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范文

时间:2023-03-17 10:5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篇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154分)

1.

(10分)比一比,再组词。

竭________

遨________

赐________

慨________

协________

歇________

傲________

惕________

概________

胁________

2.

(4分)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毁坏——________

容易——________

精心——________

美丽——________

3.

(6分)重新排列段落。

________下课铃响了,我把卷子交了,心里特别难过。

________昨天晚上,听说电视节目要播放电影《左罗》,我想,明天考数学,我早起一会儿复习一下还不行吗?

________上课时,老师发下卷子,我一看就心慌了,哎呀,有两道大题我不会做。

________今天早上我一睁眼,还差十分钟就要上课了,我急急忙忙跑到学校。

________我真后悔,昨天晚上我不该光顾看电视,没复习功课。

________我就一直坐在电视机前看到十点四十五分。

4.

(11分)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以________的形式,从________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________”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________。

②课文从________引入,接着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说明________的事实,最后告诉人们________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________。

5.

(8分)写反义词

破坏________

遥远________

渺小________

枯竭________

慷慨________

奉献________

随意________

造福________

6.

(16分)组词

竭________

遨________

赐________

慨________

渴________

傲________

惕________

概________

协________

赌________

薄________

萤________

胁________

睹________

簿________

莹________

7.

(6分)辨字组词

莹________

滥________

胁________

营________

槛________

肋________

8.

(1分)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________

9.

(8分)选词填空。

因为……所以

即使……也

不是……而是

如果……就

①这些设想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是遥远的事情了。

②________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物资源________会越来越少。

③拿矿物资源来说,它________上帝的恩赐,________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④________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________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0.

(6分)选词填空

后果

结果

成果

①不听劝告,________自负。

②不听劝告,不会有什么好的________的。

③科学家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________。

希望

指望

愿望

④想到月球去居住,________是好的,但不可能。

⑤我们________大家都能够重视环境的保护。

⑥他这件事没做好,想受表扬是没________了。

11.

(16分)比一比,再组词

竭________

遨________

赐________

慨________

渴________

傲________

惕________

概________

协________

赌________

薄________

萤________

胁________

睹________

簿________

莹________

12.

(8分)辨字组词

葛________

胁________

赌________

莹________

蔼________

协________

睹________

萤________

13.

(5分)缩句

①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景色秀丽的大公园。

②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③鲜艳的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14.

(16分)组词

傲________

遥________

蓝________

径________

遨________

摇________

篮________

经________

蔼________

其________

采________

睹________

竭________

甚________

彩________

绪________

15.

(8分)按要求写句子。

(1)根据场景补充完整句子。

操场上真热闹:同学们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

(2)从“谦虚”和“无精打采”中选一个词语写一个句子。

16.

(5分)把下面的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离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心里很着急。

17.

(5分)将下列词语组合成四字词语,然后选用一两个写话。

生态

基地

矿产

灾难

资源

移民

枯竭

开采

18.

(6分)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毁坏—________

容易—________

渺小—________

精心—________

美丽—________

慷慨—________

19.

(1分)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________

20.

(6分)在横线上填适当的字组成词语。

映入________

相互________

________可亲

一叶________

________不断

不加________

21.

(2分)你认为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中重点学了什么内容,请选择适合的答案(

A

.

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美丽壮观的球体。

B

.

与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地球上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C

.

地球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和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阅读题

(共3题;共52分)

22.

(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这段文字写的是________。

(2)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映入

纹痕

(3)找出具体些地球美丽壮观的句子。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①“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中“蓝色”的是________,“白色”的是________,“水蓝色的纱衣”指的是________。

②这段话中将地球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说明它的________,表达出对地球的________之情。

23.

(2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给文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因为

灾难

生存

(2)结合句子理解划线字的意思。

①再生:________。

②滥用:________。

(3)短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内容理解,完成下面填空。

①从文中“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两句话之间是________关系。

②地球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③文中的本来一词不能够去掉,因为________。

(5)根据课内外的了解,写出所知道的生态灾难的类型。

(6)根据这段文字提出的问题,设计两条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广告语。

24.

(13分)阅读《只有一个地球》,回答相关问题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_____。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再生”的意思是________,“不能再生的”的原因是________,“本来”强调了________。

(3)读完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15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5-2、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二、阅读题

(共3题;共52分)

22-1、

22-2、

22-3、

22-4、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4-1、

篇2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给我们以启迪。去掉公开课的花俏,第一课时尤其要追求的境界也在于此。我以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为例,浅显地谈一点个人见解。

一、让学生扎扎实实读书是第一课时固有的目标

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位首先必须考虑一些具有共性的要素,如生字的解决,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对课文所传达出来的情感的最初感悟等。在讲课和听课中我发现大多有以下不同阶段的读:(1)初读,解决生字词读音障碍;(2)第二阶段读,读通读顺。难读句段由教师引导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在难点处进行指导读,示范读,让学生回读、反复读,以达到正确、流利的初读效果。(3)在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参与评价,反馈读的效果。这样的读被泛化、程序化后,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成了“呆读”。

如何有情趣地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喜欢读书、把课文读准、读通、读熟呢?以四年级上册课文《搭石》第一课时为例。开课之初,教师用课件呈现出课文描写的情景,质疑:看到这陌生的事物,你的脑海中有什么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大声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出示生词,检测初读效果,并及时给予评价。这是第一次读。接着,让同桌两个同学合作读课文,做到更准确,更流利。这是二读。第三次读是分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读后,回到刚才的问题,由学生解决开课之初的质疑。最后一次是默读,要求学生把最感动的句子画下来。四个不同阶段的读,要求具体、明确,使这四次读有目标,有层次。对学生而言有自读、合作读、听读、默读多种形式,既扎实又不枯燥。这样的第一课时突出了年段特点,把握了年段要求,回归“趣味”、回归“读味”、回归“悬味”,让学生在第一课时中真正品尝到语文的“本味”,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二、整体感知,了解全文,为第二课时教学奠定基础

