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4-03 02:5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长方体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法与学法
创设情境,质疑讲解。观察思考,小组合作。
教学用具: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学具
一、导入
请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其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请学生说后,我再作补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我把教具长方体的面剥下,只剩下长方体的框架,让学生知道“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是由面围成的)
1、面(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长方形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请学生拿出长方体教具,按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即有3组相对的面)
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合作学习,哪个小组来说一说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面是正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通过一个实验:把各个面分别平移到相对的面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形状和面积是完全相同的。
2、棱
接着再摸摸其它地方,从而得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出示长方体框架的教具
“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
(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可以分成3组)
3、顶点的认识。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先拿着长方体来说它的特征,然后我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并且每两个相对的面形状一样,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相等,12条棱长度相等并且板书。
(二)、长方体的长、宽、高。
1、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指名回答,从而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
长方体的各个面是什么图形?有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2、拓展提高
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并且每两个相对的面形状一样,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相等,12条棱长度相等。
课后作业
填空
篇2
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土豆,切一刀出现一个平面,让学生用手摸,感受面是平的;再切一刀,出现一条棱,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再切一刀出现一个顶点,让学生用手摸,感受顶点是尖尖的,再切几刀,出现一个长方体。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_________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特征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牙膏盒、药盒等),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讨论提纲进行小组讨论,并完成28页的表格。
2.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出示正方体并提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殊之处?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板书:正方体(加在课题上)。
师生共同总结面、棱、顶点的特征。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4.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
2.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左边的面长( )厘米,宽(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判断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篇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通过师生对话,板书长方体面6个都是长方形或其中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老师通过对相对两个面和相交两个面的比较,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并让学生说出哪两个面相交得到棱(如前、右两个面相交有一条棱。……)提问①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棱时可以按顺序分三组数或者按相对的棱分三组数,长方体有12条棱。
【评:教者再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可以看出,教者善于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提问②相对的棱长短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由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说明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并板书:棱12条相对棱长相等
(3)老师通过对相对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较,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顶点8个
【评:学生通过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对平摆、竖摆的长方体进行观察、触摸、按顺序地数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且师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情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
(二)画长方体立体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揭示长方体的画法
。【评:从美术课静物写生入手,导出长方体的画法,提高学生看立体图形的能力。】
(三)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让学生观察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一定有3条棱。
(2)三条棱中任两条一定是同一个面的长和宽,指出这两条棱也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另一条称为长方体的高。并在图上标出长、宽、高。
(四)正方体的认识和正方体的特征
(1)利用长方体框架(或幻灯片),变动长方体正面的长,使之与宽的长度相等,再变换长方体的高,使之与长、宽的长度相等,从而揭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并出示正方体的实物图及画出立体图,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教者吸取电脑软件的长处,动态地在幻灯屏幕上把一个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映入每一位同学的眼帘,其结论便水到渠成。】
