于是,我决定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共同探讨错误的根源.

2.课堂对话实录

问题1.由直线y=x+1上的一点向圆(x-3)+y=1引切线,则切线长的最小值为?摇 ?摇?摇?摇.

生1:因为要求切线长最小,所以猜想当切线与直线垂直时距离最小,故计算得出切线长最小值为2.

师:你的猜想有没有根据呢?

生1:反正感觉有垂直就会取到最小值.

生2:我的结果和他不一样,我这样做的:设直线上任意一点A(x,x+1),则切线长为==,故当x=1时,切线长的最小值为.

师:大家觉得怎样?运用了怎样的思想方法?

这时许多同学纷纷点头,感觉有理有据,是典型的利用函数思想方法求最值.

师:生1的方法虽然有问题,但能不能修改呢?

生3:我觉得可以先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由题意知,要使切线长最小,只要使该点到圆心距离最小,即为圆心到直线距离.如图1,圆心到直线距离d==2,故切线长为=.

师:这样解题的依据是什么?

绝大部分同学恍然大悟,异口同声:圆切线的几何性质!

师:有谁能比较一下刚才的两种解法?

生1:我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了,不能凭感觉瞎猜,解题要有依据.我比较两种解法,后者突出了圆的几何性质,把原来直线上的动点与圆上的动点这两个动点距离问题转化为定点到定直线的距离,使得解法更直观更简洁.

师:通过刚才的一番讨论,我们终于搞清了错误的原因.在本题中,主要是突出了圆心的重要作用,此种方法的应用还有很多,请看如下问题.

问题2.已知圆C:(x+2)+y=4,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l、l都过点A(-1,0).l交C于E,F两点,l交C于G,H两点,

(1)求四边形EGFH面积的最大值;

(2)求l、l被圆C所截得弦长EF与GH之和的最大值.

三分钟后,生4举手求助,看到他的草稿纸密密麻麻,于是拿到实物投影下.

同学们惊呼:哇!

原来他是设直线斜率联列方程,用代数方法求弦长,一番计算后,没有信心做下去了.

师:看来不是所有的题用函数思想都能顺利解决的.不妨作图观察一下,能否借助于圆的几何性质,参照问题1的方法来求解呢?

生5:刚才是切线长,现在是弦长,不一样啊?

师:弦长可以转化为什么线段的长度?

生5:难道又是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生6:设圆心C到l的距离为d,到l的距离为d,弦长分别为L,L,利用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得()=r-d,()=r-d.这样我就把动弦长转化为定点到直线的距离了,可是……

师:很好,思路不错.可是也在动,有什么是不动的吗?

生5:由图2看出,两个垂足和圆心及定点构成矩形,且对角线长度恒定,所以必定有:d+d=CA=1,故()+()=2r-(d+d)=8-1=7,即L+L=28.设四边形EGFH面积为S,则S=LL,由于L+L=28,利用基本不等式可得LL≤=14,故四边形EGFH面积最大值为7.

师:大家感觉怎样?

生6:总的来说还是“化动为定”,不过这里还运用了基本不等式的知识.

师:好的,所以我们在二轮复习中要加强对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

话音未落,生7又举起了手.

生7:我第二问也做好了.要求L+L的最大值,又L+L=2(+)=2(+),其实也是用基本不等式≤(a,b≥0),可得:L+L≤4=4=2,故弦长之和最大值为2.

生7的一番话语之后,课堂再次热闹起来.

师:有谁对该题小结或提炼一下吗?

生8:该解法避开联列方程等繁琐的手段,通过研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性质来解决两条动弦长的和的最值问题,体现了“化动为定”的思想.

师:总结得非常到位.该题看似与问题1不同,但他们有相同的“根基”,即都是解决与圆有关的动线段问题,那么我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利用好圆心“化动为定”.

师:如果将圆与圆锥曲线知识相结合,我们又该如何下手呢?请看下面挑战大家“智慧”的两道高考题.

问题3.(2009重庆卷文)已知以原点O为中心的双曲线的一条准线方程为x=,离心率e=.

