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1 22:3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是什么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走来[1],教学由“传话教学”向“对话教学”转变。然而,教师在教学中解读文本和教学设计、决策、反思等过程中却显得沉闷,最缺少的是自我对话的精神。通过自我对话,才可能有效地激活教学因子和开发课程资源;才能凝练出精神之感召力,酝酿、孕育出文化传递、理性思考的氛围。
一、解读文本过程中自我对话
教学什么始终是教学中的首要问题。要真正解决教学什么的问题,对教师而言,集中于创造性地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开发文本和创造性地提炼、加工出人的教育之所需的高质量的课堂“食粮”。
1.理解文本展开自我对话
第一,教师与文本的自我对话。首先,胸中要有话可对,有话题而对。文本的原意是什么?其含义、意义和要求又是什么?作者、编者的意图是什么?“我”以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对文本做出的解释是什么?其次,“我”的解释与文本的“本原”交流、互动。
第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以已有的学生经历为前提,对文本进行经验性、想象性、可能性的理解是什么?我是学习的先行者、合作者、引导者,再结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对文本做出模拟性和预设性的解释。
第三,教师、“学生”、文本在前两个解释基础上展开互动、交流,以求得合情合理的诠释。能否实现这一高层次的自我对话,是对教师的挑战。一方面这样的互动、交流全是教师一人所为。教师既要心里有话可对,又要亦师亦生、亦人亦物、亦问亦答,实现自我交流、内隐性的互动。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灵感、敏感的直觉、知识的积淀、丰富的经验等支撑是不会达成的。另一方面这不是教师、学生、文本的现实性的对话,与课堂中现实性的对话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更需要教师自我对话活动的专业性和理性,经过反复不断地整合、质疑、批判、协调,逐步地走向成熟。
2.把握文本展开自我对话
文本本身是有生命的事物。它以文本形式承载着编写者的思想和意图,承载着文本内含的文化知识及其背后的思想意义。教师、学生的解读存在着多向理解的关系,只有进行多向、多维的对话和交流,才能读懂原意、并给以创造性的解释、理解,才能使多向理解走向和谐,达成基本的统一。
例如,对于文本中的例题和习题,数量是不是偏多,难度是不是得当,精确度够不够;层次性、科学性、合理性、思维性适合不适合;是不是无意义或重复繁杂的问题;教师的判断是什么,“学生”是怎样的感受,有怎样的需求等。只有通过自我对话,在深度的分析和思考中不断地加工、改造、编制,才能从千百道题中提炼出有效且具有极高示范意义与学习价值的题目来。教师如果没有经历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和折腾,就很难使学生从没完没了的机械应试操练中真正解放出来。
事实上,自我对话视野的广度决定了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也决定了对话教学境界的高度。反之,不经历广泛而深入的自我对话,只是手捧教材,对于文字、图表和符号等背后的思想领会不到位,那么,最后就只能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或“生搬硬套”。缺少了深度的自我对话,对文本即使有些创造性的理解,有点别有洞天的看法和想象力,恐怕也会马上熄灭,一辈子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
二、教学设计过程中自我对话
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进行自我对话。教师要眼里有人、心里有人;要以对话的态度和精神,把教学过程作为不断认识人、发现人、开发人的潜能与提升生命意义的过程。整个过程中立足人的现实性,着眼人的可能性、发展性,反复地进行自我对话,使有效教学方案在对话中生成。
1.自我对话,适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育人的最高境界是“因材施教”。任何僵死的、呆板的、条条框框的标准都是有悖于育人的。围绕着教师的教为了什么,为什么要教,学生的学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学;博弈的视域,竞争的境遇,教师是什么心态,“学生”是什么心态;现实的环境,是育人还是“育分”;教育哲学的视野,到底教学要给学生留下些什么,是开发大脑重要,还是传授应试技巧重要等这些具体的话题展开“我”和“非我”的心灵对话,从而寻得一个灵动而适切的教学目标。
2.自我对话,预设与生成互动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教学新知、练习活动和结尾诸环节的各个教学要素,如何协调、怎样平衡,在于人的能动和机智。教学设计虽是预设,但应指向生成,为生成创造条件,让预设与生成互动、兼容兼顾。我是“学生”,天性就是学习,学有本能,有大量的内容和问题我自己就可学会弄懂,老师千万不要“越位”或“越俎代庖”,更不要打破“序”和拔苗助长;我是教师,教必须依靠学、引导学,在关键处给以点拨,不能“缺位”。
3.自我对话,使知识活起来
学科教材的知识,作为一种非生命载体形态的知识,是“死”知识。教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认识是把“死”知识变成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活”知识的唯一途径。激活之,靠什么“力量”呢?那就是教师与“学生”两者不同的认识经验、智慧、生活体验、实践活动的交流、碰撞。在交流、碰撞中生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动态化的结构。这个结构讲究层次、讲究节奏,并在灵动的建构中糅合、交汇、穿插,在看、议、做、讨论、质疑、批判的自我互动中达成。譬如,激活旧知是课堂导入阶段的要义。靠什么来激活呢?需要“我”与“你”的对话。是不是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教师需要不断地追问、反问。自我对话中,当问题情境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里,就能使印记、文字、符号、图表等还原出生命的跃动和生活事理的逻辑,才能使旧知识“活”起来。
4.自我对话,使思维动起来
教学设计以追求激活思维为最高境界。这就需要教师以自己的胸膛为对话堂,一个人扮演各种角色,分析教学的各种要素,既当师又当生,既为讲者又是听众,自导自学,自讲自听,自问自答,相互启发、补充、质疑、辩论,去探寻可能性和打开思路,形成激活思维的通径。强调对话,核心是学生的思维养成。何时设置悬疑,怎样设置,“学生”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教师希望学生想什么,做什么。根据学习的经验预设“直觉感受——理论探究——归纳概括——发散思维”的思维活动路线图。教师要善问、会问,“学生”可由什么样的提问去追问、再问和反问;我不直接告诉“你”结论,而是怎样“逼”着“你”自己去寻问、探问,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自我对话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孕育出思维活动的氛围。
5.自我对话,激活主体活动
生命课堂旨在提升生命质量,对话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果缺少自我对话的意识、精神,就会把教学看作是自己的事,自觉不自觉地“以我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可控工具,教学就成了僵死的流程。特别是条条框框和“效率”,会淹没生命的意义。缺少了自我对话,就会使教学走进“承包式”的“教学流水线”,极有可能使学生的分数上去了,但素质未能跟得上。
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缺少“人”的自我对话。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以及自身发展的方向。“你”给“我”自由了吗,给了多大的自由空间,留下多少思考的余地和时间,给了多少言说的机会;“我”和“你”怎样互动,“你”的意思“我”还是不明白,怎样才能明白。教的诉求与学的诉求都需要反复地对话、沟通。我们常常说“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归根结底是人的能动性。一个教学设计,到底让学生做什么,给学生留下些什么,教师应该做什么,这些不同的责任和任务,是教师在自我对话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三、教学决策和教学反思中自我对话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也是一个复杂的生命活动动力系统。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主导者,教师就需要对影响学习的可能性因素不断地决策。教学决策并不是简单的教学决定,它极具预测性、协调性、生成性和灵动性,是需要反复不断自我对话的。
1.正确的教学决策,需要深度的自我对话
教师在决策前多些内心的自我对话,少些独断,使一人决策变成“多人”决策。那么,如何进行自我对话呢?
