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时间范文

时间:2023-03-29 09:2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捐献时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捐献时间

篇1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兼商会会长

法国百富勤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兼总经济师陈兴动,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他回忆在北大读书,就是因为原北大教授、现中国人才研究学会副会长王通讯的一次演讲,从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学习观。

当时,王通讯在演讲中说:“现在你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学英语,算一下,如果考90分只需要花100个小时,但是要考到95分就需要200个小时,90分和95分只是5分之差,却要多花费100个小时,值得吗?为什么不拿出这100个小时再去学一门课充实自己呢?”

陈兴动就是被这段话打动了,后来,除了经济系的课程外,他还选修了生物、哲学、历史、地理、语文写作等课程,经常跑到其他系去上课,学得比那些专业的学生还认真。陈兴动认为,这种多元学习扩大了自己的基础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和思路,对日后的事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世人都喜欢夸耀自己见多识广,但对于一个志在成功的人来说,需要的不是夸耀,而是真正的见多识广。因为创业中的信息,其实就来自于眼界视野,Idea的产生,经常需要外界的刺激和触动。

人生开放所带来重要优势之一,就是帮助我们拥有广阔的视野,并获得最广泛有用的信息、资源、机会。

开拓视野,打破视野时间和空间限制,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读书。

书是人类文明、经验、思想、智慧的传递工具。总理的座右铭就是左宗棠的名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万卷书,神交古人”。杜甫也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读书带来最重要的东西,不是“下笔”成文的素材和技巧,而是“下笔”挥就人生的思想、灵感、信息、经验、智慧。

简单说来,读书的功能有两个方面:

――实用功能。提供打破时间限制的智慧和信息,承载超过个人容量的知识和技术,成为人生教材和信息传递平台,能为我们破除视野中时间和空间的“盲点”。

――修身功能。读书能够修身养性,能够陶冶性情,能够供人娱乐休闲,是很好的精神食粮,这能让我们超越性格和情商上的盲点。

开卷有益,多学博知,这是古今不变之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事事亲为,不可能走遍世界上每个重要的角落,更不可能将整个世界都放在视野之中。而几本书往往就能跨越浩瀚的时空,让古今中外的智慧汇之于脑海;几份报纸就能跨越地理,让世界大事尽现眼前;甚至你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能连接整个世界的各个角落。

篇2

2009年4月26日,“庆五一、送健康、献爱心”天士力集团向天津市劳动模范捐赠仪式在天士力现代中药城国际交流展示中心隆重举行,天士力集团总裁吴遁峰代表全体员工向天津市劳动模范赠送价值人民币250万元的健康食品白芦笋罐头28000听和现代中药藿香正气滴丸28000盒,市总工会黄淑玲副主席代表劳模接受了捐赠。天津市总工会经保部部长葛英秋、天士力集团常务副总裁张建忠、天士力医药营销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李荣、天士力医药营销集团副总经理李强和40名天津市劳模代表共同出席了捐赠仪式。

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在推动社会改革发展中,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是一个时代的先锋人物。他们的自强不息、脚踏实地,锻造了劳动者的高尚精神和品质,昭示着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体现着人才宝贵、创造着伟大的社会风尚,推动着社会向前走、向高处走。他们的精神不仅仅代表着一个时代,更镌刻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中,还将激励着一代代更多的人。

天士力成立十五年以来,坚持打造现代中药第一品牌,不断推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战略目标。从现代中药扩展到生物药、化学药、特色专科医疗行业,形成以医药为主要领域的生命安全产业板块,并逐步进入保健品、健康食品、化妆品、安全饮用水等生命健康产业领域。形成一个以大健康产业为主线,以制药业为中心,标准化种植、加工相配套,贯穿研发、生产、营销等整条产业链的高科技企业集团。

在天士力集团迅速成长的过程中,一直不忘回报社会、回报消费者,多年来热心于公益事业,分别向中华慈善总会、全国妇联、全国政协、各地的敬老院、干休所、下岗女工、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捐钱捐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天士力集团董事长闫希军先生也因此荣获“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的荣誉称号。此外,天士力集团还荣获天津市“首届慈善之星”荣誉。近10年来,天士力集团为社会各项公益事业捐赠总额达1.7亿元。其中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捐款赠药总价值1106.4万元用于抗震救灾和支援灾后重建。

本次捐赠的现代中药藿香正气滴丸是天士力集团的主打产品,是目前市场上藿香制剂中唯一的滴丸剂型,滴丸剂型溶出迅速,起效快;不含酒精,口感好;新型包装方便携带。用于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白芦笋罐头是天士力集团健康食品板块佰士力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健康食品,芦笋的营养价值最高,被誉为“蔬菜之王”。是典型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篇3

一、深入理解初中政治开卷考试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初中政治开卷考试的评价方式,为政治课教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开卷考查不是要求的降低,恰恰是对学生能力的更高要求,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判断、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目的是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具有知识、能力和潜力的学生。可以说开卷考试试题比闭卷考试试题难度更大,知识面更广,要求更高。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求实现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对于结果性目标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应用、技能的形成,阅读能力的具备是物质基础。对于体验性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学生的感受、认同、反对、欣赏、热爱、树立等心理行为的发起是与阅读水平成正比的。初中生在思想上比较单纯幼稚,对外界新奇有趣的东西比较容易接受,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对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有较强的批判意识,但辨别能力不强;具备了浅显的理论分析能力,但观点片面,不深刻。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阅读文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根据近年来政治开卷考查反馈的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政治过程中存在一个重要不足就是对政治文本知识的理解和语言的驾驭能力还十分缺乏,说明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解决政治问题的方法还有待于提高。而阅读是基础,没有文本的感知,技能难以养成。探究性阅读的提出,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政治教学,强调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自主、研究和创新,对实现政治教学的知识、能力与人文目标,具有划时代的积极意义。

二、思想政治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初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单调、乏味的现象,忽略了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主要是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忽视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学观念方面的、教学方法方面的,但我认为还与我们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重视课内、课外阅读有关。有人一提起阅读,就只认为是语文方面的,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写作能力,不能只靠课本的几亩口粮田,而应该大量增加课外的阅读面。但却不知道对于学生学习政治、学好政治也是一样的。正因为对现有教材阅读能力的不足以及对课外阅读的忽视,所以学生上课发言时无话可说,即使有话可说也是泛泛而谈,教师上课讲一些观点学生接受时也是十分吃力,什么双向交流、什么师生互动,都成了一句空话,结果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课堂上死气沉沉,老师讲得吃力,学生听得乏味,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大打折扣。

三、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践行阅读教学

第一,深入研究教材,通过扎实的阅读把教材读透。

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不仅对学生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对学生的中考有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发展也很有利。因此,教师应该充分使用好政治课本这个“本本”,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渗透对学生阅读政治课本的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阅读、理解政治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自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思想品德教材更趋于灵活、实用、与社会融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征。现行的思想政治教材变化最大的是删除了原教材的“练习”,增加了“阅读与思考”。教师应联系新教材的结构特点,把握教材的整体性,充分认识“阅读与思考”在教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新教材按字体的格式和变化,在教学内容结构方面分为主题探究、情景导入、阅读与思考、正文、典型事例五个部分。各部分有其相应的功能,适应教与学的需要,使教学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和基本要求更清晰,教师更易把握。“阅读与思考”从功能上取代了原教材的“练习”,但它与“练习”相比,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程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思考,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

