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范文

时间:2023-04-02 00:1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

篇1

【摘要】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在唐诗史上“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篇千古佳作,不仅意境优美,犹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而且超越时代,表现了对人生短促的惆怅伤感和对宇宙亘古的哲理思索。它以月亮作为诗歌的主线,借此探索人生哲理,在天地间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意境,使诗歌在永恒与瞬间的矛盾之中带着淡淡的伤感,使美丽的月夜带着发人深省的生命哲学意味。本文通过对月亮这一意象和此诗蕴涵的意境和哲理的分析,探究其阔大的空间渲染出的神秘感对此诗蕴涵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深化作用。

【关键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亮;神秘

一、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简介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生平事迹不详,大致与陈子昂同时活跃在诗坛上,与包融、贺知章、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他的诗作今仅存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这首诗以纯粹的描写思妇和征夫相隔两地、天各一方的哀怨悲苦之情为主,成就很一般,但它的这种情感却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其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思想倾向。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据《旧唐书·音乐志》记云“《春江花月夜》、《玉树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它的产生及功用是以女色为描写中心的典型的宫体诗。陈后主之作今已不存,现存的有七首,收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在这些作品中,如杨广的“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张子容的“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等,显然已经改换了传统宫体诗的描写方向,集中于春江花月夜清丽景象的描写,表现出净美纯洁的格调,这就为张若虚之作提供了最初的设色布景之雏型。

张若虚的这首诗,情景理交融,诗人把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和男女相思离别之情同对于人生真谛、宇宙奥秘的思索紧密联系起来,使诗的思想内涵更为丰富深刻,富有哲理意味。这首《春江花月夜》就像人的青春时代,充满了激情,健康向上,抒发了对青春、爱情、人生奥秘和大自然美景如梦如痴的陶醉和热情追求,对于宇宙意识即超越时空的永恒观念的领悟。

二、清新雅致的诗魂——月亮

月亮给人的美感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自古以来,诗人们依月亮这一独特的美感特征,去创造自己的“月景”。“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怨别》),“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王昌龄《送胡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月”推上了中国古诗创作的最高峰。

月亮这一意象,是全诗的灵魂,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美妙,而且表现了月光照耀下的一个春天江边美好的夜景,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诗人下笔就写月亮的升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直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江流之美,花林之美,都因为有了明月的光辉。当月亮映照它们的时候,反过来,又以它们映衬月亮之美。

诗人着力写了思妇的相思,月的徘徊,象征思妇内心无尽的痛苦;月光照在捣衣砧上拂去又来,表现了相思之愁不能排遣;“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则是思妇万般无奈之下将痴情寄托于月亮。这些在诗中的表现上都是次要的,诗人主要是以月亮意象来表现人生随时光流逝而渐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闻一多先生对此赞道“更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诗人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询问,是人类对时间永恒、生命渺小的无限感慨。他从夜空中的月亮想到了时间的无限,进而感慨人生的有限,人生的无穷是因为代代传衍,相对来说是在变化之中,江月却年复一年还是那种模样。

为什么《春江花月夜》能够达到如此的艺术境界呢?闻先生认为,这是由于“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作者与宇宙意识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亲密的、自由的,是一种知心朋友的关系。闻先生说“这是一番神秘而又亲切,如梦境的晤谈”,因此,他高度地赞扬《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千古绝唱——月永恒,意无穷

对生的崇拜,对死的抗拒,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月亮在人类这一永恒的生命主题中,既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又是人类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在生命的长河中,人类面临许多无法逃避的现实,生与死、离与聚、残与圆、永恒与短暂,它们在人类历史上反复上演,面对这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人们困惑、痛苦,难以解脱,诗人们便将目光投向月亮,从哲理的高度接受这一法则,诠释这一法则。

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虽然表现了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但更要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月亮为抒发感情的基础,表达了人世间分别的痛苦,相聚的困难,但缺少了张若虚那种将离愁别绪与宇宙奥秘相统一的气魄。张若虚将人生宇宙的哲理寄托于月亮这个意象,对此作出了更深层次的解释。

从古到今,月亮就是这样缺而又圆,圆而又缺,它化成了美好圆满的爱情,温馨的故乡,也化成了劳燕分飞天各一方的离恨,远别故乡久不得归的别绪。正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圆而又缺的规律,嫦娥奔月的爱情离奇传说,月光清冷的色彩,孤悬中天的寂寞形象,经过世世代代的文化积淀,使月亮成了离人情感的呼应,游子思乡情结的归化。

四、探究《春江花月夜》的“神秘”诗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营造了一种“空无”之境,借助空间的旷远,使诗歌产生一种能渗入天地宇宙的伟大的神秘。比如诗的起首五联,迎面而来的便是浩荡无垠的春江潮水和更显浩瀚辽阔的大海,这里不仅有一种月光下的朦胧之景,还有水天一色、江海相汇的空旷阔大的虚幻之境。宋初林逋的《山园小梅》有十分著名的句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表现了朦胧的神秘之美,与《春江花月夜》一对比,就凸显了张若虚在保留了静默与黯淡的神秘性的基础上,又努力营造出一种空间的神秘。正像闻一多所说,当诗中的“抒情主人公”顺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这流畅的旋律而一层层的追问下去,“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茫了,然而也满足了”,这份神秘同此诗所营造的一种阔大的空间无疑是分不开的。

世界是神秘的,生命更是神秘的。这在艺术作品中往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无论是一首诗、一幅画还是一首乐曲,命运感无所不在,伴随着它的是“神秘”。所谓的生命意识或者命运意识,就是对以人为主体的宇宙中的生命现象的命运关注,这种关注最容易在人与天地自然迎面相对之际产生,在这种神秘感中,我们才进入到无限的生命之中,触及生命的奥秘,感受探寻这种奥秘所产生的喜悦与哀愁。

