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中学范文
时间:2023-03-29 15:1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沈阳的中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引言
篮球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到篮球教学训练的质量。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或运动员。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强烈事业心、高素质、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教师队伍是事关学校篮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本文通过对沈阳市中学篮球教师的各因素进行剖析,以期为沈阳市中学篮球可持续发展和相关职能部门对师资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沈阳市的20所中学在校篮球教师进行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20所中学在校篮球教师发放问卷为52份;回收52份,回收率分别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52份,有效率为100%。数理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 沈阳市中学篮球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2.1.1 中学篮球教师年龄结构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得出,30岁以下的篮球教师为13人,这一年龄段的教师是沈阳市学校篮球运动发展的希望所在。他们有着充沛的精力来从事篮球教学活动和课外辅导。沈阳市中学篮球教师大多数集中在30-50岁这一年龄段,有35人。他们是教师中的中流砥柱,经验要比年轻教师更丰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50岁以上年龄段的只有4人,他们将在学校篮球运动的普及中起带头作用。这说明沈阳市中学篮球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2.1.2 中学篮球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沈阳市部分中学的篮球教师学历全都集中在本科和大专两项上,其中本科学历39人,更是占到75%。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有些教师虽然具有专科或本科学历,事实上却远未达到这一层次的文化水平。其中一部分教师是有过篮球职业队经历的。这样的教师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文化知识的匮乏使其在篮球教学中困难重重。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高科技支配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篮球教师的科技文化水平就成了当务之急。
2.1.3 中学篮球教师从教年限情况
体育教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综合性很强的职业,不仅需要有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从教年限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教师的经验积累。沈阳市有15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占21.1%,11-15年工作经验的人数最多,有16人,占到30.8%,6-10年工作经验的有13人,占到25%,5年以下工作经验的为12人,占到23.1%。这表明沈阳市中学篮球教师的队伍在整体上还是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的。
2.2 沈阳市中学篮球教师收入分析
社会的物质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学校体育事业内部的结构和比例,经济直接制约着教师工作的投入质量还直接制约社会文化、教育水平、民族体质、居民医疗卫生状况的高低。个人收入总计则表现了一个地区、某一个时期一个人的生活水平。本次调查显示,从事篮球教学的体育教师收入不是很高,中学体育教师的月收入在3000-3500元的有8人,占调查人数的15.4%;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有31人,占调查人数的59.6%;月收入在1500-2000的有9人,占调查人数的17.3%,3500元以上的有4人占调查人数的7.7%。
2.3 沈阳市中学篮球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工作积极性状况分析
2.3.1 中学篮球教师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体育教学方法很多,从统计结果来看,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讲解示范练习法的选择率是100%,每名教师在教学中都用此教学方法。排名第二的是目标教学法有37人选择,占调查人数的71.1%。小组教学法和启发探讨法的选择率分别是67.3%和30.8%。而合作学习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的选择率在20%以下。随着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更加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个体的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所以,中学体育课教学方法应多运用一些激发兴趣和提高参与意识的教学法。
2.3.2 中学篮球教师工作积极性分析
教师要充分发挥在中学篮球运动开展中的主导作用,除了要具备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过硬的专业业务能力外,还需要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调查结果表明,73.1%的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持“满意”态度,26.9%的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持“不满意”态度,而造成现状的原因有三点:单位领导不重视,待遇低,工作环境不理想。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和普及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期间教师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失衡,而影响了中学篮球运动的开展。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沈阳市中学篮球教师年龄,学历、职称层次结构较为合理。
3.1.2 沈阳市中学篮球教师工资收入偏低,课时酬金低。
3.1.3 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多元教学法。
3.2 建议
3.2.1 有关部门采取相关措施,加强系统教育培训。
3.2.2 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3.2.3 篮球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扬.我国青少年篮球教练员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423-424.
