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范文
时间:2023-03-23 17:2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上好每一堂课,至关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组织得好坏,而认真备课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首先,必须熟悉各章的知识点,找出各章的重点和难点,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其次,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准备教学方法;再次,在课堂上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处于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沟通,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课堂互动教学法。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如讲一个新的知识,可以先提问学生:你期望Word文档排版成何种风格?这种问与答的导入方式能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或运用前面学到的有关知识加以编辑。如果遇到实际操作的讲解,可以运用相应的素材,将常用的操作合理编排,先进行操作演示,然后邀请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举一反三,遇到问题及时解决,融会贯通课堂知识点。
2、因人施教教学法。由于学生存在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别,这就决定了计算机教学需要因人施教。对于那些技能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有难度的课题给他们,并指导他们实践提高。比如说:在对高年级进行PPT授课时可以出示比较有难度的问题,如如何对幻灯片进行背景着色等;而对那些技能稍弱的学生就采取多辅导、多练习的方法及时巩固课堂所学,不断地培养学生取长补短、善于总结的能力,如如何建立一张新的幻灯片、如何在幻灯片中添加文字等,有效地提高综合能力。
3、形象化教学法。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辅助教学软件,可以增强感染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例如:给学生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知识,可以通过图形、声效等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将相关的主板、中央处理器、内存、显卡、声卡等图片,用幻灯片边演示边向学生讲解,比单纯抽象地讲授理论知识要形象得多。
二、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更新得都要快。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而言,必须通过在计算机上动手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消化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1、上机操作实践。每周的上机操作课都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完成的能力,绝不允许一人动手大家拷贝这种现象的出现。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独立工作、多动手的意识。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每次实验课,教师尽可能多地准备一些实验素材,让学生在实验课上有事可做并且严格要求学生做完上机实验所有题目后都必须获得检查结果,当场打分后方可离开。凡无结果或结果不理想者,必须补做或提供条件让其重作,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勤动手,也使学生们具有成就感,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上机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2、实训操作实践。除加强每个课堂实践环节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大作业或实训课题,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要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每次实训操作,若有的学生在某个环节的实验结果不正确,要严格要求他必须对实验结果及前面的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和改正,这样才能达到实训操作的目的。
三、不断自我提高,树立良好榜样
(1)爱岗竞业,不断提高。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的形势,对计算机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地再学习,将最新的知识带给学生;在计算机教学岗位上,不仅能主讲计算机理论课,还能参加实验课的指导;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不回避、不马虎,不断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向同行的老师学习,向实验技术人员学习。要干一行爱一行,在学习改进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篇2
关键词: 计算机课 教学结构 因材施教 学科整合 四个阶段
一
计算机课和其他课存在着许多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我认为在于其课程的实践性。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提高我校学生实践技能,按照中职计算机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自90年代起,我校在高中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为了教好这门综合性课程,我认为中学计算机课堂教学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算机教学结构不等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结构。对于中学生来说,计算机知识还是知之甚少的,因此四十分钟的教学结构的安排应为,传授新知识约十分钟左右,学生自己掌握新知识练习应两倍于传授新知识的时间约为二十分钟,少于二十分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不彻底。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花五六分钟的时间把新的知识再演练一边,同时着重讲清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最后利用剩余的时间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第二,强调传授新知识的时间与学生上机时间的比为一比二。计算机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接受新知识是听讲和操作的有效组合,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操作熟练的基础上的,没有上机操作,计算机理论就等于空话,学生通过上机练习,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巩固知识,才能明白知识的内涵。计算机课最显著的特点是注重实践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学生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是很低的,学生家长的计算机知识普遍很差,学生计算机知识来源主要是学校教育,所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必须当堂巩固,必须让学生有充足的上机时间。课堂上应及时发现问题,合理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某些突发性事情应对有方,不能随意呵斥学生,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异常状况,也应该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淡化课堂上出现的矛盾,引导学生朝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
第三,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从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是浓的,积极性是高的,表现为一下课就到计算机教室,但由于计算机在各学科中的位置决定了现有计算机课的非主课地位,加上学生对计算机课的认识,以及计算机课实践性和动手能力的特点、家庭计算机的不普及,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只能在课堂上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第四,充分展示老师的个人魅力。从这十几年来的实践中,我认为教师应掌握每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每堂课的内容不要多,教师既要讲清新知识的内涵,又要讲清操作要点及步骤,对于学生还没有完全弄清的问题,教师应在学生课堂练习中加以指导,及时解决。一堂课的成败,老师的驾驭能力非常重要。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次讲话,一举手一投足都展示在学生面前,老师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有条不紊地驾驭课堂,引导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去探索知识的潜力,提高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第五,计算机教学应该多的是要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而在此过程中则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应当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二
我在计算机课上,上课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演示阶段。
每节课上课前,我先把这节课的上课内容先介绍一遍或把实例演示一遍,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这节课所要学的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先思考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实现。接着我把整个操作过程演示一遍,边演示边介绍每一个命令或菜单条的作用,让学生记下来。重点是讲清知识结构和操作顺序和要点。花十分钟左右时间。