正是这种神秘感,才把这首原本艳丽的辞曲引向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上。在五种意象自由从容的转换之间,自然也蕴涵着“明月照高楼”式的闺思母题,但诗的本质却在于更深的层次,在于它把人间真情置于对天地宇宙的询问之中。这种立足于个体生命有限性和人类生命无限性,以及永恒和瞬间的矛盾之上的生命体验,以淡淡的感伤升华出博大的空明,使良辰美景式的春江花月夜蕴含着发人深省、又带着神秘感的生命哲学意味。

五、结语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蕴涵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哲思,阅读这类作品使人直观社会,领悟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唤起清醒的宇宙意识。这在《春江花月夜》中体现无遗,诗中的时间不能确定何年何月,空间也不能确定何处,因而被抽象为一种宇宙意识。在诗人笔下,宇宙、自然、人类、生命、青春、爱情,这一切统一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它们有着那么多的奥秘,令诗人无限神往和留恋;又有着那么多的缺憾,令诗人难免感叹和伤感。在这种深刻的宇宙意识当中,作者把男女爱情相思描写得多么纯洁美好和神奇浪漫,于是,这首《春江花月夜》终于摆脱了千百年来痴男怨女只会卿卿我我的小家子气而具有了大家风范。它的似水柔情,它的逸怀浩气,使得诗歌的境界格调大为提高;它对自然美的赞叹,对人生宇宙奥秘的追寻,对青春爱情的渴求,充分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价值的肯定,预示了悲壮雄浑的盛唐气象的出现。这首七言歌行,不但极为成功地尽情讴歌了男女爱情同时又洗尽铅华,而且极富创造性地把美好爱情的相思和宇宙人生的哲理融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创造出一个景、情、理水融的宁静悠远的意境。它在历代的同类诗中显得那么超凡脱俗,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一点不为过的。

【参考文献】

[1]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J].文学评论,1982,(4).

篇2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全在意境。其题目本身就令人神往。春色本就迷人,在迷人的春色下,作者歌咏的是春天的江,江畔还有环绕的春花,而这一切均笼罩在明月下,沉浸在夜的静谧中,五种景物巧妙配合,遂构成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此诗前半部分写景,文辞清丽,韵调流畅,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的画卷。后半部分虽是写月下相思离别之情,不免流露出些微惆怅与迷惘,但不同于“月儿弯弯照九州岛,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沉重叹息。同时,诗中也不乏写景佳句,尤其是结尾四句,意境开阔,情景交融,极为形象。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雄壮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并豪迈地指出,这幅壮丽的景色,是所有春江共有的,这无疑应和了唐朝的壮阔,展示了唐人积极向上的风貌。在此景此色下,诗人不禁发出对春江处处都接受月光的照耀,明媚无比的慨叹: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野,月光泻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这时的花就不仅是实花,而且有诗人心中、笔下幻化无穷之花,一种虚幻之花的境界。诗人可真谓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花月夜中的奇妙之“花”。同时,也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在这里,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是精细的。月光无私施与,普天一色,因此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它在飘飞。它照射在花林中,闪光点点,好像整个花林洒满雪珠似的。在这样月光下的沙洲,几乎与月光浑然一色,无从寻觅,分不清哪是白沙哪是月光,只有白色海洋的世界。江天一色,没有任何纤尘与杂物。景物就这样由大到小,由远及近,被作者的笔墨捕捉,逐渐凝聚到一轮孤月上。

景致至此,作者的心境也开始移动了,遂由景色的描写转到感情的抒发上来了。在这儿,我感受到的是作者虽极力想在壮阔的美景中排散理还乱的感情,却仍然无以解脱的情绪。在特定的艺术形象中,我们也看到了作者笔下的相思,感触到了一种淡淡的哀愁。作者由水逝想到了人生,赋予我们一种哲理,给予我们一种人生的领悟,也使我们从中获得与作者一样的相思的慨叹。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遐飞,远接亘古,却不脱离人生主线,以江畔及江畔之月见证遥不可知的年代及其人,思索易逝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既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在几次实物时间的转换,空间不变的对比与遥想下,更增添了几许年华伤逝的情调与思致,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同时,在轻轻的感伤下,又生出了几许历史的厚重。所以,作者又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生命虽短,但历史却可绵延,诗人在歌咏中,虽然有人生苦短的感念,但并不颓废,仍然充满对生活的热爱。故而,诗人又叹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不我待,江月有恨,流水无情,遂由自然景象转到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绪。

“白云”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前两句是因果关系, 诗人以“白云”的悠悠离去,向“青枫浦” 发出追问,道出引起“青枫浦上”愁绪的真正原因。“白云”寓游子飘忽,正是飘忽不定引发了“青枫浦上”的思绪。继而,作者又连续追问,追问谁家船在夜行,追问谁家妇人在思念,描绘出一幅浓浓的相思图。一边是船的远行,一边是明月下楼中的思念,两两对比,使情感倾泻无遗。“月”在这场相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但有见证之功,而且更有烘托之效!那家中楼上徘徊的月,恰似在屋内徘徊的思妇,月光照着她的妆镜台,更衬托出她的“孤零”。从此处起八句,便是写妇人对游子的思念了,思念不能解脱,便遥托明月以寄相思。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明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昨夜闲潭梦落花”,游子连做梦也思归,梦中的落花,向他诉说着妻子的无限思念,惊起了游子对远方妻子的思念。“落花”在唐人那是有特定的含义的。唐人的落花是指家中的落花,大约也是妻子思夫深切的一种描绘吧!一个“潭”字画出了浓郁的思念,潭水可容情,李白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潭情与人情作比,当然潭不如人,但这里的潭与人并列,人情和潭情却是一致的。而一个“闲”字更是蕴意无穷,“落花”本无人顾,何况闲潭?情何以堪!然而境难随人意,春天已经过去一半了,仍滞留他乡,归家无望。江水流去的不仅是春光,也是他的青春、幸福与憧憬。江、月映照着他的凄苦,回家之途依然“沉沉”,何日是归期!那无着落的心情,伴着明月,洒满花林,令人心醉。

