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心灵范文

时间:2023-03-17 08:4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呵护心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呵护心灵

篇1

一、把握学生心灵的方向

今年我接手初三的班主任,开学初我从别的渠道得知我们班有几位女生经常上网吧。我开始注意她们在校的一举一动:上课眼神发直,精神呆滞,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间这几位女生聚在一块,也不和其他同学交往;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问其原因也不作声。我开始意识到她们的严重性,她们走的路歪了,如果不给予及时的更正,以后的发展趋势不可估量。

于是我采取个个击破的方案,其中的一个女生的学习成绩在我班是中游生,比其他女生学习较优秀,我先对她做思想工作,和她沟通了数次后发现效果不明显。于是我在想,为什么作为班主任的我这么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竟一点起色都没有。于是我在深思,深思她的家庭情况,我认为我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家庭对子女所把握的方向,于是我把她的母亲请到学校里,从家长的交谈里得知学生的家长很在意她的学习,说她在家里的表现很好,自己写完作业后还主动的帮父母做家务,根据她母亲说的情况可知她的母亲不知她在网吧的情况及在校学习的表现。和其说情况后,她的母亲很吃惊,对我说的很置疑。让其母亲冷静下来后,她恍然大悟是每周的周六,因为周六父母都不在家,只有孩子自己在家,据她母亲分析,肯定是父母上班后,她自己偷偷的去了网吧。父母知道了实情后,和老师共同加强她的思想转变,在家庭和学校的双方压力下,她终于改变了方向,向着正常用的轨道运行,后来在期中检测中进步了不少的名次。这一个学生的转变,把她的上网小组织给破解了。随后个个击破,及时纠正了她们心灵的方向。

二、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

作为教师更要有严父慈母之爱,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捧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要一视同仁,以心换心,平等而真诚的对待学生,成为一种互相尊重,互为朋友的关系。

心灵是一叶方舟,心灵是通向社会的窗口。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让我们始终保持纯洁高尚的心灵、炽热温暖的心灵、坚毅不屈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用我们心灵的力量去温暖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灵成为一叶不沉的方舟,航行在波澜起伏的大海上;使学生的心灵成为一棵参天大树,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篇2

班主任 爱心呵护 绞尽脑汁 心灵的朋友

二十载讲坛“孩子王”,数不尽班级风雨事。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班级管理的曲折历程,使我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要用爱心呵护学生的心灵。

谨以本人的一个工作案例记实,与各位同仁共勉。

我班初二女生王佳(化名),性格内向,先前在校品学兼优,深得师生好评。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震惊不已。

周五下午第一节,和往常一样,我布置同学们写作文。本次写作的题目是“说句心里话”。批阅时,我意外地发现王佳的作文本上赫然出现了这样一段令我吃惊的文字:我觉得整个世界是灰暗的。老天为何生我,让我孤独、痛苦地生活在这个充斥着烦恼的世界上?父亲的责骂、母亲的冷漠让我无法忍受,同学的猜疑让我生不如死,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求老天赶快结束我的生命……

如何处理这件事?我感到了肩上的压力。沉默了许久,我决定先找她谈谈。

进了办公室,她满脸忧郁,忧郁中又透露出些许紧张,在她看来,一场严厉的斥责即将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我没有指责她,而是态度和蔼地让她坐下。只见她低着头拘谨地坐在了离我较远的椅子上。我没有直接问及作文中的那件事,而是问起她近期的身体和学习的情况,渐渐地,她紧张的情绪开始放松。她说自己经常肚子疼,晚上睡不好觉,白天脑子昏昏沉沉,学习注意力怎么也集中不起来,心里很烦躁。当我问及她家里的事时,她显得很茫然,大颗的泪珠竟从脸颊上滚落下来……

当晚,我失眠了。我绞尽脑汁地思索着:怎样使这个花季年龄的孩子走出阴郁,见到阳光。最后,我决定,继续用尽一切办法挽救这个孩子。

我先找到了她的家长,和他们谈起了孩子的事,他们感到非常吃惊:一个小孩子家,怎会有这些麻烦的事情?过些时候自然会好的。

我先是委婉地批评了他们这种对待孩子的轻率态度,又围绕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和王佳的父母谈了很久,他们才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谈话中,我了解到,王佳的爷爷、奶奶常年有病,经常住院,又加上王佳姊妹俩的花销,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夫妇二人不得不起早贪黑,在外拼命地挣钱。回家后,劳累了一天的他们有时对孩子发脾气。王佳看到周围的同龄孩子都得到父母很多的关爱,而自己连和父母沟通的机会也没有,她便感到心灰意冷,认为自己在家中是多余的,因而导致了心理问题。

这次谈话,让家长重新认识了孩子。尽管在外工作繁忙,夫妇二人也经常到学校给王佳送好吃的,还经常问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为了让王佳体谅父母的辛苦,上课时我特意给同学们播放了阎伟文演唱的《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声声入耳,字字入心,不少学生落了泪。我看到王佳满含热泪,在纸条上快速地写着什么。铃响下课时,她追我到门外,急匆匆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知道这首歌是你放给我听的……

一天中午,学校伙房做的菜是炒辣椒,我和孩子们在餐厅一个桌上吃饭。猛然想到王佳的胃肠不好,不能吃辛辣的食物,我便去教师餐厅,给她另打了一份盒饭,悄悄放到她的面前。拿着馒头正在踌躇的王佳面露感激之情。

一天下午,天气格外晴朗,操场上绿草如茵,秋风阵阵。最后一节课,我让王佳约自己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操场散步。几位同学畅所欲言,谈起了感恩和宽容的话题,还讨论了如何建立同学之间纯真友谊的问题。在大家地带动下,王佳也敞开心扉,娓娓而谈,引得大家发出爽朗的笑声。我惊异地发现,王佳的笑容原来也那么灿烂,笑声也那么爽朗。抬头仰望,我发现天更蓝了,风儿更和煦了!

在我的鼓励下,王佳参加了班委候选人的演讲、答辩。她竞选的是生活委员,理由是要为班级和同学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只见她勇敢走上讲台,慷慨陈词,做了近8分钟的演说。答辩完毕,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她成功了!我笑了,她也笑了。

新学期开学时,我看到王佳的寒假通知书“学生家长意见”栏里工工整整地写着五行字。第一行是:佳佳永远是我们家的好孩子。

孩子终于走出忧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心灵绿地;她的爸爸、妈妈终于走近了孩子的心灵深处;我也真正体味了做一名班主任的光荣和幸福!