[2]王世安.篮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
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素养;培养
一、走进生活,感悟自然美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家的灵感通常都是日常生活积累所得。之所以存在美,主要是由于存在美好的事物。而优秀的自然风景也是对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让他们领略画中自然风景,感悟画中的自然美,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走进自然,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审美情感得以激发,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壮美,进而对学生审美情趣进行培养。生活中创造美,生活中处处存在美,美离不开生活,积极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美的创造者,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是其生产和发展的主力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体验美术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终身爱好美术的兴趣和潜能充分激活,实现审美教育和美术真善美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为了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不仅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应有功效,在美术实践教学中,就要克服传统美术教学存在的不足,采用个体化方针,尊重学生,培养它们的审美观,实现学生审美情趣的个性化发展。另外,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因此一旦令他们对某种事物产了兴趣,他们就会立即表现出积极肯定并学习的态度。例如,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电化辅助设备,就能充分将学生的手、眼、耳、口等器官调起来,进而对他们的大脑产生作用,并在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此便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对美术生出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篇3
1关于医生的人文精神
我国知名的医学家黄家驷认为,人的疾病与健康,不仅会受到物质条件和物质环境的支配,更会受到人的精神状态、经济条件以及社会制度的影响。所以,医学又是一门与社会科学息息相关的学科。而于光远先生也认为,可否将临床看作是很多自然过程里,特殊的自然过程,虽然临床并非纯天然的自然过程,但是,临床是一个社会自然过程,临床如果离开了社会,便会不复存在。并且,临床与开矿不同,临床属于两重意义的一种自然过程。对于临床来说,疾病具有很强的社会原因。由此可见,医学不仅具有很强的自然科学性,还兼备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现如今,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模式的转变赋予了医学更加浓烈的人文性,医生在使用技术开展疾病治疗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社会文化因素所具有的作用进行充分考虑。与此同时,医生对于病人以及医生对于自己角色的情感认同,对于病人交流方式、病人诊断、病人手术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医学人文性重要的要求,在医学实践的过程中,将主体人作用充分发挥,能够有效防止技术毫无限制的扩张。在医学实践的过程中,十分尊重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将技术作为辅助。医生的发展和医生价值体现已经成为当今医学必然经过的道路,如果我们忽略了对于患者的激励、支持、关注,医学就无法体现出其真、善、美、德,便会沦为失去人性的医疗活动。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要注重对医生开展人文精神的培养活动,使医生可以更加关心、关怀、帮助患者,营造出良好的就医环境,为实现医疗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精神病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
从我国精神病学内容角度出发,我国的精神病学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即便在短暂又宝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以知识的讲授为主导,内容以重型精神障碍的治疗、观察、诊断作为主导,多数医生在结束学习生涯以后,并不会选择在精神科工作,重型精神疾病在综合医院也很少见,综合医院中常见的精神患者往往存在较轻的身心疾病、情绪障碍,还有些少年和儿童存在轻微的行为障碍等等。因此,我国的精神病学实际内容和实际情况,与我国临床实际脱离,使医生会产生精神病人无法医治等误区,进而使其对精神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疾病学科产生严重的偏见。在精神病学领域中,其内容缺少精神病医学史、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知识,即便是在医生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往往会粗略带过,甚至会避而不谈。同时,缺乏精神病学的相关实践,只对精神疾病检查、诊断、症状采集重视,忽略了建立医生和患者关系的技巧,没有对精神疾病发病原因进行探讨,更没有明确其社会因素。这样的传统医生培养方法并不利于对医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生物、心理、社会这样的医学模式相脱离。
3精神病学临床运用中医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对策
3.1加强训练医患沟通技巧
当前形势下,国内的精神病学临床运用过程中,大多数都仅仅安排医学开展见习活动,而没有安排相应的实习活动。因此,应为医生安排综合医院精神科或精神专科医院的短期实习活动,这是开展实践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开展精神病学临床实践和学习,不仅是为了使医生能够对理论中的重型精神障碍进行了解和掌握,还要训练医生,使其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掌握与精神疾病患者沟通的技巧,对其开展有效的精神检查,采集其病史,对症状进行确定,对医生的这些基本技能进行训练。在医生开展实习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机会与不同患者相接触,与患者面对面地进行访谈技能的训练,使医生可以对精神病学进行全面、有效的认识,同时弥补了精神病学临床运用中内容不全面的缺陷。在业余时间中,鼓励医生以小组作为单位,开展访谈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此外,还要改革医生的考核方式,在医生实习的过程中,对医生面对真实患者的沟通技能进行考核,考核其对精神障碍处理、判断、识别以及发现的能力。
3.2丰富精神病学临床运用的内容
