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与圆锥范文
时间:2023-04-02 00:35: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圆柱与圆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圆柱和圆锥相关的表面积、体积知识;
(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及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与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进行的一节复习课。基本思路是1.系统的知识梳理。2.应用和拓展。在第一个大板块中,首先我认为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整理知识的能力,所以我通过填表格方法,引导学生对圆柱和圆锥从特征上进行区别、比较体积计算公式的异同。第二个大板块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木块进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用"刷"、"锯"、"挖"、"削",等方式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在拓展思维、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整节课紧紧围绕立体图形的基础知识展开,进一步巩固表面积、体积相关的基础知识,试图达到夯实基础,拓展思维、培养能力等多维目标。
教学过程与思考:
1.谈 话 引 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这部分进行整理与复习。
出示课题: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
【开门见山的导入,直接引出课题。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
2.回 顾 整 理
2.1回顾旧知。 在复习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下面请你独立完成表格。
特征表面积体积
圆柱
圆锥
关于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你还学会了什么?
【学情预设: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是在本学期学习的,相对来说,学生的记忆还是深刻的,学生可以回忆出所学的这些关于圆柱和圆锥的重要内容。】
【设计意图:采用列表格的方式梳理知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借助表格使学生对两种图形特征上的区别、体积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根据表格进行整理归纳的过程中掌握了运用表格梳理知识的技巧和方法,在以后的复习中,他们就会自觉的运用学到的方法尝试独立归纳整理。】
2.2拓展公式。
(1)圆柱体积公式拓展 。大家既然知道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你还知道哪些立体图形求体积也是用这个公式的吗?
是的,横截面积相等的立体图形都可以用"底×高"来计算它的体积。
(2)圆锥体积公式拓展。除了这个圆锥体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立体图形的体积也是"底×高÷3"
是不是所有锥体都能用这个公式呢?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思考一下。
【设计意图:由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高",引导学生联想到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由圆锥的体积公式"底×高÷3"联想到锥体的体积公式。通过对推导公式的回忆以及相关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3基础练习。
(1)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单位:cm)(2)计算圆锥的体积。(单位:cm)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练习,加深学生对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公式的印象。同时规范学生计算时的书写格式。】
3.解决问题
3.1展示生活物品 ,引发学生思考。前面我们复习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由圆柱体变化而来的。
3.2组织学生讨论思考,渗透学法指导。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圆柱形木桩 ,图中给了哪些信息?下面我们要对这个木桩进行改造。
以4人小组为单位,听清要求:仔细观察木桩,结合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以及我们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有创意?
【空间观念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而实践操作是学生对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同步作业的过程,合力安排操作活动,可以调控学生操作的节奏,带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这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木桩进行改造,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且用于生活,同时也是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培养。
3.3汇报研究成果,共同交流提高 。结合这个圆柱体木桩,你们小组提了一个怎么有创意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主要内容 。
刚才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我们一一解决它。点击课件演示,全班共同交流。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刷 。可以给这个木桩刷表面积油漆。你们想给哪几个面刷?① 全刷。算式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图漆面积加俩底面积就是表面积。②部分刷 :刚才我们全都刷了,还可以怎么刷?A.只刷一个底和侧面。 (木桩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只刷一个底和侧面)B.只刷侧面 。 (木桩什么时候只求一个侧面?举生活中的例子。)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圆柱的应用,你能说一说下面几种情况是求圆柱的哪些面吗?
课件出示:1)做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铁皮。2)大厅里圆形柱子的占地面积。3)压路机前轮滚过的面积。4)做4个圆柱体需要多少硬纸。5)给圆柱形池塘抹水泥。
【"刷"出与表面积的相关知识。有了木桩这个实物模型,再加上夸张的肢体动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求与表面积相关的知识。】
(2)切 。①竖切。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沿直径竖切,想一想,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②横切 。我们还可以横着切。会列算式吗?自己想办法。提出问题的同学找一生汇报。课件演示。
追问:如果再锯一次 ,表面积增加几个面呢 ?