(2)正方体的特征启发学生通过观察面(包括:个数、形状、面积大小)、棱(包括:条数、长短)、顶点(个数),归纳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总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归纳特征后,老师小结并板书其特征。板书:正方体面6个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棱12条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评: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点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点上来,他们手拿正方体学具,边看边摸边数边讲,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五)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通过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知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的特征,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每个长方体都具有。如果把长方体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评:利用子集思想揭示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辩证关系启蒙教育,自然不生硬,易被接受。】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
2.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正方体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每条棱长是5厘米。
3.说出下面各图形的长、宽、高(课本练一练第4题)
4.下面是一个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的部分图,说出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试说哪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评: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小结及布置作业
老师通过补充板书:学生通过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及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标在了这个长方体哪个位置。从而加深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认识。
【评:总结的板书设计新颖,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眼前,给人铭刻记忆,久久难忘。】
【总评】:
1.注重把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即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思想(子集思想)、数学方法(按顺序地观察、摸、数物体的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篇4
关键词: 场认知方式 面孔识别 异族效应
个体在识别面孔的过程中,既有整体加工,又有部分加工的参与。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和加工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它是个体在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过程中经常采取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的态度和风格。场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主要是依靠外在参照还是依靠身体内参照的倾向。异族效应是面孔识别中一种特殊的现象,是指人们识别与再认本族人面孔的成绩显著好于识别其他不熟悉的外族面孔。将场认知方式和面孔识别相结合对异族效应进行研究。
1.研究方法
1.1被试的选取
被试是新疆师范大学在读学生,维吾尔族、汉族各半,男女各半,场依存场独立各半。用镶嵌图形测验对学生团体进行施测,筛选出典型场独立和典型场依存个体进行实验。
1.2实验设计
2(场独立/场依存)×2(维吾尔族/汉族)×2(维吾尔族面孔/汉族面孔)
1.3实验材料及工具
实验材料包括汉族、维吾尔族面孔各半,表情中性,面部无明显标志。经Photoshop等软件处理后达到大小、阴暗、对比度等一致。为去除头发、耳朵、脖子等面孔外部特征的影响,将面孔置于椭圆区域中,为避免肤色对实验的影响,采用灰阶照片。刺激呈现在屏幕中央,背景为白色。
1.3实验程序
实验在安静的教室进行,面孔呈现在电脑屏幕中央,正式实验包括学习与再认两个阶段,见过的面孔按F键,没有见过的按J键,左右手按键在被试间平衡。学习阶段呈现40张(维吾尔族、汉族各半,男女各半)面孔,面孔呈现2s,间隔1s。再认阶段呈现80张面孔图片(其中包括学习阶段的40张图片),图片呈现2s,间隔1s,学习与再认之间休息一分钟。
2.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用SPSS17.0统计分析
由上表可知,在反应时和正确率上,汉族个体识别本族面孔的反应时比识别维吾尔族面孔短,维吾尔族个体在识别本族面孔的反应时上比识别汉族面孔短,二者均表现出异族效应,并且差异都显著。场独立个体对本族和异族面孔的反应时均比场依存者短,差异显著。表明异族效应是一种稳定的面孔识别现象,并且场独立个体识别面孔的成绩比场依存个体好。
3.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根据面部进行辨认,还通过面部交流感情、传达信息,可以说,面孔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作为个体的一种认知活动,面孔识别势必受到个体认知方式、个体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在识别异族面孔时,场独立者组要好于场依存组,反应时短,正确率高。这是因为场独立型被试在图形的系统变化、系统关系、系统推理方面占明显优势,认知改组技能较强,有较强的信息提取和组织功能。这与MeSSick和Damarni在1964年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把被试分为场独立组和场依存组,两组分开讨论各自对面孔的识别差异。实验结果证实了异族效应,场独立组和场依存组对本族面孔的识别优于异族面孔。因为异族效应显著,分别做汉族面孔识别和维吾尔族面孔识别中的场认知方式比较。在识别维吾尔族面孔时,场独立型在反应时上短于场依存组,这可能是由于场独立组在识别异族面孔时,整体的框架轮廓更符合自身的习惯认知模型。
参考文献:
[1]彭小虎,罗跃嘉,卫星.东西方面孔异族效应机理的电生理学证据.心理学报,2003.
[2]彭小虎等.面孔内外特征对东西方面孔识别影响的ERP研究.航天医学与学工程,2003.
[3]程涛,张茂林.认知方式理论的整合与发展.济南大学学报,2004.
[4]杨治良,郭力平.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心理科学,2001.
篇5
3 作图开放题
[例3]如图3,现有一张长和宽之比为2:1的长方形纸片,将它折两次(第一次折后也可打开铺平再折第二次),使得折痕将纸片分为面积相等且不重叠的四个部分(称为一次操作),如图甲(虚线表示折痕)。
除图甲外,请你再给出三种不同的操作,分别将折痕画在图①至图③中(规定:一个操作得到的四个图形,和另一个操作得到的四个图形,如果能够“配对”得到四组全等的图形,那么就认为是相同的操作,如图乙和图甲视为相同的操作)。
解析:可分割成如下各种作法,如图4。
评析:此题与传统的作图题比较,符合题意的答案多种多样,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是提高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必要练习题型之一。
4 方案设计开放题
[例4]城西中学七年级学生共400人,学校决定组织该年级学生到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并安排10位教师同行,经学校与汽车出租公司协商,有两种型号的客车可供选择,座位数(不含司机座位)与租金如下表,学校决定租用客车10辆。
(1)为保证每人都有座位,显然座位总数不少于410个,设计大巴车辆,根据要求,请你设计出可行的租车方案共有哪几种?
(2)设大巴、中巴的租金共y元,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在上述租车方案中,哪种租车方案的租金最少?最少租金为多少元?