第二,练习阶段。
练习阶段,一般我布置两个课堂练习。一个是照着我的例子做一遍,另一个是要求更高一点的类似的实例。在这个阶段,我完全解放学生,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互相指点,可以自由离开座位,碰到问题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可以按照我演示的步骤做,也可以另辟蹊径,只要达到要求就可以。同时我开始巡视教室,及时解决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花二十分钟左右时间。
第三,评价阶段。
每节课留下7―10分钟进行学生课堂练习的评价。评价时,将完成好的学生作品演示给全班看,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让每个人知道了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同时还督促了学生在练习阶段要好好做。在这个阶段中,一旦发现学生的创新操作方法,就积极加以表扬,从而激励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索的氛围。另外,把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告诉同学,以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篇3
【关键词】计算机 学习环模式 设计
基于计算机课程的性质及学习环模式的特点,用系统设计的理念对学习环模式进行了改进,将学习环模式分为课前环节、问题呈现环节、问题解决环节和评价、反思环节,在教学应用实施中结合传统教学,将实施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
一、计算机课学习环模式的课前环节
课前环节也可叫做准备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环节重点由教师完成,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决定了下一环节的问题呈现,主要包括学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资料准备。
(一)学生分析: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设计和学生的特点是否相匹配,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分析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原有的技能和态度,每一个学生都会把他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带入到新的学习中,所以应明确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知识的相关能力,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怎样的“帮助”措施,了解学生对欲学习的新知识已经知道了多少,学习的态度怎样。
(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标准)之间的差距,是指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学习需要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分析现有的教学资源及受限原因,确定问题解决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应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可以为师生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也能为以后的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教师反思和修正教学过程。
(四)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应学习或掌握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对于学习内容的分析,教师可以准确地把握教材,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做什么”和“学什么”),明确教学内容里面知识、技能的关系,给教师提供了“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指导。
(五)环境准备:资料准备主要指为了创设情境、评价或测验而进行的课前资料的准备。例如,教授“收发电子邮件”一课时,要检查网络问题,事前准备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小组评测表等。
二、计算机课学习环模式的问题呈现环节
问题呈现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课前环节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的开始环节,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假设两部分。
(一)发现问题: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开始。在学习环模式中,问题是指要经过一定的探究环节(提出、假设、推论、实验),并能够解决甚至应用的问题。它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算术题、应用题、疑问或答题等。
在课堂学习中,所要学习的问题应通过设计实际情境或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境呈现给学生,问题的呈现是不定的,可以是教师提出,也可以是由学生提出,也可由师生共同提出。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中教学目的性强,都有着很强的知识性和技能性;学生发现的问题是发散性的,自由度大,一般需要教师的引导;师生共同发现的问题有着很强的随机性,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洞察力和应变性,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应及时地给予学生指导意见。同时呈现问题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来自生活经验、社会实践,也可以来自学科知识、新闻及文学作品,更可以来自教学中。
(二)提出假设:问题呈现在面前,因为问题是在情境中发现的,有着趣味性、情境性、真实性、开放性,学生的积极性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很渴望获得答案,那答案是什么呢。
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应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应帮助学生去考虑下面的几个问题:问题中的变量可能存在的关系?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关系?你如何证明这种关系?学生在提出自己关于问题的假设时,必须要清楚地阐明自己的解释和理由,如果不让学生阐述的话,学生就有可能不经过仔细的考虑而做出相关的假设,这样下去有可能变得毫无意义。
三、计算机课学习环模式的问题解决环节
学生提出了自己关于解决问题的假设,那么假设可不可行,对不对呢?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假设,收集数据,分析验证,组织结论,展示交流。这一环节是课堂学习中的重点环节,也是花费时间较多的部分。
(一)收集数据,分析验证:在此环节,学生为验证自己的假设,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或措施来收集一些数据。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数据的收集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文献法和访谈法。观察法是教学中经常使用而且是容易操作的方法之一,不同于我们日常的随意观察,它要求学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现象并收集有关的数据。实验法是在一定条件控制的观察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利用一些设备或材料,要排出一些无关变量的影响,控制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情况,形成数据,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二)组织结论:无论假设被证实正确与否,学生都要进行下一步的解释,形成结论。结论是指通过相关数据的推理、判断及归纳等过程得到的自己见解或创作,是学生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
篇4
关键词: 高中计算机 课堂教学 学生需要 高效教学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子设备。计算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更是再熟悉不过了,按理说高中生应该很喜欢上计算机课,可是,实际如何呢?高中计算机教师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了。从高中生学习计算机的情况来看,高中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加浓厚,而是恰恰相反。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逐渐减退,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对计算机课变得冷漠,不关心,最多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高中学生由于过了初中时对计算机课兴趣浓厚的阶段,学习兴趣消退,感觉乏味无聊。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能坐视不理,必须对高中生学习计算机的情况进行研究,找出解决方法,提高计算机课堂实效,使高中生不仅获得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与创新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我们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方设法解决高中计算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下面我结合多年来的高中计算机教学经验,就如何实现高中计算机的有效教学,强化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一、高中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高中计算机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实践学科。计算机教学主要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完成操作教学任务。增长操作性知识,熟练掌握常用的操作软件,完成实际操作。所以,计算机课程教学任务性比较强,目标相对明确,教学模块相对独立。