在精神病学的临床运用过程中,往往不会为医学单独开设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咨询相关的实践,而是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训练融入到医生心理学学习或者精神病学学习之中。在临床各科运用的过程中,躯体的疾病往往可以引发心理反应,躯体疾病也可以造成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产生,甚至会与精神疾病共病。这个时候,医生不仅要对躯体病变进行积极的治疗,还要帮助患者恢复其社会功能以及心理功能。不管是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还是其心理功能的恢复,均会对躯体疾病恢复产生重要、积极、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掌握基础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技巧,学习基础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理论,能够提升医生人文精神关怀的实践能力。要求必须要根据专业来增加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运用,使医学可以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技术,例如:安慰技术、暗示技术、承诺技术、引导技术、倾听技术、架构技术、反映技术、接纳技术以及开场技术等,还包括促进变化的技术和策略。医生还要初步了解专业性心理治疗的技术和理论,特别是认知行为治疗的技术和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等。这些理论和技术均可以使医生在自身临床工作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得以运用,增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增强了患者的依从性,进而保证了患者的安全,体现了医生的人文关怀。
3.3增强精神病学史运用
通过对精神病学历史进行运用,医学可以对精神病学的发展进程进行掌握。不管是中世纪之前对于精神病人的隔离和虐待,还是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法国医生开展的精神病革新运动,医生都可以进行了解和学习。对现代精神医学中对遗传、环境、心理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解,对精神疾病患者在历史中所遭遇的痛苦和不公平待遇进行了解。激发医生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同情心理,增强医生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在精神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人文关怀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使医生对精神病学课程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通过为医生介绍相应的人物,使医生加深对精神病学的理解,提升医生人格整体境界,培养其人文精神。
4结语
篇4
关键词:高中 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与培养的总和,即一个从零岁开始至生命终结全过程的完整的体育过程,其产生是以社会和体育的发展为基础的。高中的体育教学必须认真贯彻终身体育观。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一、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下降。与身高、体重、胸围的生长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力量等素质均全面下降。2003年和1995年相比,反映柔韧性的立位体前屈指标13~18岁下降1.8厘米、19~22岁下降2.5厘米;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除乡村有所提高外,其余均有所下降,最大下降2.3厘米;其中耐力素质下降最明显,13~18岁男女学生1000米、800米跑平均下降9.6秒、12.6秒;18岁以上男女学生分别下降20秒和15.1秒;同时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指标均有所下降。另外,青少年的肺活量近年来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专家指出,这些数据均指出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发育落后于身体形态的增长。另外。2003年与1995年相比,城市男生肥胖率由百分之6.7上升为百分之10.7。而伴随着肥胖而来的是心脏和肾脏的病变。
由此可见,由于学生毅力、耐力、承受能力等的下降。导致学生各方面身体状况的总体下降。形势极其严峻。高中或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高中生体育意识现状
1.高中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难以形成
升学的压力,使得大部分的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除了每天的两操和一周两节的体育课,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时间,学校规定的课外活动形同虚设。在课外,学生一早回校到下午放学,时间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隙,放学回家后由于家庭原因、作业、场地等原因,更没有条件坚持进行锻炼,体育锻炼习惯难以形成。
2.高中生的体育意志薄弱
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
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据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中学陈浩然老师对毕业生参加工作1~4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3次,每次15分钟以上)占15.65%;少量参加锻炼(每周1~2次)占27.91%;基本上或根本不锻炼占56.44%。可见,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意识尚未形成,以至走出校门后,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3.青年初期生理特点的影响
由于性机能发育基本成熟,在体态上,表现出明显的两性差异。在体育活动中有明显的顾虑,例如:怕做动作失败出丑,让别人笑话。笔者在与学生交流中,可以得知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高年级女生更明显。女生由于性征明显变化。动作变的不太灵巧,对技巧性强的活动产生顾虑,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更加明显,怕晒太阳、怕出汗、怕脏、怕苦、怕累或不愿让男老师保护等。
三、对策
1.加强理论教育
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体育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身体锻炼应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进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尤为重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理论教育能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理论课学时、量是完成教材的重要保证,力争把教材的内容讲深、讲透、讲具体,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拓宽体育知识面,从而终身受益。
2.实施开放型教学
实施“开放型”教学,“开放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障,以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主体接受、改进、加工、转换信息的能力为根本任务。实施“开放型”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例如,排球双手下手垫球练习,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向体育教师汇报并商榷自己制定的目标个数。在组织形式上,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步调一致,限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而“开放型”教学的着重点则是取消和放宽某些限制。能放则放。例如。准备活动不必每次都整队慢跑。可以在悠扬的乐曲中让学生分散跑。再如,在教学中的某些环节上,如跳远的起跳点是否正确,跳高横竿放置的高低等均不要过分限制,应根据能力高低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这样既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意愿,使学生感受到肩负的责任,又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在轻松的环境中身心愉悦地学习,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篇5
