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30 10:4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造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132-02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在扬弃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正如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只有教师自己成为具有创造意识的人,才能给学生创造以上“六大解放”的空间,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我希望通过“一课三研”的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 选择教学素材点,形成活动方案构想,进行一课
选材分析: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性地建设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是学校对师生进行创造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教材。这种创造性建设环境,就是使学校的校容整齐清洁、井然有序,使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
我园地处农村,园内不仅开辟了公共种植区,每个班级也有自己的种植区。种植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里面的学问却不少,怎样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如何设计合理的活动?于是我们通过研讨形成了中班科学活动“豆豆的生长”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豆豆的生长。
活动目标:(1)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能正确排列相关的图片。(2)能大胆表达探究结果,并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活动准备:(1)豆豆生长PPT。(2)幼儿操作图片(每个幼儿一份)。(3)前期经验准备:自己种过豆豆。
活动过程:首先,自身经验讨论。“你认识什么豆呢?”“你种过豆吗?种豆子我们需要做什么呢?”“谁知道豆豆的成长需要什么?”(水、泥土……)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水、泥土、阳光等图片。其次,排列图片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1)幼儿尝试排列豆豆生长过程图片。(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排序的结果。(3)教师展示豆豆生长过程的PPT。(4)幼儿纠正排序图片。(5)豆豆的生长过程。最后,观看动画,延伸了解豌豆的生长过程。
总结(教师播放动画):豆豆的长大不仅需要我们的细心照顾,还需要粉蝶来传播花粉,这样才能长出新的豆豆给我们吃。
观摩记录:邀请同事们观摩此活动,大家记录了活动各环节中教师、幼儿的互动情况,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目标达成情况等。如:在活动中老师跟孩子们互动之处较多,大部分是言语上的奖励。如果在眼神、情感中多些互动效果会更好。如:把赞赏的眼光送给孩子;孩子回答问题后及时鼓励、引导;可以用肢体语言奖励孩子,跟他们互动等。
个人反思:材料互动和准备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目标达成度较高,图片排列对孩子来说没有难度,但缺少发展的空间。
二 一研:“豆豆的成长”
幼儿自身经验讨论环节符合陶行知先生创造的儿童教育观点,“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
本次活动从学习形式、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情况、环境创设等方面展开了充分讨论,形成以下观点:(1)目标的定位。活动的目标是定位科学还是数学,并不明显。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的特点本次活动目标缺少发展的空间。(2)互动情况。教师能够跟幼儿及时互动,但幼儿间的互动较少。(3)幼儿座位安排。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座位安排较散,导致幼儿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4)操作材料。教师示范是6幅,幼儿操作却是5幅,需要形成一致。
三 二研“豆豆的生长”
修改目标:(1)在交流与观察中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与生长条件。(2)乐意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对豆豆已知的经验。分别从认知学习和情感出发,促进幼儿对豆豆生长有更深地认识。
修改准备:将一研中豆豆生长的PPT改成豆豆生长过程图片及生长条件图片、关于豆生长的视频课件。跟活动内容相关的图片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灵活操作,而且便于改错。视频课件更生动,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修改过程: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活动过程中重点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在交流与观察中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与生长条件。如:“你知道豆豆是怎么长大的呢?”“豆豆的生长需要什么呢?”通过请孩子们观看视频,从而更多地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
观摩记录:同事们观摩了第二次活动,并有目的地记录各活动环节中教师、幼儿的互动情况、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目标达成情况等。如:在活动中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孩子们围绕问题进行回答,互动较多。老师跟孩子间眼神的交流也增多了。
个人反思:材料互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关于豆豆生长的视频课件,制作细致、精美。目标制定较合理,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目标开展。
集体研讨:视频的运用。活动中教师设计的关于豆豆生长的视频课件很美,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细节:受特级教师的启发,能够运用她的模式梳理活动内容,但是在细节上需要注意:(1)图片的出示要小一点,只是为了给幼儿提示。(2)图片排列时要有条理,不能误导幼儿。(3)教师的反应。作为青年教师,在组织活动中反应还欠缺,需要及时处理幼儿突发性的问题并有效把握活动的重、难点。
再经过反思、研讨和修改,进行三研:“豆豆的生长”……
四 “一课三研”的启示
“豆豆的生长”正是有了一研的思、二研的创、三研的新,才让我在反思、创新、再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本次教研活动给了我一些启示:
第一,教材的把握。通过此次“一课三研”活动的尝试,我们教研组的教师们积累了开展种植类集体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能力。更进一步感悟到幼儿园集体活动价值的体现、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我们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能力及当前需要出发,选择合适的素材、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创设活动情境、提供适合的操作材料、灵活演示,进而引导和调控幼儿活动。
第二,教研的方法。“一课三研”的实践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积累了新的教育经验,掌握了新的教育技能。在研讨――展示――评价――反思的循环过程中,教师得到的是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发现自己平时不易察觉的问题,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学会提问、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评价等等。
