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9 09:4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途径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进一步创新和改革,并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和成绩。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要课程,语文教育工作者致力于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实现,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储量以及语文综合素养。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因此,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探究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实现途径,进而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创新教学理念
为了实现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要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主要以教师的“教”为核心,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得初中语文课堂缺少一定的互动和交流,初中语文课堂逐渐成为教师的演讲现场,进而降低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民主教育理念引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达到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理念的创新。首先,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语文素质还是性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让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学习需求进行指导与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目前学生的学习现状,避免出现语文教学活动高于学生的理解与思维,而降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堂交流和沟通,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关注,不仅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目前的生活状态,以便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民主教育理念的创新。
二、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视频以及相关学习资料在家自主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初中语文课堂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验收”,为学生解答自主学习中的困惑,通过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学生间进行思维碰撞。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济南的冬天》重点知识进行学习资料的设计,将其上传到班级QQ群中,以便于学生进行下载和学习。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要提出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根据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解决,并提出“欣赏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其中美妙的语言,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的回忆。翻转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动手实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且课堂中的互动和交流汇集成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彻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2.情景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几乎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情景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延伸,产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进而不断挖掘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皇帝的新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皇帝的新装》的动画片,创建皇帝“被骗”过程的情景,展示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表情和行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和朗读,进而了解其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文章的中心内容。
总之,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基础素养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民主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篇2
“删繁就简三秋树”是我国清代画家兼诗人郑板桥的名句,意指行文绘画当如同深秋的树木那样,去除繁杂的树叶,以凸现脉络,突出主题。“长文”可抓的“点”有很多,总认为这里需要讲透,那里需要到位,常常是条分缕析、喋喋不休,教学的效果是面面俱到却又浮光掠影。这样就需要“选点突破”,将一个“点”讲深、学透。“长文”的选点,一般有这样几个切入口(选点):
一、 从文章题目选点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训练和优美语言的赏析活动。选文的题目往往就是“三秋树”的“脉络”,对于长文的解读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如在设计文化散文《风雨天一阁》(余秋雨)时,紧扣题目,设计这样两个问题:天一阁是什么楼?为何用“风雨”修饰“天一阁”?就可以轻而巧地进入文本,直抵中心,达到长文短教、长文精教、举重若轻之教学效果,也让学生体会到那一份厚重悲怆的文化历史。
二、 从情节入手选点
“长文”如果是小说类,则有故事情节,情节中有中心事件;如果是散文类,则有线索隐含文中,这些都是可抓之“点”。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其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学生阅读全文,用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2)展开讨论,从同学们归纳的动词中找出最恰当的一个(骗);(3)讨论故事中人物被骗的原因;(4)讨论孩子没有被骗的原因。全文的教学紧紧围绕一个“骗”字,放得开,收得拢,进得去,出得来,既研读文本,又训练思维,学生主动,教师引导,堪称阅读教学的经典。
三、 从最能体现性格、主题的关键处选点
一位老师教学《宝玉挨打》,抓住一个“哭”字展开,先分析众人的哭相,后探析不哭之人不哭的原因,再找可以哭却没有哭的人,接着想象迎春、探春和惜春来了会不会哭,赵姨娘、贾环来了会有什么反应。这一“哭”,情节、人物内心、主题可都出来了,不可谓不妙!