解析:座位总数不能少于410个,学校决定租用客车10辆,具体解答如下:
又x:为车辆数只能取整数,所以x=8、9、10。
租车方案共3种:租大巴8辆,中巴2辆;或租大巴9辆,中巴1辆;或租大巴10辆。
(2)y=800x+500(10-x)=300x+5000(8≤x≤10)
y=300Z+5000为一次函数,且y随x的增大而增大。
x取8时,y最小,
y=300x8+5000=7400元
篇6
然而,商家的广告攻势凌厉而凶猛,市场销量却不见同步增长。AC尼尔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的广告花费在2004年攀升至2610亿元,但是消费者对广告的注意度却逐年下降。与此同时,各大品牌在店铺内外的剧烈竞争,众多产品在功能方面的日益趋同,更使消费者眼花缭乱和无所适从。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商家采用什么样的广告策略,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在暑期市场中脱颖而出,取得良好销售业绩呢?下面,笔者对此做一简要剖析。
一、找准卖点,精确定位广告诉求
2004年,有商家针对学生市场,以低价策略推出了一种“学生专用笔记本电脑”。随后,国际主流品牌以及联想、方正等国内品牌,也先后进入这一市场。虽然各路商家推出的价位和款式均有不同,但营销策略却大多是以低价竞争为主。表面看,学生没有收入来源,以“低价”为市场竞争和广告诉求的重点,似乎合情合理。但是,商家发动了一次次广告攻势和各种校园促销活动,市场效果却并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呢?关键就在于“低价”卖点并不契合学生消费市场的实际需求。
现在商家在制定广告策略时,越来越依赖于各种市场和客户调查手段,这无疑是必要的。但是,通常意义上的市场调查,只能让我们了解到表层的消费者信息,却无法让我们洞悉消费者的内心!而如果不探寻潜藏在消费者内心深处的隐秘需求,我们常常无法找到产品的真正“卖点”。
就本案例而言,市场调查固然可能得出“学生经济能力不足,希望低价购买笔记本电脑”的结论,但这只是表象。如果稍加分析学生市场的消费特性,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在进行购买决策时,他口里说的、心里想的和最后采取的实际行动,未必是一回事。比如,一个学生最初也许真心希望以低廉的价格购买一台普通笔记本电脑,但实际购买时他却可能选择价格昂贵的名牌笔记本电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位学生虽然是“产品使用者”,却未必是“购买决策者”。何况,他的购买过程还受到其他诸多变量的影响。
比如,他会受到“相关群体”的影响。一个学生无论多么个性张扬,作为校园群体中的一员,他在本质上还是“他认”的,需要群体中其他成员来确认自己行为的价值。他内心深处也许希望以低廉的价格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但是,相关群体趋于一致的某种压力,却会影响他对产品和品牌的选择,使他在实际购买时采取完全相反的行动。
再比如,他还会受到来自家庭的“非直接影响”。学生市场跟其他市场的重要区别,就是使用者和决策者是相互分离的。作为购买决策者,父母很可能认为他们了解孩子的喜好,不需要任何暗示和要求就能做出正确决定;也可能主观地根据自己对孩子内心需要的理解,一厢情愿甚至半强迫地做出违背孩子本意的决定。对于像笔记本电脑这样既有学习和娱乐功能,又价值不菲、体现脸面的大宗消费,尤其如此。即使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父母也可能做出跟自己经济能力完全不相称的购买决策。笔者就曾亲眼见过一位每天依靠在临时停车场收费来赚取微薄收入的下岗工人,毫不吝惜地花费上万块钱为自己儿子买下了一台店内最贵的台式电脑。
因此,广告诉求要找准卖点,关键还要体察人性。要通过理性的思辨,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研究消费者的潜意识。广告主耗费巨额资金投放广告,最终目的无非是把产品卖掉。在设计广告内容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不应是画面精美和语言华丽,而是要找准“卖点”。只有“卖点”契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广告诉求才能打动人心,撬动市场。
在这方面,神舟电脑的广告做得就比较成功。“4888,奔4电脑扛回家”、“4880,液晶电脑扛回家”、“5980,笔记本电脑提回家”,神舟电脑的这个系列广告,卖点提炼准确精当,广告诉求简洁有力。“4888”、“4880”、“5980”三个数字,凸显产品的价格优势;“奔四”、“液晶”、“笔记本”则强调产品的时尚品质;“扛回家”体现了购买过程的愉悦,充满诱惑力;“提回家”则突出产品的轻盈和便携性,暗示着使用者的某种身份和地位。这样的广告诉求,就能直达人心,激起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欲望和冲动。
二、交互渗透,横向拓展传播渠道
广告信息要有效送达目标消费者,传播渠道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观念、行为和习惯,开始悄然变化。而学生消费群体的生活形态、沟通模式和信息接受渠道,更是日益个性化、时尚化和多元化。受到门户网站、户外媒体、楼宇视频等新兴媒体的影响,传统媒体作为广告信息主要传播渠道的地位,正在面临挑战。
以报纸媒体为例,在经历了十年高速增长之后,国内报纸广告已经出现减缓、停滞甚至衰退的迹象。2005年1-4月,全国报刊广告额仅增长5.77%,增长率为近年来最低。在广州市场,2004年广州日报广告收入17.17亿元,比上年增长2.5%,增长率大幅下降;在北京市场,2004年北京青年报广告收入11.01亿元,较上年微升2.9%;在上海市场,新闻晨报自2005年7月1日起每份报纸的市场零售价从0.5元提高到0.7元,显示其广告收入已难弥补巨额的发行亏损。
而电视媒体的发展态势,则由过去中央、省级、地市级的层级分明,逐渐演变为百花齐放。目前,除了中央电视台的14套上星节目,全国31家省级电视台和深圳电视台的节目都已上星。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平均收视率高达22.1%,2005年该节目广告时段拍卖出了1.388亿元的高价;以电视剧为主攻方向的安徽卫视,2004年广告收入高达4.5亿元,超过央视八套电视剧频道的广告收入。与此同时,有线数字电视、付费频道、楼宇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业务迅速崛起,并呈高速增长之势。一部分眼光敏锐的地方电视台,已经主动进入这些新兴市场。比如地处江南地区的无锡广电集团,目前已成功整合公交、车站、户外等多种广告媒体,实现了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户外电视对市区范围的全新覆盖。
传统媒体影响力的此消彼长、从纵向区隔到横向扩展的演变态势,新兴媒体多层次、多维度、跨行业展开的快速发展格局,客观上要求我们对于广告传播载体的选择,更多地应该着眼于新旧媒体的交互渗透和传播渠道的扁平拓展。对于目标市场主要定位于学生消费群体的众多商家,就更是如此。
事实上,少数先知先觉的市场领导者已经付诸行动。2005年暑假前夕,国内著名的网络运营商第九城市和可口可乐密切合作,在上海共同举办“要爽由自己,冰火暴风城”嘉年华活动,为即将来临的暑期游戏市场和饮料市场热身。自此,九城的《魔兽世界》网络游戏广告,开始全面印制到上亿罐可口可乐的外包装上;随后,百事可乐的新广告“百事蓝色风暴、突破梦幻国度”,在盛大新游戏《梦幻国度》的媒体平台上播出,这是百事可乐第一次把网络作为广告首播平台;7月初,联想与可口可乐联合开展暑期促销活动,联想在上海的一百多家门店印上了可口可乐的LOGO标志,而可口可乐的电视广告中,也开始出现了联想笔记本电脑的画面。
三、把握时点,有效控制投放节奏
暑期市场既竞争激烈,又季节性很强。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从注意到兴趣,再到产生购买欲望和冲动,直至完成购买的心理过程。那么,广告主在进行媒体组合和广告投放时,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呢?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集约资源。二是以点突破。三是把握时点。