(Ⅰ)求该双曲线的方程;

(Ⅱ)如图3,点A的坐标为(-,0),B是圆x+(y-)=1上的点,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求|MA|+|MB|的最小值,并求此时点M的坐标.

第一问解答略,双曲线的方程为x-=1.

师:要使|MA|+|MB|最小,但|MA|,|MB|都是动线段,怎样“化动为定”呢?

生9:记得有过这样一道题,在x轴上找一点M,使该点到两个定点A(-1,2),B(3,5)的距离之和最小,即求|MA|+|MB|的最小值,好像很像啊!

师:很好,那么在生9所说的那道题里,点A,点B是定点,而我们题目里点B是动点,怎样转化呢?

生10:可不可以转化到圆心C的距离呢?如果|MA|+|MC|最小,只要减去半径就是|MA|+|MB|的最小值了呀!

师:有思想。具体如何“操作”呢?刚才生9类比的很有道理,我们是如何转化折线段长度之和的?

生11:利用三点共线.可以分别考虑利用双曲线的定义转化线段|MA|,利用动点到圆心距离来转化线段|MB|:如图4,设点D的坐标为(,0),则点A、D为双曲线的焦点,|MA|- |MD|=2a=2,所以|MA|+|MB|=2+|MB|+|MD|≥2+|BD|.由于B是圆x+(y-)=1上的点,其圆心为C(0,),半径为1,故 |BD|≥|CD|-1=+1,从而|MA|+|MB|≥2+|BD|≥+1.

当M,B在线段CD上时取等号,此时|MA|+|MB|的最小值为+1.

又直线CD的方程为y=-x+,因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故x>0.

由方程组4x-y=4y=-x+,解得x=,y=.

所以点的坐标为,.

问题4.已知圆A:(x-1)+y=4与x轴负半轴交于点B,过B的弦BE与y轴正半轴交于点D,且2BD=DE,曲线C是以A,B为焦点且过点D的椭圆,

(1)求椭圆的方程;

(2)点P在椭圆C上运动,点Q在圆A上运动,求PQ+PD的最大值.

由于问题3与问题4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来解决,故让同学们独立完成.

(五分钟后)实物投影同学们的答案如下:

第一问解答略,椭圆方程为+3y=1.

要使PQ+PD最大,只要使PA+PD最大,只要使2a-PB+PD最大,只要使PD-PB最大,当P,B,D三点共线时(如图5).

(PQ+PD)=(PA+PD)+r=(2a-PB+PD)+r=(PD-PB)+2a+r=BD+2a+r=3a+r=2+2(其中a为椭圆长半轴长,r为圆半径).

3.学习反思

篇2

马庆云是浅绛彩瓷艺家中一位著名的人物,其在浅绛彩瓷中的成就也较为全面,目前市面上能见到的作品涵盖了山水、人物、花卉等,而其款识的诗意才情也使得作品意境大为升华。马庆云最使人们难以忘怀的是他的人物画,“老少配”是其人物中的绝活,特别是用线,形成了马氏风格中的重要艺术元素或日基础。

马氏人物画用线的风格突出,特点鲜明。笔者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钉头铁线”。马庆云人物画中许多线条起笔一个点按恰似钉头,旋即迅速运开,不论长短,十分挺拔爽利,犹如铁线(图1)。有人著文时用钉头鼠尾形容,其实鼠尾一说显然不够准确,因为鼠尾虽然有力但仍然有软弱之嫌。

2 “聚散成型”。马庆云人物画的衣袖、腰际等许多衣褶之处常常聚散成型(图2)。往往聚处似乎是物体的中心并以此向四面旋散开去。有点像中的一个品种“萝卜丝菊”半开花时的景象,很有美感。

3 “正反S符”。马庆云在画衣服边缘用线时,常常在迅疾的运线节奏中出现了许多正反S型的符号,特别是在衣服的衣摆角及衣袖的左右两边。

4 “深浅分明”。马庆云在处理人物的用线时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导意识,就是人物的上衣用线深黑,力度较重,而在人物的下部裤子的用线往往浅淡,有时甚至直接用淡赭、淡朱磲轻力运行,使得下身虚化成形,因而人物既丰满又具典型风格。