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有完整的认识。在有效试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初读体会,说出感受,使学生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只有在第一课时落实好整体感知,了解全文的目标,才能为学生深入感悟全文铺平道路,也才能给第二、第三课时的精彩蓄积力量。我个人认为,这一环节是必须要有的。但在各种公开课和教学大赛中,往往教者耐不住这份寂寞、平淡和本真,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边缘化,而把第二课时精读品析、语感训练的教学目标移植过来。学生课文还没来得及读正确,脉络还没来得及梳理清晰,便在老师的指令下牵强附会地读得摇头晃脑,制造一轮轮迭起的假象。课后教师再花大量的时间补教生字,机械抄写,采用注入式解读新词,课后练习也得从头梳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识字学词,不应面面俱到,宜有的放矢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具体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新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地巧妙教学,要让学生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学词的教学目标。如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师在第一课时初读后,让学生谈感受。有一学生感受不到白杨树生存环境的恶劣,这时,教师适时启发,点拨:“戈壁”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预习很快找到答案。“戈壁”就是难生草木的土地。那白杨树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可见?――学生立刻领悟到:白杨树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这种教学处理中,教师没有单独把字词拿出来,让学生理解意思,而是根据学情适时地提出来,既理解了词意,又很好地感悟了文本。

篇3

【关键词】课程标准;语言运用;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针对阅读教学中重理解、轻运用,重讲解、轻实践等弊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那么如何落实?如何体现呢?结合对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谈几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语句推敲 研读文字

巢宗祺教授这样说:阅读教学确实需要讨论文本的思想情感内容,不过这种讨论应该和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文,通过盲童安静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在这篇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就是“奇迹”,而文中正有这样一句话: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于是在教学时,我对学生说:“读完课文,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划下来。”学生一下就找到了“奇迹”这一句。我首先让学生理解悄然、竟然、奇迹的意思,带着不同的感受去读句子,然后通过对比朗读:①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②安静的手指合拢,拢住了那只蝴蝶,是一个奇迹。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最后峰回路转,安静还创造了哪些奇迹呢?引读课文,感悟安静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我就是这样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让学生以具体的语言现象为思考点,推敲语句、研读文字。

二、揣摩表达 品味文字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文体的特点,更要在品味文字的同时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如我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课《翠鸟》一文时,文中第一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教学这一段时,我不仅抓住“颜色鲜艳”和“小巧玲珑”来品读翠鸟的外形特点,还把它与第一课《燕子》进行比较阅读,出示燕子第一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师:这两处描写有什么相同之处?生:都是描写动物外形的。师:作者在写燕子的时候,抓住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来写,写翠鸟时为什么不也从这三个方面来写呢?学生交流得知: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描写动物要抓住特点来写。这样一来,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而且体会到语言表达的特点。

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是各具特色的,比如标点符号的用处,反复出现的词语表达的效果,文章的叙述顺序,文章的表达方式等,无论何种文体,都应增强语言运用意识。

三、读写结合 运用文字

学习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发现第四自然段写“鱼”那部分的内容是总分总的写法,我想:何不引导学生运用总分总的写法写一段话呢?只有这样才真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想吧。

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导学生运用总―分―总的段式结构写一段话。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作者对鱼的描写,学会了要想把一个意思写具体,可以用上“总分总”这样的段式。其实这种段式是我们说话、写作文最常用的一种段式。比如我们去公园玩,看到公园里的花真多啊……我们就可以用总―分―总这样的段式说一段话。中间具体介绍都有哪些花,它们的颜色、样子、姿态等。可写的事物还有很多,你们能说一说,还可以写什么吗?”

有的同学说写天上的白云多姿多彩;有的说写游乐场里真是热闹极了;还有的同学说动物园里的动物可爱极了……大家众说纷纭,一下子拓宽了思路,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当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呈现出来后,真的可以用多姿多彩来形容。我想之所以学生会写得如此丰富,如此好,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一个“场”,让学生敞开心胸去写作,而且教给了学生如何去写的方法,学生才会写,乐写。我想如果每节课我们都关注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能不会提高呢?

四、综合实践 言语习得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是要实现学生的“言语习得”。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后,结合园地五中的习作内容,我安排了一项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做小导游,带领游客游览颐和园。

做小导游时,要准备这样几项工作:

1.了解导游是干什么的?

2.如果你是导游,出发前接到一项任务―带领游客游览颐和园。出发前,你得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回顾游览路线和各景点名称)

3.如果你是小导游,该怎样介绍这特有的景色呢?(抓住“特有”一词回忆优美的风光,引导学生说出看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4.哪个景点最吸引你,哪些词语能让我们从中体会?(抓住重点词语朗读、发现、品味)

然后,让学生玩一玩“解说接力游戏”:行程分三个部分,用抽签的方式选出解说内容。最后总结方法:如果你旅游归来,想写一写自己的见闻,从《颐和园》中学到了什么呢?

