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小胡同范文

时间:2023-04-07 02:3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北京的小胡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北京的小胡同

篇1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老北京的小胡同》。学习之前,谁给我讲讲对老北京的了解?……我们一起体会一下老北京的文化,能有一点所思所感,就好。……这节课我可要请同学帮忙啊!(学生们立刻眼中放光,哇,老师也需要帮忙呢!)真的!――不过一会儿再说。

师:你们先自己随意读一遍,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认为应该怎么读就怎么读,读的过程中挑出生字,查字典注音,标上自然段,可以刻意读一下各种叫卖声。

学生声音高高低低地读起来,还有问同学读音的,有标音的,大约5分钟,初读结束。

师:下面我读一遍课文,大家再记忆一下生字。但是我有个困难,就是我读到叫卖声时,一直找不着感觉。我空着,读完同学模仿。这就是我请你们帮的忙!先谢谢啦!

学生唱道: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

学生唱道:江米小枣年糕――!

学生唱道:锔盆锔碗的!

学生唱道: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

学生唱道:硬面――饽饽!

学生唱道:烤白薯真热火!……

其他学生一边大笑,一边评价,觉得好,一起掌声鼓励,觉得同学喊的不行的,自己站起来重新模仿,教室里笑声、掌声、叫卖声,声声入耳,好不热闹!

那加着颤音的行乞者的声音,没人模仿――都不愿被人笑成乞丐啊!学生有对美丑的自然感悟啊!老师就一路高声唱来:“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的吧。”也算是抑扬顿挫、“乞”味实足啊,同学们更开心啦!――老师都“出演”乞丐了,能不让人开心嘛!一片掌声中,醉鬼的深夜歌声也就有人模仿了,听:“苏三离了洪洞县……”学生中居然有会唱的,还满是那个味道!我接着说:“人才啊!我今天上语文还顺便发现了唱戏的人才!”那个唱“戏”的叫黄志萍的小姑娘,小脸笑成了花,估计也没想到语文课上有机会展示自己唱的功夫,更没想到被老师称为“人才”。

――听着有点不像课堂了吧?可是孩子们很快乐,开启了接收知识的心窗。

我接着问:“转悠”还有什么词同义?学生答:遛湾,踱步……

师:那你换上去再读读试试?

学生出声读,大笑说“别扭”,接着把别扭原因说出来。

师:这会儿佩服萧乾了吧?平时写作文学着点儿,运用恰当的词汇。

……

接下去,我又展开去说到北京的四合院,小胡同的保护价值,乃至长城城砖、北京新城门的建造等围绕北京的话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也算是对学生爱北京、爱家乡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吧?往深里说,对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素养有点作用吧?呵呵,我自夸了。

在课堂上,我没有找学生划分文章结构,而是直接带学生分析,让学生自己感悟。我知道虽然我讲的知识文化考试不考,但这一课是一个很好的讲解北京文化的媒介。而且,我也快乐呀!学生模仿的不是原汁原味,但他们会记住自己在课上的叫卖声,会或多或少地记住一些北京文化知识。让知识伴着快乐、伴着笑声成为他们记忆的一部分,这不也很好吗?在一节课里能抓住一个点,让孩子们动起来,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地快乐地学习知识,把老师作为一个带领学习的伙伴、朋友,这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我觉得这堂课我达到我的教学目的了。呵呵,很满足!

北京大兴区狼垡中学 102613

课堂感言――

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想像表演唱出文中提到的老北京的各种叫卖声、戏曲声。大家都兴致勃勃,你唱完了我登场,我唱完了你大笑,精彩的叫卖声还会赢来老师带头的阵阵掌声!通过表演,通过老师对于文章内容的引申讲解,我了解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老北京的文化知识。我以前的语文老师,一板一眼地讲课,课堂气氛干巴巴的。与之相比,杨老师的课堂总是让我感到快乐,让我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我很幸运!遇见杨老师真是幸运!我已经爱学语文了!就盼着上语文课!(北京大兴区狼垡中学 李敬)

篇2

萧乾的《枣核》,是当代乡愁系列中的经典之一,文章设悬精妙,情节生动[1];语真情深,天机自流[2];以枣核为线索,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3];以小见大,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4]。

然而这小小的枣核为什么能承载友人的思乡之情?除枣核外,友人的思乡爱国情还寄托在哪些事物上?这些物象是否是杂乱无章地堆砌?

细数高君纯女士的后花园,思乡的物象俯拾皆是,从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的睡莲池,到假山石堆起的北海,再到准备试种的生枣核。这后花园,分明是海外游子书写在异国土地上的一首层次清晰的思乡诗:

试问乡愁都几许?垂柳睡莲,红庙白塔,总布胡同一枣树。

一、垂柳睡莲(留念)――中国元素

垂柳睡莲是中国文化中的两大重要元素。

柳,原产我国,《诗经》中就有“折柳樊圃”的记载。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书写的是陶渊明归园田居的闲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的是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5]。“柳”字谐音“留”,民间有插柳、戴柳、折柳送别的习俗,柳枝轻拂,拨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弦。“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折柳相送,蕴恋恋不舍之缠绵;他乡栽柳,含游子思乡情感之长盛!而在丰子恺的《杨柳》中,柳树的倒垂形态又被寄予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的情感。一袭烟柳,在岁月的长河里,默默青涩着依依别情和浓浓相思,穿越秦风汉雨,唐诗宋词,装饰了古往今来多少游子的梦境。

“莲文化”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莲在汉乐府中绽放;“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霞包霓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荷在唐诗宋词中盛开。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脍炙人口,烛照古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古往今来多少君子的宣言,超凡脱俗而又积极有为。莲,花之君子者也,既不像凡夫俗子,追名逐利;更不像势利小人,媚上欺下;既有隐士的清高,穷则独善其身;更有志士的积极入世,达则兼济天下。另一方面,莲,吉祥清净,能悦众心,又是佛教文化的一个化身。莲文化兼有儒之正、佛之和、道之清,是中华文化的典型。

“柳”、“莲”谐音“留念”,这是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思念,是炎黄子孙对中华文化之根的留念。垂柳睡莲这抹中国风,在友人的后花园吟唱着东方神韵、中国味道。