【"切"出新的表面,求增多的表面积,让学生经历了"预测--验证--反思"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在切木桩的过程中,"先切后看"和"先想再切再看"后者不仅能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学习的过程,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挖。刚才有个同学提出要求体积,什么时候要求体积?(装水)那要先把这个木桩干什么之后它才能装水?(挖空)
① 可以把这个木桩成一个容器 。如果壁厚忽略不计,你能求出这个容器的容积吗?
说说你的想法?怎样解决这问题 ? 列式 :
② 深入研究。如果将这个容器装满水 ,再将这些水一滴不漏地倒入一个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 、20厘米 、3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容器中 (厚度忽略不计 )。能否装得下呢? 课件演示。
【"挖"出圆柱的体积知识。同时将圆柱与长方体体积进行比较,感受当高一样时,底面积越大,体积越大。】
(4)削 。①削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 。
削成一个什么样的圆锥体才是最大的?
这样的圆锥能削几个?
所以只能削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最大的圆锥体。那么你能求出他们的问题,还剩多少木料了吗?
② 这里老师也有一个问题,如果想削成底面积和它相等 ,高为10厘米的圆锥 ,能削几个?发表你的观点?怎样削 ?(学生自由答后,电脑演示 、验证猜想 )
③深入研究 。这节课我们围绕着一个小小的木桩 ,从刷到切,再到挖、削,大胆地对木桩进行了改造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有创意的改造方法,例如 ,把这个圆柱削成一个陀螺 ,怎样求它的体积 ?再例如木桩斜的锯开,这时它的体积是多少?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课后去研究一下。课件演示。
【"削"出圆锥,复习圆柱与对应圆锥的关系。让学生自主讨论圆柱到底能削出几个最大的圆锥,在学生争论过程中也是对圆柱与圆锥知识的巩固。】
4.全课总结
同学们,我们在对小木桩的改造过程中,先提出了一系列的数学问题 ,然后分析问题,最后都一一解决了。像这样不断的提出问题,能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这样的方法也适用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中。最后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
教学反思: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教师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更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复习课一直以来都是老师们比较头疼的一类课。由于整节课要花大量时间去梳理知识、去做练习,学生难免兴趣不高。又很容易造成尖子生吃不饱,中下生又吃不到的局面。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复习课在系统梳理知识,查漏补缺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呢?我在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之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同事的交流,设计了本节课。反思本节课设计,我觉得有如下特点:
(1)给学生留出自由复习的空间,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本节课单刀直入切入课题,让学生回忆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在学生回忆出学过的有关圆柱和圆锥的内容后,引导学生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出来。利用表或图的方式,使知识结构更清晰,可以很好的将教材结构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是鼓励每一个学生自主完成表格。借助表格使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特征上的区别、体积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篇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4-0025-01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这是从梦的生成机理角度的一种追问,但这种生理之梦,只是梦想的一种虚幻实现和替代。人应当追求梦想的真正实现。梦想是什么?梦想是人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一种应然诉求,一种奋斗目标。梦想的规格和内涵,决定了它的实现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敢于筑梦、勇于追梦、善于圆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梦引领、追梦前行、圆梦成真的“追梦三部曲”。