第一,自我对话,心中有人。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境遇、生活需要、生存需要和生命价值、意义的追求是什么;教学活动是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人脑的发育规律(人的差异);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本能。作为“学生”,大都不赞成教师靠罚写和没完没了的应试操练来提高成绩。
第二,自我对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决策中,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需要经验与直觉的沟通;思维养成与考试训练、教学文化与现实需求、智慧与实践都需要协调。因材妙教,“你”在学习中会遇到什么困难,“我”如何引领“你”克服困难;“我”不反对训练,但特别反对没完没了的训练,“你”可知道“强按牛头不喝水”,等等,只有反复的自我对话,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
2.教学反思是有效备课的孵化器,是有效教学的助推器
本质上,教学反思即教师就教学问题进行内隐性的互动与自我对话。教学反思,反过来思考、分析、交流,自我对话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内心世界里涌动着倾述、倾听、质疑、批判和碰撞。通过反思性的自我对话,思想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对话中产生,行动方案在对话中生成。
教学反思需要真诚的自我对话。“我”的责任尽到了吗,“学生”的需求满足了吗,生态教学、教学平衡与合理搭配的理念扎根了没有?教师应从教与学、严与爱、是与非、预设与生成、对话与讲授、本真与失真、批评与表扬、阅读与思考、规范与自由、分数与素质等各教学要素的辩证关系上展开自我反思性的对话。这些话题在内心世界里进行着深度的自我讨论,时而问、时而答、时而回想、时而展望,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教学反思的意义与水平。
综上,教师的有效教学,离不开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自我对话的深度决定教育教学的高度。自我对话,自修反思式学习和研究;自我对话,怀揣着教育的理想,且思且想,且问且答,不断地建设自我和自我发展;自我对话,教学因你而有效、有力,也因你而精彩、美丽;自我对话,教师的一种责任,承载着一种使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实践活动。自我对话走向深刻,才可能使教学走向本色、自然、朴素、自由、激扬和创新。
注:本文系2009年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晋教高函【2009】44号,编号:260)。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55-02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如何科学有效地设计音乐课堂教学?音乐课堂设计都包括哪些内容呢?本文结合湘教版教材《我是草原小骑手》的教学实际就课堂教学设计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参考直接确定教学目标,也可以根据学情自己设定。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的期望,希望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在精神和知识方面达到的目标。目标的表述应该明确、具体。教学目标的制订者是教师,但完成行为的主体是学生,目标是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水平。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总的大的框架,它是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设计评价的依据。例如,《我是草原小骑手》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①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初步了解蒙古族音乐的基本特点,了解蒙古族的民俗风情。②能有表情地、自豪地演唱这首歌曲。③能感受到蒙古族少年骑马跑动的韵律,体验民族音乐带来的欢乐情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步骤的陈述
教学步骤是教学设计的重点,这个过程一般是由导入教学、讲解新内容、练习巩固新知识、纠错拓展、总结规律、升华认识等环节构成,其中每个环节都有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一般来说,音乐综合课的教学大致可以概括为导入、展开、深入、拓展四个步骤。
如《我是草原小骑手》的导入,首先播放课前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其次,观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课件,同时教师在讲台上做蒙古舞基本的动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感受蒙古风情。最后,教师问:我们在多媒体上看到的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内蒙古大草原;看到了蓝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教师:说得好,我们看到的地方很美丽,而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是草原小骑手》。
这样的导入设计意图主要有两点:①采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的伴奏音乐作为背景律动音乐,教师模仿蒙古舞动作,把学生的思想和内心世界慢慢引向对美丽的大草原的想象上,使学生感受到蒙古音乐和舞蹈的风格特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体验蒙古民歌《我是草原小骑手》的风格旋律特征,为下面的歌曲教学做好铺垫。②通过观看《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课件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感受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初步了解蒙古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地引入歌曲的学习。
教学展开和深入就是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首先是听一听(听歌曲)。播放范唱歌曲,教师带领学生跟着节奏晃动身体。学生聆听,感受歌曲。通过多次的听及教师的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更进一步地理解乐曲,激发了学习欲望。其次是念一念。学生跟随教师的节拍有节奏地念一念歌词。通过念一念,学生熟悉了歌词,感受了其中的文学形象,又掌握了歌曲节奏。这一切都为后面的学唱环节做铺垫。最后是唱一唱。仔细聆听歌曲的范唱,心里跟唱;教师范唱,学生学唱。在整个教学中,七度、八度音程是教学难点,要由教师的手势来引导,通过多次模仿唱歌来完成。最后一个环节是自己练习唱歌曲。
具体到拓展步骤就是创编、表现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或小乐器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另外,教学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欣赏其他草原的歌曲。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学方法一般都认为是教师“教”的方法,实际上应该包括学生“学”的方法。在音乐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都是综合使用的,很少单一使用。对音乐课而言,我们使用的教学方法一般有四种。一是体验感受性教学方法。此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感,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如欣赏法、演示法等。我们经常使用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等都是演示法。例如,《我是草原小骑手》就可以通过课件多次展示歌词图片,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这样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欣赏歌曲,观赏教师的舞蹈表演,再次感受歌曲,熟悉歌词。