王佳的故事不禁让我掩卷长思:班主任应该怎样面对一群性格各异,家庭背景和条件不同,且思想意识易变的学生?人民教师如何履行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到达心的深处。班主任缺失爱的地方,或许就是学生心灵的荒漠。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 班主任 爱与责任

我校地处偏远农村,许多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友照看,因此使得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留守儿童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本学年我任教的一年级共28个学生,其中就有26个留守儿童,占93%。我凭着从教的执著和坚守,以一个班主任负责的态度,给“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霾,快乐学习。

一、细致入微,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来自荣华乡马桥村平蚕屯的小会同学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跟随年迈的爷爷生活。有一段时间小会的思想波动较大,表现为孤僻、寡言、任性,有时还躲在宿舍里不愿到教室上课。我发现后及时到宿舍找他,与他谈心,知道他没有铅笔和作业本,怕老师留下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就买来作业本和笔给他,帮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鼓励他好好学习。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与其促膝谈心,生病时帮他夹痧、买药,渐渐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时他会在作业本上写下“我爱老师”、“谢谢老师”等感恩的句子,美术本上画得最多的是老师、母亲形象的人物。通过一段时间的抚慰,小会同学的情绪恢复了平静,他又回到了正常的学习轨道,本学期语文考试成绩由段考的36分长到了期末的60.5分。像小会这样的留守儿童往往多是“问题学生”,尤其渴望老师的细心呵护。

二、扬长避短,用爱心为他们铺路

来自兵屯的小闻同学,父母离婚后,父亲把他交给奶奶抚养,长期外出打工不归,周一至周五寄宿在学校,周末回老家跟奶奶生活。孩子从未感受到父母之慈爱,心灵寂寞,在接触过一次网吧之后,他便被网络游戏所吸引,放学后背着大人到网吧上网,愈陷愈深。我发现这一状况后,便与他谈心,先指出他的优点并表示对他的好感,然后询问这一段时间他精神不振、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开始他不肯说真话,后来我通过多种方式(家访、谈话、为他补课等)了解并用爱心去感召他。谈话时,我注意语言的技巧和方法,因为美的语言不但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且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像这样的留守学生并非本质恶劣,而是心灵寂寞、缺乏关爱才误入歧途。我和颜悦色地询问他的生活,给他分析网络游戏的害处,讲一些做人的道理,想他之所想,急他之所急,处处无微不至地关爱他,鼓励他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活动,增强其自信心。现在他戒掉了网瘾,成为一名爱学习、助人为乐的好学生,每天都主动去帮班里抬饭菜、洗菜盆,进步蛮大。

三、视同己子,让孩子们沐浴爱的温暖

我班留守儿童小英,平时学习马虎,作业不认真,我找他谈了几次,对他进行耐心的教育,效果不够理想。有次课间我找他当面批改作业,发现他的脸红红的,我用手一摸,很烫,于是立刻把他带到卫生院就医。经测量体温,果然发烧,医生给他打退烧针后我又陪着他输液。在整个医治过程中,他紧紧地依偎着我,我感觉我们不是师生而是父子,直到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我才告知了他的家人。从那以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懂事多了,学习也认真多了。事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教师不但对留守学生承担着道德品质、学习方面的教育,还应该在安全问题上加强教育。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爱进驻留守之家

为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我立足乡情,拓展思路,坚持以服务留守儿童为目标,不断拓宽育人渠道。

1.开展师生谈心活动,每周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情绪、身体状况等,增进情感交流,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2.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如打打球、朗诵或抄写好词美句、讲故事和画画等。

3.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活动,如在“母亲节”、“父亲节”制贺卡、写心里话,培养孩子的亲情关系,进行感恩教育。

4.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馨。

5.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读一本好书”、“打个电话问候外出打工的父母”、“为班集体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寄宿亲属做力所能及家务活”等活动。

6.做好贫困留守儿童的档案材料,及时受理政府与社会资助。

总之,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班主任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策略,对他们严慈相济,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让他们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一、强化交流,注重沟通,用爱浇灌心灵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用 心灵来浇灌心灵。教师不仅需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技 能去影响学生,还需要通过自己的人格与道德的力量,通 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良好情绪和意志、成熟的 性格去感染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 师必须具备比常人更完美的心理素质。

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就是一根美丽的弦,当老师用发自 内心真诚的爱去拨动它,学生的心灵必然会奏出和谐动听 的歌。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对学生也曾有个精彩的比喻: 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 心灵。在教育过程中,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老师不能专横、武断,轻易地否定学生。要像宽容自己一样宽容孩子,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用完整的爱去呵护孩子那纯洁而幼小的心灵。

二、弯下腰去,聆听心声,呵护孩子心灵

我教完《永不凋谢的玫瑰》一文,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弯下腰去聆听一位小女孩心声”的画面,给了我莫大的启发,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与其说他从事的是传授学生知识的职业,不如说他是肩负起改变学生心灵的重托。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下面是他的亲身经历: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许多美丽的玫瑰花,其中有一朵开得最大,红艳艳的花朵就像一张张可爱的婴儿的笑脸——你肯定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美丽的花儿!全校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上,又有许多同学来观赏玫瑰花。他们一边看,一边赞不绝口。这时来了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女孩,她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中,向外走去。同学们都惊讶了,有的非常气愤,有的甚至想要上前拦住她。正在旁边散步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走过去,弯下腰,亲切地问小女孩:“孩子,你摘这朵花去干什么呀?能告诉我吗?”“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她有点不相信。我把花摘下来送给奶奶看,看后我再把它送回来。”小女孩害羞地说。听了小女孩天真的回答,同学们不语了,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她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奖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从小女孩的行为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颗纯洁、善 良、美好的心灵正在她身上生根、发芽。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会常常遇到这类似的情况。小女孩摘下大家观赏的花,是对?是错?这就要看我们教师怎样对待这一行为了。如果我们全然不顾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不摸清实际情况,只凭主观意愿去想,去做,千方百计打之、压之,就会违背教育规律。虽然你取得了“胜利”,学生“服了”你,达到了你的目的,但是事实真是你想象的那样吗?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强者,学生是弱者。你千方百计压制学生,虽然自己暂时赢了,你赢得有颜面吗?有价值吗?你获得的“胜利”对学生有多大的副作用啊!首先,从眼前看,学生难以接受你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即使当时“服”,也是表面的,内心是要反抗的,更多的时候是默默反抗。其实根本就没有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目的。其次,从长远看,对学生良好的人格形成与发展也极为不利。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你的耳濡目染之下,也学会了凭自己主观意愿简单地对待事物。这样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吗?当我们在教育中遇到类似事件时,怎么办呢?一定要冷静下来,多研究学生心理,思索学生的动机,了解问题原因;多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多“弯下腰”去聆听,学会当“孩子”,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折射出来的智慧灵光,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小学生的情感单纯,易于流露,他们委屈的时候就会哭,高兴的时候就会笑;他们的意志力非常脆弱,经不起简单粗暴的摧残。所以我们要切记以心换心,将心比心,未找准原因,慎对学生“开火进攻”,千万别把“一个纯洁、善良、美好的心灵”扭曲。

孟子曰:“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我们敞开心扉,找学生倾心攀谈,学生便会感受到心灵的呼应,激起共鸣,学生就会把你当他的良师益友。心灵的呵护能激感,情感的交流能达到默契,教育需要情感,心灵需要呵护,当你拨开与学生交流的阴云时,你便会见到心灵的曙光。对于学生违反班规校纪,我们应多采用温和的态度进行说服教育,让和风细雨慢慢地滋润他们的心田,渗透他们心房。

三、爱心呵护,保护自尊,唤起读书热情

篇5

一、在心理揣摩中感受青年对音乐的喜爱

父亲和妹妹的嘲笑虽然使“我”十分沮丧,但“我”没有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可见,对音乐的爱,是“我”成功的条件之一。为此,可借助文本语言向形象画面的转化,引导学生具体而真切地感受“我”对音乐的挚爱。