敢于筑梦。现实中并非所有的职教人都有梦想。有满足现状、自甘平庸的人,有浑浑噩噩、耽于玩乐的人,有应付差事、但求无过的人。这样的人缺乏对职业的敬畏和追求进取之心,当然无梦可言。因而我们需要经常盘问自己“梦在何处、路在何方”。没有梦想的职业教育一定是平庸的、乏善可陈的;没有梦想的职教人一定是凡俗的、不思进取的,这样的职业教育必然是没有希望和前途的。反之,只有心中有梦,才能明确方向。职业教育的梦在于对本质和规律的坚守。一旦我们找到了这个梦、认定了这个方向,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朝着这个目标前行。心中有梦,才能追求卓越,向着理想和高远的境界进发,超越凡庸,卓尔不群。心中有梦,才有生发动力,才能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自己的潜质、潜能、潜力,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勇于追梦。有了梦想,就有了方向;有了标高,有了横杆。倘若我们不去追梦,就只能沉溺于梦想中,耽于幻想,无所作为。追梦是对你所认定的梦想努力践行的过程。追梦要有定力,不能朝三暮四。比如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就业导向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应当坚持的方向和梦想。但我们却总是在职业性和人文性之间徘徊回荡,尤其是在当下,职业教育的观念转变刚见起色,“职业性”的认同刚有“眉目”,职业教育发展刚入正轨,就有人出来质疑高职生的文化缺失、知识浅薄,指责过度职业化的倾向。这些观点表面上看正言匡误,实际上却是矫“正”而“枉”。职业教育倘若老是这样来回折腾,甚至走回头路,致能教育的目标和梦想就无法实现。追梦贵在坚持,不能三心二意。梦想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持之以恒地追求,这种坚持有时并不一定能看到希望,这更是对我们追梦信念的拷问和恒心毅力的检验。因为很多时候希望并不始自追梦的起点,而是在坚持中才能呈现和看清的。所以我们应该始终行走在追梦的路上,永不言弃,这样才有可能成功。追梦重在追的过程,不能胜骄败馁。追梦不一定必然成功,但不追梦必不成功。成功的追梦固然可贺,但不成功的追梦依然可敬。周国平先生说过:“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所以追梦不仅重在追的过程和努力,还要有追的气度和境界,胜不骄、败不馁,无愧自我和今生就好。
篇3
[关键词]执著 理想主义 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75-01
在当代文坛上,张承志是一位极具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文学世界的理想主义作家。从步入文坛开始,张承志就在不断寻找自我,寻找自我心中的一方净土,寻找自我的精神家园,并为之不懈地追求着。
从1978年开始的文学创作,经历过无数艰辛痛苦孤独寂寞,是什么原因促使张承志对于理想的追求如此执著一念?超越世俗一直是张承志的人格追求,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
对于草原的眷恋,对于“北方的河”的依靠,对于哲合忍耶的皈依,无不体现着张承志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
作为知青的张承志则致力于对草原的无限眷恋的描绘之中。
告别放牧生活的张承志,返城后对都市生态环境渐渐生出强烈的文化抗拒心理。这个城市长大的青年对城市反而不适应了。他无时不感到现代都市文明给他带来的强大的心理压力,他萌生了一种向别处去寻找精神支柱的强烈愿望。这寻找自然而然地与“草原”相遇。因此,张承志早期作品大多是唱给草原的赞歌。
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张承志对草原那么眷恋,为什么他没有就此重返草原,为什么对都市文明产生强烈的文化抗拒心理却没有逃离都市,而是要在都市环境中“沉沦”自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就能深切地体现张承志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
事实上,他对草原的眷恋只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草原在他心目中的完美和谐只是一种感情直观,切切实实的草原生态一定是依旧贫瘠荒凉的,这对他的“心理草原”有着某种具有摧毁性的力量。张承志是以追忆者的身份进入他草原生活的历史的。这种追忆和缅怀,成了张承志被现实生态环境伤害之后的一种假想的精神憩息地,一种并非真实存在的情感与精神家园。这种纯粹精神上的追忆和缅怀,只能是一个逝去的梦,一切都已不同了。
张承志在经历了深切思考之后,明白自己再也回不去他心中的草原了,所以,他一步三回首地离开了自己深深眷恋的草原,去寻他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离开了母亲,张承志又在征程中找到了父亲。《北方的河》最能凸显他对父亲的依附。那位年轻的大学生执著地行走在“北方的河”里,张承志是在借他寻找一个人格理想的支点,寻找一种可靠与稳定的依托。他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一次次心灵漫游。面对“北方的河”是不懈的思索的意识将它化为父亲的身影。
需要强调的是,张承志的所谓皈依伊斯兰教,并非教徒意义上的完全皈依。张承志在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实践中找到了一席喘息之地,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说到底,对哲合忍耶的皈依是源于一种信仰的吸引。
在都市中忙于求学和工作的张承志的内心深处依旧痛苦而执著地追逐着他的精神家园。他在贫瘠、荒芜的西北民间找到了重新构建人格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基点。他渐渐找到了自己的新的形式,这就是《心灵史》。
然而,张承志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哲合忍耶回民,他的精神血脉与他们肯定是有隔膜的。真正哲合忍耶贫苦回民的宗教体验是张承志难以真切感知的。张承志确实对哲合忍耶表现有皈依的精神意向,但他毕竟还是没有能够完全地将身心融入进去。哲合忍耶的宗教情感令张承志的精神和灵魂有所依托,但作为有理性的当代知识分子,他又时常感到困惑和孤独。在西海固,他甚至一再想过要放弃那仪礼,要放弃这苍凉千里的大自然。张承志仍一步又一步退着离开了那黄土高原。
我们不难看出,张承志的理想主义历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强烈独立思考意识下,随着环境、心境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追求,从而显示了张承志超越世俗的个性化人格。
【参考文献】
[1]张承志.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新试卷,心灵史卷[M].海南出版社,1995.
