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7 13:3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上海理工大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上海理工大学专业

篇1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研究各种工业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行控制到生产过程的企业管理的综合技术学科。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是上海理工特色专业之一。

2、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

3、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裴颂文(1981-),男,湖南邵东人,上海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讲师。(上海 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K-12-302-001)、上海理工大学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K-00-302-0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76-02

面对国内知名高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国际化教学的大趋势,上海理工大学加大计算机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力度,培养国际化教学团队,开辟国际化精品课程。从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师资队伍、助教制度、国际交流等五个方面建设一套上海理工大学独特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体现出教育差异化优势。培养既具有专业背景又能走向国际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推进上海理工大学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变,把上海理工大学建设成“卓越工程教育”的上海市旗舰高校、全国工程教育的示范高校。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变革日新月异,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突飞猛进,通过引进全英文经典教材实施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期尝试,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本科生的英语听力和阅读能力欠缺,难以有效地理解课程内容;第二,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的知识结构尚不完整,无法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研究前沿课题。而针对研究生的“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因为绝大多数研究生都具备大学英语六级的水平,外国留学生也均来自母语是英语的国家,英语听说能力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同时,研究生绝大多数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具备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双语教学,一方面使得研究生能获得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使得研究生在未来的研究和工作中受益。特别是在2011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发展机遇期,增强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领域内的科研力量,扩大科研创新增加科技成果,推进“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双语教学能力和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优化课程设置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学位课,其教学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系统、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字逻辑等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国内外著名大学计算机系对这门课程非常重视。据调查,美国的MIT、CMU、UIUC、Stanford 等著名大学都采用最新的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内的权威教材,如David A. Patterson等人编写的《Computer Architecture:A Quantitative Approach》。上海理工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进一步量化分析和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多年来一直将该课程列为研究生的学位专业课。从前几年的教学情况来看,这门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的主要问题体现在:

最近几年计算机系统结构发展迅速,如多核处理器、内存技术、总线技术等都取得了飞跃发展,而前几年的课程内容知识陈旧,难以跟上最新技术的步伐,学生希望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发展和研究动态。

“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与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差别不大,学生觉得有重复教授的内容出现。

由于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涉及到计算机软件设计、编译系统、硬件设计等全面知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从而导致愿意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前沿研究的学生不多。

学生反映该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结构全面,前沿课题突出,学习难度大。但是,该课程的学时数和学分数严重偏少,难以深入理解和讲授,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着重学习一门学分偏少的课程。因此,该课程的重要性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因此,对“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坚持每年更新的内容占15%~20%。因此,本课程决定不选用前几年教学中的老教材,而选用最新的、全英文版本的《Computer Architecture:A Quantitative Approach(Edition 5)》作为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教材,并且跟踪计算机系统结构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组织研究生分组讨论和课程报告。不仅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方法和新的解决方案,而且要求学生采用最新的研究工具,亲自动手设计设计实验,完成方法的验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

二、更新教学内容

一方面采用最新版本的、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系统结构量化分析教材,由主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另一方面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在主讲教师对前沿课题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由学生分组就某个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并由学生提出新方法或新的解决方案,分享新思想,研讨新办法。如此,采用师生互动方法,学生既学习到了基本方法又能体会到研究最新技术的乐趣,获得研究成果的成就感。因此,教学内容主要包含计算机系统结构量化分析课程教学和前沿课题研讨两个方面。专题教学内容更新如表1所示。

三、强化师资队伍

从事国际化教学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加快青年教师国际化交流与培训的力度,培养本校青年教师骨干,建设一支稳定的全英语或双语教学队伍。近几年连续、有序地派出优秀青年教师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大学进行教学培训和合作研究。

引进具有国际教育经历的教师,开设具有国际特色的专业课程。近几年连续引进了包括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等国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或博士毕业生,提升了教师国际化教学水平的整体实力。

邀请国外专家来华开展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通过教师“走出去”、国外教师“引进来”的战略,可以有效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校知名度,对学校的国际化招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推动上海理工大学国际化教育战略、促进学校办学方向的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四、建设助教制度

建设稳定的助教制度,形成有效的助教评估体系。有助于巩固国际化教育的成果,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学习国内外著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经验,开展综合性课程设计课程。稳定的助教队伍对稳定教师的教学精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需要涉及以下相关制度的改进工作:改进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体系,进一步规范教师对课程设计教学弹性工作的认定;设立稳定统一的助教制度,设置助教专项基金,保证助教的适当报酬,提高助教的责任心。学校要有专门的资金和相应的岗位安排。无论是研究生当助教还是新招聘的毕业生当助教,都应该遵守明确的岗位责任和职业规范。

五、促进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对提高上海理工大学的国际知名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与学生的研究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设立国际会议资助专项资金,资助学生或青年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国际会议;积极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教授的合作,加强对上海理工大学专业的介绍;派遣青年教师访问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所等;学校设立专项基金,鼓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筹办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加强学校同海外留学生、各使领馆的联系,促进国际化教育的顺利开展。

六、修订考核方式

由于这门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将以前注重考核基础知识的学习转变为着重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进行研究的能力上。因此,修订后的考核方式如表2所示。

七、结论

通过对“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双语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计划在巩固当前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在后续几年针对外国留学生开设“高级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全英语教学课程,逐步打造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精品课程,提升课程的教学品质,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国际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丁红.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15).

[2]范玉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双语教学体系构建[J].计算机教育,2011,(24).

[3]张晨曦,王志英,刘依,等.“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0).

[4]陈洁,张燕平,赵姝.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4).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学风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大学生学风的现状

1.1 学习目的

近年来,在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着逃课、考试不及格等现象,大学校园里学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淡化。

长春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所做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和端正,有长期学习计划的学生只占1/3。楚雄师范学院和湖北省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对武汉8所高等院校所做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实际利益。上海理工大学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理想抱负趋向于实际主义,而因为国家利益角度上的学习动机较少。学生缺乏学习原动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于如何安排大学期间的学习还比较茫然。江南大学的研究显示部分大学生缺乏科学、明确的学习目的。

1.2 学习兴趣

长春大学的调查显示,只有少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很感兴趣,且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讲课质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影响。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与“对专业兴趣”成正相关,有近13%的学生“对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对自己专业的了解程度和喜爱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1.3 学习态度和习惯

长春大学的1/3的学生认为自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增加了养成良好习惯的难度。湖北八校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但20%~35%左右的同学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学习计划、预习复习、听课、总结等方面都不理想。江南大学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松懈,观念淡薄,缺课、听课效率不高、与老师主动交流少。上海理工大学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少自制力,但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是积极健康的。多数学生逃过课,作业抄袭现象严重,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不理想,有较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好业余时间来学习。楚雄师范学院的研究显示大学生学习态度较好,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缓慢。河北理工大学的学生有较大的课程重修比例和旷课率。