篇2
摘要 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倡导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
关键词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一、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智力能力的最集中的表现。什么是创造性,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既指思维过程,又指思维产品,也是思维的个性特征。这里的“产品”,即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或者是强调思维产品,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的一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给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越强,_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性越突出。
过去,,对于创造性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 4 个阶段,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的。
第一阶段(约 1869 - 1907 年): 1869 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F . Gallon )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 977 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在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
的“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展开了辩论,但这阶段没有实验研究。
第二阶段(约 1908 - 1930 年):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传记、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并将这种创造性作为人格或个性的表现。
第三阶段(约 1931 - 1950 年):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创造性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法。
第四阶段(约 1950 - 1970 年):此阶段以吉尔福特( G . GUilfo 川 1950 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一次题为《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他指出了以前对创造力研究太少,号召必须加强创造力的研究。 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成为刺激美国加强创造性研究的一个动力。
70 年代之后, 20 余年来,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议程上来了。
对于创造性的探索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探索富有创造力的人究竟是什么特点。例如,梅肯诺( Mackin -。刘在 1960 年曾分析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师和创造力较差的建筑师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灵活程度、自信心、专心创新程度、勤奋等方面。有些研究者指出,它有创造力的人所以能超过缺乏创造力的人,在于他的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动力、兴趣和态度等人格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探索有创造力的人的智力过程,一般地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发散思维过程。有不少研究表明创造力或创造性与智力、特别是智力的天赋因素有关系,但不呈现高相关。
从以上不同的 4 个阶段和围绕着两个主要方面对创造性探索的结果来看,创造性思维确实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且也有产品,但更重要的是与个性人格特征相联系。,表现出创造力的个性差异,亦即创造性或独创性的智力品质。
篇3
关键词:审美教育;创造力;鉴赏力;培养
审美教育是按照现有审美标准、理论打造个性形象的一种情感教育方式,它以某个时代或阶级的审美标准为教育理念,以培养个性形象为途径,以丰富和滋养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审美教育可使人具有美感的情调、道德、素质以及梦想,具有鉴赏与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使受教育者能从审美教育过程中获得自我性格的完善和内在潜能的释放,获得自由与美好的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造力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
知、情、意是人的心理品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只有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人。德育主要体现人在精神方面,与意志等相关;智育主要培养和完善人的认知与辨识能力,增长知识与智力;美育则直接与人的内在情感相联系。因此,我国著名教育家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①认为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品德与情操。鲁迅也曾提出审美教育的起始点是培养个性形象,丰富和滋养情感,培养审美观念,陶冶品德、情操,传播文化知识以及辅助道德文化建设。美的创造力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条件,教育者需要通过建设、保存和研究三个层次实施审美教育。此种以培养个性形象、丰富和滋养情感为核心的审美教育思想,在国内的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尽管和鲁迅皆指出审美教育能赋予人活泼、积极、健康向上的创造享受,也可以培养被教育者在创造方面的爱好、兴趣与志向,但这里所说的“创造”仅仅是一种精神上和人格上的指向,而不是一种能力判定。从中国近现代的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看,审美教育被遮蔽了其对创造力的培养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审美教育自身的历史溯源,二是西方审美教育思想与模式的冲击和影响。然而,就审美教育自身的历史溯源而言,其在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模式中历来都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本位,强调“文以载道”和“政教统一”。西方的审美教育思想则不然,理性逻辑主义占据教育的主导地位。审美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有力途径,而创造力是审美教育的灵魂。
二、创造力在审美教育中的培养分析
我国目前的审美教育以偏重于写实性的绘画教学为主导。近年来,各个教育机构努力地倡导审美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把审美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有机结合起来。但是,我国对于如何实现审美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仍处在教育的初步探索阶段,在思维创新的方法与教学上还未形成主要教育模式。审美教育的写实性绘画教学方法强调忠于客观和现实,即客观和现实表现出何种模样,写实性绘画教学就表现此种模样,表现技术上强调程式化的特定方法和步骤,循规蹈矩地进行描摹。在此种审美教育的教学模式下,从石膏几何体到静物再现、石膏头像描写,再到人物表现,最后到人体刻画,反复描绘此类对象,直到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为止。写实性绘画教学是众多美术教育机构基础教学的主要环节。然而,审美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培养一专多能和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因此,传统审美教育的写实性绘画教学法只能作为美术基础教学的一种训练方法而不是全部,否则长此以往,会成为束缚受教育者思想、禁锢受教育者想象力发散的枷锁,不利于受教育者创造力的培养。