二、红庙白塔(北海)――北京符号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在故宫的西北面,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1925年开放为公园。全园以北海为中心,琼华岛临水而立,岛上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藏式白塔为全园标志。对于老北京而言,这北海公园实在可以算是最具象征性的北京符号。

花园一角,一座假山石,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一尊白塔,这就是友人家的“北海”。石本无意而游子有心,石虽有价而乡情无价。这假山石,是友人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这泥制的小凉亭、红庙、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这看似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闲笔,其实透过这样的交代,我们可以推知,正因为有需求才有这样的买卖,用这富有故土特色的小小装饰物来筑就自己精神家园的,绝非友人一家。这小小的物象让我们触摸到的,不仅仅是这一个人的心跳,更是这一群人的脉搏。“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这是以小见大,更是由点及面。

北海,是北京的符号,后花园中的“北海”当然就是故乡北京的象征。它能让友人穿越时空,回到当年北海泛舟的场景,追忆半个世纪前的青春岁月。

三、总部胡同一枣树――老家印象

萧乾在《老北京的小胡同》里说过,“我是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出生并长大的”,“四十年代我在海外漂泊时,每当思乡,我想的就是北京的那个角落。我认识世界就是从那里开始的。”,“我这辈子只有头十七年是真正生活在北京的小胡同里。那以后,我就走南闯北了。可是不论我走到哪里,在梦境里,我的灵魂总在那几条小胡同转悠。”萧乾如是,他的同窗好友亦如是,他们生于胡同,长于胡同,离开胡同,便时时惦记胡同,惦记穿梭于胡同中的岁月,牵挂属于北京的胡同文化。

而枣树是北京胡同、四合院中常见的树木之一,很多怀念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名篇都会提及,诱使人们童年飞檐走壁的金丝小枣或是长长的、尖尖的马牙枣[6]。相信总布胡同的那棵枣树,于旧时同窗而言,正如王维绮窗前的那株寒梅,蕴涵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种种情事。因此,这棵枣树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家的一种象征,成了旧日时光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了。

枣,自古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栗、杏、枣)之一,历史悠久。《诗经》中已有“八月剥枣”的记载,《礼记》上有“枣栗饴蜜以甘之”。果皮和种仁药用,果皮能健脾,种仁能镇静安神。如此看来,友人的枣树恐怕亦如季鹰的“莼羹鲈脍”,千年之前的张翰在洛阳见秋风顿起“莼鲈之思”,“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千年之后的高君纯在异国见圣诞想故国的旧历年,想家乡的那棵枣树,怕也是“佳节来兮圣诞节,吾家乡兮旧历年,总部胡同一枣树,恨难见兮望洋叹。”

细细分析这些思乡的物象,柳莲(中国元素)――北海(北京象征)――枣树(老家印象),故乡的地域坐标越来越精准,犹如带着放大镜在记忆的版图中逐层深入。中国,北京,总部胡同里的那个家,这不是思乡情感的狭隘,而是友人的思乡之情随着年华的流逝,淘洗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细微。这种精准细腻的情感虽不似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但恰似一声笙箫,一管弦,轻轻拨动心弦,足以让人心颤甚至落泪。

《枣核》抒发的是海外游子的思乡情,其实更是作者萧乾的爱国情。1979年8月,已近古稀之年的萧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创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的邀请踏上了赴美征程,此刻,看什么想什么写什么,认识与选择都是需要眼力和定力的。因为出访的前半年,即1979年2月,中国作家协会才正式为萧乾,确认1957年的“资产阶级分子”实属错划,经过这长达20多年的坎坷磨难,萧乾笔下流淌的不是对祖国的埋怨,而是对民族的挚爱与赞美。萧乾以老新闻记者的眼光,以一生只讲真话的赤子之心,冷静客观地审视,真切精巧地记载了海外游子的思乡爱国情。

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故乡。不知从何时起,这句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集体感喟。“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这样文艺的词汇第一次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及。而当我们在解读乡愁文艺作品的时候,是否更应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读得懂这山山水水的自然物象背后的文化意蕴。

注释:

[1]吴喜萍.一个枣核大不大[J]语文教学通讯,2011,(7).

[2]金予.语真情深,天机自流――简析萧乾的《枣核》[J].中学语文,1988,(04).

[3][4]董旭午.文本解读: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读《一颗枣核该有多重》[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10).

[5]陈培德.异国他乡后花园,别有一番家乡味――品〈枣核〉中高君纯后花园的家乡味[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2,(02).

篇3

最是难忘小黑猴儿

78年前,我降生在菜市口西边一个叫龙凤坑的小胡同里(现叫法源西里小区),胡同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玉器刘、爆肚宛、糨子杨这些京城有名气的手艺人,都是我的老街坊。胡同窄小破旧,但很安祥,只是偶尔会传来剃头挑子的“唤头”声和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声。

在北京,出了宣武门,就属于南城的地界了,而菜市口就是南城的地标。有史以来,它一直是京城有名的丁字路口,宣外大街到了这里便成了大堵头。直到共和国成立后的第50个年头,历史被改写,路堑变通途。一条70米宽的菜市口大街,一路南下,跨过护城河,跃上南二环,痛快得让人拍手叫好。为此,原丞相胡同北口的菜市口电影厅被拆除,老字号清真南来顺饭庄被搬迁到白纸坊大观园。

此前的1993年,两广大街拓宽时,曾拆除了烂漫胡同北口的“黑猴儿”百货店、北半截胡同北口的新华书店和人民照相馆。提起这黑猴儿百货店,特别饶有风趣。当时的店主人养了一只小黑猴儿,机灵乖巧很招顾客喜爱,时间久了,人们竟把该店的正式店名忘了,只管叫它 “黑猴儿店”。小店虽小,各种百货、日用品、针头线脑儿的却一应俱全。