马庆云人物画用线及形成其总体个人风貌的渊源来于清晚期的两位画家钱慧安(1833-1911年)、任伯年(1840-1896年),实则两位也只比马氏的艺术活动稍早十数年而已。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马氏瓷作中有纪年款识的大体在1857年至1910年之间。

我们在钱慧安的作品中看到了与马庆云聚散成型用线的影子雏形(图3)。但是任伯年的力如千钧之钉头描,下笔精确流利、疾徐顿挫、宽容自如以及灵动而潇洒的线条创造力,对马庆云的人物用线形成的冲击力是巨大的。马庆云从任伯年的线中感悟到的不仅仅是形似的重要,更感悟到一个“活”字在人物造型上所体现的生命力(图4)。

当然马庆云之所以是一个“角”,关键还在于既有继承借鉴,更有发展,如用线“深浅分明,虚实变化”的突出个性,同时其个人在书法及文化修养上的底蕴也成就了他在浅绛彩瓷艺术上的地位。

篇3

而在千里之外的日本学习、生活的留日学子们,虽身处异国他乡,也在关注着这所小学的落成,为香泉乡的这些小弟弟小妹妹们拥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露出欣慰的笑容。因为,他们也为这所小学的建成贡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注入了无限的爱心和牵挂。

一位中国留学生说,当我们穿梭在异国他乡的校园里,当我们在大学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里努力学习、科研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在北川香泉乡,有一群孩子,也拥有了和我们一样的窗明几净的学习环境。

去年地震发生后,灾区的情况时刻牵动着海外学子的心。10万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对灾区人民的不幸感同身受,他们有的捐出自己的奖学金和课余勤工俭学赚来的工资,有的组织各种各样的赈灾募捐活动,一笔笔善款,如涓涓细流,通过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以下简称“垒日本学友会”)汇集起来。而身在异国校园的留日学人们最关注的,还是灾区孩子们的教育。因此,通过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全日本学友会捐助了两所重建的灾区学校。其中,约2500万日元定向援建了香泉乡中心小学的新校舍。

为借鉴日本防震小学先进经验,保证建筑设计品质,去年夏天,受时任全日本学友会会长李光哲博士的委托,全日本学友会的代表数次从东京来到北川,与山东淄博援建指挥部和北川县教体委商定了共同出资、中日合作设计抗震防灾小学的援建方式,并特邀设计日本第一所抗震小学的知名建筑师、日本东京大学的藤井明教授主持设计了小学新校舍。在6月1日的启用仪式上,藤井教授特别介绍了他的设计理念。他说,考虑到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因此在设计的时候,他和他的团队,除了要考虑学校如何保障学生的学习之外,还很注重营造一个“8小时之外的共同生活”的空间。

全日本学友会现任会长胡昂也在仪式上向来宾和小朋友们介绍了全日本学友会过去1年多时间里的抗震援助工作的情况,并介绍说,在今后3~5年内,全日本学友会计划为北川县灾区学校提供从电教设备、助学资金到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援助,积极推动灾区教育的良性发展。今年,全日本学友会将再次向香泉乡中心小学捐款100万日元,定向援助该校作为发展资金。各大学学友会也将结合自身情况与特点,开展各式各样的结对援助活动。例如,东京大学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将使用该校留日学人每年募集的“爱心基金”,在香泉乡中心小学设立“东京大学留日学人奖学金”,每年奖励2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第一期奖学金已经在今年的儿童节上,颁发给了获奖同学。

篇4

关键词:柳永词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李清照等。因其四人词风相近,却又各具风韵,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婉约派“四大旗帜”。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四旗中号“情长”,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他通晓音律,熟悉旧调,并善于吸收民间语言,明白晓畅,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

柳永词概括为三类:

一是表现男女情爱、离愁别绪。例《雨霖铃》:寒蝉凄切……

这首词为抒写离愁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和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作。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满悱恻、凄婉动人。