三、审美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审美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为写实性的绘画教学价值取向所遮蔽,以至于大部分人只要一提及审美教育的某个方面,就会不由自主地与“越像即越好”的想法联系起来。审美教育的本质是我们必须明白的前提,这就决定了在审美教育认识上必须进行两个方面的还原:一是把艺术与审美教育还原为生命的自由游戏、美的鉴赏力与创造力的教育;二是在审美教育实践中注重游戏的审美教育功能、创造力的培养。1.审美教育认识上的两个还原教师要对审美教育形成正确认识。首先,必须使审美教育从写实性绘画教学中显现出来,把艺术和审美行为视为具有生命力的创造。尼采认为,艺术本身就像一种自然的强力一样借这(日神和酒神)两种状态表现在人身上,支配着他,不管他是否愿意;或作为趋向幻觉之迫力,或作为趋向放纵之迫力。这两种状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梦和醉在人们身上释放艺术的强力:“梦释放视觉、联想、诗意的强力,醉释放姿态、激情、歌咏、舞蹈的强力。”这种经由梦境和酒醉引发出来的创造力不但是艺术层面的,也是关于联想和激情的创造能动性。其次,审美教育要把陶冶情操还原为自由游戏和自由创造,把道德判断还原为艺术想象力和审美鉴赏力。艺术创作和审美教育都指向想象力、创造力与自由鉴赏能力,而写实性绘画教学是关于美的非本源的显现,是对美本源的遮蔽。审美教育不能脱离创造的本质,不能把一种自由游戏和自由创造的教育变成一种乏味的教育。2.强调游戏在教育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游戏冲动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康德曾经用“游戏”概念解释艺术与审美的现象,把诗视为“想象力的自由游戏”,把音乐和美术归为“感觉游戏的艺术”,并认为游戏和艺术审美都标志着活动的自由与生命力的丰盈,美感也就是生命力和创造力自由活动的产物。因此,我们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应改变以往单一的写实性绘画教学方法,逐渐向多样化的审美教学转变,多运用启发式和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开发受教育者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有些艺术家倡导向儿童学习绘画,马蒂斯就曾经主张“用儿童的眼光看生活”②。儿童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对生活的认识不带任何感性的偏见,也不受任何艺术或审美法则的制约与束缚,他们拥有丰富而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笔下时常会出现千奇百怪的生动画面。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儿童游戏的美育功能。因此,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3.注重创造力在审美教育中的培养方式审美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审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受教育者的感知觉、记忆力、想象力和内心的情感,并让其把头脑中的灵感和内心丰富的想象外化为可感知的实际的艺术形象,从而有效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力。首先,教师要保护、引导、激发和尊重受教育者独特的个性,并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与环境,在审美意识上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尤其要尊重、理解和爱护受教育者不同的观点与审美价值取向,这是培养受教育者创造力的基础。其次,尊重受教育者两个不同层面的个性化选择:一是受教育者由于文化基础、成长阅历与兴趣爱好等差异,形成了对审美内容的不同需求的选择;二是审美内容力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受教育者个体最近发展区。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保证,而创新思维与创造力是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因此,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培养在审美教育中应作为重点培养的核心目标,并不断探索出有利于受教育者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审美教育的发展,从而培养出新时代真正富有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社会需求人才,这是审美教育不断更新与不懈努力的方向。
作者:于述礼 李春霞 单位:湖南怀化中方县第一中学
篇4
关键词 创造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已经跨入纪元年的第二个千年,这是一个激剧变革的社会,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面对着知识经济的激烈竞争,人们对创造教育的谈论日益多了起来。所谓创造教育,是依据创造学的原理,采用一定的方法,指导教育活动的一种新型教育。现代创造教育,主要实施开发创造力的教育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育,以培养现代创造型人才。从普通教育的基础教育特点的角度来说,创造教育是对教育对象实施为其将来在社会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打基础、做准备的教育。广义地说,凡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精神,增长创造的才干,训练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造教育。
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深入思考,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更新教育观念
进行创造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学关系的认识上,在教育手段、途径的认识上都要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否则,“创造教育”是无法实施的。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把学生看作教育的被动承受着,由教师来精心雕塑。学生是可塑之物,教师是雕塑家。在教育学的关系上,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把教学过程仅仅看成知识的授受过程,忽视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培养、思维的启迪、方法的掌握。
2端正对学生的认识
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创造教育,就要端正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把学生从“视为物”到“视为人”,即认识到学生是具有思维能动性强的人,把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目标的实现看成师生双方努力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把教与学的过程从单纯传授端正到双方交流、启发引导的认识上来。传授知识当然不可缺少,但是传授知识的目的,却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还在于获得知识的方法、手段,以及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法国当代数学家凯奇在访华时,有人问他:“您怎样指导您的学生?”他说:“我告诉他们,前面有一片森林,森林里有猎物,剩下的,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凯奇先生的话形象而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
3创设创造教育的教学环境