1.4 学习时间

长春大学将近半数的学生每天自学时间在2~3小时,15%的学生在4小时以上,28%的学生课余时间上网。湖北八校的上课时间主要集中在3~6小时,这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时间,在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里,进行学习的人数仅占18.2%。

1.5 学习能力及自我评价

湖北八校学生认为能力一般的比例最高,都在40%~43%之间;大学生认为与自己在高中时相比,思维能力有所提高;比较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评价的标准主要是自己的学习目标、未来工作的需要和考试分数。

1.6 参加学术活动

长春大学有关的调查显示77%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学术课题的研究或论文的撰写,一半学生没有获得过任何级别学科竞赛奖励,学术讲座数量应提高。

2 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长春大学的对策:从学生入手,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领导,优化学校的管理机制,以教风带动学风。

楚雄师范学院:重视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不断健全学风建设,并且不断寻找学风建设的新方法。

上海理工大学: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在学风建设中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使学生珍惜在校教育的机会,并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江南大学:提高全校对学风建设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学风建设的主动参与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重庆师范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其思想教育;一手抓就业培训,一手抓班级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学校整体学风建设。

哈尔滨工程大学: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价值观,并积极开展活动促进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建立良好品质,并完善相关制度。

河北理工大学:以学者为中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并结合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加强学校管理工作。

3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日益严重,影响了学生自己和学校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各高校展开了对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其成因和对策的研究。从各高校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角度、程度各有不同,成因研究相对较少,对策研究大体相似。对学生的现状研究,有的高校研究得不太全面,对学生学风的改善效果就不会很好;而有的高校却研究得非常细致,有利于学风的全面改善。对学风现状的成因研究,只有少数高校进行了研究,这不利于学校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对对策的研究,各高校的大体方面相似,具体工作程度却相差很多,各高校应该细化各方面工作,制定能落到实处的全面的具体工作项目,从而能用实际行动来改善当前大学生的学风不良现状。目前对本课题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只有部分高校进行了研究,而大学生学风问题却非常普遍,基本上每所高校都存在学风不良情况,尤其是普通高校,而且每所高校的具体情况也都各不相同。因此,各高校都应重视起学风建设,从本校情况出发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对策,切实全面改善学生学风现状,使大学生能够抓好在校的最后时光,充实自己,为将来更好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邓克金,薛蛟,程如冰.大学生学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

[2] 张奎,李祥永.对高校大学生学风情况的调查及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学生管理工作,2008(125).

[3] 缪娟.大学生学风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26(1、2).

[4] 刘昌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动力态度伦理[J].石油教育·管理之窗,2003.2.

[5] 姜明.从大学生就业难的角度谈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25(4).

[6] 刘昌明.新世纪大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学研究,2003.26(1).

[7] 杨梅.大学生学风现状调查及建议[J].科教文汇·教研教改,2008(7中).

[8] 于欣欣.大学生学风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启示[J].教师,2010(66).

篇4

关键词:高分子课程;全英语课程;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63-02

为适应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相应地,在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背景下,上海市教委从2009年开始了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积极开展专业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实践[1],迄今为止已有9门课程入选该项目,其中包括笔者所负责的《高分子科学基础》课程。

目前内已有一些对中外本科教学的比较研究,但对具体课程的比较研究还较少[2,3],特别是对我国全英语课程与国外相应课程的比较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提高我校全英语专业课程与世界一流大学专业课程接轨的程度,本文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选择有代表性的高分子课程,对中英两国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手段等进行了访谈调研,获得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曼彻斯特大学高分子课程的特点

1.课程概况。曼彻斯特大学为英国老牌名校,拥有欧洲最大的材料学院。众所周知,英国(苏格兰除外)大学本科学制为3年,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与高分子相关的课程名称为《聚合物制备和表征》,是一门面向大三学生开设的必修课。该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理解重要的聚合方法和聚合物表征技术。

英国大学没有统一的教材。该门课程推荐了如下几种参考书:Polymer Chemistry:An Introduction”,MP Stevens,3rd Ed.,OUP,1999;Introduction to Polymers”,R.J. Young and P.A. Lovell,3rd Edition,CRC Press,2011,2nd Edition,CRC Press,1991;Principles of Polymerisation”,G. Odian,all editions;Polymers: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Modern Materials”,J.M.G. Cowie,all editions;Organic Chemistry of Synthetic High Polymers”,R.W. Lenz,Interscience,1967。这些教材都是高分子领域的经典教材。

2.教学方法。英国大学在教学方法上比较灵活,有多种教学形式:包括授课(lectures)、实践课程(practical classes & workshops)、小组辅导(group tutorials)、自主学习(independent study)等。具体课时安排为:授课22学时,实践课6学时,小组辅导3学时,自主学习6时。

授课是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师用幻灯片等多种方式讲解专业知识,讲课的速度会较快。教师在课前一般会布置阅读任务,并在课上就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因此对学生来讲,课前阅读非常重要。高分子的制备与表征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安排了专门的实验学时,学生需要单独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指定的实验,最后上交实验报告。在英国高校的课程安排中,辅导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小组辅导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进程进行集中的指导,同学可以就课程上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此外,还安排了远多于授课学时的自主学习课时。

3.评价手段和学习效果。该课程的评分为书面考试和书面作业(包含小论文)相结合,分别占70%和30%。课程评价中注重对“学习效果(learning outcomes)”的考查,这是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引入西方教育界的概念。就本课程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知识和理解、智力技能、实践技能和可转换技能(transferable skill)。具体而言,知识和理解包括:理解重要聚合方法的原理,聚合条件对聚合动力学和聚合物性能的影响,聚合物常用表征技术的原理,选择适当的技术来制备和表征某一聚合物。智力技能包括:展现改进的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确定制备具有某一性能的聚合物的条件和表征某一聚合物所需要的技术,能评估和解释聚合物结构表征数据和热分析数据。实践技能包括:能在实验室进行一个标准的聚合,能分析材料加工实验的结果,能选择适当的技术来解决聚合物表征中的问题。可转换技能包括:能使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评估结果,可靠并有效地交流结果和完成简单的技术报告,等等。

二、上海理工大学高分子科学课程的特点

1.课程概况。《高分子科学基础》全英语课程是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三年级本科生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高分子的制备、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高分子溶液、高分子的降解与环境等五个部分,涵盖了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的基本内容。本课程选用美国Joel R. Fried教授所编写的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Prentice Hall,2014年第3版)作为主要教材,该教材为美国多所大学所采用。在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下,每个学生都能使用到英文原版教材。

2.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主要包括授课、学生陈述和答疑等。具体课时安排为:授课3时,学生陈述时,课外答疑48学时。学生陈述要求学生分别选择一种高分子材料,用英文制作PPT来进行介绍。课外答疑是教师在公布的时间和地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评价手段。课程评分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别占30%和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分,期末成绩则包括学生陈述和小论文评分。

三、比较研究和启示

1.在教学内容上,英方课程侧重于高分子的制备和表征,实践性较强;而我校课程则侧重于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知识,理论性较强。

2.在教学方法上,英方虽然也以授课为主,但突出了实践课程和小组辅导,并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而我校的课程是一门纯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我校的答疑活动则类似于英方的小组辅导,但属于课外活动,且不局限于单个的学生或小组。

3.在评价手段上,英方课程没有基于考勤和课堂表现等的平时成绩,而书面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大部分;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课程评价手段似乎需要调整,以小论文代替考试导致成绩评定往往存在较多主观因素,不利于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在期末成绩评定上,恢复书面考试似乎有必要。

通过上述对中英两国高分子课程的对比,有如下几点启示:(1)教学内容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2)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分组讨论环节;(3)改进课程评价手段,使书面考试占有一定的权重,并注重考查“学习效果”,特别是“可转换技能”。

参考文献:

[1]钱微.材料科学与工程全英语教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与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4):320-324.

