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4 14:4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主导作用 主体作用 朗读
古语有云:“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尤其如此。所谓课堂氛围,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最有效的手段。然则,如何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呢? 笔者做了一点探讨。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
制约课堂氛围的因素很多,诸如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等,但是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只有教师的艺术性的创造,才有可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营造课堂氛围的时候,应注意:
1.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它折射着我们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态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最佳载体,如何让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呢?⑴精心准备:收集资料,不遗漏任何角落,精心设计教学各环节,做到导入新颖、结构合理、教法科学、内容适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设计这样一段音乐《老乡见老乡》,就引发了留守儿童心理共鸣,于是,孩子们的心理也就充满了离愁别绪,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精心准备是教师进入角色的重要条件。⑵进入角色:教师要快速进入角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我用当今国际形势很快导入,并进入角色,用我的激情点燃学生的爱国激情,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感知西沙群岛美丽富饶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因为我的情绪始终导引着学生,课堂氛围特别好。同时,我们教师要善于驾控自己的心态情绪,妥善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
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与学都能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之中前提是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激情满怀,逸兴遄飞,学生必然全神贯注,兴趣盎然。相反,师生关系冷漠,学生必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课堂氛围势必沉闷、呆板,你的教学必将事倍功半。由此观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基础,课间,我们不妨到学生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谈天说地,构筑深厚的师生感情。课堂上,我们不妨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鼓励来赢得学生尊敬;真诚地关怀、帮助每个学生,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宽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接纳学生表达的不同见解,解答学生的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至此,“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也便水到渠成了。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基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心态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的学习表现与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处于最佳学习心理状态,他们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氛围热烈而愉悦。因此,我们应注意:⑴让微笑常驻课堂,微笑是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学生自然“迷途知返”;当学生误入荆棘时,教师的鼓励和信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奇文共欣赏”时,教师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信心倍增,求知欲更强。如《望天门山》,我让学生依据诗意驰骋想象,学生发言踊跃,他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李白的那几句诗了,还有他们独到的见解。⑵让成功陪伴学生:教学中,我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和不同的收获,既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要求。比如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我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目、不同难度的作业,并尽量当堂批改或讲评,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拓展学生思路,能“别出机杼”的学生得到赞誉;有进步的学生得到肯定。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形成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
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氛围,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让学生体验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和胜利者的喜悦。途径有:⑴展示语言魅力,激发探究兴趣:语文本身就是真善美的集大成者,只要我们创造性地挖掘拓展,充分展示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如引导学生想象天门山的奇险,学生的收获就不仅仅是《望天门山》了。⑵以内需为源泉,不断激发认知内驱力: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不仅仅是导入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处处有“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始终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之中,从内心深处不断迸发出内需的火花,始终处在那种亢奋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三、朗读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言描述的美妙,语境运用的精巧,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是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不可忽视的一环。如学生反复朗读,举办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群鸟学艺》,我要求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要求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因此,朗读也是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
总之,只要我们有一颗奉献的心,不断探索,就一定能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陈平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文学教育》,2007.