第二,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抓重点,找联系,激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思想品德课本不像小说、连环画那样具有很强的故事情节、轻松有趣的语言,有部分学生认为现行的课本内容过于抽象,抓不住关键的知识点,案例、图片不能用较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清楚,从而产生畏惧、厌烦情绪。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缺乏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着力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教材中含有较为丰富的诱因:案例故事的生动性,名人名言的哲理性,“想一想”“议一议”的探究性,插图、照片的直观性,相关链接的权威性,是激发阅读动机的有利条件。学生在动机的驱使下阅读,并体会到一种阅读的成效感、阅读的乐趣,因而变得乐于阅读。另外教师还应从报刊、杂志中精选出与课文有关的阅读内容,在课堂中安排适当的阅读时间,久而久之,就利于形成阅读习惯。如我在讲“爱国主义”这个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含义,例举了“阿拉法特的头巾”并提问: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阿拉法特,为什么不管在什么场合总是围着一块头巾,而且将左耳露出?学生虽然在电视中经常看到阿拉法特的这种装束,但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因此注意力空前集中,兴趣倍增。这时我饱含深情地解释道:阿拉法特所围的头巾白格代表居民,红格代表沙漠中的贝都因人,黑格代表农民,他把左耳故意露出,使头巾呈不规则的巴勒斯坦地图形状。阿拉法特将代表其国土的围巾日夜顶在头上,以示不忘复国之志。在学生震惊之余,我将问题引向深入:“阿拉法特出身富裕的家庭,30岁时就成为了百万富翁,是什么力量使他放弃享乐的生活而投身于充满流血牺牲的中东战场呢?”通过这一事例的讲解,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到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通过阅读――分析――内化的活动设计,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实现学习目标。

第三,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分析标题,精读概念。

标题条目是标题的外在形态,是内容的载体。只有剖开“形”才能抓住标题的“眼”而后才能入“神”。思想品德学科中概念特别多,几乎贯穿全部的教学内容,而且又较为抽象,学生很难记忆、理解。但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双基”的掌握和对课文中心及论点观点的接受。在阅读思想品德概念时,主要抓住关键词,分清哪些是修饰词,哪些是表示范围的,哪些是揭示内涵和本质特征的,词组与词组间是并列关系还是否定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剖析词义、理解词所表达的内容。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还要经常进行对比阅读。如国体与政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悟性,能在遇到一个新概念时较敏锐、准确地抓住关键词,较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的特征。

(2)重读关键词,帮助学生抓住知识重点。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最、首要、前提、基础、基本、关键、核心、主要、主导、实质、本质、根本、根源、标志、目标、目的、原则、源泉、决定、第一,等等,就属于“关键词” 。教材中的关键词是很多的,它们在课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重读关键词的方法,暗示学生要抓住这些知识的重点,或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对关键词划上点、线、圈、勾等着重号,或用彩色把关键词加以突出。

(3)运用图式,强化记忆。

阅读需要有思考伴随。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图式。图式法的运用,能使具体的内容与抽象的内容拉近距离,有利于对某些思辨性的问题进行推理,有利于集中阅读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对阅读内容迅速而准确的记忆。

篇4

关键词:VBA;自动阅卷;操作题;Excel对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255-02

一、研究背景

目前,Excel软件操作题是计算机能力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个必考内容。操作题的阅卷主要依靠人工,这就容易出现漏判、误判、给分不公正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利用Office软件自带的VBA宏指令,对Excel设计一个集判卷、成绩统计为一体的阅卷系统。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在改卷、成绩统计等方面实现了自动化,减轻教师在各个考试环节的工作量。

二、Excel操作题自动阅卷技术分析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VBA)是Visual Basic的一种宏语言,由微软开发,并在其桌面应用程序中执行通用的自动化任务的编程语言,主要用来扩展Windows的应用程式功能,特别是Office软件。Excel自动阅卷软件通过使用VBA程序,可以随意控制文档中的内容,包括格式、图表、域等各个对象属性信息的获取,还可以使用内置函数,比对试题要求进行自动评分。根据我校现状,要做到每场考试题目不一样,而且方便出题、改卷,我们采取了总框架不变,根据题目、细则、专业,微调程序以适应考场,从而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

对Excel文档进行自动阅卷,在以下方面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把Excel文档对象属性提取出来,对考生的Excel文档操作结果进行判断;掌握对象属性的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该对象与其他对象的关联及访问该对象的一些特殊设置;制定合理的评卷标准和策略,使系统对Office文档的自动阅卷更客观。

三、Excel操作题自动阅卷软件的实现算法

Excel中对工作薄、工作表、菜单栏、工具栏、窗体、数据等一切可控制的元件,都有相应的对象描述。可将Excel文件的阅卷内容分为判断结果、判断格式、判断操作、判断函数几种,采用不同的评分算法,从而获得合理的试题得分。下面主要介绍实现自动阅卷软件的相关算法。

1.单元格格式比对算法。在Excel中,单元格格式操作是经常使用的,包括设置单元格字体样式、数值格式、单元格对齐方式等。试卷操作题通常要求对指定区域进行格式设置,设置后的结果自动保存在单元格区域中。考试中,如果考生在对应的单元格区域操作错误,或者只对部分区域进行操作设置,使得在对该区域进行判卷时容易误判,造成评分方式不合理。因此,该软件采用单向比对的方法对知识点进行评分。

2.单元格区域定位算法。此类算法是由学生操作错误,在工作表中多插入或多删除一行或一列,使得整个数据与比对样本区域的位置错位。自动阅卷软件通过提取特定数值来判断单元格区域的对象,在工作表中搜索某一单元格的Range对象,如果找到该单元格,就验证该单元格Range对象的Value值,否则显示未找到对象。因此,可以利用Current Region属性,搜索得到单元格数值所在的区域范围,在软件中的对应知识点区域对其阅卷评分。

3.对工作表、图表、数据分析部分采用的算法。Excel工作表考点包括插入、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工作表等操作;图表部分的考点包含图表类型、图表格式、图表生成、图例格式等;数据分析部分的考点包括排序、筛选、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等。此部分评分的算法相对简单,只要读出考生文档中的相关属性值,比对Excel文档对象相关属性标准答案的关键词即可。