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即使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要积极支持,努力保护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其次,学校要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饭厅等公共场所书写宣传创造的标语,介绍有创造精神的人物事迹,形成激励创造的环境。同时,坚持以启发为核心,以学生自知、自思、自创、自理、自评为主线的民主教学的方法。教师与学校编写有关教材,每周设一节以创造思维和创造个性为主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专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4突破创造教育教学模式
进行创造教育,必须突破创造教育教学模式。创造教育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授受形式。学校的一切安排,充分保证了教师的知识传授、道理的讲解和学生的聆听。学生用以自学,用以实践,用以进行创造尝试,用以自由娱乐的时间却没有保证,即使偶有走出校园的活动,也是在严格组织下进行的。更有一种理论强调学校要占领学生的一切时空阵地,似乎只有这样,学校才算对学生负起了教育职责,把一切可以自由发展情趣、思维任意驰骋、想象无拘无束、创造尝试得以进行的时空都剥夺了。学生成为笼中之鸟、网中之鱼,还谈何创造力的培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通往创造世界之门的第一步。人类通过观察自然去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立足于大自然。我们目前对科技的观察以及在科技方面的创造大部分来源于实验室。其实,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工厂、农村第一线去观察也很有必要,至少可以知道我国科技水平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情况,知道科技创造对工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有的学校举行春游或秋游活动也很不错,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适应大自然的能力,组织学生去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旅游,让孩子开阔眼界,引导孩子融入自然,进行动态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观世间风云、察万物瞬变的能力,可以增强其创造意识,提高其创造能力。
6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信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提时候,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总爱刨根问底地问个不停,进入课堂,教师就要把孩子的这份好奇心留住,让他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价值,并引导学生加以观察和思考,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敏锐的、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观察课文的一幅插图,可以是观察一种水果,一个动物,也可以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7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
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这是实施创造教育的基本途径。它要求教师在系统知识的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即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激励学生大胆进行发散思维,不满足现有的结论,组织学生间的互相激励;还可以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创设与具体问题相类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或者把教学和试验结合起来,通过试验探讨事物的发展规律,让学生自己多动手,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等。
8开展创造活动
创造性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创造性的思考方法,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运用和创造。这既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正确途径,又是对创造思维的直接训练。如开设创造课程,组织发明小组及各类型的兴趣小组等。安排专门时间和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为学生提供创造发明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得到锻炼。这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创造大舞台”,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近的支撑点,使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开发学生潜能的创造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和必然选择,也将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丁青敏.语文教师的创新素质与创新教育[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2]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 陆志平.激活创造的潜能[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刘道玉.创造教育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篇5
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总有一些调皮捣蛋、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各不相同。
记得2013年春季接任的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这个班是全校出了名的差班,学生学习风气差,不遵守纪律,打架斗殴现象时常发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抄袭作业严重,甚至部分学生不交作业等,给我的班务工作带来不少麻烦。接手后,我及时地了解班级的状况,根据观察,迅速建立班级管理机制,对班级里有威信的同学委以重任。随着班干部的走马上任,很快,学生早读不再是教室外玩,而是拿出书,自觉朗读;卫生清洁及时,作业收发在组长的协助下,也非常有序,作业本丢失的情况再没发生。班级管理走上正轨,我轻松了不少。但是,有个男生却让人头疼。他父亲在外打工,母亲管不住他,他是个独生子,他的语文作业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交的(以前经常不交作业)。他不仅做作业拖拉,更麻烦的是上课不专心,经常发愣,下课贪玩,喜欢欺负小同学,与同学打架斗殴。当我和他的家长联系时发现他爸爸的手机不是关机就是停机。家长无法联系沟通,放弃吧实在太可惜,只能另想法子。孩子已经那么厌学,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严厉地逼迫他交作业,只会让他更叛逆,并加速对我的厌恶。于是,我索性不跟他提作业,只是在生活上关心他,有事没事跟他讲讲笑话,聊聊他课后的喜好。慢慢的,他开始亲近我,从原先爱理不理的冷漠,到后来主动跟我聊天、给我打水、搞卫生,让人惊喜的是,那天他竟然红着脸,手里紧拽着作文本,扭捏地走到我面前,憋了好久,终于含糊地说道:“曹老师,我的作业,以后我也交。”我听了,心里很高兴,是啊,他的内心被我触动了,这是否可以说是他爱屋及乌喜欢上了我的课了?从此我时常和他聊天,引导他多读书,课堂上经常关注他,在和我相处的这一学期里,他从来没有拖欠过作业,更可喜的是没有和其他同学打过架,他的变化其他老师都看在眼中,都说曹老师真有办法。