篇3

关键词:古诗词;朗诵;策略

古典诗词朗诵既是一种教与学的方法,也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更是一种艺术创造。让朗诵走进高中课堂,有利于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深化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提升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有效实施古典诗词朗诵教学呢?笔者就自己在古诗词课堂中对学生的朗诵指导方面作的一些粗浅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明确朗诵教学目标

“朗诵诗词要尤其注意声音、节奏、韵律所营造的效果”[1],教师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训练,就要明确这三个方面的训练目标。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其次要在正音的基础上把握好相关节奏、重音、语调,读出诗歌的感情来。而作为朗诵,还有一方面的要求,就是要具有艺术性,配上合适的态势语言,对作品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朗诵就更具美感,更具欣赏性。

执教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时,我设计了朗诵训练的环节,朗诵目标由易到难,要求明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相应的目标。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节选)

朗诵目标:

冲关一:音读――读准字音,流畅清晰。

(注意“留恋处兰舟催发” 、“竟无语凝噎”、“暮霭沉沉楚天阔”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中加点字的读音。)

冲关二:意读――读出节奏,停顿、重音、延长音处理到位,语意传达准确完整。

(注意:要确保语意表达的准确。例如“寒蝉凄切”中 “切”字,应有稍长的停顿。 “对长亭晚” 中“对”字领起,要停顿,并做拖音处理。)

冲关三:情读――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准确生动地朗诵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意:要准确把握全词凄凉的感情基调。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要读得低沉、缓慢,体现凄凉的氛围和离别的愁苦。)

冲关四:艺术朗诵――在情读基础上掌握变音、颤音、重复音等技巧,并辅之以恰当的眼神、动作,有表演性。

(注意:融入词境,做到眼前有景,心中含情,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可以用极力压抑的哭腔去朗诵。)

这堂朗诵教学课目标讲究梯度和层次,学生对照具体目标要求,明晓方向,操作有法可循,正音正字、理解词作、把握情感、进行朗诵尝试,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朗诵、指出错误、实践改进。在这样定目标的朗诵活动中,学生的朗诵就有了方向,朗诵的潜能不断被激发,朗诵水平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最后的朗诵展示更是积极踊跃,表现精彩纷呈。

二、营造课堂朗诵氛围

古典诗词朗诵情境氛围很重要。“需要营造特殊的氛围,导引学生进入规定情境,然后以心传心,进得去,自能领悟,进不去,瞎子摸象。”[2]学生的感情是十分丰富的,但古典诗词离他们实在太过遥远,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朗诵所需要的情境,触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会进入诗词的氛围。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节选)

(一)导入(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古筝曲)

教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唐代有位诗人写过一首和它同名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出示图片:张若虚),这首诗歌就是――(出示文字: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得到了极高的评价,诗人张若虚也因此“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二)初步感知、朗读

教师:这是一个春天的夜晚,明月朗照,静谧宁和,江面辽远,波光粼粼,两岸花影摇曳,面对此种情境,你心中会有怎样的情感呢?下面大家大声自由朗读,揣摩诗人内心情感。

笔者在导入的时候,用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整个导入过程,多媒体展示诗人和诗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用优美的朗诵开场,把学生带入了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意境中,为学生自由朗诵入境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三、创造和谐的班级朗诵环境

古典诗词朗诵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学生不愿意、不好意思甚至不敢在课堂上大声、动情地朗诵。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朗诵情感环境――学生愿意积极参与朗诵,愿意互动展示朗诵水平。当一个和谐、友好、宽容、自由、开放的朗诵氛围形成的时候,学生就会愿意开口,主动朗诵。

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朗诵的参与度。班级中有些内向的学生,羞于表现,怯于展示;有些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缺乏信心,害怕再受打击。如果教师不去关注和调整这部分学生的情绪状态,那么时间一长,这些学生就是班上朗诵活动时的“边缘人”,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发展。因此,对这些学生的朗诵要求不能太严格,必须给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使其在朗诵前没有顾虑,朗诵时没有思想负担。教师和蔼的态度、期待的目光、正确的引导,同学友好的支持、亲切的微笑、诚恳的指点,会消除他们对课堂朗诵的恐惧感。逐步树立朗诵的自信,产生朗诵的意愿,从而确保了课堂上朗诵活动的全体参与,形成和谐的班级朗诵环境。

四、培养良好倾听习惯

在古典诗词朗诵时,需要良好的倾听氛围。教师应该是一个耐心的等待者,一个谦虚的倾听者。发现学生朗诵中的优点,倾听学生朗诵中的语音、语调、语气,把这些看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朗诵时,关注学生的眼睛、面部神态和肢体语言等,及时把握学生朗诵时的状态,理解学生的情绪感受,从而能在学生朗诵后给予准确引导。教师倾听时欣赏的眼神,赞同的面部神情,鼓励的表情示意,都会使学生在朗诵时得到鼓舞。周围融洽的环境氛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舒适,由此产生自信,对作品的朗诵处理就能做到更加富有情感,肢体语言的表现就更加大胆,进而更大程度地获得朗诵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但是,只有朗诵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仔细倾听是不够的,朗诵中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朗诵氛围,还需要有其他学生的认真倾听。在朗诵活动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关注朗诵者的表现。朗诵结束后要由学生进行点评,尽量给朗诵者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明白不足,同学们善意的提醒是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的朗诵水平。这样增强了学生朗诵作品的信心。