集约资源,就是广告主在投放广告时,首先应将广告资源进行有效集中。面向市场发动一次广告运动,好比指挥一场战役。决定战役成败的关键因素,一是力量,二是力量的使用。而要形成足够的力量,就必须集结兵力。对于广告主来讲,企业无论规模多大,资金实力多么雄厚,其真正能够调动的资源都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广告资源必须有效集中。
以点突破,就是广告主应针对潜在的市场空隙,将广告力量凝聚于一点,实行纵向的、多波段、多频次的有效冲击。然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整个市场。比如,企业面向暑期市场同时推出各种款式的系列产品,广告力量则应集中于最新、最好、最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某一款产品;这个产品也许具有多种功能属性,广告诉求则应集中于其中最具独特性唯一性排他性的某一种属性。所谓“大道至简”,最简单的,才是最有力量的。
把握时点,就是广告投放要选准时机。消费者在不同时期对广告的关注重点和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对于暑期市场这样的季节性市场来说,同样的广告资金,同样的广告诉求,如果广告投放的时点不同,效果也会大不一样。在制定广告策略时,我们一定要摸准市场脉搏,按照市场自身的运行节奏,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特性和关注重点,进行广告投放。
篇7
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五年级下期数学课本27~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形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概念。
2.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培训动手操作、有序观察的能力,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3.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团结协作、讨论交流和竞赛活动等形式,培训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
【教学重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一)提问:出示6个长方形纸片,老师把这个长方形围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围成了一个长方体)
(二)指导观察:(出示若干立体实物)
(三)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为什么?其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接着列举实例: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四)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具体认识一下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激活思维,探究新知
(一)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1.整体认识面、棱、顶点。
(1)通过触摸,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板书)
(2)通过课件演示,增强学生对面、棱、顶点的感知。
2.观察操作,发现特征。
(1)结合长方体学具,自学讨论: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2)反馈自学情况,操作课件验证,学生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6个面,各个面都是长方形(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②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上的棱的长度相等。③长方体有8个顶点。(板书)
3.认识立体图。
(1)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
(2)根据观察,画出平面图(教师指导,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然后交流,再认识各个面、棱、顶点。
■
4.认识长、宽、高。
(1)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板书)
(2)说出不同摆放位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探讨正方体的特征
1.认识正方体。
(1)想象: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会转化成什么图形?(模型演示:长方体的宽增加,长缩短变成正方体)(板书)
(2)认识棱。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所以把长、宽、高都叫做正方体的棱。(板书)
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应用学习长方体特征的方法类推出正方体的特征。学生概括: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正方体有12条棱,所有棱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板书)
(三)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间的关系
1.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提示关系: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出示右图)
三、看书质疑,促进提高
四、多层训练,巩固深化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都是 形(可能有两个相对面是 形),长方体相对的面 。
(2)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 ,长方体有 条棱,同方向上的棱 。
(3)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4)正方体有 个面,都是 形。
2.指出下面各图所表示物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
3.右图是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1)它的后面的长是( )米,宽是( )米。
(2)( )面的面积是12平方米。
4.想一想:有两块形状如下图的硬纸,把它们分别按照虚线折叠,能不能围成正方体?
篇8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初步识别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用其他立体图形做准备,使学生由认识二维空间发展到认识三维空间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基于以上认识,并结合设计理念,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准备是有:首先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体模型,以便学生认知;其次,找学生回答以前学习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特征,同时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第三,板书设计和例题设计。第四,设计学生回答问题环节,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在比较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