篇2
一、优质课教学必须体现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富有成效的结合和表现。创造性在优质课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
1.教学内容处理的创造性。对于整个教学内容,从导入新课、讲解答疑到巩固练习、检查评定,都必须注意创造性的处理。例如:在欣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中的名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时,如果是常规教学,则这样的:这里以静写动,也有以动写静,从呼应题目“望”字可知,作者应该是站在高处的。但我却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一反常态地说:“作者除了站在高处,从视觉角度,他也应该站在进行的船上。因为不站在船上,李白又怎能感觉到两岸的青山在动呢?”显然,这样深层次的分析,学生的思维领域就更宽广了。
2.教学方法运用的创造性。因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师个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处理,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提示,去克服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定式思维。例如:我在教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就引用学生的思维从纵深发展,由送别诗联想到名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者同属送别诗中的名句,但却因时因地、因景因人的不同而导致了诗的感情基调的截然不同,再由此引导学生的思维横向发展,具体去分析之所以不同的内在深层原因。
二、讲授得当,形式多样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语文课的讲授,切忌照本宣科,死搬硬套,陈旧呆板,可采用以下方法:
1.投其所好 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喜好,在课堂中巧妙穿插,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比如:讲课时适当讲一下与课堂有关得故事就会吸引学生,因为初中的学生毕竟喜欢故事,课堂方式应灵活多样,除了讲故事,我们找出课文中有关成语进行接龙,还有利用多媒体教学等。
2.化繁为简 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学生比较难接受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讲解,只会使课堂更枯燥,可以用生活中的浅显的例子做解释。
3.善于适时引导、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去启发智慧,而不仅仅是教给知识。知识是无止境的、是教不完,而启蒙后的智慧可以自己发现和生成知识。教的本质在于引导、点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中作用的淡出,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自主对话,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点,及时引导、点拨,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交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苏联学者列德涅夫在《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结构问题》一书中正面提出过这个问题。交往能力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交往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是“天生”的交往教育课程。人只能在交往中学交往,在运用语言工具的言语活动中学语言,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获得言语交往能力,有了言语能力才能获得人文、科学知识。因此,列德涅夫将语文课归位于交往教育的核心课程。而语文教育作为一种过程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在人们运用实践、理解欣赏、交流对话中不断发展完善。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便决定了进行合理的初中语文教学交往的必要性。因此,语文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教给他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绪等,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传达给对方”。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程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其中,工具性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应用到其他学科中。这要求教师构建一个轻松、开放的课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从课内至课外、从学习至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提升他们的人文修养。
三、优质课教学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所谓教学基本功,简而言之,是指教师从事教学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在优质课教学中,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授课行为技能。授课行为技能主要是指课堂提问的技巧,处理学生回答问题的技巧、激发动机的技巧、提示信息的技巧、引出见解的技巧、作出结论的技巧等等。孔子在《学记》中讲“道而弗达、开而弗达”,正是强调在启发性引导和作出解答上要把握“时机”,讲究授课行为技能。可以说,老师的授课行为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学成果。
2.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宽广的知识结构。老师扎实的理论功底,一方面表现在课堂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实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课后自己说理的理性分析,能否据理“自圆其说”。
篇3