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唱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实践性教学方法。这个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教学活动。具体方法一般包括练习法、律动法、游戏法等。我们比较常用的是练习法。例如,学唱《我是草原小骑手》歌曲,教师分句教唱歌曲,学生模仿,教师指导纠正演唱错误的地方,再由学生进行集体学唱;最后教师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总结,要求学生课后练唱注意改进。这个教学方法的意图是使练习做得更好,完善学生的音乐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三是语言性教学方法。此方法以教师的口头语言讲授为主,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为辅来完成。主要为讲授法,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谈话法、讨论法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做教材分析,向学生介绍这是一首内蒙古民歌,歌词内容选用的是民族羽调式,节奏明快,目的是表现蒙古族儿童勇敢、乐观的豪爽性格。通过这样的讲授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四是探究性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多引导,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例如,从导入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认识《我是草原小骑手》的特点就可以让学生探究。在新课标下,探究性教学方法比较多见,教师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
四、教学效果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为了发现成功之处,反思不足之处,确定整改方向。在《我是草原小骑手》教学中,笔者基本的认识可以概括为:学生能积极参与,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师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内蒙古的音乐特点,学会歌曲。反思的语言不在多少,目的是让教师明白自己在这一课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在下一节课中改进。
篇3
一、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及方法
以“音乐教师教学设计模块化研究”课题实验为载体,以中研班、基地校、市区教研、教学实践周、全员行动等一系列教科研项目为主要途径,围绕“演唱教学”,开展了持续、大量的研究。七年的从容坚守,七年的风雨兼程,围绕基于课标的备课上课,我们形成了“音乐教师教学设计模块化研究”系列课题资料,推出了“‘424’音乐教师教学设计新模式”,同时也涌现出一批精品课例:《故乡的小路》在北京第二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上交流研讨;《嘹亮歌声》参加全国唱歌教学比赛获一等奖;《甜甜的秘密》、《友谊的回声》、《我是中国人》在山西省义务教育音乐学科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展示交流。
这些优质课呈现出太原市针对演唱教学共性的思考、判断,呈现出课堂教学共通的特征、脉络,为此,我们提出“演唱教学四步四环节三栏”模式。
四步:指教学设计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多听音响。
音乐教学设计要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按照与音响相结合的原则,伊始于对音乐完整而充分的聆听。只有当教师在音乐中获得了感性的经验,我们昔日提出的关注作品的一系列点(作品的风格、特色的乐思、教学的价值、相关的背景等)才可能是具象而深刻的。
第二步——思考关于教学的两个问题。
我认为是“讲什么”和“怎么讲”。而“讲什么”比“怎么讲”更重要。
第三步——落实课标精神,分解课标要求,写出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教材是准绳,课标是依据。课标就是公民在某一学科所应达到的学科素养。我们所要做的是强化基于课标的意识,同时,提高分解课标的能力。如《嘹亮歌声》中轮唱的学习,课标要求:学习和了解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步——构建教学流程。
四环节:指教学流程的四个环节。即:
感受歌曲。一上课,直奔音乐的主题。
当歌声响起来的时候,学生感受到的是扑面的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而非为导而导的尴尬,大大节约了时间。
学会歌曲。教学中,教师充分借助录音范唱、教师教唱等手段,帮助学生尽快学会歌曲。
实验中,常常遇到质疑。有人会问:学生跟着录音唱几遍就能学会歌曲吗?事实证明,学生大多在跟录音范唱三五遍之后,能随范唱录音轻声演唱歌曲。当然还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即学会歌曲不是演唱课堂首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挖掘音乐要素的基础上唱好歌曲,在细腻的表现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因为演唱教学的原则是不要等技术成熟之后再进行艺术处理。
“当堂训练”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获得自信表达的勇气,从而不断追求高品位的欣赏与表达,这是音乐学科所追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栏:指教学流程的三个栏目。
通常,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流程包括两栏:教学环节、组织过程。教学环节究竟怎样转化为组织过程呢?其教学的核心是什么?组织过程又怎样有效地为实施教学环节服务呢?其达成的目标应该是什么?我们在教学环节和组织过程两者之间加入了“依托形式”。如:在“感受歌曲”环节,以《甜甜的秘密》一课为例,依托了打击乐伴奏的形式;在“学会歌曲”环节,以《故乡的小路》一课为例,依托的是听唱、教唱、模唱等形式;在“唱好歌曲”环节,以《我是中国人》一课为例,依托追求装饰音演唱效果;在“表现歌曲”环节,以《友谊的回声》一课为例,依托和声烘托的形式等。这些依托的形式丰富了音乐学习的途径,同时,其本质恰恰正是音乐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1.关于演唱教学内容的四点建议:
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文学化”、“德育化”现象,音乐教师首要的职责是给学生提供学习音乐的机会、足够的音乐知识和正确的学习音乐的方法。
讲哪些音乐内容呢?正确的照本宣科很重要。“照本宣科”不是好的教学行为,但如果能够做到“正确的照本宣科”,也基本达到了课标、教材的要求。教材中有着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法。教学内容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全部的内容,且形成体系、具有坡度。一些长期淡出我们视野的教学内容应引起关注:打击乐的学习、律动的学习、字母谱、图形谱的学习、歌表演和表演唱的区别等。
知识技能的学习要与演唱等实践活动相结合。同时,正确理解知识技能目标,把握音乐课程的实践性,强调知识向技能转化。
演唱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演唱教学的目标是唱好歌。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因此,有感情地演唱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有感情不是来自文学的解释和脸谱化的表情,而是来自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来自领会演唱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2.关于演唱教学方法的四点建议:
迅速学会歌曲。反思:一首歌是否需要那么复杂的教学过程?回顾目前我们的教学,学会一首歌几乎占据了整个课时,一首歌真的需要这么复杂的教学过程吗?总揽我们的学歌经验,歌曲是不是唯有视谱才能习得?在反复实践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视谱,只有整体的聆听,只有聆听之后有针对的指导,学生在绝对新课的情况下,大约十五分钟左右基本学会了歌曲,包括在过去也许会有许多老师认为一课时学不会的比较难的歌曲《我是中国人》等。由此可见,教师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对歌曲做艺术化的诠释。反思:什么是真正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不难看到这样的课堂和设计:导入、感受、学唱、拓展很详细,唯独怎样唱好只有一句话:“下面我们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怎么有感情?学生不得而知;歌曲美在哪里?情从何来?学生雾里看花。殊不知,怎样有感情地歌唱正是审美的重点。审美需要深度实践,审美需要亲力亲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音乐中学习音乐,对音乐产生持久的兴趣。为此,作为促进者的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艺术化的诠释。
示范、模仿、实践是有效的学习音乐的方法。反思:究竟什么是正确的学习音乐的方法?源于音乐学科重体验的特性,自主、合作、探究、创作不一定是音乐教学最为重要的方法。而音乐学习中贯穿几千年的聆听的方法、整体的方法、示范的方法、模仿的方法、练习的方法历久弥新。
教师基本功是帮助学生不断体会音乐的手段。反思:什么是音乐教师教学的技能?音乐教师唱、跳、奏等基本功在课堂上不是昙花一现的展示,它是音乐教师特有的、有效地帮助、指导学生不断体会音乐的手段和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
3.关于合唱教学的建议:
在和声中学习合唱。合唱教学中,我们仍然应充分发挥听觉体验是学习前提的作用,借助音响或老师的示范,给学生提供清晰的纵向的和声效果,引导学生在和声中学习合唱,提高学唱效率。
目前,太原市“演唱教学四步四环节三栏”模式正在全市推广应用,从示范校的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音乐教师的角色转变了,音乐教师课堂上所要做的就是运用不同的形式、技能,帮助学生不断体会音乐的美;
音乐教师的手段转变了,她们把“咬文嚼字”、“穿靴戴帽”请出了课堂,取而代之大显身手的是音乐教师的范唱、演奏、指挥等基本功。
如果用三个“度”来形容现在的课堂:那就是有速度——课堂高效;有深度——充分揭示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有温度——学生音乐学习的状态积极而持久。
篇4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课程标准对目标的阐述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四方面目标里,每一个方面都包含过程与结果。探索知识技能要过程,掌握知识技能是结果; 建立、形成、发展数学思考要过程,能进行数学数学思考是结果。分析问题要过程,解决问题是结果;形成情感要过程,形成了情感是结果。除了以上目标,我个人还认为一个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将数学目标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如知识技能短期目标,数学思考、情感态度是L期目标。
(二)如何确定目标
要确定好目标,我认为要做到如下三点,谨记课标目标,内化形成教师个人行动目标。
1.谨记课标目标
要谨记课标中提出的四个方面目标,以及课堂实施中要处理好的过程及结果目标。
2.理解教参目标
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可爱的企鹅”一课,教参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
①结合情境图,经历操作、画图等具体活动,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数学思考目标,过程目标,长期目标)丰富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知识目标、结果目标、长期目标)。巩固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知识目标、结果目标、短期目标)。
②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积累解决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经验。(知识目标、结果目标、长期目标)
③培养学生自习观察、认真思考、大胆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目标)
在读教参中目标时,要理解这些目标分别是什么目标。如,结合情境图,经历操作、画图等具体活动,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是数学思考目标,也是过程目标,更是教师心中的长期目标。
3.内化教参中的目标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里提出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课标又提出既要重视过程又要重视结果,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实践中,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并非易事。大念书邪恶教师每一节课要做到如下基本三点。一课一得,得到知识,一课一练,练习技能,一课一提高,提高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本节课,我的主要目标是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运用加减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明确合起来是加,去掉一部分是减。通过操作、画图的策略(几何直观)帮助学生体会、加深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二、教学的组织
教学的组织包括五个方面:学生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材料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介的选择。结合“可爱的企鹅 ”一课,我重点就教学内容分析、材料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来谈一谈我的理解。
(一)内容分析
1.新授内容分析
可爱的企鹅一课,新授有3个问题串,1个加法问题,两个减法问题。加法问题无操作,减法问题有操作。
问题串(一)对应的目标是假发意义的理解,已经解决简单的假发问题;问题串(二)对应的目标学生通过操作、画图来理解减法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
2.练习内容分析:除了第四题基本计算之外,另外4道题目只有一个加法问题。减法本节课比重较大。
(二)材料的组织
1.将静态的材料变动态的材料
将情境一、二由静态变成动态,帮助学生理解情境以及初步感知加法减法的意义。
2.适当调整情境呈现形式,帮助学生读懂题
情境三,由于是两个小情境一个算式,学生理解有困难,将一个算式调整为一个情境一个算式。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运用数学语言完整叙述,理解加法、减法意义。
2.摆、画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意义。运用数学语言叙述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意义。
如“可爱的企鹅”我是这样处理的:
教学情境一:
1.课件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看屏幕,你都看到了什么?(先来了3只企鹅,有来了5只企鹅),谁能把看到的信息完整说一遍。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那位小朋友能把刚才看到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完整说一遍。
2.列式计算;
3.反馈;
为什么列式为5+3呢? 小朋友们谁能借助你手中的小棒摆一摆,说一说呢?(
老师手里没有小棒,老师想画一画,可是小企鹅太难画了,怎么办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借助小棒,也可以画图帮助我们列式,什么时候用加法呢?当合起来就用加法。
教学情境二:
课件出示动态情境图:
1.读懂信息: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师出示信息及问题。
2.小朋友能不能利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然后列式呢?