1?郾在“沮丧”中感受不舍。父亲和妹妹对“我”的评价,可谓实话实说,却给了“我”打击,“使我感到十分沮丧”,“不敢在家里练琴”。这种沮丧,恰恰反映了“我”对小提琴的爱,否则,“我”便会无动于衷,毫不在意。而“我”一方面十分沮丧,一方面则另想办法,足见“我”对小提琴的喜爱。为感受这一点,可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读中想象,读中思考:①父亲和妹妹的评价,是真是假,从何处可见?这告诉我们什么?——抓住简直、、数次折磨、就像锯床腿等词语,感受“我”拉小提琴的笨拙,感受“我”音乐天赋的缺乏。②面对这样的评价,一般人会选择放弃,而“我”没有如此,“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根据选择,外化心理,感受“我”沮丧中的执著。

2?郾在“转移”中感受挚爱。为避免对家人的干扰,“我”转移到森林里,足见“我”对小提琴的喜爱。这一点,第2自然段作了详细叙述。为此,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①如果是你,从家人语言中感受到自己音乐天赋的缺乏,会有怎样的选择?为什么?——设身处地,自由表述,让学生明白:面对挫析,知难而退是一种选择,这是无奈的回避;知难而进是一种选择,这是积极的进取。②文中的“我”知难而进,请你读读有关句子,边读边想:由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画面中的“我”会想些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走进语境,想象画面,具体感受:由“蹑手蹑脚”感受“我”小心翼翼,提心吊胆,不想惊动家人。“我”可能在想:既然嫌我拉得不好,我不妨碍你们,我去森林里。由神圣感、仿佛、站好、庄重、隆重等词感受“我”选择的慎重和神圣,内心的激动和神秘;感受“我”对音乐的痴迷和执著:这是何等神圣的时刻,何等隆重的场面。

二、在人物亲近中感受老人对青年的呵护

“耳聋”老人对“我”的引领,是“我”战胜困难、得以成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老人对“我”的引领,主要表现在她慈祥的面容、善意的谎言和真诚的赞美上,可引导学生亲近人物,触摸人物的心灵语言,感受老人对青年真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

1.由外貌感受慈祥。文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可谓画龙点睛,要引导学生阅读揣摩,先让学生找出外貌描写的句子:

“我感觉背后有人,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银丝上……”“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让学生边读边思:①如果是你,本想在静静的林子中练琴,猛然发现了这位老人,会想些什么?文中的“我”有怎样的表现,会想些什么?——感受“我”的不安和歉意。②如果是你,细心打量这位老人,心中除了不安还有什么?为什么?——感受老人的和蔼和慈祥:从“静静地坐”“平静地望着”等,感受老人的慈祥和可亲,她旨在“告诉”青年人:你的琴声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没有给我带来不快,你放心吧。③当我们了解了他们的故事后,知道老人看到了眼前的青年人如此拉琴,会想些什么?——外化心灵语言,感受真诚呵护:老人从青年人的举动看出了他对小提琴的喜爱,看出他的歉意和不安,决定不动声色,让他放心大胆地在这里练琴,并给予他必要的鼓励。

2.由谎言感受智慧。在“我”不安和尴尬时,老人对“我”说:“是我打扰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如此说,不仅要打消“我”的顾虑,让我无须害怕;而且要留下拉琴,让我无可推脱。否则,就是“我”介意了。这话语,是老人真情和智慧的融合,要细读品味,具体感受。

可这样引导:从老人的话语,你能读懂她的内心吗?引导学生自由表述,叙谈感受,感受语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我打扰你吗?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主动表示歉意,真是善解人意,让“我”消除尴尬:“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既要打消顾虑,又要切断退路,让“我”必须留下。“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忠实听众吗,每天早晨?”——看似征求意见,实际语言干脆,让“我”无法拒绝。这样,就能具体感受老人智慧中的真情,真情中的智慧。

3.由夸奖感受呵护。老人对“我”的夸奖,没有一点勉强,总是那么真诚:“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给了“我”自信和勇气,让“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对此可这样引导:①老人分明听到了“我”的琴声,而她却总以聋子的身份出现,并真诚地对“我”夸赞一番,如果你是老人会怎么想?——用真诚的赞美唤起青年的自信,用真切的情感鼓起青年的勇气。②如果你就是文中的青年人,每次停下来时总能听到老人的赞扬,心里有怎样的感觉?想对老人说什么吗?——感受内心的激动和自信,感受真诚的感谢和祝福。

三、在标点挖掘中升华老人与青年的情感

青年与老人相遇相处,是偶然也是必然,青年的执著感动了老人,老人的真情感动了青年,他们像母子,也像朋友。从课文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老人对青年的关爱之情、青年对老人的感激之情,而文中的三处省略号,则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它们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作者的潜心之笔,须引导学生进入语境,认真品读,细心揣摩,让老人关爱青年、青年感激老人的情感得以升华。

1?郾从“眼神”中感受。“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句话可这样引导:①走近这位慈祥的老人,你从她如深深的潭水般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什么?——(感受老人的慈祥和慈爱,赞许和鼓励,期望和等待,感受青年的温暖和幸福,平静和快乐,激动和感激。)

2?郾于“想象”中感受。得知所谓“聋子”“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后的情景,文章做了省略,可这样引导:听了妹妹的介绍,知道了事情原委,“我”心情怎样?老人就在12号楼,“我”会怎样急切地去见她,此情此景你能想象描述吗?——(引导学生想象“我”带着礼品,拜见老人,向她表示感谢,与老人畅谈、老人叙说秘密的情景,借助形象展示老人对青年的真诚关心,“我”对老人的衷心感谢。)

3?郾在“补充”中感受。课文结尾写道:“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这句话的空间开阔,可引导学生补充: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面对台下的观众,面对手中的小提琴,有什么话要对老人叙说?——(引导合理想象,自由表述,抒发对老人的感激,讲述其中的原因:她给了“我”关爱和呵护,信心和力量,期盼和引领……)

篇6

共情:指人的那种设身处地地领悟他人所思所感所为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它理解为能体验别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身的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教师的共情,也有人把它形象地描述为“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1]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剧,如家庭结构的变迁,升学就业、人际交往的困难,青春期问题的困扰等,从而使他们的心灵负重。

雷梦佳,河南洛阳孟津县西霞院中学初一学生,被同学形容“打起架来比男生还厉害”的一名女生,2010年4月6日,因又和同年级其他班级女生打架,班主任老师在4月7日组织全班同学投票决定对其处罚。投票前,老师让她先回避,然后给全班出了两个选项:一是留下给她一次改正错误机会;二是家长带走教育一周。结果26个同学选择让她回家接受教育,12个同学选择再给一次机会。在得知被大部分同学投票“赶走”的结果后,该少女留下遗书,投渠自杀。[2]

看到这则消息,为孩子惋惜的同时,深感现在孩子难管,教师难做。更令人痛惜的是,这类事件还在不断发生。试想:当时孩子的心灵该是承受了多大压力;对教师来说,若能设身处地地替学生想想,可能就会采取别样的教育方式,悲剧就可以避免。

总理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可是不能不说,至今仍然存在这样的现象,即教师并未真正自觉明确意识到: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展,以至于对学生心灵的呵护漠然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不可避免。因此,用教师的共情呵护学生心灵,就显得尤为重要。

呵护心灵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心灵。事实上,许多教育者的行为偏差,都是没有走进学生心灵,从而缺乏对学生心理特点了解所造成的。共情,能使教师善于通过学生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真实想法、内在情感和行为动机。要使教育富有实效,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那么,从了解心灵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生的心理到底有哪些“突出而典型”的特征呢?