[2]张承志.回民的黄土高原[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3]张承志.心灵史[M].花城出版社,1991.
[4]张承志.以笔为旗[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张承志.无援的思想[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6]张承志.冰山之父[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7]张承志.在中国信仰[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8]张承志.金牧场[M].作家出版社,1987.
[9]张承志.金草地[M].海南出版社,1994.
[10]张承志.荒芜英雄路[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
篇4
关键字:高空坠落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5.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建筑施工业中,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触电伤害,机械伤害这四个伤害是建筑安全的主要威胁。其中高空坠落事故对建筑安全构成的威胁占居首位。高空坠落事故总数占四大伤害事故总数的60%以上。为此我收集一些资料对事故的主要原因分析,并提出预防的主要对策。
一.高空坠落事故的原因分析
(1)在临边、洞口作业处无防护设施或防护不严、不牢固。
(2)塔吊、物料提升机在安装、拆除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
(3)脚手架搭设不规范,脚手板未铺满、无踢脚板及护身栏杆,架体及作业层防护不严密。
(4)使用伪劣防护用品或设备工具有缺陷。
(5)严重违反操作规程。
二. 高处坠落事故形成的主要因素
(1)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放松安全生产管理,安全防护用品和设施投人不足,存在侥幸心理。
(2)一些单位和项目经理,没有认真执行现行的安全标准和规范,尤其是对施工现场存在的各类隐患和问题不及时整改,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
(3)现场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专业技术知识,无措施、无方案、违章指挥、冒险作业 。
(4)作业人员上岗前安全教育和培训不够、不及时、不懂操作规程,冒险蛮干。
三. 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措施
(1).搞好培训,提高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农民工的安全意识。抓好安全培训工作是搞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几年来,我们重点对施工企业经理、安全科长、安全员、项目经理、工长进行建设部“一标三规范”和防止四大伤害法规、规定的培训以及对农民工进行上岗前的基本操作和安全知识培训。
(2).抓好建筑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和各项制度的落实。建筑施工企业要有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网络体系;要把安全责任以签订目标责任状的形式落实到企业法人、项目经理、班组和个人;要把安全问题与工资、奖金、晋(升)级等挂钩,并制定实施措施。
(3).施工组织设计中要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根据不同工程的结构特点,针对危险部位、危险作业项目及分部分项工程中易出现的事故隐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4).加强安全防护质量验收工作。施工现场所使用的安全防护用具必须是合格的,而且适应建筑施工安全防护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安全防护搭设完毕后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书面验收。
(5).强化临边及洞口的防护,在易发生高处坠落的阳台、料台、挑平台、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雨篷、挑檐边、屋面与基坑周边,应设置红白相间且固定牢靠的防护栏杆;重点部分悬挂立网并封绑牢固,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夜间装设红灯。
(6).加强垂直运输设备在安装、使用、拆除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垂直运输设备的拆装要由专业队伍实施,拆装单位实行资质认证制度;塔吊及物料提升机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设置灵敏可靠的限位器及保险装置,并经常进行检查;在搭设、使用过程中要设专人指挥、专人监护,搭设完毕后要履行验收签字手续。
(7).加强重点部位的防护。施工现场实行密目式安全网全封闭施工,立网防护高层作业层1.2m,作业层必须满铺坚固的脚手板,设不低于18cm高的踢脚板,板下设兜底平网,每隔四层设一道层间平网,距坠落点3m设一道首层平网,并且平网质量要符合标准要求。
(8).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安全带。在高处作业中使用的安全设施、设备、机具、防护设施、用品、劳保用品等,在施工前要认真检查,确认其完好,方能投入使用。
(9).强化监督检查。施工企业对施工现场的各种防护部位、设施要坚持自检制度,发现问题要按“三定”(定时间、定人、定措施)的原则立即进行整改。建筑行业的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到施工现场监督检查,对现场管理混乱以及存在的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予以消除的,要从严处理,停工整改,以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
(10).要教育职工正确使用安全帽、安全带和工作鞋,把好工人的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关。经统计分析,工人登高悬空作业坠落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20.9%,多因未使用安全带或虽用安全带但安全带未生根造成。工人进入工地戴安全帽必须扣好帽扣.架子工、木工、电焊工等工种在高处危险部位作业时必须正确使用安全带,严禁穿高跟鞋和带钉易滑的鞋登上高处作业。