二是描写都市生活的繁华。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归去凤池夸。

此词展现了杭州富庶繁荣、豪华阔大的都市景象。

三是抒写羁旅行役之苦。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思乡怀人之情,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词风细腻委婉,题材新颖开阔,善于铺叙和使用俚俗语言,大量制作慢词,对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第一,柳永对宋词的题材有新的突破。柳永写了许多描写都市风光和歌妓生活的词,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是他对词的题材的一大开拓。描写歌妓在柳永的情词中占有极重的分量。除秦楼楚馆的放荡和等传统内容外,歌妓们的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对她们在生活中的悲喜感情,理想愿望也有真切的表现:“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开市民文学之先声。

第二,柳永对宋词的形式有新的创造。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制作慢词的作家,是慢词的真正开创者,并使宋词开始由小令阶段进入慢词时期。诚如宋翔凤在《乐府余议》中所说:“词自南唐以后,但有小令。慢曲当起于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使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其后东坡、少游、山谷等相继有作,慢词遂盛。”在创体的同时,柳永在创调方面也成就卓著。柳永之前的宋代词人,多沿用唐、五代的词牌,而柳永的慢词则多用新调;即使词牌与唐、五代相同,柳永在字数的多寡、句子的长短等方面常常花样翻新,即所谓的“同调异体”。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宋代八百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个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故李清照《词论》云:“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时。”

第三,柳永对宋词的表现手法有新的拓展。他融合曲词和辞赋之长,创造性地将赋体的铺叙笔法移植到慢词的创作之中,将铺排式的叙事和白描式的写景抒情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扩展了词叙事、写景和言情的空间,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其《雨霖铃》(寒蝉凄切),创造了情景递进的铺叙模式,将叙事、写景、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第四,柳词语言有俗有雅,雅俗兼得。他既善于将有趣的白话加入词中,既浅且尽,构成一种市民文艺特有的俚俗色彩和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又能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使词音律协婉,语言优雅典丽,警句叠出,表现出文人词应有的典雅的品位。如《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词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共赏,为词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柳永对词的多方面开拓,是对词进一步的解放,使宋词面目一新,为宋词成为有宋一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年

[3]刘扬忠、张宝坤《名家解读宋词》[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4]欧阳鹤《柳永词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中华诗词》[A],2005年第5期

篇5

林夕,原名梁伟文,著名的填词人。他所创作的歌词词风唯美深刻,内涵丰富隽永,自成一格。林夕在歌坛20多年,创作经典歌词4000多首,斩获各类奖项无数。人称“华语乐坛词圣”“当代柳永”。“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南宋叶梦得赞誉柳永的作品流传甚广。现在井基本上绝迹了,人人都喝上自来水了,但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凡有自来水饮处,皆能歌林夕词。

林夕的歌词,随便拿哪一首出来,都耐人咀嚼,令人回味。更何况有几千首之多!曾创作过《北京欢迎你》《因为爱情》等脍炙人口歌词的著名音乐人——小柯在提到林夕时,如是说:“可能也只有他才能做到,每一句歌词都有价值。”不是每一首,而是每一句。我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过誉的成分,我只知道:在当今乐坛,林夕一词难求;在每一个年代的经典歌曲里,都少不了林夕的大作。

这首《忘记》是林夕所作歌词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首了。我不是识货人,品咂不出每一句歌词的价值,但我很愿意在此谈谈,这首歌词中因为运用“悖论”和语词的陌生化,从而使得语言蕴藉丰富,含义深刻。聪慧的中学生,若能从我这略举一隅中而得到三隅反,用林夕的话说,“也勉强算是场功德”了。

