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7 18:0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篇1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以优美词句描写景物的手法

2.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2.加强学生对事物观察欣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文章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2.领悟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的精神美,以及人类战胜困难的意志美。

教法引导

通过朗读,感悟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借助挂图或实物照片,加深理解、加强感悟,学生可联系自己的感性经验加深理解。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是本文的重点。

2.本文的难点是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理解。

3.解决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媒体

1.紫藤萝花的挂图或照片;

2.投影片①生字词;②保尔·柯察金在烈士墓前对生命意义思考的一段话;③随堂练习。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设计思路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层学习,讨论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并进行总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去细心体会,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他所见所想到的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文中去领略一下。

(二)纠正读音

齐读课文,注意读准下列字的音。

穗绽酿迸溅伫立伶仃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盘虬卧龙

(三)分析第一段

看第1自然段,思考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后归纳:“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四)学习第二段

齐读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

(五)学习第三至七段

齐读第3—7自然段。

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足情”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死去的弟弟的怀念,自己的情感还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写得越热闹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就如“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样就把生命的沉淀变成了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更写出自己内心对深层次的兄弟情的思考,显得越发感人。

(六)学习第八、九段

齐渎第8—9自然段。

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要提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七)学习第十、十一段

齐读第10—11自然段。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的人生意义,是对花形、花色、花香的—个总体提炼和归纳,由景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观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八)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篇2

一、趣味导入 引领学生

一堂课要上得生动有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导入需要老师精心设计,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从而能很好的带领学生走进课堂、进入佳境。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导入课文。

描摹其境,激发兴趣。如我在讲《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也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在一个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清晨,你一个人穿行于深山大谷里,身后背着很多的书,穿着一双破鞋子,地上的积雪有几尺厚,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路途很遥远,要跑到一百里外的地方去请教老师。”说到这时,有人就在低声说“太辛苦了”、“太勤奋了”。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古时候就有这么一个叫宋濂的书生,家境很贫寒,为了求学要到很远的地方,吃的穿的都不如与他一起学习的同学,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学习的?”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借住教具,增强感悟。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歌曲《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如讲《乡愁》时先让学生听佟铁鑫的《乡愁》,并提出要求――听完歌曲时谈谈关于思乡的句子。激荡回肠的乐曲既能激起学生回味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无形之中又在进行德育。讲《紫藤萝瀑布》先让学生看幻灯片里像瀑布一样的紫藤萝,让他们先感觉一下紫藤萝盛开的壮观,生命的无限。

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如教鲁迅的《孔乙己》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怎样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形象呢?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教康端川成的《父母的心》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当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抚养时,你怎么看待这样的父母呢?巧布疑阵,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灵活运用导入方法,在课的一开始就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向自主学习的意识中。

二、科学提问 吸引学生

有了趣味的导入,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持久,关键还要看接下来的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精心挑选教学内容,适当分散教学难点,合理安排教学节奏,让学生乐学、肯学、主动学。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就要让学生有事干。提问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提问技巧能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设疑,引领学生。教师的提问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者精心设计课堂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抓住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因而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我在教《送东阳马生序》时,简单的字词解释、句子的翻译,我就让基础一般的学生回答,而比较难的句子翻译以及课文内涵的理解就让基础较好的来回答。那些基础不好的上课容易走神的,可以通过提问来提醒他,甚至让他们重复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

学生质疑,促进探索。作为教者的我们往往只只注重老师的 “问”,而忽视了学生的质疑,而学生一个小小的问题往往能为你的课堂增色,带来意想不到的小。

篇3

在人的一生中,青春时期是很宝贵的,在美好的大学三年级,我们毅然决然的的选择了顶岗支教,选择了青春的奋斗,在这片淳朴的土地上我们度过了青春的时光,我们的顶岗实习工作也到尾声了。在过去的四个月里,在驻县高洁老师指导和小组长杨志雪的带领下我们在教学工作和学习生活上成长了不少,感慨颇多。