先是倾听,再是接纳,最后是相互的提高,这样的朗诵交流方式能营造平等、互动、欣赏的氛围,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树立向上的信心,提高朗诵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代霜雪.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 因势利导;乐以怡情;教育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007-01

早在唐代,韩愈就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惑这三者中,他把“传道”放在了首位。现在90后的学生张扬个性,他们不满足简单的说教,也不满足对课文枯燥的重复记忆。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既让他们爱上语文,又让他们在欢快的气氛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与音乐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文以载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南开中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教育者,不但是不能以‘教书’、‘教学生’为满足,即使他能‘教学生学’,还没有尽他的教之能。”可见,教育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孩子的身心发展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道德待业由他律逐渐向自律过渡。这时的孩子可塑性极强,既可向积极方面发展,形成很好的品德;也能往消极方面转化,形成不良的道德倾向。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因此要利用好语文学科的这一独特性。

(一)找最佳结合点,因势利导。语文教材内容广泛,与其它学科相比,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些情文并茂的文字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是情感的渗透、语言的感染,是师生感情的交流。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用情感性语言来感化学生,这比空洞的说教,抽象的议论,枯燥的言词效果要好得多。

在接手高一新生班的时候,第一节语文课,我利用古诗词或名言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在人生又一个起跑线上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进行德育教育是常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悟”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有些学生读到这里就笑出声来,见到这种情形,我立刻提出问题:“在诗词那么简洁的文字中,为何要写这个人物?”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很大反响。有学生说:因为小乔是周瑜的妻子。有人说因为小乔漂亮。……当他们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我也来发表看法:初嫁,说明小乔年轻,那时周瑜也年轻,这是典型的美女衬英雄。更为了说明,年纪轻轻的周瑜就能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他年轻有为。因此,我们的同学就应该把握青春的大好年华,用知识武装自己有所作为。这样,学生在欢笑中不仅学到知识,又能确立人生理想、奋斗目标,何乐而不为?

(二)联系实际,有的放矢。我们这90后的学生一代在蜜罐中“泡”大,一部分人自私、缺乏责任感、畏惧困难、追求享受,而他们将要遇到激烈的社会竞争,肩负着祖国建设的重任。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语文教学这块阵地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创造精神、适应能力、热情精神、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以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是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它是达到理想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

找准最佳结合点,因势利导;联系实际,有的放矢。语文课在笑声中让德育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种方式能更好的让学生们去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乐以怡情

篇5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多媒体具有声音、图像、动画可以交互操作等特点,加上计算机互联网这个无限丰富的教学资源宝藏,让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如虎添翼,更加具备强大的优势和独特的教学效果。笔者经常利用情境画面展示和背景音乐播放来创设教学情境,效果十分理想。

例如,教师在进行《窗》一文的教学时,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几个活动场景的漫画画面:“近窗人”画面和“远窗人”画面等。学生一看到这些画面,就能清楚地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画面的观察,人物形象就会通过视觉传递,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非常有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再如在进行《春江花月夜》这首千古名篇的教学时,可以将《春江花月夜》曲子作为背景音乐,同时播放相关的视频画面,利用诗配画的形式,让学生在视频中看到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在皎洁的月光下,大海茫茫,银光闪闪。同时,把学生带人一个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中,让学生在情境交融的氛围中体验诗歌的深远的意境。又如,在进行《鸿门宴》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楚汉战争的历史画面清楚地展示出来,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够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眼球,大大增强教学内容的视觉感染力。同时,再播放《十面埋伏》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从这种音乐声中感受到紧张的气氛,有利于教学内容感情基调的铺垫。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充分联系现实生活,拉近学生文本内容的距离,让学生由生活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入文本教学情境,是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教师开展情境教学常用的手法之一。

如在教学史铁生写的《合欢树》一文时,可以将事先采摘的一枝合欢树展示给学生:你们认识这个树枝吗?它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吗,这可不是一枝普通的树,在史铁生作家的笔下,有着深刻的寓意哦,它的背后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学生看着老师手中的合欢树,一下子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有的学生开始低头沉思,冥思苦想,有的学生则和同桌开始议论起来,整个课堂的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马上进入了学习状态。又如在进行广告方面的语文教学时,因为介绍广告的文章主要是应用文,比较呆板,一般学生都觉得没有多大趣味。教师专门拿着一幅漂亮的广告设计走进课堂,用给大家推荐今年流行新款服装商品的形式引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在这个广告画册上,学习积极性被迅速调动起来,学习热情在瞬间被点燃。通过这样的实物展示来创设情境,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的真实感,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三、引导学生设问质疑。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有效动力。但是情境教学中的问题一定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问题必须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它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教师提问题一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的新型模式,应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独特新颖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下列特点:(1)现实有趣,富于挑战。即问题的提法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2)举手不及,跃而可获。即要求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充分分析之后,设计出在学生能力“最近发展区”的问题;(3)问题成串,层次递进。即以“问题串”的形式提出,问题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4)推广扩充,思维开放。即问题能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教师在引导或设置问题情境时,要以每个学生当前具有的知识、理解力、思考力等为基础,给予与这一基础有适度距离的学习内容,提出使其感到有价值的问题,理解教育对象在生理及年龄方面的特征,使问题激起更多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对学生而言,一切现成的知识除非经他们自己确认,否则都是可以怀疑的。有怀疑才能有兴趣,教师要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或潜在的创造力火花,不以自己的理解去统一学生对课文中某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念,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质疑。

篇6

【论文摘 要】意象历来是诗词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如何提高学生诗词教学效率,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意象教学的手段进行切入,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以促进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整体效率的提高。