一、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是勿庸置疑的。而长期以来,有的语文教师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学科中心主义”的教育思想。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往往容易产生过分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变成了“主宰”,“主体”变成了“收录机”,“教师讲,学生听”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时间,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独立判断创新的能力,又怎么能适应时代对创新的需要呢?与其说这是教育的危机,倒不如说是民族的危机。因此,教师应从根本上准确地把握自身的“主导”地位,只有真正把学生视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的“主体”,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找到符合学生思维规律的教学方法,挖掘能增强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切入点,切实可行地实施创新教育。
二、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居里夫人之所以成为镭元素的发现者,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科学巨匠,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典型事例,引人入胜的寓言故事,美妙动听的音乐,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名言、俗语、顺口溜等,都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例如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一次这样的引导: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曾选用鲁迅的八篇文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1926年9月18日)、《社戏》(选自《呐喊》,1922年10月)、《一件小事》(选自《呐喊》,1919年7月)、《故乡》(选自《呐喊》,1921年1月)、《论雷峰塔的倒掉》(选自《坟》,1924年10月)、《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1926年10月)、《孔乙己》(选自《呐喊》,1918年冬)、《“友邦惊诧”论》(选自《二心集》,1931年12月)。
这些作品若说体裁、出处,还好记一些,因为学生对教材内容熟悉,是能够把小说、散文、议论文分清的。出处也有规律:小说出自《呐喊》,散文选自《朝花夕拾》,议论文选自《坟》和《二心集》,但是要把这几篇文章按先后顺序分是容易混淆的。
为了激发学生,引来兴趣的足迹,我把班里学生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是前30名学生(智力相应都较好,因为这是按成绩排队的),乙组是后30名学生,两组展开比赛,看哪组先会背,都是按创作的先后顺序记鲁迅的八篇文章。甲组在教室读背,乙组到教室外,甲组同学个个洋洋得意,自认为是稳操胜券;乙组同学则满脸不高兴,认为老师有意难为他们。
到教室外以后,我对他们说,今天咱不用背,咱们做个游戏,这个游戏做完,就能记住。于是挑了八名同学,每人拿一个篇目名,按创作时间顺序站好,我指着几个同学随口说了起来:“《孔乙己》因为《一件小事》回到《故乡》,看了一场终生难忘的《社戏》,回来的路上,高谈《论雷峰塔的倒掉》,第二天一早,《从百草到三味书屋》拜访了《藤野先生》,他正在读鲁迅的《“友邦惊诧”论》”。下边每个同学再说一遍,(不一定非和老师说的一样,只要顺序对即可)。
果然在学生自读一遍之后,就记住了。两人又对说一遍,互相检查,没有一个出错。从出教室到会背,不到三分钟。这些同学兴高采烈地回到教室,我检查教室的同学,竟无一人会背,我又延长了三分钟,只有几个人举手,直到15分钟后,教室的同学才基本掌握(挑出几个检查,还有背错的),比赛结果,乙组获胜。 转贴于 甲组同学大吃一惊,非让我说出其中的奥妙……
当同学们悟出学习原可作为有趣的游戏时,他们便以游戏的竞技者出现,就会主动地把进入感官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就会把头脑中的信息进行巧妙的组合,因把信息嵌进一个人业已组织好的认识结构这中,从而减少了材料的复杂性,那类材料便易于检索,即会对枯燥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兴趣。
此时同学们跃跃欲试,要亲自与外国的作者、古代作者……“游戏”一番。
他们有的编道:“唐朝诗三奇,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词三绝,苏轼、陆游、辛弃疾。”有的讲道:“李白在《望天门山》之时,吟唱了一首《秋浦歌》,他去找好友杜甫。杜甫把《石壕吏》、《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龟年》这几首诗一古脑摆在李白面前,李白看后拍案叫绝,他们决定去看望白居易,路上碰到《卖炭翁》,他说白居易到《钱塘湖春行》去了,多半是为了《忆江南》。”
更巧的是以顺口溜的形式把外国作者连在一起,“记作者,并不难,可到各国去游玩,高尔基在前苏联,此时正在写《海燕》,契诃夫,小说通,创作短篇《变色龙》,到法国见都德《最后一课》是佳作,马克?吐温在美国,《竞选州长》真幽默……”
兴趣,点燃了学生的创造之火,激起了求知的欲望,他们在短短的一节时间内,毫不费力地记住了要求掌握的所有作品和作者。兴趣的风帆张开之后,同学们便在记忆的海洋中遨游,他们收取了一个又一个成功之果,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编谜语、讲故事、演节目、说快板……来记生字、记解词、背课文。如他们在记生字“姹”时,就用会意法编了“绣楼”、“坤房”、“闺阁”等谜面,这样既便于自己记忆,又可以让别人猜射。
在要求背诵《核舟记》这篇文章时,他们就让三个同学分别扮演东坡、鲁直、佛印,又挑两个同学扮演舟尾左、右舟子,这些人的动作、神情均按书中所讲,表演又置于同学们的“监督”之下,怎能苟且……背诵。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知识,在热烈和兴奋中获得。这也是我在教学中的一次新尝试。
2.鼓励学生质疑,挖掘创造潜能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思想,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进行大胆想像和逆向思维,从正面、反面、横向、纵向联系,发展的多个角度积极思考。
3.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设计
从传统的教学向创新教学转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为从“演员”向“导演”的转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则相应体现为从“观众”向“演员”的转化,学生的演技怎样,依赖于教师的导技和对自身角色的生活体验。在这里,重要的一个手法,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须知,教师要备好一节课,需付出很大的精力,对知识作出不同层次的剖析。学生要做好这一工作,就必须精心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横联系,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综合。
我认为,在教师点拨指导下,学生参与教学设计,作出自己的教学方案,不仅有助于理解吃透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判断分析能力。同时,还可以暴露一些问题,有助于化解难点,查漏补缺。我在可读性较强的文章中经常采用这一方法,要求学生从板书设计,重难点突破,构架知识网络等方面作出设计。虽然思维方式不同,设计各异,但我鼓励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