(11).要搞好“四口”、“五临边”的安全防护,把好施工现场洞口临边防护关。据统计分析,工人操作不慎从四口坠落的事故占事故总数15.9%。因此,楼梯口必须设双栏杆;预留洞口
(12).要加强对工人操作技术和安全知识教育 把好对新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和工人的常规安全教育关。据统计分析,工人高处坠落事故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事故总数的比例较大,由此可见,安全技术知识教育的重点对象是青年工人,安全教育贵在警钟长鸣,贵在努力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
(13).要切实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和技术指导,把好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关。据统计分析,在高处坠落事故中,属于安全防护存在缺陷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比例较大,这些事故隐患主要是施工现场缺乏自我检查,未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工人违章作业所造成。由于安全管理是动态管理,施工现场必须坚持专人负责,人人参与,天天进行安全检查,上级组织对下级进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进行跟踪
复查:
(14).要加强对登高作业人员的管理.把好劳动力合理组织关。据统计分析,由于登高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不符合安全要求和年龄偏大,以及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作业等造成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9.1%。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法规,对登高作业人员要定期体检,对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和登高恐惧
四.鸣谢
感谢中建七局各项目安全总监人员的无私帮助。
五.参考文献
1.JGJ 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
2.JGJ 80-91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篇5
【关键词】坠床 跌倒 风险评估 护理
坠床/跌倒是指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包括双脚)意外地“触及地面”[1],据眼科病房统计7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60%、双眼视力障碍占30%、术后双眼包扎占30%,并随年龄和病情加重递增而增加,由此带来严重的后果,坠床/跌倒所造成的骨折、软组织甚至脏器的损伤、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必将导致其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社会障碍。眼科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视力障碍,易发生坠床、跌倒、暗室内碰伤等意外,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和自理能力,增加患者及家属的痛苦和负担,更会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做好眼科住院患者坠床/跌倒安全措施及护理,对减少患者坠床/跌倒有很重要意义。
1 患者评估
1.1 入院评估
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对其入院评估的同时进行坠床或跌倒风险评估,以确定是否高危坠床或跌倒患者。评估内容主要包括:(1)是否有过坠床或跌倒史。(2)是否超过一个医学诊断。(3)行走是否需要使用拐杖、手杖、助行器或需要扶靠家具行走。(4)是否有静脉输液治疗。(5)步态正常或有无双下肢乏力或残疾等功能障碍。(6)认知状态。
1.2 评估方法
采用美国Morse跌倒评估量表进行。年龄70岁、孕妇、意识障碍患者、有疼痛患者、行动不便、视力障碍等患者进行入院评估;评分≥45分者每周至少评估1次;病情变化或使用易致跌倒药物需要评估;转科后、手术后需要评估。总分45分为高风险(挂警示牌、上报护理部、执行相关防护措施、告知患者及家属并在告知书上签字、每周评估)。
1.3 认定和报告
患者发生坠床或跌倒时,当班护士立即至患者身边,通知医生,检查伤情,初步判断摔伤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将坠床或跌倒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同时填写坠床或跌倒事件报告单,逐级汇报。护理部每季度对坠床或跌倒事件进行汇总,组织护理安全委员会进行原因分析,制定下一步防范措施。
2 护理措施
2.1 床旁挂标识牌 对易发生跌倒的区域放置“小心滑倒”标识,在床头挂“小心坠床”标识牌,警示各级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便于病区医生、护士、清洁工、家属及同病室的患者在该患者活动时能给予协助或警告。
2.2 使用床栏(夜晚/全天) 对眼科老年患者、双眼视力障碍、小儿患者等安置床栏,并告知床边护栏支起时请勿翻越。
2.3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防坠床/跌倒知识宣教 对高风险坠床或跌倒患者给予患者安全告知书,并让患者家属签字认可,必要时留陪伴。
2.4 向患者讲解易致坠床/跌倒药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注意患者服药后的情况,例如:青光眼患者高眼压是需输入20%甘露醇250ml快速滴注降低眼压,必须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输液完毕后卧床休息1-2小时,以免发生头晕,晕厥等症状。使用散瞳剂后,因告知患者散瞳后看不清,勿到处行走,以免发生跌倒等意外。
2.5 环境安全
2.5.1 指导患者勿穿拖鞋行走,勿在拖地后湿滑处行走,衣裤大小要适中。
2.5.2 椅子、床头柜使用后请按固定位置放置,移去环境中的障碍物,保持通道通畅。
2.5.3 热水器开启时请勿贴近,辨清冷热水开关,以防烫伤。
2.5.4 患者至卫生间入厕时,陪伴请勿随意离开患者。