在教学工作上我们学到了很多。首先,学校大刀阔斧地实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效仿人才学校的“三三三一”和“杜郎口”模式,以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形式,教师精讲为辅助内容,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学习。几堂课下来,学生和教师都能受益不少,我们经常利用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学校大力开展听评课活动,各教研组由领导班子成员监督指导,组成员准备公开课并进行评课。在这方面听了不少本专业的课尤其是听了段老师的英语课后受益颇多。她的课堂结构严谨有序,时间安排紧凑,节奏快而不乱,衔接恰当,作业布置新颖。听她的一堂课简直就是视觉上和听觉上的享受。

在学习生活上,夏晓烨教授来学校看望并指导我们学习,我们一起听评了小组长志雪的语文课《紫藤萝瀑布》。夏教授从教学设计、教学素养、教学效果和教学理念上评价了这堂课,听着她娓娓道来,详略得当的话语,我们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和无比的亲切。在这之前我们是不断的碰壁,教学上有所欠缺,现在得到指导后,心里才豁然开朗,明亮了许多,在听评课活动上受益匪浅,我们相信以后的日子里会更加努力,有所进步。更有师大汇华领导看望我们,为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支持和肯定,我们感受到了关切之情。

在这里,我们难忘每个瞬间。在到达后的第一天就接到教课的课程表,每个人都是专业课。当天实习学校就为我们购买日常用品,这是让我们感动的时刻,还未给学校带来什麽,学校就为我们着想。教师节,学校带领我们参加威县教师节表彰大会,鼓励我们为教育奉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很受鼓舞,内心的一腔热血为此沸腾不已,初来乍到的我们在教学和生活上不断进步。九月十日,每名教师又有福利,我们为学校的体恤感到骄傲,这更激励我们在这里好好的实习,做一名优秀的实习生。收到学生的手工制作的慰问卡片,满眼的泪水就要落下来,这群心地善良的单纯的孩子,用他们有些笨拙的字迹为我们带来自己的感谢,有些孩子以良好的课堂秩序表达教师节的含义,虽然他们没有令人感动的文字,但他们的实际行动是任何的华丽文字难以表达出的,这更加的令人难以忘记。第一次学会做饭,虽然没有色香味形面面俱到,没有香气扑鼻,但那味道也是难以忘怀。

篇4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使教学形象化,使学生具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把学生带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手段,利用丰富的媒体表现力,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娱乐的氛围中和新颖别致的形式中得到新知识,提高新能力,把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越学越爱学。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把景物和感受制作成一幅幅清新、多姿、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教学时展示给同学们,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教师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从而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视听效果,激起学生的新鲜感,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让学生始终在愉悦中阅读、欣赏、质疑课文,全身心投入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境界中,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自如,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能力和技能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他们创造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

运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很方便很快捷的搜索到大量的备课资料,如新的教学理念,各科教案,教学设计,练习题设计和丰富的教学资料等等。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而这些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要经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需要的适当筛选、组合和艺术加工,才能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教学效果。这些学习材料和教学信息是教学文本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大了教学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方法

散文是“美文”,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饱满的生命激情和优美的语言魅力。几乎每一位读者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作为一种纯粹是个体表白,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认识的文体,散文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不仅能打动作者本人,更能打动读者。正因为如此,它必然在思想、情感上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此,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才能与文本形成感应沟通。

就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来讲,学生对此类文体的解读存在着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更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他们的解读障碍具体分析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外在因素。首先是家庭条件所限。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可提供的阅读资源严重缺乏,小学六年,绝大部分学生手头的阅读资料无非就是那几本简单的教科书,除此之外,几乎等同于空白。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文本所需求的文学知识的原始积累几乎为零,因此在阅读散文时,一大部分学生真的是如坠云雾,不知所云,更别说进一步的体悟和更深层次的拓展了。此外,还有来自外界的影响。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许多农村家长并不重视学生的阅读质量,社会提供的阅读环境也不容乐观,所谓的快餐文化充斥着整个图书市场,比如漫画书的大肆流行,网络书籍的日新月异等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宁愿选择此类书籍先睹为快,却对纯文学的散文避难而退。