1.成长可塑的心灵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18岁开始有选举和被选举权;人们一般也都把成人礼仪的年龄界定在18岁。可见,18岁才是一个真正成人的标志。因此,这里可塑性的本意是指18岁以前。这个年龄段的中小学生,心理活动只能是从简单向复杂、从单一、具体向多元、概括进化着;从无意注意为主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这样变化着;从笼统的心理向分化的心理发展着;从无序的、易变的向有序的、稳定的演进着。当然,这些变化同时会受到中小学生身体发展过程的影响。如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先快后慢,幼儿期以前,脑重已达成年期的80%,9岁左右就接近成人的水平;而生殖系统的发育则是先慢后快,10岁以前基本无明显特征,直到青春期到来才大幅度增长。由此可见,中小学生心理正处在由不成熟到成熟、不完善到完善的“发育”中,这种特征决定其心灵正处在一个可塑性极强的时期。这正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的、循序渐进的教育的一个最坚实基点。

2.稚嫩脆弱的心灵

我们常说,人的心灵非常敏感,是相对于身体对客观事物的感应而言,也许心灵感觉阈限更低,这就意味着心灵感受性更高。作为未成年人的中小学生也应是如此。相对于成年人,同样敏感的心,中小学生却未必能达到同样的成熟与坚韧,这是由中小学生成长过程决定的。就现实而言,中小学生心灵的稚嫩与不成熟,使其受到外界力量冲击时显得非常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心灵的稚嫩与脆弱,而是人们对于这种特征的视而不见,并由此产生的对年龄特征的“忽略不计”。所以说,尊重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就显得更为重要;另一方面说,中小学生心灵的脆弱又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脆弱与成人心灵的脆弱有着本质的区别。成人的脆弱也许是不成材的标志,而中小学生的脆弱,很大成分上只是由于尚未发育到成材的季节,因稚嫩而脆弱。如同一颗幼苗,长成大树后,风雨能否轻易将其折断,是对其坚强与否的考验。而大树并非一夜长成,其幼苗阶段,没有精心呵护与培育,也难成材,因为幼苗毕竟是稚嫩的。当然,“幼苗”也必须有适宜、适当、适时的风吹雨打,才能真正起到磨砺心灵,促进成长的作用。

3.自尊向上的心灵

这是由人的自我意识发展而形成的。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意识,从其心理构成来看,主要由认识、情感、行为意向三种形式构成。其中,情感形成的核心,就是自尊体验,即自尊心的萌生和发展。

“心理学认为,自尊心一般指个体要求人们尊重自己的言行或人格,维护一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它还是一种与人的羞耻心、进取心、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密切相连的积极心理品质。”研究表明:人类个体,一般在3岁左右,其羞耻感就相应地发展起来。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讲,羞耻心使其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在群体中的独特性和唯一性。[3]日常学校生活中,通过观察也会发现,当老师给予学生的评价:若是真诚赞美,往往会使他们激动兴奋,从而激发向上愿望;若批评是诚恳的,也会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反省、自责,甚至倍感内疚和羞愧;若是不负责任的羞辱、嘲笑或蔑视,就会引起他们怨恨、不满、愤怒或反抗。因此,教师应懂得为学生保留一点羞耻感,存积一份荣誉,获取一些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尊意识,珍惜和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4.好学模仿的心灵

这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本能,更是儿童的天性。小孩说话从模仿开始,吃饭从模仿开始。模仿使儿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从儿童的榜样学习来看,社会心理学家沃尔斯特等人就曾通过实验研究证明:榜样在儿童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可以抑制儿童的某些行为,使他们抗拒外界的诱惑。

日常生活中,随时都能发现,中小学生对“明显偶像”的模仿,如语言、行为、衣着姿态的模仿,甚至思想观念及价值追求方面的模仿,以至于表演舞台上出现了许多中小学生的“模仿秀”。就是中小学生的一些“出格”表现,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有意对抗”或从小就“拐”得很,更多的只能说明是他们的一种“经验”的模仿。

据此,再来反思教师的行为:到底给学生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榜样,积存一种什么样的经验,这对于中小学生心灵成长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呵护心灵,还要在了解学生心灵发育特点的基础上,注意和掌握一些具体的教育艺术。

1.会从心灵深处帮助学生

在中小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辅助和帮助。但是,不是所有帮助都会产生积极效应,带来好的后果。如: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教师对他们遇到的高难度问题的帮助如雪中送炭,而对他们遇到一般性或通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帮助就显得画蛇添足。他们需要的往往是困难性帮助,而非同情性帮助。教师帮助要恰到好处,否则会伤他们自尊心。

国外曾有人做过一种实验,让A、B两组学生做一种字谜测验。主试设置了三种实验情境:第一种情境下,教师对A组进行有关答案暗示而不暗示B组;第二种情境之下则反之;第三种情境下,教师对A、B两组均不提供暗示或帮助。三种情境下,两组学生都完成了测验。每次测验后让学生估价其能力大小,并预期将来在类似任务中成功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老师不帮他人帮自己的情况下,对自己能力估价最低,对将来成功期望也最低;两者都不帮的情况下次之;帮他人而不帮自己时,对自己的能力估价最高,对将来成功期望也最高。[4]此实验说明,教师帮助不得体,会使学生降低自信心,产生自卑感。

帮助学生,最终是为不帮,使他们自强自立。教师更不必事必躬亲,应学会放开学生手脚,解放学生心灵,在学生自主运作中来体现帮助行为,真正做到从心灵深处帮助学生。

2.会在心灵深处关爱学生

人人都知道教师要充满爱心,作为教师自身,更应认识到:充满爱心,不仅仅是一种付出和给予,还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教育家魏书生曾处理过这样一件事情:那天第一节快下课时,家距学校20多里的学生王小平才顶风冒雨、脚踏泥水、身披半截雨衣出现在教室门口。看见这样一个迟到的学生,魏老师没有丝毫的责备之意。魏老师的眼神、表情和姿态,都像是在迎接一位在外备尝辛苦之后,走进家门的亲人一样,替他接过雨衣,让他腾出手,去擦干头上和脸上的雨水,使他内心不受半点惊扰地回到自己座位上。在自己座位上,王小平抬起头,从魏老师那里接收到的是关注与安慰的目光。此时此刻,魏老师心中,倒是责问起自己来:我们这些教书的,应该认真地想一想,需要怎样努力工作,才对得起辛辛苦苦、顶风冒雨扑奔我们而来的学生?[5]

这无声的情感交流,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涵和爱的艺术――做一个教师,要充满爱心,要学会爱,更要会从心灵深处关爱学生。

3.会做学生心灵深处的有心人

呵护心灵,就是要防止伤害学生的心灵,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可能的还是潜在的。因此,教师要会做学生心灵深处的有心人。