关键词中学地理 人文精神 渗透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Geography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Penetration Cultivate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XIE Baoqiang
(Educational School,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train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human spirit as the core, so that students in the intelligence, character, emotional, physical and other aspects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erefore, students explore the human spirit into training, literacy background of the students in the accumulation of scientific humanism, the form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 has a positive real value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Geography of high school; humanism; penetration; training
1 中学地理人文教育精神教育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地理教学及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我国中学教学大都以高考为指挥棒,以单纯追求升学率为目标,中学课程教学大都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出发点,而忽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考虑。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着只强调科学规律的客观物质性和技术应用,忽视人文精神熏陶的种种弊端。比如,教学过程中较少向学生全面介绍科学的社会影响,特别是较少注意引导学生把科学的应用与道德伦理等因素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夯实知识点”成了一些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甚至出现了“只见物不见人”的极端倾向,培养出来的学生,染上了明显的趋利性和工具性色彩。
2 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势
地理学科是一门比较独特的学科,其兼有文科和理科双重性质。同时,高中地理知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地理学科中的自然地理(理科知识)和人文地理(文科知识)相互支撑。中学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内容是人文地理的基础,而人文地理又是自然地理知识的归宿和落脚点,由于地理学科相比其他学科的双重学科的性质,更有利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启迪,这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更有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培养。其次,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人口、能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有经济、文化等,这些知识都能改变学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价值取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既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任务,也是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方面。
3 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3.1 准确把握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规定:“地理课程目标设计在于关注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人文求善,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让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将成为地理课程目标设计的重要价值取向。
因此,面对新的新课程理念,我们教师应该在对新课程标准的明确下,在对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处理要把握好,加强地理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渗透培养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人文意识的目标。
3.2 于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为更好实施人文教育,中学地理教师应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将人文教育纳入地理学科教学计划中,积极发掘学科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内容,于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
比如讲到《板块构造学说》时,教师可以补充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并向学生讲述了魏格纳传奇的一生,学生无不为魏格纳执着求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所震撼、所激励。在讲《宇宙中的地球》时,可以给学生提到布鲁诺,为了坚持“日心说”,在罗马监狱被关押八年,遭到宗教裁判所最严厉的审判,并被判处火刑。在临死前,只要亲吻升到他唇边的十字架,便可得救。但是他以他的生命捍卫了科学的真理,同时也体现了他人生的最高价值,这些都是对学生人文教育的素材。在讲述《城市化》时,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些关于国外环境特别优美的城市景观的照片,学生只要看到那么优美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整洁的地面,高大的行道树上挂着鸟巢,鸟儿也在路上悠闲地散步――所惊叹,不敢相信城市也可以这个样子的,油然而生对建设美好的城市的憧憬。
3.3 于课外活动中巧妙拓展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比如关于学生爱护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等意识的培养,在中学比较可行的方式有“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学生最乐意接受的环境教育方式是电视报刊,因而,学校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亲身实践中受到环境教育,实现环境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有机结合。
3.4 充分发挥教师身先示范的人格魅力