4.基于规则的容错算法。Excel考题中,经常出现一个知识点会涉及多个操作步骤。比如,以分类汇总为知识点,首先按照题目要求对字段关键字进行升序或降序,然后根据题目对所需的关键字进行分类汇总。判卷是需要在Excel单元格区域内比对至少两个属性中的对象。考生操作此类题目时,如果操作顺序不同,会造成最终结果错误不能得分,这对考生不公平。对于此类型操作题的判分方法,我们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知识点划分不细,是此类型误判的主要原因,一个知识点对应多个操作,容易产生连带错误,造成误判。因此在判分时,将每一步操作分为一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对应一个分值。以上述分类汇总为例,将该操作步骤细化为四个知识点,一是主关键字排序,二是主关键字的排序方式(即升序或降序),三是分类汇总的关键字,四是分类汇总的排序方式,分别对应不同的分值。考生只要完成任一知识点的操作,就可获得对应知识点的分值。此评分方法比较合理、公平,可以有效地避免因连带错误产生的误判。

5.利用兼容多种公式的正则表达式,判定公式、函数表达式。Excel的公式和函数是操作题的一个考核重点,其结果的复杂性是误判产生的原因之一。此部分主要是考核学生掌握Excel的公式与函数情况,对EXCEL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实际上是利用公式或函数的表达式对单元格进行操作,而非简单地计算结果值。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通常缩写成regex),是指一个用来描述或者匹配一系列符合某个句法规则的字符串的单个字符串。以Excel公式为例,“=sum(A1:b1)=sum(a2:b2)”,若以正则思维来匹配两个公式,只要它符合“=sum(A[1-9]:B[1-9])”(其中[1-9]表示数字,此字符串仅为表达正则思路)即可。因此,利用正则表达式,可以匹配规律相同的同行或者同列公式,能够克服检查无数单元格需要不同编程代码的瓶颈。在自动软件设置的参考答案中,不可能将所需表达式的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因此,单纯地采用公式表达式比对的方法,很难实现对试卷的公正评判,为此自动阅卷软件设计了一个给分算法。仍以上述例子的实现算法来分析:利用单元格对象的属性判断该单元格内的结果,是采用公式或函数表达式,还是常规数。如果结果为TRUE,则进一步判分,否则退出;给出根据试卷Excel文档中单元格内的数据,比对用标准公式给出的相关数据计算结果值;给出考生在Excel文档中使用的公式,得出相关数据的结果值;比对用标准公式计算的结果值和考生使用的公式计算得出的结果值,结果相同给分,否则为0分。上述算法,可以解决软件不可能穷举所有公式表达式的问题,进一步验证考生是否使用公式进行计算,而不是在单元格内直接填入计算好的结果,同时也能判断出考生使用的公式是否正确。

四、Excel操作题自动阅卷的实现

在设计Excel操作题自动阅卷软件时,我们考虑到既能方便教师批改试卷,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判卷,查看每个知识点的得分情况,因此,分为Excel文档批量改和Excel文档单个改两个部分。教师可以选择任意一张或全部考卷,进行自动阅卷,系统显示所需批改Excel试卷的份数,自动批改Excel试卷。程序自动比对学生试卷与考题试卷,完成评分过程,改卷结束,自动链接到Excel文档,显示改卷结果分数,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路径,保留试卷批改结果(自动生成文件名专业-Excel.xls)。学生可以指定所需批改的单个Excel文档(在学生试卷内的某个Excel文档),显示每个考点的得失分结果。

五、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利用VBA对Excel操作题进行自动阅卷评分所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该系统在自动阅卷方面能够较好地满足计算机基础考试中的自动阅卷要求,但其在某些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以期能够日趋完善和稳定。这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阅卷工作,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可以对其他考试实现自动阅卷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量,詹国华.开放式、智能化计算机考核阅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37(10):147-150.

[2]李旌燕.EXCE操作题自动出题和自动阅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沙:中南大学,2009.

Based on the Rules of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utomatic Marking Software Excel

LANG Bo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0001,China)

篇5

外界将这一消息解读为中国器官捐献和移植事业即将进入转折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国人体器官移植总量目前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中国每年约有150万人需要器官移植,但每年仅有1万人能够接受移植手术。

为缓解差距巨大的供需比,中国过去长期依赖死刑犯器官捐献。随着中国各项建设的推进,建立公民器官捐献体系成为必然选择。

2012年两会上,黄洁夫曾表示,器官紧缺是中国器官移植发展的瓶颈,由于缺乏公民自愿捐献,死囚器官成了器官移植的主要来源。在卫生部和红十字会组织下,中国即将建立器官移植应对系统。

为了在国家层面建立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的正规渠道,自2010年3月以来,中国已陆续在20多个城市试点人体器官捐献。经过两年多的尝试,这些试点城市摸索出了怎样的经验?中国即将建成的器官捐献体系还面临哪些障碍?作为器官捐献试点过程中基层的工作人员,每一个试点城市的器官捐献协调员,无疑有着最深刻的体会。

“零捐献”这一年

刘文华是南京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助理,从2010年3月开始,他有了一个新身份:器官捐献协调员。南京是全国第一批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城市,上述新“工种”应需而生。

作为最初接触到潜在捐献者的工作人员,协调员的设置被视为建立器官捐献体系的关键一环。而在启动试点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南京没有实现一例自愿捐献,其他试点的城市也陷入了类似困境。

回想“零捐献”的压力,刘文华告诉本刊记者自己从未丧失信心。作为南京市当时唯一的专职协调员,他对试点器官捐献的艰辛估计充分。在“零”记录的日子里,他实际参与协调了20多例,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他分析发现,捐献未果的主要原因是潜在捐献者直系亲属和其他近亲属的传统观念,“因这一原因失败的案例占80%”。

刘文华对本刊记者回忆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案例。在试点初期,有一名35岁的女性突发脑溢血导致脑干功能丧失,上了呼吸机,医院的兼职协调员把相关信息告诉了她丈夫,后者与刘文华见了面,了解了具体捐献程序,基本同意妻子去世后器官用于捐献。但死者的父母坚决不同意,认为女儿生前受了苦,一定要完整地回老家办个风光的葬礼。刘文华最终没有做通工作。

死者亲属担心舆论压力以及死后火化时器官要完整等社会伦理习俗,始终影响着器官捐献。“另一个案例是死者的妻子等直系亲属全部同意,但死者的舅舅不同意。从法律规定来说,舅舅无权干涉。但是,这位舅舅是家里说了算的,还给死者的妻子撂下狠话,‘你胆敢在医院办捐献,别怪我不客气’。”

当下的器官捐献原则要求必须征得家属同意。刘文华说,有几次死者的器官适合捐献,却找不到家属,比如死亡的流浪汉,即使器官条件再好,如果联系不上家属,也只有放弃捐献。

还有一例没实现是因为某家医院和潜在捐献者家属间有私下承诺,表示要在捐献后进行经济补偿。刘文华得知此事,坚决中止了该案例的协调。他告诉本刊记者,这种私下承诺,说明在协调员去医院协调前,医院的前期沟通没有规范化,一旦医院和家属之间有不规范的承诺,就会对实现捐献造成很大的风险。

实际操作中,有偿捐献的想法总会不时出现在协调过程中。刘文华说,虽然强调的原则是“自愿”、“无偿”,但一些死者的家属还是会提出相当高的物质补偿要求,超出红会的实现能力。