小时候,我三天两头儿光顾此店,给奶奶买腿带儿,给爸爸买耳套儿,给自己买牙粉、蛤蜊油。后来这只黑猴儿死了,店主人就仿照它的模样铸了只小铁猴儿摆在门口,用来作为商店的招牌,附近的人们买不买东西,都愿过来摸摸小铁猴儿,时间久了竟把猴头摸得锃亮。可能是日久生情的缘故,我一直对这个小铁猴儿有着割舍不掉的记忆和深厚的感情,退休后,听说首都博物馆有南城拆迁的历史遗存,我便拖着病腿,换乘三次公交,从城北跑到博物馆,想寻找并探望这个小铁猴儿的下落。结果从前面的展厅一直找到后面的库房,都未见踪影。博物馆的一位领导听说此事后,被我对老字号的热爱和执着所感动,主动送了我一张彩色黑猴儿照片,可惜它再漂亮也不是我要寻找的那只黑猴儿,我悻悻离去,心里很是郁闷了一阵子。

车水马龙菜市场

人民照相馆也有着我难忘的记忆,1950年夏天,我在丞相胡同小学刚刚参加少先队,就戴着红领巾高兴地跑到这里留影。因为是平生头一回照相,两眼发直的瞬间就被摄影师按了快门,成了一对“豆眼”。距今70多年了,这张褶皱发黄的老照片我依然珍存着。

今天,在这些老店铺的原址上,北京移动枢纽大厦、枫桦豪景公寓、星海钢琴城等气势恢宏的大楼,鳞次栉比地竖立在两广大街的南侧,引来路人无数惊叹。

菜市口东北角,原有一家菜市口百货商场,拓宽两广大街时被迁到白广路北口,就是现在京城著名的黄金第一家――菜百的前身,原址上建起了国家版权局大楼和沃尔玛商场。它的对面,当初有名气的商家还有西鹤年堂药店、正兴德茶庄、广安菜市、春华斋糕点铺、菜市口委托行等。鼎鼎大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前些日子为了给地铁4号线让路,搬到了马路对面。据史书记载,这个位置在历史上大抵就是清代的菜市口刑场,处决过很多仁人志士。主张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等人,就血染菜市口,上演了悲壮的一幕。

我印象最深的是V安菜市。每天一大早儿,广安门外的菜贩子就聚在这里,挑担的,推车的,叫卖着各种新鲜蔬菜,顶花带刺的黄瓜、削成花儿的心里美萝卜、一掐一汪水儿的嫩绿扁豆,透着招人喜欢。我上小学时,常去菜市的小吃摊上吃早点,刚出炉的马蹄烧饼和油炸鬼,炒肝、灌肠,满大街飘香。冒着热气的龙嘴大铜壶,冲出喷香的油茶,人们端着碗站在寒风中吸溜溜地喝着,把老北京的民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这里仿佛一夜间竖立起京广润酒店、翔达商务大厦、贵都大酒店,一座座雄伟壮观,相当气派。

南城一景逛庙会

菜市口附近有几十条胡同,蜿蜒曲折,纵横交错,他们不宽阔,也不起眼,却有着悠久的历史。麻刀胡同――那是解放后第一届宣武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当年也曾车水马龙的繁忙,有过辉煌。如今,栋栋漂亮的居民楼拔地而起,以往“穷宣武”的老少爷们儿纷纷住进了新楼。下斜街――解放初期每月逢三有个土地庙会,城南城西的市民扶老携幼前来逛庙会,也曾是南城一景。我在放学后,经常背着家长一个人偷偷地跑去看杂耍、摔跤、变戏法的,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举着手里的棉花糖,站在捏面人、吹糖人的摊位前看得两眼发直,因为回家太晚,没少受到家长的数落。可训斥归训斥,那些老北京的玩意儿却深深印在脑子里,直到今天,我依然情有独钟。

1958年,这座破败的土地庙被拆除,赫赫有名的宣武医院屹立在菜市口西,香火远去,高超的医术造福着北京乃至全国的人民。医院隔壁有座400余年历史的长椿寺,也被修葺一新,打造成古色古香的博物馆,悠久的宣南历史文化得以永久地传承。

篇4

我们之所以称长辛店为古镇,是因这里曾是当时北京城去西南九省的九省御路。明清时期,这里曾是距离北京城西南最近的古驿站,从那时留存的御制碑文记载中得知:“周道如抵,其直如矢,是以达天下。……天下十八省所以朝觐、谒选、计偕、工贾来者,莫不遵路于兹。”说明长辛店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的官府驿站处,明清以来,更是官差、行商各色人等往来络绎不绝的通路。这条具有近千年历史的老街,当时,街上商贾旅客云集,店铺酒肆林立,无论打店歇脚的商客,还是进京赶考的儒生,或是穷困潦倒的乞丐,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混杂其间,人来人往,车马声啸,热闹非凡。

五教俱全

长辛店的交通地位和经济发展使得当时各种文化涌入。首先就宗教而言,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都在长辛店建立了基地,彼此和平共处,多元共存。佛教的道场以位于长辛店南关的明代古寺崇恩寺(现为北京十中校办厂)为代表。旧时,家遇丧事都要请寺僧前去唱经,奏梵乐以超度亡灵。道教的道场主要有位于大街中心的娘娘宫,传说宫里的送子娘娘颇有灵验,因而香火很盛,每年农历四月,春夏之交,都以娘娘宫为中心,举办为期好几天的庙会。届时京西南一带的商贩和农民都要来赶庙会,庙会期间,附近十里八村的花会,都要一显身手,踩高跷的、扭秧歌的、打太平鼓的、跑旱船的、舞狮子的、耍中幡的、练少林拳的、撂中国跤的,踩着鼓点,伴着唢呐,欢歌着,吆喝着从南北关涌向娘娘宫,每到一处有名的字号铺面前,都要耍上一番,掌柜的都要给赏钱并拱手相谢。此外街上还有变戏法的、拉洋片的、演皮影的、捏泥人的、吹糖人的,唱买唱卖热闹非凡。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坐落在大寺口,是一组很别致的中式建筑,重檐宝顶,勾连搭带六角班克亭式的大礼拜堂和斗拱飞檐的牌楼式寺门(“”中被当成四旧拆除),现在已修复颇具特色。天主教堂(解放后辟为五金工厂)坐落在教堂胡同南端,今年正在重建,原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前脸两座剑一样的塔楼直指蓝天,塔楼里曾栖息着上百只鸽子,每天清晨群鸽飞舞,哨声悠悠,煞是好看。可惜的是教堂在“”中被削去了塔尖,剃成了“平头”。