篇4

心有祖国――提高中西文化的鉴赏力,增强爱国意识

学习外国的文化,不是完全照搬、全盘肯定异国文化,从而摈弃自己国家的文化;也不是妄自尊大而排斥外国的文化。它强调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本民族的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修养。

四年级上册上第六单元,讲的是就餐,第一课讲的是中餐,第二课讲的是西餐,第三课讲的是快餐。教学中,我通过幻灯片将各种菜肴和用餐工具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通过短片让学生了解西餐的礼仪,鼓励学生去西餐厅就餐,体验生活,丰富阅历。六年级上册在六上,讲到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学习北京举办的第28届奥运会,学生把各种手抄报和纪念品带到学校,我们一起观看领奖视频,学生爱国情绪高涨。

眼望世界――创设大情境小语境的教学环境,感受西方文化

英语教学,强调语言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理解真实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篇5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技术;教师主导

信息技术的使用已经在语文教学乃至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进去。教师和学生在这场教学手段的变革中受益匪浅。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和认识“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本文仅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一些认识与大家分享。

一、提高教学效率,重视预留思考空间。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学习者根据其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 以此而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者的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的, 而是由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建构的,学习者认知结构(亦称“图式”)发生变化是经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来实现的。

现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和网络平台,可以为语文教学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模式,使情境创设效果更强,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探究和共享活动更加活跃。教师也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充分发挥视频、音频、幻灯等直观、形象、立体的综合效应,全方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思维,努力增强效果。

但如何恰当的创设一种有趣味,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把学生的认知、情感融入进去,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自主建构,获得情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取得一个较好的效果,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的。

现在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在学生和一些教师眼里,无论是多媒体平台,还是电子白板等教学手段,无非是把语文课本中涉及到的一些画面、歌曲、故事等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以幻灯片、电影片段等形式展示出来而已。课堂表面很热闹,可很多教师甚至学生都觉得厌烦了。这样的信息技术化教学显然是不正常的、不合理的。

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既要给学生多样化的视听材料,又要给学生一些想象和思考空间去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如:讲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燕子》时,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听了儿歌《小燕子》,还可以请学生学唱两句,关键是提出问题:小燕子是什么时候来的呀?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有什么特点?小燕子还有什么样的出色表现呢?带着这些思考,让学生们欣赏《燕子》这一课。在导入及后来的授课中,没有过多的介绍燕子本身的一些特点,也没有特意强调春天里应该有什么动物和植物。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填充这些空白,更加激起迫切了解课文的愿望。

讲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时,为了说明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课文拿出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作比较,但是并没有作特别说明。因此,在阅读课文前,给学生们播放了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科尔卡大峡谷的纪录片片段,虽然时间很短,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加对比理解我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什么世界第一了,同时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用的比较法。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预留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和探索。

信息技术是学生发现、探究、认识社会和接受新信息的工具,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兴趣的好帮手。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学情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信息技术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教材,但它毕竟只是一种辅教学手段,是为学科课程服务。所以,多媒体信息要仔细考量,宜精不宜多,不能因为在教学中应用了各种信息技术而掩盖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更不能让教学从原来的从师到生,简单的成为师、课件、生,把师生的沟通割裂开来。

总之,应该把信息技术放到关键的地方去使用,能够帮学生理解把握课文,让其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的整合。

二、开展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个体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须依靠意义的共享或协商,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性的命令或控制。建构主义学习者不是等待被填充知识的空容器,相反,学习者积极致力于创造意义,学习者常常选择并追求他们自己的学习。

合作学习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三大特征之一,也是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素质。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创造性的学习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合作的机会。形成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学,学生间的合作三种形式共同出现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内互相之间的讨论、学习,对不同观点可以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加深学生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培养也大有好处。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课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时,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读懂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涉及到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然后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收集整理关于课文内容中涉及到的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报道、图片、故事、传说和现状等内容,进而更深入的理解课文。接着,让每个小组分别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分别加以利用,如:针对这些文化遗产提出如何保护的方案;自己当个小导游,把这些文化遗产如何向游人进行介绍;如何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再开发等。最后小组成员在组间进行展示、讨论、评价。

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交际,学会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受益终身。

三、收集已有资源,提升作文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变革,使得人类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浩如烟海的科技教育信息铺天盖地, 而相关文献和文字资料查询又不知简便了多少倍。更重要的是,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使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们视觉、听觉等感官要求,让他们的情感、兴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当然,信息技术的运用关键在于教师,要想真正帮助学生迅速突破写作瓶颈,做到兴趣与技巧、生活与体验同步提升,还须借助于教师深厚的功底、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习作要求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介绍重点,特意找了一段班内一位学生以前随父母去故宫游览的录像,并配合一些介绍故宫的纪录片片段。在观看这些视频内容时,学生们相当认真,去过的那位学生也乐得向其它同学介绍当时的情景,而且乐此不疲。借助这些内容,学生们找到了感觉,教师再启发学生们选择角度、抓重点、理顺序,学生们基本上都能顺利的完成写作内容。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借助信息资源的重现等手段,加强了课内与课外、生活和教学的衔接,优化了教学过程,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其它方法无法比的优越性,但是应该合理利用。教师还是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选用教学媒体,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在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时,还要注意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共同引导和监督,不能让学生接触不良信息。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被信息技术弱化的。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其它教学媒体毕竟只是工具,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学特点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及时性和影响力。信息技术虽然容量大、效果强,但在教学中一定要留出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而且要关注不同的学生他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兴趣等是不同的。所以使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关键还是看教师,扬长避短、 兴利除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手段,由于其图文并茂,活色生香,以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它必将成为师与生、教与学的主要工具,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但愿人长久》是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是《老师,您好!》、《古诗两首》和《秋天》,这是一组体现人间真情、赞美大自然的美文。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但愿人长久》的第一课时。

根据教材内容、写作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2)教学部分生字,理解“埋怨”、“婵娟”等词语,理解课文引用的名句的意思。