“劝捐”的误解

2011年7月1日,刘文华终于在南京鼓楼医院“见证”(此为器官捐献工作官方用词)了试点以来南京首例器官捐献者的捐献全过程。这一次,是捐献者的儿子林涛主动与他沟通,替父亲林彬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同时林涛自己也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

除了林彬父子自身对器官捐献理念的认可,林彬的直系亲属较少也使得协调工作相对单纯。刘文华坦言,从林彬实现捐献到现在,由他成功协调实现的11例捐献案例中,多数情况都是捐献者的直系亲属比较少。

“器官捐献协调员最重要的就是做‘人’的工作,了解潜在捐献者家属的心理以及家庭结构,帮着解决观念问题。”对刘文华来说,每协调一例,就要了解一部家庭史,包括潜在捐献者与配偶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与兄弟姐妹的关系。“因为法律规定得很清楚:配偶、父母和成年子女均要以书面形式表示同意才能实现捐献。”

“比如捐献前说是已经离婚了,但有些农村居民是实际分居而没有领离婚证,如果后来妻子跑来说‘你把我丈夫的遗体捐了,没征得我同意’,那我就违法了。”刘文华说。

试点以来,有些媒体把协调员称作“劝捐员”,刘文华对这一称呼十分反感。“一听到就觉得毛骨悚然”。“劝,说明有利益驱动在里面,但事实上,我只是告诉他现在有器官捐献这么一条道路可以选择,选择与否完全在于家属的态度。一旦选择,协调员协助着往下走,不选了,协调员便退出。我并不‘劝’,只是负责传递信息。”刘文华要求本刊记者强调这一点。

“劝捐”的误解尚未消除,让刘文华更头疼的是几乎每天会接到要求出卖器官的电话。“问我要器官吗,价格多少等等,说家里经济困难,想捐一个肾。”刘文华总是答复:“自愿、无偿、死后捐献是红会的原则,活体捐献肯定不接受,而且这样做是违法的,也影响健康。”即使如此,有些人依然穷追不舍,“说反正有两个肾,可以卖一个”。

“全程见证”考验协调员专业性

尽管刘文华将器捐协调员定位成信息传递员,在操作中却远不止信息传递这么简单。一旦捐献者家属与红十字会签订了捐献协议,协调员就要代表捐献者的家属走过器官捐献的整个过程:进入手术室后,专职协调员首先表明,他将见证器官捐献整个过程,并要求医生以人道的方式获取捐献者的器官。随后开始对整个医疗过程进行组织安排,主要是指技术上的程序。

“按理说,协调员不应该来组织这个过程,怎样获取人体组织在医学上本来就有明确程序,但是相关医务人员第一次常常并不知晓如何操作。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我国医院主管部门对于怎样获取人体组织缺乏必要的专门培训,医院的医务人员甚至会在获取组织的过程中向我问及医疗上的问题。”刘文华说。

作为全程“见证”者,协调员对于捐献后的器官如何分配还被赋予了建议权。“比如,市里的某家医院确定可以实现一个肝两个肾的捐献,首先就会向省一级的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上报,同时报给省卫生厅,省卫生厅根据综合考虑,决定将肾脏给某一家医院,同时询问红会的意见:肝脏给另一家可否?这时,协调员可以提出建议。”刘文华解释。

一般原则是“就近”,器官在A医院获取,就在A医院移植,如果A医院消化不了,还是本着“就近”原则,在附近医院中选择对器官捐献比较积极的医院。“协调员的建议权在器官分配过程中有实际作用,目前器官分配的方式还是有‘商量着办’的感觉。”刘文华说,“当然,实现捐献后所有器官的分配去向都已存档,都要经得起推敲。而且随着全国统一的器官分配系统正式出台,靠人治、靠商量的状况会发生变化。”

2012年9月21日,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明确,今后进行器官捐献必须有专职协调员见证,这对协调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挑战,除了上述涉及的“获取”、“分配”等关键环节,协调员不仅要具备医疗知识,还要熟悉相关法律知识。

“比如捐献者死于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涉及交通法以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等问题。家属总担心器官捐献后会否影响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协调员要做到确保器官捐献绝不会影响交通事故认定,这也是一大原则。”刘文华表示。

他说,对于协调员的“专业性”,在很多关键问题上,国内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共识。“试点初期协调员没有系统化的培训蓝本,都是一边做一边整理出来的经验。”直到2012年3月召开全国深化器官捐献试点会议,才将协调员的工作包括器捐的流程等以国家文件形式正式规范起来。“以前是各地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更具可操作性了。”

部门协作问题待解

目前,各试点地区的专职协调员人数一般仅为数名。在江苏省内,除刘文华外还有4名专职协调员。而这个数字并不代表少,即使在器官捐献工作领先的香港,也只有7名专职协调员。

国内的专职协调员往往还兼有红十字会等机构的正式职务,刘文华所负责的器官捐献协调工作任务量占到他在红会工作总量的五分之一。那么覆盖甚广的潜在捐献者信息,由谁来收集和提供呢?其实主要依赖医院的兼职协调员,主要是重症监护室ICU的主任、副主任、护士长。

“一线的医院工作人员作为兼职协调人员发现潜在捐献者,需要在第一时间通知专职协调员,时机把握很关键。”刘文华说,有一例潜在捐献者,在某医院ICU待了一周以上,用了大量的升压药,肝肾功能已被大范围破坏,这时医院才通知刘文华说家属支持器官捐献,遗憾的是病人器官已经不能使用。

刘文华对目前的信息工作并不满意,“每周在医院去世的人中,符合器官捐献标准的潜在人士肯定有,可是信息交流不畅通。眼下部门之间的步调并不一致,我们得挨个寻找潜在捐献者的信息,除非医院有移植资质,才会在捐献上表现积极。”

医院方面与隶属红十字会的专职协调员在器官捐献试点过程中配合还不到位,信息对接不够顺畅。刘文华在与其他试点城市协调员交流中发现,这几乎是共同面临的难题。难题背后则是要建立起完整顺畅的器官捐献运作机制。

人体器官捐献试点之初是由卫生部委托中国红十字总会承办。这种委托执行,在刘文华看来,造成一种尴尬情形:在器官捐献体系中,红十字会原本只是作为第三方见证,现在各地红会对器官捐献事业介入程度较深,后劲则显得不足。“毕竟只是委托,做到一定程度,不再受委托了怎么办?”刘文华说。

“医院归卫生主管部门管,红会没有办法介入医疗管理,因此主动权和决定权在卫生部门。”刘文华说,器官捐献需要完全依靠卫生部门的资源,潜在捐献者在医院,器官移植在医院,只有卫生主管部门在医疗行为的过程中把器官捐献的信息传达和交换作为日常工作内容,器官捐献才能长远发展。

除了与医院之间的协调,协调捐献工作还会同时涉及公安、交通、司法、民政等职能部门,因为在器官捐献的操作上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联动机制,很多时候需要依赖个人的人脉资源和积极性去做。