此外,还有建于明代的“敕建延祚善庆宫”,俗称“火神庙”,是所有在此地经营烟花爆竹的商贩每年必拜的地方。从民国时起,这里就成了警察驻地。二七烈士牺牲和八路军武工队智取伪警署的故事都发生在这儿。现山门尚存,为砖砌仿木的无梁式建筑。在大街北段,还有坐东朝西的山西会馆,又称老爷庙,供奉着作为晋人骄傲的武圣关羽。门前有牌楼(解放后被拆除),临街有戏楼。当时,每逢年节,镇上的商人们就请戏班在这里唱上几天,也是个热闹的所在。解放前,这里是镇上的商人们聚在一起议论商务的商会。解放后,这里成了镇文化馆和镇政府的所在地。除上述宗教庙堂以外,长辛店有历史记载的还有明代的佑善寺、感恩寺,及后来的望海寺、龙王庙、倒座庙(天王庙)、小老爷庙、西峰寺等。

口文化

长辛店古镇同北京南城特别是原宣武区及广安门地区明清两代的胡同文化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其中长辛店有众多的胡同,大约有 70 条,到今天基本保持完好,但大多不叫某某胡同,而称之为某某口,或者某某里。叫口的有:车站口、米家口、娘娘宫口、祠堂口、南当铺口、留养局口、火神庙口等等。叫里的有:盛德里、平安里、成合里、育英里、同福里等。叫法不同却都是胡同。拿大寺口来说,一条胡同中,还分出了四条小胡同。这些胡同大大小小加在一起有六七十条,长辛店镇应称得上北京胡同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了。如果把小镇画成平面图,会看到整个小镇是由纵横交错的胡同相互勾连和串通起来的,每一条胡同都通向那条五里长街。今天称之为长辛店的口文化。其实长辛店的口文化就是代表北京的胡同文化,因为长辛店与广安门(当时的彰仪门)距离最近,长辛店的口文化是与老北京宣武区的菜市口、珠市口等胡同文化一脉相承的。所以长辛店的口文化就是北京胡同文化在京西南的延续。

老字号众多

据历史记载,到1937年前长辛店镇就有坐商500多家。商业是比较发达的,由此成为京西南的商业重镇,其知名度要比房山县城、良乡甚至丰台都高,周围几十里的市民无论是赶集还是赶庙会都来长辛店镇。据说当时的照相馆就有5家以上。可见其繁荣程度。1937年7月后,宛平县政府临时迁到长辛店老爷庙内,后日寇侵略至此,临时政府沦为日伪政府,民不聊生,所以古镇的百业萧条,已不见往年的繁荣。

历数历史上这条四里多长(俗成五里长)的长辛店大街,两侧有种类繁多的商铺。据我现在不完全统计,长辛店大街两侧还能被人记忆的就有84家之多。北京的前门、大栅栏也不过如此。

其中最著名的老字号有平心馆饭馆、振华茂鞋铺、德益成杂货店(后来的长辛店第二百货公司旧址)、庆和成杂货铺、文美斋的点心铺,这是一家相传在京西南特别有名的点心铺,主营老北京的京八件点心(据说是北京京八件的发源地,但还需进一步考证),槽子糕(即老北京蜂蜜蛋糕)、萨琪玛、酥皮点心、排叉等;八月节还自产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桨等月饼。

还有宗记号的杂货店。老人们回忆店主姓陶,叫陶善琮(因为本人脸上有麻子,外号陶大麻子)陶善琮开始在车店口口南靠一台压面机起家,后来发展到卖杂面,卖杂货,到最后制作糕点等。其制作糕点还很出名。据说也做过京八件点心。陶善琮在1920年12月曾与参加过著名二七罢工的史文彬、张珍等人和派的邓中夏、、罗章龙等人在长辛店祠堂口1号一起筹办过工人补习学校而出名。

篇5

“吴长江的到来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目标。”韩桐如此评价吴长江的加入,随着8号苑后海店的开业,打造一家全国性质的连锁主题餐厅的计划开始实施了。“央视的节目做完之后吴长江就和我们达成了投资计划,当时我们还一直以为是在作秀,没想到第二天他的助理就来到了店里。”袁宝对突如其来的投资显然很意外,他没想到边玩边做的一个餐馆会迎来如此的机遇。“我们当初就是想给80后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一边玩一边也能挣点钱。”

老北京、胡同、串串香

2009年2月的一天,8号苑在西单商圈附近的一个小胡同里开始营业,没有什么餐饮经验的兄弟三人从相对简单的串串香火锅做起,小店不过十几平方米。餐馆开业前韩桐曾经向一些开餐馆的长辈寻求建议,可得到的都是一些负面的回应。“孩子,这个主意我不能给你出,我要是帮你就是害了你,这地方太偏,开不了餐馆。”面对长辈们的劝告,兄弟三人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老北京、胡同、串串香,这三种元素就是我们当初对8号苑的定位,我们要做的是一家与众不同的店,如果主打怀旧的主题就可以把胡同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了。”袁宝说。由于具有新鲜的怀旧概念和独特胡同文化的优势,8号苑从一开始就顾客盈门,没有经过任何的宣传,只凭借食客们的口口相传,这家好玩儿的怀旧餐馆一下子就火了。“我们基本就没赔过钱。”袁宝骄傲地说。

8号苑老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题餐厅,只是墙上写着一些老北京的土话和贴着一些奖状,而有着一些怀旧的味道。“虽然当时的生意不错,但是我们感觉已经遇到了瓶颈,好多老顾客开始流失,于是我们就开始酝酿新点子。”如何利用胡同的优势得到长期的发展,在怀旧主题上深耕细作成为了摆在兄弟三人面前的新难题。

“其实8号苑只是一个怀旧的雏形,我们计划当时机成熟之后开一家主题餐厅,只是不知道要主打老北京的主题,还是80后的主题。”袁宝说。80后怀旧餐馆,这个主题在北京还没有人做,最主要的是三人本身就都是80后,了解这个群体的所思所想,他们知道爱玩爱闹的80后在毕业以后面对社会压力有着很深的怀旧情结。“我们当时就决定为所有的80后创造一个集体怀旧的地方,而这个最能凝聚回忆和人气的地方非校园莫属。”韩桐说。