(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育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的悲欢离合。

以上的1和2属于知识和过程目标,3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有所获,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为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读通读顺课文,理解课文4、5、6自然段的深刻含义。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悲欢离合,品悟苏轼的乐观豁达。

2.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在导入新课时,我用音乐渲染气氛;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模拟给邻居小孩讲故事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直奔重点法: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按部就班,从头教到尾,而是在学生整体把握之后,直接切入课文重点部分,从而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难点。

联系实际法:在引导学生理解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时,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调动他们的情感储备进行了解。

学生在本课时的学习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读、思、议、诵”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3.说教学流程

教学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首先,我用录音机来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知道是谁写的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地介绍苏轼和他的词,并在黑板上出示课文所引用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接着我设下疑问:九百多年前,苏轼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呢?文中引用的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板书课题,引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或问同学,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特别要检查“心绪不宁、埋怨、不禁、婵娟”这几个词的读音,为了让教学目标真正落实,我再创设一个“给邻居小孩讲故事”的情境,让学生把读正确、读流利的成果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培养他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个环节:直奔重点 理解课文 首先,我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文包诗课文的写作特点,总结出这一类课文的共同特点,都是在文中有些句子是解释所引用的诗句的。然后让学生快速地再读课文,找出哪些自然段是解释这两句名诗的,马上进入理解重点段的学习。

先教学第4自然段,我请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读这一段,并讨论这一段提到哪些事物?月圆月缺是不是遂人所愿?请找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找出“无情、偏偏 ”等词,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有谁会跟人作对,‘偏偏’做什么”?从而理解“埋怨”的意思并读出相应的语气。我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做一做“眼睁睁”这个动作,知道“睁”字跟眼睛有关,所以用“目”字旁,表义,右边表音,进行生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接着,老师动情地说:“是啊,生活中难免有不顺心的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呢?”这样就顺利地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第5自然段,再让他们围绕“你明白了什么?”来谈自己的理解。接着我引导学生用在文中找出反义词的方法帮助理解“悲”、“隐”、“缺”的意思,并指导书写。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深入一些,我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并用这样的句式说:月亮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全家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有时候又天各一方,从古到今都是这样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引用的第一句诗。然后,老师又过渡:既然明白了“此事古难全”,那么亲人朋友之间应该如何互相鼓励、善待彼此呢?请学生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利地理解了“婵娟”的意思。

最后,师生合作把对名句的理解作一个梳理:老师读一句名句,学生读相关的课文句子,再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反复吟诵所引用的两个名句,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目的。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 设下悬念 我让学生围绕“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来整理自己的学习所得,然后以“是什么引起苏轼发出这样的人生感慨呢?”来唤起学生对第二课时的学习期待。

4.说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苏轼(九百多年前)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月亮)

篇7

一、预习开胃菜:你知道吗?

1.章武。福建莆田人,《福建文学》编辑、副主编,著有散文集《海峡女神》《处女湖》《仲夏夜之梦》《生命泉》《章武散文自选集》等。其中《武夷撑排人》选人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上册同步阅读教材,《天游峰的扫路人》选人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

2.天游峰。天游峰为福建省武夷山第一胜地,景区中心海拔408.8米。其中最著名的是“一线天”景点。一线天从岩顶裂开一线,就像是利斧所劈,高50余米,长178米,宽约1米,最窄处仅0.3~0.4米,从中漏进一线天光,宛如天空垂落的长虹,被叹为“鬼斧神工一线天”。

二、预餐:你做到了吗?

1.要求:课文读正确,遇到不会读的生词、多音字能够查字典。

自我评价:课前课文我读了__遍,读书情况为__(优秀、良好、一般)。

自我小检测:你能给下面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吗?

竹扫帚( )瘦削( )

扑棱棱( )宿鸟( )

2.要求:掌握生字、生词的含义,能够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课文生字词。

自我评价:课前我掌握了这样一些生词的含义(摘录你认为你做得最好的四个词语解释)。

3.要求:课文生字做到正确书写。将本课生字美观、正确地书写一遍。

4.要求:学贵有疑,在预习中,你遇到了哪些困惑,你能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这些困惑,可以是一些生词的意思你还未能弄懂,可以是一些句子你还未能读懂,你愿意将你的困惑和同学们交流吗?

三、朗读教学调整

[菜单反馈1]

课文朗读情况,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全班共有30名同学,有10名同学读课文5遍以上,有20名同学对朗读情况的自我评价为“优秀”。原先的教学预设是让同学们对照生字,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可是既然学生课前预习已经如此充分,我们的自学要求就不能再在“低要求”上机械“徘徊”,我们可以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通过同桌互读,交流讨论《预习菜单》中一些“困惑”,为后面的教学扫除一些障碍,真正做到长文短教,有效教学。

[策略调整]

出示自学要求:同桌交换书本。一人读一小节,竖起你的耳朵,睁大你的眼睛,当你同桌读错字、添字、漏字、回读、读破句的时候,你帮同桌在书上做一个记号,让他重新读一下。读完课文后,将你在《预习菜单》中填写的不理解的地方,和同桌交流一下,你们能否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能,请在《预习菜单》上删去;如果不能,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菜单反馈2]

原本我预设“瘦削”“扫帚”“宿鸟”这三组多音字,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因此教学预设将这三组词语作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可是从《预习菜单》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课前对照《预习菜单》进行了查阅字典,做得非常好,反而对于“扫帚”和“扑棱棱”轻声处理上却错误率很高,因此教学中我不得不调整教学预设和教学重点。

[策略调整]

师:在昨天的《预习菜单》中,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对一些词语的轻声朗读上比较困惑,现在会了吗?(课件出示:竹扫帚、扑棱棱,指导学生朗读:再出示如下内容。

语文小知识:你知道哪些词语该读轻声吗?