“现在只要碰到因交通事故而形成的捐献者,我就只能打110告诉警方,医院里有一个交通事故的伤者已经判断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死亡,上了呼吸机,家属主动提出捐献器官,请交警和法医立即到现场进行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刘文华坦言,协调员的个人活动能力比较有限,深圳一位协调员曾经花费一个月时间才协调完相关部门、办好手续,而捐献者的遗体也停放了将近一个月。

篇6

【关键词】 采血护士;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

1 机采血小板以其单一性、浓度高疗效好、临床用血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被临床所接受[1]。

随着输血事业的飞速发展,成分输血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已占主导地位,特别是机采血小板的临床广泛应用,对治疗出血性相关性疾病具有明显可靠疗效, 还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由于其采集方式的复杂性和环境因素限制,使我们在招募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时尤为不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无偿献血事业飞速发展和输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成分献血中的机采血小板采集已成为一种更为先进的献血方式, 为了保障临床安全用血, 建立一支稳定的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队伍变的尤为重要。

2 机采血小板的捐献在国外已经开展多年, 在我们国家也有十多年的历史, 可是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 很多人不仅不了解成分捐血, 甚至闻所未闻。

既往捐献机采血小板都要前往中心血站总部捐献, 不够方便快捷,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让更多的献血者了解机采血小板的捐献, 加入到机采血小板的队伍中来, 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在固定采血点开展机采血小板采集, 利用现场优势有针对性地、坚持不懈地向再次献血者宣传动员机采血小板, 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比较, 显示便利和优质服务是成功招募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对初次机采捐献者。

2. 1 现场采集, 便利省时 便利是成功招募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关键因素, 多数献血者来献血是随机的, 并不是刻意的, 因此方便、快捷、不繁琐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验组采取的方式为:利用现场优势, 现场动员、现场采集;而对照组采取的方式是:动员献过成分血的献血者到血站去捐献血小板, 尽管去血站捐献机采血小板同样接受高标准的献血服务, 但部分献血者却因为觉得麻烦费时而中途放弃捐献。而现场动员、现场采集能给献血者提供最大的方便, 因此, 其动员效果明显高于非现场采集组。

2. 2 耐心细致, 不怕失败 采血护士要对每一位符合机采献血条件的献血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动员工作。让他们消除思想上的顾虑, 实际工作证明, 成功动员和招募一个机采捐献者所需要的时间可短至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有的可达半个小时不一而足, 这与献血者接受新鲜事物的程度和思想顾虑有关。当然我们也要应用沟通技巧去动员, 即使没有成功我们也应表示感谢。

2. 3 讲究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 一般来说, 宣传和动员技巧在献血咨询的机采血小板招募中尤为重要, 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于再次捐献者, 我们应首先表达对献血者再次来捐献的感谢, 让他们对于自己捐献成分血液有被尊重的感觉, 询问了解以往献血过程是否流畅、有无献血不良的反应发生等等, 对于初次捐献和再次捐献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例如绝大多数初次捐献者担心捐献过程的安全性(担心在回输过程中感染疾病), 因此针对这些初次捐献人群有针对地重点讲解机采血小板的方法、原理、机采耗材使用的情况, 打消其思想顾虑, 消除机采献血安全性误会, 还有的初次捐献者担心捐献过程中会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 首先要讲解血小板的生理知识, 还要详细讲解捐献机采血小板与全血的区别、间隔时间、恢复时间等;对于个别有意捐献者, 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捐献机采血小板, 可以在他方便的时候另外再约, 告诉他机采捐血者的队伍中需要他这样无私奉献献血者参与、捐献机采血小板的意义和重要性, 同时, 表达真诚的谢意和希望其下次进行捐献。

严格筛选机采献血人员, 减少机采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保证机采献血者的安全同时, 也是使其今后能成为固定机采献血者的重要手段。

篇7

关键词:器官捐献;认知度

器官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器官捐献给医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直系亲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事业的行为,而且还是无偿的行为。对于作出器官捐献的人来说得到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赞扬。中国的器官捐献开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发展更加快速了。中国作为是发展中国家,在医疗水平上虽然比不上发达国家,但是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在器官移植数量上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积累了丰富的器官移植经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同步发展,医疗器械也更加先进和自动化,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率也提高了很多,还有免疫抑制剂和免疫移植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移植患者的存活率。但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现实生活中的观念还是比较传统,对于死去的亲人,希望“入土为安”,要求在保全肢体的情况下进行火化。要将亲人的尸体进行解剖,或者捐献出有用的器官去救治他人,许多人一时半会心理上还无法接受。所以每年有很多需要通过器官移植让生命延续下去的人,在等待器官的途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器官捐献涉及公众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传统思想等各方面,与公众所具备的观念不一致难以接受,是目前器官捐献缺乏的原因之一。

随着西方自由、博爱等思想的涌入,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我们慢慢接受西方文化的优点,这点是非比寻常的,对器官捐献这个伟大的事业来说,将会一步一步打破传统观念的局限性,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器官捐献这个队伍中来。供体的匮乏严重制约着我国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最具活力,易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是宣传的生力军,有责任有义务了解有关器官移植和器官捐献的现状及意义,并将知识传播至社会[1]。所以我们要提高人们对器官移植、器官(遗体)捐献知识的认知度,锻炼大学生的课外学习能力以及志愿奉献精神。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苏州国际教育园区4所高校在校学生、老师以及学校后勤人员,共 4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本科,专科,高中及以下的学历。

1.2 问卷调查

在征得同意后或者主动要求填写问卷的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独立完成,没有其他人员的干扰。问卷调查表的形式为单选或多选,内容有一般情况的调查,了解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情况;对器官捐献认知情况的调查,包括对器官移植和器官捐献的知晓情况、态度、以及影响器官捐献的因素。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400份,回收率100%。调查表由课题组成员统一发放和收回。

1.3 统计方法

问卷收回后通过Excel进行数据录入,在数据录入完成后,对其进行细致的抽查和纠错,并由另外一名课题组成员进行复核,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1.4 分析方法

按照年龄、性别、学历、对器官捐献的了解、态度差异进行比较,对器官捐献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器官捐献的知晓

共有400位被调查者其中知道器官捐献的占90%,愿意捐献器官的占54.25%。(见表1)从性别来看,男性213名中,知道器官捐献的占87.32%,愿意捐献器官的占54.93%。女性共187名,知晓率为93.04%,愿意捐献器官的占53.48%。女性的知晓率高于男性,而女性愿意器官捐献率略低于男性。从年龄层次来看,在所调查的人中41-50岁这个年龄段的知晓率是100%(存在偶然性),其次20-30岁之间的人知晓率要高于其他年龄阶段。31-40岁阶段的愿意捐献率最高,20岁以下的则低于其他年龄阶段。

2.2 对器官捐献的态度

被调查的400人中有91人(22.75%)赞同器官捐献,93人(22.25%)在亲属不反对的情况下赞同,132人(33%)不赞同在不反对,84(21%)反对器官捐献。