篇5

21世纪以来,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出版形态,即数字出版。本文对数字出版产业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问题提出策略,希望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有所助益。

关键词:

数字出版 人才培养 教育

一、数字出版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化急需复合型人才。数字出版产业化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求其对传统出版领域相关知识较为熟悉,更要求其熟悉数字出版及其流程,掌握数字出版的基本特征,熟练运用数字出版技能并善于数字经营管理。

复合型人才基本的素质要求可以归结为知识素养和能力要求两个基本方面。知识素养包括人文社科基础知识、编辑出版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知识等。这种知识素养的培养依赖于高等学校。数字出版人才能力培养要求注重数字编辑业务能力,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市场运作、营销和开发能力等,尤其强调在实践中强化各种能力。从以上两方面展开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工作,应当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缓解当前数字出版产业化的人才匮乏问题。

二、数字出版的人才培养策略

1. 依托高等院校教育,培养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以高等教育培养为主体。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的重任,是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主战场”。目前,数字出版专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只有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上海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将数字出版的专业课程纳入教学之中,这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对数字出版人才的需求。[1]作为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主体,高等院校应建立数字出版教育新理念,依托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学科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数字出版(专业)教育平台,制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

数字出版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显示,数字出版的实践不仅需要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还需要与数字内容相关的版权、技术、设计、营销等方面的人才。这意味着数字出版教育要紧密围绕数字内容的选择、编辑、保护和发行等流程展开。因此,高等院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应依托各自的办学体系和学科优势,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课程,又要在保留原来编辑出版专业或所属学科的课程基础上增加技术性操作和微观实践层面的应用课程。在这方面,独立设置编辑出版学二级学院的北京印刷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走在了实践探索的前端。北京印刷学院定位数字出版专业教育为“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以数字内容的创意表达为手段,以数字内容的开发与经营管理为重点,培养数字出版产业需要的数字媒体编辑专门人才”。[2]在课程设置上,横跨理、工、文、管、法五大学科,体现“复合型”的培养目标。在课程结构上,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推进弹性学习制度,构建“基础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突出“数字技术”特色课程,合理制订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数字出版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上海理工大学积极推进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改革,培养数字出版专业人才。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上基本涵盖整条数字出版产业链,坚持以文化传播、市场经营、技术实践为三个着力点,积极推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实验教学、实践能力和行业技能培养融合于数字出版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培养出既懂出版管理业务又精通数字出版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高校数字出版教育应加强数字出版版权知识和保护方面的人才培养。当前,数字出版产业普遍存在着版权意识薄弱问题,网络盗版现象日益严重。对于高校数字出版教育而言,加强数字出版版权知识和保护方面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最基本的要求是培养出掌握出版实务技能知识和版权相关知识,尤其是数字时代的版权交易相关知识方面的人才,加强数字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及各种相关政策的学习。

2. 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还需在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之外寻求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建立多样化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方式,如加强高等院校与出版企业、科研机构等的交流、合作,建立共同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合作模式。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一方面可采取聘请业界从事数字出版的专家学者,担任一些专业主干课程的授课教师和邀请数字出版业界的专家到校兼职授课,开展学术讲座,也可选派专业教师到数字出版企业观摩数字出版流程等方法加强与出版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另一方面可开展职业培训,建立数字出版人才培训机制,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教育,不断为出版企业员工提供数字出版相关知识和素养的储备,最终培养出能适应数字出版产业化需求的人才。

在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层面,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已经着手探索国际化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如开展国际数字出版学术交流、举办国际研讨会、合作办学和实地考察学习经验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在国际合作方面已取得了成功经验,值得效仿。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已成功举办三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以此为契机,与美国佩斯大学、德国纽伦堡大学图书学专业开展学生交换学术互访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3. 校企联合建立数字出版教学实践基地,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就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而言,实践环节是深化理论知识,积累经验和增强技能的必经阶段,是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的关键。这要求高等院校在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数字出版基本知识,更要创造各种实践机会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专业院校要进行教学改革,打破教学与实践相分离的传统教育模式,积极探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等院校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院校要加强与各相关出版行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表达合作意愿,积极探索合作方式,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参加数字出版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与出版企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数字出版教学和实习基地,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些高等院校对数字出版人才能力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北京印刷学院采取校企联合方式,与商务印书馆共建“数字出版人才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与科研机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共建“中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基地”,在教学实践、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这些教学实践基地的建立,一方面为数字出版专业师生提供了教育教学、实践和实习的场所,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为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教学场所,很好地解决了出版企业数字出版人才匮乏和科研机构合作平台缺乏的问题,实现了企业和学院的双赢。上海理工大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之路,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城、上海文艺总社、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开展合作,建立专业实习基地,积极探索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开创了独具特色,覆盖“创新实践”“主动实践”和“互动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巧林.新出版业态下传统出版业如何生存[J].大学出版,2009(3).