首先,教师要能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特级教师周静在《抓住幼儿特点进行品德教育》一文中有着十分生动的说明:“要对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进行分析、琢磨,看反映的是什么心理活动,这样才能适合孩子的各自特点,因材施教,事半功倍。比如,有的孩子在上课时,故意向老师皱眉头,或无故向你笑,这可能是淘气的孩子故意引起你的注意,你若真的注意他,说他,那就被动了,他下面的动作接着就出现了,这节课可能被搅乱。早操时走着走着,一个孩子忽然看你一眼,你就要善于捕捉这一瞬间的目光,了解他要干什么。原来他推了前面小朋友一把,看你看见没有。你的眼神若表示:‘我看见了,这不好。’他便会抬头挺胸大步走,显得极其守规矩。吃饭时有个孩子在偷偷看你,这又是为什么?原来拿筷子的手在下边,想把筷子上夹着的菠菜梗扔掉,怕你发现,就偷偷看你。这时不要看他的眼睛,而要看他的手,他就不扔了,反而把菜硬送到嘴里,咂咂地表示吃得很香。你若不是这样,他就把菜硬扔掉,甚至扔到别人的脚下,这将会埋下损人利己的坏种子,不可轻视。”

因此,孩子心灵的发育是无声而微妙的,心灵的变化则是有声有迹的,只要教师善于察言观色,于细微之处辨衷曲,就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真实的感受,发现学生真正的问题,对学生心灵变化的把握就会更准确一些、及时一些,对学生的心灵伤害就会更少一些。

其次,教师应慎言慎行。常言道,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好学生的榜样,以及就教师的权威性及教育性而言,都要求教师慎言慎行。教师工作是心灵与心灵的对应和碰撞;同时,接受碰撞的对方,尚处在心灵不成熟的生长发育期,教师的言行就更具有一种意识的感染和导向作用。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是终身的,也是短期内难于忘怀的。因此,教师应学会“附耳细说”。有这样一个故事:韩国有个叫黄喜的官员,他微服私访途中,路过一田头,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个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去了,农夫才附在他的耳边小声说:“边上的那头更好。”他很奇怪,问:“你干吗那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说:“牛虽是畜类,心却是和人一样的。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论,那头虽然尽力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农夫对待一头牛尚且如此,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应该慎言慎行。

教师还应学会正面暗示。教师每一句评价,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暗示和强化。正面暗示给人正面启迪,负面暗示导致负面结果。记得自己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听的第一节公开课:授课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明显听出这个孩子读错不少字,还读得结结巴巴,在同学的窃笑中读完课文。(“他读的有什么问题吗?”这句话我们不会感到陌生吧!)“请坐下!”老师说:“同学们,小兵同学坚持读完课文,你从中能发现他的哪些优点吗?”孩子的心灵轻松了,头慢慢抬起来。“有什么问题”是诱导大家去寻找他的缺陷,而“有哪些优点”则是引导大家去发现他的长处,是一种正面暗示,是塑造学生良好行为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带动了学生的正向反应,避免了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当然,从教育内容和目标以及中小学生的心灵特点出发,教师的慎言慎行还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不再赘述。

长期的教师生涯,使我深刻认识到:用教师的共情呵护学生心灵,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意图,深刻体验学生的内在情感,客观地了解学生,宽容地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努力避免学生心灵受到伤害,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应该是“素质教育”题中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3]胡江霞.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7、206.

[2]陆少明.初中生被同学投票赶走后[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4]李梅.成就归因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4).

篇7

为了激励同学树立理想,勇攀高峰,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二周的周会课,我们开展了“聆听梦想的声音”的主题班会。其中有一个活动环节是请全班同学都在纸上写上自己的梦想,不用署名,然后折纸飞机,在主持人的指挥下同时向主席台放飞自己的梦想,接着主持人随意打开纸飞机大声宣读,请同学猜是谁的梦想。当时场面非常热烈,同学们都在兴奋的猜测着,被同学的理想鼓舞着。但当主持人念到“我希望能帮助敬老院的老人获得更多的快乐,我希望学生会的学弟学妹们工作顺利,学习进步”时,全班有了短暂的沉默,主持人的表情是带有一丝轻视的。全班都猜出这个梦想的主人是谁,全班同学的态度让我这个班主任既感到难过又感到情有可原。这个梦想的主人就是我班的林丹同学,她在主题班会结束后趴着桌子哭了,我给她递上纸巾,耐心的听她哭述。她哭述的理由如下:1、她高三不当学生会主席感到很消沉,生活缺少阳光,缺少朋友。2、自己对同学很好,不明白同学为什么孤立她,在班级和宿舍她都不敢说话了。3、过去当学生会主席工作忙,影响了学习,迎头赶上很困难。看着痛苦无助的她,我心理暗暗高兴,因为过去我曾经针对她的问题找她谈话,她却不以为然,今天的“摔跤”虽然痛苦但是却让她有所触动,我知道这是一个帮助她的最佳契机。

二、呵护行动

为了帮助林丹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重拾信心,根据多年的经验,我对林丹同学的跟踪辅导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一)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

高三学生不担任学生会主席是学校的惯例,这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迎接高考。但林丹不担任学生会主席后,仍然放不下学生会的工作,经常去找学生会同学聊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她目前已经迷失了自我,有深深的失落感,不知道如何在班级中扮演自己的角色,那么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给自己一个适当的定位是当务之急。

我帮她分析原因,首先肯定她在高一、高二时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时工作能力很强,大胆、热情,有魄力,是校团委书记的得力助手,在学生会威信很高,为学校做出了很大贡献。接着指出她忽略了与班级同学的交往,在班上几乎没有朋友,同学不服她,认为她自大,个性太强,不懂与同学相处,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现在不担任学生会主席,正好有时间可以多与班上的同学交流,至少与宿舍同学多接触、多沟通,我还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她老师高中时代是如何与同学交往,如何建立长久友谊的。经过坦诚的交谈,林丹笑了,她说自己优点多多,缺点不少,希望老师、同学给她时间,给她机会,重塑新的自我。

(二)寻找人生的目标,积极进取

消沉会消磨掉一个人的斗志,埋没一个人的才华,会使一个人失去爱和交往的能力,它的危害极大。林丹的消沉是她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不相协调的反应,她的消沉情绪源于不担任学生会主席后,没有精神寄托,找不到宣泄不良情绪的倾诉对象,找不到集体归属感,再加上落下的功课很多,她对自己考上本科没有任何信心。要克服这种消沉的情绪,关键是寻找人生的目标。其实林丹在主题班会上放飞的梦想是高尚无私的,我利用第二天的早读时间进行班会课总结,特意表扬林丹,称赞她有崇高的理想,有社会责任感。我告诉同学们一个懂得关爱老人的人她的心一定是善良的,善良的人应该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支持。我在班级舆论上给予林丹有力的支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林丹课后主动找我谈心,说自己得到老师的理解和表扬感到很高兴,说自己从小就很乐于助人,现在自己一定要振作起来,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考上大学,学习更多的知识,将来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服务。我笑了,夸奖她:“你工作能力很强,又有爱心,有才华,你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从那以后,林丹把我当作了良师益友。

(三)寻求同学帮助,家长支持

为了帮助林丹融入集体,摆脱孤独,赢得同学的友谊,我利用课余时间找她比较信任的同宿舍的小黄同学了解具体情况。小黄是一个热心开朗的同学,她坦率的告诉我,林丹常忙于学生会的工作,很少参与宿舍活动,回到宿舍老喜欢谈论学生会的事情,说多了其他同学不感兴趣,同学谈论的话题她又不喜欢。她很热心助人,但有时让人受不了,例如同学感冒发烧,她会请假不上课留下来陪生病的同学,让生病的同学感到很内疚。这就是林丹孤独的原因。找到了症结所在,我开始做小黄的思想工作,让她认识到一个善良的人不应该受孤立,应让林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况且人无完人,希望小黄帮助林丹认识自己的不足,带动宿舍同学主动与林丹交流,形成团结友爱的集体。小黄后来主动与林丹进行了书信交流,大家增进了了解,解除了误会,林丹渐渐融入了集体之中。我还请林丹的父母到学校进行沟通,了解林丹成长过程,告诉他们林丹的情况。林丹的父母非常通情达理,他们说他们很了解自己的女儿,越是遇到挫折,女儿想通后越能勇敢面对,他们一定会全力支持女儿,鼓励女儿。有了同学的友谊和父母的支持,林丹变得开朗了,自信了。