3.反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 ?小棒画一画(学生板书),(师强调整体去掉一部分)老师写算式。
师小结:小朋友们,什么时候用减法呢?(整体去掉一部分)。刚才我们都用到了小棒和画一画,如果你已经会做这道题了,还用不用小棒和画图呢?(什么时候要用小棒和画一画呢?)
教学情境三:
生尝试:反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列式?(就是从9只小鸡去掉3只小鸡)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能读懂情境图告诉我们哪些已知信息,还能知道让我们求什么?不明白时,可以借助小棒、或者画画图帮助我们分析。
篇5
一、我对翻转课堂的认识
究竟什么是翻转课堂呢?先让我们整体回顾一下传统课堂的班级授课制的由来。记得默克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学校是唯一不受科技革命影响的阵地。今天的教室和维多利亚时代没什么两样。”这引起了我们对传统课堂深深的沉思,也就是说,我们传统的课堂早已经很落后了。
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当时进入工业时代大规模班级授课制的出现给教育带来的变化。也就是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所要培养的人的特质是:守时、健康、勤奋。缺点: 没有个性 、没有差异,就像工厂里统一加工出来的产品一样。这就引起人们对班级授课制的反思:今天的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到底是什么?首先就是创新能力,其次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就是信息整合的能力。很显然,这些都要求教育教学改革聚焦的重点应该是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发展,也就是放开孩子、放开我们自己。在时代这样的呼唤下,现代的翻转课堂出现了。
二、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
翻转课堂就是知识传授在课堂外,知识吸收在课堂内。能自学的课程全在课堂外自主学习,传统的家庭作业被观看翻转课堂视频代替,不能解决的才拿到课堂内。老师的教学方式则是借助触控面板,点选一种彩笔一边画一边录音,最后把视频传到网上就可以了。与传统教学在教学与学习方式上大有不同,它的受益者不是一个班或者两个班,而是无穷尽也。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它有以下特点:教师不出镜、内容为核心、讲解像兄长、视频短而精。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学生完全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局限或约束而进行自学。在微视频教学设计的原则上教学视频制作要求生动、新颖、核心、精炼。对好的微视频的要求是符合教育教学总目标的三个维度:1.知识与技能之获得;2.过程与方法之掌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共鸣。教学视频制作难点则是――教学的设计。这就需要老师对课程高度熟练并总结概括,这体现着老师的综合水平。
那么,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是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完美的学习的呢?“先学”如何学?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其次是要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 “后教”的特色是什么?是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翻转课堂在实践应用中有哪些优劣势?
翻转课堂应用成功的标志特色是什么呢?有哪些优势呢?
1.主要是教育观念的转变。遵循人的自然差异,有个性有差异。
2.学生成绩的提高。视频短而精,核心突出,学生成绩提高快。
3.教学技术手段更先进。能反复观看,不受任何传统条件限制。
4.W生更喜欢教师。讲解像兄长一样,而不是威严的师生关系。
篇6
关键词:文言结合 整合 炼字炼句处 补充资料
“文”、“言”并重的观念在文言文教学中已得到普遍的认可,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这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却并非件易事。一部分教师所谓的“文言并重”,只是简单地处理为两课时,一课时讲“言”,另一课时则讲“文”,“文”与“言”分离开来,各为一家。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如何让学生既能有效掌握“言”的部分,又能让“文”的学习体现古典文化内涵,让“文”和“言”教学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融合,童志斌老师执教的《项脊轩志》一课,为我们开展文言文教学研究、实践“文”、“言”真正结合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一.“言”到尽处有新意
“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是教学大纲所定的培养目标。学生阅读文言文最大的障碍不是别的,就是对古代语言比较生疏。对古代常用词汇的常用意义了解得很少。所以,以“言”为中心的教与学,抓住关键字词,夯实学生文言基础,这的确是文言文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讲解“言”,如何进行字词教学。这节课,在揣摩“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中的“过”和“娘以指叩门扉曰”中的“扉”时,有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生:有一天,我的祖母过来看我。
师:哦,“过”是“过来”,“看”从哪里落实?
生:还是“过”。
师:确切说,“过”究竟解释什么?
生:来看我,拜访的意思。
师:很好。按照工具书,古汉语中“过”有个基本义项是“拜访”。唐代孟浩然有两句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首诗的标题叫――
生:《过故人庄》
师:(板书“过故人庄”)那,“过”是什么意思?
生:拜访
师:非常好,请注意,若是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过故人庄”就是“经过故人的农庄”,那么诗句中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该怎么理解呢?所以事实上,我是受邀而来,专程拜访,绝不是“不速之客”。
师: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娘以指叩门扉曰”,请翻译这句话。
生:母亲用手指击打门
师:击打门?
生:哦,敲着门。
师:问题是“叩”是什么意思?
生:敲击
师:“扉”是什么意思?