2.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比较丰富,如演示、讲解、练习、网络教学等。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计算机教学评价方式更灵活,不适用于传统的教学评级方式。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和使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计算机的评级方式适用于过程性评价和任务完成性评价。
根据以上所列举的计算机学科特点,我们无法采用传统的教学思维指导计算机课堂教学工作,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它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掌握,还涉及对技术的正确选择。我根据多年的教学高中计算机的经验认为必须把好计算机教学设计这一关,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发挥好学科的优势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根据高中生的需要,调整计算机教学
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生的需要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且现在的青少年,对自身的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渴望被重视,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成功,展示自己的能力,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在学习上,学生也有发表意见的需要,希望教师重视自己学习知识的需求。当教师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时,学生会感到自己被重视,身心满足,学习热情高涨,有利于学习效果的强化。但是,当自己的诉求得不到教师回应的时候,学生会感到无比失落,感到自己不受重视,进而对所学知识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厌学情况。所有教师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要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兴趣浓厚。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高中计算机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高中计算机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才能有效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把计算机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计算机是有用的,感受到计算机学科的实用价值。这样,高中生才会为教学内容所吸引,引起关注,提高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电子制作教学。比如:制作电子明信片、电子贺卡、制作学生的主页等。这些内容都是高中生感兴趣的,要开展这样的制作活动,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和软件操作知识,为了完成这些作品,学生会乐于完成哪怕是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所以,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高中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四、创设良好的任务情境,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篇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代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与此同时,计算机研究领域所涉及到的知识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这就需要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把握住计算机课程发展的脉搏,为计算机课程的发展铺设好良好的发展基础。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为保证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当将各个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详尽的展示给学生。但是,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受限于表现手法的单一性,导致学生只能够通过教师空洞的描述来进行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不能够通过观察具体的操作过程,来加深自身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对于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针对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展示性能相对较差的特点,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计算机教师就可以专门制作相应的课件,进行对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专门的进行对于互联网网络上的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的解读的下载,并将这些基础概念制作成相应的图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集体操作流程制作成一套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多媒体课件,直截了当的认识到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组成和运行流程,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2注重多媒体教学方式和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两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教学方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性知识,让学生具备该学科的基础性理论知识,为后续的学习过程打下基础;第二种教学法是采用微机室教学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提升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将课堂上吸取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计算机使用经验。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将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例如,可以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对计算机课程时间的合理搭配。具体的来说,教师在计算机课程开始之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对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研究制定,合理的进行计算机课程的设计规划,与此同时,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克服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高效的利用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首先,在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重点,充分的意识到所制备的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师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一种手段,不一定要拘泥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不要沉溺于对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的追求。在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把握好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学的核心内容,不可以的追求课件的外在表现形式,充分的发挥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其次,在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重点。具体的来说,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性强,这就导致大部分的教师在进行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添加进入了大量的内容,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难以把握住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重点,也发挥不出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多加斟酌,制作出重点突出的多媒体课件,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最后,在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考虑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还要注意到课程是否能够紧扣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实自己,把握住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不能够让多媒体教学沦为形式,切实提升计算机教学效率。
3结语
篇6
【关键词】职业学校 计算机应用 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32-01