篇6

类别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a类考生﹡ 330 46 46 69 69

b类考生﹡ 320 43 43 65 65

c类考生﹡ 310 40 40 60 60

行政管理专业国家线(2011年)

类别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a类考生﹡ 350 55 55 83 83

b类考生﹡ 340 53 53 80 80

c类考生﹡ 330 50 50 75 75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c类考生:①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或者②目前在三区工作且定向或委托培养回原单位的考生。

一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11省(市);

二区: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10省(市);

三区: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省(区)。

2010年、2011年行政管理专业排名a+、a类院校分数线

排名 招生单位 2011年分数线 2010年分数线 排名 招生单位 2011年分数线 2010年分数线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1 中山大学(a+) 340 60 60 90 90 330 50 50 90 90 14 厦门大学(a) 360 60 60 90 90 350 55 55 90 90

2 北京师范大学(a+) 335 50 50 90 90 320 50 50 90 90 15 四川大学(a) 360 56 56 84 84 350 54 54 81 81

3 中国人民大学(a+) 360 60 60 90 90 345 55 55 90 90 16 南京大学(a) 355 55 55 90 90 340 50 50 90 90

4 北京大学(a+) 350 50 50 90 90 350 50 50 90 90 17 重庆大学(a) 350 50 50 90 90 330 50 50 80 80

5 华中师范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18 浙江大学(a) 355 55 55 95 95 340 60 55 90 90

6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19 清华大学(a) 360 50 50 90 90 350 50 50 90 90

7 武汉大学(a) 360 60 55 90 90 345 55 50 95 95 20 南京师范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8 *吉林大学(a) 355 55 55 90 90(83) 330 50 50 90(75) 90 21 郑州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20 43 43 65 65

9 湘潭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22 山东大学(a) 360 50 50 90 90 330 55 55 85 85

10 华中科技大学(a) 360 60 60 90 90 345 53 53 90 90 23 西南交通大学(a) 340 53 53 80 80 320 43 43 65 65

11 暨南大学(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24 兰州大学(a) 335 50 50 80 80 310 40 40 60 60

12 电子科技大学(a) 330 50 50 90 90 315 50 44 70 70 25 南昌大学(a) 340 53 53 80 80 320 43 43 65 65

13 东北大学(a) 355 50 50 90 90 330 48 48 72 72 26 复旦大学(a) 350 55 55 90 90 360 50 50 90 90

*吉林大学括号内分数为统考科目复试线。wWW.133229.COm

2010年、2011年行政管理专业排名b+类院校分数线(排名不分先后,均为国家线)

中央民族大学 云南大学 汕头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广西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山西大学 深圳大学 内蒙古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贵州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燕山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上海大学 苏州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辽宁大学 西藏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河海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西北大学

2010年、2011年行政管理专业排名b类院校分数线(排名不分先后,均为国家线)

西南民族大学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湖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浙江财经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新疆大学 河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青海民族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华侨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安徽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2010年、2011年行政管理专业排名c类院校分数线(排名不分先后,均为国家线)

武汉科技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东华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广州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云南财贸学院 吉林财经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贵州财经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青岛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延安大学 河北大学 广西师范学院 福州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长安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注:以下15所高校为自主招生划线(排名不分先后)

招生单位 2011年分数线 2010年分数线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总分 政治 外语 专1 专2

*哈尔滨工业大学(b+) 355 50 50 90 90 345 50 50 85 85

同济大学(b+) 365 60 60 100 100 330 60 55 90 95

上海交通大学(b+) 350 50 55 90 90 350 55 55 85 85

南开大学(b+) 370 60 60 90 90 350 55 50 90 90

湖南大学(b+) 360 58 58 100 100 330 50 50 85 85

天津大学(b+) 360 55 55 90 90 340 50 50 90 90

东南大学(b+) 360 50 50 90 90 345 50 50 90 90

西安交通大学(b+) 370 60 60 90 90 360 45 45 75 7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 340 55 55 90 90 330 50 50 85 85

大连理工大学(b+) 340 45 45 90 90 340 42 42 80 80

中南大学(b) 350 55 55 90 90 330 51 51 80 8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b) 320 50 50 90 90 320 50 50 90 90

华南理工大学(b) 345 50 50 90 90 340 50 50 90 90

北京理工大学(b) 345 55 55 83 83 335 50 50 75 75

篇7

录取分数线(学校合成分)

备注

上海

637.3

 

江苏

431.91

当地投档分529

湖北

407.6

当地投档分643.6

湖南

354

 

安徽

513.52

当地投档分768.27

浙江

149.6

当地投档分561.98

江西

377.86

 

录取规则

(1)2016年报考上海理工大学美术类专业的考生,其专业成绩均采用当地省级美术统考成绩。有关专业统考事宜请关注当地省级招办公布的相关信息。

(2)专业成绩、高考文化成绩均应达到2016年当地报考艺术类本科专业录取资格线以上。

(3)在投档范围内,录取时以合成总分为录取依据;根据德智体全面考核,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合成总分=(专业统考满分÷高考文化满分)×高考文化投档成绩+专业统考成绩

其中:专业统考满分及高考文化满分依据各省市实际情况,高考文化投档成绩不含校内加分。若当地省级招办另有规定,以当地招办规定为准。

篇8

关键词:口译教学 笔记教学 个人笔记系统

随着“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口译市场逐渐扩大,对各专业领域高技能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这一需求,自2006至2008年,教育部批准了13所高校设立本科翻译专业,并于2007年批准在15所高校设立“翻译硕士”学位。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基本形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完整的翻译专业教学体系”(徐翰,2010:31)。

然而,国内就口译教学定位问题出现了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口译教学应以“技能训练”为主,提出“口译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因此在口译训练与教学中应该以向学生传授‘口译技能’为主要训练原则,辅以不同题材的语篇来强化口译技能的习得”(仲伟合,2007:6)。另一种观点认为口译教学应以“语言训练为主”,提出“在中国的各种口译课堂,外语能力的不足仍然是学生必须跨越的一个主要障碍”(张吉良,2008:94)。 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外语能力,只专注口译技能的提高,那么学生依旧难以提高口译水平。

综合分析,两种观点皆认可口译技能训练在口译教学中的重要性,其分歧来源于认为应以“语言训练为主”的一方更多强调了中国口译教学现状。

口译笔记作为口译技能的组成部分之一,对高效的口译输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鲍晓英(2005:40) 在《帮助学生实现口译“信”的标准――记忆心理学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中提出:“笔记可以在表达时帮助激活被动记忆,帮助记忆理解了的思想,帮助使感知的信息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经过转码处理后再准确完整地传送出去,是实现口译‘信’的标准的有力手段之一。”然而, 罗德里克・琼斯(Roderick Jones,1998:43) 提出交替传译译员的主要工作应当集中在理解、分析和重述。“笔记只不过是一个工具,用它来加强这三项活动的成果。笔记本身不是一个目的,笔记只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而已。”(李忠诚,2009:9) 即不应过分高估了笔记的重要性。

中国口译教学现状如何?笔记训练在现今口译教学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对此,笔者首先面向104名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科技翻译)专业的大三学生和翻译硕士的研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该校翻译专业学生的口译水平、对口译教学的定位、困难口译技能、个人笔记系统和笔记学习情况。其次,笔者采访该校5名口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调查教师对口译教学的理解和看法,并提出相应教学建议。

一、研究基础

(一)理论基础

1.译员知识结构

仲伟合(2003:64) 在《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中提出一个好的译员的知识结构公式:“KI= KL+EK+ S(P+AP)”。在此公式中KI=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 (译员应该掌握的知识);KL=Knowledge for Language (双语知识版块);EK=Encyclopedic Knowledge (百科知识版块); S(P+AP)=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技能版块)=职业口译技能――记忆、笔记、信息综述与重组、译前准备等,加上艺术表达技能――以科学的手段、艺术性完成口译过程的技能,如口译的应对策略。