生:门
师:很好。我们学过一首短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什么叫“扣柴扉”呢?敲柴门嘛,至于为什么“久不开”呢?标题说“游园不值”,就是游园没遇见园子的主人,吃了一个闭门羹。这里的“值”是“遇见”的意思。
以上是童老师指导学生揣摩“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中的“过”和“娘以指叩门扉曰”中的“扉”的含义。这一环节的处理,在日常教学中,如果学生在回答了“拜访”和“门”,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然而童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就势联系了学过的“过故人庄”和“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两个已有的经验知识,“言”的学习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借助已学知识形成迁移,从而理解所要学习掌握的新知识,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文言文学习策略。
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同学生以往接触过的其他文言现象作对照,尤其是同经典古诗词句、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其中保留了丰富的文言字词与文言现象)进行参照,也是很有效的路径。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语是新课标要求的“读懂浅显文言文”的关键,理应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往往耗费大量时间要求学生记忆文言字词,效果却并不理想;而基于学情,适时激活、调用学生原有文言储备,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隔膜消除了,距离却拉近了。
二.“言”到尽处有深意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文言文最核心的是“文化”、“文学”部分。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文言文学习最终的落点就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而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以下片段中对“室”和“轩”两字的探究中,发现了“文”“言”结合的点,从而探究出了作者这篇文章的感情脉络。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项脊轩志》,那什么叫“志”呢?
生:记
师:记,记项脊轩。这篇文章写的是项脊轩,或者是和项脊轩有关的人和事。这篇文章称这个项脊轩名称的时候,除了这个项脊轩的“轩”,还有什么另外的名称吗?
生:室。(师投影呈现突出原文中“轩”、“室”二字的语句。)
师:文章里有称“室”的,有称“轩”的,作者是很随意的用这两个字的吗?
生:不是。
师:就是说是有一定的讲究和意图在里面的,他的意图是什么?
生:一下用“室”,一下用“轩”,是有感情基础吗?
师:有感情的变化在里边。
生:“轩”就是对那个阁子特别有爱意的感觉。
师:称“轩”的时候特别有爱意,包含着感情。如果称“室”呢?
生:就是一个普通的室。
师:很好。称“室”的时候作者着眼的就是作为一个建筑的外在存在,而称“轩”的时候,其实是对它满怀着特殊感情的。
我前面已经提到了,是不是一开始它就是一个特殊所在呢?不是。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是吧。我们前面提到了,“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就是从束发读书中开始称“轩”了。而在这之前,作者在讲到这个阁子的时候就是称它为“室”,后来就称“轩”。那又是为什么呢?
生:外部装修了。
师:请注意,当他称“轩”的时候,这个房间有着特殊的情感呢和意味。在成为书房之前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建筑物,而当他因为妻子去世,冷落了这个地方,它又恢复为一个普通的建筑物存在。
这是师生讨论“室”和“轩”的一组对话。“轩”和“室”两个字在这篇文章中不属于重难点实词,很多老师不大会去关注这样的词,但童老师并没有就此放过,而是从这样两个看似浅显实则情感丰富的两个词中挖掘出了作者的情感脉络来。从“室”到“轩”最后又回归“室”,由一个普通的建筑物的“室”,到能在书房里读书因此对阁子满怀着特殊情感的“轩”,最后因为妻子的去世而又变成了普通的屋子的“室”,作者的情感脉络因此变得清晰明朗。
梳理文章的脉络情感和写作特色最忌凭空分析,贴标签、概念化地讲解。“文”的品赏要落实在“言”上。于“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通过“分析”,通过“细读”,进入文章最核心的情感、思想、文化中去。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其主要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中,找到这样的“文”“言”结合的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获取纲举目张的抓手。
三.感受言之美、文之内涵
因为文言作品时代背景的遥远,语言习惯的巨大变化,使得学生在领悟文言文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时感到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翻阅大量的与文本相关联的资料,从中选取能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资料,在教学设计中适时地补充讲解,这样往往起到化难为易、水到渠成的效果。请看教学片断:
师:前面回忆的是母亲对什么方面的一种关注呢?
生:日常生活。
师:哦,生活方面的,“儿寒乎?欲食乎?”我们平常想到的,就是嘘寒问暖。母亲的表现集中为对晚辈的生活的呵护上,而大母的话更加触动他的心情。
刚才有同学讲到了,母亲对他的期望可能和大母对他的期望不一样,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下投影: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没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归有光《先妣事略》
从这两个细节里面可以看出来,并不是只有大母对他怀有殷切希望,其实母亲也对他怀有殷切希望。只不过因为有另外的专门回忆母亲的文字,而在这篇是集中回忆大母了。所以大母的这种期望和期待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他想起来长号不自禁。――有压力就行了吗,还要有什么?
生:有行动。
师:那么他有没有呢?是有行动的。“竟日默默就此,”闭门苦读。后面还有一个细节“余扃ǘ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在房间里待的时间长了,能够辨别出外面走过人的声音。那表明什么呢?对,在房间里待的时间确实很长,很专注。
那么,他仕途的前途到底怎么样呢?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始皇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师:这是教材中删掉了的原文当中最后一段话。一个是蜀清,一个是孔明,原先都是“昧昧于一隅”,什么叫“昧”,“拾金不昧”的“昧”就是“隐藏”的意思。名扬天下之前是怎么样的?大多数是默默无闻的,不为人知的。他想到这两个历史人物,可能也想到什么啊?