诗词鉴赏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鉴赏诗歌有许多途径,意象往往是考生选择分析诗歌的重要角度。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意象教学即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作者所展现的情感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高中语文诗词选修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无疑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意象教学的角度进行切入,依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条较为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创设情境,在意境中体会诗词意象

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更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相贴近,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一是通过多媒体仪器,为学生营造氛围。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FLASH,让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画卷,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通过观看FLASH,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学效果要远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创设情境也可以是以音乐营造氛围,通过音乐传达的情感,为学生诗词学习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词意象。如在《春夜别友人》的教学中,可通过音乐播放男生吟唱的《春夜别友人》,感受音乐传达的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感受作者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的离愁。

二、角色体验,达到情感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会用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送的情感。

如在《送友人》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扩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李白的友人,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作者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李白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而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 通过这样的场景及学生置身角色之中,感同身受的扮演,加深学生对离别诗的理解,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拓展途径,丰富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要提高诗词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还应该想办法丰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认识,只有具备丰富的意象知识,在分析诗词时才可以达到游刃有余。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来满足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授课的形式,将诗词中的意象加以规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如在诗词中,“柳”普遍代表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梅”则代表着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等意象;“西风”普遍认为是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象征。那么学生在了解了江水代表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等的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在掌握了月亮常被诗人借用烘托情思的意象之后,对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作者的望月怀思也很容易把握。

再者,教师也可以通过谐音教学,丰富学生的诗词意象。如在有关“柳”在诗词中的含义分析时,教师则可引用“柳”与“留”谐音,故柳的出现,常常代表了挽留之意,也就引申为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了解了这一意象,在分析《折杨柳》和《雨霖铃》的中心思想及意象分析时,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依依惜别及离别的伤感。在分析“莲”的意象时,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很多时候“莲”也就代表了“怜爱”,借以表达了爱情。如南朝乐府的《西洲曲》,即通过莲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此外,也可通过事物的特征把握其意象含义。如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在诗词中松树也就成为高洁品质的象征;作为傲霜之花,也被作为人格品质的一个代表,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通过景物的特征来把握诗词的意象,也是在诗词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方法。

四、反复阅读,活跃思维,激发想象

在诗词的学习中,古人信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今时代诗词的学习。在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诗词,在阅读的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将诗词中描述的场景连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在周围环境及事件的联系之中,学生也逐渐掌握了诗词所表达的意象,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如在《春江花月夜》的学习中,学生反复阅读,将作者描述的景致拓印在脑海,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孤独的游子在静静思念着故乡,美丽的景色无人共赏,也使得他愈加孤独,愈加思归。这样的反复吟诵,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这首诗的含义,也利于学生把握作者所抒感的路线,加深了对本诗的理解。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手段还有很多种。用意象教学法来进行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品味诗词的习惯,由表及里,感受诗歌意境,体悟作者感情。同时,学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赏析所有的古典诗词,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好一个“落月摇情”,屈大夫于湘水之中搭建起百草之屋,诗人却在清明澄澈的天地间,砌出一个蘸满浓郁夜色的纯净世界。斜月动离情,月是夜的眼睛,甲骨文中像半边月亮形的图形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印射出的是人们凡事渴求周全的炽热之情,然而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或许“若虚”两个字恰恰是对这一永恒真理的提醒。“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春半”才会期待“春满”,有漂泊才会有归家,其实,《春江》中的诸多行文都投射出中国道学的些许特征。

历史似乎有意隐藏起张若虚,其生平知之甚少,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全唐诗》中仅仅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当时除了“文词俊秀”的赞誉外,我们再看不到别的评价,更别说考证其人其事了。然而从诗人贺知章的考证中倒是可以略窥一斑,在《旧唐书》的《贺知章传》中有如下记载:天宝三载,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乃舍本乡宅为观。唐皇甫氏《原化记》中更是把贺知章入道之事写得近乎传奇,无论怎样,我们都能了解到贺知章深谙中国道家精髓,并将其作为最后的思想归宿,而作为他情趣相投的朋友张若虚,很难说不为其感染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文献不足征而已。

《道德经》把“冲虚”解说为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老子意识里的“虚”有着说不尽解不开的绵绵不绝的含义,它可以磨掉万物的锐气,消解万物的纷争,调和万物的光辉,从而使万物如尘土样混同齐一;它仿佛消逝无踪,又好像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也许张若虚的的初衷正在于此,运用“冲虚”之意高屋建瓴,“和”月光水光,“同”万物本尘,“解”人世纷繁。

一、“和”月光水光,《春江》本是一曲生命的礼赞

也许人们并未察觉,生命才是《春江》一诗中最显著的特征,在张若虚的笔下,生命的气息处处可见,月光、流水、飞霜、落花无一不在诗人的意象里彰显出生命的体征,澎湃起脉搏的律动。

“月”是诗中之物,更是情中之景,它犹如一条生命的长虹轻轻地搅动人世间的起伏变迁。月出潮汐,月华不再是固化的毫无生机的倾泻,而是藏身水漫,涤荡春江,它以初月之景弹奏起“天涯共此时”的相思琴,它以孤月之轮零乱了“对影成三人”的金杯盏,它以沉沉西斜的姿态蔓延到离人的眉梢,它以最后的落落月色尽染姑苏的钟声夜半。谁能说,这般的月色还未有饱蘸那深沉热烈的生命?

流水是月色永恒的伴侣,它载“滟滟”之光,曾曲曲弯弯地滋养过花草遍生的原野,探看过青枫浦上不胜悲凉的过客,曾轻轻地把犹豫不决的扁舟推送,也曾体贴入梦,聚水落花闲潭。谁能说,如此的流水未有沾染那璞玉浑金的生命?