由该公式可见,好的译员需要同时拥有良好的双语水平,还需要熟练掌握职业和艺术技能。因而,语言水平和口译技能在口译过程中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对口译教学有着关键的意义。

2.认知负荷模型

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1995:179) 在《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和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中提出交替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型”(Effort Model)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Interpretation=L+N+M+C。

“其中L为倾听和分析,N为笔记,M为短期记忆,C为协调”。

第二阶段:Interpretation= Rem+Read+P。

“Rem指回忆或长期记忆,Read指阅读笔记,P指产出译语” (转引自:李忠诚, 2009:9)。

由“认知负荷模型”可见,当分配在笔记上的“处理能力”(Processing Capacity)越少,分配在倾听和分析、短期记忆、协调上的能力就越多;并且吉尔也提出,“好的笔记会减少分配在回忆上的处理能力”(转引自:李忠诚,2009:9)。由此可推断,成熟的笔记将有助于译员合理分配精力,提高口译质量。这对口译笔记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实证基础

针对口译教学定位问题,徐翰(2010) 就两组本科英语专业大四学生展开了实验研究。其中,实验班与控制班各45人。实验班采用“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的教学方式;控制班则按照“语言教学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计划,各进行18周的训练。实验结果显示,在定量研究中,实验班测试的总体成绩平均分比控制班的平均分要高,且成绩差异显著。“在分项成绩比较中,实验组在‘信息转换/完整性’、‘准确程度’、‘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等四个分项成绩中,平均分都比控制班要高,且成绩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徐翰2010:70)

从徐翰的实验结果来看,在初始英语水平相近的情况下,口译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比语言训练为主的教学在口译水平的提高效果上更明显。

二、研究实施

(一)研究问题

本调查研究关注两个问题,即:(1)中国高校英语口译教学是以技能训练为主还是语言训练为主?(2) 技能训练中的笔记训练在当今高校口译教学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二)研究对象

调查问卷对象:上海理工大学英语(科技翻译)专业55名大三学生和翻译硕士专业49名研一学生。其中,55名大三学生中有6名男生、49名女生,来自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新疆、、四川、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市,本科阶段修读过中级科技英语口译和/或高级科技英语口译。49名研一学生中有12名男生、37名女生,来自安徽、江苏、山东、河北、湖南、山西、河南等省份,在本科阶段修读过各自所在高校所开设的初级口译、中级口译、高级口译、大学英语口译、英汉口译、汉英口译、口译实务等课程,在研究生阶段修读过基础口译和/或科技英语交替传译。

教师访谈对象: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5名口译课任课教师。这5名教师皆有超过5年的口译教学经验,教授本硕阶段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多门口译课程。受访的5名教师年龄范围为34至42岁;其中4名拥有博士学位,1名拥有硕士学位;1名教授,1名副教授以及3名讲师;5名教师中有2名为硕士生导师。

(三)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笔者在参考徐翰《本科英语专业技能化口译实证研究》(2010)的调查问卷以及陈菁《交际法原则指导下的口译测试的具体操作》(2003)和刘建军《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汉英交传笔记特征――一项基于学生交传笔记的实证研究》(2010)等文章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调查参与问卷的学生的口译水平、对口译教学的定位、困难口译技能、个人笔记系统和笔记学习情况以及对笔记训练的建议。

开放式访谈大纲:笔者在借鉴徐翰《本科英语专业技能化口译实证研究》(2010)的学生访谈问题的基础上,设计教师访谈提纲,对该校5名本硕口译老师进行访谈,访谈问题涉及对口译教学的定位、对学生的口译笔记指导方法和原则等问题。

(四) 研究过程

笔者于2014年5月面向英语(科技翻译)专业55名大三学生和翻译硕士专业49名研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在2014年6月完成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分析。之后,笔者在2014年7月就5名口译教师进行开放式访谈,访谈全程录音。最后于2014年7月完成对访谈录音的整合转写和分析。

(五)结果与讨论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口译水平

笔者通过问询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是否取得过“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SIA)英语口译证书来考察问卷样本的英语口译水平,结果如表一所示。表一中,在参加问卷调查的104名学生中,84%的学生都没有取得过SIA英语口译证书。而在取得过SIA英语口译证书的学生中,取得英语高级口译证书和中级口译证书的学生数量基本相当。

(2)口译教学定位

针对口译教学定位问题,笔者选择通过询问学生对语言训练或技能训练的偏向来实现,该问题调查结果如表二所示。表二中,在口译教学定位问题上,约77%的学生认为,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同等重要;而剩下的同学当中,认为语言训练更重要的同学略多于认为技能训练更重要的同学,并有一人认为,技能训练可使口译效率在短期内提升,但语言训练能实现口译效率的长期实质性提高。

(3)困难口译技能

为了解学生在口译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口译技能,笔者向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罗列出7项常见口译技能,调查他们所认为难以提高和希望课堂上着重讲解的口译技能,并要求学生以最多选择3项的方式进行回答,因而该部分结果没有测算学生比例,结果见表三。表三所示,各项口译技能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听辨、记忆、口译笔记为难以提高的口译技能,且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就这三项进行着重讲解。

(4)个人笔记系统和笔记学习情况

在这方面,笔者通过问询是否有完整的个人笔记系统、口译笔记难点(最多选择3项)、笔记教学占所上口译课程百分比、课堂是否需要加强口译笔记讲解训练、教师当如何进行笔记教学(最多选择3项)、是否课下会自行进行笔记训练以及自主训练的时间和方式来调查学生的个人笔记系统情况、笔记难点、笔记的课堂教学情况、对课堂笔记教学的需求以及自主笔记训练情况。该部分调查结果见表四至表十。表四至表十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63%的同学没有完整的笔记系统,但会使用一些固定的符号,遵循一定的原则。剩余的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笔记系统,笔记随意。而只有2%的学生有完整笔记系统。

在口译实践中,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认为后置的长定语、书写速度不够、数字是主要的笔记难点。其他笔记难点按选择学生人数由多至少排列分别为:连接词、语态和情态、名词列举、时态,且有一人提出如何记录源语逻辑也是笔记的困难所在。而口译课笔记教学所占比例数据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所上口译课程中,笔记教学比例平均大约在20%至40%之间。并且,就单门口译课程来看,学生对同一门口译课中笔记教学比例的主观认识相差较大。

从学生对课堂笔记训练需求上看,9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在课堂上加强对个人笔记系统建立的重视。但是在这些同学中,约有一半同学认为个人笔记系统的个性化是不容忽略的,因而教师应该提点笔记的一般规律,个人笔记系统的建立还是应该由个人完成。而课堂笔记训练方式需求上,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在个人笔记系统的建立中起到督促和引导作用;少部分同学希望可以单独开设一门口译笔记课程。