80后怀旧餐馆

2010年5月,主打80后校园主题的8号苑开门营业。在这里服务员叫老师,吃饭是上课,菜单是选择题,点菜是交卷,课程安排是营业时间,餐桌是课桌的模样,结账叫交学费,办会员卡叫办学生证。在“教室”的最前面是一面黑板,上面插了面小国旗,墙上贴着列宁、雷锋的名人照片,“教室”后面是黑板报,上面用粉笔写满了五颜六色的知识。

来8号苑“上课”需要打电话预订说“老师,我要上课”,从下午5点半开始共有3堂课,每堂课90分钟,课时结束必须离开教室,迟到要罚站,课上答对问题有无花果、大白兔奶糖的奖励。服务员都是值日生,客人只要填写表格就可以来体验当“班干部”,最关键的是进入这间“教室”必须出示身份证,在确认是1980年1月至1989年12月之间出生的人才可以“上课”。

作为餐馆的基本功能是就餐,菜品的质量才是一家餐厅存亡的关键,8号苑除了有秘制的串串香之外,还有招牌的“灭火器”和土豆泥等小菜,人均消费40元左右,现阶段对大多数80后来说是一个聚会就餐的理想选择,但是未来的路是越走越宽还是越走越窄还需要很多的摸索。

老话说“开门做生意,来的都是客”,但是这条经商准则在8号苑被颠覆了,韩桐不建议70后、90后来这里,他说:“70后会觉得里面的东西幼稚,90后则理解不了。”由于这个“死规定”,8号苑曾得罪了不少老顾客,但是兄弟三人仍决定将这间80后主题餐厅的纯粹性坚持到底。

“坚持做一个事情就要投入全身心地去热爱它,我们兄弟三个都是怀旧的人,希望能打造一个属于80后的纯粹的餐馆。”袁宝激动地说起自己当时的创业心情,8号苑经常组织会员进行“课外活动”,现在餐馆里还贴着很多会员们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所拍的照片,这种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客人和餐馆之间的黏性,无形间开发了更为深广的客户群,顾客不只把这里当成吃饭的餐馆,而更多的是一个交友娱乐的场所,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个交友的平台。“目前我们的餐馆有7000多会员,只要一组织活动就会有成百上千人要求参加。”袁宝说。

抓住瓶颈找定位

8号苑一个月保守净赚20万,这种营收水平对这种开在胡同里的、主营仅卖5毛钱一串的串串香小店来说已经相当可观。兄弟三人本来想一边玩一边扩大规模,但吴长江认为8号苑的这种社交型的开餐馆模式有一定的时间局限性,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当80后过了20年后还会愿意到这种地方来吃饭吗?”这下可难倒了兄弟三人,久经商场的吴长江一下就点出了8号苑发展的瓶颈,最后他们达成了共识,打算将目标人群定位于20~30岁,然后按小学、初中、高中的方式将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分类,将卖交友方式变为卖衍生品,有可能卖那个年代的纪念品或者做演唱会等,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店。

8号苑正在和话剧团体海家班的合作就是向这方面转变的一次新的尝试,这出话剧的名字就叫做《我是80后》,从演员到主创班底都从普通的80后中挑选,“我们就是想圆80后一个表演梦,也可以更好地宣传我们所传达的80后大家庭的理念。”袁宝说。

篇6

《城南旧事》讲述的是主人公小时候在北京城南发生的一些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中学生城南旧事读后感心得800字作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城南旧事读后感800字1“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是林海音在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后记中的一句话。重读《城南旧事》,重读这句话,我仿佛又看到了善良可爱的英子那圆圆的脸蛋儿,红扑扑的脸颊,尤其是那清亮、水灵的大眼睛,仿佛又看到英子扑闪着大眼睛向我们讲述北京胡同那过去的事情。

小说中原本无忧无虑享受快乐童年的英子不断地观察、思考着周围的一切:失去女儿的“疯子”季贞和孤儿妞儿之间难道有什么联系?和善老实的厚嘴唇叔叔怎么会是小偷?为什么不把和爸爸关系不太“正常”的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宋妈的儿子和女儿出了什么事?爸爸走了,我的童年呢?随着英子的不断发问,我们也和英子一起品尝生活的苦辣酸甜,一起感受老北京胡同英子一家以及周围人的生活与命运。

秀贞是个“疯子”,大家都对她避之不及,我常常想,如果是我遇到秀贞,一定会畏惧她,根本不敢和她讲话。但是善良的英子用孩童纯真的眼睛看到了秀贞身上美好的一面。英子把秀贞当作亲切的大姐姐,和秀贞一起玩,听她讲小桂子。小桂子走丢了,英子千方百计想帮秀贞找回小桂子。还把妈妈的金镯子送给秀贞座盘缠。为了秀贞,英子生了一场大病,病好后虽然她记不清之前发生的事情,内心却总是默默地惦记着秀贞母女俩。她偶遇被生活所迫的小偷,听他倾诉心事,也曾为自己不小心的“出卖”而自责。她善意地解决了爸爸和兰姨娘的关系。她帮宋妈写了无数封家书,和宋妈一起奔波在城郊打听女儿的消息。这是一个善良纯真的小姑娘,她用金子般的心灵去关心和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的善良不仅给周围人,也给我们读者带来了阳光般的温暖。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一句话道出了英子告别童年的伤感与无奈,我也和英子一起感叹唏嘘曾经的天真和可爱。但在我的心目中,英子永远是那个纯真善良的小姑娘。

虽然,英子长大了。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像英子一样告别童年,但只要我们一直拥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童年就不会离开,世界也会因我们的纯真善良而更加美好!