就教材而言,关于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教材上的宏观指导不能死板硬套的教给学生,而是要将这些学习层次化为具体内容,达到学生认知的目的。
就具体内容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安排,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方法。
首先,重视对概念的理解。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在学习容积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其次,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长方体和正方体非常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图形和概念的认识,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安排了让学生说出纸巾盒、数学课本、粉笔盒等的形状、长、宽、高等练习。
第三,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在各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都注意学以致用。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时,安排了计算俱乐部四周要安多长的彩灯线等练习;在学习表面积时,安排了大量的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物体表面积的内容。
第四,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如计算拼插奥运墙所用积木的体积,为“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选取合适的容积单位等。即巩固了所学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体积单位,就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通过比较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由比较物体的长度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面积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想到比较物体的体积应有统一的体积单位,由此引出体积单位。又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 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就实现了定义与释义相结合、特征与模具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教学。
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意义
篇9
关键词:几何形体;表象;思维
笔者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教学过程中,重点通过教学生学会观察、实践操作、想象画图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启迪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一、指导学生观察
观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方法。“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内容的概念较多,学生在学习时,教师要正确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物、教具,正确建立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点、棱、面、体积等表象,为正确形成概念提供感性基础,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建立表象,启迪空间思维。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要展示大量的、各种形状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给学生观察,尤其是要向学生展示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让学生直观感知这种长方体的特殊性,并以此帮助学生建立长方体的表象。同时,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运用置换摆放方式,将长方体、正方w以不同的面为底面摆放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换位观察,逐步建立空间表象。
又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展示教具,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同时,指导学生测量这些教具的棱长,感知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概念,建立体积单位的空间表象。
观察是学生建立空间表象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帮助他们建立表象,发展空间思维。
二、指导学生实践
实践思维是指通过实践操作解决直观而具体的问题的思维方式。心理学与教育学均认为:实践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建立表象的重要手段。只有当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并正确建立表象时,实践思维才能得到启迪与发展。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空间想象意识与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要拓展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启迪实践思维,必须创造条件让他们经历实践操作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以下以一个教学例子为例,阐述笔者是怎样指导学生实践的。
例如,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原来装了一些水,水深8厘米,现在把一个小长方体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的高度是10厘米。这个小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由于题中数据多、文字多、情境复杂,相当多的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现状,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操作,帮助他们建立表象。
实践操作步骤:
第一,每个小组配一个透明长方体水槽、一块可沉于水中的长方体教具、适量的水和一张实验分析表;
第二,从水槽里面量出水槽的长、宽、高;