语义的“悖论”,是美国新批评派布鲁克斯提出的,指诗歌语言的乖谬悖理和不合常情的特征。这首《忘记》中有些词句,从字面上看乖谬悖理,自相矛盾,细细品味却自有深意。比如说,人人都想开心而不愿意、避免伤心。其中一句“想开心就要舍得伤心”,初听感觉荒谬,细想之下很多人惊呼“深刻”。“不能够离开就不要接近”一句更是匪夷所思,没有人是为了离开而靠近的;“舍不得结束就别开始一段感情”,也没有人是带着结束的想法而开始一段感情的。这些表面上看起来荒诞无稽的说法,却是一种含有深刻意义的语言表达。其实,这种“正言若反”的手法在很多的作品中都有体现,比如说,鲁迅先生的名篇《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和“记念”,是不是颇费些思量?一首流行歌词的题名《最熟悉的陌生人》,陌生人何来的“最熟悉”?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运用“悖论”,加入一些辩证的思考,文章的语言就自有一种辩证哲学的意味,发人深思。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认为,所谓“陌生化”,实质上是不断地更新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以得到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忘记》中,有几句歌词在语言形式上突破惯常表述,在内容表达上不落窠臼,前者如“酒精”“掏心”,后者如“舍不得看破就别张开眼睛”“有太多行李就别单独旅行”。指称的都是寻常事物,讲的都是平常道理,一经陌生化的处理,就显得新颖且脱俗。

林夕在歌词创作方面的造诣来自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他早年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现在的中文学院)。他不仅擅长填词,也会写散文,至今出书几十余本,也算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了。

忘记

林 夕

有太多往事

就别喝下太少酒精

太珍惜生命就别随便掏心

舍不得看破就别张开眼睛

想开心就要舍得伤心

有太多行李

就别单独旅行

不能够离开就不要接近

舍不得结束就别开始一段感情

想忘记就要一切归零

不能够

忘记爱情忘记伴侣忘了孤寂

也至少忘记当初为何在一起

到最后

忘记眼神忘记脸庞忘记身体

怕只怕我们忘了决心忘记

不能够

忘记爱情忘记伴侣忘了孤寂

就试着忘记什么叫做回忆

到最后

篇6

1.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3.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步骤。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离别的诗句,大家知道哪些?

学生说出自己学过或在课外学习到的相关诗句。

二、讲授新课

1.题解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一点。

2.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v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3.整体感知

播放《雨霖铃》原声朗读,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整体感受,引导学生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请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词的意境和感情。从整体把握上阕写临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和下阕写离别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找出诗中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

4.名句赏析

赏析思路:手法+依据+作用,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例:这一句给我们点出了别离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寒蝉、长亭、日暮、雨歇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赏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进行赏析。

5.分析下阕中的典型意象

下阕词人撷取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哪些典型意象?(酒、柳、月、风。)

6.讲解虚实结合

实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虚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联想:由此及彼。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丰富了诗歌离别的内容,拓展了诗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强化了诗歌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和无奈的感情。

三、诗词小结

篇7

潘晓婷,职业台球选手,被媒体誉为“9球天后”。她在事业成功之前付出了哪些艰辛的努力呢?

我的同行说过这样的话:“潘晓婷能有今天的成绩,在意料之中。”可能,他们知道我的付出是常人无法比拟的。

我15岁开始在父亲的球馆里练球,一呆就是4年。球馆里有个小屋子,里面的一张单人床、一个衣柜就是我全部的财产。那4年里,父亲给我做了硬性规定,每天练球8—12个小时,没有周末,一个礼拜只能休息半天。即使我病了,上午在医院打点滴,下午回到球馆还是要补足当天的练球时间。

以前,家里经济拮据①,父亲陪我到北京参加比赛,我们就从山东济宁乘火车一路站到北京。在北京,因为没钱,我和父亲只能住18元钱一晚的地下室。地下室阴暗潮湿,推门就能闻到刺鼻的霉味儿。第一次拿了全国冠军,奖金只有4000元,为了能细水长流,我和父亲在全聚德只点了半份烤鸭。看着那半份香气扑鼻的烤鸭,我却痛哭不止。所有这一切,我都忍受了。因为,我15岁开始摸球杆时,父亲就说过,要想做到最好,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牺牲更多。父亲当过国家级的足球运动员、篮球裁判,后来改行当厨师,又被评为鲁菜特一级厨师。父亲希望我像他一样,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金字塔尖上的人。为实现这样的目标,人家练3个小时的球,我要多练好几个小时,这样才可能赶超别人。所以,吃不了这份苦,受不了这份罪,趁早放弃,另谋出路。但是,一旦选择了这条道,想要成功,吃苦就成了最基本的准备。就看人有没有对苦难的耐受力,耐受力强的人早晚都能品尝②到成功的喜悦。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同行 (háng xíng) 单人床 (dān shàn)