学生知识的接受都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来,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必须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一方面,中学地理课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有待于教师的引入,并融合与教师的言谈举止才能达到对学生的影响,人文精神方面的渗透培养不能光靠简单的说教,更重要在于通过教师身先示范的榜样作用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和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对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改变都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通过感情的交融,通过教师的人格感染力量才能得以实现。
3.5 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人文精神
乡土地理,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施,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周围的村庄、工厂进行调查走访等活动。再辅助与教师之前搜集的对该事物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学生对它的理解和认识远远要比在课堂中的简单的讲解更加深刻。另外通过学生对周围家乡的观察,都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最后从情感上升到责任感:将来要建设好家乡,为家乡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契机。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的认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3.
[2]中华人民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72-01
审美观,就是人们对美的认识、感受和评价的基本观点,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丑的看法。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很明显,对于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课标已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要落实课标的要求,首先必须让学生清楚什么是美,衡量美的尺度是什么,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去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呢?我以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朗诵,体验美
“言为心声”,新教材中许多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呼呼、智慧的结晶。优美的朗诵能调动朗读者的视觉、听觉、情感和思维等诸多因素,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形成立体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感知材料。正如朱作仁教授所说:“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朗读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点拨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语势的缓急、语调的抑扬、语气的强弱、停顿的长短等方面的变化,以及适当地运用气音、颤音、拖音、拟声等特殊技巧,准确充分地传情达意。例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郭沫若在诗里面借助联想和想象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教师在简单介绍创作背景后应该让学生自由、反复地朗读。如第二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刚开始很多同学没把握好诗歌的停顿。这一节也是四句,每句也是三个节拍,但“我想”后应延长声调,因为“想”字总领第二、三、四节,这样处理,容易让人身临其境,真正走进美丽的“天街”。再如第一节,很多学生读诗句中的“明”和“现”、“闪”和“点”这两组词时语气较平淡。这时笔者让学生个别品读去体会语气的强弱,去感受诗歌的意境。在这一节里面诗人能够抓住明星和街灯的特点,并且以明星和街灯互喻,从地上写到天上,再从天上写到地上,回环往复。通过比较、鉴赏,学生基本认为处理为重音更好。
二、利用对话,感悟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和交往状态。读不是对几条抽象干瘪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的记忆,而是一种对话过程。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尊重作者的立场观点,进入作者世界。
学生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由表及里,细心地去体味、沉吟,并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有学生提出质疑:如何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的“欲”和“恐”这两个词。教师及时肯定这个问题提得有价值,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小组间互相合作,再通过学生平等对话,学生基本达成共识,认为这两个词体现了作者矛盾的心理。教师又及时抓住“矛盾”这一解说,提出另一个问题: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悲观的还是积极乐观的?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思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结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词句,逐渐领悟到作者由埋怨――自解自叹――互相祝福的心理变化。在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及时引导点拨下,诗人旷达的胸怀、乐观的情致及全词美好的境界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词的形象和意境美,在课堂上便能自主品读直至当堂背诵。所以,教师能否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并且适时点拨,让他们积极思维、平等对话,这是学生能否自主感悟教材美的关键。
三、放飞想象,创造美
篇7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蹲下身子与学生零距离交心沟通,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提出新见解,消除师生间的拘谨和隔阂,和学生一起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师生兴趣盎然,才能使课堂活力无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催化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好奇心是人类创新的开始、是化学家发明创造的源泉.对化学充满好奇的初中学生,刚开始自主学习化学时热情高涨,但是学生的好奇心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逐渐递减.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质疑情境,催化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例如,在讲“盐类的酸碱性”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酸溶液和碱溶液pH的范围,然后让学生思考Na2CO3、NH4Cl、CuSO4等水溶液的pH范围.学生不假思索做出回答,但实验后学生感到困惑,这些盐溶液的酸碱性为什么与自己的想法不同呢?由此催化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的化学知识.