再如《雷雨》,长期以来,很多老师用心探索了解读作品节选部分的不同途径和方式。除了抓住剧情,抓住矛盾冲突,抓住人物性格,抓住潜台词等通常的途径之外,有的老师从洋火、衬衣、照片、钱等道具入手进行解读,有的老师抓住人物台词中“我们”“他们”“我”“你”等人称代词的变化进行解读,有的老师抓住侍萍对周朴园称呼的变化进行解读,途径各不相同,但都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四、 从主题的深刻性选点
在教《皇帝的新装》时,为了进一步理解主题的深刻性和普遍性,我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安徒生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来揭穿谎言”;第二个问题是“假如没有最后一段,文章主题的深刻性会受到影响吗”。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得出了“谎言并不难识破”“揭穿谎言就要讲真话”“老百姓并不顽固”“皇帝在真话面前也会‘有点发抖’”等结论,有效地加深了对于该文的深刻理解;对于第二个问题,就是“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段,学生认为,认识到错误并不意味着立即能改变错误。这种理解就拓宽了《皇帝的新装》的普适意义,超越了一般童话的道德教化价值,揭示了人类一些普遍的心理现象。
五、 课文“变形”选点
余映潮老师在教授《七颗钻石》课例的第二板块——“畅游智慧泉”时,设计了四个话题:“话题一:不写第一段不行吗?话题二: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话题三: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话题四: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四个话题,四次变形,通过变形前后的比较,体会作者的深意和行文的艺术。
以上是“长文”的选点办法,“短文”的“多点”应体现一个“细”字,余映潮老师在他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说,“对短课文的教材处理,应该在‘细’字上下功夫。这个‘细’字指的是:怎样教得细一点,怎样教得深一点,怎样教得多一点,怎样教得实一点,教学层次怎样精细一点,教学的角度怎样丰美一点?”怎样做到“细”,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多点并行”,还有一种是“一点散开”。上面所例举的“长文”的选点的5种方法在短文中可以并列选用,“多点并行”,以求其“细”。
我们可以来欣赏一下余映潮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课例,这节课还是沿用了他的总分总式的“板块式”课堂结构:
总——完成三件事,学生先齐读一遍课文,再出示关于苏轼的四则“助读材料”,然后明确本节课三个任务(有味的朗读、有味的分析、有味的欣赏)。
分——“有味的朗读”让学生带着四种感觉去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味道、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有味的分析”是将课文进行变形,可以有多种层次划分的方法;“有味的欣赏”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老师总结出“六美”:美在篇幅的精短、美在内容的丰满、美在结构的灵动、美在月色的描写、美在情感的波澜、美在“闲人”的意味。
总——余老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做了三件事:读背、分析、欣赏。
从整节课来看,有三个“大点”,朗读点、分析点、欣赏点;从每个“大点”再去看,又有若干个小点。“朗读点”不是泛泛地读一遍了事,而是“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味道、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四种,这样就艺术地细化了朗读训练的层次,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神韵、风格,对含义较深的词句、段落进行充分的感悟、体会和品味。“分析点”是由学生去分段,三种不同分段意见体会出了文章的“起承转合”和表达方式的精妙。“赏析点”则赏析了这篇“神品”的字、词、句、结构、层次、描法、表达方式、情感等若干个小点。课的最后,余老师又进行了一次“散点”总结:“六美”(篇幅、内容、结构、月色、情感、“闲人”)。
“短文”大多数是一些文言文和现代散文,还有一些是较为浅显的,如童话,“多点并行”会影响课堂有效性,此时宜采用“一点散开”的方式进行。
全国优秀语文老师徐杰教《七颗钻石》这则童话,文本较为简单,写法上却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于是他紧扣童话创作手法这一“点”,通过提供实例、学生探究的方式,找出了本文十种“创作手法”:
1. 背景。文章开头交代大旱灾,为故事发生、人物出场交代背景。2. 巧合。小姑娘累得睡着,神水天降;被绊倒,水罐安然;第一次要喝水时,遇小狗;第二次欲喝水,逢路人。巧合让故事一波三折。3. 线索。水罐的四次变化就是故事的线索,它串起了故事情节。4. 铺垫。水罐变银、变金、变钻石、变星星,水罐越来越珍贵,爱也越来越深厚,这样层层铺垫,层层深入。5. 想象。罐子的神奇变化,结尾的神奇瑰丽,奇特的想象,给本文以生命。6. 细节……7. 拟题……8. 暗示……9. 渲染……10. 升华……
这种“一点散开”的探究式的语文课堂实在不多见,也为短文的“多点散开”提供了一个范例。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优质课堂 听 说 读 写
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是技术,它要探索与语文有关的一切知识内容,从最基本的读、说、写拓展开去,从篇章结构到修辞方法,从表达方式到表现手法,从现代文阅读到文言文阅读,从民族文化到外国文学,等等,千变万化,层出不穷。说其是艺术,是因为在设计语文课的授课方式中充满智慧,是语文教师智慧的体现。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不拘泥,不保守,充分体现了语文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很多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指导思想。许多教师已摒弃了那种满堂灌、填鸭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生动活泼,学生愿学、乐学的局面。
一、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在深入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情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或能激发学生兴趣,或让学生学会鉴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这节课,可以让学生们用自演角色的方式,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语文课在生动活泼、充满情趣中完成教学任务。《变色龙》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品头论足、答记者问中,领悟文章主旨,表达对人生的看法,对于《吆喝》一课,可以利用网络媒体,收集一系列有关“吆喝”的图片和影像,将那遥远的、已被孩子们完全不熟悉的民俗民风,在一声声的吆喝中,印在了学生们的心里,并让学生们体会到:古老的中国,那些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即使是在市井民间,也有许多风土人情值得我们去发现,能找到许多的美。在这样的陶冶中,同学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认识得以提高。针对语文活动课,同学们自己策划,自己编排,自己撰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知道的许多古今事例,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更高境界的认识。