济宁 ( jǐ jì )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规定 ( )的霉味儿

( )的地下室 ( )的烤鸭

3.阅读填空。

(1) “每天练球8—12个小时,没有周末,一个礼拜只能休息半天。”这是父亲给我做的( ),说明父亲对我要求( )。

(2) “只能住18元钱一晚的地下室。” “只点了半份烤鸭”,说明当时家里经济( )。

(3)我的奋斗目标是( )。

词语解释

①拮据:缺少钱。

②品尝:仔细地辨别。

欣赏感悟

“想要成功,吃苦就成了最基本的准备。就看人有没有对苦难的耐受力,耐受力强的人早晚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潘晓婷在自己的拼搏实践中的感受。也许我们看到的是奖牌的光辉,在这耀眼的光环背后,凝聚的是奋斗者艰辛的努力,坚持的韧劲儿。

作者简介

潘晓婷,职业台球选手,被媒体誉为“9球天后”。16岁即获1998年“欧立欧杯”全国女子9球公开赛冠军,其后又获2002年首届亚洲区“球王杯”男女9球混合赛冠军和日本大阪第35届世界女子9球公开赛冠军、2004年度世界女子9球“世界杯”季军、2005年全日本(9球)锦标赛女子组冠军等奖项。

阅读写作

4.你的奋斗目标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阅读视窗

阎立本,唐代画家,庐州舒城人,字伯时,擅画人物鞍马及历史故事画,用“白描”,对后世影响很大。

“神韵说”,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主张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境界。

苏辛, “苏”指坡,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宋词豪放派创始人,唐宋家之一, 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著有《东坡乐府》、《东坡全集》等。“辛”指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其词风格豪放,著有《稼轩长短句》(也叫《稼轩词》)、《关芹十论》等。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柳三变), 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著有《乐章集》,中学课本选词《雨霖铃》是其代表作品。

春秋战国四刺客: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刺杀王僚(吴国国君)、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刺杀韩傀(韩国的国相)、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刺杀庆忌(吴王僚的儿子)、荆轲刺杀秦王。

篇8

《人间词话》是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撰写的词论著作,对历代词作名篇及作家作了精辟的评点,并提出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论观点,代表了作者文艺思想的精髓,是“晚清以来论词的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包括美学、哲学、文学、史学、考古学等,留下了许多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其中不少是开风气之先,为当时的学术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视角和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例如在文学研究中第一个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文论著作除《人间词话》外还有《红楼梦评论》等。在史学和考古学方面,他首创“二重证据法”,用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互相对照来考证古史和甲骨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王国维的学术造诣,与他的治学方法关系极大。他精通英、日、德三种外语,饱读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著作,在治学思路和方法上受西方哲学思想影响很深。《人间词话》虽然名为“词话”,体例上似乎也与传统的“诗话”一类批评著作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却有其颇富创见的理论体系,是“新观念与旧修养的结合”,是“可以导引现代的读者通向古代的文学、结合西方之观念与中国传统之心智的一座重要桥梁”。

二、深入品评

《人间词话》最初发表于1908年,分三期刊登在《国粹学报》上。此后有一些学者对其进行标点、注解。王国维逝世后,又陆续有学者辑录他未发表的遗稿,搜集他在其他著作中论词的部分,不断补入,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人间词话》较最初发表时的内容更为丰富。