3.创设问题情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生质疑并提出新的问题或不一样的解决方法.当然,教师设计的疑问要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梯度,要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找准切入点,进而层层递进地解决疑问.例如,在讲“有关杂质的计算”时,教师可以把课本中的习题(某炼钢厂用含氧化铁80% 的赤铁矿石200t炼铁,请计算能得到多少吨纯净的铁.)拆分成下面两个问题:含氧化铁80% 的赤铁矿石200t中含氧化铁多少吨?这些氧化铁中含多少吨纯净的铁?这样,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层层递进解决问题,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
二、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动机是创新的基本条件.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究的欲望是初中学生潜藏的无意识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竞赛活动,激活并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人类的发明创造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物质世界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的驱动.比如,中国近代的化学家侯德榜出于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打破西方国家对制碱技术垄断的创新动机,经过长期研究和不懈努力,创造出了中国人的制碱法,即联合制碱法,而获得了金奖,展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
2.实事求是、严谨细致是创新的作风.人类的许多创新发明是在偶然的机遇中不经意间产生的,如果不能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遇将导致科学家的终生遗憾.比如,化学家李比希对于自己不能先于巴拉尔发现溴的事件就后悔不迭.李比希先于巴拉尔接触到了溴的液体样本,如果不是他没有经过严谨细致的分析就想当然地认为是氯化碘液体,那么他将是发现溴这种新物质的世界第一人,但由于他的工作疏忽导致这一发明与他失之交臂.因此,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科学研究更要有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3.顽强拼搏、执着进取是创新的精神.人类的许多创新发明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甚至牺牲而获得的.比如,诺贝尔奖的创立者诺贝尔就因为顽强执着、敢于冒险地进行炸药的研究和制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硝化甘油炸药研究过程中,多次发生爆炸,导致多人被炸死,且他自己被炸伤,但他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不妥协、不放弃,坚持实验,终于收获了成功,并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三、结合初中化学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素描教学;审美情感
一、在素描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形体结构绘画技巧,带领中职学生探索形体美
同一的物体在不同人的眼中拥有不同的形态、结构,认清物体的结构,让中职学生在绘画的时候从更清晰的角度欣赏认知物体,掌握素描绘画的第一步———观察形体结构。中职教师在进行素描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学会从物体的基本结构入手画出基本的形状,让学生在素描的过程中更好地展现物体的结构和特点。首先,素描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基础的物品让学生练习,例如一个苹果、一个花瓶等等,传统的素描教学只会让学生画出物体的基本框架,但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明暗处理、比例分为以及转折联系将眼中的物体结构特点展现出来。为了让学生的表现能力更强,教师可以通过静物组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将物体的结构清晰地描述出来。