二、目标明确,提高能力
初中语文课必须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在设计教法时,老师们都注重了对学生字词、文学常识等的训练。语文课讲求读、说、写的训练。
“读”是重点教学环节,“读”的过程就是“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在“读”中品读“美”:读“百草园”中景色之美,读“斑羚飞渡”时之壮美,读“吆喝”之风情美,读“献给母亲的歌”之亲情美,在训练学生实实在在的“读”中,整体感悟文本所要表现的内涵。
“说”是语文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而复述是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的重要手段。但不少学生并不能掌握复述要领,处理不当,往往把复述变成了“背诵”,学生生怕丢掉任何一句话。教师必须自己先吃透教材,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才能完成对学生的训练。复述复杂的故事情节,必须指导学生学会找关键词语,抓住那些最富于表现事物的动词、形容词等修饰语;结构复杂的文章,可以化整为零,分割成若干部分,这样,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目标明确,内容清晰,掌握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写”是语文教学的又一个重要训练内容。联系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小练笔活动,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写”的训练,并不游离课堂教学之外,它们应该是教师在备课中,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设计出来的。无论是出现在课堂教学的中间,还是在最后,都是顺理成章的训练手段,在同学们在对所关注的事物有兴趣、有激情时,自然而然地愿意拿起笔,记录下自己在此刻的写作冲动。《斑羚飞渡》这篇课文将动物小说中折射的问题与人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对接,从而引出了2008年汶川地震中那些可歌可泣、舍己救人、团结合作的故事,让同学们回忆起曾经历过的感动,要求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联系本节课的学习,以汶川地震中凸显”斑羚“精神的人或事为内容写一段文字,抒发你内心的震撼与感动。”有了写作的冲动,这种练笔,是水到渠成的。
三、感悟真情,提升品格
新的教育理念,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学到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提升道德品德修养。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中,读文本,练习“说”,训练“写”;还要陶冶情操,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人类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
篇4
一、对两节“同课异构”语文课的看法
(一)教学个性方面
两位老师课堂教学语言精炼而又充满激情,给我的感受是语文味很浓。在课堂教学中Y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阅读训练,既有对基础知识诸如字词、童话常识的教学,又有对文章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既有对文章优美语言的赏析,又有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既有带着问题的思考,又有体悟情感的深情体现。而S老师则对精美的句子进行剖析,对童话寓意进行延伸拓展。S老师本节课对问题的设计不多,但做了仔细的筛选,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对学生及时的适当的点拨、启发,对文本加以拓展延伸。而Y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的作用。
(二)目标达成效果方面
两位老师都用了多媒体,制作了课件,课件中也有一模一样的下载。如安徒生的代表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官员、百姓、骗子、孩子之间的圆形关系用一个字概括,这是“同”的地方。但具体运用是不同的,也就是“异”,S老师作为作者简介来出示的,Y老师是在拓展中表现的。孰是孰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从学习目标达成效果来看,效果是良好的。学生对语文内容的把握,学生对语言的赏析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三)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堂进程方面
S老师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图片导入,学生熟知,很快进入角色,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回答问题声音响亮 ,先声夺人 ,气氛热烈;而Y老师,独辟蹊径,以近期的《亳州晚报》丹麦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导入,材料鲜活新颖,但不能一下子抓住学生之心,学生有点“蒙”或者叫“萌”,一头雾水,因此一片死寂,只听见授课老师洋洋洒洒的陈述。纵观这两节课,S老师的设计主要是两个环节:导入和整体感知。由于环节少,所以有充裕的时间展开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师生互动效果好,尤其是学生的精彩发言给课堂增色不少。但S老师的课堂评价 “你有治国安邦之才”也是言过其实,显得随意。反观Y老师这节课,容量实、信息大、环节多(1.导入,2.作者简介,3.检查预习,4.整体感知,5.探主题,知写法,6.说感受,展想象,7.拓展,奇思妙想,8.结束语等),正因为以上繁多的设计,所以课堂进展必须要快,这样老师疲于赶节奏进度,留给学生的时间自然就少,教师讲得多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就小了。
二、对“同课异构”的自我认识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是同样的内容,由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课。“同课异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多维交流的平台,可以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同课异构,精彩在一个“异”字,“异”从何来?