还有一个学生,家庭贫困,自小丧母,父亲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孩子。初次看到这个孩子,给人的感觉是脏兮兮的,他的学习特别不好,语文34.5分,数学10分,英语24分,全班第49名(共49人),我的心里很不平静,于是就找他谈话,谈了学习和生活,那天他哭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也冷静地进行了思考。第二天早自习背课文时,他是全班第一个到我这儿背朱自清的《匆匆》的,背得很流利,课文那么长,对他来说肯定不简单。我心里暗暗高兴,上课时,我在全班表扬了他,我说:“薛××同学今天居然把朱自清的《匆匆》背过了,老师很感动,这也是老师到这个学校最感动的一件事,你们要向他学习。”全班同学都笑了,“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我相信薛××同学。”我说。果然在以后的学习中,有背诵的内容,他都是第一个背过的,而且字也写工整了,也喜欢阅读课外书了。
篇6
[关键词] 创造力 个性发展 自学
在一次教学课上,我要求学生画命题画《一次喜欢的活动》,结果许多学生画的不是放风筝,就是跳绳等一些老掉牙的题材。他们实在想不出什么有趣的事。也难怪,现在的孩子生活空间太小,自由支配时间太少,成天关在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高楼里,每天学校家庭二点一线,假日大部分时间又被作业、各种培训班所占据,余下一点自由时间又大都与电视、电脑、游戏机为伴了。我们的生存空间都被“现代文明”所覆盖,以前充满灵性的山没了,溢满情趣的小河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人工建筑的公园、喷泉、花坛等,家长们又成天疲于生计,也没有过多精力带孩子出去走走,于是孩子们跟大自然亲近的机会更少了,使得他们的童年失去了斑斓的色彩。现实生活的机械性、单调性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孩子创造力的发挥。由于长期浸润于卡通人物中,过分的甜美,使孩子画出的图形都带有明显的卡通痕迹,缺乏阳刚之气和一种古朴稚拙的生命本色。所以,我们平时应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多给孩子欣赏一些不同形式、不同种类和风格的美术作品。比如欣赏非洲的图腾柱,让孩子感受原始艺术稚拙、古朴、粗犷之美;让孩子感受色彩的艳丽;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现代艺术,让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的剌激,从而开拓思维,启发创造。
一、想象天性,遵循发展
儿童开始画画时,他们看见自己画的痕迹时非常高兴,但他们似乎并未想到一种主题或目的。这种愉快活动的痕迹加强了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个人成就感的重要源泉,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这种满足感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创作中对自己的不断认同和其他人对他们的认同,就会大大地影响他的创作。所以,学校的美术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还以原来的那种无拘无束的创作活动,海阔天空的想象,是这个时期该做的事。
根据著名美术教育家V.罗思菲德,关于儿童绘画的心理描述和心理学家丁.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描述来比较,会看出这一阶段儿童以自我中心、自我的空间思维的中心是理智的现实主义,一幅画中可以同时出现一连串事件。想象是这一阶段的灵魂。所以,根据这一发展规律,不断从现行教材出发,挖掘教材中可行之处,一般训练课往往要加上一节想象课,充分扩展儿童的想象天地。
加强儿童装饰画的教学,使他们的想象画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在装饰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对图形、对色彩的想象,画成一幅幅耐人寻味、趣味横生的作品。接着,教师在画的一个空间上画一笔(是随意的,不规则的符号),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是什么。接下来让几个同学一起在画上画出自己所想的、所知道的东西。(在环境的选择中,创作了非凡的想象)。最后,教师采用声、形的方法不断出示一些比较大胆的儿童画,以及播放动物、流水、自行车、汽车的声音(增加学生的遐想)。在这样的自学中进行审美创作活动,使儿童在不经意中体会到美术创作的自主性,从而逐步奠定了儿童的美术创作基础。
二、选择途径,强调个性
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进行创作,他们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不大,以他们自己的语言和个人方式完成美术作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改变美术中评定好差的衡量标准,提出美术是“无错误学科”,这样能使儿童的个性发展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可以从儿童的创造中分析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类型和成熟水平,然后在提出作业要求时就应区别对待,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选择途径,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最佳途径。
1.玩学习法
玩做能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美术创作中得以充分展示的教学途径中,玩做学习法也是不容忽视的,在玩做中锻炼了儿童的手工技巧,逐步发展了儿童的心理活动,并且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我表现的愿望也得以实现。比如教学《美丽的树林》时,教师发给学生很多的彩色纸,让他们撕撕、玩玩,然后再把撕成的各种形状一个个组合起来,形成一幅美丽的树林画,最后再让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这样,美丽的树林不再是三角形、圆形呆板组合了。
2.画学习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我特意设计了心画学习法,让学生排除一切外来的干扰,使学生在一种肃静的环境中完成自己的心画,毫无掩饰地表现出心中的图式。首先教师播放音乐,学生闭目静思,片刻,让学生去看心中的画,看到了心中的画,然后把所看到的图像在画面中表现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心画越来越丰富,在流畅的线条中领悟到了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在艳丽的色彩中看到了学生的美好愿望。无论通过怎样的教学方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教育的本身促成儿童健康成长。
三、创设自学,完善交流环境
语言虽在一定范围内能帮助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不是全部的,而绘画便成了这一阶段儿童最易接受和表达自己感情和情绪的一种有效途径。平时我们屡见一些儿童在一起边画、边叫、边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他们的这种表现方法越来越远离他们,所以,作为一位小学美术教师应及时地发现这一特征,因势利导,积极创设艺术氛围,不断完善儿童的交流环境,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情绪得到体验。
以学校教育为“大气候”,直接影响学生的艺术创作这个“小气候”。在校园中,不定期地开展儿童画展,使学生的创作体验得到证明,开展较大规模的现场命题作画比赛,积极参加省、市、全国的绘画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得到锻炼,也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比赛成为创建学校艺术氛围的粘合剂。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效的时间内创设学生进行绘画的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开设课堂画廊,是增加课堂自学的有效途径。在课堂画廊中,先让创作者谈谈自己的感想,然后让学生来欣赏、评估。在评估中,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
综上所述,小学儿童的绘画目的,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种发展由一个人的个性发展或自我形象的变化显示出来。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创造力,都有自觉探索愿望。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针对每个少年儿童的素质要求,营造创造教育的时间、空间、环境,为每一个儿童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陶行知,《创造宣言》. 中国教育出版社. 1992.02.