城南旧事读后感800字2《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影,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主人公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情,三天两头的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写下承诺,甚而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她爱着自己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英子伤心难过。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惠安馆”、“骆驼队”、“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每一章节都饱含着朴素的气息,感人肺腑。但似乎这些故事的主角最终都离开了英子,他们的离去,让英子坚强了、也长大了。强”。伤离别是人生最为痛苦的一件事,撕心裂肺的痛楚往往让人迷失自我,过了许多年想起来还是伤心。记得一首令人怅惘的词:“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年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我们也曾经像英子一样唱那首忧郁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我们一直都在离别,和我们的朋友,家人,旧时光里的自己,在哀叹离伤的同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悄悄的长大了。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城南旧事,那飘逸在童年角落让人回味无穷的点点滴滴,或喜或悲。请不要为了那业已消逝的时光而怅惘,如果这就是成长,那么就让我们安之若素。

城南旧事读后感800字3《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少年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古城的.残片,大柯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隆中存留的枯叶,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的插闩,还有屋顶上的花盆以及巴在皇城墙上的冬雪……这种虽然不华丽的生活,却是我们每个平凡的人都向往的。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看完此书,我觉得书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骆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英子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动着我。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看《城南旧事》,使我的心头漾起一丝丝温暖,因为现在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得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得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得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之心。

城南旧事读后感800字4我读了《城南旧事》,并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书中讲了林海音童年时代的生活。

故事主要讲了,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英子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也深深地打动着我。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看《城南旧事》,使我的心头漾起一丝丝温暖,因为现在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城南旧事读后感800字5童年是一朵美丽芬芳的花朵,增长一岁,花瓣就掉落一片,等花瓣掉光了,我们的童年也就过完了。

《城南旧事》这本书是林海音这位台湾女作家写的一本令人感概的书。以前读起书来我觉得很没有意思,但是今天读起来,使我真正感到了里面的快乐、幸福、悲伤、离别与无助的感觉。

书中那一件件趣事,那一句句言语都深深感染着我,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这本书一共分为8个小故事:《冬阳童年骆驼》、《我们开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但在这些小故事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刻骨铭心,读完了这本书,我还记忆深刻,那就是《惠安馆》。

20世纪20年代末,6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因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相爱并私定终身,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不料被火车轧死。

这里面,让我最喜欢的是小说的主人公——英子。她那么善良,那么聪明。她勇敢的性格和乐于助人的美德深深打动了我。他冲破了家庭的重重阻拦,勇敢的与“疯”女人——秀贞接触玩耍,两人最终还成了的好朋友。当看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好伙伴妞儿是秀贞的女儿时,英子不仅仅帮助他们母女重逢,还将自己的生日礼物——钻石表和妈妈的金手镯送给了他们。英子的童年之所以活的精彩,是因她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正是因为她有了这颗心,童年才会美妙、才会幸福。

篇7

每个人都怀念、珍惜自己的童年。北京四合院里的英子也有一个非常的童年。她和秀贞、妞儿、宋妈……他们有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一起感受别样的童年,回味别样的记忆。

【主要内容】

《城南旧事》主角是英子,她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英子对她非常同情,并帮助她找到离散六年的女儿小桂子。母女相认后,秀贞出走寻亲惨死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她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的年轻人,被巡警抓走后英子很难过。英子的奶妈宋妈儿子淹死,女儿被卖,后被丈夫接走。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长大告别了童年。

【精彩片段】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

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的时候说:

“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

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

“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

虽然,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了影子了。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了,他说:

“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闯练,闯练,英子。”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个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觉得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节选自《城南旧事》

【作者小传】

林海音,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在京度过的25年时间,被林海音称作“金色年代”,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其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1948年她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开始文艺创作。其创作是丰厚的:散文集有《窗》、《两地》等,短篇小说集有《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等。其中,代表作《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还被拍成电影,受到人们的好评。

篇8

本报讯(记者刘春瑞)昨日,有文保人士向本报爆料称,原本计划恢复原貌的“梁林故居”现已被拆。本报记者实地探访后发现情况属实。

门楼的屋顶只剩几根房梁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东城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林故居所在地,发现房子已经基本被拆掉,只剩门楼旁一小间。

门楼的屋顶只剩几根房梁,从门楼走进去后可见一片残砖烂瓦,门楼旁边的倒座房已全部被拆。

北总布胡同24号院原是一座两进四合院,坐北朝南。现在,四合院第一进北房的位置是一座3层小楼,3层小楼前后的建筑全部被拆掉。在被拆掉的建筑中,一部分为红砖建筑,一部分为青砖建筑。梁林故居南临的一栋居民楼上,写着红色的“拆”字并用圆圈起来,但并没有被拆除。

“倒座房和第二进北房去年被拆”

梁林故居北侧的北总部胡同12号原为这个院落的后罩房,曾为哲学家金岳霖居住。现居于此的刚女士称,梁林故居的倒座房和第二进北房大约是2011年10月左右被拆掉的。

1931年至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此租住(当时的门牌是3号),他们的小儿子梁从诫也在这里出生。这一时期是两人对中国建筑史及文物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时期。梁家的客厅成为京城有名的文化沙龙“太太的客厅”。

2009年,因涉及商业项目,24号院门楼及西厢房被先后拆除。2009年7月11日,此事经本报独家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去年1月11日,在东城人代会(临时)二次会议上,该文委主任李承刚表示,“梁林故居”已被列为普查文物,在居民腾退完毕后,这个院子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修缮。

回应

“目前考虑方案是复建梁林故居”

市文物局局长表示此前不知故居被拆一事,复建最终方案还未出炉

昨日,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表示,此前其并不知晓“梁林故居”被拆一事,也是昨日才从文保人士处获知的,已责成东城文委调查。目前考虑的方案是复建梁林故居,但最终方案还未出炉,整个复建工程需等3层小楼上的住户全部搬走才行。

文保人士曾一智表示,她得知这一消息时非常震惊,梁林故居已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要依法保护的。自2009年媒体报道后,原有拆迁方案已由职能部门予以更改,不理解为何仍然被拆掉。希望职能部门能够尽快介入调查,并将调查处理结果公之于众。

位于北京市东城建国门北部的北总布胡同24号院,曾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租住地,已被列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本月,这里突然被拆成了废墟。

昨日(1月3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现场,发现该处的古建筑已然不见,只剩下几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楼。

在这之前,该处故居经历了持续两年多“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据新华社报道,东城文化委称,虽然作为建设单位的华润集团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为了紧急抢险,才将危房落架拟复修,但此次拆除未经报批,属“违法拆除”,将依法进行查处。

但现场居民告诉记者,并没有看到拆除古建筑时对房屋进行编号。更有居民表示,拆除后有用的木料已卖到河北廊坊。不过,上述说法并未得到当事企业的证实。现场一片废墟

从北京东城建国门桥往北步行100米左右,沿着北京市检察院和华润大厦之间的胡同向西走大约150米,转入路北的一条小胡同,往北步行大约150米,过了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后,路东有一片土地已经被蓝色围挡围了起来,中间留了一个门,偶尔有人从该处进出。