当今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计算机的神奇魅力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培养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网络道德,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能学到一技之长,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成为每一位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教师的首要任务和面临的重要课题。
职业学校的学生进校时成绩普遍较差,对升学普遍都不报希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厌学情绪较重,整体素质较低。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教材特色,在五备(备学生、备自己、备教材、备教法、备语言)的基础上,采用“激发兴趣、分组协作、学生演示、教师辅导、归纳问题集中讲授”的教学原则和“任务驱动”的授课方式,尝试出计算机课的高效课堂新模式:“五步教学法”。
一、激发兴趣,明确任务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兴趣是学习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
而在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应遵循“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学中长”的思想,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完成任务相结合,必将有利地推动计算机课教学的开展。
例如在excel的公式应用教学过程中,首先,列出一张学生考试的成绩表,教师通过演示展现 excel 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让学生们有初步的认识,学生看到考试成绩原来是通过 excel 计算出来的,产生强烈的操作欲望,跃跃欲试。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下个人的总分(较简单的任务)和平均分,来满足学生“一试身手”的愿望。
二、合理分组,团结协作
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掌握知识及技能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不同的需要,在分组时一定要合理分配,组长要选择一名水平相对较高,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担任。组员有问题,可以寻求组长的帮助。组长解决不了,可以让组员参与讨论,在组内得到解决。经大家讨论仍解决不了的,组长向教师汇报,由教师来解答或是组织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三、学生当堂演示,教师适当讲解
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来的讲授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角色由原来的讲述者变为引导者、促进者。“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鼓舞学生。”在教学中要注意:由于学生间的水平差异,导致有的学生已经完成任务了,有的没有完成或完成的不好。这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找有代表性的学生来作演示并适当讲解指导,借助演示和讲解,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印象深刻的概念,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
四、学生消化吸收,教师巡回辅导
演示结束后,根据学生的掌握反馈情况,教师应布置一些上机作业让学生练习。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从深度、广度上都要上一个台阶,并注意“变式”的应用,使学生真正能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加以提高创新。就学生而言,学习中获得的感知必须多次重复呈现,才能促进理解,而理解的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牢固掌握,有利于技能技巧的培养。通过练习不但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一丝不苟的作风。
在完成作业期间,教师应注意巡视辅导工作,随时解答学生作业中的疑难问题。
五、教师总结评价,扩展学习
经验
在学生实习操作一段时间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做最后的知识性回顾,及时对成果进行总结和反馈,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形成正确的技能技巧,又能通过良好的实践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知识能系统地留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篇7
关键字: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一、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问题一一探究”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信息能力。该教学法的应用,重点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而“任务”的好坏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设计任务应遵循以下六点原则:
趣味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儿童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必须使他有丰富多彩的,引人人胜的精神生活。”因而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目标。
实践性原则。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让学生以“任务”为主线,上机大胆动手实践,教师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加工信息,掌握专业技能有显著的效果。
合作性原则。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能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与人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合作能力的提高。
整合性原则。设计任务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性,把信息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看作一个整体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认识到课堂引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引入部分,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使他们乐学。总之,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三、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差异性指导
由于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进行互相激励。一个阶段后,使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通过《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前四章的实践发现,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进度是大不相同的。教师在巡堂时,对于速度比较慢,或者方法不正确的小组,及时地给出指导意见。对那些速度很快,或者方法大体正确的小组,提醒他们答案是否唯一,或者有没有疏忽的地方,这也可以看作是对课堂内容的拓展,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教师通过对不同小组采取不同的指导,使得速度慢的小组不会失去信心与耐心,也避免了速度快的小组形成无事可做的局面。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行多样、灵活的教学评价
单元测试+期末考核。我们为每个学习单元出一套测试题,在单元最后一节课上,让学生通过网站做在线检测题的形式来考查,在线检测有以下优点:(1)依据提交答案计算并统计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在线统计学生测试的正答率,教师选择正答率低的题目进行讲解,便于为学生查缺补漏;最后,将每个同学的单元测试成绩算出平均分,并结合期末统一考核成绩,共同记人过程性评价所得分数。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3-0563-03
国外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做了大量研究,通过建立相关的标准,实行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比如,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联合有关团体制定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详细规范了师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构成和要求; 2005年美国教育部颁布《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因特网、法律和当代学生变革展望》,提出今后发展教育技术的七项行动建议;2010年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正式了题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围绕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和建议。这些文件对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一体化促进作用。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教育部高教司1997年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的地位;2006的“白皮书”,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2009年出版《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书,提出和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这些文件为推动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在“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问题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1 数据调研及分析