第一个来源是学生。学生变了,“构”(设计)也应当随之而变。 程度好的学生接收能力自然好些,能调动好学生的学习情绪这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从课堂的生成性来看,课堂充满了变数,我们要始终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都要以学生为本,因此教学方案的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有限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动中生成。Y老师之所以没能行云流水般的自如自若,是因为不了解生情,不熟悉生情。
第二个来源是教学目标的着眼点不同。有人认为每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相对固定的,但新课改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不再具有明确性,这就使“异构”大放异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篇5
【关键词】语文;自主;动态;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号】1005-6009(2017)03-0036-03
【作者简介】王玉华,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高级教师,泰州市学科带头人。
语文自主课堂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环节,并不断调整、动态立体生成的过程。
动态是相对于静态来说的。静态的语文教学表现出教学内容的规范化、定型化,思维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和稳定性,它更依赖于教学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预设。动态发展的课堂,诸多因素具有偶发性和不确定性,教师机智处理能使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也会表现出活力,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学习的自主性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
下面结合几个课例,谈谈语文自主课堂中学习发生的动态表现特点。
一、教学流程随机化,凸显生成灵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在备课时已将课堂教学的程序组织完整,教师在课上的任务就是将备课时预设的流程一一演示,保证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完整性、稳定性。课堂看似精彩,其实无生机可言。自主课堂,教什么,学什么,不是全由教师预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有坚定的学生立场,努力唤醒、激活学生的意识。学生自主意识一旦被唤醒、激活,他们在阅读中必然会提出诸多问题,发表多种难以预料的意见。这些问题虽然是临时产生的,但正是学生最需要解决的。当这些问题生成时,教师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抛开原有的预设,研讨新问题。长此以往,师生对话、师生互动自然就会成为教学的常态。
对此,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深有体会。他提出:“所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都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在执教鲁迅《祝福》一文时,李老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时调整教学程序,甚至改变课前的某些预设,怎么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感情,怎么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怎么有利于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走进鲁镇,进而联想到今天的时代甚至联想到自己,他就怎么上。一切见机行事,一切随机应变。因为这样的理念,《祝福》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没有预约”的精彩生成。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比较讨论鸣凤和祥林嫂――
课上,李老师要求学生从某一个细节出发,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阅读《祝福》的感受。
某学生说:“我读出了批判,就是鲁迅对那个社会的批判!……小说中的祥林嫂让我想到了巴金《家》中的鸣凤,祥林嫂被人卖了,鸣凤也被她的主人送给别人做小老婆。但我觉得鸣凤的地位还是比祥林嫂要高一些。”李老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两个人物的性格、遭遇、命运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及时提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谁杀死了祥林嫂?”等问题。
这一问题直指中心,很有研究价值,本是李老师预设的重点,但他没有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呈现,而是以课上临时生成的问题为契机,适时地提出来,把课堂引入更深刻的讨论。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生成,又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是灵动的教学流程带来的课堂魅力。试想,李老师若不顾学生的实际需要,一味控制流程,主宰学生的课堂,那么流程的实施过程必然呆板、僵化,精彩也不会出现。
二、思维状态活性化,力求对话多元
“活性化”是使原来稳定的物质变得不稳定,原来反应微弱的变得强烈。表现在自主课堂上,活性化思维会呈现一种积极、灵活的特征。
自主课堂要通过建立多元对话以及师生之间各种体验活动来激活学生思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活性的思维状态展示自己主动学习的责任感。学生的思维要“活性”地表现出来,关键一点是学生要先开口。所以教师应通过设计精当、巧妙的问题,激发思考,引导对话,只有这样,学生思维的状态才能真实、清晰地体现出来。
自主课堂培养的学生,其思维是很活跃的。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改过去训练目标单一、方法简单、问题呆板或琐碎的状况,设计出一些主导性、开放性、思辨性很强的主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内容出发进行理解、品味、探究,或者引发学生整体参与思考、讨论。体现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课堂的境界变得开阔。
比如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教《皇帝的新装》一课,设计了“请你们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两个骗子并不高明的骗术却骗了那么多人。这些人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呢?”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有重点、有层次地研读文本,而且这些主问题能产生裂变,引出更多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三个问题成了联结师生思维、建立多元对话的纽带。
请看片段:
(师呈现问题: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思考后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
生: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和“骗”字有关系,有骗人的,有被骗的,还有不被骗的。总之,一个“骗”字说出了这篇课文的特色。
师∶大家的看法是对的,本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师板书:骗)。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
生1:骗子骗人。
生2:皇帝受骗。
生3:那两个老大臣还有其他官员是既受骗又骗人。
师:对大臣官员们来说,他们在这个故事中的作用,受骗是主要的呢?还是骗人是主要的呢?
