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明月几时有范文

时间:2023-04-09 12:5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苏轼明月几时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苏轼明月几时有

篇1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首词写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亦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作者当时知密州(今山东诸城),这首中秋词,“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也是一种对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但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当然,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即有深微的提示。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望月,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开篇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表达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这样一组矛盾的情境。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下片怀人,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挥洒淋漓。在这里作者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一个阴错阳差的误会使坡误以为皇帝要杀他,在心惊胆战中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给苏辙留下了两首诀别诗,愿与子由“世世为兄弟”。 苏辙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遭受降职处分,调到高安,任筠州酒监。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殷殷关切之祷告,无不流溢着手足深情,兄弟情深,那无眠的思念,以至于此,有兄如此,夫复何求!

苏轼思亲心痛,感悟到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又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月亮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突破时空间的局限让彼此的心沟通起来,把彼此分离的人以精神相通。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还有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总之,本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完美的体现了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间的眷恋。人如其词,面对挫折多少文人一蹶不振,屈原跳进了汨罗江,李贺蓬头垢面,义山终生郁闷,苏轼却坚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埋首沉心,和诗词歌赋相依为命,靠灵魂和气度,靠气骨和诗胆,用超然的态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心灵光彩让苦难变得黯然无色,他光明磊落,一世坦荡,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处穷而不忘兼济天下之志,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所以,千年之后,他的丰富和深沉,天真和质朴仍如封存的醇酒,浓香醉人!也许正是一蓑风雨,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士大夫心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一个刚直不屈执著风节的政客,一个有着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的智者,一个有着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的赤子!

篇2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意思是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者当时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1、把酒问青天的把释义:端起。

2、这句诗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3、原文选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选段译文:满月不知何时才会出现,我只能斟满酒举起杯,遥问天上。不知道天上的宫殿里,现在又是什么日子呢?我想要和清风一起归去,又害怕天上的宫殿太寒冷。月下起舞的影子,不像是在人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伏在窗口,静静等待到夜深人静的凌晨,月亮才浮出了黑云。瞬时间发现——月,是如此皎洁;天是那么华美。我真想对月亮大声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我爱你!”

阵阵微风袭来,它带来了中秋的思念;明月,唤醒了思想梦;明月,述说着感恩情……

中秋之月,没有了璀璨的群星所衬托,孤零零的地挂在天上。嫦娥在月亮上不觉流出了一些凄凉、落寞……

仿佛,我们一家人,不可以回去与亲人们在中秋,团聚。心中落落空空的,思念,思念……

给朋友们发发电子邮件,或许,可以送去一丝丝祝福,给别人带来快乐与惊喜;也可以宽慰自己的挂念!

“祝你中秋节快乐,没什么别的了。”这条来自他乡的付发过来的信,让我愣了好久,自己也说不清了。只是知道,思念仿佛在这一刻弥漫开来……

渐渐地,泪水占领了我的眼睛;慢慢地,朋友的身影占领了我的脑海!

想想我们以前的中秋,总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欣赏着月亮的没,彼此的美……

篇5

月亮是悬挂在天空的一首诗。

咏月诗在古老的《诗经》中就能寻找得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先民们吟出了月亮的美,也咏出了像月亮一样美好的爱情。在三国英雄曹操的笔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星辰成了他雄才大略的点缀。在晋代隐士陶渊明的诗句“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中,月亮成了他披星戴月、坚定操守的见证。唐人吟咏月亮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仅李白一人就有二百多首诗中写到了月亮。——月亮诗流成了一条灿烂的月亮河,在这条河流中,最丰盈,最有意韵的当数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那轮圆月了。

在这首词中,以月亮起句——“明月几时有”,以月亮卒章——“千里共婵娟”,词中没有哪一句不与月亮密切相关。可梳理如下:对月发问——猜想月宫——因月矛盾——伴月起舞;月照难眠——埋怨月亮——理解月亮——借月祝愿。词人的内心情感的不断变化始终伴随着月亮。月亮在这首诗中成了内涵最丰富、充盈的意象。在小说艺术中,把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为“圆形人物”,把具有简单性格的人物形象称之为“扁形人物”,借用小说艺术中扁平人物、圆形人物之论述,可以说该词中的月亮是最“圆”的意象。