通过对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等新疆5所高校不同年级的750余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研了解到当前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并在学生学习方式、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广泛征求了各专业大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论文针对不同族别的学生作了调查,他们最早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各不相同,30%的学生小学就开始学习计算机,36%的学生初中开始学习计算机,23%的学生高中才学计算机,11%的学生大学才学计算机。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各异,进入大学后他们的计算机水平也都参差不齐,27%的学生水平较低,67%的学生水平一般,只有6%的学生水平较高。
新疆属于边疆地区,教育资源比较薄弱,为了解学生族别与其接受计算机普及性教育的起点是否有关联,本了相关的数据分析,如图1所示:不同族别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时间起点差异不是太大,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小学就学习计算机的学生都在30%-40%之间,中学开始学习计算机的学生达60%左右,只有10%左右的学生大学才接触计算机。可见新疆不同族别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普及教育较为公平。
为了解接触计算机时间的早晚对学生在大学阶段学完计算机课之后的计算机水平是否有影响,本了对应分析。如图2所示,从小学到高中来看,接触计算机时间越早,大学阶段计算机越容易达到一般的水平,但是要达到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却并不受接触计算机时间早晚的影响。而大学才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无论要达到哪种计算机水平都会受到较大影响。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与学都在理论与实践上脱节
本次调研了解到,在教学中理论课与上机实验课的时间分配方面,7.5%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太少,实验课太多;51.6%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太多,实验课太少;只有40.9%的学生认为理论课与实验课时间分配合理。在学生作业方面, 62%的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与现实生活不相关,38%的学生认为作业与现实生活相关。分析数据可见,新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理论课与上机实验课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学生作业存在理论与生活实践联系少的问题。
2.2 课程考核标准不统一
本次调研中当被问及“你所学计算机课的考核方式是什么”的时候,30%的学生回答是上机进行CCT考试;46%的学生回答是理论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4%的学生回答是仅进行理论考试;20%的学生回答是平时成绩加期末上机考试。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各高校对计算机课程考核的差异性可见一斑。对于计算机课程考核没有标准统一的要求,形式各异的考核结果不具有参考价值,不但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能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几点建议
3.1 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本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看法作了统计,认为即使非计算机专业也有必要开计算机课的学生达到95%;而图3也显示,即使不喜欢计算机课的学生,也有82.79%的人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开设此课。可见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都很重视计算机课,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
3.2同步学习,异步练习
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应该尽量实行同步学习,异步练习。老师讲课时学生统一探究学习,激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取长补短。教师布置课堂练习或者课后作业时分层次布置,在达到最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于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争取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都有进步,都能学有所获。
3.2.2 为学生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
为了解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生各自喜欢怎样的学习群体,本了相关调查统计。如图4所示,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几类学生选择一个人自学的均不到10%,选择全班同学一起学习的学生也都只占10%左右;计算机水平一般和水平较低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在老师的辅导下学习;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兴趣相同的几个人讨论学习。大多数学生都喜欢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学习或者与兴趣相同的几个人一起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时间,并积极辅导和引导学生规范练习。课堂之外适当组建几个兴趣小组,让那些对计算机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分组探讨,相互督促学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力。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学习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3教与学都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里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从三方面考虑。第一,教师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分配上要尽量合理。既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需要分配合理的时间让学生上机操作,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第二,理论要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课堂教学时老师应尽量多用案例教学法,而在给学生布置练习作业时,将生活中涉及到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贯穿到作业中,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第三,不但要以理论指导实践,还要用实践来检验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3.4计算机考核标准统一化,方式多样化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性、系统性教育课,涉及知识点多,注重基础教育和实践。根据该课程特点,需要检验学生是否达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性目标,所以理论考核是必须的;作为应用基础课需要检验学生能否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所以上机考核也是必须的;作为计算机文化的系统性教育课,要考核的知识点较多,在短时间内既要考理论又要考实践能力,很难做到公正有效的考核,所以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来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真实水平。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但一定要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考核过程,不但要在理论上进行考核,还要在实践上考核;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考核,还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
4 结束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是大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必备的基本技能,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正在蓬勃发展,新的系统与软件不断更新换代,所以在学习本课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现有的软件如何使用,重点还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以便他们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是计算机在不断地推陈出新,要求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能满足新时代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晓华,刘树娴.新疆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3):75-76.