月色也好,流水也好,都投影出生命最原始的纯朴状态,《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万物莫能臣也。”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朴”与“自然”都是未经雕凿装饰的无为状态,是一种清醒现实的生活态度,是“重人贵生”的生命礼赞。

《活在当下》里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起初想进大学想得要命;随后巴不得赶快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接着想结婚、想有小孩又想得要命;再后来,又巴望小孩快点长大去上学,好让自己回去上班;之后每天想退休想得要命;最后真的老得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忽然间才明白,自己一直忘了真正地去活。

云南崇圣寺三塔中刻有一句话:把握现在,就是与过去和未来同在。生命其实可以被看作一种物质,它是以时间为单位的,人的生命长度看似相近,但是在这相近的长度中,每个人萃取的精华却是大相径庭。唯有让生命如月色流水般的自然玲珑,才能从容地感觉到在人生道路上,喜悦俯拾皆是。

很多人读《春江》多是看到那些字里行间中的离愁别绪,殊不知真正高绝的诗人岂会将如椽之笔停滞于此,岁月更迭,时代变迁,教会人们如何善待生命、如何礼赞生命才是永不褪色的主题。

二、“同”万物本尘,《春江》正是映照人心的“妆镜之台”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春江》一诗“视情如生命般贵重”,它同其他诗作一样离不开别绪闺情,也借助月色、水光等诸多意象直抒胸臆,只不过《春江》中的特定意象除了“形于言“的功能之外,还承载起了映照人心的特殊作用。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相信每一个读至此句的人都会从内心里深深地为这“相思成灾”的离人情怀所感动,诗人在这里仍是在写月色,只是随着月光的宛转,思绪也转到了别处。诗人联想到了哀怨情恨,此夜扁舟,遥想有情人儿四散飘零,那明月楼中的一室清辉,不由流转出一腔柔情,绣楼绮户月色徘徊,缓缓地照上了那梳妆镜台。白居易在彭城知春岛关盼盼的居所处题过一句诗恰恰是这一情景的写照,“燕子楼中明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所有真正爱过恨过的人才会懂得,交换过生命约誓的无尽等待竟会让人忘记岁月,也忘记了存在。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是化用《玉台新咏》里《倡妇怨情十二韵》中的诗句:绮窗临画阁,飞阁绕长廊。风散同心草,月送可怜光。张若虚笔下的月光更是神来之笔,与妆镜台这一意象的交互作用其实正是作者对人们这一质朴情怀的灼灼关怀。月光“可怜”之处不单单在于以清辉慰藉思妇的万千愁绪,它照亮了高楼闺房之内的妆镜台,透过妆镜之台映照出自身的模样,如知心友人一样提醒着人们要学会反观自身,“知其所处”。“含德之厚,比如赤子。”唯有回归真实的自我,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道学思想中关注个体的自然本色,讲求顺应时势,“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人的一生不能让挫折和痛苦的回忆盘踞在内心世界,要学会化解,善于调整。庄子讲“物物而不物于物”,人就要学会立足于现实,保持内心的本色与自由。透过妆镜之台看到的是“自己”而不是“思妇”,是活生生的一个生命的个体,而不是活在别人世界中的一个茕茕孑立的影子。月光如是说,或许也是作者的匠心所为吧。

三、“解”人世纷繁,《春江》是涤荡心灵的绵绵长河

《道德经》第十一章讲到: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然而在这个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多少人在醉心地执着于“有”和“无”的可笑辩证。百万家资、亿万身价却形单影只,有了财富却迷失了自我;薪水不多、平平凡凡却其乐融融,没有财富却拥有人世间最难得的自由和快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看见如此美妙的春江夜景,领悟到的是人生的变幻无常。江畔是谁最先见到那皎洁的月色呢?月色又是最先照见了谁的衣衫呢?人生无穷无尽,代代相传,当人事皆非之时,唯有一轮圆月一如从前,不曾更迭。谁也无法猜度这江月夜夜等候的究竟是何人,只见那长江潮水送走了一波又一波的清辉。在这般月色映照之下的人们,是否还有对“有”和“无”的追索,是否可以暂停下那追名逐利的功利之心,让这月光透析自己的身心,回头望望自己的身影是否还如儿时一般清纯透明。

人活于世,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如流水一般,有的人的生命清澈见石,有的人的生命则污秽不堪,全在于我们如何规整生命之水的流淌。老子讲:“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又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所以,我们的人生之水要细水长流,切不可肆意横流,要小心地维护好生命的维度,行进在自然天成的渠道之中。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冠绝姿态在我们的世界里默默地延续着千年的睿智,其间的道学特征也必将在今后的时间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高亨.老子正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张葆全.玉台新咏译注[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创设情境

汉语言文学有着渊源深厚,静水流深的美,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则为这美的传承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必然能让学生更充分地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语文学习局面”,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随着课改步伐的加大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光添彩。在语文课堂上,合理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1 创设情境可以运用的教学环节

1.1 整体感和,背景情境

在鉴赏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常识就是知人论诗,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状况、写作背景,对读懂诗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有很大帮助。所以,在正式上课前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信息。比如可以让学生查找和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学生可以查找的信息有文字,有图片,而且是百家争鸣,能让学生辩证全面地看问题。在充分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凭自己的理解对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进行规范整理,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就可以让学生养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好习惯。

1.2 灵活导入,进入情境

对于一节好的语文课来说,导入的意义非同寻常。导入语不仅仅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更是教师上课开始时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巧妙地使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拉近师生的距离,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下,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导入语可以更精彩。比如现代文《胡同文化》的教学,就可以在课前利用录音设备给学生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让学生在宛转悠扬的歌声中感受老北京的氛围,自然而然地进入本节课的情境。而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的导入,则可以选择电视剧《红楼梦》的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古典小说的兴趣。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可以用关于长江的视频资料或图片导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长江奔腾不息的气势,感受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必然。