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人对器官捐献的态度也不一样,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赞同率高于本科、专科、高中及以下,反对率为0(存在偶然性),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反对率高于本科、专科、及研究生以上。但是不论是学历高还是低,大多数人都持不赞同也不反对的态度。见表3

不同类型院校对器官捐献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卫生类院校的被调查人员对器官捐献的态度比其他类型学校的人要积极很多,可能是受学校氛围的影响。其他几类型的院校无明显差异。

2.3 影响器官捐献的因素

在所列的7项影响因素中,其中选择频率最高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占总被调查者的34.52%;其次是就是家属感情和等因素。见图1

影响器官捐献的因素,从信任和关心,宗教信念,决定犹豫和矛盾,移植信念,疼痛和残废等5个方面40个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发现愿意捐献器官者和不愿意捐献器官者在民族和、发起捐献邀请人的身份、死亡原因和有没有器官捐献卡片、发出器官捐献邀请的时间等5个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年龄、性别教育水平收入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3 讨论和建议

器官捐献面临主要问题是供体来源缺乏,而且在质量上没有保证,社会现状人的冷漠,对器官捐献不够重视。这是由于我国长期受封建习俗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脑死亡就等于机体整体死亡”这一重要的科学概念,器官移植还有待立法[3]。器官资源的短缺将影响中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医学后备人才的储备和经济的发展也都将受到一定的影响。传统的伦理与心理认知需要一个引导与逐步改变的过程,了解人们对器官捐献的态度与认知是对人们进行引导与教育的前提与基础[4]。

以往的器管捐献各方面的资料显示,在对器官捐献的调查基本采用问卷调查,地点多是学校。在方法学上,问卷设计缺乏前期严格论证,题目雷同,随意性较大;在研究对象上,多局限于高校学生、医务工作者、以及局部城市的市民,尚不能反映中国更多地区,更多人群的现状;在研究结果上,目前实证调查结果均显示,通过对中国公民器官捐献的态度和愿望调查可以认为器官捐献可能性是比较乐观的[5]。由于资金和时间及其他的限制,导致了这些调查只是小范围的不具代表性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要想提高中国民众的器官捐献率,必须加大对器官捐献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倡导器官捐献是 “立德”,“大我”、“大爱”等中国传统美德的体现,进行器官捐献是自己生命延续的一种表达形式,只有民众对器官捐献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才能大幅度的提高中国民众的器官捐献率[6]。

参考文献

[1]孙建萍,高永平,王莲花. 大学生对器官移植和器官捐献认知状况及态度的调查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5,18(2):1-4.

[2]Exley M,White N,Martin j H.Why families say no to organ donation[J].Crit Care Nurse,2002,22(6):44-51.

[3]裘法祖.器官移植需要全社会支持[J].中华医学杂志,1999,(10):805-806.

[4]吴洪艳.大学生对人体器官捐献态度和认识的调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31):6125-6129.

[5]邓永林,沈中阳.我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8):673-674.

[6]杨颖,黄海,邱鸿钟.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对器官捐献意愿的影响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5):803-808.

篇8

>> 看守所里的“接线员” 浅谈心理热线兼职接线员的管理 白玉芳:最后的长话接线员 大脑信息总台有个“接线员” 为何被接线员呵斥得眼中含泪 新小米之家体验:接线员仅1名 仍与360“虐恋情深” 早上起床先清肺/小便后别急着坐下/拨打120请让接线员先挂机 生死之间的重担 生死之间 “生死”之间 一个湖泊的生死之间 交易员的生死时速 生死线上的拆弹员 生死之间(节选) 生死之间等 徘徊于生死之间 生死之间,那是最后一次的爱 生死之间,藏个玩具 网络大电影:生死之间 拉近编辑与通讯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生死之间的“接线员” 生死之间的“接线员”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砚青")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4年4月3日,在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见证下,一位家属在《潜在器官捐献者家属知情同意书》上按下手印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挽救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他们整日奔波于大大小小各家医疗机构,在一个个即将离世的人们身上,为更多的人寻找生的希望。

如果说,每一位器官捐献者都是天使,那么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就是守护这些天使进入天堂的人。他们,体会绝望与希望,感受放弃与坚持,见证死亡与新生,是拨通生死之间的“接线员”。

习惯并理解被拒绝

在2015年8月22日召开的中国器官获取组织(OPO)联盟大会暨国际器官捐献论坛上,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表示,截至2015年8月19日,中国实现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4737例,捐献大器官12748个。其中,2015年实现捐献案例1590例,大器官4414个。而这些捐献,全部是在全国上千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努力与见证之下完成的。

中国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13日,全国共有器官捐献协调员1154名,其中420人为红十字会专职协调员,其余则全部来自全国169家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因为他们还需完成医院日常的医务工作,所以也被称为兼职协调员。

36岁的刘源就是一名兼职协调员。他本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的主治医师,在当了11年外科大夫之后,成为北京市器官捐献南区工作站的一名协调员。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各个医院发现潜在的器官捐献者,并动员亲属在患者离世后把器官捐献给其他有需要的人。”刘源告诉《t望东方周刊》,所谓潜在器官捐献者,是指那些因为各种意外与不幸,已经走到生命尽头,但又符合捐献条件的人。刘源要做的就是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他们,并说服其家人。

在器官捐献志愿书上摁下手印,签下名字,这个过程虽然只需短短几分钟,但真正作出这个决定,却不容易。

刘源在每接触一个家庭之前,都会先了解潜在捐献者的主要情况和这家人的基本信息,然后在心里打一番腹稿,再通过电话与家属进行第一次沟通。

“我联系的都是家人已经表示要放弃治疗的患者,但即便如此,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会在电话里拒绝我。”刘源说。

他十分理解家属的心情,毕竟对于即将失去至亲的家庭来说,和一个陌生人讨论生死并同意器官捐献,有些残酷。

刘源说,被别人拒绝已经成为他的工作常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一共接触过40多名患者家属,最终成功实施捐献的,不足10例。

因为感动而坚持

成功率不到30%,但刘源依然干劲十足,“做外科大夫的时候,我一次只能救一个人,但这份工作只要能成功一例,就能挽回三四个人的生命。”刘源说,他以前对患者更多的是责任,而如今每每想起那些器官捐献者和他们的家人,“心里总是充满着感激与敬意”。

刘源第一次独立从事器官协调工作,是从一个男孩和他父亲开始的。2014年年末,刘源得到消息:一个15岁男孩因脑瘤已经失去救治的希望。孩子的父母已离婚,他与父亲和80多岁高龄的爷爷一起生活。刘源说,在给男孩父亲打电话之前,他酝酿了很久,想着该如何开口,怎样措辞,并做足了被一口拒绝的准备,可万万没想到,孩子的父亲只沉默了几秒,便同意见面。

“我们约在一个火锅店,孩子的父亲看起来十分憔悴。跟我想象不一样的是,我们并没有过多地涉及器官捐献这个话题,而是一直在聊他的家庭和这个不幸的孩子。他反反复复叨念,说孩子是他唯一的希望,可老天爷居然连这也要夺走。”刘源说。