众生:骗人。
篇6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过渡细节 过渡方法
在教学中,多数教师按照课前设计的程序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对学生反映、学习效果、环节间的过渡等关注不够,这些和教学流程、教学艺术、教学活动、教学设计等相比,可谓细枝末节,但也就是这些细枝末节处,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
课堂上的过渡同样值得关注,如果注重环节间的过渡,则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把课堂教学一步步推向,进入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环节,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一臂之力。如果不注重过渡这一细节,或者对过渡欠考虑,那么,就与教育教学规律不相符合或者无助于教育教学。
一、同课异构的思考
在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老师执教的内容都是牛津英语3A的“Let’s go to the park”,两位老师都在“Let’s go to the park,but how?”的教学后采用了歌曲教学法的教学环节进行过渡,但收效不同。
案例一:甲教师采用的是汉语歌曲――《青藏高原》,一曲高歌之后,教师问“Where shall we go?”,学生根据歌曲,听出了地点,不费吹灰之力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师生配合默契,然而,这样的过渡毫无悬念可言,无益于启智善思,可谓收效甚微。
案例二:同一节课,同一个案例,乙教师则用英语歌曲进行过渡,效果就不一样。
T:Do you like English songs?
Ss:Yes,we do.
T: Now,let’s sing what is in the classroom,OK?
Ss: Ok! Ready!
显然,让学生唱歌的举措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表现欲望,一曲“What is in the classroom”飘荡在教室。之后,教师由歌曲中的“There is a blackboard/a map of China on the wall.”引出本单元的内容“There be句型”。
这两个教学案例,同样是歌曲法过渡,呈现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大相径庭。因此,过渡是艺术,巧妙的过渡使课堂层次清晰,否则,课堂支离破碎,似乎有拼盘的感觉。
二、过渡的方式方法
1.承上启下式
上例中的歌曲法过渡,案例二中教师的过渡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复习的是上一节课的知识,引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There be结构,再通过以There be为主题的流畅的歌曲,进入本课的教学,从流程上看,似有高山流水之音,水到渠成之感。
承上启下的过渡,使学生感到自然、流畅,巧妙运用过渡,使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学习“Body’s parts”时,先通过图片展示或者以自己的身体为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学习身体部位名称,如head,nose,mouth等,为了强化这些名词的掌握和记忆,游戏法是可行性措施,如Act out游戏的开展,两个环节间的过渡不容忽视,此时的教学环节的转换,之中的过渡性语言的使用是教学的一个细节,这一细节决定教学成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再如学习牛津英语6上的Unit 1 story time部分时,这个故事是备受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The king’s new clothes,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了生词和短语的前提下,巧妙将学生带入阅读中,为了激发学习欲望,强化阅读教学的效果,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可以把学生引领到精彩的故事情节中。如:“Do you like reading atories?Have you read the story ‘The king’s new clothes’?Who can tell us the story?Now first,let’s read it.”这样的过渡和导入,使教学的各个环节自然融合在一起。
2.话题式过渡
过渡的方式很多,除了承上启下式过渡,使教学浑然一体外,话题式过渡,也可以有效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中。如上文提到的there be结构的教学,由对课前的预习检查,到新授的过渡,对新课的学习影响甚大。如“What is in our classroom?”的自由问和答,使学生自然进入新授课There be的训练和学习中。
再如学习“Sports”的相关体育名词时,由问题“Do you like doing spots?What kind of sports do you like best?”等学习swim,skate,ski,run,junp等动词,swimming,skating,skiing,runningz,jumping,playing football等体育名词,以及引领到对话的学习中:Do you like swimming?Yes,I like it very much./No,but 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过渡是一种教学艺术,过渡的方法很多,除了提到的话题法、承上启下法,还有故事法、游戏法等,巧妙运用过渡的方法,注重过渡语言的精炼,注重过渡层次上的清晰性,使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使课堂教学犹如一块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课堂教学追求高效、注重实效是课改的永恒主题,而过渡是增强课堂实效性不容忽视的方面,在教学中,勇于探索和实践,注重过渡,使过渡成就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课;真实性课堂;情境;情感共鸣
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以及艺术素养、陶冶思想情操、开阔艺术视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的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美术学科的功能过于弱化,美术的教学模式又过于呆板,美术学科则又被定为从属学科等等。这些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的兴趣逐渐降低。至于如何提高高中真实性课堂的改革与研究,本人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希望能给同行带来一些启发。
一、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一些富有美感和情感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更好地呈现欣赏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欣赏课的热情和兴趣。一般来说,美术欣赏课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多媒体法
采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避免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各种弊端。多媒体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各种相关的作品,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将艺术作品加以比较的平台,让学生在自己的比较分析中加深对于欣赏内容的理解,从而消化吸收课程内容。学生可以充满兴趣地观察多媒体内容,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欣赏课的主题内容,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轻松愉悦地掌握教学内容。
2.音乐法
音乐可以使得人的大脑皮层松弛,进而产生愉悦、舒适的情感,有利于人的想象力的迸发。比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就会给人一种悠远、恬静和宁和之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月夜的各种想象,从而营造出充满想象力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二、激感共鸣