2.6 将用物放于患者便于取用的位置 可用时钟的方向告知患者用物放置于几点位方便患者取拿。指导患者使用呼叫器 ,放于患者易取位置。引导患者熟悉病房环境,协助患者上下床及协助行走,眼科住院患者每天都会暗室检查,为了防止在暗室内碰伤、跌倒,入院是先带患者熟悉暗室的设施及位置,使其适应暗室的环境,熟悉病房到暗室的路线,护士应陪同患者,有效的协助患者完成检查。
2.7 必要时提供尿壶和便器 对于眼科住院患者双眼视力障碍或术后双眼包扎时,可将尿壶和便器放置于病人易拿处,必要时协助患者大小便。
2.8 必要时使用保护具 对极度烦躁的病人可应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但要注意动作轻柔,经常检查绝不皮肤,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2.9 加强巡视 对高风险患者及双眼视力严重障碍患者加强巡视,特别是夜班护士要将病房、厕所、过道的光线调节好,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满足患者的需要。
3 结论
住院患者安全问题已引起全世界范围的高度重视,住院患者安全能否得到保证,与医疗护理工作密切相关[2]。预防眼科住院患者坠床/跌倒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每一个护理人员需要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评估患者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措施,保证患者安全。责任护士通过对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风险评估,从患者入院时就对其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为患者住院期间个体化的护理提供了保障,不仅提高了专科护理质量,还减少和杜绝了患者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的发生,确保了患者的安全。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安全健康教育,除了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外,还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得到支持与配合,应加强对护士各项规章制度的培训及执行,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
参 考 文 献
篇6
圆柱与圆锥
第1课时
面的旋转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2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
法:引导法
学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接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旋转门转动后形成圆柱。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六、认一认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七、练一练
1、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再和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
2、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的直径和高。
3、想一想,连一连
篇7
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到方法,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德育目标:
1、 创设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践操作、分析综合,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3、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向学生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思想。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教具:容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投影所出示的一个粮仓:
农民伯伯想计算粮仓的体积,怎么办?
生答:先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再计算上面圆锥的体积
【评析: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体会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圆柱体积怎样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板书:V柱=sh
【评析:对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自然复习,为后面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渗透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提出问题。
(1)、那么圆锥的体积如何计算呢?
(2)、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哪个圆锥体积大?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评析:利用两个圆锥体积的对比,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同时在矛盾冲突中引出新知。】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准备
(1)新的数学知识总是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你认为圆锥体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几何体比较容易?
(2)讨论:怎样转化成圆柱?
(3)实验所用的圆柱和圆锥是随意选取吗?你有什么想法?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经历从猜测——实验——证明——应用的过程,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2、实验
(1)出示思考题:
比一比两个容器的底面积大小相等吗?
量一量两个容器的高相等吗?