自主口译笔记训练调查结果显示,课下会自己进行口译笔记训练的人数略微超过一半,且平均练习频率约为每周2.6小时;明确标出练习方式的大多选择利用网络资源和考试及课程资料进行口译训练。

2.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访谈结果显示,受访的5名教师基本在以下几点达成一致:

(1)技能教学方式及难点。受访教师多以“先讲解、后训练”的方式进行口译技能教学。并且,由于听辨、理解和记忆构成口译输出的前提,因而在口译的初始阶段就无法把握好信息成为了学生口译学习的主要难点。该结果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一致。

(2)笔记教学方式与比重。一般情况下,以一学期16周计算,受访教师会在第5―8周左右开始介入笔记讲解,且在之后课堂训练中穿插笔记练习。因而从教师角度分析,笔记教学约占该校口译课程的50%左右。该结果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稍有不同。

(3)笔记意义和教师角色。受访教师认为个性化笔记系统对口译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且鼓励学生以探索式方法,创立就个人而言最有效的笔记系统。在该过程中,受访教师认为老师应当扮演引导角色,向学生传授一般口译笔记形式和方法,提供有效的笔记范例,但从不规定具体的笔记形式。

(4)其他口译教学建议。受访老师还建议,就现有口译教学而言,所在学校应增加口译课时,强化口译训练和实践,在保障师资的前提下开设更加精细化的口译课程,完善口译教学硬件设备,实现小班化教学。

同时,受访教师在以下几点中意见不同:

(1)教学定位及教材。5名教师认为口译教学中,技能训练的重要性高于语言训练。但仍有2名教师指出,虽然理想状态下,口译课当专注于技能传授,可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并未达到进行口译学习前应有的高度。因而,双语能力的培养依旧是现实口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口译教材上,4名教师选用或参考了以口译技能为主线的教材,即雷天放、陈菁所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口译教程》。2名教师选用或参考了以口译内容为主线的教材,其中一本为仲伟合、王斌华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口译》;另一本为梅德明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级口译教程》。

(2)专门笔记训练的必要性。5名教师认同笔记在口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有2名教师指出,笔记的重要性不能过分强调,因为笔记毕竟不是衡量口译效率的标准,而是实现高效口译的途径,并且口译训练以提升整体口译效率为目的,而非提升笔记能力。所以,刻意的笔记训练并非必须。

三、结语

口译教学定位及口译笔记重要性疑义引发本研究对中国高校英语口译笔记教学的现状调查。本研究选取上海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首先面向该校英语(科技翻译)专业55名大三学生和翻译硕士专业49名研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该校翻译专业学生的口译水平、对口译教学的定位、困难口译技能、个人笔记系统和笔记学习情况以及对笔记训练的建议。之后,本研究就该校5名本硕英语及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师进行访谈,调查该校口译教学情况。

问卷调查及教师访谈结果显示,所研究高校中,英语口译教学基本以技能训练为主。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的双语水平并未达到口译训练前所需高度,因而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口译教学多少又包含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培养。其次,所研究高校的口译教学中,教师重视口译笔记训练,但因认识到口译笔记是实现最终口译输出的工具而非衡量标准,不会刻意训练口译笔记,只将其穿插于一般口译训练之中。

就所研究高校学生英语水平来看,要实现完全的口译技能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们就专门口译笔记训练的必要性的看法也存在一定分歧。由于样本来源限制,本研究还难以推测其他高校的相应情况。要了解中国整体英语口译教学定位及笔记教学情况,还需扩大样本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鲍晓英.帮助学生实现口译“信”的标准――记忆心理学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5(3):40.

[2] 陈菁.交际法原则指导下的口译测试的具体操作[J].中国翻译,2003(1).

[3] 刘建军.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汉英交传笔记特征及其与口译成绩的关系[J].外语界,2010(2).

[4] 李忠陈.中英互译交替传译笔记难易分析及结构符号设计教学解决方法初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5] 徐翰.本科英语专业技能化口译教学的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6] 张吉良.ESIT 模式与中国的口译教学[J].中国外语,2008(2):94.

[7] 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4):64.

[8] 仲伟合.专业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3):6.

篇9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音乐欣赏;调查数据

中图分类号:F40-01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大学音乐教育可以回溯至五四之前。1916年12月26日大总统黎元洪一纸命令:“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之时,先生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即“主张通过艺术、音乐来发展个性、培养高尚情操、以达到改善人生、改良社会的功能”。在蔡先生的倡导下,我国的大学建立了最早的一批音乐社团。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资金、劳力密集型发展为知识、智力密集型。它对人才的要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的那样:“这次革命对人类提出的与其说是技术要求,毋宁说是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时代,人类面临的新兴产业需要的与其说是物质准备,毋宁说是人才的准备。”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只有通过教育的渠道实现。在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方针中的重要环节,而美育则又是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李岚清副总理于1995年6月在致“全国省市教委美育培训班”的信中指出,为了贯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面向21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速学校美育,将艺术教育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上海市的音乐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如五四时期由吴梦非、丰子恺、刘海粟等人创办的“中华美育会”以及由先生亲任院长的我国的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1929年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内涵应该是不断变化的。时至今日,旧的标准显然已无法适应新的需要,但是美育的重要作用却仍然存在。当历史的车轮迈进二十一世纪,上海市大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大学阶段的学习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育?开展音乐教育的高校具体都开设了哪些形式的音乐活动?收效如何?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积极程度怎样?目前的经验和不足将如何指导今后的工作?笔者身为一位大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带着这些问题,对上海的部分高校进行了调查。

上海市共有高校近四十所。笔者选择了四所大学作为调查的重点,它们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和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这四所高校分别属于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专科院校和职业学院。除此之外,笔者利用通信邮寄表格的形式对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轻工高等专科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的音乐教育情况作了调查。

1.调查时间以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表格一:调查时间、调查人数以及有效表格数:

(五)上述表格的总结:

从对上海交通大学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该校大学生交响乐团的一般学生都有着10年左右的音乐学习经历,掌握乐器的种类最多,而且演奏水平较高。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大都学习过声乐。因学习声乐受到生理条件的限制,所以调查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间都不长,只有一位学习钢琴长达10年的同学。上海水产大学学习过音乐的人数较少。上海市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音乐素质较之以上三校更差,即便是在合唱团中,大多数同学也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

从前面的几个表格中还可以看出:

1.全国名牌大学中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高,这反映出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初见成效。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也有着较高的音乐修养,这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备的。

2.文科学生学习音乐的人数与理科学生的人数大致相当,学习理科的人数略多一些,这反映出我国音乐素质教育在各学科的分布中呈较为平衡的发展趋势。

3.上海市高中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要比非上海市的高中高得多。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上海南洋模范中学,高中毕业生中学习音乐的学生较多,进入交通大学交响乐团的人数也不少。此外还可以看出,我国的沿海省份的高中音乐教育要远远优于非沿海省份,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