该处的具体门牌号是北总布胡同24号院,在1931年到1937年期间曾经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居住的宅院,两人在这里居住期间,完成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群落的大部分考察。2012年1月上旬,该处被拆除,引起了巨大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在24号院内,除4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居民楼仍然矗立外,低矮的古老建筑已成为一片废墟。包括梁思成、林徽因居住的老北京四合院,只剩下少许残垣断壁,残砖废瓦散落在原先的房间内,很少见到完整的砖瓦。

记者在现场看到,陆陆续续有人到被拆毁后的废墟上拍照,有的是新闻记者,更多的是听闻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后到此地参观追忆过往的游客。一位叫彭泽民的文化研究者还现场担任了讲解。

房子陆续拆毁

据媒体报道,2009年,因涉及商业项目,24号院门楼及西厢房被先后拆除。因被广泛关注,同年7月10日,北京市规划委叫停了对梁林故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谁料到了本月,媒体接到举报称梁林故居已经被拆除殆尽。

现场居民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去年6月起,就有工人开始拆除梁思成、林徽因居住的正房,当时是用手工拆除,房子上的木料尽管已使用80年以上,仍然比附近居民用来盖房子的木料要好。拆除过程中,并未看到过一般做文物维修拆除时常用的记录措施,而是全部木料放在一堆,最后卖给了廊坊的农民,拉了3车。

一位45岁的居民说,拆除的速度很快,早上房屋还在,下午就没了。他曾想拍些照片,都没来得及。

70岁的老住户石先生表示,梁思成和林徽因曾居住的房子原是一个四合院,20世纪60年代后住进了居民,70年代起就一直在不停地拆旧房子和盖新房子。在24号院内部,现在矗立一栋三层小楼的地方,原来曾经是该四合院内的假山所在地。

有住户表示,拆迁的消息从2007年开始不断传出,有居民陆续搬出,到201 1年底,院内绝大部分住户已搬迁。拟建停车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北总布胡同24号院只是一片即将全面拆除地面建筑的土地的一小部分,该片地东临华润大厦,西至北总布胡同,南抵东总布胡同,北至梁林旧居的北墙。

现场有居民告诉记者,在新闻还没有报道前,他们就听说梁林旧居所在地块已经4次倒手,最后是华润置地将其购买,规划为“华润二期”,是一片绿地,梁林故居所在的片计划建设一个停车场。

篇9

据清乾隆时期绘制的京城全图中统计,内外城共有寺庙1207座,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老北京城在那时总共才约62平方公里(内城约38平方公里,外城约24平方公里)。在这不足百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就有多达上千座的庙宇,差不多每条主要的街道和胡同都有一两座寺庙。

随着岁月的流逝与社会结构的巨变,大部分寺庙已经开始走向消亡。民国时期北京市政当局对本地区寺庙进行过3次系统的调查登记,1930年登记寺庙1734处,1936年登记寺庙1135处,1941年登记寺庙783处。除了自然损毁外,战争是造成寺庙消失的主要原因。

经过,北京市的寺庙几乎荡然无存。幸而,90年代的改革开放大潮后,北京的寺庙、道观以及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各种宗教建筑,经过抢救恢复,尚存270座。

那次初识

北京有两座法华寺,一座在在东城报房胡同103号,另一座位于原崇文区法华寺街。

我与法华寺结缘虽早,但它在我的记忆之中除了一个地名外别无其他。不久前,在一个明朗的秋日里,我竟真正与它相遇。也就是这次相遇,让我重新认识了它。那日湛蓝的碧空中挂着几丝若有若无的白云,清冷的秋风带着几分肃杀之气掠过面庞,枯叶片片从树梢上飘落。在一条略显拥挤肮脏的街道里,不经意的一瞥……虽然它已身陷在晾晒的衣服、棉被,混乱的电线和突然间腾起的尘土中,但仍能从已破败的建筑中看到它当年卓越的风姿。

与我结缘的法华寺坐落在东城区(原崇文区)的法华寺街上,破败的门楣上钉着一块写有崇文区文物暂保单位的牌子。透过狭窄的门道往里望去,本已狭长的通道被一排鸽笼大小的屋子以及自行车、花盆、垃圾筒等日用杂物撑得更加饱满,其宽度仅容一人通过。屋顶上的石棉瓦、防雨布与长在院内的树木共同分享着这片并不宽阔的蓝天。正当我思绪万千的时候,一阵犬吠之声把我拉回了现实,从某间鸽笼中走出一位脚踩趿拉板的外地年轻打工仔拦住了我的去路,显然,他和他脚下的大花狗对我的突然造访极为不满。在我说明来意后,他一脸不屑地告诉我:“这儿现在什么都没有,就是个大杂院。”没有主人的许可,我也只能知趣地退出来。

走了几条小胡同,除了现代的小砖房外,什么都没有,我悻悻地往回走着。一位上了年岁的老人从我跟前走过,问他知道不知道法华寺到底所在何处?老人告诉我,那座挂着牌子的院子和我刚才所看到的民居,以及身后的部队大院全都是原法华寺的一部分。老者说:“山门早年间修路时已经拆了,现在看到的确实是寺内的殿宇。”法华寺没有整理之前确实很大,前后共有四进大殿,因殿后是停灵的地方。他来的次数并不算多,殿内供奉何尊神像,他也记不清了。

一路追寻

法华寺孤独绝望的身影在我心中生了根。我翻阅了有关北京文史的大量资料,但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提及法华寺的资料少得可怜,甚至连寥寥数语的记录都算不上。但我不甘心就这样结束与法华寺的缘分,我利用工作的便利条件,终于翻出3份有关法华寺的拓片。