二是内在因素。最重要的是学生本人的阅历有限。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成了家中宝,他们的人身安全也成了保护重点,学生的活动空间往往局限在一个圈子里,家--学校--家,而且大量的题海战术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阅历少,理解难以达到一定的水平,阅读量少,难以积累文本的相关知识,以至于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就常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读文如走马观花,似蜻蜓点水,很难深入文本其中。另外学生身上存在着心理惰性。为了减轻学习压力,他们宁愿选择轻松休闲之类的“快餐”书,而这样的“快餐文学”是无法满足青少年的知识积累以及性格培养的需要的。

基于以上农村学生学习散文所存在的困难,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品悟能力。那么,到底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改变农村初中散文教学的现状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改进。

一、明确散文鉴赏教学的重点

散文又称“美文”,笔者认为散文教学的重点在于鉴赏散文的美,让学生在鉴赏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散文的美感。散文的美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情感美。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尽管取材广泛,抒写自由,但文章终究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写的。散文的情感美主要是美在自然和真诚,往往犹如日常谈话般率性坦诚、随意自由,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都是真情实感。它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这种情感因真实而美丽,特别容易打动读者。如朱自清的《背影》,以儿子的“视角”三写父亲“背影”在自己内心所激起的幽深微澜,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着至深的父子情,读后令人潸然泪下。

2、意境美。所谓意境,一般论者认为:意与境浑,情与景化,即所谓主客交融,物我一体,这正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涵。通俗地说,意境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很多散文名篇都具有以形传神和以神御形的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就是意境美的经典作品只有,其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该段重点描写了济南山的秀气,文中运用多个比喻,从山尖一直到山腰,描写了薄雪覆盖下的秀气小山,给人一种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的感觉,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3、语言美。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散文的语言尤其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散文就是语言的艺术,突显它独有的魅力。在散文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和感悟,将散文的美作为鉴赏的重点。如朱自清《春》的活泼俏丽。散文鉴赏教学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教学,在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要多下功夫。

二、让导入牵引学生心灵

众所周知,“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才能以情动情,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例如笔者在上朱自清的《春》时曾这样导入:先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影象片段(实景外拍,配以音乐和解说)。接着,展出《绿》、《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画面--“瞧,一位采着《绿》、赏着《荷塘月色》、《匆匆》走来,又给我们留下《背影》的文学家踏着《春》来了,他是谁呢?”最后出示课题,将学生引进文本之中。这样,在导入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与美丽的自然展开多感官的对话,从而初知初春景致,为课文的学习做铺垫。

三、创设情境,欣赏课文

在散文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这样可以使内容更直观、更生动,给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意境。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散文的的时候,很多地方的同学可能没见过腰鼓,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从感观上对安塞的腰鼓形成一个初步认识。

四、咬文嚼字,欣赏语言

篇6

“先学后导,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质疑、自主思辨、自主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那么作为课堂学习组织者的教师要如何做呢?以下,笔者将对该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在备课方面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初环节。在每学期初,教师就要有系统地研究和总体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合理确定本学期所要达到的教学总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做到三次备课,切实提高备课质量。三次备课即:第一次备课――借助参考书与文献,按照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集备组备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确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及方法;第三次备课――课后备课,反思课堂教学中的长处与短处,修改教案。通过三次备课,课堂教学的每一节课都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展。

此外,教师在备课中应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学习状况,认真分析学生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运用符合学情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二、在学生自学和教师引导方面

“先学后导,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学生自主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学习。只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完成“先学后导,当堂训练”的操作,就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学期初,教师就应该先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比如,教会学生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感知方法,它能引导学生直接感受、整体把握阅读的内容。学生根据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进行自主阅读,通过阅读能初步感知教材,整体把握内容,从而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总体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下面就自己在《春》的教学中实施“先学后导,当堂训练”举一个例子。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首先出示学习目标:一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清文章的思路;二是学会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通过目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什么,达到什么目的。