生:自己。
师:归有光一直待在项脊轩,处败屋。归有光是从这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身上看到自己未来的希望。
以上有两处补充了材料,第一处补充了母亲对归有光学习上的期待。当原文中没有具体交代,而学生对母亲之“泣”和大母之“长号”这两个情感又难以把握的时候,童老师适时地引入了这段资料,这样将母亲之“泣”与大母的“长号”二者比较,家庭的衰败、亲人的早逝、自身的命运与责任感等多种情感相互碰撞、糅合在一起,从而让作者“长号不自禁”,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体悟到作者在“悲”字背后所深藏之意。这段资料的引入,让学生对文本有更为深入地理解,对作者情感有更为真切的体悟。
第二段资料引入的是被删去的原文最后一段话,当学生在理解归有光在项脊轩中“竟日默默在此”产生疑惑的时候,童老师在此处适时补入被教材删去的最后一段,以理解归有光“竟日默默在此”闭门苦读的动力源泉,相当有效。归有光写作本文的时候大概十八九岁的样子,这时的归有光对自己的前途是充满了自信和憧憬的,这一段也最能表现归有光写作此文的最大目的。
当然在信息量极其丰富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也要极其慎重地补充材料,绝不能让资料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文言文教学设计同时要考虑文言、文章、文化这三个维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绝不能将文言、文化等不同维度割裂了之后再加以“拼合”;或者将文化狭隘地理解为古代的儒家文化、道家思想等之类的具体内容。教师进行教学安排时,也绝不能孤立地讲“言”,这样课堂一定枯燥索然无味;也绝不能拔高地讲“文”,这样的课堂也一定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两者在教学中应相生相融,“言”的讲解要渗透“文”,“文”的理解要因循“言”,“文”“言”相生相融,文言文教学才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真正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篇7
课堂导入,即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它虽然很简短,不过三到七分钟,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世界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课堂导入就好比是打开课堂的一座大门,优秀的教师能充分发挥这扇门的作用,吸引学生主动推开大门进入门内来探究里面的知识世界,甚至带活整个课堂世界。语文课由于其文化性、综合性的特点,就更需要课堂导入了。 大多数语文教师特别关注教学内容的设计,而对于导语觉得无足轻重,似乎不太在意。其实,导语并不像某些老师所认为的那样无关紧要,导语的好坏关系着整个教学的成败。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就像一块磁铁,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来,使其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而不太好的导语只能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很难让学生进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两者相差甚远,因此,导语的设计异常重要。那么,如何设计导语才能使其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具体方法如下:
一、用精彩的描述
通过精彩的描述,创设出美好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如讲述梁衡的《夏感》一课时,我选择了一段这样的课堂导语:夏季是热情奔放、激情飞扬的季节,火辣辣的太阳赋予了它火一般的激情,蓬勃生长的万物赋予了它生命的活力。如果说夏是一条小溪,它流淌的是收获的喜悦,它流淌的是播种的希望;如果说夏是一首歌谣,它吟唱的是童年游戏的欢乐,它吟唱的是青春搏击的精彩。夏天到处是诱人的风景,到处是蓬勃的生命,到处是忙碌的人们。让我们踏着夏的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与作者梁衡一起来一次夏天的“旅行”吧!
这段导语很具有夏天的代表性,很具有美感,学生听完之后似乎都接受了一次夏的洗礼,并且很想再在课文中“洗”一个夏天的“澡”。
二、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故事因其情节性强、易于吸引人的注意而深受学生的喜爱,把与文章相关的故事作为导语,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时,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
学生一听就来了兴趣,而且这则故事与文章主旨相同,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用逸闻趣事来导入
初中的学生还是一个喜欢听故事的年龄,语文老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在导入课文时,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故事,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在引导学生学习《论语〈十则〉》的时候,我开篇就给学生讲述了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接下来顺势提问“为什么赵普敢夸下海口,说只要用半部论语就能够帮助宋太宗治理好天下呢?论语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讲完之后我发现,虽然这一课是文言文,但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气氛非常高。
四、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学设计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仔细研究教学的对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斑羚飞渡》,这篇课文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在上课之初,老师想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球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稍作停顿,教师的叙述继续: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这个导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动物保护意识,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五、举一反三,温故知新
教育心理学认为: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巩固和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比较、对照新旧知识,可体现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以旧拓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新旧知识的对比可多向钩连,从文体比较,用同题比较,在类比中求异。如讲《理想》,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样,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领会了新知识。这样的导入简洁流畅,能让学生夯实基础,稳扎稳打。
?目。如tennis,badminton,relay race,wresting,shooting,diving,gymnastics,track and field等。这种单词练习可以用竞赛的方式进行,谁想到的单词多,谁就是胜者。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进行一词多配、一句多译、一句多型及对课文与对话进行改写等练习,组织讨论和辩论会,使他们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萌发出自己的独特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启迪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首先,研究课题要“返璞归真”。校本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所以研究的内容不是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而应该是教师力所能及的,是能指导具体教学活动的。这样的研究教师才觉得亲切、真实,才乐意去进行。如“课堂改造方法”就是这样返璞归真的研究。“课堂改造方法”的目的是教学行为的自我诊断与改造。它主要是基于“我是怎样……”“我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做以后我的感觉是什么”“我还可以怎样”“我的教学如何改变”“变革……我需要组织给予什么支持”等六个问题展开的。每一个问题,又有更精细的提问与解答,如“我是怎样……”的问题,又提出了“怎样备课”“怎样研读《课标》与教材”“怎样研究‘学情”“‘怎样制定教学目标”“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怎样听课、评课”。这样的研究,从教学中来又回到教学中去,且递进的问题本身就是研究路径,教师易于积少成多,实现教学上的大改观。
“返璞归真”的校本研究使教师明白研究就是教师“寻招”的实践,朴素的改进工作与解决问题的探索是最有效的研究。这样,校本研究对教师来说就不是额外的任务,而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其次,要让教师“谋课”。有效研究应该聚焦课堂,聚焦课堂关键在“谋课”。第一,要形成“谋课”“观课”“议课”和“思课”的校本研修新范式。从“谋课”开始,抓住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热点、难点、疑点、盲点等,设计研磨主题,研究教学设计;第二,基于课堂观察,聚焦课堂生成,化解疑难问题,就教学关键事件和重要细节展开研讨;第三,揭示课例价值,紧扣研磨主题和课堂教学实际,形成理性评价。通过这样的谋课,总结与形成学校、学科的精品课程与精品课例,放大与延伸课堂精彩片断与精彩环节的效应。教师的听评课,要服务于“谋”,形成于“略”,且以教育叙事与教学故事的形式,总结、演绎成学校、学科与个人的教育教学智慧、教育教学谋略,积累这些智慧、谋略。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与载体。
最后,要唤醒教师的教学自觉,提高研究的自主性。学校精心开展校本研究活动,力求通过活动让广大教师在比较中找差距、找问题。如课例研究就是一种性价比较高的活动。教师们在课例中对照自己,能有效唤醒他们的教学自觉性,促进教师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理念引领教学行为。想要获得上述的理想效果,一定要在选择课例上下工夫,一定要以“有创意,能有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持续研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可操作,与同行有借鉴意义”等为标准。
篇9
教学环节摘录:
(课件出示上海杨浦大桥。)
师:你们能在上面找到角吗?每人找三个,看谁找得最认真。
(学生汇报找到的角。)
(课件将学生找到的角从图中脱离开来,大屏幕首先显示直角, 接着显示钝角,最后显示锐角。)
师:第一个角是直角。第二个和第三个是什么角呢?你能给第二个和第三个角起个名字吗?