第三,在水槽内装适量的水(水面不低于小长方体的高为宜),并量出这时水的高度;(这时可要求学生计算出水的体积)
第四,往水槽中放于小长方体,使小长方体一定要完全浸没在水中(水不能溢出水槽),量出这时水的高度;(这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水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小长方体的体积,建立等量替换的思想。)
第五,指导计算小长方体的体积。学生一般采用如下两种方法:方法一 20×15×10-20×15×8 方法二 20×15×(10-8)
第六,总结分析。组织学生结合实验过程分析计算方法。
在上述实践操作过程中,我让学生体会等量替换的思想方法,实现了从建立表象到启迪思维的升华。
为加深认识与理解,我还让学生进行了以下的互逆练习。
例如,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原来装了一些水,一个小长方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深8厘米。现在把小长方体从水中取出,这时水的高度是6厘米。这个小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根据题意参考上述操作步骤开展实践操作,就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指导学生想象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启迪、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重点。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画出立体图,以图形为基础,建立表象,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练习来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一个长方体,如果把它的高减少3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就减少60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大部分学生由于空间想象能力不强,不明白题意,误以为表面积减少的部分应包括“1个底面和4个侧面”。
为了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画图分析(如图1),建立表象,正确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想象、画图,明白当长方体的高减少3厘米,剩下部分(正方体)与原来的长方体一样有2个底面和4个侧面,剩下的正方体跟原来的长方体相比只是减少了截去部分的4个侧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如果把它的高减少3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深入分析,可知上面的小长方体的前、后、左、右4个面是相同的。
于是,第一步求出上面小长方体的前面的面积是60÷4=15(平方厘米),它的长(也就是下面正方体的棱长)15÷3=5(厘米),原来长方体的长5厘米、宽5厘米、高5+3=8(厘米),体积:5×5×8=200(立方厘米)。
又如,一根长方体木料,长60厘米,如果把它截成5段小长方体木料,这5段小长方体木料的表面积之和比原来增加200平方厘米,这根木料原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由于这类题目涉及锯木问题、长方体表面积、体积等知识,学生难以理解,也难以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构成知识体系,因此学生难以正确解答。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题意组织学生展开想象,画图(如图2)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每截1次就会增加2个面,截成5段,共需截5-1=4(次),这5段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跟原来的表面积相比,增加了2×4=8个横截面的面积,也就是说这8个横截面的面积之和是200平方厘米,则原来长方体的横截面的面积是200÷8=25(平方厘米),木料原来的体积是25×60=1500(立方厘米)。
上述两个例子,学生通过想象、画图,建立具有直观性的表象,深入分析、加工,正确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启迪与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目标,指导学生观察、实践和想象,让他们经历从文字语言到图形语言、从抽象分析到形象分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过程,建立表象,其思维必然会得到有效启迪与发展。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四、运用深化
弄清了知识的本质,不等于真正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必须把理性的认识具体化,在实践中完善认识。运用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获取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深刻体悟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升华认识。这一过程,教师要紧紧围绕所学知识的本质精心设计习题,一题一得,做到对学生学习情况心中有数,莫泛泛练习,事倍功半;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将激发新的问题。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旨在着力体现新课程关于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把现念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有所遵循,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好地达成新课程期望的数学教育的目标。
案例一: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年级数学课本下册第六单元——
加与减(一)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法与减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
一、引发问题
1、创设情境:淘气一家人到商场买电器,你们猜猜看,淘气可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⑴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⑵ 1台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⑶1台洗衣机、1台电冰箱和1台电视机一共多少钱?……
3、归类整理提出的问题,指明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⑴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⑵ 1台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
二、组织探究
(一)师生共同探究“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的问题。
1、独立思考:你怎样解决“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的问题?