2 创设情境可以运用的方式

2.1 名家朗诵,音韵情境

语文教学讲究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听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录音资源,为课堂教学创设音韵情境。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诗歌教学。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声音的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声音,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虽然充满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朗诵名家方明的朗诵来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方明的低沉婉、雄浑有力的朗诵中,感受曹操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再如戴望舒的《雨巷》,可以让学生聆听朗诵名家乔榛的真情演绎,进而体会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体会那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在诗歌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2.2 音画传神,视听情境

文字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现动态的画面,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开启其心智,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优美的音乐、画面等,把诗文中的种种意象变成一首立体的交响乐,为学生奠定学习诗文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乐曲本身就是一首流动的诗,而古诗有不少本身也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何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受到陶冶呢?采用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的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文中的种种情境。比如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听由这首诗歌改编的名曲《春江花月夜》。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美江南水乡的风姿。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学生通过乐曲创设的情境,可以更容易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构思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而生,景象壮观。这样,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就能使学生渐渐进入“感受——欣赏”的实践和体验活动中。

2.3 启发想象,创设情境

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所讲内容没有太好的体会,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创设情境。比如《长亭送别》,因为年代久远,文本又是文言,所以难免产生隔膜。首先,让学生看戏曲《长亭送别》片段,充分领会这段戏中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通过合理想象,把文中的某一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然后再和同学交流。这样,通过想象创设的情境,既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也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

3 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情境创设根据教学实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具体课型创设情境,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3.2 情境创设要根据教材实际

具体教材决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而决定具体教学方法。情境创设要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或者选用哪种方式。

3.3 情境创设要根据学生实际

在情景创设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学生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已经掌握的知识等情况。

3.4 情境创设要注意课堂生成

其实情境创设本身就是一种课堂生成。所以,教师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课堂生成,避免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要配合课堂生成,因势利导,合理生发运用。

篇9

论文摘要:在职业教育中,语文作为基础课程其教学意义非常重大。作为语文教师应结合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立足本位,创新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赏析和领悟,最后达到能熟练应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以为社会培养大量中、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达到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为目的办学方向,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广大考生的重视,发展思路越来越宽,就业方向也越来越广。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新思路,因为,在职业教育中,专业课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主课,而基础课程则为副课,不能提起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而且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高低恰恰是一个人最外在和最综合的表现。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因此,我们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在配合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学生运用能力的训练。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在教学方法上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特别是不能沿用中学的教学模式,固守程式化,形式呆板,要把情趣教学、互动教学、开放式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一网络媒体引进到教学过程中来。

一、体验感悟的教学方法

体验感悟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感知经验,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通过体味、领悟等方式,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自我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对形象的真切感受和情感的深切体验,有利于他们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中学语文以考高分和升学为目的,教师每天都辗转于如何将考点与语文美有机结合的痛苦思索中,要做大量的试卷,用来总结题型,扩大知识面,然后灌输给学生,来提高学生的分数。与其相反,职教语文教师负载着的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任,承担着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责,我们不需要戴着禁锢的镣铐,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在语文空间里自由的畅游。我们不需要划分段落层次,不需要总结中心思想,更不需要局限在单纯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而是让语文教学课堂变成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让学生发现、领悟“黛玉葬花”的凄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恬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雄奇与豪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浩大气势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里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释放自己的激情,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从被动学会向主动学习转变。

例如,古文诗词的学习是让大部分的学生都望而生畏的一部分知识,它蕴含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历史变迁,以及作者丰富的情感色彩和独特的写作笔法。比兴手法的运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主要障碍,也是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下降的直接原因。这时候,语文教学改革就体现出非常大的作用,要让学生从赏析的角度去理解、领会语言知识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例,讲授这篇课文就可以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首先,在进入课文内容之前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用来作引子,让同学们先领略一番诗情;其次,利用幻灯片把春江美景图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欣赏诗中之画意;在同学们对诗歌产生美感之后,配合作者简介,诗歌背景和语言知识点,由教师再带领他们进入这首诗的深处,领会它的真谛之所在:春江月夜的如画的美景,美景下凡人在无尽的江水中对人生无尽的感慨,感慨后对离人离情别绪情感的抒发,情与景、叙述与抒情议论完美的结合。这样既完成了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的教学,又能很大程度的扩展学生的感性思维,提高学生自己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理念。

二、结合企业文化补充语文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重视校企结合教学模式,按企业的要求和需要培养人才。高职语文教学虽然无法在专业技能上满足企业需要,但却可以把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现代企业对人才人文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其实质是企业文化追求的体现。一方面,诚心品格、合作精神、礼仪素养、创新能力等企业文化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对员工的思想、道德、性格和行为习惯的要求。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在内容上要注意以适应企业需求为原则,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有用越好。一方面,要把企业文化纳入到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中,另一方面要从语文教材的原有资源中挖掘且企业文化因素,使学生提升道德境界和人文素养,成为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学到些实际和实用的东西,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学会如何做事、做人。

例如,在校园内对社会公益事项进行有意义的宣传,或者,放映一些有时代意义的纪实影片,让学生从中获得感悟。比如,《隐形的翅膀》就是一部励志的纪实影片,影片向我们诉说并展示了一个残疾女孩的命运,同学们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起伏而叹息、而感喟、而震撼、而奋进,影片唤起了他们内心久违了的感动,使观众心灵受到极大的撞击,从而激励同学们更好的学习和奋进。

所谓孤掌难鸣,再好的教师,如果没有学生的配合,也不可能教出好的成绩。其次,就是从学生的角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逐渐转变观念。

如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有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让学生们每天面临的就是没完没了的题海,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如何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对于职业教育,这些是不适用的,我们给予学生的应该是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提高、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像专业课一样,把课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