在这样练习的过程中,中职学生在学习素描的时候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物体的结构以及特点。在静物组合练习的时候,学生对于形体的空间关系有更深刻的认知,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静物组合的结构素描特点之后,教师便可以为了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布置一些更难的绘画任务。例如: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素描画出自行车的零件,为了让学生描绘出局部零件的细节,学生要细致地观察自行车的零部件,分析思考自行车的部件特点以及形体结构,在局部与整体的辩证观察的过程中找到自行车的形体结构美,在不自觉的过程中,中职院校的学生通过素描的练习提高了自我审美能力,对于美术艺术的学习情感也大大的增强。
二、在素描绘画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线条发现物体的质感美
线条的应用是素描绘画最基本的工具,中职学生为了学好素描必不可少的是要掌握线条的灵活应用,而且素描绘画中线条的应用种类非常多,包括了粗线条、细线条,对称的线条以及不规则的线条等等。线条的灵活应用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塑造物体的美感,为了更好地带领学生感受素描的魅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授素描绘画的线条应用技巧,让学生对于物体的塑造力有更深刻的认知。为此,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认识素描中线条的分类。让学生使用铅笔画一些直线、曲线,在了解线条的表现方式之后鼓励学生练习使用不同的线条画出当前的物体。例如:让学生画出眼前的瓷花瓶,在创作完成之后思考不同的线条在表现物体方面存在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线条在表现物体的时候具有不同的表现力,柔和的线条更容易展现出线条的质感,体现出瓷器的艺术魅力。其次,了解不同线条的内涵和组合,长线、短线以及粗线等等组合在塑造物体的时候,在描写物体的时候不同的线条组合带来的艺术欣赏力具有较大的不同,学生在观察物体之后独立地思考选用什么样线条组合,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掌握素描绘画中明暗的处理关系,培养提高学生的空间美感
形体之间明暗的处理技巧是展现物体美感的必要步骤。明暗关系的对比在整个素描画作处理中与物体的位置有很密切的关系。在中职院校美术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空间美感,让学生对于画作的整体布局有更强的掌控能力。在明暗对比练习的时候,中职学生要让学生对于光线有敏感的认知,对于明暗的位置有更准确的把握,在画面的创作中突出空间对比的感觉,使得绘画出画作背景的时候突出画作的主体,使得物体更完美地融合到画作的背景之中,明暗的处理让素描画作的背景与物体完美地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例如:当物体的光线较亮的时候,背景的调子更深一些让物体的亮出更明显地凸显出来。在处理物体结构转折的时候,利用明暗交界的处理技巧让物体的线条看起来更加地自然,凸显出物体的特点,让绘画的物体更加地真实。在掌握物体的明暗对比技巧的时候,学生对于物体的空间美感有特殊的认知。在学习素描绘画技巧的时候,拥有空间审美能力,对于中职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以及观察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使得学生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更深刻地理解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在绘画的时候突出主体,在作画的时候找出突出物体真正美感的技巧。
四、总结
在中职教育阶段,美术技巧的教学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素描教学的时候,教师只是让学生客观地表现事物的特点,没有真正地从美学情感的角度观察物体,纠正中职院校学生“机械”作画的问题,让学生从审美情感的角度锻炼提高自己的素描绘画技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让学生从线条、结构以及明暗对比等等几个审美角度完善自己的美术艺术修养,掌握素描绘画的精髓,在未来职业发展的过程中灵活应用自己的掌握的技巧。
参考文献:
[1]肖萍艳.论如何在中职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J].美术教育研究,2015(6):142-142.