(四)进行学习诊断,对症下药

林丹有一天晚上打电话给我,哭着说不让家长来学校参加家长会,当我问清情况后明白林丹实际上不敢面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林丹在学习上退步很大,知识的漏洞很多,要迎头赶上很不容易。我跟林丹分析她高三月考的情况,肯定她在语文、英语方面的优势,指出她在地理、历史方面的劣势,一起探讨提高成绩的方法。其实林丹很聪明,领悟力强,但她是凭借兴趣学习,缺少刻苦精神,付出少,回报肯定很少,所以地理、历史越学越差,其它两科中等水平。针对上述情况,我们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学习计划,并请相关的科任老师辅导、督促。通过对林丹学习的认真诊断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措施,林丹发现自己其实在学习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只要扎扎实实的努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林丹开始朝着自己的理想大踏步的前进。我也经常关注她、督促她学习。

三、打开心结

篇8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是孩子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尊重孩子”“孩子是有思想的独立的个体” ……等等无不指出了孩子需要成人的平等对待、关注和尊重,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应以多重角色去呵护孩子,不只是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以阳光般的温暖去呵护孩子充满希望、充满渴望、充满幻想的童心,呵护那刚刚出土的梦想的萌芽、创造的萌芽、思维的萌芽,让他们在精彩的童年里快活地、自主的成长……

社会上赋予幼儿教师以不同的“冠名词”:“保姆”、“母亲”,也有人说“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只能如此说:确实我们担任着多重角色,兼具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职责,不但是保姆、母亲,更是孩子的大伙伴,是孩子的赏识者、支持者,是孩子的“大朋友。”

作为保育工作的一部分,象“保姆”、“母亲”一样呵护孩子是无可厚非的,孩子是娇嫩的花朵,是我们的上帝:“老师,我的鞋带散了”,我马上蹲下去为孩子耐心的系好鞋带;“老师,我的发夹掉了”,我又百忙之中翻棉被为孩子找;孩子生病了,若不能及时通知家长,就连忙请别的老师帮忙带班,自己送孩子去医院就诊,问长问短,让他多喝开水;活动时,让孩子及时脱衣,活动完了,又马上提醒和督促孩子穿衣;有少数几个孩子不爱穿外套,常常从偷偷把衣服脱掉,我总是充当监督官,让他们穿上;几个调皮的孩子起床时,不穿好衣服就偷玩,我总是急在心里,并及时处理,教育、引导、帮助他们穿衣,这是强烈的责任心所导致的真正的关心与着急……尽管由于日常生活的烦琐,难免会有“遗漏”和“不足”,但扪心自问,我尽心尽责,做好保育、教育工作,我希望每个孩子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让我们的孩子在爱的滋润中象春日里的植物茁壮成长!

哲人说:爱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它给黑暗的世界带来光明,诗人说,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我不想以“铺路作石子,护花作春泥”的辉煌的诗句来比喻自己,但我希望以自己真挚的心、强烈的责任感去对待我的孩子们。

大班的孩子已有较强的独立能力,个性也逐渐明显起来,已经有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学会了观察周围事物,学会比较自己和别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更需要认可和呵护。早在半个世纪之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了解孩子与尊重孩子。”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关心爱护孩子的心灵体验,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个被尊重的个体,是孩子健康的心要的催化剂。“健康”不只是身体的,更是心灵的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创设一个平等、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充分体验师生是平等的,老师不但是“师长”,更是“伙伴”,是“大朋友”,甚至有时也是“孩子”。于是我和孩子一起游戏,我可以当“大灰狼”去抓孩子们,也可以当“小羊”让孩子们来抓我,在共同游戏中体验伙伴的快乐;我和许多孩子以平等的身份相互借碟片,体现我们友好的朋友关系,有些孩子主动向我借物品,是那么大胆与活跃,使我们相互都体验到了“朋友间”的快乐与友谊;我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走进孩子的心灵,低头与他们说话,时而摸措他们的头,给他们一个亲切的微笑,让阳光照耀他们的心扉;我赏识每一个孩子,去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在自信中成长,在享受自我成功的感受中快乐成长……有些孩子还常大胆的和我开玩笑,体验一起聊天的乐趣……

有个别家长说:“你尽管对我的孩子凶点好了。”但我知道“凶”并不是真正有效的方法,而是正确处理好“凶”与“严”的关系,“凶”只会使孩子对生活失去信心,只有让孩子真正信服才是科学的。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孩子们在自己面前展开天真的笑容,并与我大胆地开玩笑时,我深深地体验到了童心的可贵与灿烂……只有精心的呵护他们充满希望和幻想的心灵,才能让他们积极地面对人生,面对未来,面对一切,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9

为帮助女职工调节压力,增强自信,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xx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和xx市职工服务中心联合开展面向全市工会会员单位的2017年“温情三月,呵护心灵”女职工心理关爱服务周活动,并将该活动作为庆祝2017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系列活动之一。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服务时间

2017年3月6日至3月10日(上午场9:00-11:00,下午场14:00-16:00)

二、服务地点

xx市职工发展心理体验示范中心

(xx职工服务中心二层北侧)

三、服务对象

全市工会会员单位女职工

四、报名方式

企事业单位工会团体报名

五、服务项目

项目一:“靓丽半边天,幸福在心间”女职工团体辅导活动

活动1:“魅力女性如何修炼”--女性形象提升工作坊

(1)服务内容

邀请魅力女性形象打造的行业专家,针对女职工着装、妆容等形象气质的培养,开展专题讲座与实操培训,帮助女职工塑造自信的职场形象,掌握简单实用的自我形象设计方法。

(2)目标与效果

有效的自我形象设计,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精神风貌。通过开设女性职场形象工作坊,丰富女职工的文化生活,提升女职工的品味与气质,增强女职工的自信与审美。

(3)服务人数:500人(每场50人,共计10场)

活动2:“幸福家庭需要经营”--女性团体心理辅导课

(1)服务内容

本场课程由市总工会心理专家,以体验式团体辅导的形式,对现代女性的婚姻家庭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引导女职工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掌握行之有效的幸福家庭经营技巧,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2)目标与效果

通过参与体验式团体辅导活动,启发女职工领悟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同时在团体活动中,学习他人好的经验和做法,促进良好的人际沟通,引导女职工培养阳光积极的心态,焕发对工作与生活的热情,提升女职工的幸福感指数。

(3)服务人数:500人(每场50人,共计10场)

项目二:“放飞心灵,认识自我”女职工互动体验活动

(1)服务内容

①参观体验xx市职工发展心理体验示范中心,感受满足职工个性化需求的6大功能区,体验专业心理学设施设备的神奇功效,聆听心理健康知识讲解;