第一,建议学生多读课外作品。相对高中生活,学生们在职业院校里课余时间和自学的时间大大的增多了,有很多学生就泡在网吧里,消磨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既是对时间和金钱的极大浪费,同时更造成了他们语言能力的缺失。因此我经常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结合课文内容讲一些名著片段,鼓励学生课下补充阅读,反复告诫他们开卷有益,建议他们多看书读报。有时,在教学课时允许的情况下,会给他们留出专门的课上时间,把我积攒的一些杂志发给他们,逐渐培养他们读书的习惯和乐趣。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语文水平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第二,布置学生写随笔作业。多看还远远不够,要让学生在看的同时摘录下美好的片段,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或者直接写成日记的形式。我对交上的作业进行及时认真地评阅,必要时也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学生,多鼓励表扬。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不但得到了提高,也同时达到了练字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篇10

周庄,是水乡古镇和现代休闲兼具之地。旅游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今天的周庄,因为在产品、文化、内涵上逐渐成熟,已经成为人们深度体验旅游的目的地。

生活着的周庄

从2011年下半年起,周庄古镇旅游在保护古镇原生态的基础上加速转型升级,在物质上积极丰富满足游客需求的项目和产品,在精神上更加重视游客的自我感受——在周庄旅游生活的感受,营造一个生活着的周庄古镇,让每个人在周庄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

“打造一个生活的周庄,让本地人、外地人都能有所作为的生活下去,将周庄打造成有文化品位的小镇。”周庄旅游董事长任永东这样定义。

目前,周庄古镇已经形成三条线,将多样化的生活状态呈现在游客面前。第一是青龙桥、贞丰轩、花间堂这条线,水乡特产、民俗工艺、民宿等演绎周庄原住民文化。第二是1086慢生活街区这条线,引进品质酒吧,丰富周庄夜生活。第三是南湖全福讲寺、莼鲈之思——水乡休闲度假社区这条滨湖线,聚集了优雅格调的文化项目。

这三条线加上周庄众多休闲项目,使得周庄形成了浓郁的生活氛围。“有一种生活叫周庄”作为周庄全新推出的旅游形象,就是让游客在周庄寻找适意生活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持续的、有情调的、有趣味的,既让游客有似曾相识的亲切,又有新鲜感和体验的兴趣。

古镇原住民生活

有一种生活,是原住民的土著生活,水乡的生活方式在古镇里如画卷般展开。一个院子,几张桌子,周庄吃讲茶为客人打造一个原生态的周庄生活氛围,坐下来,像原住民一般吃茶聊天,享受静下来的时光,融入原住民的生活。

体验周庄生活的最好方式,就是住下来,周庄的阿婆为你做家常饭;客栈老板在院子里摆上桌椅,请来周庄艺人,你可以边休息喝茶,边听评弹表演,享受周庄人的娱乐方式。早上,叫醒周庄的,是周庄人,吃些刚出锅的早点,听周庄人聊聊家常。贞丰文化街集萃周庄水乡文化,周庄原住民在铁匠铺里打铁、在竹编坊里编竹篾、在豆腐坊里做豆腐……体验原住民的生活,感受周庄朴素生活的味道。

江南雅韵生活

有一种生活,是文化味道十足的优雅生活。从南湖古琴社到春江花月夜古筝会所,从马晓晖文化沙龙到古戏台昆山演出。周庄本地优雅文化与外来文化相得益彰,周庄本身就带有浓重的文化味道,叶楚伧、陈逸飞等生于周庄或爱上周庄的人留下可供挖掘的文化元素。让周庄名扬海内外的《故乡的回忆》,本身就是陈逸飞先生对水乡生活的发现和感悟。

周庄的优雅生活,让喜欢文化的游客爱上周庄。一场场雅集,一场场文化沙龙,升华了周庄的生活,让文化人士相聚在周庄,享受千年古镇里的典雅礼遇。贞丰轩、花间堂等精品客栈,将水乡文化融入到居所之中,赋予独特的居住美感。

水乡情调生活

有一种生活,是有趣的水乡情调生活。在猫空里安静阅读,在周庄星巴克喝咖啡续杯,在花间堂红酒吧品酒谈人生,在自己喜爱的咖啡厅、酒吧里点爱喝、爱吃的一道特色菜,听主人为你选的音乐,满满品味,细细享受。这种休闲生活的情调,在于陌生而熟悉,陌生是因为面对不同的人,熟悉是因为心中长久的渴望。

周庄是包容的,你也可以留下这种生活。左手后院的故事,讲述了外来者对周庄生活的迷恋。一个摄影师一个作者,他们一起周游世界多年,他们来到周庄,感受到了周庄的生活状态,于是决定留在周庄开设左手后院,开始他们的生活,拥有周庄的生活。在小院里喝着咖啡遐想着世界旅行,感受生活的真谛。

睿智财富生活

有一种生活,是充满智慧和传奇的财富生活。周庄沈万三留下关于财富的传奇。聚宝盆、通番海外等故事是用来听的,其中的道理让人感悟。周庄,向游客呈现江南首富沈万三的传奇生活。两条财道——沈厅财道、万三水上财道,讲诉沈万三富可敌国的发迹史,而财神居将沈万三的财富智慧呈现给游客。

周庄著名的万三家宴,源于江南首富沈万三的待客家宴,这一桌丰盛但不奢靡的宴席,带着水乡味道的,将首富家日常生活的一面展现给来宾。品尝万三家宴,已经成为游客体验六百年前首富生活的方式。

浪漫夜生活

有一种生活,是浪漫与激情的夜生活。入夜的周庄上演着生活的乐章,《四季周庄》演出,将周庄四季的原住民生活搬上水上舞台,一场场表演,将或诗意唯美,或民俗风情的周庄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