篇9
关键词:中学音乐;能力培养;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由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有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我们现阶段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基础,是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能力的形成、发展、提高与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活动中展露出艺术的才华。音乐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将能力培养贯穿到以活动为主的教学结构中去,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培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目的。
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然条件,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学生在活动中猎取知识,在听赏中激发想象,在思辩中发展智力,在创作中培养能力,在表现中愉悦身心、体验美感、享受成功,在音乐课中渗透对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调式调性的听辩活动等,这些教学活动,无不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因素。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唱式教学模式及结构,从学生兴趣、能力培养上入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课型,变单一的“视唱课”为能力多元化发展的“综合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在教师的“导”中一步步去实践与体验,不断掌握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在音乐课中的运用,为学生识谱能力及视唱水平的提高铺路搭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尝到甜头,并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实践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课内打基础,课外搞延伸。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的最佳方式。通过艺术节及课外各类文艺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在器乐、歌舞、曲艺等活动的训练与表演中进行锻炼,使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为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做好知识上的积累。
2.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而能否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上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创新成果问世,然而细细分析这些成果的发明者所采用的创新方法,无非是“加减法”、“重组法”、“模仿法”、“迁移法”等许多创新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去“发现”这其中的奥秘,并对这些学习方法加以总结、学会运用。
在器乐教学中看来很难有机会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不然,在进行打击乐器训练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简易的合奏谱,这其实也是一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训练学生弹奏电子琴时,教师弹奏出一个“问句”,要求学生弹出一个“答句”,虽然这“问句”与“答句”都是极短的旋律,但对一个相同的“问句”,被“问”的学生要作出与其他若干同学不同的“回答”却要费一番脑筋的。
二、通过音乐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就是在现实刺激物的作用下,人脑中的旧表象重新配合,从而构造出与原有事物基本相符甚至完全崭新的形象。创新思维区别于一般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想象的参与。为要从大量感性材料中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就需要运用想象力去设想、去构思事物内部的结构联系。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成份。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895年,十六岁的他想到了一个新奇的问题:假设有人能够追上光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呢?对此,他思考了十年,想象之花终于结出了丰硕的科学之果――狭义相对论问世了。
想象又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艺术家才华的体现。音乐创作比任何其他艺术创作更需要想象,因为它在现实中找不到模本,作曲家要在现实与音乐之间建立联系只能依靠想象作为中介。想象还是贯穿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另一种心理要素。音乐作品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
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在音乐审美活动中也必须依靠人们听觉经验对音乐的强弱长短、高低等变化产生想象来实现。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审美意识;审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31-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中,审美情的培养这一环节不能忽视。一位智者曾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聪明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还有待于我们的挖掘与发现,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一、探究学习,主动发现审美意识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会本领的。“爱动”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我们的教学应顺应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的学习。
教学需要美。我们的教学往往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而以传统的单纯“传道、授业”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显然,这种只是以落实所谓“知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灌输性教学和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教学,是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而不可能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
信息社会的来临,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要使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因此,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接触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语音等现代化教学和传统的教师有感情范读、出示挂图等手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发现、感悟语文学科的“美”,从而自主、愉快的学习。
二、充分活动,尽享审美情趣
让活动进入学科课程,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活动的前提条件,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有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为贴近,让他们以特定的角色去学习教材内容,或朗读复述、或报告见闻、或演示操作都促使学生带着情感色彩去学习。活动中学生担当、扮演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学生在情感驱动下,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如通过多媒体形式,以音乐、书画的形式欣赏古代经典诗词,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画出诸如“踏花归来马蹄香”、“润物细无声”等情景,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对美的领悟与创作,审美的目的就在不经意间达到了。
同时,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在授课过程中,笔者觉得在感情上对学生有熏陶作用的,总会让他们精选优雅片段背诵,并试着写一份简评或仿例写同题文章,定期检查,从严要求,好的作品汇集成册推荐给校文学社,或让自己班的文学社编成抄报。两学期下来,学生都已养成良好习惯,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都能有分寸有感情地朗读,并会自行设置问题作深层探讨,不少学生已可创造出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自觉的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了积累作基础,审美情感的培养才有了落脚点。
三、放飞思想,真正感受审美情感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在笔者看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直觉即阅读感知,多指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阅读者可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定,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去伪存真,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这应是语文学习较高的境界了,已达到了深层审美的层次,动用了情感、价值观,经验等多项因素,是一个人整体语文素质的体现,因此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问题设置就应很有技巧,应让学生放飞思想,扩展源头,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美感经验非与生俱来,应从无到有的积累,并适时加以引导、调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现美并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机会,只有加以发展,才能是美的教育延续,在课堂上,审美的要害就是让学生面对问题大胆而有创造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尽情飞扬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
的确,学生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育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