②邀请市总工会心理专家带领职工团体体验心理沙盘游戏。心理沙盘游戏又称箱庭疗法,是通过专业的用具,根据职工当下的心情和脑中的意象完成一幅沙盘作品,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用各种模型组建心灵庭院,促进团队建设,以此来探索自我心路历程。

(2)目标效果

通过参观体验xx市职工发展心理体验示范中心,了解心理健康对职工的重要性,感受专业心理服务,更好地协助职工缓解压力,调适身心。在团体沙盘的互动过程,感受与其他人接近时的内心能量互动,激发对自我的反省与提升,同时促进团队精神的升华,提升团队凝聚力,加强成员间的精神交流,进一步改善团队气氛。

(3)服务人数:300人(每场30人,共计10场)

项目三:“解困惑,悦生活”免费心理咨询

活动1:现场心理咨询

(1)服务内容

由市总工会心理专家团队,为有需求的女职工提供一对一的现场心理咨询服务,倾听女职工在家庭、亲子、工作中的烦恼,为女职工的心理健康把脉。

(2)目标与效果

现代女性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压力也随之不断增大,需要同时兼顾事业与家庭,在这种双重压力的环境下,女性身心比男性更容易疲劳。通过心理咨询师与女职工面对面交流,倾听女职工的困惑,帮助女职工正面问题,减轻压力,消除烦恼。

(3)服务人数:100人(每人30分钟,每天20人)

活动2:在线心理咨询

(1)服务内容

全市女职工可登陆“xx市职工心理体验服务系统”(xx),免费体验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减压、心理电影等便捷、私密的线上心理服务。在线心理咨询服务模块,由具有国家资格证书且咨询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每天10:00—22:00(节假日无休)为广大职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目标与效果

“xx市职工心理体验服务系统”为全市职工提供免费、丰富、便捷、私密的在线心理服务资源,其中“心理咨询”模块为职工搭建了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答疑解惑的在线倾诉平台。女职工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模块,将生活、职场中的困惑向咨询师倾诉,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一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点。

六、注意事项

1.现场服务活动需提前报名,按照接收报名资料的先后顺序确定参与单位,报名成功与否以2月23、24日电话通知为准,名额有限,报满为止;

2.有意愿参与活动的单位,请于2017年2月22日15:00前,将填写好的《报名表》(附件1)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至xx,同时以电话确认;

3.活动当天请提前15分钟刷工会会员互助服务卡,或使用xx工会12351手机APP扫描活动二维码入场。如使用xx工会12351手机APP扫描活动二维码入场,请提前下载安装xx工会12351手机APP,并注册登录;

4.本次活动为市总工会公益服务项目,不向参与单位收取任何费用,活动不提供用餐服务;

5.由于会场车位有限,请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开车人员请用A4纸自行打印车证“心理+当天日期”。

篇10

我们是独立的个体

采访那天,胡因梦一如往常,素面朝天、利落短发。但我更被她的笑容吸引,那是一种亲切、温暖有节制的笑,一种很难在其他人脸上找到的,既平静又亲和的笑。温暖的午后,胡因梦站在落地窗边,眼神宁静投射到窗外,衬着木地板上一个个蒲团,看起来颇有禅意。这样的场景,很难让我把眼前的胡因梦,和当年在台湾演艺圈红得发紫的明星联系起来。忍不住问她:“你的一生,不可避免被贴上了李敖前妻的标签,你怎么看?”

胡因梦沉默半晌后,微笑着说:“我是我,他是他。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我早已经不介意别人说我是李敖的前妻,因为本来就是他的前妻嘛,我完全不介意。”那么,早已和李敖解除了婚姻关系的胡因梦,如今到底是怎样独立的个体?她又是如何做到从浮华的演艺圈利落转身,成为今天的身心灵导师呢?

在成为演员前,胡因梦曾学了4年国画。19岁那年的某天,胡因梦去一个叫“红岭”的画廊看画展时,被刚从意大利回来的导演徐晋良看中。这个披散着一头长发、穿着超短裙的女孩除了美丽,还有着一股子特别的灵气。徐晋良邀请胡因梦做他电影的女主角,她没有任何怀疑地答应,去试镜,然后步入了演艺圈。“从未学过表演的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叫演戏。每天制片给我一个大苹果吃,我便觉得演戏有苹果吃也很有意思。但是从30岁的某天,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不喜欢这种被人操纵的没有自我的人生。”

胡因梦坦承,从开始演戏的那一刻到息影,她就从未入过戏。她时常一边演一边跳出剧情,暗自嘲笑对白的荒唐和肤浅。胡因梦并不喜欢这种毫无创造力,更不能表现自我的工作。她说:“我在30岁之前的人生阅历里面,也一样是在追求外在的名利、地位,我陶醉在被人赞美和肯定之中,陶醉在情感的满足之中。但到了30岁以后,我内心里面开始产生一种蜕变,开始察觉到,这样不断向外追求的生活形态使我逐渐迷失,我变得越来越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在乎爱情是不是会幻灭、在乎自己的美貌是不是能够永远保持、在乎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否会有一种永久安全的保障……我好像没有办法做自己的主人,好像永远都是被外在的情境所操控,我很想找到我自己。”

迫切想找到自己的胡因梦,和李敖解除了3个月的婚姻关系。她离开台湾,去了纽约。在那里,胡因梦阅读了大量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交各种学习班的学费,希望能找到“自己”,因为她想独立。但命运却不能让她就此安顿下来,不久后,胡因梦生下了女儿。

“在我生下女儿后,又做了一个卵巢瘤手术,身心备受打击。当时人生最低谷时,简直是凄风惨雨,湿毒病发作,产后忧郁症严重,一打开电视,又全是李敖在节目中骂我的场景。我就想:他为什么要这样?那节目一共播了50集,后来我越看越乐,越看越觉得这人真是有意思。也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应该感谢生命中和这样一个男人有过交集,在某种程度上,李敖也是我的心灵导师。”胡因梦这样叙说她和李敖的纠葛。

多年以后,胡因梦回到台湾。有一天在东风街上的咖啡厅里,看到窗外有个穿红夹克的男人踽踽独行。那人就是李敖。她追了出去,没想到李敖又折了回来,走近胡因梦,笑着打招呼,说老远就看到一个大美女。他握住她的手,让她突然想到离婚时,李敖拿着一朵玫瑰花,握着她手的情景。“我感到那手还是有感情的。我就流着泪抱住了他,一直在他的后脑勺摸啊摸,结果他推开我,说‘小心有记者’!”这是胡因梦与李敖的最后一次见面,从那以后两人没再见面。他再上节目、出书,也不再诋毁胡因梦。而她呢,到现在为止,一直都还对李敖心存感激。是他,让她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并努力地追求自我。

而谈到自己和李敖离婚后没有再婚的原因,胡因梦说,女人一定不能把生命的重点建构在男人身上。因为大部分的男人其实不愿意被爱情捆绑,他们要活出他们的自我实现,他们要成就,他们要性的自由,他们要有选择权。可女人却以为忠贞的爱情是她们最大的梦想,以为这是能实现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幻梦。大部分女人都在这个幻梦中,心灵受伤还在其次,自毁身体甚至生命才是最愚蠢、不可取的方式。