①一些常见的双音节词语,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马虎扫帚玻璃萝卜牡丹琵琶

②一些叠词的后一个字读轻声。

爸爸 妈妈 扑棱棱)

四、生词教学调整

[菜单反馈]

在原本的教学预设中,我是主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没有想到竟然有同学用观察图画联想法来解释“黝黑”“瘦削”等词语,因此在教学时不如直接让这些同学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还有,在最初的预设中忽略了对“炯炯有神”中“炯”字的指导,因为这个字不是本课的生字,但是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却是非常严重的。

[策略调整]

师:这一小节,很多同学,用了独特的解释词语的方法,老师真佩服你!下面你能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你成功的经验吗?

(课件投影出示两名学生的《预习菜单》,请他们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

黝黑――用看图想象法:比喻人长得比较黑。

瘦削――用找近义词法:精瘦。)

师:但是这一小节中,在昨天的《预习菜单》中,竟然有10名同学“炯”字出现了错误。老师教给你一个小方法好吗?(出示:左边如悟空的火眼金睛,右边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

五、写字教学调整

[菜单反馈]、

在最初的预设中,我预设的是“夷”字,自我感觉这个字中“撇”和“捺”的位置比较难处理,准备将这个字作为教学重点。但是在《预习菜单》中,让学生将6个生字全部书写了一遍,发现“夷”字书写情况较好,反而是“褪色”的“褪”字,有11名同学没有能够将“捺”变化为“长点”。

[策略调整]

师:“褪色”(tui shai)这组词不但难读,而且难写,老师发现在昨天《预习菜单》的生字书写中,很多同学书写“褪”字时出现了错误,下面请你比对一下黑板和你的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投影出示昨天部分同学的生字,然后指导学生对“褪”进行描红。)

六、解惑教学调整

[菜单反馈]

《预习菜单》中的第四题,反馈发现有5名同学对“望而却步”的“却”字不理解,有3名同学不理解“精瘦”,还有一些同学提出“30年后老人都100岁了,还能见面吗”等有趣的问题。

[策略调整l]

师:在这一小节中,老师发现有几名同学在《预习菜单》中对“望而却步”这个词语提出了疑问。老师课前也查了字典,发现“却”字有很多意思,您能帮助老师选择一下吗?

①副词,表示转折;②和“去”意思相近;③后退、停止;④退还、推辞。

请你选一选:“却”在下面这段话中分别属于什么意思?

天游峰让我们游人是望而却( )步,而老人却( )视为平常事,老人邀我喝茶,我是盛情难却( ),我多想30年后再来天游峰和老人喝茶,了却( )我对老人的承诺。

[策略调整2]

篇8

关键词:小升初;平稳过渡;衔接策略;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69-02

《语文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小学、初中两个阶段"互相联系,螺旋上升"。作为中学的起始年级,初一语文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过去,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将来,在教学内容上要减缓坡度,增进衔接,在逐渐渗透与铺垫中层层推进,变"突变"为"渐变",在"渐变"中实现"无缝"衔接和平稳过渡。

1 "小升初"知识衔接的策略

"小升初"过渡期指的是初一上学期,刚踏入初中大门,学生对面全新的学习内容,会有诸多的不适应,而他们在心理、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必须借助教师的帮助、引导来完成"小升初"的转变。教师可巧妙运用以下策略来加强"小升初"学生的知识衔接。

1.1 梳理小学、初中阶段教学内容,建构有效教学。如果我们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顾教育的连续性原则,只是就课文讲课文,就知识点讲知识点,只会越忙越乱,事倍功半。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之间,存在较大跨度、空白、断层,而各种实验教材各有侧重,因而教师不能只关注本学段教学,不能只局限当地使用的教材,要博采众长,梳理教材内容,建构有效教学。

例如北师大教材第一单元"童年梦痕",可结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活动"我的成长册",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告别童年"单元,人教版的选自《城南旧事》的课文《爸爸的花落了,我长大了》进行补充、建构。第二单元"秋日撷英"中,《山行》在小学四年级就学过,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与其它诗歌对比阅读上。第三单元,"亲情歌吟"可结合苏教版的课文《爱如茉莉》、《月光启蒙》,也补充人教版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祖父的园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只有把学习内容梳理清晰,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学生学习才具有连贯性、条理性。

1.2 借小学的知识考查初中要求的能力,温故知新。我校采用入校摸底考试来了解初一新生的知识水平, 例如"把句子改写得充满诗情画意"这类题目,考的是小学的内容,要求却是初中生应具备的能力,知识、能力的衔接初露端倪。这一方法值得借鉴,在日常教学中对小学诗文复习,可以是应用性填空,如刘禹锡在《望洞庭》中,巧妙设喻,写遥望湖中青山的独特感受的句子" ";可以是按要求写诗句,如写出送别的诗句、蕴含哲理的诗句、表现雄心壮志的诗句。对现代文复习,可以是为学过的伟大人物,像霍金、诺贝尔、司马迁、郑成功写一段人物介绍,写一段颁奖词等等,用这种方法复习旧知识形成新能力,让学生尽快熟悉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

1.3 过渡期课堂教学应放慢脚步,适当降低难度。初一新生面对新的教材,新的教法,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第一单元"童年梦痕"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展开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品味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写的"童年不同样",体会纯真、美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学习方法,才是这一时期的重点。