那一天,两个男人就着一斤半的白酒,在火锅店足足聊了一个下午,男孩的父亲在痛快地大哭一场后,同意捐献儿子的器官。

“这项工作让我感到最难过、最有感触的时候,不是别人拒绝我的时候,而是家属跟我说‘好’,愿意捐献的时候。”北京佑安医院器官捐献办公室副主任王璐说。

她从事器官捐献协调工作已有5年。协调员的工作比当医生时要辛苦,也会遭遇误解与指责,让王璐一直坚持至今的动力是这份职业所带给她的感动。

“一个人在生命希望全部消失的时候,还愿意把器官捐出来去挽救他人,挽救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这样的人是值得敬重的。”王璐说。

奔走在各级医院

刘源介绍,通常年龄在65岁以下,心、肺、肝、肾等相关器官功能良好,没有感染过艾滋病或其他严重传染病,没有癌症(除原发性脑肿瘤者),被确诊为脑死亡的患者都可以成为潜在的器官捐献者。

本刊记者从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了解到,尽管中国每年约有30万名患者因器官功能衰竭等待着器官移植,但每年真正实施的器官移植手术仅为一万余例。

“在工作中,我看到了很多患者因为器官衰竭而失去了生命。这里边有些是家里的顶梁柱,有些是还没成年的孩子。现有的医疗技术本来是可以挽救他们的生命,但就是因为没有替换的器官,他们便失去了生的机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高鹏骥告诉《t望东方周刊》,为了争取更多的器官捐献机会,协调员们要积极奔赴各处发现供体。 中国器官捐献现状

“虽然我国只有169家医院具有器官移植资质,但是在全国2万多家医院的脑外科、ICU和急诊室里,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潜在捐献者。”高鹏骥说。

为了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潜在捐献者,高鹏骥曾经花了整整半年时间,专门用来和北京及周边多家医疗机构建立联系。“自从当上协调员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在发动身边人提供‘情报’,发现潜在捐献者。”

高鹏骥表示,在医患关系高度紧张的背景下,非移植医院通常没有动力主动联系器官协调员,即使本院家属同意捐献器官,由于担心器官获取手术产生的风险,不少医院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基本都会让捐献者前往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实施器官获取手术。

“我们接触的潜在捐献者全部已进入脑死亡状态,虽然还有心跳,但已经无法自主呼吸,这个过程有时候只能维持两三天时间,而与家属沟通并最终确认签字至少也要花上一到两天,换句话说,一旦家属同意捐献,医务工作者就要立刻进行器官获取手术。”刘源透露,除了要做潜在捐献者家属的工作,协调员们还要协调并见证器官获取手术。

说走就走的工作

“我觉得器官捐献这项事业之所以在我们国家推进起来有些难度,最大的问题不是大家在观念上不能接受,而是很多工作我们还没有做到位。”高鹏骥表示,很多家属之所以会一口拒绝,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听过器官捐献这件事,“如果我们可以再多做一些宣传和努力,也许就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

而在刘源看来,全社会应该给予那些器官捐献者亲属更多的关爱与尊敬。他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多去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

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刘源说,自从当上了器官捐献协调员,他就很难有精力去照顾妻小了。

“原来特别渴望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现在这份工作也算在一定程度上‘圆梦’吧。”刘源有一个专门出差用的书包,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服和手机充电工具。为了不错过任何一通电话,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一旦收到信息,立刻拎包出发。

篇9

助人救人自古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捐钱、捐物已成风气,捐血甚至捐骨髓都不在少数,但为什么捐献器官的人却如此之少呢?

落后的观念

我们过于看重身体发肤,即使唯物主义者,想到自己或者亲人去世后将被切割,也很难接受。

我们过于在意别人说三道四,尤其怕背上“不孝”的骂名。在我国,志愿捐献遗体与器官的人中,老人占了很大比例。他们的态度非常坚定,但为他们完成遗愿的子女却往往面临巨大的压力。很多地方,子女为父母搞的出殡仪式不够“大方”,都会被斥为不孝,更何况把老人的遗体送去任人宰割!曾有这样一件事:一位老人去世后,子女本来准备依照他的愿望将遗体捐出。但就在这时,一群亲戚远道赶来,指着他们大骂不孝,还说:“你们做儿女的要是舍不得花钱给老人家找个好去处,我们把他带走!”面对此景,他们只能违心地放弃捐献,否则会一辈子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相比而言,欧美人在这方面的顾虑就小得多。西班牙是全世界器官捐献率最高的国家。笔者就这个问题询问一个在京工作的西班牙人,他反问道:“捐献器官是在救别人的命,是天大的好事,家人为什么会反对呢?!”

我们对死亡的禁忌也让很多有爱心的人失去了献爱心的机会。在美国,每个办理驾照的人都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万一遭遇不测,你是否愿意捐献遗体?”很多人都爽快地回答“没问题”。这个承诺会显示在驾照上,一旦此人在车祸中死去,医院不需要亲属同意,就可以直接摘除他(她)的器官。美国成年人几乎人人都有驾照,而每个人的器官都能挽救数个人的生命!美国病人获得捐献器官的比例非常高,这其中,小驾照起了大作用!在中国,开车的人越来越多,但如此有效的方式却很难被移植进来。“开车最忌讳的就是出车祸,驾照上还写着撞车死了可以捐器官,多晦气啊!”因为这类禁忌,志愿捐献遗体的中青年人数较少。其实,病人最需要的恰恰是他们健康、有活力的器官!

滞后的法律

在中国,多数人还是认可“心死亡”,无论在观念上还是法律上都还没有明确承认“脑死亡”,即“包括脑干功能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和永久的丧失”即为死亡。而“脑死亡”立法对器官捐献意义巨大。器官捐献对时间要求极其严格,例如,眼角膜必须在4~6小时内捐出。因此,如果必须等到心脏死亡再进行器官摘除,很容易错过捐献时限。2007年4月1日,17岁的女孩冉婷不幸遭遇车祸,脑干受损,不能自主呼吸,已经没有了救治的可能。悲痛欲绝的父母毅然决定捐出女儿的器官。虽然大家都知道,捐献成功将会拯救5条生命,但各个医院和红十字会都不敢擅自按遗体处理。而且,既然冉婷此时在法律上仍旧活着,父母就无权代她做出捐献决定。只有等她按我国法律的规定心脏死亡,作为继承人,父母才有权处理她的身体器官。经过7天的苦苦挣扎,冉婷的心脏最终停止了跳动。但这时再办理复杂的捐献手续,显然已经太晚了。