(然后师让学生自己试着给另外两个角起名字,之后导入课题:锐角、钝角的认识。)
师:锐角、钝角怎么画呢?请认真观察老师是怎么画的。(师示范画角,先画了一个直角,然后又画了一个钝角,最后画了一个锐角。)
师:你们看清楚了吗?看,大屏幕上也有这三个角呢。
(课件出示:第一次显示一个直角,第二次显示一个钝角,最后显示一个锐角。)
师:他们三个在争吵呢!吵什么呢?我们快去看看吧!(课件画外音:钝角:“我大,我是哥哥。”直角:“不对,我大,我是哥哥才对!”)孩子们,你们觉得谁应该是哥哥呢?
(孩子们处于思考状态,这时一个极小的声音传到我的耳朵里:直角是哥哥,其他两个是弟弟。)
当时我心里很是奇怪,老师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比较这三种角大小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应该是钝角最大,锐角最小,这个孩子怎么会觉得直角最大呢?
师:孩子们,你们觉得谁应该是哥哥呢?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直角是哥哥。
这个答案似乎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年轻的小老师一下子怔在了那里。听课的老师们也愣了。略加思考后老师问道:“孩子们,你们怎么会觉得直角是哥哥啊?”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老师,因为每一次都是直角先出来的。
生2:对呀,对呀,每一次都是先出现的直角啊。
生3:老师,我们观察得可仔细了!
听到这里,所有听课的老师都笑了,我心里也有了答案。
(小老师有点紧张了,这可不在她预想之内。)
师:孩子们,哥哥是不是应该最大呀?那你们看这三个角是不是钝角最大呀?所以钝角才应该是哥哥。
老师的答案让孩子们都不出声了,听着孩子们的答案和想法,再看看老师的回答,我想了很多。回想老师的教学过程,对孩子们产生这样的答案我们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孩子的答案让我们在笑过之后,不得不重新反思我们的课堂。我想,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肯定没有想象到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她每一次都先出示直角是有原因的,因为学生最先认识的是直角,孩子们对直角的感知比较明确,老师是想以“直角”为一个标准量来与钝角、锐角进行比较,让孩子们感知锐角都比直角小,钝角都比直角大。但是,因为在备课时老师考虑得太少,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认知特点,才会产生这样的状况。所以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多想,多想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多想孩子们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篇10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1
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号召下,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的多篇文章,每一条 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 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娓娓道来, 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 提高水平。 感受颇深, 启发非浅,深有感触。明确了很多道理。
首先,教育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
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的态度。教师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做个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有时有点傻劲的人。教师应有独立思想,让我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
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性。学生需值得去珍爱,在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宽容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学会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所谓“惩戒”,是指通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但惩戒必须注意几点:
一、教师惩戒学生应具有教育性;
二、尊重学生人格;
三、惩戒应合理并公正;
四、惩戒要符合相关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学会培养乖孩子。如果我们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而必然的报应就是,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
总之,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确了,方法更具体了。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这一次的理论学习必将使自己获益匪浅。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2
读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是:教师走进课堂不仅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我的身份,忘了我的年龄。
读了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识到我们平时上课也正是缺少这些呀,新课程给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告诉,不再包办代替,教师成为孩子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作者认为幸福分三层,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保障",第二层是"艺术生活",而第三层则是"独立思想"。而这三层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第一类将教师工作仅仅当作应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饭吃,这类教师不大可能有很大长进,他们平时表现出来的就是有钱的多干点,不给钱的少干些,甚至不干;上班最好晚点来,下班最好早点走。因为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二、三层还没建起来,所以他们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类教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他们觉得教书就是艺术。这类教师会把课尽量上得生动些、新颖些,他们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为爱而无比幸福。第三类教师将教育工作当作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满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经常会有一些心得,经常会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若干年后他们会成为专家,教书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会很幸福和满足。
愿每一位教师朋友都能拥有幸福人生。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3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我被老师忽视、遗忘,期望自我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我,证明给大家看,自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厌恶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厌恶这个老师。为什么会厌恶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超多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用心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我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仅是知识的理解,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潜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就应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理解的是什么?最难理解的是什?”“我就应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用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就应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超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我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此刻学生面前,不仅仅给自我带来信心,也能够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主角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务必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决定自我的讲课状况和学生的理解潜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就应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善;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就应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简单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就应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