[2] 龙映宏.浅议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6):4479-4480.
[3] 朱雪莲.新生计算机水平及分层试点教学调研与分析——以新疆艺术学院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2(9):42-44.
[4] 郭键,董萍萍,辛向丽. 国内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对比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0(9):42-46.
[5] 王晓勇,方跃峰,肖四友,梁越.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1(7):39-42.
篇9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篇10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效性对策
目前,不少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低效,课堂时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我国古代教育大师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老教育家陈鹤琴也告诫我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几年, 笔者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与读者共飨并谋求继续探讨。
一、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1.课堂受破坏,教学时间打折。
中职学生进校门槛低,素质差异大。另外,计算机课堂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学生可以自主操作电脑进行任意搜索或玩游戏等。这些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将会出现很多问题。学生不但不认真听讲,反而干扰教学,如讲话、玩游戏、上网等。出现此类情况,绝大多数教师会停下来,暂时地“管一管”,防止课堂失控。但就以传授计算机知识、发展计算机能力的课堂而言,这样使教学时间打了折,课堂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未能得到充分的学习与发展。
2.师生缺乏活力,教学实效较低。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互为联系的双向过程,任何一方的因都会引出两者的果。中职生素质偏低,其表象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内因是其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等,以致学习兴趣淡泊,不会质疑,学习缺乏韧劲,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往往会导致教师失去原本高涨的教学热情,而以敷衍的态度来应付教学,教师、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活力,课堂实效自然较低。
3.教师能力欠缺,教学效果较差。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又是课堂教学的执行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来教,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譬如,教师缺乏讲授能力,不能简明扼要地表达;捕捉学生的敏感度差,不能及时地了解学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课应变能力差,缺乏教学机智等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教学能力欠缺,是课堂实效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提高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实效的对策
笔者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对策,努力使课堂实效最大化,即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学到尽可多的知识与技能,身心得到最大的发展。
1.有效组织课堂,防止“不务正业”。
良好的课堂秩序行为管理是课程顺利进行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效能的保证。
(1)防止学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可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求知欲,让学生满腔热忱地投入到学习中;要求学生不自满、向纵深发展,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精益求精;用提问、眼神、语言的高低音调来调节课堂的氛围,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通过分层教学、项目分工合作等,使每位学生都有努力的方向与目标,使其有事可做。
(2)精心教学设计,减少低效环节。课堂的实效性来源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减少低效、无效的环节。一堂课分哪几个大的步骤,每个步骤又分哪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教师一定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
2.担负第一责任,用心课堂教学。
任课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将每一堂课上得更好,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应用最坦诚的心,最饱满的热情,最充足的准备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课堂会因用心而灿烂,会因用心而有效。懒惰的思想导致懒惰的行为,懒惰的行为滋生不良的反应。学生能力有参差,但“有教无类”、“循循善诱”是教师的信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不要责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只要想想:为什么有的老师在同样的条件下能深受学生的欢迎?
3.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课堂实效。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本领。教育心理学指出,教师必须具备下列各个方面的业务能力:一是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二是言论能力;三是善于了解学生个性和学习情况的能力;四是组织能力;五是思维的独立、创造性和想象能力;六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师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教师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