美术欣赏是一个丰富美感、陶冶心灵的过程,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欣赏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融洽氛围营造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情感”。所谓情感共鸣指的就是“两个人或一个群体在生活上和日常行为中长生的一种精神上和灵魂上的沟通和无限的延展。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基本一致,达到配合默契的交往。”
1.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对学生的爱心。只有教师对学生有“爱”,投入了情感,才可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教师应该尽力改变过去的旧观念,积极与学生交流和沟通,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情、眼神和动作的及时捕捉来适时调整教学,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的氛围是否和谐、愉悦,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其对于某项课程的学习。在一种好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情感共鸣更容易被激发出来。而至于什么样的教学氛围才可谓之“好”,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可以通过采取很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细节的布置和安排,调动学生的情绪,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样还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提法已经屡见不鲜了。但是对于这一提法的理解好像往往容易陷入一些误区之中。比如,有的人就认为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可以成为自主学习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他们毫无原则地添加问题。还有的人则轻易就某一不明主题进行讨论,有的没有深度和层次,有的没有知识基础,这样的问题和讨论根本无法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也就谈不上有何收获了。为了使得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让学生做课前的主题发言。这样,学生就有一个收集信息材料的过程。二是开展小组讨论。这个讨论是在根据课堂提供的新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三是随堂问答。只要其发言生动鲜活就应该给予鼓励。
总之,要让学生爱上美术欣赏课就要为他们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要激发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09.
[2]申连红.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情感共鸣[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3]马琳.浅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情感共鸣[J].中国教师,2010(S1).
篇8
【关键词】小学 语文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07-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实现“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价值”的三维目标,这就是说,高效的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以教师唱主角,为学生进行知识堆积的空间,也不应该是盲目追求教学情境的变换、学习形式的变化、花样翻新的趣味游戏与合作表演,而应该是通过情境教学、趣味教学形式,切实达到扎实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与美感等能力培养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精神。
1、教师是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就说过:“在课堂里,教师就应该站在学生的后面”,这充分说明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学生不止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更应该是亲密的伙伴关系。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因而老师对学生的印象、关注状况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影响极大。师生间平等而富有趣味的对话、友好交往,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充分表现,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许的点头,一次热情的赞扬,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在学生心里泛起无限涟漪,滋润学生的心田,助推学生以后对语文的兴趣与良好发展。
因而,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老师首先就应该摆正与学生的关系与位置,这是首当其冲的工作。虽然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任何变化,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不可能绝对平等,但是我们应当尽可能的鼓励与赞扬学生的每个进步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在课堂上在我们这里得到表扬,找到自信。
2、合理分配利用课堂时间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小学生每堂课只有40分钟,时间相当宝贵,如何将40分钟合理分配利用,上出高质量的课,关键就看教师的思想观念了。高效的课堂离不开高效的教师,高效的备课,高效的教案,教师首先要形成不浪费一分一秒,惜时如金的想法。因而在事先备课中认真吃透教材,从而做到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因为教师讲课需要时间,师生双向交流需要时间,学生实践练习也需要时间,这些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所在在安排中就要事先设计导入方式,精讲,巧讲,尽量压缩讲课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训练说、读、写甚至表演展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
3、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集中力集中时间不长,对新鲜的、刺激的、感官性强的事物兴趣性强,学起来记起来都比较快。前苏联现代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过:“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是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喜甚至震惊,体验到创造的欢乐。”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觉得时间有限,很惯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却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和兴趣性,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而,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在课堂设计中力求适应学生特点,设计得精巧趣味性强,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采取儿童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这样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效率。
如针对《丑小鸭》一课,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充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课文的意趣性,这样我们可以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学习情境,集图、文、声、像及动画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教学课件,有效地调动学的积极性,抓住丑小鸭是怎样从丑到变美天鹅的整个过程通过动画展示给学生看,并提问让学生思考“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这样学生一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其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