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先学”:一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学生通过课前查字典,课堂上默读、朗读及时正音。这样,既完成字词教学的任务,又培养学生独立动手的能力。这个环节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学或互助完成。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分层次,写出大意,几分钟之后交流。如课文层次有几种分法,请学生各抒己见,说出理由,并请学生评价他人段意概括得是否准确、简洁。通过分析全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理清写作思路。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后导”:学生一般能通过自学或互助了解作者在“绘春”那一部分是通过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来展现春天的美丽。但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是写春天,那么描绘春天美景就可以了,为什么在这五幅图外还要写其他的内容?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体会“绘春图”前后的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随后学生即可从再读课文中体会到“盼望”、“赞美”的情感,由此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是“盼春”、“绘春”、“赞春”。本环节学习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师的引导,教会学生分析归纳的方法,并举一反三,让学生说说在阅读和写作时该如何应用。

第二个学习目标的“先学”:在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时,请学生分析这篇写春天的散文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生动优美。学生一般能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起到的作用,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赏析也颇为到位。但对于综合多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来写景这种方法,只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能品味出它的佳处,大部分同学没有看到这一点,这时可以通过小组交流互助,让他们分享阅读体会。第二个学习目标的“后导”:在学生完成自学并交流后,教师可通过评判、点拨、补充、更正、归纳,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条理化,最终使学生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课文,检测学生有否读懂,通常要求学生用扼要的语言将阅读领悟的内容表述出来,分析的过程就是文章的思路、结构、内容要点的梳理过程,也是将整体分为局部,对比较含蓄或抽象的内容进行具体阐释的过程。在梳理内容的同时,要求学生有独到的理解。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其表现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可以是续写、改写、仿写,也可以是小品设计、内涵分析、绘制图表等,教师要善于精心选择适宜于学生的、能激发学生创造热情的内容。如学了《春》后,要求学生模仿本文景物描写方法来写街头一景;学了《紫藤萝瀑布》后,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这种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作者某种人生体会的写法。

三、在当堂训练方面

当堂训练的目标是努力化知识为能力。当堂训练旨在让学生通过紧张的口头或书面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根据当堂课的要求,精心设计一定量的训练题,布置学生当堂完成,以此来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识。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以文传情;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10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66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德育先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要求“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该如何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把作品中的德育内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等方法,将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

语文课本是文章精华的荟萃,所选作品是经专家精心选编和长期教学实践的典范之作,作品中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勤奋刻苦、热爱生命等。对此,语文教师应运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我结合实际教学浅谈几点经验。

一、以作品中美的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思想,使之受到感染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心怀天下、高风亮节的人物,他们是学生心中崇拜的楷模,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当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富贵不能”留下浩然正气的文天祥,有英勇善战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等。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感知,语文教师决不能停留在表层,而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生活现实,对其进行思想熏陶感染。如有一年我任教班内有位学生纪律散漫,上课常迟到,对语文学习也漫不经心。我曾多次与他交谈却收效甚微。我想,这样“无动于衷”的学生应该采用攻其心动其情的办法。当时,我正好上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文中原本不爱学习经常逃学的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节课上才明白了学习的可贵,为自己不能再继续学习母语而深深懊悔。这与班内的这位学生有相似之处,于是,在课堂上我请他来朗读描写小弗朗士心理活动变化的语句。我启发学生思考:假如有一天,你们不能说汉语时,会有什么感想呢?在交流展示中,我有意请这位学生来发言。他说:“我觉得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今后我要努力学好她。”这样的回答表明小弗郎士的形象美已经触动了他的心灵,激起了他的求知欲。这让我十分惊喜,顺势给予他热情的肯定和表扬。

二、以赏析、朗读领会作者的强烈感情,激起学生心中的爱国激情

《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在语文教材中情感之美的文章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一些诗歌作品与散文中,如的《沁园春・雪》、辛弃疾的《破阵子》等。作者的“情”深深地蕴含在诗文的优美言辞之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品读诗文内容外,还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内涵,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获得思想体验呢?我认为,首先应是赏析。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诗人对祖国的恋歌。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内容:诗人把自己比作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一片“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最后死了“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苦难祖国强烈而深沉的爱。其次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感受诗作的节奏美、情感美。学生在美读中可融入角色,更深刻地体味到诗作丰富的情感意蕴,使内心受到更深刻的感染。再次是启发学生想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丰富深厚的情感内涵。如此通过赏析、美读、想象来领会文章中作者的强烈情感,学生的爱国之情怎能不被激起?