今天通行的《人间词话》,全书分三卷,都是针对历代词家及词作的短评,共一百余则。这种体例看似与传统的“诗话”“词话”类著作没有什么区别,但王国维的创举在于,他建立了以“境界”为核心的词论体系(这一理论有时也被用于词之外的其他体裁文学批评中),对后世的词学研究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境界”一词,来源于佛教,本不是王国维首创,他以“境界”作为评词的术语,其含义当然与佛典中不同。究竟什么是王国维所谓的“意境”呢?作者本人在书中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但多有举例,明确赞赏“有境界”的作品,肯定能写出“境界”的作家。有学者认为王国维所谓的“境界”,“其含义乃是说凡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在作品中作鲜明真切的表现,使读者也可得到同样鲜明真切之感受者,如此才是‘有境界’的作品”(叶嘉莹语)。简单地说,即作品在描写上能做到“情景交融”,准确写出所见之景或所感之情,并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树立了“境界”这一标准,作者进一步对“境界”作出划分,提出词中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此二者“一优美一宏壮也”。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含义,也有许多解释。简单地说,“有我之境”是将作者本人的感情带入对景物的描绘中,使景物也带上作者的个人色彩;“无我之境”则是作者泯灭自我意识,与外物融为一体。这是对“境界”的进一步分类和阐述。

除了对“境界”本身的描述,关于营造“境界”的手法,王国维也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两种,认为它们是“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有学者认为“理想与写实”的提法来源于叔本华,但“造境”“写境”的观念本身却是中国传统文论、诗论中所固有,这种区别正体现了王国维以西方哲学思维治中国学术的方法。王国维虽然将这二者并举,但同时他自己也认为它们“颇难分别”。由于文学形象来源于客观存在而又必然不同于客观存在,所以“写实家亦理想家”,“理想家亦写实家”,“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可见“造境”与“写境”大体上是作品因取材不同而产生的区别,是两种有区别又不对立的创作手法。

三、名篇选读

(一)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⑤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⑥。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注释】

①“泪眼”二句:出自冯延巳《鹊踏枝》。

②“可堪”二句:出自秦观《踏莎行》。

③“采菊”二句: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五)》。

④“寒波”二句:出自元好问《颍亭留别》。

⑤由动之静:即由动态到静态,由荡动到平静。

⑥法律:这里指自然的法则、规律。

(二)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①、谢②之诗不隔,延年③则稍隔矣;东坡④之诗不隔,山谷⑤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⑥,“空梁落燕泥”⑦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⑧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⑨《翠楼吟》⑩“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k“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l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m“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n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注释】

①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②谢:指东晋诗人谢灵运。

③延年:指南朝宋诗人颜延之,字延年,与谢灵运并称“颜谢”。

④东坡:指苏轼。

⑤山谷:指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

⑥“池塘生春草”:出自谢灵运《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⑦“空梁落燕泥”:出自隋代诗人薛道衡的《昔昔盐》。

⑧欧阳修《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⑨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别号白石道人。

⑩《翠楼吟》(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予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k“生年”四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第十五)》。

l“服食”四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第十三)》。

m“采菊”四句: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五)》,见上篇注③。

n“天似穹庐”四句:出自《乐府诗集・敕勒歌》。

四、名句积累

1.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2.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①。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②、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注释】

①道君皇帝:指宋徽宗赵佶。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②释迦:指释迦牟尼。

3.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①,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②,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③,此第三境也。

【注释】

①“昨夜”句:出自晏殊《蝶恋花》。

②“衣带”句:出自柳永《凤栖梧》。

③“众里”句:出自辛弃疾《青玉案》。

4.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①,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注释】

①纳兰容若:即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清代著名词人。

5. 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娱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6.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五、拓展阅读

晓步

王国维

兴来随意步南阡,夹道垂杨相带妍。

万木沉酣新雨后,百昌苏醒晓风前。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我与野鸥申后约,不辞旦旦冒寒烟。

清平乐・况夔笙太守索题香南雅集图

王国维

蕙兰同畹,著意风光转。劫后芳华仍畹转,得似凤城初见。 旧人惟有何戡,玉宸宫调曾谙。肠断杜陵诗句,落花时节江南。

水龙吟・杨花用章质夫苏子瞻唱和韵

王国维

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坠。日长无绪,回廊小立,迷离情思。细雨池塘,斜阳院落,重门深闭。正参差欲住,轻衫掠处,又特地,因风起。 花事阑珊到汝,更休寻满枝琼缀。算来只合,人间哀乐,者般零碎。一样飘零,宁为尘土,勿随流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贮得,离人泪。

六、探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