身:重视生命的存在

“生命是个伟大的谜,了解生命本身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既不自由,也不快活。我们渴望爱,但内心却变得越来越冷漠。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印度著名哲人、身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这句话,胡因梦每次看都会泪流满面。这句话告诉她,放下所有的执念和过去、放下别人,重视并善待自己的生命和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纽约之行和认识克里希那穆提,彻底改变了胡因梦的人生轨迹。她开始了长时间的读书、研究,而把身份从演员、“李敖前妻”转变成作家、翻译家和身心灵导师,她几乎用了20年。

2006年,胡因梦带着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来到大陆,并同时开始了以身心灵工作坊为媒介的普世传播。她说:“写自传是我生命经验中一次很真实的自我剖析,历经半生的探索与跌撞后,再开始自我成长的历程,会让你很深刻地正视自己,没有丝毫掩饰的一次深层的自我检视,相当于一次心灵裸奔。”她笑着说,“大多数人都在人类这场剧情的表象中当真了,而我们沉溺在剧中,落入了某种定位,当然就落入了世俗的某种捆绑,却忽略了本身的存在。”

胡因梦说,如果有可能,建议每个人都时时回望一下自己的过去,这样会让你更深刻认识和剖析自己,从而更加认清现在的生活。她解释道:现在有很多人,为了人生成功、达到目标,常年奴役自己的身体,导致五脏六腑失调、全身经络堵塞。然后又误以为美食大餐、满汉全席可以带来身体的健康,大吃大喝,让食物的毒素全部积蓄在我们的身体里。这是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极不负责的做法。

从身体上升到“心”的境界,就是欲望。胡因梦说,女人喜欢逛街,而逛街无外乎就是买和吃两种活动,她认为,频繁地上街对身心都无益。还有人不断地和别人比较,别人有豪宅,我也一定要有豪宅,别人有名车、LV,我也一定要有。其实通过这些活动所形成的结果,就是身心的不健康、能量的低落和亏损。而能量被消耗到一定程度,就会得抑郁症。现在有这么多抑郁症患者,原因就是进入到一个颠倒的运作模式之中。

尽管心的因素大,但是胡因梦认为:从心下手难,从身体下手反而比较容易。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经常性地有愤怒、生闷气的习性,那么他的肝脏一定会有些问题;如果一个人惯性地会有忧思的倾向,那么他的脾胃功能可能有问题,这种人怎么吃都不胖;如果一个人容易亢奋,可能他的心脏功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或者一个人容易莫名的惊恐,那么他的肾脏和膀胱功能就会出现问题。所以每个人都有先天带来的习气,会造成五脏六腑的某种特质。而这个特质,由于我们无法透过自我觉察,就很可能变成一个潜意识里的机械化惯性模式。所以我们就会变得恶性循环,不断地制造负面信息,然后透过我们的神经系统和经络系统传导到五脏六腑,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身心灵的整体失衡。因为身体很具体,它的改善会牵动我们的情绪,包括思维,都会带来一些变化。一个人如果一天能够规律地运动一个小时,可能比拼命修心一天的效果还要好很多。

心:静下来,

与内心的自己达成和解

健身容易修心难。胡因梦说,当我们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做到五脏六腑健康运转后,接下来就进入到“心”的层面。而“静下来”,则是修心的关键。“静下来”,也一直是胡因梦追寻探索的主题之一,也是她遍布全国各地的工作坊学员们苦苦寻觅的心灵中转站。通过静下来,人才得以向内观照,看到小我的局限,才能体会到海阔天空的自由感和解脱感。

“现代人不是神经病就是精神病。”胡因梦开玩笑说,现代科技在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负面的影响,让人类的心灵无比压抑或被全盘否定。怎样让自己的心放松、静下来,是每个人特别是女人必修的一堂心理课。

众所周知,胡因梦是单亲妈妈,女儿的父亲是谁,外界有数个版本的臆测,但她始终不肯透露。当然,她也坦承,在最初怀孕到生下孩子独自抚养的一段时间,她内心有过迷茫和波折,根本静不下来。她得了产后忧郁症,衣服全部都是黑色的。因为穿其他颜色,尤其是白色,胡因梦会觉得很脏。那时她甚至不喜欢有茂密叶子的树,觉得枯枝才最美。人的感受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成功是个虚幻的东西,是瞬间的满足感。但是,随着她对心理学的深入了解,她开始静下来,满心欢喜地接受了上天赐予她的这份独特礼物。

除了女儿,胡因梦现在还有一段很稳定的伴侣关系。两人相处得很好,关系宁静而契合,但胡因梦没打算结婚。她说:“那些不知道为何结婚,而仅仅为了世人的褒贬去结婚,或者仅仅想当然地认为,婚姻可以让自己生活和心灵都能找到港湾的人,是不懂得建立自己核心价值的。这种人的心,永远都无法享受‘静下来’的生活,所以结婚只能让他们更远离自己。”

通过多年来在全国各地举办身心灵工作坊,胡因梦发现:现在大部分人是不能够做主的。因为很多人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断地追求成就,追求一个更高、更好的状态,当这些外在影响到我们的内心时,“我”是被“我”的欲望牵着鼻子走的。“我”没有办法了解“我”的起心动念,以及内化的潜意识活动对“我”构成了多少操纵的力量。只要“我”起一个念头,这个里面一定有“要变得更好”的欲望。包括去买一件名牌衣服,就是想要变得更好;要找一个更理想的丈夫,“我”也是要透过这个更理想的丈夫来建构更高的价值。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正向的人生结果,但是却往往事与愿违,遭遇了非常多负向的磨难和挑战?当我们的生命进入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开始不由自主地静下来去质疑心中的这些疑问。”胡因梦说,已经发生过的不愉快,是没办法改变的。但如果意识到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一直是负面的,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这就是“活在当下”,即抛开过去的经验。时常观想一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内在期待和渴望,更有助于自己“活在当下”,与自己和解。

灵:超越自我,安在当下

在当下这个竞争社会,人心的浮躁和压抑,是很多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浮躁的原因,是生存的压力太大。如果我们不在‘灵性’这个层次上下点工夫,对外面这个现实世界的生命经验太当真,就一定会有压力,这个压力是自己给自己的。”

在被问到是否有一些具体实用的方式,帮我们缓解心灵上的焦虑和不安时,胡因梦说:“有很多自我锻炼的方法,一个是明白你的焦虑、担忧是什么,也就是心理活动的来龙去脉。女性的问题大部分与情感相关。女人成就欲没有那么强烈,但对情感非常执著,情感若没办法充分地交流,就会觉得失落。”她经常教导16岁的女儿,要学会自给自足。

“你一定会有这样的体验,就是当好端端地没有任何事的时候,会突然有一个欲望升起,想要拿起电话和人聊天。这个简单举动的背后,其实就有孤独和焦虑的成分,而有聊天欲望的动机则代表我们无法安置在当下。换言之,就是当下的某种状态威胁到我们了,我们必须逃避它。”听起来很玄妙,究竟是当下什么状态威胁到我们?胡因梦解释:其实就是人不愿意安住在当下,想要脱离当下,进入到过去或者未来。说白了就是逃避现实。

胡因梦说,很多人不想面对无事可做的“空”。因为在他们看来,“空”代表着无意义、无目的、无目标、消极、没有价值感、寂寞、空虚和乏味,是非常负面的感觉。所以当“空”的感觉一出现,我们的大脑就会立即有一个欲望要把它填满,就会拿起电话和人聊天,或者打开电视、泡杯咖啡,或者逛街购物,总之,要让自己有事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