2、师生提出各自运用的计算方法,交流辨析:
⑴500+800=? 5张一百元的人民币加上8张一百元的人民币,是13张一百元的人民币,13个100元是1300元,所以500+800=1300。
⑵我先想5+8=13,所以500+800=1300。
⑶5个百加上8个百等于13个百,就是1300。
⑷我用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的方法算出的。
(二)师生共同探究“1台冰箱比1台电视机贵多少钱”的问题(简略略处理)
……
三、作出解释
1、引导归类整理提出的算法:借助直观计算、理解成几个百相加得多少个百、用旧知识类推迁移……
2、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今天我们是在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要学会运用上面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口算。
3、质疑
四、运用深化
1、解答学生前面提出的可以应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的问题。
2、书上P51页习题。
五、课堂总结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鼓励与肯定。
3、提出今天学习遇到、以后学习要解决的问题:⑴1台洗衣机、1台电冰箱和1台电视机一共多少钱?⑵非整十、整百数相加减,应该怎样计算呢?
案例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通过亲历长方体特征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掌握“观察—发现—概括—应用”的学习方法。
3、通过演示、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再现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关键:充分感知,适时抽象
教学过程:
一、引发问题
1、直观、初步认识长方体:
讲桌上的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在立体图形中,最基本的形状是长方体。你知道讲桌上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吗?自己课桌上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
2、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3、上面大家谈到的物体的形状是否都是长方体的,当我们明确了长方体的特征之后,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4:认识面、棱、顶点: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我们先结合学具认识几个新的概念:
面:(拿着教具模型,用手掌摸着它的面)大家摸摸手中学具上这平平的部分,我们把它称作“面”。(指着另外的面)这也是它的面……我们这里所说的“面”都是平面。
棱:(用手指划着模型的棱)这是两个平面相交的边,我们把它称作“棱”。请你用手摸摸自己手中学具上的棱,并说说是哪两个面相交得到的棱。
顶点:(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这三条棱相交的尖尖的部分,也就是一个点,我们把它称作“顶点”。请你把另外的顶点指给同学看。
请你指一指这几个模型(四面体、台体等)的面、棱、顶点。
我们已经认识了面、棱和顶点,现在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5、提出问题:(拿着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非长方体模型)这是长方体吗?这呢?根据什么说这个是长方体,而这个不是呢?
二、组织探究
1、请大家用课桌上的长方体学具与非长方体学具进行对照,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并把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研讨。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学生共同进行研讨:
大家研讨得挺好,现在来汇报你的研究收获。(你认为有几个特征就说几个特征,老师帮你记录。)谁愿意先汇报?(学生举起学具汇报研究所得,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进行点拨,规范表述语言,特别是数“面”、数“棱”的方法,即“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认识指导要到位。)
三、作出解释
1、整理获取的结论,使之条理化:
⑴你能把长方体的这些特征有条理地整理一下吗?(结合板书,学生可以从数量、形状、大小和长短几方面整理;也可从面、棱、顶点三方面整理。)
⑵到底长方体的特征有几点?是否都重要呢?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概括的?(通过看书,使学生明晰——长方体的特征就是三点:①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⑶师:这就是长方体的三个重要特征,也就是识别一个形体是不是长方体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2、辨析比较,抓住本质:
⑴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学具(指长方体模型与非长方体模型)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为什么它是长方体?而它却不是呢?
⑵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三个特征中最本质的是“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⑶我们前面列举实例中的电视、冰箱等物体的形状都是在长方体形状基础上的艺术加工。
3、建立表象:
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特征?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4、识图:
⑴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你最多能看到了哪几个面?
⑵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图略)。
5、认识长、宽、高
⑴(示长方体框架教具)请你观察一下: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每相对的四条棱为一组,可以分成三组。)
⑵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⑶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和高。通常,我们把上下垂直的棱长度叫做高,较长棱的长度叫做长,较短棱的长度叫做宽。
⑷以学具任一顶点为例,指出长、宽、高。
⑸(示一斜放着的教具)请你指出它的长、宽、高。(可以有不同说法)
5、看书质疑
四、运用深化
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纸盒,并量出它的长、宽、高。
五、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们不但学会了知识——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而且习得了探究问题的方法——“观察-发现-概括-应用”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