我们不能一味指责医院,医患关系本来就非常敏感,医院有顾虑也是情理之中。我们也不能指责立法者的迟滞,因为“脑死亡”立法牵扯到伦理、犯罪等诸多复杂的方面。这也是相关专家多年呼吁但迟迟不能成行的原因。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认可“脑死亡”,但也没有明确否定它,因此,被确定为“脑死亡”的病人,如果家属强烈要求进行器官捐献,一些医院也会配合。2003年3月,一名打工者遭遇意外被确定为“脑死亡”后,他的家属主动提出捐献遗体,拯救了两个因晚期尿毒症濒临死亡的孩子。这是我国第一例脑死亡器官捐献案例。到现在,这种义举已经成功地将300多个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有一点要特别强调,“脑死亡”绝对不同于“植物人”。“植物人”的脑干功能仍旧存在,病人虽然昏迷但可以有自主呼吸、心跳和脑干反应,也有苏醒的可能。而“脑死亡”已经没有了自主呼吸,而且全部机体功能很快就会彻底丧失。

不畅的程序

捐献器官是不折不扣的舍身救人,但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决意做出这样义举的人却要遭遇许多麻烦,甚至四处碰壁。

不少医院拒绝接收器官与遗体,或者只接收遗体的某种器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嫌麻烦,也因为不愿意承担费用。进行器官捐献与移植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协调好捐献者、接收单位、使用单位和被移植者的关系,非常复杂。而且,器官的摘除、医学检查、保存与运输,还有及时找到接受移植者,每一个程序都花费不低。这笔费用由谁来出呢?肯定不能让捐献者家属来出。但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还没有找到,甚至不能确定这些器官是否肯定能够用于移植,有些医院自然不愿意垫付甚至自己承担这笔费用。

南京是我国器官捐献组织得最成功的地区之一。在采访中,“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宣传干事高洪英告诉笔者,中央要求南京作为器官捐献重点城市,理顺程序,协调各方力量,力求最快、最便捷地帮助完成捐献,让献爱心者不会留憾,让绝望者获得新生。例如,遗体接收站与眼库密切合作,在遗体被运往冷库的途中,医生就能随车完成摘除手术。至于器官捐献中的费用问题,南京拟成立一个分支组织,5家有资质进行遗体处理的医院,每家出资50万,这250万元的利息就用来支付器官捐献中的一切费用。

篇10

是怎样的一种初衷促使他们愿意为白血病患者无私地奉献这份爱心?在接到电话得知配型成功的那一刻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又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完成了骨髓捐献的?带着这种种疑问,本刊记者对这三位进行了采访。

吕建华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医生

我本人就是医生,知道捐献对于白血病患者的意义,所以很早以前就有捐献骨髓这种想法了。但是几年前中华骨髓库建设得还不是很好,有关捐献的资料也非常少。2002年,当我得知中华骨髓库重新启动的消息后,就开始报名了。

一般来讲,能配上的几率挺低的,报名后我也就一直在等着。没想到,在2002年12月1号那天,我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是骨髓库的一个同志打过来的。他告诉配型成功了。说实话,我当时就是很兴奋的感觉,因为报名加入志愿者初衷就是想救人,只有配型成功了才有可能救人啊,所以当时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

在捐献之前,我心里也是有一点顾虑的。因为我知道以前捐献造血干细胞都是直接从骨髓里采血的。而现在所采用的方法是用设备将血从身体中带出来然后再输送回体内的方法,血液要离开身体,这种情况一方面要求设备要相当完备。那么采血所用的设备是否从正规渠道进来?安全性如何?等等问题都是有一定的担心的。

按照捐献的流程,在捐献造血干细胞之前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是要和志愿者谈一次话的。了解一下他目前的心理状态以及一些意愿。

通过我和他们的接触了解到,他们所用的东西都是一次性的,而且都有单一的批号。从进口,到使用,再到消毒,整个过程都有全程跟踪。这样的话,保证了产品是从正规渠道进来的,并且不会造成重复使用,应该说就是没有问题的。

了解了这些以后,血液中心的主任又带我去看了血小板的采集。采集血小板和采集造血干细胞是一样的。看了这个过程之后,我觉得这种做法本身要比从骨髓中采集痛苦小,而且非常安全,从观念上也比较容易接受。

另外,骨髓库还有一个专家组,都是血液病方面的专家,还有白细胞抗原基因分型的专家和一些临床的专家,他们给采集造血干细胞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支持。

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就是在你不知道的时候才会担心,一旦你了解了这是一个有着科学规范的管理,有着科学的团队的组织,这个时候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杨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节目主持人

在单位里经常会收到各式各样的文件。一天,单位里收到了一封来自红十字会的文件,说是希望媒体能够大力支持,为白血病患者奉献一片爱心。因为我本人是做媒体的,经常会去宣传相关方面的事情,总是让别人行动起来,自己不行动多不好啊。于是,我们一帮年轻人自发组织起来,像是民间的活动一样,到一个采血车上留下了血样。当时是在2001年7月份,也就是中华骨髓库重新启动的日子。

2003年10月10日那天,我正在一个会的现场,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问:“你是杨曦吗?”因为毕竟从报名参加志愿者到那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电话有可能会变动的,所以他要先确认一下。我说是。然后,对方告诉我说他是骨髓库的人,告诉我我的配型成功了。

等了两年多的事情终于有了回应,当时我的心情是很平静的。因为电话里很多事情说不清楚,所以,在电话里约定了周末到骨髓库再来详谈。

挂了电话后,我给我的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发了一个短信,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当时他的反应也是非常兴奋,他说:“啊?你是怎么报名的?我妈妈还想让我报名的,只是我们还不太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的这个朋友父母都是医生,他的妈妈是内科医生,爸爸是骨科医生。作为医生的子弟,他对这件事情都是这么支持的态度,所以,无形中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担心、恐惧,而是内心很平静,或者说有点兴奋。

到现在,距离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日子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被捐献的是一位30多岁的男士,前段时间通过电话视频见到了他。他现在恢复得还不错,我也感到挺欣慰的。

除了捐献造血干细胞,我们也都是志愿者之家的成员。志愿者之家是北京红十字会下属的一个志愿者组织,就是一群已经捐献的和等待捐献的志愿者,除了自己志愿捐赠以外,还希望做更多的事情,让更多的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让更多的白血病患者能够得到救助,因此就成立了志愿者之家。

志愿者之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告诉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在今年的2月14日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在西单举行了一个情人节的爱心奉献的捐献活动,主要是鼓励情侣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留血样。还有就是参加开心词典的录制,运用各种方式来传递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另外还开展了校园行和社区行这样的活动。

在所有的活动中,校园行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大学生朋友是参与我们的很大的一部分群体。我们曾经算过,北京分库入库的40%以上的血样都是大学生留下的。而且在已经捐献的35例里面有将近一半是大学期间留下的血样。所以,大学生群体是支撑我们的非常重要的力量。

周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 学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18岁的男孩子在体检的时候不幸查出患了白血病,当时我的年龄和他差不多。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讲,未来应该是充满着憧憬与希望的,而对于这个男孩子,他的未来却这样的渺茫。当时我就想,我应该做些什么呢?

后来,也是挺偶然的一次机会,北京红十字会下属的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之家到我们学校来做活动,活动中讲了很多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并倡导大学生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这次活动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与我原本就想帮助白血病患者的想法不谋而合,并且我觉得既然社会这么倡导,这应该是一个很科学很完善的事情,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我就加入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