1.4 比照、分析、寻找中小学教材衔接上的空白,进行补充完善。从六年级到初一,从一个学段结束到高一学段的开始,教材衔接上有不少空白。例如小学教材注重诗词、名言警句的积累,每一单元都有诵读欣赏,突出博闻强记,而中学教材这方面显得薄弱。小学只有少量的浅显文言文,初中则出现文言文单元,篇幅、难度陡增。小学淡化了语法知识、写作手法,而中学对这些都有要求,尤其是文言文学习,像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省略句必须要有一定语法知识基础。教师通过分析,寻找小学、初中教材衔接上的空白,进行补充,使"小升初"知识链接更完善。

1.5 开展班级读书会,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阅读量大的学生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在起始年级,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可以开展班级读书会,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与监督,通过上展示课, 让学生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分析人物……体验读书的快乐,在阅读的启示和质疑中获得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积极开展"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在活动中爱上语文。

2 中小学语文衔接的内容

了解了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掌握了过渡期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我们具体应给孩子教些什么,来把他们领入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呢?

2.1 现代文教学方面。小学课文以记叙文为主,突出"趣",初中课文加入了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突出"理"。小学课文短,较长的《卢沟桥的烽火》也才800多字,而初中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2000多字,跨度大,台阶高。在初一上学期,我们要补充现代文阅读,来联通中小学课堂。

阅读当代名家名篇,尤其是选入各类教材的美文是个不错的方法,像曹文轩、黄蓓佳、林海音的作品被选入不同小学教材。而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旷野的微光》《雨中》《顶碗少年》《学步》《山雨》等30多篇作品入选不同的实验教材,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内在生命的伟大》、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黄金鼠》、肖复兴的《母亲》、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母狼的智慧》、秦文君的《男生贾里》选段、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也出现在不同的教材中。我们应加以筛选,指导学生阅读美文、陶冶情操,又培养阅读能力,还能洞察世间百态,可谓一举多得。

品析现当代诗歌,可以是"五四"时期徐志摩、郭沫若的新诗,可以是冰心、王宜振、金波的儿童诗,也可以余光中、席慕容的乡愁诗,也可以是舒婷、汪国真的朦胧诗。

关注热门话题文章,如低碳生活、纳米材料、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气象现象……由此来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初中现代文阅读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侧重分析和理解,多加了赏析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表达,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在语法知识方面,要系统的学习词类划分、句子成分划分,这两点都是为文言文学习做准备。

2.2 文言诗文教学。 古诗词学习方面,搜集整理诗文名句,印发给学生,督促背诵,还可补充不同版本的六年级或初一教材所选的诗词名篇,如《诗经・采薇》(节选),《木兰诗》,《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操的《龟虽寿》,崔颢的《黄鹤楼》,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辛弃疾的《破阵子》,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赵翼的《论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这些都是新课标要求初中生必备的古诗词,而北师大教材没有安排。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重头戏,在北师大版初一上册安排了四篇,其中《童区寄传》、《李寄》难度大,下册六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难度,而《送东阳马生序》特别难。我又查了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小学课本,觉得小学毕业生的文言文基础太薄弱,我们必须要补充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减缓学习的坡度。可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性强、短小精悍的作品着手,以下是我搜集的备选篇目:《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矛与盾》、《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选自《列子》的《两小儿辩日》、《关尹子教射》,选自《史记》的《四面楚歌》,选自《世说新语》的《杨氏之子》、《周处》。柳宗元的《吾腰千钱》,韩愈的《马说》,刘禹锡的《陋室铭》,选自《资治通鉴》的《杨震暮夜却金》、《孙权劝学》,王安石《伤仲永》,清朝彭端淑的《蜀鄙二僧》。

2.3 课外阅读的指导。新课标要求一个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在145万字以上,相当于10本小学语文课本,初中阶段阅读量达到255万字,因而在初一寒假结束时,学生至少应阅读过16本相当于课本厚度的高品质的课外读物。我们可以列出一个图书单,向学生推荐阅读。

寓言故事类:《伊索寓言》、《古希腊神话故事》、《一千零一夜》

诗歌散文类:《朝花夕拾》、《繁星・春水》、《朱自清散文精选》、《舒婷文集》、《台湾乡愁诗选》、《泰戈尔诗选》。

科普读物:法布尔的《昆虫记》。

课程标准所列的必读书:《西游记》、《水浒传》、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斯威福特的《格列佛游记》、凡尔纳的《80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都可以推荐给初一学生。

"魔鬼字典"中对名著的定义是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但却不愿意去读的书。的确,有些名著离我们的生活已很遥远,有些学生的阅读能力达不到而读不下去。我们有必要推荐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阅读兴趣的图书。

国内作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秦文君的《南生贾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当代精品建议从历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筛选,阅读能力较强的可推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阿来的《尘埃落定》、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国外作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柯南・道尔的《神探福尔摩斯》。

法国的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和愚妄,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

52年前的经典童话----E・B・怀特的《夏洛的网》是关于友谊的故事,讲的是聪明勇敢的蜘蛛夏洛在自己的网上编织"好猪"、"杰出"、"谦虚"等字样,使得小猪威伯在比赛中荣获了大奖,救了他的性命。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他把西方哲学史编入小说讲给孩子们听。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

德国女孩安妮・弗兰克在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了四年,16岁死于伤寒,《安妮日记》真实记录了二战那场人类的噩梦。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C・S・路易斯所写《纳尼亚传奇》,共七册的幻想/冒险小说,在西方影响比《指环王》还大,是传世不朽名著,当有人问J・K・罗琳《哈里・波特》系列会是几本书,她回答七本,因为她读过《纳尼亚传奇》是七本,这是两套关于信仰与想象的著作,值得推荐。