动手实验后,想一想你手中圆柱与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
【评析: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思维有序,学会认真观察,学会总结归纳,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实验
【评析:在小组合作探索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他人的良好品质。】
3、汇报
(1)多数组的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2)少数组的圆锥与圆柱底面积不相等,高也不相等,出现几倍关系的都有。
4、小结
看来,我们不能从理论上将圆锥转化成圆柱,但通过实验,大家从偶然的现象中发现一种必然规律:多数组选择这样的两个容器有什么关系?
若在等底等高前提下,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圆锥体积=1/3×圆柱体积
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V锥=1/3sh
“sh”表示什么意思?“×1/3”呢?
5、归纳。
我们得出了圆锥体积公式,你能完整叙述推导过程吗?
【评析: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生学会倾听,对不同的意见善于归纳分析,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自己的实验猜想结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6、引申
大家对用实验方法得出圆锥体积公式有什么质疑?
引导生质疑:是否准确,有无误差?
师介绍: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一些偶然现象中发现必然规律。但实验必定不科学可信,需要通过严格的逻辑证明,方能广泛应用此规律。
圆锥体积公式的逻辑证明早在公元五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祖更(祖冲之的儿子)就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了证明,而欧洲直到十七世纪才有意大利的卡发雷利提出证明,比我国晚了十二个世纪,
【评析:精心创设的质疑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同时揭示出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的数学史资料,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形成良好的积极情感体验。】
三、巩固提高,拓展运用。
1、求一个圆锥体积应知道什么条件?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5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已知什么?求什么?
2、怎样改变第一个条件,也能求出圆锥的体积?
R=2 d=2 c=6.28
【评析:圆锥体积计算较为繁琐,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干净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2、 还有什么问题?
五、延伸提高
1、测量开课时的两个圆锥底面半径和高,检查它们体积谁大谁小。
其余学生测量手中圆锥体积。
【评析:再次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开课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兴趣,同时养成做事有头有尾的严谨思维习惯。】
2、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体积是30立方厘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10立方厘米。
(3)圆锥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也越大。
(4)把一个圆柱钢材6立方米,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体积是2立方米。
3、思考:
(1)教室长12米,宽6米,高4米,怎样放一个圆锥,体积最大?
(2)我们研究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那么等底等体的圆锥与圆柱高有什么关系?等高等体的圆锥与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下节课研究。
投影:
等底等高V锥 =1/3V柱 等底等体h锥 =?h柱
等高等体S锥 =?S柱
(4)发散:生活中你发现过哪些现象有一定规律?
【评析:延伸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篇8
圆柱圆柱是由以矩形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绕该旋转轴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几何体。它有2个大小相同、相互平行的圆形底面和1个曲面侧面。其侧面展开是矩形。
直圆柱也叫正圆柱、圆柱,就是底面和顶面是同样半径(r)的圆,并且两圆圆心的连线和顶面、底面的互相垂直,并且我们可以得知,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特征:
1、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2、圆柱两个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叫做高,把圆柱的侧面打开,得到一个矩形,这个矩形的一条边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
圆柱体积设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r,高为h,则圆柱的体积为V=πr^2h
圆柱与圆锥的关系等底等高的圆锥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体积和高相等的圆锥与圆柱,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三倍。
篇9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在于教师制造出多少花样、用了多少学具、让学生进行了多少次小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去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而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能让学生在一种探其究竟而欲罢不能的氛围中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所以,又到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我不禁思考怎样才能上好这节课。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虽然我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计算圆锥的体积时不要忘记乘1/3,但“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学之后,还是有大部分学生容易忘记,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印象不深刻,总是容易遗忘圆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关系。因此,重新教学此课,我多下工夫备课。常言道:“学贵有疑。”于是我精心设计教学,大胆创新,处处设疑,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圆锥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关系的认识。
首先,动态设计,疑中求知。
课件出示: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圆柱和圆锥一起研究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
师:你能从这些圆柱和圆锥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圆柱和圆锥一起来研究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小手林立,兴奋不已)
生1:我选中间一个圆柱。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圆锥的高和圆柱的高都一样。
生2:因为它们等底等高。
师:也就是说,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等底等高。(板书:等底等高)
课件出示: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书上例题是直接出示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寻找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学固然可以,但学生对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被动告知的状态。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结果,显而易见,就是学生为什么总容易忘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原因了。所以,我决定把例题稍作改动,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觉先从图中找出一个和圆锥相应的圆柱一起研究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这里要做到公平就必须有一个前提——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这种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寻找出研究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的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不牢固吗?这样教学,还为学生继续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巧设倒水,探索新知。
最近几年,刘谦的魔术风靡全国,可以说是老少皆爱。那么,刘谦的魔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细细想来,刘谦的魔术从开始表演到结束都是时时刻刻扣人心弦的,即使表演结束很长一段时间后还是那么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激人想去探个究竟。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具有刘谦魔术的魅力,让学生想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所以,课堂教学中,我提供圆柱、圆锥、沙子等实验用具,让学生验证这一组圆柱和圆锥(如下图)是否等底等高。
师:现在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做实验时,为了减少误差,我们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把水撒到外面。
师:现在我给圆锥倒满水,请你猜猜圆锥里的水倒进圆柱后,水位大概在圆柱的什么位置?