孙美兰, 《艺术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03.
篇7
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对于现代教育可谓弥足珍贵。创造、主动,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要根据幼儿不同的特性因材施教。在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其双手、解放其头脑、解放其嘴巴、解放其眼睛、解放其时间、解放其空间”。
1 陶行知幼儿观与现代师幼观相融合
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是幼儿课改的关键。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帮助每个幼儿进行多方位的全面发展。幼儿园教师如何看待幼儿和对待幼儿的方式构成了幼儿观, 即怎样认识、发现和教育幼儿的一些观点。在对待的方式上,幼儿课改主张的是尊重和赞赏。在尊重幼儿的同时,对幼儿做出赞赏,并且多观察、多发觉幼儿的特点、兴趣和爱好,这是作为一个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陶行知先生的优秀思想启发着幼儿园课改。小孩虽小,但是却有着无限的潜力与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2 陶行知生活教育观与课改相融合
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人类生存在地球、社会上,就是在不停的学习,一切都是课程的资源。他说“我们的实际生活, 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 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宽泛看来,家庭、超市、广场、景区、大自然等等,处处是课堂。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课程资源观应该往多元化发展,除了一些教育理论知识,还要在生活中汲取相关的观念结合到教育中去。因此,此次课改在一方面要强调生活,增加实践机会让幼儿参与进去,让孩子了解社会,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科的综合性,以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同时,要注意幼儿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此次课改是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社会生活、自身经验的一次整合。
3 “教、学、做” 三合一的思想与新的教学观
“教、学、做”三合一,指,如何教要根据如何学,如何学要根据如何做。此理论针对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还要留意学。课改中注意,教、学的沟通交流构成了教学,即师生双方的互动、启示与补充构成了教学。课改中强调,教学不是强行灌输更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学习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现代心理学表明:幼儿阶段的学习,是一个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发现新的问题,持续学习的一个闭环过程。因而课改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并非只是为了结果。
4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4.1 转变教师观念,培养幼儿创造力
《创造的幼儿教育》中说道,平等自由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就要加快转变,塑造一个新的教育理念,结合启发式教育,带头推动“六大解放”,为幼儿教育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环境。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学会站在多角度来看待一个问题,特别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学生是一面镜子,教师的一些做法,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反映在举止上。在引导幼儿突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的同时,教师也要保持多方位看待、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为创造教育做好榜样。
4.2 正确对待幼儿的好奇、好问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在幼儿身上得到了更加明显的体现,好问是引领其探索未知领域的动里,它能打开未知世界的那扇大门。正如陶行知所说:“幼儿很小,其自由仅存在与言论方面,尤其是爱问,其创造力就来源于此、拓展于此。发明千千万万,在于一个问。”幼儿天马行空、千奇百怪的一些提问是他们创造力的外在体现。作为幼儿教师必须重视这类提问,并且耐心的引导他们共同找出正确的解答,带给幼儿成就感,然后再次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持续激励学习,这又是一个闭环。
4.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陶行知指出,创造教育源于手脑的协同工作。幼儿的创造性活动是在不断的摸索、尝试、实践中进行的。在一开始幼儿的创新思维十分稚嫩,停留在假想阶段,天马行空,而通过一些实操、实践后,才能走向成熟、贴合实际,使创新思维具备最重要的可操作性。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拓自身的思维,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形式。在本文也讲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再次提出问题,这一闭环的激励机制,也适用于此。增加幼儿的热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潜力,并且使其感到快乐一举两得。因而,教师与幼儿园应尽可能的提供实操的环境和物质材料。
4.4 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为前提
时代在发展,根据社会环境特点的不同,教学方式也要不断适应改变,以摸索出适合时下的教育方法。举一个例子来说,教师可以借鉴他国的教育方式,研究他国教育历史的改革与变迁,再结合我国特色的国情与现有的教育方法进行整合,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再进行互相讨论,从而得出一些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方法。
4.5 让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体验”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认识各种交通工具,感受微风拂动、鸟语花香,欣赏田野、花圃、树林等,探索原先不了解的世界。从而培养幼儿的感性知识,增加其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增强发散性思维,为那一点突如其来的灵感增加无限的可能性。
5 园长应是培养儿童创造性坚实的后备资源
在幼儿园建设之初,必须要考虑到什么氛围、什么环境,有利于孩子造力的发展。
在物资和精神方面,幼儿园和园长应该作为教师的支柱,鼓励并支持教师去引导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在自己摸索时,可能会出现许多弯路,此时便需要园方请一些专家学者来做讲座,互相交流,或者委派教师去学习培训。
篇8
展示设计既是综合性设计,也是立体三维的空间设计,注重三维空间全方位的统一与和谐。展示设计更强调展示空间的创意性,以达到吸引观众眼球以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设计创意是设计艺术的重要一环,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来表达设计构想及传递设计信息,是一种异常复杂的空间思维活动。展示设计行业需要具有创意思维的设计师。但是,目前市场上真正具备创意设计思维的设计师并不多。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很多展示公司由于频繁的展览会或者过多的展示设计需求,在市场专业人才匮乏的基础上,要求设计师高效产出,这导致了设计师一直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设计缺失创意;第二,专业课程教育模式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能够了解相关展示行业设计原则,做到符合设计规则,但是与市场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抄袭和模仿,没有属于自己的创意思维,工作后感觉力不从心。曾有一名成都的展示设计师这样写到:“中国展示行业不需要设计师,只要到国外的展会溜一圈,就够设计师用好多年了。”看到这些无疑让人心痛。但这是现实,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笔者更多地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和开发。