4、注意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 “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高效地教学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学生,依靠学生自主性,自己去动手,去思考,去练习,去体验,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将自己的对课本的体验感受所得去强加于学生,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特别注意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教师是引导人,而不是主导人。如有的教师教学课文《海上日出》时,就让学生带着“陶醉”的语气读、带着“神往”的语气读,可是读来读去,学生根本没读出“陶醉”“ 神往”的语气。这就是教师以自主为中心,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强拉硬拽,将自己的事先设计的教学成果强加给学生的典型例子。
而真正关心学生感受,注意学生兴趣的教师就会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去体验,学生体验出的感情符合作者的原意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效果。如一位优秀的语文都是在讲解“飘飘欲仙”这个词时,就并没有直接解释,而是向学生提问:“你们哪位同学能做出飘飘欲仙的样子啊?”于是,班上许多学生纷纷张开双臂,如仙人一般轻盈飘逸,展翅欲飞,这样词语的解释教师讲解起来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5、加强学生课外学习指导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但语文的学习是无边际的,语文课程资源也是无处不在的,高效的课堂教学还应该注意时间进行拓展教学,激发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让各种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服好务,以实现自己的更持续发展,当然课外拓展学习既包括阅读也包括写作,所以课外阅读十分重要,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后》后,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追问学生:“还知道哪些安徒生童话啊?想不想了解更多的童话呀!”这样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去多读童话,下次上课后进行课堂交流,讲讲童话故事。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迁移性练笔训练。读了童话可以不可编些小童话故事呢?教师鼓励学生去这样写作既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又能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的不断提高,不断进步,更需要学生提高认识,认识到“学语文好”,发展到“好学语文”,从而“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毛润秀.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科教研究,2010(12):64.
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外活动 必要性 实践形式 问题
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它的延续和深化。《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提出了“听、说、读、写结合训练阶段,侧重尽量使用英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1]。但是目前小学英语教师任教的班级多,自身的精力有限,把目光和精力都投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布置上,而对于课外活动设计不够重视。
一、英语课外活动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调整教学策略;还要求具备课程开发能力和整合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加强对新技能的学习培训[2]。英语课外活动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应用语言的过程,开展课外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语言知识,恰当地运用语言,更为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激活学生全身心参与,并且教师要循循善诱,积极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能获得主动探究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外活动不受教材的限制,比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因此,每次活动时间可长可短,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形式有更大的灵活性。
二、小学英语课外活动的实践形式
根据社会认知主义理论,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在实际中使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与语言成品(linguistic product)同样重要[3]。《英语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因此,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等方面总结了以下几种课外活动实践形式。
(一)学唱英文歌
听歌学英语是把英语学习和轻松有趣的英语歌曲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听、唱英文歌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力,也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学唱英文歌曲还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将歌曲运用到语言知识教学中。如,在教授数字时,笔者就给学生播放Ten Little Indians这首歌曲,课后还可以用这首歌巩固教学内容。
(二)情景剧表演
情景剧表演是英语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表演能活跃课外活动气氛,使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口语交流,不但能很快掌握知识,还可以激发说话的兴趣。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景剧的主题或素材应具有现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短剧取材范围广,可以对课本内容进行改编,如生日晚会等;也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或小说,如《灰姑娘》《小红帽》《皇帝的新装》等。
(三)设计主题学习活动
教师为自己的教学设计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比如笔者根据PEP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这个单元内容,组织开展主题为“Let’s go to the zoo”的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利用各种小道具,把教室布置成“动物园”,并且把“动物园”分成好几块区域,如水生动物、陆地动物等。同时,让学生搜集各种动物的照片贴在不同位置,并在照片下方贴上附有动物名字和相关介绍的卡片。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观看纪录片,如《我和黑熊一家》,把新学的单词补充在“词汇墙”上。
三、小学英语课外活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准备充分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保证活动的内容满足小学生的兴趣需要,活动的要求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制定好活动规则,可以事先征求学生的意见。这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确保课外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二)适当指导