生:
师(第一次倒水):现在请你看看,猜对了吗?(学生一片欢呼,为自己猜对而高兴)
师:我们接着给圆锥倒满水后再往圆柱里倒,猜一猜,要几次才能把圆柱倒满?
生(异口同声):三次。
(师第二次演示将圆锥里的水往圆柱里倒,学生齐呼“两次”,接着师又倒了一次水,学生齐呼“三次”,学生用热烈的掌声庆祝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脸上露出如获至宝的笑容)
师:那么,通过刚才的验证,你知道圆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生2:圆柱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
(师板书: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和总结,可以怎样表示圆锥的体积?
生回答师板书: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
以往教学此课,教师总认为学生自己做实验了,就一定能找出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其实不然,以前学生做实验大多流于形式,只顾着操作,感觉好玩,并不是边做边思考。这里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为什么是这样的关系”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实验能吸引学生积极去思考,在探索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时,我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而是设计了两次猜测、三次倒水的环节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我猜得对不对?”“我的结果正确吗?”“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对几个不同问题的猜测,既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第一次猜测是不自信的,他们对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持怀疑态度,但经过第一次倒水验证之后,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我继续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我们接着给圆锥倒满水后再往圆柱里倒,猜一猜,要几次才能把这个圆柱倒满?”这时学生充满自信地齐声回答“三次”。接下来,我倒水进行验证,更是给学生带来获取胜利的心理满足。通过这样一个验证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谁能说这节课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没有掌握呢?这才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再次,注重算法指导,创造高效课堂。
以往教学“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后,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是什么关系说得头头是道,但一落实到圆锥体积的计算中,十之八九忘记去乘三分之一。即使有些学生不忘记,但由于计算圆锥体积时不得方法,往往导致计算错误,做题正确率很低。针对上述现象,教学本节课时我注意以下几点,力求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很好的弥补。
一、巧算铺垫,埋下伏笔
口算:3.14×12×1/3=
3.14×6×1/3=
3.14×15×1/3=
3.14×32×1/3=
先让学生口算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计算的时候为了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忽略了简便算法,导致计算起来比较复杂,特别是含有3.14这样复杂的小数计算时,更是学生在计算中跨不过去的一道坎。所以,课前复习时,教师要给学生适时渗透简便计算的方法。如出示3.14×12×1/3让学生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寻找出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从而降低计算的难度,为后面巧算圆锥的体积打好基础。
二、算法渗透,构建课堂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后,教学重点应转移到算法指导上。所以,课堂中我是这样做的。
1.试一试(大屏幕出示)
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条件并说说怎样求问题,再独立列式。学生解题时教师注意算法指导,强调计算圆锥的体积应列综合算式,先约分再计算,这样可以降低计算难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根据条件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然后集体订正。
底面积:2×2×3.14=12.56
体积:12.56×6×1/3=25.12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后,师强调:“计算圆锥体积时列综合算式比较简便,同时避免先算12.56×6再去乘1/3的问题,应该先将6和1/3约分,再乘12.56,符合‘列综合算式,先约分再计算;第一步计算时想法约去三分之一,降低计算难度’的原则。”
篇10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v(立方米)
v(立方米)
60
52
126
4.5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C教师板书: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1.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⑴立方米②3a立方米③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