第一份是法华寺记(碑额失拓,法华寺记是拓名),明弘治十七年(1504)闰四月十八日刻,张骏撰写。第二份是法华禅林碑记(拓名为阒谷老人重兴法华寺碑记),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四月立,袁佑撰、冯勖书。第三份塔铭道行碑(碑额失拓,塔铭道行碑是拓名),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月二十五日立。这三份拓片也许是研究法华寺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在法华寺的历史中,阒谷禅师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大德高僧,没有他的存在就没有法华寺后来的辉煌。拓片上详细地记录了阒谷禅师的生平。阒谷禅师不仅学识深厚,而且还是临济宗的一代传人,在禅师的悉心经营下,法华寺终成为一代名寺。据《塔铭道行碑》拓片中记载,在阒谷禅师住持的二十余载里,“僧堂廊庑百有余间,前后佛殿五层,圣像庄严。”康熙五十二年阒谷禅师在寺内圆寂,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石碑风化损坏严重,禅师所做的偈子已残缺不全,而其余内容大多也不可辨认了。

根据这几份拓片内容,可以将寺庙的前段历史捋出个大貌:法华寺始建于明天顺年间,初为阮河、阮禄兄弟坟,成化年间由僧人文觉建寺守护,弘治年间孝宗下旨重修寺庙,并首用法华作为寺名。康熙年间阒谷大师来寺主持事务,在大师的努力下,法华寺终成为一代名寺。20年后阒谷大师在寺内圆寂。通过拓片上的内容与文献所记载,可知法华寺大殿并不是三进或四进而是五进,寺庙规模宏大,阒谷禅师一生都在为弘扬佛法而努力。可惜由于资料的稀缺,对法华寺的了解仅能到康熙年间,其后百年发生的事情就仅能靠现代资料记载来了解了。

据1936年北平市政府对寺庙调查登记的结果显示,法华寺占地约30亩,殿房152间除供奉佛像及僧人居住外,余房全部出租停柩。寺内佛经和佛像也留存不多,仅有佛经3部、泥质十八罗汉像十八尊和小铜像两尊。

1938北京地方维持会对北京现存寺庙又进行了一次调查,法华寺仅有僧人4人。1947年北平市政府对寺庙进行了第二次调查登记。这次调查除了庙名、现任住持、庙址外表情形、调查情形及备考三栏均为空白。只能看到法华寺当时是由一位叫纲岩的法师做主持,但寺庙经营情况想必也不会好于10年前。

法华寺地处偏僻,周围不是粪场就是坟地,距龙须沟、黄花苑等地也都不远。这里地势低洼,平日里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脚泥”,到了夏天杂草丛生,蚊蝇滋生,是当时北京环境最差的贫民区之一。为了勉强度日,法华寺不得不出租大片房屋来停柩,一颗明珠就此深埋烂泥之中不得天日。

篇10

明朝有一个特殊的规矩,皇子们一旦封王是有自己封地的,而且基本都不在首都,朱棣当时作为燕王镇守北京。后来篡权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这皇位来的并不磊落,他自然不愿在南京继续当皇帝。定都北京,那就要重新修建一座都城,于是便引出了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八臂哪吒城。

话说朱棣手下有两员参事,一位是半仙刘伯温,一位是和尚姚广孝,都说北京城从前是幽州苦海,有龙王住在此地,所以朱棣命二人设计北京城图,要能够镇得住龙王。刘伯温、姚广孝二人接到朱棣的旨意便回家各自思考城图的设计,而且朱棣还要求二人不许互相通气,三天之后面见朱棣,二人要背靠背各画一张北京城的设计图,如果城图不谋而合那就立即开工,如果意见有分歧,这事还得再议。二人领旨回家,都是苦苦思索,就在三天期限快到的时候,二人都遇到了怪事,总觉得眼前有个小孩晃来晃去,而且口中念念有词“照我画,照我画就行”。这个孩子不是旁人,正是哪吒。

哪吒本是陈塘关总兵李靖的第三个儿子,七岁那年,五月的一天,到九湾河东海口洗澡,惊动了龙宫,先是打死了前来巡视的夜叉,龙王三公子敖丙听说此事要去捉拿哪吒,结果反被哪吒用混天绫裹住,抽筋而亡。四海龙王去玉帝那里联名告了哪吒的状,哪吒怕连累自己的父亲李靖,于是选择一人做事一人当,自刎身亡了。后来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用莲藕又复活了哪吒。之所以北京城图要照哪吒的样子设计,是因为哪吒可以镇住龙王。结果在朱棣面前刘伯温、姚广孝二人背对而坐,画出的城图分毫不差,都是八臂哪吒城,于是北京城破土动工。

如果俯瞰北京城的话,就是一个头朝南躺着的哪吒形象。前门是哪吒的头,东边的崇文门、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是哪吒右边的四条胳膊;西边的宣武门、西便门、阜成门、西直门是哪吒左边的四条胳膊;南边的德胜门和安定门是哪吒的两条腿。永乐年间的中轴线南起正阳门,北到钟鼓楼,这条中轴线就是哪吒的脊梁骨。紫禁城就是哪吒的内脏,皇上坐的太和殿就是哪吒的心脏,北京的大街是哪吒的骨架,小胡同是哪吒的血管。如果您觉得这太形象了,那后边我要说的肯定让您啧啧称奇,北京以前是有皇城的,皇城的四座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天安门和一段皇城墙遗址了,以前的皇城和紫禁城的城墙都是红色的,这代表的是哪吒的混天绫。北京的东边朝阳门外有一座东岳庙,修建于元延佑年间(1319年),是一座道观,现在是北京民俗博物馆,这代表的是哪吒右手拿的乾坤圈。北京城的西边阜成门内有一座妙应寺,因为寺内有一座大白塔,所以老百姓都习惯叫它白塔寺,这座大白塔修建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是由忽必烈请来尼泊尔的工匠阿尼哥设计的,经过八年的设计和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白塔落成。同一年,忽必烈又下令以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大圣寿万安寺,并且命人站在白塔下朝四个方位各射一箭,箭落之处就是寺院的范围,面积达到了16万平方米。单说寺院里这座大白塔,它象征的是哪吒左手拿的火尖枪。至此,一个极为形象的八臂哪吒城便呈现在了大家眼前。

插画by向朝晖

英公司欲推“云霄”航天飞机 4小时游世界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牛津郡的REL公司发明了一种能够由喷气式发动机模式自由转换为火箭模式的超级发动机,并计划将其应用在一款名为“云霄”的民用航天飞机上,以实现人类在4小时之内到达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梦想。目前,这款超级发动机正在接受严格的测试,一旦测试成功将有望在范登堡国际航空展上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