开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屈原的天问很相似,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一脉相承,二人都是由于自己仕途不顺,产生人生迷茫之感,明知问天天无语、问月月无言,偏偏要如此发问,开篇便让后人感受到词人那颗迷惘破碎的心。接下来对月亮的猜想,似乎有些不着边际,因为词人没有从传说中仙境的美妙绝伦作猜测,却从时间的角度问了一句“今夕是何年”,令人费解。其实这一句迷醉而清醒,它既与序中的“欢饮达旦,大醉”照应,又不露声色地暗示:“不管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广寒宫里都是冷清孤独的。”这就自然而然地“因月”矛盾了,如果离开孤苦失意的人间到月宫中去的话,那里每一天都是同样的“高”“寒”,不一定适合人居。那么,怎么办呢?于是东坡居士与李白先生用同样的姿态营造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且饮且舞,对影自怜,孤独得让人流泪;东坡伴月起舞,既醉且醒,徘徊于人间与月亮之间,游离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而统一,潇洒得令人神往。

因为人间同样美好,词的下半片从天上幻觉转向人间,用人间的目光来看月亮,“月照无眠”时的月亮应该是下半夜的月亮了,“转”“低”说明月亮已从东边走到西边去了,这也是对“序”中“达旦”的最好注解。如果上片的潇洒之后,词人就伴月入眠、酣然入梦的话,苏轼就不是苏轼了,词中用这一意象也就接近“扁平”,而本词的境界也会显得过于单薄了。彻夜难眠,自然对月亮心生埋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里的关键词是“圆”,语义双关,既状月之形,又言人之聚,其实,人不论聚离与否,与月亮毫不相关。与亲人分离,内心总是孤独的,此时月亮若是圆的,会心生埋怨——月圆人不圆;若此时月亮是不圆的,也会同病相怜——同是天涯分离人。不过这样的埋怨并不是内心深处刺痛的反映,仅仅是顿悟人生哲理之前的精心的蓄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使得月亮这一意象在词中达到美学的最高境界。在此之前,月亮仅仅是物象与情感的交触,在这里,则是物象与情理的统一。这种由情感的起伏上升到情理的顿悟,只有旷达洒脱、超凡脱俗的坡才能做到。在这种前无古人的顿悟基础上发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当今中秋节出现频率最高的广告语、祝福词就不足为奇了。

坡写作此词时,人类还处在足不出户的时代。今人的脚步已飞出了地球,踏上了月球,不过反而写不出如此浪漫的词作,因为象东坡词中月亮这样丰盈的意象,只能源于美妙的想象,源于真挚的情感,源于旷达的胸怀。而这些恰恰是富足的现代人所缺乏的。

二.第二次细读:五轮明月照,千古中秋词

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丙辰年,这一年中秋之夜,苏轼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此前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其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胡仔论《水调》一词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此语应让其他文人汗颜且心悦诚服。

我以为中秋词此篇为最,是因为此词中有几轮明月皎皎,光照寰宇,为其他诗词所无。

词的上阕有三轮明月。

1.一轮自然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突兀一问,是苏轼将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虽与李白的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自然界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这是一轮大自然中的明月。

2.一轮神话之月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读至“天上宫阙”“琼楼玉宇”,不由使人想到中国美丽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想到嫦娥居住的寂寞寒冷的广寒宫。《明皇杂录》中有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皎月清冷,月宫高寒,“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连仙人都难耐,何况凡人呢?所以苏轼即使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想法,也望月而生畏,愿意在人间“起舞弄清影”了。

这一轮神话之月赋予苏轼的中秋词神秘美丽的意境,谁能说苏轼“天上人间”的选择不是那个美丽而寂寞的女子的心声呢?

3.一轮遣怀之月

苏轼写作此词时,政治上很不得志,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苏轼自求外放,对月“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文中的月宫和朝廷何其相似。“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诗人身在江湖,对朝堂情况的追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中的“欲”字与“恐”字,是诗人渴望重回朝廷但又对朝廷党派之争充满恐惧,害怕朝廷没有他的容身之地;“起舞弄清影”一句,品读到的是诗人身在山野的自由快活、无拘无束。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诗人终于明白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道理,回到朝廷的愿望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诗人笃定地告诉自己留在地方做官是最好的。“凡圣无异居,清浊共此世”(苏轼《和陶桃花源》),一个人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

这是一轮倾诉乐观豁达襟怀的明月,是苏轼对出世入世的洞明和对自由心灵的忠诚。

词的下阕有两轮明月。

4.一轮多情之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或恐夜深人睡去,月色依依照离人。你看那月亮,一“转”一“低”,莲步轻移,窥照着无眠之人,不是故意让那离人的满腔思恋无所遁形么?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无处可逃,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谁说明月冷无情,道是无情却有情。