二、创造性思维对于展示设计的重要性
(一)三大构成与展示设计专业的关系
三大构成是1911年包豪斯学院提出来并加以归纳总结出的关于艺术美学的设计基础原理,也是展示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每一位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都会在进入大学的初期学习三大构成,但是这个课程结束后也就从学生的思维里面淡出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三大构成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
(二)构成课程的实施应用策略
在展示设计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趋势下,有必要对展示设计基础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特点,参考当前我国乃至国际设计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等,从“立体构成”的角度入手,在教学阶段循序渐进,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设计能力。立体构成是现代造型设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构成原理遵循的是抽象的思维方式,用抽象的视觉语言表达理性和数理逻辑,并赋予其美学价值,是一种严谨性、规律性和秩序性的美。在构成教学体系中,“立体构成”是物体形态设计的基础,包含了从纷繁复杂的自然形态到简练生动的人为形态。立体构成主要是围绕空间的立体造型活动,展开对造型中各种要素及所出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习,旨在提示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并从立体构成的材料运用上结合专业课程设计,强化对材料的认知、利用与立体空间感受。因此,要通过对立体造型、色彩与空间的分析构成手法的大量实践,用最新、最优秀的设计理念与设计资料,以最直接的方式证明立体构成在现代设计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研习中产生对立体形态空间构成的兴趣。为了形象直观地表达立体构成的实用价值,并通过对基本造型材料的了解及在运用中施以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获得立体造型的真实体验,如何提高展示设计专业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创造能力就成为展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立体构成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空间形象思维,大多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做了很多关于立体空间形态和材料的探索,但是没有真正触及到和专业的关联。笔者认为,在立体构成中应该加强对基础型的变化,激发对空间形态的探索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完成艺术设计的基础。当年包豪斯所采用的“思维体操”,也就是创意思维和头脑风暴的练习,是值得我们沿袭的。对优秀的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到设计不是抽象、遥远的,从这些基础的变化中寻找创意思维的开发。很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和展示设计都是源自与基础形的变化,如“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设计等。逐渐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设计思维的概念及能力,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活跃性。在立体形态构成的课程中不但要训练他们的设计思想,更要重视训练他们对实际材料的操作和对形态的理解和组织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高中美术 创造性教育 创新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165-01
一 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1.教育模式导致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高考模式是学术性模式,技能性尚未开展,严峻的高考形势导致非特长生几乎不愿接触美术这类课程。迫于高考的压力,大多数学生忙于高考课程的学习,对高考不涉及的科目毫不关心。同时,由于学生对美术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美术老师在教学方面难免出现松懈,久而久之,美术走出了高中生的课堂。
2.教学方法陈旧死板
我国高中美术课程的授课方式比较死板,对普通学生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通过对教材中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然后老师大谈艺术,大谈美。这种授课方式空洞而又乏味,艺术从来都不是一个固定的可以用语言来准确描述的东西,但是在课堂上,却成了美术老师的一家之言,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然而对美术特长生来说,美术课程的地位变得与语文、数学一样重要,为了美术考试能考个好成绩,老师每天都要求学生花上大量时间进行绘画训练,机械地对所看到的东西进行表达,一味地强调画得要多么像,而不是画那些表面看不到的东西。在校外的画室,大多数情况都是学生跟着老师画,绘画对象较狭窄,一般都是人物素描,水彩之类,很少有山水、国画。美术还包含书法篆刻和工艺设计,但是由于老师自身能力限制,几乎没有多少老师会对这些进行教学。所以说高中美术教育陈旧刻板,创造性低。
3.对待美术的观念陈旧
对待美术的态度比较落后,这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教师群体,大多数家长也对美术抱不赞同态度。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学校,有个好未来。学校看重的是高考升学率以及招生量;家长看重的是考个好大学,找个稳定的工作,他们并不在意孩子艺术涵养的提升和艺术思维的构建,这两种观念的存在对美术课的开展都产生了压力。多数人会认为美术学习是一种课外的兴趣,不支持孩子在美术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二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合理建议
教育模式造成的影响,不是短时间就能进行改善的。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的扩招,高考升学压力得以减少,这一方面造成的影响正逐年弱化。所以在这里对教育模式的完善就不再赘言,主要探讨教学模式和认识理念两个方面的创新性教育的应用。
1.教学模式的创新改进
第一,采用开放式教学,将以前简单的美术欣赏的封闭课堂教学模式打破。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件美术作品,师生加强交流,各抒己见,那么学生不再是以前的学习者和模仿者,更多的是鉴赏者和创造者。多组织一些美术展活动或开展户外写生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创新作品的同时,也增强对美术的兴趣。美术课不能仅仅局限于室内的画板前,回归自然是最好的美术教学方法。
第二,采用创新性教学,美术的教学也有很多的理论部分,当学习理论的时候,采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效果要远远比直接表述抽象的理论更好。同时,美术不是有纸有笔画得像就行,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具备欣赏美的能力。
第三,采用独立性教学,这里的独立性教学不是指学生闭门造车,而是面对艺术作品要有自己的个性思想。在美术创作中,个性是灵魂,是风格的基础。老师在美术教学中,不要给学生施加太多自己的观点,避免影响到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做好保护学生个性发展的工作。艺术是充满个性的,不能因为老师对学生作品的不满意,就否定这件作品。
2.对美术认识观念的改进