课外阅读要有所收获,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应付,不猎奇,不凑热闹,不赶时髦,静下心来沉浸在书里汲取精华。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多记读书笔记,通过记读书笔记完成词语积累和赏析,通过记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通过记读书笔记加强概括能力。专家认为,40%的写作能力取决于阅读,通过阅读,厚积薄发,为写作储备能量。

通过对过渡期学习内容的研究、补充,我们的教学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现有知识水平,既不重复做工,也不会出现疏漏,不滞后、不越位,点滴渗透、循序渐进,着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长期培养,把学生引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七年级英语 学习难题 解决对策

我任教的中学位于昆山的城乡结合部,生源构成主要以流动人口子女为主。作为连续七年荣膺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市,其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族。庞大的流动人口形成了城乡结合部中学的鲜明特点:一是学校规模大。学校有五十多个班级,近三千名学生,仅我任教的七年级就有整整20个班。二是生源分布广。本班45名学生来自于全国17个不同省份和自治区。三是个体差异大。受不同地区教育水平差异的影响,以及流动人口子女频繁转学造成的适应性问题,导致班内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非常大。这些特点在进校之初的七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主要为以下四“难”:

1.进度衔接难――原因:学生曾用小学英语教材版本杂。

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出版的小学英语教材,全国一共有30多个版本,就是同一个省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以浙江、河北为例,浙江省内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主要有外研版、新目标及人教版,河北省内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主要有人教版、北师版及冀教版。昆山现行的小学和中学英语教材为译林出版社的牛津苏教版,但是到我校就读的学生很多小学的时候在老家读,到初中以后才到昆山。因此,小学时所学的英语教材版本各异,不同版本教材在编排内容及词汇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一些出入。苏教版小学和初中的教材本身是具有衔接性的,其他版本的教材虽然在语言知识上具有相通性,但是和苏教版的初中教材间是有空缺的。以众多不同教材为基础的学生融合到一个班级里,给教师备课及小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等都带来一些困惑和实际困难。这一衔接,需要给学生和老师一定的时间进行探索和磨合。

2.标准统一难――原因:学生入校之初英语基础差别大。

目前各地小学英语课的开课年级与课时安排不同。像上海,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一、二年级每周两节课,三年级每周四节课,四年级开始每周增至5节,和语文、数学课时数相同,昆山也从小学一年级开课,每周三课时。全国各地很大一部分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课,每周只有两课时,到四、五年级才增至三课时。我们班45名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学习英语的有21名,这部分学生到了七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会基本的口语交流。有16名学生是从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学习英语的,这部分学生较前一种学生而言基础相对薄弱,能认读26个英文字母,会最基本的单词及简单的句子,但往往存在书写不规范、发音有缺陷等问题。还有8名学生,小学的时候根本没有接触过英语,或学校就算是开了英语课也是当副科上的,这些学生对字母的认读很困难,英语基础几乎为零。

3.口音矫正难――原因:口语教学受学生方言的影响深。

牛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总共为8个单元,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为comic strip,课堂以口语交流为主。在课上,我们英语教师就发现,学生语音语调受方言影响比较深,英语课上“四川英语”、“河南英语”、“安徽英语”……此起彼伏。由于来自不同的省份,口音不尽相同,有时候,这些学生一开口,其他学生就笑。如此几次,这些学生会不好意思,更不愿意开口。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是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的,不愿意开口、不敢大声地说英语,势必会影响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信心。

4.家校互动难――原因:家长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关注少。

为了便于家校联系,学校开通了“校讯通”。英语这门学科较其他学科有特殊性,口头作业较多一些,有时候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在放学前,我们经常会发短信给家长,与家长交流当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以及听写之类的作业,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但是,由于家长工作忙或受文化程度及重视程度的影响,一段时间下来,发现收效甚微。长此以往,老师和家长之间会相互不满,家长觉得是老师没有把自己的小孩教好,而老师认为是家庭的学习氛围不好而影响了学习。这种情况下,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我们的学生。如果此时,家长或老师说话不注意,把这种不满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在像我们这样的学校,七年级阶段,对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的培养非常关键。常看到老师或者家长很着急,老师之间也经常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家长则忙着找家教、找培训班。但往往成效不大,就在这种茫茫然然之间,七年级的时间一晃而过。到期末的时候,就发现英语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已经错过最佳时机。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往往很难逆转,到八、九年级,内容越来越多,部分学生在七年级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情况越来越糟。这是非常可惜的,尤其是那些其他学科都不错,只有英语成绩偏科的学生。

这样看来,七年级教师“任重而道远”。在七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就要“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到前面,这是利人又利己的事情。这一阶段把握不好,到八、九年级,学生上英语课就会很困难,老师站在讲台上会有一种无力感,那时候就只有“叹气”、“抱怨”的份。长此以往,受影响的往往不仅仅是英语成绩,其他学科乃至整个学风也会受到影响。要解决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下面入手:

1.搭好桥,变各地教材的“交叉点”为学的“切入点”。

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关注各地各版本的教材。首先,大部分的教材,当地的新华书店都有卖,出去旅游的时候,我就喜欢去逛逛当地的书店,以收集一些教材、教参。其次,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同学也是一个收集教材的不错的途径。最后,现在的网络便利,很多教材,都可以找到电子书。总之,找到不同版本的教材应该不是件太难的事,难的是教师要静得下心来通读、研究教材,善于发现不同教材间的相通之处和不同之处,注意整理。小学阶段语法内容不多,关键在于词汇,词汇的交叉部分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并整理的。远的不说,就像沪教牛津版和苏教牛津版,几乎所有的英语教师都认为沪教版的难度要大一些,但是难度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说出一二。2011年新修订版的《英语课程标准》中(第94页),提供了小学阶段的核心词表共423个(其中不包括数词、星期、月份词,不含词组和短语)(网络上能找到)。开学伊始,我就把这份核心词汇表打印出来,对于已经学过的学生来说是复习巩固,对于没有学过的学生来说是新学。虽然后一部分学生学起来会吃力一些,但要想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词汇,提升这种同一个班学生英语水平尤其是改变词汇掌握量的差异,不能不说是一个捷径。另外,网络上能查找到的很多种高频词表,不少词典比如朗文的学习词典也有专门的高频词表,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参考,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现实情况进行取舍,为我们所用。

2.悉心磨合重衔接,变“授之以鱼”的赶进度为“授之以渔”的打基础。

苏教牛津七年级上册共有8个单元,教材没有安排预备单元。一些教师考虑到教学内容比较多,急于赶进度,一开学就上新课。这样,小学英语开课较晚的这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从未上过正规英语课的学生,从刚开始就处于弱势,上英语课就像是听“天书”一样,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磨难,兴趣和信心更是无从提起。一段时间后,他们失去兴趣的很可能就不仅是英语一门科,而是各门学科。所以,教师调整好心态,不急不躁,预留两周甚或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作为各不同层次学生的磨合期是很有必要的。有些教师看到自己班的进度明显落后于其他班级,心里不免急躁,容易把这种情绪传给学生和家长,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这里我要特别提一下关于语音教学的问题。语音在中考题里并没有单独体现,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弱化语音教学,觉得学生上课能够跟读,回家巩固,第二、三天,在课堂上能自己读就可以。语音学习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学会了音标正确的发音,学生不仅可以预习单词或句子,而且在日常复习巩固过程中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对遗忘的知识进行再学习。学会音标,学生背起单词来比较快,不再需要通过“普通话”或者“方言”标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更重要的是无形中给学生学好英语、开口说英语的信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好音标,踏实过好语音关,培养学生的能力,也减轻家长的压力。

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静待”是为了日后花开得更“娇艳”。因此,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赶进度,而扔下部分“慢开的花”,这种遗憾是日后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弥补的。

3.树立信心巧引导,变“以苦为乐”的意志灌输为“苦中作乐”的方法引导。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他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就值得高兴,就应当鼓励。在这个过程,我们大可不必手拿一根鞭子,鞭挞、催促他们快跑,而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全力引导、帮助就可以。在开学的第一堂英语课上,我会向学生表明我的态度,我不会以成绩论英雄,我对他们的要求是:“You can be a slow walker,but you can never walk backwards.”

有一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学的学习内容较小学会更多更难,开学伊始就大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吃苦”的理论一开始就把学生给吓怕,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有谁天生喜欢“苦”的呢?一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吃苦”,必须是基于足够的理性与毅力的。这种理性与毅力,连我们成年人也不是人人具有或是都付得出的,用这些来要求学生,恐怕是勉为其难了。善于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受益匪浅。现在网络上资源很多,可以找一些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英语简讯、笑话和小故事经常与学生分享,也可以找一句话的美文和谚语写在黑板上。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做这些的时候不必“太功利”,有时教师也效仿这种做法,但是由于目的性太强,要求学生当堂复述英语故事,要求学生背谚语,从而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反而给他们增加压力,与当初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背道而驰。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功,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英语是一种优美的语言,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受美、体会美。我们不谈“刻苦”,却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刻苦”学习,这是我们所追求的方向。

善于把心理学的一些思想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记忆上文中提到的那423个核心词汇的时候,由于时间短、任务紧,我发现有一大部分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我虽然着急,但是从来不让学生重复机械地去抄单词,因为我发现他们背单词的特点是背得快,忘得也快。根据“艾斯浩宾记忆遗忘曲线”,先快后慢,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的规律,我让学生每天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以不同的形式复现学过的单词。可以是单词竞猜,也可以是我给音标,学生写出单词,一段时间下来,效果显著。

4.沟通家长聚合力,变家校分离的单打独斗为家校联合的群策群力。

家长带到这边来读书的学生,小学的时候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家长离得远管不到,家里的长辈由于隔代等原因又管不好,学习很多时候都是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到了这边之后,有些家长一对比,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在学习上尤其是英语学科上有差距,就开始着急。这种着急在语言与行动上表现出来,难免会引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他们就更不愿意去学英语了。另外,由于家长英语素养不高,部分重视程度不够,加上学生又缺乏自觉性,布置的英语听力、口语等作业,在家里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致使这部分作业形同虚设。

其实,家长如果在家给予一定的帮助更好,如果真的力不从心,只需辅之以有效的监督。小学英语内容并不多,以七年级的孩子们的智力,只要他们愿意并付出一些努力,要赶上去并不是特别困难。因此,家长不要着急,不要攀比,更不要因为心里急,就抱怨老师没有教好,站到学校教育的对立面,甚至在孩子面前就说老师的不是。老师和家长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双方应联合起来,努力为孩子们建立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

“三分教,七分等”。每个学生都是一朵花,只是春夏秋冬开放的时间不尽相同。台湾著名成功学大师黑幼龙先生说:“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只要凝神细浇灌,定能等来百花竞开的灿烂。

我们教学生也是如此。对于学生入学初期英语水平的差异,我们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要以当下的表现评判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昆山市志编纂委员会.昆山市志(1981-2010).苏出准印(2011)字JSE-1002151,2011.6,1:84.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