5.一轮共享之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到熙宁九年,这对离别七年之久手足情深的兄弟仍未能见上一面,但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就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吧!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正是将这一大意象深入浅出,化为对天下离人的安慰与祝愿。

自此,这轮千里婵娟用它皎洁的月色为所有思乡、思亲的无眠之人疗伤。

五轮明月朗照,自然与神话的重叠、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思恋到祝愿的变化、个人遭遇的感怀与人间情感的共享、感性的宣泄与理性的回归,东坡此词当之无愧为中秋第一词。

篇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綺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水调歌头》词的前面,有一段小序,交代了写作的背景及缘由。这段序文是这样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达旦”,到天亮。“子由”,作者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当时苏辙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做官,兄弟俩已七年不见面了。这段序文的大意是: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夜,我在密州任所与僚属们欢度佳节,通宵畅饮,直到天亮方才罢散,其间,我曾几次饮的大醉,醉后又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词,并以这首词来怀念远在他乡的同胞兄弟子由。

词的上片写望月饮酒,发离奇飞跃之神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端起酒杯。中秋之夜,一轮皓月高悬在湛蓝的天宇中,诗人一边邀月畅饮美酒,一边尽情地观赏良宵佳景,几盏浊酒落肚之后,醉意朦胧之中,他忽然端起酒杯对着苍天高声询问道:皎皎明月啊,你遍撒清辉,朗照人寰,带给天上人间这无限美好的夜晚,那么,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词的这开头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按照词的内容,本应该是“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诗人之所以颠倒来写的原因,并非仅仅只是为了格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强调他的发问,为了宣泄他的感情。至于向谁发问,因为不十分重要,所以放在了问话内容的后面。这样就给人一种陡然发问、猝然而起、突兀奇警之感,这破空而来的奇思妙语,使词句艺术效果大增,故而显得笔调极其不凡。

唐朝大诗人李白也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但李白的诗句给人的感觉比较舒缓,经过苏轼这么稍作变化,语句就由舒缓变得峭拔起来了,表达的感情也更加强烈了。诗人在问过“明月几时有”之后,见苍天不作回答,稍作停顿,又继续问起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宮阙”神话中的天上宮殿。人间的中秋之夜这么美好,普天之下的人们都在欢度这个不平凡的佳节,那么这月儿圆圆,月光朗朗的时刻,天上的宫殿里,又是什么日子呢?那一定是比人间的中秋夜更美好的日子吧。“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引用的是唐朝小说中“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天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昔是何年”的诗句。这里既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又体现了他渴望理解自然现象的强烈追求。

人间此夜庆中秋,天上今夕是何年?凡世今夜同欢乐,仙境是否胜人间?要想知道答案,那就只有等上了天以后才能知晓。于是作者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乘风”驾风,也就是腾云驾雾的意思。“琼楼玉宇”,用美玉建成的楼台房屋。现在,我打算腾云驾雾飞回到天上的宫阙里去看个究竟,又害怕神仙居住的琼楼玉宇太高太冷了,我是经受不住那种寒冷的。在“我欲乘风归去”一句中,作者用“归去”二字,而不用“飞上”“飞到”等别的词语,是因为古人迷信传说凡有才学的人,都是天上的星宿谪降到尘世的,他们上天有如归家。李白不就号称谪仙吗?我苏轼也不例外。这“归去”二字,寄含着作者的自命不凡和怀才不遇。

同样,“高处不胜寒”也值得玩味,它至少有四层含义:1.用月宫的高寒,来赞美中秋夜月光的皎洁明丽;2.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唐明皇游月宫,临行时,叶静能叫他穿上皮衣,唐明皇不听,到了月宫,他果然冷得难以支持;3.诗人害怕自己到了月宮后会像嫦娥一样的寂寞清冷,李商隐诗不是说过:“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吗?4.说明诗人很想飞升上天过神仙的生活,但他明明知道自己在当时那种科技还不发达的社会是根本无法上天的,他也不会腾云驾雾之术,故而只好以“不胜寒”来自我开脱。