对美术观念的改进,需要教学工作者的长期努力。真正把美术当成艺术,而不是简单的一门技艺课程。艺术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只有充满情感的作品才是美的艺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注重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情感,将二者完美地结合才是真正的艺术。
三 结束语
我国美术教学存在着创造性教育欠缺的问题,通过对创造性教育的应用的探讨,改进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涵养和创造性思维,是当前美术老师的重要职责。同时本文也明确了改进方向,以更好地为高中美术教育服务。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素养,关键是采用创造性教育。
参考文献
[1]耿婷婷.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创新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篇10
关键词:学前创造教育;儿童;教师;教育方法
创造教育是未来教育的新方向,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足,就必须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学前创造教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基础,要加强创造教育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儿童接受创造教育,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一、学前创造教育的含义
创造教育是指开发人的创造力的教育。通过对少年儿童的创造教育,培养未来的创造型人才。而学前创造教育主要是针对学前儿童的创造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开发人类的本质与潜能,使学前儿童获得自由的教育,从而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帮助儿童成为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根据创造原理与创造性发展的规律,将创造型儿童作为培养的主体,发展适应未来发展的现代化素质教育。
二、学前创造教育方法分析
合理的教育方法能促进学前创造教育的全面发展,通过分析学前创造教育方法,真正落实实施学前创造教育,实现创造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幼儿心理的体现,也是智慧的体现,是一种探索,是创造教育的基础。当学前儿童对外界的事物感到新奇时,会产生各种想法,正是因为这些想法的驱动,学前儿童愿意对新鲜事物进行观察与探究,从而激发想象力。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提供物质材料与环境,鼓励学前儿童对事物进行思考与探索,维持与保护好学前儿童的好奇心。
1.信任儿童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前儿童创造机会,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发现机会,从而对新鲜事物自觉探索。同时,教师要给予学前儿童充分的信任,让他们对新鲜事物保持长久的兴趣。
2.鼓励儿童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前儿童的行为,从而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物质材料,供儿童探索,通过鼓励他们积极创造,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此外,还要鼓励儿童自由创作,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3.关注儿童想法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关注学前儿童的想法。由于儿童拥有各种新奇的想法,教师要根据儿童的问题,给以他们科学的引导,从而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4.鼓励儿童学习榜样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向儿童讲一些优秀科学家的故事,为他们树立榜样,从而保持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教师可通过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三个阶段对学前儿童进行培养。在每个阶段中,要对学前儿童制定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方案,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三)为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学前儿童学习有利的环境不仅包括教室、园舍等地方,还包括良好的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等。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前儿童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有助于保证学前儿童情感自由、心理安全、探索自由以及活动自由。只有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前儿童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创造力。教师要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鼓励他们思考、探索、动手,让他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想问题,而不是只局限在同一个答案上。因此,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促使学前儿童不断发展。
(四)创造型教师是创造教育的保证
在创造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创造力,根据不同学前儿童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从而将创造教育充分赋予每一个儿童。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创造性人格主要包括冒险精神、好奇性、挑战性以及探索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开阔视野,通过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后,教师要让学前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大胆求索,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五)引导学前儿童进行创造
在创造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思维,还要教导他们学习创造技法,也就是要教给他们根据自己的思维总结出创造的原理、方法、技巧等。鉴于世界上有大量的创造技法,教师要仔细观察学前儿童的行为,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六)家庭教育是学前创造教育的有效补充
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除了可以在幼儿园中培养,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家庭教育是学前创造教育的有效补充。只有将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有效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另外,要转变学前儿童家长的观念,向他们介绍学前创造教育的优点,要求家长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为学前儿童提供物质材料,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学前创造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它的实施与推广还比较困难。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前创造教育的特点、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有效的经验,使学前创造教育的特点、内容、方法更科学,为未来学前创造教育的推广奠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贺林珂.学生自主性培养的创造教育路径探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6(0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