2.基础音乐欣赏课的调查情况。

在音乐素质教育中,众多的综合大学都将音乐欣赏课作为最基础的音乐课程来对待,这是值得提倡的,因为音乐欣赏课是使学生步入音乐殿堂的一条捷径。绝大多数的音乐爱好者所喜爱的正是音乐中的美。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将各校音乐欣赏课的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校对于基础性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差距也相应地较大。

(一)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不满意的原因:

交通大学的任课教师大都是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硕士与博士,有着较高的音乐理论水平,因此学生的满意率也较高。其他学校的部分学生,对音乐课不满的主要原因在于:

1.教学方式过于陈旧:被调查的学生还认为音乐欣赏课仍然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与学生没有交流,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有的学生在调查表中则直言不讳,认为音乐欣赏课的弊病是“填鸭式”教授方法。

2.学生自身的音乐修养程度不齐。交通大学取样对象中常有10年之上音乐学习经历的学生,如果在音乐欣赏课上仍然将他们和未学习过音乐的学生同样对待,这就会使这部分学生有“不满足”的感觉。因此,学生的满意率是华师大最高,这显然受到了学生自身音乐修养程度的影响。

3.音乐欣赏课的曲目范围大都局限于西洋古典音乐,这也是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的原因。在大多数高等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思维之中,音乐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西洋古典音乐和中国音乐。我们目前音乐学界称之为“世界音乐”的,通常指除西洋古典音乐和中国音乐之外的各民族音乐,以及电影音乐、流行音乐和爵士乐。这都是音乐的不同类型,作为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尽量丰富,而不应有所偏废。部分学生提出在音乐欣赏课上所听的作品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太远,无法引起共鸣,也是因为音乐品种太少所致。

4.只听不看。学生认为,有许多音乐的表演形式,比如弦乐四重奏、钢琴四手联弹等,老师仅仅是通过放录音的形式是不够直观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录像或者现场演奏来予以更直观地体现,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在对上海水产大学的调查中,学生还提出了两个问题:

1.音响效果不佳。这是与校方的重视程度直接相关的。试想一下,在一个有比较完备的音响装置的教室里欣赏音乐和在一个依然靠磁带、录音机开展音乐欣赏课的教室里欣赏音乐将会有着多么大的差异!对于一般的音乐欣赏教室,至少应配备DVD播放机、放像机、磁带卡座和大功率的音箱,而且这对于一般的大学来说是应该有能力配备的。

2.课时少。一般的大学音乐欣赏课都是一周一次,对于 某些对音乐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这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在对于其它几所以邮寄表格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的学校中,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的学校只有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南汇校区)。这几所学校的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的满意程度都在85%以上。不满意的原因与以上四所学校大致相同。比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李强同学认为音乐欣赏课的课时太少、殷伟华同学认为欣赏的作品“不通俗易懂”;第二医科大学的赵亦宁同学提出音乐欣赏课存在的弊病是“不精彩,无法让人提起兴趣”;上海理工大学的刁易革同学提出“音响效果不理想”、陈晓同学所提出的原因是“上课的人数太多”,等等。

(二)学生对于高等院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现状的看法: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础音乐欣赏课的总体态度,笔者在调查的表格中还列出了一项调查项目,即对目前音乐欣赏的教材以及我国高等院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现状的看法。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焦点基本上仍然是集中在欣赏课的曲目问题上。在华东师大的调查中,有一位名叫邵文伟的学生同学提出:音乐教育应该“跟上时代,范围应拓宽。如流行音乐、布鲁斯音乐、爵士乐以及百老汇音乐剧等等。”上海水产大学的朱佳蕾同学认为:“教材不系统化、曲目过于陈旧”;朱薇同学认为:“曲目太老,不符合国情”。上海理工大学的陈伟同学认为“欣赏曲目可范围更广些”;建桥学院的周婷同学指出现在的音乐欣赏教材“未能及时赶上当今的潮流”。

(三)对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调查:

笔者在华东师大进行调查显示,有91.2%的学生认为如果学校不设立学分制度也不会影响到目前的出勤率。全部同学都认为他们是出于兴趣才来上欣赏课的,叶磊蕾同学写道:“我热爱音乐”。建桥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的大部分学生认为不设学分制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出勤率,其原因也是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教师的讲解较有吸引力。

而上海理工大学(南汇校区)、复旦大学、轻工高等专科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大部分学生,却认为如果不设学分制会明显影响学生的出勤率。高中就读于江苏天一中学的林宝颜同学认为音乐欣赏课存在的弊病很多。因此,笔者很自然地想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为此,笔者呼吁上海市的各个高校都能够重视基础音乐教育,推进音乐欣赏课程的学分制度,努力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优秀人才。

(四)对于目前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音乐的审美教育中,音乐欣赏课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因此,笔者不揣孤陋,提出下列建议:

1.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音乐教育。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有的学生还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能。并且这一时期他们已经到了世界观、人生观开始形成并且渐趋确立的时期。因此,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进一步加强音乐审美观教育是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是在长期的感受和学习音乐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诸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介绍和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诸方面内容的学习,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判断等逻辑思维的能力,同时具有辨别优美健康、艺术风格较高的作品和低级粗俗、格调低下的作品的能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要求加大流行音乐欣赏的要求,教师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将一切流行音乐都引进大学的音乐课堂,作为教师对这些流行音乐作品应该甄别对待。认为只要西方古典音乐就是精品,只要流行音乐就是糟粕的观念需要扭转。此外,教师还可以有目的、有系统地使学生对于一部分内容不健康的流行音乐进行分辨,使他们真正懂得音乐美的特征。

2、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

大学阶段,随着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断成熟,情感更加丰富、细腻而深邃,对音乐审美的深度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实施音乐教育的同时,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思想内容较为深刻、形式丰富、有一定深度、富于哲理性和内在情感描写的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以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情感上的要求。比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以及一些与文学、绘画有着密切关系的作品,比如李斯特的交响诗等,就是较为合适的作品。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对于大学生在音乐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方面的培养,要求教师不但在课堂的教学中,还要在课外组织大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大量的亲身体验以及表演中,发展音乐的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本次调查显示,许多大学都建立了合唱团。由于学校的大力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还建立了交响乐团,并聘请了我国著名的指挥家曹鹏先生担任乐团的指挥,并且有定期的国内外演出交流活动。这些艺术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交大交响乐团的许多同学在专业学习上也很出色,这也证明了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修养方面大有裨益。

4.大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严格按照音乐艺术本身内在的科学性、规律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这特别要求教师在音乐理论的教授中,对其概念、定义的表述以及所作的论证和选用的范例等,都要表达得准确无误。音乐是一门较为抽象的时间的艺术,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教师可以采用深入浅出和富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同时和学生的实际专业尽可能地相连,举实例、作比喻。