上片的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说与其飞往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这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一句中的“弄”字,刻画出自己与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情景,同张先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白《月下独酌》诗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这句“起舞弄清影”就是从李白诗中脱胎出来的。这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既是诗人进一步为自己无法上天而进行自我开脱,更是他迷恋人间,热爱人间生活的内心独白,表现出他不为逆境所困的积极乐观情绪。

词的下片写对月怀人,感人生离合无常。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朱阁”华美的楼阁。“绮户”雕花的门窗。“转”和“低”都描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夜渐渐地深了,这月光也移动着,慢慢地转过了翠阁红楼,低低地穿过了雕花的窗户,把明净的月光轻轻洒进屋来,照射着人间那些迟迟未能入睡的人们。这换头的三句,既承上继续写月,并由月而及月下不眠之人,从而开启了下文。这不眠之人,特指身处异地、无法相见的苏轼和苏辙,泛指普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转”“低”“照”三个动词,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月光以感彩,把静感的月光给写活了。中秋之夜,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和惆怅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起明月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是自然之物,总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但为什么偏偏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了起来呢?人和月相比,反而不如月,相形之下,这就更加突出了人的离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似无理而实巧妙,加重了怨恨明月的分量。

篇7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词化用了谁的什么诗句?

(2)下列句子是对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阕词是苏轼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全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咏月诗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B.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后片写佳节思亲的惆怅,全词充盈着奇特的想象和俊逸的浪漫气息。

C.下片写的思亲,仍扣“月”而行,情绪略转低回,“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流转,斯人不眠,足见苏轼与苏辙父子情笃。

D.苏轼的人生态度不无缺憾,但他一辈子处人处事坦荡圆通,随遇而安,因缘而适,有效地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一生乐观、开朗,达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苏轼,这就是《水调歌头》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

6.戍边征战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各项是对诗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第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诗人是秋天出塞的。

C.第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请你鉴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不少于50字)

7.隐居探访或山水田园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归田园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请比较一下“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这两句诗的异同。

(2)诗的最后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使这首诗不只停留在对劳动乐趣的体味上,更进一步点了题;种豆长草也罢,早出晚归也罢,夕露沾衣也罢,都在所不惜,只要趁了心愿就好。这“心愿”是什么呢?

8.咏史怀古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篇8

——题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圆月升,骤然星辰隐,晓风明月立苍穹,月,你究竟为谁而圆?

千古不变,你依旧是那么美丽,美得让人心醉,多少文人墨客曾陶醉于你的容颜,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勾起黯然思乡之情;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挑起对亲人的牵挂;张九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寄对友人的祝福于明月……

残月,如笑一般,浅笑着俯瞰着世界;满月,如目一般,柔和的目光仿佛母亲微笑注视着孩子。残月笑,满月亦笑,千古以来,月一直笑对世界,她潇洒,她美丽,婀娜多姿,给人以嫦娥的幻想。

月光如水,今夜月光别样明,虽不足以耀苍穹,但却为大地盖上一层薄纱,轻轻地……月光之冷,古来就有“冷月”之说,林黛玉“冷月葬花魂”,凄凉、无助,哀伤中透着淡淡的月光,谱写下悲凉的乐章。

今夜,我在此仰望苍穹,注视着天上的月,试图诠释她的微笑,?M月葬星辰,除了她的笑,天空中再也没有其他的什么了。我想,此时此刻,无数人举头望明月,月在他们的眼里又是不同的化身——是故乡的使者,是友谊的快递,是亲情的传真……在这思念的日子里,谁又在谁的故事里想念?

多少事欲语无休,回首处,眉梢锁心愁。举杯邀明月,月下倍思亲,今夜把酒临风,笑看苍穹,是否有种貌似神离的忧伤?多少人谋生在外,举头望,星辰隐,月儿今夜你究竟为谁而圆?

篇9

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6、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7、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8、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篇10

抬头仰望天空,月亮像一个圆盘高悬在晴朗的夜空中。星星醒了悄悄地躺在云彩的怀抱中,假寐着闭上了眼睛,透过夜空我仿佛看到美丽的嫦娥正抱着玉兔坐在桂花树下顾盼她的亲人!

一朵黑云偷偷地袭来,用它那阴森的身子把皎洁的明月遮掩住了。月儿不甘寂寞,却有无奈,只能黯然神伤、悄悄叹气。

风婆看见了,很同情她,狠吹一口仙气,黑云灰溜溜地逃开了。月亮趁机探出身子。有些黑云来不及逃走,只得悄悄地躲在月亮的一角,虽是那么狼狈,却为天空增添了几分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