三、以课文之情融合学校德育教育系列,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

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简单宽泛纯粹的说教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而抓住时机巧妙地结合课文的情感教学,能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心理,从而产生共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讨论交流如何面对并解决成长路上遇到的困难挫折;学习《紫藤萝瀑布》,引导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学习《傅雷家书》,教育学生要用心体会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各种关爱。这样的教学设计,将文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与课文教学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品读交流中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力量,进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四、以教师美的言行,扣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之信而行

篇8

从认识他的第一天起,我就由他走下课堂匆匆赶来的脚步看出他是一个为教学而奔忙的人,他那为工作而奔走的朴素干练的姿态,为活动而奔跑的朴实厚道的品性,都体现了他一贯的行者的风范。让我欣赏的是:可能正是他的行者的意念和追求,使他从农村走向了城区,也使他从在教学的大海边捡拾贝壳走向了在教学的花园里采撷果实。这是当初认识他时就有的第一印象,也是随着交往的增多越发显出的恒久的感觉,加之前不久在电话里听到他讲起的,即将出版的书稿打算拟一个叫做“语文道中有行者”的书名,“行者”的重提更让我对这一形象拥有了清晰和闪亮的意念:行者,一个以行走为生存方式的人,唐余富老师以自己的言行阐释了他作为一个行者的意蕴,其内涵我觉得至少有三层:一是以个人化的脚步丈量世界,以跋涉者的视角发现风景,唐余富老师正是在以行走为主题的行动中,探索、发现、体验、创作,追寻着他的教育理想;二是行者无疆,真正自觉行走的人,他的地域是没有疆界的,唐余富老师正是在以行走为表征的生活中,积极自在地登高望远、拓展延伸,描绘着他的教育蓝图;三是乐享行者的处世原则,力显行者的豪迈情怀,唐余富老师正是在以行走为依托的征程中,不畏险阻,意气风发地克难攻坚,创造着他的教育成果。因此,我认为把他看作为一个有志向、有追求、有成效的教育的行者,这一定位是恰当的,教育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更多的志在有为、心在向善的真正的行者。

正是基于行者的一番考虑,我按照唐余富老师的要求,想从行走得更为自觉、更为自主、更为自适的角度,就他即将付梓的著述,谈一些个人的粗浅的感受和建议。

唐老师的以“行者”为关键词的著作有一个寄意深刻的构想。他对书名含义的表述是:道中,本意来自于辛弃疾的词《夜行黄沙道中》:道中情形,可能充满坎坷,可能会遇到风雨,但只要努力前行,定会“忽见旧时茅店”的理想境界。不难看出,其中蕴含了唐老师的清醒的认识、坚定的信念、勤勉的努力和远大的志向,由此可见唐老师不仅是一个自主的实践者,同时他还是一个自觉的清醒者。

唐老师的以“行者”为关键词的著作还有一个选材切实的指向。在他以“编”为单位的六个部分里,每一部分都精选了他在多年教学实践和思考过程中倾心写就的原生态的长篇和短章,几篇或十几篇佳作中突显的是:鲜活的素材和感触,独到的例据和观点,充分地展现了唐老师立足一线教学岗位、勤于实践、善于思考的姿态和品质,由此可见唐老师不仅是一个勤勉的实践者,同时他还是一个智慧的思考者。

唐老师的以“行者”为关键词的著作更有一个感念教育的情怀。正如他在后记中所写的一样:“与善人游,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有润。”因此他总是心怀感激地为学生的课堂生成而兴奋,为同事的资源共享而称颂,为名师的殷切教诲而敬仰,为领导的真挚关怀而钦佩,他说:“与其说教育应该去培育一个怎样的人,毋宁说教育者应该追求自己做一个怎样的人。”由此可见唐老师不仅是一个理想的实践者,同时他还是一个信念的捍卫者。

至此,我还是想从他的著述中采撷几个闪耀着行者光彩的实例来进一步作出求证:

他是一个拥有关注生命意识的语文教师,他在《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元素》一文中写道: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于是他在执教《紫藤萝瀑布》(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一文时,告诉自己和学生:“生命的价值还体现在对生活中的人生坎坷从不低头,积极去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于是他在执教《背影》(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文时,与学生一起从“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中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切理解。生命教育不仅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于是他在执教《安恩和奶牛》(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一文时,他和学生一道用心体悟“安恩带着她心爱的奶牛到集市上来……竟然只是为了让村庄里惟一的这头奶牛可以跟同类相聚一番,让它‘散散心’。”所蕴含的把自己和那头孤零零的奶牛视为同等的生命(或者说相依为命)的淳朴性格以及慈爱之心……只有当自己具有了热爱生命的强烈意识和准则,才可能通过引导和熏陶把学生塑造成尊重生命、关爱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作为一个行者,唐老师在努力促进着学生优良的生命意识的健康形成。

他还是一个追求学科本真的语文教师。他在《窗》一文的教学设计中坚持彰显语文味和素质化,他精心搭建了五个理想的对话平台:第一个话题:搭建一座有话可说的平台。问卷调查,了解学情,创造条件让人人在课堂上有话说,人人都可以围绕一个话题说出完整的话,改变无话可说或不会说话的窘境。第二个话题:搭建一座能力提升的对话平台。案情回放,理清情节,别具匠心地设计出跨越时空与生死界限的说话题,让两位阴阳相隔的病人能够同时站到审判席上陈述案子经过,通过模拟和改变叙述人称对故事情节进行适当的取舍,实现变通式表述能力的提升。第三个话题:为学生搭建一座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对话平台。法庭审理,性格分析,在所创设的情境中让全班同学一起阅读文本、品味语言、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字里行间寻找课文信息、品味作品语言、训练概括能力,进而促进情感倾向、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的改进。第四个话题:为学生搭建一座心灵对话平台。法庭合议,总结陈词,提供机会让学生个体与作品主体之间展开一次单独的心灵对话,力求文本概括能力、语言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第五个话题:为学生搭建一座道德提升的平台。庭外采访,感悟人生,巧妙设置开放的对话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独特感悟,推动个人的灵魂得到洗礼,情感产生升华,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得到体现。彰显语文味,突出素质化,这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本质要素,也是不能偏移的关键诉求,作为一个行者,唐老师在努力促进着学习优质的课堂效益的产生。

他还是一个守望教育理想的语文教师。他在语文阅读欣赏网的创刊辞中写道:三水大地,教育之乡,我们语文人有了自己的一方田圃――语文阅读欣赏网。网站以服务一线广大教师、服务在校学生为职责,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最便捷的业务指导,为莘莘学子展示才华提供最广阔的舞台。“守望语文教育的原点,享受阅读欣赏盛宴”是他们秉承的根本宗旨,“感受、理解、欣赏,积累、内化、创造”是他们奋斗的最终目标。为确保试验田四季芳香四溢,硕果飘香,他们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 建立了自己的“气象站”,分设了自己的“试验区”以及自己的“评估院”。他们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共同耕耘着“阅读教学”这块肥沃的土地。语文阅读欣赏网,在创办的三年多时间里,发贴量和点击人数呈现出喜人的景象。她已成为全市语文老师交流思想、切磋技艺、提升自我、展示教技、完善自我的平台;也是在校学生学习语文、培养情感、展示才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世博园。从这一热情洋溢和创意迭出的创刊词可以感悟到:唐老师和他所拥有的团队是实干型的团队,有着自己所专注的教学的小天地;唐老师和他所拥有的团队又是开拓性的团队,更有着自己所倾心的阅读的大世界。如果说专注需要的是坚守,那么倾心期待的则是创造,作为一个行者,唐老师在努力促进着学科优适的阅读环境的改善。

有付出就有收获。唐老师的努力赢得了广大学生的称道,杨懿是唐老师班上参加省现场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她在题为《我写作,我快乐》的作文感受中写道: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

脉脉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

灼灼枫叶,我捡一片最红的;

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的。

献给写作,献给我这生命中横亘中天的明月。献给老师,献给我这成长中光耀星河的太阳。

学生的感念是最有说服力的成果,我想当唐老师在教学征程中小憩时,看到春花烂漫、秋果飘香的景象时,一定会滋生做一名意气风发地行走的语文教师的喜悦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