英语课外活动中,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者不能有效开展活动时,教师的指导就非常必要。在组织方法或成果表述方式上,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指导,但是对具体的活动过程不宜介入太多。
(三)合理u价
小学英语课外活动结束后,除了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性评价外,学生之间也要进行互评。对于优胜者、进步者,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起到激励作用。但是要注意,无论活动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都要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积极进行接下来的英语学习。此外,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提出改进建议。
在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而英语课外活动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它给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供了环境。通过参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和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了学习信心。因此,英语教师应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积极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多为学生创造语言学习平台,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语言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思 审美 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15-01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饱含鲜明睿智动人心弦的情思。学习语文教材语言固然重要,但不能丢掉文章的情感、思想,没有情思的语言不是语文教育的内容,是没有生命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具有情思的语言教育,才赋予语言教育以生命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将语言和情思教育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的材料――语言“活”起来,使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思“飞”起来,要使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学习中赋予学生以情感、思想、灵魂,才能避免学生成为思想的矮子,情感的侏儒。
1 情思的特征、内涵
1.1情思是文章形象的“情感”、“思想”
情思是语文教材中所塑造的形象或作者形象的“情感”、“思想”。哲学用抽象概念对人生述说,科学用逻辑思维反映自然,而作品则用形象来表达感人至深的情感、思想。一株紫藤、一只猫、一声吆喝、一个背影等,物物有思想,处处见真情。作品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场景、形象来表达情感思想的。没有安塞腰鼓的精彩表演场面,刘成章就写不出《安塞腰鼓》。没有见过底层的车夫的生活场景,杨绛就写不出《老王》。没有父亲买橘时背影的定格,朱自清就写不出《背影》。没有北国万里的雪飘,就写不出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这些形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思想,是学生学习应该感受和体会出来的。
1.2情思是具有永恒意义、超越形象的情感、思想
一切艺术作品都追求“刹那间的永恒”,总是打破天与人、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的界限,追求对个体的永恒渴求:生命、人生价值、情感、自由等,希望超越艺术形象,追求永恒意义。正如《背影》中朱自清以父亲买橘时的背影追求伟大的亲情。《最后一课》中都德以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时的表现追求超越时空的爱国之情。《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以鸭蛋的清香追寻深深的乡情。语文文本正是追求这些形象所具有的永恒意义,才具有超越形象的情感思想,才能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他们的人格品性,才具有永恒作用。
2 语文教学应让情思飞扬,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和塑造完美的人格
2.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思资源,丰富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初中语文教材的设置编排既考虑了知识的层级学习,又考虑了人文、情感、思想层级的学习。在教学时教师应对文章的情思资源进行多元化挖掘、占有,让教材中的情思显现于语言教学,而又超越语言教学。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挖掘出作者对春描写的情感――挚爱、赞美,也要挖掘出对充满勃勃生机的新生命的召唤,解读出人对新生命的挚爱珍惜的思想情感。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既能挖掘出对安塞腰鼓宏大场面的赞美,也要挖掘出黄土高原人受到压抑反抗所迸发的激情和势不可挡的气概。鲁迅的《孔乙己》既要挖掘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也要挖掘出对可怜人儿的怜悯之情。在教学设计时突出把挖掘的内容与学生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的联系、融合,才能丰富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资源。
2.2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情思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文本情思和学生情思碰撞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设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达成之外,还有情感与价值观的落实,这三者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前两者的突破主要靠学生的情思支持,没有浓厚的兴趣、饱满热情、钻研的精神、思想的碰撞是难以完成知识积累、能力提高的。对于第三者,文本的情思则是学生情感培养、价值观树立的基础。有了对文本的感受、思考,才能与文本情思产生碰撞、比较,才能有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正确认识。这三者目标的圆满达成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思飞扬的结果。学生情思的激发将使语文课堂教学做到知识与情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对于文本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学生的读、写、讨论文章内容完成,但这则童话所折射的情感思想――对人性丑陋、虚伪批判及对真实淳朴人性的追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上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真实认识、感受,表达出对大臣们的阿谀奉承的鄙视、对皇帝虚伪的蔑视,同时结合现实社会类似的现象,让学生去思考、去比较,让自己的情感思想与文本情感思想产生火花,才能真正使学生情感、思想受到洗礼,催发对人生之路、人性美丑的认识。再如学习《丑小鸭》时,对于文章基本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阅读自己完成,而本文所反映的丑小鸭面临排挤,没有绝望、沉沦始终奋斗不止的精神,则需要学生去体会,结合现实社会讨论其形象的现实意义,就会解决本文的重难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始终充满活力、有血有肉,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生品性,才能促进学生情感思想的发展成长。
3 借助情思引领学生走向理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