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寓思想性于艺术性之中。音乐这门艺术形式的特点是以生动感人的音乐形象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也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从音乐教材内在的思想出发,结合音乐艺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可以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笔者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几乎上海市所有的大学都建立了合唱团,而且都有定期的排练和演出,演出对象一般是本院师生。由此可见,上海市的各高校对音乐的实践活动都比较重视,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现象。音乐教学中的表演、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各种音乐技能训练、创作等方面的内容,无一不与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音乐艺术如果不通过创作、表演和鉴赏等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话,那么音乐也就将不复存在,音乐理论知识和乐谱也都将成为毫无疑义的抽象概念和音乐符号。因此,高等院校的领导层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对音乐实践都应该有着较高的重视。

3)启发性与主动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正确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形成对音乐作品独立的见解。比如在欣赏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和香味》时,教师不妨先把作品的标题隐而不发,让学生在听完之后展开想象,对这部作品所描绘的事物各抒己见,然后再从印象派音乐的创作特征出发,启发学生。

发展音乐教育,使新一代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关键就在于重视大学音乐教育;而大学音乐教师是从事大学音乐教育的专职人员,我们的工作决定着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水平。

首先,大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精深的专业技能技巧和广博的知识。在专业方面,应该至少熟练掌握一门键盘乐器,能够独立训练合唱团,同时有着较为丰富的和声、复调、配器、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民间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如此,针对大学音乐课中学生的特点,大学音乐教师还应该具有本专业以外的各方面的文化知识,特别是一些文艺理论的知识,这将大大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其次,要掌握教育、心理科学的规律,有着一定的教学技巧。

懂得教育的普遍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艺术,是大学音乐教师能够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但是。仅仅掌握了这些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这些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创造性地、灵活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掌握教学技巧。而教学技巧则包括多方面内容,比如语言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和课外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能力等等。我们常说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鼓励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座右铭。

篇10

关键词:全英语教学;材料工程基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13-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深,国际经贸往来与商务合作日趋频繁。如何培养既具有良好国际视野,又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该文件的,极大地促进了高等院校双语及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目前,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恰当运用英语授课,英语与中文两种语言的运用比例如何把握,仍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然而,通过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双语混合授课既不利于教学目的的贯彻,也不适应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需求[1]。上海市教委从2009年开始了“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的立项,通过资金支持鼓励高校教师实践全英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英语教学,是指用英语进行全程授课,让学生在全英语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在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选用国外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作为主教材,制作使用英文课件,用英语讲授课程内容,而且需要布置并批阅英文作业,考试采用英文命题并要求学生用英文答题。因此,全英语教学与双语授课有显著的不同,教学难度比双语课程大,要求也更高。另外,全英语课程的设立,目的在于传授专业知识,而非学习英语本身,因此,其与专业英语课程也有着本质的不同[2]。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建院起即开始了本科课程全英语教学的探索。“材料工程基础”作为校级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二年级学生,与“材料科学基础”等其他课程共同构成了本专业的全英语核心课程群。本课程目前已开设三年,本文意在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寻找差距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材料工程基础”全英语课程的特点

“材料工程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作为“材料科学基础”的后续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金属合金、陶瓷及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与加工、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等。该课程的特点是以概念性知识点为主,涉及各种常见材料。课程的讲授对象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二年级下学期的本科生。学生修完“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后,即进入“材料工程基础”的学习环节。作为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重在打基础,即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种材料的分类、性能与加工方法有所了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全英语教学的难点,在于教师、学生双方的英语语言水平是否达到要求。对于阻碍全英语教学顺利开展的原因分析中,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是妨碍全英语教学的重要问题。隋铭皓等对同济大学环境学院65名本科生的调查结果表明,“自身英语基础差”是很多学生不选择全英语课程的关键[1]。而有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即使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的学生,也不一定能适应全英语教学[3]。对此,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认为,具有大学英语四级水平以上的学生,具备上全英语课程的能力,关键在于坚持和信心[3]。在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克服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畏难情绪,提高其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我们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教学效果:

1.选择高水平原版教材。本课程教学中,选用美国犹他大学Callister教授主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主要参考教材,选择其中合适的章节作为教学内容。该书内容编排合理,逻辑性强,不仅包含了常见材料的分类、性能、与加工方法等基础知识,而且引入了最新学科发展前沿的介绍。该书插图丰富,内容从简到难,较适合作为本科生的专业教材。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全英语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忽略语言本身,而重视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该问题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针对压电陶瓷材料,让学生提出其各种可能的用途。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充分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与资料,继续完善和求证每种想法实现的可行性。另外,每一章节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组合成若干小组,并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讨论,然后派出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展示;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讲述内容进行点评。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授课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精心准备课程教学。在课前准备中,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针对本课程知识点较多、较散的特点,注意突出重点内容,避免面面俱到。并结合学科发展动态引入最新的知识,保证课堂授课内容的前沿性。在课件制作中,避免大段文字的出现,通过加入图片、动画与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直观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吸引其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课前准备要充分,不仅需要准备英语教案,精心设置提问,而且对核心专业词汇要重点介绍,并辅以中文讲解。针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良莠不齐的特点,通过放慢语速,重点内容多次重复的方式,力争让大多数同学听懂。通过师生互动,在了解学生掌握程度的基础上,采用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4.做好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鉴于原版教材信息量大,学生预习无从下手的情况,我们采取课前发放教学课件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预习。通过预习,学生一方面可以熟悉专业词汇,排除因生词造成的理解问题,有助于其跟上老师英语授课的节奏;另外,通过预习也可以让学生提前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为了做好课后复习,每章节授课结束后均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强制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开始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首先对上次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课堂问答的互动方式引导学生做好课后复习。

5.积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建立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网站,丰富教学手段。在课程网站上提供有用的知识和学习网站链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帮助。坚持为每位学生批改英文作业、报告等,并定期上传课后作业的标准解答,使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课程评分采用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做出评价,改变一考定分数的做法。平时成绩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出勤、回答问题、作业及课堂演讲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这些方法和手段,刺激和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全英语授课教学质量的保障。在“材料工程基础”全英语授课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沟通反馈、学生匿名评教及老教师听课督导的方式,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教师通过课下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的意见,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为了更真实地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每学期结束前,上海理工大学教务处都会要求学生对课程进行匿名评教。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听取学生对全英语教学的真实意见,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通过英文课程群体系中教师的互相听课及定期教学方法研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习和借鉴他人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从而有效保证了全英语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当代,利用全英语教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在全英语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准备授课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讨论互动等灵活的教学方式,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全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全英语教学仍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艺术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探索。我们相信,在高水平师资的基础上,只要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英文交流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隋铭皓,盛力,高乃云.基于开展《给水排水工程概论》全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初步实践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22-124.

[2]蔡基刚.全英语教学可行性研究——对复旦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案例分析[J].中国外语,2010,(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